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導遊詞 >福建導遊詞 >

最新的福建清源山導遊詞範文(精選17篇)

最新的福建清源山導遊詞範文(精選17篇)

最新的福建清源山導遊詞範文 篇1

各位朋友,大家好!很高興今天有機會和大家一起去登山,去共同領略有“秀出東南”美譽的清源山秀麗而多姿的風采!由於時間所限,我們今天參觀的景點依次是老君巖、千手巖、彌陀巖,希望大家玩得開心盡興!

清源山是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由清源山、九日山、靈山聖墓三大片區組成,總面積六十二平方公里。清源山景區方圓有四十華里,主峯海拔498米,與泉州市山城相依,相互輝映,猶如名城泉州的一顆璀璨明珠,閃爍着耀眼的光芒,吸引了眾多的海外遊客。清源山歷史上因泉眼諸多亦名“泉山”,城因山得名“泉州”;山高人云又名“齊雲山”;位於市區北郊又稱“北山”;因山峯鼎峙,故又稱“三台山”。據泉州府志記載,清源山最早開發於秦代,唐代“儒、道、釋”三家競相佔地經營,兼有伊斯蘭教、摩尼教、印度教的活動蹤跡,逐步發展為多種宗教兼容幷蓄的文化名山。景區內流泉飛瀑、奇巖異洞、峯巒疊翠、萬木競秀,以宗教寺廟宮觀、文人書院石寶以及石雕石構石刻等文物為主的人文景觀幾乎遍佈清源山的每個角落,現存完好的宋、元時期道教、佛教大型石雕共7處9尊,歷代摩崖石刻近500方,元、明、清三代花崗巖仿木結構佛像石室3處,以及近代高憎弘一法師(李叔同)舍利塔和廣欽法師塔院。自古以來,清源山就以36洞天,18勝景聞名於世,其中尤以老君巖、千手巖、彌陀巖、碧霄巖、瑞象巖、虎乳泉、南台巖、清源洞、賜恩巖等為勝,今天我們時間有限,無法飽覽清源山的神韻,只能讓大家留點遺憾去回味,或可以從我們有關的旅遊宣傳資料中去神遊一番了。

好,現在我們參觀第一站--老君巖。

老君巖的佈局是這樣的:山門--林蔭石徑--老君造像。

大家現在站的地方為老君巖的山門,請大家注意,眼前這曲尺型的上下兩級平台,是陰陽太極八卦的變型圖案,正前聳立的這方天然石頭上鐫刻着“青牛西去,紫氣東來”八個篆字,還有這幢以盤根錯節為窗飾掛落的石構山門,充滿了山野氣息,把老子“崇尚自然”的思想烘托得淋漓盡致,令人有進入物外仙境的快意之感。

沿着這條幽靜的林蔭石徑往前,植物界巨人一榕樹分立兩側,氣派非凡。那一叢叢既密又長的樹根,有如老子的長髯,昭示出老子的思想“天長地久“,無限生機。

各位朋友,現在,展現在我們面前的這尊石雕,就是有真正“老子天下第一“美譽的老君造像。者君造像被列為全國重點保護文物,是我國道教石刻中獨一無二的藝術瑰寶。它刻於宋代,歷經千年風雨滄桑,依然栩翎如生,神采奕奕。據清代乾隆年間編纂的《泉州府志》記載:“石像天成,好事者略施雕琢。”説明它是一塊形狀肖似老翁的天然巨巖,是巧奪天工的民間工匠略施技藝,把它雕刻成春秋時期著名哲學家、思想家、道教開山鼻祖老子的坐像。漢代著名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記述“老子姓李氏,名耳,字伯陽,諡日聃。”故籍為楚地苦縣歷鄉“曲仁里人”。老子的不朽之作《道德經》具有廣泛而深遠的影響,象我們常説的“福兮,禍之所伏;禍兮,福之所倚。”告誡人們禍福旦夕,都是相對的,不必為此患得患失,有所得必有所失,任何時候,都應保持清醒的頭腦,不可被表象所迷惑,他的觀點,充滿了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老君造像原先有一座高大的道觀圍護,規模宏偉的真君殿、北斗殿等道教建築頗為壯觀,後來道觀被焚燬,老君巖便露天屹立,與大自然渾為一體,它的健在,足以證實譽稱“世界宗教博物館”的泉州古城,在宋代的道教文化是十分發達興盛的。李老君騎着青牛出函谷關,悠悠然“由楚入閩”,大概是看中了“泉南佛國”這一風水寶地吧?!

現在讓我們來認真觀賞老君石雕坐像。石像高5.63米,厚6.85米,寬8.01米席地面積55平方米。由於它是我國現存最大,雕技最絕年代最久的道教石雕造像,因此文史界人士戲稱之為“老子天下第一”倒也名符其實。生動逼真的造型,精美傳神的韻味,誇張寫意的線條,質樸淳厚的內涵,天人合一的意境,使這尊老君石像顯得格外親切可愛,充滿令人心馳神往、百看不厭的魅力。你看它席地而坐,左手扶膝,右手憑几,雙眼含笑,鬚眉皓然,真可謂“風過髯動,指能彈物”。嚴格他説,老君的耳朵和雙膝似乎不合比例,雙耳垂肩、膝大無比,但這誇張和變位卻恰到好處地讓人感到大丈夫的伸屈自如。而最令人喜愛和讚歎的是,石刻老君的神態和藹可親,目光深邃而睿智,滿臉笑容,豁達大度,平易近人,充滿了一種温馨的人情味,一點也沒有道貌岸然、威嚴凌厲的神仙架勢。那襟懷坦蕩,笑口常開的神情,讓人感到可親、可近。在民間,這尊老子石像還是健康長壽的象徵。泉州有句方言:“摸到鼻,吃百二;摸到目,吃百六。”意思是説,誰能摸到老君的鼻子,可以活上一百二,摸到眼睛呢,可以活上一百六。當然,只有小娃娃才會信以為真。其實清源山空氣清新,又有山野之趣,常到此地,身心得益,不必摸到什麼鼻子眼睛,便可延年益壽了。

在親近了千年老人之後,此刻我們將進入“幽谷梵音”的意境區。現在大家看到的這座古樸自然的古寺即為千手巖。

千手巖又名觀音寺,它是因為供奉觀音像而得名。千手巖處在清源山的左峯,寺宇紅牆素瓦,顯得格外清新。大殿正中靠後供奉的是宋代石雕佛教創始人釋伽牟尼坐像,石像工藝精湛,維妙維肖,是清源山宋代石雕藝術佳作之一。石像前的千手千服觀音塑像慈眉善眼,神態極佳。兩旁壁上的十八羅漢畫像,神態各異,有呼之欲出之感。千手巖寺中常年暮鼓晨鐘,香火不絕,寺前蒼松翠柏,峯石磷峋,別有一番情趣。值得一提的是寺前這株已有300多年曆史的古鬆,不知大家是否瞧出了它的特別之處?你看它樹幹東西分成兩叉,正對寺廟大門,卻又不遮佛眼,與寺廟形成一個很美的夾角,令人稱奇。古鬆蒼勁挺拔,虯曲盤旋,像一位慈善為懷的老者,張開雙臂,迎接四方賓客,因此,無怪乎黃山的客人觀摩了這棵古鬆後,讚歎它比黃山的“迎客鬆”還美,姿態更加熱情大度。

從千手巖往上攀緩十多分鐘,即到彌陀巖。彌陀巖可以説是清源山的精華之一,這裏有流泉飛瀑、古樹名木、廟宇石刻……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融為一體,巧奪天工。我們來看這一處“泉窟觀瀑”。瞧,清澈的泉水從五十米高的陡壁上瀉落,在青石上飛珠濺玉,充滿了詩情畫意,把人間的凡塵俗念盪滌貽盡,歷代文人騷客每每至此,不免文思流溢,滿目的摩崖石刻,如“洗心”、“清如許”、“流膏”等題刻仍熠熠生輝,為我們增加了觀賞雅興,不知大家是否有人生畫中游的美妙感受!

在瀑布旁的這一株由古榕和重陽木合抱成一體,造型奇特的附生樹,如情深意篤的“天侶”,故美其名曰:“天侶呈瑞”。看着它們如此親密無間,如膠似漆,令人既驚歎不已又不由得浮想聯翩,不少的文人墨客説它是陳三五娘留在故鄉土地上的化身。因此,這裏常有年輕的戀人,如意的夫婦相偎於此,留下充滿詩情畫意的紀念照。而僅隔幾步之遙的這棵濃蔭如蓋的大樹,相傳是700多年前施琅將軍的的部將從台灣帶回故鄉栽種的“洋蒲桃“,俗稱“蓮霧”。每當收穫季節,樹上綠裏透紅,果實累累,形若斗笠,頂部尖、底部寬,吃起來清涼可口,別有風味。

再往上,過雲台,穿“一線天”,便到了高築雲台之上的彌陀巖石室,彌陀巖是第一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始建於元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仿木結構,平面近方形,背依石壁,面寬5.6公尺,歇山頂,正脊中間置一葫蘆,門上橫額書“阿彌陀佛”,柱頭及外檐用斗拱,巖內頂為疊澀方形藻井,石壁巖面浮雕“阿彌陀佛”立像一尊,高5米,寬2米,造型端莊大方,面容豐滿,慈祥和善,頭結螺髻,足踏蓮花,左手平胸,右手下垂,據佛經上説,這是表示要滿足信徒的願望,接引眾生往極樂世界的意思。難怪這麼多善男信女,見了阿彌陀佛,都頂禮膜拜,虔誠備至。

右室右側有一方石碑《元代重修記事石碑》,這一方石碑記載了彌陀巖石室石刻的重修過程,而最有價值的則是碑文中出現的多處簡化字,是漢字簡化史不可多得的重要史料。寺前平台叫“一嘯台”,台的左右各有3.5米高的5級實心佛塔一座。站在一嘯台極目遠眺,晉水橫流,雙塔凌空,紅房碧野,景色妖嬈,使人心曠神治,留連忘返。

泉州具有宗教博物館之美譽,這在母親山--清源山體現得更為突出。前面我們參觀了老君巖(道教),千手巖、彌陀巖(佛教),現在讓我們一起登上碧霄巖(喇嘛教),去領略碧霄巖三世佛的風采吧。 來

最新的福建清源山導遊詞範文 篇2

清源山風景名勝區是我國曆史文化名城泉州市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務院公佈的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它地處福建省東南部,晉江下游東北岸,位於東經l18度30'-118度37',北緯24度54'-25度O'之間;與發展中的泉州市區三面接壤。距廈門市106公里,福州市196公里。

清源山自然景色秀麗,人文景觀繪萃,尤以山上泉眼諸多別稱“泉山”,因山高入雲稱“齊雲山”。位於城市北郊又稱“北山”,山上有三峯亦稱“三台山”。據《泉州府志》記載,清源山最早開發於秦代,中興於唐代,宋元時期最為鼎盛。經過了歷代開發,山上留下了大量文物古蹟現存完好的有宋、元時期石雕造像7處9尊,歷代摩崖石刻近600多方,元、明兩代花崗巖仿木結構的石室多處。最負盛名的宋代老君造像,系全國最大的、藝術價值最高的道教石雕;九日山祈風石刻,是研究我國古代海外交通史和書法藝術的珍貴資料;唐武德年間,穆罕默德門徒三賢、四賢來泉州傳教,歿葬於靈山,稱伊斯蘭聖墓。其旁有鄭和第五次下西洋的“行香碑”,為我國海外交通的重要史蹟。

清源山風景名勝區屬花崗巖地貌的山地丘陵,地勢起伏、巖石突兀,主景區最高海拔498米。地質結構是通過多次構造運動和巖體侵人所形成的,巖體外部呈黑褐色,巖層節理不發達,成土因質以坡積物居多,土壤為温潤型;年平均氣温17度-21.3度C之間,年平均降水量在1202-1550毫米之間,全年無霜期358天;清源山冬暖夏涼,氣候温暖濕潤,一年四季均適宜觀光旅遊。

我國現存最大的宋代道教石雕老君像,在清源山風景名勝區"閩海蓬萊"意境區內的羽仙巖下。1988年月1月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老子是我國古代春秋時期著名的哲學、思想家。司馬遷在《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裏記載:"老子姓李氏,名耳,字伯陽,諡車曰聃。"他的籍裏是"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也。"道教尊他為教主,奉承《道德經》為主要經典。老子的哲學思想在我國佔有重要位置,影響十分深遠。

老君造像雕於宋代,據《泉州府志》記載:"石像天成,好事者為略施雕琢。"寥寥數語,使之更具有神祕色彩。石像高5.63米,厚6.85米,寬8.01米,席地面積為55平方米。左手扶膝,右手憑几,垂耳飄髯,指能彈物,目光炯炯,獨具超塵脱俗、仙風道骨神韻。整座石像神態浩然,和藹可親,炳煥生光,充滿魅力,堪稱宋代石雕藝術瑰寶。

老君巖原有真君殿、北斗殿等道教建築羣,規模宏大,蔚為半觀,為歷代文人墨客所詠贊。道觀明代已廢,但老君造像經風歷雨何存至今,吸引着越來越多的海內外遊客、眾多學者慕名而來參觀考察。現在老君巖已成為著名歷史文化名城泉州的旅遊熱點。法蘭西共和國學者黛安娜·李作為我國文化部外文局專家,隨外籍專家組來泉州考察時,在老君巖題留:"這已是我第二次參觀老君巖,但我仍和上次一樣激動,因為這位老人和大地緊緊地融為一體,他好像知道一切,又理解一切"。我國著名規劃專家任震英題贊老君巖造像為:"老子天下第一"

最新的福建清源山導遊詞範文 篇3

三世佛並排結咖跌坐於仰覆蓮花座上,主像通高約2.5米,左右二像稍低。佛像保存完好,皆為土蕃式樣:佛發螺鬢,上置寶嚴。面相上寬下窄,雙耳垂肩,肩寬腰細,均着袒右肩袈,並以架裟一角搭於左肩上。衣紋用凸雕線條表示,雖歷經滄桑而線條依然明顯。石像均有圓形頭光及身光。中尊為釋迦像,又稱現在佛,主司現在的世界,其造像作觸地印之魔相,一手向下撫地,一手向上。左尊稱為藥師佛,即過去佛,主管過去的世界。他也是一手向下,一手向上,只是左掌託缽。右尊叫彌陀佛,是未來佛,作施定印之禪定相,即雙手交疊置於腹部。險要的地勢,精湛的技術和迥異的形狀,無不讓每一個參觀者嘖嘖稱奇。

三世佛是13世紀以來藏傳密教(俗稱喇嘛教)佛堂中所供奉的主要佛像。《元代畫塑記》上記載,元大都的藏式寺院中,三世佛皆供於“正殿”,是當時元朝信奉的主神。目前,這三世佛石刻經專家考證後認定為:我國發現的現存時代最早、保存最好、位於最東南的梵式三世佛造像。南側20米處有一方石刻即記載三世佛刻於1292年,距今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

名碑奇石,密蔭幽澗,是碧霄巖的一大特點,以“三世佛”為中心,南側有1991年所建的閩南民居風格的廣欽法師塔院建築羣體;於其背後,我們看到了這個很大的南宋摩崖楷書石刻“壽”字,字體高3.5米,寬3.15米,譽稱“閩中第一大‘壽’字”;旁邊是伏虎僧雕刻,下方則有清代名士留下的數方石刻。

俗話説:無限風光在頂峯,高處登臨,眼界頓覺開闊。清源洞、南台巖這兩個景點可以説是我們今天抵達的最高峯,稱之為“山海大觀”。清源洞作為清源山第一洞,溶合泉州豐厚的歷史、文化和宗教積澱,具有很高的觀賞和學術價值。清源洞又名“純陽洞”、“蜕仙巖”。《泉州府志》稱:“清源洞尤其大而奇者”。宋紹興年間有裴姓道人在此蜕骨登仙,時人塑像供奉。裴道人何以在此羽化成仙?這是一個富有神祕色彩、流傳久遠的民間傳説,説的是裴道人為民除害,追殺殘害生靈的巨蟒至清源洞,堵住洞口而蜕化。若問清源洞有多深?民間尚有“清源洞通洛陽江”的傳説。洞前有裴仙祠、觀音殿、文昌閣等三教祠宇森然並列交相輝映。還有一大批歷史名人紛至沓來留下無數勝蹟;李光縉、何喬遠、姜志禮、洪承疇、粘本盛、馬負書、施琅、……清源洞不僅具有深邃的歷史內涵和豐富的人文景觀,還有極為壯觀優美的自然風光。現在讓我們領略此處的萬千氣象。這一帶山脈橫斷,峯巒起伏,層次變化極富規律;羣落豐富多彩,四季常青,具有亞熱帶雨林特徵,從中隨步可見歷盡風霜依然生機盎然的古樹名木。春夏之間山頂雲霧蒸騰,洞前亭閣縹緲。又因高居主峯,下臨無際,近景有山影倒映天湖,中景有古城盡收眼底,遠景有大海蒼茫,構成一幅絕妙的“山海大觀”意境圖。南台巖則如“空中樓閣”,巨石高聳,視野曠遠,左挹大海,右帶金溪,晉水橫波,古城在抱,紫帽凌霄峙其前,東西兩塔拜其下,是“山海大觀”意境區中一處妙奪天工的奇景。同樣有釋、道、佛三教建築緊依絕壁而起,四周樹木葱籠,亦是一處遊人登高遠眺之佳景。

朋友們,我們的遊程即將結束。大家知道清源山佳景遍佈,我們今天所見僅僅是鳳毛麟角,但我希望通過我的介紹,各位能對清源這座國家級名山留下美好的印象,能引發您寄意山水,重遊故地之情!

最後,謝謝大家的配合,願有機會再和各位朋友相聚!

最新的福建清源山導遊詞範文 篇4

各位朋友,大家好!很高興今天有機會和大家一起去登山,去共同領略有“秀出東南”美譽的清源山秀麗而多姿的風采!由於時間所限,我們今天參觀的景點依次是老君巖、千手巖、彌陀巖,希望大家玩得開心盡興!

清源山是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由清源山、九日山、靈山聖墓三大片區組成,總面積六十二平方公里。清源山景區方圓有四十華里,主峯海拔498 米,與泉州市山城相依,相互輝映,猶如名城泉州的一顆璀璨明珠,閃爍着耀眼的光芒,吸引了眾多的海外遊客。清源山歷史上因泉眼諸多亦名“泉山”,城因山得名“泉州”;山高人云又名“齊雲山”;位於市區北郊又稱“北山”;因山峯鼎峙,故又稱“三台山”。據泉州府志記載,清源山最早開發於秦代,唐代“儒、道、釋”三家競相佔地經營,兼有伊斯蘭教、摩尼教、印度教的活動蹤跡,逐步發展為多種宗教兼容幷蓄的文化名山。景區內流泉飛瀑、奇巖異洞、峯巒疊翠、萬木競秀,以宗教寺廟宮觀、文人書院石寶以及石雕石構石刻等文物為主的人文景觀幾乎遍佈清源山的每個角落,現存完好的宋、元時期道教、佛教大型石雕共7處9尊,歷代摩崖石刻近500方,元、明、清三代花崗巖仿木結構佛像石室3處,以及近代高憎弘一法師(李叔同)舍利塔和廣欽法師塔院。自古以來,清源山就以36洞天,18勝景聞名於世,其中尤以老君巖、千手巖、彌陀巖、碧霄巖、瑞象巖、虎乳泉、南台巖、清源洞、賜恩巖等為勝,今天我們時間有限,無法飽覽清源山的神韻,只能讓大家留點遺憾去回味,或可以從我們有關的旅遊宣傳資料中去神遊一番了。

好,現在我們參觀第一站--老君巖。

老君巖的佈局是這樣的:山門--林蔭石徑--老君造像。

大家現在站的地方為老君巖的山門,請大家注意,眼前這曲尺型的上下兩級平台,是陰陽太極八卦的變型圖案,正前聳立的這方天然石頭上鐫刻着“青牛西去,紫氣東來”八個篆字,還有這幢以盤根錯節為窗飾掛落的石構山門,充滿了山野氣息,把老子“崇尚自然”的思想烘托得淋漓盡致,令人有進入物外仙境的快意之感。

沿着這條幽靜的林蔭石徑往前,植物界巨人一榕樹分立兩側,氣派非凡。那一叢叢既密又長的樹根,有如老子的長髯,昭示出老子的思想“天長地久“,無限生機。

各位朋友,現在,展現在我們面前的這尊石雕,就是有真正“老子天下第一“美譽的老君造像。者君造像被列為全國重點保護文物,是我國道教石刻中獨一無二的藝術瑰寶。它刻於宋代,歷經千年風雨滄桑,依然栩翎如生,神采奕奕。據清代乾隆年間編纂的《泉州府志》記載:“石像天成,好事者略施雕琢。”説明它是一塊形狀肖似老翁的天然巨巖,是巧奪天工的民間工匠略施技藝,把它雕刻成春秋時期著名哲學家、思想家、道教開山鼻祖老子的坐像。漢代著名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記述“老子姓李氏,名耳,字伯陽,諡日聃。”故籍為楚地苦縣歷鄉“曲仁里人”。老子的不朽之作《道德經》具有廣泛而深遠的影響,象我們常説的“福兮,禍之所伏;禍兮,福之所倚。”告誡人們禍福旦夕,都是相對的,不必為此患得患失,有所得必有所失,任何時候,都應保持清醒的頭腦,不可被表象所迷惑,他的觀點,充滿了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老君造像原先有一座高大的道觀圍護,規模宏偉的真君殿、北斗殿等道教建築頗為壯觀,後來道觀被焚燬,老君巖便露天屹立,與大自然渾為一體,它的健在,足以證實譽稱“世界宗教博物館”的泉州古城,在宋代的道教文化是十分發達興盛的。李老君騎着青牛出函谷關,悠悠然“由楚入閩”,大概是看中了“泉南佛國”這一風水寶地吧?!

現在讓我們來認真觀賞老君石雕坐像。石像高5.63米,厚6.85米,寬8.01米席地面積55平方米。由於它是我國現存最大,雕技最絕年代最久的道教石雕造像,因此文史界人士戲稱之為“老子天下第一”倒也名符其實。生動逼真的造型,精美傳神的韻味,誇張寫意的線條,質樸淳厚的內涵,天人合一的意境,使這尊老君石像顯得格外親切可愛,充滿令人心馳神往、百看不厭的魅力。你看它席地而坐,左手扶膝,右手憑几,雙眼含笑,鬚眉皓然,真可謂“風過髯動,指能彈物”。嚴格他説,老君的耳朵和雙膝似乎不合比例,雙耳垂肩、膝大無比,但這誇張和變位卻恰到好處地讓人感到大丈夫的伸屈自如。而最令人喜愛和讚歎的是,石刻老君的神態和藹可親,目光深邃而睿智,滿臉笑容,豁達大度,平易近人,充滿了一種温馨的人情味,一點也沒有道貌岸然、威嚴凌厲的神仙架勢。那襟懷坦蕩,笑口常開的神情,讓人感到可親、可近。在民間,這尊老子石像還是健康長壽的象徵。泉州有句方言:“摸到鼻,吃百二;摸到目,吃百六。”意思是説,誰能摸到老君的鼻子,可以活上一百二,摸到眼睛呢,可以活上一百六。當然,只有小娃娃才會信以為真。其實清源山空氣清新,又有山野之趣,常到此地,身心得益,不必摸到什麼鼻子眼睛,便可延年益壽了。

在親近了千年老人之後,此刻我們將進入“幽谷梵音”的意境區。現在大家看到的這座古樸自然的古寺即為千手巖。

千手巖又名觀音寺,它是因為供奉觀音像而得名。千手巖處在清源山的左峯,寺宇紅牆素瓦,顯得格外清新。大殿正中靠後供奉的是宋代石雕佛教創始人釋伽牟尼坐像,石像工藝精湛,維妙維肖,是清源山宋代石雕藝術佳作之一。石像前的千手千服觀音塑像慈眉善眼,神態極佳。兩旁壁上的十八羅漢畫像,神態各異,有呼之欲出之感。千手巖寺中常年暮鼓晨鐘,香火不絕,寺前蒼松翠柏,峯石磷峋,別有一番情趣。值得一提的是寺前這株已有300多年曆史的古鬆,不知大家是否瞧出了它的特別之處?你看它樹幹東西分成兩叉,正對寺廟大門,卻又不遮佛眼,與寺廟形成一個很美的夾角,令人稱奇。古鬆蒼勁挺拔,虯曲盤旋,像一位慈善為懷的老者,張開雙臂,迎接四方賓客,因此,無怪乎黃山的客人觀摩了這棵古鬆後,讚歎它比黃山的“迎客鬆”還美,姿態更加熱情大度。

最新的福建清源山導遊詞範文 篇5

福兮,禍之所伏;禍兮,福之所依。各位親愛的團友們,大家好!春秋時期著名思想家老子告訴我們:福禍是相對的,有所得必有所失。所以大家既然已來到有着“海濱鄒魯”之稱的泉州,就不要擔心抱怨其它什麼了,打開你們的心,今天就讓我帶領大家盡情地放鬆遊覽吧!

泉州,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曾經盛行的璀璨文化遺蹟,能否在今天的遊覽重温中,再次領略呢?

好!各位親愛的團友,大家帶着這個問題,也可以説是慾望,首先來遊覽這“秀出東南”的泉州清源山。

清源山風景區由清源山、九日山、靈山聖墓三大片區組成,總佔地面積達62平方公里。清源山景區主峯海拔498米,清源山借仙而得名,那是什麼神仙與它有着如此的身世之緣呢?這可要涉及到一個傳説了喔!大家都知道“八仙過海”八仙中有個叫做鐵枴李,對吧?傳説啊,李鐵枴雲遊至此,停在了山頭上休息時,見有山下藍海綠原|、山上蒼松翠柏、曲徑通幽之美景,這可把鐵枴李樂得高舉枴杖點地啊,極呼:妙哉、妙哉!可這枴杖呀,因用力太大深入底層數丈,冒出清泉噴射不止啊!於是因泉眼諸多,後人名為“泉山”,而泉州呢,也就因此而得名了,後又漸漸衍化為清源山了,又因山高入雲又名“齊雲山”;位於市郊北部又稱“北山”;山峯鼎峙,故又稱“三台山”。

説到三台山大家也許就會聯想到佛教名山——五台山了,同五台山一樣,泉州清源山自唐代就有“儒、道、釋”三家競相佔地經營,後逐步發展成為多種宗教兼容幷蓄的文化名山了。

好!各位團友!請跟隨我的步伐哦!現在我們來到的就是這座別具特色的老君巖山門了,眼前的二級平台成曲尺形,是太極陰陽八卦變形圖案,正前聳立的這塊天然石頭上鐫刻着八個大篆字,大家,猜猜是什麼字呢?好,我讀給大家聽,“青牛西去,紫氣東來”,説的呢是一個關於老子的典故喔!據記載,西周末年衰敗,老子逐棄周隱居,騎着青牛,悠悠然,出函谷關,關令伊喜見有紫氣東來,料定有聖人過關啊,果然是聖人老子,伊喜久仰老子大名,要求老子寫點東西給他,方可過關,於是老子提筆作了傳世之作——<<道德經>>。好!大家看到上面寫的幾個字嗎,眾妙之門,這可是老子大的名句哦,山門的石窗是以花崗巖鏤空製成,窗飾盤根錯節!現在我們走進山門,大家可以看到前方一條兩旁榕樹分立的林蔭石徑,現在跟隨我踏上這幽靜的石徑,好,大家放鬆腳步,閉上眼睛,屏住呼吸,然後看看這些猶如老子的長髯的榕樹根,會不會像是走進了仙境呢?

我們帶着這種意境繼續往前走,話説柳暗花明又一村,好!我的朋友們,現在展現在我們面前的這尊石雕呢,就是有真正“老子天下第一”美譽的老君造像,是我國現存最大,雕技最絕、年代最久的道教石雕造像喔!老君是誰呢?誒!就是我剛才説到的老子啦!那又是誰雕刻的呢?據《泉州府志》記載:“石像天成,好事者略施雕琢。”説明它啊,原來是一塊形狀稍似老翁的天然巨巖,是民間工匠略施技藝而成的。石像高5.63米,厚6.85米,寬8.01米席地面積55平方米,大家仔細看,它席地而坐,左手扶膝,右手憑几,雙眼含笑,鬚眉皓然,神態和藹可親,目光深邃而睿智,充滿了一種温馨的人情味,一點也沒有道貌岸然、威嚴凌厲的神仙架勢。在民間,這尊老子石像還是健康長壽的象徵。泉州有句方言:“摸到鼻,吃百二;摸到目,吃百六。”意思是説,誰能摸到老君的鼻子,可以活上一百二,摸到眼睛呢,可以活上一百六。當然咯!可不要真的爬上去摸,石像可是受保護的喔!

各位團友,神仙是可以騰雲駕霧的,但我們可不能騰雲駕霧,我們得細細的遊覽。下面還有更多的景點讓我們慢慢的觀賞!

最新的福建清源山導遊詞範文 篇6

從千手巖往上攀緩十多分鐘,即到彌陀巖。彌陀巖可以説是清源山的精華之一,這裏有流泉飛瀑、古樹名木、廟宇石刻……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融為一體,巧奪天工。我們來看這一處“泉窟觀瀑”。瞧,清澈的泉水從五十米高的陡壁上瀉落,在青石上飛珠濺玉,充滿了詩情畫意,把人間的凡塵俗念盪滌貽盡,歷代文人騷客每每至此,不免文思流溢,滿目的摩崖石刻,如“洗心”、“清如許”、“流膏”等題刻仍熠熠生輝,為我們增加了觀賞雅興,不知大家是否有人生畫中游的美妙感受!

在瀑布旁的這一株由古榕和重陽木合抱成一體,造型奇特的附生樹,如情深意篤的“天侶”,故美其名曰:“天侶呈瑞”。看着它們如此親密無間,如膠似漆,令人既驚歎不已又不由得浮想聯翩,不少的文人墨客説它是陳三五娘留在故鄉土地上的化身。因此,這裏常有年輕的戀人,如意的夫婦相偎於此,留下充滿詩情畫意的紀念照。而僅隔幾步之遙的這棵濃蔭如蓋的大樹,相傳是700多年前施琅將軍的的部將從台灣帶回故鄉栽種的“洋蒲桃“,俗稱“蓮霧”。每當收穫季節,樹上綠裏透紅,果實累累,形若斗笠,頂部尖、底部寬,吃起來清涼可口,別有風味。

再往上,過雲台,穿“一線天”,便到了高築雲台之上的彌陀巖石室,彌陀巖是第一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始建於元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仿木結構,平面近方形,背依石壁,面寬5.6公尺,歇山頂,正脊中間置一葫蘆,門上橫額書“阿彌陀佛”,柱頭及外檐用斗拱,巖內頂為疊澀方形藻井,石壁巖面浮雕“阿彌陀佛”立像一尊,高5米,寬2米,造型端莊大方,面容豐滿,慈祥和善,頭結螺髻,足踏蓮花,左手平胸,右手下垂,據佛經上説,這是表示要滿足信徒的願望,接引眾生往極樂世界的意思。難怪這麼多善男信女,見了阿彌陀佛,都頂禮膜拜,虔誠備至。

右室右側有一方石碑《元代重修記事石碑》,這一方石碑記載了彌陀巖石室石刻的重修過程,而最有價值的則是碑文中出現的多處簡化字,是漢字簡化史不可多得的重要史料。寺前平台叫“一嘯台”,台的左右各有3.5米高的5級實心佛塔一座。站在一嘯台極目遠眺,晉水橫流,雙塔凌空,紅房碧野,景色妖嬈,使人心曠神治,留連忘返。

泉州具有宗教博物館之美譽,這在母親山--清源山體現得更為突出。前面我們參觀了老君巖(道教),千手巖、彌陀巖(佛教),現在讓我們一起登上碧霄巖(喇嘛教),去領略碧霄巖三世佛的風采吧。

最新的福建清源山導遊詞範文 篇7

清源山風景名勝區是我國曆史文化名城泉州市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務院公佈的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它地處福建省東南部,晉江下游東北岸,位於東經l18度30'-118度37',北緯24度54'-25度O'之間;與發展中的泉州市區三面接壤。距廈門市106公里,福州市196公里。

清源山自然景色秀麗,人文景觀繪萃,尤以山上泉眼諸多別稱“泉山”,因山高入雲稱“齊雲山”。位於城市北郊又稱“北山”,山上有三峯亦稱“三台山”。據《泉州府志》記載,清源山最早開發於秦代,中興於唐代,宋元時期最為鼎盛。經過了歷代開發,山上留下了大量文物古蹟現存完好的有宋、元時期石雕造像7處9尊,歷代摩崖石刻近600多方,元、明兩代花崗巖仿木結構的石室多處。最負盛名的宋代老君造像,系全國最大的、藝術價值最高的道教石雕;九日山祈風石刻,是研究我國古代海外交通史和書法藝術的珍貴資料;唐武德年間,穆罕默德門徒三賢、四賢來泉州傳教,歿葬於靈山,稱伊斯蘭聖墓。其旁有鄭和第五次下西洋的“行香碑”,為我國海外交通的重要史蹟。

清源山風景名勝區屬花崗巖地貌的山地丘陵,地勢起伏、巖石突兀,主景區最高海拔498米。地質結構是通過多次構造運動和巖體侵人所形成的,巖體外部呈黑褐色,巖層節理不發達,成土因質以坡積物居多,土壤為温潤型;年平均氣温17度-21.3度C之間,年平均降水量在1202-1550毫米之間,全年無霜期358天;清源山冬暖夏涼,氣候温暖濕潤,一年四季均適宜觀光旅遊。

我國現存最大的宋代道教石雕老君像,在清源山風景名勝區"閩海蓬萊"意境區內的羽仙巖下。1988年月1月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老子是我國古代春秋時期著名的哲學、思想家。司馬遷在《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裏記載:"老子姓李氏,名耳,字伯陽,諡車曰聃。"他的籍裏是"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也。"道教尊他為教主,奉承《道德經》為主要經典。老子的哲學思想在我國佔有重要位置,影響十分深遠。

老君造像雕於宋代,據《泉州府志》記載:"石像天成,好事者為略施雕琢。"寥寥數語,使之更具有神祕色彩。石像高5.63米,厚6.85米,寬8.01米,席地面積為55平方米。左手扶膝,右手憑几,垂耳飄髯,指能彈物,目光炯炯,獨具超塵脱俗、仙風道骨神韻。整座石像神態浩然,和藹可親,炳煥生光,充滿魅力,堪稱宋代石雕藝術瑰寶。

老君巖原有真君殿、北斗殿等道教建築羣,規模宏大,蔚為半觀,為歷代文人墨客所詠贊。道觀明代已廢,但老君造像經風歷雨何存至今,吸引着越來越多的海內外遊客、眾多學者慕名而來參觀考察。現在老君巖已成為著名歷史文化名城泉州的旅遊熱點。法蘭西共和國學者黛安娜·李作為我國文化部外文局專家,隨外籍專家組來泉州考察時,在老君巖題留:"這已是我第二次參觀老君巖,但我仍和上次一樣激動,因為這位老人和大地緊緊地融為一體,他好像知道一切,又理解一切"。我國著名規劃專家任震英題贊老君巖造像為:"老子天下第一"

最新的福建清源山導遊詞範文 篇8

各位朋友,大家好!很高興今天有機會和大家一起去登山,去共同領略有“秀出東南”美譽的清源山秀麗而多姿的風采!由於時間所限,我們今天參觀的景點依次是老君巖、千手巖、彌陀巖,希望大家玩得開心盡興!

清源山豎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由清源山、九日山、靈山聖墓三大片區組成,總面積六十二平方公里。清源山景區方圓有四十華里,主峯海拔498 米,與泉州市山城相依,相互輝映,猶如名城泉州的一顆璀璨明珠,閃爍着耀眼的光芒,吸引了眾多的海外遊客。清源山歷史上因泉眼諸多亦名“泉山”,城因山得名“泉州”;山高人云又名“齊雲山”;位於市區北郊又稱“北山”;因山峯鼎峙,故又稱“三台山”。據泉州府志記載,清源山最早開發於秦代,唐代“儒、道、釋”三家競相佔地經營,兼有伊斯蘭教、摩尼教、印度教的活動蹤跡,逐步發展為多種宗教兼容幷蓄的文化名山。景區內流泉飛瀑、奇巖異洞、峯巒疊翠、萬木競秀,以宗教寺廟宮觀、文人書院石寶以及石雕石構石刻等文物為主的人文景觀幾乎遍佈清源山的每個角落,現存完好的宋、元時期道教、佛教大型石雕共7處9尊,歷代摩崖石刻近500方,元、明、清三代花崗巖仿木結桂像石室3處,以及近代高憎弘一法師(李叔同)舍利塔和廣欽法師塔院。自古以來,清源山就以36洞天,18勝景聞名於世,其中尤以老君巖、千手巖、彌陀巖、碧霄巖、瑞象巖、虎乳泉、南台巖、清源洞、賜恩巖等為勝,今天我們時間有限,無法飽覽清源山的神韻,只能讓大家留點遺憾去回味,或可以從我們有關的旅遊宣傳中去神遊一番了。

最新的福建清源山導遊詞範文 篇9

各位朋友,大家好!很高興今天有機會和大家一起去登山,去共同領略有“秀出東南”美譽的清源山秀麗而多姿的風采!由於時間所限,我們今天參觀的景點依次是老君巖、千手巖、彌陀巖,希望大家玩得開心盡興!

清源山是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由清源山、九日山、靈山聖墓三大片區組成,總面積六十二平方公里,

清源山景區方圓有四十華里,主峯海拔498 米,與泉州市山城相依,相互輝映,猶如名城泉州的一顆璀璨明珠,閃爍着耀眼的光芒,吸引了眾多的海外遊客。清源山歷史上因泉眼諸多亦名“泉山”,城因山得名“泉州”;山高人云又名“齊雲山”;位於市區北郊又稱“北山”;因山峯鼎峙,故又稱“三台山”。據泉州府志記載,清源山最早開發於秦代,唐代“儒、道、釋”三家競相佔地經營,兼有伊斯蘭教、摩尼教、印度教的活動蹤跡,逐步發展為多種宗教兼容幷蓄的文化名山。景區內流泉飛瀑、奇巖異洞、峯巒疊翠、萬木競秀,以宗教寺廟宮觀、文人書院石寶以及石雕石構石刻等文物為主的人文景觀幾乎遍佈清源山的每個角落,現存完好的宋、元時期道教、佛教大型石雕共7處9尊,歷代摩崖石刻近500方,元、明、清三代花崗巖仿木結構佛像石室3處,以及近代高憎弘一法師(李叔同)舍利塔和廣欽法師塔院。自古以來,清源山就以36洞天,18勝景聞名於世,其中尤以老君巖、千手巖、彌陀巖、碧霄巖、瑞象巖、虎乳泉、南台巖、清源洞、賜恩巖等為勝,今天我們時間有限,無法飽覽清源山的神韻,只能讓大家留點遺憾去回味,或可以從我們有關的旅遊宣傳資料中去神遊一番了。

好,現在我們參觀第一站--老君巖。

老君巖的佈局是這樣的:山門--林蔭石徑--老君造像。

大家現在站的地方為老君巖的山門,請大家注意,眼前這曲尺型的上下兩級平台,是陰陽太極八卦的變型圖案,正前聳立的這方天然石頭上鐫刻着“青牛西去,紫氣東來”八個篆字,還有這幢以盤根錯節為窗飾掛落的石構山門,充滿了山野氣息,把老子“崇尚自然”的思想烘托得淋漓盡致,令人有進入物外仙境的快意之感。

沿着這條幽靜的林蔭石徑往前,植物界巨人一榕樹分立兩側,氣派非凡。那一叢叢既密又長的樹根,有如老子的長髯,昭示出老子的思想“天長地久“,無限生機。

各位朋友,現在,展現在我們面前的這尊石雕,就是有真正“老子天下第一“美譽的老君造像。者君造像被列為全國重點保護文物,是我國道教石刻中獨一無二的藝術瑰寶。它刻於宋代,歷經千年風雨滄桑,依然栩翎如生,神采奕奕。據清代乾隆年間編纂的《泉州府志》記載:“石像天成,好事者略施雕琢。”説明它是一塊形狀肖似老翁的天然巨巖,是巧奪天工的民間工匠略施技藝,把它雕刻成春秋時期著名哲學家、思想家、道教開山鼻祖老子的坐像。漢代著名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記述“老子姓李氏,名耳,字伯陽,諡日聃。”故籍為楚地苦縣歷鄉“曲仁里人”,

老子的不朽之作《道德經》具有廣泛而深遠的影響,象我們常説的“福兮,禍之所伏;禍兮,福之所倚。”告誡人們禍福旦夕,都是相對的,不必為此患得患失,有所得必有所失,任何時候,都應保持清醒的頭腦,不可被表象所迷惑,他的觀點,充滿了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老君造像原先有一座高大的道觀圍護,規模宏偉的真君殿、北斗殿等道教建築頗為壯觀,後來道觀被焚燬,老君巖便露天屹立,與大自然渾為一體,它的健在,足以證實譽稱“世界宗教博物館”的泉州古城,在宋代的道教文化是十分發達興盛的。李老君騎着青牛出函谷關,悠悠然“由楚入閩”,大概是看中了“泉南佛國”這一風水寶地吧?!

現在讓我們來認真觀賞老君石雕坐像。石像高5.63米,厚6.85米,寬8.01米席地面積55平方米。由於它是我國現存最大,雕技最絕年代最久的道教石雕造像,因此文史界人士戲稱之為“老子天下第一”倒也名符其實。生動逼真的造型,精美傳神的韻味,誇張寫意的線條,質樸淳厚的內涵,天人合一的意境,使這尊老君石像顯得格外親切可愛,充滿令人心馳神往、百看不厭的魅力。你看它席地而坐,左手扶膝,右手憑几,雙眼含笑,鬚眉皓然,真可謂“風過髯動,指能彈物”。嚴格他説,老君的耳朵和雙膝似乎不合比例,雙耳垂肩、膝大無比,但這誇張和變位卻恰到好處地讓人感到大丈夫的伸屈自如。而最令人喜愛和讚歎的是,石刻老君的神態和藹可親,目光深邃而睿智,滿臉笑容,豁達大度,平易近人,充滿了一種温馨的人情味,一點也沒有道貌岸然、威嚴凌厲的神仙架勢。那襟懷坦蕩,笑口常開的神情,讓人感到可親、可近。在民間,這尊老子石像還是健康長壽的象徵。泉州有句方言:“摸到鼻,吃百二;摸到目,吃百六。”意思是説,誰能摸到老君的鼻子,可以活上一百二,摸到眼睛呢,可以活上一百六。當然,只有小娃娃才會信以為真。其實清源山空氣清新,又有山野之趣,常到此地,身心得益,不必摸到什麼鼻子眼睛,便可延年益壽了。

在親近了千年老人之後,此刻我們將進入“幽谷梵音”的意境區。現在大家看到的這座古樸自然的古寺即為千手巖。

千手巖又名觀音寺,它是因為供奉觀音像而得名。千手巖處在清源山的左峯,寺宇紅牆素瓦,顯得格外清新。大殿正中靠後供奉的是宋代石雕佛教創始人釋伽牟尼坐像,石像工藝精湛,維妙維肖,是清源山宋代石雕藝術佳作之一。石像前的千手千服觀音塑像慈眉善眼,神態極佳。兩旁壁上的十八羅漢畫像,神態各異,有呼之欲出之感。千手巖寺中常年暮鼓晨鐘,香火不絕,寺前蒼松翠柏,峯石磷峋,別有一番情趣。值得一提的是寺前這株已有300多年曆史的古鬆,不知大家是否瞧出了它的特別之處?你看它樹幹東西分成兩叉,正對寺廟大門,卻又不遮佛眼,與寺廟形成一個很美的夾角,令人稱奇。古鬆蒼勁挺拔,虯曲盤旋,像一位慈善為懷的老者,張開雙臂,迎接四方賓客,因此,無怪乎黃山的客人觀摩了這棵古鬆後,讚歎它比黃山的“迎客鬆”還美,姿態更加熱情大度。

最新的福建清源山導遊詞範文 篇10

老君巖山門

老君巖的山門,曲尺型的上下兩級平台,是陰陽太極八卦的變型圖案,正前聳立的這方天然石頭上鐫刻着“青牛西去,紫氣東來”八個篆字,還有這幢以盤根錯節為窗飾掛落的石構山門,充滿了山野氣息,把老子“崇尚自然”的思想烘托得淋漓盡致,令人有進入物外仙境的快意之感。沿着這條幽靜的林蔭石徑往前,植物界巨人——榕樹分立兩側。那一叢叢既密又長的樹根,有如老子的長髯,昭示出老子的思想“天長地久,無限生機”。

老君造像

老君造像被列為全國重點保護文物,是中國道教石刻中獨一無二的藝術瑰寶。據清代乾隆年間編纂的《泉州府志》記載:“石像天成,好事者略施雕琢。”説明它是一塊形狀肖似老翁的天然巨巖,是巧奪天工的民間工匠略施技藝,把它雕刻成春秋時期著名哲學家、思想家、道教開山鼻祖老子的坐像。漢代著名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記述“老子姓李氏,名耳,字伯陽,諡日聃。”故籍為楚地苦縣歷鄉“曲仁里人”。老君造像原先有一座高大的道觀圍護,規模宏偉的真君殿、北斗殿等道教建築頗為壯觀,後來道觀被焚燬,老君巖便露天屹立,與大自然渾為一體,它的健在,足以證實譽稱“世界宗教博物館”的泉州古城,在宋代的道教文化是十分發達興盛的。

石像高5.63米,厚6.85米,寬8.01米席地面積55平方米。由於它是中國現存最大,雕技最絕年代最久的道教石雕造像,因此文史界人士戲稱之為“老子天下第一”倒也名符其實。

虎乳泉

"虎乳泉"位於"清源天湖"上方的巖坡上。據《寰宇記》雲:"《漢書》朱買臣傳謂東越王所保之泉山是也",南宋初年閩人葉廷圭《海錄碎事》載:"泉山,泉州之主山也,山有孔泉故名"。清源山因名泉山,泉州就因泉山而得名。

"虎乳泉"旁有"孔泉"石刻。泉眼上下皆石,上石如殼,下石如砥,中坼有孔竅,泉從隙縫裏流出,注入一方形石孔中。上有呂道人題刻"虎乳"和宋朱熹撰寫的"源頭活水"石刻。"虎乳泉"長年不涸,遊人耳貼巖石,可聞其巖下傳出"咕咚"的陣陣響聲。

千手巖

千手巖又名觀音寺,它是因為供奉觀音像而得名。千手巖處在清源山的左峯,寺宇紅牆素瓦,顯得格外清新。大殿正中靠後供奉的是宋代石雕佛教創始人釋伽牟尼坐像,石像工藝精湛,惟妙惟肖,是清源山宋代石雕藝術佳作之一。

最新的福建清源山導遊詞範文 篇11

各位朋友,大家好!很高興今天有機會和大家一起去登山,去共同領略有“秀出東南”美譽的清源山秀麗而多姿的風采!由於時間所限,我們今天參觀的景點依次是老君巖、千手巖、彌陀巖,希望大家玩得開心盡興!

清源山是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由清源山、九日山、靈山聖墓三大片區組成,總面積六十二平方公里。清源山景區方圓有四十華里,主峯海拔498 米,與泉州市山城相依,相互輝映,猶如名城泉州的一顆璀璨明珠,閃爍着耀眼的光芒,吸引了眾多的海外遊客。清源山歷史上因泉眼諸多亦名“泉山”,城因山得名“泉州”;山高人云又名“齊雲山”;位於市區北郊又稱“北山”;因山峯鼎峙,故又稱“三台山”。據泉州府志記載,清源山最早開發於秦代,唐代“儒、道、釋”三家競相佔地經營,兼有伊斯蘭教、摩尼教、印度教的活動蹤跡,逐步發展為多種宗教兼容幷蓄的文化名山。景區內流泉飛瀑、奇巖異洞、峯巒疊翠、萬木競秀,以宗教寺廟宮觀、文人書院石寶以及石雕石構石刻等文物為主的人文景觀幾乎遍佈清源山的每個角落,現存完好的宋、元時期道教、佛教大型石雕共7處9尊,歷代摩崖石刻近500方,元、明、清三代花崗巖仿木結構佛像石室3處,以及近代高憎弘一法師(李叔同)舍利塔和廣欽法師塔院。自古以來,清源山就以36洞天,18勝景聞名於世,其中尤以老君巖、千手巖、彌陀巖、碧霄巖、瑞象巖、虎乳泉、南台巖、清源洞、賜恩巖等為勝,今天我們時間有限,無法飽覽清源山的神韻,只能讓大家留點遺憾去回味,或可以從我們有關的旅遊宣傳資料中去神遊一番了。

好,現在我們參觀第一站--老君巖。

老君巖的佈局是這樣的:山門--林蔭石徑--老君造像。

大家現在站的地方為老君巖的山門,請大家注意,眼前這曲尺型的上下兩級平台,是陰陽太極八卦的變型圖案,正前聳立的這方天然石頭上鐫刻着“青牛西去,紫氣東來”八個篆字,還有這幢以盤根錯節為窗飾掛落的石構山門,充滿了山野氣息,把老子“崇尚自然”的思想烘托得淋漓盡致,令人有進入物外仙境的快意之感。

沿着這條幽靜的林蔭石徑往前,植物界巨人一榕樹分立兩側,氣派非凡。那一叢叢既密又長的樹根,有如老子的長髯,昭示出老子的思想“天長地久“,無限生機。

各位朋友,現在,展現在我們面前的這尊石雕,就是有真正“老子天下第一“美譽的老君造像。者君造像被列為全國重點保護文物,是我國道教石刻中獨一無二的藝術瑰寶。它刻於宋代,歷經千年風雨滄桑,依然栩翎如生,神采奕奕。據清代乾隆年間編纂的《泉州府志》記載:“石像天成,好事者略施雕琢。”説明它是一塊形狀肖似老翁的天然巨巖,是巧奪天工的民間工匠略施技藝,把它雕刻成春秋時期著名哲學家、思想家、道教開山鼻祖老子的坐像。漢代著名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記述“老子姓李氏,名耳,字伯陽,諡日聃。”故籍為楚地苦縣歷鄉“曲仁里人”。老子的不朽之作《道德經》具有廣泛而深遠的影響,象我們常説的“福兮,禍之所伏;禍兮,福之所倚。”告誡人們禍福旦夕,都是相對的,不必為此患得患失,有所得必有所失,任何時候,都應保持清醒的頭腦,不可被表象所迷惑,他的觀點,充滿了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老君造像原先有一座高大的道觀圍護,規模宏偉的真君殿、北斗殿等道教建築頗為壯觀,後來道觀被焚燬,老君巖便露天屹立,與大自然渾為一體,它的健在,足以證實譽稱“世界宗教博物館”的泉州古城,在宋代的道教文化是十分發達興盛的。李老君騎着青牛出函谷關,悠悠然“由楚入閩”,大概是看中了“泉南佛國”這一風水寶地吧?!

現在讓我們來認真觀賞老君石雕坐像。石像高5.63米,厚6.85米,寬8.01米席地面積55平方米。由於它是我國現存最大,雕技最絕年代最久的道教石雕造像,因此文史界人士戲稱之為“老子天下第一”倒也名符其實。生動逼真的造型,精美傳神的韻味,誇張寫意的線條,質樸淳厚的內涵,天人合一的意境,使這尊老君石像顯得格外親切可愛,充滿令人心馳神往、百看不厭的魅力。你看它席地而坐,左手扶膝,右手憑几,雙眼含笑,鬚眉皓然,真可謂“風過髯動,指能彈物”。嚴格他説,老君的耳朵和雙膝似乎不合比例,雙耳垂肩、膝大無比,但這誇張和變位卻恰到好處地讓人感到大丈夫的伸屈自如。而最令人喜愛和讚歎的是,石刻老君的神態和藹可親,目光深邃而睿智,滿臉笑容,豁達大度,平易近人,充滿了一種温馨的人情味,一點也沒有道貌岸然、威嚴凌厲的神仙架勢。那襟懷坦蕩,笑口常開的神情,讓人感到可親、可近。在民間,這尊老子石像還是健康長壽的象徵。泉州有句方言:“摸到鼻,吃百二;摸到目,吃百六。”意思是説,誰能摸到老君的鼻子,可以活上一百二,摸到眼睛呢,可以活上一百六。當然,只有小娃娃才會信以為真。其實清源山空氣清新,又有山野之趣,常到此地,身心得益,不必摸到什麼鼻子眼睛,便可延年益壽了。

在親近了千年老人之後,此刻我們將進入“幽谷梵音”的意境區。現在大家看到的這座古樸自然的古寺即為千手巖。

千手巖又名觀音寺,它是因為供奉觀音像而得名。千手巖處在清源山的左峯,寺宇紅牆素瓦,顯得格外清新。大殿正中靠後供奉的是宋代石雕佛教創始人釋伽牟尼坐像,石像工藝精湛,維妙維肖,是清源山宋代石雕藝術佳作之一。石像前的千手千服觀音塑像慈眉善眼,神態極佳。兩旁壁上的十八羅漢畫像,神態各異,有呼之欲出之感。千手巖寺中常年暮鼓晨鐘,香火不絕,寺前蒼松翠柏,峯石磷峋,別有一番情趣。值得一提的是寺前這株已有300多年曆史的古鬆,不知大家是否瞧出了它的特別之處?你看它樹幹東西分成兩叉,正對寺廟大門,卻又不遮佛眼,與寺廟形成一個很美的夾角,令人稱奇。古鬆蒼勁挺拔,虯曲盤旋,像一位慈善為懷的老者,張開雙臂,迎接四方賓客,因此,無怪乎黃山的客人觀摩了這棵古鬆後,讚歎它比黃山的“迎客鬆”還美,姿態更加熱情大度。

從千手巖往上攀緩十多分鐘,即到彌陀巖。彌陀巖可以説是清源山的精華之一,這裏有流泉飛瀑、古樹名木、廟宇石刻……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融為一體,巧奪天工。我們來看這一處“泉窟觀瀑”。瞧,清澈的泉水從五十米高的陡壁上瀉落,在青石上飛珠濺玉,充滿了詩情畫意,把人間的凡塵俗念盪滌貽盡,歷代文人騷客每每至此,不免文思流溢,滿目的摩崖石刻,如“洗心”、“清如許”、“流膏”等題刻仍熠熠生輝,為我們增加了觀賞雅興,不知大家是否有人生畫中游的美妙感受!

在瀑布旁的這一株由古榕和重陽木合抱成一體,造型奇特的附生樹,如情深意篤的“天侶”,故美其名曰:“天侶呈瑞”。看着它們如此親密無間,如膠似漆,令人既驚歎不已又不由得浮想聯翩,不少的文人墨客説它是陳三五娘留在故鄉土地上的化身。因此,這裏常有年輕的戀人,如意的夫婦相偎於此,留下充滿詩情畫意的紀念照。而僅隔幾步之遙的這棵濃蔭如蓋的大樹,相傳是700多年前施琅將軍的的部將從台灣帶回故鄉栽種的“洋蒲桃“,俗稱“蓮霧”。每當收穫季節,樹上綠裏透紅,果實累累,形若斗笠,頂部尖、底部寬,吃起來清涼可口,別有風味。

再往上,過雲台,穿“一線天”,便到了高築雲台之上的彌陀巖石室,彌陀巖是第一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始建於元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 年),仿木結構,平面近方形,背依石壁,面寬5.6公尺,歇山頂,正脊中間置一葫蘆,門上橫額書“阿彌陀佛”,柱頭及外檐用斗拱,巖內頂為疊澀方形藻井,石壁巖面浮雕“阿彌陀佛”立像一尊,高5米,寬2米,造型端莊大方,面容豐滿,慈祥和善,頭結螺髻,足踏蓮花,左手平胸,右手下垂,據佛經上説,這是表示要滿足信徒的願望,接引眾生往極樂世界的意思。難怪這麼多善男信女,見了阿彌陀佛,都頂禮膜拜,虔誠備至。

右室右側有一方石碑《元代重修記事石碑》,這一方石碑記載了彌陀巖石室石刻的重修過程,而最有價值的則是碑文中出現的多處簡化字,是漢字簡化史不可多得的重要史料。寺前平台叫“一嘯台”,台的左右各有3.5米高的5級實心佛塔一座。站在一嘯台極目遠眺,晉水橫流,雙塔凌空,紅房碧野,景色妖嬈,使人心曠神治,留連忘返。

泉州具有宗教博物館之美譽,這在母親山--清源山體現得更為突出。前面我們參觀了老君巖(道教),千手巖、彌陀巖(佛教),現在讓我們一起登上碧霄巖(喇嘛教),去領略碧霄巖三世佛的風采吧。

三世佛並排結咖跌坐於仰覆蓮花座上,主像通高約2.5米,左右二像稍低。佛像保存完好,皆為土蕃式樣:佛發螺鬢,上置寶嚴。面相上寬下窄,雙耳垂肩,肩寬腰細,均着袒右肩袈,並以架裟一角搭於左肩上。衣紋用凸雕線條表示,雖歷經滄桑而線條依然明顯。石像均有圓形頭光及身光。中尊為釋迦像,又稱現在佛,主司現在的世界,其造像作觸地印之魔相,一手向下撫地,一手向上。左尊稱為X師佛,即過去佛,主管過去的世界。他也是一手向下,一手向上,只是左掌託缽。右尊叫彌陀佛,是未來佛,作施定印之禪定相,即雙手交疊置於腹部。險要的地勢,精湛的技術和迥異的形狀,無不讓每一個參觀者嘖嘖稱奇。

三世佛是13世紀以來藏傳密教(俗稱喇嘛教)佛堂中所供奉的主要佛像。《元代畫塑記》上記載,元大都的藏式寺院中,三世佛皆供於“正殿”,是當時元朝信奉的主神。目前,這三世佛石刻經專家考證後認定為:我國發現的現存時代最早、保存最好、位於最東南的梵式三世佛造像。南側20米處有一方石刻即記載三世佛刻於1292年,距今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

名碑奇石,密蔭幽澗,是碧霄巖的一大特點,以“三世佛”為中心,南側有1991年所建的閩南民居風格的廣欽法師塔院建築羣體;於其背後,我們看到了這個很大的南宋摩崖楷書石刻“壽”字,字體高3.5米,寬3.15米,譽稱“閩中第一大‘壽’字”;旁邊是伏虎僧雕刻,下方則有清代名士留下的數方石刻。

俗話説:無限風光在頂峯,高處登臨,眼界頓覺開闊。清源洞、南台巖這兩個景點可以説是我們今天抵達的最高峯,稱之為“山海大觀”。清源洞作為清源山第一洞,溶合泉州豐厚的歷史、文化和宗教積澱,具有很高的觀賞和學術價值。清源洞又名“純陽洞”、“蜕仙巖”。《泉州府志》稱:“清源洞尤其大而奇者”。宋紹興年間有裴姓道人在此蜕骨登仙,時人塑像供奉。裴道人何以在此羽化成仙?這是一個富有神祕色彩、流傳久遠的民間傳説,説的是裴道人為民除害,追殺殘害生靈的巨蟒至清源洞,堵住洞口而蜕化。若問清源洞有多深?民間尚有“清源洞通洛陽江”的傳説。洞前有裴仙祠、觀音殿、文昌閣等三教祠宇森然並列交相輝映。還有一大批歷史名人紛至沓來留下無數勝蹟;李光縉、何喬遠、姜志禮、洪承疇、粘本盛、馬負書、施琅、……清源洞不僅具有深邃的歷史內涵和豐富的人文景觀,還有極為壯觀優美的自然風光。現在讓我們領略此處的萬千氣象。這一帶山脈橫斷,峯巒起伏,層次變化極富規律;羣落豐富多彩,四季常青,具有亞熱帶雨林特徵,從中隨步可見歷盡風霜依然生機盎然的古樹名木。春夏之間山頂雲霧蒸騰,洞前亭閣縹緲。又因高居主峯,下臨無際,近景有山影倒映天湖,中景有古城盡收眼底,遠景有大海蒼茫,構成一幅絕妙的“山海大觀”意境圖。南台巖則如“空中樓閣”,巨石高聳,視野曠遠,左挹大海,右帶金溪,晉水橫波,古城在抱,紫帽凌霄峙其前,東西兩塔拜其下,是“山海大觀”意境區中一處妙奪天工的奇景。同樣有釋、道、佛三教建築緊依絕壁而起,四周樹木葱籠,亦是一處遊人登高遠眺之佳景。

朋友們,我們的遊程即將結束。大家知道清源山佳景遍佈,我們今天所見僅僅是鳳毛麟角,但我希望通過我的介紹,各位能對清源這座國家級名山留下美好的印象,能引發您寄意山水,重遊故地之情!

最後,謝謝大家的配合,願有機會再和各位朋友相聚!

最新的福建清源山導遊詞範文 篇12

據《泉州府志》記載,清源山最早開發於秦代,中興於唐代,宋元時期最為鼎盛。經過了歷代開發,山上留下了大量文物古蹟現存完好的有宋、元時期石雕造像7處9尊,歷代摩崖石刻近600多方,元、明兩代花崗巖仿木結構的石室多處。

宋代老君造像,系全國最大的、藝術價值最高的道教石雕;九日山祈風石刻,是研究中國古代海外交通史和書法藝術的珍貴資料;唐武德年間,穆罕默德門徒三賢、四賢來泉州傳教,歿葬於靈山,稱伊斯蘭聖墓。其旁有鄭和第五次下西洋的“行香碑”,為中國海外交通的重要史蹟。

詩詞歌賦

歷代文士、武將、高僧、權貴遊山,在清源山留下400方碑刻和崖刻。北宋米芾的“第一山”,明將俞大猷的“君恩山重”,現代高僧泓一法師遺墨“悲欣交集”,備受景仰。清源山流傳無數的典故、傳説、神話等等,使名山更具深刻的文化。

宋·錢熙:《清源山》“巍峨堆壓郡城陰,秀出天涯幾萬尋。翠影倒時吞半郭,嵐半凝處滴疏林。”

陳子昂:《 感遇》“朅來豪遊子,勢利禍之門。如何蘭膏歎,感激自生冤。眾趨明所避,時棄道猶存。雲淵既已失,羅網與誰論。箕山有高節,湘水有清源。唯應白鷗鳥,可為洗心言。”

白居易:《香》“香爐峯北面,遺愛寺西偏。白石何鑿鑿,清流亦潺潺。有鬆數十株,有竹千餘竿。鬆張翠傘蓋,竹倚青琅玕。其下無人居,惜哉多歲年。有時聚猿鳥,終日空風煙。時有沉冥子,姓白字樂天。平生無所好,見此心依然。如獲終老地,忽乎不知遠。架巖結茅宇,斫壑開茶園。何以洗我耳,屋頭落飛泉。何以淨我眼,砌下生白蓮。左手攜一壺,右手挈五絃。傲然意自足,箕踞於其間。興酣仰天歌,歌中聊寄言。言我本野夫,誤為世網牽。時來昔捧日,老去今歸山。倦鳥得茂樹,涸魚返清源。舍此欲焉往,人間多險艱。”

白居易:《南池》“蕭條微雨絕,荒岸抱清源。入舫山侵塞,分泉道接村。秋聲依樹色,月影在蒲根。淹泊難遂,他宵關夢魂。”

杜牧:《昔事文皇帝三十二韻》:“昔事文皇帝,叨官在諫垣。奏章為得地,齚齒負明恩。金虎知難動,毛釐亦恥言。撩頭雖欲吐,到口卻成吞。照膽常懸鏡,窺天自戴盆。周鍾既窕槬,黥陣亦瘢痕。鳳闕觚稜影,仙盤曉日暾。雨晴文石滑,風暖戟衣翻。每慮號無告,長憂駭不存。隨行唯跼蹐,出語但寒暄。宮省咽喉任,戈矛羽衞屯。光塵皆影附,車馬定西奔。億萬持衡價,錙銖挾契論。堆時過北斗,積處滿西園。接棹隋河溢,連蹄蜀棧刓。漉空滄海水,搜盡卓王孫。鬥巧猴雕刺,誇趫索掛跟。狐威假白額,梟嘯得黃昏。馥馥芝蘭圃,森森枳棘藩。吠聲嗾國猘,公議怯膺門。竄逐諸丞相,蒼茫遠帝閽。一名為吉士,誰免吊湘魂。間世英明主,中興道德尊。昆岡憐積火,河漢注清源。川口堤防決,陰車鬼怪掀。重雲開朗照,九地雪幽冤。我實剛腸者,形甘短褐髡。曾經觸蠆尾,猶得憑熊軒。杜若芳洲翠,嚴光釣瀨喧。溪山侵越角,封壤盡吳根。客恨縈春細,鄉愁壓思繁。祝堯千萬壽,再拜揖餘樽。

最新的福建清源山導遊詞範文 篇13

各位朋友,大家好!很高興今天有機會和大家一起去登山,去共同領略有“秀出東南”美譽的清源山秀麗而多姿的風采!由於時間所限,我們今天參觀的景點依次是老君巖、千手巖、彌陀巖,希望大家玩得開心盡興!

清源山是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由清源山、九日山、靈山聖墓三大片區組成,總面積六十二平方公里,

清源山景區方圓有四十華里,主峯海拔498 米,與泉州市山城相依,相互輝映,猶如名城泉州的一顆璀璨明珠,閃爍着耀眼的光芒,吸引了眾多的海外遊客。清源山歷史上因泉眼諸多亦名“泉山”,城因山得名“泉州”;山高人云又名“齊雲山”;位於市區北郊又稱“北山”;因山峯鼎峙,故又稱“三台山”。據泉州府志記載,清源山最早開發於秦代,唐代“儒、道、釋”三家競相佔地經營,兼有伊斯蘭教、摩尼教、印度教的活動蹤跡,逐步發展為多種宗教兼容幷蓄的文化名山。景區內流泉飛瀑、奇巖異洞、峯巒疊翠、萬木競秀,以宗教寺廟宮觀、文人書院石寶以及石雕石構石刻等文物為主的人文景觀幾乎遍佈清源山的每個角落,現存完好的宋、元時期道教、佛教大型石雕共7處9尊,歷代摩崖石刻近500方,元、明、清三代花崗巖仿木結構佛像石室3處,以及近代高憎弘一法師(李叔同)舍利塔和廣欽法師塔院。自古以來,清源山就以36洞天,18勝景聞名於世,其中尤以老君巖、千手巖、彌陀巖、碧霄巖、瑞象巖、虎乳泉、南台巖、清源洞、賜恩巖等為勝,今天我們時間有限,無法飽覽清源山的神韻,只能讓大家留點遺憾去回味,或可以從我們有關的旅遊宣傳資料中去神遊一番了。

好,現在我們參觀第一站--老君巖。

老君巖的佈局是這樣的:山門--林蔭石徑--老君造像。

大家現在站的地方為老君巖的山門,請大家注意,眼前這曲尺型的上下兩級平台,是陰陽太極八卦的變型圖案,正前聳立的這方天然石頭上鐫刻着“青牛西去,紫氣東來”八個篆字,還有這幢以盤根錯節為窗飾掛落的石構山門,充滿了山野氣息,把老子“崇尚自然”的思想烘托得淋漓盡致,令人有進入物外仙境的快意之感。

沿着這條幽靜的林蔭石徑往前,植物界巨人一榕樹分立兩側,氣派非凡。那一叢叢既密又長的樹根,有如老子的長髯,昭示出老子的思想“天長地久“,無限生機。

各位朋友,現在,展現在我們面前的這尊石雕,就是有真正“老子天下第一“美譽的老君造像。者君造像被列為全國重點保護文物,是我國道教石刻中獨一無二的藝術瑰寶。它刻於宋代,歷經千年風雨滄桑,依然栩翎如生,神采奕奕。據清代乾隆年間編纂的《泉州府志》記載:“石像天成,好事者略施雕琢。”説明它是一塊形狀肖似老翁的天然巨巖,是巧奪天工的民間工匠略施技藝,把它雕刻成春秋時期著名哲學家、思想家、道教開山鼻祖老子的坐像。漢代著名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記述“老子姓李氏,名耳,字伯陽,諡日聃。”故籍為楚地苦縣歷鄉“曲仁里人”,

老子的不朽之作《道德經》具有廣泛而深遠的影響,象我們常説的“福兮,禍之所伏;禍兮,福之所倚。”告誡人們禍福旦夕,都是相對的,不必為此患得患失,有所得必有所失,任何時候,都應保持清醒的頭腦,不可被表象所迷惑,他的觀點,充滿了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老君造像原先有一座高大的道觀圍護,規模宏偉的真君殿、北斗殿等道教建築頗為壯觀,後來道觀被焚燬,老君巖便露天屹立,與大自然渾為一體,它的健在,足以證實譽稱“世界宗教博物館”的泉州古城,在宋代的道教文化是十分發達興盛的。李老君騎着青牛出函谷關,悠悠然“由楚入閩”,大概是看中了“泉南佛國”這一風水寶地吧?!

現在讓我們來認真觀賞老君石雕坐像。石像高5.63米,厚6.85米,寬8.01米席地面積55平方米。由於它是我國現存最大,雕技最絕年代最久的道教石雕造像,因此文史界人士戲稱之為“老子天下第一”倒也名符其實。生動逼真的造型,精美傳神的韻味,誇張寫意的線條,質樸淳厚的內涵,天人合一的意境,使這尊老君石像顯得格外親切可愛,充滿令人心馳神往、百看不厭的魅力。你看它席地而坐,左手扶膝,右手憑几,雙眼含笑,鬚眉皓然,真可謂“風過髯動,指能彈物”。嚴格他説,老君的耳朵和雙膝似乎不合比例,雙耳垂肩、膝大無比,但這誇張和變位卻恰到好處地讓人感到大丈夫的伸屈自如。而最令人喜愛和讚歎的是,石刻老君的神態和藹可親,目光深邃而睿智,滿臉笑容,豁達大度,平易近人,充滿了一種温馨的人情味,一點也沒有道貌岸然、威嚴凌厲的神仙架勢。那襟懷坦蕩,笑口常開的神情,讓人感到可親、可近。在民間,這尊老子石像還是健康長壽的象徵。泉州有句方言:“摸到鼻,吃百二;摸到目,吃百六。”意思是説,誰能摸到老君的鼻子,可以活上一百二,摸到眼睛呢,可以活上一百六。當然,只有小娃娃才會信以為真。其實清源山空氣清新,又有山野之趣,常到此地,身心得益,不必摸到什麼鼻子眼睛,便可延年益壽了。

在親近了千年老人之後,此刻我們將進入“幽谷梵音”的意境區。現在大家看到的這座古樸自然的古寺即為千手巖。

千手巖又名觀音寺,它是因為供奉觀音像而得名。千手巖處在清源山的左峯,寺宇紅牆素瓦,顯得格外清新。大殿正中靠後供奉的是宋代石雕佛教創始人釋伽牟尼坐像,石像工藝精湛,維妙維肖,是清源山宋代石雕藝術佳作之一。石像前的千手千服觀音塑像慈眉善眼,神態極佳。兩旁壁上的十八羅漢畫像,神態各異,有呼之欲出之感。千手巖寺中常年暮鼓晨鐘,香火不絕,寺前蒼松翠柏,峯石磷峋,別有一番情趣。值得一提的是寺前這株已有300多年曆史的古鬆,不知大家是否瞧出了它的特別之處?你看它樹幹東西分成兩叉,正對寺廟大門,卻又不遮佛眼,與寺廟形成一個很美的夾角,令人稱奇。古鬆蒼勁挺拔,虯曲盤旋,像一位慈善為懷的老者,張開雙臂,迎接四方賓客,因此,無怪乎黃山的客人觀摩了這棵古鬆後,讚歎它比黃山的“迎客鬆”還美,姿態更加熱情大度。

最新的福建清源山導遊詞範文 篇14

各位朋友,大家好!很高興今天有機會和大家一起去登山,去共同領略有“秀出東南”美譽的清源山秀麗而多姿的風采!由於時間所限,我們今天參觀的景點依次是老君巖、千手巖、彌陀巖,希望大家玩得開心盡興!

清源山是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由清源山、九日山、靈山聖墓三大片區組成,總面積六十二平方公里,

清源山景區方圓有四十華里,主峯海拔498 米,與泉州市山城相依,相互輝映,猶如名城泉州的一顆璀璨明珠,閃爍着耀眼的光芒,吸引了眾多的海外遊客。清源山歷史上因泉眼諸多亦名“泉山”,城因山得名“泉州”;山高人云又名“齊雲山”;位於市區北郊又稱“北山”;因山峯鼎峙,故又稱“三台山”。據泉州府志記載,清源山最早開發於秦代,唐代“儒、道、釋”三家競相佔地經營,兼有伊斯蘭教、摩尼教、印度教的活動蹤跡,逐步發展為多種宗教兼容幷蓄的文化名山。景區內流泉飛瀑、奇巖異洞、峯巒疊翠、萬木競秀,以宗教寺廟宮觀、文人書院石寶以及石雕石構石刻等文物為主的人文景觀幾乎遍佈清源山的每個角落,現存完好的宋、元時期道教、佛教大型石雕共7處9尊,歷代摩崖石刻近500方,元、明、清三代花崗巖仿木結構佛像石室3處,以及近代高憎弘一法師(李叔同)舍利塔和廣欽法師塔院。自古以來,清源山就以36洞天,18勝景聞名於世,其中尤以老君巖、千手巖、彌陀巖、碧霄巖、瑞象巖、虎乳泉、南台巖、清源洞、賜恩巖等為勝,今天我們時間有限,無法飽覽清源山的神韻,只能讓大家留點遺憾去回味,或可以從我們有關的旅遊宣傳資料中去神遊一番了。

好,現在我們參觀第一站--老君巖。

老君巖的佈局是這樣的:山門--林蔭石徑--老君造像。

大家現在站的地方為老君巖的山門,請大家注意,眼前這曲尺型的上下兩級平台,是陰陽太極八卦的變型圖案,正前聳立的這方天然石頭上鐫刻着“青牛西去,紫氣東來”八個篆字,還有這幢以盤根錯節為窗飾掛落的石構山門,充滿了山野氣息,把老子“崇尚自然”的思想烘托得淋漓盡致,令人有進入物外仙境的快意之感。

沿着這條幽靜的林蔭石徑往前,植物界巨人一榕樹分立兩側,氣派非凡。那一叢叢既密又長的樹根,有如老子的長髯,昭示出老子的思想“天長地久“,無限生機。

各位朋友,現在,展現在我們面前的這尊石雕,就是有真正“老子天下第一“美譽的老君造像。者君造像被列為全國重點保護文物,是我國道教石刻中獨一無二的藝術瑰寶。它刻於宋代,歷經千年風雨滄桑,依然栩翎如生,神采奕奕。據清代乾隆年間編纂的《泉州府志》記載:“石像天成,好事者略施雕琢。”説明它是一塊形狀肖似老翁的天然巨巖,是巧奪天工的民間工匠略施技藝,把它雕刻成春秋時期著名哲學家、思想家、道教開山鼻祖老子的坐像。漢代著名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記述“老子姓李氏,名耳,字伯陽,諡日聃。”故籍為楚地苦縣歷鄉“曲仁里人”,

老子的不朽之作《道德經》具有廣泛而深遠的影響,象我們常説的“福兮,禍之所伏;禍兮,福之所倚。”告誡人們禍福旦夕,都是相對的,不必為此患得患失,有所得必有所失,任何時候,都應保持清醒的頭腦,不可被表象所迷惑,他的觀點,充滿了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老君造像原先有一座高大的道觀圍護,規模宏偉的真君殿、北斗殿等道教建築頗為壯觀,後來道觀被焚燬,老君巖便露天屹立,與大自然渾為一體,它的健在,足以證實譽稱“世界宗教博物館”的泉州古城,在宋代的道教文化是十分發達興盛的。李老君騎着青牛出函谷關,悠悠然“由楚入閩”,大概是看中了“泉南佛國”這一風水寶地吧?!

現在讓我們來認真觀賞老君石雕坐像。石像高5.63米,厚6.85米,寬8.01米席地面積55平方米。由於它是我國現存最大,雕技最絕年代最久的道教石雕造像,因此文史界人士戲稱之為“老子天下第一”倒也名符其實。生動逼真的造型,精美傳神的韻味,誇張寫意的線條,質樸淳厚的內涵,天人合一的意境,使這尊老君石像顯得格外親切可愛,充滿令人心馳神往、百看不厭的魅力。你看它席地而坐,左手扶膝,右手憑几,雙眼含笑,鬚眉皓然,真可謂“風過髯動,指能彈物”。嚴格他説,老君的耳朵和雙膝似乎不合比例,雙耳垂肩、膝大無比,但這誇張和變位卻恰到好處地讓人感到大丈夫的伸屈自如。而最令人喜愛和讚歎的是,石刻老君的神態和藹可親,目光深邃而睿智,滿臉笑容,豁達大度,平易近人,充滿了一種温馨的人情味,一點也沒有道貌岸然、威嚴凌厲的神仙架勢。那襟懷坦蕩,笑口常開的神情,讓人感到可親、可近。在民間,這尊老子石像還是健康長壽的象徵。泉州有句方言:“摸到鼻,吃百二;摸到目,吃百六。”意思是説,誰能摸到老君的鼻子,可以活上一百二,摸到眼睛呢,可以活上一百六。當然,只有小娃娃才會信以為真。其實清源山空氣清新,又有山野之趣,常到此地,身心得益,不必摸到什麼鼻子眼睛,便可延年益壽了。

在親近了千年老人之後,此刻我們將進入“幽谷梵音”的意境區。現在大家看到的這座古樸自然的古寺即為千手巖。

千手巖又名觀音寺,它是因為供奉觀音像而得名。千手巖處在清源山的左峯,寺宇紅牆素瓦,顯得格外清新。大殿正中靠後供奉的是宋代石雕佛教創始人釋伽牟尼坐像,石像工藝精湛,維妙維肖,是清源山宋代石雕藝術佳作之一。石像前的千手千服觀音塑像慈眉善眼,神態極佳。兩旁壁上的十八羅漢畫像,神態各異,有呼之欲出之感。千手巖寺中常年暮鼓晨鐘,香火不絕,寺前蒼松翠柏,峯石磷峋,別有一番情趣。值得一提的是寺前這株已有300多年曆史的古鬆,不知大家是否瞧出了它的特別之處?你看它樹幹東西分成兩叉,正對寺廟大門,卻又不遮佛眼,與寺廟形成一個很美的夾角,令人稱奇。古鬆蒼勁挺拔,虯曲盤旋,像一位慈善為懷的老者,張開雙臂,迎接四方賓客,因此,無怪乎黃山的客人觀摩了這棵古鬆後,讚歎它比黃山的“迎客鬆”還美,姿態更加熱情大度。

20xx年5篇福建清源山的導遊詞(二)

三世佛並排結咖跌坐於仰覆蓮花座上,主像通高約2.5米,左右二像稍低。佛像保存完好,皆為土蕃式樣:佛發螺鬢,上置寶嚴。面相上寬下窄,雙耳垂肩,肩寬腰細,均着袒右肩袈,並以架裟一角搭於左肩上。衣紋用凸雕線條表示,雖歷經滄桑而線條依然明顯。石像均有圓形頭光及身光。中尊為釋迦像,又稱現在佛,主司現在的世界,其造像作觸地印之魔相,一手向下撫地,一手向上。左尊稱為藥師佛,即過去佛,主管過去的世界。他也是一手向下,一手向上,只是左掌託缽。右尊叫彌陀佛,是未來佛,作施定印之禪定相,即雙手交疊置於腹部。險要的地勢,精湛的技術和迥異的形狀,無不讓每一個參觀者嘖嘖稱奇。

三世佛是13世紀以來藏傳密教(俗稱喇嘛教)佛堂中所供奉的主要佛像。《元代畫塑記》上記載,元大都的藏式寺院中,三世佛皆供於“正殿”,是當時元朝信奉的主神。目前,這三世佛石刻經專家考證後認定為:我國發現的現存時代最早、保存最好、位於最東南的梵式三世佛造像。南側20米處有一方石刻即記載三世佛刻於1292年,距今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

名碑奇石,密蔭幽澗,是碧霄巖的一大特點,以“三世佛”為中心,南側有1991年所建的閩南民居風格的廣欽法師塔院建築羣體;於其背後,我們看到了這個很大的南宋摩崖楷書石刻“壽”字,字體高3.5米,寬3.15米,譽稱“閩中第一大‘壽’字”;旁邊是伏虎僧雕刻,下方則有清代名士留下的數方石刻。

俗話説:無限風光在頂峯,高處登臨,眼界頓覺開闊。清源洞、南台巖這兩個景點可以説是我們今天抵達的最高峯,稱之為“山海大觀”。清源洞作為清源山第一洞,溶合泉州豐厚的歷史、文化和宗教積澱,具有很高的觀賞和學術價值。清源洞又名“純陽洞”、“蜕仙巖”。《泉州府志》稱:“清源洞尤其大而奇者”。宋紹興年間有裴姓道人在此蜕骨登仙,時人塑像供奉。裴道人何以在此羽化成仙?這是一個富有神祕色彩、流傳久遠的民間傳説,説的是裴道人為民除害,追殺殘害生靈的巨蟒至清源洞,堵住洞口而蜕化。若問清源洞有多深?民間尚有“清源洞通洛陽江”的傳説。洞前有裴仙祠、觀音殿、文昌閣等三教祠宇森然並列交相輝映。還有一大批歷史名人紛至沓來留下無數勝蹟;李光縉、何喬遠、姜志禮、洪承疇、粘本盛、馬負書、施琅、……清源洞不僅具有深邃的歷史內涵和豐富的人文景觀,還有極為壯觀優美的自然風光。現在讓我們領略此處的萬千氣象。這一帶山脈橫斷,峯巒起伏,層次變化極富規律;羣落豐富多彩,四季常青,具有亞熱帶雨林特徵,從中隨步可見歷盡風霜依然生機盎然的古樹名木。春夏之間山頂雲霧蒸騰,洞前亭閣縹緲。又因高居主峯,下臨無際,近景有山影倒映天湖,中景有古城盡收眼底,遠景有大海蒼茫,構成一幅絕妙的“山海大觀”意境圖。南台巖則如“空中樓閣”,巨石高聳,視野曠遠,左挹大海,右帶金溪,晉水橫波,古城在抱,紫帽凌霄峙其前,東西兩塔拜其下,是“山海大觀”意境區中一處妙奪天工的奇景。同樣有釋、道、佛三教建築緊依絕壁而起,四周樹木葱籠,亦是一處遊人登高遠眺之佳景。

朋友們,我們的遊程即將結束。大家知道清源山佳景遍佈,我們今天所見僅僅是鳳毛麟角,但我希望通過我的介紹,各位能對清源這座國家級名山留下美好的印象,能引發您寄意山水,重遊故地之情!

最新的福建清源山導遊詞範文 篇15

各位朋友,大家好!很高興今天有機會和大家一起去登山,去共同領略有“秀出東南”美譽的清源山秀麗而多姿的風采!由於時間所限,我們今天參觀的景點依次是老君巖、千手巖、彌陀巖,希望大家玩得開心盡興!

清源山是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由清源山、九日山、靈山聖墓三大片區組成,總面積六十二平方公里。清源山景區方圓有四十華里,主峯海拔498米,與泉州市山城相依,相互輝映,猶如名城泉州的一顆璀璨明珠,閃爍着耀眼的光芒,吸引了眾多的海外遊客。清源山歷史上因泉眼諸多亦名“泉山”,城因山得名“泉州”;山高人云又名“齊雲山”;位於市區北郊又稱“北山”;因山峯鼎峙,故又稱“三台山”。據泉州府志記載,清源山最早開發於秦代,唐代“儒、道、釋”三家競相佔地經營,兼有伊斯蘭教、摩尼教、印度教的活動蹤跡,逐步發展為多種宗教兼容幷蓄的文化名山。景區內流泉飛瀑、奇巖異洞、峯巒疊翠、萬木競秀,以宗教寺廟宮觀、文人書院石寶以及石雕石構石刻等文物為主的人文景觀幾乎遍佈清源山的每個角落,現存完好的宋、元時期道教、佛教大型石雕共7處9尊,歷代摩崖石刻近500方,元、明、清三代花崗巖仿木結構佛像石室3處,以及近代高憎弘一法師(李叔同)舍利塔和廣欽法師塔院。自古以來,清源山就以36洞天,18勝景聞名於世,其中尤以老君巖、千手巖、彌陀巖、碧霄巖、瑞象巖、虎乳泉、南台巖、清源洞、賜恩巖等為勝,今天我們時間有限,無法飽覽清源山的神韻,只能讓大家留點遺憾去回味,或可以從我們有關的旅遊宣傳資料中去神遊一番了。

好,現在我們參觀第一站--老君巖。

老君巖的佈局是這樣的:山門--林蔭石徑--老君造像。

大家現在站的地方為老君巖的山門,請大家注意,眼前這曲尺型的上下兩級平台,是陰陽太極八卦的變型圖案,正前聳立的這方天然石頭上鐫刻着“青牛西去,紫氣東來”八個篆字,還有這幢以盤根錯節為窗飾掛落的石構山門,充滿了山野氣息,把老子“崇尚自然”的思想烘托得淋漓盡致,令人有進入物外仙境的快意之感。

沿着這條幽靜的林蔭石徑往前,植物界巨人一榕樹分立兩側,氣派非凡。那一叢叢既密又長的樹根,有如老子的長髯,昭示出老子的思想“天長地久“,無限生機。

各位朋友,現在,展現在我們面前的這尊石雕,就是有真正“老子天下第一“美譽的老君造像。者君造像被列為全國重點保護文物,是我國道教石刻中獨一無二的藝術瑰寶。它刻於宋代,歷經千年風雨滄桑,依然栩翎如生,神采奕奕。據清代乾隆年間編纂的《泉州府志》記載:“石像天成,好事者略施雕琢。”説明它是一塊形狀肖似老翁的天然巨巖,是巧奪天工的民間工匠略施技藝,把它雕刻成春秋時期著名哲學家、思想家、道教開山鼻祖老子的坐像。漢代著名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記述“老子姓李氏,名耳,字伯陽,諡日聃。”故籍為楚地苦縣歷鄉“曲仁里人”。老子的不朽之作《道德經》具有廣泛而深遠的影響,象我們常説的“福兮,禍之所伏;禍兮,福之所倚。”告誡人們禍福旦夕,都是相對的,不必為此患得患失,有所得必有所失,任何時候,都應保持清醒的頭腦,不可被表象所迷惑,他的觀點,充滿了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老君造像原先有一座高大的道觀圍護,規模宏偉的真君殿、北斗殿等道教建築頗為壯觀,後來道觀被焚燬,老君巖便露天屹立,與大自然渾為一體,它的健在,足以證實譽稱“世界宗教博物館”的泉州古城,在宋代的道教文化是十分發達興盛的。李老君騎着青牛出函谷關,悠悠然“由楚入閩”,大概是看中了“泉南佛國”這一風水寶地吧?!

最新的福建清源山導遊詞範文 篇16

清源山,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地處福建省東南部晉江下游東北岸。

清源山主峯最高海拔498米,山高入雲,風景秀麗,山青水秀。山泉有100多眼,別稱“泉山”。最著名的是“孔泉”也稱“虎浮泉”,泉水從一斜卧大山石孔隙中迸發。

清源山經過歷代的開發,山上留下了大量的文物古蹟。歷代摩崖石刻近600多方。

最著名的旅遊勝地泉州清源山“清源天湖”,為清源山頂的人工湖泊,景色雄偉壯觀,是人們垂釣休閒的好去處。

清源山冬暖夏涼,氣候濕潤,適宜觀光旅遊。

最新的福建清源山導遊詞範文 篇17

Hello, everyone! I'm very glad to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climb themountain with you today and enjoy the beautiful and colorful scenery of Qingyuanmountain, which has the reputation of "showing the Southeast". Due to the timelimit, the scenic spots we visit today are laojunyan, qianshouyan and mitoyan inturn. I hope you have a good time!

Qingyuan mountain is a national key scenic spot, which is composed ofQingyuan mountain, jiuri mountain and Lingshan tomb, with a total area of 62square kilometers,

Qingyuan mountain scenic area has an area of 40 Li, with the main peak at498 meters above sea level. It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mountain city ofQuanzhou and reflects each other. It is like a bright pearl of the famous cityof Quanzhou, shining with dazzling light, attracting many overseas tourists. Inhistory, Qingyuan mountain was also known as "Quanshan" because of its manysprings; the city was named "Quanzhou" because of its mountains; the mountainsare high and the people are numerous, also known as "Qiyun mountain"; it islocated in the northern suburb of the urban area, also known as "Beishan"; it isalso known as "Santai mountain" because of the confrontation of peaks. Accordingto the records of Quanzhou official records, Qingyuan mountain was firstdeveloped in the Qin Dynasty. In the Tang Dynasty, Confucianism, Taoism andBuddhism competed to occupy land for business. They also had the activities ofIslam, Manichaeism and Hinduism, and gradually developed into a culturalmountain with a variety of religions. In the scenic spot, there are flowingsprings and waterfalls, grotesque rocks and caves, emerald peaks and beautifultrees. The cultural landscape mainly consists of religious temples and palaces,stone treasures of literati academies, stone carvings and stone carvings isalmost everywhere in Qingyuan mountain. There are 7 large-scale Taoist andBuddhist stone carvings in song and Yuan Dynasties, including 9 statues. Thereare nearly 500 ancient cliff carvings, and the granite imitation wood structurein yua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ere are three stone chambers of Buddhastatues, as well as the relic tower of Hongyi master gaohatong (Li Shutong) andthe tower courtyard of Guangqin master in modern times. Since ancient times,Qingyuan mountain has been famous for its 36 caves and 18 scenic spots, amongwhich laojunyan, qianshouyan, mitoyan, bixiaoyan, ruixiangyan, huruquan,nantaiyan, Qingyuan cave and cienyan are the most famous. Today, we have limitedtime to enjoy the charm of Qingyuan mountain, so we can only leave some regretsfor our aftertaste, or visit from our relevant tourism publicity materials It'sbeen a while.

OK, now let's visit the first stop laojunyan.

The layout of Laojun rock is as follows: the mountain gate, the shady stonepath and the statue of Laojun.

Now you are standing at the Mountain Gate of laojunyan. Please payattention to the two-level curved platform, which is a variant of Yin Yang TaijiBagua. The natural stone standing in front of you is engraved with the eightseal characters of "qingniu goes to the west, Ziqi comes to the East", and theStone Mountain gate, which is decorated with intertwined windows, is full ofmountain and wild atmosphere, which makes Laozi "advocate nature" ”The idea of"the beauty of the world" is incisively and vividly set off, which makes peoplehave the pleasure of entering the fairyland outside the world.

Along this quiet shady stone path, a giant of the botanical world, banyan,stands on both sides, with extraordinary style. The dense and long roots arelike Lao Tzu's long beard, which shows that Lao Tzu's thought is "everlasting"and has infinite vitality.

Dear friends, now, the stone sculpture in front of us is the statue ofLaojun who has the reputation of "Laozi is the best in the world". The statue ofzhejun is listed as a national key protected cultural relic, which is a uniqueart treasure in Taoist stone carvings in China. It was carved in the SongDynasty. After thousands of years of vicissitudes, it is still vivid andenergetic. According to the records of Quanzhou Prefecture compiled during thereign of Emperor Qianlong in the Qing Dynasty, "the stone statues are made inheaven, and the good ones are slightly carved." It shows that it is a naturalgiant rock with a shape similar to an old man. It is a wonderful folk a little skill, it was carved into the sitting statue of Laozi, a famousphilosopher, thinker and founder of Taoism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SimaQian, a famous historian of the Han Dynasty, recorded in the biography of LaoziHanfei in historical records that "Laozi's surname is Li Shi, his name is er,his word is Boyang, and his posthumous title is ri Dan." Therefore, he was bornin qurenli, Li Township, kuxian County, Chu,

Tao Te Ching, Lao Tzu's immortal work, has a wide and far-reachinginfluence, as we often say, "happiness lies in misfortune; misfortune lies inhappiness." Admonish people that misfortune and fortune are relative. There isno need to worry about gain and loss. If you get something, you must losesomething. At any time, you should keep a clear mind and not be confused byappearances. His views are full of simple materialism. The statue of Laojun wasoriginally surrounded by a high Taoist temple, and the grand Taoist buildingssuch as Zhenjun hall and Beidou hall were quite spectacular. Later, the Taoisttemple was burned down, and Laojun rock stood in the open air, integrated withthe nature. Its survival is enough to prove that the Taoist culture of Quanzhou,known as the "world religion Museum", was very developed and prosperous in theSong Dynasty. Li Laojun rode a green ox out of Hangu pass and "entered Fujianfrom Chu" leisurely. Maybe he took a fancy to the geomantic omen treasure landof "QUANNAN Buddhist kingdom"?!

Now let's take a serious look at the stone statue of Laojun. The stonestatue is 5.63 meters high, 6.85 meters thick and 8.01 meters wide, with a floorarea of 55 square meters. Because it is the largest and oldest Taoist stonesculpture in China, people in the literary and historical circles call it "Laoziis the best in the world". The vivid and lifelike shape, exquisite charm,exaggerated freehand brushwork lines, simple and honest connotation, and theartistic conception of the unity of man and nature make this stone statue ofLaojun look especially kind and lovely, full of enchanting charm. You see, itsits on the ground, with its left hand on its knees, its right hand on its back,its eyes smiling, and its eyebrows shining. It can be said that "the wind blowsthrough its whiskers, and it can play things.". Strictly speaking, it seems thatLao Jun's ears and knees are out of proportion. His ears droop over hisshoulders and his knees are extremely large. However, this exaggeration anddisplacement make people feel that he can stretch and bend freely. The mostpopular and admirable thing is that the old man's manner is amiable, his eyesare deep and wise, his face is smiling, open-minded and approachable. He is fullof warm human feelings, and he does not have a dignified and dignified immortalposture at all. The broad-minded and smiling look makes people feel approachableand approachable. Among the people, this stone statue of Laozi is also a symbolof health and longevity. There is a dialect in Quanzhou: "touch the nose, eatone hundred and two; touch the eyes, eat one hundred and six." It means, who cantouch Lao Jun's nose, can live 120, touch his eyes, can live 160. Of course,only a baby would believe it. As a matter of fact, Qingyuan mountain has freshair and wild scenery. If you come here often, you can benefit both physicallyand mentally. You don't need to touch your nose and eyes to prolong yourlife.

After getting close to the old man for thousands of years, we will enterthe artistic conception area of "Valley Sanskrit". Now you can see this simpleand natural ancient temple is qianshouyan.

Qianshouyan, also known as Guanyin temple, is named for its worship ofGuanyin statue. Qianshouyan is located on the left peak of Qingyuan red walls and plain tiles of the temple are very fresh. The sitting statueof Sakyamuni, founder of stone carving Buddhism in the Song Dynasty, isworshipped in the middle and back of the main hall. The stone statue isexquisite and lifelike. It is one of the best works of stone carving art in theSong Dynasty in Qingyuan mountain. The statue of Avalokitesvara with thousandsof hands and clothes in front of the stone statue is kind-hearted and has anexcellent look. The eighteen Arhats on the two sides of the wall have differentexpressions and feel ready to come out. Qianshouyan temple is full of incenseand fire all year round. In front of the temple, the pines and cypresses aregreen, and the peaks and rocks are jagged. It's worth mentioning that the 300year old ancient pine in front of the temple is special. You can see that itstrunk is divided into two parts, facing the temple gate, but not covering theeyes of the Buddha. It's amazing that it forms a beautiful angle with thetemple. The ancient pine is vigorous and straight, curly and circling, like acharitable old man, opening his arms to welcome the guests from all efore, it is no wonder that the guests of Huangshan Mountain, afterobserving the ancient pine, praised it as more beautiful than the "welcomingpine" of Huangshan Mountain, and its posture is more warm and magnanimous.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aoyou/fujian/jgq4k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