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導遊詞 >陝西導遊詞 >

大雁塔大慈恩寺導遊詞3篇

大雁塔大慈恩寺導遊詞3篇

大慈恩寺位於西安南郊,著名的佛教寺院,唐代長安的四大譯經場之一,也是中國佛教法相唯識宗(法相宗)的祖庭,迄今已歷1350餘年。下面是本站為大家帶來的大雁塔大慈恩寺導遊詞,希望可以幫助大家。

大雁塔大慈恩寺導遊詞3篇
大雁塔大慈恩寺導遊詞範文1:

慈恩寺位於雁塔區境中心地帶,佔地46畝,是唐代的皇家寺院和國立譯經院,屬唐長安城南的晉昌坊。由於同唐高僧玄奘法師的佛事活動緊密相聯,使慈恩寺成為聞名世界的佛教寺院。

遠在北魏道武帝時在此建淨覺寺,隋文帝在淨覺寺故址修建無漏寺,後廢。唐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太子李治為追念其生母文德皇后(即長孫氏)祈求冥福,報答慈母恩德,下令建寺,故取名慈恩寺。此後1000多年來,慈恩寺成為中外佛教界人士敬仰朝拜之地。

唐時慈恩寺建築共有13庭院、1897間(包括翻經院),重樓復殿、雲閣、蟬房並有塑像,十分壯觀。除現有的一個院落(即當時的西塔院)外,其餘早已蕩然無存。大慈恩寺(4張)

唐代著名高僧玄奘由印度取經回國途中,曾兩次遭意外散失部分經本後,對帶回長安的經卷,倍加愛護。為保護帶回的520夾、657部梵本佛經,遂於永徽三年(公元652年)上書唐高宗李治,建議在慈恩寺的西院,仿照西域的建築形式,建造慈恩寺塔。為藏經本而建塔,是修建大雁塔的真正緣由。

大慈恩寺大慈恩寺建築規模宏大,佔據晉昌坊半坊之地,面積近四百畝,有十多個院落,各式房舍1897間,是唐長安城最宏偉壯麗的皇家寺院。寺院建成後有三百多僧人主持宗教活動,禮請西行求法 歸來的玄奘法師任大慈恩寺首任主持,玄奘法師在此翻譯佛經、弘法育人20xx年,合弟子窺基創立了佛教的一大宗派法相唯識宗。使大慈恩寺成為唯識宗(又稱“法相宗”)祖庭。現今的大慈恩寺識明代成化二年(1466年)起在原寺院西塔院基礎上陸續修建而成的。現佔地76畝多(50738平方米),寺院山門內,有鍾、鼓樓對峙,中軸線之主體建築依次是大雄寶殿、法堂、大雁塔、玄奘三藏院。寺內藏經閣藏經眾多,浮雕壁畫歎為觀止。

大雁塔大慈恩寺導遊詞範文2:

大慈恩寺是世界聞名的佛教寺院,唐代長安的四大譯經場之一,也是中國佛教法相唯識宗的祖庭,迄今已歷1350餘年。位於古城西安南郊,創建於唐太宗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是唐貞觀二十二年(648)太子李治為了追念他的母親文德皇后而建。大慈恩寺是唐長安城內最著名、最宏麗的佛寺,它是唐代皇室敕令修建的。唐三藏--玄奘,曾在這裏主持寺務,領管佛經譯場,創立佛教宗派。寺內的大雁塔又是他親自督造的。所以大慈恩寺在中國佛教史上具有十分突出的地位,一直受到國內外的重視。

寺院山門內,有鍾、鼓樓對峙,中軸線之主體建築依次是大雄寶殿、法堂、大雁塔、玄奘三藏院。鍾、鼓是寺院的號令,俗有"晨鐘暮鼓"之説。東側鐘樓內懸吊明代鐵鐘一口,嘉慶二十七年十月(公元1548年)鑄造,重三萬斤,高三米多。唐代學子,考中進士後到慈恩塔下題名,謂之"雁塔題名",後沿襲成習。寺內牡丹亭種植有名貴牡丹70多種。

大慈恩寺門前新建的佔地20多畝的以玄奘為主題的雁塔廣場,廣場中央台座上,坐落着一尊高大的唐僧取經銅像,花壇錦簇,華燈成行,馬路寬闊,設施齊備。

近些年在增勤法師住持的引領下,寺內殿堂修建、環境改造治理、經典、文物、圖書、資料的收藏、整頓、搶救古老版本經典等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增設了遊客服務中心和多媒體展示系統,提供中、英、日三種語音490多幅畫面和導遊講解人員,協助遊人選擇欣賞,為遊人服務。新建成的玄奘三藏院又為寺院添了一個新的亮點。

大雁塔大慈恩寺導遊詞範文3:

話説唐長安城東南晉昌坊一帶面對曲江形盛之處原有一座隋代的無漏寺,高祖武德年間已經香火不繼終遭廢棄,到了李唐貞觀年間,加之地處城外荒郊,風雨侵蝕,更是破敗不堪。它的命運偶然出現轉機卻是因為貞觀二十二年皇太子李治為其母親文德皇后在其舊址上建立起一座願寺,從此它的名字叫-大慈恩寺。也藉此擁有了皇家寺院的身份,開始其做為中國佛教法相唯識宗祖庭的光彩奪目,美崙美煥,盛極一時,千三百年而長盛不衰的榮耀時期。

大慈恩寺的興建,不能不説到文德皇后。名垂青史的太宗貞觀之治,除了有賴於房玄齡、魏徵這樣的良臣輔佐,也和後宮文德皇后的支持分不開的。文德皇后是皇太子李治的生母,也是長孫無忌的姐姐。她常常感念先主得江山不易,總結歷史上宦官後戚做亂的教訓,讓太宗不要重用其哥哥長孫無忌,而推薦太宗重用魏徵、房玄嶺等賢臣。她還採寫古之婦人得失事,寫就《女則》三十卷,以教後宮,深得太宗讚許。文德皇后雖然尊貴顯赫,但其“仁孝恭儉、少好讀書,贊成內政、裨益弘多,訓諸子常以謙儉為先”的賢良品性,德孚朝野,為李唐家族及世人所敬重。

唐貞觀年十年(636年)六月,文德皇后崩,十一月葬昭陵。到了貞觀二十二年(648年)某日,太子李治在春宮想起其母文德皇后,風樹之切,刻骨冥深,不能自已,遂而一心思報昊天,追崇福業。於是命所司於京城內“挾帶林泉,務盡形勝”的舊廢寺,妙選一所,奉為文德聖皇后願寺。 於是這座處在唐大明宮南北軸線南端,從大明宮高地上可以望見的、南面曲江的隋代舊寺有幸被選中。至當年十月,大慈恩寺即將建成,奉太宗皇帝敕旨,度僧300人,另外還請了50名大德“同奉神居,降臨行道”,同時正式賜新寺寺名為“大慈恩寺”,並增建翻經院。隨後,太子李治從長安弘福寺請玄奘法師來到大慈恩寺翻經院繼續從事佛典翻譯,並主持寺內事務。此後,大慈恩寺在玄奘的主持下,增建慈恩寺大雁塔,最終成為長安三大譯經場之一,開始了其光彩侖煥、民族文化脊樑般的成長曆程。

大慈恩寺位於唐曲江風景區內一處高阜之地,北望大明宮、渭水如帶,南對曲江、秦嶺諸峯。今大慈恩寺是利用原唐大恩寺的西塔院舊址建起來,從南至北依勢而上,經山門、鐘鼓二樓、東西配殿到達第一個高階上的大雄寶殿、藏經樓,藏經樓之後就是處在全寺最高點上的大雁塔、此後逐級而下,進入後部的玄奘紀念堂。軸線兩側則依地勢佈置方丈房、僧院、寺管院等。慈恩寺建築高低就勢,錯落有致而尊卑有序,無論從那個方向都能看到慈恩寺大雁塔莊嚴聳峙,高入雲霄的身影。它守望着長安,珍藏着玄奘法師西遊的傳説。它莊重大氣的塔影下,走過了多少新科進士?它厚重偉岸的身軀上,刻下了多少光耀中國的名字?它狹窄的樓梯上,踏過了多少仕子祈望平步青雲的腳步?它屢遭重創,而又一次次的堅強挺立,見證了多少風雲變幻,世事滄桑?

大慈恩寺山門有三間,分別象徵着“無作門”、“無相門”、“空門”,是為三解脱,而常以空門象徵佛教,出家人有遁入空門之説。山門建築形制為三開間青瓦歇山頂,正門上懸前xx手書“大慈恩寺”匾。

踏入山門,但見青磚鋪地,左右竹影拂牆,很是可愛。這倒不顯得寺院有神祕肅穆的氣氛,竟然還有份俗世的意味。前行有蒼松夾道,道中有3米高的鐵香爐一座,左右為方座歇山式鐘鼓二樓對峙,西鼓東鍾,做晨鐘暮鼓之用,這也是大慈恩寺的大型法器。東側鐘樓內大鐘為明代嘉靖二十七年鑄造的“雁塔晨鐘”,西側暮鼓為近世所造。晨鐘悠揚,穿過林稍,陽光普照,迴響在雁塔蒼穹;暮鼓咚咚,頌經聲聲,曲江煙村,香火不滅,如此境界又有幾人能領悟呢?

鐘鼓二樓之後是形制為硬山屋頂、各五開間的東西配殿,東為觀音殿,西為地藏殿。這是佛教寺院建築“伽藍制”的規定的制式。除了有遵循宗教教義的意味之外,也起到了向第一級台階之上大雄寶殿的過渡作用,同時也起到用建築單體體量、來調節建築羣體,高低輕重有別的作用。

沿着兩層共三米多高的大殿院前階而上,階中為漢白玉盤龍浮雕,其上就是大慈恩寺的中心建築之一的大雄寶殿。殿身五開間歇山屋頂,雕樑畫棟異常精美,兩側山牆上金色懸魚異常美煥。殿前一長鼎香爐,長日香火瀰漫,風煙搖曳,諸多信男善女手持三柱香火,虔誠地作個揖後把香燭插進香爐,然後念念有辭地跪拜在大殿中佛祖神像前,祈求一生榮華富貴,或是平安,或是飛黃騰達,或者是生意興隆等等。大雄寶殿裏面供奉的這尊佛祖三身佛像系明成化二年所塑,肌理豐滿,神情安詳,雍容大度。大殿裏瀰漫着一股莊嚴肅穆,古老又熟悉的宗教氣息,誰都能感到進入大殿之後那份寧靜的氣場,這大概是我等凡俗夫子永遠也無法企及的另一個彼岸世界。佛祖像兩側東為伽葉佛、西為阿難佛。稍後的東側為普賢菩薩塑像,象徵真理;西為文殊菩薩像,意在智慧。另外東西兩側還有玄奘、慶友等十八羅漢像。從佛祖像兩側出大殿北殿門,在大殿供奉的佛祖神像背後,即大殿北門照壁上塑有立在鰲頭之上的海島觀音菩薩像,這為我們展示了南海觀音菩薩説法道場的蓬萊仙境。

大雄寶殿之後進入大殿院,大殿院是包括大雄寶殿、東西偏殿、二層的藏經樓法堂及三聖殿在內的第一級高地上建築院落。大殿院東西兩側是由伽藍堂、財神堂等組成的硬山式偏殿;院北為五開間兩層懸山式屋頂的藏經樓法堂,上層藏有玄奘法師在慈恩寺勤奮不輟十六載翻譯出的佛教經卷。下層為法堂,法堂內通往二層的樓梯間平時鎖閉,不對外開放,那裏面塵封着從玄奘法師圓寂之後,就再也沒有人敢信筆釋疑的佛宗密卷麼?斯人已去,年年歲歲,晨鐘暮鼓,風霜雪雨,花開花落,寂寞黃卷難掩千年的失落。

原來大殿院東北、西北各有一小門通向北面的大雁塔,東北角為般若門,西北角為維摩門。“般若”意為通過智慧到達涅脖之彼岸;維摩”是佛教菩薩名,是一位神通廣大的大乘居士。出兩門直抵大雁塔下,宗教象徵意義十分明確,代表着通向極樂世界的路。今兩門已不存,成了繞殿而過的通道,法堂西山牆上遺存有封堵痕跡,幾近荒朽的木作門楣至今仍在,給人留下了一個大大的問號。這和前邊大雄寶殿與左右偏殿之間原有的小門如今已消失掉大概是同樣的原因,就是遊人日增,慈恩寺千年來曾經安然無恙,促狹的僧院小門已經應付不過來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幾萬萬眾的遊人井噴一樣的造訪。它再也不能站在大殿一側,看提着念珠的僧人一襲布衣穿門而過,再也不能聽聞經房裏的木魚篤篤之音,如今它也連靜默的機會都沒有了。

藏經樓法堂之後的第二級高台之上,就是全寺最雄偉的中心建築大雁塔,是我國仿木構樓閣式磚塔的優秀代表。它由塔座、塔身和塔剎組成,共七層,通高約為65米。塔基近方形,高4.2米;塔體一層四面皆為石券門洞,門楣及柱身上的線刻畫異常精美,著名的《大唐三藏聖教序碑》就在一層南券洞門兩側,值得一看;門塔身呈方錐形,每層都是疊澀出檐,間以兩層菱角牙子,各檐角懸掛風鐸;塔頂以青磚疊澀收頂,上置寶剎;塔內施木質樓梯,盤旋而上,各層四面皆有券洞,登至頂層。四面神望,長安勝蹟,歷歷在目。

唐人岑參《與高適薛據登慈恩寺浮圖》詩讚曰:

塔勢如湧出,孤高聳天宮。

登臨出世界,磴道盤虛空。

突兀壓神州,峯嶸如鬼工。

四角礙白日,七層摩蒼穹。

下窺指高鳥,俯聽聞驚風。

但是此詩所描繪的慈恩寺浮屠塔已經比較接近我們今天看到大雁塔的樣子了,肯定不是玄奘法師初建時的模樣而且玄奘法師所建慈恩寺浮圖塔是不能供人登臨的。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玄奘法師從西域遊學歸來之後,於唐永徽三年(652年)以“恐人代不常,經本散失,兼防火難”為由,擬在大慈恩寺建造一座石質佛塔供奉從西域請回長安的經像及佛祖舍利,高宗聽説後,提建議説建石塔恐有技術難度,以磚造為宜。於是玄奘法師親自帶領眾僧,於寺之西塔院,仿西域‘窣堵波’塔樣建造了五層的磚塔,其最上層為石造,珍藏經像及舍利。但是這種結構的磚塔基礎不夠牢靠,到了唐長安年間(701-720xx年),慈恩寺浮圖塔已經頹毀不堪了。一代女皇武則天命有司仿中土木造樓閣式塔重加營建,新塔“崇三百尺”,而且裏面開始設置樓梯,可供登臨懷古。

所以唐中宗神豬年(720xx年)以後,新科進士從曲江杏園宴罷後,登臨雁塔及雁塔題名也就成了大唐以來最是星光燦爛的文化盛事,多少文人仕子,酬綢滿志,或者光耀門楣,或者胸懷大志,無不祈望從此登臨後,扶搖直上九萬里。兩宋以後,雁塔題名一度衰落,宋熙寧年間(1068—1077),大雁塔遭遇失火,牆體剝落,始見唐人題名;明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1556年)關中大地震,雁塔塔體磚牆震落而不倒;到了明清時期,雁塔題名重盛,只不過題名者的身份已經不單獨是進士了,還有鄉試中榜者,題名也從塔壁變成了刻制專門的雁塔題名碑,羅列於大雁塔南側。隨後在大雁塔之後的玄奘紀念堂庭廊上見到民國年間一副老照片,其上清楚地反映了當時雁塔題名碑林立的樣子,感覺可能不太好,彷彿進入到一個巨大的荒冢之地,如今已經拆除,集中保存。

慈恩雁塔參差榜,杏苑鶯花次第遊。踏着木製樓梯篤篤而上,時光彷彿倒流… …如果時光真的能夠倒流,我多想重回大唐,十載寒窗考取個探花郎,曲江宴罷後也來大慈恩寺和同科進士一起題個名,從此巡撫四方,留名在青史。這是一個多麼偉大的時代啊,李白、王維、杜甫、吳道子、閻立本、褚遂良、顏真卿、柳公權等,李唐貞觀、開元兩朝盛世,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雄渾濃重的一筆。

大雁塔東西兩側皆可拾級而下,其北面是新建的仿唐建築玄奘紀念堂,為三組院落組成的建築羣體,由中院玄奘紀念堂、東院佛教展廳、西院講堂三院組成。紀念堂內供奉着玄奘法師塑像一尊,供人垂吊。

大雁塔主軸線以東是塔園,松柏蒼翠,修竹茂密,曲徑入園,四時花木搖曳如畫,禪房靜寂,自然就想到了“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萬籟此俱寂,但餘鐘磬音”。塔園南側是大慈恩寺塔林,立有幾座和尚的墓塔以及從原大殿院門處遷移到此的幾通明清進士題名碑、重修大雁塔碑等等。

大雁塔軸線以西有牡丹園、牡丹亭,傳唐時慈恩寺就植有牡丹,花開時若國色天香,遠近聞名。今之牡丹園也是意在復現唐時牡丹園勝景,最是春日來賞牡丹的好。牡丹園以南直到山門外牆範圍內皆為方丈院、僧院。修竹掩映中,偶見僧門半掩,一身穿青色布衣的小和尚神情淡定,盈步而過,身後僧衣飄然,隱沒於湧動的遊人之中,留下一段了卻的風塵和篤定。什麼是空?我們也許以為自己懂得,卻又無從説起,這迷一樣的世界… …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aoyou/daoyouci/nlxzp4.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