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專題 >熱點專題 >

讓人性在情感中綻放(二):在感性與理性之間

讓人性在情感中綻放(二):在感性與理性之間

在人們混淆情感與感情的時候,就容易把情感與感性的衝動聯繫到一起,其實情感絕對和感性不是同一戰線的。那麼就會有人説,如果這麼説,你是説情感本身是理性的產物了,這不是無稽之談嗎?非也,非也!情感和理性也不是同一戰壕的戰友,情感恰恰是處於感性和理性之間的一種東西——我們為什麼要非此即彼呢?當然,我們説一種情緒的產生,甚至是感情的形成,可能真是一時的衝動,是與感性有千絲萬縷的聯繫的,我們不能否認,但是情感本身與感性是有區別的。

讓人性在情感中綻放(二):在感性與理性之間

很多理論家,對感性都不抱太大的希望,甚至是極力壓制的,但是在這樣的高壓之下,感性也還是沒有銷聲匿跡,總是會不知不覺地爆發。這也是一個十分奇怪的現象,它如此強悍的生命力究竟是如何獲得的呢?答案很簡單,人們永遠無法真正壓抑住自己的天性,感情是人們天然具備的能力,與之相關的感性自然也是人原始的衝動之一,是無法完全抑制,“人非草木,孰能無情”?但是感性的衝動,往往會不計後果的去行動,而這樣不計後果的行動有往往會引發人們無法控制的事物出現,甚至是威脅人的生存的事物,所以那些懼怕這樣事物的人往往絞盡腦汁去給挖掘感性的陰暗面,以使之暴露於世人的面前,以此來勸誡人們要“存天理,滅人慾”,極力地戕害原始的衝動,極盡可能抹殺感性的作用,就其為了每個個體生存着想的目的本是無可厚非的事情,但是在這樣的窮追猛打下就使得很多人談感性而色變——這就似乎有些過了,這不是在否定人的本性嗎?當然僅僅是貶低感性,沒有構建一種新的替代產品來佔據感性的陣地,壓抑感性的戰爭是無法勝利的,於是人們就構建了莫須有的理性,當然也有一種可能就是發現了理性,而理性本身也是人的天性之一。但是不管怎樣,理性就作為與感性對抗的工具之一——慢慢的,感性與理性就成了兩個對立的概念。並且在很長一段時間之內,人們在這兩個概念中徘徊,經常做出非此即彼的判斷。

情感在這個拉鋸戰中處於十分尷尬的境地,因為人們把情感和感情混淆,於是情感就淪為了感性的幫兇,也遭到了理性的排斥。的確,我們不能保障,也不能證明情感的原始發生的瞬間是否是出於感性的衝動,但是把情感等同於感性是絕對錯誤的,情感既不處於感性的同盟,也不是理性的夥伴。出於感性衝動的行動不是感情用事,而只是憑藉情緒行動,情緒是情感的一種形式,但是並不是情感,因此情感不是衝動的同盟。另一方面,我們也要認識到情感與感性的相似性,它們在很多方面都有一些聯繫:首先,就其發生而言,可能都是人的原始衝動的瞬間爆發,因此其產生都是在特定的環境下或是經歷偶然的經歷偶然發生,沒有太多的價值考量,也沒有太多的利益得失算計;其次,就其行動方式而言,都意味着滿腔熱血的投入,有一種一往無前的豪氣與幹勁;最後,就其後果而言,基本都有一錘定音的傾向,朝着特定的目標前進,永不回頭——就此而言,人們把情感和感性聯繫在一起,也並不是空穴來風,的確有其合理性。

而在拉鋸戰的另一邊,理性對情感則是完全沒有好感。這也是可以理解的,在人們的印象中,理性更像是一個不食人間煙火的法官,沉着、冷靜、公正、穩定,更重要的是具有自足的可能,這樣的存在不需要同盟就可以堅持一場長久的拉鋸戰,就算是同盟,也是固執己見的,以自以為是的高傲,孤軍奮戰。在任何事情發生之前,都會考慮到各種可能的情況,希望以此獲得的最有利的結果;經常以“應當”的口吻去評判,總給人一種先知先覺的印象,雖然其目的也是想指向現實的事實,但是往往要經歷各種各樣的挫折。然而我們不能否認,理性的目的也是為了每個個體乃至整個人的更好的生活。也許,我們會認為,這樣的理性是註定與情感無緣的,那是因為我們沒有注意到,有一種情感叫做情懷,當情感達到情懷的時候,並不是一時衝動的產物,其中也有價值的判斷和理性利益得失的計算,更重要的是當我們滿懷激情的去做一件事情的時候,我們的目的是更好的生活,這個目的與理性是不謀而合的。這並不是什麼偶然,而是有其必然性的——尼采將理性的光輝類比為太陽神阿波羅的光輝,而把感性比作酒神狄奧尼索斯,但是在太陽神光輝的照耀下呈現在我們面前的都是假象,都是光彩照人的假象,這種光輝下包裹的恰恰是酒神,太陽神是外衣,酒神是肉身,因此酒神更接近於靈魂。這樣的類比同樣可以適用於,理性與情感,因此二者並不是完全對立的,其中也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只是因為理性的自負,排斥了這位潛在的盟友。

情感不是感性,也不是理性,但是同時它與感性關係密切,與理性也有本質上的聯繫。它不與感性融為一體,也不與理性結成同盟,而是兩者之間的廣闊空間,有了這個空間的存在,才得以維繫理性與感性的相對平衡,否則世界將變成一個感性氾濫的世界,或者就會變成一個冷冰冰的理性的天國,而這兩個極端都是不能被接受的。

簫爻

風雨書桌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uanti/redian/k8p6w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