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總結 >工作總結精選 >

抗震救災工作總結: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的豐碑

抗震救災工作總結: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的豐碑

抗震救災總結: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的豐碑

抗震救災工作總結: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的豐碑

一個多月前,汶川8.0大地震震動整個中國:山崩地裂,江河痙攣,物毀人亡。一個多月來,中國抗震救災震撼世界:全民奮戰,眾志成城,自強不息。

汶川作證:氣壯山河的抗震救災實踐,砥礪了五千年不屈不撓的炎黃子孫的錚錚鐵骨,熔鑄了中華民族驚天動地的抗震救災精神,鍛造了偉大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的不朽豐碑!

黨中央、國務院近日召開的省區市和中央部門主要負責同志會議強調,要大力弘揚抗震救災的偉大精神。弘揚抗震救災精神,對於深入貫徹黨的xx大精神,應對前進道路上的各種困難和挑戰,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勝利,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抗震救災精神的豐富內涵――以人為本、生命至上,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不畏艱險、百折不撓,科學理性、開放透明的抗震救災精神,是中華民族文明進步的偉大標識

中華文明史也可以説是一部與天災人禍的抗爭史。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遭遇過多次大的自然災害。從1966年的邢台抗震救災到1976年唐山抗震救災,從1987年大興安嶺撲救森林大火到1998年三江抗洪搶險,從XX年抗擊“非典”到今年初迎戰冰雪,一次次自然災難的嚴峻考驗,一場場人間真情的集中傾注,凝結了中國人民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奠定了我們今天戰勝特大地震災害的意志力基石。

圍繞汶川特大地震展開的這場氣壯山河的救災實踐,噴吐出無比熾熱的人間大愛,迸發出世所罕見的民族真情,映照出舉世矚目的中國力量,詮釋出新時期中華民族抗震救災精神的豐富內涵。

以人為本,生命至上。“世間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個可寶貴的”。當災難突然降臨,黨中央、國務院果斷決策,緊急號令,主題只有一個:“第一位是救人”,“救人是重中之重”,“一線希望,百倍努力”!旋即,國之重器,雲集災區;國之精鋭,拯救斯民。截至6月13日,各路救援大軍累計解救和轉移1403671人,各級政府投入抗震救災資金537.61億元,接收國內外各界捐贈款物455.78億元,調運救災帳篷105.15萬頂,調運過渡安置房24.51萬套。以人為本,是抗震救災精神的“內核”。抗震救災的一切力量,在以人為本的理念下行動。從拯救生命到傷員醫治、羣眾安置、災區重建,黨和政府一系列有效措施,始終彰顯着以人為本、生命至上的核心主題,凸顯我們黨提出的科學發展觀等一系列重大戰略思想鮮明的實踐特色。

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團結就是力量。這是中國人民戰勝各種災難的堅強信念。危難面前,各部門密切協調配合,各省份對口支援,社會各界自發動員,各項愛心捐助活動有序進行……全國人民包括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僑胞一起,顯(來源範文大全)示出空前的團結,再現了同舟共濟、守望相助的動人場景。一句“我們都是汶川人”,正是中華民族凝聚力的生動寫照。山崩地裂,撼不動黨和人民的團結一心;橋斷路毀,擋不住全國人民的同舟共濟……“一方有難,八方支援”。舉全國之力,支援抗震救災,社會主義制度的無比優越性閃爍出耀眼的光芒。

不畏艱險,百折不撓。長期形成的奮不顧身、一往無前,壓倒一切敵人而不被敵人所屈服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在抗震救災中再次得到了集中弘揚。當災難發生時,黨員幹部舍小家為大家,組織羣眾自救互救;人民教師為了學生的安危,不惜獻出自己的生命;白衣戰士冒着餘震的危險,救死扶傷;災區羣眾強忍失去親人和家園的悲痛,積極投身抗震救災。人民解放軍、武警官兵更是捨生忘死、衝鋒在前,不怕疲勞、連續作戰,成為抗震救災的突擊隊和主力軍。中華兒女展現的英勇奮戰、不畏艱險、不怕犧牲的精神,總在最關鍵時刻

、最需要的地方閃耀。

科學理性,開放透明。運用現代手段,統籌協調、臨危不亂,顯示出良好的法治與科學精神。在救災中,啟動了一級救災應急機制,國家力量按預案投送,一切行動按《防震減災法》和《汶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條例》等進行。抗震救災充分運用了科技手段和現代化設備,為贏得救人時間、提高救災效率發揮了重要作用。新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國際救援人員參與救災的行動在抗震前線展開,一批批國際人道主義救援物資、一批批國際愛心捐款源源不斷送抵災區。同時,黨和政府開誠佈公,信息公開透明,確立了國民之間互相信任、理解與尊重。震情實時更新的“全國直播”,隨着電波和網絡迅速傳播,撫平了公眾的不安,凝聚起堅定沉着的力量,向世界展示了一個開放自信的中國。

在這場鬥爭中,中華民族又經受住了一場嚴峻的考驗。抗震救災的偉大精神,是中華民族文明進步的偉大標識,是一本博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教科書,也是黨和國家最可寶貴的精神財富。

抗震救災精神的深邃實質――在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的融合中實現新時期集體主義、社會主義與愛國主義的高度統一,彰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精神的內在魅力

抗震救災精神多方面內涵聚攏起來,其深邃的實質在於鮮明的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兩種科學精神的完美結合,彰顯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精神的內在魅力。

抗震救災精神――凸顯了民族精神的延伸與昇華。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在長期共同生活實踐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為大多數成員認同與接受的思想品格、價值取向及道德規範,是一個民族的心理特徵、文化傳統、思想情感等的綜合反映。在五千多年的發展中,中華民族形成的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深深植根於祖國優秀文化傳統中,成為推動中華民族走向繁榮和強大的精神動力,積澱為中華民族之魂。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紅巖精神,是革命戰爭時期中華民族精神的突出反映;雷鋒精神、“兩彈一星”精神、抗洪精神、載人航天精神,是和平建設時期中華民族精神的嶄新表現。這次抗震救災,大大強化和提升了我們民族的精神品格。面對突如其來的巨大災難,中華民族所具有的自強不息精神得到了最充分的展現和最精彩的闡釋。憑着這種精神,多難興邦才能成為現實。

五千年綿延不斷的文化,五千年滄海桑田的歷史,始終堅守着、積存着、傳承着一種百折不撓、奮發進取的民族精神,始終體現着、印證着、弘揚着一種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始終貫穿着一根壓不彎的民族脊樑。這種氣概、精神與能力,越在大災大難面前,越能得到充分的彰顯與昇華。愈挫愈勇,愈摧愈堅,不斷從民族精神中汲取力量,又不斷賦予民族精神新的內涵。這次抗震救災鬥爭充分體現了這一點。世人由此看到了中華民族精神的重振和煥發、延伸和昇華。

抗震救災精神――表徵着時代精神的凝結與精華。時代精神是一個社會在最新的創造性實踐中激發出來的,引領時代進步潮流、為社會成員普遍認同與接受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道德規範和行為方式,是一個社會最新精神風貌與社會時尚的綜合體現。改革創新是新時期最鮮明的特點,也是時代精神的核心。圍繞改革創新這個核心,時代精神有着全面的多維表現,其特徵是與時俱進,其本質是以人為本,其要求是確立開放意識與世界理念、自主意識與民主覺悟、競爭意識與效率追求、法制意識與和諧取向,等等。憑藉這種時代精神,中國人民創造了改革開放30年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不僅奠定了抗震救災的物質基礎,而且有效提升了公民意識、國民素質、人文精神,鑄造了全新的民族道德。抗震救災體現的人文關懷,既體現了我們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宗旨,又反映了尊重生命價值、尊重人格尊嚴的普世價值,張揚了人性與博愛的力量。抗震救災催(來源範文大全)生的志願者精神,不僅給受災的人民羣眾帶來了莫大希望,而且有助於提升公民的道德意識和道德水準,促進社會更加和諧文明。在嚴酷災害中人民羣眾所表現出的團結互助、勇於承擔的公民精神,不僅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而且是現代國家生存發展的道德基礎。抗震救災還彰顯了中華民族開放包容、交流合作的時代風範,顯示了一個正在復興的國家的博大胸懷與高度自信。

抗震救災精神――在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的融合中實現了新時期集體主義、社會主義與愛國主義的高度統一。民族精神是思想基礎,着重於對歷史的科學傳承;時代精神是思想導引,着重於對未來的努力開拓。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的有機融合,共同構成當代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與精神動力的核心內容,成

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精神的具體彰顯。以此為前提,實現了中華大地上集體主義、社會主義與愛國主義的高度統一。在當代中國,我們的共同理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我們所舉的旗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旗;我們所走的道路,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愛國主義三位一體,在執政的共產黨領導下有機結合,使民族精神核心的愛國主義有了更加堅實的集體主義和科學社會主義的現實根基。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的大力弘揚,展示出當代中國共產黨人寬廣的世界眼光和敏鋭的時代意識,表徵着中華民族正以全新姿態走向全球化,揭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加適應人類文明大趨勢的根本希望所在。

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知與行相統一的過程。抗震救災行動所展現的愛國主義不是抽象空洞的口號,它承載着全國人民包括港澳台同胞、海外僑胞的深情厚誼,承載着中華兒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大理想,凝聚着排山倒海、一往無前的巨大力量。作為偉大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有機融合的抗震救災精神,深刻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豐富內涵。從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物資集結調運、空中投送中,從天安門廣場和在祖國大地上空迴盪的“加油,四川!”“加油,中國!”的吶喊中,我們可以深切感受愛祖國與愛人民的高度統一、革命英雄主義和社會主義人道主義的高度統一,感受到共產黨好、社會主義好、改革開放好、人民軍隊好、人民羣眾好、偉大祖國好的時代主旋律。

抗震救災精神的時代價值――抗震救災精神具有凝聚力、創造力、文化力,是應對挑戰、迎接考驗,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精神動力

恩格斯曾説:“沒有哪一次巨大的歷史災難,不是以歷史的進步為補償的”。這種補償,從即時性看,在於國人當前的奮力抗爭,儘量減少災難的物質損失;從長遠性看,在於科學提升抗爭的精神價值,將戰勝劫難的智慧與勇氣,融入文明演進的歷史長河。

救災實踐所鍛造的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相統一的抗震救災精神,宛如一座不朽的豐碑,彌久愈堅,將永遠載入中華民族的史冊,成為我們民族生存與發展的精神支柱。在新的歷史階段,我們要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勝利,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前進道路並不平坦,不僅會有急流險灘、風暴雷霆,還會有各種阻力、干擾,充滿着曲折與艱辛、風險與挑戰。因此,從現實性上説,抗震救災精神是我們自強不息、應對挑戰、迎接考驗,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精神動力!

抗震救災精神是凝聚力。“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一切民族都有自己的凝聚力,失去凝聚力的民族必然會走向沒落與衰亡。當國家、民族處於多事之秋,災難常常會異乎尋常地激起人們奮發圖強的氣概,產生巨大的凝聚力,戰勝困難,奪取勝利,促進國家更加強盛。汶川抗震救災的實踐,再一次證明了這一點。在地震災害面前,黨心順、軍心振、民心齊、力量聚,海內外各種社會力量有效整合,大家自覺以國家民族利益為重,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得到了空前的高漲。在新世紀新階段,我們必須大力發揚抗震精神所展示的民族凝聚力,堅定地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凝聚人心,進一步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努力完成各種急難險重任務,為搞好災區重建工作,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而努力奮鬥。

抗震救災精神是創造力。巨大的凝聚力在實踐中必然生髮出無窮的創造力。創新是民族前進和社會發展的不竭動力。汶川大地震喚起了人們對32年前唐山大地震的痛苦記憶。經其後30年的改革開放,在新的時代條件下,抗震救災創新了中國社會的信息傳播方式、應急管理方式和災難救助方式等。可以説,這次救災過程中呈現的新理念、新實踐、新突破,正是對30年改革開放的一次特殊檢閲。信息的公開透明、公民精神的成長壯大,深深刻下了30年民主法治建設、社會文明進步的烙印。抗震救災精神的弘揚,創造力的發揮,將更加堅定我們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定不移搞好改革開放的決心和信心。

抗震救災精神是文化力。“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是黨的xx大報告提出的文化建設的重要任務。毫無疑問,災難之中,以人為本治國理念的深植,國家政治文明的演進,民族內在精神的重塑,公民責任意識的增強,必然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精神,昇華為一種文化力量,激發出一種制度動力,成為推(來源

範文大全)動中國社會進步的精神積澱,成為中華民族的強大“軟實力”。努力弘揚抗震救災精神,將會進一步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自覺增強全國人民的憂患意識、大局意識、使命意識,時刻想到有困難要克服,有大山要攀登,有對手要競爭,有宏圖大略要實現,始終保持自強不息、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

抗震救災已經取得重大階段性勝利,今後的任務更艱鉅、更繁重。我們要在全社會大力弘揚抗震救災的偉大精神,使之轉化為自力更生、艱苦奮鬥、重建家園的堅定意志,轉化為辦好奧運、建設祖國的實際行動,轉化為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強大力量,在以xx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信心百倍地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勝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ongjie/jingxuan/ynxk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