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導遊詞 >北京導遊詞 >

北京美麗景點導遊詞2023(精選3篇)

北京美麗景點導遊詞2023(精選3篇)

北京美麗景點導遊詞2023 篇1

各位遊客:

北京美麗景點導遊詞2023(精選3篇)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北京旅遊,我是你們的導遊_

以“驚、險、奇”著稱的司馬台長城,位於北京市密雲縣東北部的古北口鎮境內,全長19公里,共有敵樓35座,是我國唯一一段保留明代原貌的古長城,是戚繼光在此督建時所創建。這段長城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為“原始長城”。

司馬台長城以司馬台水庫為界分為東西兩段,跨谷索橋似長虹橫貫東西。西段山勢較平緩,20座敵樓至今保存完好;東段長城蜿蜒起伏、氣勢磅礴,在山峯之巔密佈着15座敵樓。“仙女樓”建築精美,漢白玉拱門上刻有並蒂蓮花浮雕,過“仙女樓”即是長不逾百米、兩側斷崖絕壁、卻只有一磚之寬的“天橋”,能過此橋者實為登城好漢。“望京樓”是北京市至高點,海拔986米,登

上望京樓,遊客們東可看“霧靈積雪”,西望長城雄姿,北觀塞外風情,南眺京城燈火。

司馬台還為遊客提供登城隱形索道、遊覽峽谷索橋、鴛鴦湖上泛舟、游泳、垂釣、住宿、小型會議、山寨野味等服務。6月舉辦司馬台長城國際滑翔節、8月舉辦文化節、9月舉辦登城比賽。

司馬台長城集萬里長城的各種特點為一身。就拿城牆來説,此段有單面牆、雙面牆、梯形石牆;敵樓的樣式來説,有兩層、三層、扁形、圓形、拐角形、兩眼、三眼、四眼、六眼、二十四眼;而頂部樣式,許多是司馬台長城獨有......

司馬台長城東段最奇妙的還在於“險”,長城似巨龍蟠伏於絕崖峭壁之上,橫亙東西,千米之內,密佈14座敵樓。特別是在陡立的山峯一側,聳起一架天梯,天梯傾斜度為85度,下臨懸崖,寬僅容腳,幾近直立,且無扶手,長約百米,寬僅一磚,左右兩側皆是900米的深淵,此處只能四肢爬行而過,令人膽寒!

司馬台長城有兩個最有特色的樓子。一個是“仙女樓”,傳説是由一個羚羊變成的,因蓮花仙女居這而得名,它形體修長、長年在白雲中若隱若現,恰似不願出門的少女,漢白玉石拱門上刻有並蒂蓮花浮雕,為萬里長城上所僅有。第二個樓叫“望京樓”,海拔986米,是北京文物最高點,站在此樓手可接天,遠山近水,盡收眼底。

縣內有20多家風格獨特的旅遊賓館可以投宿。若住在民俗村農家,又便宜、又幹淨,也很有情趣。

司馬台長城經過1987年開始復修,已對外開放。它背倚藍天,橫亙東西,野雲悠悠,極高極險。其山勢猶如人的手指併攏,呈雙向階梯狀。若從西面登上長城,側向看去,唯有一峯在上。但一旦登上第一個峯頂的敵樓,轉身東望,卻又有一峯逼面。當登上第二個山頭的敵樓,仰頭東望,還有更高一峯在上;而低頭下望,只見第一個山頭上的敵樓全被掩住,真個是“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登上第四個敵樓,眼下開闊起來。

登上第六個敵樓,樓分上下兩層:上層是瞭望台;下層是成邊將士住房,三面有窗,北邊是射箭孔。整個樓用大方石塊砌成,顯得墩實、堅固,氣度不凡長城的最高處為“仙女樓”,需登“天梯”而上。“天梯”高達100米,坡度85度,幾近垂直,無膽量的絕難征服。仰頭上望,那磚石砌就的台階僅可容腳,兩側懸崖陡壁,中間這一道台階細如線,薄如刃,陡如立。

司馬台長城的最高處為“仙女樓”,需登“天梯”而上。天梯高達100米,坡度85度,幾近垂直,無膽量的絕難征服。仰頭上望,那磚石砌就的台階僅可容腳,兩側懸崖陡壁,中間這一道台階細如線,薄如刃,陡如立,不由人望梯興歎,倒吸一口涼氣。爬上仙女樓,景色果然更加壯美秀麗,俯首看腳下的懸崖,刀削斧劈一般,幾縷霧嵐掛在絕壁處,更顯得陡峭驚險。西北邊金山嶺長城與司馬台長城渾然一體,活象一條即將騰飛的蒼龍。長城上大小不同、形態各異的敵樓,恰到好處地建立在各個制高點上,威風凜然,冷峻挺拔。整段長城,完美和諧,氣勢磅礴,處處顯示出它的巧妙、奇特、雄偉和壯麗。再看看連綿不斷的燕山山脈奔湧而起,疊起無數的奇幻;看看遼闊的華北平原無邊無際,一直鋪向目不所及的天邊,在這博大奇異的景色中,令人不由浮想聯翩。爬長城之前,須先越過一個大湖。湖的西側,有一温泉,嚴冬季節泉水周圍也長滿青草,猶如春天。泉水温度常年在37℃,只見熱氣騰騰,羣魚漫遊。湖的另側,山泉卻冰涼徹骨。當地人稱此湖為鴛鴦湖,它是由相距十數米一個冷泉和一個温泉相匯而成的。

司馬台明朝長城邊塞在軍事上分為九個鎮轄區。密雲屬薊鎮轄區,該區東起山海關,西至居庸關的灰嶺口,全長1200多裏。這薊鎮長城段當時受着蒙古部族的嚴重威脅,蒙古部族俺答時常入關,向北京城外侵襲,甚至常常直入昌平、通縣等地搶奪財物,騷撓百姓,直逼北京城,所以薊鎮長城具有至關重要的防禦作用。

密雲段長城全長425裏,明薊鎮建立了牆子路、曹家路、古北口、石塘路和以石匣為中心的四個軍營及重要關口,每路分負長城若干段的關隘和敵樓。平時練兵,戰時打仗,形成系統的戰備防禦工事。

薊鎮是明朝名將劉應節、譚綸及抗倭名將總兵戚繼光等指揮設計和修建的。這段長城具有牆高、牆寬厚的特點,並且在重要地段修築仔牆、敵樓,峯火台密集,多種形狀,多種用途,集全國長城之特點。

居庸關八達嶺長城的旅遊開展得早,這裏就成了觀看薊鎮長城的著名的景點。此後,為了緩解八達嶺人滿之患,又有慕田峪、金山嶺長城被開壁觀光。不過,1986年開始修復的司馬台長城,遊人至今寥寥。原因是,司馬台地處密雲東北角與河北省的交界處,從北京出發,到司馬台所需的路程,比到八達嶺稍遠了一些。

北京一些古文物遺址的修復,曾受到國內外專家的批評,認為沒有注意維護遺址的原狀,也不夠注意環境的藝術風貌。司馬台長城因開發得較晚,吸取了教訓,故從一開始便有“整舊如舊,整殘如殘”之説。必不可少的維護加固工作,全以保留殘損頹舊的外貌為原則,切忌新鮮完整。整體環境也十分注重,舉目四望,沒有新建的樓堂館所。只見羣山蒼莽壯闊,長城拖着那殘跡斑斑的軀體,彷彿就這樣從歷史的風雲中走來,能給人以真切的歷史感。它的修復工作受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讚譽。

檀州故郡,倚燕山而壯美;司馬古台,矗國魂而威風。長城之最,華夏之驕;雲水漫溯,飛龍欲騰。二郎擔山,神話隨風溢彩;繼光禦寇,英名傳世留芳。和風暢舞,旭日徐升;山盈紫氣,城幻龍形。遊人贊而風醉,雅士來而詩成。

北京美麗景點導遊詞2023 篇2

長城是世界聞名的奇蹟之一,它像一條巨龍盤踞在中國北方遼闊土地上。它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血汗的結晶,也是中國古代文化的象徵和中華民族的驕傲。我們汽車奔馳在八達嶺高速公路上,馬上就要進入景區了。前面的山被稱為軍都山,八達嶺長城就盤旋在軍都山上。而汽車行駛的這條路就位於20公里長的關溝中,關溝因有古代著名的關口居庸關而得名。我們可以看到前面的宏偉建築便是居庸關。居庸關是萬里長城的一個重要關口,建於明朝,關城設有南北兩門,門外均有甕城。古建築早已毀壞,經過近幾年的修復,才使古關重現昔日的風采。居庸關內有一著名的漢白玉石建築,名為雲台,它是元朝至正二年即1342年間的一座過街塔的塔基。台上明朝又在此處建了一座泰安寺,也於1720_年被火焚燬,最後只留下這個塔基。雲台是我國現存最早、最大的一座過街塔的塔基,也是元代石構建築的重要實物,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現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兩旁的山上,過去是蒼松翠柏好雲遮霧障,禽鳥和鳴,溪流淙淙,處處充滿了詩情畫意。金代著名的燕就八景之一“居庸疊翠”就指的是這裏。可惜被明弘治十三年即1520_年的一場山火焚燬殆盡。近幾年雖然在這一地區投入了很大力量植樹,但由於缺少雨水,歷史上的景觀已難再現。同時由於修路等人為因素,已往關溝中流傳的七十二景,如:穆桂英點將台、仙人橋、彈琴峽等也只能聽人講,不能見其景了。

為了讓大家對長城有個更好的瞭解,我現在把有關長城的知識向大家作一介紹。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有一個過程。長城也不例外。中國的長城起源於春秋戰國,大約在公元前7世紀前後。那時候諸侯爭霸,為了保護自己的領地不受侵犯,他們紛紛修築了長城,那時的長城都在各自的邊界上,是一段一段的,可以叫“互防長城”。秦始皇於公元前220_年吞併六國,統一中原,建立了封建王朝。為了加強統治,防止北方遊牧民族的侵擾,秦王朝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來修築長城。他們把原來北方燕、趙、秦三國長城連接起來,重修加固,又擴充了許多,修起了一道西起臨洮東到遼東延綿萬餘里的長城。這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道萬里長城。漢朝的時候,又把秦長城向西延長到鹽澤,也就是現在新疆的羅布泊地區。漢長城長1萬多公里,是中國歷史上修築長城最長的朝代。到了明朝,也是長城發展的最高峯,工程浩大、建築技術精湛是中國歷史上獨一無二的。保存至今,仍然完好的長城,絕大多數是明朝修築的。需要提醒的是,在中國的歷史上不光是秦、漢、明等漢族統治者修築長城,像北魏、北齊、北周、東魏、金等少數民族的統治都也都修築過長城,而且金朝修築的長城長達2500公里,是少數民族修築長城最長的朝代。細算起來,從春秋戰國到明朝經過二千多年的時間,先後有20多個諸侯國和封建王朝修築過長城。這些長城長短不一、縱橫交錯,分佈在我國的17個省、市、自治區。如果把歷朝歷代修築的長城加起來總長度可達十萬餘里。真可謂“上下兩千年,縱橫十萬裏”。有人做過粗略的計算,假如將各個朝代修築的長城所用的磚石、土方堆起來,修成一道高5米,厚1米的大牆,那麼這道大牆可繞地球10周有餘。

我們今天要參觀的八達嶺長城就是明代修築的。建築宏偉,防禦設施齊全,是萬里長城的精華,也是明長城中最傑出的代表。講到這裏,有人不妨要問,明朝為什麼要在八達嶺地區修築如此堅固的長城呢?這主要是八達嶺的地理位置決定的。它不僅起着護衞明王朝皇陵的作用,同時也是京城的西北門户。大家過一會可以看到八達嶺關城門洞的橫額上寫着“北門鎖鑰”4個大字,北門指的是京師的北大門,鎖鑰説長城的堅固和險要,像一把牢不可破的大鎖,鎖在這裏,只要守住此關,京城就可萬無一失。可是腐敗的明王朝最終被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軍推翻了。不過據説當年要自成進北京並沒有攻破八達嶺關城,而是繞過延慶的柳溝過去的。明王朝為了加強統治,也確實沒少下功夫。把元朝殘餘勢力趕走以後,為了防止他們侵擾,明朝在建國之初就提出了“高築牆”的口號,開國皇帝朱元璋還派大將軍徐達、馮勝等率軍在北方築關制塞,修築長城。在明朝270多年統治中,先後有18次大規模的修築工程,終於建成一道長城,東起遼寧省的鴨綠江邊,西止於甘肅省嘉峪關,這便是我們通常説的,現在還能看到的萬里長城。明長城全長6300多公里,經過我國北方9個省、市、自治區。無論從工程技術水平和設防的嚴密程度,都是以前的長城無法比擬的。同時明代萬里長城不再是單一的一道高牆,而是修築成“層層佈防”的縱深防禦體系,重點地區還修築了多道城牆、關隘。寧夏、陝西、山西、河北等地都修築了長城複線,山西設置的長城複線就有4條之多。在重要的交通軍事要地,修築多座關城和多道較短的牆,如雁門關的10裏山谷,有28道石牆,可謂“寸土設障、步步為營”。

為了防守,明王朝在長城沿線陳兵90餘萬。從東到西把長城分9個防區(稱為九邊,相當於現在的軍區),每區都派大將鎮守,這種防區稱為“鎮”,它們是:遼東鎮、薊鎮、宣府鎮、大同鎮、山西鎮、延綏鎮、寧夏鎮、固原鎮、甘肅鎮。

八達嶺長城是薊鎮居庸關的下屬關口。居庸關是“路”級防區,轄區東自西水峪黃花鎮界45公里,西至鎮邊城堅子谷口紫荊關界60公里,南至宛平縣界,北至土木驛宣府界。居庸關關城扼就北咽喉要道,八達嶺處在要道的北口。八達嶺以南曾修築三道關,即南口、居庸關、上關,加上八達嶺,一共是4道關。

弘治十八年即1520_年,八達嶺建成關城,同期,在關城以北延慶縣境內的山川路口、交通要道上,修建墩台、烽燧100多座。這時期,北方摹上俺答部族興起,不斷南下進行搶掠。正德十年(1520_年),俺答部騎兵進犯八達嶺,大肆殺鷚掠奪而去。俺答騎兵,來去神速,飄忽不定,次年又竄擾延慶地區,威脅京師,民不安寧。為了加強防禦,嘉靖十八年即1539年,重修八達嶺關城東門。嘉靖三十年(1551年),在八達嶺關城西北3裏處建兵營,名岔道城。駐紮重兵戚繼光調來北方,總理薊、昌、保三鎮防務,他對東起山海關,西迄居庸關,延綿600公里長城重新修築。由於八達嶺戰略地位重要,是修築的重點地段,城牆高大堅固,敵樓密集,用料考究。萬曆十年(1582年),重建關城西門。先後經營了80多年,八達嶺長城成為城關相連,墩堡相望,重城護衞,烽火報警的防禦體系。

八達嶺又是歷史上許多重大事件的見證。第一位帝王秦始皇東臨碣石之後,從八達嶺取道大同,再駕返咸陽,而蕭太后巡幸、元太祖入關、元代皇帝每年兩次往返北京和上都之間、明朝帝王北伐、清代天子親征、慈禧太后西逃~~~八達嶺都是必經之地。至今在八達嶺關城東門外還有慈禧西逃留下的“望京石”一景。1920_年八國聯軍侵佔北京,慈禧太后與光緒皇帝一行西逃,逃至八達嶺,慈禧站在石頭上回望京城,佇立良久,不願離去,因此去不知何日才能返京,不禁黯然落淚,因此得名望京石。大家有興趣的話,下車後,可以去看一看。

清代以後,早已推動軍事價值的八達嶺長城日漸荒廢。長城的牆體、敵樓等,由於自然和人為因素的破壞,已是斷壁殘垣。新中國成立後,長城的全部建築被國家保護,並組織有關部門進行修繕。1961年,國務院確定八達嶺長城和城牆為僵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對遊人開放。1984年,在_同志“受我中華,修我長城”的倡議下,古老雄關更換新顏,先後修復敵樓19座,城牆全長3741米,使遊覽部面積達到1.9萬平方米。1986年又被評為新北京十六景之一。1987年萬里長城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並頒佈了證書,八達嶺作為萬里長城的代表領取了證書,現在這個證書的原件就保存在八達嶺長城腳下的中國長城博物館。1991年八達嶺又以絕對多數票被國家旅遊局評為中國旅遊勝地四十佳之首。

八達嶺長城是萬里長城向遊人開放最早的地段,知名度也最高,迄今,八達嶺已接待中外遊人6000多萬,先後有尼克松、里根、撒切爾夫人、戈爾巴喬夫、伊麗莎白女王、日本天皇夫婦等300多位外國首腦和眾多的世界風雲人物登上八達嶺長城觀光遊覽,這種情況,在世界風景名勝中也是罕見的。“不到長城非好漢”,不用着急,您馬上就要成為登城的好漢了。

北京美麗景點導遊詞2023 篇3

圓明園位於北京市西郊,海淀區東部。原為清代一座大型皇家御苑,佔地約5200畝,平面佈局呈倒置的品字形,圓明園由圓明、長春、綺春三園組成,總面積達350公頃。

它的陸上建築面積和故宮一樣大,水域面積又等於一個頤和園。圓明園彙集了當時江南若干名園勝景的特點,融中國古代造園藝術之精華,以園中之園的藝術手法,將詩情畫意融化於千變萬化的景象之中。圓明園的南部為朝廷區,是皇帝處理公務之所。其餘地區則分佈着40個景區,其中有50多處景點直接模仿外地的名園勝景,如杭州西湖十景,不僅模仿建築,連名字也照搬過來。更有趣的是,圓明園中還建有西式園林景區。最有名的“觀水法”,是一座西洋噴泉,還有萬花陣迷宮以及西洋樓等,都具有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風格。在湖水中還有一個威尼斯城模型,皇帝坐在岸邊山上便可欣賞萬里之外的“水城風光”。

圓明園是一座珍寶館,裏面藏有名人字畫、祕府典籍、鐘鼎寶器、金銀珠寶等稀世文物,集中了古代文化的精華。圓明園也是一座異木奇花之園,名貴花木多達數百萬株。完整目睹過圓明園的西方人把她稱為“萬園之園”。的確,如果今天還和140年前一樣,這座超巨型園林就是當之無愧的“世界園林之王”了。遺憾的是,1860年英法聯軍洗劫圓明園,園中的建築被燒燬,文物被劫掠,奇蹟和神話般的圓明園變成一片廢墟,只剩斷垣殘壁,供遊人憑弔。

【圓明園的歷史發展】

清代著名的皇家園林。康熙四十八年(1709),康熙帝(即清聖祖玄燁)將北京西北郊暢春園北一里許的一座園林賜給第四子胤禛,並親題園額“圓明園”。雍正三年(1725),雍正帝(即清世宗胤禛)在圓明園南面增建宮殿衙署,佔地面積由原來的六百餘畝擴大到三千餘畝。此後,圓明園不僅是清朝皇帝休憩遊覽的地方,也是他們朝會大臣、接見外國使節、處理日常政務的場所。乾隆帝(即清高宗弘曆)即位後,在圓明園內調整了園林景觀,增添了建築組羣,並在圓明園的東鄰和東南鄰興建了長春園和綺春園(同治時改名萬春園)。這三座園林,均屬圓明園管理大臣管理,稱圓明三園。

圓明三園面積五千二百餘畝,一百五十餘景。其中最著名的有上朝聽政的正大光明殿,祭祀祖先的安佑宮,舉行宴會的山高水長樓,模擬《仙山樓閣圖》的蓬島瑤台,再現《桃花源記》境界的武陵春色。一些江南的名園勝景,如蘇州的獅子林,杭州的西湖十景,也被仿建於園中。長春園內還有一組歐式建築,俗稱西洋樓。圓明園還是一座大型的皇家博物館,收藏着許多珍寶、圖書和藝術傑作。

咸豐十年(1860)8月,英法聯軍攻入北京。10月6日,佔領圓明園。從第二天開始,軍官和士兵就瘋狂地進行搶劫和破壞。為了迫使清政府儘快接受議和條件,英國公使額爾金、英軍統帥格蘭特以清政府曾將英法被俘人員囚禁在圓明園為藉口,命令米啟爾中將於10月18日率領侵略軍三千五百餘人直趨圓明園,縱火焚燒。這場持續了兩天兩夜的大火,將圓明園燒成一片廢墟。

同治年間(1862~1874),同治帝準備修復圓明園,供慈禧太后居住。後因財政困難,被迫停止,改建其他建築。1920_年,八國聯軍侵入北京,圓明園又一次遭到破壞。清朝覆滅後,一些軍閥、政客、官僚,紛紛從圓明園盜運建築材料,圓明園遺址遭到進一步破壞。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國家十分重視圓明園遺址的保護。1979年,圓明園遺址被列為北京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後,圓明園遺址的整修工作逐步展開。

【圓明園的建造】

圓明園能夠達到那麼恢宏瑰麗,並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它是集中了國家大量的財力、物力,役使了無數的精工巧匠,傾注了千百萬勞動人民的血汗,歷時一百多年才陸續建築經營而成的。那麼,為什麼清朝皇帝要下這麼大功夫,不惜工本來長期經營圓明園呢?這與滿族生活習慣有着密切的關係。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勤勞勇敢的滿族人民,世代繁衍生息在東北黑龍江流域富饒美麗的土地上。17世紀中葉,清軍在其卓越的領袖、封建政治家,軍事家努爾哈赤的兒子皇太極和攝政王多爾袞的領導下,大舉進兵華北,徹底推翻了腐敗透頂的明王朝,自東北入關定都北京,奪取全國政權,建立了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統治王朝——清朝,由於清朝統治者入關以前在東北過着遊牧生活,冬季那裏是林海雪原,夏季則氣候涼爽。入關後,他們對北京盛夏乾燥炎熱的氣候很不適應。紫禁城雖金碧輝煌、宏偉壯麗,但清朝皇帝感到那裏呆板憋悶,特別是在康熙初年,紫禁城發生過火災後,為了防火,也為了防止宮廷暴亂,砌了高高的宮牆。皇宮裏院院相套,再加上溪溝水流過於平緩,幾乎成了死水,當時對皇城曾有“紅牆,綠瓦,黑陰溝”之稱。這使得皇帝們有些厭倦深囿高牆的宮廷生活,於是,從康熙初年,便開始修建園林,這種修建工程竟延續了二百多年。北京的西郊,有連綿不斷的西山秀峯:玉泉山、萬壽山、萬泉莊、北海淀等多種地形,自流泉遍地皆是,在低窪處匯成大大小小的湖泊池沼。玉泉山水自西向東順山勢注入昆明湖,成為西郊最大的水面。古代勞動人民在這裏生活,辛勤勞動,開墾了大片水稻田,形成了自然風景區。早在遼代,封建帝王就選中這裏建造了玉泉山行宮,到了明代,這裏的自然景色吸引了更多的遊人,於是一些達官貴人就佔據田園營建別墅,大片土地被一塊塊佔去。到了明萬曆年間,明皇親武清侯李偉在這裏大興土木,首先建造了規模宏偉,號稱“京國第一名園”的清華園(故址在今北京大學西牆外)。嗣後米萬鍾又在清華園東牆外導引湖水,闢治了幽雅秀麗的“勺園”,取“海淀一勺”的意思。空曠郊野,出現了亭台樓榭與湖光山色交相輝映,成為京郊名噪一時的園林薈集之地。到了清朝,皇帝也同樣看中了西郊這塊絕好的造園之地。大規模地興建園林就這樣開始了。

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8年)玄燁下令在清華園舊址上建造了面積達六十公頃的暢春園,他每年的大部分時間都在那裏避喧聽政,清代帝王園居生活自此開始。但暢春園的地位並沒有維持多久,就被後來的圓明園所取代。

暢春園周圍,有許多明朝遺留下來的私家園林,清初時收歸內務府奉宸院後,就把這些前明私園分賜給清皇室成員和王公大臣。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20_年),圓明園就是作為藩賜園賜給了康熙帝第四子胤禎的一座明代舊園。並由康熙帝御筆親題了“圓明園”匾額。這座世界名園,就從這一年開始了它從無到有,由盛到衰的歷史。胤禎就是後來的雍正皇帝,他對於所得到的這座賜園,是非常引以為榮的,對康熙所題“圓明”二字的意義,他在《圓明園記》中做了這樣的解釋:圓明意志深遠,殊未易窺,嘗稽古藉之言,體以圓明之德。夫圓面入神,君子之時中也。這裏的“圓”,大意是“圓滿、周全”的意思,而“明”字則解釋為“明達、明智”之意,所以,起名“圓明園”無非是統治階級標榜自己品德修養與才思智慧都超出常入而已。康熙皇帝題名也表達了他對皇子的期望。

圓明園的位置在掛甲屯的北面,距暢春園約一里多路,即今北京大學的北邊,清華大學以西。康熙時代的圓明園,裏面有前湖、後湖等水面,其內建有“牡丹台”、“天然圖畫”等園景。當圓明園還是一座藩賜園的時候,它的規程是不能超過皇帝的暢春園的,所以建的景不多,名聲也不大,遠遠比不上暢春園。可後來隨着主人的登基,清王朝的太平盛世到來,在其60多年陸續擴建中,終於建成了中國有史以來最宏偉的皇家園林。

【圓明園的組成】

歷史上的圓明園,是由圓明園、長春園、綺春園(萬春園)組成。三園緊相毗連,通稱圓明園。共佔地5,200餘畝(約350公頃),比頤和園的整個範圍還要大出近千畝。它是清代封建帝王在150餘年間,所創建和經營的一座大型皇家宮苑。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五朝皇帝,都曾長年居住在圓明園優遊享樂,並於此舉行朝會,處理政事,它與紫禁城(故宮)同為當時的全國政治中心,被清帝特稱為“御園”。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aoyou/beijing/lzjq3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