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報告 >精選工作報告 >

關於論語的讀書報告範文(通用4篇)

關於論語的讀書報告範文(通用4篇)

關於論語的讀書報告範文 篇1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後期魯國人。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學學派的創始人。孔子的思想及學説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儒學是中國文化的精髓部分,而《論語》也可算作是儒學的精髓部分了。《論語》,是中國古代儒家的一部重要經典,是孔子弟子及後學記述孔子言行的語錄體著作。《論語》以記言為主,“論”是論纂的意思,“語”是話語,經典語句,箴言,“論語”即是論纂先師孔子的語言。《論語》成於眾手,記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傳弟子,也有孔門以外的人,但以孔門弟子為主。

關於論語的讀書報告範文(通用4篇)

《論語》是人人皆知的,國中時的語文課就接觸了“論語十則”,論語中許多經典的詞句,比如:“父母在,不遠遊。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道不同,不相為謀,任重而道遠,死而後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等是我們許多人都耳熟能詳的。可惜那時候我們的知識面有限,面對似懂非懂的文言文,只覺得枯燥無味,也無法從內心領悟孔子真正的思想內涵和精華。現在再打開《論語》去讀,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羣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產生了孔子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為政,為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中庸之道。雖然他的思想言論不一定與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相吻合,但對於影響了幾千年的中國文化的經書,是有必要一讀的。

《論語》一書的涵蓋面是非常大的,小到學習態度,大到人生追求,可以説,讀《論語》會讓人在樹立目標,為人處事,修身養性等等方面都受益匪淺。

孔子重“孝”。“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為人之本。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意即:“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後,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的教誨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説是盡到孝了。” 子曰:“事父母能竭其力”,講的是:“做子女的侍奉自己的父母應竭盡心盡力。”孔子的這兩段文字立足於家庭倫理,從積極的意義上思考,孔子主張人們恪守長輩與幼輩之禮,這種當時社會上的盡“孝”的之舉如今卻反而逐步褪色。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理應是每位學生的自覺行為。但不少學生認為家長的付出是天經地義的,於是社會上出現漠視父母的病例居然不足為怪。孝敬父母是各種美德中佔第一位的。一個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難想象他會熱愛祖國和人民。

孔子重“學”。作為一名教育家,二千年前的孔子就已經積累了許多豐富而科學的治學之道。孔子的“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知之為不知,不知為不知”,“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等精闢言論,不正是一種謙虛、嚴謹、勤奮、自勵、實事求是、鍥而不捨的治學態度嗎?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是《論語》六則中給我感觸最深的兩則。前一則是説幾個人走在一起,那麼其中必定有可以當老師的人;後一則告訴我們敏捷而努力地學習,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這兩句話雖然出自兩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義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包含着一個廣泛的道理:能者為師。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觸的人甚多,而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優點,值得我們去學習,亦可成為我們良師益友。

孔子重“德”。德冶的基本精神實質是:泛愛眾和,博施濟眾。孔子把“仁”引入“禮”中,變傳統“禮治”為“德治”。可見他對“德”的重視。為仁者不僅在家要孝敬父母,更要在外在團結友愛,有愛心,以賢德之人為榜樣,不斷激勵自己,勇於進取,並身體力行,完善自己的道德修養,潛修個人的品行,這些做人的立身原則做好了以後,再學習文獻知識,以開闊視野,豐富思想,你的道德水準就會達到一個較高的境地。

《論語》是文化經典之一。它是從生活中來的,也應該回到生活中去。也就是:我們要在生活中去理解它和實踐它。我讀論語的時間不長,也沒有通篇詳細的讀,但是卻在字裏行間已經被孔子深深的感動,為他的胸襟和智慧折服!

人生,就要有積極的心態,明確的目標,靠堅持不懈地努力行動來獲取成功,這是天地自然社會賦予人類亙古不變的使命,也是儒家文化的根本精神,終極目標,而這些,卻是《論語》給我們的啟示。

關於論語的讀書報告範文 篇2

《論語》是儒家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國中、高中都有相關的課程學習,但終究只停留在淺嘗輒止,拾人牙慧的階段,所獲有限而零碎。現拜讀了楊伯峻先生的《論語譯註》,更深入地認識了這一經典,有了一些不同以往的收穫。

總體來説,以前對論語的認識只停留在“語錄體”的書面概念中,而今細讀,漸品出了其中況味,發現其中人物其實也是活生生的現實中的人:機敏善辯的子貢,率直的子路,瀟灑曽皙。當然,形象最為鮮明的還是孔子。雖然書中對話體佔絕大部分,極少有動作神態描寫,但讀過之後,覺得孔子不再是高高懸於廟堂之上的畫像,遙遠地立於時間深處的歷史人物,。有着鮮活的抱負追求、喜怒哀樂。

《公孫長篇》中“匿怨而與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可以看到孔子明澈的內心與坦蕩的胸懷;《先進篇》記載:顏淵死。子曰:“噫!天喪予!天喪予!”可以看到孔子失去愛徒的悲痛欲絕;“朽木不可雕也”的訓斥,可以看到恨鐵不成鋼的肝火,《子罕篇》“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可以看出孔子的困頓和無奈;《雍也篇》“誰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可以看到孔子高遠的抱負和不得志的孤寂,可以領略到夫子“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擔當和氣魄。正是這些,讓我感到這位籠罩着神聖光環的至聖先師,也是位更為親切可感的師者和榜樣。

君子,是儒家理想道德規範的外化和集成。《論語》中,君子道德行為標準出現的頻率極高。其中,“忠”、“恕”是反覆出現的概括和總結。通過閲讀,我對孔子這一倫理道德核心思想有了更加具體和深刻地瞭解,這主要體現和應用與自己、他人關係的處理。

我的理解是,撇開政治,在個人修養上“忠”,主要是對自己生命和人格的負責。每個人作為獨立的生命體,生來對自己靈魂的保潔負責。“忠”就是忠於自己的本心,虔誠於人格境界的提升,克服錙銖世事加諸欣賞的虛妄。除了鄙棄“匿怨而與其人”之外,更多地體現在對待自己的錯誤和不足,遵時守信上。孔子説“過,則勿憚改”,《述而篇》記載陳司敗指責孔子偏袒魯君,孔子聞之,“丘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可以看出,孔子不認為犯錯是什麼見不得人的事,不去避諱或掩飾,而是視錯誤為財富,視被別人指出錯誤為自己的收穫。他把錯誤當作完善自身,致知修身的必須途徑。《論語·為政篇》孔子答子貢問君子:“先行其言而後從之。”強調言行一致,也是強調錶裏如一,強調待人行事與追求完美人格的統一。

“恕”,則是以一顆包容的心對待他人,留存人之初的本善,即滿滿的同情心,並將其實在化為具體的設身處地、推己及人的行為表現。如楊伯峻先生在備註中提到的,其消極方面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而積極方面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如何對待他人的誤解便是“恕”的重要體現。《論語·學而篇》中,有一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譯為“別人不理解我,我卻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人不知己,自是無礙,可這裏的人,通常是和自己有交集的人,這些人若不知,誤解就會產生,尤其無端的誤解着實會讓人窩氣。此時,克服心頭負氣虛妄,做到“不愠”,最能體現出一個人的涵養與心性,其實也是最終消弭誤解,達到和諧愉快相處的最佳結果。

在《論語》中,孔子對“忠”、“恕”的結合也做了闡述和要求。《憲問篇》有“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的説法,譯為“不怕沒有人知道自己,怕的是自己沒有足以使別人知道自己的本領”《衞靈公篇》也説“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生命個體真正的的自由與獨立,是尊重他者的自由和獨立;人格的完整,便是在“忠”、“恕”之間達到高尚的純粹——直指本心的純粹。

另外,在閲讀的過程中,我也發現了對當前生活姿態很有啟發的語句。時有豁然開朗,當頭棒喝、醍醐灌頂之感。

《衞靈公篇》孔子説道“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未如之何也已。”像是對我們大一新生語重心長的告誡。勸解我們一定要對自己的未來有所想法,對自己的人生方向和生活狀態要有所規劃。《陽貨篇》中説:“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揮霍光陰中,看到這話,彷彿就聽見“整天吃飽了飯,什麼事也不做,不行的啊”的話以親友和自己的聲音出現在耳畔。

《述而篇》:“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這不僅是孔子只憂,更應是每個在校學生之憂。有內在目標,有外在要求,要修德,要講學,要求善。可是,正在做嗎?做到了嗎?這句話,提醒我們,永遠在路上,可以放鬆,當不能鬆懈,上下求索之行不能斷絕擱置。

冉求曰:“非不悦子之道,力不足也。”這也是很多人畏葸不前、得過且過是找的藉口。看看孔子是怎麼説的吧,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意思是“如果真的是力量不夠,走到到半道便會再走不動了,現在你卻沒有開步走。”鞭辟入裏,道理温和中性卻能讓偷懶者無地自容。當沒開始就打算放棄時,這句話能截斷懦弱的退路。

那麼,如何開步前行?我在這裏找到答案:《雍也篇》“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願意雖偏向政治,但也能給予方法論的啟示。目標在前,最好的也是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近取譬”,就是從當前就近的必要之事做起,做好資本積累,一步步朝前邁進。

曾子的名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則是一盞指明燈。以厚實的擔當為底座,散發着浪漫與理想的光芒,每一遍讀完,都能給人以精神力量。

讀《論語》讓我收穫很多,我會繼續讀下去。

關於論語的讀書報告範文 篇3

《論語》是儒家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國中、高中都有相關的課程學習,但終究只停留在淺嘗輒止,拾人牙慧的階段,所獲有限而零碎。現拜讀了楊伯峻先生的《論語譯註》,更深入地認識了這一經典,有了一些不同以往的收穫。

總體來説,以前對論語的認識只停留在"語錄體"的書面概念中,而今細讀,漸品出了其中況味,發現其中人物其實也是活生生的現實中的人:機敏善辯的子貢,率直的子路,瀟灑曽皙。當然,形象最為鮮明的還是孔子。雖然書中對話體佔絕大部分,極少有動作神態描寫,但讀過之後,覺得孔子不再是高高懸於廟堂之上的畫像,遙遠地立於時間深處的歷史人物,。有着鮮活的抱負追求、喜怒哀樂。

《公孫長篇》中"匿怨而與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可以看到孔子明澈的內心與坦蕩的胸懷;《先進篇》記載:顏淵死。子曰:"噫!天喪予!天喪予!"可以看到孔子失去愛徒的悲痛欲絕;"朽木不可雕也"的訓斥,可以看到恨鐵不成鋼的肝火,《子罕篇》"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可以看出孔子的困頓和無奈;《雍也篇》"誰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可以看到孔子高遠的抱負和不得志的孤寂,可以領略到夫子"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擔當和氣魄。正是這些,讓我感到這位籠罩着神聖光環的至聖先師,也是位更為親切可感的師者和榜樣。

君子,是儒家理想道德規範的外化和集成。《論語》中,君子道德行為標準出現的頻率極高。其中,"忠"、"恕"是反覆出現的概括和總結。通過閲讀,我對孔子這一倫理道德核心思想有了更加具體和深刻地瞭解,這主要體現和應用與自己、他人關係的處理。

我的理解是,撇開政治,在個人修養上"忠",主要是對自己生命和人格的負責。每個人作為獨立的生命體,生來對自己靈魂的保潔負責。"忠"就是忠於自己的本心,虔誠於人格境界的提升,克服錙銖世事加諸欣賞的虛妄。除了鄙棄"匿怨而與其人"之外,更多地體現在對待自己的錯誤和不足,遵時守信上。孔子説"過,則勿憚改",《述而篇》記載陳司敗指責孔子偏袒魯君,孔子聞之,"丘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可以看出,孔子不認為犯錯是什麼見不得人的事,不去避諱或掩飾,而是視錯誤為財富,視被別人指出錯誤為自己的收穫。他把錯誤當作完善自身,致知修身的必須途徑。《論語·為政篇》孔子答子貢問君子:"先行其言而後從之。"強調言行一致,也是強調錶裏如一,強調待人行事與追求完美人格的統一。

"恕",則是以一顆包容的心對待他人,留存人之初的本善,即滿滿的'同情心,並將其實在化為具體的設身處地、推己及人的行為表現。如楊伯峻先生在備註中提到的,其消極方面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而積極方面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如何對待他人的誤解便是"恕"的重要體現。《論語·學而篇》中,有一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譯為"別人不理解我,我卻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人不知己,自是無礙,可這裏的人,通常是和自己有交集的人,這些人若不知,誤解就會產生,尤其無端的誤解着實會讓人窩氣。此時,克服心頭負氣虛妄,做到"不愠",最能體現出一個人的涵養與心性,其實也是最終消弭誤解,達到和諧愉快相處的最佳結果。

在《論語》中,孔子對"忠"、"恕"的結合也做了闡述和要求。《憲問篇》有"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的説法,譯為"不怕沒有人知道自己,怕的是自己沒有足以使別人知道自己的本領"《衞靈公篇》也説"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生命個體真正的的自由與獨立,是尊重他者的自由和獨立;人格的完整,便是在"忠"、"恕"之間達到高尚的純粹——直指本心的純粹。

另外,在閲讀的過程中,我也發現了對當前生活姿態很有啟發的語句。時有豁然開朗,當頭棒喝、醍醐灌頂之感。

《衞靈公篇》孔子説道"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未如之何也已。"像是對我們大一新生語重心長的告誡。勸解我們一定要對自己的未來有所想法,對自己的人生方向和生活狀態要有所規劃。《陽貨篇》中説:"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揮霍光陰中,看到這話,彷彿就聽見"整天吃飽了飯,什麼事也不做,不行的啊"的話以親友和自己的聲音出現在耳畔。

《述而篇》:"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這不僅是孔子只憂,更應是每個在校學生之憂。有內在目標,有外在要求,要修德,要講學,要求善。可是,正在做嗎?做到了嗎?這句話,提醒我們,永遠在路上,可以放鬆,當不能鬆懈,上下求索之行不能斷絕擱置。

冉求曰:"非不悦子之道,力不足也。"這也是很多人畏葸不前、得過且過是找的藉口。看看孔子是怎麼説的吧,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意思是"如果真的是力量不夠,走到到半道便會再走不動了,現在你卻沒有開步走。"鞭辟入裏,道理温和中性卻能讓偷懶者無地自容。當沒開始就打算放棄時,這句話能截斷懦弱的退路。

那麼,如何開步前行?我在這裏找到答案:《雍也篇》"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願意雖偏向政治,但也能給予方法論的啟示。目標在前,最好的也是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近取譬",就是從當前就近的必要之事做起,做好資本積累,一步步朝前邁進。

曾子的名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則是一盞指明燈。以厚實的擔當為底座,散發着浪漫與理想的光芒,每一遍讀完,都能給人以精神力量。

讀《論語》讓我收穫很多,我會繼續讀下去。

關於論語的讀書報告範文 篇4

1.關於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漢族。生於魯國陬邑昌平鄉(今山東曲阜市東南的魯源村)。逝世後葬於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他還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他從四十歲開始辦學,直至七十三歲去世,一生中扮演的主要角色就是教師,一位聞名中外,享譽世界的教師.學生遍佈全國,這使得他當時很有名.在<<論語>>中,我們可以看到,他隨時隨地教育學生,就是路邊歇息時也指導學生禮儀.教師是他一生主要事業,這為後來<<論語>>的誕生奠定基礎.

孔子還是思想家.他那流淌了兩千五百年的智慧奠定了我們的道德基礎,到今天仍然閃耀着光輝,不但影響着我們,還影響着世界.1982年,諾貝爾獎得主們在巴黎的例行聚餐中,談到21世紀人類需要什麼思想時,幾經斟酌之後的答案不是別的,正是孔子思想.今天,我們的道德落差比任何時代都要大,正需要孔子的這種思想來拯救我們.

2關於論語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比較真實地記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反映了孔子的思想。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主張及教育原則等.

3讀書心得

<<論語>>--孝

論語中有這樣一段對話.有一天,顏回,子路跟老師在一起聊天.老師説:"你們每個人都説説你們的志向吧."

顏回説:"我的願望呢,就是一個人經常不誇耀自己,也不經常宣揚自己的功勞,能夠做到很謙遜就可以了."

子路説:"我的願望呢,衣服,車馬這些好東西,與朋友一起享用,用壞了也沒有什麼抱怨.這就是我的願望."

但是這個時候老師還沒有説話,學生們就感到奇怪,於是子路就問老師説:"希望聽老師您的志向."

孔子呢,就淡淡地説出自己對人格理想的描述,很簡單,就三句話:"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孔子的理想就是希望老人得到安頓,讓朋友對自己信任,讓年輕人對自己懷念.

這段對話裏面就透露出了孔子關於孝道德重視,百善孝為先,父母辛辛苦苦把我們養大,為我們操勞一生,當子女生病時甚至願以身代.比如當代社會的割肝救子,割腎救子等等.這些都凸顯了父母的偉大.孔子也感受到父母的偉大,就對學生提出了"孝"的要求.但是孝是不是就是好好做事,養着父母,有好吃好喝的讓父母先吃,有什麼勞頓自己先擔當,這就是孔子所提倡的孝道嗎?答案,不是.孔子所提出的是"孝敬","孝"和"敬"的結合,孝為行,敬為心,我們有多少人能把對父母的敬放在心裏.孔子的思想不得不讓人敬佩.那麼如何孝順呢?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為政>>)

"唯"就是"僅僅",就是説讓父母僅僅擔心子女的疾病就行了.因為只有疾病是自己無法自己做主的.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我們還要愛惜自己的身體,保持健康.讓父母少擔心我們的健康,這是孝的第一步.然後要服侍照顧好父母,這是必不可少的,然後就是還有前面所説的要把對父母的敬深深根植在心裏.

<<論語>>--誠信

古人半部<<論語>>治天下,今人半篇論語護一生.論語中對人的道德素質提出了很多要求,誠信是裏面重複很多次的,由此可以看出孔子對它的重視程度.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論語.為政>>)

一個人如果不講信用,真不知道他怎麼處世,着就像牛車沒輗 ,馬車沒有 軏一樣,那車怎麼能走呢?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可見誠信在一個人的生活中所佔的分量,誠乃立身之本,經商做學問等等都離不開誠信.但是在商品經濟的現代社會,有很多誠信嚴重缺失的人都活的逍遙自在,難道誠信在現在社會真的不需要了嗎? 不可否認,誠信缺失的確會讓你一時走的很快,但是你絕對不會走的太遠.缺失了誠信的人,就像一艘有洞的船,就是你再努力,船再大,你早晚也要沉入人生的大海.最好的反面教材莫過於"三鹿奶粉".

修身不可缺失誠信,治國更需要.孔子説過:"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治國第一就是"敬事而信".治理者一定要嚴肅認真的對待政務信實無欺,這是最基本的.子夏也説過:"君子信而後勞其民,未信則以為厲己也;信而後諫,未信則以為謗己也."翻譯過來就是,子夏説:“君子要先取得老百姓的信任,而後再去任用他們;沒有取得信任就去任用他們,老百姓就會認為是虐待他們。(君子要先)取得君主的信任再去進諫;沒有取得信任就去進諫,君主就認為是誹謗自己。”

作為君王,一個國家的代表,君王無誠信之道,那麼這個國家早晚會衰敗,君王作為一個國家的表率,更要為全國人民樹立榜樣.孔子提出的治國之道,其基本出發點就是誠信,主持國家政務的人要講信譽,真要講信譽,不僅僅對國家好,對發佈政令的人也有好處.

一個人要想在人生路上走好,走的遠,不能靠一些投機取巧的假把試,要做到誠信待人,當面臨抉擇時,不要讓自己的道德淪喪,要做到無愧於心,有道德,講誠信的人,不會因為外物的丟失或得不到而感到沮喪.只要我們每個人都從內心的真誠出發,以誠待人,定能建立起來和諧社會.

<<論語>>--仁愛

"仁"可以説是儒家的核心思想了,不足一萬六千字的論語,提到"仁"字的有一百九處.可見"仁"在論語中的重要地位.但是"仁"是什麼?論語中並沒有給予特定的回答.但是從孔子和學生們話語中可以看出"仁"是充滿各個方面的.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 不亦重乎 死而後已 不亦遠乎?”這時"仁"是一種責任,一種擔當.將實現仁愛於天下作為自己的使命擔在肩頭,並且要一直到生命的終結,這還不夠沉重嗎?這的確是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宏偉志向,他們願意為祖國奉獻一切,包括生命.這時他們的共性,雖然好多人説他們是書呆子,但是他們胸中那一腔熱血能有多少人看得到,他們從小接受儒家文化的薰陶,自然少不了<<論語>>.他們將論語的思想融入到自己的身軀中,來踐行它們,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確是一羣讓我們尊敬的羣體.

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人,有殺身以成仁."仁愛是他們的使命,在必要關頭,他們可以殺身成仁.仁愛這種博愛的使命是高於一切的.

于丹説過關於仁的一段話,她説:"我想,仁愛首先應該是一種人格情懷,它應該表現為一種高風亮節,一種胸懷大志的氣度.這裏所説的仁愛,不是婦人之仁,不是那些小恩小愛,而是一種深刻博雅,有使命,有擔當的情懷.

可見仁愛不僅僅是一種使命,也是一種人格情懷.這種情懷與使命是高於一切的.從古至今,多少人以仁愛為使命,為擔當.用自己的一生去踐行,努力實現.過了兩千五百年的仁愛思想在今天也是不可或缺的.多少人現在已經嚴重缺失了這種思想?多少人還保留了?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其實離我們不遠,只要你想要它就來了.如果每個人都充滿了仁愛,這個社會還會有什麼可擔心的呢?

結語

世界發展到今天,道德觀從來沒有如此淪喪過. 在道德觀念走下坡路的今天,需要一本書來指引我們走向正確的方向,<<論語>>影響的不僅僅是中國,而是一個世界,它那閃耀了幾千年的光輝現在還在照耀着我們,照亮我們前方的路,指引着我們.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baogao/jingxuan/93jln8.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