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總結 >幼兒園工作總結 >

幼兒園個人區域活動總結

幼兒園個人區域活動總結

區域活動是教育活動的多種形式之一,那麼幼兒園區域活動總結怎麼寫呢?下面小編就和大家分享幼兒園區域活動總結,來欣賞一下吧。

幼兒園個人區域活動總結

幼兒園區域活動總結

區域活動,是指教師根據教育的目標和幼兒發展的水平,有目的地的創設活動環境,投放活動材料,讓幼兒按照自己的意願和潛力,以操作擺弄為主的方式進行個別化的自主學習的活動。現將我園近幾年來區域活動的開展做如下總結:

一、創設良好的區域環境。

新《綱要》中指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透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區域設置的規劃和環境創設要根據教育目標、教育資料的具體要求以及幼兒的年齡特點來做整體的安排,應一切從幼兒的水平和發展需求出發,要讓幼兒做主,讓幼兒成為區域的主人,由幼兒決定怎樣佈置是否會直接影響他們自由交談展開的程度。在區域環境的創設中既要思考到幼兒之間能相互交流、共同合作,又要注意彼此之間互不干擾,從而使幼兒能專注投入某一活動,充滿自信地探索問題。

我們的區域設置在由教師與幼兒共同商量確定下,採用固定與靈活設置相結合方式,創設豐富多彩的、多功能的、具有選取自由度的區角,讓每個幼兒有機會自由選取,用自身的方式進行學習。例如大班具體設置了以下區域:“生活區”:用筷子夾珠子種子、扣鈕釦、繫鞋帶、編辮子、織衣服、縫衣服、蔬菜削切搓加工等;“數學區”:用小石頭數數、用小木棍排序粗細長短、加減編應用題等;“表演區”:蚌殼做成沙球,竹筒做成雙響筒,竹塊做成快板,啤酒殼做成響鈴,奶瓶做成腰鼓等進行打擊樂;用樹葉、芭蕉葉、包裝帶、袋子等做成各種服飾進行表演;“操作區”:用乾花、乾草製作賀年片、用種子粘成各種物品、用火柴棒粘成各種物體形狀、製作小陀螺等;“科學區”裏帶給樹葉變色、物體沉浮、用品彈性、餅乾麪包桔子皮食物發黴等等。

活動區設置是要善於利用班級環境的地理因素,儘可能地使活動動靜分區:一般將較為安靜的區域安排在室內:如語言區、數學區、生活區;相對會發出較大聲音的活動安排在靠近門口或室外:如表演區、建築區等;另外,還利用樓梯轉角等開設“私祕區”等;並根據遊戲狀況靈活調整。

區域環境作為主題環境的一部分,佔有很重要的地位,因為幼兒的活動很大一部分要在區域中進行並且完成他們的學習活動。區域環境要根據各個區域特色進行有特色的佈置。各個區域的創設也要根據主題的具體狀況而定。語言區通常投放一些主題相關的圖書、頭飾、手偶等資料,張貼一些搞笑的圖畫和一些幼兒仿編的兒歌,同時也可放置一些空白紙,鉛筆等習作物品。美工區投放的東西除一些常規的幼兒練習用品外,如剪刀、橡皮泥、工作紙、彩色筆、油畫棒等,還能夠投放一些簡單手工作品的製作步奏圖,以供幼兒的探究學習,在美工區最重要的是要設置一面幼兒作品的展示牆塊,能夠讓幼兒粘貼自己覺得滿意的繪畫及其他的作品。在科學區通常帶給一些幼兒操作材料,操作材料與主題相關。在音樂區、表演區投放一些簡單或自制的樂器、頭飾、自制服裝等。通常建構區是根據主題而定。區域活動應根據活動區的層次性特點帶給難易程度不同的材料。有時即便是同一班級中同一類型的活動也透過帶給不同層次的材料來體現層次性。適合幼兒不同發展水平、不同學習節奏的多層次的活動材料,能夠滿足不同幼兒進行自主選取的需要。

二、區域材料投放要有層次性

每個幼兒的潛力水平不同,因此材料投放要兼顧到每個層次幼兒,不能都簡單,也不能都複雜,要為不同水平的幼兒帶給活動的機會和成功的條件。比如小班美工區“穿項鍊”遊戲、教師帶給三種層次的材料,由最簡單的按同種顏色穿到兩種顏色間隔穿再到三種顏色規律性穿。益智區投放的拼圖,按塊數的不同拼(4、6、8、10)都就應體現層次性。

三、教師的指導

教師的現場指導在幼兒遊戲的開展中顯得十分重要,它決定着幼兒遊戲的開展,教師始終要清楚自己應處的位置,不就應是知識的輸出教育者,而是應帶給舞台、清楚自己應處的位置,指出方向與關鍵時刻給予指導的老師,扮演好觀察者與指導者的主角。

1、觀察、再指導。

觀察是瞭解孩子的重要途徑,它能夠幫忙教師準確地瞭解幼兒在遊戲中的表現,瞭解其發展的特點與需要,並在此基礎上進行分析,從客觀實際出發,提高教育指導的效果,最大限度地發揮幼兒的遊戲。可避免教師因不瞭解遊戲情景而產生的不適宜的干擾幼兒遊戲的指導行為。

2、把握時機,適時介入指導。

如果教師發現了幼兒遊戲的問題,需要介入遊戲,須找好最佳的時機。通常在以下狀況下介入:

(1)當孩子遇到困難玩不下的時候。如:傑傑為“娃娃家“人數已足不能進入娃娃家遊戲而苦惱,又不想去其他遊戲區玩的時候,教師可引導他:“你想一想怎樣才能進去”當他想出“當一名客人”的時候,孩子最後以一名“舅舅”的身份進入到娃娃家去玩了。

(2)當孩子出現糾紛與行為問題時。如在一次搭建遊戲中,阿喬在不留意碰壞了小朋友搭的動物園的時候,孩子們一時,很激動,有的埋怨阿喬,有的以暴力攻擊阿喬,有的不知所措,教師立刻説:動物園是不是“地震”了,我們趕快搶救動物,把動物園修好吧!於是孩子們又重新投入到了新遊戲當中,巧妙地化解了一次即將發生的糾紛。

(3)當孩子操作發生困難時。孩子在做一件撒時,往往會遇到一些困難,這時個他一些幫忙,他不但印象深刻,還會感受到老師的濃濃關愛,有可能對他的一生都會有影響。

(4)當遊戲無法深入時。一次,當老師看到娃娃家的孩子無所事事,很無聊的樣貌,老師立刻以“客人”的身份進入到娃娃家,原先孩子們覺得每一天都是做飯,抱娃娃,收拾房間,太無聊了,於是老師立刻説:這天小舞台有一場十分精彩的表演,孩子們就忙着抱好娃娃去車站坐車到劇院看錶演了,看完表演後,又到超市裏買食品與零食,參觀建築角的建築等等,遊戲的資料又豐富了起來,老師適當的指導,不僅僅深入了遊戲的開展,還讓他們走出家門,加強了與其他遊戲區域的聯繫。

(5)當幼兒發生創造性的行為時,教師要及時給予發現與鼓勵

另外,老師的出現與介入還要體現藝術性,即什麼樣的主角介入是最自然的,既能到達指導的效果,又不影響孩子的遊戲,老師有時是遊戲的夥伴,有時是某個特定的主角,還有時是旁觀者,必要的時候是解調員。當教師以夥伴的主角出現時,能激發孩子的探索興趣,引導遊戲的進程。當孩子對遊戲的玩法、規則、扮演主角資料不熟悉時,能夠以某種特殊的身份參與。當幼兒的遊戲發生糾紛時,教師要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及狀況,採取適宜的解決方法,小班,較多的是矛盾的解調員,到中,大班的時候,要帶給解決問題的時間,在一旁做一個安靜的旁觀者觀察事態的發展,如幼兒順利地將問題解決,老師就能夠悄悄退出,如矛盾激化,則用適宜的方法幫忙孩子解決。

3、指導最基本的方法以鼓勵、肯定為主。

有時為了調動幼兒用心性,不管成功是否都要給予用心的鼓勵,幼兒之間存在着差異,只要幼兒是主動參與,用心思考的,那不管結果如何,都要給予表揚與鼓勵。否則潛力弱的孩子總是失敗,會使其產生畏懼情緒和自卑感,最後導致對整個遊戲失去興趣。對於這種孩子,老師一方應對他進行個別指導,幫忙他掌握必須的技能,有進步就進行表揚,使他對自己的表現有信心,另外可請潛力強的孩子與他共同遊戲,讓他也體驗遊戲的成功。

四、幼兒在遊戲中的表現

遊戲是幼兒最基本也是最喜愛的活動。在遊戲中,幼兒既能操作各種材料,又能與同伴交往,其動作、言語、思維、想像、情感等身心各方面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在貫徹幼兒園“以遊戲為基本活動”這一原則的同時,遊戲的價值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幼兒在區域中活動完全是自由的,他們自主的選取遊戲材料,選取活動資料和合作夥伴,按照自己的想法意願進行遊戲。教師在活動中也完全尊重幼兒的主體地位,放手讓幼兒創造性地、主動地活動,推動和激勵幼兒在活動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例如:幼兒能夠根據自己的意願進入不同的活動區域,在同一活動區中還能夠選取不同的活動形式和活動資料。再例如:教師在遊戲中發現幼兒“一窩蜂”現象和在材料的使用上因使用不當給下次使用的小朋友造成不便的狀況,我們兩位老師不是自己商量該這麼辦?把大人制定的意見和規則讓幼兒執行,而是讓幼兒透過自身的體驗去尋找答案“怎樣樣玩才會開心又不會影響別人?”當問題提出,孩子們開始用心討論,各抒己見,共同總結有效的方法,構成區域活動規則,也只有透過幼兒自己的體驗構成的規則才會轉化為幼兒活動中自覺遵守的行為。

五、本園特色

1、本園遊戲活動現狀:每週每班平均進行兩三次遊戲活動,幼兒對遊戲活動的需要還不能完全滿足。遊戲材料的帶給比較精細逼真,尤其是剛經過了全體老師的教玩具評比活動,老師都花了心思為幼兒準備製作,遊戲材料豐富、形象。但老師對於有些遊戲活動的特點及組織策略瞭解的還不夠清晰,不明白該怎樣對幼兒的遊戲進行指導,以及遊戲中的指導策略。

2、針對這一現象我們制定了下列目標

(1)針對教師對各遊戲的特點和組織策略還不是很瞭解,本學期,將針對不同的主題遊戲詳細介紹。

(2)教師在平時的遊戲組織中,仔細觀察、探索各遊戲的特點及組織策略。

(3)利用圖標,指導幼兒有序進行遊戲。

圖標,它是一種表示某一件事情或事物的符號,它帶有形象性、簡潔明瞭性等特點。在生活中,我們隨處可見各式各樣的標記,我們運用圖標的方式對幼兒進行間接的指導。

具體措施

1、有目的的豐富幼兒的感性經驗,為遊戲的開展做好準備。

(1)引導幼兒觀察周圍成人的勞動,並可適當參與勞動,帶給給幼兒參與勞動過程的機會,積累生活經驗。

(2)提醒幼兒留意觀察身邊的事物,發展幼兒的觀察潛力,為幼兒帶給反饋生活經驗的機會。

2、以圖標的形式指導幼兒進行遊戲。

(1)教師學習遊戲指導策略中的“標誌制約法”,瞭解本指導策略的運用方式,思考如何用“標誌”指導幼兒進行遊戲。

(2)教師在本班遊戲中觀察圖標對幼兒遊戲的指導作用,及時進行記錄,並反思、調整。

(3)教師相互交流自己對遊戲中圖標的運用的觀察及思考,吸取研討活動中的精華,並運用到本班遊戲活動中。

幼兒園區域活動總結範文

遊戲是為了尋求快樂而自願參加的一種活動。但幼兒遊戲決不是單純感覺上的快樂,而是伴有生命充實感的快樂。遊戲是幼兒的活動,與學習活動,勞動活動有着不少的區別。它有這樣的一些特點:第一:遊戲是幼兒主動自願的活動,遊戲是幼兒的天性,幼兒遊戲不是在外強制的狀況下進行的,而是幼兒出於自己的興趣與願望自發自願主動進行的活動。幼兒遊戲的類型很多,本學期我們班創設了教育區角遊戲、主角遊戲和晨間自選活動,其中包括益智區、美工區、科學區、建構區、生活區、語言區以及銀行、幼兒園、娃娃家、小老鼠麪包房、正儀青團店等遊戲。下應對我們班本學期的遊戲活動,作一總結。

一、主角遊戲在主角遊戲中,主角是遊戲的中心。幼兒在遊戲中的透過扮演某一種假想的主角,以假想的方式把頭腦中已有的表想重新組合,從而反映對社會生活的認識,並參與成人的社會生活。幼兒在遊戲中,經常會發生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併為之爭吵不休,對於我們大班的孩子,不僅僅要進行品德教育,讓他們懂得互相謙讓,同時在本學期着重對幼兒協作意識進行培養。

第一,利用遊戲規則誘發幼兒的協作行為。規則的提出,不僅僅是為幼兒的活動提出要求,也是對幼兒行為及其遊戲開展一種暗示。如,在娃娃家,我們這樣引導幼兒確立規則:“小朋友在遊戲開始前,要先商量,確定各扮演什麼主角,然後再遊戲。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和孩子是一家人,每人都要關心家裏的事情和家裏的人,不能想做什麼就怎樣做”。要求幼兒能提出自己想要擔任的主角,並相互協商。用“一家人”將他們間關係明確,暗示他們在行為上要有協作。

第二,教師主動加入幼兒遊戲。老師加入幼兒的活動中,能夠激發幼兒的遊戲興趣,也能為幼兒做出良好的榜樣。如:一次,我在娃娃家當“媽媽”,晉傑當“爸爸”。早晨起來,我對晉傑説:“我給孩子穿衣服,你去買早點吧。”他回來時對我説:“我買了蛋糕。”吃過早點,我看了一眼手錶説:“哎呀,我要遲到了,來不及送寶寶了,”晉傑説:“你快點走吧,我去送他”。開始時,晉傑是被動的與我交往,之後就變被動為主動,協調我們之間的行為。

此外,由於幼兒年齡小,他們參與主角的主要動力是興

趣和好動性。因此本學期在組織主角遊戲時,在設置情景,激發幼兒的活動興趣的基礎上,注意引導和鼓勵幼兒去大膽嘗試獲取經驗,從親身體驗中逐步認識自己。這樣才能逐步變自發的好動為主動的活動,有利於幼兒自身潛力的發展。例如,在“小老鼠麪包房”這一主角遊戲中,我們的小朋友能選取、利用各種材料製作他們心目中的特色蛋糕。他們在遊戲中能夠自由自在地隨意選用材料製成心中所想的東西,大家都玩得十分開心。由此可見,在遊戲中,幼兒透過自身的體驗從中獲取了經驗,選取了自己感到好的方法,這樣使他們在更好更快地掌握技能的同時,更增強了他們對主角遊戲的興趣和信心。

二、教育區角遊戲

教育區角遊戲突破了傳統教育中幼兒處於被動、靜止狀態的局面,不是教師把知識告訴幼兒,讓幼兒被動、靜止地理解,而是教師透過設計、帶給可供幼兒操作的環境個性是各種活動材料,讓幼兒在和環境的相互作用中主動地得到發展。結合《叢書》中提出的“區域活動推薦”,本學期我們班的教育區角遊戲開展狀況

首先,教育區角遊戲的設置是靈活的,我們依據主題活動的資料在多方面思考下進行了設置:如《我們身邊的科學》的主題活動中,就設置了美工區、科學區、語言區、益智區、建構區等。而在《我找到了春天》主題活動中,就設置了生活區、美工區、語言區、建構區、益智區、科學區等。

其次,各個區角的創設也根據主題的具體狀況而定。語言區通常投放一些與主題相(幼兒園區域活動評價與小結)

關的圖書、卡片、指偶等資料,張貼一些搞笑的圖畫和一些幼兒仿編的兒歌,同時也放置一些空白紙,鉛筆等習作物品;美工區投放的東西除一些常規的幼兒幼兒練習用品外,如剪刀、橡皮泥、彩紙、油畫棒等,還投放一些簡單手工作品的示範圖,同時鼓勵幼兒粘貼自己覺得滿意的繪畫及其他的作品;在科學區通常帶給一些幼兒操作材料,操作材料與主題相關;通常建構區是根據主題而定。

三、晨間自選活動

除了主角遊戲和教育區角遊戲,晨間自選活動也是幼兒在園遊戲的一部分。它是幼兒園一日教育教學活動的開始,因而要精心組織每日的晨間活動,做到有目的、有計劃,讓每個孩子都能用心愉快地參加,每一天都有新》收穫。為了讓幼兒簡單愉快的進行晨間活動,我們採取了讓幼兒自由組合、自由選取。如:有的幼兒願意畫畫,就讓他自由的想象塗畫;有的幼兒喜歡玩彩泥就讓他自由的去捏、去塑造形象;喜歡

玩積木的幼兒可任意搭建高樓。因此,我們會提前做好準備,對幼兒的興趣愛好做到心中有數,在幼兒來園之前準備好各種活動材料,使幼兒一到幼兒園就能投入到活動之中去。在活動過程中,我們注意觀察每個幼兒表現出的興趣,個性語言發展水平,和同伴的交往潛力,便於因人施教,幫忙幼兒解決在活動中遇到的問題,使活動順利進行。

不論是主角遊戲、教育區角遊戲,還是晨間自選活動,我們都會在活動結束後進行總結評價。評價的方式有很多,有時是全班進行,有時是分組討論,也能夠讓幼兒自己評價,由老師指點迷津等。幼兒的自主評價主要是鼓勵幼兒把自己在遊戲中的所見所聞、感受體驗表達出來,與同伴交流分享,如:以教師的鼓勵性言語來鼓勵幼兒的“你搭建的樓房可真高,能夠向大家介紹一下你的搭建經驗嗎?你遊戲玩的很開心,把你遊戲中最快樂、最搞笑的事情講給大家聽好嗎?”由幼兒主動評價的“我發現了什麼問題?為了以後玩得更好,我們還就應做些什麼?我覺得誰玩得好,誰玩得不好。”又如:以教師的全面評價為主的“這天哪一組小朋友收拾玩具最快?”“發現有的小朋友在更換遊戲的時候,沒有將原先的遊戲的玩具收拾好再到另一個遊戲去,下次活動中不能再出現這種狀況了。”“你學習了什麼新本領?”“為了使下次遊戲玩得更開心,還需要做什麼?”等等。(幼兒園區域活動評價與小結)

當然,在本學期的遊戲活動中,還存在着一些問題需要我們去注意和改善。如在分配遊戲主角、遊戲任務時,我們會指定幾個潛力強的幼兒為負責人,負責人再去邀請其他人。我們發現,負責人在班上走動召喚夥伴時,大多數的幼兒兩眼緊張地注視着他們,小手舉得高高,嘴裏不停地説着:“我,我!”但是,每次被召喚走的總是那麼一些人,剩下的往往是常規習慣較差,或者是潛力較弱的。剩下的孩子常常由教師另行安排:去看圖書吧,去玩插塑吧。沮喪、難過、不滿,種種表情立即會出此刻這些孩子們的臉上,而那些被召喚的孩子對教師或小負責人指定的主角也不必須滿意。

在實踐中我們體會到,是遊戲激起了幼兒的學習興趣,增長了幼兒的生活知識。在以後的遊戲活動中,我們會加強對幼兒遊戲的觀察和指導,讓幼兒在遊戲中快樂地成長和學習。

幼兒園區域教研活動總結

(一)根據筆者的觀察和教師的訪談,目前教師對區域活動的理解主要有以下兩種觀點:

1.從教師的角度理解,區域活動為"集體教學的延續"、"分組活動"。

集體教學的延續:持該觀點的教師,指導思想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集體教學不能滿足每個幼兒的需要,無法兼顧個體,故在集體教學之外,利用區域活動的時間,在相關區域對有特殊需要的幼兒做個別輔導;有關內容的教學(主題活動)是需要多種活動形式配合和補充的,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促進幼兒理解和運用;有時由於教學設備不足,做不到人手一份操作材料,教師只能先在課上示範,課後把操作材料投放到相關區域,讓幼兒自行操作。分組活動:教師重點在某一區域指導一組幼兒學習新內容,其他幼兒在別的區域做自己喜歡的遊戲,然後交換。

2.從幼兒的角度理解,區域活動為"自由遊戲活動"、"學習性活動"。

自由遊戲活動:把區域活動視為在集體活動之外為幼兒創設的一種自由遊戲活動的形式。幼兒按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活動的內容、材料和玩伴,通過遊戲和自由交往獲得課堂上得不到的新經驗。教師指導較少甚至是不予指導。學習性活動:認為區域活動是一種學習性、探究性的活動,有活動目標、活動內容、活動任務,幼兒必須完成的一種操作性較強的活動。"區域活動是一種學習性的活動,是要解決教學任務的,有一定的目標制約。"教師的觀點直接影響活動的開展形式,以上兩種也是當前幼兒園區域活動開展的主要方式。其實這些觀點並無對錯之分,只是各自理解的角度與價值取向不一樣。究竟該如何理解區域活動,重點放在理解它的哪個方面,值得我們思考。

老師認為區域活動就是學習中心、興趣中心活動,它是教師從兒童的興趣出發,為使兒童進行高效學習、獲得最佳發展而精心設計的環境,兒童可以自由地進出各個區域,開展遊戲活動。這就是説,區域活動是遊戲學習的融合,幼兒通過遊戲的手段來學習,而遊戲也是幼兒學習的一種方式。據以多方面論述,本人對區域活動的理解是,區域活動是教師根據幼兒的發展現狀和發展目標,創設豐富有趣的、多樣性的學習環境(活動區),提供有深度有層次的活動材料,幼兒根據自己的興趣和能力,自願地選擇活動材料,在環境中有效、系統的進行活動,從而得到全面發展。區域活動要求教師以促進兒童發展為宗旨,重視幼兒的自主活動,重視幼兒與環境(人、事、物)相互作用,重視在活動過程中的師幼互動,通過觀察不斷了解兒童、不斷創設環境和材料,不斷促進他們和環境發生作用,不斷促進他們獲得經驗、獲得發展,從而形成良性循環。

(二)區域活動的性質

目前有不少幼兒園設置了活動區活動,但對區域活動的性質如何判定是有爭議的。有人認為區域活動是教育活動的多種形式之一;有人認為區域活動是不同類別的遊戲形式。為什麼會有爭議呢?就是因為區域活動內的活動既有遊戲性質的、又有學習性質的,因為性質不同,計劃與指導方法都不一樣。兩種性質放在了一起難於統一。該問題的關鍵是要搞清楚,區域活動究竟是遊戲活動還是非遊戲活動,是課程還是遊戲,還是與兩者都不同。他們的關係究竟該如何理解?幼教界的專家們也沒有統一觀點,一直存在着各種不同看法。例如,由盧樂珍主編的《幼兒園綜合活動教師指導用書》一書中,有這樣一段話"在正規教學和遊戲活動之外,幼兒園每天都應安排大量的區域活動,為幼兒的發展提供更多的空間。幼兒園的活動是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既有集體活動,小組活動和區域活動,也應有幼兒的自選活動和生成性活動等"。

可以看出,盧老師是將區域活動與教學和遊戲分開的,也就是説,區域活動既不是課程教學也不是幼兒遊戲。張博的觀點:"廣大幼兒園則開始建立活動區,活動區教育應運而生。可以説活動區教育是活動課程在幼兒教育中的具體表現形式。"可見張老師更傾向於將區域活動理解為活動課程的一種形式。而劉焱老師則認為,活動區既是幼兒的"遊戲區",也是幼兒的"學習區"。活動區活動既是幼兒的遊戲活動,又是"教"與"學"的活動。我比較贊同劉焱老師的觀點,即區域活動既是遊戲活動又是學習活動,區域活動是自然活動與教育活動的統一。幼兒園中的任何遊戲形式,都不可能是完全的自然遊戲狀態,一旦進入教師的視線內,都將被賦予教育性質。區域活動應該是一個整體概念,既強調幼兒的自主性、興趣性,又是幼兒主動學習的基本條件。也就是説,區域活動不僅僅是幼兒感興趣的,同時也藴涵着學習的潛能。

區域活動為幼兒各方面的學習和發展提供了巨大的可能性,但是這種可能性能否成為現實性,取決於成人對區域活動的理解上。活動區本身只是教師為幼兒創設的活動環境,是教師教育意圖的客體化、物質化。在活動區發生的活動是遊戲還是非遊戲活動,取決於活動過程中教師與幼兒所結成的關係以及相互作用的性質,取決於教師對幼兒活動控制的程度。

遊戲活動:如果讓幼兒在活動區自由活動,教師只是暗處觀察,並不給予直接的干預指導,那麼在活動區發生的就是遊戲活動,此時的區域活動可理解為遊戲活動。例如,音樂舞蹈區、積木區、益智玩具區、閲讀區等。任何發生在幼兒園裏的遊戲活動都具有"自然性"和"教育性"雙重性質,同樣,此時區域活動在幼兒眼中是"自然性的遊戲",而在教師的眼中則是"教育活動"。教師不能單純地將其理解為幼兒的"自由遊戲",聽之任之,放任自流,不加指導。只是教師的指導更為"隱性"罷了。

學習活動:如果某個活動區活動是教師指定或規定幼兒必須參與的,而且又是教師重點指導的,那麼,在這個活動區發生的活動,遊戲性減弱,"作業"或工作性增強。這種區域活動,可看作是"任務定向的區域活動",即學習活動。筆者通常觀察到的區域活動,更多的是該類型。如,南京某幼兒園,區域活動每週都有工作重點,教師有計劃有重點地指導幼兒活動,這些任務是幼兒必須要完成的,只是完成的時間並不強求一致,通常為一週。如,數學區的"數字排序"、美工區的"花枕頭"、智力區的"單雙數的家"等。當然遊戲和學習是不矛盾的,學習可以在遊戲中進行,遊戲活動必然隱含着兒童的學習。區域活動不能如此簡單的劃分,這兩種類型也不是截然分開,有時是相互聯繫的,同一個活動區有時開展的是遊戲活動,有時是學習活動,有時可兩者兼具,關鍵是看教師如何利用如何指導。針對目前區域活動開展現狀,本人覺得對區域活動的理解應側重它的遊戲性。

強調區域活動的遊戲性:目前,我們幼兒園的區域活動形式,主要是將教室劃分成一個個活動區域,讓幼兒在裏面學習和遊戲。但是,我們的教育模式畢竟與國外不完全一樣。國外幼兒的活動常常是以活動區為主,集體教育活動少之又少。兒童每天花大量的時間在活動區裏,而活動區的活動既有遊戲,又有學習。就像《活動中的幼兒》書中介紹的,區域活動中容納了一個完整的幼兒認知課程。而我們不同,我們的幼兒每天還有一次正規集體教學,生活環節上也有統一的規範和較嚴格的限制。自由活動機會少,真正自由自在在玩的時間,就只剩下活動區活動和户外活動了。這樣一來,如果在完全照搬國外活動教學的做法,裏面加入大量的學習成分,就等於減少了兒童遊戲的機會,兒童的遊戲就得不到保證。

正如一位幼兒教師所説:"現在幼兒園越改革教師壓力越大,幼兒越沒有遊戲的時間。沒辦法幼兒園有課程目標,每個主題都有目標,有幼兒用書,有一個一個的任務要完成。每天的集體授課減少了,那課上要完成的目標怎麼辦?只能投到活動區去,這樣幼兒的遊戲給孩子的壓力更大,遊戲的趣味性大大減少。區域活動成了教學的另一種表現形式,沒辦法的事情!"區域活動強調以兒童的興趣和愛好為依據設置活動區,組織活動。幼兒自主選擇活動區,自己決定活動的內容、活動方式、活動夥伴,對活動區的環境、材料提出更高的要求,活動的趣味性強。這要求教師不要一味的將區域活動學習化,應加強活動區的遊戲性,特別是當前幼兒園盛行的任務定向的區域活動,應適當減少。儘量避免重視建構區、美工區、益智區等學習性強的活動區指導,忽視角色區、表演區、沙池區、圖書區等遊戲性強的活動區指導。加大區域活動的遊戲性,把一些適合活動區的教育目標當作遊戲目標提出來。兒童的活動只有處在遊戲目標下,才能促使幼兒對區域活動的興趣,才能獲得真正的遊戲體驗。一些學習性較強的區域,如"認知區""工區"。

在這些區域裏,活動內容都是教師規定的,方法和步驟也是教師安排設計好的,並且伴有較嚴格的規則和要求。如,教師準備好畫有直線、弧線的紙張和舊畫報,讓幼兒根據己能力去選擇剪直線、剪弧線或剪圖畫輪廓,以提高幼兒使用剪刀的能力。這種方法實際上學習的方法,而不是遊戲的方法。遊戲的方法應該是引導幼兒去玩,想方設法玩得開心,玩得痛快,在玩中得到發展,這就是遊戲特有的性質。比如,可以採用為活動區命名的方法,來渲染遊戲氣氛,創造童話般的境界。例如,把"美工區"變為"藝術畫廊"、"七彩世界"等,孩子們來到這裏就扮起了假象的角色,或"做工"、或"作畫",把自己的製造出來的"產品"拿到"商店"去"賣",用繪製的作品辦"畫展"。這樣,遊戲的主題和內容仍與教育目標保持一致,與教育活動環環相扣,但活動的性質從學習變成了遊戲,孩子們的身份從小朋友扮演了一定的角色,活動目的從學本領變成了純粹的玩,一成不變的活動區變成一個個變化的遊戲場所,幼兒活動的興趣就會明顯提高。

(三)區域活動的價值

區域活動是幼兒園教育工作的一個環節,它以幼兒發展目標為依據,與幼兒園的生活活動、體育活動、學習活動相併列,利用遊戲手段安排各項內容,並對幼兒的身心發展施加影響。教師積極創設一個豐富多彩的、多功能多層次的、具有選擇自由度的環境,讓每個孩子有機會接觸符合自身特點的環境,用自身特有的方式同化和吸納外界,同時教師則在此過程中努力地去了解孩子,敏鋭地察覺孩子之間的差異,個別化地指導孩子,正如《綱要》所指"關注個別差異,促進每個幼兒富有個性的發展"。幼兒在區域活動中,沒有任何心理壓力,輕鬆愉快,可以按自己的意願自主地選擇活動內容、活動方式和活動夥伴,能按自己的學習方式、速度、習慣去操作實踐,對促進每個幼兒身心發展起着重大的作用。區域活動具有他教育活動所不能取代的功能價值。

1. 有利於幼兒主動性、獨立性和創造性的發展

瑞吉歐教學方案中充分肯定了幼兒在教師創設的環境中,更易於交流、易於創造性的發展,"幼兒在創設的環境中會更自由地去探索,更能夠和同伴一起活動,也更加具有堅持性,因為他們知道,他們可以去嘗試心中所想,知道在朝他們自己目標前進時,他們可以自己做決定,感受到自由與快樂。"區域活動正符合了這個特點,它不同於教師組織的集體活動,區域活動的計劃、執行、完成都是幼兒自主決定和承擔的。幼兒在活動中,按照自己主體地位,決定對活動材料、夥伴、內容的選擇。在這些活動中,幼兒沒有壓力,他們根據自己的想像自由發揮。即使在活動區進行學習活動,幼兒所受的挫折感也會因為不是"上課"而有所緩解。幼兒處在這種操作和遊戲的環境中,常表現出較強的激勵,會迫切地希望嘗試他們的新技能。活動的方式方法由幼兒自行決定,只有當幼兒可以根據自己的願望與想法來使用遊戲材料,才能有活動的方式方法的多樣性與靈活性,才可能使幼兒真正產生興趣性和自主體驗感。哈維葛特斯認為:"只要能夠充分地滿足孩子發揮其自主性的慾望,不是限制孩子的自主活動,而是給予積極鼓勵的話,那麼孩子通過強行和反抗而是大人感到棘手的事就會大大減少。"

閔老師也表示:"幼兒有事可做,並且是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意外的發現孩子變得專注了,集中力增強,破壞紀律的現象反而減少了。"區域活動適合於任何年齡階段的學前兒童,並能使兒童從中受益;不同的區域活動對兒童的成長雖然有着不同的影響,如積木區利於兒童習得大小、形狀、長度、序列和空間關係的知識,圖書區利於兒童獲得閲讀、聽説的技能,但它們都能增強兒童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提高兒童的決策能力。

2. 培養幼兒的關鍵經驗與動手操作能力

"所有學前兒童的學習活動都必須建立在物體操作的主動性經驗的基礎上,言語和非言語表徵能進一步豐富這種主動性經驗。"在開展活動前,教師要豐富幼兒的關鍵經驗,同時意識到,這些經驗不是以孤立的形式存在,他們之間有密切的聯繫,在活動開展中,應該綜合為一體。如積木區活動就是培養幼兒關鍵經驗的典型,它融合了語言、主動學習、經驗和表徵、空間關係等關鍵經驗。活動前,教師可以通過外出參觀實物或展示圖片,豐富幼兒頭腦中的表象,為幼兒建築活動提供具體經驗,為幼兒順利搭建造型打好基礎。活動中,幼兒運用各種形狀的積木,認識了不同的幾何形狀,並從中體驗有關重量、對稱、大小、長短等數量概念的關鍵經驗;通過搬運、取放、堆疊積木,幼兒的大小肌肉得到發展,掌握使用工具和設備,同時在操作、轉換和組合各種材料中,發現事物之間的關係,積累主動學習的關鍵經驗。積木活動時,教師應背後觀察,當幼兒出現困難和需要時,給予適時指導,促進活動開展。比如小班幼兒初進入積木區,不知搭建什麼時,可放入人物、動物模型,引發搭建內容"小動物的家"、"我們的公園"等。教師還可以通過角色、情節的創設使積木活動與其他活動區發生聯繫,促使幼兒多方面經驗的積累。如幼兒搭建了一個公園,就可引發幼兒去邀請娃娃家的小朋友來公園遊玩。此時積木區的幼兒可充當導遊,帶領娃娃家的幼兒逛公園,在描述公園景物中發展幼兒的語言,促進幼兒間的交流,從而使幼兒語言、經驗表徵等關鍵經驗得到發展。

幼兒的主動學習就是意味着整個身心的活動來學習。教師在活動區提供了大量可操作的玩具和材料。幼兒利用這些玩具和材料來設計、製作他們心中的天堂夢裏的故事。他們用積木批成各種各樣的建築物;用剪刀、畫筆、橡皮泥、泡沫製作形形色色的作品;他們就這樣不斷的在活動中體驗各種材料的特性,同時在操作、轉換和組合各種材料中,發現事物之間的關係,增強自身的關鍵經驗,鍛鍊自己的動手操作能力。

3.促進幼兒社會性的發展

研究表明,兒童期是幼兒社會化形成的關鍵時期,而交往活動又是社會化形成的基本途徑。區域活動正是為幼兒交往活動提供了充足的機會。在這樣一個"開放性"的教室裏,語言和所有的學前知識、學前經驗綜合在一起,這並不是教師花費精力來源的東西,而是完全真實自然狀態下,幼兒自主獲得的過程。區域活動為幼兒提供了一個開放支持的環境,同時也提供了與同伴、教師和許多不同材料相互作用的機會,他們想交流的願望會自然地增長,幼兒會希望表達出與他們的活動有關的需要、情感和思想。福祿培爾説過,"兒童設法在同伴中看到自己,在同伴中感覺自己,從同伴那裏衡量和測量自己,通過他們的幫助,瞭解自己與發現自己。"區域活動正是有大量的同伴的交往,在活動區中,幼兒通過角色分配、角色扮演,承擔一定的義務,遵守共約的遊戲規則,從而培養了幼兒責任意識和集體意識;同時通過活動,幼兒之間彼此交流,學會與人分享,擺脱幼兒的"自我中心"傾向;另外,活動中需要大量的合作,來共同完成遊戲,同時會出現一定的摩擦和問題,幼兒就在這種輕鬆自由的狀態下,學會了協調、溝通、合作,也學會了自己解決問題,促進了社會性的發展。教師要充分清楚區域活動的實質與功能,不同活動區有不同功能、有不同的規則要求,教師的指導也不同。區域活動不僅需要教師的指導,而且對教師的指導要求更高,難度更大,涉及到教師的兒童觀、教育觀、遊戲觀,教師的自身素質和教育技能等。教師對區域活動的指導意味着新的挑戰。

二、教師指導行為的現狀調查

本研究中的教師指導行為指的是教師在觀察幼兒區域活動這一特定情境制約下,所作出的有意識的行為反應,該行為對幼兒產生一定的指導意義,具體包括指導的口頭言語行為、體態言語行為等。在具體操作中,筆者採用"事件取樣法",即在區域活動中,筆者觀察到師生交往行為的發生作為一次事件。所謂教師指導行為的產生是指在區域活動中,為使遊戲順利進行,教師與幼兒通過各種信息傳遞手段,如語言表情動作等進行相互作用,以期對幼兒行為發生影響。具體統計結果如下:

(一)教師指導方式調查結果

教師在指導幼兒遊戲時,指導方式主要有被動反應、權威控制、一般指導、深入指導四種。我觀察的這所實驗幼兒園的教師在進行指導時,以參與深入式指導為主,佔53.5%;其次是一般指導,佔33.8%;權威控制式指導相對較少,只佔9.9%;而被動指導更少,僅有5個案例而已,佔2.8%。這充分説明教師指導理念是正確,能夠避免指導的表面性,通過提問啟發、協商建議等方式參與幼兒遊戲,從而促進遊戲的開展。同時,可以從表中看出,教師規定主題在權威控制總佔有主要位置,一般指導中,詢問較多,筆者觀察,事實的確如此。最普遍的指導語言就是詢問,有時甚至是毫無意義的詢問,對該現象,第三章會結合案例具體分析。

根據觀察,筆者將教師的指導內容具體為:常規、社會交往、知識技能、目的性、堅持性、創造性等方面。該幼兒園的教師在指導中,注重對各項內容的全面指導,其中以知識技能和常規指導最多,兩者合佔63%,而其他幾項只佔37%。在此,一個很明顯的問題,就是教師偏重與知識技能的傳遞,常規紀律的維護,而較少關注幼兒創造性、目的堅持性的發展。觀察到的教師指導案例所得到的基本印象,師幼之間互動很少傾向於針對幼兒表現的行為和水平的。以上僅僅是量化的統計結果。結合具體的觀察案例,筆者發現教師指導行為多以口頭言語出現,肢體語言較少,指導內容更為具體更為細化,最主要涉及三個方面:

1.規範幼兒行為,維護遊戲紀律

教師通過指導遊戲,引導幼兒認識社會知識和行為規範,如遊戲中自理行為的規範、與人交往的規範等等,並促進幼兒在遊戲中反覆實踐,逐步形成習慣,內化為自身較穩定的行為特徵,從而促進幼兒個性社會化。在筆者觀察中,該指導內容出現的頻率最高,通常是這樣的情況。當幼兒出現了差錯或幼兒的行為干擾了日常活動或其他幼兒遊戲時,這時教師會關注幼兒,而不是使建構知識或遊戲順利開展成為指導活動的重點。

2.影響幼兒的遊戲內容

幼兒遊戲的內容帶有一定的價值傾向性,教師需引導幼兒向健康積極的方向發展,這就是人們常常提到的指導要注意"遊戲的教育性"。幼兒遊戲中可能會出現不健康的主題,如,中班一次角色遊戲中幼兒模仿成人抽煙的案例。筆者觀察,教師對幼兒遊戲內容比較關注,並能夠試圖去引導幼兒遊戲向積極健康方面開展。

3.提高幼兒活動的質量

這項內容教師涉及到的相對較少,當然,教師理念上是能夠意識到的,但實踐中卻有些差距。通過訪談,筆者能夠感受到幼兒教師的聰慧與機智,她們都清楚,教師指導的關鍵應該是促進幼兒活動質量的提高,促進遊戲的深入發展,並使幼兒在遊戲中身心水平不斷得到提高。但説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三、結論與分析

從以上統計結果可以看出,該幼兒園教師的指導方式有效性高,普遍採用深入指導和一般指導,而權威控制與被動指導少。這説明該幼兒園教師的素質較高,教育理念的把握較好。而指導內容主要涉及規則教育與紀律維護,明顯看出教師偏重與知識傳遞,幼兒的行為表現以及幼兒遊戲的內容,而針對幼兒表現過程和幼兒的發展水平較少。

筆者觀察到的教師指導具體案例,對教師指導內容所得到的基本印象就是,在區域活動時間,師幼之間關係似乎僅注意到教室生活的常規,幼兒的知識傳授。換句話説,教師產生指導行為很少傾向於針對幼兒的表現和發展水平的,更多的關注遊戲結果而很少關注遊戲過程。這就是觀察到的真實現象,而從理論上,我們認為師幼關係應該是建立在工作本身,而不是在日常行為規範或幼兒學業上的表現。教師與幼兒的心靈交流在於對事物共同的興趣。教師應該是平等的投入到工作中,探索想法和將要使用技巧、材料,以及方案活動本身。在這種師幼關係中幼兒的角色更多的是學習者,而不是接受指導的對象。理論終究是理論,教師對於理論認識要有一個自悟過程,要有一個實踐過程。這需要一定的時間,需要多方面的努力。通過研究的結果,結合筆者的觀察,針對教師指導行為提出以下幾點思考。

1.調整活動區評價的指標--教師指導的依據

目前我們缺乏幼兒遊戲發展水平的目標和評價指標,我們對活動區的評價,比較注意

是環境創設怎樣,是否充分利用了空間,玩具和材料的投放怎樣,是否具有多樣性和層次性,教師的主導作用如何,是否促進了幼兒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等等。這樣的評價內容,揭示不了區域活動的真正含義。它使我們注意了那些物質上的、形式上的東西,卻忽略了活動的根本,即遊戲活動本身的發展。要想知道幼兒的活動是否起到了促進幼兒發展的作用,沒有比遊戲活動本身更能説明問題了。遊戲對促進兒童發展具有獨特的價值,最終應該形成具有自身特點的評價指標體系,與教育目標相輔相成。幼兒在活動區活動中,要選擇活動的主題,設計內容和情節;要分配角色和任務,認真履行職責;要相互商量,分工合作,體會領導與被領導;要互相交流思想,表達自己的願望和需要,表示出對別人的理解和關心……。更不要説在遊戲活動中還藴含着許多知識、技能、個性和愛好。因此,我們是否可以把活動區評價的重點放在遊戲活動水平的發展上?比如每一個活動區中游戲的發展和各活動區之間的聯繫與交流。相信如果真這麼做了,區域活動的面貌就會有一個很大的改觀。但活動區的具體評價指標內容,具體制定,筆者現有的理論水平無法完成,只是提出問題,望理論界教師們能足夠重視。

2.建立目標意識--教師指導計劃性、步驟性的保障

活動區開展不能脱離教育目標,單純為了活動而活動。在我觀察的情況中,教師做的相對較好,但也有部分教師做的不夠,沒有按照計劃實施。對幼兒活動的指導,教師應該將其納入有計劃、有目的教育過程中。做到活動前有準備、活動中有指導、活動後有評價本模式。首先,在活動開展前教師應有計劃的確定每週的指導重點。指導時重點區域着重進行指導,做到主次分明。

活動前的準備還包括為幼兒創設良好的遊戲環境、提供充足的物質材料。該園教師在活動開展前,通常是與幼兒一起創設遊戲環境,提供的材料豐富、充足,同時還注意了投放的層次性。其次,以豐富幼兒經驗為目的開展活動。教師要豐富幼兒一些必要的生活常識和經驗,幫助幼兒開展遊戲。比如在小中班開展"娃娃家"遊戲,就要讓幼兒知道怎樣抱娃娃、哄娃娃睡覺、喂娃娃吃飯等生活經驗。有些是幼兒在日常生活中能感受體會到的,而有些則是幼兒體會不到的,這就需要教師去豐富他們的知識經驗,使幼兒在遊戲中正確運用,否則幼兒根本不會玩或只是簡單的重複做一件事情,遊戲的水平得不到提高與發展。該幼兒園教師就比較重視這一點,比如為了提高建築遊戲水平,教師特意帶幼兒出去郊遊、參觀,積累幼兒的頭腦表象,豐富他們的生活經驗和創造之源。所以在建築區幼兒的作品中,就有了玄武湖公園、南京圖書館、國小樓羣等等。教師們普遍能夠注意幼兒生活經驗的積累,活動區開展的主題很少重複,根據季節的變化、節日的時間,教師會創設引導幼兒開展不同的區域內容,使幼兒活動的興趣極高,活動的質量也得到了保障。

3.提高幼兒遊戲水平--教師指導的重要環節

另外在活動中,教師還要善於觀察,注意幼兒的遊戲發展水平。區域活動是分小組進的,提供的材料是分層次的,與我們普通的小組不同。區域活動有利於提高教師觀察幾,方便教師個別觀察。例如"美工區,觀察孩子,他是怎樣選的材料,他為什麼這樣選?選的材料與他的發展水平是否一致。也許有的孩子選擇了高於自身水平的材料,也有的子選了低於自身水平的材料。這裏麪包括了多方面的原因:選擇高於發展水平的幼兒,許對自己認識不夠;也許是願意挑戰自己;也可能是對高難度的材料感興趣等等。這就要教師認真觀察,具體的問題具體引導。區域活動的目的是要通過遊戲使幼兒獲得充分的發展,而要衡量幼兒是否在遊戲中獲了發展,最好的尺度應該來自於遊戲本身。幼兒在遊戲中表現出來的語言、動作、知識驗、想像力、交往能力和意志品質等都能反映出幼兒的發展水平。因此,我們把提高幼的遊戲水平作為評價衡量區域活動的直接目的,要求教師要參與幼兒的遊戲,及時提供關的知識、語言、表情、動作,以擴展遊戲的內容,深化郵資主題和情節。

在實際的觀中,教師經常扮演一些領導角色,像"媽媽""經理""舞台導演""導遊小姐"等,從帶領幼兒玩,通過示範、啟發、引導,使幼兒從想玩但玩不好,玩不起來,向愛玩、會、玩得好過渡發展。另外,教師要善於啟發提問,掌握提問的技巧性。通過提問來了解童的計劃、願望和經驗。當教師提問兒童時,其目的是為了收集有關幼兒的信息,這樣兒在獨立的學習中就會得到最大的支持。每一個兒童被看作是通過與支持他的成人共同享主動性獲得來建構他或她自己的知識個體。也就是説,每一個幼兒都是主動的。特別要求教師在指導幼兒遊戲時,應參與到遊戲中去,機智地引導遊戲進行和協調幼之間的相互作用,而不是抑制幼兒的獨創精神,儘量少出現"你應該這樣做,你不可以樣做的"等命令式的語言和指導方式。教師的主導作用應以幼兒主體性的發揮為出發點歸宿,所以消極被動的指導和權威控制的指導應較少到無控制。遊戲過程中,一般指導必要的,可以使幼兒有一個有序的環境,掌握基本的遊戲方法;而參與深入式的指導則把幼兒看作是發展的、有潛力的一個自主人。教師通過與幼兒一起協商,提出建議或進啟發式提問,激發幼兒想像、思考和創造性的發展。所以參與深入指導,是教師指導幼遊戲的重要環節。

對於區域活動的指導,是一個難以把握的課題,在此,筆者只想提些自己的一些不成的觀念。首先,教師要充分認識自己。換句話説,就是要了解自己,瞭解個人與專業的要;瞭解自己的工作環境。只有真正認識自己,認識自己生活的本質,認識自己職業的求,才可能真正對待自己的工作,真正用心的思考自己的行為。一個高要求職業成就感的教師,其對自己的教學行為就易於產生反思行為,而反思是教師提高指導行為的關鍵素。其次,是理論水平的加強與專業素質的提高。教師要從思想上認識指導的困境,充自身的理論水平,所謂的遊戲觀、教育觀,應該在實踐中體悟,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口頭的形式。要真正做到等待幼兒、尊重幼兒,認識到學和教不應該是分別站在河的兩岸,看着河水涔涔流過,而應同舟共濟,通過主動積極的相互交流,教才能加強如何學的技巧。學會"站在旁邊等一會,留給幼兒學習的空間,仔細觀察他們在做什麼,然後你就會明白,也許你的教法與從前大不一樣了。""讓幼兒在環境中通過積極主動的探索過程來學習。"教師要做一個"真正的教師"。也就是説,教師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要正確認識自己的教育行為,把握其行使的時機和力度,真正做到恰當指導幼兒遊戲,促進幼兒發展。如,教師要能夠根據幼兒的實際水平和需要調整教學,通過創設活動區的環境,運用適合與幼兒發展水平的各種活動材料,來幫助幼兒增強關鍵經驗,而不是試圖加速他們的發展或是強硬地推到下一個發展水平。而從幼兒實際出發進行指導的具體表現是:要在瞭解、觀察幼兒遊戲過程基礎上,給予指導;觀察幼兒想做什麼遊戲,喜歡什麼遊戲,他們實際是怎樣做的,適當提些問題,以便了解幼兒遊戲的發展水平,為有針對性指導幼兒積累資料。在觀察的同時,教師還要注意每個幼兒的興趣狀況和全班幼兒整體的興趣趨向,以便調整活動內容,提供相應的材料,豐富相關的知識經驗,以及培養幼兒的能力和良好品德,從而使教師的指導和教育工作能夠有的放矢。

標籤: 幼兒園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ongjie/youeryuan/zrg4r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