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導遊詞 >北京導遊詞 >

北京歡迎詞的範文

北京歡迎詞的範文

司馬台長城位於北京東北部120公里的險關重鎮古北口境內,此段長城始建於明洪武初年,是一段偏離原北齊長城基礎的明長城,也是至今仍保留代長城原貌的一段古長城。歡迎閲讀下面得北京導遊詞。

北京歡迎詞的範文

北京歡迎詞範文

大家好!各位長途旅行辛苦了。來到中國。來到首都北京參觀遊覽。請允許我向大家做個簡單的自我介紹。我叫妞妞。來自於北京青年旅行社。將做為大家此次之行的導遊。而為我們大家駕車的司機姓王,入鄉隨俗,在北京稱司機為師傅,所以大家叫他王師傅就可以了。對我的稱呼就會隨意一些了,就直呼我的名字叫妞妞吧。接下來在北京的行程就由我和王師傅共同為大家服務,相信我和王師傅默契的配合,熱情周到的服務,會讓大家在北京渡過一個快樂,難忘,有意義的假期,同時大家在旅遊活動過程中有何想法和建議,可以直接告訴我或司機師傅,也可以講給你們的領隊讓他來轉告我。在可能並不超出我職權範圍之內的事情我一定會盡力的幫助大家。同時也希望大家在此次之行中可以支持並配合我的導遊服務工作。在此妞妞先前大家致敬感謝了!

機場及國門和一路簡介

北京城簡介

北京最早被稱為北京灣,在北京灣內最早的國家是燕國和薊國。因此燕薊古城是北京市內最早的城市。而北京市區的發祥地在宣武區廣安門周圍一帶。隨着歷史的變革,北京城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座座高樓大廈拔地而起,一座座現代化的辦公樓居民小區城市花園脱穎而出。使北京人也譁然驚歎。而為了迎接20xx年奧運會的到來,整個北京又有了飛的騰躍。如今的北京更加的亮麗,但在如此現代化的城市建設當中。北京仍保持着古城的文化,歷史。不僅擁有歷代帝王留下的文物古蹟,而且北京人原來生活的住宅,習俗還歷歷在目。是現化化的北京中一顆閃爍的明珠。

古城北京最為出名的是衚衕。四合院。京城小吃,賣藝,雜耍,廟會等等。衚衕一詞的由來,眾説紛雲,但最為常説的是蒙古語“井”字的音譯。其實,衚衕二字的確是蒙古語。經考證是“Hottog”的音譯,有人譯成“霍多”或“忽洞”,是水井之意。因為凡居民聚集處,必有水源(井)北京地區以水井為中心,分佈居民區由來已久。但在北京,宣武區叫“衚衕”的地方比較少。大多數以街命名。

現在宣武區大部分地域是遼金時的舊城範圍,而地名沿襲至今。未受到元代蒙古語音的影響。因此元代是北京胡同的尊基時代。而衚衕名字也是千姿百態。

北京城

晨風輕輕吹起天安門前的薄霧,又將紫荊城的面紗一併掀起。一輪紅日從東方冉冉升起,將你我的臉龐趁的那樣美麗。古老而年輕的北京城,在新世紀的曙光裏,煥發着蓬勃的迷人魅力和對美好未來的憧憬。

北京悠久的歷史,縱跨3020xx年。相傳炎黃二帝是同父異母的兄弟,各有一半天下,皇帝行道炎帝不聽,炎帝因有蚩尤相助與黃帝在諑鹿和阪泉大戰,結果炎帝戰敗。天下合一,皇帝自立為天子,並在逐鹿建都。據載琢鹿和阪泉都是北京地區。後來黃帝的孫子在幽陵建城,“幽”成為北京地區的代稱。無行當中代表北方之意。

五帝之首帝嚳時,北京地區為天下九州之一的冀州,到了堯時叫幽都,舜帝時叫幽州。

商代滅亡之後,周武王將北京地區的兩個地方“燕”和“薊”封給了兩位功臣。後來燕國吞併了薊國統稱為燕國,燕代表黑色象徵着北方。燕國傳位44世,歷820餘年。是當時各封國中歷史最長的強國。

唐代“安史之亂”後稱此處為大都和燕京,金代中都,元代為大都正式成為全國的政治中心。

明朝朱元璋南京稱帝,派大將徐達功克大都城,改稱北平府。靖難之役之後永樂皇帝遷都北京。從此北京才有這個響亮名字。

北京密雲司馬台長城旅遊導遊詞範文

司馬台長城位於北京東北部120公里的險關重鎮古北口境內,此段長城始建於明洪武初年,是一段偏離原北齊長城基礎的明長城,也是至今仍保留代長城原貌的一段古長城。

司馬台長城,全長5.4公里,敵樓35座。整段長城構思精巧、設計奇特、構思新穎、形態各異,它集萬里長城眾多特色於一地,形成一段“奇妙的長城”。

綜觀司馬台長城,可用“險、密、全、巧、奇”五字概括。

險:司馬台長城沿刀削斧劈似的山脊修築,蜿蜒曲折,驚險無比,尤其是天梯和天橋兩段,更是險中有險。天梯是單面牆長城,坡陡牆窄,最窄處不足半米,呈直梯壯沿山體上升,兩側更是陡峭懸崖,置身其上,俯首下望,令人目眩。天梯頂端,便是天橋,長不逾百米,寬只有一磚,約40釐米左右,兩側又是懸崖絕壁,令人不寒而慄,英雄氣短,遊客把這兒稱作咫尺天涯。雖然名為天橋,但到這裏的人們卻都説:“過橋難,難於上青天”,這裏可説是明長城中依山設險,險上加險的最險要地段之一。

全:是指敵樓和城牆的建築形式奇特多樣。從外觀來看,敵樓有單眼樓、雙眼樓、三眼樓、四眼樓和五眼樓,有單層樓,上下相通的雙層樓和三層樓。它們均為空心敵樓,大小不一、形態組合各異,是按駐軍的官銜等級,駐防人數以及地勢險要程度分別來建造的。從內部結構來看,有磚結構、磚木結構、磚石結構;又有單室、雙室、多室之分;房間佈局有“田”字、“井”字;樓頂變化多端,有平頂、穹窿頂、八角藻井頂、覆鬥頂;就連門窗也新穎別緻,有邊門、中間門、有磚券和石券,還有技藝精湛的雕花花崗巖石門。

這是長城史上不可多得的珍貴文物。司馬台長城東段的仙女樓和望京樓就是兩種具有代表性的敵樓,望京樓是司馬台長城的制高點,海拔986米,為空心三眼樓,二層磚石結構。這裏視野開闊,隱約可見北京城輪廓,故稱望京樓。望京樓頭,東觀“霧靈積雪”、“蟠龍卧虎”、北看“燕山疊翠”、南瞧“水庫明珠”、壯麗關山,盡收眼底。仙女樓是敵樓中建造得最美的一座,掩映在老虎山腰的樹叢中,下部條石合縫,上部磨磚達頂。內部用青磚砌成兩道大拱,三條甬道,十個券門。頂部正中心砌成蜘蛛網狀的八角藻井,四邊砌四個磚柱,遊人在裏面輕輕放歌便能發出悦耳的迴音。門券上還有並蒂蓮花浮雕,整個敵樓處處給人以精巧、細膩、秀麗之感。彷彿它不是人間戰爭的防禦設施,而是一座仙境樓閣。此外、城牆的構造更是匠心獨運,富於變化。因地形和軍事上的需要,城牆又分為單邊牆、雙邊牆和障牆,有磚砌、石砌及磚石混合砌,城牆上的箭孔疏密也從幾十個直到上百個。

巧:體現為進可攻,退可守,步步為營的障牆。而小天梯上的障牆,可謂登峯造極,在20多米的垂直落差內從最頂上的障牆箭孔,一直可以通過所有障牆的射孔,到達最下的射孔,精巧之至,另人讚歎。由此可以想像昔日戌邊將士苦戰禦敵的戰爭場面。

奇:構築在溶洞上的長城,洞與城的巧妙組合,在整個明長城中絕無僅有,令人稱奇叫絕。

司馬台長城雖以山勢險陡、長城雄奇為主景,卻不乏碧波盪漾、湖光帆影的優美環境,長城角下的鴛鴦湖賦予了這段長城以靈性,清澈的湖水,是由水量充沛、四季涼爽的冷泉和冬季熱氣噴湧、水温常年在38℃的温泉匯聚而成的,湖水冷暖各半,經東歷夏,從不結冰。夏季裏盪舟湖上,清風徐來,讓人神清氣爽,心曠神怡。

司馬台長城不僅有奇麗的風光,亦是一座文化遺產的寶庫。今年來,在這段長城上發現了許多長城文物,其中:有石刻“題名碑”,碑上記載着當年修建長城時的情況以及與建城有關的官員的名字,同時這裏還發現幾處城牆和敵樓上有帶戳印文字的磚,上面刻的都是參加修建長城的軍隊名稱和年代,如“萬曆五年山東左營造”、“萬曆五年寧夏營造”等等。長城磚上帶有戳印文字,在其它長城上也是及為少見。在修復這段長城清基過程中,又清出一批出土文物:有當年守城將士使用過的各種武器,其中有鐵炮、石炮、鐵鏃鐵銃、手雷、三眼銃。鐵彈丸、火藥勺等,還有守城戰士用過的生產生活用具,其中有鋤頭、鐵鏟、菜刀、鐵燈碗等等,以上這些文物很珍貴,它為研究明代長城及明代歷史提供了價值很高的事物資料。

長城是中國也是世界上非常重要的文化遺產,司馬台長城則是這份遺產中的一顆明珠,為了更好地保護這段長城,並滿足廣大中外遊客更好地領略長城的風采,司馬台長城景區一手抓文物保護工作,一手抓旅遊開發建設,使司馬台長城這一世界文化瑰寶無愧於時代,無愧於著名長城專家羅哲文教授的評價:“中國長城是世界之最,而司馬台長城是中國長城之最。”

北京大覺寺導遊詞

歡迎各位領導來到“千年古剎”大覺寺參觀,我們現在所在的位置是寺前廣場,首先我給各位領導簡單的介紹一下大覺寺的基本情況:大覺寺,原名“普照寺”,寺內浮屠“海豐塔”,原名“普照寺舍利塔”,始建於唐貞觀十三年,也就是公元639年,距今已有1320xx年的歷史了。唐開元年間,改名為“開元寺”。五代高僧恆超曾在此掛錫二十七年,“錫”是指僧人手中的錫杖,“掛錫”就是説恆超曾在此做了二十七年住持。明初,無棣改名為“海豐”,“普照寺”隨之改名為“大覺寺”,寺內浮屠改稱為“大覺寺塔”或“海豐塔”,此名沿用至今。1300多年來,大覺寺和海豐塔見證了唐、宋、元、明、清的盛衰鉅變。好,現在請各位領導跟隨我一起參觀大覺寺。

我們要參觀的第一個殿是天王殿,在進殿之前,我要説的是咱們寺院的門檻是不能踩的,據説寺院的門檻是佛祖的肩膀,所以要輕輕的跨過去,以示對佛祖的尊敬。現在我們一起進入天王殿,在天王殿的正中供奉的是彌勒佛,彌勒佛是佛祖釋迦牟尼的接班人,雖稱為佛,但還未成佛,仍然是菩薩,據佛經記載,彌勒佛將於56.7億年後在印度的華林園龍華樹下得道成佛,所以又稱為未來佛。我們寺廟裏所供奉的是大肚彌勒,也就是我們所説的布袋和尚。在北京潭柘寺有一副對聯這樣寫道:大肚能容,容天下一切難容之事;開口常笑,笑世間一切可笑之人。四川峨眉山靈巖寺也有這樣一幅對聯:開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大肚能容,容天容地,於己何所不容。這兩副對聯有異曲同工之妙,它們所説的正是大肚彌勒。彌勒佛一般置於天王殿,面對山門,意義是説學佛者對待任何人、任何事都要歡歡喜喜,平平靜靜,不跟任何人計較,只有具備這樣的條件,才有資格進入佛門。

在天王殿的兩側供奉的是四大護世天王,也稱作護世天尊或四大金剛,他們手中所持的法器,取其諧音,分別代表風調雨順,預示着國泰民安。各位領導請抬頭,在我們的正上方有一尊佛祖釋迦牟尼的頭像,無論從哪一個角度望去,佛祖始終是面向我們的,這就説明佛祖對待天下眾生是人人平等、佛光普照。好,請各位領導跟隨我來到彌勒佛的背面,這裏站立着一位武將,手持法器金剛杵,他就是我們寺院的護法天神韋馱菩薩。我們可以看到他手中的金剛杵是拄在地上的,這就説明我們寺院為非接待寺,不接待雲遊僧人,若韋馱菩薩雙手合十,將金剛杵橫於肘間,説明為接待寺,接待一切雲遊僧人,若韋馱菩薩將金剛杵舉過額頭,説明本寺對雲遊僧人的食宿要收取一定的費用。

好,請各位領導跟隨我繼續向前參觀,在天王殿的兩側,分別是鐘樓和鼓樓,想必各位領導對“晨鐘暮鼓”這個成語並不陌生,它是唐代的一種計時方式:早晨敲鐘,一天開始,晚上敲鼓,一天勞作結束。為什麼要敲鐘呢,有這樣的説法:“鐘聲聞,煩惱輕,智慧長,菩提生,離地獄,出火坑,願成佛,渡眾生。”寺院中的鐘鼓聲每次是緊十八,慢十八,不緊不慢再十八,如此重複兩次,合為108下。那為什麼要定為108下呢,這裏有兩種説法:一種是説人有108種煩惱,聽鐘鼓聲108下,可以除盡人間煩惱;另一種説法是一年有12個月、24節氣、72侯(侯是一種計時單位,五天為一侯)相加合為108,象徵一年輪迴,天長地久。

下面我們要參觀的是東西偏殿,首先來看東偏殿。東偏殿是觀音殿,觀音菩薩又稱為觀世音菩薩,在佛教中位居各大菩薩之首。端莊慈祥,手持楊柳淨瓶,具有無量的智慧與神通,大慈大悲,普救人間疾苦。有這樣一句話形容她:觀世音菩薩,無量劫來,成就大慈大悲之法門,利益眾生,於生死苦海為作船筏,於無明長夜為作明燈,恆觀眾生稱念聖號之音聲,無苦不拔,無樂不與。也就是説世間一切受難眾生只要一心念其名號,觀世音菩薩就會“觀其音聲”前來解救,令其離苦得樂,稱心如意。所以呢,觀世音菩薩在我國是百姓最為崇奉的菩薩,擁有的信徒最多,影響也是最大的。

西偏殿是地藏殿,供奉的是地藏王菩薩,許多人認為地藏王就是鬼王,其實不是這樣的,有一個傳説是這樣講述地藏王菩薩的:地藏王菩薩原為孝女,名曰光目,她的母親生前喜食魚子,犯了極多的殺生罪,光目女知道母親死後必墮惡道,就請阿羅漢入定觀察,果然,她的母親在地獄中大受苦難,於是光目女一心念佛,以誠孝的力量將母親救離了地獄,並説出了“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堅定佛語。地藏王菩薩提倡孝道,而我們中國人又特重孝道,拜地藏王菩薩可以為自己的父母祈福,所以,地藏王菩薩在中國是極受敬仰的。

參觀完東西偏殿,下面我們要參觀的是大雄寶殿。大雄寶殿坐落於兩米高台之上,巍峨壯觀,是整個寺院最為高大的建築。懸於重檐之間的是由原全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先生所提寫的“大雄寶殿”四個大字,金光閃耀,下方為五代高僧恆超書寫的匾額“佛光普照”。一對青石瑞獸麒麟護衞於台階兩側,姿態威猛,充滿氣勢,為寺院增添了崢嶸之勢。好,請各位領導跟隨我一起走上台階,大雄寶殿前面的台階是十三級,與寺院中十三級寶塔海豐塔遙相輝映,相輔相成。在台階的中央嵌有二龍戲珠的浮雕,圖案凸起,活靈活現,體現了大殿的神聖與莊嚴。現在我們一起進入大雄寶殿,各位領導請注意門檻。

大雄寶殿供奉的是三方佛和十八羅漢,三方佛又稱為三寶佛,是指按主管範圍劃分的三個世界的佛。正中供奉的是佛祖釋迦牟尼,主管中央娑婆世界,左側為藥師佛,主管東方淨琉璃世界,右側為阿彌陀佛,主管西方極樂世界,佛祖釋迦牟尼和阿彌陀佛都是我們所熟知的,在這呢,我説一下藥師佛,藥師佛又稱藥師如來、十二願王,《藥師經》中記載他曾發十二誓願,願除天下眾生疾苦,治無名痼疾,令天下眾生身心安樂。所以,在我國曆史上,社會各階層都非常敬仰藥師如來。這三尊佛像高約7米,因而,人們只能仰視,成瞻仰之勢,無形中增添了幾分崇敬。在大殿的兩側供奉的是十八羅漢,據佛經記載,十八羅漢原本只有十六羅漢,都是佛祖釋迦牟尼的弟子。十六羅漢主要流行於唐朝,唐末,開始出現十八羅漢,宋代開始盛行,清乾隆皇帝定十七羅漢為降龍羅漢,十八羅漢為伏虎羅漢,皇帝欽定,十八羅漢就以御封為準了。十八羅漢取代十六羅漢之後,影響也是越來越大了。

他們分別是:降龍坐鹿,舉缽過江,伏虎靜坐,長眉布袋,看門探手,沉思騎象,歡喜笑獅,開心託塔,芭蕉挖耳。

我們已經參觀的29尊佛像都是銅鑄成的,所以我們大覺寺也可以稱作“銅佛寺”。

在三方佛背後的牆壁上懸掛有二十孝圖,其中賣身葬父的孝子董永和卧冰求鯉的孝子王祥就是我們濱州人,之所以在這裏懸掛二十孝圖就是讓我們始終銘記“百善孝為先”。

好,我們繼續參觀,現在各位領導看到的這三排建築,是大覺寺所遺留下來的三座古建築,是明清時代的建築,距今已經有500多年的歷史了。光緒三十一年,也就是1920xx年,海豐縣令楊增輝將其改建為清代學堂,是當時海豐縣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級別最高的學府,也是目前我省清代學堂中唯一保存最好的一處。直到1956年,才將其改建供人武部和廣電局使用。在之後的一次修整中,工人將頂棚和內牆拆去後,古建築露出了它的本來面目,也就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現在這三排建築分別恢復成了藏經殿、功德殿和禪房。藏經殿內藏有許多經書和佛教著作,對它們我們寺院採取了保護措施。

現在,我們進入的是功德殿,正中是一座大型紅木框架紫銅浮雕屏風“功德榜”,正面為紫銅浮雕“佛”字和由我縣文史專家於長鑾老先生撰文、付殿文書丹的《恢復大覺寺記》。

青齊北址 燕冀南陲 渤海漢郡 置縣於隋

大唐貞觀 尉遲敬德 佛光普照 寺塔崔巍

開元易名 恆超掛錫 明季伊始 大覺封碑

亂世修城 盛世修寺 先賢當效 功德可追

昭代楷模 殿傑首推 惟佛是尚 眾望所歸

募財鳩工 事卓業偉 四方贊助 德高功垂

天王大雄 前後聯袂 觀音地藏 左右護圍

鐘鼓雙闕 朝暮相對 藏經弘德 三殿拱北

謀劃者明 樂助者壽 奉佛者福 獻經者慧

君不見 大覺寺塔凌霄漢 舍利金光天地輝

勸人兮 同登於善 祈佛迴歸

這些字看上去像是貼在上面的,實際上它們和銅板是一體的,是特意為重修大覺寺定製的。各位領導都知道,我們中國人造字是有講究的,我們來看這個“佛”字,它的左邊是個單立人,代表人,右邊這個“弗”字彎彎曲曲,代表了佛教的基本教義,就是人生是曲折的、苦難的,只有忍受苦難,才能獲得解脱,得道成佛。背面雕刻的是重修大覺寺時捐資500元以上5萬元以下的人員名單,在屏風後面整齊排列着21個功德碑,正面為捐資十萬元以上的單位或個人的姓名、職務及捐資數額,背面為捐資單位或個人的簡介。可謂是積德行善,與寺同光。咱們功德殿採用的是“四樑八柱”的建築風格,中間兩道樑,加上前樑和後梁,一共是四道樑,代表四面,每道樑的兩端各有一根柱子,一共八根,起到支撐的作用,代表八方。它的特點是靠四道樑和八根柱子支撐起整個建築,牆倒屋不塌。

最後一排現在改成了書畫陳列室,室內陳列着我縣著名書畫家的作品,各位領導可以看一下。

在三排古建築的後面有一座大型照壁“九龍壁”,上面是石樑石瓦,下面是清式須彌蓮花座,它是由十一塊優質青石拼接而成,九條青龍騰雲駕霧、栩栩如生,有欲上青天之勢,體現了中華民族的龍文化。“九龍壁”的背面刻有我縣旅遊局副局長徐景江撰寫的《重修大覺寺記》,各位領導有興趣的話可以看一下。

好,請各位領導跟隨我繼續參觀,我們眼前的這座樓閣式佛塔就是海豐塔,它與滄州獅子和東光縣的鐵菩薩齊名,被譽為“冀魯三勝”。關於佛塔的級數,按佛祖通載雲:塔有四類,輪王一級,聲聞四級,獨覺十二級,菩薩如來十三級。在唐貞觀年間,佛教盛傳,文殊菩薩“無棣歇腳藏舍利”的説法傳到長安,唐太宗派尉遲恭在無棣修建了十三級唐塔,也就是海豐塔,這與明太宰楊巍在《海豐縣重修寶塔記》中記載的“或有菩薩與真舍利藏於期間耶?”相互印證。

海豐塔高45米,於1992年落成。塔的設計者是人民大會堂總設計師、建築師,無棣人張鎛大師,原全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先生和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李鐸先生為“海豐塔”題寫了匾額,李鐸先生還題寫了“海裕無雙邑,豐餘第一州”的正門楹聯。

在海豐塔南50米是原塔基,原塔建於唐貞觀十三年,史稱“唐塔”,比塔祖西安大雁塔還要大六歲。在清康熙六年,地震塔裂,光緒十四年,塔圯其半,延至近代,塔基磚石侵蝕,難以修補,1957年經省人民政府批准,將只有六級半的殘塔夷平,封基保護。在塔基下面有地宮,由於時機不成熟至今還未挖掘,我們都期待那一天的到來,讓佛教聖物重現人間。

大覺寺有着千年的歷史,有着佛塔中最高級別的十三級舍利寶塔海豐塔,由此可見我們的大覺寺可以稱作是真正的佛教聖地。

標籤: 範文 歡迎詞 北京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aoyou/beijing/elklj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