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專題 >熱點專題 >

高中調研報告(通用20篇)

高中調研報告(通用20篇)

高中調研報告 篇1

指導教師:

高中調研報告(通用20篇)

研究課題:關於修正液對人體的危害

課題組組長:

課題組組員:20xx屆高一(2)班、

調查時間:20xx年12月30日

調查方法:問卷調查法、查閲資料法

調查對象:身邊的同學

調查目的:瞭解修正液對人體的危害,同學們對修正液的認知程度 課題組成員:、

一、研究性學習開展的背景

報社研究調查表明,許多經常使用修正液的同學,均出現了許多不適的症狀,嚴重的還出現了短暫性的休克,可同學們卻不知道修正到底是由何成分組成,對人體又有什麼危害,由於這個東西我們都經常會使用,卻又缺乏正確認知;所以,我們提出了"關於修正對人體的危害研究"這一課題。

二、研究性學習小組成員分工:

負責收集資料、寫報告 、負責進行問卷調查 負責照相

三、研究的目標與內容

通過對修正液的毒性研究,總結出其對人體的危害,並向同學們宣傳,讓同學們對其有正確的認知、瞭解及能正確的使用。

①、塗改液成份:

我們組通過查找資料知道塗改液中主要含鈦白粉和有機溶劑。以前塗改液中有機溶劑包括甲基環己烷、三氯乙烷、三氯乙烯、四氯乙烯、三氯甲烷、甲苯、對二甲苯、苯及苯的同系物和鹵代烴等化學物質,現在的塗改液中有機溶劑主要含甲基環己烷和苯及其同系物等。除此之外,塗改液中還含有鉛、鎘、汞等對人體有害的化學物質。

②、成份效果圖: 略

③、毒素

塗改液之所以有害,是因為它是一種化學的合成物,這裏面危害性比較大的首先是:對二甲苯,長期的使用可以對肝臟、腎臟等等造成長期的慢性的危害,甚至於有的少數的孩子還會引起像白血病等等症狀。其次是各種各樣的鹵化烴。包括二氯乙烷,三氯乙烷、四氯乙烷等等,這些化合物對眼睛有很明顯的刺激,經常使用會造成流眼淚、眼睛發紅,個別的還會造成噁心、嘔吐、渾身不舒服,甚至於造成一些更嚴重的長期的危害,幹得快是塗改液的一個優點,因為它裏面含有揮發性很強的有機烴類物質,也正因為如此,它對孩子的五官會造成更加明顯的損害,加強了它的毒性滲透。

三氯乙烷:

三氯乙烷(trichloroethane)也稱甲基氯仿(methyl chloroform),是一種不易爆、不易燃的有氣味的無色液體,有毒!本品用作偏二氯乙烯的原料,樹脂的中間體,農業上的熏蒸劑、殺蟲劑、油脂、蠟、橡膠、醋酸纖維的溶劑、染料、香料的萃取劑等,高劑量有麻醉作用,嚴重時可導致死亡。

甲基環乙烷:

甲基環乙烷,有機化合物,微毒,皮膚接觸可引起發紅、乾燥、皸裂、潰瘍等現象。主要用作溶劑、色譜分析標準物質,以及作為校正温度計的標準,也用於有機合成。 侵入途徑:吸入、食入、經皮吸收。

健康危害:皮膚接觸可引起發紅、乾燥、皸裂、潰瘍等。至今無中毒報道。動物實驗本品毒性類似環己烷,但麻醉作用比環己烷強。

危險特性:其蒸氣與空氣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熱源和明火有燃燒爆炸的危險。與氧化劑能發生強烈反應,引起燃燒或爆炸。在火場中,受熱的容器有爆炸危險。高速衝擊、流動、激盪後可因產生靜電火花放電引起燃燒爆炸。其蒸氣比空氣重,能在較低處擴散到相當遠的地方,遇明火會引着回燃。

環己烷:

環己烷 (cyclohexane;hexahydrobenzene )別名六氫化苯,一般用作一般溶劑、色譜分析標準物質及用於有機合成。

主要用於製備環己醇和環己酮,也用於合成尼龍6。在塗料工業中廣泛用作溶劑。是樹脂、脂肪、石蠟油類、丁基橡膠等的極好溶劑。

危險特性:極易燃,其蒸氣與空氣混合有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熱極易燃燒爆炸。與氧化劑接觸發生劇烈反應,甚至引起燃燒。在火場中,受熱的容器有爆炸危險。其蒸氣比空氣重,能在較低處擴散到相當遠的地方,遇明火會引着回燃。 有害燃燒產物:一氧化碳。

高中調研報告 篇2

1、今年來,在課堂中應用目標導學的研究中,很多研究者都把運用導學案進行的教學作為一種教學模式來進行研究。理論研究者主要從理論方面探討目標導學教學模式的特質與理論依據,一線的教師則更多地從自身教學實踐出發,從各自的學科角度對目標導學教學的具體操作進行了探索,圍繞着“學案”的設計和學案的實施兩方面內容進行研究,這些研究都取得了一些有效的成果。但在新課程實施的過程中,我們感覺,在上述研究的基礎上,目標導學還有研究的必要,首先是目標導學的內涵及策略都需要進一步豐富。其次,現行教材的目標資料需要進一步明晰。最後,在目標進一步豐富和明確的前提下,如何真正實現導學而不是導教,還需要進行進一步的研究。

2、20xx年我校提出了目標導學教學新模式教學改革,該模式尊重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的思想理念,同時,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與領導者的“主導”地位被充分顯現。教師通過確定教學目標、實施教學目標、控制教學目標、檢測和評價教學目標等一系列環節,利用課堂內的資源及對問題的討論、分析與拓展,使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標。並把學習目標、內容在45分鐘的課堂內分步實施完成。

高中調研報告 篇3

課題題目:普通高中生物作業分層設計的實踐研究

由XX老師申報的課題《普通高中生物作業分層設計的實踐研究》,經XX市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批准,列為XX市教育科學規劃立項課題,批准號為。現根據市教育科學規劃辦公室和縣教研室對課題立項開題的通知文件的要求,提出本課題的研究方案和實施計劃,準備正式開展研究工作,請各位領導和專家予以審議指導。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及目的意義

(一)研究背景

1.校情、學情的分析

按照我校高中部在我縣中招錄取中的批次狀況和我校學生的實際情況來看,我們學校應該當之無愧的算作普通高中中的普通高中了。在別的學校不起眼甚至説瞧不上的學生,換作在我們學校可能都要被當成寶了。

我們的學生普遍基礎比較薄弱,學習習慣有待培養,學習方法不

夠科學,學習能力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學習成就感不強,自我效能感意識不強,學習中的求助意識缺失等現象普遍存在。

面對這樣的情況,學校也做了深入地思考,並採取了必要的措施。比如,在高一新生軍訓期間,就把教材發給學生,讓學生提前翻一翻,看一看。組織相關學科教師走進教室,跟學生介紹學科學習的情況,給學生鼓舞士氣,激發學生的求知慾,調動其學習積極性。我們把九月份看作新生心理調適月,學校組織迎新生的一系列活動,幫助他們進行心理調適,以使他們儘快地適應新環境、新同學、新老師,做好適應高中學習的學習方式的轉變以及學習方法的改進。我們一貫強調,現在大家都在同一個起跑線上,只要堅持按照老師説的去做,學習一定能上新台階。正所謂:“今日事今日畢”,今天學習的問題今天處理完。不讓學習問題無限積累和放大。

“説起來容易,做起來難。”設想的都是很美好的,但結果卻是很現實的。

學習習慣的培養、學習方式的轉變豈是一日之功。隨着學習任務的不斷增加,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和挫折也越來越多,不斷打壓着學生的士氣。再加上他們不能正確的歸因,有些學生甚至就認為自己不是這塊料,就把學習落下了。可這一落不得了,等什麼時候悔悟過來了,再想趕上來,又不知道要付出多少努力嘍。

這種消極的情緒會不斷蔓延、傳播,傳染給周邊的學生,甚至會傳染給教師。時間一長,有的教師,就給學生磨的,沒脾氣了,也沒鬥志了。有一些老教師,憑着自己的經驗,就斷定這個學生不行了沒希望,也不管不問他了。我們知道心理學上,有一個叫做“皮革馬利翁效應”的現象,即教師的期望或明或暗地傳送給學生,會使學生按照教師所期望的方向來塑造自己的行為。這樣一來,學生自己便更自暴自棄了,如此下去,就會走向惡性循環,嚴重影響教學工作的持續有效開展。

2.作業情況分析

長期以來,學校結合縣局開展了幾屆崗位業務大練兵活動,常抓狠抓教學常規管理,加強各教學環節的檢查落實情況,成效顯著,努力打造高效課堂的想法堅定不移。

但有一個問題始終未得到很好的解決,那就是我們給學生使用的作業或者説練習,一直以統一訂購的同步作業為主。經過多年的使用,我們一致認為,對我們學校的學生不大適用,難度較大。教師講解也沒有針對性,容易的一點就過,把那些相對難一些的題反覆講,那些我們心目中的“好生”才勉強領會,大多數學生簡直就在聽天書。這樣的課堂教學最終效果可想而知。

我們知道練習作為教學過程五個環節中的一個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的重要性,尤其對於理科的學習更甚。練習是形成技能的有效途徑,也是學生思維訓練的重要方法。

我們曾經也鼓勵學生自己去書店選購一些練習。儘管市面上的輔導資料十分豐富,但真正適合我們學生的真的很少。有的學生買了一本,卻也很少看。

總之,普通高中教學課業繁重,學生課外時間被大量的作業佔據。而且很多都是機械的、重複的作業。導致學生厭學怕做怕聽,作業抄襲成為常態,學業成就低下,嚴重打壓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更甚可以説摧殘學生的身心健康,一些學生在緊張、壓抑的心理狀態中,缺乏自信心和進取心,漸漸地,受不了的輟學了。堅持坐下來的,還有一部分要為全縣高二學業水平考試墊底,每年都有一些學生無法順利學業達標。

(二)目的和意義

本課題緊密聯繫學校、教師、學生實際情況,圍繞所遇到的真實教學問題而開展實踐研究,遵從以校為本、以人為本、師生共同發展的原則,堅持務求實效、從小處着手,認真研究和解決具體實際問題。

教師在實踐中主動反思,從局部入手,從當前入手,研究實際問題,提出課題。在困惑中學習,在迷茫時合作,開展課題研究,理論聯繫實際,解決具體實際問題。

1.通過作業分層的設計研究,教師在備課環節要加大備作業環節的份量,促進教師有效備課、有效上課。

2.對作業佈置從關注量、關注批改次數到關注作業目的、關注作業質量的轉變,讓學生有效的、及時的鞏固知識。通過作業分層的設計,讓學生根據自己情況選擇自己能吃下的、愛吃的“餡”,促進學生有效學習。

3.通過作業分層的實踐研究,促成教師的教育教學的有效性,調動教師的工作積極性。

4.研究與教學實踐有機結合,學生學習畏難情緒減弱,學習進取心增強,學業成就提高,最終必將反映在學業考試達標情況上。

通過作業分層設計實踐與研究,有針對性地給不同層次的學生布置不同層次、不同形式的作業,充分尊重學生個體的差異性,充分滿足學生的個別需求,從而提高學生的有效的學習參與度,進而促成學困生順利學業達標的同時,亦不至挫傷優等生的進取心,給予我們的。

高中調研報告 篇4

調研時間:xx年1月21日 xx年1月31日

調研對象:親戚、同學、朋友、家長、教師

調研方法:問卷調研、電話諮詢、訪談

調研結果:

經過訪談記錄知道里大部份高中生都喜歡蝸居在家裏造作業,特別是高三學生,在為最後的衝刺做預備。高一學生比較悠閒,大部份喜歡外出,但是有小部份外出都是往網吧等不良場所。固然都喜歡外出,但是出往鍛鍊身體的極其少數。高一學生外出的大約有60%,但是鍛鍊身體的只有20%。高二學生外出的大約有40%,鍛鍊身體的只有15%。高三學生外出的只有15%,鍛鍊身體的幾近是沒有,只是微不足道,唯一3%左右。經過計算,高中生均勻外出的時間約為2 3個小時,一般都是往書店、公園等公共場所。這些人中,是父母清楚緣由後才外出的有60%左右。

對假期的學習安排,百分之百的學生會上網或看電視,均勻在1 2個小時,由於不論是誰,都承受不住這些。高高二的學生在完成冷假作業後,都喜歡上網或聊天,但也有部份學生喜歡瀏覽有益書籍,大約在1 2本書。高三學生做完冷假作業後,還喜歡温習之前的知識,然後做做大學聯考的題目。

在這個假期中,大多數家長們喜歡讓孩子們反思一下這一年自己的表現如何,也會敦促孩子們趕快完成作業,讓他們不要總是負着作業這個沉重的擔子。沒錯,作業是一定要完成的,但是有一些對孩子管束嚴厲的家長喜歡讓孩子上假期補習班,大多數為高三學生,為了在這次大學聯考會考出好成績,他們不能不在休息的時間再給自己再給自己增加一點學習時間。但是,我以為,這樣做只是徒勞無功的,由於假如你上課不好好聽講,那末你課後想怎樣補習也是沒有用的。這也不就白白地把這個美好的假期浪費了嗎?

對上述情況,我以為學生外出是不能完全否認的。由於一些學生外出是為了有益身心,也能夠培養學生的自主能力,一些學生在寄宿學校就讀的就應當多多外出,否則一些學生會因此得憂鬱症,最後走上不回之路。我們現在的任務主要還是學習,但是親近大自然也是必不可少的,學習不能少,外出也不能少。我們應當公道的制定好假期計劃表,將學習和外出相結合。

所以,以下是我給出的建議:

制定一張假期計劃表,公道安排時間

外出時應先和父母説明緣由,讓父母放心

外出時最好是多往一些有益的地方,盡對不能往不良場所,特別是網吧

為了更好地安排學生外出與學習的時間,我們諮詢了家長、教師的意見,也上網採取了一些建議。

制定冷假生活計劃: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現在的國中生更應當制定一張假期生活計劃表,充實自己的假期生活,同時也能公道的安排學習時間,不但能學習還有走進大自然。在冷假的最後幾天裏,還可以寫一份新學期的打算,為新學期做好充分的預備。

組員感想:假期生活多姿多彩,很多人都喜歡趁這個假期外出。但是,有部份學生把這個假期全都放在了玩樂中,卻忘記了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也有大多數學生把假期都放在了學習上,使自己的生活缺少歡樂和嬉戲。對,沒錯,不能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學習上,也不能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生活上,適當的改變一下自己的生活,也不會愈益多姿多彩。

高中調研報告 篇5

一、課題的提出

1、今年來,在課堂中應用目標導學的研究中,很多研究者都把運用導學案進行的教學作為一種教學模式來進行研究。理論研究者主要從理論方面探討目標導學教學模式的特質與理論依據,一線的教師則更多地從自身教學實踐出發,從各自的學科角度對目標導學教學的具體操作進行了探索,圍繞着“學案”的設計和學案的實施兩方面內容進行研究,這些研究都取得了一些有效的成果。但在新課程實施的過程中,我們感覺,在上述研究的基礎上,目標導學還有研究的必要,首先是目標導學的內涵及策略都需要進一步豐富。其次,現行教材的目標資料需要進一步明晰。最後,在目標進一步豐富和明確的前提下,如何真正實現導學而不是導教,還需要進行進一步的研究。

2、20xx年我校提出了目標導學教學新模式教學改革,該模式尊重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的思想理念,同時,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與領導者的“主導”地位被充分顯現。教師通過確定教學目標、實施教學目標、控制教學目標、檢測和評價教學目標等一系列環節,利用課堂內的資源及對問題的討論、分析與拓展,使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標。並把學習目標、內容在

45分鐘的課堂內分步實施完成。

(一)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

1.課題研究的目的:

(1)教師學習、認可“目標導學”模式的課堂教學優點。

(2)研究學生自主學習、小組合作的實效性,真正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

(3)探索出高效的課堂教學組織形式,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積極參與,樂學、會學,從而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合作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2.課題研究的意義

(1)通過實施“目標導學”模式教學,探索、總結出適合該模式的歷史課堂教學案例,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改變我校一些缺乏生命活力的課堂教學方式。

(2)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要我學”轉為

“我要學”,面向全體學生。通過高效課堂走向高效學習。

(3)以研促教,加快我組教師的專業成長。促進教師更新教育觀念,樹立高效教學觀,逐步提高我組教師的整體素質和業務水平,進而優化教學,更好地為學生的成長服務。

(二)本課題的創新之處

以課堂教學為主陣地,圍繞“目標導學”,本着“實際、實用、實效”的原則,以課例研究為主要研究方式,採用“案例-評價-反思-交流”的教學流程,深入開展教學專題化研究,組織教師集體攻關。不斷提高研究的質量,探索在課堂教學中以“目標導學法”為特點的課堂教學方式。以創新教育理論引領課堂教學的發展,從而促進教師課堂教學能力以及駕馭課堂能力的提升,推動課堂教學改革的不斷髮展。

二、課題研究的具體目標與主要內容

具體目標:

1、學生成才。學生協作互助能力、創新思維能力、自學質疑能力等得到大幅度提升,形成積極主動、樂觀向上、自信自強、克服困

難的良好心理素質,培養終身學習的習慣和公平競爭、集體合作的精神。

2、教師成長。通過“學習、實踐、評價、反思、交流、合作”的實踐策略,不斷提高教師在課堂教學方式改革過程中導學、導教、導練以及課後反思的能力。同時,通過這種課堂教學方式的改革,促使教師不斷鑽研業務,提升專業素養和教育教學理論水平,促進廣大教師在改革中成長。

3、學校發展。通過課堂教學方式的改革,營造和諧快樂的學習氛圍,促進良好學風、教風、校風的形成,切實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全面促進學校可持續發展。

研究內容:

1、通過教師的“目標導學”模式課堂教學示範、現場聽課、評課及問卷調查與訪談,總結模式優點,使該模式能被其它教師認可。

2、通過示範課及輔導講座,使課題組教師基本掌握“目標導學”模式教學的基本流程,並進行實踐、創新與總結,實踐出適合各章節內容的課堂教學高效教學模式及優秀教學案例。

3、通過不同的目標導入案例,觀察學生的學習興趣及與學生座談或問卷調查,總結出各章節的教學內容用什麼樣的目標導入方式才能激發出學生最大的學習動機,獲得新課導入的優秀案例。

4、如何組織教學,達成高效課堂。即:

(1)通過教學實踐,教師能確定哪些內容適合組織學生自主學習,哪些內容適合小組合作學習。

(2)通過學習,借鑑及對比實驗,教師掌握編“合作學習小組”的科學性。

(3)通過本課題的研究,總結出教師提出問題的科學性、有效性。

(4)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教師獲得採取什麼樣的討論方式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從討論中得到收穫。

(5)通過了解、調查、追蹤對比,瞭解各學科、各章節哪些知識需適當拓展。

5、通過該模式的教學實踐研究發現和總結出還有哪些不足及困難。

高中調研報告 篇6

要寫清楚背景、目的意義、研究內容、學術目標、表達形式、資料收集、儘量加上圖片。3克油為而嗎吃

最佳答案

不是我自各的,在網上摘的,希望對你有用

高中生偏科現象的結題報告

推薦一、課題研究的的背景:

偏科,是我們在評價學生時經常用到的一個詞。在平時學習中,學生在成績上反映出來的某科分數持續低下,我們稱之為偏科。或學生對某學科的態度特別冷淡,不感興趣,我們也稱之為偏科。

有的孩子學習的時候,在某門課上表現非常好,而在有些課上顯得特別差,甚至出現不及格現象。學習偏科,作為高中生學習過程普遍出存在的現象,一直以來令家長頭痛不已。

偏科存在着假性偏科和真性偏科。所謂假性偏科就是無論成績突出的,還是成績特別差的,都是暫時性的,而長期以來都是偏科狀態,並投入很大的精力在落後的課程上,補課,強化做題等等方法用盡,依然成績甚微,就有可能是真性偏科。

由於社會不斷髮展的原因,使得偏科的現象日益嚴重,這不僅影響着個人的發展,而且對公民的思想道德建設,社會和諧發展都產生着不利的影響。其中以下三種原因:

(一)教師問題:學生偏科學習,受教師影響較大。學生偏愛某一學科,能提高該科學習成績,而好的學習成績又強化了對該科的喜愛,形成良性循環;反之學生不喜歡某個老師,也往往不喜歡某個老師所教的學科,久之,學習成績下降,喪失對這一科學好的信心,導致惡性循環。

(二)家庭影響:家庭特殊文化氛圍和家長的某些愛好,以及家長職業差異,也會誘發學生偏科。

(三)學生原因:

1.學生偏重什麼學科學習,跟不同智力發展有一定關係。

2.學生偏科往往也是由“興趣差異”造成的,興趣是學習的動力,學生重視感興趣的學科,輕視或不學討厭的學科,學生對某門學科興趣較強,就產生了學習動力,便能主動積極的專學這門課,反之,對某門學科興趣弱或沒興趣,學生自然不願把工夫下在這門課上。

3.會考和大學聯考的指揮棒對學習科目的導向作用,對很多同學造成有意偏科,或是主動偏科。

二、目的和意義:

為此,我們給予高度的關注,希望通過我們的深入調查研究,能夠引起社會對人文科學的重視,併為高中生的選科提供科學的指導和建議,促使個人及社會能夠全面和諧的發展。

三、內容:

為了使課題研究更有意義,我們對以下幾個問題進行探討和研究:

一.偏科的含義是什麼?

二.高中生為什麼大多數偏科?

三.高中生偏科對個人和社會造成什麼影響?(社會、家長、教師.……)

四.高中生如何正確科學的選科?

五.應該從那些方面來扭轉偏科的局面?

四、過程:

隨着素質教育思想的提出,隨着大學聯考模式在全國的實施,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成了一個新課題,但是,高中生學習過程中長期存在着偏科現象,為了準備而又全面的瞭解清楚偏科現象的成因,時間以及人們對它的認識和評價,為了從人才成長過程中探索中糾正偏科的辦法和措施,以有效的指導高中生的學習生活,我們高二(3)班研究性學習小組,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調查研究。

一是以三班為單位,進行全員問卷調查;

二是對典型的偏科生進行個案調研;

三是採訪有關專家和教師。

(1)問卷調研

為了使問卷調查科學全面具有操作性,我們談論設計出問卷調查表:高一(3)班共58人,我們以6人一表發放操作,調查前進行了細緻系統的指導,同學們的配合很協調。調查是真實可信的。對調查結果的統計,從表中我們發現喜歡科目人數最多的是微機佔78.72%,然後是音樂70.71%,再次就是語文,英語,數學分別為27.66%、30.80%、25.61%,其中語文的厭惡率最低為13.83%,次之為微機14.89%,厭惡率在20%以上的有:數學21%,化學25%,美術22%,體育29%,政治30.85%,物理40.1%,在此調查中我們發現形成偏科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我們先説喜歡的原因,在眾多調查對象中,有的認為“從小就喜歡文科,基礎一直也很好,沒有掉隊,所以喜歡文科。”而有的“出於好奇心和求知慾。”有的卻是認為“由於班主任,家長或其它課老師、同學、朋友的影響。”同時形成偏科的原因還和社會時代的發展有關係。譬如,有的同學認為“與現實生活聯繫密切,希望通過學習這些科目進而瞭解現實生活。”由於媒體的影響或是看書籍等影響,比如因愛着歷史性的電視劇而喜歡學歷史。”再就是和自身的認識有關,如有的説:“因為自制力薄弱而投入不進去。”學起來心情舒暢,有種美的享受,可以增強興趣、自信心。

接下來再説形成厭惡的原因。有的同學認為“天賦較差”、“從小不感興趣”、“基礎一直很差”、“討厭背誦和記憶而不願學文科”。有的則是因為“聽不懂老師講的內容,感到乏味、難學”,由於一項成績不理想就失去了學習這門課的興趣和自信心。”同時對周圍的環境也是有影響的,如“因為班主任,科任教師,同學,朋友影響。”覺得所學科目在實際生活中用處不大,所以不想學。還有人説“自身性格,愛好有關,”自身性格缺陷或意志力薄弱,不願下苦工。

在面對大學聯考和人才成長的問題上,同學們的認識和評價也是複雜多樣的,有的同學已有所認識,如他們説:“馬上文理不分科了,大綜合後,每科都要考,為了大學聯考,不得不學。”學習不單是為了考試,認真思考從中可以體會到無窮樂趣。要盡力學習較差的科目,學習是為以後的生活打基礎,是我們將來立足於社會的必要途徑。“對於自己擅長的學科或特長,要再接再厲,發揮自己的一技之長,”不管哪一科對自己都有益處,我已認識到偏科的嚴重性,努力改正,爭取做一名全面發展的好學生。將來的社會,需要的是多方面的複合型人才,偏科不利於我們將來的事業的發展。就算自己學不好,也要為關心自己的父母,親人努力去拼搏、奮鬥。為自己的前途,父母,國家而學習,應在全面發展的基礎上培養和發展自己的特長。

對偏科時間的統計,發現61.7%的同學在國中階段有不同的偏科,在國小偏科的佔24.47%,高中偏科為19.15%。

由此可以看出大多數學生對操作性強和娛樂性的科目比較感興趣,此外對三門主科也具有較大興趣,對美、體、政厭惡率也較高。

這次研究性學習的調查活動,我們有以下一些體會和認識:

(1)中學生的偏科現象,是人才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的現象,似乎個別人的偏科並沒有影響到他以後的發展和成長,我們估計這應該是一種特殊現象。

(2)從問卷調查訪問的過程中,不少同學認為為了大學聯考,主觀上希望糾正自己的偏科現象,可見大學聯考“指揮棒”對偏科是有導向作用的。

(3)從調查瞭解中,偏科現象出現的高峯期,在國中這恐怕與國中生特定的心理,生理以及課程的加重有關,比如説他們會因為同學的一句話,社會思潮等等的因素而形成偏科,也就是易受外因的影響。

(4)從成功人士的調查來看,偏科還是應糾正的,堅持全面發展,會使人終生受益,可見提高自己的認識水平,以及培養堅強的意志,尤其要加強對國中時期預防偏科的教育。

(5)如果我們能對偏科現象予以正確的,適時的引導培訓,開辦各種特長班、興趣班、文學班。多種多樣的形式來引導它,那麼即使偏科的同學也會走上一條健康發展的道路。

五、結果:

實踐證明,高中生偏科的現象是一把雙刃劍,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高中生的偏科現象能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激發學生的才能,為以後的生活打基礎。反之偏科也影響學生的自信心,影響其他學科。學習上的弱科往往會導致整體成績下降。學生一旦出現偏科現象,如果得不到及時的引導,往往會造成煩躁和厭倦,進而產生對學習的厭煩情緒,很可能波及其他學科。由於各學科都是相互聯繫,融會貫通的,學習上出現“瘸腿”現象也會影響其他學科的學習,並給升入高一年級的學習帶來困難。同時,高中生自信心不足,缺乏毅力造成偏科記憶力較差或記憶方式特殊造成高中生偏科。

六、對策:

1.解決思想問題:心理學家指出,厭學往往只是孩子心理問題的表面現象,其背後隱藏的原因不盡相同,而家長們卻往往只看成績單,缺乏對孩子真正的關注。

2.激發學習興趣:偏科往往是學習沒有興趣,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是糾正偏科的關鍵,我們可以通過這幾個方面:(1)用目標激發興趣;(2)用興奮形成興趣;(3)用優勢引導興趣;(4)用意志強化興趣;(5)用成功來激發興趣。

3.解決心理的問題:偏科是指在學習學校文化課程中,某一門或者幾門功課成績特別好或一般,同時剩下的功課成績特別差或較差,我們稱之為偏科。這些現象有些可以納入學習心理範疇,有些學生的學習心理有問題,或者説,在某學科的學習上,這些學生的學習心理是不健康的。

4.從零做起:學習偏科現象是一個客觀的事實。每當學生們的學科出現“瘸腿”時,不僅學生自己着急,家長和老師更是甚為頭疼。所以,我們應該正確的去看待和應對這個問題,不應該存有焦慮的心情,要敢於從零做起。

5.“有效”偏科法:所謂“有效偏科”就是“哪壺不開提哪壺”,越是感覺困難大的科目就越是要努力拿下它,“啃的就是硬骨頭”。這與一般的“偏科”的意思截然相反。

七、感悟:

時間過得真快,兩年已過,我收穫很多,開心多,傷心過。在研究性學習這門課上,我更是領會頗多,一個小組(團隊),只有所有人都付出,才會成為好的團隊,一個再強的也強不過一羣人要認真的觀察生活。只有平時多努力,學習方法正確,我的學習也會克服一個又一個困難取得巨大收穫。

—李進

轉眼間,和研究性學習這門課已經相識兩年了。對於這門課剛開始的陌生感也消失了。對於這門課的喜歡也隨着時間增加了。

在研究活動中我最開心的就是組員在一起討論問題,尤其是討論到最令人難忘的。當然其中也有令人不愉快的事,大家會因為種種原因爭得面紅耳赤,有時不免鬧矛盾。也有一些組員不合作,這也是令人煩惱的。在活動中我學會了合作、團結。研究性學習的開展,增強了我學習的積極性,啟發了我的思路,讓我對學習產生了興趣,我不在是沉默不語,而是開始思考問題,提出問題。是它開闊了我們的視野,讓我們更進一步的瞭解外面的世界,培養了我們獨立自主的精神。因此,我們應該努力學習研究性學習這門課,給我們以後的路打下堅實的基礎。

—呂純慧

兩年的研究性學習課已接近尾聲了。我們既失敗過,也成功過;既付出過也努力過.再過去的兩年裏,團結,研究性學習的各項知識,讓我懂得了許多,成長了許多,更讓我領悟了很多,一個小組,不是一個人的,而是每個人都應該付出,去做,只有這樣,研究才更有意義.在學習上,我們要多問為什麼,如:“我們為什麼研究它”,把它換成“我們為什麼學不好”,這樣對於學習,做人都有極大的幫助.研究性學習對我們好處多,在這不展開了,因為好處太多,經歷了這些過程,我很後悔,如果當初以認真的態度對待,那該多好,時間如風,轉瞬即逝,我不想停留,因為我不能回頭,我要盡我自己的全力,為研究性學習劃上一個完美的句號.一個結束,代表着一個新的開始,我要掌握真確的學習方法,更加努力地投入到學習當中,爭取取得更好的成績.

—王昌勇

我們所研究的課題,對我們來説有一點點的挑戰性。雖然課題是我們日常生活中討論的焦點和熱點,但在研究,調查,討論,製作等方面也讓我們吃盡了苦頭。在製作調查問卷時,要提什麼問題也讓我們想了好久時間,各成員都發表了自己的意見與見解,但我們卻不知該採取哪一種,在散發調查問卷時,許多同學都抱着懶散,無所謂的態度,讓我們拜託半天才肯填寫。我想,或許每個人對這個問題都很敏感,很有壓力吧!

在這學期結束後,我接觸研究性學習也有一年半的時間了。隨着時間的飛逝,我對這門課的認識與瞭解也有了更深的印象。明白研究性學習是一個充滿知識,充滿探索,藴涵着無盡寶藏的學科。

—牧園園

研究性學習,教會了我很多。如:團結認真,仔細的態度等。轉眼間,兩年已過,我的高中三年生活已過了一半,往事如雲,我不想去追憶,我只想為我的研究性學習生活劃上圓滿的句號。投身到學習當中,研究性學習,一個很奇妙的課,不久的將來,它會更好的幫助我度過一個又一個難關,完成自己的夢想。

—葛亮

時間過的可真快,轉眼間,我們小組的課題研究已接近尾聲。在這段時間裏,我們小組的成員都積極配合,共同努力,終於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了課題。為此,大家都很高興。同時,通過對這個課題的研究,我也看到了我們小組成員合作精神,明白了很多道理:合作是我們得以完成浩大工程的前提,是團體取得成功的基礎,是個人更快更好的發展途徑。這個過程本質上就是一個合作的過程。合作,是產生偉大力量的源泉。合作,讓我們創造出令人驚歎的奇蹟。我們合作所取得的成功,是團體的成功,是團體中每一個成員的驕傲,我們每個人都要有合作精神。人類需要合作,社會需要合作。那麼,讓我們人類中的每一分子都積極參與合作中去吧。因為,合作是偉大力量之源。

高中調研報告 篇7

當今是世界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信息時代,國力競爭日趨激烈,教育是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礎,是提高民族整體素質和創新人才的主要基地,是增強綜合國力和民族凝聚力可靠保證。因此,為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教師教學方式,教育部在《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劃(試驗修訂稿)》中增設了包括研究性學習在內的綜合實踐活動。

國家教育部對基礎教育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和調整,其目標就是:着重培養學生以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為重點的創造性學力,主要是通過情感體驗和探究實踐,形成掌握與運用知識、永不滿足、追求卓越的學習態度和發現,提出問題、研究、解決問題創新意識、學習能力,及其着眼於學生的終身可持續發展。又提出一種新的學習方式—研究性學習的課程。而校經過幾個月籌備工作,今天正式開題了。我受學校校長委託,代表學校課題作開題報告,請同學研究討論。

1、什麼是研究性學習?為什麼在高中課程設置研究性學習課程?

答:研究性學習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進行研究,並在研究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設置研究性學習的目的在於改變學生以單純地接受教師傳授知識為主的學習方式,為學生構建開放的學習環境,提供多渠道獲取知識、並將學到的知識加以綜合應用於實踐的機會,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2、作為一門課程,研究性學習應當達到的目標是什麼呢?

答:研究性學生強調對所學知識、技能的實際運用,注重學習的過程和學生的實踐與體驗。因此,需要注重以下幾項具體目標:一是獲得親身參與研究探索的體驗。二是培養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三是培養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四是學會分享與合作。五是培養科學態度和科學道德。六是培養對社會的責任心和使命感。 3、研究性學習納入必修課,這是普通高中課程改革的一項重要突破,研究性學習作為一種新的課程形態,具有哪些特點?

第一個是開放性。第二個是探究性。第三個是實踐性。

4、在開展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的角色都具有新的特點,教育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以及師生互動的形式都要發生較大變化。那麼,研究性學習應當如何實施和組織呢?

研究性學習的組織形式主要有三種類型:小組合作研究、個人獨立研究、個人研究與全班集體討論相結合。

研究性學習的實施一般可分為三個階段:進入問題情境階段、實踐體驗階段和表達交流階段。

在確定需要研究解決的問題以後,學生要進入具體解決問題過程,通過實踐、體驗、形成一定的觀念、態度,掌握一定的方法。本階段實踐、體驗的內容包括:

(1)蒐集和分析信息資料。學生應瞭解和學習收集資料的方法,掌握訪談、上網、查閲書刊雜誌、問卷等獲取資料的方式,並選擇有效方式獲取所需要的信息資料;要學會判斷信息資料的真偽、優劣,識別對本課題研究具有重要關聯的有價值的資料,淘汰邊緣資料;學會條理、有邏輯地整理與歸納資料,發現信息資料間的關聯;最後綜合整理信息進行判斷,得出相應的結論。

(2)調查研究。學生應根據個人或小組集體設計的研究方案,按照確定的研究方法,選擇合適的地方進行調查,獲取調查結果。

(3)初步的交流。學生通過收集資料、調查研究得到的初步研究成果在小組內或同學之間充分交流,學會認識客觀事物,認真對待他人的意見和建議,正確地認識自我。

5、研究性學習對教師是一種全新的挑戰,使教師的角色發生了變化,從知識的權威到平等參與學生的研究,從知識的傳遞者到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組織者、指導者。老師指導作用該如何發揮?

答:研究性學習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時,也重視教師的指導作用。在研究性學習實施過程中,教師要及時瞭解學生開展研究活動時遇到的困難以及他們的需要,注意觀察每一個學生在品德、能力、個性方面的發展,給予適時的鼓勵和指導,幫助他們建立自信並進一步提高學習積極性。

6、評價是研究性學習的重要環節,那麼,研究性學習應當如何評價?研究性學習的評價具有哪些特點?研究性學習的評價應當遵循哪些原則?

答:評價的內容與方式必須充分關注學習態度,重視學習的過程與方法,重視交流與合作,重視動手實踐。研究性學習強調學習的過程,強調對知識技能的應用,強調學生親身參與探索性實踐活動並獲得感悟和體驗,強調學生的全員參與。因此,要採用形成性評價的方式,重視對過程的評價和在過程中的評價,重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自我評價和自我改進,使評價成為學生學會實踐和反思、發現自我、欣賞別人的過程;同時,要強調評價的激勵性,鼓勵學生髮揮自己的個性特長,施展自己的才能,努力形成激勵廣大學生積極進取、勇於創新的氛圍。

研究性學習評價的第一個特點是評價主體的多元化。第二個特點是評價內容的豐富性和靈活性。研究性學習評價的內容通常涉及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參與研究性學習活動的態度。二是在研究性學習活動中所獲得的體驗情況。三是學習和研究的方法、技能掌握情況。四是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發展情況。

研究性學習是學生在比較廣泛教育資料的背景下所開展自主的、開放的、探究式的學習活動。學校應從實際出發,充分利用學校圖書館、實驗室、計算機網絡以及具有專長的教師等校內現有教育資源。同時,要積極爭取社會各界的支持,開發和利用當地教育資源,包括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學術團體、專業技術部門(包括農村衫技術研究與推广部門)的人力資源和研究資源,為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創造條件。

對研究性學習的評價要強調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和評價方法、手段的多樣性,特別關注學生參與研究性學習活動的過程,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獲得的直接體驗,把對學生的評價與對學生的指導緊密結合起來。要通過評價鼓勵學生髮揮自己的個性特長,施展才能,學會尊重和欣賞他人,激勵學生積極進取,勇於創新。

開展研究性學習要求學生必須走出課堂、走出校門,積極地開展社會調查研究和實踐活動。學校必須加強組織和管理工作,對學生進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增強安全防範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同時,學校加強與學生家庭、社會相關部門的溝通和聯繫,共同負責學生在社會調查等實踐活動中的安全工作,確保學生的人身安全。

研究性學習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進行研究,並在研究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研究性學習與社會實踐、社區服務、勞動技術教育共同構成“綜合實踐活動”,作為必修課程列入《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劃(試驗修訂稿)》,幫助學校有效地實施研究性學習,落實課程計劃中的相關要求。

一、設置研究性學習的目的

設置研究性學習的目的在於改變學生以單純地接受教師傳授知識為主的學習方式,為學生構建開放的學習環境,提供多渠道獲取知識、並將學到的知識加以綜合應用於實踐機會,促使他們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和良好的學習策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當前,受傳統學科教學目標、內容、時間和教學方式的侷限,在學科教學中普遍地實施研究性學習尚有一定的困難。因此,將研究性學習作為一項特別設立的教學活動作為必修課納入《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劃(試驗修訂稿)》,將會逐步推進研究性學習的開展,並從制度上保障這一活動的深化,滿足學生在開放性的現實情境中主動探索研究,獲得親身體驗、培養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需要。

二、研究性學習的目標

研究性學習強調對所學知識、技能的實際運用,注重學習的過程和學生的實踐與體驗。因此,需要注重以下幾項具體目標:

1、獲得親身參與研究探索的體驗

研究性學習強調學生通過自主參與類似於科學研究的學習活動,獲得親身體驗,逐步形成善於質疑、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努力求知的積極態度,產生積極情感,激發他們探索、創新的慾望。

2、培養髮現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

研究性學習通常圍繞着一個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展開。在學習的過程中,引導和鼓勵學生自主地發現和提出問題,設計解決問題的方案,收集和分析資料,調查研究,得出結論並進行成果交流活動,引導學生應用已有的知識與經驗,學習和掌握一些科學的研究方法,培養髮現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 :

3、培養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研究性學習是一個開放的學習過程。在學習中,培養學生圍繞研究主題主動收集、加工處理和利用信息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通過研究性學習,要幫助學生學會利用多種有效手段、通過多種途徑取得信息,學會整理與歸納信息,學會判斷和識別信息的價值,並恰當的利用信息,來培養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能力。

4、學會分享與合作

合作的意識和能力,是現代人所應具備的基本素質。研究性學習的開展將努力創設有利於人和人溝通與合作的教育環境,使學生學會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創意及成果,發展樂於合作的團隊精神。

5、培養科學態度和科學道德 在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學生要認真、踏實的探究,實事求是地獲得結論,尊重他人想法和成果,養成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和不斷追求的進取精神,磨練不怕吃苦、勇於克服困難的意志品質。

6、培養對社會的責任心和使命感

在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通過實踐調查研究,學生要深入瞭解科學對於自然、社會與人類的意義與價值,學會關心國家和社會的進步,學會關注人類與環境和諧發展,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

三、研究性學習的特點

(一)開放性。研究性學習的內容不是特定的知識體系,而是來源於學生的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立足於研究、解決學生關注的一些社會問題或其他問題,涉及的範圍很廣泛。它可能是某學科的,也可能是多學科綜合、交叉的;可能偏重於實踐方面,也可能偏重於理論研究方面。

在同一主題下,由於個人興趣、經驗和研究活動的需要不同,研究視角的確定、研究目標的定位、切入口的選擇、研究過程的設計、研究方法、手段的運用以及結果的表達等可以各不相同,具有很大的靈活性,為學習者、指導者發揮個性特長和才能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從而形成了一個開放的學習過程。

(二)探究性。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學習的內容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自主確定研究課題;學習的方式不是被動地記憶,理解教師傳授的知識,而是敏鋭地發現問題,主動地提出問題,積極地尋求解決問題方法,探求結論的自主學習的過程。因此,研究性學習的課題,不宜由教師指定某個材料讓學生理解、記憶,而應引導、歸納、提出一些需要學習、探究的問題。

(三)實踐性。研究性學習強調理論與社會、科學和生活實際的聯繫,特別關注環境問題、現代科技對當代生活的影響以及與社會發展密切相關的重大問題。

四、研究性學習內容的選擇和設計

(一)因地制宜,發掘資源。選擇研究性學習的內容,要注意把對文獻資料的利用和對現實生活中“活”資料的利用結合起來。要引導學生充分關注當地自然環境,人文環境以及現實的生活環境,從中發現需要研究和解決的問題。把學生身邊的事作為研究性學習的內容,有助於提高各地學校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可行性,有利於培養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以及社會責任感,有利於學生在研究性學習活動中保持較強的探索動機和創造慾望。

(二)重視資料積累,提供共享機會。學習內容的開放性為學生的主動探究、自主參與和師生合作探求新知識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師生在研究性學習中所獲取的信息、採用的方法策略、得到的體驗和取得的成果,對於本人和他人,以及以後的各屆學生,都具有寶貴的啟示、借鑑作用。

(三)適應差異,發揮優勢。不同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在內容和方法上是有層次差異和類型區別的,因而在學習目標的確定上可以各有側重,在內容選擇上可以各有特點。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具體條件,自主選擇研究課題留有足夠的餘地。

五、研究性學習的實施

(一)研究性學習的實施類型

依據研究內容的不同,研究性學習的實施主要可以區分兩大類:課題研究類和項目(活動設計類)。

課題研究以認識和解決某一問題主要目的,具體包括調查研究、實驗研究、文獻研究等類型。2:

項目(活動)設計以解決一個比較複雜的操作問題為主要目的,一般包括社會性活動的設計和科技類項目的設計兩種類型。前者如一次環境保護活動的規劃,後者如某一設備、設施的製作、建設或改造的設計等。

一項專題的研究性學習活動,可以屬於一種類型,也可以包括多種研究類型。綜合性較強的專題,往往涉及多方面的研究內容,需要運用多種研究方法和手段,更需要參加者之間的工協作。

研究性學習的組織形式主要有三種類型:小組合作研究、個人獨立研究、個人研究與全班集體討論相結合。

小組合作研究是經常採用的組織形式,學生一般由3-6人組成課題組,聘請有一定專長的成人(如本校教師、校外人士等)為指導教師。研究過程中,課題組成員各有獨立的任務,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各展所長,協作互補。

個人獨立研究可以採用“開放式長作業”形式,即先由教師向全班學生布置研究性學習任務,可以提出一個綜合性的研究專題,也可以不確定範圍,由每個學生自定具體題目,並各自相對獨立地開展研究活動,用幾個月到半年時間完成研究性學習作業。

採用個人研究與全班集體討論相結合的形式,全班同學需要圍繞同一個研究主題,各自蒐集資料、開展探究活動、取得結論或形成觀點。再通過全班集體討論或辯論,分享初步的研究成果,由此推動同學們在各自原有基礎上深化研究,之後或進入第二輪研討,或就此完成各自的論文。(二)研究性學習實施的一般程序

研究性學習的實施一般可分為三個階段:進入問題情境階段、實踐體驗階段和表達交流階段。在學習進行過程中這三個階段並不是截然分開的,而是相互交叉和交互推進的。

進入問題情境階段

本階段要求學生自己調查、觀訪(也可有組織的)採訪等。目的在於做好背景知識的鋪墊,調動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經驗。然後經過討論,提出核心問題,誘發學生探究的動機。在此基礎上確定研究中研究題目。

同時,教師應幫助學生通過蒐集相關資料,瞭解有關研究題目的知識水平,該題目中隱含的爭議性的問題,使學生從多個角度認識、分析問題。在此基礎上,學生可以建立研究小組,共同討論確定具體的研究方案,包括確定合適的研究方法、如何收集可能獲得的信息、準備調查研究所要求的技能、可能採取的行動和可能得到的結果。在此過程中,學生要反思所確定的研究問題是否合適,是否需要改變問題。實踐體驗階段

在確定需要研究解決的問題以後,學生要進入具體解決問題的過程,通過實踐、體驗,形成一定的觀念、態度,掌握一定的方法。

本階段,實踐、體驗的內容包括:

(1)蒐集和分析信息資料。學生應瞭解和學習收集資料的方法,掌握訪談、上網、查閲書刊雜誌、問卷等獲取資料的方式,並選擇有效方式獲取所需要的信息資料,要學會判斷信息資料的真偽、優劣,識別對本課題研究具有重要關聯的有價值的資料,淘汰邊緣資料;學會有條理、有邏輯地整理與歸納資料,發現信息資料間的關聯和趨勢。最後綜合整理信息進行判斷,得出相應的結論。這時要反思所得結論是否充分地回答了要研究的問題,是否有必要採取其他方法獲取證據以支持所得結論。

(2)調查研究。學生應根據個人或小組集體設計的研究方案,按照確定的研究方法,選擇合適的地方進行調查,獲取調查結果,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應如實記載調查中所獲得的基本信息,形成記錄實踐過程的文字、音像、製作等多種形式的“作品”,同時要學會從各種調研結果、實驗、信息資料中歸納出解決問題的重要思路或觀點,並反思對是否獲得足以支持研究結論證據,是否還存在其他解釋的可能。

(3)初步的交流。學生通過收集資料、調查研究得到的初步研究成果在小組內或個人之間充分交流,學會認識客觀事物,認真對待他人意見和建議,正確地認識自我,並逐步豐富個人的研究成果,培養科學精神與科學態度。

表達和交流階段

在這一階段,學生要將取得的收穫進行歸納整理、總結提煉,形成書面材料和口頭報告材料。成果的表達方式要提倡多樣化,除了按一定要求撰寫實驗報告、調查報告以外,還可以採取開辯論會、研討會、搞展板、出牆報、編刊物(包括電子刊物)等方式,同時還應要求學生以口頭報告的方式發表,或通過指導老師主持的答辯。

學生通過交流、研討與同學們分享成果,這是研究性學習不可缺少的環節。在交流、研討中,學生要學會欣賞和發現他人的優點,學會理解和寬容,學會客觀地分析和辯證地思考,也要敢於和善於申辯。

(三)研究性學習實施中的教師指導

研究性學習強調學生拭試體作用,同時,也重視老師指導作用。左右研究性學習實施過程中草藥,教師應把學生作為學習探究和解決問題主體,並注意轉變自己的指導方式。

在研究性學習實施過程中,教師要及時瞭解學生開展研究活動時遇到的困難以及他們的需要,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教師應成為學生研究信息交匯的樞紐,成為交流的組織者和建議者。在這一過程中要注意觀察每一個學生在品德、能力、個性方面的發展,給予適時的鼓勵和指導,幫助他們建立自信並進一步提高學習積極性。教師的指導切忌將學生的研究引向已有的結論,而是提供信息、啟發思路、補充知識、介紹方法和線索,引導學生質疑、探究和創新。

六、研究性學生的評價

評價研究性學習過程中的重要環節。評價的內容與方式必須充分關注學習態度,重視學習過程與方法,重視交流與合作,重視動手實踐。

(一)研究性學習評價的一般原則

研究性學習強調學習的過程,強調對知識技能的應用,強調學生親身參與探索性實踐活動並獲得感悟和體驗,強調學生的全員參與。因此,要採用形成性評價的方式,重視對過程的評價和在過程中的評價,重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自我評價和自我改進,使評價成為學生學會實踐和反思、發現自我、欣賞別人的過程;同時,要強調評價的激勵性,鼓勵學生髮揮自己的個性特長,施展自己的才能,努力形成激勵廣大學生積極進取、勇於創新的氛圍。

(二)研究性學習評價的特點

評價主體的多元化。評價者可以是教師或教師小組,可以是學生或學生小組,可以是家長,也可以是與開展項目內容相關的企業、社區或有關部門等等。

評價內容的豐富性和靈活性。研究性學習評價的內容通常涉及到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參與研究性學習活動的態度。是否主動提出研究和工作設想、建議,能否與他人合作,採納他人的意見等。

二是在研究性學習活動中所獲得的體驗情況。這主要通過學生的自我陳述以及小組討論記錄、活動開展過程的記錄等來反映,也可通過行為表現和學習的結果反映出來。

三是學習和研究的方法、技能掌握情況。要對學生在研究性學習活動各個環節中掌握和運用有關方法、技能的水平進行評價,如查閲和篩選資料,對資料歸類和統計分析,使用新技術,對研究結果的表達與交流等。

四是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發展情況。要考察學生在一項研究活動中從發現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到解決問題的全過程所顯示出的探究精神和能力,也要通過活動前後的比較和幾次活動的比較來評價其發展狀態。

五是學生的學習結果。研究性學習結果的形式多樣,它可以是一篇研究論文、一份調查報告、一件模型、一塊展板、一場主題演講、一次口頭報告、一本研究筆記,也可以是一項活動設計的方案。教師需要靈活掌握評價標準。

評價手段、方法的多樣性。研究性學習的評價可以採取教師評價與學生的自評、互評相結合,對小組的評價與對組內個人的評價相結合,對局面材料的評價與對學生口頭報告、活動、展示的評價相結合,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以定性評價為主等做法。

(三)研究性學習評價的實施

評價要貫穿研究性學生的全過程。操作時可重點從三個環節,即開題評價、中期評價和結題評價着手。

開題評價要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提出解決問題設想的意識和能力,促使學生以積極的態度進入解決問題過程中。

中期評價主要是檢查研究計劃的實施情況,研究中資料積累情況,以及研究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困難和解決問題、克服困難的情況等。對評價結果要及時反饋,對於在研究中學生自己難以解決的問題,要通過教師指點、學生小組內部討論、學生小組間交流、尋求校外幫助等方式予以解決。

結題評價主要對學生參與研究性學習全過程的情況、體驗情況、資料積累情況、結題情況、研究結果及成果展示方式等進行評價。

評價的具體方案可以由指導教師提出,也可以在師生協商的基礎上提出。鼓勵由學生個人或學生自己設計評價方案,對自己的研究情況加以評價,充分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

高中調研報告 篇8

摘要:名牌提升了自身身份地位,名牌代表流行,名牌產品的質量好,追求名牌對高中學生而言,自有它有意義的一 面;但追求名牌也帶來了諸如增加父母經濟壓力、影響正常學習和盲目攀比等弊端。 關鍵詞:名牌 高中生 追求名牌

研究方法:問卷調查 資料搜索

一、問題的提出

名牌,已經充斥於我們現在的生活。走在大街上,坐在校園裏,到處晃動着名牌的標誌。耐克、阿迪達斯、kappa、puma、李寧、美特斯邦威„„在提倡追求個性的今天,選擇自己喜歡的名牌似乎已經成為了人的“個性”的一個部分。名牌,也已越來越成為時下高中生空閒時間聊天談論的一個話題。

然而我們高中生為什麼會去追求名牌?追求名牌有什麼意義?追求名牌的背後到底隱藏着什麼?這些問題使本研究小組決定對高中學生追求名牌的原因進行探源,並對追求名牌所帶來的利弊進行研究。

二、研究目標

我們設計了相關問卷,用九大問題對目前高中學生進行調查,以瞭解高中學生對名牌的不同心態。問卷的回答者對問題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使我們的調查得以成功。我們發現,高中學生追求名牌其實是社會人羣追求名牌的一種反映,但由此帶來的問題卻與社會人羣追求名牌有很大不同。

三、本論

1、名牌的定義

名牌在詞典中被解釋為“出名(貨物)的牌子”。在實際生活中,名牌已經從一種品牌引申為出名的貨物。但是到底何為出名,卻並沒有一個統一的答案。

在我們的調查問卷中,設立這樣四個選項,用來對名牌進行詮釋: A、時髦 B、質量好 C、好看 D、大公司出品。結果有8.3%的人選擇了“好看”,而有91.6%的人都選擇了“大公司出品”。

在社會上,被人津津樂道的耐克、阿迪達斯、kappa、puma、李寧、艾格、美特斯邦威„„這些響噹噹的名牌也都是大公司產品。這就證明了,將名牌定義為大公司出品的貨物較有道理,也更為社會一般消費者認同。

2、高中生追求名牌的原因

(1)名牌象徵身份並提升個人地位

這是我們調查問卷中的第四題:“一年中你大約會用多少錢去添置名牌產品”?選擇答案為“500元以下;500—1000元;1000—2500元;2500元以上”。我們驚奇地發現,四個答案的被選率居然各佔了25%!這是因為每個學生的家庭收入不同,導致個人對名牌產品投入不同,我們的調查結果則充分反映出這一事實。這也同時説明了名牌產品能反映出一個人或是一個家庭的收入情況。在上文中提到的名牌佔生活用品的比例是四分之一,這樣我們就可以作出這樣一個推測:如果所有的名牌都屬於某一羣人,那這一羣人佔整個人羣的四分之一,也就是那四分之一的收入較高人羣。所以説名牌象徵家庭收入高。在我們這個身份與收入成正比並有明顯拜金主義傾向的社會中,家庭收入高也就象徵着家庭成員的身份地位高。所以名牌也就象徵着個人和家庭的身份地位。高中生作為這個社會的一員,自然也會有這種意識,借名牌來顯示家庭地位,又在無形中提升了自己的身份。

(2)名牌代表流行

在調查問卷中顯示,有33.3%的人選擇名牌的原因是因為流行。

從那33.3%的人認為流行而購買,可以看出名牌是流行的,吸引人的,並且一定是引領時尚的。而我們給名牌定義為大公司的產品,也就是説大公司的產品往往是引領時尚潮流的。高中生是剛剛從青少年轉向青年的特殊人羣,對於周圍的一切都還保留着好奇,也沒有什麼需要特別勞神費神的事,因而特別會關注那些好玩奇特或時髦的東西,也就是所謂的流行時尚,自然會對時尚流行的名牌特別注意。

(3)名牌的質量好

在調查問卷中,41.6%的人認為名牌產品的質量好,這是所有比例中所佔百分比最高的,這表明高中生對

於質量是十分看重的,對於名牌的理解是理性的,並沒有盲目地跟着流行走。

當然,大公司產品的質量是十分出色的。就如世界上的所有運動員,不管是任何項目,比賽激烈與否,基本上都是使用大公司的體育運動產品:世界盃的參賽球隊的參賽用品都是由耐克、阿迪達斯、puma提供的;NBA的各支參賽隊的贊助商也不外乎耐克、阿迪達斯、puma這些名牌公司;F1大獎賽中puma是所有賽車手的賽車鞋提供商„„。其實,並不是運動隊不想使用價格或許低廉的小品牌,只是小品牌的產品質量無法滿足那些運動隊的需要。大公司的產品之所以優秀,很大原因是大公司有悠久的歷史,有着深厚的底藴,所以才能在社會上立足,因而大公司的產品也象徵着經典。實踐告訴我們,越是經典的,就越是經得起考驗的,也就是質量越好的。

作為高中學生,自然是懂得以上這個基本道理的,所以高中學生選擇名牌的最大原因是名牌產品質量好。 從以上三點可以得知:高中學生選擇名牌產品的原因是名牌代表着質量、時尚,也象徵着身份地位。

3、高中生認為追求名牌是利是弊

(1)對我們高中生有利

其一,在我們的調查問卷中,可知高中學生看見別人穿戴或使用名牌時,心中會有欣賞想法的人佔25%,有嫉妒想法的人佔25%,剩下的50%選擇無所謂。這組數據説明我們高中學生中那四分之一的收入較高家庭的人有那種英雄惜英雄之感,對於與自己相同的人都是十分欣賞的。這就會使他們珍惜現在好環境,不去揮霍浪費自己家庭的財產。有嫉妒想法的那25%的人,則可能會向那些有好的家庭收入的人看齊,努力學習,爭取進步,以讓自己在將來也有可觀的收入。追求名牌能使很多人有前進的動力。

其二,在調查問卷中,有33.3%的人選擇在穿戴或是使用名牌時有舒服的感覺,25%的人選擇感覺自信,

8.3%的人選擇感覺有面子,還有33.3的人選擇無所謂。心理學理論認為,當一個人感覺舒服自信時,他的辦事效率就會達到最佳狀態。感覺有面子的人的辦事效率同樣也會提高。這就是名牌的第二個有利之處。 其三,名牌的款式多樣,突顯個性,在如今我們這個提倡個性的時代,追求名牌是最好的彰顯個性的方法之一。因為彰顯個性不但能使我們每個人都發揮出最大的能量,而且能使我們這個社會充滿色彩,還能使我們的人生更加絢爛多彩。

(2)對我們高中生有弊

首先,我們高中生沒有經濟來源,買價格昂貴的名牌產品全靠父母家長,這樣會對我們的家長帶來經濟壓力,使他們在日常生活中為這些消費水平操心。如果父母不同意的話,兒女就會因為這和父母之間發生隔閡。更有甚者也許還會去偷去搶去犯法,原因卻只是為了追求名牌。這些於人於己都是弊。

同時,高中學生要面對大學聯考,學習是我們高中學生目前最重要的任務,而我們高中學生同時又是最容易被影響被分心的,我們很可能也很容易為了追求名牌而影響學業,倘真這樣,可就是得不償失了。這是第二弊。

另外,追求名牌會形成攀比之風,講排場,比闊氣,盲目地揮霍錢財,浪費資源。這是第三弊。

從哲學角度説,凡事都有雙面性,我們要運用矛盾的觀點來看待問題,對高中學生追求名牌產品這一事也不例外。追求名牌產品的有利面是會產生前進的動力,增加辦事效率,突顯個性。而有弊面則是它有增加家長負擔,與父母產生隔閡,無法專心學習,形成攀比之風。因此高中學生對此要有清醒的認識,千萬不能被名牌牽着鼻子走,那樣不但提升不了自己,卻成了時尚的奴隸。

四、結論

綜上所述,由知名大公司生產的、有良好質量保證的產品才是名牌產品,名牌在高中學生中的擁有比例不很平均一致。但是名牌產品引領着我們的消費觀和價值觀,影響我們的審美和交友,並往往會直接影響我們的學習和那至關重要的大學聯考。

五、建議

鑑於以上現狀和分析,我們認為,應該對高中學生進行時尚審美教育和價值取向教育。追求時尚固然説明我們的社會生活已經有了時尚流行的審美,但是如何針對不同人羣的特點來引領、來教育培養和樹立健康的審美觀,是當前中學教育應該考慮的重要問題。而更為重要的是,必須教育高中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

取向,要樹立以勞動為光榮,以節約為光榮的價值觀,盲目追求、無聊比拼,只能滋長好逸惡勞的惡習和不勞而獲的朽氣。這與和諧社會的宗旨是南轅北轍的。

高中調研報告 篇9

1 研究背景

社會風俗的變遷既是一百年來政治變遷,經濟轉型,外來影響等作用下的產物。又是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變革的表現。社會風俗不是細枝末節的小事,而是關係的社會發展的大事,很值得我們下一番功夫來研究它。

2 研究目的意義

(1) 瞭解近代以來人們社會習俗和生活變化的史實,探究其變遷的原因和背景。

(2) 分析比較歷史現象理解歷史發展對人們的思想觀念和社會生活的影響。

(3)掌握社會習俗和近代服飾、餐飲、居室建築與傢俱陳設的變化情況。通過歸納、比較社會習俗和生活的變遷情況,培養歸納發展特徵的能力。通過思考“為什麼近現代中國社會習俗和社會生活會有如此大的變化”等問題,培養站在歷史發展的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

3 研究的方法

通過對比不同時期,不同地點的歷史事件或歷史現象進行對比研究,分析其異同,探究其原因。這是歷史比較的研究方法。

4 研究的重點及主要內容

(1)社會風俗和生活變化的原因、特徵。

(2)中國社會變動對人們生活產生的影響。

5 研究步驟 (1)確立選題 (2)根據確定的題目內容,調查對象制定具體的行動計劃。

(3)蒐集有關社會變化的資料、圖片、走訪老人、社區以及相關專業人員,瞭解社會變遷的基本情況。

(4)分類整理所獲得的各種材料,進行對比分析,探究百年社會風俗變遷的原因和影響。

(5)將成果整合或製成演示文稿進行展覽。

6 資料收集手段

依據研究內容,通過圖書館,博物館,互聯網,家庭等蒐集資料,在收集資料的過程中要注意資料的真實性,可靠性典型性。

高中調研報告 篇10

課題名稱: 不同奶源與酸奶品質差異的探究

參與學生:餘貴明 嚴敏儀 楊艾斯 林芷珊 陳心悦 鍾億興

指導教師: 周杰敏 謝輔宇

研究時間: 20xx/5/6-20xx/5/10

參與學生

學 校

廣雅

班 別

高一3

學生姓名

餘貴明 嚴敏儀 楊艾斯 林芷珊 陳心悦 鍾億興

聯繫方式

1312862

指導教師

周杰敏 謝輔宇

一、 研究背景:

平時我們都經常喝酸奶,都是在超市或小賣部買的,後來發現網上其實有家制酸奶的方法,心裏很想自己做,但是由於種種原因一直擱置着。

現在學農的時候能提供1個機會我們自己做酸奶,既能鍛鍊動手能力。又能積累一門手藝,感覺非常高興,就參與了這項活動。

實驗中需要控制變量,我們想了很久,奶源是1個很重要的問題,奶質和形態都能影響酸奶的味道,所以我們選擇了控制奶源變量的酸奶製作研究性學習,探究選取哪1種奶源才會使自制酸奶口感更好。

二、 活動目標

近幾年,發生了用皮鞋制酸奶的事件,讓整個社會陷入了誠信危機。對於青少年,奶製品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面對酸奶的事件,我們產生了恐懼與擔憂。所以我們想通過自己製作酸奶,感受酸奶生產的過程,同時體會製作每種品牌酸奶的成本高低與口感來源。

我們對於酸奶成品的期待並不高,希望結果製作出來的酸奶,能在凝固中傳遞出當代酸奶的香氣與奶味。

三、 活動實施的具體過程:

一、 分組分工,選取實驗材料,制定活動方案。

二、 材料

1、發酵用的原料

伊利純牛奶、伊利高鈣低脂純牛奶、香滿樓鮮牛奶、伊利高蛋白脱脂高鈣奶粉、雀巢全脂奶粉、家用酸奶發酵劑。

2、工具及儀器

rc-h2日創酸奶機(五個反應杯)、標籤紙數張、量筒、電子天平、稱量紙等。

三、 實驗原理:

在42℃恆温環境下7小時,乳糖在乳糖酶的作用下,首先將乳糖分解為2分子單糖,進1步在乳酸菌的作用下生成乳酸;乳酸使奶中酪蛋白膠粒中的膠體磷酸鈣轉變成可溶性磷酸鈣,從而使酪蛋白膠粒的穩定性下降,並在ph4.6 -4 .7時,酪蛋白髮生凝集沉澱,形成酸奶。

四、 實驗的設計

杯①用100ml香滿樓鮮牛奶,倒入100ml反應杯,加入0.1g家用酸奶發酵劑,攪拌均勻。

杯②用14g雀巢全脂奶粉,加水到100ml,加入0.1g家用酸奶發酵劑,攪拌均勻。

杯③用14g伊利高蛋白脱脂奶粉,加水到100ml,加入0.1g發酵劑,攪拌均勻。

杯④用100ml伊利純牛奶,加入0.1g家用酸奶發酵劑,攪拌均勻。

杯⑤用100ml伊利高鈣低脂純牛奶,加入0.1g家用酸奶發酵劑,攪拌均勻。

經發酵後品嚐5杯酸奶的味道,比較5杯酸奶的酸度、顏色、香味、狀態、口感的不同。

實驗步驟:

1、煮開水,並將5個玻璃杯、5個蓋子、量筒、燒杯清洗乾淨並消毒;

2、杯①:加入100ml香滿樓鮮牛奶;

杯②:加入14g雀巢全脂奶粉,加水到100ml,攪拌均勻;

杯③:加入14g伊利高蛋白脱脂奶粉,加水到100ml,攪拌均勻;

杯④:加入100ml伊利純牛奶;

杯⑤:加入100ml伊利高鈣低脂純牛奶;

3、待奶粉冷卻到室温,5個玻璃杯各加入0.1g家用酸奶發酵劑;

4、酸奶機恆温42℃發酵7小時;

5、品嚐並比較各酸奶的味道;

6、分享和總結。

四、 結果與評價

發酵時間 1:45-9:00 發酵温度42℃

序號

酸度(最酸為5)

顏色(最白為5)

香味

狀態(最凝固為5)

口感

總評(滿分5分)

1

2

4

很香

2

酸與微奶味,稍滑

4

2

1

3

很香

1

酸,微粘

1

3

3

5

很香

4

正常酸味帶奶味,滑

5

4

4

1

很香

3

較酸,稍粗糙

3

5

5

2

很香

5

很酸,有奶味,較粗糙

2

酸奶的做法大同小異,而根據我們的探究。 用不同奶源做出來的酸奶的味道會有較大的差異。由此實驗我們得出,用鮮牛奶做奶源做出的酸奶酸度適中,顏色呈乳白色,香味濃郁,凝固程度較好,口感較滑,總體來説是最好的,只是鮮奶做的酸奶保質期較短,製作後需儘快食用。若在發酵前在酸奶中加入少量白糖,味道更佳。

五、 學生收穫(可附學生作品):

我們很開心能參與這次的酸奶製作學習研究性活動,學會了做酸奶。

在收集資料和製表的過程中,學習瞭如何集中和揀選有用的信息幫助我們的製作,同時懂得了如何做研究性報告。

在製作酸奶的過程中,與同學更加友好地相處,親近了我們的距離,學會了分工合作,不怕麻煩,耐心等待。

在進1步完成研究性報告的過程中,我們學會了珍惜這次的機會,希望往後能夠多點參與像是這樣的研究性活動。

六、 指導教師的認識和體會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接觸的食物更加能吸引學生,所以學生對酸奶製作具有濃厚的興趣,進行研究性學習的主動性得到有效的激發。但面對需要利用課餘時間完成,對學生來説又是項“艱難”的選擇,但也同時考驗着學生的毅力和耐性,對學生提高科學研究的素養有巨大的幫助。

學生在完成該項研究性學習活動中經歷了分工、設計活動方案、動手完成製作過程、品嚐評價等,學生能夠共同商議解決難題,並能夠從不同的提議聲中迸發新的想法。

在老師的指導下順利完成了活動方案的設計、評價以及活動報告,效果優異。

教師在指導過程中要起到組織、指導和參與的作用,減少學生面對活動開展的盲目和迷惑感受。在活動開始的時候,學生因對環境的陌生、知識和技術的缺乏感到迷惑,老師需要做好活動開展前的準備工作以及指導的工作,讓學生儘快投入到活動中。

高中調研報告 篇11

課題的提出:世界科技高速發展的一個後遺症,就是製造了大量的電子垃圾。隨着高新技術的迅猛發展,電子產品更新換代的週期越來越短,目前全世界每年產生的電子垃圾正以18%的速度增長。由於電子產品元器件含有鉛、鉻鎘等幾百種高度有害的化學物質,電子垃圾正在成為人類最大的污染源。因此,發達國家視如何處理電子垃圾為一件棘手的事,他們不但不願意接受和處理電子垃圾,還不斷向其他國家傾倒電子垃圾,甚至揚言,中國是世界上最理想的電子垃圾場。所以我們決定對電子垃圾的危害和在中國的狀況進行研究。

課題的目的和意義:更好地瞭解電子垃圾的危害,瞭解中國處理電子垃圾的方法,從而呼籲身邊的人從小事做起,減少把如電池一類的電子垃圾隨意丟棄的現象,一起讓我們的環境更加美好,讓人與自然更加和諧。

研究階段:

一:電子垃圾的迅猛增長:據統計,電子垃圾的增長速度比生活垃圾要快3倍。這些電子垃圾包括:大小家用電器、 IT設備、通信設備、電視及音響設備、照明設備、監控設備、電子玩具和電動工具等。目前,歐盟國家每人每年平均產生電子垃圾16公斤。在人口只有520萬的芬蘭,每年產生的電子垃圾達10萬噸,人均超過19公斤。

二:電子垃圾的危害:美國電子產業協會(Electronic Industries Association)指出,幾乎所有的電子產品其鉛含量都非常高。而根據硅谷防止有毒物質聯盟(SVTC)統計,到20xx年底前報廢的3.15億部電腦當中,鉛的重量便高達12億磅,鎘達到200萬磅,汞40萬磅,六價鉻有120萬磅。電子設備中所使用的塑料件也會構成危害,因為塑料中可能含有聚氯乙烯,焚燒時會生成二惡因(dioxin)。另外,還有許多塑料件和某些電路板中含有溴化阻燃劑(BFRs),其中有幾種被懷疑會干擾機體的內分泌功能,並在動物和魚類體內形成生物富積。《臭氧層》(Chemosphere)雜誌20xx年2月刊發表的由加利福尼亞州衞生廳進行的一項研究發現,加利福尼亞州海灣地區的斑海豹的海豹油和哺乳母親的母乳中溴化阻燃劑含量很高。

三: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大量傾銷電子垃圾:據法新社的報道,中國正成為世界上最主要的電子垃圾場。綠色和平組織日前也發出警告,中國正面臨着成為全球高科技垃圾站的風險。

電子垃圾主要產生於發達國家,而發達國家深知電子垃圾的危害性巨大,不願意承擔這種長遠的影響,所以千方百計向外傾銷電子垃圾,甚至給予補貼,這樣不僅可以緩解本國電子垃圾帶來的壓力,還可以帶來利潤。於是一些發達國家和企業把電子垃圾轉運到環保標準較低的發展中國家和地區,中國是其中的重災區

四:中國成為電子垃圾廠的實例:在美聯社記者探訪了廣東省貴嶼鎮的電子垃圾回收場,據稱,貴嶼鎮是全球最大的電子垃圾回收場之一。美聯社記者為外界描述了這樣的情景:空氣中瀰漫着酸的味道,當地人家門口擺放着煤氣灶,電線被熔化以獲取其中的銅,計算機主板被沸煮以提取金。外地民工穿着很髒的衣服,用手打碎電視機顯像管,回收玻璃、電子零件以及鉛。滿載計算機零件的集裝箱、舊遊戲機、電腦顯示屏和手機,從最老款的到最新型的,都堆放在大街上,等待分類和熔解。有價值的金屬如銅、金和銀通過酸洗和

焚燒被分解,不鏽鋼被切成碎片,塑料被弄成圓形。為驅散有毒氣體,煤氣灶的煙囱有幾層樓高。儘管如此,美聯社記者還是很快感到一陣陣頭疼,嘴裏一股金屬味。地下水早已污染得不能飲用。河水的鉛含量是歐洲安全標準的兩倍。但除了用卡車運來飲用水外,看起來健康被大大忽視了。池塘依然養着魚,一堆堆灰燼和廢塑料就堆放稻田和壩堤邊。 五:發達國家或地區的電子垃圾的處理:發達國家或地區的電子垃圾的處理

1、堆填區:

根據美國環保局的估計,單是20xx年,超過460萬噸電子垃圾最終被送到美國的堆填區。電子垃圾中的有毒化學物質會滲入泥土中或釋放於大氣中,影響附近的社區和環境。很多歐洲國家已有法律規定不準將電子垃圾棄置在堆填區中,以免有害物質危害環境。但是,仍然有很多國家對此現象視若無睹,如在香港, 就估計有10-20%的廢舊電腦棄置在堆填區中。

2、焚化爐:

焚化電子產品會釋放大量重金屬如鉛、鎘、水銀於空氣及灰燼中。水銀釋放在空氣中會在生物鏈中累積,尤其是魚類──是傳入人體內的最主要途徑。如果電子垃圾含有PVC塑膠,二噁英和呋喃也會因而釋放。在燃燒電子垃圾時,溴化阻燃劑會產生溴化二噁英和呋喃。

3、循環再用:

對電子垃圾循環再用是延長一件產品壽命的好方法,很多電子垃圾因而被運到發展中國家。雖然循環再用電子垃圾的好處十分明顯,但實際卻引來很多嚴重問題。很多電子垃圾被用過一段很短的時間後就被棄置在沒有任何處理有害物質措施的場所中。

4、循環再造:

雖然循環再造電子垃圾是將產品中的原料循環再用的好方法,但電子垃圾所的有害物質卻會危害在回收場工作的工人,以及他們鄰近的社區和環境。在發達國家,回收電器用品是在專門的回收廠中進行,並具備相應的監管措施。以歐盟成員國為例,電子垃圾所含的塑膠是不會被回收再造的,以免二噁英和呋喃會釋放在大氣之 中。但在發展中國家,卻沒有這些監控措施,回收電子垃圾的工序通常是徒手作業。

六:電子垃圾也可變廢為寶:事實上,電子廢棄物中含有很多可回收再利用的有色金屬、黑色金屬、玻璃等物質。嚴格意義上講。這些電子廢棄物,不應稱其為電子垃圾,而應稱作電子舊貨。有研究分析結果顯示,1t隨意蒐集的電子板卡中,可以分離出286lb銅、11b黃金、441b錫,其中僅llb黃金的價值就是6000美元(1lb=0.45359kg)。可以説,“電子垃圾”中藴藏

着重大商機,如果將“電子垃圾”中含有的金、銀、銅、錫、鉻、鉑、鈀等貴重金屬“拆”出來,將是一筆不可估量的財富。

七:我國對電子垃圾的回收:電子垃圾合理回收後相當於一個“金礦”,然而面對如此豐富的“金礦”,國內卻尚無一家正規的電子廢棄物處理廠。個別“農民式”的處理工廠,不僅浪費掉大量的珍貴資源,而且還會對周圍環境造成巨大影響。據調查,現在的舊電器主要湧向了兩個渠道:收垃圾的小販和拆解作坊。小販收來的舊電器一般有兩個出路:能用的改裝之後再賣到農村;不能用的,把玻璃、塑料等能賣錢的賣了,其餘的當垃圾扔掉。拆解作坊相對於小販來説比較高級一些,但也不外乎採用最原始的人工敲打辦法,把拆下的電機等價值較高的零件集中賣掉,其餘的按廢鐵、塑料等廢品出售;對完全不能用的電子廢棄物,如冰箱、空調機中的製冷劑則任意傾倒。美國每年大約有50%~80%的電子垃圾被“出口”理方式也大致如是。

八:我國措施和相關法律:同時我們必須加大執法力度,國家環保總局、海關等部門應該進一步加強管理,提高執法人員的素質,採取多種措施,嚴厲打擊危險廢物非法越境轉移,禁止進口污染環境的電子垃圾。有關部門要進一步採取措施,發佈禁進目錄並擴大禁進範圍,禁止進口污染環境的廢舊電器及拆散件、破碎件,進一步增強監督執法力度,打擊以夾帶、偽報等方式走私廢物的非法行為。

九,我國的回收政策:據悉,有關部門已經在起草有關回收利用電子垃圾的草案,該草案有望明年出台。草案將體現以下特點:1、借鑑國外先進經驗,規範電子垃圾回收這個新興產業。2、國家給予電子垃圾回收業政策上的扶持。3、電子垃圾處理費用考慮由國家、企業和消費者共同承擔,但具體比例仍沒有確定。確立製造商責任制,明確製造商有義務對廢舊產品回收再處理。明確零售商有回收舊電子產品並交給製造商的義務,消費者有將舊電子產品交給零售商,作價回收的義務等。

十:電子垃圾回收業前景:目前,許多生產企業還是不願意投入回收產業,概因前期投入成本較高,需要採用先進的技術、設備和工藝,但其產品回收利用具有廣闊前景。專家測算説,一般一個初具規模的拆解企業,投入期後至少要五六年才會贏利。在中國加入WTO後,電器生產商不但要面對國內的競爭,而且要面對國外電器的競爭。所以對於回收再利用很多正規的企業有心而無力。 不過,回收產業卻早已成了“黃金產業”。就美國而言,電子垃圾的回收再利用率達到97%以上,電子垃圾處理企業年利潤就已經達到了2500萬到3000萬美元。這表明,電子垃圾的回收並不是無利可圖。例如:戴爾回收廢舊電腦一則保護環境,在

消費者中樹立了良好的口碑,二來贏得政府了的信任,對於做直銷的戴爾來説非常值得。 十一:我國電子垃圾回收業有待開發:因此,如果想從根本上杜絕野蠻處理電子垃圾情況的產生,除了制定法律法規嚴格規定之外,還需要開發或引進適合中國國情、經濟實用高效的回收利用技術,建立廢家電處理關鍵技術小型示範項目,向家電企業推廣國外先進實用的處理技術,還要建立、規範廢舊家電回收渠道,在回收中要建立生產商負責制度,使生產企業成為回收利用工作的主力軍。只要有相關的技術和設備,電子垃圾回收再利用這個行業將會是一片待開發的處女地,“錢”景十分看好。另外,從國家制訂的草案來看,國家的會有政策支持。只要企業首先考慮環保和採用先進的技術、設備、工藝,將會取得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

十二:感想與體會:大量電子垃圾的不合理處理,無論與我國提出的建設可持續發展型社會還是環境友好型社會都格格不入。特別是我國礦產資源的日益短缺,讓我們感受到了發展的阻力。

合理回收電子垃圾,控制發達國家的電子垃圾大量傾銷我國,不再出現更多的類似於廣東省貴嶼的現象,讓我們的國家的環境更加優美,人與自然更加和協。

研究成果:瞭解了電子垃圾的危害和在我國的回收處理狀況,知道了我國對於電子垃圾處理的相關法律,明白了我們應合理回收電子垃圾,控制發達國家的電子垃圾大量傾銷我國,不再出現更多的類似於廣東省貴嶼的現象,讓我們的國家的環境更加優美,人與自然更加和諧。

時間:

班級:

高中調研報告 篇12

研究性學習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進行研究, 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並在研究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研究性學習與社會實踐、社區服務、勞動技術教育共同構成“綜合實踐活動”,作為必修課程列入《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劃(試驗修訂稿)》。

一、問題的提出

1.背景

經濟的全球化,知識經濟時代的臨近,對創造性人才,對勞動者的創新精神提出了前所未有的緊迫要求。第三次“全教會”着眼於提高國民素質,增強綜合國力的高度,明確指出:“實施素質教育,就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受諸多因素制約,課程改革可以視為舉措之一。各門課程的實施都應當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這是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宏觀背景。

教育界內部對課程改革的探討始終是教育改革的一個熱點。我國的課程建設曾受到國際課程整合理論的兒童中心(杜威)、結構中心(布魯納)和人本主義的認知--情意整合論等流派的影響,20世紀90年代經過廣泛的實踐,確立了三大板塊課程,即:必修課+選修課+活動課。儘管這三個板塊的劃分在邏輯上還顯得不夠清晰,但它在實際運作中卻是簡便易行的。另一種劃分是按課程設置權限分為:國家課程十地方課程十校本課程三個板塊。這兩種劃分課程的表述,都是從課程外在的、外顯的屬性來進行的。90年代末,人們愈加重視在課程的內涵上進行挖掘,提出應注重課程三性,即:基礎性、拓展性、研究性。以課程改革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實踐為基礎,研究性學習課程的出現可以説是應運而生,這是開展研究性學習的中觀背景。

校本課程的開發,是課程改革中較為活躍的一塊園地。多樣的校本課程,如培養興趣愛好和發展個性特長的,以及品德類、心理類、科技類、人文類、休閒類等。校本課程的深度開發向何處去?研究性學習課程確是一個理性的價值方向,這是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微觀背景。

2.為什麼要提出研究性學習

(1)實施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素質教育,重要的着眼點是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學生知識的獲得、能力的提高、行為習慣的養成,歸根到底是學生學習的結果。所以,學校教育需要關注的重要問題是要讓我們的學生形成怎樣的學習方式。在原有教育、教學條件下,許多學生的學習偏重於機械記憶、淺層理解和簡單應用,僅僅立足於被動地接受教師的知識傳輸。這種學習方式十分不利於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針對這一狀況,當前教學改革的一個重點是通過教學目標、內容和途徑方法調整,幫助學生改變原有的單純接受式的學習方式,在開展有效的接受學習的同時,形成一種對知識進行主動探求,並重視實際問題解決的主動積極的學習方式。

在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起了組織、指導作用,在時間安排上更多的是學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學習活動。這樣的教學活動顯然與被動接受教師知識傳輸的學習方式不同,對於學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的培養也較為有利。

(2)一種新的學習方式的掌握和運用,需要依託相應的課程載體。

只要教學處理得當,原有的課程內容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支持學生研究性學習的展開。我們的許多優秀教師,正是在原先的學科課程教學中,既有效地指導學生掌握了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又培養了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探究的意識和能力。因此,在各科教學中重視學生探究精神和能力的培養,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而且,如果能在各科教學中都做到既打好基礎,又培養創新精神,那是教學上的很高境界。但是,從目前情況看,更廣泛做到這一點還有困難。

第一,相當一部分教師的傳統教學觀念和教學行為形成定勢,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條件變化不大的情況下,要實現教學行為方式的重大轉變從而指導學生改變學習方式,需要有一個較長過程。

第二,基礎性課程的教學中,如何處理好“打基礎”(進行基礎知識教學和基本技能訓練)與培養探究能力、創新精神的關係,對於大多數教師來説,都是一個有待解決的新課題。

因而,如果能開發出一種新的課程類型,它的實施主要地採取研究性學習方式,那麼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教師教學觀念和教學方式的改變,就會比較容易實現。

(3)原有的活動課實踐的發展需要新的生長點。

近年來,活動課作為一種與學科課程相區別又相補充的課程類型,在學校教育中廣泛實施,為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拓展了極其重要的陣地。活動課的內容和形式豐富多樣,很受學生歡迎。但是在實踐中,已有的活動課較多的還是着眼於學科教學內容的深化與拓展的知識類活動課,着眼於培養生活、職業技能和動手能力的技藝類活動課,着眼於陶治性情、健體強身的文體類活動課等。普通高中的活動課相比,它應提高在何處?如何實現活動課在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上的獨特的作用?這些都是有待於解決的問題。綜合實踐活動板塊中研究性學習的設置,為高中階段活動課實踐的發展和水平的提升,找到了一個新的生長點。

(4)每一個高中生都具有發展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的很大潛能。

以前也有不少科技小組,學生們在指導教師引導下,開展研究探索活動,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但這些小組往往只有少數成績優秀的學生能夠參加。我們能否為全體同學提供這種開放性研究活動的機會?已有的實踐經驗表明,每個高中生都具有充分的發展潛能,學習成績差的同學探索慾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不見得就比別人差。

(5)各地學校都有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的可能性。

研究性學習強調要結合學生生活和社會生活實際選擇研究專題,同時要充分利用本校、本地的各種教育資源。各地學校的內、外部條件雖然有較大的差異,但都具有可供開發、利用的教育資源,學生也都能從本地實際出發,尋找到他們感興趣和有探究價值的問題。從某種意義上説,越是困難的地區,對培養學生應用所學知識研究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和能力的需求越是迫切。

(6)有助於改變教師的教育觀念和教育行為。

3.設置研究性學習的目的

實施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素質教育,關鍵是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設置研究性學習的目的在於改變學生以單純地接受教師傳授知識為主的學習方式,為學生構建開放的學習環境,提供多渠道獲取知識、並將學到的知識加以綜合應用於實踐的機會,促進他們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和良好的學習策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要求教師的教育觀念和教學行為也必須發生轉變。在研究性學習中,教師將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組織者和指導者。教師在參與指導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必須不斷地吸納新知識,更新自身的知識結構,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並建立新型的師生關係。

當前,受傳統學科教學目標、內容、時間和教學方式的侷限,在學科教學中普遍地實施研究性學習尚有一定的困難。因此,將研究性學習作為一項特別設立的教學活動作為必修課納入《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劃(試驗修訂稿)》,將會逐步推進研究性學習的開展,並從制度上保障這一活動的深化,滿足學生在開放性的現實情境中主動探索研究、獲得親身體驗、培養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需要。

二、研究性學習的特點

研究性學習具有開放性、探究性和實踐性的特點,是師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學習過程,是師生圍繞着解決問題共同完成研究內容的確定、方法的選擇以及為解決問題相互合作和交流的過程。

1.開放性

研究性學習的內容不是特定的知識體系,而是來源於學生的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立足於研究、解決學生關注的一些社會問題或其他問題,涉及的範圍很廣泛。它可能是某學科的,也可能是多學科綜合、交叉的;可能偏重於實踐方法,也可能偏重於理論研究方面。

在同一主題下,由於個人興趣、經驗和研究活動的需要不同,研究視角的確定、研究目標的定位、切人口的選擇、研究過程的設計、研究方法、手段的運用以及結果的表達等可以各不相同,具有很大的靈活性,為學習者、指導者發揮個性特長和才能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從而形成一個開放的學習過程。

“研究型”課程,要求學生在確定課題後,通過媒體、網絡、書刊等渠道,收集信息,加以篩選,開展社會調研,選用合理的研究方法,得出自己的結論,從而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科學精神和實踐能力。它的最大特點是教學的開放性。

(1)教學內容是開放的。天文地理、古今中外,只要是學生感興趣的題目,並有一定的可行性,都可作為研究課題。

(2)教學空間是開放的。強調理論聯繫實際,強調活動、體驗的作用。學習地點不再限於教室、實驗室和圖書館,要走出校門進行社會實踐;實地勘察取證、走訪專家、收集信息等等。

(3)學習方法、思維方式是開放的。針對不同目標,選擇與之適應的學習形式,如問題探討、課題設計、實驗操作、社會調查等。要綜合運用多門學科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了,思維方式從平面到立體,從單一到多元,從靜態發展到動態,從被動發展到主動,從封閉到開放。

(4)收集信息的渠道是開放的。不是單純從課本和參考書獲取信息,而是從講座、因特網、媒體、人際交流等各種渠道收集信息。

(5)師生關係是開放的。學生在研究中始終處於主動的地位,教師扮演着知道者、合作者、服務者的角色。提倡師生的辯論,鼓勵學生敢於否定。

2.探究性

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學習的內容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自主確定的研究課題:學習的方式不是被動地記憶、理解教師傳授的知識,而是敏鋭地發現問題,主動地提出問題,積極地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探求結論的自主學習的過程。因此,研究性學習的課題,不宜由教師指定某個材料讓學生理解、記憶,而應引導、歸納、呈現一些需要學習、探究的問題。這個問題可以由展示一個案例、介紹某些背景或創設一種情景引出,也可以直接提出。可以自教師提出,也可以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和提出。要鼓勵學生自主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並自己得出結論。

3.實踐性

研究位學習強調理論與社會、科學和生活實際的聯繫,特別關注環境問題、現代科技對當代生活的影響以及社會發展密切相關的重大問題。要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生活,親身參與社會實踐性活動。同時研究性學習的設計與實施應為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提供條件和可能。

三、研究性學習的目標

1.研究性學習的目標定位

研究性學習特別注重學生的創新精神和社會性實踐活動,它的目標定位與一般的學科教學目標既有一定聯繫,又有較大的差異。具體強調的是:

(1)培養收集和處理的信息能力。

從認知心理學信息加工理論的角度看,學生開展學習的過程,實質上就是信息處理的過程。與以記憶、理解為目標的一般學習方式相比,研究性學習過程圍繞着一個需要研究解決的問題展開,以解決問題和表達、交流為結束。就研究性學習的過程而言,需要培養學生髮現和提出問題的能力,提出解決問題設想的能力,收集資料的能力,分析資料和得出結論的能力,以及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並要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學會利用多種有效手段,通過多種途徑獲取信息其中,在一個開放性環境中學生自主、主動懼和加工處理信息能力的培養是個關鍵。

(2)發展創新精神,獲得親自參與研究探索的積極體驗。

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也是情感活動的過程。一般而言,學生通過研究性學習所獲得的成果,絕大多數只能是在自己或周圍同學現有基礎上的創新,還不大可能達到科學發現水平。研究性學習強調通過讓學生自主參與、積極參與類似於科學家探索的活動,獲得體驗,逐步形成一種在日常學習與生活中喜愛質疑、樂於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傾向。

(3)學會溝通與合作。

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都是人們合作探索的結果,社會的人文精神弘揚也把樂於合作、善於合作作為重要的基石。但是在以往的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合作精神的機會並不多,且較多停留在口頭引導鼓勵的層面,弄得不好,很多還是説教。研究性學習的過程,正是一個人際溝通與合作的過程,為了完成研究任務,一般都離不開課題組內的合作以及與課程組外人士(如指導教師、社會力量、研究對象)的溝通合作。所以,研究性學習也把學會合作作為重要的目標。

(4)培養科學態度和科學道德。

創新精神培養只有同科學態度、科學道德的培養統一起來,才會真正形成對社會、對個人發展有價值的結果。已有的實踐告訴我們,同學們參與課題研究是饒有興趣的,但是在實施過程中幾乎都會碰到各種問題和困難。學生要在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學會從實際出發,通過認真踏實的探究,求得結論的獲得,並懂得尊重他人的成果。

(5)發展對社會的責任心和使命感。

聯繫社會實際開展研究活動,為學生的社會責任心和使命感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在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學生不但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創造性和認知能力,而且還要學會關心社會的進步、祖國的前途、人類的命運、經濟的發展、環境的保護,爭取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昇華。

(6)激活各種學習中的知識儲存,嘗試相關知識的綜合運用。

高中學生已經具備了多門學科的知識積累,為他們今後的發展打下了有利的基礎。但是,如果讓這些知識長期處在相互分割和備用的狀況之中,它們就會被遺忘,就會逐漸推動可能發揮的效用。研究性學生的重要目標是在綜合運用中提高各科知識的價值。

從研究性學習的上述目標看,它對於實施以德育為核心、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素質教育具有重要的積極意義,對於學生從事各門各學科的學習、打好基礎、掌握方法、提高能力、培養積極性都是大有好處的。

2.研究性學習的目標

研究性學習強調對所學知識、技能的實際運用,注重學習的過程和學生的實踐與體驗。需要注重以下幾項具體目標:

(1)獲取親身參與研究探索的體驗

研究性學習強調學生通過自主參與類似於科學研究的學習活動,獲得親身體驗,逐步形成善於質疑、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努力求知的積極態度,產生積極情感,激發他們探索、創新的慾望。

(2)培養髮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研究位學習通常圍繞一個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展開。在學習的過程中,通過引導和鼓勵學生自主地發現和提出問題,設計解決問題的方案,收集和分析資料,調查研究,得出結論並進行成果交流活動,引導學生應用已有的知識與經驗,學習和掌握一些科學的研究方法,培養髮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培養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研究性學習是一個開放的學習過程。在學習中,培養學生圍繞研究主題主動收集、加工處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通過研究性學習,要幫助學生學會利用多種有效手段、通過多種途徑獲取信息,學會整理與歸納信息,學會判斷和識別信息的價值,並恰當的利用信息,以培養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4)學會分享與合作

合作的意識和能力,是現代人所應具備的基本素質。研究位學習的開展將努力創設有利於人際溝通與合作的教育環境,使學生學會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創意及成果,發展樂於合作的團隊精神。

(5)培養科學態度和科學道德

在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學生要認真、踏實的探究,實事求是地獲得結論,尊重他人想法和成果,養成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和不斷追求的進取精神,磨練不怕吃苦、勇於克服困難的意志品質。

(6)培養對社會的責任心和使命感

在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通過社會實踐和調查研究,學生要深入瞭解科學對於自然、社會與人類的意義與價值,學會關心國家和社會的進步,學會關注人類與環境和諧發展,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

3.研究性學習與高效的學習

“後工業社會”將會給教育提出什麼要求?現在有兩條思路:一條思路是“高效的學習”。這條思路的基本假設是:運用先進的學習方法,可以充分開發人的學習潛能,學習方式的革命將成倍,甚至十倍、百倍地提高人的學習速度。因此,在當今知識爆炸的時代,應該特點重視學習方法的學習,包括各種快速閲讀法、記憶法、思維技巧以及多媒體技術的運用。

另一種思路是“研究性學習”。這條思路的基本觀點是:培養人的創造能力和創新意識是信息時代學校教育的核心,而創造能力培養的關鍵是對信息的處理能力;因此,應該提供研究性的學習,即在教學過程中創設一種類似科學研究的情境和途徑,讓學生通過主動的探索、發現和體驗,學會對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斷,從而增進思考力和創造力。

上述兩種思路對信息時代的學習方式作出了各自的解釋,但從兩種學習方式所藴含的教育理念及其教學實踐來看,二者之間卻存在着很大的差異。

所謂高效的學習,十分重視學習方法的學習,其主要目的是提高學習的效率。它強調“授人以漁”,但實際上並不關心打到的是什麼“魚”。高效的學習所追求的,首先是掌握知識的量而不是質。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工業時代注重單位時間效率的觀念。

與高效的學習相比,研究性學習更關心學習的過程,而不是結果。研究性學習也講求方法,但它較少強調學習知識的技能和方法,而更關注培養思維能力、特別是創造性思維能力的方法和途徑。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學習者關鍵是能否對所學知識有所選擇、判斷、解釋、運用,從而有所發現、有所創造。換句話説,研究性學習的過程本身也就是它所追求的結果。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看,學習可以分為三個層次:一是概念的學習,通過概念來了解事物的性質;二是規則的學習,懂得概念與概念之間的聯繫;三是問題解決的學習,即運用概念和規則來解決實際問題。研究性學習主要是第三層次的學習,其目的是發展運用科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是它與一般的知識、技能學習的根本區別。

研究性學習與高效的學習並不是對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但從學校教育的時代特徵來看,研究性學習無疑應該是信息時代中占主導地位的學習方式。特別是在當前我國基礎教育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的大背景下,倡導和探索中國小生的研究性學習更有着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未來的教學組織形式將是研究性學習加上個別化的集體教學,並將成為21世紀學校教育中教學形式的主要特徵。

四、研究性學習的心理學基礎

認知學習理論和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從科學主義和人文主義的角度,奠定了研究性學習理論的基礎。研究性學習觀具有科學性、主體性、探索性、創新性的基本特點,具體描述如下:

研究性學習觀是建立在現代學習理論基礎上的科學學習觀,學習過程是積極的有意義學習過程。

從學生生理心理特點來看,學生有探究和創造的潛能,研究性學習本身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動機以及求知慾。

研究性學習重視運用科學的認知方式和策略,尊重學生學習的認知規律。

研究性學習關注知識表徵,認知結構的發展及問題解決。

研究性學習不僅在於獲得問題解決的結果,更注重學習創造性與主體性人格培養,並以此作為研究性學習的主要目的。

學習心理學家在提出研究性學習理論的同時,也探索了研究性學習的操作模式,具有代表性的操作模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1.接受學習和發現學習相結合的模式

布魯納發展發現學習模式,這種學習模式已形成了一種發現式教學方法羣;奧蘇貝爾用有意義學習的觀點巧妙地結合了學習過程中的發現與接受。發現學習和接受學習相結合的學習模式,與研究性學習觀是相一致的。

2.研究性學習的建構主義模式

建構主義由皮亞傑的結構的觀點發展而來。研究性學習的建構主義學習模式,把研究性學習分為三個階段,即衝突階段、建構階段和應用階段。研究性學習的建構主義學習模式,重視學生在知識內化過程中探索研究的作用,重視教學過程中有關問題情景的創設,重視知識結構的更新,因而在學科教學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3.研究性學習的問題解決模式

研究性學習的問題解決模式建立在認知心理學理論的基礎上。問題解決模式認為研究性學習即是對學習問題的解決過程,學生是主動的信息加工者,問題解決是對問題空間的搜索。因此,研究性學習過程有這樣三個基本特徵:目的指向性。學生學習是有目的的過程,最終要達到某個終結狀態;認知操作。學生的學習依賴於一定的學習與思維策略,並依此來進行一系列的認知操作;操作序列。學習活動包括一系列的心理過程和系列。

研究性學習的問題解決模式把學習過程分為三個階段:問題表徵階段;策略選擇階段;反思結果階段。

研究性學習的問題解決模式,實際上把學習過程與科學研究過程相比較,認為學習方法與科學研究方法具有相似之處。近年來這一學習模式倍受關注。

4.研究性學習的創造性模式

研究性學習的創造模式,強調了學生在研究性學習中的這樣一些過程。問題情景的探索過程。智力與思維方式的弘揚過程。元認知監控過程。

創造性學習模式已被廣泛地應用於數學、自然、音樂等學科教學中,這種學習模式不僅有利於發掘學生的學習潛能,而且有利於學生的人格發展,有利於貫徹研究性學習觀,因而是一種具有生命力的學習模式。

研究性學習是廣義的問題解決過程,這個過程包括三個層次的學習過程:問題解決的知識表徵過程;問題解決的認知過程;創造性解決問題過程。

研究性學習模式在形式上具有各自的特色,但從心理結構來分析,均應包括以上所論及的心理結構。

五、研究性學習的內容

1.開放性是研究性學習內容選擇上的主要特點

第一,研究性學習的內容所涉及的面可以相當廣泛,既可以是屬於傳統學科的,也可以是屬於新興學科的;既可以是科學方面的,也可以是人文方面的;既可以是單科性的,也可以是多學科綜合、交叉的;既可以偏重於社會實踐的,又可以偏重於文獻研究或思辨的。

第二,在同一主題下,研究視角的定位、研究目標的確定、切入口的選擇、過程的設計、方法手段的運用以及結果的表達等,均有相當大的靈活度,留有展示學習者、指導者個性特長和發揮才能的足夠空間。

2.問題性是研究性學習內容呈現的主要方式

在研究性學習活動中,指導者通常不是提供一篇教材,讓學生理解、記憶,而是呈現一個需要學習、探究的問題(專題或課題)。這個問題可以由展示一個案例、介紹某些背景或創設一種情景引出,也可以直接提出;可以由教師提出,也可以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和提出。

3.綜合性、社會性和實踐性是研究學習內容選擇和組織時應該重視的幾個方面

為了較好地實現研究性學習的目標,針對我國原有中學課程內容的不足,研究性學習的內容選擇和組織需要重視以下幾個要求:

(1)綜合性,即圍繞某個專題組織多方面或跨學科的知識內容,以利於知識的融會貫通和多角度、多層面地思考問題;

(2)社會性,即加強理論知識與社會生活實際的聯繫,特別關注與人類生存、社會發展密切相關的重大問題,注意開發社區資源;

(3)實踐性,即在學習間接經驗的同時,提供學習直接經驗並在探究實踐中獲得積極情感體驗的途徑與機會。

4.研究性學習的層次差異性

學生參與研究性學習是有層次差異和類型區別的,因而在目標定位上可以各有側重,在內容選擇上所體現的特點上也可以有所不同。有的專題所涉及的內容綜合程度高、與社會生活實際聯繫緊,有的則可能較偏向於單科性、學術性。另外,教師在日常的各科教學中注重引導學生通過主動探究,解決一些開放性的問題,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研究性學習的性質,對於提高課堂教學的水平具有重要的意義。

5.研究性學習的重點

研究性學習課程的重點即為素質教育的重點: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對於中學生而言,創新更多的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探索精神,發現新事物、掌握新方法的強烈願望以及運用已有知識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能力。創新是有層次的,這裏所討論的創新不同於科學家和藝術家的創新。研究性學習課程的重要任務就是要通過本課程的實施對學生加以教育和影響。立足於學生的發展,體現主體性,發展學生豐富的個性;具有針對性,適應不同年齡學生的水平和需要;具有時代特色,能夠及時反映人類最新文明成果;為學生思考、探索、發現和創新提供最大的空間。目的是使他們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能夠善於發現和認識有意義的新知識、新事物、新方法,掌握其中藴含的基本規律,並具備相應的能力,為將來成為創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質基礎。研究性學習課程從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出發,一方面應組織學生動口、動手、動腦,搞小發明、小製作,開展思維訓練,但更重要的一方面是為學生的成才提供一個有利於學生創新和實踐的"土壤"及良好的氛圍,從而提升學生對自身的價值追求。

6.研究性學習內容的選擇和設計

(1)因地制宜,發掘資源。選擇研究性學習的內容,要注意把對文獻資料的利用和對現實生活中"活"資料的利用結合起來c要引導學生充分關注當地自然環繞、人文環繞以及現實的生產、生活,關注其賴以生存與發展的鄉土和自己的生活環境,從中發現需要研究和解決的問題。把學生身邊的事作為研究性學習的內容,有助於提高各地學校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可行性,有利於培養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以及社會責任感,有利於學生在研究性學習活動中保持較強的探索動機和創造慾望。

(2)重視資料積累,提供共享機會。學習內容的開放性為學生的主動探究、自主參與和師生合作探求新知識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師生在研究位學習中所獲取的信息,採用的方法策略、得到的體驗和取得的成果,對虧本人和他人,對於以後的各屆學生,都具有寶貴的啟示、借鑑作用。將這些資料積累起來,成為廣大師生共享並能加以利用的學習資源,是學校進行研究性學習課程建設的重要途徑。

(3)適應差異,發揮優勢。不同地區、不同類型學校和不同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在內容和方法上是有層次差異和類型區別的,因而在學習目標的確定上可以各有側重,在內容選擇上可以各有特點。學校應根據自身的傳統優勢和校內外教育資源的狀況,形成有地區和學校特點的研究性學習內容,同時為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具體條件,自主選擇研究課題留有足夠的餘地。另外,教師要在日常的各科教學中,結合教學內容,注重引導學生通過主動探究,解決一些開放性的問題,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研究性學習的價值與性質,對於提高學科教學水平也具有積極的意義。

六.研究性學習的實施

在開展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的角色都具有新的特點,教育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以及師生互動的形式都要發生較大變化。

(一)研究性學習的實施類型

1.依據研究內容的不同,研究性學習的實施主要可以區分為兩大類,課題研究類和項目(活動)設計類。

課題研究以認識和解決某一問題為主要目的,具體包括調查研究、實驗研究、文獻研究等類型。

項目(活動)設計以解決一個比較複雜的操作問題為主要目的,一般包括社會性活動的設計和科技類項目的設計兩種類型。前者如一次環境保護活動的策劃,後者如某一設備、設施的製作、建設或改造的設計等。

一項專題的研究性學習活動,可以屬於一種類型,也可以包括多種研究類型。綜合性較強的專題,往往涉及多方面的研究內容,需要運用多種耕究方法和手段,更需要參加者之間的分工協作。

2.研究性學習的組織形式主要有三種類型:小組合作研究、個人獨立研究、個人研究與全班集體討論相結合。

(1)小組合作研究是經常採用的組織形式,學生一般由3-6人組成課題組,聘請有一定專長的成人(如本校教師、校外人士等)為指導教師。研究過程中,課題組成員各有獨立的任務,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各展所長,協作互補。

(2)個人獨立研究可以採用"開放式長作業"形式,即先由教師向全班學生布置研究性學習任務,可以提出一個綜合性的研究專題,也可以不確定範圍,由每個學生自定具體題目,並各自相對獨立地開展研究活動,用幾個月至半年時間完成研究性學習作業。

(3)採用個人研究與全班集體討論相結合的形式。全班同學需要圍繞同一個研究主題,各自蒐集資料、開展探究活動、取得結論或形成觀點。再通過全班集體討論或辯論,分享初步的研究成果,由此推動同學們在各自原有基礎上深化研究,之後或進入第二輪研討,或就此完成各自的論文。

(二)研究性學習實施的一般程序

研究性學習的實施一般可分三個階段:進入問題情境階段、實踐體驗階段和表達交流階段。在學習進行的過程中這三個階段並不是截然分開的,而是相互交叉和交互推進的。

1.進入問題情境階段

本階段要求師生共同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一般可以開設講座、組織參觀訪問等。目的在於做好背景知識的鋪墊,調動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經驗。然後經過討論,提出核心問題,誘發學生探究的動機。在此基礎上確定研究範圍或研究題目。

同時,教師應幫助學生通過蒐集相關資料,瞭解有關研究題目的知識水平,該題目中隱含的爭議性的問題,使學生從多個角度認識、'分析問題。在此基礎上,學生可以建立研究小組,共同討論和確定具體的研究方案,包括確定合適的研究方法、如何收集可能獲得的信息、準備調查研究所要求的技能、可能採取的行動和可能得到的結果。在此過程中,學生要反思所確定的研究問題是否合適,是否需要改變問題。

2.實踐體驗階段

在確定需要研究解決的問題以後,學生進入具體解決問題的過程,通過實踐、體驗,形成一定的觀念、態度,掌握一定的方法。本階段,實踐、體驗的內容包括:

(1)蒐集和分析信息資料。學生應瞭解和學習收集資料的方法,掌握訪談、上網、查閲書刊雜誌、問卷等獲取資料的方式,並選擇有效方式獲取所需要的信息資料;要學會判斷信息資料的真偽、優劣,識別對本課題研究具有重要關聯的有價值的資料,淘汰邊緣資料;學會有條理、有邏輯地整理與歸納資料,得出相應的結論。這時要反思所得結論是否充分地回答了要研究的問題,是否有必要採取其他方法獲取證據以支持所得結論。

(2)調查研究。學生應根據個人或小組集體設計的研究方案,按照確定的研究方法,選擇合適的地方進行調查,獲取調查結果。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應如實記載調查中所獲得的基本信息,形成記錄實踐過程的文字、音像、製作等多種形式的"作品",同時要學會從各種調研結果、實驗、信息資料中歸納出解決問題的重要思路或觀點,並反思是否獲得足以支持研究結論的證據,是否還存在其他解釋的可能。

(3)初步的交流。學生通過收集資料、調查研究得到的初步研究成果在小組內或個人之間充分交流,學會認識客觀事物,認真對待他人意見和建議,正確地認識自我,並逐步豐富個人的研究成果,培養科學精神與科學態度。

3.表達和交流階段

在這一階段,學生要將取得的收穫進行歸納整理、總結提煉,形成書面材料和口頭報告材料。成果的表達方式要提倡多樣化,除了按一定要求撰寫實驗報告、調查報告以外,還可以採取開辯論會、研討會、搞展板、出牆報、編刊物(包括電子刊物)等方式,同時,還應要求學生以口頭報告的方式向全班發表,或通過指導老師主持的答辯。

學生通過交流、研討與同學們分享成呆,這是研究性學習不可缺少的環節。在交流、研討中,學生要學會欣賞和發現他人的優點,學會理解和寬容,學會客觀地分析和辯證地思考,也要敢於和善於申辯。

(三)研究性學習實施中的教師指導

研究性學習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時,也重視教師的指導作用。在研究性學習實施過程中,教師應把學生作為學習探究和解決問題的主體,並注意轉變自己的指導方式。

1.在研究性學習實施過程中,教師要及時瞭解學生開展研究活動時遇到的困難以及他們的需要,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老師應成為學生的研究信息交匯的樞紐,成為交流的組織者和建議者。在這一過程中要注意觀察每一個學生在品德、能力、個性方面的發展,給予適時的鼓勵和指導,幫助他們建立自信並進一步提高學習積極性。教師的指導切忌將學生研究引向已有的結論,而是提供信息、啟發思路、補充知識、介紹方法和線索,引導學生質疑、探究和創新。

2.在研究性學習實施過程中,教師必須通過多種方式爭取家長和社會有關方面的關心、理解和參與,與學生一起開發對實施研究性學習有價值的校內外教育資源,為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提供良好的條件。

3.在研究性學習實施過程中,教師要指導學生寫好研究日記,及時記載研究情況,真實記錄個人體驗,為以後進行總結和評價提供依據。

4.教師可以根據學校和班級實施研究性學習的不同目標和主客觀條件,在不同的學習階段進行重點的指導,如着重指導資料收集工作,或指導設計解決問題的方案,或指導學生如何形成結論等等。

(四)研究性學習的具體實施

1.研究性學習具體實施的一般要求

與其他類型的學習方式相比,研究性學習重在學習過程而非研究的結果;重在知識技能的應用,而非掌握知識的數量;重在親身參與探索性實踐活動,獲得感悟和體驗,而非一般地接受別人傳授的經驗;重在全員參與,而非只關注少數尖子學生競賽得獎。

2.研究性學習的組織形式 

在綜合實踐活動板塊進行的研究性學習,採取組成課題組以小組合作形式展開學習探究活動的較多。課題組一般由3-6人組成,學生自己推選研究和組織能力較強的同學為組長,聘請有一定專長的成人(如本校教師、校外人士等)為指導教師。研究過程中,課題組成員有分有合,各展所長,協作互補。也可以採取個人研究與全班集體研討相結合的辦法。

3.指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的一般程序

以在活動課程板塊進行的課題研究活動為例,學校組織、指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的一般程序是:

(1)開設科普講座,參觀訪問。目的是作好背景知識的鋪墊,激活學生原有的知識儲存,提供選題範圍,誘發探究動機。

(2)指導選題。研究課題可以由教師指出,也可以由學生提出。較多的是通過師生合作,最後確定題目。與學生生活直接關聯的切入口小的課題較受歡迎且易實施。

(3)組織課題組,制訂研究計劃。課題組多采用學生自由組合,教師適當調節的做法。研究計劃中要有對目標的清晰表述,研究的具體方法和工作程序的設計。可以組織由教師參加或師生共同參加的評審組對學生設計的研究方案進行論證。課題組聘請本校教師或校外專業人員擔任課題指導者,對於課題研究的順利展開會起到有益的作用。

(4)實施研究。學校要給予一定的時間保證,創造必要的物質條件,並對學生進行操作方法的指導和如何利用社會資源的指導。學生要作好比較詳細的工作記錄,並隨時記下自己的感受、體會。課題組應積極主動地爭取校外力量的幫助。

高中調研報告 篇13

為培養時代所需創新型及複合型人才,現特安排此科技製作,鍛鍊學生設計能力及動手操作能力,手、腦並進,增強科技素養,以便將來更好地適應社會。

要求:自行設計並製作作品,可採用金工、木工、電工等工藝。上交作品時需附帶書面科技製作報告一份(打印稿:儘量A4紙一頁完成),作品名稱及小組成員儘量美化於作品之上。

附件:

科技製作報告樣式

作品名稱:

小組成員:班級_____姓名_____ 作品原理:(文字敍述或作出原理圖)

科技製作報告樣式範例

作品名稱:前進的五環 小組成員: 作品方案:

作品的主體部分的線切割平面圖如下圖所示:

作品説明:

本作品圖案由三部分構成,最左邊為北京申奧的太極標誌,最右邊為20xx年北京奧運會會徽,中間為奧運五環標誌,被兩個人形標誌托起,為向前奔跑狀,動感極強,象徵着中國為奧運發展所做的貢獻。作品主要起裝飾作用,也可擴展作為筆架等。

製作過程:

本作品主要涉及線切割、熱處理以及鉗工三個工種。主體部分圖案在AutoCAD中進行繪製,之後導入線切割輔助軟件CAXA中修改為一筆畫圖形,生成代碼後進行加工,所用材料為約10mm的冷軋板。切割成型後,將表面的打磨平整光亮,送至熱處理車間金星表面發黑。根據兩側支撐部位間的距離,用約4mm厚,76mm寬的鋼板製作底座,在鉗工車間鋸得所需大小的鋼板後,將四角用銼刀銼圓,並將邊緣銼得無稜角感。在主體部分支撐腳部位用3.2mm的鑽頭和M4的絲錐打孔,在底板所對應位置打孔卧槽,最後用4mm平頭螺絲將主體部分與底板固定。

製作中所遇到的問題:

由於主體部分所選材料過厚,線切割時間過長,並且冷軋板的表面不夠平整,以至使切絲劃斷,而且熱處理之前的打磨十分費力。因此應考慮加入磨牀打磨這道工序,正確順序為:打磨、線切割、熱處理,這樣將會使製作過程更加順利。

參考題目

1、 多功能枴杖的設計製作 2、 多功能書架式筆筒的設計製作 3、 簡易式露營帳篷的設計製作 4、 多功能書包的設計製作 5、 自動泄洪裝置的設計製作 6、 飲水機改進性設計製作 7、 班級標誌的設計製作 8、 課桌的設計製作 9、 課椅的設計製作

10、 廢物利用的創新性設計製作 11、 拱架橋的設計製作 12、 樑架橋的設計製作 13、 懸樑橋的設計製作 14、 懸索橋的設計製作 15、 鋼索斜拉橋的設計製作 16、 弓形拱橋的設計製作

17、 著名建築的分析與簡單製作(如流水別墅、薩伏伊別墅等) 18、 選校內任一建築進行模型的簡單製作

19、 根據自己對建築的理解進行創新性建築的設計與模型製作 20、 以校內背景為材料製作簡單的效果圖 21、 對教室室內佈局的改良性設計製作

22、 冬天改善教室室內空氣質量及流通性的裝置設計製作 23、 調查蜂箱的設計原理並進行改進設計製作模型 24、 調查碗的設計原理並進行改進設計製作模型 25、 調查刀具的設計原理並進行改進設計製作模型 26、 自動開關照明路燈的設計與製作 27、 簡易LED枱燈的設計與製作

28、 調查鞋的設計原理並對其進行改進性設計製作 29、 服裝中連接部件(如鈕釦,拉鍊等)的創新性設計製作 30、 相框的設計與製作 31、 簡易信、報箱的設計與製作 32、 簡易枱燈的設計與製作 33、 校園長凳的設計與製作 34、 書包的改進性設計製作 35、 便攜式書桌的設計與製作 36、 簡易小書架設計與製作 37、 個性化風扇的設計與製作 38、 提兜的設計與製作 39、 懸掛重物掛鈎的設計與製作 40、 防風晾衣架的設計與製作 41、 垃圾桶的設計與製作 42、 掃帚的設計與製作 43、 拖把的設計與製作

44、 風箏的設計與製作 45、 多開門窗的設計與製作 46、 十字繡:通用技術 47、 房屋模型的設計與製作 48、 活動書架的設計與製作 49、 萬花筒的設計與製作 50、 燭台的設計與製作 51、 纏線器的設計與製作 52、 風車的設計與製作 53、 牙膏捲筒的設計與製作

54、 魚形小車的設計與製作(也可以使用其他動物) 55、 簡易小板凳的設計與製作 56、 手推車的設計與製作 57、 活動梯的設計與製作 58、 存錢罐的設計與製作 59、 校園指路牌的設計與製作 60、 手機外殼的設計與製作 61、 能掛盆的臉盆架的設計與製作 62、 萬能傘架的設計與製作 63、 椅子下的抽屜的設計與製作 64、 黑板上掛圖好辦法的設計與製作 65、 組合(複合)式農具的設計與製作

66、 航空模型的設計與製作 67、 航海模型的設計與製作 68、 車輛模型的設計與製作

高中調研報告 篇14

一、【摘要】

網絡如同一把雙刃劍。互聯網信息量大、傳播迅速,並有高度的交互性和開放性,它所展示的一個全新的世界,已成為我們學生文化活動的重要載體,但同時也在我們學生中間產生了許多讓人憂慮的負面影響。

二、【歷史背景】

有人説網絡“沒有政府、沒有警察、沒有軍隊、沒有貴賤、沒有歧視的‘無法無天’的樂園。”也正因如此,隨之而來的網絡黃毒、暴力、賭博和網絡犯罪等給人們帶來了許多負面影響。尤其是高中生,正處在人生的關鍵階段,我們既是孩子又是大人,身心既成熟又是不成熟的,所以我們不可避免的所到網絡的負面的影響。但是網絡對於我們也是我們的也有正面影響,如網上學習交流、網上資料庫、網上名師指導等。我們就來研究這個課題。

三、【指導思想】

網絡是人類步入信息時代的象徵,網絡對我們的影響有利也有弊,如何在生活和學習中發揮網絡的最大功用,就看我們如何去應用它了。正確的使用網絡,讓我們成為新世紀的弄潮兒,為國爭光,成為適應世界發展潮流的人才。

四、【研究方法】

文獻研究法:以《網絡生活對中學生的影響》﹑《網絡對高中生的作用》﹑《高中研究學習基礎》為主要依據,查閲有關課題的信息

調查研究法:向全校同學徵集對網絡的看法和建議,調查網絡對同學的影響和它使同學的生活發生如何的變化。

五、【研究過程】

1. 我們對同學張開了調查,瞭解網絡生活對同學的影響,同時也瞭解了同學對網絡生活的一些看法和對網絡的興趣度及是從哪些方面接觸網絡的。

2. 對於調查結果,我們進行全組的討論,總結我們的調查結果,對我們的調查結果組員們提出了一些看法,組員對網絡生活的看法我們也進行探討。

3. 我們上網進行了網上查找資料,蒐集有關課題的資料以及更多的接觸不同地區的高中生對網絡的看法。以及網絡生活在我們的生活和學習領域中到底它涵蓋多少,他是如何滲透到我們方方面面的

4. 我們對於我們所蒐集到的資料,組員建議在開展一次有關網絡對高中生影響的辯論會,但由於我們條件限制,我們只在QQ羣中進行了討論。

5. 由於條件限制我們無法有專業的導師指導,我們通過網絡,集思廣益的徵求同學的建議,和來自不同人羣的看法。

6. 最後彙總進行編寫報告。

六、【研究結果】

⒈ 網絡生活對我們在校生的正面影響:

①隨着信息技術的發展,計算機網絡的出現正在改變學生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對學生的心理和心理學的發展也會產生影響。好的一面是可以讓一些人宣泄被壓抑的情緒,可以讓學生虛擬嘗試新的角色,起到“角色扮演”的作用。它的不足是會使人混淆虛擬世界和現實。作為高中學生,他們求知慾強烈,有着自發的積極探索外部世界的心理傾向。

②網絡具有很強的時效性、吸引力和滲透性。它集多種媒體於一身的特點,可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主體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參與性。學生可隨時隨地獲取大量信息,自由地與外界進行思想交流。網絡的發明和應用是人類文明進步的結果。

③網路課程方便可以在網上進行相互學習,知識交流,開闊學生的視眼,及時快速的掌握國家時事新聞。

④在網上可以和網友,遠在外地的親人和朋友聊天,傾吐心事放鬆心情緩解過重的學習壓力。

⒉ 網絡生活對我們在校生學生的反面影響

① 會使學生缺少合作精神,比起現實社會,網絡有更寬廣的交往空間,這對追求自由新奇

的我們來説相當有吸引力的,我們有強烈的交友需求,我們渴望向人傾訴,這也是我們上網的原因,但網絡社會是虛擬的,裏邊有太多的虛假,我們沉迷其中,往往忘了現實中真正的交往,脱離集體,獨來獨往,缺少了合作精神,嚴重影響正常的學習生活。 ② 是我的反應遲鈍或過激,遇到一點點的問題就大驚小怪,惶惶不可終日,這多是心裏疾

病,我們的高中生活是緊張,繁忙的,課業負擔加重,這都需要全力以赴的,失去了適度的反應能力的我們,這些學習任務如何完成呢?

③ 養成惡習,心口不一,虛假連篇 ,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網絡的對我們學生的影響有好也有壞,如何運用網絡,使之為我們服務,這就要靠我們自己來把握。一下有幾點建議,望能幫助同學們,更好的利用網絡。

七﹑【作者建議】

⒈提高我們的思想認識,潔身自好,加強自制力。

① 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② 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③ 學會釋放﹑轉移和自我安慰

⒉學校的管理和引導

① 學校良好的環境和開放的教育思想

② 老師的人格魅力和引導

③ 重視校園文化建設

⒊家庭的監督和管理

① 家長可以參與我們的網絡生活中,做到提醒和正確的引導我們養成良好的網絡道德。 ② 給予我們適度的自由空間。

八﹑【網絡故事】

今天我所要講述的是一個沉迷於網遊的孩子。20xx年11月16日,這個孩子--20xx年12月25日黃哲燈是湖南省漢壽縣的一名高三學生.在學校旁邊的網吧裏打了一通宵遊戲,而他因為這一夜斷掉了手指,付出了悔恨終生的代價。同時家裏對他的期望值是遠遠超出了他的實際能力 所以在每次考不好的情 況下 更多的時候就是選擇了一種逃避 就是有時候去上

網.現實與期望的差距讓黃哲燈無所 適從,埋在他心底,成為了他心中沉重的負擔,這時的黃哲燈重又開始迷戀上網,在網絡遊戲中,尋找勝利的優越感。黃哲燈:就是往往在那些心裏很煩躁的時候 就不由自主 控制不住自己要出去 要出去上網.現實世界中的失落與虛擬世界中的幻影,讓這個高中生漸漸感到不堪重負.現實和網絡在時刻交替着 我天天生活在這兩個世界裏 我很累.在信心逐漸消退的同時,另一種決心在黃哲燈心裏越來越堅定,他想要斷掉一根手指,他在網上看到過賭徒斷 指戒賭的故事。一個高中生斷指戒網的經歷,讓我們再次感受到那些想要擺脱網癮的少年內 心的矛盾與痛苦,幫助孩子戒除網癮需要家長老師的理解和引導,現在在北京、上海、湖南 等很多地方,都成了家長交流中心,網癮少年的父母們可以通過這個組織互相溝通與交流,幫助孩子戒除網癮。我們祝願黃哲燈能夠取得好成績,在接好斷指之後繼續親手打造自己的求學之夢。

九﹑【網絡文章】

在二十一世紀的中國,電視機已邁入了千家萬户,但是隨着經濟的發展,技術的提高,電腦在二十一世紀成了人們的新寵 二十一世紀是一個充滿着競爭的信息時代,電腦使人們的學習和信息交流變得更加得豐富多彩,使知識的獲得更加便捷。

有一次老師讓我查找一位歷史人物的資料,我翻閲了許多的書籍,但還是沒有找到所要的資料,真是心急如焚。可是後來上網一查,不出一會,便找到了資料。這次能找到資料,真是多虧了電腦網絡呀!

我上一次在電視上看到,有一個村的幾十户農民開發資源,種植了好幾畝的綠色蔬菜,但是一直沒有人來訂購出去。一個學電腦的人幫助他們想了個辦法,上網找客户。一下子,許多客户都在網上下了定單。沒過幾天,便把這成堆的蔬菜銷售一空。這些蔬菜被放在家中腐爛的命運,被一台小小的電腦所改變了,這是多麼的神奇呀!

像上面一樣的電腦“事蹟”舉不勝舉。它在公司企業中,在人們的生活中漸漸成為了一個非常重要而必不可缺的工具。但是我們也必須清楚,網絡在給我們帶來益處的同時,也存在着相當的負面影響。

一些青少年不能正確認識網絡,上網白文明不健康,通宵達旦打遊戲、聊天,瀏覽不良信息,沉迷於上網,甚至不顧身體健康,無節制上網。我曾聽到過一條消息:一個男生在網吧打遊戲,不吃不喝也不休息,可到了第三天早上,因為體力不支而昏倒在地,送到醫院搶救。可為時已晚。死因是累死的。我聽到這裏時候,覺得這是非常不可思議的事。一個好好的人,卻為一個虛幻的世界而失去了寶貴的生命。

看到這裏,許多人自然而然地覺得網絡真是壞呀!可在我看來網絡是無法區分好與壞的,重要得是你怎樣看待與利用網絡了。如果沒有正確看待網絡便會像那個少年一樣,沉迷於上網而無法自拔;如果你能正確利用網絡,它便不是一把無形的劍,而是一位好助手。 但是要使每一個人都正確認識網絡,我認為教育、管理是關鍵。一些網吧、遊戲室陽奉陰違,明明標有“未成年人不得入內”的醒目字樣,可還是有一大批中國小生進出來往。像這樣的現象,有關部門可以定期抽查。學校與家長也要對沉迷於網絡的少年進行教育和勸戒。還有一些網上的不良信息的發佈要加以杜絕和制止。

希望未來的人們上網能看到一個沒有不良信息,沒有暴力和血腥的遊戲,成為一個真正的“健康綠色的網絡”。

高中調研報告 篇15

課題研究的目的與意義

目的在於:初步瞭解吉安市老年人不同的生活狀況;初步瞭解吉安市敬老院(托老中心)老年人生活現狀;初步掌握國家財政對老年人養老的投入情況;為老年人提供更多不同的養老生活方式建議;喚起在校中學生對老年人這一社會羣體的關心。

意義在於:有利於鍛鍊我們課題小組成員的社會實踐、分工合作、組織協調等各方面能力;有利於為我市養老問題提供意見和建議; 有利於喚起我校中學生對老年人的更大關注。

課題類型 :調查研究

課題預期成果:初步瞭解吉安市老年人不同的生活狀況;初步瞭解吉安市敬老院(托老中心)老年人生活現狀;初步掌握國家財政對老年人養老的投入情況;為老年人提供更多不同的養老生活方式建議;喚起在校中學生對老年人這一社會羣體的關心;為我市養老問題提供意見和建議;喚起我校中學生對老年人的更大關注。

課題成果表達形式 調研報告 收穫與體會 (簡述)初步瞭解了吉安市老年人不同的生活狀況、吉安市敬老院(托老中心)老年人生活現狀、國家財政對老年人養老的投入情況;喚起了在校中學生對老年人這一社會羣體的關心;鍛鍊了我們課題小組成員的社會實踐、分工合作、組織協調等各方面能力。

論文(報告)標題: 吉安市老年人養老生活調研報告

論文(報告)摘要: 老年人選擇的養老方式有什麼不同嗎?晚輩對老年人的關心是否有些不夠呢?國家應不應該加大養老投入呢?養老院等福利機構是怎樣運行的呢?除了養老院,還有什麼好的方式可以供老年人安度晚年呢?一系列問題困擾了我們,出於對社會養老機構養老現狀的關心,我們開始了此次課題活動。

通過實地調查、問卷調查,我們小組深入社會養老這一課題,獲取了一些離我們最近的真實的老年人養老信息,發現了一些養老生活中存在的急需解決的問題,給出了一些屬於我們自己角度的深刻評論與建議。

高中調研報告 篇16

當今是世界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信息時代,國力競爭日趨激烈,教育是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礎,是提高民族整體素質和創新人才的主要基地,是增強綜合國力和民族凝聚力可靠保證。因此,為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教師教學方式,教育部在《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劃(試驗修訂稿)》中增設了包括研究性學習在內的綜合實踐活動。

國家教育部對基礎教育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和調整,其目標就是:着重培養學生以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為重點的創造性學力,主要是通過情感體驗和探究實踐,形成掌握與運用知識、永不滿足、追求卓越的學習態度和發現,提出問題、研究、解決問題創新意識、學習能力,及其着眼於學生的終身可持續發展。又提出一種新的學習方式—研究性學習的課程。而校經過幾個月籌備工作,今天正式開題了。我受學校校長委託,代表學校課題作開題報告,請同學研究討論。

1、什麼是研究性學習?為什麼在高中課程設置研究性學習課程?

答:研究性學習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進行研究,並在研究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設置研究性學習的目的在於改變學生以單純地接受教師傳授知識為主的學習方式,為學生構建開放的學習環境,提供多渠道獲取知識、並將學到的知識加以綜合應用於實踐的機會,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2、作為一門課程,研究性學習應當達到的目標是什麼呢?

答:研究性學生強調對所學知識、技能的實際運用,注重學習的過程和學生的實踐與體驗。因此,需要注重以下幾項具體目標:一是獲得親身參與研究探索的體驗。二是培養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三是培養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四是學會分享與合作。五是培養科學態度和科學道德。六是培養對社會的責任心和使命感。 3、研究性學習納入必修課,這是普通高中課程改革的一項重要突破,研究性學習作為一種新的課程形態,具有哪些特點?

第一個是開放性。第二個是探究性。第三個是實踐性。

4、在開展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的角色都具有新的特點,教育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以及師生互動的形式都要發生較大變化。那麼,研究性學習應當如何實施和組織呢?

研究性學習的組織形式主要有三種類型:小組合作研究、個人獨立研究、個人研究與全班集體討論相結合。

研究性學習的實施一般可分為三個階段:進入問題情境階段、實踐體驗階段和表達交流階段。

在確定需要研究解決的問題以後,學生要進入具體解決問題過程,通過實踐、體驗、形成一定的觀念、態度,掌握一定的方法。本階段實踐、體驗的內容包括:

(1)蒐集和分析信息資料。學生應瞭解和學習收集資料的方法,掌握訪談、上網、查閲書刊雜誌、問卷等獲取資料的方式,並選擇有效方式獲取所需要的信息資料;要學會判斷信息資料的真偽、優劣,識別對本課題研究具有重要關聯的有價值的資料,淘汰邊緣資料;學會條理、有邏輯地整理與歸納資料,發現信息資料間的關聯;最後綜合整理信息進行判斷,得出相應的結論。

(2)調查研究。學生應根據個人或小組集體設計的研究方案,按照確定的研究方法,選擇合適的地方進行調查,獲取調查結果。

(3)初步的交流。學生通過收集資料、調查研究得到的初步研究成果在小組內或同學之間充分交流,學會認識客觀事物,認真對待他人的意見和建議,正確地認識自我。

5、研究性學習對教師是一種全新的挑戰,使教師的角色發生了變化,從知識的權威到平等參與學生的研究,從知識的傳遞者到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組織者、指導者。老師指導作用該如何發揮?

答:在研究性學習實施過程中,教師要及時瞭解學生開展研究活動時遇到的困難以及他們的需要,注意觀察每一個學生在品德、能力、個性方面的發展,給予適時的鼓勵和指導,幫助他們建立自信並進一步提高學習積極性。

6、評價是研究性學習的重要環節,那麼,研究性學習應當如何評價?研究性學習的評價具有哪些特點?研究性學習的評價應當遵循哪些原則?

答:評價的內容與方式必須充分關注學習態度,重視學習的過程與方法,重視交流與合作,重視動手實踐。強調對知識技能的應用,強調學生親身參與探索性實踐活動並獲得感悟和體驗,強調學生的全員參與。因此,要採用形成性評價的方式,重視對過程的評價和在過程中的評價,重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自我評價和自我改進,使評價成為學生學會實踐和反思、發現自我、欣賞別人的過程;同時,要強調評價的激勵性,鼓勵學生髮揮自己的個性特長,施展自己的才能,努力形成激勵廣大學生積極進取、勇於創新的氛圍。

研究性學習評價的第一個特點是評價主體的多元化。第二個特點是評價內容的豐富性和靈活性。研究性學習評價的內容通常涉及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參與研究性學習活動的態度。二是在研究性學習活動中所獲得的體驗情況。三是學習和研究的方法、技能掌握情況。四是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發展情況。

研究性學習是學生在比較廣泛教育資料的背景下所開展自主的、開放的、探究式的學習活動。學校應從實際出發,充分利用學校圖書館、實驗室、計算機網絡以及具有專長的教師等校內現有教育資源。同時,要積極爭取社會各界的支持,開發和利用當地教育資源,包括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學術團體、專業技術部門(包括農村衫技術研究與推广部門)的人力資源和研究資源,為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創造條件。

對研究性學習的評價要強調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和評價方法、手段的多樣性,特別關注學生參與研究性學習活動的過程,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獲得的直接體驗,把對學生的評價與對學生的指導緊密結合起來。要通過評價鼓勵學生髮揮自己的個性特長,施展才能,學會尊重和欣賞他人,激勵學生積極進取,勇於創新。

開展研究性學習要求學生必須走出課堂、走出校門,積極地開展社會調查研究和實踐活動。學校必須加強組織和管理工作,對學生進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增強安全防範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同時,學校加強與學生家庭、社會相關部門的溝通和聯繫,共同負責學生在社會調查等實踐活動中的安全工作,確保學生的人身安全。

研究性學習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進行研究,並在研究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研究性學習與社會實踐、社區服務、勞動技術教育共同構成“綜合實踐活動”,作為必修課程列入《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劃(試驗修訂稿)》,幫助學校有效地實施研究性學習,落實課程計劃中的相關要求。

一、設置研究性學習的目的

設置研究性學習的目的在於改變學生以單純地接受教師傳授知識為主的學習方式,為學生構建開放的學習環境,提供多渠道獲取知識、並將學到的知識加以綜合應用於實踐機會,促使他們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和良好的學習策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當前,受傳統學科教學目標、內容、時間和教學方式的侷限,在學科教學中普遍地實施研究性學習尚有一定的困難。因此,將研究性學習作為一項特別設立的教學活動作為必修課納入《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劃(試驗修訂稿)》,將會逐步推進研究性學習的開展,並從制度上保障這一活動的深化,滿足學生在開放性的現實情境中主動探索研究,獲得親身體驗、培養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需要。

二、研究性學習的目標

1、獲得親身參與研究探索的體驗

學生通過自主參與類似於科學研究的學習活動,獲得親身體驗,逐步形成善於質疑、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努力求知的積極態度,產生積極情感,激發他們探索、創新的慾望。

2、培養髮現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

研究性學習通常圍繞着一個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展開。在學習的過程中,引導和鼓勵學生自主地發現和提出問題,設計解決問題的方案,收集和分析資料,調查研究,得出結論並進行成果交流活動,引導學生應用已有的知識與經驗,學習和掌握一些科學的研究方法,培養髮現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 本站 網整理該文章……

3、培養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研究性學習是一個開放的學習過程。在學習中,培養學生圍繞研究主題主動收集、加工處理和利用信息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通過研究性學習,要幫助學生學會利用多種有效手段、通過多種途徑取得信息,學會整理與歸納信息,學會判斷和識別信息的價值,並恰當的利用信息,來培養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能力。

4、學會分享與合作

合作的意識和能力,是現代人所應具備的基本素質。研究性學習的開展將努力創設有利於人和人溝通與合作的教育環境,使學生學會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創意及成果,發展樂於合作的團隊精神。

5、培養科學態度和科學道德 在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學生要認真、踏實的探究,實事求是地獲得結論,尊重他人想法和成果,養成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和不斷追求的進取精神,磨練不怕吃苦、勇於克服困難的意志品質。

6、培養對社會的責任心和使命感

在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通過實踐調查研究,學生要深入瞭解科學對於自然、社會與人類的意義與價值,學會關心國家和社會的進步,學會關注人類與環境和諧發展,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

三、研究性學習的特點

(一)開放性。研究性學習的內容不是特定的知識體系,而是來源於學生的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立足於研究、解決學生關注的一些社會問題或其他問題,涉及的範圍很廣泛。它可能是某學科的,也可能是多學科綜合、交叉的;可能偏重於實踐方面,也可能偏重於理論研究方面。

在同一主題下,由於個人興趣、經驗和研究活動的需要不同,研究視角的確定、研究目標的定位、切入口的選擇、研究過程的設計、研究方法、手段的運用以及結果的表達等可以各不相同,具有很大的靈活性,為學習者、指導者發揮個性特長和才能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從而形成了一個開放的學習過程。

(二)探究性。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學習的內容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自主確定研究課題;學習的方式不是被動地記憶,理解教師傳授的知識,而是敏鋭地發現問題,主動地提出問題,積極地尋求解決問題方法,探求結論的自主學習的過程。因此,研究性學習的課題,不宜由教師指定某個材料讓學生理解、記憶,而應引導、歸納、提出一些需要學習、探究的問題。

(三)實踐性。特別關注環境問題、現代科技對當代生活的影響以及與社會發展密切相關的重大問題。

四、研究性學習內容的選擇和設計

(一)因地制宜,發掘資源。選擇研究性學習的內容,要注意把對文獻資料的利用和對現實生活中“活”資料的利用結合起來。要引導學生充分關注當地自然環境,人文環境以及現實的生活環境,從中發現需要研究和解決的問題。把學生身邊的事作為研究性學習的內容,有助於提高各地學校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可行性,有利於培養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以及社會責任感,有利於學生在研究性學習活動中保持較強的探索動機和創造慾望。

(二)重視資料積累,提供共享機會。學習內容的開放性為學生的主動探究、自主參與和師生合作探求新知識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師生在研究性學習中所獲取的信息、採用的方法策略、得到的體驗和取得的成果,對於本人和他人,以及以後的各屆學生,都具有寶貴的啟示、借鑑作用。

(三)適應差異,發揮優勢。不同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在內容和方法上是有層次差異和類型區別的,因而在學習目標的確定上可以各有側重,在內容選擇上可以各有特點。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具體條件,自主選擇研究課題留有足夠的餘地。

五、研究性學習的實施

(一)研究性學習的實施類型

依據研究內容的不同,研究性學習的實施主要可以區分兩大類:課題研究類和項目(活動設計類)。

課題研究以認識和解決某一問題主要目的,具體包括調查研究、實驗研究、文獻研究等類型。

項目(活動)設計以解決一個比較複雜的操作問題為主要目的,一般包括社會性活動的設計和科技類項目的設計兩種類型。前者如一次環境保護活動的規劃,後者如某一設備、設施的製作、建設或改造的設計等。

一項專題的研究性學習活動,可以屬於一種類型,也可以包括多種研究類型。綜合性較強的專題,往往涉及多方面的研究內容,需要運用多種研究方法和手段,更需要參加者之間的工協作。

高中調研報告 篇17

一、問題提出

在絕大多數人的眼裏,數學是一門比較難學的學科。特別是新課程改革後,高中的數學新增加了很多內容,相當多的一部分學生向老師抱怨説數學課本的內容和知識點那麼多,老是記不住,學過就忘了。有的還説課本里的內容太簡單了,能看懂,但是到考試的時候不會做題,題目跟學過的知識點聯繫不起來。老師也説,想不明白明明很簡單的題目搞不懂為什麼學生不會做,教學相當的被動。高二是高中的一個重要的轉折點,為了更好地指導老師教學和學生學習數學,我們設計了一份關於高二數學的學習興趣,學習習慣,學習態度,學習信心和新課程改革的調查問卷。

二.調查研究

1)調查對象

針對文科和理科可能會出現不同的情況,我們對新會一中高二級(全級19個班,其中有4個實驗班,15個普通班)的部分學生進行了抽樣調查。為了調查結果更加客觀,我們抽取了高二級四個普通班中的一個物理班,一個生物班,一個地理班,兩個政治班共270人進行問卷調查。

2)調查結果和分析

(一)對待數學的興趣與態度

題目 選項 人數 百分比(%)

1.你覺得數學是怎樣的學科? 有趣的,有挑戰性的 116 42.80%

非常實用的 51 18.82%

枯燥無味的 43 15.87%

現實中難以用到的 61 22.51%

2.覺數學學習中那一個環節最難學? 概念 24 8.96%

規律的理解 97 36.19%

計算和應用 147 54.85%

3.喜歡數學,是由於什麼? 數學有趣 69 17.74%

數學與生活聯繫緊密,將來有很多地方可以用到 93 23.91%

數學有我想從事的事業和理想 45 11.57%

數學可以鍛鍊我的邏輯思維 151 38.82%

數學老師講課很精彩 31 7.97%

題目 選項 人數 百分比(%)

4.不喜歡數學,是由於什麼? 數學太難學啦 152 38.00%

以前沒學好,基礎不好 123 30.75%

數學跟我理想從事的方向太遠了 39 9.75%

數學沒有多大用處 32 8.00%

咱以前的數學老師不太怎麼樣 54 13.50%

從圖表可以看出來,42.80%的同學對數學用着濃厚的興趣,他們都認為數學是一門有趣,有挑戰性的學科。這對數學老師無形是一個鼓舞,大家都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證明數學相對於其他學科來説,自有吸引學生的特性,只要好好的引導, 適當的處理教材的內容,很多學生還是願意學,並且學好它的,但不可否認,由於數學理論性和邏輯性很強,教科書相對枯燥,在實際生活中難以用到,這也造成相當多的一部分學生不喜歡學數學,不過隨着新課程的改革,數學教科書的例子已經越來越多采用現實生活的例子,這對提高學生學數學的興趣有一定的幫助。

第二題,對於數學認為那個環節最難學,36.19%學生選了b——規律的理解,54.85%學生選了c——計算與應用。教科書只是簡單的講明概念,而規律的總結很少,有些更是總結得不夠合理,這就要求老師給學生們總結出一套適合學生認知程度的規律,講解透徹,並針對規律出一些相對應的練習加以鞏固。練習要從易到難,循序漸進,不僅要有簡單的應用,還要要有規律的變式應用。因為要學好數學沒有一定的練習是學不好的。有些學生的規律記得很熟,但是因為平常練得比較少,考試的時候稍微變一種形式或説法,他們就對題目無從下手了。這主要是平常對規律理解不透的結果。而對於計算和應用這一部分,一向是學生感到比較頭疼的環節。主要是學生數學建模的思想比較差,他們不知道怎樣把實際問題跟數學知識聯繫起來。所以老師在講課的時候應該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建模思想,講例題時不是僅僅講例題應該怎麼做就行了,而是講明為什麼這樣做,裏面運用到什麼知識點,以後遇到同種類型的題應該怎樣下筆,把整個例題講透,如果有時間,把題目稍微變通一下,讓學生做,並要他們比較題目的相同點和不同點,自己發現和總結規律。

學生對數學的興趣主要取決於學生自己的數學基礎。能否培養他們的興趣,這將對教學的成功與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影響學生學習數學興趣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學生本身的因素,也有老師的因素,也有課本本身的因素。

在調查中,對數學有興趣的學生,17.74%是因為“數學有趣”,23.91%是因為“數學與生活聯繫緊密,將來有很多地方可以用到”,11.57%的學生是因為覺得“數學有我想從事的事業和理想”, 38.82%的學生是因為感到“數學可以鍛鍊邏輯思維”,只有7.97%的學生是因為“老師講得好”才喜歡。調查的問卷中可以體現出,學生對數學是否感興趣,取決於能否讓學生感到數學有用和能否可以鍛鍊他們的邏輯思維。

對數學沒有興趣的學生, 38.00% 的學生認為“數學太難”,30.75%的學生是因為“以前沒學好,基礎不好”,9.75%的學生是因為數學跟自己理想從事的方向太遠了,只有8.00%的學生認為數學沒有多大用處,13.50%的學生回答是因為“老師教得不好”。因此,如何扭轉學生對數學的看法以至改變這種現狀,這將是教師必須認真對待的教學問題。這就要求教師備課要充分,上課語言要簡潔易懂,將課本的重難點講解透徹,把握到位;加強學生的基礎訓練,使學生對基礎知識做到融會貫通。

(二)對待數學教科書和作業的態度

題目 選項 人數 百分比(%)

5.是否有認真思考書中的“探究”? 很感興趣,做了 49 18.56%

沒什麼意思,老師講才做 194 73.48%

不做,只是抄 6 2.27%

從不過問 15 5.68%

6.你能獨立完成課後的“探究”問題嗎? 都能 21 7.81%

有時能 193 71.75%

都不懂 32 11.90%

都沒看過 23 8.55%

7.你會預先看數學書本或其他書籍嗎? 會 45 16.73%

視有趣程度而定 165 61.34%

從來沒有 59 21.93%

8.每上一節課,有沒有積極思考? 經常有 67 25.19%

有時有 191 71.80%

從來沒有 8 3.01%

9.你覺得數學作業難不難? 難 56 21.29%

一般 198 75.29%

容易 9 3.42%

10.如何對待書中的習題(除老師佈置的作業外) 基本上不看 42 15.67%

認真完成 47 17.54%

想看,但沒有時間 65 24.25%

有選擇的看 114 42.54%

11.你對書本中的“雲圖”和“思考”態度怎樣? 能認真閲讀思考,不懂就請教別人 80 29.85%

沒啥意思,不懂就算 48 17.91%

沒認真閲讀(老師講就看,不講不看) 126 47.01%

幾乎沒有讀過 14 5.22%

從圖表可以看出來,很多學生沒有注重課本知識,學習非常被動。對於課本里的思考題,有73.48%的學生覺得沒什麼意思,要老師講了才思考。而有5.68%的學生從來都不做,只在老師評講的時候把答案抄下去。不用説,肯定抄下去之後也不會看的,不求甚解。這樣老師講了一點效果也沒有,考試遇到相同類型甚至一模一樣的題目也不會做。所以改卷的時候,老師們老是想不明白這樣的題明明已經講了很多遍,為什麼還有那麼多的同學做不出來。而對於課後的探究題,有71.75%的學生會偶爾做一下,而只有7.81%的學生都能認真完成的,概率少的可憐,有高達11.90%的學生一點都不懂的。會預先看數學課本或相關書籍的只佔16.73%,視興趣而定的有61.34%,也就是説他們如果覺得某一節特別有趣或者突然心血來潮的時候會看一下數學書,那麼作為老師是不是要祈求他們有興趣的時間多一點呢?上課情況更是糟糕,上課有時思考的就佔了71.80%,也就是説有相當多的一部分人上數學課經常開小差的,所以造成有些學生有時沒有聽到解題的重點,所學的知識不夠連貫,串不起來。對於作業的難易程度,有75.29%的學生認為一般,也就是説一般都會做。一般作業題都是書本里的習題,跟例題差不多,難易幅度較小,但是居然有21.29%的學生認為是難的。也就是説有多於五分之一的學生對於書本的基本內容是不掌握或者是掌握得不夠好的。我想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他們上課不認真聽講是其中的一個原因,老師在課堂上的講解不夠透徹也是另外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吧!學生對於課後習題的態度也令數學老師捏一把冷汗,只有17.54%是認真完成的,人數少得可憐,而42.54%的是有選擇的看,有24.25%的是想看但沒時間的。對於沒有時間的學生我想可能是因為他們對課本不熟悉,花在做作業上的時間太多了。對於書本“雲圖”和“思考”有47.01%的學生是沒認真閲讀的。這對數學老師來説不能説不是一個沉重的打擊。

這是一間重點高中,情況尚且如此糟糕,如果是一般的高中,情況更是不堪設想。作為一個數學老師,真為現在的學生的數學前景感到擔憂。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是不是學校的功課太忙了,他們沒有時間做呢?這可能是其中的一個原因吧!因為隨着社會的發展,現在大搞素質教育,高中生要學的東西越來越多,課程越來越緊,能花在數學上的時間越來越少。但是更主要的是他們已經對老師產生了一種依賴的心理,心裏想着反正老師都會講的,到時抄就好了。動腦的機會就少了很多,學生獨立思考的邏輯思維能力越來越差。還有新課程改革,注重感性思維的培養,理性思維的鍛鍊相對減少了。那麼作為老師,我們應該怎樣改變這種現狀呢?我想主要可以從備課和課堂氣氛的調動入手。首先備課要充分,備課不僅要備例題,還要備一些有針對性有層次感的習題,吸引學生的興趣,整節課的內容要充實緊湊,讓學生覺得有一種課堂上能學到很多東西,不聽就會很浪費的感覺。數學是一門思維嚴謹的學科,理論性很強,沒有文科那樣來得生動,作為數學老師,應該儘量講得生動幽默一點,儘量把課堂氣氛搞得活潑一點,適當使用多媒體,提高他們的興趣。使他們從心裏上接受數學,喜歡數學。其次,還要對學生要求嚴格。每次佈置完作業後,都佈置剩下的習題要求他們做練習,不定時檢查。久而久之,學生形成了習慣,以後不佈置也會自覺做習題了。

(三)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歸納情況

題目 選項 人數 百分比(%)

12.你認為書中每一章小結一欄怎樣 比較有用,能幫助我總結 87 32.58%

有一點點用,但總結不夠 118 44.19%

有用,但是很難總結 28 10.49%

沒有感覺 34 12.73%

13.學完相關知識後,有沒有自己總結,形成自己的知識結構? 經常有 31 11.57%

有時有 164 61.19%

從來沒有 73 27.24%

由上表可以看出,絕大部分學生對書本中的小結都是持肯定的態度的,也就是説每一章的小結或多或少都會對學生有一定的幫助,但是我們應該怎樣去看待這個小結,怎樣去對待每一章或是每一個知識點的小結歸納,從第一組數據我們可以看到有32.58%的學生覺得書本中總結得還可以,有44.19%的學生覺得總結得不夠,有10.49%的學生覺得很難把這些總結轉化為自己的知識,還有12.73%的同學就是沒什麼感覺,而從第二組數據裏可以看到,能夠真正自己把知識總結出來又轉化為自己的知識的只有11.57%的同學,這也就意味着我們老師要在學完每一章或是每一個知識點之後幫學生總結歸納相關的知識,使之形成一個系統的知識結構,便於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四)學生對數學的學習習慣

題目 選項 人數 百分比(%)

14.你學習數學的方法是? 每天安排複習 11 4.23%

有課當天安排複習 41 15.77%

有時間就安排複習,沒有規律 159 61.15%

僅考試前複習 49 18.85%

由上表可以看出,目前絕大多數的高二學生在數學學習的時間安排上都不是那麼的有規律,每天都安排時間複習的學生幾乎是沒有,好像有一種“即興”學習的感覺,那也從另外一個方面反映了當前的中學生學習負擔比較重,他們不但需要學習數學這一科,還要學很多的科目,那我們應該怎樣來解決這個問題呢?首先就是要減輕學生的負擔, 實行真正的素質教學.其次就是要從學生方面加以突破,因為時間都是自己擠出來的,那就需要我們老師教會學生解題的方法以提高學生的解題速度。

(五)課外參考書的調查分析

題目 選項 人數 百分比(%)

15.還買過其他的數學參考書嗎? 有一兩本,且利用過 101 37.83%

有,但是沒有利用過 85 31.84%

幾乎沒有,僅老師和教材講的已經足夠 81 30.34%

16.參考書的來源 自己買,用以補充老師.教材的不足,常用 59 22.18%

集體買.多用之 175 65.79%

父母買,少用之 15 5.64%

能有課後答案才重要 17 6.39%

17.你對你們數學所用的“世紀金榜”的態度怎樣? 認真閲讀,自己爭取時間完成 55 20.75%

置之不理 15 5.66%

在老師的督促下才做 61 23.02%

很想做但時間不夠,題目相對難 134 50.57%

由上表可以看到,買過一兩本並且利用過參考書的學生只有37.83%,而認為老師和教材講的已經足夠和幾乎不利用參考書的竟然佔總人數的62.18%!其中,有22.18%的學生是自己去買參考書來補充教材的不足和開闊自己的見識的;有65.79%的學生主要靠集體訂閲或教師推薦的方式去購買參考書的,並且還經常根據課程的進度完成相應的習題。上述這兩種情況在如何面對《世紀金榜》的態度時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只有20.75%的學生是自己認真閲讀,爭取時間獨立完成的;而高達50.57%的學生都表示很想做但時間不夠和題目相對很難……

教材是學生學習的根本,參考書是輔助學生學習的重要手段之一。所以,在如何處理參考書的問題上應因人而異。對那些學習成績較差、基礎薄弱的學生來説,我們不能一味的強調參考書的重要性,而應該讓其從教材做起,只有吃透了教材,掌握了最基本的東西,這樣才能逐漸形成系統的數學思維;對那些學習有餘力的學生,應重點引導其根據課程的進度及時完成一定量、一定難度的課外習題,這對鍛鍊思維的嚴密性和完善知識的系統性將起到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師的首要任務是將學生的情況瞭解清楚,再嚴格要求優等生,爭取廣泛的中等生,重點輔導後進生,因材施教,這樣每一位學生的成績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18.與舊的教材相比,新教材更加貼近生活,更注重知識的應用,你有什麼看法? 激發我對學習的興趣 47 17.80%

知識跨度大,難掌握 122 46.21%

過於感性,減弱了知識的嚴密性 24 9.09%

對新舊教材沒什麼認識 71 26.89%

由上表可以看出,絕大多數的學生都選擇了b或d項,而選擇了a和c項的學生只佔了總人數的26.89%。這説明了,學生在對新舊教材選材的方向、內容的變化等方面的關注、瞭解的程度不是很高,以至很難“激發了對數學的興趣”和“對新舊教材沒什麼認識”;而面對課本環節之間的聯繫、內容跨度的變化則是深有體會的。調查結果研究表明,學生在將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遇到了很大的難題,簡單的説,學生是在處理如何構建數學模型的問題上感到很棘手,而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是高中數學新課標的要求之一。如何提高學生數學建模能力的問題,這將是每一位高中數學教師必須正視和急需解決的難題。所以,教師應該注意和學生一起探討數學概念、公式、定理、法則的提出過程,知識的形成發展過程,解題思路的探索過程,解題方法和規律的概括過程,並圍繞過程重點培養學生的運算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應用數學的意識。

(七)學生對學好數學的信心

題目 選項 人數 百分比(%)

19.你對接下來學好數學有沒有信心? 有信心,因為我的數學基礎還可以 83 31.44%

有信心,因為我對數學有興趣 90 34.09%

沒有信心,我的基礎不好 40 15.15%

沒有信心,我感覺自己的理科思維不行 51 19.32%

由表中可以看出,目前65.53%的高二學生在對學好數學都是具有一定的信心,在這一部分學生當中,大概一半是因為自己的數學基礎還可以而具有一定的信心,另一半是因為自己對數學感興趣而有信心。有信心學習才有動力,信心是學好數學的好老師。調查結果表明高二學生對學好數學是否具有信心主要取決於其數學基礎的厚薄,故這種態度很難產生恆久的學習動力,尤其是對那些數學成績較差的學生來説,這更是導致他們對數學的興趣日益遞減以至開始厭惡數學的主要根源。這樣勢必會影響整個學習過程的運轉,以至於阻礙學習成績的提高。因此,教師在提高學生數學成績的時候,首先應該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其思想的不足並加以改正,其次還要經常和他們聊天以瞭解其思想的變化,並及時給以鼓勵和幫助。

三.小結

調查問卷主要反映出以下幾個問題:

(1)相當多的一部分學生喜歡數學,覺得數學是有趣的一門學科,但是學起來覺得有一定的難度。

(2)相當多的學生不注重課本知識,課後少做習題,甚至不做習題。

(3)沒有形成良好的學習數學的習慣,基本沒有做到課前預習,課堂上認真聽課,課後複習的學習三步曲。

(4)由於種種原因,學生上課聽課的質量不高。

(5)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不夠高,效率不高。

(6)沒有形成系統的學習習慣,不善於總結,歸納出一套自己的學習數學的方法。

(7)新課程標準的課本知識跳躍性大,習題難度大,內容多,學生難以消化吸收。

四、建議

針對目前高二學生的數學學習現狀,為了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教師必須幫助學生完善學習過程。

(1)教師要指導學生進行預習,使他們養成每節新課前都要進行預習的習慣,從而瞭解下節課教師上課的內容提高聽課效率。

(2)教師要指導學生採用科學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要培養學生課後先看書再完成作業的學習習慣,真正理解上節課老師所講的內容,再運用掌握的知識去完成作業加以鞏固,使每個學生都能自覺地採用科學的方法進行學習。

(3)教師要採用適當的方法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使學生做到對老師批改的作業要及時瞭解,對做錯的題目要認真、及時訂正。同時要培養學生養成嚴謹的學習態度,杜絕“治標不治本”的訂正方法。對於學習中出現的問題要認真思考,決不輕易放過。

(4)教師要指導學生養成系統複習的學習習慣。只有這樣,才能在各種測驗中臨危不懼,瀟灑應對。靠臨時“抱佛腳”去應付測驗是無法真正提高學習成績的。

(5)教師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動機,從思想上扭轉部分學生的觀念,幫助他們培養良好的學習動機,使他們能主動養成積極的學習。

(6)教師應探索新課程教學模式,積極穩妥推進新課程改革。

高中調研報告 篇18

研究性學習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進行研究, 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並在研究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研究性學習與社會實踐、社區服務、勞動技術教育共同構成“綜合實踐活動”,作為必修課程列入《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劃(試驗修訂稿)》。

一、問題的提出

1.背景

經濟的全球化,知識經濟時代的臨近,對創造性人才,對勞動者的創新精神提出了前所未有的緊迫要求。第三次“全教會”着眼於提高國民素質,增強綜合國力的高度,明確指出:“實施素質教育,就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受諸多因素制約,課程改革可以視為舉措之一。各門課程的實施都應當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這是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宏觀背景。

教育界內部對課程改革的探討始終是教育改革的一個熱點。我國的課程建設曾受到國際課程整合理論的兒童中心(杜威)、結構中心(布魯納)和人本主義的認知--情意整合論等流派的影響,20世紀90年代經過廣泛的實踐,確立了三大板塊課程,即:必修課+選修課+活動課。儘管這三個板塊的劃分在邏輯上還顯得不夠清晰,但它在實際運作中卻是簡便易行的。另一種劃分是按課程設置權限分為:國家課程十地方課程十校本課程三個板塊。這兩種劃分課程的表述,都是從課程外在的、外顯的屬性來進行的。90年代末,人們愈加重視在課程的內涵上進行挖掘,提出應注重課程三性,即:基礎性、拓展性、研究性。以課程改革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實踐為基礎,研究性學習課程的出現可以説是應運而生,這是開展研究性學習的中觀背景。

校本課程的開發,是課程改革中較為活躍的一塊園地。多樣的校本課程,如培養興趣愛好和發展個性特長的,以及品德類、心理類、科技類、人文類、休閒類等。校本課程的深度開發向何處去?研究性學習課程確是一個理性的價值方向,這是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微觀背景。

2.為什麼要提出研究性學習

(1)實施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素質教育,重要的着眼點是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學生知識的獲得、能力的提高、行為習慣的養成,歸根到底是學生學習的結果。所以,學校教育需要關注的重要問題是要讓我們的學生形成怎樣的學習方式。在原有教育、教學條件下,許多學生的學習偏重於機械記憶、淺層理解和簡單應用,僅僅立足於被動地接受教師的知識傳輸。這種學習方式十分不利於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針對這一狀況,當前教學改革的一個重點是通過教學目標、內容和途徑方法調整,幫助學生改變原有的單純接受式的學習方式,在開展有效的接受學習的同時,形成一種對知識進行主動探求,並重視實際問題解決的主動積極的學習方式。

在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起了組織、指導作用,在時間安排上更多的是學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學習活動。這樣的教學活動顯然與被動接受教師知識傳輸的學習方式不同,對於學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的培養也較為有利。

(2)一種新的學習方式的掌握和運用,需要依託相應的課程載體。

只要教學處理得當,原有的課程內容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支持學生研究性學習的展開。我們的許多優秀教師,正是在原先的學科課程教學中,既有效地指導學生掌握了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又培養了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探究的意識和能力。因此,在各科教學中重視學生探究精神和能力的培養,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而且,如果能在各科教學中都做到既打好基礎,又培養創新精神,那是教學上的很高境界。但是,從目前情況看,更廣泛做到這一點還有困難。

第一,相當一部分教師的傳統教學觀念和教學行為形成定勢,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條件變化不大的情況下,要實現教學行為方式的重大轉變從而指導學生改變學習方式,需要有一個較長過程。

第二,基礎性課程的教學中,如何處理好“打基礎”(進行基礎知識教學和基本技能訓練)與培養探究能力、創新精神的關係,對於大多數教師來説,都是一個有待解決的新課題。

因而,如果能開發出一種新的課程類型,它的實施主要地採取研究性學習方式,那麼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教師教學觀念和教學方式的改變,就會比較容易實現。

(3)原有的活動課實踐的發展需要新的生長點。

近年來,活動課作為一種與學科課程相區別又相補充的課程類型,在學校教育中廣泛實施,為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拓展了極其重要的陣地。活動課的內容和形式豐富多樣,很受學生歡迎。但是在實踐中,已有的活動課較多的還是着眼於學科教學內容的深化與拓展的知識類活動課,着眼於培養生活、職業技能和動手能力的技藝類活動課,着眼於陶治性情、健體強身的文體類活動課等。普通高中的活動課相比,它應提高在何處?如何實現活動課在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上的獨特的作用?這些都是有待於解決的問題。綜合實踐活動板塊中研究性學習的設置,為高中階段活動課實踐的發展和水平的提升,找到了一個新的生長點。

(4)每一個高中生都具有發展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的很大潛能。

以前也有不少科技小組,學生們在指導教師引導下,開展研究探索活動,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但這些小組往往只有少數成績優秀的學生能夠參加。我們能否為全體同學提供這種開放性研究活動的機會?已有的實踐經驗表明,每個高中生都具有充分的發展潛能,學習成績差的同學探索慾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不見得就比別人差。

(5)各地學校都有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的可能性。

研究性學習強調要結合學生生活和社會生活實際選擇研究專題,同時要充分利用本校、本地的各種教育資源。各地學校的內、外部條件雖然有較大的差異,但都具有可供開發、利用的教育資源,學生也都能從本地實際出發,尋找到他們感興趣和有探究價值的問題。從某種意義上説,越是困難的地區,對培養學生應用所學知識研究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和能力的需求越是迫切。

(6)有助於改變教師的教育觀念和教育行為。

3.設置研究性學習的目的

實施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素質教育,關鍵是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設置研究性學習的目的在於改變學生以單純地接受教師傳授知識為主的學習方式,為學生構建開放的學習環境,提供多渠道獲取知識、並將學到的知識加以綜合應用於實踐的機會,促進他們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和良好的學習策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要求教師的教育觀念和教學行為也必須發生轉變。在研究性學習中,教師將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組織者和指導者。教師在參與指導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必須不斷地吸納新知識,更新自身的知識結構,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並建立新型的師生關係。

當前,受傳統學科教學目標、內容、時間和教學方式的侷限,在學科教學中普遍地實施研究性學習尚有一定的困難。因此,將研究性學習作為一項特別設立的教學活動作為必修課納入《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劃(試驗修訂稿)》,將會逐步推進研究性學習的開展,並從制度上保障這一活動的深化,滿足學生在開放性的現實情境中主動探索研究、獲得親身體驗、培養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需要。

二、研究性學習的特點

研究性學習具有開放性、探究性和實踐性的特點,是師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學習過程,是師生圍繞着解決問題共同完成研究內容的確定、方法的選擇以及為解決問題相互合作和交流的過程。

1.開放性

研究性學習的內容不是特定的知識體系,而是來源於學生的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立足於研究、解決學生關注的一些社會問題或其他問題,涉及的範圍很廣泛。它可能是某學科的,也可能是多學科綜合、交叉的;可能偏重於實踐方法,也可能偏重於理論研究方面。

在同一主題下,由於個人興趣、經驗和研究活動的需要不同,研究視角的確定、研究目標的定位、切人口的選擇、研究過程的設計、研究方法、手段的運用以及結果的表達等可以各不相同,具有很大的靈活性,為學習者、指導者發揮個性特長和才能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從而形成一個開放的學習過程。

“研究型”課程,要求學生在確定課題後,通過媒體、網絡、書刊等渠道,收集信息,加以篩選,開展社會調研,選用合理的研究方法,得出自己的結論,從而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科學精神和實踐能力。它的最大特點是教學的開放性。

(1)教學內容是開放的。天文地理、古今中外,只要是學生感興趣的題目,並有一定的可行性,都可作為研究課題。

(2)教學空間是開放的。強調理論聯繫實際,強調活動、體驗的作用。學習地點不再限於教室、實驗室和圖書館,要走出校門進行社會實踐;實地勘察取證、走訪專家、收集信息等等。

(3)學習方法、思維方式是開放的。針對不同目標,選擇與之適應的學習形式,如問題探討、課題設計、實驗操作、社會調查等。要綜合運用多門學科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了,思維方式從平面到立體,從單一到多元,從靜態發展到動態,從被動發展到主動,從封閉到開放。

(4)收集信息的渠道是開放的。不是單純從課本和參考書獲取信息,而是從講座、因特網、媒體、人際交流等各種渠道收集信息。

(5)師生關係是開放的。學生在研究中始終處於主動的地位,教師扮演着知道者、合作者、服務者的角色。提倡師生的辯論,鼓勵學生敢於否定。

2.探究性

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學習的內容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自主確定的研究課題:學習的方式不是被動地記憶、理解教師傳授的知識,而是敏鋭地發現問題,主動地提出問題,積極地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探求結論的自主學習的過程。因此,研究性學習的課題,不宜由教師指定某個材料讓學生理解、記憶,而應引導、歸納、呈現一些需要學習、探究的問題。這個問題可以由展示一個案例、介紹某些背景或創設一種情景引出,也可以直接提出。可以自教師提出,也可以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和提出。要鼓勵學生自主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並自己得出結論。

3.實踐性

研究位學習強調理論與社會、科學和生活實際的聯繫,特別關注環境問題、現代科技對當代生活的影響以及社會發展密切相關的重大問題。要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生活,親身參與社會實踐性活動。同時研究性學習的設計與實施應為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提供條件和可能。

三、研究性學習的目標

1.研究性學習的目標定位

研究性學習特別注重學生的創新精神和社會性實踐活動,它的目標定位與一般的學科教學目標既有一定聯繫,又有較大的差異。具體強調的是:

(1)培養收集和處理的信息能力。

從認知心理學信息加工理論的角度看,學生開展學習的過程,實質上就是信息處理的過程。與以記憶、理解為目標的一般學習方式相比,研究性學習過程圍繞着一個需要研究解決的問題展開,以解決問題和表達、交流為結束。就研究性學習的過程而言,需要培養學生髮現和提出問題的能力,提出解決問題設想的能力,收集資料的能力,分析資料和得出結論的能力,以及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並要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學會利用多種有效手段,通過多種途徑獲取信息其中,在一個開放性環境中學生自主、主動懼和加工處理信息能力的培養是個關鍵。

學習總結報告 ·學習工作報告 ·公司學習報告 ·交流學習報告 ·出差學習報告

(2)發展創新精神,獲得親自參與研究探索的積極體驗。

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也是情感活動的過程。一般而言,學生通過研究性學習所獲得的成果,絕大多數只能是在自己或周圍同學現有基礎上的創新,還不大可能達到科學發現水平。研究性學習強調通過讓學生自主參與、積極參與類似於科學家探索的活動,獲得體驗,逐步形成一種在日常學習與生活中喜愛質疑、樂於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傾向。

(3)學會溝通與合作。

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都是人們合作探索的結果,社會的人文精神弘揚也把樂於合作、善於合作作為重要的基石。但是在以往的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合作精神的機會並不多,且較多停留在口頭引導鼓勵的層面,弄得不好,很多還是説教。研究性學習的過程,正是一個人際溝通與合作的過程,為了完成研究任務,一般都離不開課題組內的合作以及與課程組外人士(如指導教師、社會力量、研究對象)的溝通合作。所以,研究性學習也把學會合作作為重要的目標。

(4)培養科學態度和科學道德。

創新精神培養只有同科學態度、科學道德的培養統一起來,才會真正形成對社會、對個人發展有價值的結果。已有的實踐告訴我們,同學們參與課題研究是饒有興趣的,但是在實施過程中幾乎都會碰到各種問題和困難。學生要在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學會從實際出發,通過認真踏實的探究,求得結論的獲得,並懂得尊重他人的成果。

(5)發展對社會的責任心和使命感。

聯繫社會實際開展研究活動,為學生的社會責任心和使命感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在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學生不但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創造性和認知能力,而且還要學會關心社會的進步、祖國的前途、人類的命運、經濟的發展、環境的保護,爭取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昇華。

(6)激活各種學習中的知識儲存,嘗試相關知識的綜合運用。

高中學生已經具備了多門學科的知識積累,為他們今後的發展打下了有利的基礎。但是,如果讓這些知識長期處在相互分割和備用的狀況之中,它們就會被遺忘,就會逐漸推動可能發揮的效用。研究性學生的重要目標是在綜合運用中提高各科知識的價值。

從研究性學習的上述目標看,它對於實施以德育為核心、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素質教育具有重要的積極意義,對於學生從事各門各學科的學習、打好基礎、掌握方法、提高能力、培養積極性都是大有好處的。

2.研究性學習的目標

研究性學習強調對所學知識、技能的實際運用,注重學習的過程和學生的實踐與體驗。需要注重以下幾項具體目標:

(1)獲取親身參與研究探索的體驗

研究性學習強調學生通過自主參與類似於科學研究的學習活動,獲得親身體驗,逐步形成善於質疑、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努力求知的積極態度,產生積極情感,激發他們探索、創新的慾望。

(2)培養髮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研究位學習通常圍繞一個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展開。在學習的過程中,通過引導和鼓勵學生自主地發現和提出問題,設計解決問題的方案,收集和分析資料,調查研究,得出結論並進行成果交流活動,引導學生應用已有的知識與經驗,學習和掌握一些科學的研究方法,培養髮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培養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研究性學習是一個開放的學習過程。在學習中,培養學生圍繞研究主題主動收集、加工處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通過研究性學習,要幫助學生學會利用多種有效手段、通過多種途徑獲取信息,學會整理與歸納信息,學會判斷和識別信息的價值,並恰當的利用信息,以培養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4)學會分享與合作

合作的意識和能力,是現代人所應具備的基本素質。研究位學習的開展將努力創設有利於人際溝通與合作的教育環境,使學生學會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創意及成果,發展樂於合作的團隊精神。

(5)培養科學態度和科學道德

在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學生要認真、踏實的探究,實事求是地獲得結論,尊重他人想法和成果,養成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和不斷追求的進取精神,磨練不怕吃苦、勇於克服困難的意志品質。

(6)培養對社會的責任心和使命感

在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通過社會實踐和調查研究,學生要深入瞭解科學對於自然、社會與人類的意義與價值,學會關心國家和社會的進步,學會關注人類與環境和諧發展,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

3.研究性學習與高效的學習

“後工業社會”將會給教育提出什麼要求?現在有兩條思路:一條思路是“高效的學習”。這條思路的基本假設是:運用先進的學習方法,可以充分開發人的學習潛能,學習方式的革命將成倍,甚至十倍、百倍地提高人的學習速度。因此,在當今知識爆炸的時代,應該特點重視學習方法的學習,包括各種快速閲讀法、記憶法、思維技巧以及多媒體技術的運用。

另一種思路是“研究性學習”。這條思路的基本觀點是:培養人的創造能力和創新意識是信息時代學校教育的核心,而創造能力培養的關鍵是對信息的處理能力;因此,應該提供研究性的學習,即在教學過程中創設一種類似科學研究的情境和途徑,讓學生通過主動的探索、發現和體驗,學會對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斷,從而增進思考力和創造力。

上述兩種思路對信息時代的學習方式作出了各自的解釋,但從兩種學習方式所藴含的教育理念及其教學實踐來看,二者之間卻存在着很大的差異。

所謂高效的學習,十分重視學習方法的學習,其主要目的是提高學習的效率。它強調“授人以漁”,但實際上並不關心打到的是什麼“魚”。高效的學習所追求的,首先是掌握知識的量而不是質。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工業時代注重單位時間效率的觀念。

與高效的學習相比,研究性學習更關心學習的過程,而不是結果。研究性學習也講求方法,但它較少強調學習知識的技能和方法,而更關注培養思維能力、特別是創造性思維能力的方法和途徑。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學習者關鍵是能否對所學知識有所選擇、判斷、解釋、運用,從而有所發現、有所創造。換句話説,研究性學習的過程本身也就是它所追求的結果。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看,學習可以分為三個層次:一是概念的學習,通過概念來了解事物的性質;二是規則的學習,懂得概念與概念之間的聯繫;三是問題解決的學習,即運用概念和規則來解決實際問題。研究性學習主要是第三層次的學習,其目的是發展運用科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是它與一般的知識、技能學習的根本區別。

研究性學習與高效的學習並不是對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但從學校教育的時代特徵來看,研究性學習無疑應該是信息時代中占主導地位的學習方式。特別是在當前我國基礎教育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的大背景下,倡導和探索中國小生的研究性學習更有着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未來的教學組織形式將是研究性學習加上個別化的集體教學,並將成為21世紀學校教育中教學形式的主要特徵。

四、研究性學習的心理學基礎

認知學習理論和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從科學主義和人文主義的角度,奠定了研究性學習理論的基礎。研究性學習觀具有科學性、主體性、探索性、創新性的基本特點,具體描述如下:

研究性學習觀是建立在現代學習理論基礎上的科學學習觀,學習過程是積極的有意義學習過程。

從學生生理心理特點來看,學生有探究和創造的潛能,研究性學習本身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動機以及求知慾。

研究性學習重視運用科學的認知方式和策略,尊重學生學習的認知規律。

研究性學習關注知識表徵,認知結構的發展及問題解決。

研究性學習不僅在於獲得問題解決的結果,更注重學習創造性與主體性人格培養,並以此作為研究性學習的主要目的。

學習心理學家在提出研究性學習理論的同時,也探索了研究性學習的操作模式,具有代表性的操作模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1.接受學習和發現學習相結合的模式

布魯納發展發現學習模式,這種學習模式已形成了一種發現式教學方法羣;奧蘇貝爾用有意義學習的觀點巧妙地結合了學習過程中的發現與接受。發現學習和接受學習相結合的學習模式,與研究性學習觀是相一致的。

2.研究性學習的建構主義模式

建構主義由皮亞傑的結構的觀點發展而來。研究性學習的建構主義學習模式,把研究性學習分為三個階段,即衝突階段、建構階段和應用階段。研究性學習的建構主義學習模式,重視學生在知識內化過程中探索研究的作用,重視教學過程中有關問題情景的創設,重視知識結構的更新,因而在學科教學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3.研究性學習的問題解決模式

研究性學習的問題解決模式建立在認知心理學理論的基礎上。問題解決模式認為研究性學習即是對學習問題的解決過程,學生是主動的信息加工者,問題解決是對問題空間的搜索。因此,研究性學習過程有這樣三個基本特徵:目的指向性。學生學習是有目的的過程,最終要達到某個終結狀態;認知操作。學生的學習依賴於一定的學習與思維策略,並依此來進行一系列的認知操作;操作序列。學習活動包括一系列的心理過程和系列。

研究性學習的問題解決模式把學習過程分為三個階段:問題表徵階段;策略選擇階段;反思結果階段。

研究性學習的問題解決模式,實際上把學習過程與科學研究過程相比較,認為學習方法與科學研究方法具有相似之處。近年來這一學習模式倍受關注。

4.研究性學習的創造性模式

研究性學習的創造模式,強調了學生在研究性學習中的這樣一些過程。問題情景的探索過程。智力與思維方式的弘揚過程。元認知監控過程。

創造性學習模式已被廣泛地應用於數學、自然、音樂等學科教學中,這種學習模式不僅有利於發掘學生的學習潛能,而且有利於學生的人格發展,有利於貫徹研究性學習觀,因而是一種具有生命力的學習模式。

研究性學習是廣義的問題解決過程,這個過程包括三個層次的學習過程:問題解決的知識表徵過程;問題解決的認知過程;創造性解決問題過程。

研究性學習模式在形式上具有各自的特色,但從心理結構來分析,均應包括以上所論及的心理結構。

五、研究性學習的內容

1.開放性是研究性學習內容選擇上的主要特點

第一,研究性學習的內容所涉及的面可以相當廣泛,既可以是屬於傳統學科的,也可以是屬於新興學科的;既可以是科學方面的,也可以是人文方面的;既可以是單科性的,也可以是多學科綜合、交叉的;既可以偏重於社會實踐的,又可以偏重於文獻研究或思辨的。

第二,在同一主題下,研究視角的定位、研究目標的確定、切入口的選擇、過程的設計、方法手段的運用以及結果的表達等,均有相當大的靈活度,留有展示學習者、指導者個性特長和發揮才能的足夠空間。

2.問題性是研究性學習內容呈現的主要方式

在研究性學習活動中,指導者通常不是提供一篇教材,讓學生理解、記憶,而是呈現一個需要學習、探究的問題(專題或課題)。這個問題可以由展示一個案例、介紹某些背景或創設一種情景引出,也可以直接提出;可以由教師提出,也可以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和提出。

3.綜合性、社會性和實踐性是研究學習內容選擇和組織時應該重視的幾個方面

為了較好地實現研究性學習的目標,針對我國原有中學課程內容的不足,研究性學習的內容選擇和組織需要重視以下幾個要求:

(1)綜合性,即圍繞某個專題組織多方面或跨學科的知識內容,以利於知識的融會貫通和多角度、多層面地思考問題;

(2)社會性,即加強理論知識與社會生活實際的聯繫,特別關注與人類生存、社會發展密切相關的重大問題,注意開發社區資源;

(3)實踐性,即在學習間接經驗的同時,提供學習直接經驗並在探究實踐中獲得積極情感體驗的途徑與機會。

4.研究性學習的層次差異性

學生參與研究性學習是有層次差異和類型區別的,因而在目標定位上可以各有側重,在內容選擇上所體現的特點上也可以有所不同。有的專題所涉及的內容綜合程度高、與社會生活實際聯繫緊,有的則可能較偏向於單科性、學術性。另外,教師在日常的各科教學中注重引導學生通過主動探究,解決一些開放性的問題,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研究性學習的性質,對於提高課堂教學的水平具有重要的意義。

5.研究性學習的重點

研究性學習課程的重點即為素質教育的重點: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對於中學生而言,創新更多的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探索精神,發現新事物、掌握新方法的強烈願望以及運用已有知識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能力。創新是有層次的,這裏所討論的創新不同於科學家和藝術家的創新。研究性學習課程的重要任務就是要通過本課程的實施對學生加以教育和影響。立足於學生的發展,體現主體性,發展學生豐富的個性;具有針對性,適應不同年齡學生的水平和需要;具有時代特色,能夠及時反映人類最新文明成果;為學生思考、探索、發現和創新提供最大的空間。目的是使他們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能夠善於發現和認識有意義的新知識、新事物、新方法,掌握其中藴含的基本規律,並具備相應的能力,為將來成為創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質基礎。研究性學習課程從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出發,一方面應組織學生動口、動手、動腦,搞小發明、小製作,開展思維訓練,但更重要的一方面是為學生的成才提供一個有利於學生創新和實踐的"土壤"及良好的氛圍,從而提升學生對自身的價值追求。

6.研究性學習內容的選擇和設計

(1)因地制宜,發掘資源。選擇研究性學習的內容,要注意把對文獻資料的利用和對現實生活中"活"資料的利用結合起來c要引導學生充分關注當地自然環繞、人文環繞以及現實的生產、生活,關注其賴以生存與發展的鄉土和自己的生活環境,從中發現需要研究和解決的問題。把學生身邊的事作為研究性學習的內容,有助於提高各地學校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可行性,有利於培養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以及社會責任感,有利於學生在研究性學習活動中保持較強的探索動機和創造慾望。

(2)重視資料積累,提供共享機會。學習內容的開放性為學生的主動探究、自主參與和師生合作探求新知識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師生在研究位學習中所獲取的信息,採用的方法策略、得到的體驗和取得的成果,對虧本人和他人,對於以後的各屆學生,都具有寶貴的啟示、借鑑作用。將這些資料積累起來,成為廣大師生共享並能加以利用的學習資源,是學校進行研究性學習課程建設的重要途徑。

(3)適應差異,發揮優勢。不同地區、不同類型學校和不同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在內容和方法上是有層次差異和類型區別的,因而在學習目標的確定上可以各有側重,在內容選擇上可以各有特點。學校應根據自身的傳統優勢和校內外教育資源的狀況,形成有地區和學校特點的研究性學習內容,同時為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具體條件,自主選擇研究課題留有足夠的餘地。另外,教師要在日常的各科教學中,結合教學內容,注重引導學生通過主動探究,解決一些開放性的問題,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研究性學習的價值與性質,對於提高學科教學水平也具有積極的意義。

六.研究性學習的實施

在開展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的角色都具有新的特點,教育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以及師生互動的形式都要發生較大變化。

(一)研究性學習的實施類型

1.依據研究內容的不同,研究性學習的實施主要可以區分為兩大類,課題研究類和項目(活動)設計類。

課題研究以認識和解決某一問題為主要目的,具體包括調查研究、實驗研究、文獻研究等類型。

項目(活動)設計以解決一個比較複雜的操作問題為主要目的,一般包括社會性活動的設計和科技類項目的設計兩種類型。前者如一次環境保護活動的策劃,後者如某一設備、設施的製作、建設或改造的設計等。

一項專題的研究性學習活動,可以屬於一種類型,也可以包括多種研究類型。綜合性較強的專題,往往涉及多方面的研究內容,需要運用多種耕究方法和手段,更需要參加者之間的分工協作。

2.研究性學習的組織形式主要有三種類型:小組合作研究、個人獨立研究、個人研究與全班集體討論相結合。

(1)小組合作研究是經常採用的組織形式,學生一般由3-6人組成課題組,聘請有一定專長的成人(如本校教師、校外人士等)為指導教師。研究過程中,課題組成員各有獨立的任務,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各展所長,協作互補。

(2)個人獨立研究可以採用"開放式長作業"形式,即先由教師向全班學生布置研究性學習任務,可以提出一個綜合性的研究專題,也可以不確定範圍,由每個學生自定具體題目,並各自相對獨立地開展研究活動,用幾個月至半年時間完成研究性學習作業。

(3)採用個人研究與全班集體討論相結合的形式。全班同學需要圍繞同一個研究主題,各自蒐集資料、開展探究活動、取得結論或形成觀點。再通過全班集體討論或辯論,分享初步的研究成果,由此推動同學們在各自原有基礎上深化研究,之後或進入第二輪研討,或就此完成各自的論文。

(二)研究性學習實施的一般程序

研究性學習的實施一般可分三個階段:進入問題情境階段、實踐體驗階段和表達交流階段。在學習進行的過程中這三個階段並不是截然分開的,而是相互交叉和交互推進的。

1.進入問題情境階段

本階段要求師生共同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一般可以開設講座、組織參觀訪問等。目的在於做好背景知識的鋪墊,調動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經驗。然後經過討論,提出核心問題,誘發學生探究的動機。在此基礎上確定研究範圍或研究題目。

同時,教師應幫助學生通過蒐集相關資料,瞭解有關研究題目的知識水平,該題目中隱含的爭議性的問題,使學生從多個角度認識、'分析問題。在此基礎上,學生可以建立研究小組,共同討論和確定具體的研究方案,包括確定合適的研究方法、如何收集可能獲得的信息、準備調查研究所要求的技能、可能採取的行動和可能得到的結果。在此過程中,學生要反思所確定的研究問題是否合適,是否需要改變問題。

2.實踐體驗階段

在確定需要研究解決的問題以後,學生進入具體解決問題的過程,通過實踐、體驗,形成一定的觀念、態度,掌握一定的方法。本階段,實踐、體驗的內容包括:

(1)蒐集和分析信息資料。學生應瞭解和學習收集資料的方法,掌握訪談、上網、查閲書刊雜誌、問卷等獲取資料的方式,並選擇有效方式獲取所需要的信息資料;要學會判斷信息資料的真偽、優劣,識別對本課題研究具有重要關聯的有價值的資料,淘汰邊緣資料;學會有條理、有邏輯地整理與歸納資料,得出相應的結論。這時要反思所得結論是否充分地回答了要研究的問題,是否有必要採取其他方法獲取證據以支持所得結論。

(2)調查研究。學生應根據個人或小組集體設計的研究方案,按照確定的研究方法,選擇合適的地方進行調查,獲取調查結果。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應如實記載調查中所獲得的基本信息,形成記錄實踐過程的文字、音像、製作等多種形式的"作品",同時要學會從各種調研結果、實驗、信息資料中歸納出解決問題的重要思路或觀點,並反思是否獲得足以支持研究結論的證據,是否還存在其他解釋的可能。

(3)初步的交流。學生通過收集資料、調查研究得到的初步研究成果在小組內或個人之間充分交流,學會認識客觀事物,認真對待他人意見和建議,正確地認識自我,並逐步豐富個人的研究成果,培養科學精神與科學態度。

3.表達和交流階段

在這一階段,學生要將取得的收穫進行歸納整理、總結提煉,形成書面材料和口頭報告材料。成果的表達方式要提倡多樣化,除了按一定要求撰寫實驗報告、調查報告以外,還可以採取開辯論會、研討會、搞展板、出牆報、編刊物(包括電子刊物)等方式,同時,還應要求學生以口頭報告的方式向全班發表,或通過指導老師主持的答辯。

學生通過交流、研討與同學們分享成呆,這是研究性學習不可缺少的環節。在交流、研討中,學生要學會欣賞和發現他人的優點,學會理解和寬容,學會客觀地分析和辯證地思考,也要敢於和善於申辯。

(三)研究性學習實施中的教師指導

研究性學習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時,也重視教師的指導作用。在研究性學習實施過程中,教師應把學生作為學習探究和解決問題的主體,並注意轉變自己的指導方式。

1.在研究性學習實施過程中,教師要及時瞭解學生開展研究活動時遇到的困難以及他們的需要,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老師應成為學生的研究信息交匯的樞紐,成為交流的組織者和建議者。在這一過程中要注意觀察每一個學生在品德、能力、個性方面的發展,給予適時的鼓勵和指導,幫助他們建立自信並進一步提高學習積極性。教師的指導切忌將學生研究引向已有的結論,而是提供信息、啟發思路、補充知識、介紹方法和線索,引導學生質疑、探究和創新。

2.在研究性學習實施過程中,教師必須通過多種方式爭取家長和社會有關方面的關心、理解和參與,與學生一起開發對實施研究性學習有價值的校內外教育資源,為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提供良好的條件。

3.在研究性學習實施過程中,教師要指導學生寫好研究日記,及時記載研究情況,真實記錄個人體驗,為以後進行總結和評價提供依據。

4.教師可以根據學校和班級實施研究性學習的不同目標和主客觀條件,在不同的學習階段進行重點的指導,如着重指導資料收集工作,或指導設計解決問題的方案,或指導學生如何形成結論等等。

(四)研究性學習的具體實施

1.研究性學習具體實施的一般要求

與其他類型的學習方式相比,研究性學習重在學習過程而非研究的結果;重在知識技能的應用,而非掌握知識的數量;重在親身參與探索性實踐活動,獲得感悟和體驗,而非一般地接受別人傳授的經驗;重在全員參與,而非只關注少數尖子學生競賽得獎。

2.研究性學習的組織形式

在綜合實踐活動板塊進行的研究性學習,採取組成課題組以小組合作形式展開學習探究活動的較多。課題組一般由3-6人組成,學生自己推選研究和組織能力較強的同學為組長,聘請有一定專長的成人(如本校教師、校外人士等)為指導教師。研究過程中,課題組成員有分有合,各展所長,協作互補。也可以採取個人研究與全班集體研討相結合的辦法。

3.指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的一般程序

以在活動課程板塊進行的課題研究活動為例,學校組織、指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的一般程序是:

(1)開設科普講座,參觀訪問。目的是作好背景知識的鋪墊,激活學生原有的知識儲存,提供選題範圍,誘發探究動機。

(2)指導選題。研究課題可以由教師指出,也可以由學生提出。較多的是通過師生合作,最後確定題目。與學生生活直接關聯的切入口小的課題較受歡迎且易實施。

(3)組織課題組,制訂研究計劃。課題組多采用學生自由組合,教師適當調節的做法。研究計劃中要有對目標的清晰表述,研究的具體方法和工作程序的設計。可以組織由教師參加或師生共同參加的評審組對學生設計的研究方案進行論證。課題組聘請本校教師或校外專業人員擔任課題指導者,對於課題研究的順利展開會起到有益的作用。

(4)實施研究。學校要給予一定的時間保證,創造必要的物質條件,並對學生進行操作方法的指導和如何利用社會資源的指導。學生要作好比較詳細的工作記錄,並隨時記下自己的感受、體會。課題組應積極主動地爭取校外力量的幫助。

(5)處理結果,撰寫報告。研究結果的表達必須堅持實事求是原則。同時教師又要引導學生學會整理資料、加工處理信息,學會以恰當的方式表達研究結果。

(6)組織研究成果的交流研討。通過交流研討分享成果,進行思維碰撞,使認識和情感得到提升,這是整個研究性學習活動的必要組成部分。

依據不同的目標定位和主客觀條件,主題研究學習的實施也可以有不同的切入口和操作特點。實踐中,有的項目過程完整、操作規範;有的則可以截取過程中的某一環節,或根據解決問題的需要,着重做資料收集工作,或設計解決問題的方案,或根據教師所提供的材料,篩選、整理,形成結論等等。

(五)研究性學習課程的實施,教師應充分注意其下述特點:

(1)實踐性。放手讓學生親自去做,鼓勵並要求學生積極參與。國際教育界近年流行三句話:你聽來的就會很快忘掉,你看見的就能記住,你做了的就能學會。

(2)開放性。不要設定所謂"答案",努力激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求異思維和批判性思維。

(3)創造性。引導學生獨創,把新穎、獨到作為評價的重要指標。

(4)自主性。提供儘可能多的項目供選擇,建立"課題超市",使學生充滿熱情地、興趣盎然地投入研究性學習。

(5)過程性。淡化結論的正與誤,允許結論的多元化,主要看過程。

(6)互動性。提倡多重互動,如教師與學生的互動,學生之間的互動,學生與他人(指校外的人士)之間的互動。互動的手段可以是説話的、書面的、現代信息技術的。互動是一種交流、碰撞過程,也常常是產生思想火花的過程。

(六)研究性學習的師資問題

要提高研究性學習課程的質量,必須解決好師資問題。解決師資問題的出路有三條:

(1)挖掘現有師資的潛力。長期的"應試教育"和教師的"從一而終",埋沒了教師的才能,抑制了教師的特長和創造性。研究性學習課程的宗旨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實際上也是給了教師一個展示才華、發揮特長、自我實現的機會。教師中藴藏着極大的研究性學習課程的資源,如何開發,這是擺在學校領導面前的一項重要課題。

(2)青年教師的培訓。以往的教師培訓,無非是學歷文憑教育或教材教法講座或現代教育技術指導,基本是圍繞教師的學科教學進行的。可以預計:研究性學習課程指導教師的培訓不久將提上師資培訓的重要議程。青年教師的培訓,應實現兩個基本目標,其一,具備初步科學研究的能力,掌握科學研究一般的通常的方法和步驟;其二,能對l?2門研究性學習課程進行較有成效的指導。這方面師資培養、培訓的力度將直接關係研究性學習課程的實際水平。

(3)建立一支專兼職指導教師隊伍。結合研究性學習課程的內容,在社區內聘請一些學有專長的人士,以某種組織形式,建立一支隊伍,為研究性學習課程的開設提供師資保障。

(七)管理及體系

對研究性學習課程的管理,主要應解決好以下三個問題:(1)形成新的辦學理念,辦出學校特色。(2)資源開發。學校資源和社區資源的開發;教師資源和教材資源的開發。(3)評價機制。通過科學的評價,促進研究性學習課程的健康發展。

研究性學習課程是校本課程,也是學校特色的一個重要方面,所以應形成各學校自己的課程體系,且不斷地豐富和完善。研究性學習課程的具體課型可分為以下四種:社會專題調查型、社會角色實踐型、校內情景活動型、小組課題研討型。

七.小組合作---研究性學習的基本組織形式

1.小組合作形式是一種積極有效的學習策略

小組合作學習於70年代率先興起於美國,並且已被廣泛應用於中國小教學實踐。它的 產生是改革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率的需要。它將社會心理學的合作原理納入教學之中,強調人際交往對於認知發展的促進功能。基本做法是將全班學生依其學業水平、能力傾向、個性特徵、性別乃至社會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異組成若干個異質學習小組(每組3-6人),創設一種只有小組成功小組成員才能達到個人目標的情境,小組合作學習將班級授課制條件下學生個體間的學習競爭關係改變為師生、生生之間的多向交流,不僅提高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對學習的自我控制,提高了教學效率,也促進了學生間良好的人際合作關係,促進了學生心理品質發展和社會技能的進步。

2.小組合作形式對於研究性學習的意義

(1)更適宜於讓學生獲得從事科學研究的體驗和技能 當今時代科學研究的主要方式是集體研究。開展研究性學習目的就在於讓中國小生了解科學研究的方法,學會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這就要求在教學中創設一種類似於科研工作者開展科研的情境和途徑。以小組合作形式開展研究性學習,學生在合作學習小組中,通過與同伴的共同努力,提出問題、確定目標、制訂方案、收集信息資料並進行分析處理、尋找問題的答案或結論,為學生獲得科學研究的相關體驗提供了基礎。

(2)更有利於研究性學習的認知、情感和技能目標的均衡達成 小組合作學習是同學之間互教互學、彼此交流知識的過程,也是互愛互助、相互溝通情感的過程;也滿足了每個學生“影響力”和“歸屬”方面的情感要求。小組合作開展研究性學習,不僅使學生“學會”、“會學”,而且使學生“樂學”、“好學”。

(3)有利於全體學生主動參與研究性學習,開發每一位學生的創造潛能,提高教學效率。每個學生在課題小組中擔當一部分研究任務,隨着研究的深入,參與程度的提高,自身的潛能得到發揮,獲得了新知識,提高了研究、創新能力。

(4)學生的主體地位更為突出 在研究性學習中,學生始終擁有高度的自主性,能夠對學習過程自我設計、自我控制、而教師對學習過程的干預和控制降低到最低限度。

(5)更有利於培養學生社會合作精神和與人交往能力 在研究性學習中,小組合作學習作為基本組織形式貫穿學習過程始終。課題研究的成敗,往往取決於小組成員間合作的好壞。為了達到共同的學習目標,對於學生的合作精神和人際交往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提供了更多的鍛鍊的機會。

3.研究性學習小組合作的實施方式

(1)開放式。基本式:這類組織方式的特點是,各組研究題目完全由學生根據興趣愛好自主選擇決定,小組研究課題互不重複,其成果豐富多樣,選題領域廣泛,學生同社會的聯繫面比較寬。變式:每一個研究題目至少有二個小組各自獨立地開展研究。便於形成“組間競爭、組內合作”的良性機制。

(2)半開放式。基本式:各小組研究的主題相同但具體題目互不相同。特點是,學生必須在統一的主題範圍內,自主選擇研究題目。變式:與基本式的區別就在於小組研究的題目可以重複,每個題目都有二個或二個以上的小組獨立開展合作研究。

(3)集中式。基本式:由全體同學討論或師生共同交流,最後確定一個引起廣泛興趣的研究題目,作為唯一的研究題目,各合作學習小組獨立開展研究。這種組織方式研究的視角、方法、過程及至結果各不相同,差異性大,“組間競爭“可能比較激烈。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各小組課餘收集大量有關資料,各組在課堂上展開討論、交流研究結果。

4.研究性學習中小組合作形式的評價

小組合作研究性學習的評價的特徵是學習過程評價與學習結果評價相結合,側重於對過 程的評價;對合作小組集體的評價與對小組成員個人的評價相結合,側重於對小組集體的評價。評價必須把“小組合作表現”列為評價的主要指標之一。

八.研究性學習的評價

評價是研究性學習過程中的重要環節。評價的內容與方式必須充分關注學習態度,重視學習的過程與方法,重視交流與合作,重視動手實踐。

1.研究性學習評價的價值取向

更重視過程。諸如學習方式、思維方式、知識整理與綜合、信息資料的收集、處理和判斷等。重視的是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創造性和積極性等。

更重視應用。研究性學習評價強調的是學生在問題提出和解決中主動獲取知識、應用知 識,既促進學生對知識價值的反思,又加深知識內涵理解和掌握,形成知識的網絡和結構。重視的是學生主動探求、創新勇氣和能力綜合等在更高層次的發展。

更重視體驗。包括使命感、責任感、自信心、進取心、意志、毅力、氣質等精神自我認 識和自我教育的發展。

更重視全員參與。研究性學習的價值取向強調每個學生都有充分學習的潛能,為他們進 行不同層次的研究性學習提供了可能性,也為個別化的評價方式創造了條件。

2.研究性學習評價的一般原則

研究性學習強調學習的過程,強調對知識技能的應用,強調學生親身參與探索性實踐活動並獲得感情和體驗,強調學生的全員參與。因此,要採用形成性評價的方式,重視對過程的評價和在過程中的評價,重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自我評價和自我改進,使評價成為學生學會實踐和反思、發現自我、欣賞別人的過程;同時,要強調評價的激勵性,鼓勵學生髮揮自己的個性特長,施展自己的才能,努力形成激勵廣大學生積極進取、勇於創新的氛圍。

3.研究性學習評價的特點

(1)評價主體的多元化。評價者可以是教師或教師小組,可以是學生個人或學生小組;可以是家長,也可以是與開展項目內容相關的企業、社區或有關部門等等。至於有的學生成果獲獎或在報刊上公開發表,則意味着媒體也扮演了評價的角色。

(2)評價內容的豐富性和靈活性。研究儉學習評價的內容通常涉及到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參與研究性學習活動的態度。它可以通過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表現來判斷,如是否認真參加每一次課題組活動,是否認真努力地完成自己所承擔的任務,是否做好資料積累和分析處理工作,是否主動提出研究和工作設想、建議,能否與他人合作,採納他人的意見等。

二是在研究性學習活動中所獲得的體驗情況。這主要通過學生的自我陳述以及小組討論記錄、活動開展過程的記錄等來反映,也可通過行為表現和學習的結果反映出來。

三是學習和研究的方法、技能掌握情況。要對學生在研究性學習活動各個環境中掌握和

運用有關方法、技能的水平進行評價,如查閲和篩選資料,對資料歸類和統計分析,使用新技術,對研究結果的表達與交流等。

四是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發展情況。要考察學生在一項研究活動中從發現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到解決問題的全過程所顯示出的探究精神和能力,也要通過活動前後的比較和幾次活動的比較來評價其發展狀態。

五是學生的學習結果。研究性學習結果的形式多樣,它可以是一篇研究論文、一份調查報告、一件模型、一塊展板、一場主題演講、一次口頭報告、一本研究筆記,也可以是一項活動設計的方案。教師需要靈活掌握評價標準。

(3)評價手段、方法的多樣。研究性學習的評價可以採取教師評價與學生的自評、互評相結合,對小組的評價與對組內個人的評價相結合,對書面材料的評價與對學生口頭報告、活動、展示的評價相結合,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以定性評價為主等做法。

4.研究性學習評價的實施

(1)評價要貫穿於研究性學習的全過程。操作時可以重點從三個環節,即開題評價、中期評價和結題評價着手。

開題評價要關注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提出解決問題設想的意識和能力,促使學生以積極的態度進入解決問題的過程中。

中期評價主要是檢查研究計劃的實施情況,研究中資料積累情況,以及研究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困難和解決問題、克服困難的情況等。對評價結果要及時反饋,對於在研究中學生自己難以解決的問題,要通過教師指點、學生小組內部討論、學生小組間交流、尋求校外幫助等方式予以解決。

結題評價主要對學生參與研究性學習全過程的情況、體驗情況、資料積累情況、結題情況、研究結果及成果展示方式等進行評價。

(2)評價的具體方案可以由指導教師提出,也可以在師生協商的基礎上提出。鼓勵由學生個人或學生小組自己設計評價方案,對自己的研究情況加以評價,充分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

(3)研究性學習評價既要考慮學生參與活動、達成研究性學習目標的一般情況,又要關注學生在某一些方面的特別收穫,顧及學生的個別差異。要使認真參加研究性學習活動的學生普遍獲得成功的體驗,也要讓研究上卓有成效的少數優秀學生脱穎而出。研究性學習的評價既要着眼於對整個小組的評價,又要注意到個人在課題研究中所承擔的角色、發揮的具體作用及進步的幅度。

5.評價的信息收集問題

(1)信息的來源

研究型課程及學生研究性學習的信息,主要地是由學生主動收集和提供。在研究活動的 全過程中,產生了大量的信息,其中有文字的,有行為的,有靜態的成果,有動態的實踐,有外在的形象,有內在的體驗,有物質形態的,有精神狀態的等等。指導學生系統地收集這些信息,不僅是對學生研究性學習進行價值判斷的需要,是有效發揮評價的診斷、導向、激勵等功能的需要,也是對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一個重要方面。

現在的中國小教學中除了學生的測驗考試分數外,幾乎沒有什麼規範化的收集與學生學習表現的方法。

(2)信息的處理

簡明、直觀、具有診斷性,是研究性學習評價結果的理想模式。

研究性學習的態度、能力、成果等部分中的多指標無法直接計數或工具測量,大多需採用評定的方法。評定結果的表述方法主要有語言描述、等級評定、程度定位等。這對指導老師提出了比較高的要求。

答辯是評價結果目前被普遍採用的一種方式。評審教師或相關專家在查閲了學生的相關信息材料後,作出直覺判斷,然後再倒算出各具體指標的得分或等第。同時,在評審的答辯中,教師或相關專家對學生某一方面價值、意義、或某一方面不足,能夠直接與學生進行討論,這種經驗直覺判斷及師生互動評價,是研究性學習比較適用的評價方式。

6.評價結果表示問題

研究性學習評價的結果表示應該是多形式的,且強調用實質性評述對學生研究性學習作結果處理,可以比較實在、有針對性地發揮評價對學生研究性學習的診斷、鑑別、導向、激勵等評價功效。這也是90年代以來,教育評價改革和發展的一個新趨勢,即以動態的評價結果處理替代靜態的一次性評價。

7.重視三個環節的評價

研究性學習的評價也要體現重過程、重應用、重體驗、重全員參與的一般要求,要體現形成性評價的特點,評價要和指導緊密結合。

重視三個環節的評價:

一是開題階段的評價與指導。這一階段主要評價課題方案的可行性、合理性。

二是中期檢查與指導。如果是全校性或全年級性有多個課題組分別進行的研究性學習活動,週期較長(如一個學期),那末在期中應有中期檢查、交流、彙報制度,引入適度的組間競賽及相互啟發幫助。教師對有困難的課題組要及時指點,或要求各課題組至少在中期主動向指導教師請教一次。

三是結題時的評價。既要看最後的論文、研究報告,也要看其他的材料。

學生課題組在結題時一般需要遞交五個方面的材料:開題報告(或研究計劃,應反映為什麼要提出該課題和打算怎樣實施這個課題兩方面的內容);每次課題研究活動的記錄;課題研究中所懼的資料,包括原始資料(如調查、測試數據、實驗數據)、處理過的資料、參考文獻及出處等;最後的總結性成果;具體反映每一成員參與研究的感受、體會的小結。

九、研究性學習的管理

研究性學習是普通高中必修課,全體學生必須參與。研究性學習作為主要由學校自主開展的課程有許多新的特點,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要切實加強對實踐的研究和指導,結合本地、本校實際努力開拓、創新,形成有效、可行的經驗。

高中調研報告 篇19

隨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生活方式、消費觀念也開始發生變化。在形形色色的消費羣體中,中學生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中學生手中的零用錢也在不斷增加。有的中學生能正確利用好手上的錢,來的接班人,做了這項調查,在對調查所

研究結果:

一、 500-1000元的佔四成多,1000-20xx元以上的佔一成。零用錢方面,平均每月零用錢為一百五十元,其中0-50元的學生約有三成,50-100元的佔三成,100-300元的佔三成,300元以上的超過一成。根據調查結果顯示:目前擁有手機的高中生較多,佔42.6%,而且他們的手機費用都不低,平均話費為每月38元。且根據所調查對象反饋的信息:認為有必要配備手機的高中生佔調查總人數的

66.6%,認為沒有必要的學生只佔33.4%。

二、 比較高的消費:

學生們儘管自己不勞動,不掙錢,但“吃要美味、穿要名牌、玩要高檔”已被一部分同學所認同。但被調查的大多數本地高中生還是認為消費應當量入為出。不接受大肆花銷。

三、 存在盲目消費:

牌服飾已極為普遍。

四、 消費結構不合理:

332.6%的女生選擇了“請客送在社會各種不良風氣的影響上網吧,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了他們的消費取向。

形成因素:

主觀因素

中學生消費意識差,容易出現攀比心理。主要表現在:過於注重外表,

過於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吃、穿、用都講究名牌,原因就是名牌的更漂亮、更顯高檔,這樣就可以在同學面前炫耀,目的是想別人都尊重自己,這樣很容易在同學之間形成攀比之風,這樣,亂消費的現象更加嚴重。從眾心理在作怪。在中學生中普遍存在一種心理,就是“別人有,我也要有”。在這種心理作用下,別人有手機,我也要有;別人有MP3我也要有;種畸形消費狀態。

客觀因素

1.社會大環境的影響:於是中學生也馬不停蹄的追趕潮流。

家長把又向父母要,父母不給,便發脾一意孤行,不考慮別人感受的性格。

3.學校教育還存在弊端:一些學校過於注重對學生知識能力的培養,而忽視了對學生良好習慣養成的教育。

建議意見:

一、 加強對學生學會理財、勤儉節約的教育,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

消費觀,學會合理消費、適度消費。不要把錢用在一些既昂貴,又不實用的東西上。如購買衣服鞋襪時,不必只是追求名牌,應學會購買物美價廉的商品;更加要多從父母的角度出發,懂得錢是來之不易的。

二、 作為父母,對孩子的愛也要科學合理,良好的習慣

希望通過這份調查報告,讓學校及地成長。

高中調研報告 篇20

一、背景:網絡——隨着社會的發展,已漸漸成為人們生活中的一部分。據統計,在現在的大城市中,已有76.7%的學生家庭購置了電腦,其中家中聯網計算機佔到69.2%,這説明隨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電腦已成為家庭學習和休閒的主要家電。在電腦成為我們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時,網絡對於我們青少年的影響也是不容忽視的!現在有許多青少年,上網無非就是玩遊戲,聊天等娛樂性的目的。並不能真正利用好網絡。互聯網絡極大地開闊了青少年的視野,給青少年的學習、生活帶來了巨大的便利和樂趣。瞭解最新的新聞信息,時事動態,以及青少年最感興趣的東西。但由於互聯網絡空前的開放和自由,但也會使青少年找到了精神的寄託,解脱了束縛,在網絡的海洋裏盡情的放任自己。 網絡對青少年的負面影響也是有目共睹的。 有許多學生為了上網徹夜不歸,為了上網荒廢了學業,這一件件的事實,讓我們不得不對網絡對青少年的影響重視!上網已經成為當今人們生活密不可分的活動,越來越多的不同層次的人喜歡上網,然而又有越來越多不同的網站出現。上網是否影響人們的生活,網絡對青少年的影響又有多大呢?為了讓青少年更多的瞭解網絡對他們的危害,並培養青少年的是非判辯能力。因此,我們出展了研究工作。

二、目的:

1.瞭解青少年的網絡使用情況

2.找出網絡對青少年的影響

3.給青少年提出一些使用網絡的建議。

三、計劃:

通過問卷調查、查閲資料等方式,在網絡對青少年生活方式的影響、網絡對

青少年學習方式的影響兩個方面進行研究。最後,綜合小組討論的結果、調查的 數據提出合理的建議。

四、研究過程

一、準備:

二、調查:

三、整理、分析:

五、研究結論

一、 網絡對青少年生活方式的影響:

雖然在各種媒體對互聯網的報道和介紹日益增多、互聯網迅速發展的今天,在我們調查中一個有趣的結果是:傳統的媒體仍然是青少年獲取時事信息的主要來源。

二、網絡對青少年學習方式的影響:

積極方面:

1 .使學生有尖鋭的獨立性、自主性。

極具個性的網絡時代通常擁有強烈的獨立性及自主性。因為在網絡時代,人們並非是被動式的資訊接收者。網絡的互動性,將促使學生由以往的被動的接受式的學習,向自主自動性學習發展。另一方面,網絡的虛擬社羣也會迫使學生試圖建立自我認同用扮演社會角色,這有助於他們在其他社會情境中確認本身的人格。

2.情緒及智力的開放。

網絡的鬆散性與無疆域性,都將引得學生在網絡上暴露自己,使他們在自已的網頁上或BBS中或CHAT中將自己的心中最深處的想法説出來。 這一方面會有助於學生在網絡中交流思想,發泄情緒,施展他們的智力。

3.創新

網絡世代在創新的環境中吐故納新,並藉助網絡不斷尋找能將事情做得更好的方式。有學者説,離線(下網)的世界無法提供你建立自己空間的機會。而網上的世界好像為你支起空的帳篷一般。網絡時代的學生對於新媒體及新科技抱開放自然的態度,將使得他們成為首羣接受並參與本身文化創作的族羣。他們輕鬆面對的心態,使自己有更大的空間容納新事物新活動。

4.完善現有的教學方式

在我們調查中,有一部分同學認為運用網絡、多媒體教學可以把枯燥難懂的知識變得生動、形象。比如:運用多媒體制作課件、進行授課;通過FLASH製作一些在理想狀態下才能夠很好地完成的實驗,這樣使學生可以

更直觀、更形象地觀察出實驗的效果,由此取代一味由老師口述,學生死記傳統方式。

三、消極方面:

1.網絡垃圾的存在

這裏主要指的是不良信息的存在。由於網絡的廣泛性,它包含了許許多多的信息,其中有我們需要的,但還有更多不僅對我們無用,而且是對我們有害的!也就是通常所説的不良信息。

2.上網聊天的影響

一方面,上網聊天會嚴重影響我們的學習和生活,青少年學生每天都揹負着不輕的學習壓力,有很多學生因此得不到充分睡眠,而現在,為了滿足上網聊天的需求,勢必會佔據本以不夠用學習或睡眠的時間,在我們的調查中,有23.5%的青少年每天上網時間在2小時以上,長此下去,便會導致睡眠更加不足,學習成績直線下降,最終失去學習的興趣,導致厭學、輟學。另一方面,過分的沉溺於網上聊天中,會使得自己的性格越來越孤僻、寡言少語;使得自我的心靈越來越封閉;與他人在生活中的交流越來越困難。

3.網絡遊戲的危害

網絡是虛擬的,同樣,存在於網絡之中的遊戲也是虛幻的(遊戲本生也是虛構的),但正是這種虛幻恰恰能極大限度地青少年學生的慾望,因而極易誘惑青少年學生,不能自拔。

4.網絡流行用語的危害

據統計,在這100個網友中,用得最多的網絡語言是“暈”,接下來依次是鬱悶、呵呵、寒&汗、偶、倒、蝦米、東東、醬紫。

以上這些不規範的網絡用語經常超出它們的“使用範圍”,經常會被用於生活和學習中,常常會弄得家長老師一頭霧水。廈門大學中文系教授、語言專家李如龍對網絡語言的使用感到擔憂,他説,網絡語言對漢語是一種污染,是小羣體為了團體交流方便,根據自己的愛好編造出來的,這是一個不健康的苗頭。經常在網上使用這種“語言”(姑且稱之為一類語言吧),便會不自覺地把它帶入日常交流、甚至是作品中來,這無疑是對漢語的一種玷污。

四、提出建議

1、對社會、學校

1.建設一流的青少年同站,佔領網絡陣地。

2.開展青少年網絡道德教育,提高網絡“防腐”能力。

3.家長、老師對青少年進行正確的引導和教育。

2、對青少年

1.上網時間不宜過長。

2.不訪問思想內容不健康的網站。

3.把握好上網和其他活動的關係。

網絡是一把雙刃劍,它既能使人獲得知識,也能把人推向犯罪,關鍵是怎麼利用網絡。這不僅要社會各方面的重視,青少年自身也應該意識到這一點。青少年善用網絡,這樣我們才能瞭解上網的樂趣,才能讓網絡發揮他真正的作用。

附錄:

網絡對青少年影響的調查問卷

1. 你是否上網?

是 否

2.上網對你哪些活動有影響?(多選)

學習 體育活動 看電視、看報、讀書等

3.你覺得上網是否會影響到您的生活習慣?

是 否

4. 您平時上網上多久(每天)?

1小時以下 1-2小時 2小時以上

5. 您平時上網是幹什麼的?(多選)

聊天 玩遊戲 學習(查資料) 無明確目的

6. 您獲得信息的主要來源是什麼(多選)?

電視、廣播 網絡 報紙、書籍、雜誌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uanti/redian/rwk0n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