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報告 >調查報告 >

義務教育調查報告十篇

義務教育調查報告十篇

義務教育調查報告 篇1

一、工資待遇低,無心教學。

義務教育調查報告十篇

教師的工資待遇低,使得許多教師不能專心地從事教育教學工作。雖然這些年教師的社會地位不斷提高,但是工資待遇相對而言卻很低,尤其對於年輕教師。他們面臨的壓力大,待遇低,而教育行業又是一個“論資排輩”嚴重的行業。年輕教師的工作量大,任務重,而待遇卻相對老教師來説相去甚遠,嚴重影響他們工作的積極性。

教師的社會地位提高了,社會應酬也相對增多了,而當今的消費水平對於年輕教師來説壓力過大。拿一個三十幾歲的教師來説,他們的工資水平在一千五百元左右。除去家庭開支,一個月所剩無幾,再除去人情往來,社會應酬,房貸等,更是拙襟見肘,再看看與自己同齡的人,要麼在生意場上是如魚得水,要麼在機關單位迎來送往,好不風光,就連在工廠裏的工人,他們有時也不能比。所以他們大多搞一些第二職業,無心教育。而新的教育教學理念往往年輕人最能接受,年輕教師的此種心態大大減緩了教育教學改革的進程,使得許多教育教學的好經驗得不到推廣利用。

二、工作壓力大,心理疾病多。

教師的工作壓力較大,雖然教育主管部門三令五申地強調不搞排名,而有些地方部門還是搞一些排名。更多的是,學校將教師的教學成績與教師考核掛鈎,使得教師整天忙於提高教學質量(僅提大學聯考試成績),忙於備課,上課,改作業。整天鑽在學生堆裏。成績提高了則沾沾自喜,在領導,家長面前炫耀,吹噓;成績下降了則怨天尤人,找各種理由為自己開脱,而很少有人從自身處找原因,尋找一些更適合自己、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

三、態度不端正,工作消極。

現在有不少教師工作態度不端正,方式簡單,方法粗暴。其中年輕教師居多。他們往往教學方法單一,工作缺乏耐心。很少和學生談心,加上他們社會閲歷淺,無法和家長取得較好的聯繫與溝通。使得學生的情況不能較全面的掌握。無法從源頭解決學生身上存在的`問題。導致“問題學生”身上的“問題”不斷出現,教師往往會對這部分學生失去信心。有的教師乾脆放棄對他們的引導、教育。從而出現了學校裏有真正意義上的“問題學生”,等他們走入社會後出現了“問題青年”。

四、吃拿卡要多,反映強烈。

學校現在也不是一塊淨土,現在許多教師在社會上耳濡目染,採用多種方式向學生家長索要錢財,如:現在許多班級班額過大,有的班級七八十個學生擠在一間教室裏,使得座位問題就成了焦點,最後排的學生往往被前排的學生擋住視線,無法看見黑板上老師的板書。而教師也看到這一點,暗示學生,甚至直接向家長索取好處,從而讓學生有一個較理想的座位。

再比如,有的教師自己在家中搞有償家教。他就會將測試試卷的一些難度較大的題目暗示,甚至直接泄漏給學生。而對待沒有輔導有沒考好的學生,進行嚴厲批評,並找其父母談話,施加壓力,迫於無奈。學生只好“自願”地到老師家輔導功課。以上種種使得教師與家長之間關係僵化,有的家長在學生的面前指責教師,影響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從而使得教師教師的教育效果大打折扣,不利於教育事業的良性循環。

義務教育調查報告 篇2

一、基本情況

目前全市義務教育階段共有學校80所,其中國小41所、國中31所、九年一貫制學校6所(包括民辦天華藝校)、特殊教育中心校1所,與體育局聯辦學校1所。全市義務教育階段,在校國小生人數92329人,其中外來人口學生數41106人,佔比44.5%;在校國中生人數38515人,其中外來人口學生數11598人,佔比30.1%。

近年來,市政府高度重視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通過政策引導、經費保障、佈局優化、質量提升等手段,不斷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並取得了明顯成效。“十二五”期間,我市先後榮獲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市、區)、江蘇省義務教育發展先進縣(市)、江蘇省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先進縣(市)等榮譽。具體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政府主導,強化教育投入保障機制。我市目前實施的是“市鎮兩級,分級辦學”的體制,教育經費全部納入市鎮兩級財政預算,實現學校預算單獨編制,並出台了《江陰市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公用經費管理辦法》,實現科學化、精細化管理。建立績效評價體系,對政府專項資金每年由財政局出具績效評價報告。“十二五”期間,我市教育財政投入累計101.1億,除20xx年外我市教育財政撥款增長比例均高於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比例,全市中國小生均公用經費均高於省基準定額。調研中我們也瞭解到,鄉鎮教育財政支出一般佔到年度財政總支出的40%以上,有的鄉鎮甚至達到60%。

2、規劃引領,促進城鄉辦學資源均衡。按照學齡人口變化和城鄉用地佈局的調整,我市制定完成了《江陰市域教育設施佈局規劃(20xx—20xx)》。近幾年來,全市結合校安工程建設,大力改善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的辦學條件,促進了全市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條件的均衡化。目前,鄉鎮義務教育學校設施條件明顯提升,新建中國小硬件普遍優於城區學校條件。同時,市政府注重優質教育資源共享,通過開展教育共同體建設,將義務教育學校全部納入,從而在教育資源共享、學校文化共建、教育教學幫扶等方面開展合作交流,逐步形成管理理念互補、教師教研互動、教育資源互助的共同發展模式,目前全市中國小共成立25個學校發展共同體。其次,搭建“江陰教育網絡教研和資源平台”、“江陰教育科研網站”等新系統,創建校級資源庫及管理平台,分類整理骨幹教師的教案、論文、試題等資源入庫,實現優質數字化教育資源在校際間共建共享。目前,全市所有學校均通過光纖接入本站域網和互聯網,共享網絡課程、虛擬實驗室、數字圖書館等優質資源,促進了優質教育資源的共建共享。

3、政策引導,推進素質教育區域均衡。按照國務院、省市關於進一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文件精神,結合實際,我市20xx年制定下發了《關於加快義務教育高位均衡發展示範區創建工作的意見》,併成立創建工作領導小組,對鎮(街道)政府的教育均衡發展工作進行考核評分,落實獎勵和責任追究制度。目前,全市義務教育學校已嚴格實行按照施教區就近免試入學的原則,均衡編班,杜絕了重點班、快慢班、特長班、實驗班等違規和變相違規行為,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擇校生比例嚴格控制在10%以內,星級高中計劃外招生逐年下降,至20xx年計劃外招生全部取消,招生全程實施網上報備、網上錄取,招生過程公開透明,促進了教育均衡公平。嚴格執行國家和省、市以合格率、完成率和學生綜合素質為主要指標的評價體系,深化實施素質教育,減輕學生課業負擔,全市義務教育階段國小學生體質健康合格率和優秀率逐年提升。20xx年,合格率和優秀率分別為98.77%、5.83%,學業水平也整體提升,而全市所有國中學校會考全科合格率標準差由20xx年的15.87降為13.9,學校間學生學業水平差異逐年縮小。

4、多措並舉,不斷優化教師隊伍。在全市教師隊伍編制總量無法突破的情況下,採取多種舉措,緩解教師隊伍總量缺員、結構性矛盾突出的問題。一是以五年為週期,按照“退一進一”的政策核定每年招聘教師數量,優先向國小傾斜,學科上增加音體美學的招聘數量。二是開展義務教育雙師型教師的培養工作,通過職稱評審、評優評先等方面的激勵政策,鼓勵富餘教師通過培訓跨學科任教,緩解結構性矛盾。三是返聘退休教師,緩解缺口矛盾。

5、落實政策,保障特殊羣體學生權益。我市把新市民子女就學納入全市教育發展規劃,全面落實國家關於新市民子女就學的同城待遇,專門制定《關於做好新市民子女入學(園)預登記報名工作的實施辦法》,實現新市民子女就近免試入學,目前全市義務教育階段新市民子女就讀人數達52704人,國小階段部分鄉鎮學校新市民子女就學人數比例甚至超過了本地户籍學生人數。其次全面保障適齡殘疾兒童義務教育,我市從20xx年秋季起,實施殘疾兒童少年15年免費教育政策,並且對特殊學校的日常公用經費予以普通中國小10倍標準撥付。全市形成了以隨班就讀為主體,以送教上門為補充的特殊辦學體系,確保殘疾兒童少年、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等有接受教育能力的特殊羣體學生100%接受義務教育。

二、存在問題

從總體上講,全市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對照國務院及我省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要求和標準,還存在着一些的薄弱環節,主要表現為區域間不均衡、城鄉之間不均衡和學校間的不均衡。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辦學條件差距依然存在。全市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硬件水平普遍提升,但薄弱學校依然存在,對照省市辦學標準,城區如澄江中心國小、花園實驗國小等國小生均建築面積普遍不足。大部分鄉鎮學校辦學條件有了質的飛躍,但像華士中學、璜土實驗國小辦學條件依然比較差。隨着新市民子女就學人口增加,少數用工大鎮班額超標、校舍緊張的矛盾再次顯現,而國家二胎政策實施後,不久的將來,這種矛盾將更為突出。

2、教師隊伍建設亟待突破。從數量上看,自20xx年實施的“退一進一”招師政策短時間內難以彌補前期連續6年“退二進一”政策造成的歷史欠賬,至20xx年,教師在編人數相比20xx年減少了620人。目前除城區部分國中因教改和並校造成教師政策性超編外,鄉鎮國小、中學普遍缺編、缺員,由此也造成臨聘教師數量不斷攀升。據統計,目前全市各鎮(街道)國小臨時聘請教師就有687名。其次,年齡結構不合理。全市教職工年齡呈現“兩頭小,中間大”的橄欖形特徵,未形成合理年齡梯隊,已出現不同程度的斷層現象,這將造成未來某階段教師集中退休而導致青黃不接的問題。

3、優質教師資源校際不均。城區學校師資力量明顯比鄉鎮強,教師隊伍尤其是骨幹教師隊伍配置不均衡,鄉鎮學校骨幹教師引進難,留住更難的問題突出。即使在同城區域,優質教師資源依然集中在幾所傳統名校,學校之間、城鄉之間過大的`教學質量差距也導致學校生源的不均衡,如南菁國中與暨陽中學雖然相鄰,南菁國中生源爆滿,而暨陽中學卻生源不足。當前,雖然城區學校之間大力推行了骨幹教師相互交流的舉措並取得實效,但城鄉之間的骨幹教師交流比較鮮見,骨幹教師向城區單向流動的現象有增無減。

4、編制外教師管理機制有待完善。由於編內教師數量長期無法滿足教學任務需求,由此產生了大量編制外教學人員,包括編外用工、代課教師、臨聘人員等不同性質人員,尤其在鄉鎮學校,編外和臨聘人員普遍存在,比例也很高。如周莊實小缺編80人,臨聘人員77名,佔全部教師(380名)近五分之一。而由於臨聘教師與編內教師擔負相同的崗位職責,工資待遇上卻相差甚遠,同工不同酬問題既導致招聘教師質量難以保障,也導致編制外教師隊伍的不穩定。

5、民辦教育發展滯後。全市民辦教育發展舉步維艱,難以突破,目前義務教育階段全市僅有一所民辦學校(天華藝校),難以滿足人民羣眾日益增長的教育多樣化、高端化的需求。目前,市政府也未出台扶持民辦學校發展的相關政策。據瞭解,周邊縣市中,張家港市目前有義務教育階段的民辦學校9所,其中常春藤實驗中學成為區域名校,在校學生20xx多名,旭東學校是專門招收新市民子女的民辦學校,從幼兒園到國中在校學生6300多名,有效分擔了公辦學校的壓力。

三、幾點建議

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是《義務教育法》的法定內容,體現了黨和國家對義務教育的剛性要求,目的就是為了使區域內義務教育階段的各級學校在辦學經費投入、硬件設備配備、師資配置、辦學水平和教育質量等方面處於一個比較均衡的狀態,為適齡兒童、少年享有公平、公正接受義務教育提供保證。對照國家、省、市對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要求,我們建議市政府需着力在以下幾方面努力工作:

1、加大投入,促進薄弱學校標準化提質改造。針對全市依然存在一批薄弱學校的現狀,市政府要加快義務教育薄弱學校改造進度,強勢推進、着力實施,促進薄弱學校辦學條件的改善與提升。要學習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先進地區的經驗,進一步加大統籌力度,科學規劃、合理佈局,有序推進。要按照省、市對於義務教育學校的建造標準,實行標準化建設和設備配置,推進節約型校園建設,防止追求“高大上”,解決大校額、大班額的問題,早日實現城鄉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條件均衡發展的目標。

2、優化機制,促進教師資源均衡配置。優質教育資源均衡是實現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必要條件之一。《無錫市政府關於加快推進義務教育高位均衡發展的意見》中明確指出,要“按照核定編制數配齊配強每一所學校的專任教師,逐步做到城鄉之間、校際之間專任教師學歷達標率、中高級職稱教師比例及骨幹教師比例大致相當”。因此,市政府要創新激勵機制,促進全市區域內師資水平均衡發展。要借鑑先進地區“校長職級制改革”、教師“市聘校管”等有效經驗,着力培養一批德才兼備、進取心強、有開拓創新精神的校長隊伍,採取交流任職、扶弱結對等手段,提升薄弱學校管理水平。要擴大優質教師資源的統籌調配力度,加大對到農村、鄉鎮薄弱學校任職的骨幹教師的獎勵力度,從制度上、績效上支持骨幹教師交流到鄉鎮和薄弱學校,充分發揮其業務引領作用,促進薄弱學校提高教學水平。要在職稱評聘、評先評優等方面對鄉鎮和薄弱學校的教師給予特殊的傾斜,使鄉鎮、薄弱學校的骨幹教師引得進、留得住、紮好根、結好果。

3、完善政策,緩解教師隊伍總量不足和結構性矛盾。市政府要認真研究全市義務教育學校尤其是鄉鎮學校普遍缺編、缺員的現實問題,面向未來,謀劃長遠,按照全市義務教育階段生源變化、佈局調整等情況,加大年度招錄計劃,防止“有編不補,長期聘用代課人員”等與省市有關政策相違的做法,逐步解決學校教師缺員過多、年齡斷層等問題。在當前有編制而缺員的情況下,要探索研究教師招聘的創新做法,由政府統籌,核定年度用編情況,統一招錄,在數量上適度擴大,質量上嚴格把控,待遇上統籌,逐步滿足義務教育學校對教師的需求。要按照《江蘇省鄉村教師支持計劃實施辦法(20xx—20xx)》文件精神,優先補足配齊鄉村學校教師。

4、創新突破,完善編制外教師隊伍管理。在當前生源規模有增無減、教師編制數量無法突破的情況下,編制外用工將成為目前甚至今後更長時間內彌補編制不足的重要途徑。市政府要高度重視編制外教師這個羣體,正視教師在專業上、工作性質上的特殊性,加快完善編制外教師的管理機制,統籌規範各鎮(街道)的用工標準,嚴格用工程序,從源頭上保證教師隊伍素質。要依法落實編制外教師的工資待遇,激發編制外教師的職業榮譽感和歷史使命感,保持教師隊伍的穩定。

5、深化改革,促進民辦教育發展。民辦教育不但可以彌補公辦教育資源不足,同時也可以滿足人民羣眾對教育多樣化的需求。市政府要加快研究我市民辦教育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制定出台促進我市民辦教育發展的相關政策,儘快將民辦教育納入全市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引導民間資本、社會力量投入到民辦教育特別是高端化、差別化私立學校建設上來,逐步建立起健康有序的民辦教育體系。

義務教育調查報告 篇3

摘要: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是現代文明的基石。提高國民素質,增強綜合國力,必須大力發展教育事業。農村教育影響廣泛,關係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全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鄉面貌發生了巨大而深刻的變化,這同教育特別是農村教育的發展密不可分。

三農問題,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大問題,沒有農村廣大地區的現代化,也就不可能實現整個國家的現代化。在農村普及就能義務教育,關係到廣大農村中國小健康成長的基礎,關係到億萬農民素質的提高,關係到整個農業,農村的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實現了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的歷史性任務,應該説這是很了不起的成就。但是,義務教育尤其是農村義務教育還面臨着很多的困難,農民義務教育的負擔較重,城鄉教育差距還有擴大的趨勢,教育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能力亟待加強。為了解我省農村義務教育情況,就我省淮南市農村義務教育及存在的問題進行了調查,進行了為期一週的專題調研。調查結果顯示,農村義務教育在相當一部分地區困難還比較多。

7月18日,我們調查組一行順利到達下鄉調查的村,淮南市架河二中校長帶領我們參觀了該中學。一棟破爛不堪的教學樓和幾間瓦房互相對峙。這就是架河二中給我們此行留下的第一印象。據瞭解,在架河地區比這更破舊更貧困的學校還有很多。

我們假期實踐的第一站——淮南市架河二中

在接下來的幾天中,通過我們的走訪調查以及在學校旁聽當地小孩上課,我們看到的是:孩子們的眼睛裏滿懷着對知識的渴求和對未來的期盼。聽到的是:“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通過走訪調查,我們發現當地教育存在的問題有很多,這些問題存在的同時,也決定了農村教育的發展。

(一).學生的信息熱情很高,但普遍不滿意農村義務教育的現狀

通過對調查表的數據彙總,我們發現有90%的學生對在校學習感興趣。並有94%的學生認為學習英語很有必要,其中52%的人認為應該加大英語的學習力度。

農村學生普遍表現出了對學習的熱情,但與之相對的,更多的人不滿意農村義務教育的現狀,認為目前農村教學質量差,不能因材施教,硬件設備不齊全,課程資源難以開發。

這樣的教學條件導致老師上課僅僅只能照本宣科,拓寬不了教育視野、擴展不了教學內容、豐富不了課堂教學。

(二)師資力量薄弱,教師待遇差,教育質量無法得到保障

一方面由於農村老師的工資普遍比較低,因此一般大學畢業生都不願意到農村去教書,所以農村中國小的教師整體素質比較低,但是同時人事制度和管理制度又嚴重製約着師資力量的調整。據瞭解,農村教師每個月工資才1000多元。另一方面主要的骨幹教師大量流失,儘量往城裏調,骨幹教師的流失導致農村教育質量下降,使農村生源流失。在有些地方,農村生源流失問題已比較嚴重,一些比較優秀的學生或家庭比較富裕的學生,都流向了城區比較好的學校。在農村很多學校,沒有體音美教師,老師往往是全才全職,什麼課程都教,如此可想其教學質量。在優秀教師流失的同時,農村中國小因各方面條件相對較差,生活艱苦,比較難吸引高學歷、高水平的教師去工作,師資隊伍素質不高的問題也較突出。從學生家長的反映看,有86%的學生對學校的師資條件不滿意,認為教師的責任心不強、敬業精神不夠。反映的問題有:有的教師教育時間縮水,往往讓學生自學;有的教師不批作業由學生代批,個別甚至連考卷也不批,僅根據平時的印象來給分;有的教師體罰學生等。

(三)農民負擔的教育費用仍較重

出台的“一費制”受到了農民的愛戴,但是根據調查反映,農民仍然覺得教育費用是一個比較重的負擔。“一費制”雖然使他們少繳了很多學費,但是現在的費用對年收入只有幾千塊的農民來説,仍然是難以支付的。除了開始教學費外,在學校期間還要交校服費、建校費等非議哦那個,他們用於子女教育的指出仍比較重。。這對於貧苦農民來説,是一個很重的負擔,因而,我得調查重有60%的家長覺得孩子上學的費用負擔很重或者比較重,有7.4%的家長還反映不能按時足額繳納學費。淮南泥河二中的政教主任向我們介紹到,每學期收取消費都很困難,往往需要幾個星期的時間才能把學費收齊。有些學生家庭實在是過於困難的,她自己掏腰包也會墊付該生的學費。可這畢竟是杯水車薪。

(四)學校經費緊缺,學校硬件設施和軟件設施都跟不上

學校經費緊缺,學校硬件設施和軟件設施都跟不上由於經費短缺,鄉村學校的教育設施都得不到改善,校舍不能得到及時修繕和增加,學校環境得不到改造。在調查中,有90%的學生認為學校的教育設施、設備很一般或不太好。在我們調查的學校中,沒有一所是擁有標準操場的,更不用説足球場了。雖然這就幾年建起了很多棟樓解決了教師的居住問題,但是仍有不少的教師還得住在陰暗得瓦房。

(五)學生壓力大

有76%的學生認為學習壓力大,54%的學生認為課本難度大,只有22%的學生認為自己有足夠的課餘時間參加課外活動。農村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承受的來自環境的各種緊張的刺激,如考試的壓力,作業的壓力,家長期望壓力等。他們所承受的壓力往往比城市學生更大。

(六)輟學現象在減少,但仍不容忽視

農村輟學率如此嚴重,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少一部分學生因厭學而輟學。有厭學心理的主要是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他們在學校讀書學習非常吃力,無心念書,寧願在家裏做工。農村學生因為家裏寧願在家幹農活。據瞭解,在輟學學生中,具有厭學心理的佔20%左右。教育系統自身也存在問題,農村教育方向出現偏差,並嚴重脱離實際。在國家實行高校全國統一考試製度下,基本上沒有跳出向高一級高校輸送新生為目標的.“應試教育”的模式,培養“書生型”畢業生。如果準備不上大學的話,很多學生就覺得沒有必要上高中,如果不想上高中,那麼也就不打算上九年級,這樣一來八年級便成了一個輟學高峯,國中教學的內容只與升學有關係,脱離實際生活的內容,不會因為多上一年學而給自己的生計帶來好處。

解決當前農村義務教育存在問題的幾點建議

(1)加大省、市一級對欠發達縣(市、區)義務教育的責任

目前社會各界對收入分配差異過大、貧富分化懸殊的危險性已經有了比較共同的認識,但對城鄉之間、地區之間教育上的"貧富分化懸殊"問題認識不足。而教育的不平等,最終將危害社會的安定、危害民族素質的提高、危害國家的發展。加大國家投入,保證國辦學校教育經費的穩定來源。一是增加的財政投入,二是擴大對社會税費徵收,反哺教育。而目前中國小校辦學經費短缺基本在一半左右。制定統一的教師收入標準,為改變薄弱校提供基本條件。目前改變差校的辦法大都從硬件上入手,但是,薄弱校的根本困難在於學校的創收能力弱,校長和教師的待遇與好校存在相當差距,只有制定和執行教師統一收入標準,才能保持薄弱校教師隊伍的穩定,保證優秀校長和教師向薄弱校的流動,從而實現迅速改變薄弱校的既定目標。

(2)加強師資力量的建設

建立一支高質量的農村義務教育師資隊伍,教育行政部門要加強農村中國小師資隊伍建設,儘量縮小與城市教師的差距。廣大農村中國小教師也應自覺地進行專業發展,不斷地提高教育教學能力,改進教育教學方法。學校要鼓勵廣大教師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激勵學生的求學慾望。

(3)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

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應從壓力情境、壓力體驗、壓力反應入手。而學生厭學、老師厭教、師生關係緊張、以考為本的僵化的學校管理體制,枯燥乏味的學校生活,已經成為學生過重學習壓力的更為深層的原因了。因此,我們不能僅僅是減輕作業負擔,課業負擔,考試負擔,而必須是在探明學生學習壓力的來源、類型、現狀、差異程度的基礎上,站在素質教育的高度上,以學為本,改變陳舊的學校教育評價體系,重建令人嚮往的學校生活。

(4)為農村學生的後續教育創造條件

要有步驟地增加一批農業高中和其它職業學校,農村各類職業學校要以教學為主,對文化科學基礎知識、專業知識和技能都要認真教好,還要講授農村經濟政策和科學管理知識。要把教學、生產勞動與科學技術的推廣應用等活動密切結合起來。要重視對沒有升學的高中、國中和國小的畢業生的職業技術教育,通過舉辦農民技術學校、短期培訓、專題講座等,使他們獲得一技之長。

希望我們的能一如繼往地重視教育,繼續加大對教育的支持力度。為教育説話,更要為教育辦事。象抓經濟建設一樣抓好教育發展,創造更多更好的優質教育資源,滿足人民不斷增長的對優質教育的需求;進一步加大對教育的投入力度,為教育的發展奠定良好的經濟基礎;進一步加強教育行政部門領導班子建設和教研部門隊伍建設,為教育的可持續穩步地發展奠定良好的領導基礎;進一步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穩定教師隊伍,為義務教育的發展奠定堅實的隊伍基礎。

參考資料:

1.《中國教育綠皮書》教育出版社

2.《當代教育變革淺析》武漢大學出版社

3.浙江農村義務教育調查報告範例

義務教育調查報告 篇4

卻藉助商品展銷會的形式,擅自使用“中華”、“全國”等字樣,並在宣傳單上編造虛假信息,以“廠價直銷”、“低價甩賣”等名義,加上現場贈送一些小禮品等形式,銷售過期積壓商品或假冒偽劣商品,特別是在農村及邊遠地區舉辦的一些服裝、日常生活用品、保健品等商品展銷會,誇大宣傳、誤導消費者的情況時有發生;個別酒店、賓館等會展場所提供者為謀取私利,招攬、組織開展展銷活動,不嚴格履行對入場主體的資格審查義務,致使許多證照不齊的經營主體進入商品展銷會從事違法經營活動,嚴重侵害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使廣大消費者對商品展銷會產生厭惡和牴觸心理。

二、商品展銷會監管中面臨的問題

(一)違法經營行為發現難。工商部門不能通過登記審批事先了解商品展銷會情況,只能通過日常巡查,或是通過關注廣告、互聯網等宣傳媒體,發現商品展銷會線索。不少以推介會、諮詢會、講座形式出現的商品展銷會,舉辦場所往往在各酒店、賓館內部,執法人員難以發現;個別舉辦者故意將開展時間定為週末或下午下班後,逃避監管;那些利用車輛深入農村開展流通展銷的經營者,更是和執法人員打起了“游擊戰”,對這類展銷活動發現較難。

(二)違法違規案件查處難。許多以出售保健品、保健器材為目的的商品展銷會往往打着免費講座、舉辦推介會的旗號,吸引消費者,最初幾天只展不銷,即將結束時才開始“最後一賣”。執法人員對其進行檢查時,現場往往找不到產品實物,無法對其是否構成違法經營行為進行認定。等到出現投訴,工商部門介入查處時,展銷人員早已人去樓空。

(三)案件調查過程取證難。取證難主要表現對參展產品質量、商標侵權認定難。目前對產品質量的監測以及對商標是否侵權的認定程序複雜,所需時間也較長,而商品展銷會時間短,流動性大,往往是認定結果還沒到,商品展銷會已經結束,相關責任人也不知去向。此外,因為對食品等一些商品的抽檢有抽檢基數的限制,對於那些先展後銷的商品展銷會,如果在檢查時其現場產品數量達不到抽檢基數的要求,只能放棄抽檢。

(四)消費利益受損維權難。一是投訴舉證難。商品展銷會往往在進行現貨交易時未能出具真實有效的銷貨憑證,工商部門受理投訴後,經常由於消費者無法提供有效的購物憑證,難以追究經營者的責任。二是售後服務難。特別是對那些異地辦展的經營者,一旦產品出現質量問題,“三包”無法實現,售後服務無法保障。三是責任追究難。對一些異地辦展,或查無下落的當地參展商追究責任時難度較大,異地尋找當事人增加維權成本和難度,對場地提供方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三十八條的規定進行追償時,往往因為找不到具體的展銷會主辦者而導致消費者投訴事項難以處結,可操作性不高。

三、加強商品展銷會監管的對策

(一)健全完善商品展銷會預報機制。為避免出現監管滯後的現象,要充分發揮基層工商所信息靈敏,反應快速的特點,加強對重點場所的`日常巡查、充分利用覆蓋全市的12315申訴站網絡,密切關注各種媒體發佈的商品展銷會宣傳廣告、海報、街頭傳單等,及時掌握各轄區內商品展銷會開辦情況並向市局預報,市局將基層所上報情況進行彙總分析後,有針對性地制定巡查計劃,從而推進監管關口前移、重心下移,使商品展銷會的監管由登記審核向屬地監管、日常監管過渡。

(二)全面建立部門聯動監管機制。由於商品展銷會的一些經營活動仍需進行嚴格的審批,如廣告的發佈等,這就使得工商部門事先獲知商品展銷會基本情況成為可能。建議在系統內建立起市局職能科室與基層工商所之間的聯動機制,如商標廣告科在受理涉及商品展銷會的廣告登記備案後,第一時間將相關信息告知市場合同科,然後由市場合同科根據屬地管轄,通知相關基層所實施重點監管,基層所在監管結束後,再將監管情況反饋給市場合同科,形成執法合力,努力使監管實現無縫對接。在系統外,加強與公安、消防、文化、安監、經貿委等部門的溝通,拓展信息來源渠道,及時發現商品展銷會舉辦線索,獲取更多的信息支持。

(三)探索建立商品展銷會備案機制。為破解監管中存在的查處難,取證難等問題,建議建立商品展銷會備案制。按照屬地管轄原則將備案權下放到基層工商所,並製作商品展銷會備案申請書,對備案申請人(單位)、備案人(單位)聯繫地址、聯繫方式、參展人員構成、商品展銷會名稱、展銷地址、場地使用證明、展銷商品類別等內容進行備案登記,對展銷商品中涉及食品的,要求參展方必須出具食品衞生許可證、全國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食品流通許可證等審批證件,並提交參展商品產品檢驗報告,無法提交相關材料的,堅決不許其進入商品展銷會經營。各基層所對商品展銷會實行展內巡查,並在一些大中型商品展銷會內設置12315維權投訴點,加大現場駐點比例,對一些容易引起消費投訴的商品展銷會加大巡查監管頻率,力爭全程監控,規範參展經營者展銷行為。

(四)建立消費維權先行賠付機制。建議商品展銷會在進行展前備案時,由商品展銷會舉辦方按展銷商品的總價值的“2%—5%”交納 “消費維權保證金”。在展會期間或者在展會後,發生消費者投訴,經鑑定和調查核實,侵權行為屬實的,可依照《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有關規定使用這筆“保證金”對消費者先行賠付。“保證金”的保留期限根據商品的保質期限來確定,一般不超過6個月。保留期屆滿後,未出現消費投訴情況的,全額退還“保證金”;出現消費投訴的,則根據賠償情況及保證金剩餘情況,辦理退款手續。通過這種做法,促使商品展銷會舉辦方嚴把參展商准入關,避免因展銷商一走了之而造成消費者投訴無門的尷尬局面。

義務教育調查報告 篇5

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在城市接受教育問題,是伴隨着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推進而出現的。自二十世紀90年代以來,農村富餘勞動力向城市流動發生了幾個顯著的變化:一是進城務工人員規模越來越大;二是家庭式流動的比例越來越高;三是隨父母進城的孩子已經成為第二代移民,他們生存在城市的邊緣,流動是他們的生存狀態,邊緣是他們所處的特殊的位置。預計到xx年將有3億流動人口湧入城市。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就學問題日益突出,並且已經成為我國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工作的一個難點和社會關注的焦點。

xx年x月x日至x月x日,市政協文教委組織部分委員就此問題開展了專題調研。委員們聽取了市教育局、公安局的情況介紹,走訪了朝陽、綠園、寬城、南關、雙陽等5個區的部門,並以座談形式與進城務工人員面對面交流。還深入到光復路市場、永春批發市場與務工人員進行訪談,在永春批發、正陽街裝潢市場作抽樣調查,發放100份《進城務工人員子女教育問題調查問卷》。通過調研,委員們與各層面人員座談、走訪達三百多人次,對進城務工人員子女的教育問題進行了多方面的探討和思考。

一、xx市進城務工人員子女義務教育問題的現狀

近幾年來,隨着我市進城務工人員的逐年增多,市區教育局在沒有相關政策和財力支持的情況下,本着貫徹《義務教育法》的精神,積極挖掘現有教育資源和潛力,做了大量工作,目前基本上解決了進城務工人員子女的義務教育問題。

1、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就學情況

目前,xx市市區中國小生248.230人,外來人口學生數佔全市中國小生總數的9.12%。外來人口中,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學齡未成年人的總數為22.637人,就學率為98.7%,基本都在公辦學校就讀,也有一部分在私立學校就讀。

據各區教育局對xx年6月底情況的統計,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在我市各區就學的情況如附表:

區 名 全區中國小生總數 其中就學務工人員子女 合 計 佔全區中國小生

的比例數

國中學生數 國小學生數

XX區 28.611 163 245 408 1.42%

XX區 42.530 869 3.475 4.344 10.21%

XX區 21.965 125 470 595 2.1%

XX區 34.547 1.802 3.691 5.493 15.9%

XX區 45.158 27 235 262 2.6%

XX區 45.860 3.308 845 4.153 9.1%

以上務工人員子女就學人數僅為學籍統計數字,還有相當一部分務工人員子女尚未辦理轉入手續,實際入學人數遠比學籍統計的要多。從各區數字分佈與實際調研,我們可以看到進城務工人員子女相對集中於XX區和XX區。而這兩個區中,大多集中在城鄉結合部。如XX區的126中學和28中學均為遠郊,集中率較大,分別為46.9%和11.7%。同時,從這些統計數據,我們又觀察到一種情況:務工人員子女的國小就學率比較高,而中學入學率相對較低。

2、對進城務工人員子女的教育管理情況

目前,我市教育部門制定了《xx市流動人口中適齡兒童就學暫行辦法》,並採取了5項具體措施。一是堅持按標準收費。各級教育部門對務工人員子女就學與本市跨區學生同等對待,並按物價局規定的標準收取寄讀費。二是堅持在全日制公辦學校就學。以流動人口所在地的公辦學校接收,隨時插班跟班就讀。三是堅持就近入學。按户籍管理規定,在臨時户口所在社區按相對就近的原則分配到指定的公辦學校(不含改制校、民辦學校)入學。四是堅持同等待遇和同等權利。流動人口子女有平等接受義務教育權利,與本地學生一樣參加評優、評獎和入隊、入團,以及參加各項校內外活動。五是單獨建籍、單獨管理。建立臨時學籍跟蹤管理制度,實行單獨造冊,統一管理,進出有記載有手續,定期上報。對完成九年制義務教育經考試合格的頒發證書。

3、公辦學校接受進城務工人員子女的收費情況

一是除一部分家庭經濟條件較好交擇校費上改制學校以外,其他子女均按國家規定的標準,由學校和家長協商收取相應的寄讀費。二是對部分確實因經濟困難而無力支付學費的,適當降低標準,減免就學費用。三是對極少數連生活都難以為計的特困生,採取黨員、領導包保制等措施,確保他們接受義務教育。

二、存在的問題

由於進城務工人員流動性大、分佈不均衡、區域較廣泛等特殊性,給教育教學管理帶來很多困難。

1、户籍管理與學籍管理相脱節

由於進城務工人員沒有户口,沒有固定居住地,入學後根據家長的工作變化隨意流動,有的來了不辦轉入手續,走了也不帶學籍,或人在學籍不在,或學籍在人不在,容易造成學生流失,這給各學校學籍管理帶來很大困難。

2、擠佔教育資源

目前,我國城市現行的義務教育費用基本由各級政府負責,務工人員子女離開本地後,由於其義務教育費用

沒有根據務工人員的就業流向在地區間劃轉,而務工人員就業所在地的城市財政又沒有包含進城務工人員子女的教育經費,這無疑就擠佔了城市學校的教育資源,造成接收學校的教育經費不足的壓力和負擔。

3、影響教育教學質量

一是由於務工人員子女就學隨意性大,隨時插班跟班就讀,影響教學進度;二是造成就讀學校的'班額過滿,使部分城郊學校基礎設施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三是有的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不合拍,還有的來自外省,教材不一致,學習態度不同,學習習慣不適應,無法與所在學校同步,總體上也拖了各區和學校教育質量的後腿。

4、政策難統一,收費難把握

目前,省、市沒有關於保障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入學的專項法律、法規或政策規定,教育部門及學校在具體操作過程中無法可依。務工人員層次不同,經濟收入不等,造成擇校能力和標準不一,使學校很難把握收費標準。而物價、財政、教育局紀檢等部門檢查比較嚴格,勢必出現因收費標準不等問題而被罰款。調研中反映,目前仍執行1986年的收費標準,寄讀費過低,學校入不敷出。

5、調查問卷進城務工人員反映的問題,如附表:

調查場所 發放

問卷數 回收

問卷數 外省市務工人員填卷數 本省務工人員填卷數 本地區務工人員填卷數 集中反映的問題

永春批發市場 50 46 14 9 23 收取寄讀費標準不一,差異較大,普遍偏高

正陽街裝潢

材料市場 50 44 20 9 15

三、意見及建議

第一,堅持與時俱進,未雨綢繆。雖然我市各級教育部門在政策依據和財力不足的情況下,暫時解決了目前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就學的困難,但是,隨着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大量務工人員將湧入城市,其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問題亦必將成為突出矛盾,解決不好將演化成社會問題。因此,建議政府要立足於城市化建設和經濟社會全面進步,結合xx市的實際研究部署教育發展戰略,立體思維,超前謀劃,切實解決好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就學問題。

第二,增強綜合管理功能。公安、物價、工商、計生、社區等部門與教育部門相互配合,形成多位一體、齊抓共管的教育管理網絡。市政府對此加強組織和領導,明確責任,統籌安排,研究措施;教育部門要將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就學作為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工作的內容,合理安排,制定計劃,協調、督促、指導招生學校做好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就學的接收工作和教學工作;公安、民政、計劃生育部門負責務工人員子女的認定、登記,向教育部門提供情況;財政部門協調安排接受就學學校必要的經費;計劃部門將務工人員子女就學列入城市社會事業發展計劃,並對接收務工人員子女較多的學校給予優惠政策;物價部門與教育部門等制定有關收費標準並核查學校收費情況。

第三,廣闢新的教育資源。鼓勵社會力量多元化投資辦學,是現階段解決流動人口子女教育問題最合適的選擇。建議各級政府以更開放、更全面、更務實的態度,積極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在務工人員子女較為集中的城鄉結合部創辦務工人員子女學校。

義務教育調查報告 篇6

1998年,電影《一個都不能少》使河北省赤城縣揚名全國。一位叫魏敏芝的國小代課教師找回失學孩子的故事,令千萬人潸然淚下。十年彈指一揮間,赤城縣貧困山村的孩子是否“一個都沒有少”?剛放暑假,我就奔赴該縣就農村義務教育問題進行調查。七月酷暑,輾轉跋涉於黃土溝壑,國家實行“兩免一補”政策帶來的變化,讓人感受到十分欣慰。

窮孩子圓了讀書夢

鵰鶚鎮上虎村村長回憶道:“20__年大年初八,村裏家家院落門口,到處撒着紅紅的炮屑。今年,孩兒們的炮放得熱鬧。為啥?上學不花錢!”XX年年,共和國莊嚴承諾:農村孩子讀書不再收學雜費、書本費,困難學生給予生活補貼。改革開放30年,九年制義務教育就此落地生根,真正做到“一個都不能少”!

讀書不花錢,家庭困難有補貼!幸福從天而降,一位叫閆曉旭的15歲女孩滿臉喜悦地告訴記者:“沒補貼,我三年前就該輟學回家了!”她父親閻萬富原本開車往返於內蒙古、張家口販羊,可四年前父親不慎摔成癱瘓,治病花了4萬多元,不僅負債累累,家裏還斷了生活來源。為籌集兩個孩子的學費、書費,閻家甚至停用自來水,改喝井水,可錢還是不夠。幸虧三年前縣財政加大農村義務教育補貼,對寄宿的貧困生每年予以1000元補助,這才保住了曉旭的學業。在村裏人眼裏,閻家是“讀書改變命運”的典範。哥哥前年考上河北工業大學。閻曉旭國小六年級,學習成績在鎮中心學校排全年級第三名。

月朗星稀,山路崎嶇。我深一腳、淺一腳摸黑走進鎮寧堡七年級學生郭興樂家。院裏,木架上堆着玉米棒子;屋裏,鍋裏煮着土豆——郭興樂説,這是一家的口糧。父親因腰椎病喪失勞動力,母親是啞巴。這個家有多難?最值錢的家當是一頭驢和50元買來的舊黑白電視。

按照“兩免一補”政策,學校把郭興樂列為特困生,每年補助1000元生活費,上國小三年級的妹妹郭興妹每年補助300生活費。郭興樂身體結實,憨厚靦腆,學習成績中等,但體育很好。學校舉辦運動會,獲3000米長跑第三名。提起20__年奧運會,郭興樂説想到北京看奧運。長大後代表中國參加奧運!他告訴記者,鎮寧堡離北京120公里,高速公路牌子上寫着。還沒去過北京,以後肯定能去!郭興樂父親拉着記者的手,激動地説:“村裏沒讓一個孩子失學,感謝政府!孩兒,記住恩德,好好唸書!”

XX年秋天,國家實行“兩免一補”,中央財政劃撥給赤城縣26萬元補貼資金,省補貼13.5萬元,赤城縣超出省定標準,配套27萬元資金,全部用於補助寄宿學生生活費,形成制度並逐年提高。當時,全縣經濟經過五年停滯徘徊,因鐵礦石開發稍有好轉,財政收入出現攀升。治貧先治愚,赤城縣教育撥款開始隨着財政經常性收入增加逐年增長。XX年至XX年,全縣累計投資8000萬元,新建擴建學校項目46個。XX年年教育投入高達3000多萬元。新建和維修學校項目21個,總投資1036萬元。從發放公教人員工資都困難,到稍有餘錢大力增加教育投入,變化從何而來?改革,源於一場危機……

用行動詮釋“再窮不能窮教育”

赤城縣28萬人,是張家口市面積最大的縣,也是著名的革命老區,當年的北平市委就是從這裏的大海陀山走進北京。如今,這裏依舊是國家重點扶持貧困縣,全縣農民人均收入只有2030元。

“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作為標語,此話已寫遍貧困地區的牆頭。做起來有多難?赤城縣財政局長孟建軍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XX年赤城縣農村義務教育警報頻傳,長期拖欠工資迫使教師大量出走。以全縣最好的縣一中為例,優秀骨幹老師紛紛去了北京,當年秋季開學,教師一次就走了30多位。因為當地教師每月收入只有800-900元,北京開出的工資是3000多元,外加解決全家北京户口。

赤城縣文教局卜明方局長告訴記者,全縣沒一個學生考上重點大學,領導和機關幹部紛紛把自己的孩子送往張家口讀書。赤城縣教育遭遇“雙重邊緣化”:教育被經濟發展邊緣化;農村教育又被城市教育嚴重地邊緣化。在財政局當副局長九年之久的孟建軍説了一句肺腑之言:“教育重要誰都清楚,貧困地區發工資都困難,沒錢,拿什麼投入?”

解決城鄉教育差距不能説空話。根治貧困,消除地區差異造成的落差,財政必須拿出真金白銀投入教育。危機促使縣委、縣政府高度關注農村教育。教師出身的赤城縣委書記趙佔華在全縣大會直言:“改變一個地方,使這個地方有所發展,領導幹部應做到兩條:一是深刻了解當地實際情況;二是要有強烈治理慾望。赤城發展要有後勁,就要很抓教育。否則,愧對人民!”

這一年,國務院召開了全國農村教育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農村教育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思路決定出路,縣政府痛下決心增加投入。孟建軍對記者報出一組數字:XX年,縣級財政對教育的投入是5772萬元,XX年8398萬元,去年達到10161萬元。小投入、小發展;大投入,大發展;不投入,沒發展!財政傾斜教育源於切膚之痛。“窮啥不能窮教育”,口號轉變成實際,必須用投入體現。

轉變觀念才能增加投入

國家實行“兩免一補”和地方經濟好轉,兩個條件促使赤城迅速扭轉教育被動落後的局面。XX年縣裏專門成立了縣長負責,各相關局長任委員的“兩免一補”工作領導小組。一是宣傳到位,國家家喻户曉;二是措施和配套資金到位。XX年,享受免雜費和書費的'學生8392人。

XX年年國家實行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新機制。赤城縣橫下一條心:除了落實中央相關政策,在生均公用經費上,縣級財政投入169萬元,生均補助水平按最高標準執行。國小生每人每年75元;國中生115元,分別高出河北省定標準15元、25元。

與此同時,文教局和財政局共同制定了特困寄宿生生活費補助標準:農村國中生年均1000元,國小生800元,並免收住宿費。貧困寄宿生生活費補助標準為:農村國中年生均500元,國小念生均300元。去年,全縣財政投入生活補貼資金50萬元,補助特困生239人次,貧困生1678人次。民生為本,雪中送炭,公共財政的陽光普照貧困生千家萬户。

XX年年10月,縣委、人大、政府、政協四大班子,就全縣教育問題深入調查,規模和力度前所未有。縣一中校長秦佔軍告訴記者,“XX年,縣裏以優惠政策,為教師修建了住宿樓。XX年年,多年來拖欠教師的100多萬元補貼和課時費一次性全部解決。”當年,縣財政安排特別預算,在全縣公開、公正、公平招考錄用70位教師,農村義務教育師資問題有效緩解。XX年年,赤城縣財政對教育的投入,高於全縣gdp增幅4.55個百分點,不能不説是一個奇蹟!

家有三鬥糧如今願做“孩子王”

生活貧困必然教育貧瘠,打破這個規則很難。

電影《一個都不能少》拍攝地鎮寧堡鄉水泉村,攝製組為感謝當地村民支持,臨別時捐資6萬元修建了一所“水泉希望國小”。一堵圍牆,兩間紅磚瓦房,XX年以前,這是赤城縣校舍最好的山村國小。1998年拍攝電影時,水泉村國小有28個學生,現在只剩6位。三年級以上學生被集中到鎮中心學校寄宿。

“財力充實固然重要,觀念轉變更重要。兩者合二為一,才能水到渠成。”孟建軍告訴記者,縣財政為此做了兩件事:一是增加對農村義務教育的總投入;二是狠抓整合教育資源佈局。

XX年,縣裏對農村中、國小進行全面調整。簡單地説,把偏遠地區的孩子向中心城鎮集中,實行寄宿制,縣裏按生員多少增大對學校和貧困學生的補貼。水泉村四年級以上的學生,被集中到30裏外的鎮寧堡中心學校唸書。

水泉希望國小校長李向平是學校現在唯一的老師,18歲高中畢業就在這裏代課,至今已30年教齡,見證了農村義務教育全部歷程。1978年李向平當代課老師時,每月收入5元;1983年土地承包後每月30元;1994年增加到100元;XX年轉為公辦老師,月收入600元。XX年漲到了1570元。

“過去的説法是‘家有三鬥糧,不當孩子王’,當農村教師沒吃沒喝收入低,我們學校5年換了6位老師。我如今算是趕上了好時候。”李向平説,這份收入他做夢都沒想到。如今,他在本村收入最高,受人尊敬羨慕!國家對貧困地區教育事業的支持,讓李向平唏噓不已:“為了這6個孩兒,水泉學校沒撤。政府重教,體惜貧困地區!”眾所周知,集中辦學有利於合理分配教師負擔,專職教學,節省開支,提高教學質量。但是,由於孩子太小、路途遙遠,無法寄宿,水泉國小因此得以保留。這裏還是“一個都不能少”的學校。

村長告訴記者,“村裏現在有43户,85口人。一些出去打工不回來。這幾年人減得厲害。沒有副業,封山種草,不讓養羊。就種一點土豆、玉米,沒錢。”水泉村去年農民人均收入620元,村債有3萬元,過去“普九”教育欠下。如何還?現在沒有説法。提起教育欠債,文教局卜明方局長介紹説,“一個是‘普九’欠債;一個是學校教育欠債。當年縣財政處於極其困難時期,全縣共欠外債960萬元,近幾年財政多方爭取資金,目前為止已償還債務350萬元。還剩600萬。教師工資已納入縣財政統籌,工資直接發放到教師賬户。XX年以來從未發生拖欠。去年開始,學生上學不交一分錢,亂收費現象徹底杜絕。

脱貧從教育做起

XX年年,赤城縣財政總收入累計完成4.25億元,增幅達65.5%,增長幅度創歷史最高水平。經濟發展加速全縣城鎮化進程,總投資近8000萬元的湯泉河綜合治理等重點城建工程相繼竣工,極大提升了縣城形象。農民進城購房和讀書的孩子多了。孟建軍介紹説,財政形勢雖有所好轉,仍是典型的“吃飯財政”。解決全縣2.4萬貧困人口温飽、2.9萬低收入人口脱貧任務艱鉅。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貧困地區要從根本上擺脱貧困走向小康,教育扶貧是關鍵。縣長王利民介紹説:“‘教促富’、‘富促教’,由此才能良性循環。縣政府在‘規劃’中明確提出: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以社會需求為導向,推進教育創新,促進城鄉教育協調發展。到20__年,包括民辦學校在內,全縣國小調整為33所,國中調整為2所,九年一貫制學校7所,普高調整為1所,職業高中1所。”

和諧社會,民生為本。財政如何切好這個蛋糕?

義務教育調查報告 篇7

一、 引 言

毋庸直言,新世紀的中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正處在非常重要的時期。目前,我國農業在總體上實現了温飽、進入小康的前兩步目標,已經開始向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戰略目標邁進。然而,中國農村的現狀卻令人擔憂。目前,我國農民整體素質較低,難以適應現代化農業需要的狀況,這將成為阻礙我國農業進一步發展的最大障礙。這樣,如何培養大批安心在農村的專業人才和具有較高素質的農村勞動者,適應農村經濟改革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就成為農村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重要任務。 而農村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重要內容就是普及農村義務教育。

應當承認,新中國成立半個世紀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國家相繼作出了《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頒佈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等一系列法律和法規,採取了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促使我國農村義務教育事業長足發展,為農村培養了一大批有文化的勞動者, 但是,由於受傳統教育的影響,長期以來,農村教育結構單一,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薄弱,教學內容缺乏地方特色,一些地方往往把升學教育作為教育工作唯一追求的目標,忽視回鄉參加生產勞動的大批中國小畢業生對生產知識和技術的需要,結果少數升了學的學生再也不回本地了;而回鄉參加生產勞動的中國小畢業生,又在思想、心理、技術、勞動技能上缺乏準備。於是,造成了這樣的結果:投入農業生產第一線越早的人,往往文化水平較低(文盲、半文盲,國小、國中流失生或畢業生),農村吸收運用科學技術的能力較弱,貧困地區尤其突出。在農村教育管理體制上,長期是教育部門一家管教育,對農村的需要考慮較少,致使農村教育與當地生產和羣眾生活脱節,造成教育在育人、促進經濟發展、推動社會全面進步的功能得不到充分發揮,影響了廣大農民參與辦學和送子女入學的積極性。科教興國是中國的基本國策,沒有農業、農村的現代化,國家的現代化就是一句空話,而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關鍵在科技,基礎是教育。任何一個取消絕對平均主義政策的社會,人口素質的差異都將直接導致效率的差異,進而導致收入結果的差異。

二、調查方式

我們選擇了訪談式的調查方式,問卷式調查用於收集標準化的定量資料,訪談式調查用於收集非標準化的無結構的定性資料。但是我們得到豐富的、個性化的信息,有價值的談話記錄下來。本次調查我們採用訪談法,正式想通過這種面對面的交談的方式,探詢我縣義務教育現狀。

在訪談人羣選擇上,我們依教育主體中心,採取發散的方式,尋找可以影響到鄉村義務教育的各大主體。我們分別和家長、學生、教師進行了訪談。

三、被調查者對教育費用的負擔能力及評價

⒈ 關於家庭在20xx年全年中支出最多的項目。7.37%的被調查者反映是購買化肥、種子、農藥等生產性支出,25.70%的被調查者反映是吃穿用等生活性支出,51.39%的被調查者反映的是教育支出,9.76%的被調查者反映是住房及醫療支出,5.78%的被調查者反映是其它支出(可填空)。可以看出,教育支出的在大多數被調查者的家庭支出中排在首位,農民的教育費用負擔比較大,遠遠高於農業

生產、吃穿用、和住房與醫療費用等支出項目。在其它項目中多為大比非農產業投資,如購買汽車、機器等。如表所示:

家庭在20xx年全年中支出最多的項目 購買化肥、種子、農藥等生產性支出 吃穿用等生活性支出 教育支出 住房及醫療支出 其它支出

人數 37 129 258 49 29

比例 7.37% 25.70% 51.39% 9.76% 5.78%

⒉ 關於目前義務教育收費的合理性評價。23.90%的被調查者認為國小合理,國中過高,13.75%的被調查者認為國小過高,國中合理,45.22%的被調查者認為都過高,17.13的被調查者認為都比較合理。綜合比較,認為收費都過高的被調查者的比例高於認為都比較合理地方被調查者,認為國小收費合理的被調查者佔41.03%,認為國中收費合理的被調查者佔30.88%,認為國小收費過高的佔58.97%,認為國中收費過高的佔71.12%。可以看出,總體上還是認為過高,義務教育收費還是被調查者意見比較大、比較多的'問題。如表所示:

目前義務教育收費的合理性評價 國小合理, 國中過高 國小過高,國中合理 都過高 都比較合理

人 數 120 69 227 86

比 例 23.90% 13.75% 45.22% 17.13%

⒊ 關於家庭中義務教育費用不能及時繳納時的採取的辦法。57.76%的被調查者的家庭向親友求助借貸,8.37%的被調查者的家庭請求學校批准緩交,4.18%的被調查者的家庭請求政府幫助,3.59%的被調查者的家庭選擇讓受教育者輟學,15.34%的被調查者的家庭想其它辦法,10.76%的被調查者的家庭不借貸或沒有這項支出。這表明89.24%的被調查者的家庭中存在繳費困難,並且大多積極爭取解決,或以自己借貸的方式解決,或找學校、政府幫助。只有3.59%的被調查者的家庭是在繳費困難時採取消極態度,選擇讓受教育者輟學。

家庭中義務教育 費用不能及時繳 納時 向親友求助借貸 請求學校批准緩交 請求政府幫助 讓受教育者輟學 想其它辦法 不借貸或沒有這項支出

人數 290 42 21 18 77 54

比例 57.76% 8.37% 4.18% 3.59% 15.34% 10.76%

四、關於鄉村學校學生失學的問題

㈠ 鄉村學校教師對所代班學生失學現象的反映

⒈ 關於失學學生數量

的問題。32.02%的老師反映每年沒有失學的現象,46.49%的老師反映每年有5名以下的學生失學,14.91%的老師反映每年有5-10名學生失學,6.58%的老師反映每年有10名以上的學生失學.67.98%的反映有現象,這表明失學現象比較嚴重,很普遍。詳見下表:

教師對學生失學現象的反映 沒有失 學現象 每年有5名以下的學生失學 每年有5-10名學生失學 每年有10名以上的學生

人數 73 106 34 15

比例 32.02% 46.49% 14.91% 6.58%

⒉ 關於女生在失學學生中所佔比例問題。在185位老師裏面,56位老師反映女生的比例在30%以下,39位老師反映女生的比例在30-50%,41位老師反映女生的比例在50-70%,19還有位老師反映生比例在70%以上.失學學生中女生比例在50%以下的情況佔61.29%,在50%以上的情況佔38.71%,顯示出目前女生的失學情況並不比男生嚴重,人們在關於子女輟學上對於傳統的“重男輕女”觀念有所改變。詳見下表:

女生在失學學生中所佔比例 30%以下 30-50% 50-70% 70%以上

人 數 56 39 41 19

比 例 36.13% 25.16 26.45% 12.26%

⒊ 學生失學現象的趨勢上。9.65%的老師反映是逐年上升,27.63%的老師反映是逐年下降,32.46%的老師反映是基本持平,26.75%的老師反映是偶爾發生,3.51%的老師不清楚.這一問題上,只有9.65%的被調查老師反映逐年上升,32.46%的老師反映基本平衡,排除不清楚的老師的比例,其餘59.21的老師反映失學趨勢朝好的方面走。如下表所示:

對失學現象的趨勢 逐年上升 基本持平 逐年下降 偶爾發生 不清楚

人 數 22 63 64 61 8

比 例 9.65% 27.63% 32.46% 26.75% 3.51%

⒋ 對於學生的失學原因(多選)。49.12%的老師認為是學生自己對學習缺乏興趣或學業不理想所致,56.14%的老師認為是因為學生家庭經濟困難導致的,24.56%的老師認為是學生家長的思想觀念導致的,4.82%的老師認為是因為學校無法滿足學生需要所致,3.07%的老師認為是其他原因所致.在老師門眼中,學生失學的原因排在首位的是客觀經濟原因,家庭條件不好,其次就是學生自己原因,對繼續學習缺乏興趣,家長方面的因素處於第三位,後面就是學校無法滿足學生需要等和其它因素。如下表所示:

對失學原因的分析 學生自己對學習缺乏興趣或學業不理想所致 學生家庭經濟困難導致 學生家長的思想觀念導致 學校無法滿足學生需要所致 其他原因

人數 112 128 56 11 7

比例 49.12% 56.14% 24.56% 4.82% 3.07%

⒌ 對於學生提出退學老師採取的對策(多選)。48.25%的老師自己深入了情況,弄清原因,並予以幫助,21.49%的老師馬上向學校反映,請求學校領導解決,52.63%的老師與學生家長聯繫,一同商討解決,1.75%的老師選擇向社會求助,3.70%的老師選擇通過法律手段解決,0.44%的老師選擇其他辦法.在處理學生主動退學方面,老師首選的辦法是與學生家長聯繫一起解決,老師們第二個優先的辦法就是自己瞭解情況,爭取自己解決,第三位的就是請求學校解決,老師們的第四個選擇就是尋求法律手段解決,而請求社會幫助的只佔較小比例。詳見下表:

有學生提出退學時,老師 自己深入瞭解情況,弄清原因,並予以幫助 馬上向學校反映,請求學校領導解決 與學生家長聯繫,一同商討解決 選擇向社會求助 選擇通過法律手段解決 選擇其他辦法

人數 110 49 120 4 7 1

比例 48.25% 21.49% 52.63% 1.76% 3.08% 0.44%

(二)鄉村學校學生失學現象的分析

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失學是普遍存在的,從絕對數量看,還比較多,這説明失學問題在目前還是比較嚴重.從年級上看,據老師反映以畢業班為最多,特別是國中三年級 ,往往有有大面積地輟學,這説明需要穩定學生的求學心理.從性別上看,男生失學所佔比例略高於女生,與以往女生失學為主不同,表明傳統的重男輕女思想有很大改觀,人們對子女上學更趨現在,理性.從失學趨勢上,是基本持平,並逐年下降,趨勢是好的,需要進一步改進.

五、關於鄉村中義務教育法律法規相關問題

(一)教師部分

⒈ 對國家義務教育法律法規的瞭解程度。39.04%的老師知道並很清楚,56.14%的老師有所瞭解,2.63%的老師聽説過,沒有老師是第一次聽説。詳見下表:

對國家義務教育法律法規

的瞭解程度 很清楚 有所瞭解 聽説過 第一次聽説

人 數 89 133 6 0

比 例 39.04% 58.33% 2.63% 0.00%

⒉ 對於學校是否對義務教育法制化管理採取措施。26.32%的老師認為沒有,73.68%的老師認為有。詳見下表:

學校是否對義務教育法制化管理採取措施 沒 有 有

人 數 60 168

比 例 26.32% 73.68%

⒊ 學生和家長關於教育的法制觀念。5.70%的老師認為學生和家長根本就沒有,90.79%的老師認為學生和家長有一定的意識,但普遍不強,2.63%的老師認為學生和家長有很強的法制觀念,0.88%的老師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詳見下表:

在老師眼中,學生和家長關於教育的法制觀念 根本就沒有 有一定的意識,但普遍不強 有很強的法制觀念 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

人數 13 207 6 2

比例 5.70% 90.79% 2.63% 0.88%

對於義務教育法等法律法規,95.18%的老師瞭解或很清楚,這説明老師們的教育法制意識很強.但是從學校對義務教育採取法制化措施看26.26%的老師認為沒有,説明了義務教育法在學校裏需要更多地體現為一種法律制度、法制行為.而在老師眼中,學生及其家長絕大部分有一定義務教育法制觀念和意識。這説明義務教育法律法規在農村有一定的影響。政府對義務教育法宣傳有一定的作用。但是根據老師們的建議看,家長和老師對義務教育法的理解需要得到進一步的指導。特別是那些需要澄清的模糊性認識,那些與現實條件不相適應的部分。

(二)學生及家長等於國家義務教育法律法規的瞭解程度及瞭解方式

⒈關於對國家義務教育法律法規的瞭解程度。14.34%的被調查者的回答是很清楚,61.95%的被調查者的回答是知道一點,23.71%的被調查者回答不知道。這表明多數被調查者對國家義務教育法律法規有所瞭解,但非常有限,還有部分被調查者根本不知道。詳見下表:

受訪者對義務教育法律法規的瞭解程度 很清楚 知道一點 不知道

人 數 72 311 119

比 例 14.34% 61.95% 23.71%

⒉ 關於對國家義務教育法律法規的瞭解渠道。

在483位被調查者中,37.25%的被調查者反映是通過電視等媒體宣傳報道瞭解的,23.90%的被調查者反映是通過報刊雜誌瞭解的,13.15%的被調查者反映是通過政府以其它形式宣傳瞭解的,16.14%的被調查者反映是通過學校宣傳瞭解的,9.56%的被調查者反映是通過其它方式瞭解到的。在知道國家義務教育法律法規的被調查者中,最主要的瞭解渠道是電視等媒體的宣傳報道,其次是報刊雜誌,通過政府(這裏主要是指基層政府組織)其它方式的宣傳瞭解的被調查者並不多,只佔13.15%,學校在這裏作用也不是特別地突出。詳見下表:

瞭解方式 電視等媒體宣傳報道 報刊雜誌 政府以其它形式宣傳 學校宣傳 其它方式

人 數 132 92 50 62 37

比 例 37.25% 23.90% 13.15% 16.14% 9.56%

六、被調查者對完善農村義務教育的意見和建議

⒈鄉村教師對完善農村義務教育的認識和建議

對完善我國農村義務教育有何建議(開放式)?有120多位老師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綜合來看,有40多位認為應該加強義務教育法律觀念,有38位老師認為國家應加大義務教育投入,有26位老師提到應加快農村經濟發展,有19位老師認為必須加深農村義務教育的宣傳 ,有16位老師認為應該實行完全免費的義務教育,有12位老師認為深化農村税費改革,切實減輕農民負擔,有10為位老師提出教育行政部門加強內部管理,改善工作作風.還有部分老師分別提到增強農村學校教材的適應性,與就業相聯繫,提高教學質量,提高教師地位實際和收入,改變學生及其家長的陳舊的思想觀念等.

⒉學生及家長等對目前農村義務教育實施的情況的評價及對改善狀況的建議

①關於對目前農村義務教育的評價,3.19%的被調查者認為很好,15.74%的被調查者認為較好,40.64%的被調查者認為一般,30.67%的被調查者認為較差,5.98%的被調查者認為很差,3.78%的被調查者回答不清楚。

受訪者對目前農村義務教育的評價 很 好 較 好 一 般 較 差 很 差 不清 楚

人數 16 79 204 154 30 19

比例 3.19% 15.74% 40.64% 30.67% 5.98% 3.78%

②關於對改善目前農村義務教育的主要着力點(多選),25.90%的被調查者認為在於推進農村經濟建設,49.00%的被調查者認為在於減輕農民負擔,26.89%的被調查者認為在於國家擴大農村義務教育的投入,改進教學設施、設備,21.94%的被調查者認為在於提高中國小教師水平,13.55%的被調查者認為在於增強農民的教育意識,1.20%的被調查者有其它見解。

受訪者認為改善目前農村義務教育的主要着力點 推進農村經濟建設 減輕農民負擔 國家擴大農村義務教育的投入,改進教學設施、設備 提高教師水平 增強農民的教育意識 其 它

人數 130 246 135 110 68 6

比例 25.90% 49.00% 26.89% 21.94% 13.55% 1.20%

義務教育調查報告 篇8

一、調查的基本情況

根據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的要求,為了更準確的掌握全縣義務教育寄宿制學校的管理運行情況,以利於更有針對性的加強寄宿制學校管理,提高辦學水平,根據縣人民政府辦公室《關於做好農村中國小布局調整和實施寄宿制學校建設工作的意見》(宜縣府辦〔〕42號)精神,對全縣義務教育階段49所(其中國中46所,國小3所)寄宿制學校管理、運行情況進行了調研。通過實際調研,發現我縣寄宿制學校建設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但同時也存在不少突出的亟待解決的問題。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二、寄宿制學校建設的主要經驗和成績

1、寄宿制學校建設整合了教育資源,使全縣義務教育逐步走上優質均衡發展的道路。至xx年,全縣義務教育階段共建寄宿制學校49所,寄宿學生41164人,佔義務教育學生總數的38%。自寄宿制國中建設以來,全縣共撤併國中(含戴帽國中)30所,並剝離了縣一中、縣二中、蕨溪中學、白花中學四所高完中的國中部,將四所高完中辦為純高中。利用撤併的國中校舍合理調整國小布局,全縣國小xx年476所,至xx年381所,撤併國小95所。寄宿制學校建設較好的整合了教育資源,避免了重複建設,為國家節約了數千萬教育經費;改變了學校過於分散、規模過小的局面,逐步走上規模發展的道路;改變了教師分不進、留不住,學生大量流失的局面,學生享受到了優質教育資源,逐步走上了優質均衡發展的道路。部分年齡大、素質偏低的村小教師到寄宿制學校當生活老師,充分發揮他們耐心細緻的特長,調動了他們的工作熱情。

2、寄宿制學校強化了安全管理,保障寄宿學生在校安全。家長將學生交給學校最大的'擔心是安全,寄宿制學校最大的壓力也是安全,因此安全管理理所當然是寄宿制學校的第一管理。寄宿制學校陸續安裝校園監控系統,對校園進行全方位全程安全監控。學校實行半封閉管理,住校學生必須完善請假手續才能出校園。家長可以到校看望孩子。學校門衞24小時值班,學校行政和班主任輪流值班(住值班室)。住校學生定牀定位,有序管理,寢室管理人員24小時值班,吃住在學生寢室的值班室,且女生寢室的管理人員必須是女管理人員。寄宿制學校均與當地醫院取得了聯繫,不論什麼時候學生有病,醫生都能及時出診或者候診。

3、寄宿制學校強化了後勤服務和飲食衞生管理,為學生健康成長提供保障。學生正處於身體成長髮育的關鍵時期,寄宿制學校必須對學生的健康成長負責。學生每週的食譜公佈在黑板上,接受學生、家長和社會監督。早餐一般是包子、饅頭、稀飯,午餐、晚餐是葷素搭配,都是變換口味做的,買米買菜專人檢查質量,有完善的食品留樣制度和措施,使學生吃得放心,吃得營養。部分學校的食堂可以提供“小炒”,供家庭經濟條件較好的學生選擇。建立試嘗留樣和學生餐前食堂巡視制度,值周教師守候學生用餐制度。為保證飲食安全,學校一律要求學生自帶餐具。學校早晚為學生提供洗用熱水(國小生用水由教師調好水温並放給學生),保證學生生活安全。

4、寄宿制學校強化了全面質量管理,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寄宿制學校建立健全了一整套規章制度、管理職責,保障寄宿制學校正常運行,保證學生課外活動、體育鍛煉和良好行為習慣養成。國小生早上由生活老師帶領鍛鍊身體,晚上看電視(新聞、少兒動畫、國小生禮儀行為習慣等內容的光碟),自由閲覽、製作手工,每月一次文體活動(表演或者比賽),讓學生玩得高興,過得充實、學得愉快。國中寄宿制學生在保證課外活動和睡眠時間的前提下組織上早晚自習,一般上一節早自習,二至三節晚自習。

5、寄宿制學校建立了家校聯繫制度,形成了教育合力。間週一次家長回執單,瞭解家長對學校的建議和意見,對家長提出的問題有條件的及時整改,暫不具備條件的向家長做好解釋。實行家長訪談日製度,每期不少於一次家長座談會。

義務教育調查報告 篇9

一、引言

自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以來,中國經濟飛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到目前為止,中國已基本上實現了進入小康社會的目標。與此同時經濟發展的不協調因素也在逐漸顯現,城鄉經濟差距越來越大。佔中國大部分面積的農村仍然處在貧窮落後之中。農民整體素質偏低、農村專業人才缺乏等因素嚴重阻礙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因此,如何培養大批能安心在農村工作的專業人才和具有較高素質的農村勞動者、適應農村經濟改革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就成為農村改革和發展的主要任務。而其重要內容就是普及農村九年義務教育。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發以來,我國的義務教育取得了長足發展,使我國的國民素質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提升。1986年,國務院頒發了《義務教育法》,這使得義務教育在法律上得到了保護,更進一步的促進了義務教育的發展,而其也成為中國義務教育史上的里程碑。但是在經濟發展緩慢的農村,受經濟、環境、人口、教學資源等因素的影響,我國的農村義務教育仍然很難實現普及。農村義務教育特別是中西部農村義務教育的發展仍然步履維艱。為了從根本上改變這一狀況,國家從XX年開始逐步從中西部農村開始免除九年義務教育體制下學生的學雜費。這樣的政策到底對義務教育的發展起了多大的作用呢?帶着這樣的疑問,我對湖南省汨羅市進行了為期一個星期的調查。現將活動中所發現的一些情況和問題總結出來,僅希望能對義務教育的發展有所幫助。

二、農村九年義務教育的一些基本狀況

1) 對九年義務教育的瞭解狀況 在被調查者中有59.2%的被調查者知道什麼是九年義務教育,但在與他們的交談中我們發現大多數被調查者只是知道九年義務教育即是讀滿國小和國中而已,而並不瞭解其他的相關教育問題;與此同時還有39.8%的被調查者反映説不知道什麼是九年義務教育。這説明在農村特別是一些貧困落後的山區農村人民對義務教育的瞭解還很膚淺,義務教育的觀念還沒得到足夠的落實,國家的相關部門應多加強義務教育的宣傳力度,加深其在農村居民心中的印象,是義務教育的觀念得到普及。

2) 家長對學生學習的關心情況 在被調查者中有97.1%的人都認為讀書對孩子今後的成長道路產生重要的影響。再和這一部分被調查者交談中我們發現他們中有相當大一部分人都希望子女努力學習考入大學,通過學習來改變命運,通過讀大學去找到好的工作,然後再融入城市,過上更好的生活。還有一部分被調查者認為學點東西會對以後有用,但並不關心孩子是否上大學。與此同時還有2.9的被調查者認為讀書與否對孩子以後的影響並不大。

三、國家政策及政府對農村九年義務教育的影響

1)免除學雜費對農村九年義務教育的影響 在調查中有5.8%的被調查者認為免除學雜費並沒有減輕家庭經濟負擔;有45.6%的被調查者反映這一政策減輕了一定的家庭負擔;有40.8%的被調查者認為免除學雜費對減輕家庭經濟負擔起了很大的'作用;還有6.8%的被調查者認為免除學雜費對減輕家庭經濟負擔起了非常大的作用。而在減免學雜費後有93.2%的被調查者表示願意讓自己的子女繼續完成九年義務教育,還有6.8%的被調查者表示會根據家庭情況而定是否讓孩子完成九年義務教育。這説明減免學雜費這一項政策在總體上是起了非常積極的作用的,減免學雜費對農村特別是西部農村的普及義務教育將起大非常重要的作用。

2)關於變相收費和政策落實問題 在減免學雜費後有20.4%的被調查者認為學校肯定會變相收取費用;有47.6%的被調查者認為學校一般會變相收取費用;而只有29.1%不到三成的被調查者認為學校不會變相收取費用。而在這一政策是否落實選項中有16.5%的被調查者認為這一項政策會很好的被落實;有36.9%的被調查者認為這一政策只會被部分落實;還有16.5%的被調查者認為這一政策不會被落實;而有22.3%的人認為不清楚這一政策是否會被落實。這説明學校與家長之間的信任感和交流還不夠,也同時説明學校的財務狀況還不夠公開,家長未能及時掌握學校的一些最基本的財務狀況。

3)政府對教育的影響 在被調查者中有21.4%的人覺得政府很重視教育;有36.9%的被調查者認為政府對教育的重視程度一般;有25.2%的被調查者認為政府不夠重視教育;還有16.5%的被調查者並不瞭解這一狀況。這説明在被調查者中有隻有不到六成的人認為政府還算重視教育,而這樣的情況在對於急於改變落後局面、提高人口素質的農村來説,政府做做的顯然還遠遠不夠,政府應當發揮其佔主體地位的作用,充分調配資源,全面、完整的落實教育政策,在農村為基礎教育的發展大亮綠燈。而在你希望政府能夠給農村教育提供怎樣的優惠政策中,有79.6%的被調查者表示希望國家能夠派送更多的好老師來提高教學質量;另外還有15.5%的被調查者希望國家通過撥款改善教育基礎設施來促進農村教育的發展。這在一定程度上説明了在當今經濟快速發展的農村師資的缺乏問題可能遠比基礎教育設施改善問題要嚴峻。

四、經濟因素對農村義務教育影響

1)經濟因素對學生輟學的影響 在未完成九年義務教育學生的輟學原因中有51.5%的被調查者認為是家裏沒錢迫使孩子輟學;有2.9%的被調查者認為是家長認為讀書沒用而選擇讓孩子輟學;有27.2%的被調查者認為是孩子自己不願意讀書而自己選擇放棄求學;還有17.3%的被調查者認為孩子輟學是其他因素造成的。這説明經濟因素仍然是導致孩子輟學的最主要原因,而隨着農村經濟的日益改善孩子自身的因素也在不斷加強。而在家庭經濟很困難的情況下有62.1%的被調查者回通過向親戚朋友借錢來繼續讓孩子上學;有16.5%的被調查者會通過貸款的途徑來讓孩子上學;與此同時在面對這一問題時也有7.8%的被調查者只能無奈的選擇讓孩子輟學;還有12.6%的被調查者表示會通過其他方式來解決這一問題。令我們驚訝的是在接受我們調查訪問的人羣中居然沒有一個人提到在遇到這一問題時會通過向政府求助來解決孩子上學的問題。這在很大程度上説明了在現在的很多農村地區人民對通過向政府求助來解決教育問題的這種觀念還很陌生,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政府所做的工作還不夠到位。

2)其他一些影響孩子輟學的因素 學生的輟學問題一直以來都是農村教育發展難以解決的頑固性問題。多年來經濟因素一直都成為學生輟學的最主要因素,而其阻礙學生求學的主體性地位至今仍未改變,但隨着農村經濟的發展和國家教育政策的改善,其主體性地位正在顯着的發生着變化。在僅隨其後的原因中學生的自身因素正在逐漸加強,在農村經濟環境不斷改變的情況下,很多學生很難在相對枯燥的學習和不斷改變的生活條件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使得大多數學生的行為價值取向緩慢的發生着變化,在隨後的過程中將使其無法抗拒外界的誘惑而對學習的興趣日益減弱,最終促使其輟學,而這樣的情況在條件越好的地方問題就越突出。而在這一狀況的發展過程中,家長所起的作用無疑是特別重要的,如果家長在孩子的着一變化過程中能敏鋭的洞察到這一現象或者多跟孩子溝通交流,那麼孩子將在很大程度上避免這種結果的發生。還有一個因素就是家長的觀念問題,很多家長在讀書的認識上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很多的落後思想佔據他們的腦海,使得處於相對被動地位的孩子沒辦法選擇自己讀書的機會。

五、關於溝通問題對義務教育的影響

1)關於家長與學校的溝通問題 學校與家長是孩子處於受初級教育階段最為重要的兩個客體,他們將對孩子在這個階段的成長與學習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家長與學校之間的溝通問題就顯得尤為重要。但是我們在調查訪談中發現,很多家長所做的僅僅是將孩子送到學校讀書而已,而對於孩子在學校中的情況則知之甚少。很多家長都認為教育就是學校的事,學校作為教育的載體其作用就是教育孩子,而自己的作用則不大。這就是家長的自身認識不足使得與學校之間的溝通交流出現了障礙,而其進一步的危害就是造成家長對學校的不信任,家長不能有效的瞭解到孩子在學校中的學習情況,不利與孩子的學習和成長。而在這個問題中,家長的過失顯然要大得多,學校只能通過家訪和家長會的形式來向家長傳達孩子在學校的信息,而其主動權相當一部分都在家長這裏。在通過對學校老師和校長的訪談中我們發現,學校每年都會舉行家長會,以便家長能瞭解到孩子在學校中的信息,但是每次家長的出席率都會很低,使其作用大打折扣。因此,家長與學校之間的溝通交流問題在對義務教育中也是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

2)關於孩子與家長之間的溝通交流問題 在關於和孩子的交流問題中有81.6%的家長表示會和孩子進行溝通;有4.9%的家長表示不會和孩子進行溝通;有8.7%的家長反映到自己對這個情況不瞭解;還有4.9%的家長表示他們根本沒考慮過這個問題。這反映出大多數的家長都會有意願和孩子進行溝通交流,但在我們的訪談中我們發現很多家長在實際生活中根本很少和孩子進行溝通與交流,即便是交流也是“不平等”的交流。就家長們自己的話説就是“小孩子,懂什麼”。其實孩子在受義務教育的階段成長很快,他們特別需要父母對自己的關愛,而父母也應當及時瞭解孩子心態的微弱變化,以便對孩子的行為進行正確的引導。

六、調查過程中所發現的其他問題

1)學校基礎設施建設問題 近幾年國家財政對教育的投入越來越大,伴隨着大量財政的投入,大部分地區的基礎教學設施都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改善。我們開展調查的國小分為兩個部分,總共6間教室,條件比較艱苦,有的教室沒有門,沒有玻璃,更談不上風扇。這樣的教室是冬不避風,夏不防暑,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下學習確實相當辛苦。學生在課餘也沒有任何娛樂設施,這樣的環境對學生的成長相當不利。只希望國家還能繼續加大對基礎教育設施建設的投入,改善類似於這樣的教育設施,為義務教育在硬件上做好保障。

2)關於教師的系列問題 當今義務教育發展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師資缺乏,而為了滿足孩子的上學要求,地方政府只能從當地去挑選一部分相對有知識的人來代理教師的職責,即為鄉村代課老師。這些老師平時在家種地幹活,到上課時間就去學校給孩子上課。這無疑會產生一系列的問題。首先這些老師素質問題,因為這些老師的專業水平達不到要求,對很多問題都會缺乏準確的判斷;其次是這些老師的教學方法問題,因為他們沒有接受過系統的培訓,並不懂得該怎樣高效的傳達自己的想法,使得孩子可能無法掌握該學習的知識,造成對孩子學習的影響。但是中國的一系列實際情況迫使這些問題很難解決,在國家無法提供足夠師資力量的時候,當地政府就應該運用自身所擁有的權力,對代課老師進行一系列的系統培訓,通過考核的方式來提高代課老師的整體素質,從而逐漸解決師資的缺乏問題。

以上是我在對我們所發現和看到的問題進行的一系列總結,希望能對義務教育的發展起一定的作用。

義務教育調查報告 篇10

隨着我國經濟的發展,城鄉教育發展極不平衡。農村教育明顯落後於城市教育。我國農村有着9億人口,其教育的發展直接關係到農村經濟的發展和整個國家的進步。為了瞭解當前農村教育現狀,四川農業大學文法學院的同學深入大邑縣金星鄉,進行了實地調查。調查以問卷和訪談的形式進行,並得出如下調查結論。

一.調查中農村教育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1.農村經濟比較落後,教育與城市相比有着較大差距

農村的經濟發展相對緩慢,農村財政比較緊張,各種經費特別是教育經費是嚴重的不足,從而導致農村學校的可持續發展難以實現。農村學校的環境相當艱難,農村學校教學和辦公環境、教學儀器、試驗設備、圖書資料與城市學校相比有着天壤之別。就拿英語來説,城市學校的英語教育遠遠強於農村,很多農村國小的孩子根本沒有上過英語課,這就在起點上落後於城市。

2.農村師資力量不夠

農村教師的工資待遇普遍偏低,很多師範學校畢業的人不願意到農村教書,農村教師素質明顯低於城市,加之人事制度和管理制度限制着農村師資力量的調整。農村學校有相當一部分教師是民辦轉公辦或村聘教師,學歷不合格,沒有經過正規的師範教育。憑經驗施教,觀念落後、教法陳舊。加之學校給教師提供外出學習培訓、交流的機會少,多數教師不能進行教育科研和教學改革。教師隊伍年齡結構不合理。教師隊伍整體存在着年齡偏大、知識結構老化、缺乏創新意識等問題。面對新形勢下的素質教育,面對新課程改革,他們往往顯得力不從心。

3.農村家庭因素影響子女教育問題

首先在於農村,家庭條件本來就有限,他們的父母文化水平也不高,只有學校在教育着孩子們,一回到家中就是無人管教了,孩子們只在學校裏學習而到了家中基本上就是玩了,這樣一來就影響了孩子們的學習成績。

同時也受傳統愚昧的影響家長們都認為讀書無用而排斥教育,一些貧困地區地理位置僻遠,與外界社會聯繫甚少,世代相傳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依然盛行。不少人思想觀念陳腐,認為孩子在家勞動是天經地義的事,而送孩子去上學是一大損失;而又受市場經濟的影響,在大學生就業整體不樂觀的大背景下,那些揹負着很大債務學習的農村孩子,一旦畢業就無法找到一個合適的工作,相對而言對於他們較高的教育風險投資就得不到回報。而農村教育的出口又被堵死或不暢,即升入高一級學校的出口有限職業教育極不發達,導致學了知識在農村基本沒有什麼用處,使得農村“讀書無用”重新回潮,尤其是那些家庭比較困難而成績又不好的孩子,受家庭財力的制約對教育的需求也很微弱,很少孩子連國小都沒有畢業。

其次,由於受市場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大量的農民湧進城市務工,成為我們所説的“農民工”。於是並出現了大量的“留守生”和“代理家長”。由於子女和家長長期的分離,在生活、學習等方面都受到影響,尤其是親情缺失和隔代教育,使得留守子女的這一羣體存在着巨大的心理創傷,性格也變得較為孤僻,學習成績下降。

隔代撫養有一個最大的缺點是:老人力不從心。這主要在於上一代的文化程度普遍較低,並且年老多病,通常都不能有效輔導孩子的功課。還有就是老年人往往更容易縱容、溺愛孩子,管教不嚴,這使得孩子不良學習和行為習慣較為突出;再加上與長輩的溝通不足,使得老年人不易瞭解孩子的內心思想,不易察覺孩子的不良思想苗頭,難以盡到對孩子的教育管理,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綜合素質的養成和提高。

其次,就是學校和家長的溝通,這使教育嚴重的脱節。由於家長外出打工,學校不能與家長溝通,甚至學生的作業都沒有家長簽字,不瞭解學生動態,缺乏互動,不利於共同教育培養下一代。也導致學生不愛參加學校組織的文體活動,也很少主動回答老師提問,他們的性格內向,社交意識和能力較弱。在學習、生活中遇到困難時,不願與老師交流、溝通;由於缺少家庭的約束,很多孩子學習成績不好,厭學、逃學、甚至綴學,學生們的學習成績也普遍偏低。在這樣的環境中,這些學生也就成為了犯罪和受侵害的高危羣體了。在缺乏約束下,學生易養成自由散漫的習氣,時間觀念差,愛遲到、曠課,喜歡進網吧和遊戲廳。父母的行為也對子女造成了不良的影響,一些農民進城務工後改變了職業和生活方式,從而價值觀發生了變化,在對金錢、家庭的態度上畸變,直接影響到孩子的成長。

二、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

1.農村經濟發展落後是農村義務教育問題出現的根本原因

中國這幾十年的發展,在某種程度上説,是以犧牲農業和農民的利益為代價的。長期以來工農業之間的“剪刀叉”嚴重製約了農村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成為影響農業效益和農民富裕的主要制度性因素。由於農業發展緩慢,農民社會地位低下,農村教育自然也處於弱勢的地位。

實行市場經濟以來,稍微有頭腦和能力的農民又都去打工,農村基本上是老弱病殘和文化素質不高的村民留下來,這樣的結果只能是導致農村積貧積弱的惡性循環。雖然打工者可以賺些錢回到農村來補貼,但是他們給城市所作的貢獻更大,進一步拉大了工農業之間的差距。農村的發展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和政策扶持的力度。

2.農村教育目標錯位,升學教育、離農教育佔據了主導地位

現行農村教育的最大問題,是教育目標的錯位。長期以來,農村教育“克隆”城市普通教育的模式,這與農村的實際情況相距甚遠,在國家實行高校全國統一招生考試製度下,由於在學校硬件、師資水平和資訊等方面的天然劣勢,農村大學入學率,只有城市學生的十幾分之一乃至幾十分之一。絕大多數的農村學生,苦讀九年只能回鄉務農,因為缺乏生活技能,進城打工沒門,搞二三產業無路,只好在家裏閒着。畢業後的農村青年不能很快融入當地的經濟活動,造成農村勞動力的巨大浪費和盲目流動。

同時教育支出是農民最大的負擔,很多家庭為此負債累累,陷入惡性循環。農村教育的辦學方向不改變,這一現狀也很難改變。但農村職業學校和繼續教育受體制和農村產業化還不發達等多重條件的影響,還沒有發展起來,導致“有校無生”的狀況。

三、促進農村教育發展的幾點建議

1.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是解決農村義務教育的關鍵

解決農村義務教育的關鍵是要發展經濟。政府要轉變解決農民、農村問題的指導思想,制定各項有利於農村經濟和社會全面發展的制度,讓農民有其利、有其權、有其教。要廢除一切與民奪利的政策,建立支持和保護農民、農業的法律政策體系,通過補農、助農、護農,讓農民擁有財富,享受不斷提高的現代物質文化生活,保持發展經濟的活力。要提高農村的社會地位,這既要清除來自社會的障礙,又要清除農民自身的障礙,培養農民維權、用權的權力觀。要提高農民自身素質,增強農民自身發展經濟的能力。要改革城鄉失衡的教育制度,教育投入要向農村有所傾斜。

2.深化農村教育改革是推動農村教育發展的強大動力

深化農村教育改革,是推動農村教育發展的強大動力,它與農村經濟發展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20__年温總理提出了深化農村教育改革的途徑:一要推進教學改革。農村中國小在實現國家規定的基礎教育基本要求時,要緊密聯繫農村實際,突出農村特色。職業教育以就業為導向,成人教育以農民技能培訓為重點,兩者都要實行多樣、靈活、開放的辦學模式和培訓方式,切實培養能真正服務於農村的各類人才,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推動農村富餘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要充分利用現代遠程教育手段,促進城鄉優質教育資源共享;二要推進辦學體制改革。在我國廣大農村,教育資源不足同農民羣眾教育需求日益增長的矛盾越來越突出,並將長期存在。各級政府要加大投入,積極發展公辦教育,同時要鼓勵和吸引社會力量參與農村辦學。辦好農村義務教育,是各級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農村高中階段教育和幼兒教育,以政府投入為主、多渠道籌措資金,努力形成公辦學校和民辦學校共同發展的多元辦學格局。三是推進農村中國小人事制度改革。辦好農村學校,關鍵是要有好校長、好教師。要採取有效政策措施,吸引優秀人才到西部任教,鼓勵城鎮教師到鄉村任教,通過定向招生等方式培養鄉村教師,切實解決“老少邊窮”地區鄉村學校缺少合格教師和骨幹教師不穩定的問題。四是推進“農科教結合”和“三教統籌”的綜合改革。要進一步建立和完善農業、科技、教育等部門的合作機制,有效統籌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的資源,構建相互溝通、協調發展的農村教育培訓網絡和科技推廣網絡。要徹底轉變鄙薄職業教育的傳統觀念,使農村職業教育在今後幾年有一個較大發展。

3.要建立部分城市教育資源為農村服務的體制

温總理在很多場合強調了城市教育資源要為農村服務的問題。目前農村經濟還不發達,尤其是中西部地區,因此還沒有出現象沿海和國外高度重視農村教育的情況。在這樣的條件下,需要政府加以政策的引導,需要先發展起來的城市教育資源來帶動農村的發展。

各級政府要充分發揮城市教育資源的優勢,更積極、更有效地為農村和農民提供服務,特別是要向他們培養輸送合格教師。要擴大城市各類職業學校面向農村的招生,開展進城務工農民的職業技能培訓。一定要讓進城務工農民的子女有書讀、有學上,和城裏孩子同在藍天下共同成長進步。發達地區城市應進一步做好對貧困地區教育的對口支援工作。

要廣泛動員高校和科研所參與。對於農村的扶貧不能侷限於項目和基礎設施的建設,要逐漸轉移到知識和技術的扶貧上來,由高校出技術,由農民出勞力,資金由幾方共同投資解決,城市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通過參與農村教育改革,發揮自己的優勢,使自己的科研成果儘快轉化為生產力,促進農村的現代化。 同時高校要通過培養農村職業技術人員,通過農村職業學校逐漸形成規模和效益,把農村職業教育辦起來,使得當地農民可以就在當地打工,促使當地企業和產業的發展。

要建立為農村經濟和教育發展服務的科研體制,如建立農村教育研究所、農村科技推廣培訓中心、農村教育學院等。借鑑美國、日本、德國、韓國重視職業教育、繼續教育和農村教育的經驗,加強對農村發展的政策、科技、信息等各方面的理論研究。

以上是我們根據實踐調查和查找資料得出的一些建議,希望對於當前農村教育的發展有所幫助。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baogao/diaocha/93ezq8.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