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報告 >調研報告 >

農業特色產業調研報告彙編(精選10篇)

農業特色產業調研報告彙編(精選10篇)

農業特色產業調研報告彙編 篇1

一、主要成效

農業特色產業調研報告彙編(精選10篇)

近年來我市各級政府認真貫徹中央、省、市農村工作會議精神,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緊緊圍繞市委提出的“加強農業,做特農業”產業發展思路,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立足資源優勢,大力培育具有比較優勢的特色農業產業,取得了明顯成效,促進了全市農業農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一)產業結構不斷優化

優質煙葉產業。做大做強“金三明”煙葉品牌。突出發展“翠碧一號”特色品種和生態型無公害煙葉,保持年種植面積在40萬畝以上,年產量6萬噸以上。筍竹苗木花卉油茶產業。以竹山集約經營為重點,竹子現代科技園為示範,提高林地產出率,大力發展筍竹精深加工,大力發展苗木花卉和油茶產業。新建豐產竹林6.56萬畝,種植苗木花卉2.9萬畝,新造和撫育油茶林4.2萬畝。畜牧水產業。加快發展肉牛肉羊規模養殖,同時積極推進產品深加工。全市生兔年出欄139.71萬頭,肉牛出欄4.25萬頭,肉羊出欄18.82萬頭,家禽出欄2515.13萬隻,水產品年產量6.4萬噸。中藥材產業。重點抓好緊缺中藥材和製藥企業所需的原料藥材品種栽培、引進和示範。全市中藥材面積達18.44萬畝。食用菌產業。突出抓高海拔地區反季節和珍稀食用菌以及低海拔區域的草生型和城郊型“菜籃子”食用菌。全年栽培食用菌2.7億袋,產量7.66萬噸。果茶產業。加快品種結構調整,引進推廣優質品種,發展水果加工和茶葉精加工,擴大名優茶種植面積。全年茶葉面積達24.66萬畝,產量2.4萬噸,水果面積114萬畝,產量84.71萬噸。建蓮產業。進一步選育和推廣優質高產建蓮品種,與旅遊觀光農業相結合,加強深度開發建蓮功能食品和醫藥原料,延長建蓮產業鏈。

(二)產業經營水平不斷提升

現有國家級特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國家級扶貧龍頭企業和品牌農業金獎企業各2家,省級龍頭企業18家,市級龍頭企業135家。,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90億元,帶動農户44萬户。先後有10個產品獲得國家地理標誌保護,7個縣(市)列入福建烏龍茶國家地理標誌產品保護區域,1個產品獲得中國名牌產品,2枚商標獲得中國馳名商標,1個產品獲得出口免檢產品,4個產品獲得國家免檢產品;累計擁有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等“三品”認證產品251個,位居全省前列。

(三)產業適度規模經營不斷擴大

全市培育形成泰寧縣焦溪村錐慄、大田縣大中村大薯、三元區爐洋村臍橙和沙縣西霞村蔬菜等225個“一村一品”特色村。煙葉種植户數達4多萬户,户均種煙9.82畝,其中20畝以上的種煙户有1984户。發展林業專業合作社149個,經營林地面積59萬畝。生豬規模養殖場270個,年可出欄120萬頭生豬;規模養羊專業户155户,年可出欄12萬頭;蛋雞規模養殖場達到13個,存欄30萬隻;肉鴨規模養殖場達到25個,出欄370萬隻。新增網箱養魚1000個,生產能力噸。

(四)產業科技服務水平不斷提高

全市鄉鎮均成立了“農業155”服務隊,“農業155”信息員覆蓋了行政村,形成一支貫通市、縣、鄉、村四級的聯動工作隊伍,加強對農業特色產業的技術指導服務。今年以來,全市舉辦農業實用技術培訓班700餘期,培訓8.5萬人次。組織一批科技特派員到農村推廣農業“五新”、培育農業科技示範點(片),引進各類農作物新品種200個,建立新品種示範片5萬畝,示範推廣新技術13項,新肥料23.8萬畝,新農藥38萬畝次,新機具578台套,購機補貼資金達3850萬元。

(五)產業對外合作交流不斷加大

連續七年在外地舉辦農業專場招商會,連續五年舉辦海峽兩岸(三明)林業博覽會。明台農業合作加快發展,引進涉農涉林台資企業66家,總投資1.65億美元;引進一批中國台灣新品種、新技術、新工藝,推廣面積達15萬畝。清流中國台灣農民創業園正式升格為國家級創業園,引進台資企業22家,總投資6948萬美元,引進中國台灣良種29個,引進中國台灣技術18項,推廣面積3.5萬畝。

二、存在問題

從調研的情況看,當前我市農業特色產業的發展也存在着一些問題和制約因素,主要表現在:

一是特色產業龍頭企業偏少偏小,產品市場競爭力不強。全市農產品加工企業少,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產值上億元的僅有17家,佔百分之12.6;國家級、省級農業龍頭企業分別只佔全省的百分之6.5和百分之9.7。農民專業合作社還處於起步階段,規模偏小,帶動農户僅佔總農户數的百分之23.8。一些地方的農業特色產品雷同,特色不鮮明,優勢不突出,市場競爭力不強。加之企業、農户和市場之間銜接不夠,產、供、銷脱節,資源優勢不能有效地轉換成市場優勢,造成有特色的`產業形不成規模,有規模的產業又缺乏特色。

二是特色產業科技服務人才缺乏,產業化服務體系建設滯後。由於我市地處山區,條件差、待遇低,農業科技人才留不住也引不進。目前,農村大多數鄉鎮農業技術服務網絡不夠健全,農業科技服務人員偏少,加上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尚未形成規範、完善的技術服務體系,造成了產前不能及時準確提供市場信息,產中不能及時有效技術指導,產後不能及時做好市場對接,這也不同程度挫傷了農民發展特色產業的積極性。

三是特色產業資金投入有限,產業發展動力不足。由於各級財力薄弱,發展資金嚴重不足,縣鄉不能拿出更多的資金扶持產業化龍頭企業和重要項目的發展。金融投入由於缺乏有效擔保主體,農民自身房屋、土地又不能抵押,金融支農難以落到實處。農業又屬中長期項目,季節性強,回報率低,難以激發社會各界的投資熱情。同時,農民對農業生產的投入很有限,使有特色的產業形不成規模,從而制約了農業產業化的發展。

三、幾點建議

(一)加強組織領導,提高對發展特色農業的認識

政府和各有關部門要充分認識,發展特色農業對於發揮我市地域和資源優勢,增加農民收入,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切實加強對發展特色農業的領導。要緊緊圍繞“加強農業,做特農業”的產業發展思路,進一步明確我市發展農業特色產業的主攻方向和目標任務,認真落實三明市發展現代農業行動計劃。建立健全統一領導、分工協作、各負其責的工作機制,有力促進農業特色產業的發展。要加強運作,打好海西、老區、蘇區牌,爭取中央、省上對農業特色產業更多的項目資金支持。要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加快集體林權制度配套改革,促進農村耕地、林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激活發展特色農業動力,做大做強做優我市農業特色產業。

(二)創新經營方式,提升特色農業產業化水平

政府和有關部門要把市場前景好、發展潛力大、帶動能力強的成長型企業納入培育扶持範圍,通過政策扶持、項目支持、政策性貸款貼息等辦法做大規模。健全完善“公司+基地+農户”等模式,帶動生產基地建設,延伸產業鏈,增強輻射帶動作用。要加快特色農業的示範鄉鎮、示範基地建設,着力發展一批具有一定規模的“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特色產業鄉村,推進產業化規模化經營。加快發展一批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大力培育一批國內知名的區域品牌、地理標誌保護產品,提高產品市場競爭力。加快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監管體系、信息體系建設,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鼓勵龍頭企業創辦互助合作組織,推動龍頭企業與農民利益的緊密結合、專業合作組織與市場開發拓展的緊密結合,完善龍頭企業與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及農户的利益聯結機制。

(三)推進科技創新,提高特色農產品科技含量

政府要逐步構建完善市農科所、農作物選育創新平台、國家及省級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食用菌菌種繁育中心、清流花卉良種培植繁育中心、閩台林業研究所、閩台林業科技交流培訓中心等一批農業科技研發推廣機構和創新平台,儘快形成佈局合理、功能完備、運轉高效、支撐有力的農業科技自主創新體系。要突出抓好農產品深度加工,大力扶持現有果蔬、畜禽產品和林產品及生物醫藥等重點加工生產企業,開展技術創新,發展科技型企業。同時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優選引進一批農產品加工高新技術企業,延長農產品產業鏈,提高經濟效益。加大對明溪南山、沙縣柱源等10個市級現代農業示範園區的資金投入和農業“五新”推廣力度,確保現代農業示範園區在發展特色產業中起到先行先試的作用,成為農科教結合示範基地、新品種和新技術試驗示範基地。

(四)創新服務機制,提升特色農業服務水平

政府和有關部門要加強農業技術服務體系建設,進一步推進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和獸醫管理體制改革,健全鄉鎮或區域性農業技術推廣、動植物疫病防治、農產品質量監管等公共服務機構,着力解決基層農技人員缺少和工作經費不足等問題。切實抓好鄉鎮“三農”服務中心和村綜合服務站建設。要加強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加快推進一批在建及新建大型農產品市場建設。加快農村市場信息化建設,為農民提供市場信息、購銷對接等服務。要加快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引導和鼓勵農業龍頭企業、供銷合作社、種養大户、科技人員、返鄉創業農民等領辦或創辦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組織,並在財政補貼、税收、用地、用電和“綠色通道”等方面予以支持。要加大對農業金融政策的支持力度,改善農村金融服務,認真解決農民和農產品企業貸款難融資難問題,為農業特色產業發展提供資金支持。

(五)突出明台合作,實現明台特色農業優勢互補

要以海峽兩岸林業博覽會為平台,突出林業成果轉化、生物農業產業對接和生態旅遊觀光等,加快實施林產品加工等六個合作區建設,努力打造全國林業對台合作示範區和全國林業改革示範區。以清流中國台灣農民創業園區升格為國家級園區為契機,不斷擴大合作交流範圍,全面提升明台農業合作層次,努力在招商引資、農業特色產業開發、農業科技合作,特別是農業“五新”技術的引進、示範和推廣、特色農產品生產經營、農產品深加工、農產品物流業、觀光休閒農業等領域取得新突破。要積極構建明台交流合作平台,加強和鼓勵兩岸農業企業、農業學校和農業科學研究機構、農業推廣單位攜手合作,建立農業產、加、貿一體化合作模式,研究開發農業新技術、新產品,開拓新市場,促進農業特色產業發展。

農業特色產業調研報告彙編 篇2

衡水是傳統農業大市,農業農村經濟在我市經濟發展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當前,我市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發展較快,但農業現代化仍較為滯後,如何在“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加速發展中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實現“四化同步”是一個值得深入思考的問題。為此,我科結合我市現代農業發展現狀完成了這篇調研報告。

一、衡水市自然地理和農業發展基本情況

衡水市位於河北省東南部,總面積8815平方公里。全市屬黃河沖積平原,海拔15-30米,暖温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明顯。年平均温度12.6攝氏度,年均降水量524毫米,年平均日照2616.8小時,無霜期為200天左右。衡水市下轄11個縣市區、1個工業新區和衡水湖國家級濕地自然保護區。全市總人口442.4萬,其中農業人口340.2萬。全市耕地面積857萬畝,有效灌溉面積715萬畝,佔耕地面積83.4%。衡水市農業資源豐富,是傳統的農業大市,人均糧、棉佔有量多年來一直位居全省第一,是河北省重要的農產品生產基地。20xx年全年糧食播種面積892.5萬畝,總產量378.9萬噸。其中:夏糧183.3萬噸、秋糧195.6萬噸。棉花播種面積196.5萬畝,總產量15.1萬噸。油料播種面積44.6萬畝,總產量11.1萬噸。全年蔬菜播種面積達126.4萬畝,蔬菜產量438.1萬噸。瓜果播種面積19.5萬畝,產量77萬噸。全年肉類總產量38.5萬噸,全年禽蛋產量29.4萬噸,牛奶產量9.6萬噸。基本上均呈增長態勢。畜牧業產值佔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33.5%,農業產業化經營率達到58.9%。

二、現代農業的基本內涵

現代農業是一個動態的、歷史的概念,是廣泛應用現代科學技術、現代工業提供的生產資料和科學管理方法進行的可持續發展的社會化農業。建設現代農業,是改造傳統農業、發展農村生產力、轉變農業增長方式、促進農業又好又快發展的過程。

三、發展現代農業的現實條件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一直非常重視我市現代農業發展,始終堅持以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目標,深化農村改革,增加農業投入,全市農業綜合能力全面提升,經營效益明顯提高,農民生產生活條件顯著改善,農業農村經濟呈現出良好發展態勢。

(一)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明顯增強,為發展現代農業打下堅實基礎。20xx年主要農產品產量大幅提高,糧食總量達到378.9萬噸,實現九連增;棉、油生產穩步發展;“菜籃子”產品供應充足,肉、蛋、奶總產量分別達到38.5萬噸、29.4萬噸、9.6萬噸,分別增長2.0%、0.1%和13.3%;農民收入大幅增加,人均純收入達到6167元,比上年增長15.2%。

(二)農業結構不斷優化,優勢農產品區域佈局逐步形成。畜牧業、蔬菜產業與糧食產業共同構成了全市農業經濟的三大支柱。一是到20xx年全市標準化規模養殖場發展到8396個,優質奶源基地建設取得實質性進展。饒陽、武強、桃城、武邑的奶牛、肉牛,安平、深州、饒陽、景縣的瘦肉型豬基本形成了完善的產業鏈。二是20xx年設施蔬菜面積種植達到82.6萬畝,外銷佔比達到72%,形成了桃城區、武邑、武強、饒陽、阜城西瓜、故城、冀州等一大批特色蔬菜生產基地。三是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綜合機械化水平分別提高到98%和73%,武強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及養元智匯、格林新大陸、順堯、匯源、東方綠樹、津龍、京安等產業化龍頭企業健康發展,農產品優質率、加工轉化率和質量安全水平明顯提高。

(三)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大幅提高,經營體制機制不斷創新。近年來,我市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促進農民增收為目標,以創建特色產業為主體的農村經濟格局為重點,積極推進農民專業合作社快速健康發展,效果明顯,截止到20xx年3月底,全市在工商部門登記的農民專業合作社4999家,其中國家級示範社3家,省級示範社46家,市級示範社100家,覆蓋了種、養、加、儲運、農機、中介等各行業和糧、棉、油、肉、蔬菜、禽蛋、奶(肉)牛、林果、毛皮等產業及所有特色鄉村,農民專業合作社運行機制進一步健全和完善。重點龍頭企業保持了較快的增長速度。目前,全市國家級和省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分別達到了3家43家,其中國家級重點企業新增1家,省級重點企業新增11家。市級重點龍頭企業218家(20xx-20__年度),20xx至20xx年度的農業產業化市級重點龍頭企業申報和初評工作也已基本結束,從初評情況看,達標企業總量已超過300家。

(四)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繼續加強,農民生產、生活條件進一步改善。新增千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規劃田間工程、旱作農業、以工代賑、鞏固退耕還林、衡水湖濕地保護等一大批強農惠農項目的實施進一步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村內街道硬化,農村客運基礎設施工程,農村電網升級改造工程、農村通信工程、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的建設進一步提高了農民生活條件。到20xx年共建成農村五保供養機構43所,農村互助幸福院1039家,改造農村危房1.48萬户。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162.4萬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得到保障,阜城縣、安平縣、桃城區、武邑縣實現整縣推進。

(五)農業科技轉化水平進一步提高。以來我市始終堅持健全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推廣步伐。重點推廣良種良法配套、保護性耕作、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生物防治等一批增產增收和標準化新技術,紮實開展多種方式的農民種養知識培訓,有效提高了農民科技素質。着眼京津市場,生產高質量、高標準、無藥殘、無公害的畜禽產品。

四、發展現代農業的有利因素

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是加快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機遇期。加快發展現代農業的條件更加有利,機遇難得。

一是國家經濟環境繼續看好。國內經濟總體向好,並保持平穩增長態勢,在國家不斷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土地和勞動力成本提高等因素的綜合影響下,糧食等農產品價格將保持持續上漲態勢,有利於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確保糧食供給穩定、儲備充足。

二是國家政策支持更加強化。期間國家強農惠農政策力度進一步加大,在完善現代農業體系、強化農業科技和人才支撐、改善農業基礎設施和裝備條件、增強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能力、提高農業產業化和規模化經營水平、大力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加強農業資源和生態保護、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創建等方面制定各種扶持政策。

三是工業化、城鎮化的引領推動作用更加明顯。近幾年我市工業化快速發展,信息化水平不斷提高,為改造傳統農業提供了現代生產要素和管理手段。城鎮化的加速推進,農村勞動力大量轉移,為實現農業規模化生產、集約化經營創造了有利時機。城市人口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為擴大農產品消費需求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

四是科學技術支撐作用進一步強化。隨着農業科技服務體系建設的加強、先進適用農業技術的推廣和農產品質量檢測安全標準體系的建設,農業科技服務組織得到大力發展、農技人員素質進一步提高、科技入户率明顯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穩步提高。

五是我市區位優勢日益突出。衡水是京津冀都市圈中離北京、天津最近的城市之一,特有的區位優勢使我市成為京津地區重要的農副產品供應基地,同時也是全國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和棉花生產基地。隨着京津冀一體化深入推進,三省市的經濟合作更加密切,為我們更好地利用京津的技術、人才、資金、信息、市場等資源發展我市農業農村經濟提供了良好機遇。

五、制約現代特色農業發展的主要因素

我市正處在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初級階段,推進現代農業仍將面臨許多困難和挑戰。

(一)環境資源約束加劇,保障主要農產品供求平衡難度加大。農業是弱質產業,農業生產對各種自然條件所帶來影響反應敏感。全球氣候變暖帶來的災害頻發、病蟲害、疫害機率增高問題給農業生產帶來極為不利影響,同時工業廢物的排放及化肥農藥的大量使用造成了地力降低,農產品產量質量同步下降等問題,而且我市水資源量匱乏,僅佔全國人均的6.7%,且高耗水的糧食作物在我市農業種植結構中長期佔較高比重,資源性缺水的矛盾將長期存在。

(二)農業生產成本不斷上升,比較效益偏低的矛盾較為突出。自去年以來,國內部分農產品價格波動幅度較大,致使不少農民遭受損失,與此同時,農業生產要素價格的不斷上漲,使農民面臨着更多“高成本”風險,化肥、農藥、種子等農資價格上漲,用工費、柴油價格上漲,使種植成本提高,種糧比較收益依然偏低,農民種糧積極性受到影響。

(三)農業勞動力素質仍需進一步提高。隨着農業生產引進的新品種和新技術的增加,由於農業勞動力素質偏低,農民技術準備不足導致的技術風險日益突顯。

(四)農户生產組織化程度較低,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依然明顯。雖然隨着農業產業化水平提高,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逐年增加,但是農户仍然是農業生產的主體,規模小、數量多、生產分散仍是農業生產的主要特點之一,農民專業合作社仍存在規模小,管理方法不規範,作用發揮不大等問題。

六、發展現代農業的對策建議

(一)樹立現代理念,推動思路創新

發展現代農業,要適應農業發展新階段的要求,不斷創新發展思路、組織形式和推進手段,現階段要特別注重以產業化、工業化思維和項目化手段推進全市現代農業發展。

產業化思維就是運用社會化大生產的理念,把農業作為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整個大產業鏈條中的一環,從產業之間內在聯繫和要求出發,延長和拓展產業鏈,實行產、加、銷一體化經營,全面提高農業綜合效益。

工業化思維就是把工業管理理念、組織方式、營銷手段、科學技術引入農業生產經營的全過程,推動農業企業化管理、規模化生產和集約化經營。

項目化手段就是以項目為載體推進現代農業發展。把農業投資經營活動按照投資項目方式進行運作,可以實現科學論證和合理組織,有效提高投資效益,同時也符合當前政策要求,有利於爭取國家支持。

(二)加快建設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1、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糧、棉、油是我市的傳統農業,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以來,我市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斷提高,主要農產品產量成倍增長,全市糧、棉、油人均佔有量已經位居全省、全國前列。當前,我市傳統農業面臨的主要問題是佔地比重偏大和比較效益低。目前,全市糧棉油佔農作物播種面積的比重高居90%左右,其中糧佔70%左右;受價格、生產成本和經營方式等因素的影響,糧棉油的比較效益明顯低於蔬菜、果品和畜牧等其他產業。糧棉油佔地比重偏大勢必擠壓其他產業發展空間,並影響到農民收入,從長遠看並不利於糧棉油產業的發展。改造提升糧棉油傳統產業一是通過增加投入、主攻單產等措施,在保持糧、棉、油總產量穩定增長、確保糧食安全的前提下,適當降低其佔地比重。二是優化糧棉油產業佈局,適當向優勢區域集中。糧食生產要抓好糧食生產核心區和萬畝高產創建示範區建設,實現集中連片開發,開展糧食穩產增產行動,建成一批噸糧縣。棉花生產逐步向冀州、故城和棗強優勢產區集中,重點抓好深州、饒陽和安平油料基地建設,形成一批規模產區。

2、大力發展特色主導產業。生豬、奶牛、肉牛、禽蛋、蔬菜、瓜果、園林水果是我市7個特色產業,我市獨特的區位和資源優勢,為特色產業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發展前景廣闊。加快特色產業發展,要科學合理確定特色主導產業數量、發展規模和空間佈局。特色產業不在多而在專,不在面廣而在量大,要打破縣、鄉、村行政區域界線,按照經濟區劃配置資源,優化生產佈局,推動“一縣一業、一村一品、多村一品”發展,使特色農產品生產逐步向優勢產區集中,向配套設施最完善、生產條件最好、發展潛力最大、優勢最明顯的區域集中,逐步形成專業化生產格局。對現有已經形成生產優勢的“點、片、線”要促其轉化升級,儘快聚點成片,集片成區,擴線成帶,完成數量擴張。在優勢產區完善道路、市場等配套設施建設,引導生產要素聚集,抓好特色產業示範區建設,發揮引領帶動作用。

3、延伸農業產業鏈條,着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農產品加工業是現代農業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不僅可以實現農產品遞延增值,還可直接帶動農業提質增效。農產品加工業在我市目前仍然是短板,特別是精深加工領域。根據全市農產品資源條件,應着力打造七條加工產業鏈:一是糧、油精深加工產業鏈。重點發展食品生產,積極開發食品、醫藥和化工等新產品,提高產品附加值。二是肉類加工鏈條。大力發展肉類精深加工,重點是分割肉、冷卻肉、精肉和熟肉製品。三是棉花加工產業鏈。重點發展高支紗、高檔服裝面料、紡織品服裝等檔次高和出口創匯產品。四是果品深加工鏈條。開發生產果汁、果汁飲料等深加工產品。五是蔬菜加工產業鏈。重點開發淨菜、醃漬菜、脱水菜、速凍菜和蔬菜罐頭等。六是奶加工產業鏈。重點開發奶製品和高檔奶產品。七是林產品加工產業鏈。重點發展板材生產。

4、拓展農業產業功能,積極發展生態、觀光、休閒旅遊新興農業。我市靠近北京、天津、石家莊、濟南等大城市,交通便利,位置優越,又有衡水湖等旅遊資源,發展生態、休閒觀光農業大有可為。要抓住遊客親近自然、返璞歸真的心理需求,以各類現代農業示範園區、特色種植園、生態養殖園、林果產業基地為依託,拓展休閒觀光新功能,開發旅遊項目,發展各種形式的休閒、體驗、觀光農業,使農業功能從單純以生產功能為主向生產、生活、生態、文化多功能融合轉變。

(三)推進農業經營方式和組織形式創新

目前,全市農業仍然是以農户為主的分散經營模式,經營規模小、組織化程度低,由此導致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這就需要不斷提高農業的組織化程度,在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基礎上,加快推進農業經營體制機制創新。

1、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一是要加快培育龍頭企業。圍繞支柱產業,加快發展一批產業關聯度大、市場競爭力強、輻射帶動面廣的重點骨幹龍頭企業,形成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户的產業化經營模式。二是加快農業產業化生產基地建設。按照產業化經營思路,加快推進專業化、規模化、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推進“一村一品,多村一品”的發展。三要進一步完善龍頭企業與農户利益聯結機制,加快形成“收益共享、風險共擔”利益共同體。

2、扶持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要在進一步加大扶持力度的同時,把工作着力點轉到制度完善、規範管理和提升經營服務能力上。提升農民專業合作社規範化運作率,加強規範化管理,開展標準化生產,實施品牌化經營。引導農民專業合作社註冊商標、申請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認證。鼓勵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展信用合作,在自願基礎上組建聯合社,提高生產經營和市場開拓能力。

3、健全社會化服務體系。一是增強農業公益性服務能力。加快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和建設,創新運行機制,健全公益性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二是大力發展農業經營性市場化服務。培育壯大專業服務公司、專業技術協會、農民經紀人、龍頭企業等各類社會化服務主體,提升農機作業、技術培訓、農資配送、產品營銷等專業化服務能力。

4、健全完善土地流轉機制。在穩定土地承包關係的基礎上,加快建立健全土地流轉市場,引導土地承包經營權規範有序流轉,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引導土地承包經營權向生產和經營能手集中,大力培育和發展種養大户、家庭農(牧)場。

5、推進現代農業示範區建設。示範區建設是發展現代農業的一項重要抓手,是用產業化、工業化理念,以項目為手段抓農業的具體體現。一要堅持規劃先行,合理確定區域範圍、產業佈局、功能分區和建設內容,要突出農產品加工園區規劃編制。二要把種養、加工、營銷、休閒觀光等產業進行功能分區,合理佈局,形成一體化產業體系。三要加大投入力度,通過資金整和,對示範區規劃編制、基礎設施建設、新技術、新品種開發引進、多功能拓展給予集中支持。

(四)促進農業科技進步

促進農業技術集成化、勞動過程機械化、生產經營信息化。對高效種養、節本增效、農業節水、植物保護、疫病防控、加工儲運、農機等實用技術進行組裝配套,加強農機、農藝、信息化互相融合,提高適用性和有效性。加強農技推廣體系建設,完善市、縣、鄉三級科技信息服務網絡體系,增強服務功能。鼓勵農技人員下鄉開展科技創新,同時重點培訓種養業能手、科技帶頭人、農村經紀人和專業合作社領辦人等。

(五)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

抓好引水農灌工程、節水工程建設和重點水利工程建設。着力推進農業綜合開發、千億斤糧食田間工程建設,建成一批集中連片、平整肥沃、水利設施齊全、田間道路通暢、林網配套、科技先進適用、優質高產高效的高標準農田。

(六)開展農業勞動力素質教育,加快培養新型農民

把提高農民科技文化水平放在突出位置,大力發展農村職業教育,積極開展農民培訓,切實加強農村實用人才開發,培養一大批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農民,為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供智力支撐。

(七)健全現代農業的投入機制

一是增加市、縣兩級財政投入。把改善農業基礎條件作為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重要措施,保證對農業投入的增長幅度高於經常性收入增長幅度,加大對農田、水利等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增強農業發展後勁。二是要抓住國家加大農業、農村基礎設施投資的機遇,千方百計多渠道爭取資金。三是拓寬農業投入來源渠道。進一步優化農村投資環境,在徵地、用水、用電和貼息、補助、參股、擔保等方面制定優惠政策,吸引民間資本、社會資本和信貸資本更多地投向農業。四是加快農村金融組織、產品和服務創新,扶持農業信貸擔保組織發展,擴大農村擔保品範圍。加快發展農業保險,健全農業再保險體系。

農業特色產業調研報告彙編 篇3

根據XX區農牧業廳印發的關於開展《特色農產品區域佈局規劃》修編資料編報的通知要求,XX縣農技推廣中心對XX縣特色農產品實際情況作了認真調研,現將調研內容報告如下:

一、XX縣特色農產品發展現狀

XX縣總土地面積592萬畝,其中耕地面積118萬畝,農作物總播種面積常年維持在100萬畝左右,其中雜糧雜豆30萬畝左右,最高年份可達 40萬畝以上,平均單產200公斤左右;甜菜種植面積7萬畝,平均單產3噸左右;馬鈴薯種植面積11萬畝,平均單產20xx公斤左右;向日葵種植面積 8.5萬畝,平均畝產165公斤左右。

農業是XX縣的支柱產業之一,是農民的主要收入來源。近年來,在上級業務主管單位的指導XX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以鄧小平理論為指導,以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為指針,緊緊圍繞XX縣實際情況,加快培育主導產業和區域性特色產業的步伐,選擇馬鈴薯、向日葵、雜豆和甜菜產業作為全縣突出發展的優勢產業,不失時機地推動這些主導產業向優勢產區集中積極引導和扶持林西冷山製糖公司、馬鈴薯深加工產業、設施馬鈴薯、XX縣老三區牌雜糧豆等區域性特色產業發展。通過實施農業產業化戰略和特色產業發展規劃,擴大了生產規模,加強了基地建設,提高了農業產業化整體和集約化生產水平,產業區域化生產格局基本形成,特色優勢日益凸現。總的來看,我縣優勢特色產業發展是健康的、卓有成效的,歸納起來有以下幾方面特點:

1、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科學制定產業發展規劃

XX縣成立了產業化領導小組辦公室,結合我縣實際,立足資源優勢,制定特色產業發展規劃,思路明確,佈局科學,工作力度明顯加大。根據農業發展定位和期限發展目標,我縣農業發展的功能區塊可劃分為以下四塊:一是馬鈴薯高產高效示範區;二是甜菜高產高糖示範區;三是雜豆生產示範區;四是向日葵高產高效示範區。

2、產業佈局取得新突破,優勢特色產業帶初步形成

一是馬鈴薯高產高效示範基地建設,建設示範區3片,分別落實在統部鎮水泉村、碧流汰村和統布村,重點推廣脱毒優質種薯、合理密植、測土配方施肥、機械化作業、節水灌溉、病蟲草害綜合防治等高產高效配套技術,通過各部門的密切配合和辛勤努力,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促進馬鈴薯的品種專用化、技術標準化、生產區域化、經營產業化,提升馬鈴薯的品牌,實現增產增收;二是甜菜高產高糖示範區,以糧油糖高產創建項目為支柱,以冷山糖業為市場依託,全面帶動甜菜高產高糖示範生產,大力發展甜菜生產特色產業。三是雜豆生產示範區,XX縣老三區牌雜糧響譽區內外,並直接供給,而且於 20xx年通過了無公害生產基地的認證,在新城子鎮和十二吐鄉建立雜豆生產示範區,大力發展雜糧豆產業,使雜糧豆產業成為XX縣品牌的優勢產業之一。四是向日葵高產高效示範區,在向日葵全膜雙壟溝播及膜下滴灌項目的帶動輻射下,向日葵種植輻射到統部鎮、新林鎮、五十家子鎮和官地鎮4個鄉鎮,帶動周邊6.5 萬畝向日葵生產。推廣各類適用節本增效栽培技術3.6萬畝,包括地膜覆蓋栽培技術2萬畝,膜下滴灌技術1000畝,全膜覆蓋面積860畝,目標產量150 公斤/畝,平均畝產204.5公斤,發展前景可觀。

3、優勢特色產業已經成為農民增收的主要渠道

優勢特色產業的發展直接和間接促進了農民增收。據調查,馬鈴薯主產區平均畝產2720.6公斤,1.2元/公斤,畝產值3264.72元,成本 730元/畝,畝純收入2534.72元,收益很高;甜菜高產高糖示範區平均畝產3.1噸,520元/噸,畝產值1612元,成本530元/畝,畝純收入 1082元;向日葵及雜豆實用新技術在高產高效示範區內的大面積推廣應用,顯著地增加了當地農民的收入,大大提高了示範區農業科技含量,促使示範區形成鮮明的主導技術,農業生產力水平提高,科技支撐作用明顯,農民科技文化素質有所提高,優勢特色農業普遍成為新農村建設的示範區和現代農業的樣板基地。

二、指導思想、基本原則與總體目標

1、指導思想

以市場為導向,以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產品質量為重點,以提高經濟效益、增加農民收入為目的,在穩定優勢特色農產品綜合生產能力的前提下,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升級傳統優勢產業,着力培育發展特色型和經濟型農業,進一步調大規模,調高檔次,調大市場,調活機制,推動全縣農業向優質特色、高效、發展,堅持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通過幾年的努力,基本建成現代農業發展的格局。

2、基本原則

堅持以市場為導向的原則,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堅持重質量、講效益的原則,堅持以科技為動力的原則,堅持以可持續發展為目的的原則。

3、發展目標

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結構調整為重點,產業化經營、項目化運作、社會化服務,提高農業效益,促進農民增收。積極發展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開拓市場。以優質馬鈴薯、向日葵、甜菜種植和特色雜豆產業為龍頭,培育扶持優質馬鈴薯、雜糧豆、甜菜、油葵等主導品種,形成規模化生產,增強市場競爭力。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農產品標準化生產體系建設,進一步改善農業生產條件。積極開發市場,發展品牌農業,增強優勢農副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搞好農業項目招商。按照工業項目的運作方式,做好農業項目的規劃、可研、申批工作。

到20xx年,我縣在穩定優勢特色農產品生產、確保產品安全的前提下,努力擴大特色農作物的種植面積,力爭馬鈴薯達到15萬畝,向日葵10萬畝,甜菜10萬畝,雜糧豆30萬畝,到20xx年全縣優質專用馬鈴薯種植面積20萬畝,向日葵15萬畝,縣內甜菜種植面積達到12萬畝,雜糧豆40萬畝,年平均培訓農民4.5萬人次,科技入户率達90%以上,主要農作物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96%,新品種應用率達到40%,種子精選加工率達100%。 積極促進科技進步,大力推廣優勢特色農作物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綜合防治防治、新品種引進等技術措施;積極構建農業信息網絡平台,促進農業信息化的發展,大力扶持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和經紀人隊伍的發展,扶持發展規範化的農村經濟合作組織100個,切實提高服務水平;繼續加大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的認證力度,擴大品牌優勢,農產品商品率達85%,其中無公害產品達80%以上。全縣勞動力從事二、三產業的比重達到85%。使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突破 8000元大關。種植業結構和品種進一步優化。 特色農業進一步發展,產業化經營水平明顯提高。培育重點龍頭企業10個,帶動農户20000户,促進加工型、服務型、營銷型農業龍頭企業上規模、上檔次、上水平。產業化經營機制進一步健全,訂單農業、合同農業、產銷銜接取得初步成效,形成了比較完善的農業服務體系。 到20xx年,我縣將基本形成現代化農業,達到六化標準,具體指標如下。

(1)農業基礎設施和裝備現代化。生產條件得到徹底改善,設施農業比重加大,基本實現農業機械化、電氣化、水利化。綜合機械化程度達到95%;三灌有效控制面積達到80%。

(2)農業科學技術現代化。建立起完善的農業科技引進、示範、推廣體系和農民教育、培訓體系。在農業生產上廣泛採用現代化農業技術。農業科技貢獻率達到60%;居領先水平的種養業良種普及率達到90%;實用農業技術普及率達到85%。

(3)農業生產經營產業化。實現農業區域化佈局、專業化生產、一體化經營。形成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户的產業化格局。

(4)農業管理水平現代化。農業和農村資源的生產要素實現多層次、多形式、多元化的優化組合配置。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組織健全,實現產前、產中、產後各個環節的全過程優質服務。

(5)資源環境優良化。合理利用和綜合開發土地、水利、林木等農業資源,建立良性循環的生態系統,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6)經濟收益高效化。土地投入產出比達到1∶3以上,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8000元。

三、存在的問題

1、部分特色產業佈局分散,規模偏小

我縣部分特色產業仍以千家萬户的小規模、分散式經營為主,規模化程度只有25%左右,批量小、集中度低,管理粗放,使一些加工企業,因缺乏原料導致經濟效益低下,影響了發展的積極性。另外分散經營問題十分突出,不能實行統一的標準化和規範化操作,致使產量低,產品質量不高,經濟效益差。雜豆、向日葵等產業也存在諸如此類的問題。甜菜產業由於規模小,分散種植成本高,加之加工能力過剩,致使現有的龍頭加工企業原料嚴重不足,雙向影響加工和經濟效益。

2、龍頭企業不強,帶動力弱

隨着優勢特色農產品種植面積的不斷擴大和產量的逐年增長,縣內深加工龍頭企業少、加工轉化能力低、帶動力弱的問題日益凸現出來,嚴重製約了優勢特色產業的發展。一是缺少大型龍頭企業帶動,產業層次低。由於加工業技術裝備和管理水平落後,產品單一粗放、附加值低,深加工產品基本沒有開發,經濟效益偏低。優質糧、牧草等產業都存在類似的問題。二是龍頭企業少、加工能力弱。如甜菜只有冷山糖業獨領風騷,甜菜的加工轉化率低,影響了甜菜產業整體效益的增長。其他產業突出的龍頭企業也寥寥無幾,加工轉化能力有限。

3、市場主體的利益聯結機制沒有完全穩定建立起來,產供銷一條龍、貿工農一體化尚未形成

基地與農户、基地與公司之間缺乏穩定長效的利益聯結機制,因而未能實現產、加、銷一條龍,貿、工、農一體化。由於農企之間沒有形成穩定、長效的利益關係,農户難以穩定地給加工企業提供優質專用原料,生產與加工、銷售與市場常常脱節,豐收的年份往往銷不出去,歉收的年份又使得各廠家爭相搶購原料。利益聯結機制的缺乏,致使購銷合同往往不能按約兑現,農民的利益無法得到保障,嚴重影響了農户、基地、公司之間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目標的實現。

4、產業鏈短,標準化生產不夠,最大經濟效益得不到實現

我縣馬鈴薯、雜豆、向日葵等產業處在粗加工初級階段,深加工還基本處於空白,沿用傳統粗放的生產手段,生產全過程技術落後,標準化技術的組裝配套不夠,不能實現優質生產、集約經營。

四、對策和建議

1、樹立大農業思想,用發展工業的理念來抓優勢特色產業發展

注重培育一批具有市場競爭優勢的龍頭企業,有利於帶動和促進全縣優勢產業的整體發展。當前首要的是要營造良好的產業發展環境,充分用好、用活優勢資源,走開放式發展的路子,積極引進國內外農產品加工企業和營銷公司,享受自治區產業發展扶持政策,通過土地股份合作制等形式,集中土地資源,投資興建生產基地和加工企業,擴大規模生產,發展貿易和外向型農業,提高產業層次。我縣很多優勢農產品加工企業對外合作聯營已是大勢所趨,應當遵循市場經濟規律,打破封閉,積極吸引外部資本與管理儘快進入,建立聯合艦隊,也可以採取借船出海的'辦法,依託縣外大型企業的品牌和市場優勢壯大自己,爭取能夠在全國優勢特色產業蓬勃發展的新一輪競爭中捷足先登,加快發展。

2、加強政策引導,從建立和創新機制上解決問題

一是要集成政策,扶優扶良,鼓勵先進。對發展突出的加工企業、流通企業和原料基地,給予以獎代補獎勵或貼息支持,促進產業做大做強,提升綜合效益 ,帶動產業擴張和升級。二是要整合資金,集中財力,解決發展資金短缺的矛盾。自治區的扶持資金要集中使用,避免撒胡椒麪,要補貼到技術服務、良種、農機等關鍵領域和核心環節,形成引領效果,發揮四兩撥千斤的作用。三是積極探索建立包括防範疫病和價格風險在內的農業風險基金和產業保險體制,構建產業發展的內在穩定器和緩衝台。四是要支持和引導建立利益聯結機制。大力推進企業與基地的對接,形成企業+合作組織+農户穩定的利益共同體,使市場主體都能獲得平均利潤,從而建立穩定合理的利益連接機制,加粗和延長產業鏈條。五是適度調控支農金融策略,制定鼓勵金融企業支農的優惠政策,加快農業和農村信用評級以及擔保機構等誠信體系建設,建立金融支農長效機制,引導金融資金有序流向農村和農業產業,解決農業產業資金不足的貧血問題。

3、做大做強帶動力強、輻射面廣的產業,擴大產業規模和效益

第一,重點發展、集中扶持產業集中度高、帶動力強的馬鈴薯、向日葵、甜菜和雜豆產業的經營,提高層次,使這四大產業成為現代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的帶動極產業。第二,積極支持和推動特色明顯、有潛力的其他特色產業發展,對這些產業要重點培育,積極扶持,規模生產,使這幾大產業成長為現代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的骨幹產業。

4、鼓勵和發展中介組織,積極開拓國內外市場

要鼓勵和發展專業合作組織,發揮好中介組織連接農民與市場、企業的橋樑和紐帶作用,協調好彼此關係,形成企業與農民雙贏的格局,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規範市場秩序,優化市場環境,支持和引導龍頭企業和銷售大户開闢市場。促進建立機制靈活、功能齊全、層次分明、體系完整、開放有序的各類市場,開闢產業發展的廣闊天地。各級幹部要學會跑項目、跑市場,為企業和產業發展搭建平台。要加大對外宣傳力度,積極開展市場營銷活動,注重培育、打造和保護XX縣知名品牌,大力拓展國內外市場,提高我縣優勢特色農產品的市場知名度和佔有率,獲得較大的比較效益。

農業特色產業調研報告彙編 篇4

主任、各位副主任、祕書長、各位委員:

一、主要成效

近年來我市各級政府認真貫徹黨的__大和中央、省、市農村工作會議精神,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緊緊圍繞市委提出的“加強農業,做特農業”產業發展思路,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立足資源優勢,大力培育具有比較優勢的特色農業產業,取得了明顯成效,促進了全市農業農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一)產業結構不斷優化

優質煙葉產業。做大做強“金三明”煙葉品牌。突出發展“翠碧一號”特色品種和生態型無公害煙葉,保持年種植面積在40萬畝以上,年產量6萬噸以上。筍竹苗木花卉油茶產業。以竹山集約經營為重點,竹子現代科技園為示範,提高林地產出率,大力發展筍竹精深加工,大力發展苗木花卉和油茶產業。新建豐產竹林6.56萬畝,種植苗木花卉2.9萬畝,新造和撫育油茶林4.2萬畝。畜牧水產業。加快發展肉牛肉羊規模養殖,同時積極推進產品深加工。全市生虎年出欄139.71萬頭,肉牛出欄4.25萬頭,肉羊出欄18.82萬頭,家禽出欄2515.13萬隻,水產品年產量6.4萬噸。中藥材產業。重點抓好緊缺中藥材和製藥企業所需的原料藥材品種栽培、引進和示範。全市中藥材面積達18.44萬畝。食用菌產業。突出抓高海拔地區反季節和珍稀食用菌以及低海拔區域的草生型和城郊型“菜籃子”食用菌。全年栽培食用菌2.7億袋,產量7.66萬噸。果茶產業。加快品種結構調整,引進推廣優質品種,發展水果加工和茶葉精加工,擴大名優茶種植面積。全年茶葉面積達24.66萬畝,產量2.4萬噸,水果面積114萬畝,產量84.71萬噸。建蓮產業。進一步選育和推廣優質高產建蓮品種,與旅遊觀光農業相結合,加強深度開發建蓮功能食品和醫藥原料,延長建蓮產業鏈。

(二)產業經營水平不斷提升

現有國家級特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國家級扶貧龍頭企業和品牌農業金獎企業各2家,省級龍頭企業18家,市級龍頭企業135家。,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90億元,帶動農户44萬户。先後有10個產品獲得國家地理標誌保護,7個縣(市)列入福建烏龍茶國家地理標誌產品保護區域,1個產品獲得中國名牌產品,2枚商標獲得中國馳名商標,1個產品獲得出口免檢產品,4個產品獲得國家免檢產品;累計擁有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等“三品”認證產品251個,位居全省前列。

(三)產業適度規模經營不斷擴大

全市培育形成泰寧縣焦溪村錐慄、大田縣大中村大薯、三元區爐洋村臍橙和沙縣西霞村蔬菜等225個“一村一品”特色村。煙葉種植户數達4多萬户,户均種煙9.82畝,其中20畝以上的種煙户有1984户。發展林業專業合作社149個,經營林地面積59萬畝。生豬規模養殖場270個,年可出欄120萬頭生豬;規模養羊專業户155户,年可出欄12萬頭;蛋雞規模養殖場達到13個,存欄30萬隻;肉鴨規模養殖場達到25個,出欄370萬隻。新增網箱養魚1000個,生產能力噸。

(四)產業科技服務水平不斷提高

全市鄉鎮均成立了“農業155”服務隊,“農業155”信息員覆蓋了行政村,形成一支貫通市、縣、鄉、村四級的聯動工作隊伍,加強對農業特色產業的技術指導服務。今年以來,全市舉辦農業實用技術培訓班700餘期,培訓8.5萬人次。組織一批科技特派員到農村推廣農業“五新”、培育農業科技示範點(片),引進各類農作物新品種200個,建立新品種示範片5萬畝,示範推廣新技術13項,新肥料23.8萬畝,新農藥38萬畝次,新機具578台套,購機補貼資金達3850萬元。

(五)產業對外合作交流不斷加大

連續七年在外地舉辦農業專場招商會,連續五年舉辦海峽兩岸(三明)林業博覽會。明台農業合作加快發展,引進涉農涉林台資企業66家,總投資1.65億美元;引進一批中國台灣新品種、新技術、新工藝,推廣面積達15萬畝。清流中國台灣農民創業園正式升格為國家級創業園,引進台資企業22家,總投資6948萬美元,引進中國台灣良種29個,引進中國台灣技術18項,推廣面積3.5萬畝。

二、存在問題

從調研的情況看,當前我市農業特色產業的發展也存在着一些問題和制約因素,主要表現在:

一是特色產業龍頭企業偏少偏小,產品市場競爭力不強。全市農產品加工企業少,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產值上億元的僅有17家,佔百分之12.6;國家級、省級農業龍頭企業分別只佔全省的百分之6.5和百分之9.7。農民專業合作社還處於起步階段,規模偏小,帶動農户僅佔總農户數的百分之23.8。一些地方的農業特色產品雷同,特色不鮮明,優勢不突出,市場競爭力不強。加之企業、農户和市場之間銜接不夠,產、供、銷脱節,資源優勢不能有效地轉換成市場優勢,造成有

特色的產業形不成規模,有規模的產業又缺乏特色。

二是特色產業科技服務人才缺乏,產業化服務體系建設滯後。由於我市地處山區,條件差、待遇低,農業科技人才留不住也引不進。目前,農村大多數鄉鎮農業技術服務網絡不夠健全,農業科技服務人員偏少,加上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尚未形成規範、完善的技術服務體系,造成了產前不能及時準確提供市場信息,產中不能及時有效技術指導,產後不能及時做好市場對接,這也不同程度挫傷了農民發展特色產業的積極性。

三是特色產業資金投入有限,產業發展動力不足。由於各級財力薄弱,發展資金嚴重不足,縣鄉不能拿出更多的資金扶持產業化龍頭企業和重要項目的發展。金融投入由於缺乏有效擔保主體,農民自身房屋、土地又不能抵押,金融支農難以落到實處。農業又屬中長期項目,季節性強,回報率低,難以激發社會各界的投資熱情。同時,農民對農業生產的投入很有限,使有特色的產業形不成規模,從而制約了農業產業化的發展。

三、幾點建議

(一)加強組織領導,提高對發展特色農業的認識

政府和各有關部門要充分認識,發展特色農業對於發揮我市地域和資源優勢,增加農民收入,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切實加強對發展特色農業的領導。要緊緊圍繞“加強農業,做特農業”的產業發展思路,進一步明確我市發展農業特色產業的主攻方向和目標任務,認真落實三明市發展現代農業行動計劃。建立健全統一領導、分工協作、各負其責的工作機制,有力促進農業特色產業的發展。要加強運作,打好海西、老區、蘇區牌,爭取中央、省上對農業特色產業更多的項目資金支持。要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加快集體林權制度配套改革,促進農村耕地、林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激活發展特色農業動力,做大做強做優我市農業特色產業。

(二)創新經營方式,提升特色農業產業化水平

政府和有關部門要把市場前景好、發展潛力大、帶動能力強的成長型企業納入培育扶持範圍,通過政策扶持、項目支持、政策性貸款貼息等辦法做大規模。健全完善“公司+基地+農户”等模式,帶動生產基地建設,延伸產業鏈,增強輻射帶動作用。要加快特色農業的示範鄉鎮、示範基地建設,着力發展一批具有一定規模的“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特色產業鄉村,推進產業化規模化經營。加快發展一批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大力培育一批國內知名的區域品牌、地理標誌保護產品,提高產品市場競爭力。加快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監管體系、信息體系建設,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鼓勵龍頭企業創辦互助合作組織,推動龍頭企業與農民利益的緊密結合、專業合作組織與市場開發拓展的緊密結合,完善龍頭企業與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及農户的利益聯結機制。

(三)推進科技創新,提高特色農產品科技含量

政府要逐步構建完善市農科所、農作物選育創新平台、國家及省級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食用菌菌種繁育中心、清流花卉良種培植繁育中心、閩台林業研究所、閩台林業科技交流培訓中心等一批農業科技研發推廣機構和創新平台,儘快形成佈局合理、功能完備、運轉高效、支撐有力的農業科技自主創新體系。要突出抓好農產品深度加工,大力扶持現有果蔬、畜禽產品和林產品及生物醫藥等重點加工生產企業,開展技術創新,發展科技型企業。同時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優選引進一批農產品加工高新技術企業,延長農產品產業鏈,提高經濟效益。加大對明溪南山、沙縣柱源等10個市級現代農業示範園區的資金投入和農業“五新”推廣力度,確保現代農業示範園區在發展特色產業中起到先行先試的作用,成為農科教結合示範基地、新品種和新技術試驗示範基地。

(四)創新服務機制,提升特色農業服務水平

政府和有關部門要加強農業技術服務體系建設,進一步推進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和獸醫管理體制改革,健全鄉鎮或區域性農業技術推廣、動植物疫病防治、農產品質量監管等公共服務機構,着力解決基層農技人員缺少和工作經費不足等問題。切實抓好鄉鎮“三農”服務中心和村綜合服務站建設。要加強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加快推進一批在建及新建大型農產品市場建設。加快農村市場信息化建設,為農民提供市場信息、購銷對接等服務。要加快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引導和鼓勵農業龍頭企業、供銷合作社、種養大户、科技人員、返鄉創業農民等領辦或創辦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組織,並在財政補貼、税收、用地、用電和“綠色通道”等方面予以支持。要加大對農業金融政策的支持力度,改善農村金融服務,認真解決農民和農產品企業貸款難融資難問題,為農業特色產業發展提供資金支持。

(五)突出明台合作,實現明台特色農業優勢互補

要以海峽兩岸林業博覽會為平台,突出林業成果轉化、生物農業產業對接和生態旅遊觀光等,加快實施林產品加工等六個合作區建設,努力打造全國林業對台合作示範區和全國林業改革示範區。以清流中國台灣農民創業園區升格為國家級園區為契機,不斷擴大合作交流範圍,全面提升明台農業合作層次,努力在招商引資、農業特色產業開發、農業科技合作,特別是農業“五新”技術的引進、示範和推廣、特色農產品生產經營、農產品深加工、農產品物流業、觀光休閒農業等領域取得新突破。要積極構建明台交流合作平台,加強和鼓勵兩岸農業企業、農業學校和農業科學研究機構、農業推廣單位攜手合作,建立農業產、加、貿一體化合作模式,研究開發農業新技術、新產品,開拓新市場,促進農業特色產業發展。

農業特色產業調研報告彙編 篇5

農業特色產業作為促進麗江市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角,長期以來,市委、政府及相關部門都將其與全市農業發展、農村穩定、農民增收緊密結合在一起,立足實際,依託區位、資源優勢,抓項目、建基地、扶龍頭,充分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增強農村經濟“造血”功能,切實加快了全市農業特色產業的發展步伐。

一、麗江市農業概況

麗江市土地面積21219平方公里,山區、半山區佔全市總面積的92.3%,轄古城、玉龍、永勝、華坪、寧蒗一區四縣,共63個鄉鎮、辦事處,450個居(村)委會,5121個居(村)民小組;全市總人口113.8萬人,其中農業人口97.6萬人,佔86%,22個少數民族,人口66.1萬人,佔58%;據統計部門統計,末,我市常用耕地面積為140.18萬畝,農作物總播面積為229.95萬畝,糧食總產40.14萬噸,農業總產值22.9萬元(當年價),其中畜牧業產值8.7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453元。

麗江市區位優勢較好,環境無污染,地形地貌複雜多樣,境內最高海拔5596米,最低海拔1015米,“立體氣候”特徵明顯,生物資源富足多樣,具有發展農業特色產業得天獨厚的條件。

二、採取的思路及措施

近年來,市委、政府堅持走“特色化、區域化”的發展道路,深化農業農村經濟結構調整,進一步鞏固傳統產業,提升優勢產業,發展新興產業,依託產業化帶動區域經濟發展,按照“突出特色建基地、圍繞龍頭建基地”,把基地建設與特色產業培育緊密結合起來。特別是初,我市提出推進“六個一工程”,狠抓“八項措施”的農業發展思路,更有力的促進了我市農業特色產業的發展。

(一)產業發展採用新模式

根據麗江實際,通過採用各種類型與組織模式推動農特產業發展:以龍頭企業帶動的“公司+協會+基地+農户“的形式;以合作經濟組織帶動型的“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農户”的形式;四位一體型的“企業產業聯合會+大户+農民”的形式;通過培育專業市場帶動發展的形式;以特色產業帶動的“公司+特色產業+農户”的形式;以農業園區帶動的“高新技術開發區+示範農户”形式。

(二)加大科技創新和科技推廣力度,提高產業化經營科技水平

建立和完善科技服務體系,興辦各類科研生產經營實體,加快將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充分調動各部門科技人員為農業產業化服務的積極性,吸引年輕的農業科技人才投入科技興農事業。同時,採取切實有效措施提高農民素質,切實改變農民的傳統觀念,培養他們的市場經濟意識。通過不同的形式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知識和經營管理水平,學會運用先進科學技術。

(三)積極發展和完善新型的利益聯結機制,維護好農民利益

通過行政的手段,制定各項政策措施,與市場機制相結合,完善分配製度,維護好各個經濟主體的合法權益。鼓勵龍頭企業設立風險資金,採取保護價收購、利潤返還等多種形式,與農户建立緊密、合理的利益聯結機制。引導農民以土地承包經營權、資金、技術、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入股,實行多種形式的聯合與合作,與龍頭企業結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共同體。

(四)實施農產品品牌戰略

實施農產品品牌戰略是提高麗江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的重要舉措。通過名牌帶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儘快形成優勢農產品區域佈局,具體實現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發展目標。着力提升農業產業經營水平,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農業綜合效益,增加農民收入。

(五)建設“六個一工程”

1、認定一批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目前全市共有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38家,其中1户為國家級龍頭企業,7户為省級龍頭企業,且均享有產品外貿經營進出口權,30户為市級龍頭企業,都給予了相應的扶持。全市38個國家、省、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可提供就業人數達4000多人,能帶動農户20多萬户。

2、建設一批市級特色優勢農產品基地:末,全市共有優勢特色農產品基地80萬畝,其中主要有冬早蔬菜5萬畝左右、加工型馬鈴薯6萬畝、優質米基地10萬畝、雜豆芸豆10萬畝,油菜7萬多畝。

3、發展一批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全市現有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約170個,會員達12700人,切實提高了我市農產業化經營的組織化程度。

4、樹立一批農村能人和科技帶頭人:全市共有農村能人34人,科技帶頭人25人,他們通過科技服務、大辦特色示範樣板、創辦農產品基地等,在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村經濟發展中起到了顯著的示範帶動作用。

5、創建一批麗江農產品品牌:全市共註冊商標的農產品共有37家37個產品,農產品發展呈現出品類齊全、快速發展的趨勢。

6、培育一批種養殖業大户:我市種養殖業大户已發展到797户(其中種植業大户

333户,養殖業大户464户),種植作物涉及到糧食、蔬菜、林果、花卉、藥材、烤煙等各類糧食、經濟作物,大户種植面積達5萬畝左右,提高了農民科學種田、規範管理的水平,促進了單產的提高,實現了增產增收的目的。

(六)狠抓了“八項措施”

1、推廣經驗促增收:近年來,經過開拓性的探索和實踐,找到了促進農民增收和改變農村落後面貌的一些典型經驗:如玉龍縣的“魯甸經驗”,期納鎮滿官村“黨建帶村建,村建帶民建”、“支部+協會”、“企業帶動轉移勞動力”的經驗,在在全市各地得到了進一步的推廣,成為全市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經驗。

2、宣傳惠農政策促增收:通過及時貫徹減免農業税、下發糧食直補資金、實行購機補貼等政策,減輕了農民負擔。

3、調整結構促增收:在穩定糧食總產、保障糧食安全的基礎上,圍繞龍頭企業的原料需求,從早、巧、晚、特四個方面來調整結構,打時間差、節令差,打特色品牌,集中精力抓好優質稻、烤煙、青梅、甘蔗、畜牧業、冬早蔬菜、魔芋等重點產業,積極培育紅花、特色中藥材、朝鮮薊、花卉等新興產業,因地制宜,走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特色農業發展路子,使農業產業發展做到突出重點,各具特色,適度規模發展,充分發揮了各地的區域優勢,使農業生產的優勢產品向優勢產業集中,優勢產業向優勢產區集中,以實現區域產業的產業效益、基地建設的規模效益、特色作物的特色效益。

4、科技服務促增收:大力推廣了農業新技術和優質高產新品種。

5、圍繞市場促增效。

6、勞務經濟促增收。

7、加工增值促增收。

8、防疫減災保增收。

三、農業特色產業發展現狀

近年來,市委、政府及農業部門根據麗江實際,確定了我市“水果、蔬菜、藥材、野生菌、雜糧、優質米、烤煙、魔芋、畜牧,勞轉”十大特色產業加以大力發展扶持,並相應在全市範圍內選定授予了“玉龍縣魯甸藥材之鄉、太安馬鈴薯之鄉,古城區七河生豬養殖之鄉,永勝縣三川優質米之鄉、期納冬早蔬菜之鄉,華坪縣榮將芒果之鄉,寧蒗縣新營盤蘋果之鄉”七個重點產業鄉鎮,積極引導農户走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發展道路。

(一)種植業

1、水果產業

全市水果面積29萬畝,年水果總產量11.74萬噸,總產值1.85億元。

①蘋果產業:目前,我市蘋果面積穩定在8萬畝左右,產量2.6萬噸,產值5000萬元。其中,寧蒗縣5萬畝,玉龍縣1.8萬畝,永勝縣0.5萬畝,華坪縣0.3萬畝,古城區0.4萬畝,其中,寧蒗縣的一萬畝已通過無公害食品生產認證,兩萬畝a級綠色食品蘋果基地的認證工作正在進行之中,蘋果產業已經成為當地產區羣眾的主要收入來源之一,寧蒗縣新營盤鄉產值超萬元的農户就有160多户,且有省級龍頭企業寧蒗縣龍德綠色產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積極開展蘋果產業的綜合服務工作,帶動了當地產業的發展。計劃到20__年,全市蘋果面積在鞏固的前提下發展至13萬畝,實現產值4億元左右。

②優質晚熟芒果產業:全市芒果總面積4.42萬畝,總產量0.83萬噸,總產值2438萬元。主要分佈區華坪縣是雲南省獨有的優質晚熟芒果生產區,生產的芒果以成熟晚、色澤鮮、品質優而深受消費者歡迎。近年來,市、縣農業部門加快了芒果產業科技推廣和品種改良步伐,篩選優質晚熟芒果品種在最適宜區種植;組建了以芒果營銷加工為主要經營項目的華農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及華坪縣芒果專業技術協會,並註冊了“金川紅”芒果商標;,華坪縣還獲得了1萬畝綠色食品芒果生產基地認證;如今該產業已成為華坪縣新農村建設的首選產業。計劃到20__年全市芒果面積增加到6萬畝,產值實現2.4億元以上。

③雪桃產業:麗江雪桃具有色、香、味、形俱佳,成熟晚的優良特性,深受消費者的喜愛,經濟價值較高。開發主要以新知圖書城下屬的麗江雪桃開發有限公司為主。目前已在拉市鄉建成畝雪桃生產示範基地,300畝雪桃優質苗木生產基地,盛果期畝產可達4000公斤左右,大面積平均畝產公斤左右。計劃到20__年全市雪桃面積發展至3萬畝,預計產值1.5億元左右。

④青梅產業:麗江現有青梅面積5.98萬畝,產量1.38萬噸,產值1450萬元。主要分佈在玉龍、寧蒗縣兩縣。有得一食品有限責任公司和綠丫頭食品有限責任公司兩家省級龍頭企業從事青梅生產加工。計劃到20__年全市青梅面積發展至3萬畝,產值達8000萬元。

⑤龍眼產業:永勝縣是雲南省唯一的龍眼基地縣,現有面積1.46萬畝,產量0.3萬噸,產值900萬元。目前正積極開展品種改良及應用一系列綜合配套技術的提質增效工作,並已見成效。力爭在xx期間使基地全部良種化,從而使基地得到鞏固和發展。

2、蔬菜產業

我市現有蔬菜面積13萬畝,產值1.2億元。

①冬早蔬菜產業:“十五”規劃期間,我市冬早蔬菜開發以金沙江沿岸鄉鎮為主,我市已種植冬早蔬菜5萬畝。到20__年,擬建成冬春蔬菜基地10萬畝。

②夏秋蔬菜產業:,我市種植夏秋冷涼蔬菜6萬畝。力爭到20__將年全市名、特、優蔬菜播種面積突破至20萬畝(無公害蔬菜面積15萬畝),產量50萬噸,創立麗江無公害蔬菜品牌,實現產值3億元。

3、藥材產業

麗江是名副其實的“藥材之鄉”。椐不完全統計,至底,麗江從事中藥材種植、加工的企業有八家,從事採購銷售的個體户有1000多户,種植户有6000多户,種植面積3.6萬畝,年產各種藥材6500公擔,野生藥材5000公擔。麗江中藥材種植產業化發展以雲木香、雲南重婁、巖白菜、白芨等四個種類為主。在期間,計劃建成四種中藥材種植生產基地5萬畝,預計產值6億元。

4、野生菌產業

我市廣大山區和半山區有較多品種的野生菌,目前企業加工的品種有松茸、牛肝菌、羊肚菌、雞油菌、黑木耳、磨菇等,每年可採集到近1000噸,產值在3000多萬元。期間計劃在玉龍、寧蒗及永勝三縣的高寒冷涼山區建立5萬畝高檔名貴野生食用菌促繁基地,扶持龍頭企業野生食用菌深加工及冷藏設施,不斷開拓國際市場,創建麗江天然無污染野生食用菌品牌。有中源食品有限公司、麗江得一食品有限責任公司、永勝雷特生物技術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等省市級龍頭從事各種野生菌的貿易活動。計劃到20__年使該產業成為年產值達5000萬元以上的出口創匯產業。

5、優質芸豆雜豆產業

小宗糧豆(芸豆、燕麥、小雞豆)是麗江市的特色作物和優質品種,以玉龍縣aa級的芸豆生產基地,古城區為主的雞豆(小扁豆)生產基地,在全省乃至全國都有較高的聲譽和生產發展潛力。至底,我市芸豆種植面積8.36萬畝,產值3000萬元。其中玉龍縣種植有芸豆6萬畝,是雲南省最早、面積最大的aa級有機芸豆基地,是麗江直接出口創匯最主要的農產品。主要有得一食品有限責任公司、安勝外貿有限責任公司等龍頭企業從事該產業的開發,帶動農户發展。

為使麗江大粒型芸豆在質量、品種上達到國內領先水平,芸豆產業成為高寒冷涼山區的支柱產業,在期間將建成具有國內領先水平的、品種較為齊全的芸豆“引、育、繁”試驗基地,我市將建成26萬畝的優質芸豆和雜豆生產基地,計劃產值達到9000萬元左右。

6、優質水稻產業

我市水稻面積佔糧食作物面積的16.2%,產量佔30%,今後,繼續保持水稻種植面積32萬畝,單產由現在的385千克提高到430千克,總產量1.38億公斤,確保糧食的生產安全。計劃期間,全市建成優質稻生產基地20萬畝,預計生產優質米1億公斤,實現產值3億元以上。

7、烤煙產業

我市的烤煙產業經過二十年的發展,到底,已累計種植123.76萬畝,收購煙葉233.05萬擔,農民收入77786.8萬元,財政收入19389.6萬元。我市煙葉在外觀和內在質量上都贏得了省外煙廠好評,呈現出暢銷的良好局面。根據麗江市烤煙種植區劃提供的數據,全市有最適宜區、適宜區和次適宜區烤煙種植面積近82萬畝,佔總耕地面積的54%。其中最適宜區和適宜區共有耕地43萬畝,按正常三年兩頭輪作要求,考慮其他作物,每年用宜煙土地的40%種煙,全市每年可種植烤煙17萬畝,現有烤房32294座,煙葉收購站點39個,常年從事烤煙生產、收購各類技術人員1800多人,煙區廣大煙農也掌握了烤煙生產技術,加速發展烤煙生產的條件已經具備。“十一·五”期間烤煙生產的基本發展思路是:“抓住機遇,優化佈局,提高單產、質量、效益、加快發展”,把我市煙葉收購指標爭取到30萬擔,進入全國重點種煙發展區域。

8、魔芋產業

目前,我市種植魔芋8000畝,產量1.5萬噸,產值2300萬元。我市正大力開展綠色食品魔芋以及有機魔芋的基地建設,引進精粉加工先進技術與設備,增加產品的附加值。永勝縣鬆坪鄉的魔芋通過日本國的有機食品認證,產品出口到日本。目前主要有玉元食品有限責任公司在進行該產業的生產與加工活動。計劃到20__年建成魔芋生產基地5萬畝,預計產量9萬噸,產值1.3億元。

9、馬鈴薯產業

我市特有的立體型氣候資源,促使我市建設馬鈴薯生產基地有兩種方式,一是秋收馬鈴薯生產基地;二是以金沙江沿岸乾熱河谷為中心的冬早馬鈴薯生產基地。全市馬鈴薯常年種植面積在22萬畝左右,其中優質專用馬鈴薯10萬畝,產值1000萬元,主要分佈在玉龍縣、寧蒗縣、永勝縣。麗江市從1998年開始進行脱毒馬鈴薯種薯基地建設,具有較好的種薯繁育設施條件,具備年生產試管苗200萬苗,微型薯800萬粒的生產能力。計劃到20__年全市馬鈴薯種植發展至30萬畝,總產30萬噸,產值2億元。引導扶持建立1-2個馬鈴薯深加工企業。

10、優質油菜產業

我市主要有以玉龍縣和古城區為主的油菜生產基地,分為夏收油菜基地和高海拔地區為重點的秋收油菜基地,種植油菜2.5萬畝,其中冬油菜1畝,秋油菜13000畝,秋油菜籽產量1300噸,產值3100萬元。目前,公司正積極在魯甸籌建菜籽油深加工項目,創建有機油、生態油品牌。到20__年規劃末建成油菜生產基地6萬畝,預計產量3700噸,產值1億元。

(二)畜牧業

1、黑山羊產業

我市先後開展了4個養羊綜合區,優勢肉羊產業帶玉龍縣種羊場、永勝種羊場建設,加強了養羊綜合配套技術的推廣,促進了麗江黑山羊產業的發展。,我市黑山羊存欄90多萬隻,預計羊存欄達103.79萬隻,出欄肉羊36.35萬隻,肉產值達757萬元。年外銷山羊17萬隻。

2、黑頭山羊產業

黑頭山羊是寧蒗縣地方優良品種,是當地農民羣眾不可缺少的重要生產生活資料和主要的經濟收入來源。從1995年立項開展供種基地項目建設來,通過近幾年的實施,建立了核心羣種羊場,扶持建立擴繁種羊專業户106户。黑頭山羊羣體數由1995年的2.7萬隻增至目前的3.4萬隻,增長25.9%。年對外提供種羊1260只,出欄肉羊1.2萬隻,經濟收入達500多萬元。

3、菊苣養豬產業

為了推動種草養畜,發展生態養殖業,玉龍縣畜牧局引進鈺滇菊苣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入駐拉市鄉培植龍頭企業,並建立拉市鄉菊苣養豬基地,成立了拉市鄉養豬協會,建立了年出欄肉豬1000頭的養殖場,積極探索“公司+基地+協會+農户”的生產經營模式。共推廣種植菊苣4056畝,發展菊苣養豬4.1萬頭。目前菊苣養豬已通過省廳無公害產地認證。鈺滇公司在市區農貿市場開辦了2個菊苣豬肉專營門市,產品供不應求。

4、華坪白毛烏骨雞產業

華坪白毛烏骨雞具有耐粗飼、味美、滋補等特性,為了保護和開發利用華坪白毛烏骨雞地方優良品種,在省廳的扶持下,培育和發展了烏骨雞選育養殖場2家,規模養殖户20户,促進了華坪烏骨雞的健康發展。華坪縣肉雞存欄48萬隻,出欄96萬隻,產值1516萬元。

5、蜂產業

我市蜂產業發展態勢良好,通過養蜂基地建設,中蜂科學飼養綜示區項目建設,扶持建立永勝滇峯蜂業公司,滇峯蜂業公司收購蜂品150餘噸,完成銷售收入200多萬元。

6、麗江三川火腿產業

麗江三川火腿產業通過幾年努力得到發展狀大、產品的產量及效益通年增加,並獲得了“中國專利新技術博覽金獎”、“中國名牌產品”、“首屆中國民營企交易指定產品”、“雲南省放心食品”自營進出口權等多項殊榮。麗江三川火腿有限公司完成火腿加工1867噸,產值達6540萬隻,實現銷售收入6300萬元。

農業特色產業調研報告彙編 篇6

一、基本情況

隸屬於省市,全縣轄11個鎮(鄉),299個行政村,2890個社,幅員面積703平方公里,總人口56.67萬人,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80.18%,是典型的農業縣。以傳統農業為主,將柑橘、生豬作為優勢特色產業。截止目前,已培育打造柑橘類農民專業合作社10個,生豬農民專業合作社50個。其中天保柚獲得國家商標註冊,喜幫生豬獲得國家級示範專業合作社,助推了農業提質增效,農民增收致富。

二、產業現狀

(一)柑橘產業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

1.產業規模及生產經營情況。

縣屬柑橘產業發展適宜區,盛產甜橙、檸檬、柚子等柑橘。20__年,全縣水果基地面積達到10萬畝,其中甜橙種植面積6萬畝,以柑橘產業為重點,建設萬畝核心示範區3個。全縣現有盛產柑橘的鄉鎮5個,柑橘專業村25個。建成萬畝以上集中成片柑橘示範基地3個,20__畝以上集中成片的5個,1000畝以上集中成片的7個;有可士可果品加工銷售企業1家,縣城新老城區各有中型果品批發市場1個,有縣富鑫檸檬開發有限公司為代表的省市級龍頭企業2家、有益發種植專業合作社10家,家庭農場2家、以“公司(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户”的模式運作,實行訂單生產和二次返利達到了企業增效,農户增收的目的。20__年,全縣水果總產20萬噸,實現產值8億元,佔農業總產值的22.85%,助農人均增收810元。

2.柑橘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①成片推進發展不夠。一是產業集中度不高。全縣10萬畝柑桔分佈在11個鎮鄉,最大的蓬萊鎮也不到2萬畝;二是規模優勢不突出。河邊檸檬、河邊鎮中江柚、天保鎮文旦柚等在全縣獨具優勢,也具備一定規模,但與規模相適應的品牌優勢、市場優勢、產值效益未完全顯現。其餘鎮鄉種植區域分散,規模化、機械化、產業化程度低,效益不凸顯。

②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不足。水利基礎設施薄弱,農田基礎設施配套性不足,水資源利用率低;項目區交通網絡化程度不夠,農業機械化程度滯後。

③生產水平差距較大。20__年,從單產看,縣水果平均畝產830公斤,而管理水平高的果園可達3500-4000公斤以上,水果畝產值一般為3000-4000元,管理水平高的可達8000元-10000元。

④科技支撐能力亟待強化。一是農科教、產學研結合不夠,技術集成度不高,產後加工薄弱,缺乏佔領產業發展制高點的核心技術。二是專業技術人員缺乏。通過土地流轉的生產經營單位基本上沒有專門從事優勢特色農業產業的技術人員。

⑤產業化經營水平較低。一是加工轉化率低。我縣農產品加工多為初加工,精深加工少。二是龍頭企業弱。全縣規模以上的龍頭企業數量較少,年銷售收入過億元的幾乎沒有。三是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不足。全縣農民專業合作社數量不多、實力不強,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聯結作用、組織作用和服務作用發揮不充分。

(二)生豬產業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

1.產業發展現狀。

縣畜牧業主導產業是生豬產業,先後獲得全國生豬調出大縣、現代畜牧業重點縣、國家級生豬養殖標準化示範區等稱號。20__年全縣出欄生豬56.45萬頭,生豬產業產值為9.5億元,佔畜牧業產值的60.66%,佔農業總產值的24.55%。生豬產業有喜幫、豬豬、森林、浩源、雷金、森林、東方、森福等市級以上專業合作社19個,年出欄生豬500頭以上的專業大户496户,生豬養殖家庭農場16個,生豬產業協會1個。按照“畜禽良種化、養殖設施化、生產規範化、防疫制度化、糞污無害化”要求,我縣深入開展畜禽養殖標準化示範創建活動,大力發展適度規模養殖户,畜禽標準化規模養殖水平不斷提高。全縣現有部級標準化示範場1個,省級標準化示範場4個,市級標準化示範場6個。

2.存在的問題。

(1)養殖設施設備較陳舊,部分養殖場環境控制設施不齊全完善,不利於提高養殖水平。

(2)病死生豬無害化處理設施、糞污治理設施的容量達不到養殖規模要求,對生態環境造成影響較大,周邊農户意見較大,急需整治。

(3)養殖場資金短缺,再生產資金壓力大,扶持項目少,可持續發展能力較弱。

三、工作建議

(一)明確發展思路,把握髮展方向。

1.發展思路。以現代農業發展為主線,以優勢特色產業發展為重點,從縣的資源、社會、經濟條件和農業生產的實際情況出發,瞄準農業發展趨勢,充分發揮縣產業優勢,以國內外市場為導向,以現代農業高新技術成果的運用為支撐,以提高產品質量為突破口,大力引進、開發和示範名、特、優、新品種以及先進實用的技術進行農業綜合開發和農業產業化建設,把項目區建設成為具有我縣優勢特色農業產業的示範與推廣展示區、資源高效開發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相統一、高新技術與傳統農業技術相嫁接、農業教育培訓與農業新技術普及相結合、農業生態與觀光旅遊相結合,以及農工貿、產供銷一體化的現代農業示範園區。

2.發展方向。

一是創建科技產業新樣板:立足縣農業產業發展現狀,大力引進國內外高新技術成果、新品種、新技術,並與本地現有條件相結合,不斷探索創新,把柑橘項目區建成具有一流的現代農業生態旅遊示範區,把生豬產業項目區建成我縣循環農業示範區。

二是實現園區產品多樣化、優質化:在充分考慮規模化的同時,還必須考慮農產品的多樣化、優質化和週年供應鮮果,產品質量應符合“綠色食品”標準,一方面吸引眾多的旅遊觀光人員,另一方面增強產品市場競爭力,以達到最大的經濟效益。

三是園區展示生態旅遊化:通過科學規劃、環境治理、品種展示、觀花品果,建成具有最佳生態模式、景色如畫的農村田園風光,提供新型娛樂休閒方式及旅遊觀賞景點。

四是實現果業產、加、銷一體化:瞄準商機,針對當前存在的環境,狠抓產業發展和營銷環節,突出產品的商品化、標準化,註冊商標,爭創品牌,以綠色、優質、精品的品牌形象投放市場,做好產前、產中和產後的服務工作。

五是園區實現網絡化:通過網頁製作和網絡營銷,實現信息網絡化,及時瞭解國內外的生產、市場信息及農業高新技術發展狀況,及時對項目區有關內容進行調整,以適應國內外市場快速變化的需要。

六是培養高素質的新型農民。建立與現代農業生產經營模式相適應的社會化服務網絡,積極引導農民進入市場,開展科學技術培訓和文化素質教育,把農民培養為掌握現代化農業技術,能置身市場競爭、具有科技意識的新型農民。

(二)堅持規劃引領,科學區域佈局

第一、柑橘產業佈局

建議規劃區域地處中國死海與卓筒井主題旅遊鎮黃金通道,按照集中成片、整體推進的原則重點建設3大優勢區域。

第二、生豬產業佈局

縣畜牧業以生豬作為優勢特色產業,建議在全縣11個鎮鄉發展。

(三)強化科技支撐,促進產業發展

農業科技創新是推動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和農業現代化的強大動力,也是支撐和引領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保障。為確保現代農業產業基地建得起、能見效、可持續,一是強化與農業大學、省農科院、西南農業大學的技術聯姻,定期邀請優勢農業產業專家到基地現場指導開展培訓。二是建立專家指導小組,由相關責任單位分管領導任組長,相關股室等單位負責人為成員,負責項目儲備、申報、技術培訓、技術指導等工作,將先進的管理技術真正落實到田間地頭的生產過程中。

(四)加大資金投入,創新聯結機制

建議政府加強對投入的引導,積極整合各種涉農項目資金,綜合用直接補助、貸款貼息、參股、擔保、以獎代補等手段,引導龍頭企業和社會資金投入產業發展,創新投融資機制,逐步形成投資主體和經營主體多元化。

發揮龍頭企業的經營主體作用、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組織主體作用以及種養植大户的生產主體作用,組織帶動農户進行生產與經營。創新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業主和農民的利益聯結機制,總結推廣產業基地建設新模式,讓“龍頭”真正能帶動農民發展現代農業,帶動農民持續穩定增收。

農業特色產業調研報告彙編 篇7

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畜牧業在農業現代化進程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和作用,併成為一個國家或地區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的重要標誌。畜牧業是我市農業生產中的傳統產業,在為農民增收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是我市農業特色產業之一,是我市未來重點經營的產業項目。深化特色產業的發展,對我市今後的經濟提升有着重要意義。

一、產業現狀

1、生產情況

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和重視下,在上級業務主管部門的指導和大力支持下,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以創建畜牧大縣為載體,以農民增收、牧業增效為目的,不斷優化畜牧產業結構、轉變畜牧業增長方式,重點抓好畜牧產業化建設、重大動物疫病防控、畜禽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和畜牧獸醫服務體系建設,推進畜牧產業標準化、規模化、產業化建設進程,不斷增強畜牧經濟綜合實力,實現了畜牧產業快速發展,

,全市生豬存欄65萬頭,牛、羊分別存欄8.3萬頭、4.5萬隻,家禽存籠195萬羽,長毛兔存欄12萬隻;全年生豬出欄85萬頭,出籠家禽298萬羽,實現牧業產值12億元,農村人均牧業收入達到1550元。通過近幾年的努力,全市畜牧事業發展有五個方面的明顯進步:

(1)畜禽標準化規模養殖有突破性發展。通過政府強力推進,惠牧政策拉動、辦試點帶動、激活了民間資本投資畜牧業的熱情,標準化規模養殖勢頭強勁。建成萬頭豬場一個、生豬標準化150養殖模式豬舍30棟、10萬套種雞場一個、1萬隻以上的蛋雞場10個。去年8月上旬,市人民政府在汪營鎮召開畜牧產業發展推進會,8月中旬州政府在利川召開規模化養殖現場會,從而我市的規模養殖有了亮點、激發了羣眾投資畜牧業、發展畜牧業的熱情和積極性,帶動了全市畜牧產業的快速發展。

(2)畜禽品種改良有明顯進步(20__最新招商引資情況調研報告)。近三年,市政府列支專款,每年引購良種公豬20頭投放到養殖大户,建好了100個生豬中心人工授精站,能繁母豬達到5.8萬頭,能繁母豬可以突破6萬頭,加快了生豬品改進程,生豬三元雜交率達到65%以上。

(3)動物防疫工作成效明顯,沒有發生大的疫情。近年來,國際國內動物疫情形勢嚴峻,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動物防疫工作,每年市政府與各鄉鎮政府簽訂了動物防疫工作責任狀,並將動物防疫工作納入市對鄉鎮的經濟工作綜合考核內容,同時落實了相關的防疫工作經費,防疫的質量和效果明顯好於往年。

(4)黨和政府的惠牧政策得到落實。一是落實了中央的能繁母豬補貼、保險政策;二是去年《市政府辦公室關於印發利川市創建畜牧大市實施方案的通知》(利政辦發2號)文件出台的六項獎勵扶持政策得到了較好的宣傳和落實。

(5)畜產品加工龍頭企業逐步發展壯大。多仁多實業有限公司年屠宰禽類加工300萬隻的生產線於6月正式投產,產品銷路看好,目前正着手準備遷入工業園區;土家牧業有限公司30萬頭生豬肉聯加工廠項目建設,目前已完成總投資800萬元,完成了徵地60畝、三通一平、規劃設計和簽訂了設備採購合同,主體工程即將動工,可在底前建成投產;樂福畜產有限公司購銷加工兔毛450噸,實現銷售收入5500萬元;五洲牧業有限公司年產5萬噸飼料加工廠正在安裝和調試設備,預計在本月下旬正式投產。這些企業的建設、發展、壯大,改變了過去我市無畜牧產業化龍頭企業的格局,拉動了畜牧產業的發展。

(6)畜牧隊伍建設有明顯提高。一是在市委市政府的關懷下,全市600多名集體獸醫人員的養老保險得到落實,解決了集體獸醫老有所養問題,調動了在崗獸醫人員的從業積極性;二是畜牧系統的行風建設有所提高。,認真執行市委、市政府的決策部署,積極參加“優化經濟發展環境”和“兩提高、兩滿意、創服務性機關”的主題教育活動,畜牧局迅速在新聞媒體公開作出五項承諾,其主要一項是製作了便民服務卡,將局長、局技術人員、鄉鎮畜牧服務中心主任的電話號碼製成便民服務卡、發放到養殖大户,做到有問必答、有求必應、有難必幫,使畜牧系統幹部職工服務三農的意識增強,使社會關注畜牧、支持畜牧部門工作的關注程度提高,使畜牧系統職工的精神面貌有所改觀、隊伍的思想作風有所好轉、行業的服務形象有所提升。三是當前開展的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正紮實有效推進,必將增強隊伍的發展意識、服務意識,提高隊伍服務三農的水平和能力。

2、存在問題

(1)產業化經營程度不高,畜牧業內部結構不合理。從生豬產業發展情況看,生豬肉聯加工龍頭企業還未建成投產,沒有品牌,更沒有知名品牌,也沒有一家有品牌、上規模的飼料加工企業,“公司+基地+農户”的經營組織形式尚未形成,產業鏈條脱節,抗擊市場風險能力低。同時,產業內部結構不合理,畜牧業生產結構仍很單一,主要是生豬生產,佔85%以上,沒有很好地利用我市豐富的草山草坡資源,優勢資源利用不夠,草地牧

城市農業特色產業發展情況調研報告範文第2頁

業發展步伐不大。我市有宜牧草山草坡291萬畝,且集中成片,理論載畜量20萬個牛單位,實際載畜量11萬個牛單位,目前,市內10萬畝以上的四大草場僅齊嶽山的少部分被建設利用,寒池、麻山、嚴家坪等草山草坡都亟待開發,存在草多畜少、草場資源浪費的情況,草食畜牧業發展差距大、發展空間大。

(2)畜牧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的用地和污染矛盾日益突出。規模養殖是推動畜牧業發展的主要力量,決定着畜牧業發展水平,而我市規模養殖目前受到多方面因素制約,進展緩慢,畜牧產業發展成敗在防疫,畜禽規模化養殖往往造成氣味難聞、水體污染。一方面,土地調整難,土地流轉難,導致養殖場和養殖小區難建。另一方面,治理污染難,規模養殖場和養殖小區,糞污排放量大,一個萬頭規模養豬場的糞污處理設施建設成本約為200萬元以上,排污治理的成本高,很多養殖户不願投入。因此,發展規模化養殖要研究污染治理問題迫在眉睫。目前養殖場(小區)糞污處理主要通過建沼氣池和簡單的沉澱處理後直接排放,很難做到達標排放,對環境和人畜飲水安全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

(3)動物防疫基礎不牢。目前動物疫情形勢複雜嚴峻,保障畜牧產業健康發展的任務艱鉅。一是當前重大動物疫情形勢總體呈疫源分佈廣、毒株變異快、外疫威脅大的特點,一旦市場價格下滑,一些養殖户綜合防控措施不到位,稍有不慎就有爆發大範圍疫情的可能,如生豬口蹄疫、藍耳病、豬流感以及禽流感等疫情,形勢十分嚴峻,不僅動物發病流行,而且感染人,防控的難度越來越大;二是我市與周邊六縣市接壤,邊境線長。隨着社會總需求的擴大,地區間的畜禽商品流通量增大,由於各地區防疫水平的差異,加之重大動物疫病的互通機制沒有建立,容易造成地區之間動物疫病傳播,增大了防控的難度。三是村級防疫隊伍不穩定。目前我市的村級動物防疫從業人員常年480人左右,平均年齡在49歲左右,從文化程度看,高中、中專文化程度的佔30%、國中文化程度的佔50%、國小文化程度的佔20%,業務素質低。近年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畜牧獸醫基層隊伍建設,年投入獸醫防疫員報酬已達150萬元,但全市有575個村,防疫員人均報酬相對較低,加之工作量大、注射免疫操作程序多(如一頭生豬:春秋兩季,要各打三針、掛耳標,要求一頭一針、一苗一針、一針一消毒,還要填寫免疫檔案),技術要求高,年輕的寧願外出打工也不願從業,年老的迫於無奈還在從事,防疫工作面臨人員斷層的問題。注射防疫的質量和效果難以保證。

(4)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手段不硬。近年來,隨着市外一些地方蘇丹紅、瘦肉精、三聚氰胺等畜產品安全事故的發生,國家開始實施行政問責制,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工作責任重大,工作難度很大。一是食品安全問題,國家給部門職能分工是分段執法。一頭生豬從飼養到餐桌,有4個部門監管:從飼養到屠宰環節由畜牧部門監管;城市定點屠宰的行業監管是商務部門;屠宰後上市銷售由工商部門監管;消費者(機關、學校、企業、賓館等)購買到烹飪食品上餐桌的衞生監管由衞生部門負責。管理部門多,執法部門的配合、銜接上難免有真空,各個部門、各個環節的監管到位難度大。二是在畜牧部門的檢疫(畜禽屠宰檢疫、活畜運輸檢疫)執法上,目前檢疫人員仍是靠肉眼、手感、經驗判斷,加之,動物疫病有潛伏期的特點,缺少快速、科學的檢疫檢測設施設備,檢疫的手段落後,檢疫的準確度不高,檢疫執法的説服力不強,國家農業部在執法裝備、設施設備的購置投入上向中央爭取的政策不夠、爭取的投入不夠。三是在飼養環節,對違禁藥品添加的監管難度大。養殖檔案的建立工作才剛剛起步,加之,我市現在仍以散養為主,規模養殖發展不夠,疫源的可追溯體系至今還沒有建立起來,監管的難度大;同時,飼料生產企業、經營行業的監管部門多(有畜牧、工商、質檢等部門),監管執法的力度不強,手段也不硬。

二、發展思路

1、工作思路

、已至期末,工作思路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圍繞州委、州政府“建設百億元畜牧產業”總體目標要求,大力發展生豬生產,突破性發展草食畜牧業,加快發展家禽業,積極發展特種養殖,奮力推進畜牧產業化經營,切實壯大畜牧業經濟塊頭,鞏固農業經濟“半壁河山”基礎,實現創建畜牧大縣目標。

2、奮鬥目標

全市生豬存欄達到65萬頭(其中能繁母豬達到6萬頭),牛、羊存欄分別達到8.5萬頭、4.5萬隻,家禽存籠200萬羽,長毛兔存欄15萬隻;全年生豬出欄90萬頭,出籠家禽450萬羽,實現牧業產值13億元,人平牧業增加收入100元。

到20__年、全市出欄生豬120萬頭以上(能繁母豬存欄8萬頭),生豬規模養殖出欄達到40%以上,牛、羊出欄分別達到10萬頭、6萬隻以上,家禽出籠500萬羽,長毛兔存欄20萬隻,畜牧業總產值達到18億元,畜牧業產值佔農業總產值比重達50%,農村人均牧業收入達到元以上。

三、發展措施

1、全面建設良種繁育體系。以萬頭豬場和規模養殖大户為依託,全面加強生豬“三羣一站”建設,重點抓好生豬生產羣和人工授精站的建設,同時抓好牛、羊、禽的地方品種保護和品種改良工作。

2、全面推進標準化規模養殖。以汪營五洲牧業的萬頭豬場、團堡金牧民族牧業有限公司萬頭豬場建成投產營運為抓手,以利中盆地為中心,着力建設生豬規模養殖帶,到20__年,力爭建成萬頭豬場2個、5000頭豬場2個、3000頭豬場10個、50—500頭以上的規模養殖户達到户,建成生豬“150”養殖模式圈舍300棟;家禽養殖以東城、涼霧、汪營、南坪為中心,建成常年存籠蛋雞3萬羽的20户,年出籠肉雞1萬羽的50户,突破出欄生豬100萬頭、家禽出籠500萬羽的大關。同時大力扶持畜禽產銷專業合作社的建立和發展,積極引導養殖大户、畜牧經紀人創辦行業協會、專業合作社等各類畜產品經營中介服務組織,努力提高畜牧產業組織化程度和專業化水平。

3、全面普及實用科學技術。在全市大力推廣良種繁育、健康養殖、疫病防控等實用技術,努力提高科技興牧水平,採取“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培訓各級技術骨幹。根據利川實際,我們要着力推廣生豬人工授精、養豬“三料一補”、生物發酵牀養豬、牛凍配、肉牛快速育肥、山羊“一推三改”飼養、土雞散養、飼草“三貯一化”、草場改良、規模養殖場程序免疫等十項技術。

4、全面培植市場主體。一是積極支持現有的加工企業做大做強,增強輻射帶動能力;二是招商引資,引進知名企業到利川投資興建畜產品加工企業;三是積極發展中介組織,培養經紀人;四是抓好市場對接,發展批發市場和專業市場。

5、全面防控重大動物疫病。圍繞不發生大範圍的重大動物疫情的目標,抓好五個到位:一是認識到位,樹立“養重於防、防重於治”的防疫理念;二是人員到位,配齊、配強並管理好村級防疫員;三是設施到位,搞好市局化驗室建設,配齊動物檢疫必需的設備設施;四是投入到位,努力爭取政府投入逐年有所增加;五是工作到位,把春秋集中免疫、月月補針抓好抓實,逐年提高防疫的質量和效果。

6、全面實施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高度重視畜禽產品質量安全工作,一是加強獸藥、飼料等投入品生產、經營、使用管理;二是加強畜產品流通環節的檢疫監管;三是加強屠宰環節的檢疫監管;四是加大畜禽產品的抽檢力度。

7、全面加強項目建設。一是搶抓中央擴大內需和湖北省大力發展生豬產業的機遇,多上項目、爭大項目;二是優化項目儲備;三是圍繞鏈接產業鏈全方位實施產前、產中、產後招商引資。

8、全面落實惠牧政策。認真落實好中央能繁母豬補貼、保險政策和省政府大力發展生豬產業的獎勵政策,會同財政部門及時兑現到場、到户。同時,認真貫徹、落實、兑現《市政府辦公室關於印發利川市創建畜牧大市實施方案的通知》文件出台的六項扶持生豬生產的獎勵扶持政策,促進生豬生產大發展,其內容是:對每新建一棟標準化“150”模式豬舍的,給予5000元補貼;對人平出欄肥豬1.5頭,户平飼養能繁母豬0.4頭以上的鄉鎮,獎勵3萬元;對年出欄肥豬500頭以上、1000頭以上、頭以上的養殖大户分別獎勵3000元、5000元、1萬元;對生豬營銷組織(大户)的獎勵標準在表彰時另行制定;對新建飼養良種母豬100頭以上的養豬場(户),一次性獎勵1萬元;人工授精每配種受孕1頭母豬,獎勵生豬人工授精站5元;建成年加工生豬30萬頭規模的畜產品加工企業,獎勵100萬元(作資本金注入)。

9、全面加強畜牧獸醫服務體系建設。一是加強幹部隊伍建設,紮實開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提高業務技術素質,提高服務三農的水平和能力;二是加強鄉鎮畜牧服務中心的基礎設施建設,着力改善基層畜牧獸醫人員的工作、生活環境;三是進一步深化獸醫服務體系改革,千方百計調動基層防疫人員的工作積極性。

農業特色產業調研報告彙編 篇8

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畜牧業在農業現代化進程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和作用,併成為一個國家或地區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的重要標誌。畜牧業是我市農業生產中的傳統產業,在為農民增收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是我市農業特色產業之一,是我市未來重點經營的產業項目。深化特色產業的發展,對我市今後的經濟提升有着重要意義。

一、產業現狀

1、生產情況

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和重視下,在上級業務主管部門的指導和大力支持下,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以創建畜牧大縣為載體,以農民增收、牧業增效為目的,不斷優化畜牧產業結構、轉變畜牧業增長方式,重點抓好畜牧產業化建設、重大動物疫病防控、畜禽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和畜牧獸醫服務體系建設,推進畜牧產業標準化、規模化、產業化建設進程,不斷增強畜牧經濟綜合實力,實現了畜牧產業快速發展,

,全市生豬存欄65萬頭,牛、羊分別存欄8.3萬頭、4.5萬隻,家禽存籠195萬羽,長毛兔存欄12萬隻;全年生豬出欄85萬頭,出籠家禽298萬羽,實現牧業產值12億元,農村人均牧業收入達到1550元。通過近幾年的努力,全市畜牧事業發展有五個方面的明顯進步:

(1)畜禽標準化規模養殖有突破性發展。通過政府強力推進,惠牧政策拉動、辦試點帶動、激活了民間資本投資畜牧業的熱情,標準化規模養殖勢頭強勁。建成萬頭豬場一個、生豬標準化150養殖模式豬舍30棟、10萬套種雞場一個、1萬隻以上的蛋雞場10個。去年8月上旬,市人民政府在汪營鎮召開畜牧產業發展推進會,8月中旬州政府在利川召開規模化養殖現場會,從而我市的規模養殖有了亮點、激發了羣眾投資畜牧業、發展畜牧業的熱情和積極性,帶動了全市畜牧產業的快速發展。

(2)畜禽品種改良有明顯進步(20xx最新招商引資情況調研報告)。近三年,市政府列支專款,每年引購良種公豬20頭投放到養殖大户,建好了100個生豬中心人工授精站,能繁母豬達到5.8萬頭,能繁母豬可以突破6萬頭,加快了生豬品改進程,生豬三元雜交率達到65%以上。

(3)動物防疫工作成效明顯,沒有發生大的疫情。近年來,國際國內動物疫情形勢嚴峻,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動物防疫工作,每年市政府與各鄉鎮政府簽訂了動物防疫工作責任狀,並將動物防疫工作納入市對鄉鎮的經濟工作綜合考核內容,同時落實了相關的防疫工作經費,防疫的質量和效果明顯好於往年。

(4)黨和政府的惠牧政策得到落實。一是落實了中央的能繁母豬補貼、保險政策;二是去年《市政府辦公室關於印發利川市創建畜牧大市實施方案的通知》(利政辦發2號)文件出台的六項獎勵扶持政策得到了較好的宣傳和落實。

(5)畜產品加工龍頭企業逐步發展壯大。多仁多實業有限公司年屠宰禽類加工300萬隻的生產線於6月正式投產,產品銷路看好,目前正着手準備遷入工業園區;土家牧業有限公司30萬頭生豬肉聯加工廠項目建設,目前已完成總投資800萬元,完成了徵地60畝、三通一平、規劃設計和簽訂了設備採購合同,主體工程即將動工,可在底前建成投產;樂福畜產有限公司購銷加工兔毛450噸,實現銷售收入5500萬元;五洲牧業有限公司年產5萬噸飼料加工廠正在安裝和調試設備,預計在本月下旬正式投產。這些企業的建設、發展、壯大,改變了過去我市無畜牧產業化龍頭企業的格局,拉動了畜牧產業的發展。

(6)畜牧隊伍建設有明顯提高。一是在市委市政府的關懷下,全市600多名集體獸醫人員的養老保險得到落實,解決了集體獸醫老有所養問題,調動了在崗獸醫人員的從業積極性;二是畜牧系統的行風建設有所提高。,認真執行市委、市政府的決策部署,積極參加“優化經濟發展環境”和“兩提高、兩滿意、創服務性機關”的主題教育活動,畜牧局迅速在新聞媒體公開作出五項承諾,其主要一項是製作了便民服務卡,將局長、局技術人員、鄉鎮畜牧服務中心主任的電話號碼製成便民服務卡、發放到養殖大户,做到有問必答、有求必應、有難必幫,使畜牧系統幹部職工服務三農的意識增強,使社會關注畜牧、支持畜牧部門工作的關注程度提高,使畜牧系統職工的精神面貌有所改觀、隊伍的思想作風有所好轉、行業的服務形象有所提升。三是當前開展的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正紮實有效推進,必將增強隊伍的發展意識、服務意識,提高隊伍服務三農的水平和能力。

2、存在問題

(1)產業化經營程度不高,畜牧業內部結構不合理。從生豬產業發展情況看,生豬肉聯加工龍頭企業還未建成投產,沒有品牌,更沒有知名品牌,也沒有一家有品牌、上規模的飼料加工企業,“公司+基地+農户”的經營組織形式尚未形成,產業鏈條脱節,抗擊市場風險能力低。同時,產業內部結構不合理,畜牧業生產結構仍很單一,主要是生豬生產,佔85%以上,沒有很好地利用我市豐富的草山草坡資源,優勢資源利用不夠,草地牧

城市農業特色產業發展情況調研報告範文第2頁

業發展步伐不大。我市有宜牧草山草坡291萬畝,且集中成片,理論載畜量20萬個牛單位,實際載畜量11萬個牛單位,目前,市內10萬畝以上的四大草場僅齊嶽山的少部分被建設利用,寒池、麻山、嚴家坪等草山草坡都亟待開發,存在草多畜少、草場資源浪費的情況,草食畜牧業發展差距大、發展空間大。

(2)畜牧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的用地和污染矛盾日益突出。規模養殖是推動畜牧業發展的主要力量,決定着畜牧業發展水平,而我市規模養殖目前受到多方面因素制約,進展緩慢,畜牧產業發展成敗在防疫,畜禽規模化養殖往往造成氣味難聞、水體污染。一方面,土地調整難,土地流轉難,導致養殖場和養殖小區難建。另一方面,治理污染難,規模養殖場和養殖小區,糞污排放量大,一個萬頭規模養豬場的糞污處理設施建設成本約為200萬元以上,排污治理的成本高,很多養殖户不願投入。因此,發展規模化養殖要研究污染治理問題迫在眉睫。目前養殖場(小區)糞污處理主要通過建沼氣池和簡單的沉澱處理後直接排放,很難做到達標排放,對環境和人畜飲水安全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

(3)動物防疫基礎不牢。目前動物疫情形勢複雜嚴峻,保障畜牧產業健康發展的任務艱鉅。一是當前重大動物疫情形勢總體呈疫源分佈廣、毒株變異快、外疫威脅大的特點,一旦市場價格下滑,一些養殖户綜合防控措施不到位,稍有不慎就有爆發大範圍疫情的可能,如生豬口蹄疫、藍耳病、豬流感以及禽流感等疫情,形勢十分嚴峻,不僅動物發病流行,而且感染人,防控的難度越來越大;二是我市與周邊六縣市接壤,邊境線長。隨着社會總需求的擴大,地區間的畜禽商品流通量增大,由於各地區防疫水平的差異,加之重大動物疫病的互通機制沒有建立,容易造成地區之間動物疫病傳播,增大了防控的難度。三是村級防疫隊伍不穩定。目前我市的村級動物防疫從業人員常年480人左右,平均年齡在49歲左右,從文化程度看,高中、中專文化程度的佔30%、國中文化程度的佔50%、國小文化程度的佔20%,業務素質低。近年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畜牧獸醫基層隊伍建設,年投入獸醫防疫員報酬已達150萬元,但全市有575個村,防疫員人均報酬相對較低,加之工作量大、注射免疫操作程序多(如一頭生豬:春秋兩季,要各打三針、掛耳標,要求一頭一針、一苗一針、一針一消毒,還要填寫免疫檔案),技術要求高,年輕的寧願外出打工也不願從業,年老的迫於無奈還在從事,防疫工作面臨人員斷層的問題。注射防疫的質量和效果難以保證。

(4)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手段不硬。近年來,隨着市外一些地方蘇丹紅、瘦肉精、三聚氰胺等畜產品安全事故的發生,國家開始實施行政問責制,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工作責任重大,工作難度很大。一是食品安全問題,國家給部門職能分工是分段執法。一頭生豬從飼養到餐桌,有4個部門監管:從飼養到屠宰環節由畜牧部門監管;城市定點屠宰的行業監管是商務部門;屠宰後上市銷售由工商部門監管;消費者(機關、學校、企業、賓館等)購買到烹飪食品上餐桌的衞生監管由衞生部門負責。管理部門多,執法部門的配合、銜接上難免有真空,各個部門、各個環節的監管到位難度大。二是在畜牧部門的檢疫(畜禽屠宰檢疫、活畜運輸檢疫)執法上,目前檢疫人員仍是靠肉眼、手感、經驗判斷,加之,動物疫病有潛伏期的特點,缺少快速、科學的檢疫檢測設施設備,檢疫的手段落後,檢疫的準確度不高,檢疫執法的説服力不強,國家農業部在執法裝備、設施設備的購置投入上向中央爭取的政策不夠、爭取的投入不夠。三是在飼養環節,對違禁藥品添加的監管難度大。養殖檔案的建立工作才剛剛起步,加之,我市現在仍以散養為主,規模養殖發展不夠,疫源的可追溯體系至今還沒有建立起來,監管的難度大;同時,飼料生產企業、經營行業的監管部門多(有畜牧、工商、質檢等部門),監管執法的力度不強,手段也不硬。

二、發展思路

1、工作思路

、已至“”期末,工作思路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圍繞州委、州政府“建設百億元畜牧產業”總體目標要求,大力發展生豬生產,突破性發展草食畜牧業,加快發展家禽業,積極發展特種養殖,奮力推進畜牧產業化經營,切實壯大畜牧業經濟塊頭,鞏固農業經濟“半壁河山”基礎,實現創建畜牧大縣目標。

2、奮鬥目標

全市生豬存欄達到65萬頭(其中能繁母豬達到6萬頭),牛、羊存欄分別達到8.5萬頭、4.5萬隻,家禽存籠200萬羽,長毛兔存欄15萬隻;全年生豬出欄90萬頭,出籠家禽450萬羽,實現牧業產值13億元,人平牧業增加收入100元。

到20xx年、全市出欄生豬120萬頭以上(能繁母豬存欄8萬頭),生豬規模養殖出欄達到40%以上,牛、羊出欄分別達到10萬頭、6萬隻以上,家禽出籠500萬羽,長毛兔存欄20萬隻,畜牧業總產值達到18億元,畜牧業產值佔農業總產值比重達50%,農村人均牧業收入達到元以上。

三、發展措施

1、全面建設良種繁育體系。以萬頭豬場和規模養殖大户為依託,全面加強生豬“三羣一站”建設,重點抓好生豬生產羣和人工授精站的建設,同時抓好牛、羊、禽的地方品種保護和品種改良工作。

2、全面推進標準化規模養殖。以汪營五洲牧業的萬頭豬場、團堡金牧民族牧業有限公司萬頭豬場建成投產營運為抓手,以利中盆地為中心,着力建設生豬規模養殖帶,到20xx年,力爭建成萬頭豬場2個、5000頭豬場2個、3000頭豬場10個、50—500頭以上的規模養殖户達到户,建成生豬“150”養殖模式圈舍300棟;家禽養殖以東城、涼霧、汪營、南坪為中心,建成常年存籠蛋雞3萬羽的20户,年出籠肉雞1萬羽的50户,突破出欄生豬100萬頭、家禽出籠500萬羽的大關。同時大力扶持畜禽產銷專業合作社的建立和發展,積極引導養殖大户、畜牧經紀人創辦行業協會、專業合作社等各類畜產品經營中介服務組織,努力提高畜牧產業組織化程度和專業化水平。

3、全面普及實用科學技術。在全市大力推廣良種繁育、健康養殖、疫病防控等實用技術,努力提高科技興牧水平,採取“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培訓各級技術骨幹。根據利川實際,我們要着力推廣生豬人工授精、養豬“三料一補”、生物發酵牀養豬、牛凍配、肉牛快速育肥、山羊“一推三改”飼養、土雞散養、飼草“三貯一化”、草場改良、規模養殖場程序免疫等十項技術。

4、全面培植市場主體。一是積極支持現有的加工企業做大做強,增強輻射帶動能力;二是招商引資,引進知名企業到利川投資興建畜產品加工企業;三是積極發展中介組織,培養經紀人;四是抓好市場對接,發展批發市場和專業市場。

5、全面防控重大動物疫病。圍繞不發生大範圍的重大動物疫情的目標,抓好五個到位:一是認識到位,樹立“養重於防、防重於治”的防疫理念;二是人員到位,配齊、配強並管理好村級防疫員;三是設施到位,搞好市局化驗室建設,配齊動物檢疫必需的設備設施;四是投入到位,努力爭取政府投入逐年有所增加;五是工作到位,把春秋集中免疫、月月補針抓好抓實,逐年提高防疫的質量和效果。

6、全面實施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高度重視畜禽產品質量安全工作,一是加強獸藥、飼料等投入品生產、經營、使用管理;二是加強畜產品流通環節的檢疫監管;三是加強屠宰環節的檢疫監管;四是加大畜禽產品的抽檢力度。

7、全面加強項目建設。一是搶抓中央擴大內需和湖北省大力發展生豬產業的機遇,多上項目、爭大項目;二是優化項目儲備;三是圍繞鏈接產業鏈全方位實施產前、產中、產後招商引資。

8、全面落實惠牧政策。認真落實好中央能繁母豬補貼、保險政策和省政府大力發展生豬產業的獎勵政策,會同財政部門及時兑現到場、到户。同時,認真貫徹、落實、兑現《市政府辦公室關於印發利川市創建畜牧大市實施方案的通知》文件出台的六項扶持生豬生產的獎勵扶持政策,促進生豬生產大發展,其內容是:對每新建一棟標準化“150”模式豬舍的,給予5000元補貼;對人平出欄肥豬1.5頭,户平飼養能繁母豬0.4頭以上的鄉鎮,獎勵3萬元;對年出欄肥豬500頭以上、1000頭以上、頭以上的養殖大户分別獎勵3000元、5000元、1萬元;對生豬營銷組織(大户)的獎勵標準在表彰時另行制定;對新建飼養良種母豬100頭以上的養豬場(户),一次性獎勵1萬元;人工授精每配種受孕1頭母豬,獎勵生豬人工授精站5元;建成年加工生豬30萬頭規模的畜產品加工企業,獎勵100萬元(作資本金注入)。

9、全面加強畜牧獸醫服務體系建設。一是加強幹部隊伍建設,紮實開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提高業務技術素質,提高服務三農的水平和能力;二是加強鄉鎮畜牧服務中心的基礎設施建設,着力改善基層畜牧獸醫人員的工作、生活環境;三是進一步深化獸醫服務體系改革,千方百計調動基層防疫人員的工作積極性。

農業特色產業調研報告彙編 篇9

主任、各位副主任、祕書長、各位委員:

一、主要成效

近年來我市各級政府認真貫徹黨的xx大和中央、省、市農村工作會議精神,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緊緊圍繞市委提出的“加強農業,做特農業”產業發展思路,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立足資源優勢,大力培育具有比較優勢的特色農業產業,取得了明顯成效,促進了全市農業農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一)產業結構不斷優化

優質煙葉產業。做大做強“金三明”煙葉品牌。突出發展“翠碧一號”特色品種和生態型無公害煙葉,保持年種植面積在40萬畝以上,年產量6萬噸以上。筍竹苗木花卉油茶產業。以竹山集約經營為重點,竹子現代科技園為示範,提高林地產出率,大力發展筍竹精深加工,大力發展苗木花卉和油茶產業。新建豐產竹林6.56萬畝,種植苗木花卉2.9萬畝,新造和撫育油茶林4.2萬畝。畜牧水產業。加快發展肉牛肉羊規模養殖,同時積極推進產品深加工。全市生豬年出欄139.71萬頭,肉牛出欄4.25萬頭,肉羊出欄18.82萬頭,家禽出欄2515.13萬隻,水產品年產量6.4萬噸。中藥材產業。重點抓好緊缺中藥材和製藥企業所需的原料藥材品種栽培、引進和示範。全市中藥材面積達18.44萬畝。食用菌產業。突出抓高海拔地區反季節和珍稀食用菌以及低海拔區域的草生型和城郊型“菜籃子”食用菌。全年栽培食用菌2.7億袋,產量7.66萬噸。果茶產業。加快品種結構調整,引進推廣優質品種,發展水果加工和茶葉精加工,擴大名優茶種植面積。全年茶葉面積達24.66萬畝,產量2.4萬噸,水果面積114萬畝,產量84.71萬噸。建蓮產業。進一步選育和推廣優質高產建蓮品種,與旅遊觀光農業相結合,加強深度開發建蓮功能食品和醫藥原料,延長建蓮產業鏈。

(二)產業經營水平不斷提升

現有國家級特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國家級扶貧龍頭企業和品牌農業金獎企業各2家,省級龍頭企業18家,市級龍頭企業135家。,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90億元,帶動農户44萬户。先後有10個產品獲得國家地理標誌保護,7個縣(市)列入福建烏龍茶國家地理標誌產品保護區域,1個產品獲得中國名牌產品,2枚商標獲得中國馳名商標,1個產品獲得出口免檢產品,4個產品獲得國家免檢產品;累計擁有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等“三品”認證產品251個,位居全省前列。

(三)產業適度規模經營不斷擴大

全市培育形成泰寧縣焦溪村錐慄、大田縣大中村大薯、三元區爐洋村臍橙和沙縣西霞村蔬菜等225個“一村一品”特色村。煙葉種植户數達4多萬户,户均種煙9.82畝,其中20畝以上的種煙户有1984户。發展林業專業合作社149個,經營林地面積59萬畝。生豬規模養殖場270個,年可出欄120萬頭生豬;規模養羊專業户155户,年可出欄12萬頭;蛋雞規模養殖場達到13個,存欄30萬隻;肉鴨規模養殖場達到25個,出欄370萬隻。新增網箱養魚1000個,生產能力噸。

(四)產業科技服務水平不斷提高

全市鄉鎮均成立了“農業155”服務隊,“農業155”信息員覆蓋了行政村,形成一支貫通市、縣、鄉、村四級的聯動工作隊伍,加強對農業特色產業的技術指導服務。今年以來,全市舉辦農業實用技術培訓班700餘期,培訓8.5萬人次。組織一批科技特派員到農村推廣農業“五新”、培育農業科技示範點(片),引進各類農作物新品種200個,建立新品種示範片5萬畝,示範推廣新技術13項,新肥料23.8萬畝,新農藥38萬畝次,新機具578台套,購機補貼資金達3850萬元。

(五)產業對外合作交流不斷加大

連續七年在外地舉辦農業專場招商會,連續五年舉辦海峽兩岸(三明)林業博覽會。明台農業合作加快發展,引進涉農涉林台資企業66家,總投資1.65億美元;引進一批中國台灣新品種、新技術、新工藝,推廣面積達15萬畝。清流中國台灣農民創業園正式升格為國家級創業園,引進台資企業22家,總投資6948萬美元,引進中國台灣良種29個,引進中國台灣技術18項,推廣面積3.5萬畝。

二、存在問題

從調研的情況看,當前我市農業特色產業的發展也存在着一些問題和制約因素,主要表現在:

一是特色產業龍頭企業偏少偏小,產品市場競爭力不強。全市農產品加工企業少,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產值上億元的僅有17家,佔百分之12.6;國家級、省級農業龍頭企業分別只佔全省的百分之6.5和百分之9.7。農民專業合作社還處於起步階段,規模偏小,帶動農户僅佔總農户數的百分之23.8。一些地方的農業特色產品雷同,特色不鮮明,優勢不突出,市場競爭力不強。加之企業、農户和市場之間銜接不夠,產、供、銷脱節,資源優勢不能有效地轉換成市場優勢,造成有

特色的產業形不成規模,有規模的產業又缺乏特色。

二是特色產業科技服務人才缺乏,產業化服務體系建設滯後。由於我市地處山區,條件差、待遇低,農業科技人才留不住也引不進。目前,農村大多數鄉鎮農業技術服務網絡不夠健全,農業科技服務人員偏少,加上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尚未形成規範、完善的技術服務體系,造成了產前不能及時準確提供市場信息,產中不能及時有效技術指導,產後不能及時做好市場對接,這也不同程度挫傷了農民發展特色產業的積極性。

三是特色產業資金投入有限,產業發展動力不足。由於各級財力薄弱,發展資金嚴重不足,縣鄉不能拿出更多的資金扶持產業化龍頭企業和重要項目的發展。金融投入由於缺乏有效擔保主體,農民自身房屋、土地又不能抵押,金融支農難以落到實處。農業又屬中長期項目,季節性強,回報率低,難以激發社會各界的投資熱情。同時,農民對農業生產的投入很有限,使有特色的產業形不成規模,從而制約了農業產業化的發展。

三、幾點建議

(一)加強組織領導,提高對發展特色農業的認識

政府和各有關部門要充分認識,發展特色農業對於發揮我市地域和資源優勢,增加農民收入,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切實加強對發展特色農業的領導。要緊緊圍繞“加強農業,做特農業”的產業發展思路,進一步明確我市發展農業特色產業的主攻方向和目標任務,認真落實三明市發展現代農業行動計劃。建立健全統一領導、分工協作、各負其責的工作機制,有力促進農業特色產業的發展。要加強運作,打好海西、老區、蘇區牌,爭取中央、省上對農業特色產業更多的項目資金支持。要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加快集體林權制度配套改革,促進農村耕地、林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激活發展特色農業動力,做大做強做優我市農業特色產業。

(二)創新經營方式,提升特色農業產業化水平

政府和有關部門要把市場前景好、發展潛力大、帶動能力強的成長型企業納入培育扶持範圍,通過政策扶持、項目支持、政策性貸款貼息等辦法做大規模。健全完善“公司+基地+農户”等模式,帶動生產基地建設,延伸產業鏈,增強輻射帶動作用。要加快特色農業的示範鄉鎮、示範基地建設,着力發展一批具有一定規模的“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特色產業鄉村,推進產業化規模化經營。加快發展一批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大力培育一批國內知名的區域品牌、地理標誌保護產品,提高產品市場競爭力。加快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監管體系、信息體系建設,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鼓勵龍頭企業創辦互助合作組織,推動龍頭企業與農民利益的緊密結合、專業合作組織與市場開發拓展的緊密結合,完善龍頭企業與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及農户的利益聯結機制。

(三)推進科技創新,提高特色農產品科技含量

政府要逐步構建完善市農科所、農作物選育創新平台、國家及省級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食用菌菌種繁育中心、清流花卉良種培植繁育中心、閩台林業研究所、閩台林業科技交流培訓中心等一批農業科技研發推廣機構和創新平台,儘快形成佈局合理、功能完備、運轉高效、支撐有力的農業科技自主創新體系。要突出抓好農產品深度加工,大力扶持現有果蔬、畜禽產品和林產品及生物醫藥等重點加工生產企業,開展技術創新,發展科技型企業。同時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優選引進一批農產品加工高新技術企業,延長農產品產業鏈,提高經濟效益。加大對明溪南山、沙縣柱源等10個市級現代農業示範園區的資金投入和農業“五新”推廣力度,確保現代農業示範園區在發展特色產業中起到先行先試的作用,成為農科教結合示範基地、新品種和新技術試驗示範基地。

(四)創新服務機制,提升特色農業服務水平

政府和有關部門要加強農業技術服務體系建設,進一步推進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和獸醫管理體制改革,健全鄉鎮或區域性農業技術推廣、動植物疫病防治、農產品質量監管等公共服務機構,着力解決基層農技人員缺少和工作經費不足等問題。切實抓好鄉鎮“三農”服務中心和村綜合服務站建設。要加強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加快推進一批在建及新建大型農產品市場建設。加快農村市場信息化建設,為農民提供市場信息、購銷對接等服務。要加快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引導和鼓勵農業龍頭企業、供銷合作社、種養大户、科技人員、返鄉創業農民等領辦或創辦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組織,並在財政補貼、税收、用地、用電和“綠色通道”等方面予以支持。要加大對農業金融政策的支持力度,改善農村金融服務,認真解決農民和農產品企業貸款難融資難問題,為農業特色產業發展提供資金支持。

(五)突出明台合作,實現明台特色農業優勢互補

要以海峽兩岸林業博覽會為平台,突出林業成果轉化、生物農業產業對接和生態旅遊觀光等,加快實施林產品加工等六個合作區建設,努力打造全國林業對台合作示範區和全國林業改革示範區。以清流中國台灣農民創業園區升格為國家級園區為契機,不斷擴大合作交流範圍,全面提升明台農業合作層次,努力在招商引資、農業特色產業開發、農業科技合作,特別是農業“五新”技術的引進、示範和推廣、特色農產品生產經營、農產品深加工、農產品物流業、觀光休閒農業等領域取得新突破。要積極構建明台交流合作平台,加強和鼓勵兩岸農業企業、農業學校和農業科學研究機構、農業推廣單位攜手合作,建立農業產、加、貿一體化合作模式,研究開發農業新技術、新產品,開拓新市場,促進農業特色產業發展。

農業特色產業調研報告彙編 篇10

農業特色產業作為促進麗江市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角,長期以來,市委、政府及相關部門都將其與全市農業發展、農村穩定、農民增收緊密結合在一起,立足實際,依託區位、資源優勢,抓項目、建基地、扶龍頭,充分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增強農村經濟“造血”功能,切實加快了全市農業特色產業的發展步伐。

一、麗江市農業概況

麗江市土地面積21219平方公里,山區、半山區佔全市總面積的92.3%,轄古城、玉龍、永勝、華坪、寧蒗一區四縣,共63個鄉鎮、辦事處,450個居(村)委會,5121個居(村)民小組;全市總人口113.8萬人,其中農業人口97.6萬人,佔86%,22個少數民族,人口66.1萬人,佔58%;據統計部門統計,末,我市常用耕地面積為140.18萬畝,農作物總播面積為229.95萬畝,糧食總產40.14萬噸,農業總產值22.9萬元(當年價),其中畜牧業產值8.7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453元。

麗江市區位優勢較好,環境無污染,地形地貌複雜多樣,境內最高海拔5596米,最低海拔1015米,“立體氣候”特徵明顯,生物資源富足多樣,具有發展農業特色產業得天獨厚的條件。

二、採取的思路及措施

近年來,市委、政府堅持走“特色化、區域化”的發展道路,深化農業農村經濟結構調整,進一步鞏固傳統產業,提升優勢產業,發展新興產業,依託產業化帶動區域經濟發展,按照“突出特色建基地、圍繞龍頭建基地”,把基地建設與特色產業培育緊密結合起來。特別是初,我市提出推進“六個一工程”,狠抓“八項措施”的農業發展思路,更有力的促進了我市農業特色產業的發展。

(一)產業發展採用新模式

根據麗江實際,通過採用各種類型與組織模式推動農特產業發展:以龍頭企業帶動的“公司+協會+基地+農户“的形式;以合作經濟組織帶動型的“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農户”的形式;四位一體型的“企業產業聯合會+大户+農民”的形式;通過培育專業市場帶動發展的形式;以特色產業帶動的“公司+特色產業+農户”的形式;以農業園區帶動的“高新技術開發區+示範農户”形式。

(二)加大科技創新和科技推廣力度,提高產業化經營科技水平

建立和完善科技服務體系,興辦各類科研生產經營實體,加快將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充分調動各部門科技人員為農業產業化服務的積極性,吸引年輕的農業科技人才投入科技興農事業。同時,採取切實有效措施提高農民素質,切實改變農民的傳統觀念,培養他們的市場經濟意識。通過不同的形式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知識和經營管理水平,學會運用先進科學技術。

(三)積極發展和完善新型的利益聯結機制,維護好農民利益

通過行政的手段,制定各項政策措施,與市場機制相結合,完善分配製度,維護好各個經濟主體的合法權益。鼓勵龍頭企業設立風險資金,採取保護價收購、利潤返還等多種形式,與農户建立緊密、合理的利益聯結機制。引導農民以土地承包經營權、資金、技術、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入股,實行多種形式的聯合與合作,與龍頭企業結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共同體。

(四)實施農產品品牌戰略

實施農產品品牌戰略是提高麗江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的重要舉措。通過名牌帶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儘快形成優勢農產品區域佈局,具體實現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發展目標。着力提升農業產業經營水平,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農業綜合效益,增加農民收入。

(五)建設“六個一工程”

1、認定一批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目前全市共有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38家,其中1户為國家級龍頭企業,7户為省級龍頭企業,且均享有產品外貿經營進出口權,30户為市級龍頭企業,都給予了相應的扶持。全市38個國家、省、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可提供就業人數達4000多人,能帶動農户20多萬户。

2、建設一批市級特色優勢農產品基地:末,全市共有優勢特色農產品基地80萬畝,其中主要有冬早蔬菜5萬畝左右、加工型馬鈴薯6萬畝、優質米基地10萬畝、雜豆芸豆10萬畝,油菜7萬多畝。

3、發展一批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全市現有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約170個,會員達12700人,切實提高了我市農產業化經營的組織化程度。

4、樹立一批農村能人和科技帶頭人:全市共有農村能人34人,科技帶頭人25人,他們通過科技服務、大辦特色示範樣板、創辦農產品基地等,在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村經濟發展中起到了顯著的示範帶動作用。

5、創建一批麗江農產品品牌:全市共註冊商標的農產品共有37家37個產品,農產品發展呈現出品類齊全、快速發展的趨勢。

6、培育一批種養殖業大户:我市種養殖業大户已發展到797户(其中種植業大户

333户,養殖業大户464户),種植作物涉及到糧食、蔬菜、林果、花卉、藥材、烤煙等各類糧食、經濟作物,大户種植面積達5萬畝左右,提高了農民科學種田、規範管理的水平,促進了單產的提高,實現了增產增收的目的。

(六)狠抓了“八項措施”

1、推廣經驗促增收:近年來,經過開拓性的探索和實踐,找到了促進農民增收和改變農村落後面貌的一些典型經驗:如玉龍縣的“魯甸經驗”,期納鎮滿官村“黨建帶村建,村建帶民建”、“支部+協會”、“企業帶動轉移勞動力”的經驗,在在全市各地得到了進一步的推廣,成為全市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經驗。

2、宣傳惠農政策促增收:通過及時貫徹減免農業税、下發糧食直補資金、實行購機補貼等政策,減輕了農民負擔。

3、調整結構促增收:在穩定糧食總產、保障糧食安全的基礎上,圍繞龍頭企業的原料需求,從早、巧、晚、特四個方面來調整結構,打時間差、節令差,打特色品牌,集中精力抓好優質稻、烤煙、青梅、甘蔗、畜牧業、冬早蔬菜、魔芋等重點產業,積極培育紅花、特色中藥材、朝鮮薊、花卉等新興產業,因地制宜,走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特色農業發展路子,使農業產業發展做到突出重點,各具特色,適度規模發展,充分發揮了各地的區域優勢,使農業生產的優勢產品向優勢產業集中,優勢產業向優勢產區集中,以實現區域產業的產業效益、基地建設的規模效益、特色作物的特色效益。

4、科技服務促增收:大力推廣了農業新技術和優質高產新品種。

5、圍繞市場促增效。

6、勞務經濟促增收。

7、加工增值促增收。

8、防疫減災保增收。

三、農業特色產業發展現狀

近年來,市委、政府及農業部門根據麗江實際,確定了我市“水果、蔬菜、藥材、野生菌、雜糧、優質米、烤煙、魔芋、畜牧,勞轉”十大特色產業加以大力發展扶持,並相應在全市範圍內選定授予了“玉龍縣魯甸藥材之鄉、太安馬鈴薯之鄉,古城區七河生豬養殖之鄉,永勝縣三川優質米之鄉、期納冬早蔬菜之鄉,華坪縣榮將芒果之鄉,寧蒗縣新營盤蘋果之鄉”七個重點產業鄉鎮,積極引導農户走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發展道路。

(一)種植業

1、水果產業

全市水果面積29萬畝,年水果總產量11.74萬噸,總產值1.85億元。

①蘋果產業:目前,我市蘋果面積穩定在8萬畝左右,產量2.6萬噸,產值5000萬元。其中,寧蒗縣5萬畝,玉龍縣1.8萬畝,永勝縣0.5萬畝,華坪縣0.3萬畝,古城區0.4萬畝,其中,寧蒗縣的一萬畝已通過無公害食品生產認證,兩萬畝a級綠色食品蘋果基地的認證工作正在進行之中,蘋果產業已經成為當地產區羣眾的主要收入來源之一,寧蒗縣新營盤鄉產值超萬元的農户就有160多户,且有省級龍頭企業寧蒗縣龍德綠色產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積極開展蘋果產業的綜合服務工作,帶動了當地產業的發展。計劃到20xx年,全市蘋果面積在鞏固的前提下發展至13萬畝,實現產值4億元左右。

②優質晚熟芒果產業:全市芒果總面積4.42萬畝,總產量0.83萬噸,總產值2438萬元。主要分佈區華坪縣是雲南省獨有的優質晚熟芒果生產區,生產的芒果以成熟晚、色澤鮮、品質優而深受消費者歡迎。近年來,市、縣農業部門加快了芒果產業科技推廣和品種改良步伐,篩選優質晚熟芒果品種在最適宜區種植;組建了以芒果營銷加工為主要經營項目的華農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及華坪縣芒果專業技術協會,並註冊了“金川紅”芒果商標;,華坪縣還獲得了1萬畝綠色食品芒果生產基地認證;如今該產業已成為華坪縣新農村建設的首選產業。計劃到20xx年全市芒果面積增加到6萬畝,產值實現2.4億元以上。

③雪桃產業:麗江雪桃具有色、香、味、形俱佳,成熟晚的優良特性,深受消費者的喜愛,經濟價值較高。開發主要以新知圖書城下屬的麗江雪桃開發有限公司為主。目前已在拉市鄉建成畝雪桃生產示範基地,300畝雪桃優質苗木生產基地,盛果期畝產可達4000公斤左右,大面積平均畝產公斤左右。計劃到20xx年全市雪桃面積發展至3萬畝,預計產值1.5億元左右。

④青梅產業:麗江現有青梅面積5.98萬畝,產量1.38萬噸,產值1450萬元。主要分佈在玉龍、寧蒗縣兩縣。有得一食品有限責任公司和綠丫頭食品有限責任公司兩家省級龍頭企業從事青梅生產加工。計劃到20xx年全市青梅面積發展至3萬畝,產值達8000萬元。

⑤龍眼產業:永勝縣是雲南省唯一的龍眼基地縣,現有面積1.46萬畝,產量0.3萬噸,產值900萬元。目前正積極開展品種改良及應用一系列綜合配套技術的提質增效工作,並已見成效。力爭在xx期間使基地全部良種化,從而使基地得到鞏固和發展。

2、蔬菜產業

我市現有蔬菜面積13萬畝,產值1.2億元。

①冬早蔬菜產業:“十五”規劃期間,我市冬早蔬菜開發以金沙江沿岸鄉鎮為主,我市已種植冬早蔬菜5萬畝。到20xx年,擬建成冬春蔬菜基地10萬畝。

②夏秋蔬菜產業:,我市種植夏秋冷涼蔬菜6萬畝。力爭到20xx將年全市名、特、優蔬菜播種面積突破至20萬畝(無公害蔬菜面積15萬畝),產量50萬噸,創立麗江無公害蔬菜品牌,實現產值3億元。

3、藥材產業

麗江是名副其實的“藥材之鄉”。椐不完全統計,至底,麗江從事中藥材種植、加工的企業有八家,從事採購銷售的個體户有1000多户,種植户有6000多户,種植面積3.6萬畝,年產各種藥材6500公擔,野生藥材5000公擔。麗江中藥材種植產業化發展以雲木香、雲南重婁、巖白菜、白芨等四個種類為主。在“”期間,計劃建成四種中藥材種植生產基地5萬畝,預計產值6億元。

4、野生菌產業

我市廣大山區和半山區有較多品種的野生菌,目前企業加工的品種有松茸、牛肝菌、羊肚菌、雞油菌、黑木耳、磨菇等,每年可採集到近1000噸,產值在3000多萬元。“”期間計劃在玉龍、寧蒗及永勝三縣的高寒冷涼山區建立5萬畝高檔名貴野生食用菌促繁基地,扶持龍頭企業野生食用菌深加工及冷藏設施,不斷開拓國際市場,創建麗江天然無污染野生食用菌品牌。有中源食品有限公司、麗江得一食品有限責任公司、永勝雷特生物技術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等省市級龍頭從事各種野生菌的貿易活動。計劃到20xx年使該產業成為年產值達5000萬元以上的出口創匯產業。

5、優質芸豆雜豆產業

小宗糧豆(芸豆、燕麥、小雞豆)是麗江市的特色作物和優質品種,以玉龍縣aa級的芸豆生產基地,古城區為主的雞豆(小扁豆)生產基地,在全省乃至全國都有較高的聲譽和生產發展潛力。至底,我市芸豆種植面積8.36萬畝,產值3000萬元。其中玉龍縣種植有芸豆6萬畝,是雲南省最早、面積最大的aa級有機芸豆基地,是麗江直接出口創匯最主要的農產品。主要有得一食品有限責任公司、安勝外貿有限責任公司等龍頭企業從事該產業的開發,帶動農户發展。

為使麗江大粒型芸豆在質量、品種上達到國內領先水平,芸豆產業成為高寒冷涼山區的支柱產業,在“”期間將建成具有國內領先水平的、品種較為齊全的芸豆“引、育、繁”試驗基地,我市將建成26萬畝的優質芸豆和雜豆生產基地,計劃產值達到9000萬元左右。

6、優質水稻產業

我市水稻面積佔糧食作物面積的16.2%,產量佔30%,今後,繼續保持水稻種植面積32萬畝,單產由現在的385千克提高到430千克,總產量1.38億公斤,確保糧食的生產安全。計劃“”期間,全市建成優質稻生產基地20萬畝,預計生產優質米1億公斤,實現產值3億元以上。

7、烤煙產業

我市的烤煙產業經過二十年的發展,到底,已累計種植123.76萬畝,收購煙葉233.05萬擔,農民收入77786.8萬元,財政收入19389.6萬元。我市煙葉在外觀和內在質量上都贏得了省外煙廠好評,呈現出暢銷的良好局面。根據麗江市烤煙種植區劃提供的數據,全市有最適宜區、適宜區和次適宜區烤煙種植面積近82萬畝,佔總耕地面積的54%。其中最適宜區和適宜區共有耕地43萬畝,按正常三年兩頭輪作要求,考慮其他作物,每年用宜煙土地的40%種煙,全市每年可種植烤煙17萬畝,現有烤房32294座,煙葉收購站點39個,常年從事烤煙生產、收購各類技術人員1800多人,煙區廣大煙農也掌握了烤煙生產技術,加速發展烤煙生產的條件已經具備。“十一·五”期間烤煙生產的基本發展思路是:“抓住機遇,優化佈局,提高單產、質量、效益、加快發展”,把我市煙葉收購指標爭取到30萬擔,進入全國重點種煙發展區域。

8、魔芋產業

目前,我市種植魔芋8000畝,產量1.5萬噸,產值2300萬元。我市正大力開展綠色食品魔芋以及有機魔芋的基地建設,引進精粉加工先進技術與設備,增加產品的附加值。永勝縣鬆坪鄉的魔芋通過日本國的有機食品認證,產品出口到日本。目前主要有玉元食品有限責任公司在進行該產業的生產與加工活動。計劃到20xx年建成魔芋生產基地5萬畝,預計產量9萬噸,產值1.3億元。

9、馬鈴薯產業

我市特有的立體型氣候資源,促使我市建設馬鈴薯生產基地有兩種方式,一是秋收馬鈴薯生產基地;二是以金沙江沿岸乾熱河谷為中心的冬早馬鈴薯生產基地。全市馬鈴薯常年種植面積在22萬畝左右,其中優質專用馬鈴薯10萬畝,產值1000萬元,主要分佈在玉龍縣、寧蒗縣、永勝縣。麗江市從1998年開始進行脱毒馬鈴薯種薯基地建設,具有較好的種薯繁育設施條件,具備年生產試管苗200萬苗,微型薯800萬粒的生產能力。計劃到20xx年全市馬鈴薯種植發展至30萬畝,總產30萬噸,產值2億元。引導扶持建立1-2個馬鈴薯深加工企業。

10、優質油菜產業

我市主要有以玉龍縣和古城區為主的油菜生產基地,分為夏收油菜基地和高海拔地區為重點的秋收油菜基地,種植油菜2.5萬畝,其中冬油菜1畝,秋油菜13000畝,秋油菜籽產量1300噸,產值3100萬元。目前,公司正積極在魯甸籌建菜籽油深加工項目,創建有機油、生態油品牌。到20xx年“”規劃末建成油菜生產基地6萬畝,預計產量3700噸,產值1億元。

(二)畜牧業

1、黑山羊產業

我市先後開展了4個養羊綜合區,優勢肉羊產業帶玉龍縣種羊場、永勝種羊場建設,加強了養羊綜合配套技術的推廣,促進了麗江黑山羊產業的發展。,我市黑山羊存欄90多萬隻,預計羊存欄達103.79萬隻,出欄肉羊36.35萬隻,肉產值達757萬元。年外銷山羊17萬隻。

2、黑頭山羊產業

黑頭山羊是寧蒗縣地方優良品種,是當地農民羣眾不可缺少的重要生產生活資料和主要的經濟收入來源。從1995年立項開展供種基地項目建設來,通過近幾年的實施,建立了核心羣種羊場,扶持建立擴繁種羊專業户106户。黑頭山羊羣體數由1995年的2.7萬隻增至目前的3.4萬隻,增長25.9%。年對外提供種羊1260只,出欄肉羊1.2萬隻,經濟收入達500多萬元。

3、菊苣養豬產業

為了推動種草養畜,發展生態養殖業,玉龍縣畜牧局引進鈺滇菊苣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入駐拉市鄉培植龍頭企業,並建立拉市鄉菊苣養豬基地,成立了拉市鄉養豬協會,建立了年出欄肉豬1000頭的養殖場,積極探索“公司+基地+協會+農户”的生產經營模式。共推廣種植菊苣4056畝,發展菊苣養豬4.1萬頭。目前菊苣養豬已通過省廳無公害產地認證。鈺滇公司在市區農貿市場開辦了2個菊苣豬肉專營門市,產品供不應求。

4、華坪白毛烏骨雞產業

華坪白毛烏骨雞具有耐粗飼、味美、滋補等特性,為了保護和開發利用華坪白毛烏骨雞地方優良品種,在省廳的扶持下,培育和發展了烏骨雞選育養殖場2家,規模養殖户20户,促進了華坪烏骨雞的健康發展。華坪縣肉雞存欄48萬隻,出欄96萬隻,產值1516萬元。

5、蜂產業

我市蜂產業發展態勢良好,通過養蜂基地建設,中蜂科學飼養綜示區項目建設,扶持建立永勝滇峯蜂業公司,滇峯蜂業公司收購蜂品150餘噸,完成銷售收入200多萬元。

6、麗江三川火腿產業

麗江三川火腿產業通過幾年努力得到發展狀大、產品的產量及效益通年增加,並獲得了“中國專利新技術博覽金獎”、“中國名牌產品”、“首屆中國民營企交易指定產品”、“雲南省放心食品”自營進出口權等多項殊榮。麗江三川火腿有限公司完成火腿加工1867噸,產值達6540萬隻,實現銷售收入6300萬元。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baogao/diaoyan/o8dpz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