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總結 >培訓工作總結 >

課程培訓學習總結

課程培訓學習總結

新課程所帶來的衝擊和挑戰,通過本次學習我深感歷史教師的專業知識、專業理念、專業能力對其發展的重要性。

課程培訓學習總結

一、專業知識是新課程教學的基礎

專業知識是教師專業發展的基石,是教師專業發展的必要條件。因此,歷史教師應具備系統、紮實的歷史教學專業知識。它包括歷史

學科專業知識、一般科學文化知識、歷史研究和教學的學術能力、歷史教育教學理論、心理健康教育知識等。

第一,掌握系統的學科專業知識。歷史新課程採取中外歷史合編模塊加專題化的課程結構。因此,歷史教師首先要精通中國通史、世

界通史、課標所涉及的主要專題史、地區史、國別史、斷代史和史學理論知識等。同時,由於模塊間的內容有交叉,縱橫交錯,這就

要求我們對歷史知識要有一個橫向的整體掌握。歷史教師只掌握歷史學科專業知識,深入透徹地瞭解歷史新課標所列的主體教學內容

及相互間的關係,才能明白它們在歷史教材體系中的地位和價值,才能在歷史教學中通觀全局地分析教材,靈活把握處理每一節歷史

課,使知識在教學中不只是以生硬的符號形式存在,而是以思想、精神的方式出現,從而真正地展示出所授歷史知識的無限生命力和價值,引導學生在歷史的海洋中暢遊,充分發揮歷史課程的育人功能。

第二,掌握廣博的多學科知識。歷史學科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社會科學,它涉及到語文、政治、地理、音樂、美術、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知識,具備廣博的文化知識,這樣才能把歷史學科知識和相關學科知識有機結合起來,融會貫通,更好地理解所授知識,滿足學生多方面發展的需要,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第三,掌握較強的學術研究能力。近幾十年來,史學研究的領域不斷擴大,研究程度也不斷深入,相當一部分研究成果已被歷史新課程教材所採納,歷史教師應密切關注歷史學和考古學的新動態、新成果,及時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使自己的專業發展更上一層樓。

第四,掌握紮實的教育教學理論。近年來,我國曆史教育教學研究產生了大量的成果。都是我們應該學習的重要資料。近年來,在研究歷史新課程方面,也出版了一些專著,如《中學歷史教學》、《中學歷史教學參考》等歷史教學專業期刊上刊載了歷史新課標方面的許多學術論文和經驗文章,這些都值得我們去拜讀並借鑑,讓我們的專業發展少走彎路。

第五,掌握良好的教育學心理學知識。歷史新課標的核心理念是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的學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而現在的高中生生活在物質相當豐富和信息傳播多樣化的現代信息社會,再加上獨生子女和家庭獨居方式的影響,他們的生長、學習無疑都有了根本性變化,因此,歷史教師應熟悉授課的對象——學生的歷史學習情況。這樣你的教學才會目中有“人”,才能真正關注你的學生,關注你的學生的學習,關注你的學生的發展。

二、專業理念是新課程教學的指導

專業理念是教師專業發展的靈魂,是支撐教師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它指引着教師專業發展的方向。因此,中學歷史教師應深刻領會《普通曆史課程標準》的精神,摒棄傳統觀念中與中學歷史新課標不相符的觀念,重構自己的理念體系。

(一)增強課標意識

增強課標意識就是要確立以《普通曆史課程標準》為教學依據的思想;增強課標意識,就是要在《普通曆史課程標準》的指導下鑽研

教材是怎樣體現課標理念、貫徹課標目標和內容的;增強課標意識,就要認真思考《普通曆史課程標準》對教學、學習評價、課程資

源的利用和開發等方面的建議並結合學校和自身實際,創造性地加以貫徹。增強課標意識就是要將《普通曆史課程標準》的精神,特

別是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落實到備課、課堂教學、課後作業、教學反思等教學過程的每一環節中去。

(二)轉變課程觀

新課程改革實施後,國家明確規定,試行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三級課程制度,課程管理也由國家統管制逐步走向國家、地方和學校的分權決策制。這就意味着教師不必過分強調教材的權威性,不必完全忠實於教材,而只是將教材作為一種材料和資源,一種幫助學生學習的工具。教師也不應僅僅是國家和地方課程的執行者、使用者,也應當結合本地區、本校的實際情況,充分挖掘本地歷史課程資源。通過編寫校本歷史教材,成為學校課程的研製者、開發者,從而形成正確的課程觀、教材觀、課程資源觀。

(三)轉變教師觀

教學的根本在於學生的學,教師必須為學生的學習服務,以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展為中心。因此,教師的角色亦被賦予新的內涵:教師的職責現在是越來越少地傳遞知識,而越來越多地激勵思考。他必須用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從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創造性的活動。

要求中學歷史教師的角色應發生以下變化。

1.由單純的歷史知識的傳遞者轉變為中學學生學習的組織者、促進者和信息源。

2.由中學歷史教學的“權威”轉變為中學歷史教學的參與者,學生學習的合作者。

3.由強制式的教學管理者轉變為學生成長的引導者。

(四)轉變教學觀

新課標要求改變舊有的單一、被動的教學方式,建立和形成能夠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多樣化的教學方式,以促進學生的創造性和個性的完善發展。中學歷史課程改革,要求中學歷史教師的教學也應發生以下的轉變。

1.必須從偏面的歷史知識傳播轉變為更關注三維(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與價值觀)的發展。

2.必須從偏重教師的“教”轉變為重學生的“學”,特別是中學歷史的學法和學習策略的指導。

3.必須從單一的講解、單向的提問轉變為師生多向互動,讓學生參與社會實踐,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和閲讀自學,多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與空間。

4.必須從重結果轉變為重過程,關注學生主動參與的過程。

5.必須從單一的“灌輸式”教學模式轉變為靈活多樣的教學模式,使學生的個性特長得到發展,重視學生差異性發展。

(五)轉變學生觀

新課程站在中華民族復興和素質教育的高度,提出了“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這一核心理念,不再將學生當作被動地接受知識的“容器”、教師權威下的“奴僕”,而是將學生視作教學的主動探索者、參與者、與教師平等的合作者,將他們視作學校教育教學關注的中心和重要的教學資源,需要我們尊重他們的正常需要,關注他們全面成長。

三、專業能力是開展新課程的保障

專業能力是教師專業發展水平的具體表現,是教師運用專業知識、專業理念於育人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教育教學能力的總和。面對高中歷史新課程,歷史教師在提高教學基本技能的同時,尤其要提高反思能力、課程能力和科研能力。

(一)教學反思能力

教學反思被認為是“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認為:沒有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至多隻能是膚淺的知識,提出了教師成長的公式:成長=經驗+反思。我國著名心理學家林崇德也提出:優秀教師=教學過程+反思。教學反思是教師對自己的教學實踐活動有目的地進行審視,作出理性思考,並以指導以後的教學,反思性教學源於教師自身的教學實踐,貼近教師的專業生活,能不斷更新教學觀念,改善教學行為,提高教師教學的自主性和目的性,對教師的教學水平和專業地位的提升大有幫助。

反思性學習是歷史新課程倡導的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面對歷史新課程下學生的反思性學習,教師理所當然應成為反思型教師。教師的教學反思可在教學前、教學中、教學後三個階段進行。在教學前,教師應根據《歷史新課程標準》為指南,藉助以往的教學經驗,對教案進行反思。比如,對《歷史新課程標準》所定的本節課的目標理解得如何?學生對本節課會有哪些疑難點?對教材的理解和處理是否符合歷史新課程標準和學生的實際?本節課的三維目標應如何實現?教學過程中各環節的處理是否妥當等。在教學中,應對教學過程中發生的問題及時發現,自動反思,迅速調控。主要表現為對課程中生成性教學資源的適當處理和運用,教學中的反思表現為教學中的機智、教育智慧。教學後的反思是應在某一教學活動告一段落(如上完一節課或一個專題,一個模塊等)後,在《歷史新課程標準》和自己的教學理念指導下去發現、反思、研究整個階段的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對取得的教學效果及原因,並對有效的經驗進行理性的總結和提升。這是對前一輪教學活動的終結,也是新一輪反思性教學的前奏。

教學反思應從多角度去審視,以下四個角度應是重點關注的。1.歷史教師自身所提供的視角。包括自己在上課時的教學體會及經驗,對自己教學過程的錄像、錄音的重温及自己去聽其他歷史教師上課的感受等。2.自己所教學生所提供的角度。對自己教授的學生進行問卷調查、訪談及作業反饋等方式,瞭解學生的感受、體會和教學效果。3.同事所提供的視角。通過集體備課、公開課等方式,加強與本校歷史學科教研組、備課組、教師、領導和本地區歷史教研員及其他學校同行的交流,請他們對自己教學中的問題提出中肯意見。4.教育文獻所提供的角度。閲讀一些發表的歷史新課程下的歷史教學案例和歷史教育大家的點評,從中得到有益的啟示。當然最主要的還是要以歷史新課標作為度量的標準。

歷史的教學反思最好以文字的形式體現出來。教學日記、教育敍事、教學小論文等都是較常見的幾種類型。而教學日記能較忠實、系統地記載本人教學反思的過程和內容,見證自己專業發展的歷程,並能為自己教學研究積累大量的原始素材而備受歡迎。教學日記應重點記錄以下五點:第一,記錄教學中的“亮點”。一節課下來,如果對自己教學過程中的某一方面(如教學情境的創設、教學手段的選擇、教學方法的運用、教學環境的設計等)感到滿意,就可以記錄下來。第二,記錄教學中的“缺點”。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再精心設計的一節課都會有不如意的地方,我們可以把它記錄下來,進行分析、總結,讓遺憾變成一筆寶貴的財富。第三,記錄教學過程中突發的“靈感”。這種靈感是在師生互動的過程中突然迸發的,是之前無法估計的,這些靈感一經提升,往往會變成你的教育智慧。第四,記錄學生的“閃光點”。中學生的想像力豐富,有時會別出一格,閃爍着“創新的火花”。教師要善於及時捕捉,認真做好記錄。第五,記錄創造性使用新教材、新課程資源時自己的“觀點”。將這些內容用專門的筆記本記下來,不時翻看、重温,審視原來的教學過程的成功和失誤,體驗職業幸福。當然這要求教師要養成良好的反思寫作習慣,要有較強的理論功底(特別是對《歷史新課程標準》的理解和把握),要有揭自己短的勇氣和膽識。

(二)教學教研能力

歷史課程改革產生了新課程、新課標、新教材,這要求歷史教師和學生要有新教法、新學法、新評價。這六個“新”中有很多問題等待着歷史教師去探討、研究,教學研究既需要教師本人和研究團隊的努力,也需要專家的引領和學校的大力支持。

(三)課程建設能力

歷史的課程資源除了傳統的歷史教科書外,還包括歷史教師、圖書館、歷史音像資料、家庭、社會、歷史遺存、互聯網等七種課程資源,其內容也大大拓展,對歷史教師提出了很大的挑戰;同時歷史課程資源又關係着歷史教學質量的高低和歷史課程目標的實現。因而歷史新課標也鼓勵和提倡不同地區和學校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利用和開發歷史課程資源。這是歷史課程改革對歷史教師專業發展提出的新要求,它包括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能力。

1.提高歷史課程資源利用能力

(1)充分利用好人力資源。首先,歷史教師是最重要的人力課程資源,要大力提高歷史教師的素質,讓歷史教師在課堂上以生動的語言、得當的肢體動作、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將其精深的歷史專業知識和對所授內容的深刻理解和深厚的專業能力展示給學生,為學生勾畫出豐富多彩的歷史畫卷,去吸引學生,調動他們的思維,達到課程目標。同時,其他學科教師也是很好的人力課程資源。如:可在美術教師指導下欣賞歷史圖片(如文藝復興時期的美術作品),可在計算機教師指導下在互聯網收集歷史學習資源等。

其次,利用好學生資源。中學生對歷史學習有一定基礎,並對歷史事件、人物有一定的評價能力。可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收集整理歷史課程資源,如收集歷史歌曲、外出旅遊參觀歷史遺址時的照片、報刊雜誌中有關的歷史文章等。同時,更重要的是要將他們引入到歷史教學中來,以課堂討論、組織歷史辯論會和故事會、編制歷史劇、開展社會調查等形式,增強他們的歷史體驗和感悟。

再次,利用好學生家長資源。學生的長輩經歷豐富,是近幾十年歷史發展的見證者,他們與學生關係密切,他們的生活與學生貼近,所以他們的講述更能讓學生感受到自己身邊的歷史,更能讓歷史教學走近他們的生活。

最後,要利用好社會各界人士資源。有條件的學校可以邀請重大歷史事件的親身經歷者進課堂講述歷史。

(2)充分利用好現有的課程資源

首先利用好歷史教材。在歷史新課程標準中,歷史教材不再是一字都不能動的“聖經”,不再以作者所表達的意義作為唯一標準。它允許歷史教師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合理增刪、詮釋乃至重新編排。

其次利用好圖書資料。學校和歷史教師多少都有一些歷史文獻,歷史讀物和歷史報刊,有條件的學校還可到圖書館去借閲或購買,這也是一筆寶貴的課程資源。

歷史課程資源種類繁多,各具特點。在教學中要根據課程目標、師生實際、客觀條件和各類資源特點,合理利用。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實施、反思、研究,以提高歷史資源利用能力。

2.提高課程資源開發能力

有必要、有條件的學校可以適當地開發歷史課程資源。其主要就表現在歷史校本課程的開發上。這首先要進行需求分析,即本校歷史教學是否有此必要、本校能否提供相應的人力財力等方面的保障、學生是否對此感興趣等。其次分析所在地區、學校和師生實際,並與歷史學科的特點有機地結合起來,選擇相應的內容。再次確定開發校本教材的目標,即人文教育和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最後選擇適當的開發方式,組織相關人員編寫並在應用中不斷改進。這個過程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它需要多次反覆,在不斷的開發、實施、反思中提高歷史課程開發能力。

歷史教師的專業發展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因此,要求每一個教師必需正確認識自己,明確課標要求,分析自己在專業知識、專業理念、專業能力方面的優勢和不足,確定發展目標,有目的、有重點地發揮自己優勢,改進不足,提高自身專業素質,促進個性發展。

標籤: 培訓 學習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ongjie/peixun/6ovry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