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專題 >熱點專題 >

向焦裕祿學習踐行羣眾路線心得體會

向焦裕祿學習踐行羣眾路線心得體會

焦裕祿到張君墓區檢查生產救災情況,這個區是全縣3個重災區之一,已經連續3年受災。焦裕祿説:“幹部要和羣眾同甘共苦,按政策及時把糧食發到災民手裏。”(3月18日 鄭州日報)

向焦裕祿學習踐行羣眾路線心得體會

羣眾路線怎麼走?其實我們的中國好乾部們已經做出了榜樣,焦裕祿就是踐行羣眾路線的典型代表,他在踐行羣眾路線的過程中不僅讓自己的品行得到了提升,靈魂得到了昇華,同時也和羣眾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最重要的是其真真切切的為民謀利、造福百姓。因此,我們在踐行羣眾路線的時候,不妨向焦裕祿學習。

幹部和羣眾同甘共苦。焦裕祿視羣眾為親人,把羣眾的困難當做自己的困難,將羣眾的憂愁作為自己的憂愁,永遠和羣眾在一起,和羣眾甘苦與共,共同面對,這就是羣眾路線,在羣眾需要的時候,幹部能站出來,為他們打氣,為他們鼓勁,為他們想法子、找路子。作為人民的公僕,就當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精神,羣眾的幸福才是自己的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羣眾的困難不停止,公僕的服務就永遠要跟上。羣眾路線中的“羣眾”二字,雖然指代的是一個寬泛的羣體,但是在具體的工作之中,他們則是一個個活生生的個體,他們的困難,幹部要感同身受,要換位思考,為此才能做到同甘共苦,才能站他們的立場和角度去思考問題、去解決問題。羣眾路線要想走好,幹部必須學會和羣眾打成一片、同甘共苦。

民意上得來,政策下得去。焦裕祿到紅廟區調查羣眾生活,來到最窮的葡萄架公社土山寨,一家一家地訪問。為何要到最窮的地方去?因為這些地方需求最迫切,困難最嚴重,矛盾最突出。為何要一家一家地訪問?因為人民的訴求各有不同,必須一視同仁,民意的收集“一個也不能少”。焦裕祿到紅廟區調查,就是在收集情況、彙總民意,只有知道羣眾的所缺所需,幹部才能在工作中有所補有所供,做到對症下藥,有的放矢。收集民意不是目的,治理問題才是真意,因此,相對應的政策必須下得去,落得實。對於災糧的發放,焦裕祿説:“幹部要和羣眾同甘共苦,按政策及時把糧食發到災民手裏。”羣眾路線實踐教育活動,就當學習焦裕祿的做法,讓民意上得來,政策下得去。

責任意識和民本情懷。幹部吃的是“皇糧”,拿的是羣眾的“納税錢”,既然享受了這樣的權利,就要履行自己的義務,就要對工作負責,對羣眾負責。這就要求幹部當具有責任意識。一個寒冷的夜晚,焦裕祿帶着縣委委員到火車站,在候車室,他們看到這裏擠滿了要出去要飯、扛糧食的蘭考災民,焦裕祿説:“黨把36萬人民交給我們,我們沒有能領導他們戰勝災荒,應該感到羞恥和痛心。”這翻話就是焦裕祿責任意識的體現,出現了問題,不是推卸責任,而是主動攬責,自我施壓,尋求改變。“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幹部時刻都要將羣眾的裝在心中,關心他們的冷暖,關注他們的衣食住行,這是一名幹部起碼的民本情懷。焦裕祿心繫羣眾已無需再用言語來修飾,那成片的泡桐樹就是最好的見證,“第一縣委書記”的稱號,也是最好的詮釋。羣眾路線咋開展,這是方法上的問題,但是隻有在把好了思想的“總開關”才能保證正確的方向,幹部才會在為民謀利的征途中不斷的探索,而焦裕祿的責任意識和民本情懷就是廣大幹部必須學習的。

羣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俗話説“得民心者的天下”,因此,在開展羣眾路線實踐教育活動中幹部要“領唱”,廣大的人民要“合唱”,唯此,幹部相互配合,同呼吸、共命運,才能幹成事、才能出實效。焦裕祿身上的閃光,就是羣眾路線開出的最美花朵,廣大幹部就算不能達到如此高度,但也應該心嚮往之。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uanti/redian/pxgw4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