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報告 >調研報告 >

實施技術技能培訓 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步伐

實施技術技能培訓 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步伐

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不僅是一項緊迫的現實任務,而且是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加強科技培訓,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是解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根本性措施,對於建設現代農業,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村的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各級各單位、全體農村黨員都要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進一步提高思想認識,採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全力推進農村勞動力培訓工作。通過強化培訓,促進農村勞動力的大規模轉移,以此帶動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和農民收入的持續穩定增長。 一、社會的快速發展形成了農民工就業技能競爭 我國是人口大國,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的任務非常艱鉅。xx一份統計數據表明,目前,我國農村有1.5億富餘勞動力,每年還要新增600萬農村勞動力。農村勞動力素質不高,缺乏勞動技能,影響向非農產業和城鎮的轉移,難以在城鎮實現穩定就業。在9000多萬跨地區進城務工的農民中,有相當數量的人員沒有穩定的職業和居所。在農村勞動力中,受過專業技能培訓的僅佔9.1%。隨着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和新興產業的興起,缺乏轉崗就業技能的農村富餘勞動力的就業難度越來越大。農民工素質亟待提高。 從我鄉的實際看。近年來,鄉黨委政府在不斷拓展農民致富渠道的過程中,結合本地實際,卓有成效地培育了勞務輸出這一產業,到目前為止,我鄉常年在外務工經商的農民達到1.5萬人以上,佔全鄉勞動力的43%,其中有組織、成建制輸出的務工人員達11000人,萬餘名勞務大軍跳出貧困偏遠封閉的山鄉,看到了外面的精彩世界,開闊了視野,增長了才幹,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經受了鍛鍊。為我鄉的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近十年來,匯入我鄉的勞務資金已達7億多元,成為我鄉農民增收的一條重要途徑。勞務輸出已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廣領域的格局,已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勞務經濟。今年以來,我鄉勞務輸出模式受到新聞媒體和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中央電視台《勞動·就業》、《金土地》、山東電視台《鄉村季風》和《南方週末》、《山東內參》等分別作了採訪報道,外來參觀者絡繹不絕。這是對全縣勞務輸出工作的充分肯定,也給鶴山鄉以極大地鼓舞與鞭策。《南方週末》將我鄉勞務輸出的做法稱為“鶴山模式”。 在勞務輸出發展壯大的過程中,我們發現,未經過培訓、無技術的崗位明顯比有技術的崗位工資低,且工種多為勞動強度大,環境差的行業,到工廠後再實行培訓的人員,上班第一年有的不能實行同工同酬,有的因技術問題而被迫中止合同,造成失業返鄉。農民工技術技能差、整體素質低成為我鄉勞務輸出快速發展的障礙。因就業技能差的原因,我鄉輸出人員的就業能力和發展空間都受到影響,對我鄉勞務產業產生較大沖擊。 從我鄉勞務輸出的實際看,技術含量低的就業崗位城市需求量逐年減少,而農村低素質勞動力當前狀況下供給充分,城鄉就業崗位的稀缺和就業技能貧乏的現實導致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受阻。而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是建設現代農業、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途徑,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是我國社會進步的重要標誌(xx辦公廳轉發農業部等部門XX—XX年全國農民工培訓規劃的通知)。因此,強化農民工的技術技能培訓是增強輸出競爭力的有效途徑。也只有全面推進農民技術技能培訓,才能實現黨的xx大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 二、強化技術技能培訓,努力提高外出務工人員的就業能力 我們國家正積極組織實施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旨在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和就業技能,促進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實現穩定就業和增加農民收入,推動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加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步伐。陽光工程由政府公共財政支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受訓農民轉移到非農領域就業為目標,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前的職業技能示範性培訓項目。按照“政府推動、學校主辦、部門監管、農民受益”的原則組織實施。目標任務是:XX-XX年,重點支持糧食主產區、勞動力主要輸出地區、貧困地區和革命老區開展短期職業技能培訓,探索培訓工作機制,為大規模開展培訓奠定基礎。XX-XX年,大規模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建立健全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機制,加大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力度, XX年以後,按照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要求,進一步擴大培訓規模,提高培訓層次,使農村勞動力的科技文化素質總體上與我國現代化發展水平相適應。從國家實施陽光工程來看,為加強農民的技術技能培訓已列入各級重要日程,成為當前解決農村和農民問題的一條重要途徑。 針對崗前培訓這一環節較弱的實際,自XX年以來,我們鶴山鄉逐步加強了對輸出人員的技術技能培訓,強化農技校這個主陣地作用,採取了“先培訓,後上崗,帶着技術進工廠”的辦法,增強了勞務輸出人員的競爭力。進一步發展推進了勞務輸出產業。可以説,加強技能培訓是形成我鄉勞務輸出金字招牌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我鄉運作情況和外地一些先進經驗,推動勞動力技術培訓促進轉移應着力強化以下措施:一是加強組織領導。鄉首先成立領導小組,具體抓好農民技術技能培訓工作,各村也都成立相應領導小組,具體組織好本村勞動力參加各類培訓。形成了以用工單位需求為導向,以勞務輸出企業為紐帶,以農技校為主陣地,政府統籌,整體聯動的技術技能培訓格局。二是明確技術技能培訓的原則和目標。原則即:以富民強鄉為目標,按照“以實用技術促農業結構調整,以崗前培訓促勞動力轉移”的原則,以農技校為主線,涉農部門共同參與,加強對農民的勞動技術技能培訓,轉變農民的生產和創業觀念,促進勞動力從事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行業,推進有條件的勞動力轉移,努力提高轉移的質量和水平。圍繞上述原則,我們提出的規劃目標為:以50歲以下初、高中畢業生及其它青壯年農民為主要培訓對象,分層次、分類別,分期分批逐年培訓,用3至5年的時間,力爭經培訓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佔總數的70%以上,每人至少掌握2至3門農村實用技術,最終達到全員培訓,經培訓外出勞動力佔外出總勞動力的比重達到80%以上,每人至少能熟練掌握1至2門務工技術,逐步達到“先培訓、後上崗,帶着技術進工廠”的目標。三是廣泛宣傳發動。通過廣播、宣傳欄、散發宣

實施技術技能培訓 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步伐

傳資料、張貼標語等形式,大力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宣傳活動,進行廣泛宣傳發動,鼓勵廣大農民通過技能培訓,身懷一技之長闖天下。全體黨員都要充分認識到搞好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的重要意義,在全社會營造出了一個 “ 依靠技術闖天下 ” 的濃厚~氛圍。積極宣傳報道農民工培訓的方針、政策、渠道、信息和各地開展農民工轉移培訓的經驗及做法,宣傳先進典型。各培訓機構也要認識到,加強對農民工的培訓,是抓住機遇、提升形象、促進自身發展壯大的重大舉措,充分利用農民羣眾易於接受的各種方式調動、吸引和激發農村勞動力提高自身素質、增強就業能力的積極性。四是強化培訓。鄉農民技術技能培訓領導小組要充分發揮勞務輸出網絡優勢,根據主要輸出的企業及有關工種,制訂針對性強的外出務工培訓方案,實行定向、定單技能培訓。鄉農技校要充分發揮技能培訓主陣地作用,自己可以開展的培訓自行組織開展,有些技能培訓能力達不到的,與縣職介中心或企業聯合辦學。自XX年開始,我鄉舉辦服裝中專班,聘請了勝芳服裝企業技術人員教授專業知識。首批學員已被集體送入江蘇吳江勝華製衣有限公司工作。他們在實習期間每人每天收入高的達到30元以上。農技校依據市場要求,採用長班、短班相結合的辦學模式,長班學制2年,短班學制3至6個月,培訓學員全部由學校推薦安置,並負責學員的長期管理,走出了一條培訓輸出一體化的路子,2年來共培訓人員1800人,全部得到安置。五是多元化辦校推進崗前培訓。在實施輸出農民工崗前培訓的過程中,要積極實行校企聯合的辦法,走“訂單”培訓的路子,確保農民工培訓後的就業安置。如勝芳服裝有限公司是我鄉的一家合資企業,與鄉農技校合作後,所培養的學員不僅為勝芳服裝所用,很多學員也輸送到了南方企業。有的學員不等培訓結束,工廠就急着要人,農技校成了企業的“香餑餑”。我們在辦好鄉農技校的同時,放開了辦學市場,鼓勵企業來我鄉舉辦崗前培訓班。先後成立了勝芳服裝技校、汶河服裝技校、申洲服裝技校三家技能培訓學校,長期從事紡織和服裝加工人員的培訓,年培訓技術工人達上千人。技能培訓造就了大批“藍領”工人,也受到了用工企業的好評。對外出務工人員進行崗位培訓,使他們適應崗位快,業務能力強,整體素質高,最大限度地滿足勞動力市場對各種技術工種的要求。過去,我們輸出的工人進廠後,前3個月為學習階段,只發生活費,領不到工資,而現在輸出的工人,持職業技術資格證書進廠後,就能享受到與技術工人同樣的待遇。同時,各種速成技能培訓班的成立,大大提高了外出務工者的競爭力。持證人員在選擇企業時,月工資低於800元的均不予考慮。在行業分佈上,前些年全鄉農民工一半以上從事建築業,而現在已有70%以上進入紡織、服裝、電子、機械製造等10餘個對技能要求相對較高的行業。 三、構建全員培訓強大聲勢,加快農村勞動力在鄉內實現轉型 在面向勞務輸出需要開展培訓的同時,要注重加強面向農業結構調整需要開展培訓,並把農業技術的培訓、推廣、服務融為一體,努力提高技術技能培訓的實效,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步伐,實現農民由粗放型種養向技術型發展成功轉型。 一是以農技校為主陣地,抓好農民科技培訓。農民技術技能培訓的對象是農民,他們具有一定的實踐經驗,但文化程度普遍較低,既要組織農民參加學習,又要顧及他們自家的生產,學習時間和精力都有較大的限制,不可能安下心來長時間做板凳學習。農技校在發揮農民技術技能培訓主陣地作用的過程中,要結合農民培訓的特點,在教學流程上,實行目標、培訓、實踐、考核四個程序,按照農民特點短平快進行培訓。在專業設置上,要以農業產業化發展目標為中心,以廣大農民需求為重點,按照實用高效的原則,積極實施針對性強的培訓。在教學形式上,要力求務實多樣。一是長短班結合,農閒時辦長班,農忙時結合生產技術環節辦短班。二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三是講課與觀看相結合。四是講解與專業户介紹相結合。五是學習與生產相結合。如與農民生產密切相關的畜牧養殖、種植業等農業技術,要長時間、滾動式辦班,組織農民輪流學習技術。對於涉及範圍小,針對性強的技術,則以短班的形式組織學習,專人講解,並上門做技術指導。 二是全社會共同參與,營造科技推廣強大氛圍。 農口部門負責實施一項主導產業,推廣一項主導實用技術,培植一個科技示範點的三個一工程,按照農業結構調整實施區域化佈局,對於各項產業的發展,成立專門的工作組,以業務相關聯的部門為基礎,抽調精幹力量共同組成,抓好項目的運作實施,特別是技術的推廣應用,保持每個項目旺盛的生命力。要加強與科技部門合作,聘請專家、教授到田間地頭指導農民,聘請技術員住在鄉村現場指導,解除農民因技術因素不敢調整的後顧之憂。廣大農村黨員要自覺學習農業種養技術,不斷提高奔康致富的本領,為農業技術技能推廣起到示範帶動作用。 總之,加大農民技術技能培訓力度,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是一項促進農民增收,切實解決“三農”問題的社會系統工程,是切實落實“三上代表”重要思想和黨的xx大及中央一號文件精神的必然要求,任重而道遠。廣大黨員要大力探索拓寬農民技術技能培訓的新路,把這項工作做得更全面、更深入、更有效,把鶴山鄉的農民技術技能培訓工作推向新的更高的水平。 XX年八月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baogao/diaoyan/38897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