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報告 >調查報告 >

圖書調查報告2篇

圖書調查報告2篇

本文目錄圖書調查報告全國國民閲讀調查報告:高校圖書館借閲量創十年新低

在圖書市場,為什麼有的書暢銷百萬,但大部分作品卻被束之高閣,滯銷蒙塵?一部作品如何才能叫好又叫座?我們希望看到更多的實力作家生計無憂,創作出更多好的作品。鑑於此,我們結合本年度的調查結果,再次撰寫暢銷書啟示錄,但願對當下陷於市場困境的作家有所幫助,對出版界人士有所啟示。

圖書調查報告2篇

一、暢銷成常銷

XX年度,餘秋雨的《山居筆記》《文化苦旅》及安妮寶貝的部分作品,以及名家名作如傅雷的《傅雷家書》、沈從文的《湘西散記》、楊絳的《我們仨》、陳丹青的《退步集》、柏楊的《醜陋的中國人》、王安憶的《長恨歌》、餘華的《許三觀賣血記》《活着》等曾經的暢銷書,到現在每個月還能賣掉近千本甚至更多,由暢銷變得常銷。

二、實用是王道

XX年,生活類圖書頗為暢銷。《求醫不如求己》《不生病的智慧》《新編家常菜譜》的熱銷,説明隨着生活節奏的日益加快,通過圖書快速獲取生活信息和知識,已成為人們的生活方式之一。而引發讀者共鳴的一些職場小説,如《圈子圈套》《杜拉拉昇職記》《輸贏》等描述職場爭鬥、揭露職場內幕的小説能夠取得成功,在很多程度上,也與它的實用性有關。“比教材好看、比小説有用”。

三、單本變系列

在目前的圖書市場,銷量每年超過5萬冊的圖書數量並不多見,達到10萬冊的屈指可數,發行過百萬的更是鳳毛麟角。所以,一旦某部作品成為暢銷書,出版者和作者通常會迅速反應,比較常見的方式是將單本變成系列,此舉近年尤為明顯,《藏地密碼》《藏獒》《盜墓筆記》《明朝那些事兒》等系列暢銷書莫不如此。圖書的這種“複製性”與影視劇沒有實質的區別,都是大眾文化生產的本質特徵。

四、作家明星化

當影壇大哥成龍都成為于丹的粉絲時,作家的明星化就成為一種巨大的市場優勢,其其龐大的粉絲羣體就是她的目標或潛在讀者,這就是為什麼于丹的作品起印就是數十萬甚至上百萬的原因。在記者隨機採訪的50名各年齡段讀者中,有百分之六十的人表示,自己如果喜歡某位作家,那麼,“無論他出什麼作品都會購買。”

五、深度衝擊波

一本書要想暢銷,除了作品本身所具備的特性之外,和它的出版者也是密不可分。

頗為有趣的是,在中國出版界,有幾位姓名中帶“波”的出版者,正好構成了中國出版界的“深度衝擊波”:金麗紅與黎波、路金波、沈浩波、張小波、安波舜等。這些圖書策劃人對於讀者的研究,常常細化到“誰會買這部書?可能買多少?”對於作者的考量,深入到“他寫東西之前是否做過長期準備”“是否對自己作品傾注全部情感”。作品出版時,封面和廣告詞,紙張和版式,定價和消費羣,都在研究的範疇。而一旦作品出版,就會用各種方法去推廣、宣傳,使其贏得市場。

調查手記

文化消費嚴重不足,書市發展遭遇諸多挑戰

今年上半年,中國圖書市場並未有令人驚歎的亮點,反而出現不少微妙的變化。這些變化和年初的雪災及八月的奧運或多或少有關。

各種原因導致人工、紙張、油墨、運費上漲,隨之而來的是書價上漲,去年定價20元的書,今年同等厚度要賣到28至32元,漲價幅度已經超過了40%。原來是印刷廠先墊資買紙印刷,印完才付款;現在,是出版社先買紙交給印刷廠才開印。北京蜜蜂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總編張業宏告訴我們:“去年的圖書平均價格在25至28元之間,按目前的趨勢,估計不久後將突破30元。文藝類的價格還好,社科書平均價格已經達到35元。”

圖書漲價帶來的矛盾心態同樣值得注意,據上海書城反映,還有不少讀者專門到書城看書抄書名,然後去網上享受折扣書價,直接掏錢買書的人較以往少。而我們調查時發現,很多被出版界人士認為是購書主力的目標讀者羣,事實上很少買書。不少人人選擇更為快捷的閲讀方式:在網上下載電子書,然後通過手機、mp3mp4等載體閲讀。

安慶師範學院一位學生告訴我們,在他們學校,這種電子化閲讀十分火爆,原因主要有幾個方面,一是價格低廉,到網吧下載小説,一個小時可以下載n部,但是需要支付的費用,只是每小時2-3元的上網費而已,“這比買盜版圖書還便宜”;其次,手機攜帶方便,可以隨時隨地閲讀,並且操作簡單,晚上寢室熄燈之後,“打開手機看小説,還是蠻爽的”,該同學説,“如果是紙質圖書,黑燈瞎火的你讓我怎麼看?”

而青少年讀物的常銷程度則令人吃驚,在作家富豪榜的25位作家中,青春讀物佔據了財富的半壁江山。不過,耐人尋味的是,在同等的消費能力下,花30元錢吃一頓快餐或者打一次出租車時,很多人會覺得物有所值,若用相同的價錢買一本書,卻往往心有不甘。由此可見,公眾在選擇物質消費和精神消費時,往往更傾向於物質消費,這是否也折射出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物質消費極大豐富的背後,大眾的文化消費意識不足、消費觀念嚴重滯後的現實?

相關研究顯示,當人均gdp達1000美元、恩格爾係數44%時,城鄉文化消費應占個人消費的18%,總量應為10900億元。但是據國家統計局發佈的數據,XX年我國人均gdp達到1700美元,而實際文化消費總量卻只有4186億元,其中相當部分還是教材、教輔——這讓我們感慨又心懷希望:文化消費如此低落,似乎暗示圖書市場還有巨大空間……

全國國民閲讀調查報告:高校圖書館借閲量創十年新低圖書調查報告(2) | 返回目錄

“青少年的精神發育史就是他的閲讀史”,閲讀不僅影響着青少年的學習生活,也深刻地影響着他們的文化素養、精神世界以及未來的成長軌跡。因此,談及全民閲讀,培養青少年良好的閲讀習慣,用優秀讀物浸潤少年兒童的心靈至關重要。

某中學曾做過調查,一年靜下心來讀完10本書的教師已是少數,學生的平均數更少,探究原因,99%的人反映“沒時間看書”。

從小培養青少年良好的閲讀習慣,用好的讀物為青少年成長注入正能量,依然任重道遠。

高校圖書館借閲量創十年新低説明啥

XX年國民閲讀調查報告顯示:我國未成年人XX年圖書閲讀率為76.1%,人均圖書閲讀量為6.97本,較XX年提高1.48本。相較於成年國民XX年人均圖書閲讀量4.77本,青少年閲讀的狀況略好一些。

但數據背後依然有隱憂,一方面,該調查是將教材與教輔都計算在內,另一方面,6.97本的人均圖書閲讀量與日本人均40本,法國人均20本,俄羅斯人均55本相比仍較低。

來自北大圖書館的調研更不容樂觀,據北京大學圖書館副館長肖瓏教授介紹,XX年北大圖書館的書籍借閲總數為62萬本,是近XX年的最低數量,而在XX年這個數是107萬本。

除了閲讀量的不盡如人意,閲讀的內容也不容樂觀:許多高校圖書館借閲排行榜顯示,近年來最受大學生歡迎、高居排行榜前三的大多是《明朝那些事兒》、《藏地密碼》和《盜墓筆記》之類的通俗作品。同時,“相比原著,青年人更喜歡看經典作品的影視版,以別人的視角代替自己的閲讀。”武漢大學文學院趙小琪教授還指出,遠離原著是當代大學生閲讀的普遍趨勢,而這導致的後果往往是“有知識,卻缺乏獨立和深刻的思想”。

“回憶20年前的大學時代,‘至樂莫如讀書’是那時許多人的座右銘,讀書、思考、討論成為那個時代公共領域的一個基本特徵,大多數學生畢業前幾乎讀遍了校園流行的哲學著作和圖書館的爭鳴小説,現在的大學生卻鮮能如此。”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王君超教授分析。

標籤: 調查報告 圖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baogao/diaocha/oe807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