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心得體會精選 >

《豐碑:北大荒精神》觀後感心得體會範文5篇精選

《豐碑:北大荒精神》觀後感心得體會範文5篇精選

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省考察時指出:“加強幹部作風建設,黑龍江有不少有利的條件,東北抗聯精神、北大荒精神、大慶精神、鐵人精神激勵了幾代人。”《豐碑》系列紀錄片共分三部:《東北抗聯精神》《北大荒精神》《大慶精神、鐵人精神》。這裏給大家分享一些關於《豐碑》的觀後感心得,方便大家學習。

《豐碑:北大荒精神》觀後感心得體會範文5篇精選

20xx《豐碑》觀後感

為深入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教育黨員幹部要對照先進找準差距不足、明確努力方向,9月24日,伊春市殘疾人聯合會黨支部組織機關全體黨員幹部觀看專題教育片《豐碑》之《北大荒精神》,開展黨的優良傳統和先進典型教育,用典型引路、與榜樣同行,激勵全體黨員幹部傳承紅色基因,堅定理想信念,立足崗位、履職盡責。

《北大荒精神》教育片展現了北大荒人憑着一腔熱血和對祖國無限的熱愛,用青春和智慧、用汗水和生命征服了這片不馴黑土,展現了他們艱苦奮鬥的政治本色、勇於開拓的意志品質、顧全大局的責任意識和無私奉獻的崇高境界。

觀看後,黨員們紛紛表示,“北大荒精神”雖然是老話題,但這一件件事、一個個人仍對我們的心靈產生強烈的衝擊和震撼,我們要深入學習老一輩優秀黨員代表的精神品質,深入學習他們的先進典型事蹟,深入學習貫徹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刻理解“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的重大意義。

20xx《豐碑》觀看有感

為深入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提高廣大黨員的責任意識和擔當意識,9月19日、21日、23日晚,鶴崗市公安局工農分局組織分局黨組成員及機關各黨支部全體黨員觀看了專題教育片《豐碑》。

近2個小時的主題教育片,展示了楊靖宇、趙尚志、趙一曼等革命烈士用鮮血染紅黨旗、用生命詮釋入黨的初心;展示了老一輩共產黨人用艱苦奮鬥、勇於開拓的“北大荒精神”換來了如今北大荒的稻穀飄香;展示了一代代“鐵人”用愛國、拼搏、求實、奉獻的“鐵人精神”鑄就了大慶油田的輝煌業績。

老一輩共產黨員忠誠於黨和人民的崇高信仰,他們勇於擔當、甘於奉獻甚至為了黨和人民不惜犧牲自己生命的革命精神令人感動。廣大黨員觀看後紛紛表示,要在市局黨委的領導下,緊緊圍繞“守初心、擔使命、找差距、抓落實”的總要求,深刻理解“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的重大意義,將初心和使命銘記於心,做一名合格的共產黨員和優秀的人民警察。

20xx《豐碑》觀看心得

哈爾濱紅旗大街175號,北大荒博物館靜靜矗立於此。

第三展廳的一側有一幅高達8米、面積達220多平方米的室內巨型浮雕,浮雕的名字叫《北大荒人頌》。這組作品以時為經、以事為緯、以人為骨、以神為魂,將幾代北大荒人前赴後繼開發建設北大荒,獻青春、獻終身的感人故事,銘刻在了這面牆上。

有人説,瞭解一個地方的過去和現在是從博物館開始的。

參觀者們常在這面浮雕牆前久久佇立,通過一段段故事與歷史對話,穿越時空的阻隔,俯瞰那段從亙古荒原變成中華大糧倉的壯麗史詩,追尋那歷久彌新的“艱苦奮鬥、勇於開拓、顧全大局、無私奉獻”的北大荒精神。回望昔日北大荒,人們可以用很多詞彙來描摹一代代墾荒兒女的精神畫像。北大荒人已把生命融入了這片荒原,在實現了從北大荒到北大倉的歷史性鉅變中,用他們的青春和生命、忠誠與堅韌為後人留下了名傳千古的創業精髓。

一部北大荒開發建設史,同時也是一部北大荒精神的萌芽、培育、發展、豐富、繼承和弘揚史。這種精神,在拓荒者的犁鏵下深深植入黑土,在散發泥土芳香的春天裏生根發芽;這種精神,在改革開放40年的光輝歲月中成長,在墾區經濟蓬勃發展的歷史進程中壯大;這種精神,藴藏於三代北大荒人的心中生生不息、薪火相傳,在新的歷史時期裏不斷髮揚光大,正成為龍江人的精神座標。

在北大荒這片神奇的土地上,英雄兒女燦若星辰,每一個建設者都是北大荒奮鬥史的生動縮影

開荒播種,多產糧食,是一代代北大荒人的使命,甚至是“宿命”。從向亙古荒原要糧的艱難,到讓水稻連年增產成為北大荒人執着的夢想與追求;從艱辛探索敲開寒地水稻高產的大門,到黑土地糧食產量的連連跳;從北大荒到中華大糧倉……

北大荒精神催生出北大荒速度,創造出北大荒奇蹟。

改革開放初期,楊清海開始徹夜難眠。一整夜,他都在思量當天召開的全國國營農場會議上提出的“國營農場要學習利用資本主義國家的先進農業技術”這句話的深刻含義。如何大膽學習利用資本主義國家的先進現代化農業科學知識,加快我們自身發展的腳步?這不僅僅是懸在楊清海頭上的問題,也是他作為墾區管理者之一要扛起來的責任。一連幾個輾轉反側的夜晚,楊清海的腦海中形成一個堅定的答案,讓墾區農業走出固步自封的狀態,沒有開拓進取精神不行,不解放思想更不行。

面對新機遇、新挑戰、新考驗,北大荒人是清醒的,他們深知,只有使北大荒精神處於時代的前列,不斷賦予其新的時代,才能做北大荒精神的忠實傳承者。

1978年,乘着改革開放的東風,我省墾區花了107萬美元購置了美國約翰迪爾公司生產的耕地全套設備,在友誼農場五分場二隊試點作業。這一標誌性事件,不僅成為我國農機化發展史上一個重要轉折點,也使黑土地農業現代化開始起跳。

40年後的冬日暖陽裏,已是95歲高齡的楊清海坐在記者對面,回憶起心中這個難忘的記憶。

楊清海説,當時,作為黑龍江省國營農場總局副局長的他協助上級領導,參與了這項重大戰略性舉措的實施過程,也親眼見證了墾區一躍步入當代農業現代化先進行列。“那時二隊的農機駕駛員穿着白襯衫,坐在全封閉帶空調的駕駛室裏,可神氣了。收割、脱粒好幾道工序一次完成,一大片莊稼轉眼之間就收割完了。搞試點可不容易,按照試點方案,引進大機械後只需要20個農機工人就夠了,90%以上的工人要分離出去,領導班子有不同意見,幹部羣眾的思想彎子也還沒轉過來。”楊老用手指了指自己的腦袋説,“這裏的工作是最難做的,那時多半精力都放在了做職工的思想工作上。好在那個年代的北大荒人是有進取精神的。”

現代化農業初顯神通,友誼農場五分場二隊火了。大機械作業增加了產量,年年豐收,勞動生產率創造了全國之最,各地來參觀者絡繹不絕。當時,被譽為“中國現代化農業的窗口。”

“只限於一個生產隊的成功顯然太侷限,要大規模的引進還要不斷的解放思想,想辦法,找出路。”與楊老的對話中,他多次提到了解放思想這個詞。

有一次,楊清海到八五七農場十五隊檢查工作,看到大豆長勢很好便對職工説,“你們要盈利100萬元就獎勵你們進口康拜因。”果然,在這項口頭激勵下,十五隊在年終盈利了100萬元,也獲得了進口大機械的獎勵。

勇於開拓的北大荒人,從不甘於因循守舊,勤於探索的創新精神始終流淌在他們的血液中。

穿越時光,北大荒不僅為祖國貢獻出如山般的糧食,更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的農業現代化道路。

1980年,創建現代化洪河農場,耕地面積30萬畝。

1983年,二道河、鴨綠河兩個現代化農場誕生,面積300萬畝。

……

如今的北大荒,田間作業綜合機械化率達到99.4%,標準化生產覆蓋率達到100%。農業現代化水平已躋身世界前列。

在北大荒這片神奇的土地上,英雄兒女燦若星辰,每一個建設者都是北大荒奮鬥史的生動縮影,他們每個人的故事都詮釋着北大荒精神的內核。

如果説北大荒精神是一幅恢弘壯麗的奮鬥長卷,幾代墾區人正是辛勤的描繪者。沿着父輩足跡走來的第二代、第三代北大荒人,用百倍的努力回報養育他們的這塊熱土,並在新事業的開拓中繼承和發展了北大荒精神。

北大荒建三江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研發中心,一個平均年齡只有32歲的年輕團隊,繼承老一輩墾荒精神,為北大荒精神注入了新的生命活力。中國農業大學碩士金立軍是這個年輕團隊當中的“重量”級人物。作為土生土長的建三江人,他從上大學那天起就一心想回到家鄉。20xx年,在哈爾濱的一個招聘會上看到建三江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的招聘信息,他馬上決定返回家鄉應聘。現在已是化驗室副主任的金立軍告訴記者,七星農場122萬畝耕地的土樣他們已經測了個遍,每年檢測的土樣多達1200份左右。

在歲月更迭中薪火相傳,北大荒精神時刻煥發出無限的生命張力。

深化改革,北大荒建設者再次扛起歷史重任,北大荒精神堅實地生根於腳下,在靈魂裏拔節長高

多少年來,北大荒精神不僅激勵着第二、第三代農墾人為之奮鬥,也召喚着更多來自五湖四海的有志青年,為建設祖國北大倉而貢獻智慧和力量。北大荒精神早已超越了時空和地域,產生了強大的輻射效能。

進入改革開放年代後,先後有一大批高校畢業生以青春結伴,循着前輩的足跡,奔赴建三江等地,在火熱的基層實現人生理想。

1983年7月,哈爾濱師範大學18名畢業生,志願奔赴建三江農管局勤得利農場支教,四年時光中,他們勤勤懇懇為墾區的孩子們播撒知識的種子。

1991年7月6日,一篇題為《東農27名畢業生分赴建三江》的報道見諸報端。報道中寫道:“做新時代的墾荒者,做北大荒開拓者的接班人,讓建三江早日實現現代化,這是27名大學生奔赴建三江的唯一心願。他們沒有一個人提要求、講條件。”

有人問他們,為什麼要去建三江?一位叫田春亮的學生幹部這樣作答:“到艱苦的建三江去工作,不是我們頭腦發熱的選擇,不是老師、學校的強迫,是北大荒開拓者的奉獻精神吸引了我們。”

無論時代如何變化,北大荒精神必將源遠流長,在一代又一代北大荒建設者心中無聲的流淌。

32歲的何培雄,甘肅張掖人,20xx年於中國農業大學畢業後,成為了新一代北大荒人,現任紅衞農場第八管理區主任。“我理解的北大荒精神就是奉獻、進取。當初第一次聽老一輩人講,他們冬天在那麼冷的環境裏住馬架子、地窨子,我就被震撼了。”

8年間,何培雄研發了很多創新成果,其中有獲國家專利的,還有在農場已推廣應用的。如今,提起何培雄,種植户們交口稱讚,他不僅用科技改變了傳統的農業操作模式,還以熱愛農場、樂於奉獻的精神贏得了大家的尊重,在廣大青年中樹起了一面帶頭創新創業的旗幟。“既然選擇了農場,就選擇了奉獻。”何培雄用時間踐行了自己的選擇:“北大荒是一片熱土,我的農業夢、科研夢已在這裏生根發芽。我會紮根在這裏,當好新一代北大荒人,建設好我們的中華大糧倉。”

發展之路從來沒有歸途。而今,新一輪農墾改革的大幕已經開啟,北大荒人再次扛起開拓進取的歷史重任,北大荒精神從未像今天這樣,堅實地生根於腳下,在靈魂裏拔節長高。

而今,把青春年華奉獻給了農墾事業的第一代墾荒戰士,又在用北大荒精神對後人進行心靈的哺育

許多年了,每次聽到那首《青年志願墾荒隊隊歌》時,杜俊起的思緒都被拉回到那個激情燃燒的年代。這位83歲的老人回憶起當年開墾荒原的戰鬥情景時,清矍的臉龐上仍舊透着堅毅和自豪。

而今,杜俊起依然在為傳承北大荒精神奉獻着。他説:“年輕的時候我義無反顧地選擇了北大荒。現在退休了,我依然選擇北大荒。傳承北大荒精神是我自然該有的責任和義務,現在我投身到北大荒精神的教育工作中來,感到非常充實快樂,我把我畢生奮鬥的事業説給大家聽,我感到自豪。”他在談到給孩子們講解北大荒精神的時候,滿臉洋溢着幸福。

由於多年辛勞,身體嚴重透支,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杜俊起得了膀胱癌,20xx年舊病復發後再次做了手術,平時需要經常打針吃藥、化療,有時腿疼得走不動路。但這些都阻擋不了他對農場的熱愛,對北大荒精神的傳承。

20xx年,杜俊起聽説農場要籌建中國青年志願墾荒紀念館時,異常激動,主動把墾荒隊員當年用過的鍬、鎬、馬燈、理髮工具和45幅墾荒照片全部贈送給了紀念館。老伴問他舍不捨得時,他説:“值得,超過了內心的不捨。能讓這些老物件擺放在屬於它們的展館內,讓大家看,讓人們知道,值得!”

到目前,杜俊起已先後作北大荒精神教育報告780多場次,受教育6萬多人次。“儘管我的生命已進入了倒計時,但為把墾荒精神傳承給下一代,我依然要做一名衝鋒陷陣的戰士。”

時代是精神的試金石,精神是時代的推進器。40年間,三代北大荒人在實踐中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大農業發展道路,北大荒已成為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力量。從無私奉獻的拓荒者到默默堅守的耕耘者再到勇於探索的創新者,流淌在他們身上的“北大荒精神”,在奔流的歷史長河中,折射出具有永恆價值的精神光芒。

20xx《豐碑》觀看體會

9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黑龍江農墾考察調研。他雙手捧起一碗大米,意味深長地説道:“中國糧食!中國飯碗!”

一年生產糧食400多億斤,累計為國家提供商品糧超過6000多億斤。歷經幾十年的開發建設,被稱為“北大荒”的黑龍江墾區成為我國重要商品糧基地、糧食戰略後備基地和國家級現代化大農業示範區,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支援國家建設、維護邊疆穩定作出了重大貢獻。

北大荒地處高寒地區,因“荒蕪”得其名。這裏總面積5.76萬平方公里,分佈於三江平原、鬆嫩平原、完達山和小興安嶺地區。1947年,為響應毛澤東同志“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地”的號召,伴隨着解放戰爭的硝煙,一批軍人來到這裏,在荒原上點燃了“第一把火”,拉動了“第一把犁”,喚醒了沉睡的荒原。

20世紀50年代中期,王震將軍親率10萬復轉官兵挺進北大荒,由此開始規模化的開發建設。隨後,5萬大專院校畢業生、20萬各地支邊青年、54萬城市知識青年先後投身北大荒。

早起三點半,歸來星滿天,啃着冰凍饃,雪花湯就飯。這首當年流行的歌謠,是北大荒人在此生活的真實寫照。半個多世紀以來,黑龍江墾區廣大人民羣眾在特定歷史條件和極其艱苦的環境下,培育和錘鍊出“艱苦奮鬥、勇於開拓、顧全大局、無私奉獻”的北大荒精神。墾荒大軍前赴後繼,用青春、熱血、生命詮釋了這一精神。

北大荒這片熱土,湧現出許多傑出的青年形象。1948年,18歲的樑軍在黑龍江北安參加拖拉機手培訓班,是班上70多名學員中唯一的女學員。為了學好駕駛技術,她咬牙搬起幾十斤重的拖拉機零件,令其他男學員刮目相看。“別看我是女子,再苦再累都不怕,我向黨保證,堅決完成學習任務”。就這樣,樑軍以堅韌的意志力參加到北大荒的開發建設之中,她是新中國第一位女拖拉機手,也是1962年4月發行的第三套人民幣壹元紙幣上的女拖拉機手的原型。新時代賦予了北大荒精神新的意義。如今,面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要求,北大荒人深化國有農墾體制改革,以墾區集團化、農場企業化為主線,推動資源資產整合、產業優化升級,建設現代農業大基地、大企業、大產業,努力形成農業領域的航母。北大荒精神與時俱進,展現了旺盛的生命力。

“我理解的北大荒精神是自強不息,是奉獻不止。共同的理想和共同的目標,把我們北大荒人聯結成一個團結一致的羣體。”今年71歲的第一代北大荒人葛柏林,11歲便隨父親來到北大荒,在此耕耘奮鬥60載春秋。提及不久前習近平總書記的到來,老人興奮不已,“總書記來到我們北大荒,對我們是肯定和鼓舞,太讓我們振奮了!”

北大荒博物館內,一面長達25米的銅牆上,鐫刻着長眠於黑土地的北大荒人的名字,歷史不會忘記,他們是12342名拓荒者。如今,更多的北大荒人及其後代依然在此奮鬥拼搏,將這裏從人跡罕至的“莽莽荒原”建設成富饒豐盈的“中國飯碗”,是北大荒精神造就了這樣的奇蹟。這片神奇的土地,因精神而不朽。

20xx《豐碑》觀看感想

按照縣委常委班子主題教育工作安排,9月19日下午,李春、李太東、王景章、吳公男、毛中一、高玉慧、宋學東、姜瑋、趙清源、宋振江、李煒、王錦冬等縣領導集體觀看專題教育片《豐碑》和《雞西榜樣》,接受革命傳統教育。

專題教育片《豐碑》展現了在黨的堅強領導下,在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等歷史時期,黑龍江人民用理想和信念、智慧和汗水、鮮血乃至生命鑄就的寶貴“抗聯精神”“北大荒精神”“大慶精神”和“鐵人精神”。

專題教育片《雞西榜樣》通過採擷近年來在雞西大地上湧現出來的基層優秀共產黨員事蹟,生動詮釋了共產黨人堅定理想信念、為民實幹擔當、勤勉敬業奉獻的寶貴精神和感人風貌。

兩部專題片以直抵人心的革命傳統教育和靈魂洗禮,讓在場觀看同志接受了一次心靈的洗禮,大家紛紛表示,要深刻理解“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的重大意義,以革命先輩及新時代優秀共產黨員為榜樣,以更加昂揚的精神狀態,為推進雞東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貢獻力量。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jingxuan/x4w0z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