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專題 >熱點專題 >

發展壯大縣域經濟,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縣人民

發展壯大縣域經濟,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縣人民

發展壯大縣域經濟 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縣人民

發展壯大縣域經濟,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縣人民

黨的十六大指出,發展經濟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全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質量。只有讓廣大人民羣眾得到真正實惠的發展,才是科學的發展、和諧的發展。近年來,我們立足縣情實際,在不斷髮展壯大縣域經濟的同時,始終保證全縣人民共享發展成果,不斷提高人民羣眾生活水平,促進社會全面進步。

一、主攻礦產業,做強工業經濟,增強財政實力,不斷加大公共財政投入力度。***地處勉略寧“金三角”重心地帶,是全省主要的礦產資源富集區,境內已探明的金屬非金屬礦藏33種143處,潛在經濟價值約400億元,現有各類礦山企業79户、總資產7.3億元,以礦業經濟為主的工業經濟在縣域經濟發展中占主導地位。實踐中,我們認識到,發展壯大縣域經濟,近期內必須依託礦產資源優勢,不斷促進礦產業做長鏈條、做大規模,做強特色,着力推進資源大縣向產業大縣和經濟強縣轉變。為此,在具體工作中,一是突出資源配置,加強資源整合。嚴格按照“在開發中保護、在保護中開發”的原則,堅持市場配置與政府調控並重,在嚴格執行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的基礎上,結合縣情實際,研究出台了《礦業資源勘查開發辦法》、《招商引資管理辦法》,加強資源整合,適當調整礦業結構和重點資源配置,持續深入開展了礦業秩序整治,着力提高資源利用率,提升礦業經濟整體水平。二是突出改革改制,夯實發展基礎。針對縣屬國有企業佈局密集、體制陳舊、效益低下的實際,堅持把招商引資作為推進改革的關鍵措施來抓,先後通過整體出售、破產重組、兼併合併等方式,對80%以上的縣屬國有企業實施了改制,使企業走出了困境,煥發了新的生機和活力。同時,積極爭取實施工業技改項目,力爭每年實施一批工業技改項目,特別是今年正在實施的******技改工程,總投資逾20億元,技改工程的實施,極大地提高了企業科技含量,增強了企業市場競爭能力。三是突出協調服務,加強環境保障。認真研究、準確定位新形勢下的政府職能,切實為企業發展搞好協調服務。去年以來,集中開展了城鎮經濟發展環境綜合整治活動,並以此為契機,成立了企業發展環境整治辦公室,制訂下發了《關於加強行政協調服務責任機制、保障企業發展環境的十條意見》,建立維護企業發展環境的長效機制,為企業的健康發展提供保障。2004年,全縣工業增加值達到6.59億元,佔全縣生產總值的52.9%,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7%。全縣地方財政收入達到7523萬元,同比增長61.8%,十五期間,財政收入年均增長7.5%,財政實力明顯增強,“真金白銀”的財政收入的穩定增長,使我們在解決吃飯問題的同時,能夠有更多的錢搞建設。堅持把新增財力重點向農業農村、社會弱勢羣體和公共服務領域傾斜,“十五”以來,累計投入資金3000餘萬元,排除農村中國小危房4.2萬平方米,新建校舍6.2萬平方米,維修3萬平方米,2003年以來,縣財政每年拿出50萬元支持縣一中校建,今年又啟動實施“兩免一補”11267人188.1元;新建改造鄉鎮衞生院14所;累計投資8984萬元,新建縣鄉道路9條253公里,橋樑35 座1300米,全縣公路總里程達1600公里,有效緩解了山區羣眾出行難問題;新建農村人飲工程43處,解決了17400人的飲水困難;加強農村廣播電視和通訊信息設施建設,全縣固定電話普及率達到23.8部/百人,廣播電視信號覆蓋率分別達到96%和99%。按時足額發放了幹部職工工資、機關事業單位退休費、下崗職工工資、機關事業單位離退休費、下崗職工基本生活費、企業離退休人員養老金和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啟動了農村醫療救助,落實了企業離休人員的醫療費定補政策,提高了村幹部報酬補助標準,促進了社會的協調發展。

二、狠抓中藥材產業發展,做優農村經濟,努力使農民生活富裕起來。

***山大溝深,立地條件差,農村經濟發展滯後。近年來,我們堅持以豐富的生物資源為依託,以中藥材產業為突破,努力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帶動農村增收。****屬北亞熱帶北緣山地暖温帶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是為數不多的具有生物羣落多樣性的地域之一,全縣 森林覆蓋率70.1%,境內分佈藥用動植物143科489種,以杜仲、天麻、豬苓、銀杏、柴胡為骨幹的中藥材種植面積已達68萬畝,種植農户佔全縣總農户的75%以上。其中地存杜仲56萬畝,是全國最大的杜仲基地縣,地存天麻183窩、豬苓100萬窩,分別佔全國總量的25%和70%,2002年被列為全省中藥現代化科技示範縣。為了以中藥材開發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我們在工作中,一是抓基地、夯實發展基礎。組建了中藥產業發展局,成立了中藥產業協會,進一步健全完善科技服務體系,狠抓關鍵技術的推廣和普及工作,鞏固提高杜仲、天麻、銀杏基地水平,努力擴大豬苓、黃精、柴胡種植面積,高標準地抓好杜仲、銀杏和柴胡示範園建設,通過典型的輻射帶動作用,着力提高全縣中藥材基地質量,截止目前,全縣已建成各類示範園5個350畝,杜仲基地已通過國家GAP認證、豬苓、黃精基地GAP認證工作正在抓緊進行。二是抓開發、促進資源變現。以杜仲膠廠、天麻微粉廠等企業為龍頭,重點抓好以“雪之溶”杜仲軟膠囊、“百聖”天麻含片為主的產品加工,進行高層次招商,推進與大企業聯合,近年來,先後與漢王藥業、步長集團等大中型制約企業加強了合作,同時,探索建立了“科研+企業+基地+農户”的開發模式,積極培育農民自願參加的合作經濟組織,拉緊農户與企業的利益聯結鏈條,切實打通農產品流通瓶頸,最大限度地降低農民進入市場的風險,在提高農業生產經營標準化、組織化和集約化程度的同時,也增加了農户收入。三是抓項目、拓寬增收空間。圍繞抓好中藥材一個主導產業和蠶桑、烏雞、烤煙、核桃、食用菌五大骨幹項目的總體思路,尊重農民意願,突出地域特色,優化項目佈局,因地制宜地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初步形成了一業為主、多元發展,專業化生產、相互分工協作的發展格局。同時,大力發展養豬、蔬菜等優勢項目,培育一批城郊農業、生態農業和觀光農業示範園,長短結合,優勢互補,帶動了農民快速增收。四是抓扶貧,增強發展後勁。認真研究新時期扶貧開發工作形勢,探索出了“三捆綁、四結合、五到村”的扶貧工作新機制,以重點村建設為主戰場,近年來,先後啟動實施了56個扶貧重點村建設,佔全縣125個重點貧困村的45%,實施“一建三改”3500户,移民搬遷1060户4650人,每年組織外出務工2萬人以上,農民人均增收超過500元。大力實施退耕還林和天然林保護工程,全縣累計退耕還林33.2萬畝,荒山造林2.4 萬畝,實施天然林保護263.7萬畝,農村生態環境進一步優化,發展基礎得到夯實。五是抓統籌、協調推進發展。認真貫徹落實中央一號文件精神,重點解決好退耕還林後農村經濟持續發展的問題,堅持“多予、少取、放活”,在政策、資金、技術等方面適度向農村傾斜,全面落實黨在農村的基本政策,自2005年起全部免徵農業税,盡最大努力激活和繁榮農村經濟,實現城鄉社會的同步協調發展。

三、培育壯大旅遊業,做活商貿三產,努力提高城鄉羣眾生活質量。****建縣於公元前111年,距今已有2100多年的歷史,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優美宜人的自然、氣候環境,造就了眾多獨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觀。全縣具有較大開發價值的旅遊資源20餘處,各級各類旅遊景區18處,其中在人文景觀方面有省級重點文保單位3處、市級2處、縣級3處。其中位於城南3.5公里處的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靈巖寺,被譽為“陝南小碑林”,珍藏有與《西狹頌》、《石門頌》並稱“漢三頌”的漢隸八分石刻《甫 閣頌》等歷代摩崖碑刻130餘方;城區嘉陵江畔的江神廟,是長江流域保存最完整的遊牧民族氐羌文化遺址和古代戲院建築羣;城北48公里處,總面積5800公頃的五龍洞國家森林公園,險山、奇洞、茂林、幽水融為一體,是陝南規模最大的國家級森林公園,同時,其它如紫雲宮、響水溝生態園、王富溝溶洞以及沿309省道和八渡河流域的100餘家“農家樂”,共同構成了我縣極具開發潛力的旅遊集羣。近年來,隨着經濟社會的加快發展,我們着眼於加快結構調整,培育“朝陽”產業,再創縣域經濟發展新輝煌,立足自身實際,發揮資源優勢,按照“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的要求,揚長避短,打造名牌,從規劃論證編制、旅遊項目開發、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文化品位等基礎工作入手,高起點、大手筆地做好旅遊產業的培育開發工作,使旅遊產業迅速發展起來,成為縣域經濟新的亮點。在規劃編制上,圍繞建設綠色漢中,深入研究和把握旅遊消費趨勢,因地制宜,科學謀劃,切實劃準對接點和突破口,編制了《******旅遊產業發展總體規劃》,出台了《關於加快培育旅遊支柱產業的決定》、《***旅遊業發展管理辦法》等促進旅遊產業發展的優惠政策,勾繪出了全縣旅遊產業發展藍圖。在旅遊產業開發上,累計投入2400餘萬元,大力實施景區(點)設施建設,相繼推出了“農家樂”田園風光遊、嘉陵江及八渡河——五龍洞生態遊、嘉陵江大峽谷漂流、漢中《石門頌》——《甫 閣頌》——甘肅成縣《西狹頌》書法珍寶尋蹤遊、氐羌文化民俗風情遊、漢——蜀(四川)——唐(西安)歷史懷舊遊等一系列各具特點的精品旅遊項目,目前正在着手開發(靈巖寺、五龍洞)——甘肅天水(麥積山)——四川(九寨溝)——漢中(三國文化),集生態、山水、歷史、古蹟為一體的旅遊圈,2005年“五一”前,舉行了規模宏大的五龍洞國家森林公園開園慶典活動,在省內外各主流媒體進行了全方位宣傳,使***成為了旅遊觀光的又一焦點,10月份,組團參加了川陝旅遊年會,進一步推介旅遊項目,加強了與周邊毗鄰地區的聯繫合作,使***的旅遊業全面融入到陝甘川乃至全國的“大旅遊”中。在基礎設施建設上,動員縣域內的***等企業先後投入巨資,加強技術改造、防治污染、保護環境,使略陽的山更青、水更綠。按照“誰投資、誰管理、誰受益”的原則,多方籌措落實資金,先後綠化美化了縣城中心廣場、建成了集休閒、娛樂、演藝為一體的嘉陵廣場,於2002年建成了全市縣區首家三星級賓館,又相繼建成了廣廈大酒店、金亞大酒店等幾家中高檔賓館和4家大型超市、30餘家網吧、茶吧、歌廳等旅遊、休閒、消費場所設施,使旅遊接待能力和綜合服務水平得到迅速提高。同時,組織動員全縣力量,加強城市、農村衞生、文化環境整治,不斷提高城區、農村、景區環境質量和文化品位,增強吸引力。近年來,來略旅遊人數逐年增加,2004年達到8萬人(次),創收600餘萬元,今年將超過10萬人(次),收入將達到800萬元,朝陽產業優勢已逐步顯現。隨着旅遊業的發展壯大,商貿流通業迅速擴張,商品供銷、交通運輸、醫藥衞生、郵政電信、廣播電視、金融保險等服務網絡逐步健全完善,廣泛鏈接21個鄉鎮183村、17個社區,連鎖經營、加盟專營、大小超市等各種營銷方式進入縣域村鎮,融入羣眾生活,“十五”期間,共發展個體工商户 户,私營企業 户,註冊資本金 萬元,從業人員達到 人,城鄉市場供銷兩旺,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10%,今年將達到3.07億元,各色商品進入尋常家庭,羣眾生活水平得到明顯提高。

四、堅持以人為本,大力扶弱扶困,努力增強羣眾自我發展能力。作為欠發達地區來説,只有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才是真正的發展,而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才是最終目的。為此,在縣域經濟實力逐步增強、各項事業繁榮進步的同時,我們堅持一手抓加快發展、一手抓安民富民,一手抓經濟發展、一手抓社會進步,一手抓基礎設施建設、一手抓弱勢羣體解危濟困,始終把基層作為工作的主陣地,從財力投入、工作力度、機制創新等方面,切實向基層農村傾斜,把羣眾視為我們的衣食父母,自覺地從羣眾最關心 的熱點、難點、焦點做起,從羣眾最困難的事情幫起,一件一件地抓落實、求實效、見成果,努力增強羣眾的自我發展能力,讓發展的成果惠及最廣大的人民羣眾。特別是把就業作為民生之本,高度重視抓實抓好,結合縣情,研究出台了大中專畢業生就業、下崗職工再就業、“4050”人員就業、復員退伍軍人安置、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安置等管理辦法、優惠政策和配套措施,努力創造、增加就業崗位,擴大就業和再就業,取得了切實成效。“十五”以來,縣上共安置大中專畢業生620人,“4050”人員210人,下崗職工再就業 1560人,復員退伍軍人 人,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8.5萬人(次),城鎮新增就業5000人,年均達1000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4%以內。切實加快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社保覆蓋範圍不斷擴大,堅持屬地管理、動態管理的原則,城鎮低保管理工作不斷規範,全縣城鎮低保人員達到1985户5065人,年發低保金379萬元,每人每月平均61.8元,基本實現了應保盡保。自籌資金率先在全省實施了農村低保試點工作,解決無勞動能力、無住房、無依無靠的貧困弱勢人口的基本生活,探索積累了有效經驗,將在全縣、全市、乃至全省推廣。不斷加大醫療、養老、失業保險金的徵收、管理工作,逐步擴大工傷、生育等保險範圍,目前全縣累計參加醫療保險17710人、養老保險7180人、失業保險5998人、工傷保險3220人、生育保險3400人,共徵收保險基金8390萬元。嚴格按政策兑現農村五保户基本生活費、現役軍人家屬優撫金、傷殘軍人、老紅軍等羣體優待金,動員全社會力量,大力推進殘疾人就業、康復、脱貧工作,加強社會救助管理,努力讓全社會弱勢羣體都得到優待照顧。針對****地理、自然環境特殊,自然災害頻發、抗災能力較低的實際,科學制定自然災害救助預案,強化防災抗災、救災救濟工作,保證了受災和貧困羣眾的基本生活不出問題,全縣社會大局始終保持穩定,廣大羣眾安居樂業,和諧社會建設加快推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uanti/redian/vr46g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