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報告 >調研報告 >

鄉開展精準扶貧工作調研報告2篇彙總

鄉開展精準扶貧工作調研報告2篇彙總

**鄉是一個經濟發展比較落後的山區鄉鎮,目前扶貧對象規模依然很大,全鄉生產生活條件還很落後,特別是一些已經解決温飽的羣眾因災、因病返貧問題還很突出。自市委市政府提出開展精準扶貧工作以來,我們通過深入貧困村召開座談會、現場交流、入户調查等形式,初步摸清了我鄉開展精準扶貧工作的基本情況、存在問題和對策。

鄉開展精準扶貧工作調研報告2篇彙總

一、貧困基本情況

(一)自然條件惡劣。**地處山區,溝壑縱橫,山巒起伏,地勢狹窄。特別是部分偏遠村落交通不暢,通訊落後,信息閉塞,傳統產業得不到增值提升,有效資源不能充分開發利用,沒有形成增收致富的支助產業。

(二)農民素質偏低。勞動力文化素質低,既是貧困的結果,又是造成貧困的原因。許多貧困人口因貧困而失學,又因失學而成為新一代貧困人口。由於他們文化素質相對較低,發展家庭經濟缺計劃、缺技術、缺管理能力,即便是外出務工收入也與非貧困户有很大差距。加之貧困户小農意識根深蒂固,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落後,小富即安,“等、靠、要”的依賴思想嚴重,凡事都等國家和社會的救助。儘管有些貧困户有擺脱貧困的願望,並不斷努力嘗試,但由於思路不清,觀念不明,缺少引導,導致失敗,最終失去了脱貧致富的信心和勇氣。

(三)子女上學致貧。近年來,隨着農村經濟的發展,大部分農村青壯年外出打工或創業,有的舉家外出,農村大部分幼兒園和國小班級不齊,與之配套的措施也是不全,導致農村孩子幼兒、國小階段就被迫外出上學。還一些家長為了照顧子女上學,只能寄居或租住在有學校的周邊城鎮,這樣增加了家庭負擔。而對於部分舉家外出務工的農民而言,帶孩子去城鎮或城市上學,同樣無形中也加重了經濟負擔,對於尚未根本脱貧的農民更是不堪重負。經調查瞭解,一個高中生每年需支出8000元左右,大學生需10000-XX0元。一些貧困户家庭往往為了子女上學負債累累。

(四)因災因病返貧。一方面,自給自足、靠天吃飯的農業生產,無法抵禦旱、澇、風、雪、雹、霜和蟲害、疫病等頻發的自然災害。另一方面,貧困户中有長期生病或重大疾病患者,不僅不能通過勞動獲得收入,高昂的醫療費用,導致一些農民債台高築,甚至重新返貧。

二、開展精準扶貧工作面臨的問題

(一)經濟社會轉型增加了農民收入估算難度。改革開放以來,隨着經濟體制的深刻變革,新型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加快,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利益關係和分配方式等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多元經濟相互交織混合發展,給準確調查核實農户收入增加了難度。加之,受農業經濟效益低而不穩影響,近年來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紛紛外出打工,勞務收入成為農民增收的主渠道,其中羣眾的一些隱性收入較難掌握。

(二)農民素質偏低增加了精準識別難度。由於農村教育的先天缺陷與後天乏力,農民的文化素質相對較低,思想覺悟有偏差,政策界限把握不準,均等化思想比較嚴重。面對利益之爭時,互不相讓,給精準識別增加了難度。同時,貧困農民經濟基礎不同,脱貧思想差別較大,導致幫扶要求千差萬別,扶貧措施難以滿足個性化要求。

(三)農村情況錯綜複雜增加了精準扶貧難度。近年來,隨着中央一系列惠農政策的陸續出台和地方重大項目建設步伐加快,農村各種矛盾日漸突出。一是宗族勢力、家族勢力嚴重,有利可圖時很難做到公平、公正,引發了一些新的社會矛盾。二是隨着青壯年勞力大量流入城市,農村常住人口大都剩下留守婦女、兒童、老人,實際長期居住人員不足三分之一,在農村實施規劃扶持項目中出現勞力緊缺和種植項目後期管護難到位的現象。三是一些農村幹部工作方式方法不能適應新形勢的要求,責任心不強,作風不民主,對貧困人口認識有偏差,認為精準扶貧建檔立卡是搞形式,扶貧到户不一定能兑現,導致鄉村幹部對建檔立卡動態管理工作不夠重視。四是精準識別要求規劃到村、幫扶到户、差別到人,而識別過程缺乏剛性標準,難以做到讓羣眾心服口服。

(四)市場變幻莫測導致難以培育扶貧主導產業。市場經濟千變萬化,近年來一些農產品、畜產品價格波浪式變化,農民難以摸清市場規律,無法規避市場風險,長期以來形成的習慣經營思維,給一些農民形成了災難性的打擊和損失。一家一户幫扶勢單力薄,即使一村一户搞了一品一業,由於市場發育不良,有的甚至遠離市場,造成產品滯銷,農民怨聲載道。儘管過去政府號召羣眾辦了一些實體,搞了一些產業,終因市場以及產品自身限制原因半途而廢,一直未形成有競爭力的主導產業。

三、幾年來扶貧工作實效

(一)搬遷扶貧:圓了貧困羣眾的“安居夢”

我鄉貧困人口大多居住在深山區和地質災害頻發區,由於地處偏遠,交通不便,生產落後、生活困難等問題十分突出,就地脱貧難度大。如何讓越來越多偏遠地區的貧困羣眾摘掉窮帽子成為了我鄉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自XX年以來,我鄉緊跟市委市政府的決策部署,採取措施推進搬遷移民扶貧,試點搬遷移民扶貧進城鎮、進園區集中安置,把搬遷移民扶貧與新型城鎮化結合,探索出移民搬遷進城鎮進園區集中安置的新模式。截止XX年底,全鄉搬遷扶貧移民200餘人,XX年計劃搬遷移民120人,其中鄉鎮安置80人,中心村安置30人,進園安置10人,安排30人移民就業,從根本上改善貧困羣眾生產生活條件。我鄉結合農村危舊土坯房改造政策,積極推動整體移民搬遷工作,已安置2户村民移民工業園,

(二)雨露計劃:“教育扶貧”培養農村發展潛力

為了能讓貧困的村民掌握技術,有發家致富的本領,能夠主動就業,我鄉積極推進“雨露計劃”工作。“雨露計劃”使受訓貧困勞動力進得了城、就得了業、增得了收、致得了富,增強貧困羣眾自我脱貧致富發展能力,並給予貧困對象每年固定的培訓補助,截止XX年底,我鄉雨露計劃受益對象26人,他們的就業也得到了很好的保障。

(三)產業扶貧:“造血”興產業斬斷“窮根”

“一株蜜柚一年能結50多個果,1株每年為我賺500多元錢,我種了200多株,一年下來就能為我帶來100000多元收入。”算着賬,**村村民何檢發説道。

何檢發所在的**村**小組地處偏遠山區、交通不便,是出了名的貧困隊,一直以來,該組苦於找不到脱貧致富的道路,帶給何檢發新生活的是“產業扶貧”工程的實施。

掛點幫扶**村的**説,“以前的幫扶多是救濟式的,給老百姓一筆錢,他們花了也就花了,但我覺得既然是扶貧,不該只是‘授人以魚’,而是應該‘授人以漁’”。只有通過“造血”式扶貧帶動整個貧困村的產業發展,才能斬斷“窮根”,使整個貧困村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如今在**村,和**一樣已有10户村民連片種起了蜜柚,帶動14户村民共同種植致富。經過半年多的努力,**小組不僅村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且經濟發展走上了“快車道”。

結合**村貧困户自發參與種植的實踐,項目實施過程始終貫穿着“精準”二字,瞄準了全村幫扶產業——蜜柚、臍橙種植,瞄準了幫扶對象——種植户,照顧到了不同個體,符合“規劃到村,幫扶到户,差別到人”的工作機制。同時,整個操作過程從自願報名——民主評議——政策限制,嚴格按程序執行,是精準扶貧的最好實踐。

四、開展精準扶貧的對策與建議

長期以來,扶貧開發存在着貧困人口底數不清、情況不明、針對性不強、扶貧資金和項目指向不準的問題。通過基層的實踐操作,我們認為開展精準扶貧工作應圍繞精準識別、精準幫扶和精準管理三方面來開展。

(一)做好羣眾思想工作是基礎。組織動員羣眾申報自己的收入情況,釐清羣眾收入來源,算清羣眾年度收入總賬,是搞好精準扶貧的基礎。農民種地收入好算賬,打工收入很直觀,財產性收入比較固定,經營性收入相對隱蔽。所以,要做好羣眾的思想工作,讓其放下包袱,主動申請登記,從而彙總出每一户比較符合實際的收入基數,作為村民相互對比和是否確定幫扶的依據。

(二)分類定級是手段。根據每户村民上年度收入情況,組織黨員代表、羣眾代表進行民主評議。具體為:以村為單位,按照每户家庭經濟收入情況,結合本村貧困人口指標數,從低到高進行分類排隊,然後選擇確定貧困户。操作過程中可以將農户大致分為三類:

第一類是低保特困户,智障殘疾生活不能自理的,年老體弱喪失勞動力的,大病大災造成生活困難而無力翻身的。諸如此類全部納入低保範圍,民政部門按當地農村低保標準進行復核,並負責建檔立卡,列為救助對象,加大救助力度,把他們從扶貧對象中剔除出去。

第二類是除特困户外上年收入在全省確定的貧困標準以下,且有脱貧致富意願和能力,政府扶持一把就能很快脱貧的農民,他們是精準扶貧的重點對象。針對各自的脱貧意願,有針對性地選擇致富項目,最好一個村選擇一個比較共同的產業,形成比較優勢。

第三類是上年收入超過全省確定的貧困標準的農户。政府要幫助這類農户鞏固脱貧成果,防止返貧現象出現。要從扶持政策、金融貸款、信息提供等方面給予支持,調動他們進一步發家致富的積極性,從而使其帶動更多貧困户脱貧致富。

(三)政策是界限。在申報和評議過程中,最難識別的是二、三類農户。為了便於民主評議和基層幹部掌握尺度,建議上級制定比較剛性的政策界限。

例如:一是上年收入多少元為識別標準。二是有顯性財產(城鎮以上城市有固定房產、門面,有轎車之類的交通工具,有一定規模的產業等)的農户為脱貧户,有經營性實體,並形成一定的規模和實力。三是識別過程要堅持公開、公平、公正,保障羣眾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做到對象明確、程序規範、措施得當、效果明顯。具體識別過程要堅持以下幾個優先條件:即,人均收入低、家庭財產少的貧困户優先;羣眾貧困户比黨員貧困户優先;年老體弱的貧困户比年輕力壯的貧困户優先;獨生子女貧困户比超生貧困户優先;遵紀守法、誠實守信的貧困户優先;村內現仍居住在危房,無條件改善現狀且生活困難的農户優先。四是根據金融等部門網上記載,還可制定一些比較剛性的限制措施。通過以上一些政策措施,使幹部羣眾便於掌握政策界限,便於操作,易於消化矛盾。

(四)公示是關鍵。在代表們充分醖釀評議識別的基礎上,以村委名義進行張榜公佈識別出的貧困户,徵求羣眾意見。在一定時間內徵求的意見提交代表再次醖釀評議,並進行二次張榜公佈徵求意見。經過二次徵求意見後,支部、村委會同代表共同研究確定精準扶貧對象。經調查研究,認為三榜公示是保證精準識別、公平公正的關鍵所在。

另外,在此常規方法的基礎上,操作過程中還可以將調查人口以多少劃分,分割進行。根據貧困村實際情況,將農户以小組為單位,由小組提出貧困人口對象,經羣眾代表評議,這樣就可以減少矛盾,便於工作開展。通過自願申報、羣眾評議、調查對比、公告公示、建檔立卡等措施,就完成了貧困人口精準識別任務。

(五)差別是核心。如何進一步提高扶貧工作精準度,確保貧困對象有針對性的扶貧政策,讓措施看得見、摸得着、見實效,是精準幫扶的核心。通過多年來基層扶貧工作的實踐,我們認為幫扶到户、差別到人是扶貧工作實現公平公正的唯一途徑。具體來説,就是貧困對象精準識別出來後,將扶持對象分為兩類:一類是上年人均純收入中等偏下的農户;二類是上年收入中等偏上的農户。具體精準幫扶過程中,要按照定對象、定目標、定政策、定措施、定責任的要求,把資金、政策和具體措施等精準實施到貧困對象身上,確保幫扶到户工程達到預期目的。對中等偏下的貧困户,因其智力能力偏下,經濟基礎較差,所以要採取點對點式的幫扶,或者叫差別到人,給他們“吃偏飯”,在幫扶方面適當加大資金扶持額度。而對二類中等偏上的貧困户,因其智力能力較高,經濟基礎較好,在結合大多數羣眾意願,確定幫扶項目或選準幫扶產業後,可以採取推進式幫扶。即,通過以獎代補、提供種苗、提供小額貸款或貼息,提供信息、技術、服務等方式,有針對性地引導貧困農户發展種植、養殖或旅遊服務業,依靠自身力量脱貧致富。同時,特別要注重同步發展專業合作社,以提高貧困羣眾的組織化水平,提高抵禦市場風險能力。

(六)分步是保障。針對我鄉貧困面大、貧困人口多的實際,要按期實現3169名貧困農民穩定脱貧,必須精準管理,將幫扶責任落實到人,分批分步推進。一是要在對扶貧對象建檔立卡的基礎上,每個貧困村、組都明確包扶責任領導和幫扶責任人,簽訂限時定點消除貧困區域或個體貧困户的責任狀,逐村逐户逐個勞動力制定具體的幫扶計劃,落實幫扶措施,集中力量予以扶持,並進行網絡、動態管理、考核和獎懲兑現。二是要把貧困村的幫扶分為兩輪,第一輪XX——2017年,幫扶60%的貧困村和貧困户,使之率先脱貧;第二輪2018——2020年,幫扶剩餘40%的貧困村和貧困户,確保按期實現全面完成幫扶目標。

範文二

組織開展扶貧攻堅、解決邊遠山區貧困農村突出問題,是市委、市政府實施雙輪驅動、統籌城鄉發展的重大戰略部署。我縣作為全市基礎條件最差、貧困區域最廣、貧困程度最深的縣份,扶貧開發一直是縣委、縣政府的頭等大事,並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於受深山溝、涼氣候、邊沿煤、末梢電、斷頭路、出境水等多種不可逆轉因素的制約,我縣農村貧窮落後的面貌仍沒有徹底改變。到底,全縣378個行政村中,農民人均純收入低於3000元的村就有245個,貧困人口就有10.65萬,分別佔到全市貧困村總數的48%,全縣行政村總數的66%,農村人口總數的近一半,儘快擺脱貧困,已成為全縣人民的迫切願望。去年,市委、市政府新一輪扶貧開發工作拉開序幕,我縣迎來千載難逢的機遇和挑戰,面對殷切的關懷和厚愛,我們積極按照市委、市政府“破窮障、改窮業、挪窮窩、挖窮根”的總體要求,在全縣廣泛開展了“貧困農村發展大調研”活動,通過深入調研,我們深切感受到,導致陵川長期貧困的主要根源除了自然稟賦的先天不足外,更重要的是幹部羣眾思想保守,資源開發深度不夠,主導產業發育遲緩,農民增收缺乏支撐。具體到一個村和農户,主要表現為項目難選擇,創業難起步,技術難掌握,市場難開拓,條件難改善等問題。要使扶貧攻堅取得實效,核心在增收,難點在產業,根本是環境,關鍵是組織。為此,縣委、縣政府邀請專家,深入論證,以農民增收為核心,以產業扶貧為重點,提出了“五大特色產業促進增收(特色種植業、規模養殖業、道地中藥材、綠色林產品、生態旅遊業)、三大基礎設施改善環境(農村飲水安全、村村通公路、生態綠化和村莊環境整治)、五項社會事業保障民生(教育事業、衞生事業、文體事業、廣播電視事業、社會保障事業)、三項工程提高自我發展能力(村級組織建設、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建設、農民素質提升)”的扶貧攻堅總體思路,並緊緊扭住這條主線,培育了一批促進農民增收的產業項目,改善了貧困農村發展的環境,有效激發了山區幹部羣眾幹事創業的熱情,提升了貧困農村的自我發展能力。我們的主要做法是:

一、尋求比較優勢,打造產業集羣,拓寬農民創業增收的新空間。陵川之短在於大山,陵川之長在於生態。山大溝深阻礙了山區經濟發展的步伐,但也賦予了我們豐富的生態資源。全縣有耕地45萬畝,牧坡58萬畝,宜林地139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51.6%,發展以綠色、生態、健康為特色的種養業、林果業、旅遊業,具有得天獨厚的比較優勢和可持續的後發優勢,只要將生態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曾經被看作是“包袱”的大山,就會變成潛力無限的財富。基於這樣的認識,我們提出了“陵川要脱貧,希望在大山,潛力在生態,出路在苦幹”的理念,並確立了培育特色產業,促進農民增收的三條基本原則:一是針對山區“十里不同天、地無一丈寬”的特殊氣候和立地條件,在產業佈局上堅持“家庭小規模,區域大羣體”;二是針對農民只顧眼前利益的小農意識,在產業選項時注重“當前能增收,長遠能致富”;三是針對全縣二三產業發展滯後,農村勞動力就業不充分的現狀,在產業實施中力求“户户都參與,人人可就業”。去年以來,通過政府積極引導,政策大力扶持,鄉村精心組織,農民廣泛參與,以“小規模,大羣體,低投入,快見效,廣覆蓋,可持續”為基本形態的特色產業集羣遍佈全縣農村,為農民脱貧增收開闢了更加廣闊的空間。利用我縣山大坡廣的資源優勢,藉助於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政策推動,我們制定了建設20萬畝連翹基地,2萬畝優質核桃的產業規劃,並由縣級財政免費提供種苗,產業覆蓋個村、個農户。目前已萬畝;規模健荒山種植連翹8萬多畝,發展核桃經濟林康養殖作為農民增收的“短平快”項目,一年多時間就在貧困村建成山地放養土雞、圍欄種草養畜等生態養殖項目210個,參與農民2100餘户、8000餘人;依託山區豐富的次生林木資源,開發食用菌產業,正在成為我縣資源深度開發的“亮點”。奪火、馬圪當、古郊等鄉鎮的20個村,新發展香菇13.5萬袋、木耳200萬根,項目户年收入均在萬元以上;依託王莽嶺、黃圍山、鳳凰歡樂谷等主要旅遊景區,農家樂接待、農產品展銷、農事展示為主的旅遊服務業也有了長足發展。新發展農家樂旅遊客棧200餘户,形成了接待牀位2500餘支、就餐人數3000人的規模。五大主導產業開發,使全縣所有貧困村都有了各具特色的主導產業,覆蓋80%以上的貧困農户,為實現扶貧攻堅目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扭轉了多年低位徘徊的局面,危機之年達到3618元,同比增長7.1%,創下近年來農民收入增幅的最高記錄。

二、整合優勢資源,破解發展難題,構建保障農民增收的新機制。推進扶貧攻堅,政府是主導,農民是主體。把政府的組織引導變成農民的自覺行動,讓農民的創業熱情得到正確引導和有效保護,是提高扶貧攻堅速度和效果的關鍵所在。為此,我們積極探索實踐了“部門推介,農民創業,金融支持,跟蹤服務”的組織模式,建立了內外互應,上下互動,左右同步,整體聯動的產業扶貧新機制。一是部門推介。由涉農部門通過實地考察、技術論證、市場調研,篩選出適宜陵川不同區域、不同條件,適合廣大農户創業需要的項目,通過會議、電視、網絡、報紙等多種形式,向廣大農民推薦介紹,告訴他們項目建設內容、適宜範圍、發展條件、相關政策、投資概算、效益及風險,讓農民知道了幹什麼、怎麼幹。去年,全縣共推介項目8大類24項,受到廣大農民歡迎;二是農民創業。在部門推介的基礎上,由家户依據當地實際和自身條件,自主選擇創業項目,通過鄉村組織,向涉農單位和金融部門進行申報,審核通過後,建檔立卡,有針對性地進行扶持和服務;三是金融扶持。圍繞部門推介的產業扶貧項目,各金融企業同步推出面向農户的3至30萬元不等的金融支農產品4大類16種,採用“項目審核,信用評定,一次授信,隨用隨貸,餘額控制,週轉使用”的管理辦法,對項目户給予信貸支持。,共評定信用户4000户,授信1.4億元,發放貸款3000萬元;四是跟蹤服務。由縣鄉兩級涉農部門,對項目户實行責任到人,全程跟蹤的“一站式”服務,幫助農民解決在生產經營過程中遇到的技術、管理、銷售等方面的困難,保證項目建得成,幹得好,能受益。去年以來,全縣以家庭或專業合作社為單元,共申報實施各類項目1103個,投資總額8922萬元。扭轉了山區農民創業無力,脱貧無路,增收無望的困境。

三、破除瓶頸制約,改善生存條件,創造農民安居樂業的新環境。生存環境惡劣是制約貧困農村發展的最大“瓶頸”。在推進扶貧攻堅過程中,我們借勢而進,乘勢而上,集中力量改善貧困農村的基礎設施,竭力破除山區農民生產生活硬件制約。多方籌措資金9726萬元,實施了磨河供水擴建改造工程,輻射了8鄉鎮279個行政村15.8萬人。通過實施飲水安全全覆蓋工程,新解決了142個村、4.6萬人的飲水安全問題;投資4050萬元,攻堅“村村通掃尾工程”,新增水泥路202.6公里,涉及47個貧困村,全縣水泥路村通率達到98%以上;對於一些居住特別分散,基礎條件惡劣的山莊窩鋪,持續推進移民搬遷工作,僅去年一年就搬遷百人以下自然村20個,解決了近千名貧困農民的生存困難。

四、用好用足政策,激發內在活力,營造全面參與扶貧的新氛圍。我縣貧困面大,可用財力有限,為了增加扶貧投入,加快脱貧步伐,我們在資金籌措上,通過積極主動爭取上級,精打細算用足本級,政策引導激活民間,動員社會多元參與等途徑,有效緩解了資金投入不足的困難。去年,全縣爭取市級以上各類扶貧資金貼息資金萬元;縣財政籌措產業扶持、貸款萬元;通過貸款貼息、以獎代補的政策引導,萬元,農民籌資萬元。在資金拉動金融部門投入貸款使用上,我們堅持“扶持依據幹勁定,投入隨着規模定,資金跟着項目走”的原則,力求通過政府扶持和社會幫持,激活廣大農民的內在動力,確保有限的扶貧資金髮揮最大的激勵作用,最優的拉動效應。去年,列入市級首批扶持的80個貧困村,個產業扶貧項目已全部開工建設;在增強扶貧力量上,我們全力推動各級領導帶頭,機關定點幫扶,幹部結對到户,社會廣泛參與責任的落實和氛圍的形成,在71個市級單位對口幫扶80個貧困村的基礎上,154個縣級機關和企事業單位共幫扶貧困村165個,621名副科級以上幹部共結對貧困户623户。有21家民營企業參與了貧困農村開發工作;一年來社會各界累計投入貧困村資金達餘萬元,捐贈物資價值300萬元,形成了全社會關心扶貧、支持扶貧、參與扶貧的大格局。

五、着眼長遠發展,着力強基固本,增強農村自我發展的新能力。多年來實踐證明,扶貧攻堅成果要得到長期和鞏固和發展,不能只靠一時一事的給錢、給物,重要的是提振信心,提升素質,創新機制,創造活力。我們着眼於貧困農村長遠發展,在強基固本上狠下功夫。一是抓農民技能培訓,提高農民能幹事、會幹事的本領和勇氣。全縣共開展畜禽養殖、大棚蔬菜、乾果經濟林、中藥材等農業實用技術培訓350餘場,培訓農民3.86萬人次,開展計算機、焊工、汽車駕駛等各種創業培訓20場1000餘人。潞城鎮通過晉煤集團牽線搭橋,選派30名農民赴山東壽光,經過15天的蔬菜種植技術培訓,全部建起了設施蔬菜種植項目,成為全鎮千畝大棚蔬菜種植的骨幹;二是狠抓基層組織建設。針對部分貧困農村人才缺乏的實際,我們採取“四帶一派”的辦法,從富村選派幹部到窮村任職,從強村選派幹部到弱村任職,從大村選派幹部到小村任職,從先進村選派幹部到後進村任職,從縣鄉機關選派優秀幹部整頓亂村,共選派了81名優秀人才跨村擔任黨支部第一書記,基層黨組織在扶貧攻堅中的凝聚力和戰鬥力得到增強;三是大力發展合作組織。圍繞中藥材、蔬菜、生態養殖等產業,發展專業合作組織130餘個,擁有社員2萬多人,增強了貧困農民闖市場的能力。我縣的扶貧攻堅雖然能在較短時間內取得一點成效,是市委、市政府的正確決策的結果,是各級領導高度重視的結果,是市直各部門和幫扶單位傾力支持的結果,也是全縣人民奮力拼搏的結果。特別是市委張書記、市政府王市長,多次蒞臨陵川調研,就扶貧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市四大班子的各位領導情繫山區,心繫農民,經常深入我縣指導工作,幫助縣鄉幹部理思路、解難題。市農委、財政局等職能部門,在項目建設、產業扶持等方面給予了最大支持。晉煤集團、交通銀行、園林局等幫扶單位,也盡其所能,從人、財、物等方面對貧困農村給予了大力幫助。這些,都為我們堅定信心,奮力攻堅增添了強大的精神動力,提供了寶貴的物質支持,陵川人民將永遠銘記在心。

貧困是陵川最大的縣情,脱貧是我們最大的責任。我們決心以這次會議為契機,認真貫徹落實好會議精神,虛心學習兄弟縣市的好經驗、好做法,再鼓幹勁,負重奮進,努力把我縣扶貧攻堅工作提升到一個新的層次和水平,以實際行動回報各位領導和社會各界的關愛。同時,我們也熱切地希望市委、市政府和市直各單位的各位領導,能一如既往地對陵川的經濟社會發展給予更多的關心和幫助。我們堅信,有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有市直各單位和社會各界的鼎力支持,有全縣幹部羣眾的共同努力,陵川一定能夠奪取扶貧攻堅的新勝利,譜寫全縣人民幸福生活的新篇章!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baogao/diaoyan/pgp6w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