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報告 >調查報告 >

農民調查報告範文4篇

農民調查報告範文4篇

本文目錄農民調查報告範文統計局關於外出及返鄉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暑假關於失地農民生活狀況的社會實踐調查報告農民工子女受教育現狀調查報告範文

所謂城市農民工是一個特殊的羣體,是指在城鎮中務工的具有農村户口身份或非城鎮非農村户口的勞動者(即因企事業單位或政府辦公佔地所產生的農轉非農民工)。他們為我國城市現代化建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他們的處境卻相當地困難,遊離在城市和農村邊緣,得不到基本的身份認同,現在,在許多城市,為了改變農民工在城市市民心目中的形象,提出尊重農民工,把農民工改稱為"新市民",從地位上把農民工與市民同等起來。但是,長期以來,農民工的社會保障問題依然沒有得到解決,值得重視和探討。筆者就目前農民工情況做一調查,報告如下:

農民調查報告範文4篇

一、農民工來源隨着我國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在農村出現了大量富餘的勞動力,自XX年以來,大量農民擁入城市,在不同行業幹着最苦最累最髒的活,但工資卻最低,同時分佈在建築業,工廠,一些服務業當中,從此,農民工遍佈了大江南北。建築工地的工人、賓館的服務員,小區的保潔員、理髮師…這些在千千萬萬城市居民生尖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小人物",大部分來自農村,幹着絕大多數城市人不願乾的活。據調查表明,絕大部分的外來人口都是從事建築、美髮、保潔、收舊等行業,其中80%以上是35歲以下的青年人。他們從國中以上文化程度達55.7%,未婚青年佔了61.5%,60%的人每月收入在500元以下。到達城市打工的37%的民工中,只有不到20%的人是通過職介所介紹找到工作的,大部分是通過親朋好友來打工的。

二、農民工在城市中生活狀況

1、調查顯示:外來務工青年每天工作時間超過8小時的達75%,其中8%的人工作時間超過12小時。但他們中卻有76%的人工作時間超過12小時。但他們中卻有76%的人每月用在教育、文化、娛樂等方面的開支低於50元以下,來外地找工作期間身上帶夠一個月花費的僅佔12.9%,一旦找不到工作,他們的生活就將陷入極困難境地。一旦有了工作,他們還要將收入的一大部分用來支持家裏。

2、外來務工青年的精神生活跟同齡的城市青年相比有較大差距,他們缺乏務工青年自己的文化和教育活動陣地。據我們瞭解到的務工青年一般把大部分時間用在工作上,其餘的一般就是聚在一起聊天,打牌、看電視,他們一般不關心時事新聞。雖然很多人都想去看些文學、技能介紹等方面的書,但苦於沒錢或沒時間,只得去買些地攤上的書,或者乾脆趁休息時間跑到書店看免費的書。

3、民工中,絕大多數沒簽用工合同。一項調查中,當被問及"您希望組織對你提供哪些幫助"時,有30.1%的務工青年希望能保障他們的合法權益。同時,據瞭解,外來務工青年中75%的人工作不穩定,56%的人未籤勞動合同,52%的人加班後沒勞動報酬。

4、務工青年法制觀念和知識也很薄弱。據調查顯示,絕大多數務工青年通常與用工單位口頭協商工資待遇,只有不到44%的人簽訂了用工合同。用工單位為他們繳納失業保險金和工傷醫療保險的寥寥無幾。當他們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有33.2%的人感到孤立無助,只有13.3%的人想到去找工、青、婦、組織。

5、由於工作不穩定,外來務工青年的子女上學也成了大問題,他們的孩子不得不打游擊,很多務工青年子女就讀的外來務工子弟學校,既無法跟城市學校相比,又無法跟他們家鄉的學校相比。

三、農民工養老、醫療、失業等社會保障待遇問題

(一)從失業保障方面看,城市居民在失業期間有失業補助,而農民工卻沒有。

農民工靠的是熟人"拉線",為他們提供崗位;靠運氣,不要因生大病、受重傷而失去工作。他們在失業期間多是靠積蓄,或向他人借錢,或是貸款、賣血,也有一部分人不得不回農村老家,重操舊業。從醫療方面看,很多農民工失業以後仗着年輕,身體好,硬挺着而不去醫院看病,遇到重病、大病,絕大部分是自費,用工單位通常在不得已的情形下只墊付很小一部分費用。從住房方面看,農民工是無法享受福利分房或在政府提供補貼的情形下買商品經濟房的。有些農民工合夥租住於城鄉結合部的農居點,一間房住二三十人,房租每人每月平攤幾塊錢,鋪地鋪,僱傭某家屬做飯,在公共食堂吃飯;有些建築工人住在工地附近的工棚裏,擁擠不堪,採光和通風條件差,衞生情況不言而論。在保險方面,據瞭解,很多工廠對農民工只有工傷保險,但有年齡限制,如18歲以下50歲以上的農民工沒有工傷保險,即指童工和超齡老齡農民工不在保險範圍內。童工和超齡工的工資比其他農民工工資低,而他們卻幹着同樣的活,建築承包公司等以更廉價的方式剝取他們的勞動力。這使得農民工也分了層次,童工與超齡工的處境更是困難,他們屬於非法用工,更不在法律的保護之內,但他們又不得不在外打工維持家裏的生活。特別是50歲以上的農民工,從50年代經歷過來的人,家裏幾乎有兩三個孩子,至少有一個孩子在上學,上有老,下有小,只有在外打工錢來得快,像養老保險、工傷保險、最低生活保障等就更不必提及了。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説目前城市農民工的社會保障是近乎缺失的。

(二)農民工社會保障制度的缺失原因。

據瞭解是多方面的,通過對社會保障部相關人士的訪談以及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

1、社會保障嚴重滯後的根本原因是農民工在城鎮的邊緣性這個特殊社會地位,户口是關鍵。雖然政府已經取消了原來舊的户籍制度,但太多利益户口仍在發揮着作用。沒有城鎮户口就不能平等地享受城鎮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待遇;不是正式城鎮職工只是臨時的工人就不能平等地享受養老、醫療、失業等社會保障待遇。這種過渡性的結構狀態還沒有相應的保障制度實施保障,這便使得農民工處於社會保障的"真空地帶"。沒有相應明文規定的農民工社會保障條例的出現,農民工就難以享受社會保障權益。

2、社會保障立法不健全。許多對農民工的優惠政策和社會保障基金沒有得到落實。通過我對市人才市場的調查與觀察,沒有一家專門為農民工服務的人才市場,嚴格地説,是沒有一個為農民工提供合法程序,簽署正式僱傭關係的契約機構。只有農民工自發形成的"農民工市場"在公路旁邊,在小賣攤旁邊等待僱主,隨時還要遭受城管的驅趕,據説是因為他們影響了市容,給爭創文明城市抹黑。同時,部分用人單位對法律保障缺乏正確的認識,隱瞞企業受保人員的真實情況,更有甚者拖欠農民工工資,強行對農民工實施暴力,危害他們的人身與財產安全。

3、農民工自身社會保障意識較差,增強了這一問題的嚴重性。我曾問過一位農民工,為什麼不去爭取自己的正當權益。他説大學生太天真,太學生氣了,社會很複雜,能有工作已經很不錯了。他們農民工團體意識較差,帶有濃厚的小農意識色彩,怕"鬧事",眼光短淺,只要用人單位給某些領頭農民工一點好處,利益誘惑,其他人便不了了之。

四、調查建議:

通過這次調查,發現城市農民工社會保障問題任重而道遠,建立農民工社會保障制度的現實意義非常重大。xx大的召開,將給我們更高的啟示,為解決這個問題指明方向。作為黨員幹部,我們更應該多參與社會實踐,關注農民工的疾苦,為解決他們的問題獻言獻策。

1、改善農村組織、生產結構。要投入農業結構改革,改變靠天吃飯的傳統,增加其他副業或手工業,使農民可以有多方的出路。加強農民工教育,充分利用職教資源加強農民工職業教育和培訓,加大新農村文化的建設力度。切實去了解農民工的思想動態,積極引導、扶植他們去就業,為他們提供學習的機會,創造學習的條件,是任重道遠的,也是社會主義發展的客觀要求。這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有效舉措。總之,提高基層人員的素質是重點,提高農民的文化、認識是主要工作。

2、政府應該從各部門抽調人員,專門成立一個組織,專門針對農民工身上所發生的問題。

3、完善法律制度,但同時加強宣傳效率,讓農民工也能明白其簡易程序,用法律維護自己什麼權益。

4、加強城鄉交流,促進城鄉居民的相互瞭解,可以考慮也讓城區居民"下下鄉"瞭解農民的生活,體驗一下農民的感受,將心比心,切實到實際行動,完善兩者之間的關係。

5、政府應當鼓勵並加大經濟發達地區對周邊農村的扶持。只有將農村建設成城市,才能從根本上把農民工帶離邊緣化,讓他們重新正常的軌道上。

統計局關於外出及返鄉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農民調查報告範文(2) | 返回目錄

為了解國際金融危機對黃石農民工就業帶來的影響,摸清全市失業返鄉農民工狀況,為市委、市政府及時掌握失業返鄉農民工情況,應對危機、化解矛盾、穩定就業,提供參考依據。自20**年底開始,市統計局農調隊在全市7個縣(市、區),開展了農村勞動力外出從業情況月度監測調查,從監測調查情況來看:金融危機對我市農民工就業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但由於各級政府刺激經濟和就業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對農民工就業也產生了一定的積極作用,效果初步顯現。今年上半年我市外出農民工數量逐月增多,收入基本保持穩定。

一、當前農民工外出從業情況

截止20xx年6月底,xx市外出農民工總數為37.01萬人,佔鄉村總人口的比重為25.9%,佔鄉村勞動力的比重為51.47%。按外出從業地域分:縣內鄉外打工4.45萬人,佔12.02%;省內縣外打工7.35萬人,佔19.86%;省外打工25.21萬人,佔68.12%。

1、外出勞動力比上年減少。受金融危機影響,今年上半年我市農村外出勞動力有所下降。監測調查結果顯示,上半年,全市鄉村總人口為142.94萬人,比上年同期增加1.44%,鄉村實有勞動力 71.91萬人,比上年同期增加1.94%。上半年外出農民工37.01萬人,比上年同期減少2.29萬人,減少5.83%。按外出從業地點分:到東部打工人數為23.14萬人,減少1.03萬人,減少4.25%;到中部打工人數為12.04萬人,減少1.18萬人,減少8.95%;到西部打工人數為 1.83萬人,減少萬人,減少4.33%。

2、一二產業減員是導致外出勞動力數量減少的主要原因。從我市外出農民工從事的行業來看,今年上半年我市外出農民工減少主要受行業減員因素影響,由於全國外出農民工均呈不同程度的迴流,使我市外出農民原在外從事第一產業打工的人員大幅度迴流。上半年,我市農民工外出從事第一產業的人數為1.01萬人,同比減少1.29萬人,減少56.12%;從事第二產業的人數為23.93萬人,同比減少2.12萬人,減少8.12%;

二、農民工外出呈逐月增加態勢

為解決金融危機給農民工帶來的就業困難,市委、市政府及時出台相關政策和配套措施,切實引導農民工返鄉就業或創業,加大了返鄉農民工的培訓力度,將農業部門的“陽光工程”、統戰部門的“温暖工程”、扶貧部門的“雨露工程”、科技部門的“星火工程”、勞動部門的“技能就業計劃”統籌起來,採取“招標定點、政府採購”的形式,實行項目化運作。同時,積極組織定點培訓機構主動下鄉鎮、進社區,靈活設點辦班,對需要培訓的返鄉農民工進行專業技能、法律法規、政策知識和維權等方面培訓,為農民工再務工或從事農業生產經營打下了良好基礎。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千方百計為返鄉農民工就近就地轉移務工提供崗位,主動加強與長三角、珠三角等經濟發達地區勞務對接,爭取務工崗位,成效顯著。

從農民工外出從業情況監測來看,我市農民工迴流從20xx年9月份開始,到XX年2月底達到最高峯,之後農民工外出呈逐月增加態勢。今年2月底,我市外出農民工人數為32.02萬人,比上年同期減少7.28萬人,減少18.53%;3月底,外出農民工35.42萬人,比2月底增加3.4萬人,增長10.62%;4月底,外出農民工35.83萬人,比3月底增加0.41萬人,增長1.16%;5月底,外出農民工36.58萬人,比4月底增加 0.75萬人,增長2.09%;6月底,外出農民工37.01萬人,比5月底增加0.43萬人,增長1.18%。預計今年後幾個月我市農民工外出人數還有增加的可能。

三、返鄉滯留農民工再就業情況

到6月底,我市因失業返鄉而滯留在家的農民工大約有2.29萬人,這一部分農民工在各級政府相繼出台的一系列扶持返鄉農民工儘早實現就業創業的多項具體舉措幫助下,也基本實現不同程度的就業。從調查瞭解的情況來看,20xx年4季度以來,我市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着力改善農民工就業創業環境,xx縣對返鄉農民工做小生意一律不受註冊資本數額限制,申辦農民合作社實行零費制,還為農民工返鄉就業創業開闢了“綠色通道”。xx市積極鼓勵和引導外出勞務人員返鄉創業,在用工、小額貸款等方面提供優惠政策。到目前為此,全市自主創業800多人,帶動就業0.5萬人,佔21.8%;約有0.72萬人在當地的工程中打零工,佔31.4%;就地從事種植業、養殖業1.07萬人,佔46.7%。

四、我市農民工再就業存在的一些問題。

1、缺乏有效的就業信息服務平台。沒有與農村經濟發展相適應、與農民工相匹配的就業市場,很多文化水平不高、交通不便、信息閉塞的農民工就會盲目就業,甚至無法就業。從6月份的有關數據來看,近八成的農民工為自發外出打工,政府和中介組織不到10%,由此看出我市在關注本地或外地企業的用人情況,及時發佈就業信息,有效地把剩餘勞動力安置到位、輸送出去方面做的還不夠。

2.外出務工人員技能素質與現實需求差距大。調查表明,近七成的勞動力沒有受到過專業培訓,且有的年齡偏大,文化偏低,外出後只能做些粗活、髒活、累活,而相對收入又很低。農民工參加培訓的積極性不高,其原因一是對技能培訓的認識不足;二是短期行為,急需掙錢;三是農民工對培訓的質量和培訓後就業的願望不能有效得到滿足。

3、農民工有創業願望急需創業扶持。一些農民工反映通過多年的務工有了一部分資金積累,也認識到金融危機不是幾個月所能好轉的,他們總希望在家鄉特別是依靠土地有所發展,但從事種植業、養殖業,規模小了很難有盈利,大了資金又難以週轉。受項目和資金的雙層影響,其創業之路較為艱難,急需政府在政策、項目和資金方面給予扶持。

五、做好農民工再就業工作的幾點建議:

1.建立多種農民工務工信息平台。

目前農民工流動的組織化程度很低,大部分農民工外出是一種自發的行為,依靠的主要是自己的社會和親屬網絡,農民工外出務工的盲目性,增加了農民工外出務工的成本。除了農民工個體利用社會網絡自發外出務工的模式外,勞務市場、經紀人制度、地方政府組織的勞務輸出模式均可以發揮中介的作用。因此,政府建立以市場導向為基礎的多元化務工信息交流平台,將農民工組織起來,將來自企業和市場的就業信息,通過政府的渠道,與農民工實現信息共享,使其能夠應對市場變動的風險。既可以達到政府促進就業,避免農村剩餘勞動力浪費,還可以利用市場信息引導農民工正確的自主擇業,有利於實現政府、農民工、企業等“多贏”的局面。

2.發展有效的農民工培訓、輸出模式。

目前,各地政府均把返鄉農民工的培訓作為重要舉措,投入了大量財力,也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但真正實現農民工擁有一技之長不是一次性培訓所能實現。因此,必須加強對現有農民工羣體的職業培訓。一些職業培訓機構從實際出發,探索了一套“免費吃住、免費培訓”,“組織就業、有償輸出”,“長期跟蹤、監督保障”,“初級務工課程免費,高級創業課程自費”的有效培訓模式。這些培訓教育模式對於黃石來講是非常有借鑑意義的。

3.發展壯大農村經濟,吸引農民工返鄉創業和讓更多的勞動力就地消化。一是要加快農村城鎮化建設。大力發展農村第二、三產業,積極培育農村市場,發展農村經濟,加大商業化、工業化的進程力度,不斷提高農村城鎮化水平,讓更多的剩餘勞動力就地消化。二是走產業化的發展道路。引進先進技術和優良品種,大力發展市場空間大、消費需求廣的主導產業和特色農產品,優化生產要素,讓更多的農民工在商業經營活動、農產品購銷、種養殖等領域就業創業。三要發展龍頭企業。通過招商引資等方式讓更多的鄉鎮企業在農村發揮龍頭企業的作用,加快本地特色產業發展,帶動更多的農村剩餘勞動力就業。

暑假關於失地農民生活狀況的社會實踐調查報告農民調查報告範文(3) | 返回目錄

前 言

xx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90週年,是“xx”規劃的開局之年,是中原經濟區升為國家戰略之年,也是我校60年華誕。為響應xx向青年學生髮出的“向實踐學習、向人民羣眾學習”的號召,全面領悟xx給北京大學第十二屆研究生支教團成員回信精神,充分利用社會實踐提高我們的思想道德修養,充分發揮我們的開拓創新精神,鍛鍊自己的意志品質,歷練自己的青春歷程。根據校團委的要求我們華北水利水電學院法學院的大一學生組建了一支暑期大學生社會實踐團隊,走訪調查鄭東新區失地農民的生活狀況,以期為鄭州的和諧建設貢獻一份力量。

實踐,就是把我們在學校所學的理論知識,運用到實際中去,使自己所學的理論知識有用武之地,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另一方面,實踐可為以後打基礎。通過社會實踐活動,我們可以學到一些在學校裏學不到的東西。

對於一個大學生而言,敢於接受挑戰是一種基本的素質。親身體驗社會實踐能讓我們更進一步瞭解社會,拓展自身的知識面,擴大與社會的接觸面。我們希望在實踐中增長見識,鍛鍊自己的才幹,培養自己的韌性,通過社會實踐,找出自己的不足和差距所在。

經過十天的社會實踐活動我們收穫了很多,今天將我們的社會調查報告公佈於眾,希望我們的建議能夠被採納,衷心的祝願失地農民能夠過上幸福的生活,祝願鄭州的明天更加和諧美好。

華北水院法學院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調查小組

xx年7月13日

目 錄

前 言

一、調查背景

二、調查目的

三、調查內容

(一)調查對象

(二)調查時間、地點與進度安排

(三)調查範圍、資料收集和分析方法

(四)抽樣方案

(五)小組成員及分工

(六)問卷分析

四、調查總結

(一)徵地過程中失地農民面臨的主要問題

(二)針對走訪調查發現的問題提出的建議

五、附 錄

一、 調查背景

近年來隨着大學的不斷擴招,很多大學都建了新校區,各地區都形成了或大或小的大學城,其中鄭東新區龍子湖高校園區就是其中一個。為建設此高校園區,河南省曾徵收龍子湖地區農民1.4萬餘畝土地,經過近十年的發展被徵地農民的生活狀況始終受到國家領導人的關注,特別是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把民生問題擺在首要地位。為深入瞭解失地農民的生活狀況,我們特此展開本次走訪調查。

二、 調查目的

失地農民是一個國家在城市化的過程中必然出現的一種正常的社會現象,是在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過程中,由於城市化和工業化的用地而失地的農民。

伴隨着工業化和城鎮化的高速發展,徵地的趨勢成為必然,而世代以土地為生存依據的農民,失去了土地就失去了保障。對於目前農村存在的情況,一次性給付,不能解決問題。當徵地補償金花銷完後,失地農民中相當多處在失業狀態下的人,由於制度性障礙和農民經濟承擔能力,失地農民參加養老保險率低,又不能享受失業、退休、醫療保障,造成大批“種地無地,就業無崗,低保無份”三無農民。如果處理不好,那麼他們就將成為新的社會不穩定因素。所以本次調查將調查某一地區,切實的瞭解在城鎮化過程中,失地農民的生活現狀,就業情況和社會保障體系的情況。深入民情,瞭解民情。為完善失地政策提供實證資料和意見。

三、 調查內容

(一) 調查對象

為配合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拉大城市框架,把鄭州建設成為區域性中心城市”的要求,努力實現市委、市政府“十年建新區”的跨越式發展目標,確保龍湖地區開發建設順利進行,本地區的農民土地被依法徵收,他們加入了失地農民的行列。因此這次調查就選擇龍湖地區被徵地農民200户,分三個安置地點,七個小區進行調查。

(a) 調查範圍:賈崗小區、磨李小區、廟張小區等七個小區

(b) 調查對象:各個小區安置的失地農民

(c) 調查內容:鄭東新區失地農民失地前後的生活變化

(d) 調查單位:户

(二) 調查時間、地點和進度安排

時間:七月三號——七月十三號

地點:賈崗小區、磨李小區、廟張小區等七個小區

進度安排:

a)前期準備階段

7月3號

在學校湖邊組織召開第一次小組會議,確定小組成員的分工,規劃整個調查工作進程和安排後續任務。

7月4號

蒐集資料,設計問卷。

b)調查實施階段

7月5號至10號

進行200份問卷試調查,並總結調查注意事項。

c) 資料分析與整理階段

7月11號

對調查結果進行統計、分析、總結。

d) 調查報告撰寫階段

7月12號至13號

在宿舍樓下召開小組會議,共同商定問卷初稿的不足並提出修改意見,進行最後總結以及最後階段的調查報告修改完善

(三) 資料收集和分析方法

通過派發問卷進行調查,發放問卷共200份,其中在正式問卷調查開始之前派發了20份問卷進行了試調查,然後就調查過程和結果來分析具體的有效快速正確的調查具體決策。最後正式發送了180份調查問卷,收回180份問卷,回收率達到100%。

a) 資料收集方法:

? 自填式問卷:由調查員直接將調查問卷發放到失地農民手裏

? 訪談法: 調查員直接訪問並收集信息。

b)資料分析方法:

? 單變量描述統計和單因素分析

(四) 抽樣方案

本次採用的抽樣方法:簡單隨機抽樣

第一階段:選擇調查小區

第二階段:選擇小區中的單元

第三階段:從每個單元中隨機抽取居民户

(五) 小組成員及分工

組長:鄭雪豔 負責主持小組討論、任務安排以及問卷設計和最後定稿。

成員:

信息採寫員:趙廣開 負責每日簡報的撰寫以及向各大網站和媒體投稿

照片採集員:張彬 負責每日照片的採集和篩選工作

走訪調查員:張益 陳一鑫 趙青彥 何向前 負責每日的走訪調查工作

(六) 問卷分析(我們將多選題的調查結果換算成了百分比)

1、您家失地前主要的收入來源?

a 種地 b 養殖 c 個體工商户 d 其他

2、您家失地後主要的收入來源?

a 外出打工 b 本地打工 c 個體工商户 d 其他

調查統計結果如下

1 :a.63.48% b.29.02% c.5.28% d.2.62%

2 :a.36.96% b.3.66% c.18.53% d.40.75%

通過以上兩個問題的對比,我們可以發現:失地以前鄭東新區失地農民大部分以種地為收入的主要來源,一小部分以養殖(漁業)為主要收入來源,更少的人從事個體經營。農民失去了他們賴以生存的土地後,不得不想方設法來維持生活,因此打工以及個體經營的比例就相對增加。通過調查可知,外出打工更受年輕人的青睞,而本地打工以中老年人居多,職業多以園林工人、清潔工等低收入工作為主,且工作不穩定。同時我們看到失地後農民主要收入來源選其他的佔40.75%,這主要是因為我們調查的對象很多是中老年人,他們主要靠政府的養老金維持生活。

3、您家失地前的消費支出主要在哪些方面?

a 生活用品 b食物 c 建築房屋 d交通 e其他

4、您家失地後的消費支出主要在哪些方面?

a 生活用品 b食物 c 建築房屋 d交通 e其他

調查統計結果如下:

3: a.30% b.9.07% c.30% d.9.82% e.15.32%

4: a.37.64% b.35% c.6% d.11.36% e.10%

統觀數據,我們可以發現:失地前後,農民的消費支出的各個方面有很大的區別。失地以前,大部分農民的主要花銷集中在生活用品方面和建築房屋方面,其他的方面相對較少。在大部分農民的觀念中,他們努力一生就是為了自己的生活條件能有所提高,並且為他們的下一代安置好房子,因此花銷主要集中在這兩個方面。失地以後有較大變動。民以食為天,土地是農民的生活保障,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因而土地被徵收後,他們在食物上的消費支出明顯增加。另外據我們的瞭解他們的教育與醫療投入相對也有所增加。

5、失地前您最擔心的問題是?

a日常基本生活 b子女教育 c就業問題 d其他

6、失地後您最擔心的問題是?

a日常基本生活 b子女教育 c就業問題 d其他

調查統計結果如下:

5: a.20.06% b.14.08% c.24.09% d.42.12%

6: a.23.02% b.14.39% c.45.95% d.17.24%

通過數據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失地前後農民擔心問題格局分佈有所不同。失地以前,農民依賴土地,所以他們就更擔心糧食收成問題,而其他的方面都是生活的基本因子,比較平均。失地以後,有了很大的變化。由於他們的主要生活來源發生變化,所以家庭成員的就業問題就成了他們考慮的核心問題,這也反映了就業問題是社會各階層普遍關心的問題。

通過對以上六個問題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失地農民的生活狀況發生了很大變化,我們也能看到他們目前越來越關注社會普遍存在的問題,這放映了他們逐漸融入了現代社會。

7、您覺得以前的生活幸福還是現在的生活幸福?

a 以前 b 現在 c 都一樣

調查統計結果如下:

a.30% b.50% c.20%

失地農民對失地前後的兩種生活模式都有自己的看法,覺得各有各的好處。數據顯示:50%的人認為現在的生活幸福,30%的人認為以前的生活幸福,20%的人認為無所謂,都一樣。我們可以看到隨着社會的進步,失地農民的幸福感有所增強。他們體會到了現代社區生活帶來的方便快捷,乾淨整潔,休閒娛樂設施也比較健全,國家的相關政策與舉措給他們帶來了很多實惠。而感覺以前生活幸福的人主要是因為失地以前擁有土地,生活安穩,雖然很累可心裏踏實有安全感,而且鄰里之間關係親密。另外在我們的走訪調查中我們發現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有待提高,他們普遍反映在社區生活無所事事,另外與其他老年人的接觸交流也少了,因此加強社區的文化建設非常必要。

8、您覺得小區亟待改善的地方是?

a 醫療設施 b生活基礎設施 c 學校教育設施 d 其他

調查統計結果如下:

a.43% b.24% c.16% d.17%

上述數據顯示,小區亟待改善的地方主要體現在醫療設施方面,羣眾普遍認為在小區的醫務室看病貴,報銷比例小,生活基礎設施也有許多繼續改善的地方,在小區內平時家裏的勞動力都在外打工,留在家的都是老人小孩,而老人在空餘時間都是坐在小區裏閒逛來打發時間,小區缺少必要的老人活動中心來滿足小區里老人的平時閒餘時間,建立一個功能完善,有利於老年人豐富空閒時間的活動中心是很必要的。從調查的結果來看小區裏的學校基本設施相對比較完善,但優秀的師資力量明顯不足,從而形成了軟件設施和硬件設施不協調的局面,所以補充個小區學校的師資力量是非常迫切的。

9、政府採取了哪些措施進行徵地補償?

a 貨幣補償 b.購房補償 c其他 d沒有補償

調查統計結果如下:

a 29.84% b 64.94% c、2.68% d 2.64%

徵地補償,一直是大多數人關注的問題,它對於農民失去土地以後的生計也是一個關鍵。以上數據反映出政府在對農民土地徵收過程中主要實行的是購房補償,也就是以低價或者以原來的住房面積一對一進行補償。通過走訪調查我們瞭解到,鄭東新區各小區大部分是以低價購買政府補償的70平方每人次的住房面積,而且基本都分到了房子,滿足了失地農民的基本住房需求,但是由於住房建設沒有跟上徵地拆遷進度,很多的住户都沒分到足額面積的住房,而隨着我國房價的不斷上漲,部分失地農民也擔憂低價購房價位也會不斷上漲。

10、政府承諾的兑現情況?

a 完全兑現 b 部分兑現 c基本沒有兑現

調查統計結果如下:

a 13.3% b 53.3% c 33.4%

如以上所示,認為政府的承諾部分兑現的佔53.3%,而完全兑現與基本沒有兑現的分別佔13.3%與33.4%。也就是説86.7%的失地農民家庭對徵地補償費用是有不滿的。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1.基層政策落實不到位;2.基層幹部對法令解釋不完善,以至失地農民可能對自己的徵地補償費用產生疑問;3.基層管理不善,以至徵地補償發放不到位。對於這個問題,政府忽略了一點,大部分農民都是低學歷或者是無學歷的,有的甚至連都不識,更何況對法令的研討呢。基層幹部辦事作風不嚴謹,大部分農民反應他們村的大小幹部或多或少的都富裕了,甚至與領導有關的人也從中獲得了收益,而大部分平民都沒有得到實惠。

11、政府在徵地執行過程中的弊端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a拆遷問題 b 補助問題 c 社會保障問題 d 其他

調查統計結果如下:

a 23.85% b 40.8% c 23.85% d 11.8%

政府在徵地拆遷過程中的舉措是好的,但同時也會出現一些或大或小的問題,從調查結果中可以看出主要體現在補助問題上。同時我們也看到拆遷問題與社會保障問題也是失地農民關注的焦點,這反映出了失地農民對自己合法權益的維護,對自己未來生活狀況的關注與擔憂。

從九到十一題,我們可以看到目前鄭東新區失地農民對徵地補償未到位的反映較大,對徵地補償款的利用情況不是很明晰,對自己未來的生活存在些許擔憂。因此我們不得不面對這樣一個問題:徵地十年後政府將各種補償費用一次性(目前這是不可能的)發給失地農民,失地農民能夠適應快速發展的社會嗎?他們的後續社會保障問題(如養老、子女的住房問題)怎麼解決?

12、您目前對政府的要求?

a 補償到位 b 安排好社會保障 c 其他

調查統計結果如下:

a 50.32% b 20.94% c 28.74%

從以上的調查結果我們可以得出目前失地農民對政府的要求主要是將各項補償款補償到位,這反映了失地農民看重實實在在的好處。同時從另一個角度我們發現失地農民沒有認識到安排好後續社會保障這一長遠利益的重要性,或許他們是對現實的顧慮吧,畢竟徵地補償款快十年了也沒有完全補償到位。

四、 調查總結

(一)徵地過程中失地農民面臨的主要問題

根據我們走訪調查的問卷分析得出,鄭東新區土地徵收後失地農民主要出現的問題如下:

問題表現之一:農民失地導致的無業或待工人員較多,直接影響生活質量和前景。失地農民就業大多是一些沒有勞動技能、勞動報酬低的行業,以綠化、環境衞生、治安等行業為多。有些村民是由開發單位安排就業,一般從事保安、環衞等簡單勞動,這些失地又失業的農民一般文化素質較低,就業能力和社會生存競爭能力較差。另外,他們雖然在户口簿上已經成為居民,卻無法享受到城市居民的各種社會保障,而失地補償又無法滿足失地農民失業後的養老、醫療保障等等現實問題,這些情況都影響了他們對失地後生活前景的期望並形成對農村城市化進程的排斥。

問題表現之二:失地農民因為生活困難,大多靠出租房屋維持生計。由於很多失地農民沒有工作,加上國家的生活補助等各項補助資金相對較低,且沒有隨着經濟的發展和消費水平的提高而提高,致使很多很多失地農民特別是老年人的生活相對困難。他們只有靠出租房屋來維持生計,但由於很多社區的房屋面積沒有補償到位和社區相對偏僻致使他們的收入相對減少。

問題表現之三:失地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單調。很多失地農民特別是中老年人反映他們住進社區以後他們的精神文化生活非常單調,他們經常閒着無聊,加上外來租房人員的衝擊與鄰居的交流也少了很多。

問題表現之四:失地農民的社會保障不統一,有待完善。視每個區、鄉鎮和村子的經濟情況及地理位置而定,養老、醫療保險無論從個人繳納的情況,還是從實際領取的情況和享受的福利待遇上都存在着相當大的不平衡性和不確定性。在自然地理環境、經濟發展狀況發展較好的村子,村民的集體福利待遇就好一些;在自然環境差、經濟發展不景氣的村子,福利待遇就差一些。失地農民變成市民容易,但是享受市民的各種保障權利難。尷尬的角色源於徵地制度的缺陷。所有權的本意就是佔有、使用和轉讓等處置權。農民和村集體作為集體所有土地的所有者卻沒有完全享有買賣土地的所有權人權利,這是造成失地農民問題的關鍵所在。按照“憲法”和“土地管理法”的有關規定,我國的土地分為國有和集體所有,前者指城市,後者指農村。但事實上,唯有國家是土地買賣的合法主體。農村土地實行集體所有制,但農民和農民利益代表者的村集體卻無權享有所有者對土地的買賣處置權,農民無權作為賣者與購買土地的買者處在平等的談判和簽訂契約的市場主體地位上,無論是為了公用事業的用地,還是商業用地,都必須先經過國家徵地變為國有土地之後,由國家作為市場主體與開發商談判土地交易合同,任何不經過國家徵用土地,作為農村土地所有者代表的村民委員會私自與開發商達成的任何土地買賣協議都是無效的,這樣開發建設的房屋是無法取得作為政府部門的“國土局”所頒發的合法的房屋產權證明的,這樣的房屋也就無法取得在房屋市場合法買賣的資格。於是,就出現了農村集體所有制的土地前提性地先經過國家徵用變為國有土地後才能開發建設的情況,也就出現了國家把土地徵用後再作為生地或熟地賣給開發商出現的巨大“剪刀差”的問題,而作為市場主體的國家賺取的這部分超額利潤實際上並沒有用來解決農民的社會保障問題。

(二)針對走訪調查發現的問題提出的建議

首先從理論上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完善社會保障機制

社會保障,即包括社會保險、社會救濟、社會福利、優撫安置、社會互助、個人儲蓄保障等一套完整的結構體系。總結髮達國家的社會保障建設的經驗,發現有以下幾點:

(1)城鄉社會保障一體化是趨勢。社會保障在不同程度上向全民化、全面化的方向發展,是福利國家的政策目標。全民保障原則,推崇國家公民的平等的社會權利,主張由國家為每個公民、不分高低貴賤、提供起碼的生活保障。如英國1946年的英國國民保險法,區別於以往社會立法的特點,就在於根據這一法案,幾乎每個公民都可以享受社會保障。以日本為例。日本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經歷了從萌芽起步到不斷髮展完善的半個多世紀曆程,並根據形勢的發展變化不斷調整和改革相關規定,使得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日益健全和完善。

(2)工業化和城鎮化過程中土地基本生活保障被社會保障代替是社會發展的必然。這可以從兩個層面進行説明:首先,社會保障是緩解城鎮化和工業化的過程中矛盾的一種重要手段。社會保障作為國家介入、干預社會生活的途徑,作為國家的社會保障政策起源於近代歐洲工業化初期。

(3)農民基本生活保障基金籌資來源多元化。隨着老齡化程度的加強和社會福利水平的提高,政府財政的社會保障壓力越來越大,為解決這個頭號問題,各國都在將社會保障基金來源多元化,其中個人繳費和社會保障税被高度重視。在歐盟,各國農民養老金計劃籌資來源多樣化,包括繳費、政府補貼和税收等。個人繳費份額在提高、政府補貼比例在下降,以避免原福利國家高福利的通病。在美國,社會保障税包括三個税目:社會保險(老年人、殘疾人、遺屬保障)、醫療保障以及失業救濟。首先,農場主需要為僱員繳納社會保險和醫療保障。其次農場主還要繳納聯邦失業税。再次,農場主還要繳納自營職業税。

(4)對失地農民以高補償的辦法實施社會保障。在多數國家和地區,土地徵用方都給土地所有者以較為滿意的補償,徵用補償通常由兩部分組成:土地徵用費和土地賠償額。其中土地徵用費相當於土地價值,一般按照徵用時的市場價格給足補償;土地賠償額是對土地權利人因徵用而造成的經濟及其他損失補償。設立失地農民社會保障基金是各國對失地農民的通行做法,這有助於降低他們的風險,促進社會穩定發展。失地農民社會保障的內容應包括失地農民最低生活保障、失地農民養老保障、失地農民醫療保障、為失地農民提供受教育和培訓的機會、為失地農民提供法律援助。

(5)農民在社會以保險税等的支付上享受着優惠。德國的社會保險税是分職業徵收的。工人的社會保險税課税對象是工人的工資收入,税款由僱主和僱員共同繳納,税率總計為35%。應税工資源共享收入的上限為工人平均工資的兩倍左右。法國社會保障制度共包括四大類:普遍類(涵蓋一般領薪者、學生和個人投保者)、農業類(面向從事農業的領薪者和非白領薪者)、非領薪(實業家、企業家、商人、手工業者和自由職業者)和特殊類(公務員和國有企業的僱員)。全國有99%的人口被納入社會保障體制。韓國的社會保險制度主要包括四個項目,即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就業保險、產業災害。社會保險金大部分由被保險者自己繳納,但醫療保險和農村地區醫療保險國家負擔的費用相對較多。

(6)土地權益轉讓補償金可作為社會保障資金的來源。日本實現工業化的進程情況和中國情況比較相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50年間,日本成功地從一個農業人口占將近四成的國家完成城市化,並將農村人口降低至4%。日本實行“國民皆保險”的社會保障體制,農民作為公民同城市居民享有同樣的國民年金。

根據以上經驗,在鄭東新區推行社會保障制度應考慮以下幾點:首先,完善社會保障條例,消滅社會保障中的真空地帶;其次,對社會保障程度進行實地考察,一刀切和平均化是不可取的,對殘疾人等特殊對待;第三,建立社會保障評分機制;第四,切實落實社會保障,建立社會保障反潰;第五,建立社會保障監管機制。

2、健全法制

對不合法的徵地予以法律的打擊,對徵地過程中不法的行為予以法律的打擊,對徵地過程中採取不合法手段的人予以法律的制裁。一系列完善可行的土地徵用法律法規作為保障是國外及我們台灣、香港地區的土地徵用之所以得到很好執行的主要原因。“現在我國土地徵用法律法規僅以《土地管理法》內所規定的為主,其他散見於各部門法或各行政法規之中,針對徵地目的、程序、補償以及徵地糾紛的解決等問題缺乏具體的規範,導致徵地的隨意性很大,補償安置存在極大的後遺症,徵地中引發的責任無人承擔農村集體和農民的利益沒有得到法律的保護,他們的損失沒有得到完全的補償”。xx年11月2日公佈的《國務院關於深化改革嚴格土地管理工作的決定》第十二條指出:完善徵地補償辦法。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採取切實措施,使被徵地農民生活水平不因徵地而降低。

3、徵地補償實施到位

根據土地管理法,我國土地徵用補償項目設置主要包括土地補償費、勞動力安置補助費、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補償費。其中土地補償費是對土地所有人的投資及土地所有權轉移的一種補償和購買;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補償費是對土地投資的一種補償;勞動力安置補助費是對農民由於徵地失去土地保障後的社會安置問題進行的補償,其實是變相的農民社會保障基金。

4、徵地相關程序透明通暢

借鑑國外的經驗,都有一套關於徵地問題合理的程序規定。實際調查中,鄭東新區並非是沒有這樣一套相關規定,只是規定的實施過程中,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使徵地手續變得隱晦,徵地過程變得不透明。加上官員間的私自勾結,嚴重扭曲徵地程序,加上上訪路徑不暢通。基層工作在實際意義上,就是部分基層官員的漁利行為。這樣嚴重損害了政府在失地農民心目中的形象,更嚴重的造成了對共產黨的信仰危機。可以説,徵地程序的不通暢不透明,也是造成失地農民問題的一個直接原因。

其次針對鄭東新區失地農民的生活現狀提出如下具體建議:

一、儘快將徵地補償款補償到位,兑現政府給予被徵地農民的承諾,讓老百姓體會到國家對他們的關注。

二、完善失地農民後續社會保障工作特別是適當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補助標準,使他們體會到老有所養,另外要加強養老保險的普及,推進住房建設,儘快使所有失地農民都住進安置社區。

三、完善社區的各項基礎設施(包括醫療、休閒、教育、治安)建設,經過實地走訪調查我們發現各社區的基礎設施建設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不完善的地方,特別是社區的治安狀況直接影響了居民的安全感與幸福感。

四、加強失地農民的技能培訓,引導、鼓勵失地農民創業,為失地農民創業提供便利。同時政府部門應該廣泛徵求意見(可到高校大學生及教師尋求發展策略),爭取創建適合本地區可持續發展的產業鏈(可結合本地特色及大學生這一廣泛的消費羣體和高校良好的科研文化氛圍)。

五、加強社區文化建設,增強居民的歸屬感。社區發展的前提是居民認可喜歡這個新家,因而加強社區的文化建設至關重要。

六、加強對居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決策、自我建設能力的培養,為社區日後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七、加強監督力度,做到各項工作的公開公平公正(保障言論自由、為羣眾反應問題提供便利)。可以組建社區建設黨員領導監督小組,時刻監督社區建設,充分發揮黨員的作用。

八、加強政策法律法規的宣傳力度(可以利用大學生),在走訪調查中我們發現居民對國家的政策法律法規都不太瞭解,致使很多居民把國家給予養老保險當做徵地補償款,另外對國家給予的各項福利居民的説法差別很大,這充分説明居民的瞭解不夠,國家的宣傳沒有到位。

九、充分發揮黨員的模範帶頭作用,充分利用大學生村官。大學生村官這一廣大的優秀的羣體承載着祖國農村建設的重任,讓他們走進社區也許更能發揮他們的創新力。

十、建議國家號召廣大有志青年走進基層、服務基層,為基層的建設注入新鮮的血液。青年的一代是社會前進的主力軍,他們敢於創新,富有激情,把他們置身於基層能夠改變我國基層領導缺乏創新性的局面。

最後我們希望政府部門能夠經常深入社區展開調研,積極的向人民羣眾討教建設社區的良方,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附錄

華北水院失地農民生活狀況調查問卷

親愛的居民朋友:

您好!我們是華北水利水電學院法學院社會實踐調查研究小組的成員,首先十分感謝您能在百忙之中,參與我們關於失地農民生活狀況的調查。

為了瞭解失地農民的生活現狀,分析失地農民的生活狀況,特編此卷。本問卷將採取不記名的方式,您提供的信息僅作研究使用,併為您保密。請您按照真實的個人情況和想法認真作答。

十分感謝您的支持與合作!

華北水院法學院社會實踐調查研究小組

二〇一一年七月二日

填寫説明

1、請您把認為合適的答案號碼填入括號內或者在__處填上適當的內容。

2、每個問題可選擇一個或多個答案。

1、您失地前主要的收入來源?( )

a 種地 b 養殖 c 個體工商户 d 其他

2、您失地後主要的收入來源?( )

a 外出打工 b 本地打工 c 個體工商户 d 其他

3、您失地前的消費支出主要在哪些方面?( )

a 生活用品 b食物 c 建築房屋 d交通 e其他

4、您失地後的消費支出主要在哪些方面?( )

a 生活用品 b食物 c 建築房屋 d交通 e其他

5、失地前您最擔心的問題是?( )

a日常基本生活 b子女教育 c就業問題 d鄰里關係 e其他

6、失地後您最擔心的問題是?( )

a日常基本生活 b子女教育 c就業問題 d鄰里關係 e其他

7、您覺得以前的生活幸福還是現在的生活幸福?( )

a 以前 b 現在 c 都一樣

8、您覺得小區亟待改善的地方是?( )

a 醫療設施 b生活基礎設施(商場/休閒) c 學校教育設施 d 其他

9、政府採取了哪些措施進行徵地補償?( )

a 貨幣補償 b以地換地 c購房補償 d 其他 e沒有補償

10政府的承諾的兑現情況?( )

a 完全兑現 b 部分兑現 c基本沒有兑現

11、政府在徵地執行過程中的弊端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

a拆遷問題 b 補助問題 c 社會保障問題 d 其他

12、您目前對政府的要求?( )

a 補償到位 b 安排好社會保障 c 其他

我們的調查結束了,再次感謝您的支持!祝您身體健康!

參考文獻

1、張慧芳:《土地徵用問題研究――基於效率與公平框架下的解釋與制度設計》,經濟科學出版社xx年5月第一版

2、錢忠好:《中國農村土地制度變遷和創新研究(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xx年9月

3、張洪武:《城市化過程中失地農民問題研究》(網絡資料)

4、許寶健:《城市化進程中的農地轉用問題研究》,中國農業出版社xx年8月

5、陳傳鋒:《被徵地農民的社會心理與市民化研究》,中國農業出版社xx年8月

6、孫曉明、劉曉昀、劉秀梅:《中國農村勞動力非農就業》,中國農業出版社 xx年7月

農民工子女受教育現狀調查報告範文農民調查報告範文(4) | 返回目錄

調查時間:

調查地點:鞍山市

調查內容:關於農民工子女受教育現狀的調查

調查方式:走訪調查

潘友竹(團市委希望辦主任):在雙山某街道的樓羣裏,一片低矮的小房,推開已快散落的門,在陰暗的小屋裏見到了關世成母子。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擺設顯示出他們家的光景不是很好。這是我們第一個走訪對象。關世成,12歲,五年級,他還有一個上八年級的姐姐。世成的父母從枱安農村過來已經10多年了。平時,他的父母主要以賣水果為生,去年父親因肺癌去世後,全家生活就靠母親賣水果維持。當我們尋問其家裏的情況時,她母親忍不住落了淚:“唉!原來我們兩個人一起忙活,日子還可以。自從孩子他爹去世以後,這日子就緊巴巴的。我們沒有特困證,學費也不能少交。老大上國中時,還要交1200元的借讀費,後來學校知道我們家的情況,就給免了。一到交學費時,我就愁。可也不能不讓孩子上學啊。”他媽媽説話期間,世成一直低頭沉默不語,一副心事重重的樣子。臨走時他告訴我們,他會幫媽媽賣水果,還想學會更多的本事,幫媽媽多做點事。

走進第二家時,在外面玩了半天,剛被姥姥找回來的13歲關懷正趴在桌上無所事事。去年9月剛上國中不到兩個星期,就因為交不起學費、校服費及其他費用,被迫退學。關懷全家從鳳城過來有好多年了。母親患有肺結核,姥姥有嚴重的風濕病。全家的生活就靠父親去勞務市場找點零活及姥姥和媽媽撿點破爛勉強度日,有時吃飯都成問題。關懷的媽媽説起孩子輟學的事,眼圈就紅了。關懷的姥姥在一旁也落了淚:“這孩子天天想學校,總到學校去……”

田皓元(團市委希望辦工作人員):王麗麗的家在立山橋洞子附近。成片的小房,坑坑窪窪的土路,讓我們覺得彷彿到了農村。麗麗和弟弟在家,10多平的小屋裏就是全家五口人的安身之地。窗户很小,光線很暗,炕上的小桌上攤着書本,看得出姐弟倆正在學習。他們的爸爸媽媽都出去做活了。這姐弟倆向我們介紹了一些情況。他們的父母是從浙江過來的,主要靠纖褲角維持生活,家裏有三個孩子。王麗麗,13歲,排行老大,她和妹妹(王麗陽,12歲)都讀四年級。(媽媽為了方便,就讓麗麗晚一年和小妹一起上學。)弟弟王世傑今年10歲,排行老三,讀二年級。麗麗雖然只有13歲,卻非常懂事。有空就幫爸爸媽媽做些家務,照顧弟弟妹妹。她的學習成績不錯,曾是班級的學習委員。她喜歡演講,説起話來口齒清楚,表達流利。問及家裏的情況,她説“爸爸媽媽挺不容易的。我們三個這學期的學費就是爸爸媽媽從外面借的。

唐堂,一個甜美的名,是孟泰國小二年級的學生。10歲的她,個頭不高,一雙聰穎的大眼睛忽閃忽閃的,嘴角永遠掛着一絲笑意,甜甜的很討人喜歡。我們見到她時,她正在和哥哥、妹妹一起玩耍。她的老家在湖南省,爸爸、媽媽XX年前來鞍,現在全家靠彈棉花為生,每月只有300元左右的收入,還要用100元租房子,餘下的錢用以一家5口的生活費及三個孩子的學費。她的父親告訴我,學校對他們挺照顧,但是三個孩子的學費是他們家的最大負擔,其他的孩子參加課後班輔導,他們想都不敢想。彈棉花攤就在山坡上,他們兄妹三個平時就在這個山坡上寫作業、做遊戲。家裏狹小、昏暗,只是晚上睡覺時才回去。唐棠學習刻苦、老實內向,附近的鄰居説,苦了這三個孩子,學習都挺好,還那麼懂事。“這幾年路費也貴,我們沒錢回家,這就是家。”

宮彬(團市委宣傳部長):沿着彎彎曲曲的小路,在走訪對象楊俊的帶領下,我們來到了他的家———鐵西開發區附近的一間陰暗的小房。他們全家是從安徽過來的。父親做些力工,母親幹刷漿等零活。我們問他們家裏的收入情況,楊俊的母親説去年賺了6000多元,扣除租房子(100元每月,不含水電),加上日常開銷和供孩子上學,所剩無幾。可是拮据的生活並沒有讓他們放棄讓孩子上學的念頭。他們兩個孩子也都非常體諒父母的不易。楊俊學習非常刻苦,成績在班裏名列前茅,年年被評為三好學生。他的班主任向我們介紹説,雖然他家很困難,他還將自己攢下的2元錢捐給希望工程,他要幫助比他還困難的小朋友。同學把一些文具送給他,他不肯要,悄悄地把同學扔掉的鋼筆拆開,取零件自己組裝成筆……他的妹妹也很懂事。她媽媽給了她5毛錢買冰果,孩子只是花了2毛錢,把剩下的錢攢起來,還對媽媽説:“2毛錢的好吃”。

在鐵西的山東村,我們見到了徐超,他是我們最後的一個走訪對象。徐超正趴在桌上寫作業。一進門我們就看到牆上掛了幾張獎狀,有幾張寫着校模範生的稱號。9歲的徐超念四年級。父親從山東到鞍山已經10多年了。母親有病,全家靠父親推垃圾車掙點錢。唯一讓他們感到自豪的是兒子徐超。徐超書法作品獲得了全國少年兒童書畫競賽銀盃獎。她母親告訴我們:“徐超的作文寫得很好,經常作為班級裏的範文供大家學習。”徐超告訴我們他最大的願望要考上清華大學,將來還要買幢別墅給爸媽住。

連日來,隨同幾位團幹部一同走訪了幾户農民工家庭,既為這些家庭的貧困歎息,也為他們的子女就學問題而感慨,但同時也為些孩子的孜孜不倦而欣慰。

在農民工集居的山東村,記者與團市委的幾位團幹部試圖找到有能力,但不願供孩子上學的家庭,卻沒有發現,拮据的生活並沒有讓他們放棄讓孩子上學的念頭。雖然有時為了方便,他們會讓大孩子和小孩子一起上學。一位母親更用她樸實的語言表達了她的心願:“我自己苦點、累點都不怕,只要能行孩子唸到哪,我就想供到哪。

貧困是困擾農民工家庭子女就學的最大問題。農民工主要從事賣菜、力工、收廢品等工作,收入不穩定,平均年收入幾千元,甚至更低。扣除房費(每家平均100元),加上日常開銷和供孩子上學,所剩無幾。如果家裏有人生了大病,更是雪上加霜。一些農民工給孩子訂校服時,都願意訂大號的,以便一套衣服能從一年穿到六年。可以説,即使農民工的子女已經入學,也仍處於失學的邊緣。

農民工子女是一個遊離於體制之外的羣體,他們的父母沒有最低保障,有時上學還要交200到1200元的借讀費及校服費、外教費等雜費。這些農民工子女從小在城市長大,卻得不到良好的教育,在他們學知識、長身體的關鍵時期,其保護和教育如果得不到有效解決,可能會在他們的心裏埋下仇恨的種子,長大後融入社會,因為沒有知識和技能,只能到處遊蕩,也會影響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

今年,希望辦將啟動“希望工程助學進城計劃”,將把救助範圍擴大到進城務工農民的子女。計劃在“五四”期間救助1000名貧困農民工子女。同時籌建一個基金會,專門用於農民工子女的救助。

但希望辦的現有資金只是杯水車薪。在走訪中,我們不只一次地問一些貧困家庭,也問自己,給失學的孩子解決了學費問題,他們會上學嗎?可正像關懷的媽媽所説,除了學費還有書費、校服費及其他一些費用,他們還是交不起。因此,幫助這些農民工子女就學問題,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一個部門的事。全社會都應該關注農民工子女的就學問題,力所能及地為他們盡些心力。最終能體現社會大家庭的温暖和人們的關愛之情。雖然得到捐助的只是少數人,但是通過捐助活動,會影響這一羣體,讓他們感到黨和政府的温暖。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baogao/diaocha/yqnq3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