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專題 >熱點專題 >

教師關於再談學生讀書感想

教師關於再談學生讀書感想

再談學生讀書

教師關於再談學生讀書感想

關於學生讀書,我曾寫過一些文章,大致的意思是,提倡學生要從關注情節轉移到關注語言文字本身,也就是帶着“學語文”的目的去讀書,是帶有半專業性質的閲讀,而不僅僅是自由閲讀。

請注意,我是説“不僅僅”,並不排斥自由閲讀,千萬不要以為我提倡學生讀書,就都是功利目的,都是為了應試,就忽略了非功利閲讀中的怡情養性、精神成長的意義。學生為什麼要讀書,道理很明確,前人之述備矣,我這裏不再贅述。

但是,在與學生或家長的接觸中,我發現,還有幾個問題需要釐清。

1.紙質書並未過時

有人説,現在已經是數字時代了,誰還手捧笨重的紙質書在那一頁一頁地傻傻讀,那不是落伍了?完全可以用一個電腦、iPad代替,輕鬆一點,一目十行,翻閲方便。我也經常聽家長自豪地説,孩子愛讀書的,只要給他一部手機,就會目不轉睛,幾乎到了“手不釋機”的地步了。

騰訊科技訊2月6日消息稱,據外電報道,在美利堅大學語言學教授內奧米·巴倫(Naomi Baron)主持的一項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絕大多數學生在閲讀時更偏愛紙質圖書,而不是電子圖書。在這項研究中,巴倫調查了美國、日本、德國和斯洛伐克的300多名大學生的閲讀偏好。當他讓這些學生從紙質圖書和電子閲讀器兩者中二選一時,92%的學生選擇了前者,因為他們説閲讀紙質圖書更容易集中精神。“閲讀電子圖書存在兩個問題。”他説,“一是容易分心,經常被其他的信息吸引;二是容易導致眼睛疲勞、頭疼以及渾身不舒服。”

電子書與紙質書,各有優劣,需要辯證看待。在我看來,尚處在學習階段的學生而言,可能紙質書更有利。且不説孩子是否真的用手機在看書,單是這樣的閲讀,就有不少問題。比如,成年人都看得真切的是,現在孩子個個都是小眼鏡,我想一定跟電視、電腦、手機、以及燈光的過強刺激有很大關係。最重要的是,自古以來就講究讀書的好習慣,比如用圈點勾畫的方法進行批註,留下自己的思考與感悟,至少,目前的電子閲讀還不具備這樣的功能。

作家樑曉聲在談到紙質閲讀是否會消失時説:“我個人可以肯定的説,在50年內紙質書不會消失,地球上沒有了書籍,這不可想象。”他認為:“讀書還是應該讀紙質書籍,而且,這絕不會反過來……一個人不太可能會用手機讀完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讀長篇小説,當然我也不主張人讀書一定是讀那麼大厚本。在手機上讀一本50萬字的或者讀更多的書,會使閲讀成為對人身心不好的事。手機閲讀是獲取信息的事情。”

因而,我認為從學生學習的角度看,電子閲讀是“淺閲讀”,而紙質書的閲讀才有可能“深閲讀”。當然,不想讀書,無論是擁有電子書或紙質書,都是“假閲讀”。

2.多讀高品質的書

要讀高品質的書,是我對學生説得最多的。有學者指出,一個人的精神成長史就是他的閲讀史。中國自古就有“知書達理”之説,從一些孩子的言行舉止上,我們大致可以看出一個孩子的閲讀品質。

我經常給家長打個比方,路邊攤點上的一些垃圾食品,常常會挑逗着孩子的味蕾,但是,長期吃垃圾食品對孩子身體產生負面影響已經成為共識。讀書猶如飲食,長期閲讀低劣的作品,自然會降低孩子的閲讀品位,甚至還會對孩子造成傷害。

20xx年4月23日,華西都市報記者擬定一份多角度、全方面的問卷調查表,對“數字時代”人們的讀書狀況進行了分析梳理。數據顯示,相比於傳統出版物,移動互聯網上發佈作品門檻很低,各App終端讀物質量整體偏低、內容魚龍混雜。一些中國小校附近的書屋書攤發現,恐怖書籍都擺在書架上最顯眼的位置。《魔幻》、《夢幻精靈》、《X》、《魔幻詞典》、《恐怖地帶》等恐怖類書刊,都是書店中的熱銷書,很多書籍竟然打着“青少年高端雜誌 恐怖·奇幻·玄異NO·1”、“陽光校園叢書”、“青春雜誌”的招牌。在這些佈滿純真卡通形象的書下面,卻是“着魔的屍體在最後一秒鐘復活”、“回魂夜”、“鬼網難逃”、“鬼手機”、“13號病牀”、“恐怖三分之二”、“零點尖叫”、“枕邊幽魂”等恐怖故事,書裏的長髮的厲鬼、白衣的鬼影、滴血的眼睛和牙齒……讓人看得毛骨悚然。一些期刊還開設驅鬼欄目,煞有介事地介紹各種驅鬼降魔的怪招,甚至還有對各種鬼的詳細介紹以及見鬼時的防範方法,更有“你與鬼擦肩的指數”測試,讓人看了心跳過速。

這些書,有精神麻醉劑,看上去暫時釋放了緊張心靈,其實是一種誤導和戕害。青少年喜歡“恐怖文化”主要是獵奇心理,越是遠離現實的東西越好奇。針對校園盛行“恐怖文化”的問題,教育專家認為,學生拿“恐怖”當娛樂,多數是因為生活過於平淡,才促使其產生獵奇心理,學校和家長要引導孩子培養良好的愛好和興趣。教育專家還呼籲,一些針對學生羣體的報刊書籍,不應該以恐怖為賣點,應該以健康向上、豐富多彩的內容取勝,彰顯社會責任心。

開卷未必有益。所以,我們提倡孩子多讀書,但更提倡讀好書。

坦率地説,我也在課堂上收到了不少學生偷看的書。我的處理辦法一般是:如果讀的健康有益的書,我會在課後還給他(她),並叮囑不要在課堂上看;如果讀的是玄怪、漫畫、遊戲,充斥着恐怖、鬼怪、血腥、暴力、殺人、死亡之類內容的,如“白宮鬧鬼”、“鬼魂傾訴”、“少女借屍還魂”等,則不再發還。作為老師,可能也是無奈之舉。從教以來,我見過太多的學生為此付出的慘痛代價,有學生因此而做出一些極端行為,常見於媒體。我不忍看着心智還不成熟,缺乏是非辨別能力的學生誤入歧途,走火入魔。

以前總有家長向我訴説,知道要讓孩子讀好書,但不知道如何選擇。為此,近幾年來,我以自己的能力,在學校圖書館購書過程中,精心挑選了20多本值得閲讀的書,像《蘇東坡傳》、《把欄杆拍遍》等著作,基本做到了複本60本左右,定期閲讀和交流,目的就是能讓所有的學生在七年級和八年級階段,能讀一些好書。遺憾的是,有不少學生對這些書壓根提不起興趣,發下去的書,還是原封不動地交回,寧可偷偷去讀那些快餐化的、庸俗化的、娛樂性的書。

漢代劉向説:“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這,更警醒我們這些成年人,要在孩子的閲讀上多加關注和引導。

3.合適的時間讀書

據媒體報道,中國人年均讀書0.7本,與韓國的人均7本,日本的40本,俄羅斯的55本相比,中國人的閲讀量少得可憐。

時間都去哪兒了?一位印度人工程師寫道:“我坐在飛往上海的飛機上,正是長途飛行中的睡眠時間,機艙已熄燈,我吃驚地發現,不睡覺玩iPad的,基本上都是中國人,而且他們基本上都是在打遊戲或看電影,沒見有人讀書。”

日本管理大師大前研一的著作《低智商社會》意外地觸動了中國人的敏感神經。他在書中説:在中國旅行時發現,城市遍街都是按摩店,而書店卻寥寥無幾,中國人均每天讀書不足15分鍾,人均閲讀量只有日本的幾十分之一,中國是典型的“低智商國家”,未來毫無希望成為發達國家!

據我瞭解,學生用在網絡、手機上的時間,遠遠超過閲讀時間。只要稍加觀察,我們就會發現,有的孩子,一出學校門,馬上就掏出隱藏了一天的手機啦!

規劃一下讀書時間很重要,如果你願意讀書的話。

比如,有孩子上課時也要偷偷讀課外書,這就不值得提倡。畢竟,課堂還是學生學習的最重要的場所。我以前曾對班上個別語文素養非常高的學生説,你可以不聽語文課,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書來讀。但,這只是針對“語文素養非常高”而且考試無憂的學生,大多數學生則不具備這個條件,那就要老老實實地學習,以打好基礎為己任,甚至,還要能應付好各種各樣的考試。

還有孩子夜裏躲在被窩裏讀書,哪怕是讀好書,也不值得提倡。讀書,不能犧牲身體健康。我們説讀書很重要,但讀書不是生活的全部,時代不同了,“文弱書生”不是我們的培養目標。

又比如,臨近各種考試,就需要暫時停下閲讀,來為眼前的考試做充分準備。這不是説閲讀不重要,而是每一個階段都有每一個階段的主攻目標。有些人物比如像韓寒等,曾經是考試不及格後來也有比較好的發展,還有民國時代的羅家倫、吳晗數學考0分,錢鍾書數學考15分,最終卻能成為北大等高校教授,但都是特殊時期的特殊形式,不具有普遍意義,時代不同了,不能成為當下學生的“勵志榜樣”。雖然我們對應試教育深惡痛絕,但生活沒有了眼前的苟且,“詩和遠方”也就難以存在了。

看到有人轉過一則微信:每天花一點鐘看10頁有用的書,每年可看3600多頁書,30年讀11萬頁書。諸位,11萬頁書足可以使你成為一個學者了。我的想法是,平常學生每天讀一點點,比如大部頭的書,可以規劃一下,每天讀幾分之一,重在日積月累,保持閲讀習慣。雙休日和寒暑假,可以有整塊的時間用來讀一些整本書。

一句話,想讀書的人,總有時間讀。20xx年4月23日,世界讀書日,作家樑曉聲在接受採訪時説:“年輕人沒有時間讀書,只是藉口!”誠哉斯言!

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全民族的閲讀水平;一個社會到底是向上提升還是向下沉淪,就看閲讀能植根多深,一個國家誰在看書,看哪些書,就決定了這個國家的未來。讀書不僅僅影響到個人,還影響到整個民族,整個社會。要知道:一個不愛讀書的民族,是可怕的民族;一個不愛讀書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民族。

本文作者: 樑增紅

來源公眾號: 樑增紅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uanti/redian/ylq7o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