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導遊詞 >陝西導遊詞 >

最新的陝西藥王山導遊詞範文(通用14篇)

最新的陝西藥王山導遊詞範文(通用14篇)

最新的陝西藥王山導遊詞範文 篇1

各位遊客大家好:

最新的陝西藥王山導遊詞範文(通用14篇)

您可知道“天下温泉二千六,惟有華清為第一” 的華清池嗎?華清池已有6020xx年温泉利用史和皇家園林史,相傳2720xx年前,周幽王曾在此修建了“驪宮”,秦始皇建了“驪山湯”,到漢武帝時建“漢離宮”,到了唐代,唐玄宗在此興建規模宏大的華清宮,出現了“高高驪山上有宮,朱樓紫殿三四重”的壯觀景象。而現在的華清池是在清代建築的基礎上多次修繕、擴建的,規模僅是唐華清宮的十分之一。而它位於距西安30公里處的臨潼區,東與秦始皇兵馬桶相毗鄰,南依驪山,北臨渭水。而我們面前所看到的山便是驪山。而關於驪山的得名有兩種説法:一説其滿山松柏,青翠欲滴,遠遠望去,就像是一匹青蒼色的駿馬,故名驪山。一説這裏曾是古麗戎國所在地,所以叫驪山。而驪山自然景觀秀麗多姿,“入目晴霞紅一片,尚疑烽火自西來”就是著名的關中八景之一-驪山晚照。驪山之上建有老君殿、老母殿、烽火台等,烽火台是“周幽王烽火戲諸侯”之處。而半山腰處有一亭叫“兵諫亭”,是西安事變是蔣介石被捉的地方。從兵諫亭上行,就是長生殿遺址了,“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這是唐玄宗與楊貴妃對天盟誓之地。

楊貴妃

各位遊客,現在我們進入華清池的大門,只見湖中央有一尊雕塑。不用問,這就是此處的主人公楊貴妃了。此時此刻,她脱下外裝,半披俗紗,足踩暖滑的驪山温泉水,正準備沐浴。説起楊貴妃,楊貴妃名叫楊玉環,出生在陝西華陰, 17歲便長得如花似玉、美若天仙。公元735年,她被唐玄宗冊封為他的兒子壽王李瑁的妃子。5年後,由於唐玄宗的愛妃武惠妃病逝,後宮三千粉黛無竟一人令唐玄宗中意,而此時,楊玉環進入到他的視線,於是他下令在温泉宮召見楊玉環,這樣便拉開了唐玄宗與楊玉環愛情的序幕。公元745年,楊玉環被冊封為貴妃,從此,唐玄宗對楊貴妃的寵愛成為千古絕唱,甚至於兩人終日廝守,置其他嬪妃於不顧。真可謂“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直到安史之亂,唐玄宗偕楊貴妃逃至馬嵬坡前,將士相逼,玄宗不得不賜死楊貴妃,其時楊貴妃才38歲。據史載,天寶年間,也就是公元742年至756年的20xx年間,唐玄宗偕楊貴妃駕臨華清宮達43次之多,可見華清池的出名和唐玄宗、楊貴妃的“長恨歌”有千絲萬縷的關係。

九龍宮—飛霜殿

各位遊客,現在映入我們眼前的這個湖叫九龍湖,此湖分成上下兩個湖,中間有九龍長堤東西橫貫。堤上東為晨旭亭,西為晚霞亭,與上湖南岸的龍吟謝相映成趣。堤壁間已有八龍吐水,與謝下伸一大龍頭合為九龍之數,以體現至尊。

亭亭玉立在湖岸四周的那一片飛檐翹角、紅牆綠瓦的唐式建築就是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愛巢寢殿——飛霜殿。唐玄宗每年十月至年底,都偕楊貴妃沐浴華清池,他們就住在這座充滿神祕色彩的飛霜殿中。“飛霜”則是取每逢冬天雪花紛飛時獨有此殿前落雪為霜之意。

蓮花湯—海棠湯—星辰湯—太子湯—尚食場

下面展現在我們面前的這座仿唐建築便是1990年建成開放的御湯遺址博物館,這也是我國唯一的一座湯池博物館。裏面保存着5座從地下挖掘出來的大小不一的古浴池。

我們現在看到的是蓮花湯,又叫御湯九龍殿。是專門供唐玄宗李隆基沐浴的。蓮花池東西長10.6米,南北寬6米。分為上下兩個平面,上平面四角有一定的曲線變化,呈一個寫實的蓮花狀:這個湯池下面是八邊形,八邊形體現八個方位,取“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之意。

下來呈現在大家眼前的是1000多年前遺留下來的一座無與倫比的浴池。它可不是普普通通的浴池,而是唐玄宗送給楊貴妃的一件珍貴禮物。浴池被設計成一朵正在慢慢盛開的海棠,那6片綻放的花瓣輕輕地擁美人於一池,我們再來看浴池的用料。浴池東西長3.6米,南北寬2.9米,池壁由青石拼砌而成。這種青石磨時稱墨石,其最大優點是美觀,還有防滑作用。浴池分上下兩層,是台式結構。上層可扶可坐,共由18組券石組成。

浴池的整個結構可謂用。心良苦,設計精到。你們看池中間有個進水口,出土時有個漢白玉雕刻的蓮花底座。底座上邊接有蓮花噴頭,下邊接通陶水管,與泉水總源相通。水從蓮花噴頭噴出,飛珠走玉,水霧漫起。可以想象當楊貴妃沐浴時,不就是白居易《長恨歌》裏的“待兒扶起嬌無力,始是新承恩澤時”哪番動人情景嗎?但真正證明這是唐玄宗贈送的愛情禮物的是池中間的一塊條石。這條石是貴妃沐浴時所用,大家可以清楚地看到上面刻着一個“楊”字。

星辰湯是供唐太宗李世民沐浴的湯池,比貴妃池要早100多年,也是我國目前發現的最大的御用湯池。星辰湯離水源最近,水質最好,水流量最大,而且沒有管道,水直接湧進湯池。並且星辰湯為一個露天湯池,晚上可看到星辰,別有一番情趣。

太子湯的沐浴者,顧名思義就是東宮的皇太子。沐浴的皇太子有李承乾、李治、李弘、李賢、李旦、李隆基等,而太子湯採用“星辰湯”排水道供水,既擺正了皇帝與皇太子之間的尊卑關係,又解決了禮制犯忌的問題,寓意着來自“星辰湯”的温泉能使皇太子常沐父皇恩澤.

在西南角有座小殿宇名叫尚食湯,是供尚食局官員和其他官員沐浴用的池子,規模小於太子湯,但考慮到多人沐浴,故建有多個進池口。

各位遊客,參觀完5座珍貴的古湯池,大家肯定十分好奇驪山温泉的水是從何而來的?我們眼前的這座拱形的建築便是温泉池的總源。我國有温泉2700多處,是世界上温

泉最多的國家之一。而華清池的驪山温泉因開發利用早,並且受歷代帝王親睞而名冠諸泉之首,享有“天下第一御泉”的美稱。温泉,大多含有對人體有益的礦物質和微量元素。沐浴温泉,不僅可以消除疲勞,還具有治療多種疾病的功效。驪山温泉水温常年在43℃,水質純淨,具有醫療價值的礦物質和微量元素的含量較高。根據科學檢測,驪山温泉水質屬低礦化、弱鹼性、中等放射性泉水,這些均達到了醫療用水的標準,故有“自然之經方,天地之元醫”的美稱.

下面,我們參觀的是華清池的東區一南北部,叫作環園。大家已經看到了一字排開的8問清代建築的廳房。再分一下,東邊有3間,叫桐蔭軒,也叫三門廳。而西邊那5間就是蔣介石當年住的五間廳。著名的西安事變就發生在這小小的五間廳中。

這五間廳可謂來歷不淺。八國聯軍進攻北京時,慈禧西逃時就住過這裏; 1936年10月、12月蔣介石兩次到陝西來,都以華清池為“行轅”,就住在五門廳。他在這裏策劃高級軍事會議,推行“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因而引起張學良、楊虎城的強烈不滿,導致了門月12日凌晨6時的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

今天,當遊客們來到這裏,自然會重温60多年前的一幕。各門辦公室使用的桌子、椅子、牀、沙發、茶具、火爐、地毯、電話等均按原貌複製擺放。遊客們仍然能看到當年激戰時在玻璃上留下的子彈孔和蔣介石從這裏翻窗逃出後躲到驪山上的痕跡。

昔日的皇家園林、天子御湯,今日成了民眾的遊覽勝地。大家可華清池風景名勝區細細體味歷史的餘味。

我的講解到此結束,謝謝!

最新的陝西藥王山導遊詞範文 篇2

秦嶺主峯太白山,自古就是一座中華名山,太白積雪六月天是著名的長安八景之一。一九九一年經林業部批准建立的陝西太白國家森林公園座落在太白山北麓。公園面積2949公頃,森林覆蓋率94.3%.這裏以森林景觀為主體,蒼山奇峯為骨架,清溪碧潭為脈絡,文物古蹟點綴其間,構成了一幅動態美與靜態美相協調、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渾然一體的生動畫卷,是我國西部不可多得的自然風光旅遊區,被譽為我國西部的一顆綠色明珠。

二是生物種類豐富珍奇。秦嶺是我國南北方的自然分界線,是華北、華中、華西植物區系的交匯點,古北界、東洋界動物區系的過渡帶,公園內生物種類繁多,資源豐富,區系複雜,起源古老,是天然的物種基因庫。計有種子植物、苔蘚植物1850多種,森林動物、昆蟲1690多種,並有國家保護樹種和瀕危保護植物26種,珍奇保護動物9種.

三是山地地貌奇特險峻。低山區谷狹深幽,山色雲影開合得體;中山區山勢陡峭,樑脊齒狀,奇峯對峙,重巒疊嶂;高山區第四紀冰川遺蹟的地貌形態千姿百態,妙趣橫生。四是温泉資源得天獨厚。公園低山區有豐富的地熱田,温泉水温達72攝氏度,內含二十多種對人體有益的礦物質和微量元素,是優良的醫療礦泉水;

四是温泉資源得天獨厚。公園低山區有豐富的地熱田,温泉水温達72攝氏度,內含二十多種對人體有益的礦物質和微量元素,是優良的醫療礦泉水;五是人文景觀歷史悠久。據史載,太白山曾倍受歷代帝王讚譽加封,留下大量的文物古蹟、詩詞歌賦及民間傳説,為森林公園增添了迷人的色彩。李瑞環同志視察太白森林公園後指出:在我國長江以北,氣勢如此之大,景色如此之美,科學價值如此之高,離大城市如此之近的自然景觀實屬罕見。對公園的景觀給予了高度評價。

太白國家森林公園交通便利,東距西安110公里,西距寶雞90公里,西寶高速公路有二級旅遊專線直達公園。以森林公園為基礎的旅遊開發區現已建成賓館招待所20家(其中三星級涉外飯店一家),接待牀位4000張,餐座4500多個,文化娛樂設施不斷完善,已基本形成了完整的旅遊接待體系。98年投資建設的太白山旅遊索道,全長1100米,海拔2800--3200米之間,運量為300人次/小時,乘坐索道飄然而上,不但可代步,還可凌空欣賞浩瀚壯觀的萬畝杜鵑,太白雲海及冰川遺蹟等奇觀。

最新的陝西藥王山導遊詞範文 篇3

我們面前就是有名的藥王山碑林。它始創於清末,最初為保護河中發現的兩通 《四面幹佛造像碑》而建立。以後此處又陸續收集了散落在耀州的碑石。到1934年時逐漸形成規模並被命名為 “耀縣碑林”。當時共收集碑石63件,其中一些魏碑碑石拓片散落到了各地,引起著名書法家、國民黨元老於有任先生和來西安講學的文學家魯迅先生的注意。次年,《中國博物館彙報》以“耀縣大批魏碑”為題進行了報道,耀縣碑林從此名聲大噪。經過多次搬遷,碑林於1989年搬至藥王山北洞現在這個位置。此處原為藥王山集謀宮遺址。現碑林共收藏有各類碑石300餘通,數目位列全國第五。其中有北魏、西魏、北周及隋唐時期的碑石近100通,尤以北魏時期的碑石收藏最多,達35通。魏碑俗稱 "孩兒體。,在外地鮮有收藏。它處於漢字書法由隸書向楷書過渡的時期,往往是隸中有楷,楷中存隸,其歷史價值不言而喻顯得彌足珍貴。尤其是面前這通《魏文郎造像碑》,此碑刻於公元420xx年,比雲岡石窟早期五窟還早30多年,為佛道合雕造像碑,是我國已知最早的道教天尊形象。與其相鄰的為《姚伯多造像碑》刻於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年 (496年),為一道教四面造像碑。碑上刻字古樸有力,渾厚蒼勁,被譽為“三絕”。這些魏碑不僅具有相當的藝術價值,它們還為古耀州宗教歷史發展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就是藥王山摩崖造像。它主要分佈於藥王山的東南隅。遊客到此,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山坡上這一巨石,名日“醉翁石”。石面自上而下分別刻着 “拂雲”、“悟石”、“二水在望”、“醉翁石”和 “眠仙石”等宇,字體大小不一,書法各異。大字如桌面,小字似茶盤。行、楷、草體皆有運用。筆法或遒勁有力,或端莊秀麗,實為字中上品。相距“醉翁石”不遠處可見 “關帝廟石刻”,為關平牽馬浮雕。馬為關羽馳騁疆場時的坐騎赤兔馬。關羽義子關平站立馬前,披甲戴盔,威武異常。馬後雕有鬆、猴、蜂、鶴、鹿等圖形,既寓意“封侯掛印”,又漚歌關帝赤膽忠義的高風亮節。此浮雕是在1839年修建關帝廟時所刻。接下來就是藥玉山摩崖石刻。在長約叨米的崖面上鑿有7座洞窟、23個佛拿、45尊造像和20餘處摩崖題記,為北周、唐、五代、宋、元和明代的傑作。這些作品向我們展示了當地宗教的發展歷程和其藝術水平。其中第六窟之坐佛,高4.06米,鑿於明代,為摩崖造像中最大的一座,無論其造型和藝術工藝都已具有典型的“中國化”的特徵。第一、第五和第七、第八、第九尊怎菩薩像造型風格基本相同,都為唐代作品。其中尤以第五寶中的佛與菩薩像雕工最為細膩,形象飽滿,神態逼真,衣飾線條流暢,肌膚隱約可見,實屬藥王山摩崖造像之佳作。而第二窟中的彌勒佛像高3,3米,為北周時期的作品,是這裏雕琢最早的一尊佛像。從其雕刻藝術上來看,它己擺脱了魏晉南北朝時期作品的神祕色彩而趨於世俗化。

每年農曆二月七年級至十一期間耀州藥玉山都舉辦熱鬧非凡的廟會,前來燒香拜祭藥王孫思邈的百姓人頭攢動,絡繹不絕。

最新的陝西藥王山導遊詞範文 篇4

藥王山位於陝西省銅川市耀州區城東1.5公里處,是唐代著名醫學家孫思邈長期隱居之處,因民間尊奉孫思邈為"藥王"而得名。藥王山本名五台山,由5座山巒組成,山巒頂平如台,形如五指,俗稱:五指山,為紀念醫學大師孫思邈改稱:藥王山,後人在此修廟、建殿、塑像、立碑,藥王山成為著名的醫宗聖地。遠遠眺望,綠樹叢中,殿宇環山依巖而建,氣勢壯觀迷人。藥王山在南北朝時就開始建有佛教寺院,唐朝末年以來,宋、元、明、清各朝,陸續為孫思邈修建廟宇,使藥王山成為寺廟林立、文物豐富的寶庫。藥王山海拔812米,藥王大殿在北邊的山腰上。從山下拾級而上,經過天門,便是雄偉 壯觀的大殿。大殿高22米、寬24米、長57米,依山而立,如同空中樓閣。殿門前聳立着一對鐵旗杆,上面有一幅讚頌藥王高尚醫德和高超醫術的對聯:"鐵桿銅條聳碧霄,千年不朽;銅燒汞煉點丹藥,一日回春。"大殿中央靠山,有明代孫思邈彩色塑像一尊,高3米,白臉長鬚,身着便服;相貌温和端莊。塑像上方,有松鶴延年雕畫。塑像背後,有一巖洞,俗稱藥王洞。大殿配殿內,還有扁鵲、倉公、張仲景、華佗等10位古代名醫的彩色塑像,他們都是孫思邈當年研究醫學時尊崇的先師。 孫思邈塑像前面有獻亭,內立30多通石碑,上刻藥王山的歷史變遷和歷代文人學士對藥王的頌詩。

最新的陝西藥王山導遊詞範文(三)

孫思邈,今銅川市耀州區孫家原鄉孫家原村人。因7歲時已能日詠千餘言而被譽為“聖童”。年輕時就已熟讀百家學説而聲名鵲起。隋文帝曾昭其為國子監博士。唐太宗時也被授予爵位。高宗之時又被拜作諫議大夫。孫思邈卻都以各種理由固辭不受,三朝不仕。當時社會名士紛紛 “執師資之禮以事”。而視富貴如浮雲、不囿於名利的孫思邈,於公元682年“辭病請歸”,隱居故里五台山之上。年少時,因體弱多病,孫思邈立志學醫。20歲之後他就已經懸壺濟世,行走於鄉間故里。孫思邈不僅醫術精湛,且醫德高尚。在醫藥史上是他首次提出了嚴謹可行的醫德規範。無論患者貧富貴賤,都能一視同仁,甚至為窮者傾囊相助。因而深受百姓愛戴,在民間享有極高聲譽。他悉心研究古典醫學,虛心請教鄉野名醫,最終成為我國醫藥史上劃時代的一代宗師,在中國醫藥史上起到了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作用,被唐太宗李世民在詩中稱為“鑿開徑路,明魁大醫----巍巍堂堂,百代之師”。

孫思邈一生筆耕不掇,直至“白首之年,未嘗釋卷”。傳世著作70有餘、100多卷。代表作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海上仙方》,《大醫習業》和《大醫精誠》等。其中《千金要方》首創複方,是我國醫藥技術的一項重大革新,為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醫學百科全書,有“東方醫學聖典”之美譽。而《大醫習業》和《大醫精誠》二書則被認為是世界醫德法典的起源。682年,孫思邈去世,享年101歲。因其盛名,百姓尊崇孫思邈為“藥王”。將其藥方刻到碑百上,立於鬧市街口以供患者參照治病。

藥王山到了。這個地方就是孫思邈後來隱居之處。

藥王山位於銅川市耀州區城東1.5公里處,海拔812米,面積約4平方公里。原名磐玉山,由五座頂平如台的山巒組成,故北宋時被稱做 “五台山”。又因與終南山的“南五台”遙相對應,亦名“北五台”。現為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及風景名勝區。其石刻藝術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藥王山五峯環峙,高低錯落有致,山勢高而不險。北台(峯)與其他諸台 (峯)之間為大窒分隔,有通元、遇仙二橋相連。滿山古柏葱鬱,植被豐富,空中四處瀰漫着中草藥香。這裏既有著名的隋唐摩崖造像,也有聞名遐邇的北魏及歷代碑刻和藥王廟等,與“藥王”孫思邈有關的景點隨處可見。而優美動聽的歷史傳説在此更是比比皆是,流傳至今。藥王山自古就是關中渭北地區久負盛名的旅遊勝地之一。

現在來到的地方叫南魔。是孫思邈的隱居之地。南腐原名靜音廟,今稱拜真台,又名昇仙台,是北宋初期至元朝末期袍奉藥王孫思邈的主要場所。佔地面積為59料平方米,從南至北分佈着文昌閣、金殿和元殿等建築。文昌閣始建於明代,木質結構,重檐翹角,歇山頂,樓基為條石砌成,下有券洞山門。相傳唐太宗曾由此拜見孫思邈,故名太宗御道。樓分兩閣,下層有百子菩薩像。閣上有魁星點鬥像,遠眺可鳥瞰耀州城。請大家仔細看一下樓背面所裝的避雷器。它巧妙地將道家太陰太陽學説中的“日月並來”和“無極圖”結合在一起。

南庵中院為金殿,面闊7間,始建於1059年,後於金大定九年 (1169年)擴建,故名 “金殿”,是藥王山現存最早的建築。殿內現陳列一口石棺。核石棺發現於19料年,由棺底、棺牀和石棺三部分組成,上刻大量荷花等具有佛教風格的花紋和青龍、飛虎等動物雕飾,雕刻精細,生動傳神。為我國石刻藝術中的珍品。金殿後側即為斗拱攢集、樣式奇特的元殿。元殿建於元代至元二年 (1265年),原是藥王的寢宮。東邊殿內兩側有兩幅《帝后出行圖》壁畫。畫面構圖嚴謹,場面宏偉,線條流暢,色彩豔麗,共繪有皇帝、擯姐及侍從等各類人物12組80餘人,人物大小几近真人,個個形象傳神逼真。金殿西端有棵高大挺拔的柏樹,粗約4米,高近15米,相傳為藥王親手所植,距今雖已有1400多年,但仍生機盎然,蒼翠迎人。南庵西側的碑廊陳列着由宋到民國時期的碑石共31通,可謂此處最有價值的文物。這些碑石多為頌揚孫思邈或遊山題詩之作,對研究藥王山的歷史變革提供了實物數據。其中尤以《龜蛇二宇碑》和《宋徽宗御書碑》兩通碑石最為有名。南庵西側約100米處還有一曬藥場,據傳曾為孫思邈晾曬草藥之處。

看過南庵,沿這個石徑拾級而上,經170多個台階可至北洞。眼前大門為北洞山門,俗稱 “一天門”。門額上“靈佑門”三個字為明代禮部尚書王圖題刻。門旁石碑上“五台山”三個大字則為明代知州江從春所題。

進入山門,我們就來到了北洞。北洞亦稱太玄洞或藥王大殿,是明代以後人們為紀念孫思邈而修建的另一處殿宇。因此,當地百姓常説“先有南魔,後有北洞”。北洞建於明代,佔地約1137平方米。其外觀古樸壯觀,細部雕刻精緻。藥王坐殿是北洞古建的主體。殿內正中塑有藥王孫思邈彩像一尊,像高3米,身穿杏黃長袍,頭披方巾,温和端莊,和藹可親。彩像背後有一石洞,長約20公里,名日“穿龍洞”。傳説該洞為一龍王所鑽,藥王在此曾為其治病。後來,約王也在此處化羽成仙。因而此處香火甚旺,常年不斷。當地百姓有 “前洞燒香,後洞冒煙”之説。

出坐殿,在大殿院內可見石碑數通。此碑為 《千金寶要》碑,在院內碑中最為有名。《千金寶要》是北宋通奉大夫郭思摘孫思邈 《千金要方》之精華而選編的一部藥書,內容涉及婦、兒、內、外各科中的一些常見病和多發疾病。1572年,為使其廣為流傳以達到治病救人之目的,秦王朱守中以小楷形 式將《千金要方》刻於碑石之上。碑中收錄藥方9000多個,分 六卷十一科,是一部簡化了的《千金要方》版本,是中國乃至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醫方碑。因其所載藥方簡單、便利、行之有效且藥品價格低廉,所以各方百姓常手抄拓印,帶回家中以備應急。這通碑名叫《海上方碑》,同為明時秦王朱守中所刻。它採用歌謠形式,集藥王的《枕上記》、《養生銘》和其他100多個民間藥方為一體,內容主要涉及養生保健等知識。因傳是龍王為感謝藥王救子之恩而贈之藥方,故名 《海上方》。

藥王坐殿對面這座殿宇為十大名醫殿。我們現在看到殿內這些坐像為我國古時著名的十大名醫。他們分別是歧伯、雷公、扁鵲、倉公、張仲景、華倫、王叔和、皇甫謠、葛洪和陶弘景。每個坐像前都有標牌註明每個名醫的姓名和其功績以供遊人懷念瞻仰。

現在我們位於北洞門外的西側。面前這個巨石上的兩個百盆內常年積水,旁邊可見 “石盆仙蹟”四字。相傳孫思邈常在此淘洗所採集的草藥,因此得名 “洗藥池”。

我們面前就是有名的藥王山碑林。它始創於清末,最初為保護河中發現的兩通 《四面幹佛造像碑》而建立。以後此處又陸續收集了散落在耀州的碑石。到1934年時逐漸形成規模並被命名為 “耀縣碑林”。當時共收集碑石63件,其中一些魏碑碑石拓片散落到了各地,引起著名書法家、國民黨元老於有任先生和來西安講學的文學家魯迅先生的注意。次年,《中國博物館彙報》以“耀縣大批魏碑”為題進行了報道,耀縣碑林從此名聲大噪。經過多次搬遷,碑林於1989年搬至藥王山北洞現在這個位置。此處原為藥王山集謀宮遺址。現碑林共收藏有各類碑石300餘通,數目位列全國第五。其中有北魏、西魏、北周及隋唐時期的碑石近100通,尤以北魏時期的碑石收藏最多,達35通。魏碑俗稱 "孩兒體。,在外地鮮有收藏。它處於漢字書法由隸書向楷書過渡的時期,往往是隸中有楷,楷中存隸,其歷史價值不言而喻顯得彌足珍貴。尤其是面前這通《魏文郎造像碑》,此碑刻於公元420xx年,比雲岡石窟早期五窟還早30多年,為佛道合雕造像碑,是我國已知最早的道教天尊形象。與其相鄰的為《姚伯多造像碑》刻於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年 (496年),為一道教四面造像碑。碑上刻字古樸有力,渾厚蒼勁,被譽為“三絕”。這些魏碑不僅具有相當的藝術價值,它們還為古耀州宗教歷史發展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就是藥王山摩崖造像。它主要分佈於藥王山的東南隅。遊客到此,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山坡上這一巨石,名日“醉翁石”。石面自上而下分別刻着 “拂雲”、“悟石”、“二水在望”、“醉翁石”和 “眠仙石”等宇,字體大小不一,書法各異。大字如桌面,小字似茶盤。行、楷、草體皆有運用。筆法或遒勁有力,或端莊秀麗,實為字中上品。相距“醉翁石”不遠處可見 “關帝廟石刻”,為關平牽馬浮雕。馬為關羽馳騁疆場時的坐騎赤兔馬。關羽義子關平站立馬前,披甲戴盔,威武異常。馬後雕有鬆、猴、蜂、鶴、鹿等圖形,既寓意“封侯掛印”,又漚歌關帝赤膽忠義的高風亮節。此浮雕是在1839年修建關帝廟時所刻。接下來就是藥玉山摩崖石刻。在長約叨米的崖面上鑿有7座洞窟、23個佛拿、45尊造像和20餘處摩崖題記,為北周、唐、五代、宋、元和明代的傑作。這些作品向我們展示了當地宗教的發展歷程和其藝術水平。其中第六窟之坐佛,高4.06米,鑿於明代,為摩崖造像中最大的一座,無論其造型和藝術工藝都已具有典型的“中國化”的特徵。第一、第五和第七、第八、第九尊怎菩薩像造型風格基本相同,都為唐代作品。其中尤以第五寶中的佛與菩薩像雕工最為細膩,形象飽滿,神態逼真,衣飾線條流暢,肌膚隱約可見,實屬藥王山摩崖造像之佳作。而第二窟中的彌勒佛像高3,3米,為北周時期的作品,是這裏雕琢最早的一尊佛像。從其雕刻藝術上來看,它己擺脱了魏晉南北朝時期作品的神祕色彩而趨於世俗化。

最新的陝西藥王山導遊詞範文 篇5

我們面前就是有名的藥王山碑林。它始創於清末,最初為保護河中發現的兩通 《四面幹佛造像碑》而建立。以後此處又陸續收集了散落在耀州的碑石。到1934年時逐漸形成規模並被命名為 “耀縣碑林”。當時共收集碑石63件,其中一些魏碑碑石拓片散落到了各地,引起著名書法家、國民黨元老於有任先生和來西安講學的文學家魯迅先生的注意。次年,《中國博物館彙報》以“耀縣大批魏碑”為題進行了報道,耀縣碑林從此名聲大噪。經過多次搬遷,碑林於1989年搬至藥王山北洞現在這個位置。此處原為藥王山集謀宮遺址。現碑林共收藏有各類碑石300餘通,數目位列全國第五。其中有北魏、西魏、北周及隋唐時期的碑石近100通,尤以北魏時期的碑石收藏最多,達35通。魏碑俗稱 "孩兒體。,在外地鮮有收藏。它處於漢字書法由隸書向楷書過渡的時期,往往是隸中有楷,楷中存隸,其歷史價值不言而喻顯得彌足珍貴。尤其是面前這通《魏文郎造像碑》,此碑刻於公元420xx年,比雲岡石窟早期五窟還早30多年,為佛道合雕造像碑,是我國已知最早的道教天尊形象。與其相鄰的為《姚伯多造像碑》刻於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年 (496年),為一道教四面造像碑。碑上刻字古樸有力,渾厚蒼勁,被譽為“三絕”。這些魏碑不僅具有相當的藝術價值,它們還為古耀州宗教歷史發展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就是藥王山摩崖造像。它主要分佈於藥王山的東南隅。遊客到此,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山坡上這一巨石,名日“醉翁石”。石面自上而下分別刻着 “拂雲”、“悟石”、“二水在望”、“醉翁石”和 “眠仙石”等宇,字體大小不一,書法各異。大字如桌面,小字似茶盤。行、楷、草體皆有運用。筆法或遒勁有力,或端莊秀麗,實為字中上品。相距“醉翁石”不遠處可見 “關帝廟石刻”,為關平牽馬浮雕。馬為關羽馳騁疆場時的坐騎赤兔馬。關羽義子關平站立馬前,披甲戴盔,威武異常。馬後雕有鬆、猴、蜂、鶴、鹿等圖形,既寓意“封侯掛印”,又漚歌關帝赤膽忠義的高風亮節。此浮雕是在1839年修建關帝廟時所刻。接下來就是藥玉山摩崖石刻。在長約叨米的崖面上鑿有7座洞窟、23個佛拿、45尊造像和20餘處摩崖題記,為北周、唐、五代、宋、元和明代的傑作。這些作品向我們展示了當地宗教的發展歷程和其藝術水平。其中第六窟之坐佛,高4.06米,鑿於明代,為摩崖造像中最大的一座,無論其造型和藝術工藝都已具有典型的“中國化”的特徵。第一、第五和第七、第八、第九尊怎菩薩像造型風格基本相同,都為唐代作品。其中尤以第五寶中的佛與菩薩像雕工最為細膩,形象飽滿,神態逼真,衣飾線條流暢,肌膚隱約可見,實屬藥王山摩崖造像之佳作。而第二窟中的彌勒佛像高3,3米,為北周時期的作品,是這裏雕琢最早的一尊佛像。從其雕刻藝術上來看,它己擺脱了魏晉南北朝時期作品的神祕色彩而趨於世俗化。

每年農曆二月七年級至十一期間耀州藥玉山都舉辦熱鬧非凡的廟會,前來燒香拜祭藥王孫思邈的百姓人頭攢動,絡繹不絕。

最新的陝西藥王山導遊詞範文 篇6

據宋敏求《長安志》記載,藥王山古稱風孔山,“在華原縣東五里”。《五台山記》雲:“山石可為磬,叩之鏗然有玉聲,故一名磬玉山”。喬世寧《耀州志·地理志》雲:“山出青石,唐天寶中取為磬。其後郊廟樂遂廢泗濱磬。”北宋時,以山有五峯,頂平如台,又更名五台山。五台各有專名:東曰瑞應,南曰起雲,西曰昇仙,北曰顯化,中曰齊天。清代為別於長安之南五台,亦稱此山為北五台。乾隆時,耀州學正吳鎮撰有《北五台山賦》,載《續耀州志·藝文志》。

藥王山乃民間俗稱,是因孫思邈晚年歸隱於此,人民尊稱他為藥王而得名。這一名稱已在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被正式載入《陝西全省輿地圖》中,從而取代了五台山的舊名。

藥王山,在陝西省銅川市耀州區城東1.5公里處。屬於子午嶺南支脈寶鑑山的尾閭,山體座落於海相地層,逝生代早期加里東運動形崴的奧陶紀灰巖山體。據舊志記載,藥王山“東至駱駝埝,西至漆水畔,南至溝沿,北至伊師澗”,四至總面積約2.5平方公里。

藥王山有五台(峯),東曰瑞應,西曰昇仙,南曰起雲,北曰顯化,中曰齊天。五峯環峙,高下錯落。顯化台(北洞)與其他諸台之間為大壑中斷,由通元、遇仙二橋相連。山間古柏蔭鬱,遍地藥香,澗壑幽深,殿宇軒昂。遠望雲樹鬱蒼,層閣縹渺,若遠若近,似斷似連。五峯分佈狀如手指,頂呈渾圓形,相對高度132米,具有典型的北方丘陵峽谷地貌特色。

最新的陝西藥王山導遊詞範文 篇7

藥王山位於陝西省銅川市耀州區城東1.5公里處,是唐代著名醫學家孫思邈長期隱居之處,因民間尊奉孫思邈為"藥王"而得名。藥王山本名五台山,由5座山巒組成,山巒頂平如台,形如五指,俗稱:五指山,為紀念醫學大師孫思邈改稱:藥王山,後人在此修廟、建殿、塑像、立碑,藥王山成為著名的醫宗聖地。遠遠眺望,綠樹叢中,殿宇環山依巖而建,氣勢壯觀迷人。藥王山在南北朝時就開始建有佛教寺院,唐朝末年以來,宋、元、明、清各朝,陸續為孫思邈修建廟宇,使藥王山成為寺廟林立、文物豐富的寶庫。藥王山海拔812米,藥王大殿在北邊的山腰上。從山下拾級而上,經過天門,便是雄偉 壯觀的大殿。大殿高22米、寬24米、長57米,依山而立,如同空中樓閣。殿門前聳立着一對鐵旗杆,上面有一幅讚頌藥王高尚醫德和高超醫術的對聯:"鐵桿銅條聳碧霄,千年不朽;銅燒汞煉點丹藥,一日回春。"大殿中央靠山,有明代孫思邈彩色塑像一尊,高3米,白臉長鬚,身着便服;相貌温和端莊。塑像上方,有松鶴延年雕畫。塑像背後,有一巖洞,俗稱藥王洞。大殿配殿內,還有扁鵲、倉公、張仲景、華佗等10位古代名醫的彩色塑像,他們都是孫思邈當年研究醫學時尊崇的先師。 孫思邈塑像前面有獻亭,內立30多通石碑,上刻藥王山的歷史變遷和歷代文人學士對藥王的頌詩。

最新的陝西藥王山導遊詞範文 篇8

小雁塔建於唐景豬年間(707—709),是唐代著名佛教寺院獻福寺的佛塔,位於大薦福寺內。薦福寺的原址在唐長安城的開化訪,創建於公元684年,原名獻福寺,建於唐睿宗文明元年,是唐高宗生日,宗室皇族為他獻福”而建造的。唐代高僧義淨曾居此譯經。她曾是唐太宗的女兒香橙公主的住宅,睿宗文明元年(公元684年)立為大獻福寺,武則天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改稱大薦福寺。

唐中宗再次登基後,在開化坊南面的安仁坊西北角修建了寺塔,塔園大門向北開,正好與薦福寺門隔街相望。後薦福寺搬到了塔院中,塔寺和一,也就是今天的小雁塔所在地。這座密檐式磚塔略呈梭形,原高十五層,現餘十三層,高43.38米,共15級,現存13級,其平面呈正方形,底邊各長11.56米,每層迭澀出檐,南北兩面各開一門。底層南北各有券門,上部各層南北有券窗。底層南北券門的青石門相。門框上佈滿精美的唐代線刻,尤其門媚上的天人供養圖像,藝術價值很高。塔身從下面而上,每一層都依次收縮,愈上則愈細,整體輪廓呈自然圓和的卷剎曲線,顯得格外英姿颯爽。塔底南門入口的石質弓形門上,刻有陰文蔓草花紋和天人供養的圖像,與大雁塔的門楣相同。但因年久及保護不善,已殘缺不全,模糊不清。

小雁塔建於唐景豬年間,塔形似大雁塔,因塔身小,故稱小雁塔”,比大雁塔年小55歲,小雁塔在一千二百多年漫長的歲月裏,經受了風雨的侵蝕和70餘次地震考驗,歷史上曾經歷過三次離合,這種現象引起了人們的注意,迄今未得到十分令人滿意的解釋。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陝西地震,據民間傳説,塔身裂縫從上到下寬約尺餘,第一次自裂自合,可是過了幾十年,又一次大地震,竟使原來的裂口神合”了。在小雁塔門楣刻石上有記敍:明成化末,長安地震,塔自頂至足,中裂尺許,明澈如窗牖,行人往往見之。正德末,地再震,塔一夕如故,若有神比合之者。”其後又有兩次這樣的現象發生。一個磚塔經過6次地震不倒塌,反而自然複合起來,確是一件奇事。

相關典故:

雁塔晨鐘:薦福寺的鐘樓懸有一口金明昌三年(1192年)鑄造的大鐵鐘,高3.5米,口徑2.5米,周長7.6米,重10噸。它原是武功崇教禪院故物,後來流失沉落河底。清康熙年間,有農婦在河畔搗衣,忽然聽見石中發出金屬聲響。人們掘開石頭,重新發現這口巨鍾,於是移入西安薦福寺。清代每天清晨敲鐘,聲聞數十里,鐘聲嘹亮,塔影秀麗,雁塔晨鐘”遂成關中八景”之一。清代詩人朱集義題詩寫道:噌弘初破曉來霜,落月遲遲滿大荒。枕上一聲殘夢醒,千秋勝蹟總蒼茫。”這就是著名的長安八景之一雁塔晨鐘”的生動寫照。

義淨法師:如同慈恩寺與玄奘關係密切一樣,薦福寺則使人想起唐代另一位高僧義淨。義淨也曾遊學印度多年,不過,他由海路自廣州離開中國。公元671年,義淨隻身搭乘波斯商船出國,先到印尼蘇門答臘,後轉抵印度,也在佛學中心那爛陀寺留學20xx年,又遊學印度各地,經歷30餘國,於武則天證聖元年(695年)回到祖國,帶回梵文經典400餘部。義淨回到長安後,在薦福寺主持怫經譯場,共譯經56部,230卷,是玄奘之後在佛經翻譯上取得成就最大者。他還將途經海道諸國和所聞赴印度求法高僧的情況,撰成《南海寄歸內法傳》和《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是研究中印文化交流史的珍貴資料。

最新的陝西藥王山導遊詞範文 篇9

孫思邈一生筆耕不掇,直至“白首之年,未嘗釋卷”。傳世著作70有餘、100多卷。代表作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海上仙方》,《大醫習業》和《大醫精誠》等。其中《千金要方》首創複方,是我國醫藥技術的一項重大革新,為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醫學百科全書,有“東方醫學聖典”之美譽。而《大醫習業》和《大醫精誠》二書則被認為是世界醫德法典的起源。682年,孫思邈去世,享年101歲。因其盛名,百姓尊崇孫思邈為“藥王”。將其藥方刻到碑百上,立於鬧市街口以供患者參照治病。

藥王山到了。這個地方就是孫思邈後來隱居之處。

藥王山位於銅川市耀州區城東1.5公里處,海拔812米,面積約4平方公里。原名磐玉山,由五座頂平如台的山巒組成,故北宋時被稱做“五台山”。又因與終南山的“南五台”遙相對應,亦名“北五台”。現為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及風景名勝區。其石刻藝術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最新的陝西藥王山導遊詞範文 篇10

南庵中院為金殿,面闊7間,始建於1059年,後於金大定九年 (1169年)擴建,故名“金殿”,是藥王山現存最早的建築。殿內現陳列一口石棺。核石棺發現於19料年,由棺底、棺牀和石棺三部分組成,上刻大量荷花等具有佛教風格的花紋和青龍、飛虎等動物雕飾,雕刻精細,生動傳神。為我國石刻藝術中的珍品。金殿後側即為斗拱攢集、樣式奇特的元殿。元殿建於元代至元二年(1265年),原是藥王的寢宮。東邊殿內兩側有兩幅《帝后出行圖》壁畫。畫面構圖嚴謹,場面宏偉,線條流暢,色彩豔麗,共繪有皇帝、擯姐及侍從等各類人物12組80餘人,人物大小几近真人,個個形象傳神逼真。金殿西端有棵高大挺拔的柏樹,粗約4米,高近15米,相傳為藥王親手所植,距今雖已有1400多年,但仍生機盎然,蒼翠迎人。南庵西側的碑廊陳列着由宋到民國時期的碑石共31通,可謂此處最有價值的文物。這些碑石多為頌揚孫思邈或遊山題詩之作,對研究藥王山的歷史變革提供了實物數據。其中尤以《龜蛇二宇碑》和《宋徽宗御書碑》兩通碑石最為有名。南庵西側約100米處還有一曬藥場,據傳曾為孫思邈晾曬草藥之處。

最新的陝西藥王山導遊詞範文 篇11

今天我們將參觀一位活了101歲的歷史名人的故里,大家知道他是誰嗎?他就是有 “藥王”美譽的隋唐名醫孫思邈。

孫思邈,今銅川市耀州區孫家原鄉孫家原村人。因7歲時已能日詠千餘言而被譽為“聖童”。年輕時就已熟讀百家學説而聲名鵲起。隋文帝曾昭其為國子監博士。唐太宗時也被授予爵位。高宗之時又被拜作諫議大夫。孫思邈卻都以各種理由固辭不受,三朝不仕。當時社會名士紛紛 “執師資之禮以事”。而視富貴如浮雲、不囿於名利的孫思邈,於公元682年“辭病請歸”,隱居故里五台山之上。年少時,因體弱多病,孫思邈立志學醫。20歲之後他就已經懸壺濟世,行走於鄉間故里。孫思邈不僅醫術精湛,且醫德高尚。在醫藥史上是他首次提出了嚴謹可行的醫德規範。無論患者貧富貴賤,都能一視同仁,甚至為窮者傾囊相助。因而深受百姓愛戴,在民間享有極高聲譽。他悉心研究古典醫學,虛心請教鄉野名醫,最終成為我國醫藥史上劃時代的一代宗師,在中國醫藥史上起到了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作用,被唐太宗李世民在詩中稱為“鑿開徑路,明魁大醫----巍巍堂堂,百代之師”。

孫思邈一生筆耕不掇,直至“白首之年,未嘗釋卷”。傳世著作70有餘、100多卷。代表作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海上仙方》,《大醫習業》和《大醫精誠》等。其中《千金要方》首創複方,是我國醫藥技術的一項重大革新,為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醫學百科全書,有“東方醫學聖典”之美譽。而《大醫習業》和《大醫精誠》二書則被認為是世界醫德法典的起源。682年,孫思邈去世,享年101歲。因其盛名,百姓尊崇孫思邈為“藥王”。將其藥方刻到碑百上,立於鬧市街口以供患者參照治病。

藥王山到了。這個地方就是孫思邈後來隱居之處。

藥王山位於銅川市耀州區城東1.5公里處,海拔812米,面積約4平方公里。原名磐玉山,由五座頂平如台的山巒組成,故北宋時被稱做 “五台山”。又因與終南山的“南五台”遙相對應,亦名“北五台”。現為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及風景名勝區。其石刻藝術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藥王山五峯環峙,高低錯落有致,山勢高而不險。北台(峯)與其他諸台 (峯)之間為大窒分隔,有通元、遇仙二橋相連。滿山古柏葱鬱,植被豐富,空中四處瀰漫着中草藥香。這裏既有著名的隋唐摩崖造像,也有聞名遐邇的北魏及歷代碑刻和藥王廟等,與“藥王”孫思邈有關的景點隨處可見。而優美動聽的歷史傳説在此更是比比皆是,流傳至今。藥王山自古就是關中渭北地區久負盛名的旅遊勝地之一。

現在來到的地方叫南魔。是孫思邈的隱居之地。南腐原名靜音廟,今稱拜真台,又名昇仙台,是北宋初期至元朝末期袍奉藥王孫思邈的主要場所。佔地面積為59料平方米,從南至北分佈着文昌閣、金殿和元殿等建築。文昌閣始建於明代,木質結構,重檐翹角,歇山頂,樓基為條石砌成,下有券洞山門。相傳唐太宗曾由此拜見孫思邈,故名太宗御道。樓分兩閣,下層有百子菩薩像。閣上有魁星點鬥像,遠眺可鳥瞰耀州城。請大家仔細看一下樓背面所裝的避雷器。它巧妙地將道家太陰太陽學説中的“日月並來”和“無極圖”結合在一起。

南庵中院為金殿,面闊7間,始建於1059年,後於金大定九年 (1169年)擴建,故名 “金殿”,是藥王山現存最早的建築。殿內現陳列一口石棺。核石棺發現於19料年,由棺底、棺牀和石棺三部分組成,上刻大量荷花等具有佛教風格的花紋和青龍、飛虎等動物雕飾,雕刻精細,生動傳神。為我國石刻藝術中的珍品。金殿後側即為斗拱攢集、樣式奇特的元殿。元殿建於元代至元二年 (1265年),原是藥王的寢宮。東邊殿內兩側有兩幅《帝后出行圖》壁畫。畫面構圖嚴謹,場面宏偉,線條流暢,色彩豔麗,共繪有皇帝、擯姐及侍從等各類人物12組80餘人,人物大小几近真人,個個形象傳神逼真。金殿西端有棵高大挺拔的柏樹,粗約4米,高近15米,相傳為藥王親手所植,距今雖已有1400多年,但仍生機盎然,蒼翠迎人。南庵西側的碑廊陳列着由宋到民國時期的碑石共31通,可謂此處最有價值的文物。這些碑石多為頌揚孫思邈或遊山題詩之作,對研究藥王山的歷史變革提供了實物數據。其中尤以《龜蛇二宇碑》和《宋徽宗御書碑》兩通碑石最為有名。南庵西側約100米處還有一曬藥場,據傳曾為孫思邈晾曬草藥之處。

看過南庵,沿這個石徑拾級而上,經170多個台階可至北洞。眼前大門為北洞山門,俗稱 “一天門”。門額上“靈佑門”三個字為明代禮部尚書王圖題刻。門旁石碑上“五台山”三個大字則為明代知州江從春所題。

進入山門,我們就來到了北洞。北洞亦稱太玄洞或藥王大殿,是明代以後人們為紀念孫思邈而修建的另一處殿宇。因此,當地百姓常説“先有南魔,後有北洞”。北洞建於明代,佔地約1137平方米。其外觀古樸壯觀,細部雕刻精緻。藥王坐殿是北洞古建的主體。殿內正中塑有藥王孫思邈彩像一尊,像高3米,身穿杏黃長袍,頭披方巾,温和端莊,和藹可親。彩像背後有一石洞,長約20公里,名日“穿龍洞”。傳説該洞為一龍王所鑽,藥王在此曾為其治病。後來,約王也在此處化羽成仙。因而此處香火甚旺,常年不斷。當地百姓有 “前洞燒香,後洞冒煙”之説。

出坐殿,在大殿院內可見石碑數通。此碑為 《千金寶要》碑,在院內碑中最為有名。《千金寶要》是北宋通奉大夫郭思摘孫思邈 《千金要方》之精華而選編的一部藥書,內容涉及婦、兒、內、外各科中的一些常見病和多發疾病。1572年,為使其廣為流傳以達到治病救人之目的,秦王朱守中以小楷形 式將《千金要方》刻於碑石之上。碑中收錄藥方9000多個,分 六卷十一科,是一部簡化了的《千金要方》版本,是中國乃至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醫方碑。因其所載藥方簡單、便利、行之有效且藥品價格低廉,所以各方百姓常手抄拓印,帶回家中以備應急。這通碑名叫《海上方碑》,同為明時秦王朱守中所刻。它採用歌謠形式,集藥王的《枕上記》、《養生銘》和其他100多個民間藥方為一體,內容主要涉及養生保健等知識。因傳是龍王為感謝藥王救子之恩而贈之藥方,故名 《海上方》。

藥王坐殿對面這座殿宇為十大名醫殿。我們現在看到殿內這些坐像為我國古時著名的十大名醫。他們分別是歧伯、雷公、扁鵲、倉公、張仲景、華倫、王叔和、皇甫謠、葛洪和陶弘景。每個坐像前都有標牌註明每個名醫的姓名和其功績以供遊人懷念瞻仰。

現在我們位於北洞門外的西側。面前這個巨石上的兩個百盆內常年積水,旁邊可見 “石盆仙蹟”四字。相傳孫思邈常在此淘洗所採集的草藥,因此得名 “洗藥池”。

我們面前就是有名的藥王山碑林。它始創於清末,最初為保護河中發現的兩通 《四面幹佛造像碑》而建立。以後此處又陸續收集了散落在耀州的碑石。到1934年時逐漸形成規模並被命名為 “耀縣碑林”。當時共收集碑石63件,其中一些魏碑碑石拓片散落到了各地,引起著名書法家、國民黨元老於有任先生和來西安講學的文學家魯迅先生的注意。次年,《中國博物館彙報》以“耀縣大批魏碑”為題進行了報道,耀縣碑林從此名聲大噪。經過多次搬遷,碑林於1989年搬至藥王山北洞現在這個位置。此處原為藥王山集謀宮遺址。現碑林共收藏有各類碑石300餘通,數目位列全國第五。其中有北魏、西魏、北周及隋唐時期的碑石近100通,尤以北魏時期的碑石收藏最多,達35通。魏碑俗稱 "孩兒體。,在外地鮮有收藏。它處於漢字書法由隸書向楷書過渡的時期,往往是隸中有楷,楷中存隸,其歷史價值不言而喻顯得彌足珍貴。尤其是面前這通《魏文郎造像碑》,此碑刻於公元420xx年,比雲岡石窟早期五窟還早30多年,為佛道合雕造像碑,是我國已知最早的道教天尊形象。與其相鄰的為《姚伯多造像碑》刻於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年 (496年),為一道教四面造像碑。碑上刻字古樸有力,渾厚蒼勁,被譽為“三絕”。這些魏碑不僅具有相當的藝術價值,它們還為古耀州宗教歷史發展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就是藥王山摩崖造像。它主要分佈於藥王山的東南隅。遊客到此,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山坡上這一巨石,名日“醉翁石”。石面自上而下分別刻着 “拂雲”、“悟石”、“二水在望”、“醉翁石”和 “眠仙石”等宇,字體大小不一,書法各異。大字如桌面,小字似茶盤。行、楷、草體皆有運用。筆法或遒勁有力,或端莊秀麗,實為字中上品。相距“醉翁石”不遠處可見 “關帝廟石刻”,為關平牽馬浮雕。馬為關羽馳騁疆場時的坐騎赤兔馬。關羽義子關平站立馬前,披甲戴盔,威武異常。馬後雕有鬆、猴、蜂、鶴、鹿等圖形,既寓意“封侯掛印”,又漚歌關帝赤膽忠義的高風亮節。此浮雕是在1839年修建關帝廟時所刻。接下來就是藥玉山摩崖石刻。在長約叨米的崖面上鑿有7座洞窟、23個佛拿、45尊造像和20餘處摩崖題記,為北周、唐、五代、宋、元和明代的傑作。這些作品向我們展示了當地宗教的發展歷程和其藝術水平。其中第六窟之坐佛,高4.06米,鑿於明代,為摩崖造像中最大的一座,無論其造型和藝術工藝都已具有典型的“中國化”的特徵。第一、第五和第七、第八、第九尊怎菩薩像造型風格基本相同,都為唐代作品。其中尤以第五寶中的佛與菩薩像雕工最為細膩,形象飽滿,神態逼真,衣飾線條流暢,肌膚隱約可見,實屬藥王山摩崖造像之佳作。而第二窟中的彌勒佛像高3,3米,為北周時期的作品,是這裏雕琢最早的一尊佛像。從其雕刻藝術上來看,它己擺脱了魏晉南北朝時期作品的神祕色彩而趨於世俗化。

每年農曆二月七年級至十一期間耀州藥玉山都舉辦熱鬧非凡的廟會,前來燒香拜祭藥王孫思邈的百姓人頭攢動,絡繹不絕。

最新的陝西藥王山導遊詞範文 篇12

我們面前就是有名的藥王山碑林。它始創於清末,最初為保護河中發現的兩通《四面幹佛造像碑》而建立。以後此處又陸續收集了散落在耀州的碑石。到1934年時逐漸形成規模並被命名為“耀縣碑林”。當時共收集碑石63件,其中一些魏碑碑石拓片散落到了各地,引起著名書法家、國民黨元老於有任先生和來西安講學的文學家魯迅先生的注意。次年,《中國博物館彙報》以“耀縣大批魏碑”為題進行了報道,耀縣碑林從此名聲大噪。經過多次搬遷,碑林於1989年搬至藥王山北洞現在這個位置。此處原為藥王山集謀宮遺址。現碑林共收藏有各類碑石300餘通,數目位列全國第五。其中有北魏、西魏、北周及隋唐時期的碑石近100通,尤以北魏時期的碑石收藏最多,達35通。魏碑俗稱"孩兒體。,在外地鮮有收藏。它處於漢字書法由隸書向楷書過渡的時期,往往是隸中有楷,楷中存隸,其歷史價值不言而喻顯得彌足珍貴。尤其是面前這通《魏文郎造像碑》,此碑刻於公元424年,比雲岡石窟早期五窟還早30多年,為佛道合雕造像碑,是我國已知最早的道教天尊形象。與其相鄰的為《姚伯多造像碑》刻於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年(496年),為一道教四面造像碑。碑上刻字古樸有力,渾厚蒼勁,被譽為“三絕”。這些魏碑不僅具有相當的藝術價值,它們還為古耀州宗教歷史發展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最新的陝西藥王山導遊詞範文 篇13

今天我們將參觀一位活了101歲的歷史名人的故里,大家知道他是誰嗎?他就是有 “藥王”美譽的隋唐名醫孫思邈。

孫思邈,今銅川市耀州區孫家原鄉孫家原村人。因7歲時已能日詠千餘言而被譽為“聖童”。年輕時就已熟讀百家學説而聲名鵲起。隋文帝曾昭其為國子監博士。唐太宗時也被授予爵位。高宗之時又被拜作諫議大夫。孫思邈卻都以各種理由固辭不受,三朝不仕。當時社會名士紛紛“執師資之禮以事”。而視富貴如浮雲、不囿於名利的孫思邈,於公元682年“辭病請歸”,隱居故里五台山之上。年少時,因體弱多病,孫思邈立志學醫。20歲之後他就已經懸壺濟世,行走於鄉間故里。孫思邈不僅醫術精湛,且醫德高尚。在醫藥史上是他首次提出了嚴謹可行的醫德規範。無論患者貧富貴賤,都能一視同仁,甚至為窮者傾囊相助。因而深受百姓愛戴,在民間享有極高聲譽。他悉心研究古典醫學,虛心請教鄉野名醫,最終成為我國醫藥史上劃時代的一代宗師,在中國醫藥史上起到了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作用,被唐太宗李世民在詩中稱為“鑿開徑路,明魁大醫----巍巍堂堂,百代之師”。

最新的陝西藥王山導遊詞範文 篇14

我們面前就是有名的藥王山碑林。它始創於清末,最初為保護河中發現的兩通 《四面幹佛造像碑》而建立。以後此處又陸續收集了散落在耀州的碑石。到1934年時逐漸形成規模並被命名為 “耀縣碑林”。當時共收集碑石63件,其中一些魏碑碑石拓片散落到了各地,引起著名書法家、國民黨元老於有任先生和來西安講學的文學家魯迅先生的注意。次年,《中國博物館彙報》以“耀縣大批魏碑”為題進行了報道,耀縣碑林從此名聲大噪。經過多次搬遷,碑林於1989年搬至藥王山北洞現在這個位置。此處原為藥王山集謀宮遺址。現碑林共收藏有各類碑石300餘通,數目位列全國第五。其中有北魏、西魏、北周及隋唐時期的碑石近100通,尤以北魏時期的碑石收藏最多,達35通。魏碑俗稱 "孩兒體。,在外地鮮有收藏。它處於漢字書法由隸書向楷書過渡的時期,往往是隸中有楷,楷中存隸,其歷史價值不言而喻顯得彌足珍貴。尤其是面前這通《魏文郎造像碑》,此碑刻於公元420xx年,比雲岡石窟早期五窟還早30多年,為佛道合雕造像碑,是我國已知最早的道教天尊形象。與其相鄰的為《姚伯多造像碑》刻於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年 (496年),為一道教四面造像碑。碑上刻字古樸有力,渾厚蒼勁,被譽為“三絕”。這些魏碑不僅具有相當的藝術價值,它們還為古耀州宗教歷史發展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就是藥王山摩崖造像。它主要分佈於藥王山的東南隅。遊客到此,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山坡上這一巨石,名日“醉翁石”。石面自上而下分別刻着 “拂雲”、“悟石”、“二水在望”、“醉翁石”和 “眠仙石”等宇,字體大小不一,書法各異。大字如桌面,小字似茶盤。行、楷、草體皆有運用。筆法或遒勁有力,或端莊秀麗,實為字中上品。相距“醉翁石”不遠處可見 “關帝廟石刻”,為關平牽馬浮雕。馬為關羽馳騁疆場時的坐騎赤兔馬。關羽義子關平站立馬前,披甲戴盔,威武異常。馬後雕有鬆、猴、蜂、鶴、鹿等圖形,既寓意“封侯掛印”,又漚歌關帝赤膽忠義的高風亮節。此浮雕是在1839年修建關帝廟時所刻。接下來就是藥玉山摩崖石刻。在長約叨米的崖面上鑿有7座洞窟、23個佛拿、45尊造像和20餘處摩崖題記,為北周、唐、五代、宋、元和明代的傑作。這些作品向我們展示了當地宗教的發展歷程和其藝術水平。其中第六窟之坐佛,高4.06米,鑿於明代,為摩崖造像中最大的一座,無論其造型和藝術工藝都已具有典型的“中國化”的特徵。第一、第五和第七、第八、第九尊怎菩薩像造型風格基本相同,都為唐代作品。其中尤以第五寶中的佛與菩薩像雕工最為細膩,形象飽滿,神態逼真,衣飾線條流暢,肌膚隱約可見,實屬藥王山摩崖造像之佳作。而第二窟中的彌勒佛像高3,3米,為北周時期的作品,是這裏雕琢最早的一尊佛像。從其雕刻藝術上來看,它己擺脱了魏晉南北朝時期作品的神祕色彩而趨於世俗化。

每年農曆二月七年級至十一期間耀州藥玉山都舉辦熱鬧非凡的廟會,前來燒香拜祭藥王孫思邈的百姓人頭攢動,絡繹不絕。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aoyou/daoyouci/yvqjy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