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報告 >社會實踐報告 >

三下鄉實踐報告—嶺南印象園

三下鄉實踐報告—嶺南印象園

三下鄉實踐報告——嶺南印象園

三下鄉實踐報告—嶺南印象園

院系:佛科院文學與藝術學院 專業:漢語言文學

班級:09中文非師範一班 姓名:樑** 學號: XX114432

實踐單位: 廣州嶺南印象園

實踐時間:XX 年7月15日 —— XX 年7月15日 共1天

一.實踐目的:

本次三下鄉活動是為了更加深入地瞭解廣府文化的內容,探討嶺南藝術發展的光輝歷程,使我們能夠深刻地體會到以此帶來的文化薰陶。

這次活動的實踐單位是廣州的嶺南印象園。嶺南印象園中富有特色的街巷、宗祠、民居和店鋪等,充分展現了嶺南傳統文化的精華。景區突出原生的嶺南文化和鄉土景觀,復原嶺南民間繁榮生活場景,適應蓬勃發展的大城市周邊旅遊日益生活化的趨勢,滿足現代都市居民不斷增長的文化溯源、訪古尋幽、復歸田園的旅遊需求,將成為以嶺南建築完整、民間文化深厚、田園鄉村風情濃郁,融文化溯源、旅遊觀光、鄉村度假、休閒娛樂等功能為一體的文化旅遊大觀園。我們這次三下鄉的活動,正是要求我們在這裏獲取更多的文化體會,以此來深入瞭解廣府文化的內涵。

二.實踐內容:

實踐活動的內容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飲食文化:

飲食文化在廣東文化中是很重要且很有特色的一個分支,粵菜享譽海內外,“食在廣州”也早已聞名於世。飲食的改革與創新始終不能離開文化的範疇,通過對廣東飲食現象的描述與分析,我們可以透視其生活方式中所藴含的文化底藴。而嶺南印象園中,充滿了齊全的廣東小吃和美食。最經典的可謂懷舊粵菜,據我們的調查瞭解粵菜的發展主要有兩個階段,一是北宋末,宋帝帶領許多名廚南逃,不少宮廷美食流和原材料傳到廣東一帶,使粵菜得到豐富;另一個階段就是鴉片戰爭以後,隨着廣州的對外開放,國外文化大量湧進中國,而廣東則首先消化了這種外來文化,並與自身原由的文化糅合成為有廣東特色的一種文化,這種文化當然也包括有飲食方面的。

第二,嶺南民居:

嶺南印象園是典型的嶺南傳統風格建築羣落。民居以水而建,或窄門高門,或鑊耳高牆。從嶺南民居中可以反映出了一定的文化內涵:

1.從建築規模和佈局中反映出中國傳統的封建宗族制度在嶺南地區已開始逐漸解體,大家庭多進院落式大宅第在廣府地區甚少見到,嶺南民居佈局反映出一種平等思想,建築佈局中沒有上下等級之分。

2.農民耕田之餘,農閒進城打工或從商,開創了亦農亦工做法。城鎮人口驟增,住房緊張,單元式、分層式宅居明顯增多,並創造了前宅後居和下宅上居的宅居。

3.宅居中,生活實用是首要的,住房要舒適涼快,氣候上的濕熱狀態首先要解決,因而創造出民居通風體系也是很自然的。務實思想、創新思想的產生都是為了解決實際問題。

4.適應嶺南氣候特徵,農村民居帶天井,城鎮宅居帶庭園,人與自然環境結合,室內與室外空間溝通,庭園、景觀成為宅居生活中的組成部分。

第三,廣東粵劇:

在嶺南的音樂文化藝術中,粵劇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又稱“廣府大戲”,發源於佛山,其源流可溯道明嘉靖年間。 舊時,佛山的粵劇戲班有一個慣例:每年六、七月份,在外演出的各個戲班都會返回佛山,解散舊班底,重組新班。而新班的首場戲定要在祖廟萬福台上演,審閲通過之後,新班才可以乘着紅船下到廣東四鄉演出。由於廣府認得先祖來自不同地域,所以粵劇的發展也受到戈陽腔、崑腔、漢劇、微劇、秦腔等多個劇種的滋潤與影響,取各家之長,自成風格:既與傳統的戲曲文化一脈相承,又具有濃郁的嶺南文化特色。

三.實踐總結

這次活動使我更加深入地瞭解到廣府文化的精華,讓我獲益匪淺,而我作為一個嶺南人,在參與這次活動之前,對廣府文化的瞭解竟是如此的淺薄,慚愧不已,這次活動之後,我知道由於廣府文化在廣東民系文化中的突出地位,因此,廣府文化在各個領域中常被作為粵文化的代稱。而粵文化最不幸的是,在文化的“沙漠”裏,竟殺出了個香港文化來,這個有着殖民地血統的混血兒,仗着財大氣粗在改革開放初期橫趟中華大陸,虎虎然如入無人之境。那時的內地,巷巷皆聞港曲聲,街街只放成龍片。香港文化掩埋了粵文化,在老百姓的腦子裏嶺南文化就姓“港”。這是粵文化的悲哀。傳統的,本土的粵文化在西洋文化、港文化雙重的文化海嘯吞噬下只能苟延殘喘地掙扎,逐漸從嶺南以外人們的視線裏消失。

因此,作為嶺南人的我們,有責任去保護我們的文化,去讓它得以繼承與發展,而不是被其他文化取而代之,相信我們這代與時俱進的青年人,也能讓我們的文化與時俱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baogao/shehui/zr0op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