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專題 >熱點專題 >

八年級歷史工作計劃(通用18篇)

八年級歷史工作計劃(通用18篇)

八年級歷史工作計劃 篇1

一、指導思想

八年級歷史工作計劃(通用18篇)

以提高歷史學科教學質量為中心,堅持教育創新。積極參與課程改革,探索新的課堂教學模式,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着眼於學生的發展。

二、學生情況分析

八年級學生正處於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的過渡階段,掌握了一定的歷史基礎知識、合作技巧及自主探究學習的能力,能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與實踐活動;但大部分學生還沒有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掌握的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也不紮實,。學生對歷史較感興趣,但學習的自覺性較差,尤其是男生的自覺性更差。但也有部分學生對所學知識模糊不清,理解能力差,應用能力差,學習態度消極,厭學情緒濃。成為制約成績提高的主要因素。

三、教材分析

本學期所授的內容是中國歷史現代史部分。教科書由單元和課組成。每一個單元為一個學習主題,每一個學習主題下分若干課。本冊共七個單元,共二十五課(包括4課活動課)。由文化課和活動課兩種課型組成,以課為單位。每課課文由提示、正文、閲讀課文、圖、表、資料、註釋、每課一得以及課文中思考題和課後練習,活動建議等組成。其中正文緊扣教學大綱目標要求,可作為課堂教學應完成的基本任務。其餘內容,可根據學生具體情況,提出不同的教學目標與要求。

四、教學目標

繼續增強學生對歷史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掌握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把握不同歷史時期的基本特徵及其發展趨勢。培養學生識圖、讀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導學生學會收集、整理和運用相關的歷史學習材料,啟發學生對歷史事物進行想象、聯想和分析、綜合、比較、概括等認知活動。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以及與他人合作和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能力。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情感,弘揚世界各民族的優秀文化。完成中國歷史八年級下冊的歷史教學任務,爭取平均分、優秀率、合格率都超過東莞市平均水平。

五、教學重難點:

重點:開國大典、抗美援朝、《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一五計劃、三大改造、中共八大、文化大革命、十一屆三中全會、對內改革對外開放、鄧小平、民族區域自治的內容和意義、港澳的迴歸、和平統一和一國兩制、現代化海空軍的建立、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外交事業的發展、科技成就、教育事業、文學藝術和體育的發展、社會生活的變化。

難點:新中國成立的偉大意義、抗美援朝的原因、土地改革的意義、《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性質、社會主義改造的實質、社會主義建設出現失誤的原因、“文化大革命”帶來的災難、經濟特區、“一國兩制”的含義、萬隆會議、理解“三個面向”、就業制度和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

六、教學措施

1、認真鑽研新課程教學目標和要求,認真備好每節課,明確重點、難點,在傳授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養。

2、教學方法要靈活多樣,講究教學技能和教學藝術,加強課堂教學的設計,增強趣味,幽默感。要充分運用多媒體、歷史地理、圖畫、圖表,積極創造條件,以教學的直觀性,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和興趣。

3、增加課堂容量,精講精練,減輕學生負擔,提高課堂效率。

4、本學期我要教會學生學習歷史的基本方法,尤其是讓學生掌握歷史小論文的寫作方法。在教學中注重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注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思維,使學生有舉一反三的能力;注重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發散學生的思維,注重綜合能力的培養,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的思維的嚴謹性及邏輯性,在教學中提高學生的思維素質。

5、認真完成學校佈置的各項工作。

6、成立歷史學習小組,互出測試題,切實提高歷史學業成績。7、在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情操,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七、德育滲透

本學期通過中國現代史的教學,使學生感受我國在經濟、國防、外交、科技、

教育、文化等各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增強愛國主義情感,培養實事求是的精神和崇尚科學的態度。瞭解我國的基本國情,認識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中國社會的歷史發展規律,認識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一個曲折漫長的過程,從中國現代社會的不斷髮展中體會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必要性。堅定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信念。初步確立為祖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貢獻的人生理想和社會價值觀。

教學進度安排

周次教學內容

一第一單元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鞏固

二第一單元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鞏固

三第一單元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鞏固

四第二單元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五第二單元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六第二單元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七第三單元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八第三單元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九第三單元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十第四單元民族團結與祖國統-

十一第四單元民族團結與祖國統-

十二第五單元國防建設與外交成就

十三期中測評

十四第五單元國防建設與外交成就

十五第六單元科技教育與文化

十六第六單元科技教育與文化

十七第七單元社會生活

十八期末複習

十九期末考試

八年級歷史工作計劃 篇2

一、 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以學校工作計劃要點為指導,積極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轉變觀念,加強課堂教學,強化質量意識,堅持教育創新。以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精神和自主學習的實踐能力為目標,紮實開展教與學的實踐活動,爭當名師。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着眼於學生的發展。

二、 教學目標

繼續增強學生對歷史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掌握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把握不同歷史時期的基本特徵及其發展趨勢。培養學生識圖、讀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導學生學會收集、整理和運用相關的歷史學習材料,啟發學生對歷史事物進行想象、聯想和分析、綜合、比較、概括等認知活動。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以及與他人合作和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能力。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情感,弘揚世界各民族的優秀文化。完成中國歷史八年級下冊的歷史教學任務,爭取平均分、優秀率、合格率都超過東莞市平均水平。

三、 情況分析

(一)學生情況分析

八年級學生正處於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的過渡階段,掌握了一定的歷史基礎知識、合作技巧及自主探究學習的能力,能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與實踐活動;但大部分學生還沒有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掌握的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也不紮實,。學生對歷史較感興趣,但學習的自覺性較差,尤其是男生的自覺性更差。但也有部分學生對所學知識模糊不清,理解能力差,應用能力差,學習態度消極,厭學情緒濃。成為制約成績提高的主要因素。

(二) 教材分析

本學期所授的內容是中國歷史現代史部分。教科書由單元和課組成。每一個單元為一個學習主題,每一個學習主題下分若干課。本冊共七個單元,共二十一課。由文化課和活動課兩種課型組成,以課為單位。每課課文由提示、正文、閲讀課文、圖、表、資料、註釋、每課一得以及課文中思考題和課後練習,活動建議等組成。其中正文緊扣教學大綱目標要求,可作為課堂教學應完成的基本任務。其餘內容,可根據學生具體情況,提出不同的教學目標與要求。

(三)教學重難點分析:

重點:開國大典、抗美援朝、《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一五計劃、三大改造、中共八大、文化大革命、十一屆三中全會、對內改革對外開放、鄧小平、民族區域自治的內容和意義、港澳的迴歸、和平統一和一國兩制、現代化海空軍的建立、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外交事業的發展、科技成就、教育事業、文學藝術和體育的發展、社會生活的變化。

四、具體措施

1. 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理論為指導,客觀地分析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正確闡釋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堅持史論結合的原則,力求科學性、思想性和生動性的統一。

2 . 以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為核心,注重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過程和方法,使學生學會學習。鼓勵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學習歷史,培養髮現歷史問題和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養成探究式學習的習慣。

3. 根據"內容標準"對知識與能力的不同層次要求組織教學。

4. 注意歷史知識多層次、多方位的聯繫。特別要注意歷史發展的縱向聯繫;同一歷史時期的橫向聯繫;歷史發展的因果聯繫;歷史現象與現實生活之間的聯繫;歷史知識與其他相關學科知識的聯繫和滲透等。

5. 積極探索多種教學途徑,組織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充分開發和利用課程教育資源。

6. 注意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多樣化和現代化。積極運用教學掛圖、幻燈、投影、錄音、錄像、影片、模型等,進行形象直觀的教學;努力創造條件,利用多媒體、網絡組織教學,開發和製作歷史課件,開展歷史學科的計算機輔助教學。

7. 注重拓寬歷史課程的情感教育功能,在進行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的同時,充分發掘課程內容的思想情感教育內涵,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的薰陶。

五、教學進度安排

課 題 課時

第一單元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鞏固 3課時+2課時作業

第二單元 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4課時+2課時作業

第三單元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2課時+1課時作業

期中複習考試 2課時

第四單元 民族團結與國家統一 4課時+2課時作業

第五單元國防建設與外交成就 3課時+2課時作業

第六單元科技教育與文化 4課時+2課時作業

第七單元社會生活 1課時

期末複習考試 3課時

八年級歷史工作計劃 篇3

本學期教學總目標知識與技能

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中國近代時期的歷史發展,從外國殖民者的入侵到民族自救再到抗日戰爭爆發直至南京國民政府的垮台,這一時期的重大歷史事件、重要的歷史人物、歷史現象及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

過程與方法

組織學生收集、整理歷史知識,並能夠對歷史現象進行初步的歸納、比較和概括,形成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初步培養愛國主義情感,面對壓迫勇於鬥爭、勇於探索的精神。樹立對國家、民族發展而奮鬥的歷史使命感。

教學資源分析教材基本結構

這學期主要是進行的是中國近代史的教學,它概述了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20xx年南京國民政府垮台的100多年的歷史,主要包括兩條線索,一是外國勢力的入侵以及中國人民的反抗;二是近代化的過程。

重點、難點分析

1.不同歷史時期之間歷史事件的聯繫。

2.分析重要歷史人物對中國近代歷史發展的推動作用。

3.合理分析、歸納問題的能力

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經過七年級一年的學習,大部分學生已經有了自己的學習方法,對於歷史問題的解答也比較熟練,語言恰當、準確,具備了一定的分析能力。但還是有些學生分析問題容易偏,成績不是很理想,課堂上也不是很踴躍。因此,這學期將把教學重心放到這部分學生的身上,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鞏固基礎,提高學生的成績。

教學方法設計

1.採取合作、探究學習的方式,使學生掌握基礎的歷史知識,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以及學生的主體作用。

2.採取階段測試形式,檢驗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和運用能力,及時調整教學方案。

教學評價方案

通過分析測試卷的重難點、題型變化、易錯點等相關情況,瞭解每一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查缺補漏。注重提高學生對歷史問題的分析能力。

提高教學質量主要措施(含對後1/3的幫扶措施)

1.認真備好每一節課。

2.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斷地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同時加強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

3.提高教師自身的業務和教學水平,多向那些優秀教師學習。

4.對於後1/3學生重點做以下幾方面(1)要注重基礎知識的掌握。在做習題的過程中,要求他們用大部分的時間去做基礎題。(2)在課堂上,這部分學生也是比較容易溜號,因此要多關注這部分學生的聽課情況,給他們表現自己的機會。

(3)多關注他們身上小的閃光點,多去表揚他們,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

八年級歷史工作計劃 篇4

一、指導思想

結合縣六中實際,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以學校工作計劃要點為指導,積極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轉變觀念,加強課堂教學,強化質量意識,堅持教育創新。以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精神和自主學習的實踐能力為目標,紮實開展教與學的實踐活動,爭取在四校聯考中獲得好成績。

二、教學目標

繼續增強學生對歷史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掌握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把握不同歷史時期的基本特徵及其發展趨勢。培養學生識圖、讀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導學生學會收集、整理和運用相關的歷史學習材料,啟發學生對歷史事物進行想象、聯想和分析、綜合、比較、概括等認知活動。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以及與他人合作和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能力。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情感,弘揚世界各民族的優秀文化。完成中國歷史八年級下冊的歷史教學任務,爭取平均分、優秀率、合格率在四校聯考中獲得第一。

三、學情分析

(一)學生情況分析

八年級學生正處於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的過渡階段,掌握了一定的歷史基礎知識、合作技巧及自主探究學習的能力,能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與實踐活動;但大部分學生還沒有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掌握的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也不紮實,。學生對歷史較感興趣,但學習的自覺性較差,尤其是男生的自覺性更差。但也有部分學生對所學知識模糊不清,理解能力差,應用能力差,學習態度消極,厭學情緒濃。成為制約成績提高的主要因素。

(二)教材分析

本學期所授的內容是中國歷史現代史部分。教科書由單元和課組成。每一個單元為一個學習主題,每一個學習主題下分若干課。本冊共七個單元,共二十一課。由文化課和活動課兩種課型組成,以課為單位。每課課文由提示、正文、閲讀課文、圖、表、資料、註釋、每課一得以及課文中思考題和課後練習,活動建議等組成。其中正文緊扣教學大綱目標要求,可作為課堂教學應完成的基本任務。其餘內容,可根據學生具體情況,提出不同的教學目標與要求。

(三)教學重難點分析:

重點:開國大典、抗美援朝、《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一五計劃、三大改造、中共八大、文化大革命、十一屆三中全會、對內改革對外開放、鄧小平、民族區域自治的內容和意義、港澳的迴歸、和平統一和一國兩制、現代化海空軍的建立、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外交事業的發展、科技成就、教育事業、文學藝術和體育的發展、社會生活的變化。

四、具體措施

學校安排每星期2節正課,一節自習,安排在週四、週五,並且在上午第四節和下午第三節,時間排極不合理,這給學生的成績提高帶來了很大的困難。所以客觀條件不能改變,我只能在現有的條件下努力,我採取方法:

1.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理論為指導,客觀地分析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正確闡釋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堅持史論結合的原則,力求科學性、思想性和生動性的統一。

2.以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為核心,注重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過程和方法,使學生學會學習。鼓勵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學習歷史,培養髮現歷史問題和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養成探究式學習的習慣。

3.根據"內容標準"對知識與能力的不同層次要求組織教學。

4.注意歷史知識多層次、多方位的聯繫。特別要注意歷史發展的縱向聯繫;同一歷史時期的橫向聯繫;歷史發展的因果聯繫;歷史現象與現實生活之間的聯繫;歷史知識與其他相關學科知識的聯繫和滲透等。

5.積極探索多種教學途徑,組織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充分開發和利用課程教育資源。

6.注意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多樣化和現代化。積極運用教學掛圖、幻燈、投影、錄音、錄像、影片、模型等,進行形象直觀的教學;努力創造條件,利用多媒體、網絡組織教學,開發和製作歷史課件,開展歷史學科的計算機輔助教學。

五、教學進度安排

課題課時

第一單元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鞏固3課時+2課時作業

第二單元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4課時+2課時作業

第三單元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2課時+1課時作業

期中複習考試2課時

第四單元民族團結與國家統一4課時+2課時作業

第五單元國防建設與外交成就3課時+2課時作業

第六單元科技教育與文化4課時+2課時作業

第七單元社會生活1課時

期末複習考試3課時

以上是我這學期的教學計劃,不知當否,望同仁批評指正

八年級歷史工作計劃 篇5

一、學期三維教學目標:

八年級下歷史教學內容主要是中國現代史,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是中國現代史的開端。中國現代史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歷史。

通過本學期的教學工作,力求實現以下教學目標:1、知識與能力:

掌握基本的歷史知識,包括重要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以及重要的歷史概念和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

在掌握基本歷史知識的過程中,逐步形成正確的歷史時空概念,掌握正確計算曆史年代、識別和使用歷史圖表等基本技能,初步具備閲讀、理解和通過多種途徑獲取並處理歷史信息的能力,形成用口頭和書面語言,以及圖表等形式陳述歷史問題的表達能力。

形成豐富的歷史想象力和知識遷移能力,逐步瞭解一定的歸納、分析和判斷的邏輯方法,初步形成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得出結論的能力;初步瞭解人類社會是從低級向高級不斷髮展的、歷史發展是有規律的等科學的歷史觀,學習客觀地認識和評價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2、過程與方法

通過課堂學習和課後活動,逐步感知人類在文明演進中的艱辛歷程和巨大成就,逐步積累客觀、真實的歷史知識;通過收集資料、構建論據和獨立思考,能夠對歷史現象進行初步的歸納、比較和概括,產生對人類歷史的認同感,加深對人類歷史發展的理解,並做出自己的理解,並做出自己的解釋。

注重探究性學習,勇於從不同角度提出問題,學習解決歷史問題的一些基本方法;樂於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討問題,交流學習心得;積極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活動,學習運用歷史的眼光來分析歷史與現實問題,培養對歷史的理解力。3、情感、態度、價值觀

逐漸瞭解中國國情,理解並熱愛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形成對祖國曆史與文化的認同感,初步樹立對國家、民族的歷史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培養愛國主義情感,逐步確立為祖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人類和平與進步事業做貢獻的人生理想。

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審美趣,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堅強的意志和團結合作的精神,增強承受挫折、適應生存環境的能力,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

值觀打下良好的基礎。

在瞭解科學技術給人類歷史發展帶來巨大物質進步的基礎上,逐步形成崇尚科學精神的意識,確立求真求實和創新的科學態度。

瞭解歷專制與民主、人治與法治的演變過程,理解從專制到民主、從人治到法治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不斷強化民主與法治意識。

瞭解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多樣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國、各地區、各民族的文化教傳統,學習汲取人類創造的優秀文明成果,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國際意識。二、教材分析內容分析及各單元教學目標:

第一單元:走向社會主義之路。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進行了抗美援朝戰爭和土地改革運動等,鞏固了人民民主主專政的國家,迅速恢復了國民經濟。從1953年開始,我國開始進行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和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逐步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到1956年,我國基本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國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過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初步奠定了現代化建設的物質文化基礎。通過本單元的教學,使學生對建國初期在歷史有一個清晰的瞭解,同時明白“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難”的道理,通過這段歷史的學生,使學懂得要珍惜今天的和平幸福生活,珍惜社會主義建設成果。培養學生綜合分析歷史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唯物主義歷史觀。

第二單元: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通過本單元的教學,使學習生明白在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中,也出現過“大躍”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等急躁冒進的錯誤,甚至出現了“_”那樣全局性的、長期的嚴重錯誤,給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主義建設帶來了巨大的損失,但在這二十年的社會主義探索過程中,我國社會主義事業仍然取得巨大的成就,尤其是國防科技工業成就輝煌。通過本單元的教學,使學生明白知道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同時也出現了失誤,但總的來説成就是主要的。通過學習,使學生學會一分為二的來看待歷史問題,學會以史為鑑,吸取歷史經驗教訓,培養歷史思辨能力。

第三單元: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後,我國實現了歷史性的偉大轉折,進入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在改革開放歷程中,從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到國有企業改革,從沿海經濟特區到多層次對外開放格局的形成,我國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建設逐步推進中國共產黨在實踐中找到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鄧小平理論指導地位的確立,成為中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上保證。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在經濟建設、民主法制、科學技術、國防建設、民族團結、文化教育、對外交往各方面取得顯著成就。我國綜合

國力不斷提高,國家日益繁榮富強,人民生活不斷改善。“一國兩制”由構想成為現實,祖國和平統一大業取得歷史性進展。通過本單元的教學使學生明白改革開放政策是強國之路,富國之本,認識改革開放對於中國的重大意義,樹立開拓創新的思想觀念。

第四單元:人類祖先的基業——古代世界。通過本單元的教學,使學生知道世界四大文明古國留給人類的方明成果,知道西臘城邦和雅典民主,瞭解羅馬帝國的擴張。知道西歐封建制的確立,以及的創立與傳播。對世界古代歷史有初步的瞭解,瞭解人類文明的進程。

第五單元:古代文明的衝撞與文化成就。通過本單元的教學,使學生了解古代世界的文化成就,培養學生崇尚科學精神的意識、歷史進步意識,歷史正義感和以人為本的價值觀。三、學生評價:

本學期八年級共有兩個班,每班54人,班額較大,大部分學生來自豐登鎮各村,一少部分來自西湖農場,回族學生居多。

根據上課及與班主任交流了解到的情況來看,絕大多數學生因為家庭條件比較差,平時幾乎沒有課外書可讀,因此學生的整體素質較差,歷史素養及知識集累少之又少。另外,受會考導向影響,大多數學生認為歷史課會考不考,可學可不學,不願意花費過多的時間和精力來學習歷史,存在偏科現象,對歷史課不夠重視。八年級也是中學生身體和心理變化最為活躍的時期,比較難管理。近幾年,會考制度發生了一些變化,歷史課將佔一定分值班,但因為分值較小,這種局面也不會有很大改變。另外,學生們普遍存在的問題就是知識面狹窄,信息來源渠道閉塞,孤陋寡聞。再加上過去應試教育的消極影響將在一定時期內存在。以上因素都將在一定和度上影響學生對歷史課的學習興趣,這就要求教師充分了解學生情況,做好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幫助學生認識這門課的價值和作用,引起學生足夠的重視。另外教師在教學中力求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滲透新課程理念,激發學生的學習班興趣,教會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真正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宗旨,搞好歷史課的教育教學工作。四、教學措施:

1、完整準確地把握國中歷史教學目標及內容,依據“內容標準”的具體要求結合學校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繽紛教育”校本課程,全面完成歷史課程在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教學目標。

2、認真做好教學設計,在在教學中大膽探索,勇於創新,改變過去傳統的教學手段,合理組織教學,調控教學,創建民主和諧的師生關係,實現師生互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意識與習慣。

3、認真學習領悟新課程理念,在教學中能夠自主落實新課程理念,在教學中根據我校實際情況,為學生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潛能,誘發學生探究慾望,讓學生快樂發展,幸福生長,成為的自己。

4、通過組織學生閲讀、參觀、考察、進行社會調察,引導學生學會利用多種途徑,在開放的情境中去自覺收集信息、加工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讓教育成為生活化的教育。

5、協助學生設計解決問題的方案,注意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由學生通過合作學習、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去獲取知識,改變過去由教師主宰課堂的傳統教學模式。

6、改變評價方式,運用靈活多樣的評價體系,在評功價方法上,改變過去一張試卷評價一個學生的作法,把過和性評價的形成性評價以及結果性評價相結合,對學生作出客觀公正的評價,激發學生興趣,注重培養學生個性特長。

八年級歷史工作計劃 篇6

一、指導思想

以提高歷史學科教學質量為中心,積極參與課程改革,探索新的課堂教學模式,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着眼於學生的發展。

二、學生情況分析

八年級學生正處於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的過渡階段,掌握了一定的歷史基礎知識、合作技巧及自主探究學習的能力,能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與實踐活動;但大部分學生還沒有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掌握的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也不紮實,。學生對歷史較感興趣,但學習的自覺性較差,尤其是男生的自覺性更差。但也有部分學生對所學知識模糊不清,理解能力差,應用能力差,學習態度消極,厭學情緒濃。成為制約成績提高的主要因素。

三、教材分析

本學期所授的內容是中國歷史現代史部分。教科書由單元和課組成。每一個單元為一個學習主題,每一個學習主題下分若干課。本冊共七個單元,共二十五課(包括4課活動課)。由文化課和活動課兩種課型組成,以課為單位。每課課文由提示、正文、閲讀課文、圖、表、資料、註釋、每課一得以及課文中思考題和課後練習,活動建議等組成。其中正文緊扣教學大綱目標要求,可作為課堂教學應完成的基本任務。其餘內容,可根據學生具體情況,提出不同的教學目標與要求。

四、教學目標

繼續增強學生對歷史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掌握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把握不同歷史時期的基本特徵及其發展趨勢。培養學生識圖、讀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導學生學會收集、整理和運用相關的歷史學習材料,啟發學生對歷史事物進行想象、聯想和分析、綜合、比較、概括等認知活動。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以及與他人合作和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能力。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情感,弘揚世界各民族的優秀文化。完成中國歷史八年級下冊的歷史教學任務,爭取平均分、優秀率、合格率都超過東莞市平均水平。

五、教學重難點:

重點:開國大典、抗美援朝、《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一五計劃、三大改造、中共八大、文化大革命、十一屆三中全會、對內改革對外開放、鄧小平、民族區域自治的內容和意義、港澳的迴歸、和平統一和一國兩制、現代化海空軍的建立、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外交事業的發展、科技成就、教育事業、文學藝術和體育的發展、社會生活的變化。

難點:新中國成立的偉大意義、抗美援朝的原因、土地改革的意義、《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性質、社會主義改造的實質、社會主義建設出現失誤的原因、“文化大革命”帶來的災難、經濟特區、“一國兩制”的含義、萬隆會議、理解“三個面向”、就業制度和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

六、教學措施

1、認真鑽研新課程教學目標和要求,認真備好每節課,明確重點、難點,在傳授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養。

2、教學方法要靈活多樣,講究教學技能和教學藝術,加強課堂教學的設計,增強趣味,幽默感。要充分運用多媒體、歷史地理、圖畫、圖表,積極創造條件,以教學的直觀性,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和興趣。

3、增加課堂容量,精講精練,減輕學生負擔,提高課堂效率。

4、本學期我要教會學生學習歷史的基本方法,尤其是讓學生掌握歷史小論文的寫作方法。在教學中注重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注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思維,使學生有舉一反三的能力;注重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發散學生的思維,注重綜合能力的培養,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的思維的嚴謹性及邏輯性,在教學中提高學生的思維素質。

5、認真完成學校佈置的各項工作。

6、成立歷史學習小組,互出測試題,切實提高歷史學業成績。7、在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情操,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七、德育滲透

本學期通過中國現代史的教學,使學生感受我國在經濟、國防、外交、科技、

教育、文化等各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增強愛國主義情感,培養實事求是的精神和崇尚科學的態度。瞭解我國的基本國情,認識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中國社會的歷史發展規律,認識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一個曲折漫長的過程,從中國現代社會的不斷髮展中體會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必要性。堅定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信念。初步確立為祖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貢獻的人生理想和社會價值觀。

教學進度安排

周次教學內容

一第一單元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鞏固

二第一單元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鞏固

三第一單元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鞏固

四第二單元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五第二單元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六第二單元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七第三單元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八第三單元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九第三單元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十第四單元民族團結與祖國統-

十一第四單元民族團結與祖國統-

十二第五單元國防建設與外交成就

十三期中測評

十四第五單元國防建設與外交成就

十五第六單元科技教育與文化

十六第六單元科技教育與文化

十七第七單元社會生活

十八期末複習

十九期末考試

八年級歷史工作計劃 篇7

一、課程標準要求:

以“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培養四有一代新人,八年級歷史不僅傳授基礎知識,還要向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增強環保意識和培養環保能力。歷史教學是貫徹德、智、體、全面發展方針,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手段之一。要求學生學習和掌握基礎的歷史知識,即瞭解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瞭解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歷史現象,以及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向學生進行初步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教育,尤其是以發展規律教育,要求教會學生初步掌握記憶、分析、綜合比較、概括等方法,培養學生學習和表述歷史的能力,培養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觀察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

另外還要着眼於學生的發展,注重弘揚中國和世界各民族的優秀文化,重視學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培養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注意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實踐活動,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教師必須全面、深入地瞭解學生,認真分析、幫助學生改進學習方法,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拓寬知識面,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達到提高歷史成績、培養學生分析理解能力的最終目的。

二、學生現狀分析:

本學期我繼續任教八個班的歷史,八年級學生處在長身體、長知識的階段,每天都接觸社會,他們的一些想法是對社會現實的反映,而他們受到年齡與知識的限制,社會分辨能力正在形成之中,雖然是不定型的思想,但也會影響其行為。教師有責任幫助他們正確認識社會,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端正學習態度,應經常瞭解、分析學生的心理與思想狀況,以便做到心中有數。其次要切實瞭解學生的知識結構,認真分析其學習狀況,發現其長短處,在此基礎上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案,從大多數同學的實際情況出發,同時也要兼顧兩頭。

三、教材簡析:

八年級中國歷史上冊共22課,活動課2課。主要分析了中國近代史的一些發展關係,中國近代反抗外國侵略的主要經過,中國格局的變化。安徽地方史沒有時間進行教學,只能組織學生自學。

中國史線索繁瑣,所以主要是要將歷史線索向學生講解清楚。主要由文化課和活動課兩種課型組成,以課為單位。課本按歷史時期或學習主題編寫了“單元回眸”,梳理基本線索,小結重要內容。書中還設計了一些開放性習題以及“動腦筋”等欄目,旨在啟發思維,提倡各抒己見,答案不求唯一。特點是政治思想性強,思想性和科學性統一;可讀性強、重點突出;圖文並茂,趣味性強;啟發性和生動性結合;注重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四、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

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及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引導學生學會收集、整理和運用相關的歷史學習材料,啟發學生對歷史事物進行想象、聯想和分析、綜合、比較、概括等認知活動。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以及與他人合作和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能力。進一步認清歷史前進的大趨勢和當代中國的基本國情,堅定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樹立為實現共產主義而奮鬥的遠大理想,肩負起時代賦予的社會責任和崇高使命,當好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進一步培養學生運用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自主學習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各方面素養。

A、基礎知識:

讓學生按照教綱中的要求掌握各類基礎知識,讓學生對中國近代史有一個初步的瞭解;

B、思想認識:

通過對中國近代史的學習,讓學生能認識到生產力與生產的關係、社會階級矛盾,人民羣眾在社會發展過程中的作用,培養學生運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來看待世界發展的觀點,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

C、能力培養:

培養學生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分析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能力。

五、提高教學質量的主要措施:

1.注重學科間知識的融合與滲透

在把握教材時,教師應從總體上突破原有學科之間的界限,使學生能在多學科的背景下掌握教學內容。在宏觀上,應保持合理的綜合結構;在微觀上,更要注重各人文學科知識間的合理滲透、相互融合和必要聯繫。

2.注重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倡導真正立足於學生髮展的新的學習方式,即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在教學中,通過那些能夠帶給學生理智挑戰的教學;通過那些在教學內容上能夠切入並豐富學生經驗系統的教學;通過那些能夠使學生獲得積極的、深層次的體驗的教學;通過那些給學生足夠自主的空間、足夠活動的機會的教學,真正做到“以參與求體驗,以創新求發展”的教學,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

3.突出能力目標的主導

即強調學生思考能力、創造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以能力目標為主導,教師在教學中要以平等、理解、信任的態度,創造融洽的教學環境,給學生足夠的空間,促使學生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在教學中,始終圍繞能力目標的實現,努力探討用能力目標主導教學的途徑和方式,真正地把知識、能力和人格培養有機結合起來。針對不同學生方法也不一樣,如

A、對優生要求:除了掌握教學大綱上的基礎知識外,還要在思想認識、能力培養上達到自我運用的水平,學會運用辨證唯物觀點來分析和解決問題。措施:上課注重對學生能力的培養;課後多交流,通過培尖的形式加以溝通;作業佈置加大難度,多佈置分析性的作業;以面批為主。

B、對差生要求:完成基礎知識,培養正確的愛國主義情操。措施:上課認真督促、作業以面批為主;課後多補差;經常發現學生的問題,及時解決,瞭解思想動態,鼓勵學生上進。

4、認真備好每節課

明確重點、難點認真鑽研教材、教參、大綱,上好每一堂課;細緻批改作業;耐心輔導學生,教書育人。

5、積極參加教研活動

吸取歷史科有經驗教師的教法,深入學習教學理論,積極撰寫論文,提高教學理論水平和教研能力。

6、在傳授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養

充分利用教材史實,增強學生愛國認知,學革命先烈及仁人志士的愛國事蹟,為實現人類理想而奮鬥。通過戰爭的破壞作用,及時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初步用歷史辯證唯物主義觀教育。使學生學會科學分析評價革命時期的史實及人物,培養分析歸納能力。進行維護祖國統一,增進民族團結教育。我國曆史發展,是統一鞏固發展,即使是革命時期同樣是統一的,教學讓學生了解民族發展,樹立民族團結、民族平等的觀念。進行優秀品德和高尚情操教育。我國古代有無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科學家、文學家、藝術家和能工巧匠,都反映出高尚情操和優秀品德,值得發揚光大。進行國情教育,增強時代責任感,讓學生了解認識中國近代的屈辱史,內外對比,更要為國爭光,樹立民族自尊、自豪、自信。

7、教學方法要靈活多樣

講究教學技能和教學藝術,以增強學生的積極性,對課文知識進行歸納、綜合,讓學生系統掌握,教會學生學法、記法,充分利用課本的思考提示、“想一想”等,增強學生興趣。

8、要充分運用歷史地理、圖畫、圖表,積極創造條件

以教學的直觀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經濟、文化、政治方面讓學生知道,並瞭解發展情況,追溯本源,充實內容,聯繫當代與環保相關知識,及時教育。

9、採取多種方式進行復習和考核

抓住線索,突出重點,弄清概念,活躍思路;對重大歷史事件和重要人物進行具體描述,講清線索。每課突出重點、基礎點讓學生掌握鞏固好。

10、優化課堂教學

嚴抓紀律,採用多種教法,如討論、評論、閲讀、自學等方式,啟發學生動口、動手和學會學習。

六、教學進度表(略)

八年級歷史工作計劃 篇8

一、以質疑喚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歷史學科的過去性使學生感覺比較乏味,而傳統觀點的誤區認為歷史課就是背背而已,又使學生對其難度認識不夠,所以不能引起足夠的重視。這就需要我們利用有啟發性的問題吸引學生。例如學習《動盪的中東》一課時,向學生提問中東地區的矛盾有哪些?如何正確認識“歷史”這個因素有一定的難度,學生討論的效果不高,我抓住這個機會進行啟發提問:回顧中東地區的歷史?引入四次中東戰爭。理解了歷史的因素。

除了精心設疑之外,我還鼓勵學生質疑。現代教育理論認為:“最精湛的教學藝術,遵循的最高原則就是讓學生自己提問題。”“整個教學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學生正確提出問題和回答問題的能力。任何時候都應鼓勵學生提問。”在自主學習課堂中,我依據這一理論,大膽的鼓勵學生提問題。先提出一個實際問題,組織學生討論。在討論過程中採用競賽的方法鼓勵學生多提問題。

二、以論導之,創設學生自主學習的氛圍

教師是課堂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指導者,靈活的組織方式會給教學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當學生對一個問題認識模糊時,當闡明一個問題需多角度、多層次進行時,把問題交給學生,讓他們自由討論,各抒已見,共同交流,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結論。

例如對於蘇聯的解體,可以由有這樣一個問題:如果沒有戈爾巴喬夫蘇聯會解體嗎?學生通過激烈討論,暢所欲言,深入探討,彼此交流,課堂氣氛活躍,學習興趣濃厚,鍛鍊了學生的口才,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突出了學生的主體性,也發展了學生的個性。

三、以動引他們,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性

課堂是學堂,學生要學會學知識,還要學會做人,學會生存,學會合作。當學生的主體作用發揮出來後,合作學習更成為一種需要,通過課堂內互動,讓不同思維在合作中碰撞,讓他們發現問題,激勵他們去探索,去創新。

在課堂上,學生能看懂、讀懂的教師就不要再講,否則就是浪費時間,學生能發現的,教師不要點明,否則就是限制了學生的發展。教師應該信任學生,解放學生,調動學生,促進學生。讓他們自主學習,自己探索,自己創新。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課堂是學習展示的平台。我們必須給學生足夠的自主學習、探究合作的機會,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環境中主動參與,在學習知識的同時品嚐成功的喜悦。

八年級歷史工作計劃 篇9

一、 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以學校工作計劃要點為指導,積極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轉變觀念,加強課堂教學,強化質量意識,堅持教育創新。以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精神和自主學習的實踐能力為目標,紮實開展教與學的實踐活動,爭當名師。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着眼於學生的發展。

二、 教學目標

繼續增強學生對歷史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掌握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把握不同歷史時期的基本特徵及其發展趨勢。培養學生識圖、讀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導學生學會收集、整理和運用相關的歷史學習材料,啟發學生對歷史事物進行想象、聯想和分析、綜合、比較、概括等認知活動。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以及與他人合作和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能力。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情感,弘揚世界各民族的優秀文化。完成中國歷史八年級下冊的歷史教學任務,爭取平均分、優秀率、合格率都超過xx市平均水平。

三、 情況分析

(一)學生情況分析

八年級學生正處於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的過渡階段,掌握了一定的歷史基礎知識、合作技巧及自主探究學習的能力,能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與實踐活動;但大部分學生還沒有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掌握的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也不紮實,。學生對歷史較感興趣,但學習的自覺性較差,尤其是男生的自覺性更差。但也有部分學生對所學知識模糊不清,理解能力差,應用能力差,學習態度消極,厭學情緒濃。成為制約成績提高的主要因素。

(二) 教材分析

本學期所授的內容是中國歷史現代史部分。教科書由單元和課組成。每一個單元為一個學習主題,每一個學習主題下分若干課。本冊共七個單元,共二十一課。由文化課和活動課兩種課型組成,以課為單位。每課課文由提示、正文、閲讀課文、圖、表、資料、註釋、每課一得以及課文中思考題和課後練習,活動建議等組成。其中正文緊扣教學大綱目標要求,可作為課堂教學應完成的基本任務。其餘內容,可根據學生具體情況,提出不同的教學目標與要求。

(三)教學重難點分析

重點:開國大典、抗美援朝、《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一五計劃、三大改造、中共八大、文化大革命、十一屆三中全會、對內改革對外開放、鄧小平、民族區域自治的內容和意義、港澳的迴歸、和平統一和一國兩制、現代化海空軍的建立、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外交事業的發展、科技成就、教育事業、文學藝術和體育的發展、社會生活的變化。

四、具體措施

1. 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理論為指導,客觀地分析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正確闡釋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堅持史論結合的原則,力求科學性、思想性和生動性的統一。

2 . 以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為核心,注重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過程和方法,使學生學會學習。鼓勵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學習歷史,培養髮現歷史問題和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養成探究式學習的習慣。

3. 根據"內容標準"對知識與能力的不同層次要求組織教學。

4. 注意歷史知識多層次、多方位的聯繫。特別要注意歷史發展的縱向聯繫;同一歷史時期的橫向聯繫;歷史發展的因果聯繫;歷史現象與現實生活之間的聯繫;歷史知識與其他相關學科知識的聯繫和滲透等。

5. 積極探索多種教學途徑,組織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充分開發和利用課程教育資源。

6. 注意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多樣化和現代化。積極運用教學掛圖、幻燈、投影、錄音、錄像、影片、模型等,進行形象直觀的教學;努力創造條件,利用多媒體、網絡組織教學,開發和製作歷史課件,開展歷史學科的計算機輔助教學。

7. 注重拓寬歷史課程的情感教育功能,在進行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的同時,充分發掘課程內容的思想情感教育內涵,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的薰陶。

五、教學進度安排

課 題 課時

第一單元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鞏固 3課時+2課時作業

第二單元 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4課時+2課時作業

第三單元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2課時+1課時作業

期中複習考試 2課時

第四單元 民族團結與國家統一 4課時+2課時作業

第五單元國防建設與外交成就 3課時+2課時作業

第六單元科技教育與文化 4課時+2課時作業

第七單元社會生活 1課時

期末複習考試 3課時

八年級歷史工作計劃 篇10

歷史教學是貫徹德、智、體、全面發展方針,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手段之一。要求學生學習和掌握基礎的歷史知識,即瞭解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 ,瞭解重要的歷史事件、

歷史人物和歷史現象,以及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向學生進行初步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教育,尤其是以發展規律教育,要求教會學生初步掌握記憶、分析、綜合比較、概括等方法,培養學生學習和表述歷史的能力,培養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觀察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

二、教學內容:

1、中國近代史部分:南京國民政府的建立到民國時期的文化。

2、中國現代史部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時期的文化。

三、情況分析:

1、學生情況:八年級(1)、(2)現有學生101人,學生雖對歷史較感興趣,但他們不願 花時間對知識進行識記。

2、第四冊共有27課,學習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到上世紀90年代初期的歷史。正文部分是必須掌握的內容。註釋和文字説明,不作要求。

四、 具體實施與要求:

1、認真備好每節課,明確重點、難點。

2、課堂教學按大綱的要求,全面完成歷史教學。

3、在傳授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養,教學內容要突出重點。

4、教學方法要靈活多樣,講究教學技能和教學藝術,以增強學生的積極性。

5、要充分運用歷史地理、圖畫、圖表,積極創造條件,以教學的直觀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6、採取多種方式進行復習和考核,抓住線索,突出重點,弄清概念,活躍思路;

7、加強環境教育,使學生樹立環保意識。

五、課堂進度具體安排如下:

內容 周次

1、2課 1

3、4課 2

5、6課 3

7、8課 4

9、10課 5

11、12課 6 13、14課 7

15、16課 8

複習 9

會考 10

17、18課 11

19、20課 12

21、22課 13

23、24課 14

25、26課 15

27課 16

八年級歷史工作計劃 篇11

圍繞本學期學校工作計劃要求,不斷提高教育教學水平。着眼於學生的發展,注重弘揚中國各民族的優秀文化,重視學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培養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

一、教學目標

(一)基本內容

實施素質教育主渠道在課堂,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在教師。因此我計劃做到以下幾點:要在上冊歷史教學的基礎上,使學生進一步掌握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把握不同時期的基本特徵以及發展趨勢,認識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和基本規律。

(二)重點難點

重點:繁榮與開放的社會;民族關係的發展,統一。

難點:我國的民族關係是如何發展的以及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如何鞏固的。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以隋朝到清朝初期為主要的歷史發展線索。共 26 課,每課教學一課時。其中標有星號的內容,供各地的學校選用。前兩個單元后各設一節活動課,第三單元后設兩節活動課。第一個單元“繁榮與開放的社會”,教科書內容的安排和教學活動的設計,無不緊扣隋唐時期的“繁榮”與“開放”。“繁榮”與“開放”,是反映一個積極向上的社會的兩個側面,具有同一性。第二個單元“經濟重心的南移和民族關係的發展”,實際涉及“民族關係的發展”和“經濟重心的南移”兩個主題。這裏“民族關係的發展”,既涉及民族融合的內容,也有反映民族政權並立與民族矛盾的一面,都對“經濟重心的南移”有影響。第三個單元“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社會危機”,教科書對課標有關明清時期的五條內容標準進行了歸納組合。

三、學情分析

八年級學生總體水平差不多,但缺乏綜合歸納能力,且有部分同學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欠積極。且這些學生處在長身體、長知識的階段,每天都接觸社會,他們的一些想法是對社會現實的反映,而他們受到年齡與知識的限制,社會分辨能力正在形成之中,雖然是不定型的思想,但也會影響其行為。教師有責任幫助他們正確認識社會,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端正學習態度,應經常瞭解、分析學生的心理與思想狀況,以便做到心中有數。

四、採取措施

1.在課堂教學中倡導師生平等,民主的人際關係,應尊重學生的差異,崇尚個性和主體性,鼓勵探索真理,在教師啟發、誘導下,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這給教師提出更高要求,學生在擁有發揮個人才智的機會和空間的同時,壓力感又會促進學生去主動涉獵知識,獨立思考問題和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所以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創設一個良好的氛圍,注意師生雙方交往、互動、分享彼此的思考,見解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觀念與理念,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

2.落實好課堂的教學目標。目標統一,準確;以“內容標準”的要求為依據;體現統一要求與個性發展統一。

八年級歷史工作計劃 篇12

本學期教學總目標知識與技能

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中國近代時期的歷史發展,從外國殖民者的入侵到民族自救再到抗日戰爭爆發直至南京國民政府的垮台,這一時期的重大歷史事件、重要的歷史人物、歷史現象及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

過程與方法

組織學生收集、整理歷史知識,並能夠對歷史現象進行初步的歸納、比較和概括,形成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初步培養愛國主義情感,面對壓迫勇於鬥爭、勇於探索的精神。樹立對國家、民族發展而奮鬥的歷史使命感。

教學資源分析教材基本結構

這學期主要是進行的是中國近代史的教學,它概述了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20xx年南京國民政府垮台的100多年的歷史,主要包括兩條線索,一是外國勢力的入侵以及中國人民的反抗;二是近代化的過程。

重點、難點分析

1.不同歷史時期之間歷史事件的聯繫。

2.分析重要歷史人物對中國近代歷史發展的推動作用。

3.合理分析、歸納問題的能力

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經過七年級一年的學習,大部分學生已經有了自己的學習方法,對於歷史問題的解答也比較熟練,語言恰當、準確,具備了一定的分析能力。但還是有些學生分析問題容易偏,成績不是很理想,課堂上也不是很踴躍。因此,這學期將把教學重心放到這部分學生的身上,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鞏固基礎,提高學生的成績。

教學方法設計

1.採取合作、探究學習的方式,使學生掌握基礎的歷史知識,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以及學生的主體作用。

2.採取階段測試形式,檢驗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和運用能力,及時調整教學方案。

教學評價方案

通過分析測試卷的重難點、題型變化、易錯點等相關情況,瞭解每一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查缺補漏。注重提高學生對歷史問題的分析能力。

提高教學質量主要措施(含對後1/3的幫扶措施)

1.認真備好每一節課。

2.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斷地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同時加強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

3.提高教師自身的業務和教學水平,多向那些優秀教師學習。

4.對於後1/3學生重點做以下幾方面

(1)要注重基礎知識的掌握。在做習題的過程中,要求他們用大部分的時間去做基礎題。

(2)在課堂上,這部分學生也是比較容易溜號,因此要多關注這部分學生的聽課情況,給他們表現自己的機會。

(3)多關注他們身上小的閃光點,多去表揚他們,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

八年級歷史工作計劃 篇13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以學校工作計劃要點為指導,積極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轉變觀念,加強課堂教學,強化質量意識,堅持教育創新。以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精神和自主學習的實踐能力為目標,紮實開展教與學的實踐活動,爭當名師。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着眼於學生的發展。以提高歷史學科教學質量為中心,堅持教育創新。積極參與課程改革,探索新的課堂教學模式,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着眼於學生的發展。

二、學生情況分析:

本期繼續任教八年級2班歷史,八年級學生正處於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的過渡階段,掌握了一定的歷史基礎知識、合作技巧及自主探究學習的能力,通過一個學期的教學,我發現大部分學生還沒有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掌握的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也不紮實,學生對歷史雖有一定的興趣,但學習的自覺性較差,學習上還存在以下問題 ①部分學生對歷史學科認識不夠,學習態度不端正。②部分學生求知慾強,思維靈活,但學習興趣不高,學習目的不明確 ③有些學生有偏科現象 ④缺乏分析歸納能力,學習主動性有待加強 ⑤綜合分述史實的能力較差有待在方面提高。

三、教學目標

1、教學任務

完成中國歷史八年級下冊的歷史教學任務,爭取平均分、優秀率、合格率都比上學期有所上升。

2、長遠目標

增強學生對歷史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掌握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把握不同歷史時期的基本特徵及其發展趨勢。培養學生識圖、讀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導學生學會收集、整理和運用相關的歷史學習材料,啟發學生對歷史事物進行想象、聯想和分析、綜合、比較、概括等認知活動。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以及與他人合作和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能力。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情感,弘揚世界各民族的優秀文化。引領學生對歷史事件進行的辯證認識,倡導學生向偉人學習,從平凡的小事做起,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3、課標要求

通過學習,瞭解中國現代史的重要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現象和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能夠閲讀並分析重要的歷史文獻資料,學會社會調查的基本方法,能夠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釋歷史問題,客觀地論證歷史事物;知道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認識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一個曲折漫長的過程;能從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發展中體會到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定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

四、教材簡介

(一)教材體系

八年級歷史下冊選用的是川教版教材,在內容、體系、結構上都有所突破和創新,體現了新理念和新目標,致力於構建新的教材系統,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確立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利於學生綜合學習,因而達到較高的綜合教學效應。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學性、知識性於一體。可讀性強,圖文並茂,新增了許多趣味性較強的課堂知識活動。

(二)教學內容

本教材涉及的時間從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起,至20__年中共xx大召開止,主要講述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前後共53年,屬於《中國歷史》第三板塊,即中國現代歷史。中國現代史同中國古代史和中國近代史一樣,仍按主題與時序結合、主題下分課的體例。根據《課標》要求,教科書將教學內容分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鞏固”、“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族團結與祖國統一”、“國防建設與外交成就”、“科技教育與文化”、“社會生活”等七個學習主題。其中前三個學習主題是按中國現代歷史發展的時間先後順序分三個階段各設一個主題。第一學習主題敍述從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1952年國民經濟恢復的歷史,反映新中國的建立和政權的鞏固;第二學習主題敍述從1953年我國開始進行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和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至1976年文化~結束的歷史,反映我國逐步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和進行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第三學習主題敍述1978年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歷史,反映我國進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以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的形成和實踐。第四至七學習主題,以專題形式呈現,分別敍述新中國成立五十多年來在這些領域的代表性成就,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成就,包括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的成就,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的成就。在這四個學習主題裏,又按時序反映這些領域的歷史發展概況。全書在七個學習主題下共安排21課和三次綜合性、實踐性較強的主題活動。

(三)教學要點

中國現代史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歷史,也是為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而不懈努力的歷史。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是中國現代史的開端。

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共產黨領導開展土地改革運動、鎮壓運動和抗美援朝戰爭,鞏固了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恢復了遭受多年戰亂破壞的國民經濟。

從1953年開始,中國共產黨有計劃地實行社會主義工業化,並對個體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1956年,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得到確立,中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此後,在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過程中,取得了經濟文化建設等重大成就。但是,也發生了“大躍進”的嚴重失誤和“文化~”的內亂。

1978年,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了歷史性偉大轉折,中國進入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中國共產黨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創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以及國防和軍隊建設、祖國統一大業、對外交往等都取得了巨大成就,綜合國力大幅度增強,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

(四)教材特點

第一,中國現代史教科書嚴格以《課標》規定的主題內容為基本依據。

第二,教科書根據實際需要,對部分知識內容作了相應的拓展。由於不同地區、不同學校和不同學生的實際各不同,一些學生在達到《課標》基本要求的基礎上,要求學習更多的歷史知識,獲得更大的發展,因而教科書對部分知識內容作了相應的拓展。

第三,為了及時反映《課標》未來得及反映的最新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加強教科書內容與現代社會的聯繫,充分體現現代史教科書的時代性特點,教科書把一些新近發生的具有重大意義的歷史事件寫進教科書,如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中共xx大召開、“神舟五號”飛船載人航天飛行成功等;

第四,《課標》的某些內容跳躍性較大,為了突出歷史學科的特點,反映歷史發展的時序性和歷史內容的內在聯繫,教科書對部分內容作了補充或拓展,既方便了學生學習,又減輕了學生負擔。對於《課標》“內容標準”以外增加的內容,教科書均用※號標明。

五、教學重難點:

第二學習主題敍述從1953年我國開始進行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和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至1976年文化~結束的歷史,反映我國逐步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和進行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第三學習主題敍述1978年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歷史,反映我國進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以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的形成和實踐。

六、教學措施:

1.認真鑽研教材、教參、教綱;認真備課;上好每一堂課;細緻批改作業;耐心輔導學生,教書育人。

2.積極參加教研活動,吸取歷史科有經驗教師的教法,深入學習教學理論,積極撰寫論文,提高教學理論水平和教研能力。

3.優化課堂教學。嚴抓紀律,採用多種教法,如討論、評論、閲讀、自學等方式,啟發學生動口、動手和學會學習。

4、對重大歷史事件和重要人物進行具體描述,講清線索。每課突出重點、基礎點讓學生掌握鞏固好。

八年級歷史工作計劃 篇14

一、指導思想:

着眼於學生的發展,注重弘揚中國和世界各民族的優秀文化,重視學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培養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注意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實踐活動,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

二、教學目標:

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及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引導學生學會收集、整理和運用相關的歷史學習材料,啟發學生對歷史事物進行想象、聯想和分析、綜合、比較、概括等認知活動。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以及與他人合作和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能力。進一步認清歷史前進的大趨勢和當代中國的基本國情,堅定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樹立為實現共產主義而奮鬥的遠大理想,肩負起時代賦予的社會責任和崇高使命,當好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進一步培養學生運用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自主學習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各方面素養。

三、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八年級學生處在長身體、長知識的階段,每天都接觸社會,他們的一些想法是對社會現實的反映,而他們受到年齡與知識的限制,社會分辨能力正在形成之中,雖然是不定型的思想,但也會影響其行為。教師有責任幫助他們正確認識社會,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端正學習態度,應經常瞭解、分析學生的心理與思想狀況,以便做到心中有數。其次要切實瞭解學生的知識結構,認真分析其學習狀況,發現其長短處,在此基礎上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案,從大多數同學的實際情況出發,同時也要兼顧兩頭。

四、教材分析:

本學期所授的內容是中國歷史近代史部分,由文化課和活動課兩種課型組成,以課為單位。課本按歷史時期或學習主題編寫了“單元回眸”,梳理基本線索,小結重要內容。書中還設計了一些開放性習題以及“動腦筋”等欄目,旨在啟發思維,提倡各抒己見,答案不求唯一。

五、教學措施:

1.注重學科間知識的融合與滲透

在把握教材時,教師應從總體上突破原有學科之間的界限,使學生能在多學科的背景下掌握教學內容。在宏觀上,應保持合理的綜合結構;在微觀上,更要注重各人文學科知識間的合理滲透、相互融合和必要聯繫。

2.注重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倡導真正立足於學生髮展的新的學習方式,即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在教學中,通過那些能夠帶給學生理智挑戰的教學;通過那些在教學內容上能夠切入並豐富學生經驗系統的教學;通過那些能夠使學生獲得積極的、深層次的體驗的教學;通過那些給學生足夠自主的空間、足夠活動的機會的教學,真正做到“以參與求體驗,以創新求發展”的教學,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

3.突出能力目標的主導

即強調學生思考能力、創造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以能力目標為主導,教師在教學中要以平等、理解、信任的態度,創造融洽的教學環境,給學生足夠的空間,促使學生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在教學中,始終圍繞能力目標的實現,努力探討用能力目標主導教學的途徑和方式,真正地把知識、能力和人格培養有機結合起來。

六、教學進度安排表

第一週:思想教育

第二週:第一課

第三週:第二課

第四周:第三課、第四課

第五週:五課 第六週:複習迎接月考

第七週:月考

第八週:第六課、七課

第九周:八、九課

第十週:十、十一課 第十一週:期會考試

第十二週:十二、十三課

第十三週:十四、十五課

第十四周:十六、十七

第十五週:十八、十九

第十六週:月考

第十七週:二十、二十一

第十八週:二十二、二十三

第十九周至二十一週:考前複習

八年級歷史工作計劃 篇15

一、指導思想

以提高歷史學科教學質量為中心,堅持教育創新。積極參與課程改革,探索新的課堂教學模式,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着眼於學生的發展。

二、學生情況分析

八年級學生正處於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的過渡階段,掌握了一定的歷史基礎知識、合作技巧及自主探究學習的能力,能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與實踐活動;但大部分學生還沒有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掌握的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也不紮實,。學生對歷史較感興趣,但學習的自覺性較差,尤其是男生的自覺性更差。但也有部分學生對所學知識模糊不清,理解能力差,應用能力差,學習態度消極,厭學情緒濃。成為制約成績提高的主要因素。

三、教材分析

本學期所授的內容是中國歷史現代史部分。教科書由單元和課組成。每一個單元為一個學習主題,每一個學習主題下分若干課。本冊共七個單元,共二十五課(包括4課活動課)。由文化課和活動課兩種課型組成,以課為單位。每課課文由提示、正文、閲讀課文、圖、表、資料、註釋、每課一得以及課文中思考題和課後練習,活動建議等組成。其中正文緊扣教學大綱目標要求,可作為課堂教學應完成的基本任務。其餘內容,可根據學生具體情況,提出不同的教學目標與要求。

四、教學目標

繼續增強學生對歷史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掌握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把握不同歷史時期的基本特徵及其發展趨勢。培養學生識圖、讀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導學生學會收集、整理和運用相關的歷史學習材料,啟發學生對歷史事物進行想象、聯想和分析、綜合、比較、概括等認知活動。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以及與他人合作和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能力。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情感,弘揚世界各民族的優秀文化。完成中國歷史八年級下冊的歷史教學任務,爭取平均分、優秀率、合格率都超過東莞市平均水平。

五、教學重難點

重點:開國大典、抗美援朝、《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一五計劃、三大改造、中共八大、文化大革命、十一屆三中全會、對內改革對外開放、鄧小平、民族區域自治的內容和意義、港澳的迴歸、和平統一和一國兩制、現代化海空軍的建立、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外交事業的發展、科技成就、教育事業、文學藝術和體育的發展、社會生活的變化。

難點:新中國成立的偉大意義、抗美援朝的原因、土地改革的意義、《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性質、社會主義改造的實質、社會主義建設出現失誤的原因、“文化大革命”帶來的災難、經濟特區、“一國兩制”的含義、萬隆會議、理解“三個面向”、就業制度和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

六、教學措施

1、認真鑽研新課程教學目標和要求,認真備好每節課,明確重點、難點,在傳授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養。

2、教學方法要靈活多樣,講究教學技能和教學藝術,加強課堂教學的設計,增強趣味,幽默感。要充分運用多媒體、歷史地理、圖畫、圖表,積極創造條件,以教學的直觀性,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和興趣。

3、增加課堂容量,精講精練,減輕學生負擔,提高課堂效率。

4、本學期我要教會學生學習歷史的基本方法,尤其是讓學生掌握歷史小論文的寫作方法。在教學中注重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注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思維,使學生有舉一反三的能力;注重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發散學生的思維,注重綜合能力的培養,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的思維的嚴謹性及邏輯性,在教學中提高學生的思維素質。

5、認真完成學校佈置的各項工作。

6、成立歷史學習小組,互出測試題,切實提高歷史學業成績。

7、在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情操,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七、德育滲透

本學期通過中國現代史的教學,使學生感受我國在經濟、國防、外交、科技、教育、文化等各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增強愛國主義情感,培養實事求是的精神和崇尚科學的態度。瞭解我國的基本國情,認識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中國社會的歷史發展規律,認識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一個曲折漫長的過程,從中國現代社會的不斷髮展中體會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必要性。堅定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信念。初步確立為祖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貢獻的人生理想和社會價值觀。

教學進度安排

周次教學內容

一第一單元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鞏固

二第一單元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鞏固

三第一單元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鞏固

四第二單元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五第二單元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六第二單元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七第三單元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八第三單元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九第三單元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十第四單元民族團結與祖國統-

十一第四單元民族團結與祖國統-

十二第五單元國防建設與外交成就

十三期中測評

十四第五單元國防建設與外交成就

十五第六單元科技教育與文化

十六第六單元科技教育與文化

十七第七單元社會生活

十八期末複習

十九期末考試

八年級歷史工作計劃 篇16

一、以質疑喚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歷史學科的過去性使學生感覺比較乏味,而傳統觀點的誤區認為歷史課就是背背而已,又使學生對其難度認識不夠,所以不能引起足夠的重視。這就需要我們利用有啟發性的問題吸引學生。例如學習《動盪的中東》一課時,向學生提問中東地區的矛盾有哪些?如何正確認識“歷史”這個因素有一定的難度,學生討論的效果不高,我抓住這個機會進行啟發提問:回顧中東地區的歷史?引入四次中東戰爭。理解了歷史的因素。

除了精心設疑之外,我還鼓勵學生質疑。現代教育理論認為:“最精湛的教學藝術,遵循的最高原則就是讓學生自己提問題。”“整個教學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學生正確提出問題和回答問題的能力。任何時候都應鼓勵學生提問。”在自主學習課堂中,我依據這一理論,大膽的鼓勵學生提問題。先提出一個實際問題,組織學生討論。在討論過程中採用競賽的方法鼓勵學生多提問題。

二、以論導之,創設學生自主學習的氛圍

教師是課堂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指導者,靈活的組織方式會給教學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當學生對一個問題認識模糊時,當闡明一個問題需多角度、多層次進行時,把問題交給學生,讓他們自由討論,各抒已見,共同交流,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結論。

例如對於蘇聯的解體,可以由有這樣一個問題:如果沒有戈爾巴喬夫蘇聯會解體嗎?學生通過激烈討論,暢所欲言,深入探討,彼此交流,課堂氣氛活躍,學習興趣濃厚,鍛鍊了學生的口才,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突出了學生的主體性,也發展了學生的個性。

三、以動引他們,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性

課堂是學堂,學生要學會學知識,還要學會做人,學會生存,學會合作。當學生的主體作用發揮出來後,合作學習更成為一種需要,通過課堂內互動,讓不同思維在合作中碰撞,讓他們發現問題,激勵他們去探索,去創新。

在課堂上,學生能看懂、讀懂的教師就不要再講,否則就是浪費時間,學生能發現的,教師不要點明,否則就是限制了學生的發展。教師應該信任學生,解放學生,調動學生,促進學生。讓他們自主學習,自己探索,自己創新。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課堂是學習展示的平台。我們必須給學生足夠的自主學習、探究合作的機會,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環境中主動參與,在學習知識的同時品嚐成功的喜悦。

八年級歷史工作計劃 篇17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__的“三個代表”為重要指導思想為指導,認真學習,積極宣傳黨的精神,神化學科教學改革,着力提高學習思想,引導學生逐步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使他們成為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從根本上轉變教學觀念,學習邱學華老師的嘗試教學法,以“先讓學生試一試”為指導,以“先練後講”為操作模式,培養學生的嘗試精神、探索精神和創新精神,全面落實自主學習方案,切實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二、基本情況分析

(1)學生情況分析:國中二年級共分為六個年級,共有學生400人左右。學生學習成績參差不齊。優秀生幾乎沒有,及格生也不多。學生情緒很不穩,根本沒有學習的積極性,對學習不感興趣。

(2)教材分析:

本學期所授的內容是中國歷史近代史部分。教科書由主題和課組成,講述的是從鴉片戰爭到解放戰爭的勝利,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夕的歷史,每一個學習主題下分若干課。本冊共7個主題,共二十二課。由文化課和活動課兩種課型組成,以課為單位。每課課文由提示、正文、閲讀課文、圖、表、資料、註釋、學習與探究以及課文中思考題和課後練習,活動建議等組成。其中正文緊扣教學大綱目標要求,可作為課堂教學應完成的基本任務。其餘內容,可根據學生具體情況,提出不同的教學目標與要求。教學重點是中國近代史。教學難點是怎樣記住“落後就要挨大”的歷史教訓,培養學生的憂患意識和振興中華的歷史使命感。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增強學生對歷史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掌握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把握不同歷史時期的基本特徵及其發展趨勢。

(2)、培養學生識圖、讀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導學生學會收集、整理和運用相關的歷史學習材料的能力,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以及與他人合作和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能力。

2、情感與態度:

(1)、激發學生的愛國情緒,為民族的振興、國家的強大發憤學習,努力奮鬥。

(2)、培養學生具有反抗外來侵略的決心。

(3)、激發學生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使命感。

(4)、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和堅定的共產主義信念。

3、教學成績達到的目標:

爭取在本學期歷史成績有所上升,及格率達65%。

四、方法措施:

1、認真鑽研教材和新課程教學目標和要求,備好每節課,明確重點、難點,在傳授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養。

2、加強同科類老師的合作,充分發揮集體的智慧,使集體備課落到實處。

3、講究教學技能和教學藝術,加強課堂教學的設計,增強趣味,幽默感。

4、要充分運用多媒體、歷史地理、圖畫、圖表,積極創造條件,以教學的直觀性,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和興趣。

5、使用嘗試法教學,注重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在教學中,通過讓學生嘗試學習,讓學生得到嘗試成功的快樂,提高學生嘗試學習自主學習的自覺性。

6、成立歷史學習小組,互出測試題,切實提高歷史學業成績。

7、進行國情教育,增強時代責任感,讓學生了解認識中國近代的屈辱史,內外對比,更要為國爭光,樹立民族自尊、自豪感。

五、周進度安排:

周次

時 間

主要內容

8.15-8.21

第1課. 鴉片戰爭

8.22-8.28

第2課.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列強侵華罪行

第3課、收復新疆

8.29-9.4

第4課、甲午中日戰爭

第5課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9.5-9.11

第6課洋務運動

第7課戊戌變法

9.12-9.18

第8課辛亥革命

政教處

第9課新文化運動

9.19-9.25

第10課五四運動和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第11課北伐戰爭

9.26—10.2

第12課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政教處

第13課紅軍不怕遠征難

10.3-10.9

第14課難忘九一八

校委會

第15課“寧為戰死鬼,不做亡國奴”

10.10—10.16

第16課血肉築長城與複習

10.17一10.23

複習

十一

10.24—10.30

期會考試

十二

10.31—11.6

第17課內戰烽火

十三

11.7—11.13

第18課戰略大決戰

十四

11.14一11.20

第19課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

十五

11.21一11.27

第20課社會生活的變化

十六

11.28一12.4

第21課科學技術與思想文化(一)

十七

12.5—12.11

第22課科學技術與思想文化(二)

教導處

十八

12.12—12.18

複習

十九

12.19—12.25

複習

二十

12.26—1.1

複習

二十一

1.2一1.8

期末考試

二十二

1.9—1.15

放寒假

八年級歷史工作計劃 篇18

本學期教學總目標知識與技能

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中國近代時期的歷史發展,從外國殖民者的入侵到民族自救再到抗日戰爭爆發直至南京國民政府的垮台,這一時期的重大歷史事件、重要的歷史人物、歷史現象及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

過程與方法

組織學生收集、整理歷史知識,並能夠對歷史現象進行初步的歸納、比較和概括,形成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初步培養愛國主義情感,面對壓迫勇於鬥爭、勇於探索的精神。樹立對國家、民族發展而奮鬥的歷史使命感。

教學資源分析教材基本結構

這學期主要是進行的是中國近代史的教學,它概述了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20xx年南京國民政府垮台的100多年的歷史,主要包括兩條線索,一是外國勢力的入侵以及中國人民的反抗;二是近代化的過程。

重點、難點分析

1.不同歷史時期之間歷史事件的聯繫。

2.分析重要歷史人物對中國近代歷史發展的推動作用。

3.合理分析、歸納問題的能力

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經過七年級一年的學習,大部分學生已經有了自己的學習方法,對於歷史問題的解答也比較熟練,語言恰當、準確,具備了一定的分析能力。但還是有些學生分析問題容易偏,成績不是很理想,課堂上也不是很踴躍。因此,這學期將把教學重心放到這部分學生的身上,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鞏固基礎,提高學生的成績。

教學方法設計

1.採取合作、探究學習的方式,使學生掌握基礎的歷史知識,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以及學生的主體作用。

2.採取階段測試形式,檢驗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和運用能力,及時調整教學方案。

教學評價方案

通過分析測試卷的重難點、題型變化、易錯點等相關情況,瞭解每一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查缺補漏。注重提高學生對歷史問題的分析能力。

提高教學質量主要措施(含對後1/3的幫扶措施)

1.認真備好每一節課。

2.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斷地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同時加強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

3.提高教師自身的業務和教學水平,多向那些優秀教師學習。

4.對於後1/3學生重點做以下幾方面

(1)要注重基礎知識的掌握。在做習題的過程中,要求他們用大部分的時間去做基礎題。

(2)在課堂上,這部分學生也是比較容易溜號,因此要多關注這部分學生的聽課情況,給他們表現自己的機會。

(3)多關注他們身上小的閃光點,多去表揚他們,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uanti/redian/no69r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