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報告 >調查報告 >

行為習慣調查報告3篇

行為習慣調查報告3篇

本文目錄行為習慣調查報告學生行為習慣調查報告關於外來務工子女行為習慣的調查報告

古印度有句諺語:“播種行為,收穫習慣;播種習慣,收穫性格;播種性格,收穫命運。”意思是説,習慣是一切活動的根基。一個好習慣,可以使你受益終生,一個壞習慣,也可能貽害一生。對於中學生而言,習慣的好壞更是直接影響到他們的成長;而行為習慣如何,也確實在某種程度上代表着一所學校的德育水平。為了準確評估我校的實際德育成效,我特地進行了學生行為習慣的問卷調查。

行為習慣調查報告3篇

本次調查共設計問題35個。其中1——8題是關於儀容儀表和個人形象的。調查結果顯示,雖然有72%的學生對於學校常規儀容儀表檢查持反對意見,但80%的學生表示,他們是遵守學校相關規定的。近70%的學生在一定程度上重視自己的儀容儀表,而“非常重視”和“不重視”兩個極端表現的學生人數分別佔19%和12%。83.4%的學生認為外貌對於人生有一定程度的影響,而認為“影響非常大”和“沒有影響”的學生分別佔11%和5.6%。這説明,學生對於儀容儀表的認識還是相對冷靜和理性的。64.3%的學生認為過於社會化的着裝對於中學生而言是不合適的,態度中立的學生佔21.4%,支持者只有14.3%。對於在體育活動中赤膊的男同學,則有過半數學生認為不妥。這兩組數據説明,多數中學生對這一問題具有正確的價值判斷。而關於穿着打扮、髮型和首飾的問題中我們可以看出,學生認為,學校對於儀容儀表檢查的要求過於嚴格。

本次調查的9——19題是關於校服着裝的。校服是由學校規定的統一樣式的學生服裝,中國小普遍穿着。眾所周知,校服最早出現在日本。為了使出身於這樣困難家庭的學生不會產生自卑感,同時也不使那些家裏生活條件好的學生在學校炫耀,於是,有的學校規定每個學生上學的時候必須穿着相同的衣服。後來這種觀念被大多數學校所接納,校服成為一種社會共識。從辛亥革命到二十年代,我國的校服主要是制服式;三四十年代,中式旗袍進入校園,成為女生們的新寵;建國以後,因為特定的歷史原因,校服基本絕跡,我們上學時,一有重大活動,基本上都是“白襯衣、藍褲子、白色運動鞋”;到八十年代,校服重回校園。但出於經濟原因和實用原則,絕大多數學校的校服採用了運動服樣式,顏色主要有藍,紅,綠,白等,面料以滌蓋棉,金光絨等為主。1993年,國家教育委員會印發的《關於加強城市中國小生穿學生裝(校服)管理工作的意見》認為,校服“是一項對中國小生具有多種教育功能的工作。”關於具體功能,文件表述為“是為了加強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增強學生的集體榮譽感。貫徹中國小生的日常行為規範,優化育人環境,加強學校常規管理。”可見,我國校服實施的一個前提是為了發揮其德育效果。此外,學生是否願意着校服往往體現出他們對學校的歸屬感。因而,本次調查,我將校服作為一個重要的項目列入其中。

調查結果顯示,有近70%的學生不願意穿着校服,而對現有校服感到不滿意的學生居然超過70%,願意在生活中穿着校服的學生只有3.2%。在校服數量上,學生選擇最多項的是“三套以上”,這應該與學生追求個性獨立的性格特徵有關。同時,在校服設計上,最多學生的選擇是“舒適、寬大、透氣”,最少的選擇是“經濟實惠”,可見,學生似乎斌更不擔心費用的壓力,相信,如果家長們來做選擇,會有不同的結果吧。在款式的選擇上,有45%的學生選擇了日式,38%的學生選擇了西式,只有15%的學生選擇了運動服。對於校服的問題,39%的學生選擇了“缺乏性別區分,男女都一樣”,15.1%的學生選擇了“質量太差,穿着不合身、不透氣”,13.5%的學生選擇了“款式陳舊,無法體現中學生的特點”,26.2%的學生選擇的是“討厭一套校服,需要理由嗎”。不要以為最後一個選項是惡搞,很顯然,這一部分學生是缺乏對學校的歸屬感。

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對校服的意見,主要還是款式。校服的款式可以由學生自主選擇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因為與校徽、校旗一樣,校服也是學校的標誌之一,作為校園文化的重要載體,校服的款式顯然應該是有一定固定性的,不可能快速的換來換去。但在細節上作出一些調整,使其稍微貼近學生的審美要求應該還是可以做到的。

關於校服的質量,我們也要面對成本控制這個尷尬的問題。雖然學生們似乎並不是很在意校服的價格,但奢侈化顯然也是不可能的。先不説家長的意見,這首先就與德育本身的要求不符。同時,學生的一套校服往往要面對三年的不斷成長,面對春夏秋冬四季的循環,面對各種活動的不同場合以及體育課等課堂的具體要求,所以,幾乎可以説,是無論如何都不可能做到穿着舒適的。從這點上看,“鬆垮、不合身、不舒適”幾乎就是我國校服的本質屬性。所以,我們應該理解這樣一套寬大而不透氣、往往“冬天冷、夏天涼”的衣服穿在身上的感受。

除去以上兩個原因,學生着校服意願的低下仍然值得我們警惕。同時,相反地,在校服的設計上,能不能從款式、質量上的細微處替學生着想,是不是影響着學生對學校的認同度和歸屬感呢?

英國校服款式經典、簡潔大方,中學生必須穿着正統西式校服,男生為正統西裝、正規皮鞋、需要佩戴領帶;女生也是統一西式正統服裝、正規女式皮鞋、必須佩戴領花。在配以花樣繁複的校徽和帽徽,這些細節很好地詮釋了言行自制、緘默含蓄的精神。而這種經典的服裝風格也潛移默化地影響着英國學生的風度、氣質和審美。同時,英國位於北緯50度至60度之間,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這種温和的氣候使男褲、女裙的着裝成為可能。

日本的校服對學生來説不僅僅是學校的標誌,而且是時尚潮流的風向標。許多女學生畢業後仍然喜歡三五成羣地穿着校服外出,可見她們對校服的喜愛程度。日本校服成功之處在於款式設計:男生校服陽剛帥氣,女生校服嫻雅可愛,這在很大程度上幫助日本中學生樹立了健康的性別意識。同時,日本校服設計有着強烈的與時俱進意識,能夠隨着流行的變化,不斷汲取時尚元素對校服改進,這種設計有效地提高了日本新一代年輕人的審美水平,也符合學生積極向上的現代意識。與英國相似,日本冬季氣温平均在 5攝氏度左右,這種相對較為温暖的氣候保證了日本女學生可四季皆着裙裝而不覺得寒冷或不適。

韓國人崇尚“勤勉、樸素、博愛”,腳踏實地、不浮躁、不逾矩、忠於職守。因此韓國人也非常注重制服類服裝。儘管韓國氣候四季分明,但中學校服並未因寒冷而捨棄男女生的性別差異,韓國女生冬季校服下身依然着及膝裙,以保暖的毛質緊身長襪代替長褲,這樣既注重了校服的保暖性,又保證了款式的美觀和男女校服的差別。各校的校徽一般以機繡的方式繡於校服上衣左胸位置。有些學校的校服還有統一的配飾,如帽子、長襪等。

上世紀90年代,美國長灘學區在實施校服政策後的第二年發現了巨大的變化,其校園犯罪率、打架事件有明顯的下降。美國教育部當年的報告認為,校服政策的實施有助於改善學校安全狀況和學習環境。隨後,美國時任總統克林頓在一次演講中建議美國公立中國小統一校服,以保證學校的安全。這次演講在全美引發了一場關於中國小生是否應該統一着裝的激烈辯論。支持者認為校服可以使學校更安全,並改善學校出勤率和提高學生的成績。反對者認為統一校服的做法與美國教育鼓勵個性化發展和注重創造性培養的理念背道而馳。強制校服侵害了孩子的憲法權益,因為孩子有權自由支配自己的外形離,而且校服限制了學生自我表達的能力,會降低學生自尊感。針對這些疑問,研究者隨後進行了一系列的相關的研究,但得出的結果並不一致,甚至是相反。爭論還在繼續。

從上述各國情況,我們可以得到一些啟示。

首先,我國校服實施的一個前提是為了發揮其德育功能,但是事實上,校服能否發揮作用,發揮了多大的作用,需要具體研究。如果具體執行存在問題,那麼作用恐怕就會很小,甚至可能相反。要強化對校服滿意度的跟蹤,注意實際效果與實施初衷是否有偏差,出現問題應該及時糾正。

其次,校服作為一種制服,除了要滿足學生基本的生理需求以外,還有着一定的符號意義。這種符號意義對穿着者心理上會產生作用,如校服的統一性可以對強化學生“我們”意識或夥伴意識,增強組織內部團結;校服的標識性可以使學生能清楚地意識到自己所屬的組織和與其他組織的差別,提高學生的組織歸屬意識等等。而學生心理上的這些變化恰恰是校服的教育功能發揮的關鍵。因此,加強校服的符號意義教育,對校服功能的發揮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最後,學校強制推行校服着裝,硬性規定學生在校必須穿着校服,而且校服樣式單一、功能性差、舒適性不足、色彩單調、面料性能差、號型不規範、定價無法讓人信服等問題,使學生和家長多表現出對校服不滿意,進而傷害到學生對學校的歸屬感。針對這些問題,加強與學生和家長的溝通,促進校服的推行和校服功能的發揮。

本次調查的21——35題是關於學生文明禮儀的。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素以“禮儀之邦”著稱於世。古人荀子曾説:“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由此可見,禮儀是一個人乃至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文化修養和道德修養的外在表現形式,講究禮儀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和諧社會的一個重要內涵就是人與人之間要團結友善、和睦相處。因而,學生日常的文明禮儀情況可能比我們做的前兩個方面更能凸顯德育教育的成效。

在調查中,只有21.4%的學生認為在家裏和朋友面前,禮儀是很重要的;有三分之二的學生在打電話時,沒有讓對方先掛電話的意識;有一半的學生不知道宴會中主賓的席位應該在什麼地方;只有40%的學生在生活中經常實用敬語;大約四分之三的學生不注意自己説話的音量。但知道不應該在深夜給別人打電話超過80%,知道不應該在午休的時候去打擾別人的學生超過60%,認為個人衞生和衣着容貌是禮儀的學生均達到了百分之百。最有趣的是第29題,題目為訪友時,事前約好後,應什麼時候到達。居然有35%的學生選了“提前到達”。估計是很多學生沒有理解“訪友”的意思吧,錯誤地以為是前去赴約了。最後,有過半數的學生對中學生的禮儀現狀表示不樂觀,只有7%的學生認為很好。上述的情況説明,學生們普遍是重視文明禮儀的,也很清楚他們的現狀,但他們的禮儀知識相當零散,缺乏學習禮儀常識的機會。這也許可以成為我們德育工作的一個突破口。

很遺憾,因為時間關係,我的這次調查很倉促,問題設計不很周到,而且中學生日常行為習慣的一個重要方面——勞動沒有能夠被涵蓋在裏面。如果加上這一方面,問題總量肯定會超過50題,調查時間和統計時間都會大大拖延,不能不視為一個極大的遺憾。但以現在的結果來看,德育教育的目標和成效之間確實卻在較大的差距,需要改進。

學生行為習慣調查報告行為習慣調查報告(2) | 返回目錄

一、調查目的

培養國小生良好行為習慣一直是我校的特色,培養國小生良好的行為習慣應從低年級抓起。20**年**月我們加入學校《培養國小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實踐性研究》的課題研究,確立了子課題《在班級管理中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研究》。為了瞭解我們班學生行為習慣的現狀,尋求進一步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途徑和方法,特進行本次的調查。

二、調查對象及方法

調查對象:本次重點調查一年級一(1)、一(2)兩個班。發放83分問卷,回收83份,回收率100%。

調查時間:20**年**月

調查方法:本次調查採用問卷法。

本次國小生行為習慣現狀調查問卷,分為學生文明禮儀習慣、衞生行為習慣、生活行為習慣、道德行為習慣、學習行為習慣5部分。

三、調查結果

文明禮儀習慣

1、你見到教師能主動問好嗎?

能主動問好(96.4% ) 看見別人問才問(3.6% ) 低頭走過( 0% )

2、你與別人交流時能使用“謝謝”“對不起”等禮貌用語嗎?

經常使用(71.1% ) 偶爾使用(28.9% ) 從不使用(0% )

3、你説過髒話嗎?

經常説( 0% ) 有時會説( 28.9% ) 從來不説( 71.1% )

4、課間,你會在走廊追逐打鬧嗎?

經常(2.4%) 有時(31.3%) 從不(66.3% )

5、聽到升旗的國歌響起時,你是否立正敬禮?

主動立正敬禮(91.6% ) 需要提醒(8.4%) 做不到(0% )

衞生行為習慣

1.你有沒有亂扔垃圾?

經常這樣做(3.6% ) 沒有經常這樣做(66.3%) 有時這樣做(30.1% )

2、在地上發現髒物能主動撿起嗎?

趕快撿起來( 53.0% ) 有時會撿起來(45.8% ) 裝作沒看見( 1.2% )

3、每天來到教室,你會擦書桌和椅子嗎?

經常擦(32.5%) 有時擦( 41.0% ) 從來不擦(26.5% )

4、你的紅領巾是否每天都整潔乾淨?

每天都是( 62.7 % ) 大多時間整潔乾淨( 36.1% ) 偶爾整潔乾淨( 1.2% )

5、你愛去學校門口的小攤上買零食嗎?

經常去( 0 % ) 有時會去( 15.7% ) 從不去( 84.3% )

生活行為習慣

1.你每天的零花錢在(不含交通費)

一般沒有零花錢( 69.8%) 1元以內( 15.7%) 1元以上( 14.5% )

2.用完水電後,你會自覺關開關嗎?

會(88.0%) 不會(1.2%) 有時會(10.8%)

3.你有沒有在桌椅上亂寫亂畫?

有過(15.7%) 沒有(83.1%) 經常亂寫亂畫(1.2% )

4.自己的事情你能自己做嗎?(如洗臉、刷牙、削鉛筆等)

完全自己做( 55.4 %) 自己做一些( 37.3% ) 大部分家長幫着做( 7.3% )

5、每天在家看電視的時間

平均每天不超過半小時( 44.6% ) 平時不看,只有週末或放假每天看兩三個小時(30.1% ) 每天都看得捨不得離開( 25.3%)

道德行為習慣

1、遇見有困難的人時你怎麼做?

主動幫助( 60.2 %) 有時幫助( 38.6 %) 從不幫助( 1.2%)

2、你和同學發生衝突時怎麼做?

能謙讓( 54.2 %) 和同學理論( 42.2 % ) 動手打架( 3.6 %)

3、同學有錯誤時你是怎麼做的?

主動幫助他( 89.2 %) 視而不見( 10.8 %) 笑話他( 0 %)

4、你做錯事了能主動承認嗎?

主動承認( 56.1%) 教育下承認( 33.7% ) 不承認(1.2%)

5、你撿到東西之後怎麼做?

交給老師( 91.6%) 交給家長( 8.4%) 自己留着( 0 %)

學習行為習慣

1、上課前,你能作好準備嗎?(如準備好教科書、文具,上廁所等)

能( 91.6%) 不能( 1.2 %) 在老師或班幹部的督促下能( 7.2% )

2、課堂上,你會主動表達自己的意見嗎?(比如舉手發言,和同學討論等)

會( 47.0%) 不會( 4.9 %) 有時會( 48.1% )

3、你能主動認真地完成作業嗎?

主動認真完成( 57.8%) 被督促完成 ( 42.2% ) 不完成( 0 % )

4、你能完成作業後主動檢查並修改嗎?

主動檢查並修改( 22.9%) 有時檢查修改( 52.7 % ) 從不檢查( 14.4 % )

5、關於課外讀物的閲讀:

經常閲讀( 33.7 %)   偶爾閲讀( 61.4 % ) 不閲讀( 4.8% )

四、問題分析與思考:

1、在文明禮儀習慣方面

(1)在尊敬師長方面絕大多數學生做得很好。從96.4%的學生見到教師能主動問好這一數據便可看出。

(2) 和別人交流時不注重使用文明禮貌用語。調查顯示,有28.9%的學生在與別人交流時只是偶爾使用,有28.9%的學生有時會説髒話,這説明他們對文明禮貌用語的重視程度還不夠,沒有形成自覺的意識。

(3)課間不注意文明活動的現象時有存在。有66.3%的同學在課間從不追逐打鬧,剩下的三分之一的學生在課間不注意文明活動、文明遊戲,追逐打鬧的現象時有發生,需要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

(4)大多數學生愛國意識強烈,具有高尚的愛國主義情感。但仍有8.4%的學生在聽到國歌響起時,需要提醒才知道立正敬禮,這還需要日後強調和訓練。

2、在衞生行為習慣方面

(1) 缺乏衞生公德意識,在衞生行為上比較被動。有30.1%的學生有過亂扔垃圾的行為,同時,只有50.3%的學生見到地上有髒物時能趕快撿起來,這説明很大一部分學生沒有自覺地衞生意識,在衞生行為上不夠積極主動。

(2)部分學生的個人衞生習慣較差。每天來到教室,只有32.5%的學生能堅持擦桌椅,紅領巾每天都能整潔乾淨的學生有62.7%,這説明,部分學生沒有養成良好的個人衞生習慣,個人衞生意識不夠強烈。

(3)少部分學生的飲食衞生習慣差。雖然我們在校時明確規定不準去校外的小攤上買零食,但是仍有15.7%的學生還是會去光顧小攤,這説明少部分學生的飲食衞生習慣差,不知道辨別食品的好壞。

3、在生活行為習慣方面

(1)學生具有初步的生活自理習慣。調查顯示,自己的事情完全自己做的有55.4%,自己做一些的有37.3,這説明經過一年的國小學習生活,大多數學生已經由原來的事事依賴家長變為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2)大部分學生有勤儉節約的好習慣。69.8%的學生沒有零花錢,仍有14.5%的學生每天的零花錢在1元以上,要告誡學生,我們現在用的錢都是家長通過辛勤勞動換來的,任何人都沒有資格去浪費,去攀比。88%的學生用完水電會自覺的開關,也説明他們已經有明確的節約水電意識。

(3)部分同學不懂得勞逸結合,合理安排作息時間。調查顯示,25.3%的學生每天在看看電視都捨不得離開,這種過度迷戀電視的行為,久而久之,就會對學習產生不良影響,對學生的健康也是有害無益。

4、在道德行為習慣方面

(1)大部分學生已經具有主動關心別人、幫助別人的好品質。調查顯示,遇見有困難的人時,60.2%的學生會主動幫助,這種樂於助人的精神值得讚賞。38.6%的同學選擇有時會幫助,説明他們也有初步的關心、幫助人得意識,只是這種意識還沒有轉化為直接的行動,還需日後強化。

(2)同學之間團結友愛、互謙互讓的意識不強。和同學發生衝突時,42.2%的學生選擇和同學理論,3.6%的同學甚至動手打架,説明部分學生不會處理同學關係,在發生問題時不能主動謙讓,這與家庭環境有很大關係,很多學生是獨生子女,在家受寵慣了,到了集體中延續了在家中唯我獨尊的作風。在同學有錯誤時,10.8%的學生選擇視而不見,而不是主動的幫助,也反映了同學間團結友愛的意識不夠。

(3)少部分同學犯了錯誤後不能主動、及時地承認錯誤,必須是在父母或 老師的教育下承認錯誤。

(4)絕大多數同學很誠實,在撿到東西之後沒有選擇自己留着,而是交給老師或者家長。

5、在學習行為習慣方面

(1)課前準備工作自覺主動。做好課前準備是學生上好下一節課的基本保證,教師從開學初就提出了明確的要求,並反覆的檢查督促,所以學生在這方面做的不錯,91.6%的學生都能自覺主動地做好課前準備,只有個別同學還需要老師或者班幹部的提醒。

(2)在課堂上不能積極主動的發表自己的見解。調查顯示,在課堂上,只有47%的學生能主動的表達自己的意見,4.9%從不會表達自己的意見,這既需要教師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力爭打造一個氣氛寬鬆、師生關係民主融洽、學習氣氛濃厚的課堂,讓我們的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自由充分地表達自己的意見。

(3)對作業的重視程度不夠,良好地作業習慣沒養成。調查顯示,42.2%的學生不能夠主動完成作業,而是要靠家長、教師的督促。這説明學生沒有意識到作業的重要性,沒有明確的目標意識。同時,完成作業後,能夠主動檢查並修改的學生只有22.9%,絕大多數學生不檢查。這就導致了作業質量不高,錯誤現象大量存在。

(4)缺乏閲讀課外書的習慣。前蘇聯教育家柯路普斯卡亞曾經説過“童年讀的書幾乎可以記一輩子,並影響學生一生的發展”,國小階段培養學生良好的閲讀習慣非常重要。學生除學好課本外,應指導學生多讀有用的課外書。低年級學生應從興趣入手培養學生的讀書習慣。調查顯示,只有33.7%的學生經常閲讀課外書,絕大多數同學只是偶爾閲讀,這需要引起教師的重視,下一步要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養成良好的閲讀課外書的習慣。

五、採取對策

1、加強對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讓學生認識良好習慣養成的重要性。對於國小生來説,簡單的説教對他們是不起作用的,或者説收效甚微,過一段時 間又反覆了。我們可以利用班會、晨會和品德課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可以根據學生 的年齡特點,通過開展講故事、讓孩子分析案例等各種方式來進行,使他們切身感受到習慣的重要性。並把這一點貫穿於平時的教育教學工作中。

2、健全班級規範,形成良好的班風。

俗話説: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需要有健全的規範作保障。 但值得注意的是,班級規範最好讓學生參與討論制定,制定的過程也是學生學習的過 程,學生自己制定的規章制度,他們就會自覺遵守,認真執行。可以根據班級情況制定上述五個方面的行為規範。另外,一個良好的班風的形成,必須有優秀的班委會來 協助管理。因此,班幹部的產生也非常重要。

3、榜樣示範,興趣激勵。注重榜樣的示範作用。首先是教師的示範作用。教師的一言一行都對學生起着潛 移默化的作用,要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教師的示範作用尤為重要。其次是學 生的示範作用。學生與學生之間的那種榜樣作用可以説是我們不可想象的。孩子具有上進心,都不甘示弱,別人能做,他覺得自己也能做,可以利用這點,積極發揮作用。 再次是要培養學生的興趣,根據興趣因人而異,對症下藥。

4、持久訓練,方法引導,經常督促。習慣的培養有很多種方法,但有一條,一個行為的出現一定要訓練一段時間。這 樣的訓練不是天天練正步走,而是要對其進行分析、評估、引導、訓練,而且要有階 段性目標,這是不可缺少的。如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就可以從平時培養學生按計劃學習的習慣、培養學生專時專用,講求效益的習慣、培養學生獨立鑽研,務求甚解的習慣、培養學生善於請教的習慣和查閲工具書的習慣等等。教師可聯繫學生實際有針對 性地進行教育培養,持之以恆,一定會有所成效的。

5、發揮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的優勢,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培養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並不是教師一個人的事,社會、學校、家庭也是兒童生 存、學習、成長的環境。學校作為專門的教育機構,有明確的教育目的,對學生的教 育中起主導作用;家庭是兒童教育的第一課堂,同時也具有先入性、基礎性;家庭教育與兒童的成長同步,因此,家庭教育更有持續性與穩定性。另外,家庭教育以言傳 身教、情境影響為主,更具有感染性和潛移默化的優勢,在兒童的教育中起重要的作 用;而社會則是通過新聞傳媒、社會風尚、意識形態、人際交往等各種形式,對青少年的行為實施多渠道、多方位、多層次、多形式的影響,在兒童的成長過程起着全面 的影響作用。因此,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需要學校、社會、家庭三方面共同努 力、緊密配合。教師要起到紐帶作用,做好家訪工作,適時地進行調解、反饋。爭取達到教育思想、 教育目的的一致性。 只有這樣, 才可能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總而言之,良好的行為習慣的形成並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學生長期努力,需要老師不斷地督促引導。作為老師,我們要能夠用遠大的目光,寬容的態度,科學的方法來 培養每一棵幼苗。我們堅信,只要付出辛勤的勞動,即使不會建成摩天大廈,那也一定會是幢幢高樓。

關於外來務工子女行為習慣的調查報告行為習慣調查報告(3) | 返回目錄

摘要: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到來,讓我們學校有了一個特殊的羣體,如何做好他們的教育工作是值得思考的一個問題:對於這些學生來講,不僅僅需要知識的傳授,更重要的是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在本文中,根據我們學校的實際情況,我們進行了國中階段外來務工人員子女行為習慣的探討和研究,並提出一些時效性的建議和意見。

關鍵詞:外來務工人員子女 行為習慣 措施與策略

前言:“外來務工人員”是中國特有的一種社會現象,通常指的是外地來本市打工的人員,他們的到來對城鎮的建設和發展起到很大的作用。與此同時,隨着他們的流動和遷移,其子女也紛紛來到城市裏,他們被稱為“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外來務工子女質樸、勤勞、有正義感,給學校帶來了新的活力,但另一方面,他們本身也存在許多不足,給學校的教育和管理提出了新的課題,面對這些實際存在的問題,我校申報的課題《國中階段外來務工子女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行動研究》已被江蘇省教研室立項,我校以課題為依託,有針對性地開展了對外來務工子女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

一、問題概述

我校地處於江蘇丹陽發達鄉鎮後巷鎮,素有“中國工具之鄉”的美稱,是世界上最大的高速工具鋼和工具麻花鑽的生產基地,華東最大的接插件生產基地,全球最大的安全氣囊生產基地正在形成,特種板材產業集羣也正在形成。xx年起,後巷鎮經濟總量躍居鎮江市第一位,xx年經濟綜合指標位居鎮江市第一。後巷鎮力爭在“xx”期間將後巷建成鎮江市首個千億鎮。隨着我鎮經濟的快速發展,吸引了大量外來務工人員來我鎮務工,他們的子女也隨之來我校就讀。現在來我校就讀的外來務工子女佔學生總數80%以上。(國中部)具體情況見下表:

這些外來務工子女在家庭教育、生活習慣、學習習慣、交往習慣和心理承受能力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問題。

二、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1、家庭教育方面

外來務工子女中獨生子女相當少,一般家裏都有兄弟姐妹好幾個,居住的房屋大都是條件簡陋的廉租房。他們的父母文化水平普遍較低,有的甚至還是一不識的文盲,因此他們的父母通常不能很好的輔助他們學習,而且這些家長大多忙於生計,無暇顧及孩子的生活和學習,更不能注重孩子良好習慣的培養。

2、生活習慣方面

外來務工子女因缺少父母的關愛,有的長時間在農村跟着爺爺奶奶生活成為“留守兒童”。在農村自由成習,缺少良好的個人衞生習慣,如隨地吐痰、亂扔紙屑、穿拖鞋、打赤膊,長時間不洗澡等,沒有建立起良好的生活習慣。

3、學習習慣方面

我校的外來務工子女大多來自貧困落後的安徽農村,還有四川、貴州等中西部農村地區,文化基礎知識較差。而且外來務工人員的工作很不穩定,這就決定了這些學生必須隨着父母“遷徙”,由於流動性強,外來務工子女缺乏穩定的生活學習環境,難以養成良好學習習慣。

4、心理承受能力方面

隨父母遠離家鄉的孩子,在為新學校的一切感到新奇的同時,也伴隨着深深的自卑。由於地區教育水平的差異,有部分學生在家鄉是學校的“高材生”,自我感覺較優越,但到了新的環境,學習成績可能就不再名列前茅,甚至落後於其他同學,對一個孩子來説,這樣的“落差”已經很難接受,如果此時不能被老師、同學平等的對待或遭歧視,他們的反應往往會更強烈、更偏激,甚至心靈扭曲。在調查中發現,有相當一部分民工子女或心情憂鬱、自卑感強,或爭搶好鬥、魯莽衝動。

三、應對措施和策略:

根據學生存在問題和成因分析,有針對性地制定以下措施:

我們根據學生不同年齡段的特點,對行為規範目標進行分解,由大化小、由小化細,形成縱向呈系列、橫向相關聯的系統科學的訓練。

縱向上,將訓導模塊分解為七、八、九學年段訓導點,梯度分明,便於訓導、評價。結合學生實際,循序漸進,分層落實。

橫向上,將日常行為規範養成教育分解為三個方面。

生活行為習慣。主要培養飲食起居等方面的良好行為習慣。

學習行為習慣。主要包括學習紀律和學習方式、方法等方面的要求。

交往行為習慣。主要包括待人接物的禮儀、態度等方面。

(一)、調查外來務工子女家庭基本狀況,生活、學習和交往習慣的現狀,在研究的過程中做到因材施教,對症下藥。

(二)、分層開展系列教育活動,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

1、制定科學、具體、可操作的行為規則,做到“知有所依”。

在行為規範養成教育過程中,圍繞教育的系列內容,結合我校實際,依據《中學生守則》、《中學生日常行為規範》等,根據外來務工子女的特殊情況,重新編定一套《後巷實驗學校中學生一日常規》,讓學生們讀記,無論什麼時候都有規範在心中,真正實現“知有所依”。

①編定《後巷實驗學校中學生一日常規》,讓學生熟記。

②收集整理一些禮儀常識和行為習慣方面的故事,促使學生正視自己的言行。

③開展有關主題班會、知識講座及討論會。

④利用升旗儀式、國旗下講話等宣傳陣地,營造教育氛圍。

⑤各學科滲透德育思想。

2、結合主題活動,開展各種評比,做到“行有所查”。

學校政教處、團委聯合開展系列主題活動。根據學生年齡特點,開展豐富多彩的“行為規範”評比活動,使教育內容生動化、多樣化,凸現知識性、趣味性和實踐性。讓學生自我參與、自我感受、自我體驗、自我教育,培養其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使目標轉化為自覺行動。

①建立文明監督崗,評比文明小衞士。

②舉行簽名宣誓活動。

③建立多種評價制度。

④開展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

⑤建立各類興趣小組,開展徵文、歌詠、演講、書法等比賽。

⑥巧借體育特色建設,以體育德。

3、營造濃郁的校園文化氛圍,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

環境影響人,環境教育人,好的教育氛圍可以塑造一個好的人才。學校是學生學習、交往的重要場所,因此,教育氛圍的營造,對培養學生良好習慣就顯得特別重要。

①校園環境佈置:草坪標語、樓道標語、牆面禮儀宣傳、班級特色宣傳欄等等,讓學生參與設計,參與管理,以獨特的文化內涵影響學生,陶冶學生,吸引學生。

②文化薰陶。學生設計手抄報、黑板報、校櫥窗,創辦《作文導報》,展示他們優秀作品,宣傳先進榜樣,正確引導學生的價值取向,達到良好的育人效果。

4、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外來務工子女大都來自偏遠的鄉村,經濟條件較為落後。隨父母到異地就學,由於知識水平的差距、生活水平的差異,很容易引起孩子的自卑心態,針對這個情況我們採取的措施是:

①每學期開展新生培訓,使之儘快融入新環境。

②開展師生幫扶活動,轉化暫差生。

③進行心理輔導,疏導學生的心理問題。

④開展“心育式”主題班會,幫助學生解決成長中的困惑。

(三)發揮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作用,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只有學校教育而沒有家庭教育,或者只有家庭教育而無學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養人這一極其艱鉅而複雜的任務。”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作用是相輔相成的,缺一不可的。

1、成立家長委員會,開辦家長學校,藉助“校信通”平台,與家長溝通。

2、定期召開家長會,進行經驗交流,共同探討培養學生良好習慣的好方法、好措施。

3、聘請校外輔導員、法制副校長,對學生進行教育。

4、聯合“青少年社區輔導站”,做好綜合整治工作。

5、組織學生到飛達、天工等企業參觀,瞭解自己父母工作的環境。

(四)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評價體系

在當今市場經濟的大潮中,具有良好的品行顯得尤其重要,對於為了掙錢而整天忙碌的外來務工羣體,他們的子女更能充分理解“錢“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但是,現在的社會更需要的是一種融洽、和諧的氛圍,而“品”就是基礎,因此,在這些外來務工子女的身上不能再延續父輩之路,而應“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成為新一代的社會公民。我校除履行好教書育人的職責外,還建立起一套有利於學生成長的多元化評價體系,“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學生。”我們圍繞外來務工人員子女養成教育的研究,積極開展學生評價改革的研究,努力建立一套科學的、與養成教育相配套的、有利於激勵學生不斷進取、成功的評價體系。通過多元化評價,引導和培養具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品行的中學生!

外來務工子女是祖國的未來,是父母的寄託,是我們教師的希望,我校將不斷地在工作實踐中,探索一條有利於外來務工子女的成長之路,引導他們,讓他們成長為城鎮發展中最靚麗的風景。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baogao/diaocha/9ld4d8.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