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導遊詞 >安徽導遊詞 >

安徽的導遊詞450

安徽的導遊詞450

一些關於安徽的導遊詞,歡迎閲讀借鑑,希望你們喜歡。

安徽的導遊詞450

安徽西遞古鎮介紹

西遞位於安徽省黟縣東南部,村落面積12.96公頃。西遞村四面環山,兩條溪流從村北、村東經過村落在村南會源橋匯聚。村落以一條縱向的街道和兩條沿溪的道路為主要骨架,構成東向為主、向南北延伸的村落街巷系統

所有街巷均以黟縣青石鋪地,古建築為木結構、磚牆維護,木雕、石雕、磚雕豐富多彩,巷道、溪流、建築佈局相宜。村落空間變化韻味有致,建築色調樸素淡雅,體現了皖南古村落人居環境營造方面的傑出才能和成就,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西遞村被世人稱為明、清古建博物館。

西遞村是一處以宗族血緣關係為紐帶,胡姓聚族而居的古村落,該村源於公元11世紀,發展鼎盛於14-19世紀。20世紀初,隨着我國封建宗法制度的解體,西遞村的發展也日趨緩慢。由於歷史上較少受到戰亂的侵襲,也未受到經濟發展的衝擊,村落原始形態保存完好,始終保持着歷史發展的真實性和完整性。現保存的明、清古民居124幢,祠堂3幢,均已列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9年西遞村被國家確定為世界文化遺產申報單位,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申報,並通過了專家評估考察。20xx年11月30日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安徽琅琊山風景區導遊詞

凡讀過宋代大文學家歐陽修的名篇《醉翁亭記》的人,無不為其描繪的美景所傾倒:“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峯,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這琅琊山便是在安徽省滁州市西南約5公里處,是著名的風景名勝區。琅琊山古稱摩陀嶺,後何以名琅琊,歷來説法不一。一種説法是:東晉琅琊司馬睿曾寓居於此而改稱琅琊。另一種説法是:西晉鎮東大將軍琅琊王司馬釉率數路大軍“出塗中”(指滁水流域)滅吳,吳主孫皓“詣釉請降”獻璽即在此,因而山稱琅琊。而《古今圖書集成?琅琊山匯考》載又一説:“人以其有似於山東東海之琅琊山,故亦名為琅琊。”

琅琊山險峻而秀麗。其山峯“聳然而特立”;其幽谷“悠然而深藏”。林木茂密,花草遍地。數百年的松樹、梅樹蒼勁挺拔,特有的琅琊榆、醉翁榆亭亭如蓋,琅琊溪潺潺流淌,讓泉、紫薇泉……散佈山間,歸雲洞、雪鴻洞……神祕莫測。九洞十一泉,處處引人入勝。琅琊山景色清幽,素有“蓬萊之後無別山”的美譽。

深秀湖位於回北門通往琅琊山寺院的轉彎處,古為一水潭,是遊人臨溪垂鈎之所。1958年,滁縣人民政府將水潭擴建成一座小水庫。1983年,琅琊山管理處因地制宜,將這裏闢為一新的風景區。因其三面環山,景色秀麗,取歐陽修《醉翁亭記》中“蔚然深秀”之句,定名深秀湖。深秀湖水面約540平方米。湖水上源琅琊溪,下遁餘家窪水庫,四季潺潺,清澈透底。湖面建有湖心橋,因橋有九曲,通稱九曲橋。橋墩用青石砌成,橋面為水泥預製件,具有明顯的現代建築特色。橋上築有湖心亭,亭頂盎金黃玻璃瓦,六角置有琉璃禽籬,又有古建築特點,湖面側建有三間六架樑木的水榭,為旅遊服務場所。水榭下為人工青石基礎,湖水貫通其下。春夏季節,遊人憑水而樂,清涼爽快,堪稱妙境。

會峯閣是琅琊山風景名勝中的最高建築物。它於1988年開工興建,建築在南天門的明朝建築會峯亭的殘基上(原會峯亭被日軍侵略中國時燒燬)。新建築的會峯閣依山而建,陝西導遊詞,美觀大方,氣勢雄偉。從四面觀看,高低形狀各不相同。從東面觀看,它有三層,從南面觀看,它有四層:從西面觀看,它有五層。高度24米。會峯閣每層是六面八角,都採用古典建築的飛檐翹角式樣,閣頂用黃色琉璃瓦覆蓋,雕樑畫柱,古樸大方。閣上24個鈴角,都裝有銅鈴,山風拂處,金聲四起,悦目賞心,聞聲如入仙境。晴朗天氣,登上會峯閣,極目遠望,天高地闊,心曠神情。這裏陽光和煦,山色蒼茫,羣山巍峨,匍匐腳下,給人以“一覽眾山小”之感。大概是因為眾山列隊,一收眼底,這裏象一座檢閲台,檢閲千山爭秀,萬峯蒼鬱,所以此閣才命名為會峯閣吧!由於會峯閣立在琅琊山的最高峯,人們都愛來此瞭望祖國的壯麗山河。站在會峯閣向南面的山外平原去,地面寥廊,煙霧蒼茫,村莊星羅棋佈,河塘閃亮如鏡,在晴朗無雲天氣還可以隱約看到幾十公里外的長江如帶,浩渺東去。

安慶小孤山導遊詞

小孤山之稱,區別於鄱陽湖中大孤山。它屹立在宿松城東南六十公里的長江中,秀峯獨立,形成於第四紀冰川時期。“障百川於千里,納羣山於足下”。“海門石柱”、“長江絕獨”、“江上第一景”均為世人對小孤山之讚譽。

此山高八十六米,圍僅一里許,因形如古代婦女頭上髮髻,舊稱髻山。舟在江中行,船身移動,山貌漸變。鄉人云:“南望一枝筆,西看似懸鐘,東看太師椅,北望嘯天龍。”南宋愛國詩人陸游贊曰:“姿態萬變,信造化之尤物也。”

小孤山南岸與彭浪磯相對峙,江流湍激如沸,海潮至此不得上,因有“海門第一關”之稱,為橫鎖長江的“楚塞吳關”。小孤山主要建築是始建於唐代的啟秀寺,座落在半山腰,青瓦紅牆,寺內祀奉着小姑娘娘像,民稱“小姑廟”。小姑,乃民間傳説中一位純情美麗的少女。她與彭郎相愛,但終難成眷屬,於是投江殉情,死後化作秀資超然的“小孤山”,又名“小姑山”。彭郎因悲於小姑之死,遂化成石磯,立於江邊,即“彭浪磯”,亦名“彭郎磯”。山頂“梳粧亭”,傳為小姑梳粧處。亭台甚雅,六角兩層,且可憑窗眺雲山沃野。亭後“長生樹”,又稱“梭羅樹”,從石罅中生出,高壯葱茂。老者雲:“此樹酷似月亮裏的神樹。天上織女星用的那把梭子就是用這棵樹剜的”。小姑廟歷來香客眾多,香火鼎盛。

小孤山,無處不景,無景不奇;廟宇亭台,層次分明。山旁有龍角石,臨江陡峭;山中有龍耳洞,冬暖夏涼,深不可測;山頂有龍口,勢若仰天長嘯。還有一天門、龍眼石、瓊崖滴翠、彌陀閣、先月樓、半邊塔、海神龕、天妃殿、界潮祠、碧雲梯、卧羊石、觀濤石、御詩碑和廟藏文物以及眾名士題詠的海門石刻等。這些諸多古蹟勝景為神話般的小孤山籠上了一層撲朔迷離的光環。遊小孤,如步仙境。明代謝縉有詩讚曰:“半空巖石架高台,過客登臨此處來。佩玉尚聞仙子去,乘鸞疑見女郎回。澄江秋水明粧鏡,絕頂雲鬢綰髻堆。一望東南形勝闊,何須海上問蓬萊!”今日來“長江絕島”小孤山的中外遊客絡繹不絕。

標籤: 導遊詞 安徽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aoyou/anhui/wywkl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