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專題 >熱點專題 >

關於境界的文章:三個境界何其多

關於境界的文章:三個境界何其多

編者按:《三個境界何其多》是一篇關於境界的文章,作者講述了三個境界的事情,從學問,修行,作詩三個方面來講述境界。

關於境界的文章:三個境界何其多

中國人喜歡數字“三”。

領導們講話都愛説:“我再補充三點……”山東人在酒桌上敬酒,喜歡説“三三不斷,我敬大家三杯酒”。

儒學研究專家龐樸先生認為,“三分法”是中國思想文化的特色,是中國思維方法的精髓。

“一分為三”是中國人的大智慧。

於是,談到人生境界,很多學者都喜歡歸納出三個。

“三個境界”,真能把人生説透了!

王國維:學問三境界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將做學問分為“三個境界”:

“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個境界”——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這是晏殊的詞,原意是説,“我”登上高樓眺望,西風慘烈,碧樹凋零,遠路漫漫。王國維用此句比喻做學問的第一境:做學問者,首先要有執著追求,登高望遠,明確目標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這是第二境,引用的是柳永詞句。比喻為求學問,就要經過一番艱辛努力,以至人瘦帶寬也不後悔。

“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是第三境,引自辛棄疾《青玉案》,本是描寫愛情,苦覓佳人不得,卻在驀然回首時看到。王國維認為做學問,如同覓佳人,不斷求索,執著追尋,才可能豁然貫通。

禪宗:修行三境界

宋代禪宗將修行也分為三個境界。

第一境:“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芳跡。”

第二境:“空山無人,水流花開。”

第三境:“萬古長空,一朝風月。”

三個境界中都有“空”字,卻各有所解。

第一境是苦苦尋覓,第二境是似有所悟,第三境是頓悟永恆。這三個境界,與王國維做學問的三個境界有點相似。

關於修行,宋代青原惟信禪師的一段話更有名:

“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人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

這第一境界,目光短淺,只看到了表面,見到什麼就是什麼,看不到事物的本質

這第二境界,就能夠超出表面現象,看到了事物的本源了。

這第三境界,才真正看穿看透,放下一切,萬法隨緣。

嚴羽:作詩三境界

做人有三境界,作詩也有三境界。

南宋詩論家嚴羽在《滄浪詩話》中,提出作詩的三境界:

“其初不識好惡,連篇累牘,肆筆而成;

既識羞愧,始生畏縮,成之極難;

及其透徹,則七縱八橫,信手拈來,頭頭是道也。”

我的一位國中同學,整天在朋友圈裏曬自己寫得“律詩”,卻不講格律,只是從第一句開始押韻到底,他就屬於第一境界。等到學會了格律,卻又不敢寫了,這便到了第二境界。再看看人家杜甫,一首首寫來,格律不必記在心上,卻自然符合。這就叫“戴着鐐銬跳舞”。

讀書筆記三境界

作讀書筆記呢?也有三個境界:

一是“提要鈎玄”,二是“採花釀蜜”,三是“開山鑄銅”。

韓愈雲:“記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鈎其玄。”讀書時首先把重要的事件摘記下來,把主要論點摘錄出來。這是摘抄。

然後再“採花釀蜜”,讀到一本書,可以找同類的書讀讀,通過比較研究,得出自己的看法,這便是釀蜜。

最後便可“開山鑄銅”,從許多材料中發掘出新的問題,提出新的見解。這已經是創造了。

作者|鄭老師

公眾號:中學生讀寫

標籤: 何其 文章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uanti/redian/drg0e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