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報告 >事蹟材料 >

2022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蹟

2022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蹟

2022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蹟_2022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蹟有哪些(精選20篇)

2022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蹟

2022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蹟_2022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蹟有哪些 篇1

【頒獎詞】格桑花開

不想讓鄉親的夢,跌落於懸崖。門巴的女兒執意要回到家鄉,堅守在雪山、河流之間。她用一顆心,脈動一羣人的心,用一點光,點亮山間更多的燈火。

【事蹟】格桑德吉,女,西藏自治區墨脱縣幫辛鄉國小的一名教師。

20xx年,格桑德吉畢業於河北師範大學,畢業之後她並沒有像其他同學一樣選擇留在大城市工作,而是毅然回到西藏。為了讓雅魯藏布江邊、喜馬拉雅山腳下的門巴族孩子有學上,格桑德吉放棄拉薩的工作,主動申請到山鄉國小教學。

墨脱縣幫辛鄉,因常年泥石流、山體滑坡,是墨脱最後一個通公路的鄉。為了勸學,格桑德吉天黑走懸崖、在滿是泥石流、山體滑坡的道路上頻繁往返;為了孩子們不停課,別村缺老師時她不顧六個月身孕、背起糌粑上路;為了把學生平安送到家,每年道路艱險、大雪封山時,格桑德吉過冰河、溜鐵索,把四個月才能回一次家的學生們平安送到父母的身邊。

這些年來,為了教好孩子們,格桑德吉將自己的女兒央珍從兩歲時一直寄養在拉薩的爺爺家,當一年之後格桑德吉再到拉薩的時候,女兒已經不認識她了。20xx年,時逢格桑德吉榮獲"最美鄉村教師",節目組特地邀請了格桑德吉的丈夫和女兒來到北京。同時,這也是格桑德吉與女兒的第五次見面。

十三年來,在格桑德吉的努力下,門巴族孩子從最初失學率30%,變成到今天入學率95%。她教的孩子有6名考上大學、20多名考上大專、中專,而她自己的女兒卻留在了拉薩,一年才能見一次。村民們親切地稱她為門巴族的"護夢人"。

2022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蹟_2022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蹟有哪些 篇2

【頒獎詞】夢想天開

父親留戀那油菜花開的芬芳,兒子就把他葬在不遠的山上。三十年花開花謝,兩代人春來秋往,一家人不分晝夜,守護最微弱的希望。一粒種子,藴含着世代相傳的夢想。

【事蹟】沈昌健,男,46歲,湖南省常德市臨澧縣楊橋村村民。

1978年,養蜂人沈克泉在貴州山區發現了3株花期長,生長結構好的野生油菜,將其帶回家鄉播種,想為養蜂場提供新的蜜源。繼而想到改良培育出產量高的油菜品種,為家鄉解決吃油難的問題。

一開始,鄉親們嘲笑他"泥腿子想當科學家"。直到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沈克泉培育出了優質油菜種,得到了鄉親們的認可。

上世紀九十年代,由於沈克泉的油菜品種未經國家審定,當地部門對沈克泉進行了罰款、拘留。但他仍刻苦自學有關油菜遺傳育種和生產栽培的知識。在沒有專業分析、沒有專業儀器的情況下,父子倆用肉眼觀察,憑記錄總結規律。

1996年,家裏為搞油菜研究欠債不少。沈昌健賣掉中巴,帶着賣車款回家投入油菜研發。

20xx年,沈克泉父子繁育的"貴野A"不育係獲國家發明專利證書。20xx年,沈克泉帶着自己培育的巨型油菜"獨闖"在武漢召開的第12屆國際油菜大會,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20xx年,沈克泉去世,沈昌健依然是堅持着油菜育種。家人將沈克泉葬在離試驗地不遠的山坡上。家人知道,這些油菜是老人最後的心願和牽掛。

如今,沈昌健的"沈油雜"202、819已進入區域試驗環節,五畝送檢試驗田裏有300個單株樣本,每個樣本送檢一次就是200元;300畝的示範片裏還欠着兩萬多的工錢,馬上要施肥又是兩萬的肥料錢。對於已經35年沒有主業收入的沈昌健一家而言,"吃飯靠田,科研靠借"。幾十年來,沈克泉、沈昌健父子自籌資金150多萬元,這幾年政府也常有資助,可沈家裏欠下了不少債,"幾乎所有親戚都借遍了。"家裏最值錢的是兩台用來貯藏油菜種子的冰箱。

35年父子相繼,只為一株油菜的夢想。沈昌健説等現在的種子通過審定了,會賣給種子公司,拿着資金去滾動開發下一代油菜雜交新組合。自己的油菜育種路也許得"慢慢走",但怎麼也會走下去。

2022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蹟_2022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蹟有哪些 篇3

【頒獎詞】秋蘭為佩

技不在高而在德;術不在巧,而在仁。醫者,看的是病,救的是心,開的是藥,給的是情。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你是仁醫,是濟世良藥。

【事蹟】胡佩蘭,女,98歲,解放軍3519職工醫院和鄭州市建中街社區衞生服務中心坐診醫生。

1944年,胡佩蘭畢業於河南大學醫學部,70歲時才從鄭州鐵路中心醫院的婦產科主任位上退休。退休後,她一直堅持坐診。

胡佩蘭生活節儉,捨不得在自己身上多花一分錢。但她經常大方地給病人墊付醫藥費。她還拿出微薄的坐診收入和退休金,捐建了50多個"希望書屋"。

胡佩蘭患有嚴重的腰椎間盤突出,進出都要坐小推椅。20xx年7月,98歲胡佩蘭心臟病突發,經搶救後,第二天她依然準時到醫院坐診。

胡佩蘭根據自己多年的臨牀經驗,平時看病不太依靠高科技儀器。因為慕名找上門的病人多,胡佩蘭每天都會堅持看完所有病人才下班,對患者也極有耐心,給病人開藥,很少超過一百元。如今,胡佩蘭的記憶明顯下降,耳朵也不如以前,但病人的情況她卻記得清清楚楚,耳朵裏放着助聽器,聽不清的地方,便由旁邊的學生解釋。

胡佩蘭對病人的態度有目共睹,她經常説:"醫患關係搞不好是因為交流不夠,醫生只要對病人認真負責了,病人也自然會對醫生極力配合,不管面對哪一個病人,都要把患者當成自己的第一個病人來對待。"

直至今日,胡佩蘭已經在一個工廠職工醫院和現在的地方,連續坐診20xx年,堅持每週出診6天,風雨無阻。

2022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蹟_2022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蹟有哪些 篇4

有人説他不愛國,把他和一系列回國為錢學森、鄧稼先工作的科學家相提並論。有人説這是奉承,而更多的人嘲笑它與現任妻子吳帆54年的戀情。其實我覺得當時情況變了,未來不可預測。作為一個在世界科學界被載入史冊的科學家,或許養老只是選擇了一條最適合他繼續科研的道路,你我或許沒有更好的選擇。另外,我們很難知道各種各樣的原因。批評一個值得我們尊敬的老人恐怕太草率了。楊振寧不止一次展示了他的愛國主義。他把清華大學給他的百萬年薪和出售房產的資金,連同諾貝爾獎的一大部分捐給了清華大學高級研究中心,支持這裏的研究工作。

這樣的科學家,他用自己的行為讓各種難聽的話難以立足。至於他和妻子王女士的感情,恐怕別人沒資格評論。他們不容樂觀的婚姻,已經走過了13年。不管外界怎麼猜測,他們都保持着平淡的幸福。

時至今日,這位90歲的老人依然興高采烈,與當代年輕人探討中國教育和未來科學。和老婆談感情,生活總是很難笑。這種淡而無味的甜味怎麼樣?為什麼不被祝福?正如老陽所説,在如今的思想道德衝突下,這段婚姻可能還是很難得到大家的認可,但只要雙方真心相愛,我相信總有一天他們的愛情會成為故事。

我們是聽着科學家的故事長大的,恐怕每個人都曾經有過科學夢。牛頓-愛因斯坦-瑪麗·居里,一個又一個頂尖科學家,人盡皆知。然而,我們不應該忽視中國也有一位偉大的世界物理學家。作為中國人,我們應該為擁有這樣一位偉大的當代物理學家而感到驕傲,併為他的歸來而感到興奮。

少一些懷疑和無望的指責,多一些理性的評價和對科學的關注,讓老陽先生得到了他應得的尊重和公正的評論,也讓歷史悠久的畫家和神仙們少了一些“圖靈”的遺憾。

2022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蹟_2022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蹟有哪些 篇5

1964年,我國開始研製殲8飛機,這是我國自行設計的第一型高空高速殲擊機。顧誦芬先作為副總設計師負責殲8飛機氣動設計,後全面主持該機研製工作。

在研製中,顧誦芬發現發動機噴流對飛機平尾效率有很大影響。當時,國內尚無噴流試驗條件和試驗方法,他帶領設計部門與風洞試驗單位聯合攻關,在國內第一次創建了戰鬥機噴流影響試驗方法,發現了噴流影響規律,該試驗方法也成為後來確定發動機噴流影響的基本方法。

1969年7月5日,殲8完成首飛。雖然首飛成功,但在跨音速飛行試驗中出現了因氣流分離導致的抖振問題。用飛行員的話説,就像一輛破公共汽車,開到了不平坦的馬路上。對於引起振動的原因,大家看法不一,顧誦芬大膽地提出通過觀察殲8飛機飛行中貼於後機身和尾翼上毛線條的擾動情況來對症下藥,他提出要親自上天觀察殲8飛機後機身流場。

這對從未接受過飛行訓練的顧誦芬來説是有很大風險的。而且因為姐夫黃志千就逝於空難,他們家有一個約定:不再乘坐飛機。試飛員鹿鳴東得知實情,感動地對顧誦芬説:“生死觀的問題對我們飛行員來説是早已解決的問題,只要能排除抖振,你們就不要考慮我,怎麼飛我都幹。”顧誦芬決心已下,瞞着愛人,登上了試飛員鹿鳴東駕駛的殲教6飛機。

為觀察清楚毛線條的擾動情況,兩機的距離和間隔都在5米左右。這樣的飛行對飛行員和顧誦芬來説是一種冒險。憑着他們足夠的膽量和勇氣,經過三次上天近距離觀測,顧誦芬承受着巨大的身體負荷,終於找到問題癥結,通過後期的技術改進,成功解決了殲8跨音速飛行時的抖振問題,他和鹿鳴東也就此成為了無比親密的戰友。

顧誦芬主持攻克了跨音速抖振、方向舵嗡鳴等技術難題,圓滿完成了殲8飛機研製任務,結束了我國殲擊機完全依賴引進的歷史。1985年,殲8飛機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

2022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蹟_2022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蹟有哪些 篇6

20__年11月,謝海華獲得第六屆全國道德模範提名獎。謝海華與妻子結婚30載,撐起妻子病痛的人生,以愛之名詮釋了“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

29年前,23歲的湖南農民謝芳與入室盜竊歹徒搏鬥,身中9刀,落下殘疾。剛剛從部隊復員回家的謝海華,經人介紹與謝芳訂婚。面對謝芳日益嚴重的後遺症,謝海華仍選擇了與她結婚。近28年來,謝海華一直悉心照顧妻子,每天早上6時準時起牀做飯,幫妻子穿衣服、洗漱,端屎把尿,一日三餐把飯菜送到牀頭喂她吃……這些事,謝海華一做就是29年。對於謝芳來説,謝海華就是她的手和腳,“沒有他,我活不到今天。”

1988年10月,謝海華與謝芳完婚。沒多久,他們的兒子出生了。不幸的是,謝芳的身體每況愈下,手腳韌帶和肌肉開始不斷萎縮,不久便癱瘓在牀,生活無法自理。妻子卧病在牀,兒子嗷嗷待哺,家庭重擔都落在謝海華一個人身上。謝海華認真學做家務活,洗衣、打掃、炒菜、熬藥,幫妻子梳洗按摩、端屎把尿,撫養教育兒子……這些事,謝海華一做就是29年。

為了照顧妻子、孩子,謝海華不敢遠行,只能守着家裏的田地勉強維持生活。為給妻子湊錢治病,謝海華變賣糧食,拉下臉面向親朋好友挨家借錢,平時只吃辣椒和青菜,若沒有客人來,一年都吃不上幾塊肉。為了治好謝芳的病,謝海華找來一輛獨輪土車,推着妻子四處求醫,中西醫看了個遍,病情卻絲毫未見好轉。謝芳有時會灰心泄氣,不忍拖累謝海華,謝海華總是給予妻子最燦爛的笑容,鼓勵她、開導她。

20__年,謝芳面臨子宮和卵巢切除手術,她要求放棄治療。謝海華抱着妻子,一句一句地安慰道:“一切都會好的,我會一直陪着你,我們都要堅持下去,堅持才有希望。”在丈夫的鼓勵下,謝芳繼續治療。

謝海華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替妻子優先考慮。為了讓妻子住得舒服,他把家裏的茅草土磚屋改建成簡單的毛坯房,後又建起了廚房和雜屋。

苦的時候,謝海華也躲在被子裏哭過,但他從未後悔過自己的選擇。謝芳感激地對丈夫説:“我勇敢了一次,你卻勇敢了一生!”

20__年11月,謝芳夫婦在政府安排下入住了敬老院。謝海華也在敬老院當起了保安,家庭生活條件有了很大改觀。抱着感恩的心,謝海華利用當兵時學會的理髮手藝,免費為敬老院老人理髮,還熱心地做一些水暖、電工、勤雜、園藝等雜務。

2022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蹟_2022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蹟有哪些 篇7

顧誦芬是享有盛譽的新中國飛機設計大師。他組織攻克了一系列航空關鍵核心技術,主持建立了我國飛機設計體系,主持研製的型號開創了我國殲擊機從無到有的歷史,牽引並推動我國航空工業體系建設,培養了大批院士、專家等領軍人才,極大地支撐了我國航空武器裝備型號研製。

顧誦芬是新中國航空科技事業的奠基人之一,也是我國飛機氣動力設計的奠基人。他主持了殲教1、初教6、殲8、殲8Ⅱ飛機氣動佈局設計,奠定了我國亞音速飛機和超音速飛機氣動力設計的基石,推動了我國氣動力研究、設計基礎手段建設發展。

1930年2月4日,顧誦芬出生於江蘇蘇州。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那時的飛機轟炸聲成了顧誦芬兒時印象最深刻的聲音。日本飛機頻繁在頭頂上空盤旋,炸彈爆炸震得家裏的玻璃窗都發顫。經歷過這樣的日子,顧誦芬説:“沒有航空的話,我們國家將來還得受人欺負,我以後想造飛機。”就這樣,報國的種子在他心裏埋下了。

顧誦芬10歲生日時,叔叔顧廷鵬買了架航模飛機送他,他視若珍寶。父親見他這樣喜歡航模,便也買了一架給他。最初的航空夢想,便從小小的航模上誕生。此後,他先後求學於上海市南洋模範中學和上海交通大學航空工程系。

沒有制空權的軍隊就要被動捱打,航空武器裝備是現代戰爭的首戰裝備、決勝裝備。建立獨立完整並能與西方列強比肩的航空工業,是中國近代以來無數仁人志士的夙願。1951年,顧誦芬畢業後分配到航空工業局。當年正值抗美援朝的困難時刻,黨中央做出重大決定,國家拿出“60億斤小米”建設航空工業,航空工業局成立,新中國航空工業艱難起步。這一年,21歲的顧誦芬便將自己的一生與祖國的航空事業緊緊聯繫在了一起。

我國第一個飛機設計機構——瀋陽飛機設計室於1956年成立,顧誦芬作為首批核心成員,擔任氣動組組長,在徐舜壽、黃志千、葉正大等開拓者的領導下,開啟了新中國自行設計飛機的征程。

2022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蹟_2022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蹟有哪些 篇8

20__年8月1日,東京奧運會男子百米半決賽的現場,蘇炳添跑出了9秒83,以小組第一進入決賽。

9秒83,超出了蘇炳添的極限9秒85!

9秒83,代表最快的中國速度!

9秒83,全球百米比賽速度榜第12名!

從此,蘇炳添多了一個響噹噹的頭銜:

首個進入奧運會男子100米決賽的中國人!

讓我們一起走進這位“亞洲飛人”,究竟是什麼,支持他跑到奧運百米決賽的現場?

小鎮跑出來的“短跑天才”

1989年8月29日,蘇炳添出生在廣東省中山市古鎮的一個農民家庭。

他還有一個弟弟,一家四口有商有量,日子雖然並不富裕,但也過得和諧愜意。

蘇炳添小時候這麼愛跑步,是因為媽媽也酷愛跑步,蘇媽媽是當年古鎮“跑得最快的人”。

蘇炳添最喜歡和小夥伴比快,玩捉迷藏、紅綠燈遊戲,都是他搶第一。

他的11個表兄弟中,有5人曾是田徑運動員。

蘇炳添從小就喜歡追着表哥蔡建發屁股後邊跑,表哥當時是全中山市的冠軍,蘇炳添總跑不贏他。

蘇炳添卻越挫越勇,以“跑贏表哥”為目標,經常拉表哥一起比賽。

八年級的時候,蘇炳添成績不是很好,“補課”是常有的事。

有一次,他和同學比賽摸籃球框,他一下子摸到了最高處,被路過的體育老師楊永強看到了。

楊永強老師問他:“願不願意練體育?以後就不用補課了。”

聽説不用去“補課”,蘇炳添開心極了,馬上就答應了。

蘇炳添剛開始練的是跳高,一次體育課的短跑比賽,他輕輕鬆鬆就甩掉了受過專業訓練的田徑隊同學。

當時沒有人練100米短跑,蘇炳添也順理成章地成了校田徑隊的短跑隊員。

15歲的蘇炳添瞞着教練參加中山市中學生田徑比賽,還拿了個冠軍,跑出11秒72的好成績。

楊永強驚喜萬分,對他説:“不用練了,直接去比賽!”

蘇炳添,很快就從小鎮來到了中山市體育學校,成為全村人的驕傲。

縱使前路坎坷,也要咬牙堅持

一開始,蘇炳添難以適應嚴格的體育訓練,在體校,每天早上五點就得起牀,還要跑十幾公里,有時候還得帶着沙袋。

一個人來到陌生的地方,又是轉校生,蘇炳添沒有什麼朋友,有苦無處説,情緒一直低落。體校考試時,他的成績不怎麼好,教練也開始冷落他。

終於有一天,他偷偷坐車跑回家,告訴父母不想上體校了。父親本想揍他一頓,被母親攔下來。

後來,體校發現蘇炳添不見後,馬上找到楊永強老師一起尋人。楊永強在凌晨才找到蘇炳添。

楊永強帶着體校老師勸蘇炳添回校,這時,蘇媽媽卻猶豫了。

表哥蔡建發勸她:“為了蘇炳添的前途,現在吃點苦不算什麼!”

表哥已經是一名專業運動員,看到他,蘇炳添又重新燃起了“超越表哥”的夢想,他又回到了體校。

從此,蘇炳添不再怕吃苦,他也向隊友敞開心扉,互相交流,最重要的一點,他特別自律。

我們都知道,運動員訓練要控制飲食,蘇炳添一直堅持合理飲食。

家庭聚會的時候,蘇炳添從不亂吃東西,不吃豬肉和西瓜,不喝橙汁,更不會喝酒。

作息上,蘇炳添堅持5點起牀訓練,從不遲到,晚上10點準時睡覺,放假也如此,幾年如一日。

吃苦耐勞加上嚴格自律,蘇炳添迅速調整好狀態,進步神速。

有一次,表哥説他100米最快能跑到11秒。

蘇炳添説:“那也太輕鬆了。”

表哥要求他現場演示。

他們來到村裏國小的百米賽道,表哥掐秒錶。秒錶一停,表哥震驚地看着那“10秒75”,説不出話來。

那天,蘇炳添實現了“超越表哥”的夢想。

“戰勝表哥”之後,蘇炳添想走向更大的賽場,挑戰自己。

在香港對抗賽上,蘇炳添收穫了100米和200米比賽的冠軍。僅用了兩年不到的時間,蘇炳添就接近了健將級運動員的水平。

年底,蘇炳添拜別恩師寧德寶,進入廣東省田徑隊,正式成為一名職業短跑運動員。

進入省隊後,蘇炳添進入了魔鬼式的訓練。

每天要五點多起牀,晨跑5000米,吃完早飯,又要進行體能訓練、負重跑訓練、技術動作訓練,每天都在不斷地重複,繁雜而枯燥。

蘇炳添感覺太累,太困了!

最關鍵的是,蘇炳添來到省隊,又進入了一個陌生的地方,連廣州的公交車都不會坐。

他不認識人,感到很孤單,特別想家,有時覺得自己都待不下去了。

有一次,他偷偷跑出去找工作,但是,一個星期後又回來。

回來之後的蘇炳添一門心思撲在跑步這件事上,他也逐漸顯示出他的天賦,不斷向前,不斷突破。

蘇炳添師從的教練是袁國強,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中國速度”的代表人物。

剛入省隊的時候,蘇炳添每天認真刻苦訓練,但是成績沒有進步也沒有倒退,他告訴教練他真的練不下去了。

袁國強教練就對他説:“你再堅持一下,後面有一個比賽,馬上就可以檢驗一下自己了。”

蘇炳添決定再堅持一下。

所謂“名師出高徒”,兩年內,蘇炳添斬獲了男子60米、男子4×100米接力項目的三枚金牌。

憑着優異的比賽成績,蘇炳添20歲的時候,進入了國家隊,他的能力上了一個台階,當年以11金的成績稱霸“田徑短跑界”。

榮譽與傷痛並存,突破極限

運動員榮譽的背後,往往伴隨着傷痛,不管是身體上還是心理上的,戰勝這些傷痛,也就突破了自己。

第五屆東亞運動會奪冠後,蘇炳添突遭病痛折磨,上半年基本沒有什麼比賽。養傷期間,他還在不斷地進行力量練習。

傷痛並沒有阻礙蘇炳添的速度,適當的反而讓他爆發更強的潛能。

年底的廣州亞運會,蘇炳添拿下男子4×100米的冠軍金牌,這枚金牌時隔20年再度回到中國接力隊。

莫斯科世錦賽中,蘇炳添因搶跑被罰下場,而同年比賽的張培萌卻跑出了10.00秒,追平日本選手伊東浩司跑出的黃種人最快紀錄。

“搶跑罰下場”那一幕,在他腦海裏揮之不去,甚至有的時候裁判還沒有開槍,他卻總覺得“槍好像已經響了”。

打那以後,這一幕就成了蘇炳添心裏的一道坎,他失去了往日的自信。

幸運的是,蘇炳添遇到了他現在的外國教練蘭迪-亨廷頓,這個教練帶來了新的技術和方法,讓蘇炳添慢慢找回了自信。

蘭迪-亨廷頓是個“多事的老頭”,他原來是中國男子跳遠隊的教練,那時經常去短跑組提意見,蘇炳添從中獲益良多,後來蘭迪-亨廷頓就成了他的專屬教練。

亨廷頓經過研究,找出蘇炳添百米跑步中存在的主要問題:起跑很快,但是在50米到60米的時候,容易打亂節奏,力量和速度也逐漸下滑。

全球百米記錄前10名都是跑進9秒的非洲後裔選手,跑進9秒,是亞洲人的極限。

亨廷頓説,蘇炳添想要突破極限,最關鍵的是改變他的起跑習慣--由左腳起跑改為右腳起跑。換句話來説,就是重新學跑步。

這個改變存在很大風險,蘇炳添很有可能毀掉他十幾年的運動員生涯。

但是,他堅持這麼做,決定改技術的那一時,他就做好了退役的準備。

蘇炳添聽從亨廷頓教練安排,遠赴歐洲改技術。

改技術的過程中,蘇炳添承受巨大的壓力。剛開始,他連女運動員都跑不過,加上年紀越來越大,他的職業運動生涯遇到了瓶頸。

他每天逼迫把左腳放前面,故意讓右腳發力,雖然極不協調。腦海裏也在不斷重複這個動作,甚至睡覺都是在跑步。

休假期間,他竟跑去訓練基地外的森林“追兔子”,把每個兔子洞都摸得一清二楚。

這樣“高強度”的練習下,蘇炳添很快掌握了新的技術。

在美國尤金站中,26歲的蘇炳添跑出了9秒99,跑進9秒關口,成為“亞洲第一飛人”。

領獎那一刻,蘇炳添致敬劉翔,做了一個同樣的動作:身披五星紅旗,跳上領獎台。

退役了,再戰奧運

長期的征戰比賽,高強度訓練,讓蘇炳添身上多處帶傷。

短跑運動員的黃金年齡大多在28歲前,20__年,蘇炳添選擇了退役。

但是他還有兩個願望沒有實現:突破亞洲人的極限9秒85,站在奧運會男子百米的決賽場上。

所以,為了進入奧運會的百米決賽,蘇炳添堅持繼續比賽,讓自己回到巔峯的狀態。

宣佈退役的兩年內,蘇炳添再次為國家貢獻男子100米3金,男子60米1金1銀。

由於疫情的影響,20__年的東京奧運會推遲到20__年舉行。

訓練期間,蘇炳添曾出現兩次大傷。

第一次是田徑亞錦賽前,一次力量訓練中,蘇炳添腰部肌肉拉傷。

蘇炳添晚上睡覺時,腰部還隱隱作痛,就像一根刺在上面。

他積極出國就醫。在美國養傷期間,想到自己的年齡和久病纏身,蘇炳添曾一度想放棄比賽。

隊醫朱志偉開導他:“你屬蛇的嘛,蛇都會冬眠的,人的狀態也有恢復週期,不如等春天來了再考慮。”

就這樣,蘇炳添回國康復養傷,繼續參加當年的鑽石聯賽上海站。雖然表現不理想,但是,蘇炳添還在堅持,他一邊調整狀態,一邊比賽。

第二次受傷是蘇炳添在一次力量訓練中,不小心拉傷左肩,短期內很難恢復,幸好沒有傷到關鍵的腿部。

為了以最佳狀態迎接東京奧運會,從那時起,蘇炳添就進入了較長的恢復調整期。

20__年8月1日晚,萬眾期待下,蘇炳添出現在東京奧運會男子百米半決賽現場,而且超水平發揮,跑出9秒83!

全國人民都沸騰了!

劉翔第一時間發微博祝賀他:封神!9秒83!

蘇炳添也完成了交接,成為中國新一代“飛人”。

跑得最快的“大學教授”收穫跑得最慢的“愛情”

備戰東京奧運會期間,蘇炳添堅持完成了自己的學術論文。

8 月 1 日,蘇炳添一篇名為《新時代中國男子 100m 短跑:回顧與展望》的論文在社交網站走紅,網友紛紛感歎蘇炳添親自為論文 " 跑數據 "。

暨南大學畢業後,受學校聘請,蘇炳添決定留校任教,成為體育學院的一名副教授,繼續他的學術研究。

東京奧運會上“一戰成名” ,蘇炳添也成為了世界上跑得最快的“大學教授”。

跑得最快的“大學教授”卻收穫跑得最慢的“愛情”。

20__年10月10日,蘇炳添與青梅竹馬的妻子林豔芳完婚,結束16年的“愛情長跑”。

國中時,蘇炳添貪玩不好學,林豔芳是組長,每週就負責催他交作業。

“女神”林豔芳有很多愛慕者,唯獨和蘇炳添“傳紙條”,後來,他們改用“日記傳情”。

蘇炳添進入國家隊後,兩人極少見面,只能通過打電話聯絡,這一打堅持了十幾年。

20__年7月11日,蘇炳添的兒子小天天出生。兒子出生那天,他還沒有從瑞士回國,網友調侃“亞洲飛人第一次輸了,跑不過兒子!”

現在,蘇炳添一完成比賽,就堅持回家陪兒子,餵奶、換尿布、哄睡、帶娃出去走走,“亞洲飛人”秒變“奶爸”。

在一次採訪中,蘇炳添説:“我有一個夢想,在我孩子有認知能力的時候,讓他的媽媽帶他到現場去看一次我的比賽,讓他永遠記得自己的父親最輝煌的一瞬間。”

今年東京奧運會,他讓妻子和兒子看到了他“封神”的時刻!

雖然未在決賽中拿到獎牌,但蘇炳添覺得雖敗猶榮。

賽後他也在微博上留言:

“以9秒83進入奧運會決賽圈我已經非常滿足了,決賽的9.98也沒有遺憾,因為這就是我的最真實水平!”

東京奧運會,很有可能是蘇炳添的最後一站,也許未來,他會以新的身份,再次回到賽場上。

祝福這位“亞洲飛人”,願他能培養出更多的“中國飛人”,帶領中國田徑隊走向另一個巔峯!

2022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蹟_2022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蹟有哪些 篇9

最近,若問什麼最火?非神舟十二號昇天莫屬。

同時,三位飛天的宇航員也成了全民偶像,時時刻刻提醒着我們:什麼才是民族英雄。

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他們註定是要載入史冊的名字,也是值得我們敬仰的英雄。

這次飛天,相關部門採取“新老搭配”的方式,以便能及時處理一些棘手的問題。

而三位航天員中,年齡最大的當屬57歲的聶海勝,已經是三探蒼穹,擁有極其豐富的飛天經驗。

今天,咱們就來了解下聶海勝的成長背景,和他生活中的趣事。

一、聶海勝的童年

聶海勝出生於1964年,老家在湖北棗陽。在那個年代根本沒有“人口觀念”,所以父母連着生了8個孩子,聶海勝排行老六。

家裏條件不好,再加上一共10張嘴等着吃飯,所以聶海勝經常能體會到餓肚子的滋味。

而且,聶海勝經常穿姐姐們的花衣裳,還惹得不少同學嘲笑他。

不過,即使餓着肚子,也沒耽誤他調皮搗蛋。小時候的聶海勝可是遠近聞名的捉魚摸蝦小能手,有時一次能摸上來十多斤。

當然,他是逃課出去的,這些“戰利品”當然不敢帶回家。於是,他就帶到同學家,跟同學一起分享。

魚蝦用清水煮了,再撒一把鹽,在那個年代可是絕頂的美味了。

面對生活的窘迫,聶海勝深諳“知識改變命運的道理”,所以他一直學習非常好。以至於在國中時,還獲得了一個“數學王”的稱號。

當時,考試滿分是100分,老師説最先交卷的人能多得5分,聶海勝就成了每次都考105分的那個人。

二、學霸聶海勝

1980年,聶海勝的父親不幸離世,整個家庭的重擔都壓在了母親身上。

年紀輕輕的聶海勝非常懂事,幫母親攬下了許多農活,像放牛、割麥子等等。

也因此,聶海勝耽誤了不少學業。這麼一個好苗子,每天在地裏忙農活,可急壞了老師們。

老師們商量後,決定免除他的學雜費,減輕他家裏的負擔,聶海勝這才能安心讀書。

會考時,聶海勝考上了棗陽一中,整個地區最好的高中。

進了這所頂尖高中,聶海勝終於感受到了壓力,曾經在班級里名列前茅的他,現在只能排在中游。

為此,聶海勝學習更加認真。下晚自習後,別的同學都回了寢室,只有他在教室裏點着煤油燈,繼續讀書。

老師知道後,勸他回寢室,他就在寢室的被子裏打着手電筒繼續讀書。

雖然沒有“頭懸樑,錐刺股”那樣刻苦,但是效果也非常顯著,聶海勝的成績很快就攀升到班級的前列。

由於學業繁忙,聶海勝不能像小時候一樣貪玩了。所以,他唯一的愛好就是運動。

那時,學校裏流行一個遊戲——刀蹴,也就是現在的“鬥雞”。剛開始聶海勝還屢嘗敗績,等到鍛鍊了幾個月之後,班級裏已經沒人是他的對手了。

聶海勝平時非常樂於助人,每次學校檢查衞生,同學們打掃完,他都要幫其他同學再看一遍,偶爾有些遺漏的角落,聶海勝都會幫忙清理。

有一次,同班同學肖居成得了重感冒,聶海勝為了照顧他,每天幫他打飯、洗碗,連續做了一週。

正是因為這種品格,聶海勝在高中時人緣非常好,交到了不少朋友。

聶海勝曾跟好友金邦才吐露心聲:“我以後想當兵,最好是飛行員。”他説:“小時候飛機飛過,小夥伴都喜歡看,而我是看得最久的那個。”

那時,學校附近有一根十來米長的鋼管,只有一隻腳那麼寬。聶海勝每次都能走完,而且一次比一次快。

事實證明,他的平衡能力非常強,再加上常年鍛鍊養成的身體素質,絕對是當飛行員的料。

三、飛行員時期

沒過多久,聶海勝的機會就來了。

1983年,空軍部隊到棗陽一中招募飛行員,聶海勝輕鬆達標,成功考入長春飛行學院。

當時的條件不如現在,各種器械非常粗糙。手腳磨起泡,甚至滲出血水都是常有的事。

好在聶海勝憑藉頑強的意志,堅持了下來。最後,聶海勝終於成為了一名殲擊機的飛行員,還是同行中第一個單飛的人。

在部隊訓練期間,聶海勝每隔幾年會回家探望一次。其中有一次,還鬧出了不小的笑話。

當時,聶海勝像往常一樣,回家幫母親幹農活。心血來潮之下,借了鄰居一輛手扶拖拉機。

結果,從沒開過拖拉機的他,剛一上手,差點給開翻了。

鄉親們看到後不由得起鬨:“會開飛機,不會開這個?”

聶海勝則是尷尬地撓撓頭,説:“這玩意兒確實不好弄。”

1989年6月3日,聶海勝駕駛殲擊機升到4000多米的高空時,發動機突然出現故障。

聶海勝憑藉強大的心理素質,一邊向指揮部報告狀況,一邊在腦海裏想解決辦法。

然而,各種辦法都試了個遍,問題仍然沒有解決,飛機還在下墜。

由於速度過快,聶海勝的雙眼甚至出現了黑視現象。

在最後一刻,深知局面無法挽回,聶海勝才按下了彈射開關。等到他看清時,發現飛機已經墜毀了。

為了表彰聶海勝在這次飛行中,努力挽救殲擊機的精神,部隊給他頒發了三等功。

此後,聶海勝駕駛各種型號的殲擊機,累計安全飛行1480小時,被評為空軍一級飛行員。

四、英雄背後的功臣

1991年,聶海勝正在南昌工作,27歲的年紀已經老大不小了,卻還沒有個對象。

聶海勝有一套自己的擇偶標準:首先兩人必須得合得來,而且最好是在南昌本地,這樣兩人有更多的機會相互瞭解。

有意思的是,當時他因病住院,看到醫院裏的女護士很多,於是就請護士長幫他挑一個。

護士長思來想去,決定把聶捷琳介紹給他,兩人就這麼認識了。

聶海勝樸實厚道,聶捷琳心靈手巧、大大方方。第一次見面,兩人就對彼此很滿意。

沒過幾次,聶海勝就見到了女方的父母,二老對他也非常看好。於是,兩人順理成章地結了婚,聶海勝成了“江西女婿”。

兩人婚後一直非常恩愛,吵架都很少有。然而,有一次兩人卻鬧得險些離婚。

1996年,兩人結婚第5年時。我國準備進行航天員遴選,聶海勝作為國家特級飛行員,自然對這個機會非常渴望。

可是,等他回到家對妻子一説,聶捷琳的態度卻非常堅決:不同意。

聶海勝也很無奈,一邊是結髮的妻子,另一邊是千載難逢的機會,實在讓人為難。

於是,聶海勝想了一個辦法:先斬後奏,等通過了選拔,再徵求妻子的原諒。

可是等選拔人員登門的時候,聶捷琳直接把他們“掃地出門”,就是不同意丈夫做航天員。

為了表明自己的態度,聶捷琳甚至拿離婚來威脅聶海勝。

婚當然是不能離的,可是聶海勝也不想放棄自己的夢想。後來,經過聶海勝多次軟磨硬泡,聶捷琳才終於同意了丈夫的請求。

五、航天員時期

1998年1月,聶海勝跟楊利偉等一共14人,成為了我國首批航天員。

從那以後,聶海勝跟妻子就開始了“兩地分居生活”。

作為宇航員,光是基礎課程,就要學習58門。還要經常在失重的環境中訓練,為將來進入太空做準備。

雖然,家屬樓跟基地之間只有500米的距離,但是聶海勝忙得很久都不着家。

近在咫尺的家屬樓尚且如此,更不用説棗陽老家了。

20__年,聶海勝的母親突發腦溢血,聶海勝才千里迢迢趕回老家。

看着牀頭虛弱的母親,面對生命危險都毫不畏懼的硬漢,終於留下了眼淚。

好在經過救治,母親的性命保住了,在母親身邊陪伴了三天之後,聶海勝又回到基地,投入到訓練中。

20__年,聶海勝乘坐神舟六號飛船出征太空,鄉親們都聚集在老家的空地上,跟聶海勝的母親共同見證了歷史性的一刻。

20__年6月11日,聶海勝再次執行任務,乘坐神州十號升空。老家的鄉親們拉起橫幅,寫道:海勝在天攬四海盛景,舉國歡慶賀神州騰飛。

時至今日,聶海勝已經是57歲的老將了。這次神州十二號任務,已經是他第三次進入太空。

臨行前,聶海勝還染黑了白髮,告訴人們:我還年輕,我還能為國爭光。

不光是聶海勝,已經56歲的楊利偉,雖然多年沒有接受航天任務,卻仍然在保持訓練訓練,時刻等待祖國的召喚。

儘管我國第一代航天員已經上了年紀,但是我們還有第二代,第三代,甚至之後的無數代航天員前仆後繼。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像聶海勝一樣,為祖國無私奉獻的老一輩愛國人士還有很多,希望他們的事蹟能夠一直傳唱下去。

“航天精神”也會像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一樣,一代代傳承下去,鼓舞着一代代中華人民。

2022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蹟_2022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蹟有哪些 篇10

蘇炳添最大的天賦就是堅持,幹一件事,就要幹到底,不達目的決不放棄。

他的付出終歸獲得了回報。在20__年國際田聯鑽石聯賽尤金站的男子百米“飛人大戰”中,蘇炳添以9秒99的成績摘得銅牌,成了第一位闖入9秒關口的黃種人。那一刻,站在他身邊的清一色的黑人選手,蘇炳添為中國揚眉吐氣了。

3個月後,20__年北京世界田徑錦標賽男子百米半決賽,蘇炳添與維考特在精確到小數點後第三位上的數字皆為9秒987,因此兩人以並列第八的成績晉級決賽。蘇炳添也成為了首位殺入世錦賽百米決賽的亞洲運動員。決賽他以10.06的成績獲得第九名。

中國田徑隊總教練馮樹勇這樣評價蘇炳添:“蘇炳添非常偉大。過去我們一直認為自己跑不過黑人選手,每到大賽,輸竟然成了‘正常’結果。整整等了幾代人,我們才贏來了蘇炳添的爆發。他的突破有一個特別大的意義,那就是打破了我們長期被禁錮的思想和一些神話性的東西,挖掘出了隊員的潛力。”

20__年裏約奧運會男子100米半決賽,蘇炳添以10秒08排名第14位。8月18日,里約奧運男子4X100米接力預賽,中國隊湯星強、謝震業、蘇炳添、張培萌跑出37秒82的成績,破亞洲紀錄晉級決賽。8月20日,里約奧運會男子4×100米接力決賽,蘇炳添與湯星強、謝震業、張培萌代表中國隊以37秒90獲第4名。

再快的選手也跑不過時間,20__年,28歲的蘇炳添曾一度向田徑隊遞交過退役報告,打算年內結婚,開啟新的生活。

但是生活給他開了個小小的玩笑,在當年天津全運會上,蘇炳添輸給了新人謝震業屈居亞軍,蘇炳添回憶,“我覺得上天一直在考驗我,但是沒關係,我有這個耐心。運動員有誰願意服輸呢?”

名師出高徒,20__年,蘇炳添開始正式跟隨美國外交蘭迪-亨廷頓訓練。蘭迪出身於NCAA名校俄勒岡大學,迄今從事跳遠和短跑的支教工作長達四十年,曾帶出兩位男子跳遠世界巨星班克斯、鮑威爾。

2022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蹟_2022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蹟有哪些 篇11

四月的沂源,桃花正豔。西里鎮張家泉村走出的朱彥夫,在20__年的這個春天,成了全國第一個“時代楷模”。

近日,中共中央宣傳部和山東省委先後下發文件,要求廣泛開展向朱彥夫同志學習活動。朱彥夫的事蹟,像春日的花朵一樣,開遍神州。

這位81歲的老人,手腳盡失、半身癱瘓。究竟是什麼,讓他放棄療養院的優待,回到家鄉投身建設?是什麼力量讓他為羣眾無私奉獻,帶領村民奔向致富路?又是什麼力量,驅使他在退下來後寫出嘔心瀝血之作,警示後人?

縱觀朱彥夫的人生軌跡,就是一部堅定信仰的踐行史。

到各地宣講朱彥夫同志的先進事蹟,是最近一段時間,濟南軍區“沂蒙旅”一營教導員汪祥鬆的主要任務。朱彥夫當兵時就在一營,汪祥鬆,可以説是朱彥夫的小戰友。他説,雖然每次都在講一樣的故事,但每一次作報告,都能給他以新的啟迪。

“朱老14歲參軍,16歲入黨,歷經上百次戰鬥,經過47次手術才從死神那裏掙脱出來。活着已是奇蹟,本應在療養院頤養天年,卻不忘黨的教育和組織的培養,毅然回到家鄉自食其力。讓人肅然起敬。”汪祥鬆説,朱彥夫經常唸叨,與犧牲在戰場上的戰友相比,自己是幸運的。只要活着一天,就要奉獻一天。“他一輩子的奮鬥,為信仰的力量作出了生動詮釋。”

如今,在張家泉村,依然能感受到朱彥夫留下的痕跡。他整治的山溝,挖掘的機井,還在繼續造福着這裏的百姓。而他的故事和精神,更是被幾代村民津津樂道。

張家泉村現任村支書劉文和説起朱彥夫,心存敬意。“老支書是個有信仰的人。現實生活中,有些人總是抱怨老天爺對自己眷顧太少,生不逢時,命運多舛。但是看看老支書,他一輩子相信黨,只要信念不倒,精神不垮,什麼都能扛過去!”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的保爾·柯察金,曾鼓舞和教育了幾代人,朱彥夫的《極限人生》,同樣揭示了人生的價值和底藴。省委老幹部局調研處處長宋文軍説,朱彥夫奉獻給社會的不僅僅是一部書,他所表現出的不屈的信念和堅強的意志,更值得深刻領悟。“信仰,是精神的支柱、力量的源泉,看似無形,卻是頂天立地。”

“_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產黨人精神上的‘鈣’,沒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堅定,精神上就會‘缺鈣’,就會得‘軟骨病’。時代楷模朱彥夫身上體現的最寶貴品格就是這種崇高的精神追求和堅定的理想信念。”中國政治學會副會長、濟南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院長包心鑑認為,正是因為有堅定的理想信念,朱彥夫四肢殘缺但人格健全高大;正是因為有堅定的理想信念,他為帶領鄉親們走上富裕道路而拖着假肢四處奔走;正是因為有堅定的理想信念,他用嘴含筆艱難寫作,為我們留下催人淚下的作品。

包心鑑説,時代楷模朱彥夫的崇高精神和感人事蹟生動表明,崇高的人生追求,堅定的理想信念,不屈的革命精神,仍然是我們這個時代最為寶貴的財富。認真學習朱彥夫,以堅定的理想信念擔當起人民賦予的責任,應當成為所有共產黨人終身的價值追求。

看了中央台播出的“時代楷模”朱彥夫後,很多人哭了,不是因為他做出的事蹟有多些,也不是因為他讓人們富起來,而是因為他那種永不退色的共產黨員的本色。

在那種艱苦的條件下,他能從一個廢人變成一個比一個正常都強的人;在那種艱苦的條件下,他做的每一件事都比每一個正常人所做事都超出尋常。

他被追為“時代楷模”當之無愧啊!朱彥夫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很多,總結起來有三條:

一是朱彥夫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一個在戰爭中生存下來的重殘戰士,沒有躺在功勞薄上享福,而是離開休養所回老家,瞞着老人,練習生存本領;用畢生的心血帶領村民致富,從不領取任何待遇,教育子女做人,還寫出兩本書。這種精神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學習。

二是朱彥夫的人品值得我們學習。他當村支書,從不領村裏一分錢。在自己並不富裕的情況下,還經常拿出自己的撫卹金幫助他人。自己的女兒出嫁,作為親生父親卻沒出一分錢給女兒買嫁粧,他是不願意買嗎?不是,他是沒有錢,他的錢用在別人身上啦。

三是朱彥夫的毅力值得我們學習。朱彥夫的毅力不僅表現在他的身體上,而且還表現在他一生不停地的為人民服務上。他為了實現人生價值,他堅持鍛練自理能力。大家可想而知,一個沒有四肢的人,連吃飯都困難,要達到正常上班、寫書、爬山,這個毅力得有多大啊。另外,朱彥夫從年輕起,堅持造福於民,一直到81歲,心裏還是想着百姓,從沒有想過自己。這種毅力又有多大啊。

向時代楷模學習,就要學習他們立足平凡、追求崇高的美好情懷。張麗莉、吳斌、高鐵成等時代楷模,都是普普通通的勞動者,可以説是大家的同事、鄰居、朋友。他們平平常常、樸素無華,默默無聞地工作着學習着生活着,默默無聞地堅守着道德標準、涵養着道德情操,以點點滴滴的積累,以持之以恆的追求,成就了平凡中的偉大,匯聚了不尋常的道德力量,鑄就了關鍵時刻的堅強意志。從這些平民英雄身上可以看到,無私與善良就在自己身邊,無畏與勇敢就在自己身邊,平凡和偉大之間沒有絕對的界限,把小事做好就是不平凡。我們向時代楷模學習,就要像他們那樣,“勿以善小而不為”,認認真真做好身邊事,力所能及幫助周圍人,從自己做起、從小事做起、從舉手之勞做起,崇德尚義、積小成大,自覺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傳承者、社會主義道德規範的實踐者。

向時代楷模學習,就是要學習他們愛崗敬業、忠於職守的職業精神。愛崗敬業、恪盡職守,滿腔熱情地投入工作,把工作崗位作為實現人生價值的舞台,是時代楷模的一個鮮明特徵。張麗莉全身心投入教書育人的崗位,在車禍瞬間保護自己的學生,詮釋了對教育事業的忠誠和熱愛;吳斌連續十多年安全行駛一百多萬公里,在遭受突如其來的重創後,用生命履行了自己的工作職責;高鐵成三次勇闖火海,以大無畏的犧牲精神展示了當代革命軍人的風采。這一個個壯舉背後,是他們對職業理想的追求,對職業精神的堅守。他們崇高的職業操守,托起了生命的方舟,昇華了民族的美德,成為激勵人們奮發有為、不斷前進的強大精神動力。我們向時代楷模學習,就要像他們那樣恪守職業道德、弘揚職業精神,幹一行愛一行,鑽一行精一行,立足本職、紮實工作,以對事業高度負責的精神,在推進改革發展中創造一流業績。

我們的時代是英雄輩出的時代,每一個時代楷模就是一面鮮豔的旗幟。發揮好時代楷模示範引領作用,是培育文明新風的時代要求,是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重要途徑。要充分發揮報刊、廣播、電視、通訊社以及互聯網等大眾傳媒的作用,把宣傳時代楷模作為一項經常性工作,以發現偉大的眼光和崇尚先進的情懷,挖掘閃光事例、報道先進典型,大力營造學習先進、爭當先進的濃厚氛圍。要注重以文化人、以德育人,運用文藝作品、宣講報告、公益廣告等多種形式,生動展示時代楷模的感人事蹟,熱情謳歌時代楷模的高尚情操,讓人們從中汲取精神養分、感悟道德力量。要堅持知行統一,深入開展道德實踐活動,廣泛搭建平台、豐富渠道載體,把學習時代楷模與精神文明創建、志願服務、送温暖獻愛心、扶貧濟困、互幫互助等活動結合起來,使時代楷模的崇高精神轉化為人們的實際行動。要充分發揮政策法規的導向作用,完善相關激勵機制,禮敬時代楷模、關愛時代楷模,褒揚良好道德行為、制約不道德現象,推動形成好人好報的良好風氣,形成尊重時代楷模、學習時代楷模的社會環境。要進一步健全文明委統籌協調、有關部門各負其責、社會團體積極配合、各方面廣泛參與的工作格局,完善工作措施、建立長效機制,推動學習宣傳時代楷模活動深入持久開展下去,使我們的社會更加文明祥和、更加温暖和諧。

2022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蹟_2022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蹟有哪些 篇12

據央視新聞消息,國際體育仲裁法庭2月18日宣佈,英國田徑運動員烏賈被認定違反了反興奮劑規則,他在20__年8月6日舉行的東京奧運會男子4X100米接力決賽中的成績將被取消,並沒收獎牌、積分、獎品、證書。

根據相關規則,英國男子短跑接力隊在男子4x100米接力決賽中的成績也將被取消,並沒收獎牌、積分、獎品、證書。原本第四名的中國男子接力隊有望遞補獲銅牌。

20__年8月,國際興奮劑檢測機構表示,烏賈8月6日參加東京奧運會田徑項目男子4x100米接力決賽後收集的尿樣檢測呈陽性。9月,烏賈的B瓶尿樣檢測結果也呈陽性。

烏賈在東京奧運會上是英國4x100米接力隊的首棒選手,當時英國隊最終以0.01秒的差距敗給意大利隊,收穫銀牌。

在那場男子接力決賽中,由吳智強、蘇炳添、湯星強和謝震業組成的中國隊當時名列第四。國際體育仲裁法庭這份公告意味着有可能中國隊會遞補獲得銅牌,那將是中國男子接力在奧運會歷史上的最佳戰績。

20__年8月6日晚,在東京新國立競技場上演進行的4X100米奧運會田徑比賽中,由湯星強、謝震業、蘇炳添和吳智強組成的中國隊以37秒79獲得第四名。

20__年北京田徑世錦賽,家門口作戰的中國男子短跑不斷創造歷史。先是蘇炳添在男子100米預賽打開10秒大關,成為首位跑進世錦賽百米決賽的中國人。隨後,中國男子接力隊不斷突破自我,在鳥巢站上領獎台。

莫有雪、謝震業、蘇炳添、張培萌,曾經是那個夏天最讓人熱血沸騰的4個名字。

男子4×100米接力預賽,4位小夥子在預賽便跑出37秒92,刷新了亞洲紀錄,強勢晉級世錦賽決賽。決賽與眾多頂尖強隊同場競技,被分到了不利的第9道,他們沒有怯場,最終跑出38秒01,僅次於博爾特領銜的牙買加隊,斬獲一枚可以載入史冊的銀牌。

從那以後的6年間,中國男子接力隊一直在追逐下一枚世界大賽獎牌,卻屢屢與其失之交臂。

20__年裏約奧運會,中國男子接力隊的第一棒變成了湯星強,謝震業、蘇炳添、張培萌依然處在巔峯期。他們在預賽中跑出37秒82,再次刷新亞洲紀錄,站上了奧運會決賽的舞台,跑出37秒90的優異成績,遺憾獲得第4名。

20__年倫敦世錦賽,“謝蘇張”仍是主力,第一棒變成了吳智強,預賽跑出38秒20,決賽跑出38秒34,再次獲得第4名,與領獎台僅一步之遙。

20__年多哈世錦賽,中國男子接力隊對棒次做出巨大調整,蘇炳添、謝震業分別跑第一棒、最後一棒,許周政、吳智強分別跑第二棒、第三棒。預賽跑出37秒79,打破了全國紀錄,但謝震業決賽前受傷,最後一棒被迫換成別舸,中國隊最終獲得第6名。

20__年、20__年、20__年,中國男子接力隊接連闖進世界大賽接力決賽,卻一再無緣獎牌。

如今,中國男子接力隊終於有望圓夢,祝賀!

2022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蹟_2022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蹟有哪些 篇13

聶海勝擔任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飛行乘組指令長,這是他第三次飛天。

1964年,聶海勝出生在湖北襄陽一個普通農家,在家排行老六。1987年,他從空軍長春飛行學院(今空軍航空大學)畢業後,被分配到江西,從此紮根江西11年。

1998年1月,聶海勝正式成為中國首批航天員。20__年10月12日,我國第一艘執行多人飛天任務的神舟六號載人航天飛船升空,5天后,聶海勝、費俊龍凱旋。

8年後,已是少將軍銜的聶海勝再次出征,與航天員張曉光、王亞平共同執行天宮一號與神舟十號載人交會對接任務,獲圓滿成功。

“8”似乎與聶海勝格外有緣,在度過了又一個8年後,20__年,57歲的聶海勝搭乘神舟十二號第三次飛天,將同另外兩名航天員一起,在空間站駐留3個月。

航天員們進入太空生活後,健身鍛鍊成了“每日必備”。他們需要每天進行至少兩小時的運動鍛鍊。飯後,聶海勝開始了健身“三連”——後空翻、倒立、後空翻。這些在地面上飯後禁止的動作,在太空環境中,不會對他造成不良影響。

太空出艙是一項極為複雜、危險的工作,航天員在出艙前也要進行多項準備工作。據視頻畫面顯示,聶海勝在湯洪波的幫助下,接受了運動肺功能檢查。

據悉,這項檢查是為測試航天員心肺功能,同時通過大運動量刺激和呼吸機對肺部的強化,確保航天員出艙時良好的身體狀態,有體力在純氧環境下穿着130公斤重的艙外航天服,完成複雜的艙外工作。

畫面中,在湯洪波的提示下,聶海勝鬆開兩隻手在空中揮舞,好像在開心地手舞足蹈,毫無壓力,顯然是信心十足。

周家平曾與聶海勝在空軍駐贛某部學習,兩人同住一間寢室。

據周家平回憶,有一次,聶海勝在執行訓練任務時,飛機發生故障,從5000米的高空墜落,塔台指揮聶海勝保持飛機狀態,實施“空中開車”。聶海勝按照程序操作,但沒有成功。當時飛機飛行高度已降到20__米,塔台指揮員讓聶海勝準備跳傘,但不甘心的聶海勝又試了一次,無奈再次失敗。在飛機飛行高度只有500米時,他被迫選擇離機跳傘。幾秒鐘後,飛機墜毀,而聶海勝的傘降點距飛機墜毀點僅100米,巨大的氣浪把聶海勝推倒在地,所幸他毫髮未傷。

“這種突發狀況,全憑過硬的飛行技術和豐富的經驗。”周家平感慨道,聶海勝在專業領域是大家的榜樣。

2022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蹟_2022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蹟有哪些 篇14

隊員們説,吳天一在高寒地帶開展科研工作的拼搏精神和獻身精神,曾令外國專家欽佩不已。

那是1990年夏,中外科學家攜手組建“阿尼瑪卿雪山聯合登山隊”。海拔6282米的阿尼瑪卿雪山位於青海南部,以其海拔高、地形複雜、氣温低、風力大、紫外線照射強,氣候多變等特點,為高山環境生理研究提供了完備條件。此次登山目的之一就是考察人在徒步急進登山狀態下的複合反應。

在海拔5000米進行高山生理實驗10天后,外方醫療隊員因為出現急性高原反應停下了腳步。而同樣出現高原反應的12名中方隊員,在隊長吳天一的率領下卻一直攀登至5600米高度,並建立了實驗站,完成了一週的科學考察。此次考察結果———《人在特高海拔的生理研究》論文在國際高原醫學界引起轟動,為我國贏得一項特別貢獻獎。

在高原醫學研究中,吳天一不僅是勇者,更是一位智者。他極富語言天賦,精通英語、俄語,且與藏胞交談不用翻譯。陪同外賓訪問時,他地道的英語令美國科技參贊驚詫不已。

掌握多種語言,賦予他登上世界舞台的階梯。他第一個向世人介紹高原肺水腫和成人高原心臟病。他將險境中求得的數以萬計的科學數據,撰寫成100多篇論文。其中,《我國藏族在世界高原人羣中獲最佳高原適應性》一文,榮獲世界高原醫學界認可。《高原病命名與分型》等論文被國際低氧學術研討會多次引用,並收錄於國際科技資料數據庫。

年過八旬的吳天一仍帶着心臟起搏器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高原開展科研工作。他直言,高原醫學研究的“無限風光”在崇山峻嶺之間,只要事業需要,他將隨時背起行囊奔赴險峯。

2022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蹟_2022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蹟有哪些 篇15

陳家順:“變身”民工的“卧底局長”

【頒獎詞】為鄉親卧底,你吃遍所有的苦,為百姓打工,你換來羣眾最多的甜。你喬裝改扮,卻藏不住心底最深的惦念;你隱姓埋名,可我們都知道你是誰,為了誰。

【事蹟】人物介紹:1968年出生,雲南省沾益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副局長、沾益縣駐浙江義烏勞務工作站站長。為保障外出務工人員的合法利益,從20xx年9月起,陳家順先後深入多家用工企業,以農民工的身份應聘到企業“卧底”打工。

在很多被陳家順關照過的農民工眼裏,“陳老師”好像什麼都不怕。但陳家順説自己有“軟肋”,最怕的就是“老百姓説你們幹部騙人”。

現年45歲的陳家順,是雲南省曲靖市沾益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副局長。記者在演播室內見到他,腰板挺直,但身材明顯單薄,臉上多少看得出知識分子氣息。雖然在舞台上盡力放慢步伐,但他仍沒法兒掩飾平日走路頻率很快的習慣。

幾年前,陳家順被派往浙江義烏,擔任義烏勞務工作站站長。麻煩事接踵而來:此前勞務輸出由鄉鎮、村負責宣傳動員,但是鄉親出去後常説外面的情況和聽到的宣傳不一樣。陳家順成了鄉親們的“出氣筒”,有打工者甚至想揍他一頓。

陳家順輾轉反側,問題出哪兒了?為把真實的用工信息傳達給鄉親,也為了更好地給鄉親們維權,他下了決心:以一個普通農民工的身份去求職,實地體驗農民工的生活工作。 不曾想,一“卧底”就是好幾年。他幾次進出工廠和農民工子弟學校,當過組裝工、裝卸工,看過倉庫,當過“豬倌”。“你是農民工嗎?”他説剛開始“卧底”時,別人常直截了當地問他,因為他的書生氣與幹活手勢,看着十有八九是個“假民工”。去一家養殖場面試時,陳家順特意摘掉了400多度的近視眼鏡,廠方説他不像養豬人,他立馬迴應“別看我像不像,要看我是不是能幹得下來!”

“最受不了難聞的氣味,開始兩天連飯都吃不下去,直到一週後才基本適應。每天早上起來最辛苦的就是清洗豬舍,剛開始時要花3小時才清洗完,後來熟能生巧,只花1小時就能幹完了。”一個月後,陳家順在重點收集了工作環境、生活條件、工資待遇、子女上學等“情報”後辭職,推薦了幾位鄉親來這裏務工。

為了儘可能多地瞭解各行業信息,陳家順逼着自己快速學習、上手。比如,剛學會養豬,又得適應工廠流水線上的作業。“卧底”打工時,但凡找到用工條件相對優越的,總會眼前一亮。他曾應聘到一家中等規模的飾品廠,待遇和條件很不錯:保底工資不低,因工作需要加班,廠裏會補發加班費,還有免費的工作餐。一個月後,他介紹了20多名老鄉過來,事先鄭重其事和老闆談好條件:報銷工人過來的車費,每月的工資按時發,儘量給工人安排技術性崗位……

有人説他這樣做太辛苦了,他卻認個死理:“別總覺得老百姓抱怨多,其實他們講究的就是實在和信任。你提供的用工信息與實際情況相差十萬八千里,怎麼指望大夥兒相信你?我們當官的,如果今天的事情都做不好,又怎麼指望讓老百姓相信你描繪的藍圖?”

陳家順愛給自己找麻煩,很多農民工朋友都有他的手機號,他早已把自己當成了他們中的一分子。“我們再辛苦,終究背後是有組織依靠的,而農民工呢?他們漂泊異鄉,無依無靠,那是真的辛苦!”隨着在媒體上的曝光率不斷增多,現在陳家順“卧底”越來越難了,但他説,只要心裏裝着農民工朋友,即便換個方式,也可以為他們做事。

2022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蹟_2022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蹟有哪些 篇16

顧誦芬帶領的團隊誕生出一位科學院院士,三位工程院院士,兩位型號總指揮。他主持編纂了70餘冊航空科技書籍,主編的《飛機總體設計》一書,已經成為我國航空院校飛行器設計專業的必修課教材,主編的《現代武器裝備知識叢書——空軍武器裝備卷》《大飛機出版工程》等多個系列、數十種航空專著與圖書也都產生了重要而廣泛的影響。

“回想我這一生,談不上什麼豐功偉績,只能説沒有虛度光陰,為國家做了些事情。”顧誦芬淳樸的話語中不無謙虛。對於年輕人,他充滿了期待。“我國航空事業發展需要年輕人才,他們是祖國的明天。我只想對年輕人説,心中要有國家,永遠把國家放在第一位,要牢牢記住歷史,珍惜今天的生活。多讀書,多思考,努力學習,認真做好每一件事。”

20__年,當鮐背之年的顧誦芬再次回到瀋陽飛機設計研究所的時候,執意要到中國航空事業開拓者黃志千烈士的塑像前去看一看,顫顫巍巍的他看向黃志千塑像時眼睛裏閃爍着光芒。

在顧誦芬的心裏有國家、有航空、有飛機、有研究所、有團隊、有老同事、有老朋友,就是沒有他自己。他講起來都是設計製造飛機的時候如何的艱苦,哪位同志做出了重要貢獻,沒有他們的話飛機就飛不起來,可是他自己的功績總是一筆帶過、不願多提。提到大家的生活,哪位同志受了委屈,哪位同志應該受到照顧,誰的日子過得很苦,他都説的清清楚楚,但是問到他自己受的苦時,卻總是雲淡風輕。

顧誦芬説:“這沒什麼,都是應該做的,共產黨員就應該是這樣的,這是主席的教導。”這些話不是喊口號,不是説空話,這是他內心最真的話。他用將近一個世紀的人生經歷告訴我們,共產黨員應該是個什麼樣子,他用過去投身航空幾十年的時光告訴我們,航空人究竟是個什麼樣子。

2022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蹟_2022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蹟有哪些 篇17

1959年10月,當時的蘇共中央的赫魯曉夫率團訪華,毛澤東同志提出了為中國核潛艇研製提供技術支持的請求。赫魯曉夫傲慢地回答:“你們中國搞不出來,只要我們蘇聯有了,大家建立聯合艦隊就可以了。”他甚至提出,在中國設立長波電台,建設供蘇聯的潛艇停靠的基地。

毛澤東同志聽後憤怒地站了起來説:“過去英國和其他外國人佔領我國多年,我們再也不會讓任何人為了自己的目的使用我國領土!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

1962年2月,彭士祿開始主持潛艇核動力裝置的論證和主要設備的前期開發。然而,當時一窮二白的新中國想要造核潛艇,簡直比登天還難!無圖紙資料,無權威專家,無外來援助,包括彭士祿在內的所有人,誰也沒見過核潛艇長什麼樣,僅有的參考資料,是從報紙上翻拍的兩張模糊不清的外國核潛艇照片,和一個從美國商店買回來的兒童核潛艇模型玩具。在這種狀況下搞核潛艇不得不全靠“自教自學”。

“那時候,條件艱苦啊,我們都能夠幹出來,不容易!”彭士祿深知,僅憑一腔熱血是不夠的,需要把自己和別人已有的經驗和技能進行轉化,同時大量吸收新的前沿知識。

彭士祿針對全室大多數人只會俄語不會英語、而外文資料又大多為英文的狀況,組織了集體英語學習。大家從早晨5點多鐘起牀就背英語單詞,甚至上廁所時也在背,夜深了也要背上幾遍新學的單詞才去睡。這樣邊學英語,邊看與各自專業有關的英文資料,經過兩年的努力,全室基本上過了英語閲讀關,並且摸清了國外核電站、核動力裝置的基本情況。

“那時候,交通不便,我們吃住都在工地上。那裏陰暗潮濕、毒蛇蚊蟲肆虐,生活非常艱苦。我們是吃着窩窩頭搞科研的,連窩窩頭都吃不上時,就挖野菜和白菜根吃。沒有電腦,僅有一台手搖計算機,大家就拉計算尺、打算盤,那麼多的數據都是靠這些工具沒日沒夜地算出來的。”彭老回憶説。

就這樣,通過邊學習邊實踐,他們逐漸紮實地掌握了核動力裝置的基本原理及各系統、各專業間的內在關係。默默攻關,這些“門外漢”悄無聲息地站到了核動力科學研究的前沿。

2022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蹟_2022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蹟有哪些 篇18

1980年,殲8Ⅱ飛機立項研製,其作戰性能要求遠超殲8飛機。顧誦芬任該型號總設計師,是航空工業第一位由國家任命的型號總設計師。他制訂了兩側進氣的氣動佈局方案,解決了二元超音速可調進氣道設計等一系列問題。同時,他作為型號總設計師,組織和領導軍地多個部門、上百個單位高效協同工作,僅用四年就實現了飛機首飛。

殲8系列飛機共衍生16種型號和技術驗證機,裝備部隊350餘架,一直是我軍20世紀的主戰裝備。殲8系列飛機的研製,牽引構建了較為完善的航空工業體系,促進了冶金、化工、電子等工業的發展。顧誦芬被譽為新中國傑出的飛機設計大師、飛機氣動力設計第一人。

大飛機是國之重器,是國家意志的體現。顧誦芬先後擔任國家大飛機重大專項論證組副組長和大飛機方案論證委員會主任委員。20__年,他牽頭論證並提交了《關於把發展大型飛機列為國家標誌性重大專項工程的建議》。他基於對軍用、民用航空技術相通的規律性認識,提出“軍民統籌、大客大運並舉”的大飛機發展思路,並得到採納。20__年,國家批准設立大飛機重大科技專項。20__年,運20列裝部隊。20__年,C919成功首飛。

顧誦芬在航空事業耕耘70載,由於國防與航空工業的特殊性,直至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以後,因國家、軍方、航空工業系統、地方政府多次的獎勵、表彰,顧誦芬的名字才逐漸進入大眾的視野。

顧誦芬還十分重視人才培養,他帶領的團隊走出了一位科學院院士,三位工程院院士,兩位型號總指揮。他主持編纂了70餘部航空科技書籍,主編的《飛機總體設計》一書,已經成為我國航空院校飛行器設計專業的必修課教材,主編的《現代武器裝備知識叢書——空軍武器裝備卷》《大飛機出版工程》等多個系列、數十種航空專著與圖書也都產生了巨大而廣泛的影響。

如今,年過九旬的顧誦芬仍不斷思考着中國航空工業的未來。

2022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蹟_2022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蹟有哪些 篇19

20__年是楊振寧的“望九之年”。6月18日至19日,南開大學陳省身數學研究所舉辦了一場“理論物理前沿討論會”,以此紀念該所的理論物理研究室誕生25週年,併為研究室創辦人楊振寧教授預先慶壽。30位中國科學院院士及近百位傑出的學者與會,使之成為該領域罕見的學術盛事。

校方在數學所大廈前特別打出橫幅,上書“楊振寧先生學術青春長在”。南開大學校長龔克解釋,楊先生本不喜做壽,因為真正做科學的人是“沒有年紀的人”。

1986年,剛剛創辦南開數學所的數學大師陳省身,邀請老友楊振寧到此創辦理論物理研究室。儘管“完全沒有思想準備”,楊振寧卻欣然從命,只因“陳先生的邀請是無法拒絕的”。

25年來,這間起初僅有一位、目前也只3位教授的研究室,已在國際上佔有一席之地,培養的25名博士中,有人當選院士,有人成為大學副校長,有人拿到海外名校終身教職。

用研究室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葛墨林的話形容,研究室如今算略有成就,“畢業了一批人、做出點事”,總算對陳、楊兩位先生有所交代。

葛墨林1986年由陳省身、楊振寧自蘭州大學聘至南開大學。他最初問陳先生該怎樣發展,陳先生提出要“不開會、無計劃、多做事”;再問研究室該做什麼方向,陳先生回答“就做振寧的方向”。

楊振寧則説,不善做研究的人,看某個菜園裏人多,就擠進去找個角落,花大力氣刨個坑。一定要找一個較空的園子,一刨就出個蘿蔔。他為研究室設定的“楊——巴克斯特系統”相關的數學物理方向,當年並不被人看重,日後逐漸成了該領域的重要方向之一。

如今,葛墨林認為,南開理論物理研究室的師生,不僅在學問上受惠於楊振寧,人品、學風上也受益頗多。楊振寧“寧拙毋巧,寧樸勿華”的要求,影響極大。

25年來,這裏一貫奉行“不宣傳”方針,數理學界之外,少為人知。數學所共計12位全職教授,理論物理室佔四分之一,在葛墨林看來已不算小。陳省身初期就提出不希望擴大規模,永久教職保持很少。這個方針堅持至今。

“就叫研究室,也不擴大,不叫‘中心’。”葛墨林説。

此間風氣的一處體現是,本次討論會不少大腕到場,但葛墨林在開幕式上説:“恕我不能一一介紹各位的頭銜,大家都是重要的人物。”他給同行鞠了一躬,“一介書生,無權無勢,對大家無可貢獻,鞠個躬表示感謝”。

物理學家、清華大學校長顧秉林院士因公爽約,專門發來長信,但大會決定節省時間,不再當眾宣讀。由於學術報告安排極為緊湊,葛墨林提醒在座上了年紀的院士們,感覺累了就去休息,也可騰出座位,讓給後面站着聽講的年輕人。此語令與會者不禁莞爾。

2022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蹟_2022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蹟有哪些 篇20

得知自己獲得“七一勛章”,吳天一不禁想起15年前的那一天:20__年7月1日,青藏鐵路全線通車,讓他感到無比欣慰。

作為青藏鐵路二期工程建設高原生理專家組組長,吳天一曾數次帶隊奔波於青藏鐵路沿線,研究確定了一整套衞生保障措施和急救方案,推動工程全線配置了17個製氧站、25個高壓氧艙。5年裏,14萬人的築路大軍在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地區連續高強度作業,沒有一人因高原病死亡,被譽為“高原醫學史上的奇蹟”。

14萬人,當時人手一本高原病防護手冊。手冊上“吳天一”的名字,猶如“生命的保護神”。

20__年4月14日,玉樹發生7.1級地震,年逾古稀的吳天一請纓帶領醫療隊直奔災區,奮戰了整整7天。

紮根高原、懸壺濟世,吳天一併未獨行——1958年,他和同為醫生的妻子攜手奔赴青海,這一待已是六十三載。在二老的以身作則、家風薰陶下,女兒、外孫選擇在西寧紮下了根,一家三代四人都在高原上從醫。

今年春天,吳天一欣然應邀到青海衞生職業技術學院講了開學第一課。面對台下“00後”學子們的青春面龐,這位“80後”老人堅持站着講演。講稿是他自己寫的,結束語為:“青藏人民正展開雙臂迎接你,你的事業就在這裏。”

這句對孩子們的殷殷寄語,在吳天一心頭,迴響了一生。

標籤: 事蹟 感動 人物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baogao/shiji/erqvp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