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報告 >可行性報告 >

教學暗示藝術的可行性研究報告

教學暗示藝術的可行性研究報告

在現代課堂教學中運用暗示藝術,不僅理論上可信,而且實踐上可行。它不同於暗示教學法,教學暗示藝術的運用更加靈活多樣。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教學暗示藝術的可行性研究報告的相關材料,為大家揭開教學暗示藝術的神祕面紗。

教學暗示藝術的可行性研究報告

現代教學要善用暗示藝術來挖掘人的潛能,開發心理力量;在教學過程中要善於建立積極暗示,克服消極暗示;要用暗示藝術的“隱性語言”與學生進行對話;要靈活運用多種暗示藝術手段開展教學。

一、教學暗示藝術的提出

“暗示”作為一種心理現象,與教學相聯繫,產生了“暗示教學法”。“暗示教學法”是上世紀60年代由保加利亞教育家喬治•洛扎諾夫經過長期的實踐、研究,結合語言學習,形成的一套“開發人類智能,加速學習進程”的教學方法。這種方法將暗示機制運用於英語學習,效果突顯,曾盛行一時,備受關注和推崇。但是,同時也備受質疑與批判。首先,其運行方式受到質疑。暗示對於學生學習的作用是隱性的,產生於人與人的心理交流,看不見,摸不到,比較抽象、含蓄,似乎帶有某種神祕主義傾向。其次,其教學效果受到質疑。通過暗示教學法,學員在學習中的記憶與常規教學法相比提高了25倍。並且,此教法對外語教學的效果超常,一個英語教學實驗小組經過3l天教學,結果使學生學會1600個詞彙。這不得不令人質疑。從客觀上説,心理暗示對人的精神和肉體均有作用,但又因人而異,不能過分誇大;且對發展學生語言的精確性存在一定的侷限性,並不是萬能的。

本文着意於探討教學暗示藝術,然而對暗示教學法的質疑將直接影響到人們對教學暗示藝術的認識。因此,我們需要澄清,暗示教學法和教學暗示藝術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前者是一種教學方法,後者是多種教學方法的運用,當然也包括暗示教學法;前者主要用於語言教學,後者可用於課堂教學的各個方面,不限於語言;前者有一套完整的教學思路,是預設的,後者卻隨不斷變化的課堂教學情境而發生改變,是非預設的。雖然其二者建立在共同的教育理念基礎之上,但各有自己的思路、體系。

二、教學暗示藝術的形成機制

所謂暗示,是指人與人之間、人與環境之間未意識到的刺激影響作用,特別是在無對抗的條件下,通過含蓄、間接的方式對人的心理和行為發生影響,常常是隱性地發揮影響作用。

心理學家巴甫洛夫認為:暗示是人類最簡單、最典型的條件反射。從心理機制上講,它是一種被主觀意願肯定的假設,不一定有根據,但由於主觀上已肯定了它的存在,心理上便竭力趨向於這項內容。就如反覆地暗示,改變自我意象,樹立成功信念,並使自我產生積極的行動,就可以達到預定的目標。

暗示基於本能的反應而發生,同時人也具有可暗示性的特點。暗示學家H.伯恩海姆説:可暗示性是大腦接受或喚起觀念的能力。它傾向於使這些觀念實現,使之化為行動。他把這個原理稱作“觀念動力學的規律”。可暗示性是人的心理特性,是人類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形成的一種無意識的自我保護能力和學習能力。其實,人無時無刻不在受到心理暗示,暗示的程度有強弱之分,但暗示效果的好壞(正負)無法由人的顯意識控制,也就是不管你願不願意,不管你覺得這對你好不好,你已經受到心理暗示了,而且無時無刻不在接受心理暗示,這是人的一種本能。

課堂教學如能利用人的這種本能,便可使教學過程變得輕鬆愉快而又卓有成效。教學的過程可以是一個用藝術形式提供暗示的過程。教學主要是通過刺激無意識心理活動為接受環境信息服務,從而調動學生的心理潛能,產生積極心理傾向,創造強烈的學習氛圍。教學暗示藝術注重學生的潛意識活動對學習的影響,因為潛意識一旦接受某種願望後,就會想辦法去實現它。教學中的暗示藝術旨在調動人的潛意識與意識,使它們同時指向一個特定的教學目標,以達成意識和潛意識之間的和諧對話。學生在感覺、知覺、記憶、表象、思維、情感、意志等方面都能受到暗示,教學中的暗示藝術就是從這幾方面着手,運用合適的暗示技巧,調動學生的情感、無意識,並輔助有意識,實施教學。

三、教學暗示藝術的可行性研究

基於以上對暗示形成機制的分析,將心理暗示與課堂教學相結合是一種必然,而且將暗示作為一種藝術方法運用於教學,並非無據可依、神祕莫測,而是具有一定理論和實踐根基的。

1.教學暗示藝術的理論基礎。

教學暗示藝術的形成,建立在一定的哲學和心理學基礎之上。教學暗示藝術的哲學基礎是發展論。馬克思主義堅持“以人為本”的發展觀,其哲學根源就是從現實的人出發,以現實的人為動力,以現實的人的發展為目標,堅持人的全面發展學説。堅持“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馬克思、恩格斯在其專著中指出:未來社會是一個更高級的,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其發展論的觀點提倡人的徹底解放、全面發展,它把人作為最高價值主體,把實現人的充分而全面發展作為最高價值理想。在教育領域,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必須以學生為本,關心學生,解放學生,促進學生全面而自由地發展。教學暗示藝術是從發展論的高度研究教學:學生的發展是不完全、不充分的,教學可以而且必須調動各種教學手段使之充分和完善。教學中的暗示,試圖調動學生未被髮掘的潛能,它從人的完整性、發展的充分性和全面性角度出發,探討教學的新思路。

教學暗示藝術的心理學基礎是潛力論。心理學研究表明,人有無限的潛能。潛能是埋藏於人體未開發和未發揮作用的各種爆發力,即能力、智力、潛力、體力等。潛能的動力深藏在人的深層意識當中,這就是我們的潛意識。正如弗洛伊德所言,“潛能就是人類原本具備卻忘了使用的能力。如果將人類的整個意識比喻成一座冰山的話,95%隱藏在冰山底下的意識就是屬於潛意識的力量。”潛意識內聚集了人類數百萬年來的遺傳基因層次的資訊,它囊括了人類生存最重要的本能、自主神經系統的功能與宇宙法則。因此,只要懂得開發這股與生俱來的能力,人的發展將變得大有可為。

開發人的潛意識需藉助暗示的力量。美國著名心理醫生愛彌爾指出,我們身上有兩層自我:第一層是顯意識,我們可以感知並用意志控制的自我;第二層是潛意識,另外一個自我,它與心理暗示直接相通,發出心理暗示。我們沒有注意到自己的潛在自我,就犯了錯誤,因為正是第二個自我完全操縱着我們。潛意識支配着我們的行為,但它受暗示的驅使。潛能的力量是人類心靈天然自帶的能力,每個人都可以利用它,暗示就是撬動這種能量的工具。而教學中的暗示藝術則建立在心理科學對人潛能體認的基礎之上。

2.教學暗示藝術的實踐基礎。

教學暗示藝術的實踐基礎來源於古今中外的教學實踐。我國古代第一部教學專著《學記》中早有論述:“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意即重視啟發作用,強調暗示效果。西方著名教育家蘇格拉底在教學中用對話、提問、詰難、歸納

等方法,激發學生思維,使之主動尋求答案,即稱之為“產婆術”,乃是一種高超的教學暗示藝術。後續的教育家更是認識到教學是一門藝術,“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在於通過引導使學生的靈魂轉向。在後來的教學實踐中,不論是我國教育中的“陶冶”、“行無言之教”,還是西方教育中的“啟發”、“誘導”,都是教學暗示藝術的具體體現。直至上世紀60年代保加利亞教育家洛扎諾夫直接運用心理暗示形成“暗示教學法”,將暗示與教學直接結合。雖然教學中的暗示藝術還未形成一個科學完整的體系,但在中外長期的教學實踐中,人們早已意識到,並自覺、不自覺地運用於實踐。可見,在教學中運用暗示藝術早已打下實踐根基,它也必然能夠系統化地再服務於我們現實的教學實踐。

四、教學暗示藝術在現代課堂教學中的運用

教學暗示藝術作為一種教學方式,它基於對人全面發展的考慮,從人的本能出發,藉助教師的力量,運用藝術的手段,調動學生的潛能,提升學習進程。美國教育家羅恩・菲德在其名作《創造力與心智的成長》中指出“現代教育背離了教育的根本,使人們喪失了認同自身與自然的能力。”教學暗示藝術迴歸的就是對人自身的認同,強調在課堂中儘量遵從學生的本能力量來開展教學。

1.課堂教學要善用暗示藝術挖掘人的潛能,開發心理力量。

長期以來,人們常常認為一個人的智力很大程度上是先天決定的,把智力正常的兒童所取得的成績歸因於其特殊的遺傳,教學必須破除這種迷信觀念。因為這一觀念忽略了人的潛能作用,而人只有受到某種激勵,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暗示藝術的作用即在於激勵學生,其在課堂上的運用正如洛扎諾夫所説:“創造高度的動機,建立激發個人潛力的心理傾向,從學生是一個完整的個體這個角度出發,在學習的交流過程中,力求把各種無意識暗示因素組織起來。”目的在於開發學生的個人潛力,調動學生知、情、意的積極性,使之實現充分的自我發展。

學生的學習需要“心理力量”,教學的應有之義包括用暗示的手段調動學生潛藏在“冰山”下的另一部分能量。教師的教學要善用暗示藝術喚醒學生的身體,也就是通過暗示手段,使學生具備無意識心理傾向,並將這種傾向和學生的動機、興趣、期待等相結合㈣,從而激發學生閒置、未利用的巨大潛力,使學生的學習不管在任何環境中都能處在奮起的狀態。教學中的暗示能使學生的智慧、潛力活化為現實的巨大心理活動能力,形成一股心理力量。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細心觀察,發現學生的特點;敏鋭感知,促動學生的心靈;悉心引導,激發學生的能量。

2.課堂教學要善於建立積極暗示,克服消極暗示。

教學需要暗示,但暗示對學生的影響是雙方面的,既有積極的,也有消極的。暗示具有無選擇性,它是潛意識對外界任何現象(包括聽到、看到的一切)以及任何顯意識行為(也就是思考)的認同、接收和儲存。暗示不具有分辨力,無論有沒有反對的聲音存在,暗示都會產生效果。積極的心理暗示可以幫助學生穩定情緒,樹立自信心和戰勝困難與挫折的勇氣,消極的心理暗示會使學生產生退縮、恐懼等情緒,導致學習停滯不前。

在課堂教學中運用暗示藝術,對於優化課堂的學習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都會產生很大作用。教師在課堂中,一方面要建立積極暗示,用眼神、語言傳遞信息,調動學生的知、情、意,使學生確信學習是愉快的、容易的、高效率的,並能長期進行;另一方面要克服消極暗示,諸如語言的批評、神情的漠視等,避免學生隋感淡化,興趣消失,動力不足。同時,要靈活使用積極的心理暗示,把消極的心理暗示引向積極的心理暗示,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和熱情,營造活躍、積極的課堂學習氛圍。

3.教師要善用暗示藝術與學生進行對話。

現代教育提倡“對話教學”,教學中的對話包括使用有聲語言的對話,即聽與説的交流。在這個過程中,師生的對話以言語直接進行,教師言語的內容處在學生注意力的中心,而教師的態度、表情處在注意力的外圍,要達到交流的最佳效果,必須使中心和外圍充分協調,以使學生從教師身上獲得更多信息。除此之外,教學中還包括無聲的對話。無聲的對話通過表情和身姿等肢體語言進行,是一種“隱性語言”對話,亦即暗示方式的對話。就某種程度而言,教學中的暗示是一種“隱性的”師生合作方式,靠的是心領神會、心照不宣、心心相印;其體現着師生間和諧、融洽的人際關係,而前提條件是師生之間的相互尊重和信任。

課堂教學需要教師的思考,教學暗示藝術便是要求教師去思考與學生進行“隱性語言”對話的技巧,去調動身體各個部分來創造適宜、有效的肢體語言,訴諸學生的視、聽覺;而良好師生關係的建立,是這種“隱性語言”對話成功的關鍵。教學中的暗示藝術還要求教師在與學生對話的過程中始終關注學生,力求發現學生是否專注或能夠專注,並促使學生保持對自己學業的專注。

4.運用多種暗示藝術手段開展教學。

教學是科學,也是藝術。藝術的課堂離不開多樣化教學手段的運用,結合不同對象、不同內容、不同情境,課堂教學中的暗示方式靈活多變。可以是教師對學生的暗示、學生對學生的暗示和學生、教師對自己的暗示;可以直接進行,也可以間接展開;其手段可以有聲、有形,如語言、表情等,也可以無聲、無形,如人格魅力等。總之,暗示藝術是通過人的言語、行為、心理,或是環境的特殊語言,對人的心理和行為產生影響。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同樣可通過言語、行為以及環境的特殊語言,對學生的心理和行為產生影響。

在具體的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學暗示藝術體現為教師為學生設計的多樣化學習形式。例如,用繪聲繪色的語言營造情感氛圍,用趣味性的故事激發興趣,用競爭性的遊戲調動熱情等;又如,在相應的教學環節中,提出暗示性的問題,創設暗示性情境,展開暗示性推理等。這些都能提高學習的效率。可見,教師只要藉助於得當的形式、色彩、韻律、節奏等,通過非理性直覺,訴諸於學生的情感,促進學生產生積極的心理傾向,使學生在積極的氛圍中接受教育,就能達到教學暗示藝術的效果。

在現代課堂教學中運用暗示藝術,不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須的。教學中的暗示藝術作用是一張隱性的網,它看不見,但又無處不在地影響和制約着學生的學習和發展。因此,對於現代課堂教學來説,正確認識它的價值,合理發揮它的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baogao/kexing/k6mg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