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報告 >整改措施 >

傳染病隔離措施有哪幾種

傳染病隔離措施有哪幾種

傳染病顧名思義就是可以在人與人、動物與動物或人與動物之間相互傳播的一類疾病,有些是有分季節性的,要注意好隔離和預防。那麼傳染病的隔離措施有哪些呢?以下是本站小編整理的資料,僅供參考,歡迎閲讀。

傳染病隔離措施有哪幾種
傳染病隔離的種類

根據傳染病傳染的強度及傳播途徑的不同,採取不同的隔離方法。

1.嚴密隔離適用於祺亂、肺鼠疫、肺炭疽、SARS等甲類或傳染性極強的乙類傳染病。具體隔離方法是:①病人住單間病室,同類病人可同住一室,關閉門窗,禁止陪伴和探視病人;②進人病室的醫務人員戴口罩、帽子,穿隔離衣,換鞋,注意手清洗與消毒,必要時戴手套;③病人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物品、敷料等嚴格消毒;④室內採用單向正壓通氣,室內的空氣及地面定期噴灑消毒液或紫外線照射。

2.呼吸道隔離適用於流行性感冒、麻疹、白喉、水痘等通過空氣飛沫傳播的呼吸道傳染病。具體隔離方法是:①同類病人可同住一室,關閉門窗;②室內噴灑消毒液或紫外線照射;③病人口舁、呼吸道分泌物應消毒;④進入病室的醫務人員戴口罩、帽子,穿隔離衣。

3.消化道隔離適用於傷寒、細繭性痢疾、甲型肝炎等通過糞-口途徑傳播的疾病。具體隔離方法是:①同類病人可同住一室;②接觸病人時穿隔離衣、換鞋,手清洗與消毒;③患者糞便嚴格消毒,病人用品、餐具、便器等單獨使用並定期消毒,地面噴灑消毒液;④室內防殺蒼蠅和蟑螂。

4.接觸隔離適合於狂犬病、破傷風等經皮膚傷口傳播的疾病。具體隔離方法是:①同類病人可同居一室;②醫務人員接觸病人穿隔離衣、鉞口罩;③病人用過的物品和敷料等嚴格消毒。

5.昆蟲隔離適用於通過蚊子、蚤、蝨、蜱、恙蟎等昆蟲叮咬傳播的疾病,如瘧疾、斑疹傷寒等。具體的隔離方法主要是病室內有完善防蚊設施,以預防叮咬及殺滅上述醫學昆蟲。

常見傳染病的消毒的種類

分疫源地消毒和預防性消毒兩種。疫源地消毒是指有傳染源(病者或病原攜帶者)存在的地區,進行消毒,以免病原體外傳。預防性消毒是指未發現傳染源情況下,對可能被病原體污染的物品、場所和人體進行消毒措施。如公共場所消毒,運輸工具消毒,飲水及餐具消毒,飯前便後洗手均屬之。

醫院中手術室消毒,免疫受損嚴重的病人,如骨髓移植病人預防性隔離及消毒措施亦為預防性消毒。疫源地消毒又分為隨時消毒和終末消毒二種。

隨時消毒是指及時殺滅並消除由污染源排出的病原微生物而進行的隨時的消毒工作。終末消毒是指傳染源住院隔離,痊癒或死亡後,對其原居地點進行的徹底消毒,以期將傳染病所遺留的病原微生物徹底消滅。在醫院中傳染源停止隔離出院後,對物品及病房的消毒亦為終末消毒。消毒方法的選擇及影響消毒的因素為使消毒工作順利進行,取得較好效果,須根據不同情況,選擇適當方法。一般應考慮以上幾個問題。

(一)病原體的種類

不同傳染病病原體各有特點,對不同消毒方法的耐受性不同。如細菌芽胞對各種消毒措施的耐受力最強,必須用殺菌力強的滅菌劑、熱力或輻射處理,才能取得較好效果。故一般將其作為最難消毒的代表。其他如結核桿菌對熱力消毒敏感,而對一般消毒劑的耐受力卻比其他細菌為強。真菌孢子對紫外線抗抗力很強,但較易被電離輻射所殺滅。腸道病毒對過氧乙酸的耐受力與細菌繁殖體相近,但季胺鹽類對之無效。肉毒桿菌素易為鹼破壞,但對酸耐受力強。至於其他細菌繁殖體和病毒、螺旋體、支原體、衣原體、立克次體對一般消毒處理耐受力均差。常見消毒方法一般均能取得較好效果。

(二)消毒對象的性質

同樣消毒方法對不同性質物品、效果往往不同。對油漆光滑的牆面,噴灑藥液不易停留,應以沖洗、擦試為宜。對較粗糙牆面,易使藥液停留,可用噴灑消毒。環氧乙烷薰蒸,對易於吸收藥物的布、紙張效果較好,而對金屬表面,須延長時間。糞便、痰液消毒不宜用凝固蛋白質藥物處理,因蛋白質凝固對病原體可起保護作用,高壓蒸氣殺菌效果雖好,但不宜用於毛皮,塑料和人造纖維製品。環氧乙烷薰蒸賽珞璐製品,高濃度過氧乙酸或含氯消毒劑如漂白粉浸泡綿織品,來蘇液多次長時間浸泡乳膠手套,均可造成損壞。對於食品及餐具不宜用有毒或有惡臭的消毒液處理。

(三)消毒場所的特點

消毒應考慮當地條件。在室內消毒時,密閉性好的房屋,可用薰蒸消毒,密閉性差者應用消毒液擦試或噴灑。通風良好的房屋,可用通風換氣法消毒,通風換氣不良,污染空氣長期貯留處應當用藥物薰蒸和噴灑。人口稠密地區不可用刺激性強氣體消毒。接近火源不宜用環氧乙烷等易燃物消毒。

(四)衞生防疫方面要求

不同條件下傳播機會不同,在防疫方面要求不同。傳染病流行時,發病嚴重的疫區,應集中應用效力好的藥物與器械。發病少的外圍地區,可採用簡易消毒方法。傳染病院或病房,患者集中,污染嚴重,消毒量大,應採用固定設備和高效措施,病家消毒屬於臨牀措施,工作量小,可採用簡易措施及方法。飲水應在淨化基礎上煮沸,生活用水淨化後加氯消毒即可。對呼吸道傳染病,強調空間隔離,通風和合理的帶口罩,對腸胃道病應強調用具,糞便、嘔吐物消毒和接觸後洗手。不同病種的消毒,應注意區別對待。

病毒性肝炎患者,應用較強含氯消毒劑或氯人劑消毒,不宜應用季胺鹽及來蘇等一般消毒劑處理。在消毒工作時還須注意影響消毒的因素,如消毒劑量(包括消毒的強度及作用時間),消毒物品污染的程度,消毒的温度,濕度及酸鹼度,有關化學拮抗物,消毒劑的穿透力及表面張力等。

春季傳染病預防知識宣傳材料

1、流感(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簡稱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具有很強的傳染性,其發病率佔傳染病之首位。潛伏期1—3日,主要症狀為發熱、頭痛、流涕、咽痛、乾咳,全身肌肉、關節痠痛不適等,發熱一般持續3—4天,也有表現為較重的肺炎或胃腸型流感。傳染源主要是病人和隱性感染者,傳染期為1周。傳播途徑以空氣飛沫直接傳播為主,也可通過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間接傳播。人羣對流感普遍易感。

2、流腦(流行性腦脊髓膜炎)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簡稱流腦,它是由腦膜炎雙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傳染性較強。流腦發病初期類似感冒,流鼻涕、咳嗽、頭痛、發熱等。病菌進入腦脊液後,頭痛加劇,嗜睡、頸部強直、有噴射樣嘔吐和昏迷休克等危重症狀。傳染源主要病人或帶菌者,傳播途徑以空氣飛沫直接傳播為主,潛伏期一般為2—3天,最長的為一週。人羣普遍易感,好發於小年齡段兒童。

3、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潛伏期8—12日,一般10天左右可治癒。典型的臨牀症狀可概括為“三、三、三”,即前驅期3天:出疹前3天出現38度左右的中等度發熱,伴有咳嗽、流涕、流淚、畏光,口腔頰粘膜出現灰白色小點(這是特點);出疹期3天:病程第4-5天體温升高達40度左右,紅色斑丘疹從頭而始漸及軀幹、上肢、下肢;恢復期3天:出疹3-4天后,體温逐漸恢復正常,皮疹開始消退,皮膚留有糖麩狀脱屑及棕色色素沉着。麻疹是通過呼吸道飛沫途徑傳播,病人是唯一的傳染源。患病後可獲得持久免疫力,第二次發病者極少見。未患過麻疹又未接種過麻疹疫苗者普遍具有易感性,尤其是6個月~5歲幼兒發病率最高(佔90%)。

4、水痘

水痘是傳染性很強的疾病,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的。水痘的典型臨牀表現是中低等發熱,很快成批出現紅色斑丘疹,迅速發展為清亮的卵園形的小水皰,24小時後水皰變渾濁,易破潰,然後從中心幹縮,迅速結痂。臨牀上往往丘疹、水皰疹、結痂同時存在,呈向心性分佈,即先軀幹,繼頭面、四肢,而手足較少,且瘙癢感重。接受正規治療後,如果沒有併發感染,一般7-10天可治癒。傳染源主要是病人。傳播途徑為呼吸道飛沫傳染和接觸了被水痘病毒污染的食具、玩具、被褥及毛巾等的接觸傳染。人羣普遍易感,兒童多見。由於本病傳染性強,患者必須早期隔離,直到全部皮疹乾燥結痂為止。

5、流行性腮腺炎

俗稱“乍腮”,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全身性感染的傳染病,一般2周左右可治癒。典型的臨牀症狀是發熱、耳下腮部、頜下漫腫疼痛,腮腺腫大的特點是以耳垂為中心向前、後、下方蔓延,可併發腦膜腦炎、急性胰腺炎等。傳染源是腮腺炎病人或隱性感染者,病毒經過飛沫使健康人羣受感染。多見於兒童及青少年,預後良好,病後有持久的免疫力。

6、風疹

風疹是一種由風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春季是風疹的高發季節。開始一般僅有低熱及很輕的感冒症狀。多在發病後1到2天出現皮疹,疹的形狀及分佈與麻疹相似,出疹迅速由面部開始發展到全身只需要1天的時間,發熱即出疹,熱退疹也退,這些是風疹的特點。枕後、耳後、頸部淋巴結腫大,也是本病常見的體徵。風疹患者、帶有風疹病毒卻沒發病的人和先天性風疹患者是此病的傳染源。兒童及成人都可能得此病,發病前5天至7天和發病後3天至5天都有傳染性,起病當天和前一天傳染性最強。感染後基本上能獲得永久保護。空氣飛沫傳播是風疹的主要傳播途徑,日常的密切接觸也可傳染。風疹無需要特殊治療,診斷明確後,在家觀察,做好皮膚、口腔的清潔護理,給以易消化富有營養的流食或半流食,注意安靜休息。

7、猩紅熱

猩紅熱為主要由A組鏈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早期咽部充血、扁桃體紅腫,表現為發熱、咽痛、頭痛、噁心、嘔吐等症狀。一般發熱24小時內出現皮疹,開始於耳後,頸部,上胸部,一日內蔓延至全身。皮疹呈鮮紅色,針頭大小,有些象“雞皮疙瘩”,若用手指按壓時,可使紅暈暫時消退,受壓處皮膚蒼白,經十餘秒鐘後,皮膚又恢復呈猩紅色,面部充血潮紅,但無皮疹,口脣周圍及鼻尖則顯得蒼白,舌乳頭紅腫。猩紅熱的傳染源為病人和帶菌者,主要通過

呼吸道飛沫傳播,偶可經接觸傳播。人羣普遍易感,兒童少年多發。該病有特效的治療藥物,治療效果好,故治癒率高,危害已明顯下降,但早診斷、正確治療是關鍵。

二、傳染病流行的三個基本環節

傳染病能夠在人羣中流行,必須同時具備傳染源、傳播途徑和易感人羣這三個基本環節,缺少其中任何一個環節,傳染病就流行不起來。

傳染源

傳染源是指能夠散播病原體的人或動物。病原體在傳染源的呼吸道、消化道、血液或其他組織中生存、繁殖,並且能夠通過傳染源的排泄物、分泌物或生物媒介(如蚊、蠅、蝨等),直接或間接地傳播給健康人。

傳播途徑

傳播途徑是指病原體離開傳染源到達健康人所經過的途徑。病原體傳播的主要途徑有:空氣傳播,水傳播,飲食傳播,接觸傳播,生物媒介傳播等。

易感人羣

易感人羣是指對某種傳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該病的人羣。例如,未出過麻疹的一些兒童,就是麻疹的易感人羣。 下面以流行性感冒的流行為例,來説明傳染病流行的三個基本環節。當流感患者講話、咳嗽、打噴嚏時,會從鼻咽部噴出大量的含有流感病毒的飛沫,懸浮於空氣中,周圍的人吸入了這種帶有病毒的空氣以後,病毒進入呼吸道,就有可能引起流行性感冒。可見,流行性感冒的傳染源主要是流感患者,傳播途徑是飛沫、空氣傳播,易感人羣則可以包括大多數人。那麼,怎樣預防傳染病呢?

預防傳染病的一般措施

傳染病流行的時候,切斷三個基本環節中的任何一個環節,傳染病的流行即可終止。我們預防傳 染病的各種措施,都是分別針對三個基本環節中的某個環節的。因此,針對傳染病流行的三個基本環節,預防傳染病的一般措施也可以分為以下三個方面。

控制傳染源

不少傳染病在開始發病以前就已經具有了傳染性,當發病初期表現出傳染病症狀的時候,傳染性最強。因此,對傳染病人要儘可能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報告、早治療、早隔離,防止傳染病蔓延。患傳染病的動物也是傳染源,也要及時地處理。這是預防傳染病的一項重要措施。

切斷傳播途徑

切斷傳播途徑的方法,主要是講究個人衞生和環境衞生。消滅傳播疾病的媒介生物,進行一些必要的消毒工作(如下圖),等等,可以使病原體喪失感染健康人的機會。

保護易感者

在傳染病流行期間應該注意保護易感者,不要讓易感者與傳染源接觸,並且進行預防接種,提高易感人羣的抵抗力。對易感者本人來説,應該積極參加體育運動,鍛鍊身體,增強抗病能力。開展愛國衞生運動,搞好環境和個人的衞生,消滅蒼蠅、墳子、老鼠、臭蟲等傳播疾病或病的動物,對於控制傳染病的流行能起很大作用。

人類的傳染病

人類的傳染病,種類很多,按照傳播途徑的不同,可以分為四大呼吸道傳染病,消化道傳染病,血液傳染病和體表傳染病。

呼吸道傳染病

呼吸道傳染病是指病原體侵入呼吸道粘膜以後所引起的傳染病,包括流行性感冒、白喉、百日咳、猩紅熱、肺結核、流行性腮腺炎、麻疹和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等。這些病大多發生在冬、春季節,病人和帶菌者是主要的傳染源。病原體的原始寄生部位是呼吸道粘膜和肺,主要通過飛沫、空氣傳播(下圖)。不隨地吐痰,保持住房和公共場所的空氣流通,以及戴口罩等,可以預防呼吸道傳染病的發生。

消化道傳染病

消化道傳染病是指病原體侵入消化道粘膜以後所引起的傳染病,包括細菌性痢疾、病毒性肝炎、傷寒、脊髓灰質炎、蛔蟲病和蟯蟲病等。這些病大多發生在夏、秋季節,病人和帶菌的動物是主要的傳染源。病原體的原始寄生部位是消化道及其附屬器官,主要是通過飲水和食物傳播的(下圖)。因此,不喝生水,不生吃未經洗淨的蔬菜、瓜、果,大力消滅蒼蠅,飯前便後洗手等,可以預防消化道傳染病的發生。

血液傳染病

血液傳染病是指以節肢動物(如蚊、蝨、蚤、蜱等)為媒介所引起的傳染病,因而又叫蟲媒傳染病,包括瘧疾、流行性乙型腦炎、黑熱病、絲蟲病和出血熱等。病人和帶菌的動物是主要的傳染源。病原體的原始寄生部位是血液和淋巴,主要是通過吸血的節肢動物傳播的。開展愛國衞生運動,消滅蚊、蝨等吸血的節肢動物,可以預防血液傳染病的發生。

體表傳染病

體表傳染病是指由於直接或間接與患病的人、動物接觸,或者與含有病原體的土壤、水接觸,病原體經過皮膚進入人體所引起的傳染病,因而又叫接觸傳染病,包括狂犬病、炭疽、破傷風、血吸蟲病、沙眼、疥瘡和癬等。病原體的原始寄生部位是皮膚和體表粘膜,主要是通過接觸傳播的。隔離病人,搞好個人衞生,不與帶有病原體的人或動物等接觸,可以預防體表傳染病的發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baogao/cuoshi/3vxn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