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畢業論文 >畢業論文模板 >

畢業論文範文:影響大學生就業觀演變的政策

畢業論文範文:影響大學生就業觀演變的政策

摘要:大學生就業觀雖然具有相對穩定性,但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它的形成、變化、發展是一個動態的、複雜的過程。其受到主體、家庭、學校、社會發展等多種因素制約。在影響改革開放以來大學生就業觀演變的諸多因素中,政治經濟體制改革帶來的影響又至關重要。因而本文擬就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大學生就業觀演變的政治經濟因素,作一些宏觀的梳理和初步思考。

畢業論文範文:影響大學生就業觀演變的政策

一、不同時期大學生的各種就業觀

改革開放30多年,我國大學生就業方式及觀念的變遷可劃分為三個階段:“統包統分、供需見面、雙向選擇”或“服從分配、走向開放、自主擇業”。

1、計劃分配階段大學生的就業觀

上世紀80年代中期之前的大學生是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成長起來的。在這一時期,國家採用統包統分的政策分配人才,大學生按照國家政策,一般説來需要返回户籍所在地工作,所以很少有自主選擇的就業觀念。畢業後到行政機關、事業單位,或者國有企業去工作的直接分配方式,讓他們基本上也不用擔心就業問題。服從分配的就業觀點和統分統包的就業政策,決定了這個時期大學生的就業觀普遍有:擇業傾向上不主動,擇業標準上偏政治化,擇業意向上重政工而輕農商的特點。政策引導下的這種 “等、靠、要”的想法,與後來市場導向下的自主擇業觀截然不同。

2、計劃分配向雙向選擇過渡階段大學生的就業觀

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我國經濟政策開始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大學生的就業政策也發生了轉折,我國對大學生的就業制度開始分步驟、分層次地逐步由“統分統包”向“雙向選擇”改革。具體來説,1983年-1993年這一階段,國家將清華大學、上海交大、西安交大、山東海洋學院等院校作為試點,在調配工作中進行了“供需見面”相互選擇的就業辦法。至1993 年《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頒佈,實行少數畢業生由國家安排就業,多數由學生“自主擇業”的制度,標誌着競爭開始引入大學生就業,實現了由“統包統分”和“包當幹部”向“自主擇業”的過渡。

競爭機制被引入高校後畢業生就業方向開始趨向市場化。這十餘年大學生的擇業標準較之社會、政治地位,經濟地位成為了首選。大學生的就業觀念出現了新的特點和趨勢:擇業傾向上走向多樣、主動;擇業標準上走向經濟化;擇業意向上偏重經濟收入高的職業。這個階段的大學生就業時開始主動追求個人利益,為進入市場經濟體制下自由擇業做下了鋪墊。

3、雙向選擇階段大學生的就業觀

從上世紀90年代初,國家確立和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這一階段,國家不再負責安排大學生的具體就業崗位,而是引導大學生投身到就業市場進行自主擇業,大學生和用人單位之間雙向選擇的關係基本確立。很多大學生在就業時認為“待遇決定職業選擇”,更加註重職業收入,工作對生活的改善。在擇業標準方面,行業發展前景越來越受到重視;在擇業意向上工商並重,往日不被看好的服務業等第三產業成為新的就業熱點;在就業認識上,意識到“創業也是就業”,勇於創業成為普遍接受的觀念。這一階段大學生自主擇業就業觀日漸成熟,標誌着我國健康完善的大學生就業觀步入了正軌。

二、現階段政治經濟政策對大學生就業觀發展的制約

探究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大學生就業觀演變的過程, 我們不難發現,隨着經濟體制、大學生户籍和就業制度、高等教育制度等國家政治經濟政策的調整,促使了大學生就業觀念不斷變化。這些政策一方面極大地推進了大學生就業觀的演變與發展,充分的利用了青年力量來進行市場經濟建設。談影響大學生就業觀演變的政策探索,但另一方面囿於我國龐大的大學畢業生數量,當下不少政治經濟政策仍然約束着大學生就業觀的進一步發展。

通過調查不難發現,我國大學畢業生在擇業過程中職業取向表現出了較高的一致性,充分説明社會因素對大學生的擇業影響很大。“因此可以推斷,我國社會經濟環境對他們的擇業意識和擇業行為產生了很大影響,事實上也是如此。究其原因我們認為,勞動力市場的制度性分割是大學生擇業取向形成和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現象產生的主要原因。”新古典經濟學曾提出充分就業均衡的假定,但在我國,勞動力市場被很多諸如性別、制度、學歷、户籍等因素分割成了高低不同的子市場,這其中尤以制度性因素為甚。制度性因素把我國勞動力市場,進行了城鄉二元勞動力市場和城市內部主、次市場的分割。沿海地區、城市、外企、國家機關等可以看作是主要市場,農村、西部地區、鄉鎮企業等可以看作是次要市場。較之主要市場,大學生在次要市場要想找到工資回報率高,前途光明甚至可方便流動、合理社會保障的就業機會非常困難。制度性因素劃分出的主、次市場,迫使大學生不得不放棄對次要市場的就業嘗試,不惜付出暫時的失業代價。

其次,進入新世紀,為應對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高校不斷擴大招生規模。高校擴招為社會提供了大量勞動力,極大地推動了經濟的高速發展,但擴招同時也帶來了一些副作用。面對經濟規模的急劇膨脹,我國高校擴招並未很好的遵循循序漸進的做法,xx年大學畢業生數量從xx年的212萬迅速增加至669萬。大學畢業生數量飛速增加,市場需求瞬間飽和,陡然供大於求。

再加之當下高房價、高消費和低收入的矛盾,及傳媒和社會輿論對工作好壞衡量標準的誤導等,嚴重製約了我國大學生就業觀進一步健康完善的發展。

三、優化制度環境,拓寬大學生就業渠道的對策

國家政策是人才資源市場配置的具體準則,也是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應遵循的基本規範。國家決策調整往往會引起全國範圍內政治、經濟的重大變化,從而對大學生的就業觀產生深刻影響。因而如何實現充分就業,推動高質量的就業,應從國家發展戰略的新高度來審視。

1、加強政府調控和制度建設,引導大學生的合理流動

流動性是市場經濟體制下社會勞動力就業的特點趨勢和內在要求。但許多大學生面對不同的子市場,不同地區、不同行業之間懸殊差異時。對於貧困就業地區、收入微薄行業,往往不是積極就業而是選擇暫時失業。因此無法單純依靠市場力量來實現大學生向西部地區、艱苦行業的流動,各級政府要把引導大學生就業作為自己的工作責任,加大調控力度,採取切實的政策措施,鼓勵大學生面向中西部地區及基層單位就業。儘快完善相關制度,對於赴基層工作的大學生給予適當必要的編制、崗位和資金。同時也應該採取諸如:肯定其行動,精神上鼓勵和表揚;物質待遇上充分補償,重視培養和提拔等激勵措施,來加強大學生就業思想觀念的轉變。只有這樣才能改變“孔雀東南飛”、“一江春水向東流”的現狀,提高大學生的就業質量。

2、通過政策鼓勵,推動大學生自主創業

政府固然要不斷強化促進大學畢業生就業的責任意識,但是,政府不可能短時間內為高校畢業生提供上千萬個就業機會。所以,空前的就業壓力要得到有效緩解疏導,與其讓大學生被動等待就業,不如通過政策激發他們自主創業,通過創業再帶動就業。比如對從事個體經營的高校畢業生,可以簡化審批手續,若干時期內減免他們的各項行政事業性收費。有條件的地區還可以通過政府、金融部門等現有渠道,為高校畢業生提供創業小額貸款和擔保。通過降低市場準入門檻或減免税收,增強融資渠道等多種途徑來引導大學生實現自主創業。

3、構建良好的傳媒風氣,營造正確的輿論導向

傳媒和社會輿論對大學畢業生的就業觀起着巨大的潛移默化作用。整個社會的職業觀不改變, 大學畢業生的就業觀不可能從根本上發生變化。“三百六十行, 行行出狀元”並不能改變人們對職業貴賤差別的忽視。當下大學生不願結合自身願望、實力在社會中打拼創業,而是盲目的擠行政機關、事業單位這類獨木橋。大學生暮氣沉沉表現,正是源於社會將安逸舒適穩定與否,作為了衡量工作好壞的標準。在嚴峻就業形勢下,社會應構築良性的傳媒渠道和社會輿論,宣揚職業無貴賤的思想,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觀。通過傳媒大力宣傳自主創業和到西部、到艱苦行業工作大學生的精神風貌,對那些在平凡崗位中做出不平凡業績的大學生認真宣傳事蹟、總結經驗。從而形成有利於大學生轉變錯誤的就業觀念,積極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到能發揮自己聰明才智的崗位去建功立業。

總之,大學生就業觀念的轉變是一項漫長而系統的事情,難以一蹴而就,它需要個人、高校、政府和社會各方面共同努力,逐步完善。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biye/muban/9ldon6.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