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專題 >熱點專題 >

班級管理藝術:送別中教《送別》

班級管理藝術:送別中教《送別》

“送君送到大路旁,君的恩情永不忘……半間屋前川水流,革命友誼才開頭,哪有利刀能劈水,哪有利劍能斬愁……”

班級管理藝術:送別中教《送別》

我喜歡唱這首感情深沉的歌,送學生離別家鄉遠去時唱,送朋友踏上新的征程時也唱。到外省市,朋友們送我上了列車,上了飛機,心裏空蕩蕩的時候,學生們送我回家,車下學生們招手、追逐,學生的身影越來越遠的時候,我便在心裏一遍又一遍地唱這支歌。

人與人相處,彼此關心幫助,久而久之,都覺得是理所當然的,但一旦到分別的那一刻,友誼和感情都會覺得十分寶貴。

人不同於豬馬牛羊之處,在於人更需要感情,人有比物質需求更寶貴的精神需求。如果人們只是一味地追求衣食住行而不顧更高層次的精神需要,那便是由人向動物的倒退,縱然真的有了金山銀海,也還是不能享受到做人的樂趣。

我願意強化與人分別時的感情,以珍惜人與人之間的友誼,以忠實於今後相處的日子,以處理好和沒分別的朋友、同志、學生的關係。

1979年9月,我們班最高的同學劉巖、最矮的同學閻秀君要離開班級了。她們的父母是當年走“五七”道路的幹部,文化大革命中從瀋陽到盤錦,現在落實政策回去了,孩子自然也要跟回去。

兩位同學捨不得離開集體,提前好多天就開始悶悶不樂,一提要走的事便流淚,眼睛幾天都流露着哀傷。

同學們也捨不得她倆走。劉巖個子高,在運動會上,跳高跳遠都是全校第一,還是全校最出色的籃球運動員,各科學習成績都優秀,總成績全校第一名。最使人難忘的還是她為別人、為集體的事,常常廢寢忘食地奔忙。

閻秀君還不到12歲,在班裏年齡最小,個子最小,但樣樣事不甘落後,學習是尖子,又善於理解人、關心人,善於化解別人之間的矛盾,大家都喜歡她。

這麼好的同學要走了,人人都覺得心裏將被帶走什麼似的。人與人這種真情是最寶貴的,應該強化這種感情,使其成為今後努力上進的動力。

我通過組織學生們為她倆送別的方式,表達並強化這種感情。

9月1日那天,我和全班同學先後到兩位同學家裏,幫她們拿行裝,全班同學排成隊,穿小巷,過大街,趕了5里路,到盤錦站為她們送行。

盤錦站不大,我們這60多人的送別隊伍便格外顯眼。還沒上車,她們倆便已淚流滿面,女同學便陪着哭。時間不長,上了車,車徐徐開動,一些同學便追着車,在站台上跑,幾名男同學追着跑出了站台,好像能追上車,讓車停住似的。車站的工作人員瞭解到我們只是送同班同學時,説:“真沒想到,同班同學能有這麼深的感情。”

回到學校,我請每位同學寫一篇作文,題目便是《送別》。意在使同學們理解,送同學的目的不是流一陣眼淚,而是強化同學之間互相關心、互相愛護的感情,增強同學們的集體觀念。然後,把這種感情變成每個人戰勝困難的勇氣和力量。

珍惜昨天的友誼,才更注重培育今天的友誼之樹。和同學分別時越依依不捨,越會更和諧地處理今日的同學關係。

作文寫完了,挑寫得好的在班會上朗讀。同學們聽着,眼裏噙着淚花,回憶着過去,思考着今天,憧憬着未來,從深層次感受着人生的幸福。

這以後,又有同學舉家遷回瀋陽,我又和同學們去送。馮丹同學是乘汽車走的,我們朝着遠去的汽車揮手。郭力同學是放假時離開的,我召集近處的同學陪他去登上北去的列車。

車站成了我們師生表達感情、抒發感情的基地。東北師範大學在班級實習了一個月的老師們要走了,我們全體師生送到車站。那些年,我住單身宿舍,每逢寒暑假回家,學生們打聽到了我回瀋陽老家的時間,便提前趕到車站送我。

1982年1月,放假的那幾天,正趕上寒流,天冷得出奇,一碗水剛潑到地上,便立即結成了冰。學生問我什麼時候回家,我怕學生知道了又要去送,便説還要開幾天會才回去。不料我走的那天清晨4點多鐘,凜冽的寒風中,王良、蓋東、劉志軍等許多同學已在車站等我。劉志軍平時是不願起早的,他怕自己起不來,對好了鬧鐘還不放心,又叮囑了幾個人叫醒他。寒風中,他們凍得發抖,小候車室又沒有取暖設備,我勸他們回去,逼他們回去,都沒用,直到我上車了,車開了,看不見了,他們才走。學生們的一片心哪!

十多年以前,我的會便開始多起來。那時,每逢開會歸來,坐在火車上,遠遠地便會看見站台的柵欄外,站了一排人。個子大的頭露在柵欄外,個子小的,臉便貼在柵欄上瞅着徐徐進站的列車,那是我的學生們。起先,我不明白,學生怎麼知道我的歸期,他們説:“反正列車是放學後進站,這些天,我們天天來接,當然有一天能接到了。”我制止無效,只好每次都把會議的時間弄準確,以使學生少跑路。

當在列車上遠遠看見柵欄外學生的身影時,我感受着人世間最美好的真情。這真情激勵我們師生更珍惜在一起的教學時光,這真情融化了師生之間的隔膜,增進了師生之間的理解,增強了班集體的凝聚力。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uanti/redian/drgnq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