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專題 >熱點專題 >

紀念長征勝利80週年的作文

紀念長征勝利80週年的作文

長征,是一部中國工農紅軍艱苦卓絕的戰爭史書!長征,更是一座中國革命史上的不朽豐碑!下面我們來看看關於長征勝利80週年的優秀作文,幫你更好的瞭解長征故事。

紀念長征勝利80週年的作文
紀念長征勝利80週年的作文篇1

在毛澤東主席的詩裏有這樣的幾句:“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這幾句詩體現了我們的紅軍在過草地,爬雪山的過程中,不因自然的阻礙而終止前進道路的精神。

長征的開始,不是我們紅軍願意走的,是被迫的。國民政府以各種各樣的襲擊,使我們的紅軍傷亡很慘重。紅軍在長征的征途中,一路上得防備國民黨和日本侵略者,面對着前後的圍攻,使我們的紅軍有了許多作戰經驗。

特別是在面對着國民黨一次又一次的“圍剿”前面,使紅軍有了更好的戰鬥措施,那就是”避敵主力,誘深入,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的方針,乾淨,利落地粉碎了敵人的xx“圍剿”。紅色政權巍然屹立在中華大地上,同國民黨政權對峙。

紅軍繼續北上,他們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想想當時的情景,是多麼的危險,在飛奪瀘定橋的時候,可是又驚又險,每一個人只有一塊木版,然後把木板架在鐵鏈上,就這樣一步一步的爬過去,只要稍不小心,就會掉下洶湧的狂瀾巨浪中可我們的紅軍戰士們卻克服了重重險阻。正因為有這樣的驚人的毅力,奪下滬定橋長征所以能勝利。

1935年1月在遵義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會議糾正了博古等人在軍事上和組織上的 “左”傾錯誤,肯定了毛澤東為中央政治局,取消博古、李德的最高軍事指揮權。衙門在領導的第五次反“圍剿”中,由於軍事上的錯誤指揮,導致失敗的局面,給中共中央帶來了很大的影響。

遵義會議的召開,在中國的歷史上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結束了王明“左”傾錯誤在中央的領導,確立了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這是中國共產黨第一次獨立自主的運用馬克思主義原理解決自己的路線、方針和政策的問題,是中國從幼稚走向成熟的標誌。

最後紅軍長征於1935年10月甘肅會寧會師,宣告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徵的勝利結束。可是紅軍八萬人只剩下了三萬人。

紅軍長征的歷史事件,將會在中國歷史永遠保留着,告訴我們以及我們的後代,紅軍長征是多麼的艱難,但是他們克服了種種困難,重重險阻,我們要學習紅軍的勇敢精神,敢同敵人作鬥爭。紅軍的種種英雄事蹟,將會在我們的歷史上永放光芒。

紀念長征勝利80週年的作文篇2

今年是紅軍長征勝利80週年。長征的勝利,實現了黨北上抗日的戰略方針,宣傳了黨的主張,播撒了革命火種,鍛造了革命力量,譜寫了我們黨、軍隊和中華民族歷史上的壯麗篇章。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長征勝利80年來,湧現出了無數優秀的長征題材文藝作品。這些作品充分發掘紅軍長征題材的美學內涵,以各具特色的藝術手法,為世人展示了紅軍長征的宏偉長卷,極大地弘揚了長征精神,成為當代中國文藝史上一道亮麗的風景。

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要求我們講好中國故事。長征題材就是典型的中國故事,長征題材文藝創作的實踐給了我們講好中國故事的幾點啟示。

其一,應充分挖掘重大革命歷史題材文藝創作素材,這是講好中國故事的基礎。長征題材,重大革命歷史題材文藝創作是中國當代文藝對人類文化的一個獨特貢獻,也是社會主義文藝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作品以其獨具的思想藝術魅力,為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提高民族素質發揮着獨特而積極的作用。反覆要求今天的文藝作品要由“高原”走向“高峯”。長征題材和重大革命歷史題材的創作,就是今天的文藝創作或者文藝作品由高原向高峯攀進的一個堅實的基石。要進一步深入挖掘這些題材的思想內涵,並用精湛的藝術手段將其變為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藝術精品,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

其二,應科學分析重大革命歷史題材文藝創作面臨的新形勢新問題,有聲有色地講好中國故事。中國故事,不僅要講,而且要講得引人入勝、打動人心。缺少思想的藝術是很難有震撼力的,缺少藝術的思想也是很難有感染力的。對於長征題材和重大革命歷史題材文藝創作,更應當強調深刻思想與精湛藝術及精良製作的完美結合。優秀的文藝作品不是創作者自説、自講、自看,特別是當前現代科學技術,尤其是互聯網技術、移動通訊技術飛速發展,文藝產品的生產方式、傳播方式、欣賞方式、接受方式和評價方式都發生了很大變化,面對新的形勢和新的文藝生態,藝術家在進行藝術創造時,既要自覺地遵循唯物史觀,正確地把握歷史,又要敢於創新,突破固有的套路和模式,博採眾長,兼收幷蓄,善於運用現代科技的新手段、新方法,豐富作品的思想內容和表現形式,實現重大革命歷史題材資源和創作資源、生產資源的優化組合,運用新的技術手段和傳播思維,將重大革命歷史題材文藝作品創作推上一個新台階。

其三,努力探索文藝評論如何更好地引導和推動重大革命歷史題材文藝創作,助力講好中國故事。文藝批評是改進文藝創作的重要手段。推動包括長征題材在內的重大革命歷史題材文藝創作,尤其需要文藝評論界和批評界的積極參與。批評應關注、重視和研究包括長征題材在內的重大革命歷史題材的文藝作品,積極探索和掌握重大革命歷史題材文藝作品評論的一些獨特的規律。

既要注重對藝術本體的衡量,在藝術質量和水平上敢於實事求是,好處説好,不足處説不足,通過建設性的批評,推動作品的生產創作;又要把評價的目光超出藝術之外,在更廣泛的社會歷史視野中對作品進行考量,運用歷史的、人民的、藝術的、美學的觀點評判和鑑賞作品,尤其是在今天這樣一個網絡時代,在人人都可以成為網上“評論家”的狀況下,從事文藝評論工作的同志要特別注意適應這樣一種新狀況、新變化,努力使自己的行文方式、語言風格更加生動活潑,更加適合大眾審美的變化和需求,真正使我們的文藝批評既推動創作,又能提高人民大眾的審美,能夠引領社會的風尚。

紀念長征勝利80週年的作文篇3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再次朗誦毛主席的七律《長征》的時候,兩萬五千里長徵已經是八十年前的往事。

80年並不遙遠,紅軍在長征中巨大的犧牲和堅韌不拔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至今仍會讓我們熱血沸騰。長征路上的老紅軍見慣了滄海桑田的變換,飽嘗了風霜雨雪的洗禮。留下了可敬可貴的長征精神時刻激勵着後人。

毛主席説:長征是宣言書、是宣傳隊、是播種機。重新認識長征,解讀長征,我覺得長征還應該是一部教科書。甚至,長征可以指導我們工作、生活、學習的方方面面。而最根本的一點就是兩個字——精神。

那麼,紅軍長征都遇到哪些艱難險阻?什麼是長征精神呢?我們不妨翻開書冊回顧歷史。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戰爭失敗後,中央紅軍主力被迫撤離江西革命根據地,準備與二、六軍團會合,沿途突破敵人四道封鎖線,兵力損失過半。

12月,黎平會議後,紅軍改變會合計劃,向貴州腹地進發。

1935年1月,紅軍攻打婁山關,佔領遵義城,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毛澤東在中央的領導地位開始確立。

會後,紅軍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翻越夾金山。

6月,與紅四方面軍會合,開始與張國燾的分裂主義作鬥爭,左路軍走過人跡罕至的草地。

隨後,紅一、三軍團和軍委縱隊繼續北上,攻克天險臘子口,翻越六盤山,到達吳起鎮與陝北紅軍會師,中央紅軍長征結束。

紅軍指戰員在長征途中表現出了對革命理想和事業無比的忠誠、堅定的信念,表現出了不怕犧牲、敢於勝利的無產階級樂觀主義精神,表現出了顧全大局、嚴守紀律、親密團結的高尚品德。

這些構成了偉大的長征精神:堅忍不拔,自強不息,勇往直前。

我認為,這裏面最重要的是堅持到底的精神,革命必勝的信念。

我們知道長征是在第五次反圍剿失利後,在迫不得已的情況開始的。但是長征卻從開始的戰略轉移逐漸演變為紅軍擺脱和擊退國民黨反動派圍追堵截的勝利行動。紅軍長征是歷史記錄上的第一次,是戰爭史上的奇蹟。到底是什麼使原本弱勢的紅軍衝破國民黨反動派的圍追堵截,使紅軍願意拋頭顱灑熱血,使紅軍歷盡艱辛,克服險阻也最後走向勝利呢?信念,是千千萬萬紅軍心中永存讓人民翻身做主人,過幸福生活的信念!

為了這心中永存的信念,他們克服重重困難,浴血奮戰。正因為這心中永存的信念,才有了“紅軍不怕遠征難”的精神!正因為這心中永存的信念,紅軍才有了“萬水千山只等閒,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的英雄氣概!正因為這心中永存的信念,才有了“親人送水來解渴,軍民魚水一家人”的温情!

信念支撐着紅軍由劣勢轉為優勢,支撐着紅軍走向了勝利。長征的勝利不是偶然的、暫時的,而是必然的、永恆的。回顧歷史,歷史的一幕幕不禁重現在眼前。官渡之戰中曹操運用幾萬之眾大破袁紹十萬大軍;赤壁之戰中孫劉聯軍不過數萬兵將卻火燒赤壁,大破曹操八十三萬大軍;淝水之戰中謝石、謝玄率八萬之眾勇擊苻堅百萬雄師……然而這些只是憑軍事家的謀略,而且他們無法改變中國戰亂的歷史。唯有紅軍以數萬之眾在共產黨領導下,心中永存信念,出奇制勝衝破了蔣介石百萬軍隊的圍追堵截,走向長征的勝利!走向中國革命的勝利!

二萬五千里長徵,一次改變中國人命運的征程已在人們的評説中去過了大半個世紀。照現代社會這種急速更新換代的觀念,早已是好幾個時代過去了。按我們熟悉的某種號召“過去的就讓它過去吧”。再説下去,就成了梟鳴似的煩擾,不免令人生厭。然而長征卻不同。人們總在不斷的言説、探究、拷問。我想或許是由於長征所代表的一種精神吧——一種全人類永恆追求的精神——堅持到底。

長征是一個人類超越自身極限的過程。這其中的艱險自是我們這些在平和年代出身的人所難以想見的。後有追兵,前途漫漫,環境險惡,糧食短缺。每一條都足以讓人恐懼、絕望。而我們的前輩卻穿着草鞋在雪化、在沼澤中一步步艱難地走來,走向了光明和勝利。中華民族堅持不懈的精神撒滿了長征的每一個角落。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展望二十一世紀,我們深信,中國人民有信心也有能力把祖國建設得繁榮富強,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一定會早日實現!

紀念長征勝利80週年的作文篇4

我出生在一個軍人家庭,從小父親就給我講紅軍長征的故事,那些用鮮血和生命寫下的無數動人的故事,一直伴隨着我的成長,成為不斷激勵我前進的不竭動力。

還在我剛上幼兒園時,父親就找來一些紅軍長征的連環畫讓我看,我邊認字邊記住了不少紅軍的故事,還在幼兒園講給小朋友聽。上國小時,經常出差的父親只要一回家,就關心我的學習,每當看到我的作業本上打滿“√”和考試成績優良時,就講一個故事作為獎勵,我記得講得最多、印象最深的還是紅軍長征的故事。

小時候我對長征精神的理解雖然還比較膚淺,但還是認真地照着紅軍的樣子去做,用長征精神激勵自己。在學習中遇到困難時,我用紅軍“搶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等故事鞭策自己,攻克了學習上一個個“攔路虎”,使自己各門功課成績在班級都名列前茅;在他人需要幫助時,我用紅軍“一袋乾糧”、“七十六粒糧食”等故事激勵自己,主動為他人排憂解難,體味助人的快樂;在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發生矛盾時,我用紅軍顧全大局、無私奉獻的精神教育自己,從而自覺犧牲個人利益,主動關心集體利益,積極參與公益事業。我為三峽工程捐款和為城市建設獻一計的事蹟還被多家媒體宣傳,為此,受到學校的獎勵,被評為省級“三好學生”。

步入大學校園後,當時學校正在開展“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學習教育,我作為組織培養的重點對象,聽了幾次黨的創新理論講座,利用課餘時間重温了《紅軍長征六十週年紀念文集》、《紅軍長征故事選》等書籍,在腦海裏一直思考着這樣的問題:在那種人類歷史上罕見的艱苦條件下,紅軍長征為什麼能夠取得勝利?在用血肉之軀鋪就的前進路上,為什麼那麼多的人能夠義無反顧、前仆後繼?那是因為有共產黨的正確領導,有堅定的革命信念作為精神支柱。有了認識上的昇華,使我更增強了對黨的無比信賴,更堅定了永遠跟黨走的決心。為了把更多的同學團結在黨組織的周圍,我和另外幾名學生黨員還開辦了“知心話兒對黨説”的網頁,定期在網上與同學們交流,宣傳黨的知識,成為學校黨建工作的一個亮點。

隨着閲歷的增加,那些聽了上百遍的長征的故事依然感人,用血與火凝成的長征精神依然鮮活,她好像融化在我的血液中,成為我執著的信念和追求。在大學畢業即將面臨工作分配時,擺在我面前有兩條路:一條是融入市場經濟大潮,做一個在商海中搏擊的“弄潮兒”;一條是投筆從戎,當一名新時期有為的軍人,把青春和知識毫無保留地貢獻給國防建設。我是軍人的後代,理應做一名紅軍精神的傳人,為此,我選擇了從軍之路。儘管從軍之路很艱辛,一穿上軍裝就投入緊張的訓練,磨破了手腳,曬黑了皮膚,但我挺住了,半年的艱苦訓練,使我以軍政考核全優的成績成為一名合格的武警戰士。

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七十週年之際,我隨父母走進了“重走長征路”的行列,親眼目睹了草地的神祕、雪山的險峻;親耳聆聽了大渡河的濤聲、川主寺鎮的傳説;親手觸摸了瀘定橋冰冷的鐵索、“紅軍樹”累累的彈痕,從而品味到什麼是真正的偉大、聖潔、崇高和永恆。也使我再一次強烈地感到:一個民族和國家,必有一種精神和信念。她在人們的內心裏藴藏,外化成為一種能量、她像看不見的火光,如地球深久湧動的巖漿,歷經千萬年而不泯,為天地人間提供不竭的熱能。這就是長征故事給我的啟迪,就是長征留給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薪火不熄,代代相傳。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uanti/redian/wwo30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