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報告 >調查報告 >

國小調查報告4篇大綱

國小調查報告4篇大綱

本文目錄2019年國小調查報告國小語文提高識效率調查報告關於小學生近視的調查報告秋季開學關於國小生體育運動情況調查報告

一、調查目的:

國小調查報告4篇大綱

新課標提倡要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尤其新課標以學生髮展為本,以提高素質為宗旨,認為合作學習是學生學習各門功課的重要方式之一。它使每個學生在親身體驗和探索中認知,在共同合作中獲知的一種最佳而有效的學習方式。在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活動中,為使師生之間、學生之間更有效地進行信息技術交際,教師把全班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合作開展小組內或小組間的信息技術實踐活動,這樣便形成了信息技術小組合作學習。

但是在實際的小組合作學習常常還在一種比較淺的層面上展開,因而存在着不少的問題,致使很多的小組合作學習只是走過場,往往徒有虛表而效果不佳。教師對此困惑也較大。基於以上原因,特別設計相關問題進行本次調查,目的旨在通過調查,尋找、診斷、分析問題及原因所在,研究、制訂解決對策,使小組合作學習能真正起到改進課堂教學機制、教學方式及教學的組織形式,切實培養、提升學生的合作意識、合作能力與合作精神的目的。

二、調查方法與對象:

本次調查採用問卷調查法、訪談法與文獻法相結合的方式進行。以問卷調查為主,分別對五、六年級各班隨機抽選部分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情況問卷調查,”。

三、調查的內容

調查涉及12個方面問題,主要包括:a. 小組合作學習的認識和興趣;b. 小組合作學習的分組形式;c.小組合作學習活動的內容;d. 小組合作學習活動過程;e. 小組合作學習活動效果(詳見問卷調查表)。

四、調查結果與分析

通過對回收的問卷逐次統計,看到當前學生對小組合作學習的意義、作用認識比較充分。但我們也清楚地看到當前國小生小組合作學習存在的突出問題是:沒有以合作意識、合作能力和合作精神培養為根本,僅僅流於形式,使合作學習作為新課改精神在課堂上一種時尚的表現。主要表現在:

⑴小組活動形式比較單一:

調查1:下列小組合作學習形式中,你最喜歡( )

a、同桌合作交流學習 b、左右四人合作交流學習

c、把全班學生打散,重新分成若干個小組,再進行合作交流學習。

選擇a的佔39.4%,選擇b的佔32.4%,選擇c的佔28.2%。具調查,儘管同桌或四人一組是一種較為有效的組合人數,但凝固單一的小組合作形式,逐步產生的不平等地位,小組合作學習內部各成員之間缺少平等的溝通與交流,使小組合作學習成了少數尖子學生表演的舞台,使得個別學生成為教師的代言人,成績差的學生往往被忽視,許多學生採取旁觀的態度,缺少積極參與的意識,學生的思維能力、表達能力、質疑能力得不到鍛鍊,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得不到培養。

調查2: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時,你在小組內的表現是( )

a、積極與組內同學討論、交流 b、聽同學交流發表意見,自己不好意思説 c、不敢説或怕自己的意見錯了被組內同學指責

選擇回答a的佔71.8%,回答b的佔21.1%,回答c的佔7.1%。其中選擇後兩個答案的都是自認為學習成績中等或不太好的。

⑵在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時,小組成員沒有明確的問題意識和責任分工。調查3:你們班小組合作學習有明確分工嗎? ( )

a、有 b、沒有 c、無所謂

這一問題的統計的結果76.1%認為有,18.3%認為沒有,5.6%認為無所謂。雖然調查結果多數同學認為合作學習時小組合作有的分工。但在實際合作小組成員大多沒有明確的職責分工,往往導致合作活動流於形式,對如何開展合作學習感到困惑,不知所措;對討論過程中結論、問題等缺少記錄、比較、分析,造成合作成員討論時發表完自己的意見即草草了事,討論很難深入,合作學習難以落到實處。合作學習前雖然進行了分工,但大多同學沒有作預先的準備,想到哪説到哪,多數學生表達完自己的意見就算完事,而對於小組其他成員的意見常常不置可否,因而討論無法深化。

(3)小組合作之前缺少讓學生獨立思考的過程。

調查4: 你們小組合作學習時老師提出問題後什麼時間討論?( )

a、馬上 b、獨立思考後 c、無所謂

選擇老師提出問題就討論的佔53.5%,獨立思考後討論的佔43.7%,無所謂佔2.8%;

從調查結果看53.5%的同學選擇老師提出問題就討論,在學生對問題還沒有形成獨立見解之前,就急於展開討論、研究,由於學生的思維沒有完全打開,容易被他人同化,造成合作時“人云亦云”的現象,同時思考問題的程度不會縝密、深刻,致使對問題的研究討論難以深化。

(4)小組中缺少積極討論和爭辯機制,學生容易人云亦云。

調查5:小組合作學習中,如果對某個問題有爭論,你會怎麼做?( )

a、聽學習優秀同學的 b、記錄下來全班討論 c、聽老師的 d、不了了之

從“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如果對某個問題有爭論,你會怎麼做?”選擇聽學習優秀同學的佔18.3%,選擇記錄下來全班討論的佔45.1%,選擇聽老師的的佔33.8%,選擇不了了之的佔2.8%等情形來看,小組合作學習還沒有真正合作起來。

(5)小組合作時未能創設營造應有的情境。

合作學習前沒有創設應有的條件為有效小組合作、學習奠定基礎,學生合作時又沒有給予充裕的時間,急於完成教學任務,只顧預設,不問生成,造成合作時疲於應付,無從下手,往往是虎頭蛇尾,學生無法從容進行實驗、探索、討論,只得草草收場。

五、思考與建議

1、合理組建學習小組,強化角色意識。

開展合作學習,首先應合理地劃分好學習小組。組建學習小組,應先對學生的知識基礎、興趣愛好、學習能力、心理素質、家庭情況、性別等進行綜合評定,然後搭配成若干合作小組,採用“組內合作,組外競爭”的機制開展生生、師生之間的交流學習,組內成員要有明確的分工,在一個階段每人都應有相對側重的一項責任,擔任一個具體的合作角色。如:小組討論的組織負責者、記錄員、資料員、評分員、彙報員等,一定時間後,角色互換,從組織形式上保證了全體同學參與合作的可能性,使每個成員都有責任、有事做,都能從不同的位置上得到體驗、鍛鍊和提高,切實提高學生參與合作的效率。

2、注重合作意識、合作能力、合作精神的培養。

教師要讓學生學會自我“反省”,在充分表達自己意見和觀點的基礎上,養成自我反省的習慣。首先要訓練和教會學生如何傾聽別人的意見,如何把別人的意見歸納起來,怎樣在別人意見的啟發下完善和發展自己的觀點,怎樣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意見,怎樣大膽地提出自己不同的見解,鼓勵學生開展爭論和辯論,尤其是表述自己新的觀點和思想,並以虛心誠懇的態度接納別人的正確意見等,在合作中讓各人的智慧大放異彩。

3、發揮教師的引領作用,教給小組合作方法,提高合作效率。

教師應重視“引”,大膽“放”,抓住合作契機及時引導。可以在新知探究的過程中引導;在知識的重點、難點處引導;在靈活運用自己的經驗和知識積累中努力豐富文本和自我中引導;在小組合作的有效方法和形式上加以引導等。教師要指導好學生積極採取討論、舉例、引證、實驗、歸納、演繹等探究形式,有效地開展小組合作學習,自始至終營造民主、和諧的合作氣氛,既不失時機地點撥,又大膽放手讓學生獨立思考、自我完善,教師通過觀察、參與、巡視、指導等方式積極參與調控,從而不斷深化學生對知識的探索過程,形成自主自強、合作探究的學風和習慣。

4、不圖熱鬧,講究實效。

國小生合作學習要注重其實效性,要根據各學科的特點,在需要時、重要處、均受益的前提下,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注意避免“小組合作學習”存在的誤區。例:要留給學生獨立思考的過程,避免合作交流時“人云亦云”的現象;合作學習要有價值,1+1+1>3,避免造成“擺樣子”的現象;要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力戒合作學習“假”與“浮”;合作學習的形式、內容及評價等不能死搬硬套,一成不變,既要注意預設,更要重視生成,要因時、因地、因情、因人制宜等等。

5、切實加強交流與評價。

小組之間缺乏交流與評價,容易迷失方向、產生衝突。讓學生之間把合作的學習情況進行大組充分交流並對之進行適當的評價,既可以拓展思維,營造優勢互補、資源共享的環境,又能幫助學生明確努力方向、激發學習熱情,培養交往合作能力。如果評價以小組為對象,必然導致學生小組或羣體之間競爭性行為,羣體之間的競爭又促進羣體內學生之間相互合作、互相幫助,形成更強的競爭力。學生之間的合作與幫助遠遠比教師僅僅針對學生個體的指導性行為更有效力。為了不致使班級羣體出現分化、敵對的現象,可以考慮在一定的時期內按適當比例更換小組的成員構成,對學生儘可能的採取積極、多元多維的評價方式和標準,避免挫傷學生的自尊心。

調查人:

國小語文提高識效率調查報告2019年國小調查報告(2) | 返回目錄

一、調查緣由

詞教學是基礎教育語文教學中最重要的一項內容,但詞教學的低效率一直困擾着語文教學實踐活動。廣大教育工作者為解決這個問題進行了不懈的探索,以期建構符合青少年思維發展水平的科學識教學方法,從而提高識教學的效率。在國小低年級階段,大量讀寫,提前閲讀已是大勢所趨,這一點無庸置疑。“漢難認,漢難學”,而低年級孩子年齡小,思維能力不成熟,教材要求的識量又大。如何教給孩子正確、快速、高效的識方法,是國小識教學亟待解決的一個問題。 識教學的質量直接關係到語文教學的質量,關係到學生掌握語言文這一工具促進其他各門知識的學習質量。研究識教學,探求出既減輕學生負擔又提高識質量的更科學、更藝術、更符合兒童接受能力的識教學途徑,實在很有必要。當然,這不是短期內能實現的,而是要經過廣大教師、科研人員長期的努力,逐步接近這一目標。教學領域的發展同其他科學領域的發展一樣,是永無止境的,通過研討,可以提高我們的認識,更好地指導識教學的實踐,推動識教學的不斷髮展。

二、調查的內容與方法

1.具體內容

(1)課堂識教學的方法

① 集中識教學法的運用

② 隨課文分散識教學法的運用

③ 理識教學法的運用

④ 韻語識教學法的運用

(2) 課堂識教學形式的運用

① 看圖識的運用

② 比較識的運用

③ 形聲歸類識的運用

④ 會意識的運用

⑤ 反義比較識的運用

⑥ 形義類識的運用

⑦ 結合詞句識的運用

⑧ 其他

(3) 學生識能力的培養

① 是否積極引導學生髮現、總結識的方法過程

② 是否積極引導學生髮現、總結識的方法規律

③ 是否積極引導學生在課外閲讀,各種學習、生活中主動隨機識

2.調查的方法

(1) @@@市四小抽取十個班級,調查一、二年級

(2) 聽課採取客觀描述法和行為觀察法。

三、 調查結果

( 一)識形式比較單一

教材中雖然有看圖拼音識、在看圖學句中識、歸類識、隨課文識等形式,但在“隨課文識”中,教師採用“集中識”的形式較多,而很少採用結合講讀課文的同時教學生,即在“語言環境中識”。識原則沒有引起足夠重視,降低了學生識的興趣。如@@@市四小一年級上的《小小的船》這一課,老師在教生時,採用“集中識”的形式較多,脱離了課文,沒能結合課文教學生,使學習生時顯得枯燥,學生對詞語的理解也不夠透徹。

(二)識過程的階段性特點不明顯

從“筆畫分析”向“部件分析”過渡較遲,有些學生所熟悉的生也作筆畫分析,學生停留在較低水平的分析階段,不會把生和熟聯繫起來,使得有些熟部件、熟得不到及時鞏固。如《宇宙大飛船》這一課,老師在教學生學習“亮”這個生時,學生對這個生逐筆分析,老師沒有提醒學生應按照學習過的部件來記住這個。

(三)針對生的特點設計教學環節的意識不強

“音、形、義”是構成一個的3個因素,但在教學時,平均使用力量,面面俱到的現象多,使重點很難實現,難點更不易化解。有些生的“音、形、義”學生已經能夠自己進行分析掌握,不用教師分析到家,但對於較難掌握的“音、形、義”應重點出示。如市四小上的《熊媽媽收菜》這一課,老師在教生時似乎不放心,對很多生的音、形、義進行了分析。其實有的生學生能夠理解,音、形、義掌握並不難。如果老師能抓幾個學生比較難理解的,難學的進行教學的話,學習生的效果會更好。

(四)忽視了識方法的傳授和能力的培養

教學中教師重視對每個教的過程,但通過教,使學生了解識的基本步驟和常用方法的意識不強,學生獨立識的方法不多,能力不強。

識的方法不夠多樣,學生思維只侷限在幾種簡單的識方法,比如:加部首、去部首、換部首。如市四小上的《落葉》這一課,學生學習生時,思維不夠活躍,侷限於加部首、去部首、換部首幾種識方法上,學生學習生的方法比較單一。

(五)大量機械的抄寫加重了學生負擔

教師要求學生花費大量時間進行機械的抄寫,少則1-2行,多則十遍幾十遍,而缺乏有效的指導,練習實效差。教師希望通過抄寫讓學生記,但往往學生在抄寫中容易寫錯,這些是教師應該在抄寫前必須進行的指導。

(六) 綜合分析

經過這次調查研究,發現現階段國小低年級識量比前幾年有所增加。雖然還存在不足之處,但是經過課程與教學改革給識教學帶來了長足的進步。國小低年級語文,按目前國小教學大綱要求:一年級掌握455個生。到二年級,增加到1108個生,國小五年總識量為2615個。也就是説,學生進三年級時,他們能以三千以上的常用詞彙閲讀報紙、小説及其他刊物。學生並沒有把識作為負擔,相反卻成了他們的樂事。

四、思考與建議

1. 創設契機,提高識興趣

根據不同的課文采用合理的識形式。一般生教多、課文較長時,可採用集中識的形式,這樣可以節省識時間,培養自學能力,並使講讀課文較為連貫流暢,不致因教生過多而使課文支離破碎。操作時,可讓學生從“要我學”的傳統模式中解放出來,給予他們自由選擇的機會,找出自己想學、會學的生,發揮其主觀能動性,真正把學生放在主體的位置上。實踐證明,這種形式的集中識,學生積極性高,課堂氣氛輕鬆活躍。同時,也可有意識地找出所教生具有的共同點加以歸類進行教學,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重視指導,教會學生識方法

教師指導學生的學習很重要,低年級學生的識更是如此,學生總是按照他所掌握的學習方法來學習的。因此,教師的指導方式起着定向作用。由此可見,識教學不僅是讓學生掌握幾個漢,更重要的是在教識的同時教給學生識的方法,不斷提高他們的識能力,使他們能夠主動去獲取和運用漢的規律性知識,以順利完成對漢的分析綜合過程,使這個過程更完善、更簡化,有助於識教學質量的提高。常用方法有:

(1)利用基本記憶形

學生已經掌握了一定量的獨體,把這些簡單易記的獨體當作基本,利用基本加一筆、減一筆或合起來的方法幫助學生記憶形。例如:“日”加一筆是“目”、“目”減一筆是“日”、“日”和“月”合起來是“明”。

(2)利用部首的變化記憶形

許多加上部首、去掉部首或者換部首又能變成另一個新,老師可以把學過的進行分類,讓學生説一説某一個是怎樣由另一個加、減或換部首得到的,充分發掘學生頭腦中的遷移、聯想功能。例如:“京”加日旁是“晾”、“座”去掉廣頭是“坐”、“飄”去掉風旁,換上三點水旁是“漂”。

(3)利用形聲的特點記憶形

漢中有相當一部分的是形聲,部首表意,聲旁表音。形聲的這一特點能比較有效地幫助學生理解、記憶形。例如:“蜻”是蜻蜓的蜻,所以用蟲旁,右邊讀音,整個也讀“qīng”。從這個角度思考、講解,學生基本做到過目不忘。

(4)利用生動有趣的小故事記憶形

有一些,老師可以抓住形特點,編成小故事,讓學生在聽故事的輕鬆、愉悦的氛圍中不知不覺地把形永久地保留在腦中。例如:教“遊”時,可以告訴學生,游泳必須有水(三點水旁),游泳池一般是方形的(中間是“方”),小孩子游泳(子)一定要注意安全,得有大人(人)陪着。

(5)利用象形的特點記憶形

課本中的“山、石、田、土、井”這一類是由古代的象形演變而成,這些與實物都有許多相似處,所以讓學生觀察實物或實物圖片後再識記,輕而易舉。

(6)利用形式多樣的練習記憶形

除了讓學生聽、讀和進行一定量的機械抄寫之外,老師可以出一些花樣翻新的練習來“考考”學生,激發求知慾,強化記憶。例如“太陽+月亮=?(明)、草一草頭=?(早)。也可以讓學生自己照樣子編題來考考老師。另外,還可以用猜謎語的方式,抓住形特點,開展競賽,多渠道、多形式,反覆鞏固,靈活運用,幫助學生記牢形。

3. 培養學生自主識能力,學會在生活中識

當學生在學習中掌握了許多方法,就可以根據的不同情況加以靈活運用。

(1)姐妹,換偏旁記

像“泡、抱、炮”這樣外形相似、形旁不同的,學生稱之為“姐妹”。在漢中,這樣的現象很多,換偏旁記便成了學生識記生的主要方法。學習“蒼”的時候,他們會與“搶”“槍”進行比較;學習“坦”、他們會聯想到“但”……。找出了形之間的聯繫,學習起來便容易多了,而且隨機複習了以前學過的。

(2)複雜的,拆開記

對於筆畫結構較複雜的,會拆組合、化難為易。如“滾”,右邊筆畫較多,孩子們開動腦筋,很快想出了識記辦法:“滾”的右邊,是把“衣”拆開,放進去一個“公”,不過,“公”的捺要改成點。用這樣的方法,學生很快記住了這類難,並且記得相當牢固。

(3)容易錯的,利用特點記

學習“兔”這個時,學生容易把“、”忘了,可學生卻想了個好主意:“老師,那一點是小白兔的短尾巴,小白兔沒有短尾巴就不可愛了,我們千萬別把它忘了!”學習“串”這個時,學生想到了羊肉串:“我最喜歡吃羊肉串了,那兩個‘口’就是羊肉,那一豎就是穿羊肉的棒,合起來就是‘羊肉串’的‘串’。”多麼形象生動!孩子們興致勃勃,在快樂的笑聲中記住了“串”這個生,更增添了學習興趣和成就感。

(4)會意,會其意,記其形

孩子們不懂什麼是會意宇,卻覺得這樣的確實很有意思。如“歪斜”的“歪”,學生仔細觀察,看有沒有特別的發現。 “‘歪’這個,上面是個‘不’,下面是個‘正’,既然‘不正’,那當然是‘歪’的了!”對於這類特殊的,學生領會了其意,便很快記住了其形。

在實踐中,學生已養成了尋找最佳方法識的習慣。把主動權交給學生,當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去想各種各樣巧妙的辦法時,識教學,不僅變得很容易而且充滿了趣味和快樂!

我們認為識教學必須和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繫起來,教學內容、手段、形式都必須體現開放、靈活、活潑的特點,讓學生在廣泛、生動、有趣的活動中樂學,提高識能力。從兒童的認知規律看,兒童最先認的,是與他們的日常生活最密切相關的,如“爸、媽、我”等。因此,我們可以從學生的興趣入手,把學生的視野引向豐富多彩的生活中,提倡在生活中識。引導學生在生活中識,我們力求做到形式多樣,活潑生動,體現趣味性;力求做到課內外相結合,校內外溝通,體現開放性。

(1)充分利用校園文化資源引導學生識。

教室的園地,校園裏的告示牌、櫥窗裏的標語。帶領學生一邊參觀校園一邊引導識,碰到學生時把其拉到身邊常問問,這兒寫的是什麼?很快學生連複雜的都能認識了。

(2)認同學的姓名,使學生快速而有效地認。

開學初,給每個學生印發全班學生的座位表,讓家長在家輔導、幫助孩子儘快地熟悉全班同學的姓名。可以為每個學生做了一張精緻的姓名卡,貼在課桌上或掛在胸口,方便學生隨時認識該同學的姓名,這樣,同學的姓名很快就認識了。

(3)藉助生活中的實物、圖片等識。

教室裏有很多現成的實物,如門、窗、講台、黑板、電視機、電腦、投影機、錄音機,可以貼上卡,讓學生看到什麼就認表示該實物的。還分類進行識比賽,比一比誰認識的多。如,學習用品類、水果類、蔬菜類、植物類、動物類。

4.運用多種形式複習鞏固生

國小生識學得快,忘得也快。如果學過的生不及時複習鞏固,就很容易回生。兒童掌握詞,並不是一次就可以完成的。對於所要把握的,聽懂了,也不等於完全掌握了,還要看會不會正確地、靈活地應用。多練習、多應用,既可以擴大和加深對詞的認識,又可以鍛鍊學生邏輯思維的準確性和靈活性,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因此,在教學中對於學生所學詞,都要儘量給予充分的練習和運用的機會。要使學生牢固地掌握生,就必須做好複習鞏固工作,而且方式方法要多種多樣。

在教學生時,可以通過遊戲鞏固識。

開火車:這種遊戲分小組進行。隨着孩子們發出“嗚——喀嚓、喀嚓”的聲音,教師出示一個生,讓一組學生按順序拼讀音節、分析形。哪個學生讀音錯了,或形分析不正確,這列火車就不能開下去,發令停下來,修理好後才能繼續往下開。

猜謎:根據這些的特點,引導學生猜謎以幫助記憶。例如:“一點一橫樑,樑下開個窗,大口張着嘴,小口往裏藏。”是什麼(高)謎語猜出來了,也就會寫了。

背順口溜:遇到難寫的,教學生背順口溜。例如:“來”:“橫下點撇再加橫,一豎豎在中央,左一撇來右一捺,這個來不會忘。”這樣,學生把順口溜背熟了,就會寫的筆畫了。

送信:請本節課學得最認真的學生當郵遞員,把生卡片當成信一一送到同學的手中。其他小朋友一起拍手唱兒歌:“叮鈴鈴,叮鈴鈴,郵遞員來送信。不怕風,不怕雨,一心一意為人民。”送完信後,請拿到信的小朋友一個個上台來領讀,並分析形。

叫號:把生卡片分放在黑板槽內,上面編好號,請一個學生起來問:某號是什麼其他學生應答。通過問答,加強學生對音近和形近的分辨能力。

添磚加瓦:寫出一個不完整的,讓學生把筆畫補充完整。例如水、牛、羊三個,做完之後,學生既記住了“水”先中間後兩邊的筆順規則,也分清了“牛”與“羊”一豎的不同。

找朋友:要求學生把一些找到正確的進行搭配組成新的詞語。

貼樹皮:出示一幅畫着大樹的畫,樹幹上寫着拼音,請學生把寫有生的小卡片貼上去,不準貼錯。

摘蘋果:出示一幅畫着大樹的畫,樹上掛着寫有生的蘋果,學生製作果籃(用卡片拼出生的正確讀音,正確拼讀)摘下對應的蘋果(生)。可小組競賽,看哪組摘的蘋果多。

釣魚:出示一幅畫着池塘的畫,池塘裏有許多魚(拼音)。學生説出對應的生,組成詞,上台釣魚。也可分男女、小組競賽。

穿衣戴帽:寫出一個不完整的,讓學生把筆畫補充完整。例如:“田、裏、水”。補完之後,學生也記住了“田、裏”一豎的不同。(穿戴整齊後)再分別組詞,説一句話。還可以用於由兩個熟組成的生。請學生練習合,如:“日”和“木”合成“果”。

低年級學生喜歡做遊戲。在低年級識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根據學生的這一心理特點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適時地有選擇地運用各種遊戲,為學生創設愉快的學習氛圍,使識教學步入“教師樂教、學生樂學”的理想境地。

5.結合讀和寫綜合練習,指導學生運用學過的

綜合訓練要比只抓抄寫和默寫生效果好得多,且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識能力和讀寫能力。一般可採用朗讀、複述、用詞造句、説話、寫話、課外閲讀等方法,來指導學生運用學過的詞。

識與寫相結合。在學生初步掌握的音、形、義的基礎上,必須繼之書寫,才能牢固掌握形。同時也是國小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不僅要求學生寫得對,還要寫得工整。

識與閲讀相結合。識了,就要讓學生認真讀書,多讀、熟讀。要時刻注意培養學生踏實、認真的讀書習慣。讀書時,要做到口到、眼到、心到。一個一個地讀,首先要求把音讀準,把每一句話的內容讀清楚,然後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讀得流利,能正確表達課文的思想感情。

關於國小生近視的調查報告2019年國小調查報告(3) | 返回目錄

一、提出問題

我們班同學雖然戴眼鏡的很少,但眼睛近視的卻有不少,只要稍微往後坐一點就會看不見老師在黑板上或在大屏幕上顯示出來的東西。所以我特地調查了一下國小生近視的主要原因。

二、分析問題

大多數同學都是平時不注意保護眼睛才造成近視的,典型的近視原因有:

1、看電視時間過長。

2、長時間玩電腦。

3、在光線太強或太弱的燈光下看書。

4、遺傳因素。

5、不合理飲食。

6、不認真做眼保健操。

三、得出結論

近幾年來,我們班同學戴眼鏡的越來越多,近視的人數也越來越多。

四、措施

1、看書時坐姿要端正,光線要充足。

2、儘可能少上網、少看電視、少玩遊戲機。

3、不偏食,少吃辣的食品。

4、不要在坐車或行走時看書,不要躺着看書。

5、定期複查視力、到眼科醫院檢查。

秋季開學關於國小生體育運動情況調查報告2019年國小調查報告(4) | 返回目錄

調查時間:20xx年xx月

調查地點:互聯網

調查內容:關於國小生體育運動情況的調查

調查方式:網絡調查

近日,社會調查中心通過題客網和民意中國網,對101xx人進行的一項題為“為什麼經常運動的青少年越來越少”的調查顯示,7xx.9%的受訪者表示身邊經常參加體育運動的青少年不多。51.5%的人稱身邊最經常鍛鍊的是“老年人”,接下來依次為:“中學生”(xx1.2%)、“大學生”(29.7%)、“中年人”(24.6%)、“職場青年”(%)、“國小生”(17.0%)。

受訪者中,80後佔52.7%,70後佔24.8%。22.8%的人每星期運動一次,21.6%的人xx天左右運動一次,2xx.7%的人坦言自己幾乎不怎麼運動。

為什麼經常參加運動的青少年越來越少

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的石女士眼中,如何讓兒子動起來一直是個大難題。石女士的兒子是一個高中生,每天除了坐在教室裏學習,就是在家裏看電視,幾乎不怎麼鍛鍊。“他上國小時很愛運動,還參加了學校的足球隊。但自從他上了中學,可能由於升學壓力很大,學習比較累,一有時間就看電視、上網。我有時會勸他去動一動,可他總是很反感。”

北京某大型國企員工周先生遇到的問題和石女士頗為相似。他有一個正在上國小的表妹,除了上學之外,她每天都“宅”在家裏看電視、上網、玩手機,很少出去蹦蹦跳跳,整個人總是無精打采。

“表妹每天的學習內容很多,一個大人一天下來也可能累得夠嗆,何況是小孩子。另外,現在的孩子關心的都是哪款網絡遊戲好玩、某手機或平板電腦怎麼玩等話題,對於運動,他們很難提得起興趣。”周先生説。

為什麼經常參加運動的青少年越來越少?排名第一的原因是“沉迷網絡遊戲等不健康的娛樂活動”(%),其次是“學習和工作的壓力太大”(%)。其他還有:“缺乏堅持的毅力”(5xx.0%)、“沒時間”(50.1%)、“沒場地”(40.7%)、“嬌生慣養怕吃苦”(xx6.1%)、“運動項目普遍太貴”(%)等。

北京師範大學(微博)體育與運動學院院長毛振明教授指出,在各年齡段的青少年中,中學生缺乏運動的情況最為嚴重。這首先是因為應試教育給中學生帶來的壓力相對更大,孩子的時間都用來學習,很少有時間運動;其次,一些現代娛樂方式嚴重擠佔了中學生的運動時間,在許多中學生眼中,要緩解學習壓力,寧可選擇上網或看電視,也不願意走出去動一動;另外,中學生正處在青春期,一般比較敏感,非常在意別人的評價。這導致有的孩子可能由於對某項運動不擅長而缺少運動自信,從而失去了對運動的興趣。

國家國民體質研究專家庫成員、北京大學人文體育研究基地副主任何仲凱認為,經常運動的青少年之所以越來越少,應試教育是罪魁禍首。他指出,應試教育使得學生面對巨大的升學壓力,學校、老師和家長都很重視孩子的考試分數,忽視了孩子們的體育鍛煉,甚至還會產生喜歡運動的孩子就是“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偏見。

“國家早在20xx年就提出過中國小生每天鍛鍊一小時的‘全國億萬學生陽光體育運動’,可是實際操作效果並不理想,很多中國小生並沒有相應的鍛鍊時間。學校對於體育鍛煉的貫徹力度不夠,究其根源在於應試教育體制。” 何仲凱説。

養成運動習慣青少年將受益終身

去年9月發佈的《XX年國民體質監測結果》顯示,中國小生身體素質連續25年持續下滑的趨勢雖得到初步遏制,但大學生身體素質仍繼續緩慢下降。值得注意的是,在所有學生羣體中,肥胖、視力不良等問題依然嚴重。具體而言,7~xx歲的國小生視力不良率已經超過40%,大學生近視率更是超過80%。

此次調查也顯示,7xx.4%的受訪者坦言自己身邊青少年的體質“越來越差”。

如何才能讓青少年經常參加體育運動?調查中,受訪者首選“父母從小培養孩子的運動習慣”(71.7%),其次是“改進體育教學模式,使其更具有吸引力”(62.7%),排在第三位的是“擴建公共體育設施”(58.4%)。

受訪者的其他建議還有:“政府補貼公共體育設施,使其更便宜”(48.4%)、“增加學校體育課的數量”(48.2%)、“廣泛開展羣眾性的青少年體育競賽活動”(45.5%)、“加大體育鍛煉的宣傳力度”(41.5%)、“組建青少年運動社團”(xx9.1%)等。

北京市海淀區的田女士非常重視培養孩子的運動習慣。她家住在某高校裏,操場、乒乓球室等體育設施一應俱全,她每天都會和10歲的兒子一起打乒乓球、慢跑、散步。她認為,孩子都有喜歡玩耍和運動的天性,家長要積極引導,培養孩子經常運動的習慣。這對孩子的身心成長、性格養成都有好處。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孫雲曉曾指出,家長的利益選擇對孩子是否參加運動的影響很大,家長既想要孩子健康,又想要孩子學習好,兩者衝突後勢必有一個權衡和利益選擇。他通過一項多年的跟蹤研究發現,當鍛鍊時間和學習時間發生衝突時,在全國中國小裏面,有70%的家長和學校校長把學習放在第一位。這真實地反映出家長和學校在體育教育觀念方面的缺失。

毛振明指出,青少年的健康問題存在滯後性,即青少年體質的虛弱一般不直接表現為各種病症,所以家長和學校就不會馬上因為青少年體質出現問題而重視培養他們的鍛鍊習慣。但值得注意的是,青少年的體質問題會在老年階段演化為各種病症,比如在青少年時期腰部肌肉缺乏鍛鍊,到了老年就容易得腰椎間盤突出症。所以,培養青少年的運動習慣是一項長期工作,不能指望它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可是青少年養成運動習慣,將會受益終身。

“要解決青少年運動不足的問題,需要多方面的努力:首先,國家和政府應加強對青少年體育鍛煉的重視,建設包括體育教師培養等從國小到大學的體育制度;其次,學校要進行體育課程改革,增強趣味性,上體育課不能只是為了通過升學體育測試,還要讓更多的青少年切實感受到運動的魅力;最後,整個社會也要改善運動環境,給青少年提供更為充足的運動場地、器材和時間。” 毛振明説。

哪些運動適合青少年廣泛參與?調查中,排名第一的是“球類運動”(79.1%),排在第二位的是“跑步”(74.7%),排在第三位的是“游泳”(60.2%)。

標籤: 調查報告 國小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baogao/diaocha/7em9l6.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