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導遊詞 >重慶導遊詞 >

關於重慶主城湖廣會館導遊詞(通用20篇)

關於重慶主城湖廣會館導遊詞(通用20篇)

關於重慶主城湖廣會館導遊詞 篇1

遊客朋友們,你們現在所看到的就是重慶湖廣會館了,它位於重慶渝中區東水門正街4號,建於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擴建。會館佔地面積8561平方米,現有廣東會館、江南會館、兩湖會館、江西會館及四個戲樓,包括廣東公所、齊安公所。會館建築浮雕鏤雕十分精湛、栩栩如生,其題材主要為西遊記、西廂記、封神榜和二十四孝等人物故事的圖案,還有龍鳳等各種動物圖案及各種奇花異草等植物圖案。整個古建築羣雕欄畫棟,雕刻精美,是我國明清時期南方建築藝術的代表,也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的古會館建築羣。東水門一帶,按照風水學説,河道彎曲的內側是“吉地”,外側是“凶地”。東水門一帶恰好是朱雀翔舞之地,風水很好,會館就選址於此。

現在就請大家邊參觀邊聽我的講解,請往這邊走,明末清初,四川人口鋭減,當時的執政者就將湖廣百姓遷往四川,形成了中國歷史上長達百年的“湖廣填四川”的移民浪潮,一批湖廣會館也就應運而生。祖上或許正是那時隨移民來到重慶,所以來到湖廣會館就覺格外的親切相熟了。譬如現在我們所説的“崽兒”、“抄手”“啷個”等鄉土方言,都是源於湖廣方言。湖廣填四川前的宋代川音,現在已經無法聽見了。當年的湖廣會館是重慶“八大會館一公所”中最繁華的一個。會館的領導一般叫“當家的”,管事的是“二當家”,為人往往八面玲瓏,會館經營得異常紅火。

請大家看,湖廣會館的圍牆樣式,是明清時期常見的黃色封火牆,以直線構圖而呈階梯狀疊落,又稱‘碼頭牆’,是典型的江南建築風格。這樣的設計,使整個湖廣會館呈“L”形,從山坡上直衝而下,圍牆聯綿不斷,造成異常震撼的視覺衝擊。湖廣會館的封火牆也是很具建築特色的。它對建築的層數、高差、進退等問題,都能起到很好的過渡作用,使單調的懸山頂人字屋面變得錯落有致,曲折流暢。湖廣會館的封火牆除了連續不斷的特點外,其造型與地形的結合也很有特色。齊安公所的封火牆造型是最獨特的。封火牆形式繁多,主要有梯形、曲線形(拉弓牆)、人字形,一字形。齊安公所的封火牆正是曲線形的拉弓牆,呈圓弧形,配以牆體結構的連續,因此視覺上很像翱翔着的巨龍的背脊,龍脊依山勢而下,自然氣勢非凡。北方的封火牆是直線的,講究中規中矩,莊重但缺乏靈氣;而南式封火牆如浙江保留的封火牆,都還能體味出靈動的趣味。湖廣會館的封火牆就是屬於南式。

關於重慶主城湖廣會館導遊詞 篇2

各位親愛的團友們:

重慶湖廣會館位於重慶渝中區東水門正街4號,建於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擴建。會館佔地面積8561平方米,現有廣東會館、江南會館、兩湖會館、江西會館及四個戲樓,包括廣東公所、齊安公所。會館建築浮雕鏤雕十分精湛、栩栩如生,其題材主要為西遊記、西廂記、封神榜和二十四孝等人物故事的圖案,還有龍鳳等各種動物圖案及各種奇花異草等植物圖案。整個古建築羣雕欄畫棟,雕刻精美,是我國明清時期南方建築藝術的代表,也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的古會館建築羣。東水門一帶,按照風水學説,河道彎曲的內側是“吉地”,外側是“凶地”。東水門一帶恰好是朱雀翔舞之地,風水很好,會館就選址於此。

明末清初,四川人口鋭減,當時的執政者就將湖廣百姓遷往四川,形成了中國歷史上長達百年的“湖廣填四川”的移民浪潮,一批湖廣會館也就應運而生。祖上或許正是那時隨移民來到重慶,所以來到湖廣會館就覺格外的親切相熟了。譬如現在我們所説的“崽兒”、“抄手”“啷個”等鄉土方言,都是源於湖廣方言。湖廣填四川前的宋代川音,現在已經無法聽見了。當年的湖廣會館是重慶“八大會館一公所”中最繁華的一個。會館的領導一般叫“當家的”,管事的是“二當家”,為人往往八面玲瓏,會館經營得異常紅火。

湖廣會館的圍牆樣式,是明清時期常見的黃色封火牆,以直線構圖而呈階梯狀疊落,又稱‘碼頭牆’,是典型的江南建築風格。這樣的設計,使整個湖廣會館呈“L”形,從山坡上直衝而下,圍牆聯綿不斷,造成異常震撼的視覺衝擊。

主體建築大體依中軸線排列,巍峨古樸。與北方磚石結構的建築不同,禹王宮是南方廟宇常見的木結構懸山式小山瓦頂,其中大量使用的是木柱。這些木料都是專門從湖廣運來。移民相信只有從家鄉運來的木材,才能使大殿得到祖先神靈的庇佑。

無論是四川還是北京抑或重慶,但有湖廣會館就有禹王廟或禹王殿。300年前的湖廣會館在每年正月十四都要舉辦禹王廟會,祭奠禹王,祈求來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傳説大禹治水,就曾經居住重慶,連兒子生在重慶也沒有回家看看。所以現在重慶南岸還有個地方叫彈子石,意為誕子。禹王宮是由早期移民中的'湖南、湖北富商、鄉紳捐資興建,始建於清乾隆二十四(1759年)。禹王宮原是傳統的黑青瓦。從清順治年間早期湖廣移民入川時就開始修建,後雖經嘉慶、道光和光緒時候三次重修、擴建,青瓦的風格都保持了最初的樣子。1734年發行的清代建築手冊《工程做法則例》明確規定:黃色是帝王之色,京城皇宮就用黃色琉璃瓦;綠色是士大夫的顏色,一般百姓不能使用。黑色屬水,水能克火,所以中國民間絕大部分建築的瓦都是黑青色。山西晉商儘管富甲天下,其深宅大院也只能用黑瓦。禹王宮的黑青瓦正是如此。

禹王宮大殿通高12.5米、進深14米,大殿和戲樓飛檐下,刻着“二十四孝”、《西遊記》、《封神榜》中的人物故事及山水花鳥的環樓木雕,工藝精湛,精美絕倫。禹王宮斗拱的龍頭都朝着長江,寓意大龍鎖江。禹王宮保留下的三面外伸的戲樓,兩邊有廂樓,專供貴賓,台下的場地才供一般觀眾享用。戲台兩邊,供配樂人員使用的樂樓很小;檐下的額枋雕刻着各種鬼怪故事,也包括《西遊記》。禹王宮原有13座戲台,是戲台最多的會館,曾有“戲台九重,台台不見面”的説法。可惜如今只剩一樓一底。

禹王宮大殿後面依山而上就是齊安公所和廣東公所。齊安公所又名帝王宮,由湖北黃州府移民修建。因為唐代湖北黃州一帶曾設置過齊安郡,所以命名為齊安公所。廣東公所:又名南華宮,由廣東移民捐資興建。從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湖廣大移民伊始,湖廣移民就開始了會館的籌建,至康熙時正式建館。現在的會館中,還有“雲水蒼茫,異地久棲巴子國;鄉關迢遞,歸舟欲上粵王台”一副對聯,反映客家先民拓荒異鄉的創業艱辛和對故鄉的思念之情。

這兩大公所最有看頭的就是它的戲樓。會館是因為有了戲樓,才有了今天紛紜的精彩。要解讀湖廣會館的精緻,自然也離不開戲樓。齊安公所的戲樓有所改進,進深更大,專供貴賓的看廳在戲樓的對面而不是兩廂;樂樓比禹王宮的大得多,額枋雕刻的內容以從鬼怪故事變為二十四孝圖、《三國演義》、《封神演義》、《魚樵圖》等,每個故事旁邊都刻有寓意福氣的蝙蝠、花草、瑞獸等。而廣東公所的戲樓是現存四座戲樓中保存最好,最氣派精緻的。重慶戲曲在這一時期也是發展較快的。無論官商公子、富家小姐,還是袍哥大爺、青樓名媛,三教九流,每到下午戌時,看客暴滿,人聲鼎沸。這一時期也是京劇、黃梅戲、梆子、崑曲等許多劇種與川劇發展結合比較快的一個時期。重慶的戲曲得到很大發展。

會館每天下午三點必有一場摺子戲。我對傳統戲劇是很喜歡的,特別喜歡川劇摺子戲。來時正上演《珍珠衫》,於是要了一碗綠茶,聽戲品茶。這就是過往重慶人的閒情雅趣。

重慶湖廣會館不同於北京湖廣會館那種建築空間寬大,氣勢宏大的特點,卻更多繼承了徽式建築的結構特點。在園林造景上多采用江南南式園林的手法。固而會館院落之間反覆出現高大的封火牆把空間分割成若干小院落,每個小院落間有小門連接,空間上並不斷絕。這使每個院子都有自己獨特的功能與對應的風景,假山花草、小橋流水、圍廊雕畫,都是特有的風貌,完整空間內又包含着獨特性,這正江南園林的特點和徽式建築的結構特點的結合。同時,我們也可以看見重慶地域建築特色。整座會館依山勢而建,建築高差有別,錯落有置,梯步蜿蜒,各院落中設有天井涼台。這都是傳統徽式建築結構沒有的特點。重慶湖廣會館的建築特色的確與眾不同。

關於重慶主城湖廣會館導遊詞 篇3

湖廣會館又名禹王廟,是廣東公所、齊安公所、禹王宮等古建築羣的統稱,始建於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是當年湖北、湖南在渝商人的聚會之所。會館內的戲樓戲台中,擁有精美的環樓木雕,非常精美,值得一看。

歷史上的重慶貿易發達,吸引了大量外地商人進入,各地商人紛紛在重慶開設會館,昔日重慶有著名的八省會館之説。其中建築最宏偉氣派的要數財力雄厚的湖廣會館和江西會館。這兩大會館和相毗鄰的廣東會館都在商業集中繁華的下半城的東水門內,形成龐大的建築羣,現今合稱湖廣會館。

湖廣會館建築中的浮雕鏤雕十分精湛,特別是在禹王宮、廣東公所和齊安公所內的戲樓中,題材主要為西遊記、西廂記、封神榜和二十四孝等人物故事的圖案,每個故事旁邊都刻有寓意福氣的蝙蝠、花草、瑞獸等。會館內還設有重慶湖廣填四川移民博物館,它館內再現了人類移民史上一次極為重要的移民浪潮——湖廣填四川移民運動。這次移民運動的過程,對日後川渝地區文化經濟生活的影響。

關於重慶主城湖廣會館導遊詞 篇4

各位遊客朋友們,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這個會館就是湖廣會館,在以前,移民會館多以祭祀故土神靈的宮、廟名之,所以大家請往上看,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湖廣會館又叫做“禹王宮”,供奉的就是我們的治水英雄大禹。

在進入我們的會館之前,請大家將你們的目光投向我們正門兩側的這副對聯,上聯是“錦江東流歸大海”,下聯是“黃鶴西上謁禹王”。“錦江”指的是我們成都市內的母親河,在這裏就代指成都,關於“黃鶴”我們知道湖北武漢有著名的黃鶴樓,而在明清時期,湖南湖北是一個省,統稱為“湖廣省”,因此這裏的“黃鶴”指代的是今天的湖南湖北一帶;“禹王”則指代的是咱們四川,目前在四川汶川還有專門紀念大禹的大禹故里景區,另外,從四川和湖南湖北的地理位置我們可以知道這幅對聯的大致意思,湖南湖北在四川的東北方,而四川就在他們的西南方,所以才有“東流”和“西上”的字眼,也才有古鎮上唯一一座在主街北面並且坐北向南的會館。這幅對聯的意思是:錦江的水帶着我們的思念向東流去,經過故鄉最終流歸大海。我們這些背井離鄉西上來到這裏的客鄉人,只能前來拜見四川的大禹王,讓他保佑我們身在他鄉平安幸福,整副對聯既表露出客家人對故鄉的思念之情,對離鄉別井的無賴之感,同時又與我們會館的名稱“禹王宮”交相呼應。

説完對聯,接下來就請大家注意門前的台階,跟隨我一起步入會館吧。湖廣會館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建於清朝乾隆8年,也就是公元1743,年由湖廣籍移民捐資修建的,會館總建築面積2771平方米,依中軸線對稱排列。進入大門是一高約2.5米的門廳,也就是過廳。沿門廳兩側樓梯而上,就可到湖廣會館的萬年台——戲台。

大家請隨我步入大殿。大殿現在為客家博物館,裏面展出的是客家人遷徙的艱辛過程,有實物也有圖片。大殿中空處是一小巧精緻的天井。剛剛我們提到,湖廣會館又叫“禹王宮”,大禹治水的故事已經是家喻户曉,説到這個水就不得不談一下我們湖廣會館的排水設計了,這可是我們湖廣會館的一大奇蹟!會館的排水設計非常獨特,看不見明顯的溝渠,可是無論外面下雨有多大,裏面都不會漲水。館內天井雖然沒有下水道,但無論下多大雨,即使街上已經洪水漫漲,該天井也不會淌水漫延,這是湖廣會館的一大奇蹟之處,相傳就是因為有大禹保佑的緣故。

從建築風格上來看,廣東會館雄偉華麗,江西會館小巧温馨,而湖廣會館更像是一個平實的大漢,顯得穩重厚道。由於當時湖廣籍的客家人都不承認自己是外來人,所以修建湖廣會館的並不完全是客家人。因此湖廣會館的設計格局是所有會館中最不常見的:它沒有過於寬敞的前廳,行人只能直接從萬年台下通過。而且所有房間都是精巧、細緻的,沒有半點鋪張浪費,是真正的經濟適用房。這一點,在稍後的遊覽中,大家可以對比一下。

好了,湖廣會館我們就先説到這,接下來請大家跟隨我前往我們的下一個景點。

關於重慶主城湖廣會館導遊詞 篇5

無論是四川還是北京抑或重慶,但有湖廣會館就有禹王廟或禹王殿。300年前的湖廣會館在每年正月十四都要舉辦禹王廟會,祭奠禹王,祈求來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傳説大禹治水,就曾經居住重慶,連兒子生在重慶也沒有回家看看。所以現在重慶南岸還有個地方叫彈子石,意為誕子。禹王宮是由早期移民中的湖南、湖北富商、鄉紳捐資興建,始建於清乾隆二十四(1759年)。禹王宮原是傳統的黑青瓦。從清順治年間早期湖廣移民入川時就開始修建,後雖經嘉慶、道光和光緒時候三次重修、擴建,青瓦的風格都保持了最初的樣子。1734年發行的清代建築手冊《工程做法則例》明確規定:黃色是帝王之色,京城皇宮就用黃色琉璃瓦;綠色是士大夫的顏色,一般百姓不能使用。黑色屬水,水能克火,所以中國民間絕大部分建築的瓦都是黑青色。山西晉商儘管富甲天下,其深宅大院也只能用黑瓦。禹王宮的黑青瓦正是如此。

重慶湖廣會館不同於北京湖廣會館那種建築空間寬大,氣勢宏大的特點,卻更多繼承了徽式建築的結構特點。在園林造景上多采用江南南式園林的手法。固而會館院落之間反覆出現高大的封火牆把空間分割成若干小院落,每個小院落間有小門連接,空間上並不斷絕。這使每個院子都有自己獨特的功能與對應的風景,假山花草、小橋流水、圍廊雕畫,都是特有的風貌,完整空間內又包含着獨特性,這正江南園林的特點和徽式建築的結構特點的結合。同時,我們也可以看見重慶地域建築特色。整座會館依山勢而建,建築高差有別,錯落有置,梯步蜿蜒,各院落中設有天井涼台。這都是傳統徽式建築結構沒有的特點。重慶湖廣會館的建築特色的確與眾不同。

湖廣會館曾經承載了重慶往昔的一段輝煌,而今天的湖廣會館將繼續承載新重慶的另一段輝煌。

關於重慶主城湖廣會館導遊詞 篇6

遊客朋友們,你們現在所看到的就是重慶湖廣會館了,它位於重慶渝中區東水門正街4號,建於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擴建。會館佔地面積8561平方米,現有廣東會館、江南會館、兩湖會館、江西會館及四個戲樓,包括廣東公所、齊安公所。會館建築浮雕鏤雕十分精湛、栩栩如生,其題材主要為西遊記、西廂記、封神榜和二十四孝等人物故事的圖案,還有龍鳳等各種動物圖案及各種奇花異草等植物圖案。整個古建築羣雕欄畫棟,雕刻精美,是我國明清時期南方建築藝術的代表,也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的古會館建築羣。東水門一帶,按照風水學説,河道彎曲的內側是“吉地”,外側是“凶地”。東水門一帶恰好是朱雀翔舞之地,風水很好,會館就選址於此。

現在就請大家邊參觀邊聽我的講解,請往這邊走,明末清初,四川人口鋭減,當時的執政者就將湖廣百姓遷往四川,形成了中國歷史上長達百年的“湖廣填四川”的移民浪潮,一批湖廣會館也就應運而生。祖上或許正是那時隨移民來到重慶,所以來到湖廣會館就覺格外的親切相熟了。譬如現在我們所説的“崽兒”、“抄手”“啷個”等鄉土方言,都是源於湖廣方言。湖廣填四川前的宋代川音,現在已經無法聽見了。當年的湖廣會館是重慶“八大會館一公所”中最繁華的一個。會館的領導一般叫“當家的”,管事的是“二當家”,為人往往八面玲瓏,會館經營得異常紅火。

請大家看,湖廣會館的圍牆樣式,是明清時期常見的黃色封火牆,以直線構圖而呈階梯狀疊落,又稱‘碼頭牆’,是典型的江南建築風格。這樣的設計,使整個湖廣會館呈“l”形,從山坡上直衝而下,圍牆聯綿不斷,造成異常震撼的視覺衝擊。湖廣會館的封火牆也是很具建築特色的。它對建築的層數、高差、進退等問題,都能起到很好的過渡作用,使單調的懸山頂人字屋面變得錯落有致,曲折流暢。湖廣會館的封火牆除了連續不斷的特點外,其造型與地形的結合也很有特色。齊安公所的封火牆造型是最獨特的。封火牆形式繁多,主要有梯形、曲線形(拉弓牆)、人字形,一字形。齊安公所的封火牆正是曲線形的拉弓牆,呈圓弧形,配以牆體結構的連續,因此視覺上很像翱翔着的巨龍的背脊,龍脊依山勢而下,自然氣勢非凡。北方的封火牆是直線的,講究中規中矩,莊重但缺乏靈氣;而南式封火牆如浙江保留的封火牆,都還能體味出靈動的趣味。湖廣會館的封火牆就是屬於南式。

無論是四川還是北京抑或重慶,但有湖廣會館就有禹王廟或禹王殿。320xx年前的湖廣會館在每年正月十四都要舉辦禹王廟會,祭奠禹王,祈求來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傳説大禹治水,就曾經居住重慶,連兒子生在重慶也沒有回家看看。所以現在重慶南岸還有個地方叫彈子石,意為誕子。禹王宮是由早期移民中的湖南、湖北富商、鄉紳捐資興建,始建於清乾隆二十四(1759年)。禹王宮原是傳統的黑青瓦。從清順治年間早期湖廣移民入川時就開始修建,後雖經嘉慶、道光和光緒時候三次重修、擴建,青瓦的風格都保持了最初的樣子。1734年發行的清代建築手冊《工程做法則例》明確規定:黃色是帝王之色,京城皇宮就用黃色琉璃瓦;綠色是士大夫的顏色,一般百姓不能使用。黑色屬水,水能克火,所以中國民間絕大部分建築的瓦都是黑青色。山西晉商儘管富甲天下,其深宅大院也只能用黑瓦。禹王宮的黑青瓦正是如此。

重慶湖廣會館不同於北京湖廣會館那種建築空間寬大,氣勢宏大的特點,卻更多繼承了徽式建築的結構特點。在園林造景上多采用江南南式園林的手法。固而會館院落之間反覆出現高大的封火牆把空間分割成若干小院落,每個小院落間有小門連接,空間上並不斷絕。這使每個院子都有自己獨特的功能與對應的風景,假山花草、小橋流水、圍廊雕畫,都是特有的風貌,完整空間內又包含着獨特性,這正江南園林的特點和徽式建築的結構特點的結合。同時,我們也可以看見重慶地域建築特色。整座會館依山勢而建,建築高差有別,錯落有置,梯步蜿蜒,各院落中設有天井涼台。這都是傳統徽式建築結構沒有的特點。重慶湖廣會館的建築特色的確與眾不同。

湖廣會館曾經承載了重慶往昔的一段輝煌,而今天的湖廣會館將繼續承載新重慶的另一段輝煌。

關於重慶主城湖廣會館導遊詞 篇7

重慶湖廣會館位於重慶市渝中區東水門長江邊,系廣東所、齊安公所、禹王宮等清初古建築羣及仿古新建築羣的統稱,是目前已知全國城市中心區最大的古會館建築羣。會館羣始建於清康熙年間,從乾隆道光光緒又不斷進行了擴建、新建和改建,目前看的會館羣是清道光和光緒年間重建,距今已有近320xx年曆史,是清代重慶作為繁華商皋的歷史見證,也是清代前期到民國初年重慶的移民文化、商業文化和建築文化的重要標誌。

重慶湖廣填四川移民博物館設在仿古新建建築內,它生動地再現了人類移民史上一次極為重要的移民浪潮——湖廣填四川移民運動。這次移民運動的過程,對日後川渝地區文化經濟生活的影響,在這裏,都將一一得到解答。置身於此,猶如回到300多年前那段波瀾壯闊的移民運動中去。會館文化專題陳列是對川渝地區眾多移民會館的一次深刻解讀。會館的由來、會館的職能、會館的建築、會館的信仰、會館的活動,一俟鋪陳,有如一段華美的絲綢,令後人歎為觀止。

前面是長江滾滾東逝,後面是300多年沉默的建築,在靜靜的佇立中,那些曾經的斑駁煙雲,曾經的奪目輝煌,曾經唱不完的繁華、道不盡的滄桑,都在今天,迤邐走來。

關於重慶主城湖廣會館導遊詞 篇8

北山摩崖造像,位於大足縣城之北而得名,始刻於唐末,至南宋結束,以北山佛灣為中心,遍及其四周的觀音坡、營盤坡、佛耳巖、北塔寺共五處。北山,古名龍崗山,距大足縣城龍崗鎮北1.5公里,海拔545.5米。北山摩崖造像重點保護範圍面積7.62公頃,一般保護範圍面積21.82公頃,建設控制地帶面積28.15公頃。北山佛灣摩崖造像,開鑿於公元892~1162年(唐景福元年至南宋紹興)。造像崖面長約300米,高7~10米。龕窟密如蜂房,分為南、北兩段,通編為290號(1~100號為南段,101~290號為北段)。其中造像264龕窟,陰刻圖1幅,經幢8座。

北山摩崖造像近萬尊,主要為世俗祈佛出資雕刻。造像題材51種,以佛教密宗為主,約佔總數的二分之一以上。其次有三階教、淨土宗等。這些造像題材都是在當時民間極為流行的,是佛教世俗化的產物,異於中國前期石窟。北山造像以雕刻細膩、藝精技絕、精美典雅而著稱於世,展示了公元9世紀末至12世紀中頁(晚 唐、五代、兩宋)中國民間佛教信仰及石窟藝術風格的發展、變化。

公元9世紀末的晚唐造像題材有12種類型,以觀音及觀音、地藏合龕和阿彌陀佛脅侍觀音、地藏居多。造像端莊豐滿,氣質渾厚,衣紋細密,薄衣貼體,具有盛唐遺風。第5號毗沙門天王龕、第9號千手觀音龕、第10號釋迦牟尼佛龕、第51號三世佛龕、第52號阿彌陀佛龕等都是其代表作品。尤其是第245號觀無量壽佛經變相內容豐富,層次分明,刻"西方三聖"、"三品九生"、"未生怨"、"十六觀"及伎樂天人、樓台亭閣等;人物造像539身,各種器物460餘件,保存了多方面的形象史料;在中國石窟同類題材造像中首屈一指。

公元10世紀中葉的五代造像佔北山造像的三分之一以上,是中國這一時期造像最多的地區,有着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造像題材有18種,出現了藥師經變、陀羅尼經幢等新內容。其藝術特點是小巧玲瓏,體態多變,神情瀟灑,紋飾漸趨繁麗,呈現出由唐至宋的過渡風格。如第53號的佛、菩薩像,既有唐代雕刻的豐滿古樸,又具宋代造像的修長身軀。第273號的千手觀音及其侍者、第281號的東方藥師淨土變相等,薄衣貼體頗具唐風,儀容秀麗又似宋刻。

公元10世紀後期至12世紀中葉的宋代造像題材廣泛,多達21種,尤以觀音最為突出,被譽為"中國觀音造像的陳列館"。這一時期的作品更加貼近生活,體現了宋代的審美情趣。造像具有人物個性鮮明,體態優 美,比例勻稱,穿戴豔麗等特點。最具代表性的是建於公元1142~1146年間的第136號轉輪經藏窟。該窟造像以恬靜的面部刻劃反映其內心之寧靜,以玲瓏的衣冠顯其身份的高貴。以線造型,線面並重,富有中國民族特色。瓔珞蔽體,飄帶滿身,花簇珠串,玲瓏剔透,裝飾味濃;且多保存完好,宛如新刻,被公認為?quot;中國石窟藝術皇冠上的一顆明珠"。其它如第125號數珠手觀音、第113號和第133號水月觀音、第155號孔雀明王窟、第177號泗洲大聖龕、第180號十三觀音變相窟等都是這一時期的珍品。這些造像的形象、姿態、性 格、神情以至衣褶、飾物等,皆耐人尋味;組合變化豐富,刻工精美,步步移,面面觀,出人意料的意境層出不窮。

北山摩崖造像中,現存碑碣7通。其中,刻於公元895年的《韋君靖碑》,具有補唐史的重要價值;刻於公元1163~1189年間的《趙懿簡公神道碑》,系宋代四大書法家之一的蔡京所書,為書法藝術之珍品;二十二章《古文孝經碑》,則被史家們稱之為"寰宇間僅此一刻"。此外,還存有題刻、詩詞17件,造像記77件。對歷史地理、宗教信仰、石窟斷代分期、歷史人物等的

關於重慶主城湖廣會館導遊詞 篇9

三峽是翟塘峽、巫峽、西陵峽的總稱,位於重慶市、湖北省交界處,西起重慶市奉節縣白帝城,東至湖北省宜昌市南津關,全長193公里,是世界上著名的大峽谷,被譽為山水畫廊,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位於重慶市內的有瞿塘峽和巫峽,西陵峽屬湖北省地域。翟塘峽為長江三峽第一峽,又稱夔峽。西起奉節白帝城、東至巫山縣大溪鎮,全長8公里,以雄偉壯麗著稱。長江南岸的白鹽山與北岸的赤甲山對峙,巖壁如斧劈刀削,恰似一扇屋門,緊鎖六江。江水在峽中咆嘯奔騰,旋渦四起,山雄水急,氣勢磅礴,令人歎為觀止。

峽內有鐵鎖關、古棧道、風箱峽、粉壁牆、孟良梯、倒吊和尚、鳳凰飲泉、犀牛望月、黃金洞、七道門洞等多處景點。巫峽為長江三峽第二峽。西起巫山縣人寧河口,東至湖北省巴東縣官渡口,峽長45公里。其特徵是峽長谷深,迂迴曲折,幽深秀麗,似一條美不勝收的山水畫廊。巫峽景區由“三台八景十二峯”組成。三台是“楚陽台、授書枱、斬龍台”,八景為“南陵春曉、夕陽返照、寧河晚渡、 青溪魚釣、澄潭秋月、秀峯撣剎、女觀貞石、朝雲暮雨”;十二峯是“淨壇峯、集仙峯、聚鶴峯、朝雲峯、起去峯、上升峯、神女峯、翠屏峯、登龍峯、飛鳳峯、鬆巒峯、聖泉峯”。

此外,峽區還有金盔銀甲峽、鐵棺峽、孔明碑、楚蜀鴻溝等景點。西陵峽為長江三峽第三峽。得名於宜昌市南津關口的西陵山。它是三峽中最長的一個峽,東起宜昌南津關,西至秭歸香溪河口。峽谷內,兩岸怪石嶙峋,險崖峭立,猿猴難攀。灘多流急,以“險”出名,以“奇”著稱,“奇”、“險”化為西陵峽的壯美。西陵峽中有“三灘”(泄灘、青灘、崆嶺灘)、“四峽”(燈影峽、黃牛峽、牛肝馬肺峽和兵書寶劍峽)。整個峽區都是高山、峽谷、險灘、暗礁。峽中有峽、灘中有灘,大灘含小灘,自古三峽船伕世世代代在此與險灘激流相搏。“西陵峽中行節稠,灘灘都是鬼見愁。”

從重慶到宜昌的長江三峽旅遊線,是以聞名於世的三峽文化和燦爛的三國文化及精湛的名勝古蹟和雄偉壯觀的山水風光構成,主要包括沿江兩岸的涪陵周易園、白鶴梁水下石銘、豐都名山、“江上明珠”石寶寨、“文藻勝地”張飛廟、“三國遺蹟”白帝城、八陣圖、瞿塘峽、巫峽、西陵峽、屈原祠、三峽大壩、古黃陵廟、三遊洞、南津關等風景名勝,是集遊覽觀光、科考懷古、藝術鑑賞、文化研究、民俗採風、建築考察等為一體的國家級旅遊風景名勝區。

關於重慶主城湖廣會館導遊詞 篇10

金刀峽自然風景區位於重慶直轄市北碚區華鎣山西南麓。海拔825米,距重慶市中心九十公里。是一處新進發現的保持着原始風貌的神奇峽谷。以上億年的峽谷幽壑景觀為主;以巖溶景觀為輔;兼有大量地質上稱作壺穴的碧玉串珠的深潭絕景。

金刀峽地勢雄偉,以峽著險、以林見秀、以巖稱奇、以水顯幽。金刀峽長約6.2公里,分上下兩段。上段由於喀斯特地質作用,地面切割強烈,金刀神工般形成了獨特的峽谷溝壑。石壁如削、兩山岈合,垂直高度超過百米。上有古藤倒掛、下有潺潺流水。下段由於流水侵蝕力的作用,有洞穴羣生,潭潭相 連,飛泉瀑布層層疊疊,石鐘乳、石筍、石柱更是千姿百態、變化萬千。堪 稱全國之最的十里峽谷棧道,讓人驚讚不已。憑棧探幽,您將感悟那藴藏於大自然山水之間的天地靈氣。被遊客譽為“中國第一險峽”,“金刀歸來不看 峽”。

傳説峽中有一把金刀,每當夜晚時分,金光閃閃照耀峽谷,金刀峽因此而得名。

元朝末年,華鎣山下有一壯士--張昆,其人勇武過人,好打抱不平,頗有俠士風範。

此人早年靠採薪伐木為生,時常出沒於華鶯山的深山老林之中。一日,張昆進山砍柴,迷失於一峽谷之中。當夜正值月圓,一輪滿月徐徐升起,柔柔的月光輕輕地瀉進峽中。張昆正陶醉於此情此景,只見峽中深處有一事物在月光映照之下發出金燦燦的光輝。張昆藝高膽大,見此異象,更是要探個究竟。走近一看,原來是一把插入峽壁巖石的金刀。張昆暗自思量:今日迷路於此,原來是同此刀有緣。遂上前拔刀,不想紋絲不動嵌在石縫中的金刀竟被輕輕抽 出。張昆大喜:天賜金刀,定是將大任於我也!天明之後,張昆憑此刀披荊斬棘,終得以出峽。

自此,張昆胸懷大志,勤讀詩書,苦練武藝。時值元末,天下大亂,張昆加入一山賊組織,該組織專幹打家劫舍、殺人越貨的事情。張昆對此深為不滿,常表露於言語之中,而山大王朱五貪圖張昆所攜金刀,正欲藉機將之除去,將金刀佔為己有,不想山大王及其心腹技不如人,反被張昆所殺,眾嘍羅便推張昆為首 領。張昆帶領眾山賊從此洗心革面,劫富濟貧,在華鎣山一帶威振一方。

時值明玉珍在重慶建夏反元,夏王明玉珍久慕張昆的勇名,便授以都尉之銜將壯志未籌的張昆招入帳 下。張昆智勇雙全,加之吹毛斷髮的金刀在手更是如虎添翼,在戰陣之上躍馬揚刀,所向披靡,立下赫赫戰功,很快成為夏王戰下頭號猛將,被夏王賜與別號“張金刀”。當時,夏國初立,元將阿那赤屯重兵於涪 洲,對重慶虎視眈眈,夏王為改變此被動局面,便先發制人,揮師東下,決心一戰定江山。兩軍在今涪陵藺市陷入膠着狀態,僅隔一橋相持,夏國軍勞師遠襲,相持日久,士氣日漸低靡,情況笈笈可危,夏王明玉珍愁白了頭。一日,張昆騎馬上高坡觀察敵情,見敵軍陣營之中皆是馬已上鞍,即將發動馬隊的衝擊,蒙古鐵騎素以來去如風,驟如山丘,散如秋雨,衝擊之時勢如破竹聞名天下。張昆見此危急狀況,立刻組織了三百勇士,俱是頭頂鐵盔,身披銅甲,手持狼牙棒,伏於橋頭兩側。只見元軍鐵騎呼嘯而來三百猛士突然湧 出,在橋頭處,猛揮狼牙棒力劈馬腿,只見馬腿血肉橫飛橋頭,騎兵紛紛落馬,整齊的馬陣立時大亂,在橋頭互相踐踏,擁作一團。

張昆見勢,催動大隊人馬趁機掩殺,大獲全勝。斬獲敵軍首領阿那刺,並順勢攻陷了涪洲。此戰一舉穩定了夏國疆土,張昆功勛卓著,明玉珍取“安得猛士守四方”之意,封其為“安得猛士將軍”。自此,“張金刀”--張將軍的威名名揚海內,張昆家鄉的人們為紀念張將軍就把當年張昆得寶峽谷稱作了金刀峽。

神鷹沐浴 金刀峽上段入口處,右側峽巖雄屹突兀,如一巨大鷹嘴頭突入峽空,清澈泉水從鷹嘴灑淌而 下,使峽口顯得特別蔭涼滋潤,森嚴壁壘,這就是金刀峽內第一勝景--神鷹峽。站在本道上,遠觀神鷹其鷹爪又幻化為一隻俯視清潭的小鷹頭,從它張開的嘴中流出晶瑩剔透的珠串。這一大一小兩個鷹嘴泉集於一 身,使得神鷹峽更加神奇壯麗。

懸天飛瀑 位天金刀峽上峽口右側日照壁,山崖崴峨,筆直衝天。一股銀白色的飛泉傍着雄偉的山勢從天而降,瀑高約150米,寬10米左右。瀑口左面有一方形石洞,何人何時何因鑿之無從考證。據當地一百歲老翁講,曾有一遠方老道在此修煉多年,後得道成仙,在某個久雨初晴的正午,駕一道彩虹而去。並説當年白蓮教亦在此活動。

乾旱時節,飛泉如銀絲鏈串飄灑於天地之間;涼風拂過,泉水隨風飄散,五光十色,如仙女散花一般,點點滴滴甚似好看;山雨過後,山洪入峽,泉如潮湧飛演直下,瀑布猛增達十餘丈,瀑聲震聲天動地,如百鼓齊鳴,其勢如虹,十分壯觀廳特。因此瀑布隨雨旱時節變化顯著所以人們又稱它為雙面飛瀑。

崖半有一橫穿日壁的天然便道,瀑聲如雷,震耳聾;水花飛油,空翠濕人衣;隔簾遙望,外面的世界更精彩。

遠硯飛瀑,氣勢磅礴,使人不禁想起李白的千古絕名:“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獅頭峽 距神鷹峽不到200米就是金刀峽上段第二勝景獅頭峽。此處峽巖突峙,形成幽窄深澗,棧道下溪流時而潺潺娓唱,時而如鼓咚響,棧道隨峽崖急轉彎處右岸,一巨大巖石突入峽空獅頭下有一綠色深潭,潭水如玉翠般閃光。

此峽又蒼老的面容,猶如飽經滄桑的老人的臉,而其身上兩層光滑柔順的獅毛,又不可懷疑其獅王的身份。此峽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造就,在冥冥之中,與古埃及人工琢成的獅身人面遙相呼應。走進幹回谷,為何右有神鷹左有雄獅鎮守峽口呢?鎮守幹回谷的兩獸乃是兩神仙的坐騎,久居天庭二神仙多飲了幾杯瑤池美酒,昏昏大睡。於是兩獸便私入凡間,又為金刀峽美景所吸引,就留居此地,做了恩愛夫妻,過着男耕女織的幸福生活。不料兩神仙酒醒後發現坐騎不在身邊,便告知玉皇大帝,玉帝下旨召回天庭,兩獸不從,玉帝大恕,便派天兵前來捉拿。夫妻二人與天兵大戰千餘回合,王母為二人的深情所感動,便向玉帝求情,玉帝乃命二人永鎮幹回谷,保此地平安。

彌勒佛 位於金刀峽下段中部右側,憑棧觀佛,其袒胸露肚,笑容可掬,好象正在重複他的名言:“笑 口常開、笑天下一切可笑之人,大肚難容、容天下一切難容之事。”逢陽光直射,則有一道七色彩虹橫跨佛身,此謂佛光顯現。佛經上講,若遇佛光,必有好運。

老君醉酒 經過幽深曲折、串珠般的深潭,在下段區中部有一50餘米的石龕。壁龕上小下大,上淺下深,龕底可容納百餘人。從龕頂墜落而下的一幅銀簾,散珠濺玉,飄灑空際,好似天上的,醉倒了天上的神仙,這才有神仙坐騎私下凡間,享受人間天倫的故事。

景區內為峽谷地貌,四季涼爽。

關於重慶主城湖廣會館導遊詞 篇11

遊客朋友們:

大家好!我是來自重慶中國國際旅行社的導遊員。在我身後的這位呢,就是我們本次行程的司機張師傅。我很榮幸能有機會為大家服務,非常歡迎大家來到重慶遊覽觀光,待會兒,我將帶領大家遊覽素有“石刻之鄉”美稱的大足石刻。大足石刻距重慶主城約有130公里,行車時間約兩個半小時,在這段時間裏我先把大足石刻的概況為大家做個簡要的介紹。

大足石刻是重慶大足縣境內所有摩崖石刻造像藝術的總稱,反映了佛教中國化、世俗化、生活化的進程,是集儒道佛三教造像於一體的大型石窟造像羣,最初開鑿於初唐永徽年間(650年),歷經晚唐、五代,盛於兩宋,明、清時期亦有所增刻。最終形成了一處規模龐大,集中國石刻藝術之大成的石刻羣,堪稱中國晚期石窟藝術的代表,與雲岡石窟、龍門石窟和莫高窟齊名,1999年12月1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_年被評為國家5A級景區。大足石刻羣共有石刻造像70多處,總計5萬餘尊,銘文10萬餘字。其中,以北山、寶頂山、南山、石篆山、石門山五處石窟最具特色。

關於大足石刻名稱的由來有兩種説法,一是大足為傳統農業區,氣候温和,風調雨順,收成穩定、人民安居樂業,為大足大豐之地,故得名。還有就是與佛教傳説有關,相傳釋迦牟尼在涅盤前夕曾到過大足,在其講佛之地留下了一雙大腳,故人們叫當地為大足。

北山石刻位於大足縣城北面約1公里處,共有摩崖造像5000於尊,由唐末刺史韋君靖開鑿於唐景福元年,後由地方官吏、鄉紳、僧尼等續建,至南宋紹興年間(892年-1162年)結束,歷時250年。以其雕刻細膩、精美、典雅著稱於世,展示了晚唐至宋中國民間佛教信仰及石窟藝術風格的發展、變化,尤以觀音造像最為突出,被譽為“中國觀音造像陳列館”。北山石刻以當時流行的佛教藝術為主,體現了佛教的世俗化,其轉輪經藏窟被公認為是“中國石窟藝術皇冠上的一顆明珠”。

寶頂山石刻位於大足縣城東北約15千米處,由宋代高僧趙智鳳於南宋淳熙至淳佑年間(1174年-1252年)主持建造,歷時70餘年,以聖壽寺為中心,包括大佛灣、小佛灣等13處造像羣,共有摩崖造像近萬餘尊,題材以佛教密宗故事人物為主,整個造像羣宛若一處大型的佛教聖地,展現了石刻藝術的精華。寶頂山有千手觀音、釋迦涅盤像、九龍浴太子等著名景點。

南山石刻位於大足縣城東南,始刻於南宋時期,共有造像15窟,以道教造像為主,刻工細膩、造型豐滿,是我國石刻藝術中雕刻最精美、神系最完整的道教石刻造像區

石篆山石刻位於大足縣城西南25千米處,始刻於北宋元豐五年至紹聖年間(1082年-1096年)結束,是中國石窟中典型的釋、道、儒三教合一的造像區。

石門山石刻位於大足縣城20千米處,始刻於北宋紹聖元年至南宋紹興二十一年〔1094年-1151年),為佛教、道教合一的造像區,尤以道教造像最具特色。石門山造像共分為13龕,有藥師佛、釋迦佛、觀音洞、孔雀明王等龕窟。

各位遊客朋友們,在聽完大足石刻的簡介後,是不是迫不及待的想要去一睹為快呢,不過不用着急,因為我們即將要到達目的地——大足石刻了。

遊客朋友們,現在我們來到的是大足石刻的寶頂山,接下來我們主要參觀的是寶頂山的大佛灣石刻造像羣。大家請看,在你們面前的就是六道輪迴圖,又名“六趣圖”。佛教中有個經典的理論“因果報應、轉世輪迴”。什麼意思呢?就是説每個人都有前世今生,每個人死後都要經過輪迴投胎轉世,這幅造像就集中反映了業力果報和生死輪迴的佛教基本觀念。

首先我們來看這個抱着輪子的藍面巨人,他叫做轉輪王,四川人稱為之“無常鬼”。“無常”是佛教中的一個名詞,是指大千世界的萬事萬物都是瞬息萬變、剎那生滅的,這裏把無

常人格化就成了“無常鬼”,由他來掌握生死輪迴,表示世間萬物沒有什麼是永恆的,它怒目獠齒死咬輪盤,兩臂緊鉗輪盤,象徵着業力即因果報應不可逆轉。

六道輪迴圖共分四圈。我們依次從裏往外看,輪盤的中心圈中坐着一個人,表示修行的眾生,從其心際飛出了六道佛光,把整個輪盤劃分為六個部分。即佛教中所説的,萬源發於心。每道光上有若干小圓圈,圈內刻着佛或菩薩,表示“眾生皆有佛性,眾生皆可成佛”。正中的圓圈旁的豬、蛇、鴿分別代表了貪嗔痴三毒。

第二圈則為生死輪迴的六道。大家請看,以中間的這條佛光為界,上面三道稱為“上三道”。上三道的正中為天道,右邊為阿修羅道,左邊為人道。下面為“下三道”,下三道的中間為地獄道,右邊為餓鬼道,左邊為畜生道。

輪盤的第三圈是佛教十二因緣説的形象表現。十二因緣闡明瞭人生的變化無常,生死輪迴的過程及因果關係,它將人生現象分為從“無明”到“老死”十二個部分。任何生命在沒獲得解脱之前,都在這個過程中循環,佛教認為這個過程都是痛苦的,只有皈依佛門修成正果才能擺脱這種痛苦。這十二因緣的具體內容,以及生、老、病、死諸般痛苦,工匠師都用生動的圖畫表現了出來。例如“生苦”,這裏表現的是一位孕婦正坐在牀前生孩子。佛家認為,孩子倒掛懸垂於狹小的母腹內四肢不得伸展,其母喝一口熱湯,孩子如下油鍋地獄;喝一口冷茶,又如墜寒冰地獄生命在形成之時,就已開始受苦了

第四圈共有18個小龕,每個龕內都刻有一個皮囊,皮囊裹着一個生命,請大家仔細看,皮囊裏的尾部表示前生,頭部表示來世,比如最下面的這幅圖,頭部是魚,尾部是蛇,就表示它上輩子是蛇,下輩子成了魚,接下來的圖是馬頭魚尾巴就表示它又從魚變成了馬。皮囊則是靈魂,佛教認為不管軀體如何變化,靈魂是永恆不變的。

輪盤左下方有一官一卒,這兩個表示貪;右下方有一隻猴子,一邊撫摸下身,一邊望着身後的少女,表示愛,這兩幅圖的意思是説正是因為眾生的貪愛之心才讓輪盤旋轉不休。

各位遊客,現在你們看到的就是釋迦涅盤圖,又稱卧佛,這是大佛灣中最宏偉的一龕造像了,側卧的釋迦佛半身像長31米,表現的是釋迦牟呢涅盤時的情景。據《涅盤經》記載,釋迦牟呢涅盤時,大地發出六種震動,樹倒房塌,眾弟子慌亂。早期的涅盤像多這樣表現,後來逐漸發生了變化,畫面變得肅穆寧靜。大佛灣的這龕造像就恰好表現出了釋迦牟呢涅盤時的安詳之態。造像前有一道“九曲黃河”,據説涅盤之際,眾弟子依依不捨,於是釋迦牟尼便用手劃出一條大河將弟子們隔開。卧佛上面站着的是他的家眷,據説是釋迦之母摩耶夫人聽聞了釋迦牟尼涅盤的消息,率眾眷屬從天而下,持香花水果,遊虛空以贊聖德。

遊客朋友們,這就是九龍浴太子。相傳釋迦之母摩耶夫人40歲尚未有子。一晚,夢見一孩子乘六牙白象從她的右腋跑進肚子裏,於是她便懷孕了。懷胎十月,按古印度風俗回孃家分娩。路經藍毗尼花園時,她剛抬起右手摘花之時,釋迦牟尼就從其右腋鑽出。他一落地便是芳香遍地,祥雲繚繞。他朝東南西北四方各走七步,步步生蓮。然後一手指天,一手指地,稱“天下地下,唯我獨尊”。這時兩位力士手捧金盆凌空而至,又飛來九龍吐冷暖二水為他洗禮。這龕造像匠心獨運,是因地制宜的典範。此處以前是一缺口,溪水終年流淌不息。工匠們先將水積於卧佛上面的池塘裏,再用石頭把這個缺口壘起,打上九龍和太子,然後通過暗道,使水經最大的龍嘴緩緩吐出,沐浴金盆中初生的太子。絹絹細流長年不斷地從太子身上滑過,流入下面的小池,再經旁邊的“九曲黃河”排出去。工匠師們不僅巧妙地解決了排水問題,而且使造像靜中寓動,充滿園林之趣。

遊客朋友們,由於時間關係,我們的大足石刻之行就要到此結束了,祝大家旅途愉快!

關於重慶主城湖廣會館導遊詞 篇12

歡迎大家來到這裏,下面我來為大家介紹一下!

金刀峽自然風景區位於重慶直轄市北碚區華鎣山西南麓。海拔825米,距重慶市中心九十公里。金刀峽是一處保持着原始古老神奇的峽谷自然風景區,它地勢雄偉,以峽著稱,以林見秀,以巖稱奇,以水顯幽。全峽長6.2公里,分上下兩段,上段由於喀斯特地質作用,地面切割強烈,金刀峽神工般形成了獨特的峽谷溝壑,石壁如削,兩山岈合,垂直高度超過百米,上有古藤倒掛,下有潺潺流水;下段由於流水浸蝕力的作用,洞穴羣生形成大量的地質上稱作壺穴的碧玉串珠的深潭絕景,飛泉瀑布層層疊疊,石鐘乳,石筍、石柱更是千姿百態,變化萬千,並且下段古猴羣生,縱觀猴羣更是趣味無窮。

堪稱全國最長的峽谷十里仿古棧道,讓人驚讚不已,憑棧探幽,將感悟那藴藏於大自然山水間的天地靈氣。六公里的風景線以雄、險、奇、幽著稱,集瀑、泉、洞、峽於一體,四十多個自然景點可供遊人探險、攀登和水上游樂,是人們度假、避暑、踏青迴歸自然的旅遊佳景。

關於重慶主城湖廣會館導遊詞 篇13

重慶湖廣會館位於重慶渝中區東水門正街4號,建於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擴建。會館佔地面積8561平方米,有廣東會館、江南會館、兩湖會館、江西會館及四個戲樓,包括廣東公所、齊安公所。會館建築浮雕鏤雕十分精湛、栩栩如生,其題材主要為西遊記、西廂記、封神榜和二十四孝等人物故事的圖案,還有龍鳳等各種動物圖案及各種奇花異草等植物圖案。

整個古建築羣雕欄畫棟,雕刻精美,是中國明清時期南方建築藝術的代表,也是中國現存規模*大的古會館建築羣。東水門一帶,按照風水學説,河道彎曲的內側是“吉地”,外側是“凶地”。東水門一帶恰好是朱雀翔舞之地,風水很好,會館就選址於此。明末清初,四川人口鋭減,當時的執政者就將湖廣百姓遷往四川,形成了中國歷史上長達百年的“湖廣填四川”的移民浪潮,一批湖廣會館也就應運而生。

這兩大公所*有看頭的就是它的戲樓。會館是因為有了戲樓,才有了紛紜的精彩。要解讀湖廣會館的精緻,自然也離不開戲樓。齊安公所的戲樓有所改進,進深更大,專供貴賓的看廳在戲樓的對面而不是兩廂;樂樓比禹王宮的大得多,額枋雕刻的內容以從鬼怪故事變為二十四孝圖、《三國演義》、《封神演義》、《魚樵圖》等,每個故事旁邊都刻有寓意福氣的蝙蝠、花草、瑞獸等。而廣東公所的戲樓是四座戲樓中保存*好,*氣派精緻的。重慶戲曲在這一時期也是發展較快的。無論官商公子、富家小姐,還是袍哥大爺、青樓名媛,三教九流,每到下午戌時,看客暴滿,人聲鼎沸。這一時期也是京劇、黃梅戲、梆子、崑曲等許多劇種與川劇發展結合比較快的一個時期。重慶的戲曲得到很大發展。

關於重慶主城湖廣會館導遊詞 篇14

重慶湖廣會館位於重慶市渝中區東水門長江邊,系廣東公所、齊安公所、禹王宮等清初古建築羣及仿古新建築羣的統稱,是目前已知全國城市中心區最大的古會館建築羣。

會館羣始建於清康熙年間,從乾隆到光緒又不斷進行了擴建、新建和改建,目前看到的會館羣是清道光和光緒年間重建,距今已有近320xx年曆史,是清代重慶作為繁華商埠的歷史見證,也是清代前期到民國初年重慶的移民文化、商業文化和建築文化的重要標誌。

作為具有地緣性質的幫會機構,會館的主要職能是聯絡鄉情,以壯鄉威。所以,它既是同鄉之人祭祀故地名神、演出故鄉戲曲的聚會之所,又是同鄉之人抵禦外侮、互相幫扶的重要組織。

關於重慶主城湖廣會館導遊詞 篇15

重慶市萬州區位於重慶市東部,重慶市第二大城市,地處三峽庫區腹心,長江中上游結合部,因“萬川畢匯、萬商雲集”而得名,是長江十大港口之一。全區幅員面積3457平方公里,轄52個鎮鄉、街道。總人口175萬,在重慶38個區縣中人口最多;城市建成區面積60平方公里,城區人口80萬,城市規模除主城以外全市最大;動態移民26.3萬,佔三峽庫區的五分之一,佔重慶庫區的四分之一,在庫區區縣中移民任務最重要的區縣之一。

舉世聞名的移民大區。萬州移民開發區是三峽庫區的主要部分。淹沒實物綜合指標占三峽庫區的67%。佔重慶庫區的75%。1座城市、5座縣城、72個集鎮、955家工礦企業需搬遷。全區淹沒耕、園地25萬畝,直接淹房人口57萬,最終將動遷移民80萬人,是世界上最大的移民開發區。

聚寶藏珍的資源富區。全區已探明具有工業開發價值的礦藏36種,天然氣遠景儲量20xx億立方米以上,巖鹽儲量2860億噸,煤、鐵、白雲石、石灰石等重要礦藏儲量和水能資源十分豐富。油桐、山羊板皮、柑桔、蠶繭、茶葉、中藥材、生豬等在全國佔有重要地位。

歷史悠久的商貿強區。萬州古城建於公元20xx年,南北朝時期為巴蜀商埠,1920xx年被闢為對外通商口岸,1920xx年正式設立海關。歷為川東、鄂西、陝南、黔東、湘西的物資集散地。

關於重慶主城湖廣會館導遊詞 篇16

各位親愛的團友們:

重慶湖廣會館位於重慶渝中區東水門正街4號,建於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擴建。會館佔地面積8561平方米,現有廣東會館、江南會館、兩湖會館、江西會館及四個戲樓,包括廣東公所、齊安公所。會館建築浮雕鏤雕十分精湛、栩栩如生,其題材主要為西遊記、西廂記、封神榜和二十四孝等人物故事的圖案,還有龍鳳等各種動物圖案及各種奇花異草等植物圖案。整個古建築羣雕欄畫棟,雕刻精美,是我國明清時期南方建築藝術的代表,也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的古會館建築羣。東水門一帶,按照風水學説,河道彎曲的內側是“吉地”,外側是“凶地”。東水門一帶恰好是朱雀翔舞之地,風水很好,會館就選址於此。

明末清初,四川人口鋭減,當時的執政者就將湖廣百姓遷往四川,形成了中國歷史上長達百年的“湖廣填四川”的移民浪潮,一批湖廣會館也就應運而生。祖上或許正是那時隨移民來到重慶,所以來到湖廣會館就覺格外的親切相熟了。譬如現在我們所説的“崽兒”、“抄手”“啷個”等鄉土方言,都是源於湖廣方言。湖廣填四川前的宋代川音,現在已經無法聽見了。當年的湖廣會館是重慶“八大會館一公所”中最繁華的一個。會館的領導一般叫“當家的”,管事的是“二當家”,為人往往八面玲瓏,會館經營得異常紅火。

湖廣會館的圍牆樣式,是明清時期常見的黃色封火牆,以直線構圖而呈階梯狀疊落,又稱‘碼頭牆’,是典型的江南建築風格。這樣的設計,使整個湖廣會館呈“L”形,從山坡上直衝而下,圍牆聯綿不斷,造成異常震撼的視覺衝擊。

主體建築大體依中軸線排列,巍峨古樸。與北方磚石結構的建築不同,禹王宮是南方廟宇常見的木結構懸山式小山瓦頂,其中大量使用的是木柱。這些木料都是專門從湖廣運來。移民相信只有從家鄉運來的木材,才能使大殿得到祖先神靈的庇佑。

無論是四川還是北京抑或重慶,但有湖廣會館就有禹王廟或禹王殿。300年前的湖廣會館在每年正月十四都要舉辦禹王廟會,祭奠禹王,祈求來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傳説大禹治水,就曾經居住重慶,連兒子生在重慶也沒有回家看看。所以現在重慶南岸還有個地方叫彈子石,意為誕子。禹王宮是由早期移民中的湖南、湖北富商、鄉紳捐資興建,始建於清乾隆二十四(1759年)。禹王宮原是傳統的黑青瓦。從清順治年間早期湖廣移民入川時就開始修建,後雖經嘉慶、道光和光緒時候三次重修、擴建,青瓦的風格都保持了最初的樣子。1734年發行的清代建築手冊《工程做法則例》明確規定:黃色是帝王之色,京城皇宮就用黃色琉璃瓦;綠色是士大夫的顏色,一般百姓不能使用。黑色屬水,水能克火,所以中國民間絕大部分建築的瓦都是黑青色。山西晉商儘管富甲天下,其深宅大院也只能用黑瓦。禹王宮的黑青瓦正是如此。

禹王宮大殿通高12.5米、進深14米,大殿和戲樓飛檐下,刻着“二十四孝”、《西遊記》、《封神榜》中的人物故事及山水花鳥的環樓木雕,工藝精湛,精美絕倫。禹王宮斗拱的龍頭都朝着長江,寓意大龍鎖江。禹王宮保留下的三面外伸的戲樓,兩邊有廂樓,專供貴賓,台下的場地才供一般觀眾享用。戲台兩邊,供配樂人員使用的樂樓很小;檐下的額枋雕刻着各種鬼怪故事,也包括《西遊記》。禹王宮原有13座戲台,是戲台最多的會館,曾有“戲台九重,台台不見面”的説法。可惜如今只剩一樓一底。

禹王宮大殿後面依山而上就是齊安公所和廣東公所。齊安公所又名帝王宮,由湖北黃州府移民修建。因為唐代湖北黃州一帶曾設置過齊安郡,所以命名為齊安公所。廣東公所:又名南華宮,由廣東移民捐資興建。從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湖廣大移民伊始,湖廣移民就開始了會館的籌建,至康熙時正式建館。現在的會館中,還有“雲水蒼茫,異地久棲巴子國;鄉關迢遞,歸舟欲上粵王台”一副對聯,反映客家先民拓荒異鄉的創業艱辛和對故鄉的思念之情。

關於重慶主城湖廣會館導遊詞 篇17

坐落在重慶市忠縣長江北岸,西距縣城40公里,東距萬縣52公里。此處臨江有一俯高十多丈,陡壁孤峯拔起的巨石,相傳為女媧補天所遺的一尊五彩石,故稱“石寶”。此石形如玉印,又名“玉印山”。明末譚宏起義,據此為寨,“石寶寨”名由此而來。

玉印山是一座拔地而起四壁如削的.孤峯。清乾隆初年,藉助架於石壁上的鐵索在山頂修建了一座寺廟,名“蘭若殿”;嘉慶年間又聘請能工巧匠研究如何取代鐵索上山,於是便依山取勢修建這座樓閣。石寶寨塔樓,依山聳勢,飛檐展翼,塔層從下至上,逐層縮小,各樓層飛閣之間,均有曲折迂迴的轉梯相通,造型十分奇異。整個建築由寨門、寨身、閣樓組成,共12層,高56米,全系木質結構。始建於明萬曆年間,經康熙、乾隆年間修建完善。原建九層,隱含“九重天”之意。頂上三層為1956年修補建築時所建。寨內有三組雕塑羣像,其一為巴曼子刎首保城的故事,其二為張飛義釋嚴顏的三國故事,其三為巾幗英雄秦良玉的故事。

這座精巧華麗的寨樓,原是供人們從江岸登臨山頂燒香拜佛之用,今天卻是供人憑欄遠眺長江江景的“小蓬萊”。待到三峽工程竣工之後,江水水位升高,石寶寨就是江中明珠,水上仙閣了。

關於重慶主城湖廣會館導遊詞 篇18

湖廣會館現在每年都舉辦“移民文化節”、“禹王廟會”、“民間藝術節”等諸多節慶活動,還成為了電影、電視拍攝基地、攝影創作基地、繪畫創作基地,同時也是一個傳統婚禮舉行的一個基地。

現在許多年輕人越來越喜歡在這裏舉辦婚禮了,據統計,每年都有30多起中式婚禮在這裏舉行。一些新人認為,在這裏舉辦婚禮不僅形式新穎,而且寓意深遠,也讓來參加婚禮的朋友記憶深刻,難以忘懷。事實上,除了婚慶活動青睞湖廣會館,一些時尚商品發佈活動也看上了這裏。正如一家廣告公司的負責人所説的那樣:“湖廣會館歷經歲月的磨礪,有着不朽的歷史典藏價值,而一些時尚商品同樣是百年流傳的經典和典範,可以成為兩個經典不謀而合的絕唱。”

繼望龍門、七星崗等中央商務區拓展區域改造之後,渝中區還將把解放東路、解放西路等下半城地區,改造成為下半城歷史文化風貌區。3-5年後,下半城區域將成為重慶新的窗口地區。

下半城從南宋時期以來,直到重慶開埠,積澱了深厚的巴渝文化和歷史文化,現在被稱為重慶的母城。但是,這個區域過去長期建設投入不足,基礎設施、居住環境以及居住條件都較差,過去被納入市級危舊房改造區域,經過幾年努力,目前這個區域的危舊房、棚户區搬遷工作已經基本結束,進入了改造發展階段。

下半城歷史文化風貌區將分為三大區域改造,包括中部地區的白象街,東段的湖廣會館及望龍門地區,西段的十八梯區域,這幾個片區歷史人文底藴深厚,今後將在尊重歷史風貌風格和空間格局規劃的同時,既進行新建設,又保留相當比例的老城市風貌,形成歷史文化傳承與現代生活相得益彰的歷史文化風貌母城區域。

關於重慶主城湖廣會館導遊詞 篇19

重慶湖廣會館位於重慶市渝中區東水門長江邊,系廣東所、齊安公所、禹王宮等清初古建築羣及仿古新建築羣的統稱,是目前已知全國城市中心區最大的古會館建築羣。會館羣始建於清康熙年間,從乾隆道光光緒又不斷進行了擴建、新建和改建,目前看的會館羣是清道光和光緒年間重建,距今已有近320_年曆史,是清代重慶作為繁華商皋的歷史見證,也是清代前期到民國初年重慶的移民文化、商業文化和建築文化的重要標誌。

重慶湖廣填四川移民博物館設在仿古新建建築內,它生動地再現了人類移民史上一次極為重要的移民浪潮——湖廣填四川移民運動。這次移民運動的過程,對日後川渝地區文化經濟生活的影響,在這裏,都將一一得到解答。置身於此,猶如回到300多年前那段波瀾壯闊的移民運動中去。會館文化專題陳列是對川渝地區眾多移民會館的一次深刻解讀。會館的由來、會館的職能、會館的建築、會館的信仰、會館的活動,一俟鋪陳,有如一段華美的絲綢,令後人歎為觀止。

前面是長江滾滾東逝,後面是300多年沉默的建築,在靜靜的佇立中,那些曾經的斑駁煙雲,曾經的奪目輝煌,曾經唱不完的繁華、道不盡的滄桑,都在今天,迤邐走來。

關於重慶主城湖廣會館導遊詞 篇20

重慶湖廣會館位於重慶渝中區東水門正街4號,建於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擴建。會館佔地面積8561平方米,有廣東會館、江南會館、兩湖會館、江西會館及四個戲樓,包括廣東公所、齊安公所。會館建築浮雕鏤雕十分精湛、栩栩如生,其題材主要為西遊記、西廂記、封神榜和二十四孝等人物故事的圖案,還有龍鳳等各種動物圖案及各種奇花異草等植物圖案。

整個古建築羣雕欄畫棟,雕刻精美,是中國明清時期南方建築藝術的代表,也是中國現存規模*大的古會館建築羣。東水門一帶,按照風水學説,河道彎曲的內側是“吉地”,外側是“凶地”。東水門一帶恰好是朱雀翔舞之地,風水很好,會館就選址於此。明末清初,四川人口鋭減,當時的執政者就將湖廣百姓遷往四川,形成了中國歷史上長達百年的“湖廣填四川”的移民浪潮,一批湖廣會館也就應運而生。

這兩大公所*有看頭的就是它的戲樓。會館是因為有了戲樓,才有了紛紜的精彩。要解讀湖廣會館的精緻,自然也離不開戲樓。齊安公所的戲樓有所改進,進深更大,專供貴賓的看廳在戲樓的對面而不是兩廂;樂樓比禹王宮的大得多,額枋雕刻的內容以從鬼怪故事變為二十四孝圖、《三國演義》、《封神演義》、《魚樵圖》等,每個故事旁邊都刻有寓意福氣的蝙蝠、花草、瑞獸等。而廣東公所的戲樓是四座戲樓中保存*好,*氣派精緻的。重慶戲曲在這一時期也是發展較快的。無論官商公子、富家小姐,還是袍哥大爺、青樓名媛,三教九流,每到下午戌時,看客暴滿,人聲鼎沸。這一時期也是京劇、黃梅戲、梆子、崑曲等許多劇種與川劇發展結合比較快的一個時期。重慶的戲曲得到很大發展。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aoyou/chongqing/gmqpy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