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報告 >可行性報告 >

尾黃顙魚種繁育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範文

尾黃顙魚種繁育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範文

篇一:黃顙魚養殖可行性研究報告

第一章 總 論

尾黃顙魚種繁育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範文

一、申請項目概述

本項目已有核心技術是黃顙魚種質選育與繁殖技術,苗種轉食培育技術及無公害養殖技術。本次申請中試的主要內容是利用核心技術進一步提高黃顙魚繁殖的“三率”和轉食苗種培育成活率,實現模式化苗種生產,開展無公害養殖。創新點是鄱陽湖黃顙魚選育與人工繁殖、採用投喂天然餌料生物與開口人工飼料相結合方法進行轉食育苗、按照無公害水產品生產標準進行從親魚培育至魚種與成魚養殖等技術的創新。該成果居國內外同類研究領先水平,可廣泛在黃顙魚繁養殖業、池塘和大水面養殖中應用。中試成功後,可有效解決黃顙魚轉食苗種供應的“瓶頸”問題,提高養殖效益,對推動黃顙魚產業化開發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項目預計目標

(一)總體目標

1、計劃投資額:

項目總投資300萬元。其中近期已完成投資50萬元,尚需新增投資(項目執行期內)250萬元(固定資產投資190萬元,鋪底流動資金60萬元)。新增投資中,項目單位自籌150萬元,需申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無償資助100萬元。

2、項目完成時的成果熟化程度:

項目完成後黃顙魚選育與人工繁殖技術、苗種轉食培育技術、無公害養殖技術等“三大”核心技術呈規範化、模式化。項目後續期,可完全按照該技術標準放大規模進行推廣應用。

3、項目結束時達到的主要經濟技術指標:

(1) 黃顙魚選育與繁殖技術主要技術指標:選擇鄱陽湖黃顙魚,培育親魚4500公斤(雌魚100克以上、雄魚150克以上,雌雄性比1:1.2),每尾雌親魚懷卵量5000粒以上,產卵量達2500粒以上,受精率達90%以上,孵化率達90%以上。

(2)轉食育苗技術指標:將卵黃苗進行專池人工轉食培育,在8—12個日齡時進行轉食馴化,經30—40天的培育,魚苗的規格可達4cm以上,育苗平均成活率達70%以上。生產4cm以上轉食魚苗1000萬尾以上。

(3)冬片魚種培育技術指標:將經人工轉食馴化的4cm以上魚苗轉入魚種池和魚種網箱中進行培育,池塘畝放養3-4萬尾、網箱每平方米放養3000尾,主要投喂浮性配合飼料,經4—5個月養殖,可生產8—10cm的魚種,池塘畝產達300公斤、網箱每平方米達25公斤,魚種總產量達425萬尾,平均成活率達85%以上。

(4)無公害養殖經濟技術指標:池塘畝放8—10 cm魚種40—50公斤、網箱每平方米放養8—10cm魚種4—5公斤,主要投喂浮性配合飼料,按無公害標準養殖,經6—8個月的飼養,池塘畝產500公斤、網箱50公斤/m2,生產成魚200噸、後備親魚10噸,養殖成活率達90%以上,品質達到出口要求。

4、中試後可獲得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

中試後,該項目可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1)社會效益:中試後,每年可生產4cm以上黃顙魚1000萬尾,其中可向社會提供500萬尾;可向社會提供後備親魚10000公斤;生產8—10cm魚種425萬尾,其中向社會銷售200萬尾;生產商品魚200噸。本項目向社會提供的親魚、魚苗和魚種,經社會繁殖和養殖每年可實現產值3000萬元以上,新增就業人數200餘人,為農民增收創造了空間。至20XX年可直接按項目標準化技術放大5倍生產規模,在短期內可形成產業化經營,對推動漁業產業結構的調整有重要的作用。

(2)經濟效益:中試達產年可實現產值554萬元,新增利潤82.43萬元,新增税收71.52萬元。

(3)生態效益:項目本身就是一種生態型的繁、養殖項目,整個養殖過程完全按照無公害養殖技術要求進行, “三廢”排放均符合標準,對環境不但不造成污染,還可有效地保護資源和生態環境,實現漁業可持續發展。

(二)階段目標:

第一階段目標:(20XX年6月—20XX年7月:黃顙魚繁殖和苗種培育階段。)

本階段主要利用已採集的鄱陽湖黃顙魚親本2500公斤和已投資建設的繁殖與苗種培育設施,進行人工繁殖和苗種培育。尚需購臵實驗儀器和檢測設備(含電腦)49台(套)件、鼓風機和供氣系統各2套。生產4cm轉食夏花650萬尾以上(其中250萬尾用於銷售,400萬尾用於自養)。本階段共需落實資金49.1萬元,其中固定資產投資19.1萬元,流動資金30萬元。可實現銷售收入25萬元(銷售250萬尾4cm夏花,每尾按0.1元計算)。

第二階段目標:( 20XX年7月—20XX年12月:冬片魚種培育和成魚養殖階段)

本階段需新增投資159.8萬元,用於技術研究開發,購臵增氧機10台、自動化投餌機10台、魚種網箱100個(800平方米)、成魚網箱100個(1600平方米)、鼓風機和供氣系統各2套、活魚運輸車一輛,新建親魚與魚種培育池100畝、流水產卵池10個(300平方米)、自流式孵化池400平方米、工廠化魚苗培育池100個(1600平方米)。可生產8—10cm魚種340萬尾(100萬尾用於銷售、240萬尾用於下一年成魚養殖),成活率達90%以上;培育後備親魚5000公斤;建立無公害養殖池塘100畝、網箱200個,利用上一年生產的120萬尾魚種,開展無公害養殖,生產尾重90克以上的商品魚100噸,成活率達90%以上。該階段共需落實資金259.8萬元(從上一階段的銷售收入、企業自有資金和國家無償資助資金中解決),其中新增固定資產投資159.8萬元、流動資金100萬元。實現銷售收入277萬元(銷售冬片魚種100萬尾、後備親魚5000公斤、商品魚100噸)。

第三階段目標(20XX年1月—20XX年7月:黃顙魚繁殖和苗種培育階段。)

本階段需新採集或選育親魚20xx公斤,形成具有繁殖能力的親魚4500公斤,購臵增氧機10台、自動化投餌機10台,生產4cm夏花苗種1000萬尾以上(其中500萬尾用於銷售,500萬尾用於自養)。共需落實資金57.1萬元,其中固定資產投資7.1萬元,流動資金50萬元。實現銷售收入50萬元(銷售500萬尾4cm夏花,每尾按0.1元計算)。

第四階段目標:(20XX年4月—20XX年2月:冬片魚種培育和成魚養殖階段)

本階段需培訓技術工人20人(次),利用自有水庫和池塘開展網箱和池塘養殖魚種與成魚,購臵成魚網箱100個(1600平方米)。池塘養殖魚種60畝、成魚100畝,網箱養殖魚種100箱、成魚200箱。生產4cm夏花1000萬尾,8—10cm魚種425萬尾(200萬尾用於銷售、225萬尾用於下一年成魚養殖),成活率達85%以上;培育後備親魚10000公斤;利用上一年生產240萬尾魚種,生產無公害商品魚200噸,成活率達90%以上。該階段需投入固定資產資金4萬元,流動資金200萬元,共需落實資金204萬元(從上年度和上一階段的銷售收入中解決)。

篇二:黃顙魚可行性報告

第一章 總 論

一、申請項目概述

本項目已有核心技術是黃顙魚種質選育與繁殖技術,苗種轉食培育技術及無公害養殖技術。本次申請中試的主要內容是利用核心技術進一步提高黃顙魚繁殖的“三率”和轉食苗種培育成活率,實現模式化苗種生產,開展無公害養殖。創新點是鄱陽湖黃顙魚選育與人工繁殖、採用投喂天然餌料生物與開口人工飼料相結合方法進行轉食育苗、按照無公害水產品生產標準進行從親魚培育至魚種與成魚養殖等技術的創新。該成果居國內外同類研究領先水平,可廣泛在黃顙魚繁養殖業、池塘和大水面養殖中應用。中試成功後,可有效解決黃顙魚轉食苗種供應的“瓶頸”問題,提高養殖效益,對推動黃顙魚產業化開發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項目預計目標

(一)總體目標

1、計劃投資額:

項目總投資300萬元。其中近期已完成投資50萬元,尚需新增投資(項目執行期內)250萬元(固定資產投資190萬元,鋪底流動資金60萬元)。新增投資中,項目單位自籌150萬元,需申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無償資助100萬元。

2、項目完成時的成果熟化程度:

項目完成後黃顙魚選育與人工繁殖技術、苗種轉食培育技術、無公害養殖技術等“三大”核心技術呈規範化、模式化。項目後續期,可完全按照該技術標準放大規模進行推廣應用。

3、項目結束時達到的主要經濟技術指標:

(1) 黃顙魚選育與繁殖技術主要技術指標:選擇鄱陽湖黃顙魚,培育親魚4500公斤(雌魚100克以上、雄魚150克以上,雌雄性比1:1.2),每尾雌親魚懷卵量5000粒以上,產卵量達2500粒以上,受精率達90%以上,孵化率達90%以上。

(2)轉食育苗技術指標:將卵黃苗進行專池人工轉食培育,在8—12個日齡時進行轉食馴化,經30—40天的培育,魚苗的規格可達4cm以上,育苗平均成活率達70%以上。生產4cm以上轉食魚苗1000萬尾以上。

(3)冬片魚種培育技術指標:將經人工轉食馴化的4cm以上魚苗轉入魚種池和魚種網箱中進行培育,池塘畝放養3-4萬尾、網箱每平方米放養3000尾,主要投喂浮性配合飼料,經4—5個月養殖,可生產8—10cm的魚種,池塘畝產達300公斤、網箱每平方米達25公斤,魚種總產量達425萬尾,平均成活率達85%以上。

(4)無公害養殖經濟技術指標:池塘畝放8—10 cm魚種40—50公斤、網箱每平方米放養8—10cm魚種4—5公斤,主要投喂浮性配合飼料,按無公害標準養殖,經6—8個月的飼養,池塘畝產500公斤、網箱50公斤/m2,生產成魚200噸、後備親魚10噸,養殖成活率達90%以上,品質達到出口要求。

4、中試後可獲得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

中試後,該項目可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1)社會效益:中試後,每年可生產4cm以上黃顙魚1000萬尾,其中可向社會提供500萬尾;可向社會提供後備親魚10000公斤;生產8—10cm魚種425萬尾,其中向社會銷售200萬尾;生產商品魚200噸。本項目向社會提供的親魚、魚苗和魚種,經社會繁殖和養殖每年可實現產值3000萬元以上,新增就業人數200餘人,為農民增收創造了空間。至20XX年可直接按項目標準化技術放大5倍生產規模,在短期內可形成產業化經營,對推動漁業產業結構的調整有重要的作用。

(2)經濟效益:中試達產年可實現產值554萬元,新增利潤82.43萬元,新增税收71.52萬元。

(3)生態效益:項目本身就是一種生態型的繁、養殖項目,整個養殖過程完全按照無公害養殖技術要求進行, “三廢”排放均符合標準,對環境不但不造成污染,還可有效地保護資源和生態環境,實現漁業可持續發展。

(二)階段目標:

第一階段目標:(20XX年6月—20XX年7月:黃顙魚繁殖和苗種培育階段。)

本階段主要利用已採集的鄱陽湖黃顙魚親本2500公斤和已投資建設的繁殖與苗種培育設施,進行人工繁殖和苗種培育。尚需購臵實驗儀器和檢測設備(含電腦)49台(套)件、鼓風機和供氣系統各2套。生產4cm轉食夏花650萬尾以上(其中250萬尾用於銷售,400萬尾用於自養)。本階段共需落實資金49.1萬元,其中固定資產投資19.1萬元,流動資金30萬元。可實現銷售收入25萬元(銷售250萬尾4cm夏花,每尾按0.1元計算)。

第二階段目標:( 20XX年7月—20XX年12月:冬片魚種培育和成魚養殖階段)

本階段需新增投資159.8萬元,用於技術研究開發,購臵增氧機10台、自動化投餌機10台、魚種網箱100個(800平方米)、成魚網箱100個(1600平方米)、鼓風機和供氣系統各2套、活魚運輸車一輛,新建親魚與魚種培育池100畝、流水產卵池10個(300平方米)、自流式孵化池400平方米、工廠化魚苗培育池100個(1600平方米)。可生產8—10cm魚種340萬尾(100萬尾用於銷售、240萬尾用於下一年成魚養殖),成活率達90%以上;培育後備親魚5000公斤;建立無公害養殖池塘100畝、網箱200個,利用上一年生產的120萬尾魚種,開展無公害養殖,生產尾重90克以上的商品魚100噸,成活率達90%以上。該階段共需落實資金259.8萬元(從上一階段的銷售收入、企業自有資金和國家無償資助資金中解決),其中新增固定資產投資159.8萬元、流動資金100萬元。實現銷售收入277萬元(銷售冬片魚種100萬尾、後備親魚5000公斤、商品魚100噸)。

第三階段目標(20XX年1月—20XX年7月:黃顙魚繁殖和苗種培育階段。)

本階段需新採集或選育親魚20xx公斤,形成具有繁殖能力的親魚4500公斤,購臵增氧機10台、自動化投餌機10台,生產4cm夏花苗種1000萬尾以上(其中500萬尾用於銷售,500萬尾用於自養)。共需落實資金57.1萬元,其中固定資產投資7.1萬元,流動資金50萬元。實現銷售收入50萬元(銷售500萬尾4cm夏花,每尾按0.1元計算)。

第四階段目標:(20XX年4月—20xx年2月:冬片魚種培育和成魚養殖階段)

本階段需培訓技術工人20人(次),利用自有水庫和池塘開展網箱和池塘養殖魚種與成魚,購臵成魚網箱100個(1600平方米)。池塘養殖魚種60畝、成魚100畝,網箱養殖魚種100箱、成魚200箱。生產4cm夏花1000萬尾,8—10cm魚種425萬尾(200萬尾用於銷售、225萬尾用於下一年成魚養殖),成活率達85%以上;培育後備親魚10000公斤;利用上一年生產240萬尾魚種,生產無公害商品魚200噸,成活率達90%以上。該階段需投入固定資產資金4萬元,流動資金200萬元,共需落實資金204萬元(從上年度和上一階段的銷售收入中解決)。

(三)資金投入及使用計劃:

1、計劃投資額

項目計劃投資額300萬元,其中近期已完成投資50萬元(用於親魚採集、親魚與魚種池、流水產卵池、流水孵化池、實驗樓等生產實施的建設及配套設施建設,前期技術開發投入等)。尚需新增投資250萬元。新增投資中,固定資產投資190萬元(用於新建親魚與魚種培育池、產卵與孵化設施、工廠化魚苗培育池,採集親本,購臵實驗儀器及檢測設備、供氣及配套設備、增氧機與投餌機等生產設備、魚種和成魚網箱、活魚運輸車等),鋪底流動資金投資60萬元。

2、項目單位負責完成新增投資情況

由項目單位負責完成的新增投資資金到位時間表

第二章 項目技術成果的先進性分析

一、 簡述

(一) 國內黃顙魚繁殖、養殖發展現狀、存在問題及近期發展趨勢

1、黃顙魚繁養殖發展現狀

根據查閲資料,我國黃顙魚繁養殖始於80年代,廣東、湖北、湖南、福建、廣西、浙江、江蘇、上海等省市早在80年代中期就開始對黃顙魚進行了人工繁育和人工養殖技術研究,但是,多年來,黃顙魚苗種規模化的人工育苗技術始終尚未獲得突破。

進入21世紀,由於人們消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市場需求量的增加,加之天然產量逐年下降,黃顙魚的產量既不能滿足國內市場需求,更不能滿足國外市場需要。因此,湖北、江西、江蘇、浙江、上海等省份的科研單位和水產養殖企業在捕撈野生黃顙魚進行蓄養研究的基礎上,加大了人工繁養殖的研究力度,並取得了一定突破,但經過轉食馴化的人工苗種在市場供應數量較少。從許多報導資料來看,人工培育的苗種成活率一直在30%左右,且向社會提供的苗種大部分是未經轉食馴化的,給黃顙魚養殖者造成了一定的損失。

由於黃顙魚天然苗種日趨減少和誘食後的人工培育的魚苗供應甚少,從而導致黃顙魚的養殖面積和產量一直難以擴大和提高。目前,全國黃顙魚的養殖面積大約為80萬畝左右,人工養殖的產量大約為20萬噸,原因是經馴食後的人工苗種難以滿足日益發展養殖的需求。

目前,黃顙魚的人工苗種馴化轉食技術一直是國內外水產技術人員研究的難點,全國各地都在加緊對該項技術的研究。其目的就是為了向社會提供更多的經轉食馴化後的人工培育的苗種,為黃顙魚產業化經營服務,為調整漁業產業結構、農民增收作出貢獻。本項目技術在苗種轉食馴化方面,取得了重大的突破,通過中試必將使該項技術呈模式化,應用於池塘和大水面等水域的水產養殖業中。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baogao/kexing/g6vj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