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總結 >培訓工作總結 >

教師國培培訓總結範文大綱

教師國培培訓總結範文大綱

教師培訓是很重要的,下面小編整理了2019教師國培培訓總結,歡迎閲讀!

教師國培培訓總結範文大綱
2019教師國培培訓總結一

人間四月春意濃。轉眼之間,國培計劃網上學習即將結束,在這一百多天的學習中,我們感到苦中有樂、苦中有進、苦中有得。感謝國培計劃、繼教網、省教育廳和江西師大為我們營造的良好的學習氣氛,使我耳目一新,受到一次次思想的洗禮、心靈的震撼、理念的革新。自始至終,我們都在努力地學習,力爭做到不辜負領導的期望。在學習過程中我慢慢地認識到了自己的貧乏與稚嫩,學習又逐漸地使我變得充實與幹練。是的,在網上學習的每一天都能讓人感受到思想火花的撞擊與迸發,給了我太多的感悟和啟迪!

在本次網上培訓中,忘不了,黃曉光、徐志輝、閻玉珍教授的《關愛學生是師德修養的靈魂》,讓我堅定自己的教育信念;楊瑞清校長的《温暖的師德,快樂的教育》、全國優秀班主任魏書生的民主、科學管理班級、董奇教授的《遵循科學規律,提高班主任教育》;告訴我如何幸福生活,快樂工作;車宏生教授的《中國小心理諮詢室建設配置標準解讀與心理測量》、陳虹社長的《中國小心理健康和心理諮詢》,為當今心理健康發展指明瞭方向;劉曉明教授在課程《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探討了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與培養,為我們教師進行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導提供有益的借鑑,幫助我們掌握中國小學生心理健康發展規律並依照規律對學生進行教育。專家、學者對教育方面的前沿的思考、精闢的理論、獨到的見解,對生活、對工作、對事業、對學生獨特的感悟,激起了我們內心中的心絃,觸及到我們思想的深處,我一次次禁不住問自己該怎樣做、做什麼樣的教師能適應現代教育的發展,怎樣做一名優秀的教師。從他們身上,我們學到的遠不只是專業的知識和做學問的方法,更多的是他們執着於教育事業、孜孜不倦、嚴謹勤奮、潛心鑽研、盡心盡責的那種熱愛工作,熱愛生活的高品位的生命形式;作為一個學者,他們那閃光的人格魅力令我震撼!讓我感染!學生教學管理如何做?幾年來的辛苦探索,留下太多的茫然與困惑!在教學過程中,無論是教育教學的相關講座,還是專業知識的授課,專家、學者們沒有那一個不是兢兢業業的。這些,讓我開闊了眼界,拓寬了思路,轉變了觀念,促使我站在更高的層次上反思以前的工作,更嚴肅地思考現在所面臨的挑戰與機遇,更認真地思考未來的路如何去走。

忘不了,我們宜春中國小心理健康班123位學員,大家趕時間、抽時間、擠時間,都對“國培”一“網”情深。想當初,我們來自宜春各個市區的123名教育精英組成了一個大家庭----宜春中國小心理健康班,在鍵盤的敲擊聲中,大家由陌生到熟悉,由相識到相撞的赫然開朗、盡情揮筆的酣暢淋漓、專家指點的茅塞頓開、學友探討的取長補短……這都令人難忘,叫人回味,正如專家説的——這都是“國培”的收穫,老師們結下了深厚的兄弟姐妹情誼。這其中有剛接到通知時的躍躍欲試,有剛參加時的欣喜若狂,有突然受命時的忐忑不安,有分身無術時的焦急苦悶,更有思想碰撞。忘不了,彭茶生老師的《我們這個班》,忘不了,張傳根老師的《留守千字文滿紙心酸淚》,正是這激情的“國培”,讓這漫長的培訓不太漫長,讓這温暖的春天卻有了收穫的喜悦。

忘不了,作為輔導員的我們,每天必須都要先看課程視頻,再看課程簡報,認真學習後才去看其他的培訓資源,然後再去評價學員的作業並給每位學員寫評論,我們認真閲讀學員的作業,慎重地下每一條評語。學員的作業是老師們的認真學習的見證,是老師們平時工作的經驗總結,很值得學習和借鑑,所以,每一位學員的作業,我們都認真地讀,慎重地下評語,我想通過精短的評語,為老師們加油喝彩,讓老師們感受到國培的意義。在學習的過程中有的教師態度不是很認真,我都及時地和他們進行心靈上的溝通,同時他們有不懂的地方我也耐心地進行講解、示範,常常使學員們心悦誠服,每每這時,我也倍感欣慰。通常在很晚才把班級簡報編輯好並發表,同時還要編寫班級公告,督促沒有學習的學員(打電話),有時還要聽到學員不理解的話語,寫培訓感言,發短信等,真的很累,很疲勞,但是我覺得還是很有成就感,並不抱怨。為了教育,為了國家。為了子孫後代,值得。

正是大家的努力,我們宜春中國小心理健康班才有如下成績:

研修日誌:提交數806評論數197班級推薦數296;

作業:提交數598評論數39班級推薦數174;

教學設計與反思:提交數226評論數94班級推薦數102

主題研修成果:提交數129評論數18班級推薦數19;

論壇研討:發帖數2071回帖數3456精華貼數5;

班級學習簡報:發佈數10評論數36

雖然這次培訓非常及時,非常必要,效果也很顯着,但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1)由於使用遠程網絡培訓,對農村培訓限制條件的考慮,主要還是侷限在學員的基礎方面,對設備情況的制約估計不足。不少教師對此不熟悉,或多或少影響了培訓效果,這有待於我們繼續改進、加強輔導。

(2)部分學員集中做作業,為了完成任務有趕作業的現象。

(3)有些人認識不到位,把培訓作為一種任務在完成,不是作為學習的機會和方式進行學習。

為了讓學員將培訓把培訓收穫落實到教學實踐中,使培訓發揮其最大效益,

建議今後這種培訓一是採用領導負責制,二是採用相對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原則進行。三是做好培訓總結工作,包括班級培訓總結、學員個人總結等,為今後繼續開展遠程培訓積累經驗。

本次網上培訓的課程設置符合一線教師的基本需求,內容豐富,講座生動。專家團隊、指導教師、班主任隊伍的的建立,不僅使課程精益求精,還能使班級和學員提交的信息能得到較普遍的反饋指導,提高了學員的參與積極性。無論是組織管理還是課程內容都是成功的、有效的。我們深知,培訓只是一個手段,培訓只是一個開端,對於培訓給予的清泉,我們要讓它細水長流,讓它永遠留在我們記憶深處。

2019教師國培培訓總結二

時光飛逝,轉眼間,20**國培即將落下她那華麗魅惑的大幕。在這即將灑淚離別的時刻,回眸那六十天的温馨日子,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此次荊楚理工學院之行,可謂收穫頗豐。思想得到啟迪,能力得到提升,觀念得到更新,視野得到開闊……

總結起來,有如下幾點:

一、呼喚語文課堂的問題意識。

讀應是語文教學的主幹,想象,思維,技能,方法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等都是附着在這一主幹上的,是融合於其中的。

課堂是要放手讓學生思考問題,給學生以自由思考的機會。學生一旦提出問題,就應該鼓勵,並順着這一問題去引導學生,給他從小種下探索思考的種子。例如一位語文教師在教一節關於"魚"的課時,突然有一位學生起來問"老師,如何辨認魚的公母呢?"教師先是一愣,但接着就很好地處理了這個細節,她説:"這位同學所提的問題連老師都沒想到,但我想魚的公母對研究魚是重要的。這個問題留作我們以後去做專門研究。這位同學善於思考,能提出問題,我們大家都應該向他學習。咱們接下去繼續討論……"在這種開放的環境下,課堂氣氛相當活躍。其次,我們應該認識到語文課與活生生的生活實際的聯繫,而不應囿於書本和教參的框框。我們不應該帶有"什麼不是語文課要解決的問題"這種錯誤觀念。我們只有打破學科分界,學生的問題意識才有廣闊的空間。而且所提問題不一定當堂都能澄清,更重要的是要留給學生一個善於思考的頭腦。最後,教師要儘可能擴大自己的知識面,要開闊學生的思維,先開闊自己的視野。以前我們經常談論的是:"如果課堂上學生提出老師沒有想到的問題該怎麼辦?"而如今我們應該思考"學生提不出問題該怎麼辦"了。

二、如何激活我們的語文課堂

1、自主的教學模式

在美國語文課上,教師真正把學生視為教育的主體,把教學視為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對話,語文教師更注重對學生的引導和開展課堂討論。語文課堂組織形式本身也是靈活多樣,不拘一格的。教師和學生圍坐在一起共同參與討論是很常見的,師生之間的交流與對話也是無拘無束的。教師很在意如何為學生營造一個自主的心理氛圍,而不是把自己當成一個居高臨下的權威者。因此,美國語文課堂氣氛往往輕鬆活躍,學生的參與意識很強。

2、有趣的作業形式

我以為:五花八門的教學內容和名目繁多的作業任務也應該兼顧到學生的興趣、愛好與理想,並以自主活動的方式進行。為了解決自己熱衷的問題,學生要做很多的工作,如到圖書館蒐集資料、到社會上做調查、寫出報告等等。由於這些活動多是學生自己選擇的,所以在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和獨立解決問題能力的同時,也帶給學生由衷的快樂。對問題的答案教師並不做統一要求,而重在有自己的思考觀點。學生可以探索,可以懷疑,可以批判,也可以標新立異。也許正是這種自主的精神,孕育出創新的火花,也使語文對學生產生了巨大吸引力。

3、生活化的教學內容

面向生活的教學內容在面向生活的宗旨下,語文教學的內容應多向社會生活各方面拓展,教材選文以“時文”為主,報紙、雜誌及各種單行本都可以作為重要的教學資料,甚至路標、圖表、時間表、新聞欄目等也被選入教材中來。在學習語文知識的同時,瞭解生活、認識生活、學會生活應成為語文教學內容選擇的基本準則。

三、學生的主體性和教師主導作用的關係

要否定“教師為中心”,確立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但要防止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流於形式,又放棄教師主導作用的狀況出現。前提是尊重主體、相信主體,落實真正意義上的自主學習。與此同時,教師的主導作用有助於把學生的主體性引向正確軌道。因此,教師的主導作用不應削弱應加強。一味的讓學生自讀自悟、討論交流,“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談感受,教師很少引導、點撥的做法;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偏頗了,不及時導向,甚至推波助瀾的做法(如,用“經濟效益”的觀點,肯定小猴子丟掉玉米摘桃子,丟掉桃子抱西瓜,丟掉西瓜追小兔。而課文的主旨是做事不能三心二意、朝三暮四,持之以恆才能成功),都是放棄教師主導作用的較為極端的例子。我們既反對“老師牽着學生走”,又反對“老師跟着學生走”,要在與學生共同學習、平等對話中因勢利導(包括啟發、點撥甚至講解),在教學相長中實現教學目標。

四、正確處理用好用好教科書和引進相關資源的關係

要否定“課本為中心”不應把教科書適為唯一的課程資源,但教科書仍然是教學的重要憑藉。要用好教科書,落實教材的基本要求。在教學中,要適當引進相關課程資源,重視學科間的聯繫,做得好,會加深對教材內容的理解,促進語文學習。更要用好教科書,憑藉教材培養各項語文能力,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要警惕出現課文還沒怎麼研讀就把教材甩在一邊,過早、過多地補充其他內容(包括濫用多媒體)或花樣翻新地過多安排與語文學習關係不大的活動的做法。用好教科書,可以落實課程標準的基本目標,做到“下要保底”,可謂雪中送炭,這一步首先要做到;美國流行一句話,讓老師回到黑板上來。在這個基礎上,適當的引進必要的課程資源,讓學生多學一些,學得更好一點。做到“上不封頂”,可謂錦上添花。加上我們的國情決定了,一些地區和學校不同程度缺乏引進課程資源的條件,因此,第一位的,是鼓勵老師們用好教科書,創造性地進行教學。課改呼喚返樸歸真的教學。

五、正確處理課內、課外語文學習的關係

要否定“課堂為中心”,反對把師生禁錮在小小的課室裏,語文教學要由封閉走向開放,但課堂教學仍然是語文學習的基本形式,要大力改進課堂教學。首先,我們要大力研究課改下的語文教學,要在課室裏上出開放的語文課,要做到實而活,省時高效。我們還要探索在自然、在社會、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的新路子。特別是加強課外自主識字的引導,課外閲讀以及課外練筆的指導,逐步實現課程教學、課外活動、綜合性學習的結合,學校、家庭、社會語文教育的結合,形成語文教育的合力,提高母語教學的水平。達爾文曾説過:“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於方法的知識。”德國萊因蘭——法耳茨州教育部提出了“學生掌握方法比掌握知識更重要。”有的老師把“學法指導”理解成“教授方法”,先提出一種學習方法,然後要求學生按照規定的學習程序一步一步學習課文,這些老師期望學生在這種按部就班的學習過程中快速掌握學習方法。在大量閲讀與寫作過程中,慢慢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是語文學習的最高境界。有的老師把“學法指導”固定為機械的模式,例如“一圈二劃三想”、“一邊讀一邊想”,成為了一種口號。

六、關於“名師”之思考

名師有太多的光環,太多的豔羨,太多的瀟灑,課堂有詩一樣韻味,水一樣的流暢,有激情,有思辨,有幽默,有感動。名師的課總能給你一些震撼,一些思考,一些靈感,一些觸動。無論是否出於功利,便有了很多人想當名師。我們的教壇如果名師越來越多,教學改革自然就有了希望,語文教學大概也就少了太多的批評和指責。但遺憾的是有的老師是在模仿名師之形,而沒有得名師之神。這些老師在課堂上作瀟灑狀,課也是大開大合,頗有大家風範。但細推敲,卻與真正的名師的教學相去甚遠。反思一下,主要是缺少了名師的內涵。內涵是什麼?首先是對教育的真愛,那不是模仿,而是出於對語文的摯愛,出於對作品的尊重,出於對學生深厚而真實的愛。為什麼名師雖是異地上課,但總能在最短的時間,在不經意中拉近與學生的心理距離,和學生融成一體。這除了教師教學設計的高明之外,更主要的是對學生的真愛。而這樣的愛,學生很容易就感覺到了。其次是名師們多年來的積澱構築的淵博的知識和厚實的文化底藴。我們看到的名師風采其實只是他語文功底的一個小角而已。如同一座冰山,真正巨大的是潛在水下的部分,而這一部分常常被人忽視。多少個不眠之夜的反覆琢磨,多少個業餘時間的苦讀鑽研,多少篇詩詞歌賦的吸收消化,多少次教學嘗試的打磨改進,才使一個個普通的教師走向成熟,擁抱成功。有一位成功的教師,當有人問及他用了多少時間備課時,他説可以説是十五分鐘,也可以説是一輩子。用在這一節課的時間的確只有十幾分鍾,但我的教學思想,教學風格,教學靈感以及對教學現場的把握,對學生的瞭解等等卻是我一輩子思考與研究的成果。要成為名師固然是好事,但千萬別忘了,一個名師的成長是多麼漫長而艱苦的過程,如果沒有這樣一個理性的認識,可能就會在急功近利的驅使下誤入歧途。最後,我想説,名師的成長是需要一個較為理想的環境的。這個環境不一定就是優越的工作條件,而是一個良好的人文環境。一個民主的氛圍,學術的平台,競爭的機制,文化的味道,互助的和諧的生活空間。在這樣一個環境中,更容易出現特別突出的人才。我認為,青年教師應追求名師背後深厚的語文功底,追求名師關注學生心靈,關愛每個學生的胸懷,追求名師對教育事業的執着和堅定,治學的嚴謹和生命的創新。是不是要爭作名師卻也未必。正像有人所説的,名師應在我們心中,在日常的教學中創造屬於自己風格的課堂, 讓每一堂課都有師生生命的律動,都有生成的智慧,這樣豈不是比追求名師這遙遠的目標更實際一些嗎?事實上,在我們身邊,更多的教師每天和普普通通的學生作心與心的交流,每天在課堂上飛揚着自己的個性與感悟,學生也是靈動的,智慧的。他們享受着。這不也是人生一種美好的境界嗎?

七、關於閲讀教學

古人説:“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葉老説:“好文章是讀出來的,美文尤需美讀。”着名特級教師錢正權也説:“在強調尊重學生獨特體驗時候不要忘了文本是語文教學的根本。”我想,面對語文課本中一篇篇經典範文,我們應該沉下心來,組織學生原汁原味地讀,認真反覆地讀。真正做到基於“學好教材”上的“超越”。

一直以來,似乎不把課文的字字句句琢磨個底兒熟,一篇課文就不能算學透學好。有這樣一個例子:一位女兒問他父親灰溜溜怎麼解釋。父親想了一會,問女兒幹嘛要解釋這個詞,女兒説是老師佈置的作業。父親問女兒,這個詞會用嗎?女兒很得意的馬上造了個句子。父親就説,會用就可以了,解釋是沒有必要的就像解釋“饅頭”這個詞一樣沒必要。女兒不滿意了,直嘲笑父親連國小的知識都不懂。看完這樣的故事也許很多老師會和我一樣覺的好笑,並自信的認為我們不會犯這樣的錯誤。但仔細透析一下,我們的課堂上沒有這樣類似的故事一次次產生嗎?比如,淡雅我們解釋為清淡而雅緻,嚴厲我們解釋為嚴肅。這些的解釋是在幫助學生理解,還是把他們從一個迷惑指引向另一個迷惑中呢?進一步的去想,以這種資料加講解的學習方式,學生就算弄懂了詞語的意思,又怎能為他們的語言增光添彩呢?“語文是實踐中的工具。失去了實踐,語文只剩下空洞的外衣。”葉聖陶老人如是説。一個人要想學會游泳,必須下水。

於永正老師的《教海漫遊》,一段讓人警醒的文字跳入了我的視線:

教學三十年來,一個最大的遺憾就是我對語文的規律認識的太晚。如果三十年前我就認識到學習語文的規律,那麼——我一定擯棄煩瑣的內容學習,重視語文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多讀,多背,多寫。

我會從低年級起,讓學生練習作文,從生活中感知作文。由簡到繁,由易到難,寫他們的所見,所思,所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ongjie/peixun/l47gj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