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專題 >熱點專題 >

週末美文閲讀:關於勞動的一些偏見

週末美文閲讀:關於勞動的一些偏見

人類是不是從最初出現就必須勞動呢?這是一個很難做出確證回答的問題,據説在伊甸園生活的人是沒必要勞動的,如果人類真是從伊甸園來的,那麼勞動並不是伴隨着人類的出現而出現的,只是人類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説的更準確一點,是上帝把亞當夏娃趕出伊甸園以後,勞動才出現。但是無論怎樣,勞動似乎就是伴隨着人類起源這個問題產生的。人有沒有可能完全不需要勞動呢?在周圍的自然物足夠直接養活一個人,或者人沒有任何生理需求的時候,人似乎可以擺脱勞動。但是事實是什麼樣的呢?即便是自然界的物質足夠養活人,但是也不能直接養活很多人,而人似乎也不可能沒有任何的生理需求,所以人註定要與勞動為伍。

週末美文閲讀:關於勞動的一些偏見

而馬克思在《詹姆斯·穆勒<政治經濟學原理>一書摘要》的《論消費》中明確説“我的勞動是自由生命的表現,因此是生活的樂趣。”我們應該怎樣理解這句話呢?既然勞動是“自由生命的表現”就意味着,我可以選擇勞動,也可以選擇不勞動;可以選擇此時勞動(不勞動),也可以選擇彼時勞動(不勞動);可以選擇在此勞動(不勞動),也可以選擇在彼勞動(不勞動);可以選擇為己勞動,也可以選擇為其他人勞動(不勞動)……總之,勞動還是不勞動都是可以自由選擇的,其他任何人任何事無法干涉——這樣是有可能的嗎?答案是肯定的,因為“自由”並不意味着我們都很討厭勞動,也許很多人就是喜歡勞動,他一刻不勞動就感到很不自在呢?這樣的人,自由的選擇勞動,從勞動中尋找“生活的樂趣”,即使勞動很苦、很累,但是就是有人喜歡那種大汗淋漓的感覺,就能從中尋找到“生活的樂趣”,我們就不能説他們就不自由了,也就是説只要人的主觀意願是願意勞動的,勞動對他而言就是“自由生命的表現”。而我們也不能排除有這樣的情況,你看陶淵明“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但是他在勞動過程中卻“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不正是在勞動中尋找到了“生活的樂趣”的真實寫照嗎?對於這種不“汲汲於貧賤,慼慼於富貴”的人,勞動對他而言不會造成任何負擔,只是一種自由選擇的結果。

然而,現實呈現給我們的沒有伊甸園,也沒有太多的陶淵明,那麼勞動還是一種自由選擇的結果嗎?我們勞動,往往不是因為想尋找生活的樂趣,在很多情況下是被迫的去勞動,尤其是資本主義出現以後,很多人被迫去勞動以維持自己的生存。在封建社會的時候,廣大的農民為了生存,從地主那裏租地,然後通過自己的勞動創造出勞動產品,但是這種產品不是完全屬於他自己的,他的勞動不僅不是自由選擇的結果,甚至也不完全是為了自己而勞動。如果説為了自己生存而不得不去勞動,但是這個勞動是完全為自己創造價值,還是可以理解,畢竟我們可以接受一種為自己生存服務的被迫勞動。然而,當你自己創造的價值不再完全歸自己所有,而是被他人無情的剝奪,“是可忍,孰不可忍也!”有一種特殊情況,就是所謂的“男耕女織”,這種生產方式生產出來的東西,之供自己和父母子女實用,這樣的勞動是處於感情的考慮,自己有選擇勞動的充足理由,可以看作是一種自由的選擇結果。

當歷史的車輪滾到了資本主義的時候,情況又發生了很多變化。勞動徹底異化了,它不僅不能被作為自由選擇的對象,還不能被作為完全為自己而被迫的選擇,馬克思稱這種勞動為強制勞動。現在我們主要看一看這種強制勞動到底與勞動的本質相差多遠,他對於人來説到底是什麼?人是否因為這種勞動實現了進化,社會是否因為這種勞動而前進呢?

在貪慾和貪慾者之間的戰爭即競爭中,資本向強者流動,並且逐漸集中即形成壟斷。而社會也普遍轉向以資本衡量價值,這樣的結果就是勞動和資本分離以及資本和土地分離,資本作為一種價值尺度,就如同上帝手中的天平,人們自願臣服於資本,並且是自以為自由的狀態下被資本奴役了。當資本在少數人的手中積累起來,也就是壟斷的擴展後,資本家和地主、農民和工人之間的區別消失了,整個社會被劃分為兩個階級,“即有產者階級和沒有財產的工人階級”。

廣大的工人階級是付出勞動的主體,但是卻不是自己勞動產品的享有者,在付出勞動的時候也不是出於自願的選擇,而是被迫的,因為如果工人不勞動就沒法維持生存,勞動只是他們生存額一種手段。工人在此時淪為一種商品,“而且降低為一種最賤的商品”。人和動物都進行勞動,但是人的勞動與動物的勞動是不一樣的,動物的勞動只為自己,而人的勞動可以不完全為自己,也正是因為人相對於動物的這一優點卻使得人對勞動的本質離得越來越遠——

勞動主要包含勞動材料、勞動主體和產品歸屬三個部分。勞動的異化首先表現在勞動材料的異化——我們的勞動材料,都來自自然界,我們的感性的外部世界,這些材料是“工人勞動得以實現、工人的勞動在其中活動、工人的勞動從中生產出和藉以生產出產品”的條件,而同時,自然界還直接和間接為人提供生活資料。我們可以説自然界天然和勞動人民具有關係,勞動者與自然界是相互歸屬的。

我們不可忽視的一個事實就是,在大機器時代,工人的勞動表現為對自然的掠奪,而生產出的產品有不是歸屬工人自身的。因此,在這種狀態下,工人生產的越多,意味着對自然掠奪的擴展,而使得本來歸屬於自己的大自然流向了他人。工人在生產中,實際不是在給自己創造財富,而是把自己的財富源源不斷的送給他人,工人生產的越多就意味着自己財富流失的越多。而我們知道,在工人階級與資產階級對立的情況下,工人創造的財富很大一部分是被資本家佔有了,出了維持工人必要的生存以外,其他的資本幾乎都集中到了資本家手中,資本家的資本在不斷地增長,而工人維持自己生存的資金不會有相應的變化,相對而言工人就越來越貧困,資本家則越來越富有。久而久之,資本向一方的傾斜,導致工人這個羣體的一貧如洗,甚至死亡。

工人在這種狀況下,真的是一無所有了,他唯一的衡量自己的價值的東西就是勞動了,勞動在此時就變成了無產者的一種資本。但是這種資本的投入,投入者自身不能得到利潤的回報,有的只是無休止的投入,直到他死亡,徹底喪失勞動這一資本。我們在仔細分析一下作為資本的勞動。當勞動作為一種資本,一種異己的存在,他可以與勞動者本身分離,這也是大機器得以推廣的前提。這時人被分解的支離破碎,勞動者就完全喪失的選擇的自由,他不得不不斷地投入自己的勞動換取獲得生存的資料,而他自己卻沒有意識到,自己投入的越多自己就越貧困,自己的資本就越來越少,直到最後耗盡。異化勞動沒有使人獲得成為人的資本,卻使人喪失了作為人的機會。

無論是作為“自由生命的表現”還是作為“異化勞動”,都只是人的活動的一種外化,並沒有揭示出勞動的本質。那麼勞動對於人而言到底是什麼呢?從古到今,人的勞動無一不是為了改造世界,改變自己的生活狀態,(而自己是世界的一部分)因此勞動是一種實踐活動。那麼作為一種實踐方式的勞動,與以往的勞動又有何不同的呢?其實從“自由的生命的表現”到實踐方式的變化,是勞動與不同對象走向結合的趨向的過程,即因勞動與人的親近,到勞動與社會的親近,再到勞動成為人與社會的一節鏈條。雖然其本質一直未曾改變,但是因為與不同的對象結合帶來的效果就大相徑庭了——勞動與人的單純結合,是一種原始的理想狀態,而與社會的結合卻把人推向了一個萬劫不復的深淵,那麼勞動充當人與世界的溝通橋樑,會帶來怎樣的後果呢?

其實在勞動充當人與世界的聯繫紐帶的時候,它在很大一段時間裏,還處於和社會親近的階段,即還是異化的勞動,異化的勞動作為人的外化,充當着人與世界的橋樑,但是因為人的生活看不到希望,那麼勞動不可能脱掉它那頂充當資本家幫手的帽子。但是“攻不破的”是“愁城”,“填不滿的”是“慾海”,貪婪的資本家不會滿足於一時的暴富,他們希望得到持久財富,所以他們不能幫助勞動把工人逼向死亡,而是要千方百計的保住工人的性命,以便獲得持久的創造財富的資源。隨着資本家積累的增多,他們分給工人的工資就逐漸增加,直到在保證生存之外有了剩餘,而這種剩餘又使得工人也有了享受勞動產品的機會,並且隨着消費的積累,工人也會逐漸富有。此時,勞動的惡名似乎不那麼被看重了,人們轉而尋找其本質。

準確的説,因為勞動沒有帶給人足以吸引全部注意力的痛苦,所有的有產者和部分的無產者對勞動產生了新的興趣。但是這並不是真正的引起了人對勞動本質的興趣,人的注意力更多的是集中在勞動的創造物,即勞動的外化上,而通過了解勞動的創造物,我們可以對勞動的來了解更進一步。

勞動作為一種實踐的方式,首先直接創造的是物質財富,在現在主要是琳琅滿目的商品,這些商品的大部分利潤雖然還是被資本家佔有了,但是前面已經説過資本家通過提高工資、分發紅利等手段與工人分享了這一財富,帶來的結果就是整個社會的總財富的增長;除了物質財富以外,勞動還創造了精神財富,人們在勞動之中激發了無限的靈感,而這些靈感就是精神財富的主要來源,可以説現在的精神財富是一個勞動的副產品,沒有了宮廷貴族為了精神享受的勞動,但是勞動卻無時無刻不迸發原始的創造性;除此以外,勞動還創造了美,尤其是現在藝術和生活的界限的逐漸模糊不清,工人的勞動產品不僅關注其使用價值,也轉而關注其審美價值,美被批量化生產,使得“舊時王謝御用品,進入尋常百姓家”,裝點着平常百姓的生活……

所有的這些後果,指向一個共同的目標,那就是更加美好的生活,勞動的功能不僅是改變我們的生活,還是使我們的生活走向美好。所以,勞動此時不僅僅所謂一種實踐的方式,也是一種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改造生活與世界使之向上走的能力。而如果要回歸到勞動純真年代,我們還必須學會從勞動中尋找到生活的樂趣,體驗到生命的美好!

簫爻

風雨書桌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uanti/redian/k8nmp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