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專題 >熱點專題 >

本溪導遊詞(精選16篇)

本溪導遊詞(精選16篇)

本溪導遊詞 篇1

親愛的遊客們大家好:

本溪導遊詞(精選16篇)

我是快樂星球旅行社的一名導遊,我叫華宇。我想大家都聽説過五女山吧, 金秋十月,是觀賞紅葉的季節,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有觀賞紅葉的傳統,“曉來誰染霜林醉”,“霜葉紅於二月花”等等詩句,道出了古往今來文人騷客對紅葉的摯愛和嚮往,也道出了秋天萬山紅遍,層林盡染的壯麗。今天我就是要跟你們去五女山遊玩。五女山位於遼寧省本溪市東部山區的桓仁縣。

下面我就來給你們講一講五女山的故事吧。傳説在遠古的時候,有姐妹五人,他們武藝高強,身懷絕技,屯兵居住在山上,為山下的老百姓施恩賜福,深受羣眾的愛戴。有一年,渾江裏來了一條黑龍,它作惡多端,欺壓百姓,這五姐妹就要下山降伏黑龍,雙方勢均力敵,混戰了三天三夜,最終同歸於盡于山下的江面上了,所以,當地老百姓為了紀念這五姐妹,就把他們曾經居住過的山峯稱為五女山。

好了,現在我們已經到山下了,我們開始上山吧。大家看,這裏的楓葉多麼紅,多麼大,共有六、七個品種,葉子有五角的,有七角的,有九角的,還有十一角的,最多可達十三個角。多麼漂亮。對了, 如果您是一位攝影愛好者或者繪畫愛好者,一定要選擇9簡評:詩情畫意的美景,加上你聲情並茂的講述,遊客一定流連忘返。

本溪導遊詞 篇2

五女山位於桓仁城東北8公里的渾江西北岸。五女山山體是長方體,主峯海拔820米,南北長1500米,東西寬300米,峭壁垂直高度20xx米,這裏是高句麗民族文明的發祥地。公元前37年,北夫餘王子朱蒙因宮廷之爭逃亡至此,在山上建立高句麗第一都城,史稱紇升骨城。高句麗是我國曆史上北方地方政權管轄內的一個少數民族。明永樂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建州女真族第三代首領李滿柱率軍挺進遼寧,便駐紮於此山。因此,五女山也是滿族文明的發祥和啟運之地。

近年來,考古專家在山上發現了大量的古代遺蹟和遺物。年代最早的遺物是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陶器,距今已有4500多年曆史。這説明,早在4500多年前,就有人類在山上生活。發現的遺物還有戰國晚期的石劍、石鑿、陶壺以及一些遼金時期的生活、生產工具和兵器。

除歷史遺蹟外,五女山的自然風光也十分壯美,登高俯瞰,前可見桓仁縣城陰陽八卦城,後可見桓龍湖似一條巨龍騰躍而下,山勢險要,多處景觀稱奇稱秀。

1996年,五女山山城被評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9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20xx年五女山景區被評為介紹五女山的導遊詞級景區。20xx年五女山山城榮登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本溪導遊詞 篇3

大家好!

關門山位於遼寧省本溪縣南部,自古就有“東北黃山”、“東北桂林”之美譽。因雙峯對峙,一闊一窄,一大一小,其狀如門,故稱關門山。

關門山素有“東北小黃山”之稱,景色有五美:山美,山峯奇峭,拔地而起,峯頂鬆姿綽約,怪石林立,宛若天造地設的巨型盆景。水美,關門山水庫碧波盪漾,兩崖青山倒映,搖槳划船,其樂無窮。樹美,關開山樹木繁多,千枝競秀,尤以楓林秋色而聞名。花美,天女木蘭花和山杜鵑,漫山遍野,芬芳宜人。雲美,雲、山、美、霧渾然一體,分外嬌嬈,近年輕霧繚繞,撲朔迷離;遠處雲蒸霞蔚,織雲弄巧;山峯若隱若現,嫵媚含羞。

關門山是以楓葉著稱的,楓葉多得讓你數不過來,美得讓你感覺像是走進了仙境,紅得是一團大火焰。這裏的楓葉一片綴連着一片,一株綴連着一株,像火焰,像扇子,形態萬千,千姿百態。關門山的楓葉不僅美麗,而且山也是那般雄偉,水也是那般清澈。

關門山的水多姿多彩,夾在兩座山之間,有一條五彩池。池中有許多五顏六色的楓葉,經過陽光的照射,池中反射出各各顏色,給這條五彩池添加了不少色彩,使五彩池更加的絢爛了,就像人間仙境,非常美麗。

本溪導遊詞 篇4

金秋十月,我隨阜新蒙古貞旅遊團到遼寧本溪縣關門山一遊,旅遊客車早六點從阜蒙縣出發,經過四個多小時的長途跋涉,漸入本溪縣境內,此時,車彷彿進入了山的世界,透過車窗向外看去,羣山矗立,座座挺拔俊秀,山上山下植被茂密,層林盡染,那顏色有紅的、黃的、綠的、藍的、紫的……

讓人心花怒放,目不暇接。車也忽兒行進在山頂,雲霧繚繞,彷彿觸手可及;忽兒又到谷底,清澈的河水湍急奔流,鳥兒吟唱。車繞着這山到那山大約又行進了40分鐘,終於到了關門山正景區。抬頭仰望,只見兩個刀削斧劈般的兩大石砬子如二門框相對,右有一巨大石崖突起,阻遮視線,如門扇方開。遠看山封水斷疑無路,近觀方知石門半開來,關門山因其雙峯對峙,一闊一窄,一大一小,相向如門而得名。進山門,過小橋,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關門山紅葉湖,那湖面碧波盪漾,兩岸青山倒影,搖漿划船,彷彿置身桂林山水之間,令人心曠神怡。

進入關門山谷地,沿山間小路拾級而上,漫山紅葉讓人心動,正所謂“曉來誰染霜林醉”“霜葉紅於二月花”,那紅葉或與樹高,隨風婆娑起舞,或參差林間,顯得輕盈飄逸,遠望似彩霞流雲,近看如鮮花怒放,在綠色簇擁中,在藍天白雲襯托下,你彷彿置身於一幅絕美的山水畫中一般,此時你別忘採集一片紅葉,寄與思念之人,那真是別有一番情趣。走着,看着,陶醉着,忽的有松鼠跳出,給遊人一個驚喜,遠處更有鳥兒鳴叫,給寂靜幽谷帶來無盡的歡樂。那清澈歡快的小河,靜靜流淌,魚兒淺底嬉戲,而“金尊魚”是當地特產,如果你想吃,現撈現燒烤,別有風味。穿越月台子、龍門峽景區,便來到石砬子景區,只見一瀑布從山隙間奔流而下,飛珠濺玉,有如一條銀練飄入深潭,有人説,飲其水,能長生不老,大家便爭搶着拿瓶接灌,有的甚至一飲而盡,不圖別的,只圖個吉利。

關門山的景點實在太多了,這裏山美,水美,樹美,花美,雲美……一年有四季,景色各不同,而沒有一處景點有人工斧鑿的痕跡,沒有一處景點有肅穆古雅的廟宇殿堂,有的是純純正正自然美,我們只走馬觀花地遊覽了不到半天,不免有些遺憾。

下午四點多鐘,乘車返程,當車行使在盤山道上,往下俯瞰,整個關門山景色盡收眼底,她宛若天造地設的巨型盆景,環山擁抱,碧水如鏡,期間灑落白樓紅瓦,綠樹掩映,此時正值夕陽西下,近處:山峯奇峭,峯頂鬆姿綽約,若隱若現;遠處:夕陽斜照,薄雲重彩,叢林浸染,此時的關門山,佔盡了黃山之神韻,盡得江南之靈秀,彷彿人間仙境一般,如詩如畫如夢境,是山是水是自然,我為我們遼寧有這樣的絕色美景而感到驚歎!

汽車漸漸的消失在羣山暮色中。我也漸漸的進入了夢香,不知過了多時,汽車已到家門。

關門山,明年我一定會再去!

本溪導遊詞 篇5

各位朋友,大家好!歡迎來到美麗的本溪,我是大家此行的導遊,我的名字叫王晶,晶是晶瑩剔透的晶,希望能夠用我晶瑩剔透的心為大家帶來優質的導遊服務,大家也可以叫我小王或王導。我旁邊的這位就是我們的司機張師傅,他的車技十分嫻熟,有着多年的駕駛經驗,大家可以放心乘坐。希望在我和老搭檔張師傅的配合下,大家能夠行得安全,遊得愉快,玩的開心!

這次我們要旅遊的目的地是——本溪關門山。下面我來介紹一下關門山的概況。

關門山位於本溪滿族自治縣境內,本溪水洞南十三公里,由紅葉湖(關門山水庫)和關門山森林公園構成。距市區48公里。它有三道門:北門,在小市方向,雙峯對峙,中間拱橋相連;南門,在去湯溝的嶺頂,雙峯對峙,一闊一窄,一大一小,公路從中穿過,十分險要,故稱關門山;中門,在深谷河道中,“雙扉”夾水,寬只二十餘米,為興修水庫的天然門柱。

關門山素有“東北小黃山”之稱,景色有五美:山美,山峯奇峭,拔地而起,峯頂鬆姿綽約,怪石林立,宛若天造地設的巨型盆景。水美,關門山水庫碧波盪漾,兩崖青山倒映,搖槳划船,其樂無窮。樹美,關開山樹木繁多,千枝競秀,尤以楓林秋色而聞名。花美,天女木蘭花和山杜鵑,漫山遍野,芬芳宜人。雲美,雲、山、美、霧渾然一體,分外嬌嬈,近年輕霧繚繞,撲朔迷離;遠處雲蒸霞蔚,織雲弄巧;山峯若隱若現,嫵媚含羞。此時的關門山佔盡了黃山神韻,盡得江南的靈秀。每年,到這裏寫生繪畫的人絡繹不絕。

關門山一年四季五彩繽紛,景色各異。春天,滿山滿嶺野杜鵑、映山紅、天女木蘭花,還有不知名的各種山花,彼謝此開,爛熳不輟。夏天,雲起雲落,雲霧變幻奇妙。秋天,“曉來誰染霜林醉”,這裏漫山楓葉,層林丹染,“霜葉紅於二月花”。冬天,這裏雖一如北國冰封雪飄,卻突然奇崛,胸藏溝壑。

關門山森林公園佔地3517公頃,森林覆蓋率95%,園內植被保存完好,古樹名木眾多,風景秀麗,是一處集旅遊、觀光、避暑、度假、休閒於一體的森林旅遊景區,也是遼寧50佳景之一,20__年被評為國家aaaa級風景旅遊區。景區內有完善的旅遊設施,遊客可品嚐水庫鮮魚宴,山羊宴,山野菜宴。旅遊項目有:水上快艇、水上大遊船、水上游樂中心、垂釣。

關門山劃分五大景區,即小黃山景區、夾砬子景區、龍門峽景區、月台子景區,鳴翠谷景區。

本溪導遊詞 篇6

本溪位於遼東半島東南部,北界瀋陽、撫順,南連丹東,西接遼陽,東與吉林通化毗鄰。 地理座標為東經123°34'~125°46',北緯為40°49'~4 1°35'。

本溪歷史悠久,廟後山古人類文化遺址證明,在四、五十萬年以前的舊石器時代,這裏就有人類活動生息,這一發現不僅填補了我國東北地區舊石器時代人類化石的空白,而且為研究東北亞人類分佈和遷移提供了可貴的歷史資料。自夏、商時代始,各朝代均進行有效管轄,至清代末設縣,1939年設市。1948年本溪解放。1949年本溪市劃歸東北行政委員會直轄。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決定,將本溪市改為中央直轄市。1954年中央人民政府決定,本溪市改為省轄市,隸屬於遼寧省。1993年,國務院批准本溪市為全國較大的市。

本溪自然資源豐富。礦產資源有鐵、銅、鋅、石膏、大理石等100餘種。 其中,尤以鐵礦石最為豐富,已探明儲量在27億噸以上,具有可選性好、有害雜質極低的特性,屬我國鐵礦特種資源之一。現有山林地面積65萬公頃,森林覆蓋率72%, 是遼寧中部城市羣重要的水源涵養林區和遼東天然次生林區。境內有大中河流27條,大型山谷水庫2座, 年儲水量56.2億立方米。本溪盛產人蔘、遼細辛、刺五加、遼五味子等中藥材,山野菜、香菇、黑木耳等綠色食品及冰葡萄酒、林蛙油、人蔘汁、紅鱒魚等土特產品,桓仁滿族自治縣是全國唯一的AA級稻米生產基地。

本溪物華天寶,水秀山青,遊覽勝地舉不勝舉,旅遊資源開發前景廣闊。國家重點風景名勝本溪水洞,是世界上最長的充水溶洞,洞內鐘乳石光怪陸離,惟妙惟肖,姿態萬千,乘船遊覽其中有置身險峻三峽、秀美灕江之感。東北地區道教興始之地九頂鐵剎山氣勢巍峨,峯聳嶺翠,疊嶂重巒,山腳與遼寧省第二大水庫觀音閣水庫相依相連,景色迷人,情趣盎然。燕東名山關門山素有“塞北小黃山”美譽,尤其是十月的楓葉滿山紅遍,令人留連忘返。五女山風景名勝區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高句麗民族曾建都於此,山峯酷似玲瓏翠屏,四周陡生懸崖峭壁,每臨絕頂,遙望渾江水庫,煙波浩渺,雲天山水渾然一體,奇絕畫卷盡收眼底。

本溪導遊詞 篇7

本溪水洞,又叫"九曲銀河洞"。是一個大型地下暗河巖溶洞穴,總長5km。現已開發的旅遊洞道長為2438.4m,面積45000平方米,體積 390000立方米,洞體規模宏大,各種巖溶景觀千姿百態,有七宮、三峽、二門、九曲百餘景。地下暗河平穩流長,行船覽勝,如入仙境。

本溪水洞目前是世界上最長的水上游覽洞穴之一。1994年國務院批准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遊覽本溪水洞不僅可以飽覽到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就的神奇夢幻般的美景,同時您還可以獲得許多有關洞穴科學方面的知識。以現代肖草《本溪水洞》詩為證:輕舟遨遊銀河間,斷壁垂劍九曲彎;擎媧細針蒼穹清,逸仙論道氣悠閒。  巖溶洞穴,也叫喀斯特溶洞。

"喀斯特"一詞來源於南聯盟(南斯拉夫)的喀斯特高原。因為那裏的地貌景觀奇特,在石灰巖中有洞穴形成而引起科學家的關注。此後,凡是美好現象都稱其為"喀斯特"。研究這一對象的科學就叫"喀斯特學及洞穴學。  巖溶洞穴是在可溶性巖石特別是碳酸鹽巖類的石灰巖和白雲巖巖層當中,由於水的長期溶解作用而形成的。  自然界的水不是純淨水,水中含有二氧化碳,當含有二氧化碳的水遇到石灰巖時,在石灰巖的裂隙中流動就會發生碳酸化反應,生成碳酸氫鈣,因碳酸氫鈣溶解於水,故而被水帶走,久而久之,裂隙被溶蝕成洞穴。  世界上最長的巖溶洞穴是美國肯塔基州的麻蒙洞羣(獁猛洞羣Mamofh Cave System),該洞從1820xx年始勘測,歷經180年才查清其長度為550Km。

中國最長的巖溶洞穴是湖北省利川市的騰龍洞,長度為39.5Km。

由於巖溶洞穴景觀奇特,在世界範圍內已成為極其重要的旅遊資源,在中國已有200多個巖溶洞穴開發建設成為遊覽洞穴,供遊人參觀遊覽。其中,浙江的瑤琳洞、河南的雞冠洞、廣東的蟠龍洞、四川的芙蓉洞、貴州的織金洞、廣西的冠巖、北京的石花洞和遼寧的本溪水洞......他們在開發建設過程當中,在不同階段,都引入了洞穴科學研究,提高了旅遊洞穴的科學品位。

各位朋友,您可能走遍了祖國各地,也曾參觀遊覽過許許多多知名的旅遊洞穴。今天參觀遊覽本溪水洞,您一定會感到還是本溪水洞美。每個旅遊洞穴都有他獨具特色的精美景觀,而水洞的九曲銀河恰是其精美景觀當中的精髓。

地下暗河蜿蜒曲折,河水終年流淌不竭,每晝夜流量可達五千萬立方米。這些水是從哪來的呢?通過示蹤試驗以及同位素水文學的研究,現已證實其水的來源有三部分:一是源於湯河水的直接補給;二是來源於湯河河牀覆蓋層下的奧陶系灰巖含水層的巖溶水補給;三是來源於水洞西岸分佈的寒武系、奧陶系灰巖含水層的巖溶水補給。這三部分的水匯入水洞地下暗河之後,分別從銀波洞(東支洞)蟠龍洞(西支洞─潛流洞)排泄於太子河。

九曲銀河是暗河的下游段,即從洞到源頭長度為2320m,其平均水深2m,最深達7m,水温保持在7-12℃,據水質簡分析和全分析成果證實其水質為優質飲用水。  中國地質學會洞穴研究會會長朱學穩教授曾於1996年初到水洞考察,他説他所見過的國內外大大小小的暗河,都有砂和礫石沉積物,怎麼水洞暗河卻不見砂和礫石的蹤影。只有一種灰色的粉砂質粘土沉積呢!他認為暗河河牀沒有礫石沉積物,這是本溪水洞的奧祕之一。使他從不可理解以引起了極大的興趣和特別的關注,後經研究結果得知原因有三:

一是,在上游段沒有大型入水洞口。如果湯河水的補給為"集中流入"式,則在上游段必有大型的"流入型"洞穴發育,存在較大的流入洞口。在水洞的下游段也就會有砂、礫石沉積的堆積了。因為下游段僅有粉砂質粘土沉積物的事實,説明湯河補給區內的河牀和岸邊,都不會有被沖積層所埋藏的大型流入洞存在。二是,作為一條巖溶地下河道來説,水洞的發育受到石灰巖含水層中的火成巖──脈巖的干擾與阻隔,好似一堵脈巖高牆築成的篩子一般,不準砂、礫石通過。三是,暗河水力坡度極緩,僅有1.5%,流速甚低。不能使砂和礫石搬運到暗河的下游段。

延續暗洞是暗河的上游段,是從源頭洞到湯河入滲點這段長約3Km的尚待開發的暗洞。

各位朋友!當您乘着遊船向一個完全陌生的地下洞道進發時,您會被神話般的奇異景色所陶醉。

現在我向朋友們介紹一下"本溪水洞"的第二個奧祕。這還是前面所提到過的那位洞穴研究會會長朱學穩教授1996年初在水洞考察時提出的問題。" 水洞洞口的規模為什麼這麼大?這也是他在國內外所見到的地下暗河巖溶洞穴所不同之處。一般來講,所有的地下河溶洞都是入水口較大,出水口較小,可是"本溪水洞"是入水口看不到,出水口又挺大,這當然是個迷了。

經過1996年對本溪水洞的科學研究,這一問題也得到了圓滿地解釋。原來大家目前所看到的洞口,並非是原始的出水洞口,而是由於太子河的側向侵蝕作用將水洞"側蝕掉"其間的一段,這一般長度大約800m。因為太子河屬於古老的上層遺留河,平面形態呈蛇曲狀,所以它的侵蝕作用的能力特別強,完全有能力把水洞攔腰"吃掉"800m。在水洞口的西北方向上大約800m遠處的燕丹亭下,有一個洞穴,其洞口被太子河淹沒,這個水下洞穴原本應與水洞相連,由於太子河的側蝕作用吃掉了這一段,使水洞成為斷頭洞,因此水洞洞口並非原始洞口,而是洞的中間一部分,所以洞口就顯得非常大,高達5.75m。

關於水洞暗河不見較大入水洞口的解釋,根據1996年的研究成果得知,水洞暗河的補給是以地表水湯河為主,屬於"側向輸入"類型暗河。但中國南方的側向輸入型的地下暗河均是地表水的集中流入,即向含水層的點狀灌入式補給。因而有極其重要的"流入型洞穴"發育,就是有較大的入水洞口。而本溪水洞暗河雖獲湯河補給,但並非是集中流入式,而是分散入滲式,因而沒有重要的"流入型洞穴"發育,也就沒有較大的入水洞口了。本溪水洞的這一特異現象,為"地下河洞穴發育的系統演化"理論增添了新的深化模式"本溪水洞模式"即"分散入滲式的側向輸入類型"。

巖溶洞穴的形成,可劃分為三個階段,即早期的潛水洞階段、中期的地下水位洞、半充水洞階段和晚期的完全脱離地下水位的早洞(又稱化石洞)階段。

本溪水洞正處於中期階段,即地下水位洞穴(半充水)發育階段。而洞中西側的旱洞已進入晚期的化石洞階段,而洞口東側的銀波洞則仍處於早期的充水洞發育階段。

水洞發育的初期,是在距今40-50萬年以前的中更新世的早期,湯河水的入滲水流在進入"湯河──太子河間地段呈條帶分佈的奧陶系灰巖含水層之後,由於在其下游方向上存在較厚的石炭──二疊系砂頁巖層,是不透水層,受其影響而使巖溶水集中運動。在裂隙潛流條件下的巖滲作用應以溶蝕為主。此時水洞全充水,一直持續到距今約30萬年前的中更新世的中期,形成了水洞雛形。水洞歷經了全充水之後,不斷擴大洞道,特別是太子河的不斷下切和排泄基礎面的不斷降低,加上古氣候的影響,在距今約20-30萬年時,水洞進入了半充水狀態的"地下水位洞穴"階段,形成了暗河。當地下河洞道完全地或季節性地脱離全充水狀態之後,在地層平緩、巖性軟弱、機構破碎強烈的地段就產生了崩塌作用,從而使洞體的空間迅速增大,其洞頂的高度可達32m,是含水層地下水位從未達到過的高度。

另外,在距今約20-25萬年左右時,地表水不斷地向地下滲透的水流也開始在洞頂、洞壁活動,從而產生了最古老的以鐘乳石為主的次生化系沉積物。

在距今大約12-14萬年之間,長期排水的主洞口脱離了水流而成為幹洞口。今日的旱洞發育成新的排水口,此期間形成了6-7m厚的粉砂質粘土沖積層,並堵塞了洞穴較低矮的地段。

在晚更新世的中晚期,由於太子河水位持續下降的驅動,使水洞東側的銀波洞成為新的排泄口,西側的旱洞成為幹洞,不再排水。

全新世以來,洞口西側的旱洞形成地下潛流,直接在太子河侵蝕岸邊以泉的形式排出。

近一萬年來,水洞次生化學沉積作用在洞穴入滲相對有利的地段,形成了許多石鐘乳、鈣板和壁流石類的沉積物。

本溪太子河導遊詞二

本溪水洞原始"九曲銀河洞"。是一個大型地下暗河巖溶洞穴,總長5km。現已開發的旅遊洞道長為2438.4m,面積45000平方米,體積390000立方米,洞體規模宏大,各種巖溶景觀千姿百態,有七宮、三峽、二門、九曲百餘景。地下暗河平穩流長,行船覽勝,如入仙境。

本溪水洞目前是世界上最長的水上游覽洞穴之一。1994年國務院批准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遊覽本溪水洞不僅可以飽覽到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就的神奇夢幻般的美景,同時您還可以獲得許多有關洞穴科學方面的知識。

巖溶洞穴,也叫喀斯特溶洞。

"喀斯特"一詞來源於南聯盟(南斯拉夫)的喀斯特高原。因為那裏的地貌景觀奇特,在石灰巖中有洞穴形成而引起科學家的關注。此後,凡是美好現象都稱其為"喀斯特"。研究這一對象的科學就叫"喀斯特學及洞穴學。

巖溶洞穴是在可溶性巖石特別是碳酸鹽巖類的石灰巖和白雲巖巖層當中,由於水的長期溶解作用而形成的。

自然界的水不是純淨水,水中含有二氧化碳,當含有二氧化碳的水遇到石灰巖時,在石灰巖的裂隙中流動就會發生碳酸化反應,生成碳酸氫鈣,因碳酸氫鈣溶解於水,故而被水帶走,久而久之,裂隙被溶蝕成洞穴。

世界上最長的巖溶洞穴是美國肯塔基州的麻蒙洞羣(獁猛洞羣Mamofh Cave System),該洞從1820xx年始勘測,歷經180年才查清其長度為550Km。

我國最長的巖溶洞穴是湖北省利川市的騰龍洞,長度為39.5Km。

由於巖溶洞穴景觀奇特,在世界範圍內已成為極其重要的旅遊資源,在我國已有200多個巖溶洞穴開發建設成為遊覽洞穴,供遊人參觀遊覽。其中,浙江的瑤琳洞、河南的雞冠洞、廣東的蟠龍洞、四川的芙蓉洞、貴州的織金洞、廣西的冠巖、北京的石花洞和遼寧的本溪水洞......他們在開發建設過程當中,在不同階段,都引入了洞穴科學研究,提高了旅遊洞穴的科學品位。

各位朋友,您可能走遍了祖國各地,也曾參觀遊覽過許許多多知名的旅遊洞穴。今天參觀遊覽本溪水洞,您一定會感到還是本溪水洞美。每個旅遊洞穴都有他獨具特色的精美景觀,而水洞的九曲銀河恰是其精美景觀當中的精髓。

地下暗河蜿蜒曲折,河水終年流淌不竭,每晝夜流量可達五千萬立方米。這些水是從哪來的呢?通過示蹤試驗以及同位素水文學的研究,現已證實其水的來源有三部分:一是源於湯河水的直接補給;二是來源於湯河河牀覆蓋層下的奧陶系灰巖含水層的巖溶水補給;三是來源於水洞西岸分佈的寒武系、奧陶系灰巖含水層的巖溶水補給。這三部分的水匯入水洞地下暗河之後,分別從銀波洞(東支洞)蟠龍洞(西支洞─潛流洞)排泄於太子河。

九曲銀河是暗河的下游段,即從洞到源頭長度為2320m,其平均水深2m,最深達7m,水温保持在7-12℃,據水質簡分析和全分析成果證實其水質為優質飲用水。

中國地質學會洞穴研究會會長朱學穩教授曾於1996年初到水洞考察,他説他所見過的國內外大大小小的暗河,都有砂和礫石沉積物,怎麼水洞暗河卻不見砂和礫石的蹤影。只有一種灰色的粉砂質粘土沉積呢!他認為暗河河牀沒有礫石沉積物,這是本溪水洞的奧祕之一。使他從不可理解以引起了極大的興趣和特別的關注,後經研究結果得知原因有三:

一是,在上游段沒有大型入水洞口。如果湯河水的補給為"集中流入"式,則在上游段必有大型的"流入型"洞穴發育,存在較大的流入洞口。在水洞的下游段也就會有砂、礫石沉積的堆積了。因為下游段僅有粉砂質粘土沉積物的事實,説明湯河補給區內的河牀和岸邊,都不會有被沖積層所埋藏的大型流入洞存在。二是,作為一條巖溶地下河道來説,水洞的發育受到石灰巖含水層中的火成巖──脈巖的干擾與阻隔,好似一堵脈巖高牆築成的篩子一般,不準砂、礫石通過。三是,暗河水力坡度極緩,僅有1.5%,流速甚低。不能使砂和礫石搬運到暗河的下游段。

延續暗洞是暗河的上游段,是從源頭洞到湯河入滲點這段長約3Km的尚待開發的暗洞。

各位朋友!當您乘着遊船向一個完全陌生的地下洞道進發時,您會被神話般的奇異景色所陶醉。

現在我向朋友們介紹一下"本溪水洞"的第二個奧祕。這還是前面所提到過的那位洞穴研究會會長朱學穩教授1996年初在水洞考察時提出的問題。"水洞洞口的規模為什麼這麼大?這也是他在國內外所見到的地下暗河巖溶洞穴所不同之處。一般來講,所有的地下河溶洞都是入水口較大,出水口較小,可是"本溪水洞"是入水口看不到,出水口又挺大,這當然是個迷了。

經過1996年對本溪水洞的科學研究,這一問題也得到了圓滿地解釋。原來大家目前所看到的洞口,並非是原始的出水洞口,而是由於太子河的側向侵蝕作用將水洞"側蝕掉"其間的一段,這一般長度大約800m。因為太子河屬於古老的上層遺留河,平面形態呈蛇曲狀,所以它的侵蝕作用的能力特別強,完全有能力把水洞攔腰"吃掉"800m。在水洞口的西北方向上大約800m遠處的燕丹亭下,有一個洞穴,其洞口被太子河淹沒,這個水下洞穴原本應與水洞相連,由於太子河的側蝕作用吃掉了這一段,使水洞成為斷頭洞,因此水洞洞口並非原始洞口,而是洞的中間一部分,所以洞口就顯得非常大,高達5.75m。

關於水洞暗河不見較大入水洞口的解釋,根據1996年的研究成果得知,水洞暗河的補給是以地表水湯河為主,屬於"側向輸入"類型暗河。但我國南方的側向輸入型的地下暗河均是地表水的集中流入,即向含水層的點狀灌入式補給。因而有極其重要的"流入型洞穴"發育,就是有較大的入水洞口。而本溪水洞暗河雖獲湯河補給,但並非是集中流入式,而是分散入滲式,因而沒有重要的"流入型洞穴"發育,也就沒有較大的入水洞口了。本溪水洞的這一特異現象,為"地下河洞穴發育的系統演化"理論增添了新的深化模式"本溪水洞模式"即"分散入滲式的側向輸入類型"。

巖溶洞穴的形成,可劃分為三個階段,即早期的潛水洞階段、中期的地下水位洞、半充水洞階段和晚期的完全脱離地下水位的早洞(又稱化石洞)階段。

本溪水洞正處於中期階段,即地下水位洞穴(半充水)發育階段。而洞中西側的旱洞已進入晚期的化石洞階段,而洞口東側的銀波洞則仍處於早期的充水洞發育階段。

水洞發育的初期,是在距今40-50萬年以前的中更新世的早期,湯河水的入滲水流在進入"湯河──太子河間地段呈條帶分佈的奧陶系灰巖含水層之後,由於在其下游方向上存在較厚的石炭──二疊系砂頁巖層,是不透水層,受其影響而使巖溶水集中運動。在裂隙潛流條件下的巖滲作用應以溶蝕為主。此時水洞全充水,一直持續到距今約30萬年前的中更新世的中期,形成了水洞雛形。水洞歷經了全充水之後,不斷擴大洞道,特別是太子河的不斷下切和排泄基礎面的不斷降低,加上古氣候的影響,在距今約20-30萬年時,水洞進入了半充水狀態的"地下水位洞穴"階段,形成了暗河。當地下河洞道完全地或季節性地脱離全充水狀態之後,在地層平緩、巖性軟弱、機構破碎強烈的地段就產生了崩塌作用,從而使洞體的空間迅速增大,其洞頂的高度可達32m,是含水層地下水位從未達到過的高度。 來源

另外,在距今約20-25萬年左右時,地表水不斷地向地下滲透的水流也開始在洞頂、洞壁活動,從而產生了最古老的以鐘乳石為主的次生化系沉積物。

在距今大約12-14萬年之間,長期排水的主洞口脱離了水流而成為幹洞口。今日的旱洞發育成新的排水口,此期間形成了6-7m厚的粉砂質粘土沖積層,並堵塞了洞穴較低矮的地段。

在晚更新世的中晚期,由於太子河水位持續下降的驅動,使水洞東側的銀波洞成為新的排泄口,西側的旱洞成為幹洞,不再排水。

全新世以來,洞口西側的旱洞形成地下潛流,直接在太子河侵蝕岸邊以泉的形式排出。

近一萬年來,水洞次生化學沉積作用在洞穴入滲相對有利的地段,形成了許多石鐘乳、鈣板和壁流石類的沉積物。

水洞的年齡

關於水洞的形成年代有過多種説法或推測:

其一,水洞形成年代約幾億年;

其二,水洞形成年代約幾千萬年;

其三,水洞形成年代約數百萬年;

其四,水洞形成年代約億萬年等等不同的推測。

其實水洞的形成年代並沒有那麼久遠,據1996年本溪水洞洞穴科研成果已經準確地告訴我們,水洞開始發育於距今40-50萬年前的第四紀中更新世的早中期,經過裂隙充水和洞道擴大,形成了水洞的雛形。

在距今20-25萬年的中更新世的晚期,形成了今天這樣的地下暗河。

當您遊覽了水洞之後,一定很想知道水洞是怎麼形成的,現在簡要地向您介紹一下本溪水洞的成因:

水洞的成因,根據1996年最新的權威性的研究成果得知它有三個基本有利條件:一是水洞發育在奧陶系下統馬家溝組石灰巖當中,該石灰巖層是可溶性巖層,它呈條帶狀分佈在太子河和湯河的河間地帶。二是這裏的斷層、常理裂隙特別發育見有東西向、南北向、北西向和北東向四組斷裂構造。其中東西向的F1斷層幾乎與水洞的延展方向一致。斷裂構造破壞了巖石的完整性,同時也是地下水在其中運移的通道。三是在石灰巖裂隙中流動的水,是由湯河水補給的,它具有很強的溶蝕能力。

由於上述條件並存於水洞地區,湯河水在石灰巖層裏流動,經過幾十萬年的溶蝕、崩塌作用,最終形成了本溪水洞──大型地下暗河型巖溶洞穴。

次生化學沉積

當洞穴受新構造運動的影響而上升,全部或部分脱離了地下水位後,它就接受地表滲流水的作用。其滲流水在石灰巖的裂隙運移的過程中發生了碳酸化反應。石灰巖的化學成分是碳酸鈣含有二氧化碳的水與碳酸鈣反應結果,生成碳酸氫鈣,因碳酸氫鈣溶解於水,它便隨滲流水繼續往下滲透。這樣裂隙不斷被溶蝕而加大。如果這種含有碳酸氫鈣的水(又稱巖溶水)從洞穴的洞頂或側壁上的裂隙滲出時,由於物理化學條件的改變,使其部分水份蒸發,結果重新在洞頂或側壁形成碳酸鈣結晶,這即是次生化學沉積物。

從洞頂向下生長的,呈鍾乳狀或圓錐狀的次生化學沉積物,稱為"石鐘乳"在地面從下往上長的呈筍狀的次生化學沉積物,稱為石筍。石鐘乳與石筍上下連接起來的稱為石柱。在側壁上形成的形狀如幃幕一樣的稱為石幔。

水洞洞穴的次生化學沉積物類型較為簡單。但在某種意義上它具有特殊的地位和別具一格的特色。

在洞頂、洞壁和河岸兩側平台上所形成的各種石鐘乳、石筍、石柱、石幔、石旗、石盾、流石壩、鈣板和石花等等。

它們有的是由重力水沉積,形成的滴石類和流石類,也有的是由非重力水沉積而成的。

1、鵝管:這是石鐘乳的最初形態,屬滴石類,在國外稱麥桿狀鐘乳石,它的直徑與水滴一樣大小。

2、石盾:這是因為它呈園盤狀的盾形板石而得名。它是一種特殊的裂隙性水流形成的。

3、石筍:是由滴水作用形成的,因其形呈筍狀而得名。

4、石柱:是石鐘乳與石筍上下連接起來呈柱形而得名。

5、斜塔:這是一根歪斜的石筍。這根石筍原本是直立在岸邊土層台地上的,因地下河水沖刷土層使台地坍塌,石筍也就傾斜了。據測定,這根石筍高3.5m,生長年齡在距今7.97萬年至2.79萬年之間,經歷了5.18萬年,其生長速度為每4年長6.76cm。

6、鐘乳石吊石柱:它原是一根石柱,豎立在岸邊土層台地上,後因地下河水把土層沖走,使石柱懸掛在洞頂而成。

7、石幔:洞壁上的石幔,是沿洞壁裂隙由連續不斷的片狀流水所形成的幔狀沉積物而得名。

8、石瀑布:是連續不斷的片狀流水所形成的瀑布狀的沉積物而得名。

9、懸石盤:底盤呈水平狀蓋板,中心有後生的鵝管,邊緣有裙狀流石或石鐘乳。它們原來是小型石柱,立在岸邊土層台地上,其底盤蓋立枱面土層上。後因地下河水將其基座上土層沖刷掉,使帶有底盤的小石柱懸空而得此名。

10、北極宮:是洞中最大的一個呈廳堂狀的洞道,高32m,寬50m,面積為3768.75平方米。如此宏偉的洞道主要是由於洞頂的巖層塊狀崩塌,使洞體空間增大所致。

11、"崑崙映雪"又名"大雪山":是水洞中最大型的列隊式堆狀石筍,它的形成主要受脈巖的影響。

地殼深處的巖漿由於侵入到馬家溝組石灰巖層中的裂隙裏邊,形成隔水層,對水洞的發育會起阻礙作用,並對洞道延伸的位置也有控制作用。

洞頂呈暗褐色的條帶就是脈巖,它沿東西向分佈,因脈巖不透水,地下河受阻。要穿過脈巖就得花費更大的能量,這樣對脈巖周圍的巖石就有更大的破壞,產生塊狀崩塌,使崩塌下來的巖塊沿東西向呈列隊式展布。後來由於包氣帶水流沿灰巖與脈巖的邊界集中滲入,在其巖塊上形成鈣板,故沿分界線形成列隊式的大石筍。

12、玉象戲水、太白神筆、天生橋......

水洞最古老的鐘乳石是玉皇宮右岸距水面約18m的高台上小石筍的年齡最老,才十四萬五千歲,還不到"萬萬歲"。

洞穴生物

一般在洞穴中的動物可分三種:一是真洞穴動物。這種動物只能在洞穴中生活,離開洞穴環境在洞外就失去了生存的能力。具代表性的此類動物有:盲魚、盲鰍、蜘蛛和蚰蜒等。這類動物以眼睛明顯退化或消失,有特殊的感應器官,缺乏色素,代謝較低,生長緩慢,繁殖能力差而壽命很長為其特徵。

二是洞穴動物。這類動物的眼睛和體色發生了不同程度的變異,基本上能適應洞穴生活和繁衍後代。

三是擬洞穴動物。這類動物具有喜洞性,是一些暫居及季節性回洞內生活的動物。

水洞的洞穴生物目前在洞中發現的洞穴動物主要有:蝙幅、灶,這些動物多是從洞外遷入暫居的,或是在洞內已經適應了洞穴生馬、馬陸、蛾等。在地下河中見有魚(白漂魚)、蝦和河蚌等。從動物的眼睛和體色等器官沒有明顯變化可以看出活環境而未達到遺傳變異的擬洞洞穴動物。

本溪導遊詞 篇8

本溪市位於遼寧省東南部,為重工業基地、山水工業之都,是我國著名的鋼鐵城市。這裏礦藏豐富,同時也有神奇美麗的自然景觀。“撥雲探洞口,雲散洞天深,石穴千年乳,冷冷滴到今”,《中國國家地理》在“選美中國”中這樣讚美本溪水洞。鐵剎山、關門山、五女山等風景區秋季楓葉火紅,給本溪塗抹着眩目的色彩。世界文化遺產五女山山城訴説着高句麗的歷史;努爾哈赤享受過的温泉寺,如今已是療養觀光的勝地。

本溪是我國著名的鋼鐵城市,舊名“本溪湖”,這裏礦藏豐富,被譽為“地質博物館”,以產優質焦煤、低磷鐵、特種鋼而著稱。主要旅遊景點有本溪湖、本溪水洞以及東北道教名山——九頂鐵剎山等。山野菜、人蔘、鹿茸、凍梨等是當地著名的風味特產。區號:0414,郵編:117000,地處遼寧省中部偏東,北距瀋陽84公里,南到丹東193公里。區劃:轄平山、溪湖、明山、南芬4個區和本溪、桓仁2個滿族自治縣。

位於中國遼寧省東部。面積9348平方千米。1990年人口152.30萬(市區91.90萬)。有漢、滿、回、蒙古、朝鮮等民族。轄平山等4區及本溪滿族自治縣、桓仁滿族自治縣2縣。因市處本溪湖而名。清光緒二年(1876)始建懷仁縣。三十二年置本溪縣。1939年設本溪湖市,1948年設本溪市。地勢中部和東部較高,西南部較低。屬温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降水量850毫米,年均温7℃,1月均温-13.6℃ ,7月均温23.6℃。沈丹、溪丹、溪遼、溪田鐵路縱貫境內,沈丹、丹霍、溪遼、本桓等幹線公路與市內支線公路連結,可通鄰市縣。礦藏資源有煤、鐵、銅、鉛、鋅、錫、錳、鉬、鈷、金、銀及石灰石等 。是著名的煤鐵之城 ,以優質焦煤、低磷鐵、特種鋼馳名全國。大型鋼鐵生產企業本溪鋼鐵公司,成立於1905年,主要產品有生鐵、鋼、鋼材、鐵礦石、機制焦炭等。工業部門還有建材、化工、機械、電力、紡織、食品加工等。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有林地43.23萬公頃,年產木材15萬立方米。土特產有山楂、獼猴桃、梨、蕨菜、人蔘、鹿茸。名勝古蹟有本溪水洞、鐵剎山、五女山高麗都城遺址等。

本溪導遊詞 篇9

本溪地處遼寧省東南部,下轄本溪滿族自治縣、桓仁滿族自治縣、平山區、明山區、溪湖區、南芬區和一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全境總面積8414平方公里,總人口170萬。20xx年地區生產總值1194億元,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30億元,固定資產投資843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590億元。

本溪,有着悠久歷史與文化的老工業基地,曾以“煤鐵之城”馳名中外。近來年,市委、市政府與時俱進,提出了堅決依託三大產業,把本溪建設成鋼都、藥都和楓葉之都,全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國家園林城、國家衞生城和全國環保模範城(即“三都五城”建設)的目標,讓本溪的自然山水、地域文化與現代工業完美結合,使本溪煥然一新。

本溪,一座中國鋼鐵城市。本鋼擁有當今世界軋幅最寬、軋製水平最高的2300mm帶鋼熱軋機組和世界上最先進的冷軋生產線,擁有東北地區爐容最大的4747立方米鍊鐵高爐,優質鋼年產能20xx萬噸,年銷售收入超過1000億元。本溪的大台溝鐵礦是迄今為止發現的世界上最大的單體鐵礦,南芬區思山嶺鐵礦為我國新近發現的世界級大型鐵礦牀之一。搶抓瀋陽經濟區上升為國家新型工業化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機遇,加速推進綠色鋼都整體開發建設,橋北和東風湖鋼鐵深加工產業園已入駐規模以上企業近百户。依託雄厚的工業基礎和資源優勢,本溪正在全力打造中國鋼都。

本溪,一座生物醫藥城市。建設中的本溪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位於瀋陽和本溪兩個城市的節點上,距省會瀋陽30公里,距母城本溪20公里。在20xx年獲批為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是國內唯一同時擁有國家級生物醫藥科技產業基地、國家級創新藥物孵化基地、國家重大新藥創制綜合性大平台、國家創新型產業集羣試點集羣4個國家級品牌的生物醫藥產業園區。現已引進各類醫藥產業項目226個,投資總額近1000億元,積蓄產能超1000億元,其中包括華潤三九、四環藥業、天津天士力等96家醫藥製造企業和德國拜耳、華大基因等37家海內外高層次研發團隊,以及中國醫科大學、遼寧中醫藥大學、瀋陽藥科大學等6所醫藥相關大學。結合“產業為重、產城結合”的發展重點,正在從“醫藥源頭產業、藥業產業、醫療機構和院校、高端醫療健康中介諮詢服務”四個層面,“產業發展、生產關係配置、學校與產業互動多贏式發展、科技研發對產業的支撐、資本的市場化運作、高端中介服務”六個節點,依託“生物製藥、化藥、疫苗及製劑、醫療器械、醫用耗材、功能食品、保健品、化粧品”八個產業園,全力打造中國藥都,建設國內一流、世界先進、產值千億的健康產業集聚區。

本溪,一座優秀旅遊城市。本溪擁有中國全部的景系、景類和84%的景型,山、水、林、泉、洞、漂、寺等各種旅遊資源208處。桓仁五女山城是世界文化遺產。本溪水洞正在申報世界自然遺產。本溪還是唯一一個以行政區劃命名的國家地質公園,先後被國家旅遊局批准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被國家林業局授予國內唯一的“中國楓葉之都”稱號,擁有“國家森林城市”、“全國綠化模範城市”、“國家園林城市”“中國温泉之城”等多項榮譽稱號。全市森林覆蓋率75%,居全省首位,位列全國地級市前列。城市規劃區內綠化覆蓋率55%。水資源總量33億立方米,人均佔有量居全省第二位。當前,正在創建國家衞生城市和全國環保模範城市,規劃建設本溪水洞温泉旅遊度假區等温泉旅遊集聚區,打造以温泉旅遊為特色的中國楓葉之都。

本溪導遊詞 篇10

本溪位於 遼寧省東南部

( 東經123°34’~125°46’, 北緯40°49’~41°35’),全境總面積8411.3平方公里,北靠瀋陽、 撫順(距 瀋陽77公里,距 撫順79公里),南接 丹東(距丹東198公里),西鄰 遼陽(距遼陽46公里)、 鞍山,東傍 吉林(距 通化150公里)。享有“太子城”、“東北山城”、“ 盛京後花園”的美譽。

本溪呈亞鈴形分佈,境內多山地,自然地貌為“八山一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和莊園”。

本溪屬於中温帶温潤氣候區,全地區平均 氣温6.1~7.8攝氏度,最熱七月月平均氣温為24.3℃;最冷的一月,平均氣温為 零下14.3℃。雨量比較充足,年平均 降水量為800-1000毫米,其中一半集中在夏季的七、八月份。綜觀全年, 春天風和日麗, 夏季稍熱多雨, 秋季天高氣爽, 冬天冰封雪飄。

境內有大小河流200餘條,其中流域面積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27條,主要有太子河、 渾江、草河三大 水系。年 水資源總量39.23億立方米,年平均地表徑流量35億立方米,可利用水量29.76億立方米。水資源總量33億立方米。

本溪市已發現鐵、銅、鋅、 石膏、大理石等 礦產八大類45種,其中鐵礦石已探明儲量27億噸以上,石灰石礦( 水泥)儲量2.1億噸,溶劑石灰( 冶金)儲量1.3億噸。南芬露天鐵礦具有低磷低硫低雜質等特點,用此鐵礦煉出的鐵被譽為“人蔘鐵”。

本溪市林業用地1000萬畝(其中有林地面積925萬畝),人均6.4畝,是遼寧中部城市羣重要的水源涵養林區和遼東天然次生林區。共有木本植物47科100屬251種,其中有大量紅松、油松、落葉松以及柞、樺、椴、榆、柳等珍貴木材,森林蓄積量4860萬立方米,佔遼寧省森林蓄積量的26%;森林覆蓋率74%(其中桓仁縣、本溪縣分別為78%和76%),居遼寧首位,被稱為遼東“綠色屏障”。

本溪的山屬於 長白山餘脈、尾脈,既有山之隱,又有原之闊,特殊的 地理位置和小氣候,不僅孕育了品種多、數量大的中草藥材,而且造就了中草藥材有着其它地方藥材不可比擬的特殊藥力。本溪各種植物、動物和礦物藥1117種,自然藴藏量2200萬公斤。人蔘、遼細辛、遼五味等北藥馳名中外。

本溪導遊詞 篇11

本溪位於遼東半島東南部,北界瀋陽、撫順,南連丹東,西接遼陽,東與吉林通化毗鄰。 地理座標為東經123°34'~125°46',北緯為40°49'~4 1°35'。

本溪歷史悠久,廟後山古人類文化遺址證明,在四、五十萬年以前的舊石器時代,這裏就有人類活動生息,這一發現不僅填補了我國東北地區舊石器時代人類化石的空白,而且為研究東北亞人類分佈和遷移提供了可貴的歷史資料。自夏、商時代始,各朝代均進行有效管轄,至清代末設縣,1939年設市。1948年本溪解放。1949年本溪市劃歸東北行政委員會直轄。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決定,將本溪市改為中央直轄市。1954年中央人民政府決定,本溪市改為省轄市,隸屬於遼寧省。1993年,國務院批准本溪市為全國較大的市。

本溪自然資源豐富。礦產資源有鐵、銅、鋅、石膏、大理石等100餘種。 其中,尤以鐵礦石最為豐富,已探明儲量在27億噸以上,具有可選性好、有害雜質極低的特性,屬我國鐵礦特種資源之一。現有山林地面積65萬公頃,森林覆蓋率72%, 是遼寧中部城市羣重要的水源涵養林區和遼東天然次生林區。境內有大中河流27條,大型山谷水庫2座, 年儲水量56.2億立方米。本溪盛產人蔘、遼細辛、刺五加、遼五味子等中藥材,山野菜、香菇、黑木耳等綠色食品及冰葡萄酒、林蛙油、人蔘汁、紅鱒魚等土特產品,桓仁滿族自治縣是全國唯一的AA級稻米生產基地。

本溪物華天寶,水秀山青,遊覽勝地舉不勝舉,旅遊資源開發前景廣闊。國家重點風景名勝本溪水洞,是世界上最長的充水溶洞,洞內鐘乳石光怪陸離,惟妙惟肖,姿態萬千,乘船遊覽其中有置身險峻三峽、秀美灕江之感。東北地區道教興始之地九頂鐵剎山氣勢巍峨,峯聳嶺翠,疊嶂重巒,山腳與遼寧省第二大水庫觀音閣水庫相依相連,景色迷人,情趣盎然。燕東名山關門山素有“塞北小黃山”美譽,尤其是十月的楓葉滿山紅遍,令人留連忘返。五女山風景名勝區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高句麗民族曾建都於此,山峯酷似玲瓏翠屏,四周陡生懸崖峭壁,每臨絕頂,遙望渾江水庫,煙波浩渺,雲天山水渾然一體,奇絕畫卷盡收眼底。

本溪導遊詞 篇12

鐵剎山位於遼寧本溪市東六十五公里,為長白山餘脈,主峯海拔 712.9米,中有元始、真武、靈寶、玉皇、玄武、太上、錦繡、香爐、獅子、南天、北天、紫氣、金母、來龍等十餘座頂、峯、嶺、巒,間以雲光、日光、天冠、天橋、乾坤、卧虎等巖洞,山上流水潺潺,野花灼灼,翠柏參天,蒼松蔽日,雲霧飄渺,清風徐徐,風景優美,名勝眾多;

其中猶以雲光洞最為著名,洞呈葫蘆形,口高五米,內高九米,深達三十餘米,內有石龍、石虎、石蟾、石木魚、石壽星、石定風珠、石仙牀、石蓮盆八石景,皆天然而成,惟妙惟肖,人稱“八寶”,故亦名“八寶雲光洞”,洞口巖石上刻“九頂鐵剎山,八寶雲光洞”十字。

明代崇禎三年(1630)道士郭守真入山居於雲光洞內清修十餘載,時又收徒傳教,開關東道教之始,後被尊稱為關東道教始祖,此山亦被稱為明末清初東北道教創始地。山間原有郭祖塔、天官廟、三清觀等道教建築。全山方圓二十餘里,是省、市文物保護單位。鐵剎山有五個山峯,中峯原始頂,北峯真武頂,南峯靈寶頂,東峯玉皇頂,本峯太上頂。因從東、南、北三面仰視,元氣可望見三個頂峯,三三合而為九,故名九頂鐵剎山。該山奇峯峭拔,林木葱鬱,古樹參天(可惜1967年秋天一場山火燒掉大片古樹),洞穴幽深。

是東北道教興始之地,山上多古洞,有云光洞,天橋洞,乾坤洞,日光洞,風月洞,懸石洞,郭祖洞、三仙洞。其中以雲光洞為最大,神話故事中説,長眉李大仙曾在此修練,楊金豹曾在此投師學藝。該洞斜向上,深約二十米,寬七至十米,洞中“八寶”,有定風珠、石壽星、石虎、石龍、石蟾蜍、石木魚、石牀、石蓮花,洞外刻有“九頂鐵剎山,八寶雲光洞”十個大字。山上多石刻,其中“與天同壽”摩崖石刻高八米,寬五米,字大如般。   山上有道士守廟、護林。

本溪導遊詞 篇13

本溪是一座聞名遐爾的煤鐵之城,是國家重要的原材料工業基地。這裏峯嶺聳翠,重巒疊嶂,山地約佔總面積的80%。本溪市依山建城,羣山環繞,又有太子河穿城而過。登高俯瞰全市,樓羣在高崗低丘間鱗次櫛比,街道于山嶺之中縱橫交錯。山中有城,城中有山,構成獨特的城市景觀。位於遼寧省的中部地區,北靠瀋陽、撫順,南接丹東,西鄰遼陽、鞍山,東傍吉林。

本溪屬於中温帶濕潤氣候區,全地區年平均氣温為6.1℃-7.8℃,年平均降水量為800-900毫米。總的來説春天風和日麗,夏季稍熱多雨,秋季天高氣爽,冬天冰封雪飄。 本溪歷史悠久,在廟後山考古發掘出的古人類文化遺址表明,在四、五十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人類祖先就在這裏繁衍生息。這不僅填補了我國東北地區舊石器時代人類化石的空白,而且為研究東北亞人類分佈和轉移提供了可貴的歷史資料。 本溪在我國夏、商時期分別屬於青州、營州管轄,戰國時屬燕國遼東郡,唐代屬安東都護府遼城州,清末始設本溪縣,隸屬奉天府。

景觀:洋湖溝、南天門、大石湖、老漫子、觀音湖、桓龍湖、望天洞、地温異常帶、太子河、水洞、温泉寺、鐵剎山、關門山、湯溝、廟後山、平頂山、五女山、老禿頂等。

本溪導遊詞 篇14

鐵剎山位於遼寧本溪市東六十五公里,為長白山餘脈,主峯海拔 712.9米,中有元始、真武、靈寶、玉皇、玄武、太上、錦繡、香爐、獅子、南天、北天、紫氣、金母、來龍等十餘座頂、峯、嶺、巒,間以雲光、日光、天冠、天橋、乾坤、卧虎等巖洞,山上流水潺潺,野花灼灼,翠柏參天,蒼松蔽日,雲霧飄渺,清風徐徐,風景優美,名勝眾多;

其中猶以雲光洞最為著名,洞呈葫蘆形,口高五米,內高九米,深達三十餘米,內有石龍、石虎、石蟾、石木魚、石壽星、石定風珠、石仙牀、石蓮盆八石景,皆天然而成,惟妙惟肖,人稱“八寶”,故亦名“八寶雲光洞”,洞口巖石上刻“九頂鐵剎山,八寶雲光洞”十字。

明代崇禎三年(1630)道士郭守真入山居於雲光洞內清修十餘載,時又收徒傳教,開關東道教之始,後被尊稱為關東道教始祖,此山亦被稱為明末清初東北道教創始地。山間原有郭祖塔、天官廟、三清觀等道教建築。全山方圓二十餘里,是省、市文物保護單位。鐵剎山有五個山峯,中峯原始頂,北峯真武頂,南峯靈寶頂,東峯玉皇頂,本峯太上頂。因從東、南、北三面仰視,元氣可望見三個頂峯,三三合而為九,故名九頂鐵剎山。該山奇峯峭拔,林木葱鬱,古樹參天(可惜1967年秋天一場山火燒掉大片古樹),洞穴幽深。

是東北道教興始之地,山上多古洞,有云光洞,天橋洞,乾坤洞,日光洞,風月洞,懸石洞,郭祖洞、三仙洞。其中以雲光洞為最大,神話故事中説,長眉李大仙曾在此修練,楊金豹曾在此投師學藝。該洞斜向上,深約二十米,寬七至十米,洞中“八寶”,有定風珠、石壽星、石虎、石龍、石蟾蜍、石木魚、石牀、石蓮花,洞外刻有“九頂鐵剎山,八寶雲光洞”十個大字。山上多石刻,其中“與天同壽”摩崖石刻高八米,寬五米,字大如般。   山上有道士守廟、護林。

本溪導遊詞 篇15

本溪位於遼東半島東南部,北界瀋陽、撫順,南連丹東,西接遼陽,東與吉林通化毗鄰。 地理座標為東經123°34'~125°46',北緯為40°49'~4 1°35'。

本溪歷史悠久,廟後山古人類文化遺址證明,在四、五十萬年以前的舊石器時代,這裏就有人類活動生息,這一發現不僅填補了我國東北地區舊石器時代人類化石的空白,而且為研究東北亞人類分佈和遷移提供了可貴的歷史資料。自夏、商時代始,各朝代均進行有效管轄,至清代末設縣,1939年設市。1948年本溪解放。1949年本溪市劃歸東北行政委員會直轄。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決定,將本溪市改為中央直轄市。1954年中央人民政府決定,本溪市改為省轄市,隸屬於遼寧省。1993年,國務院批准本溪市為全國較大的市。

本溪自然資源豐富。礦產資源有鐵、銅、鋅、石膏、大理石等100餘種。 其中,尤以鐵礦石最為豐富,已探明儲量在27億噸以上,具有可選性好、有害雜質極低的特性,屬我國鐵礦特種資源之一。現有山林地面積65萬公頃,森林覆蓋率72%, 是遼寧中部城市羣重要的水源涵養林區和遼東天然次生林區。境內有大中河流27條,大型山谷水庫2座, 年儲水量56.2億立方米。本溪盛產人蔘、遼細辛、刺五加、遼五味子等中藥材,山野菜、香菇、黑木耳等綠色食品及冰葡萄酒、林蛙油、人蔘汁、紅鱒魚等土特產品,桓仁滿族自治縣是全國唯一的AA級稻米生產基地。

本溪物華天寶,水秀山青,遊覽勝地舉不勝舉,旅遊資源開發前景廣闊。國家重點風景名勝本溪水洞,是世界上最長的充水溶洞,洞內鐘乳石光怪陸離,惟妙惟肖,姿態萬千,乘船遊覽其中有置身險峻三峽、秀美灕江之感。東北地區道教興始之地九頂鐵剎山氣勢巍峨,峯聳嶺翠,疊嶂重巒,山腳與遼寧省第二大水庫觀音閣水庫相依相連,景色迷人,情趣盎然。燕東名山關門山素有“塞北小黃山”美譽,尤其是十月的楓葉滿山紅遍,令人留連忘返。五女山風景名勝區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高句麗民族曾建都於此,山峯酷似玲瓏翠屏,四周陡生懸崖峭壁,每臨絕頂,遙望渾江水庫,煙波浩渺,雲天山水渾然一體,奇絕畫卷盡收眼底。

本溪導遊詞 篇16

九頂鐵剎山位於本溪市東部的田師傅鎮,為長白山餘脈,是遼東一帶的名山之一,也是東北道教的發祥地。鐵剎山有中峯元始頂,東峯玉皇頂,南峯靈寶頂,西峯太上頂,北峯真武頂,五峯坐鎮,

東、南、北三方仰望皆見三峯,三三乘合為九,故名九頂鐵剎山。鐵剎山歷史悠久,商周時期就已得此勝名。巖洞景觀八寶雲光洞最負盛名,還有天橋洞、乾坤洞、日光洞、風月洞、懸石洞、郭祖洞、三仙洞等景觀。

鐵剎山坐落在遼寧東部山區——本溪滿族自治縣南甸鎮境內。古典小説《封神演義》裏姜子牙借定風珠大破十絕風吼陣,乃至《楊家將》傳説中楊金豹師叢長眉老祖李大仙習武等膾炙人口的故事,就發在“九頂鐵剎山,八寶雲光洞”。

九頂鐵剎山其實只有主峯5座,即中峯元始頂、北峯真武頂、南峯靈寶頂、東峯玉皇頂、西峯太上頂,人們從東從南從北三面觀望皆見三頂,三三見九故曰九頂。最高峯元始頂海拔912.9米,登頂觀看日出、欣賞雲海、沐浴雲光,可謂鐵剎山三絕。除五座主峯外,還有南天門、北天門、獅子峯、香爐峯、來龍嶺、青陽紫氣嶺和瑤池金母嶺,比之“五頂”略低。登高遠眺,但見峯峭嶺拔,谷深漳陡,石巍巖險,崢嶸突起。據説,如果是春夏之際,這裏漫山林深樹茂,松濤陣陣,草豐花盛、蝶舞鶯啼;而在金秋季節,則滿坡紅葉如霞,時令山梨、榛子、核桃、山裏紅、山葡萄、獼猴桃等透香撲鼻。遊客儘可以飢餐野果,渴飲山泉,閒觀雲月,寂聽松濤,優哉遊哉。清遼陽名士、海龍知府白永貞多次遊歷鐵剎山,曾提詩曰:“天然形勝檀遼東,九頂巍巍矗碧空。瑞氣久瞻金母嶺,祥光朝射玉皇宮。山前河水蒙衣帶,月外天橋落彩虹。信是乾坤鍾毓厚,尋仙何事問衡嵩。”

鐵剎山峯巒疊嶂,洞也頗多。著名的有云光洞、天橋洞、乾坤洞、風月洞、懸石洞、雲仙洞和郭祖洞。其中以天橋洞最險、最難攀涉;以雲光洞最大、最有名氣。雲光洞,亦即八寶雲光洞。所謂“八寶”,乃洞中浮擺單置、怪狀奇形的鐘乳巖石。人們臆形狀物,稱那如虎蹲踞、威嚴雄視的為“石虎”;那似木魚中空、敲之鏗然的為“石罄”;那如盛滿荷花嫩藕的為“石蓮盆”;那像癩蛤蟆蠢蠢欲動的為“石蟾”;那沿洞壁蜿蜒三丈、呼之欲出的為“石龍”;那平平展展、令人慾卧的為“石牀”;那老態龍鍾、木然端立的為“石壽星”;那周長盈尺、光滑滾圓的就是“定風珠”。清朝進士李維禎曾題詩云:“非洞非煙影橫斜,一片雲光洞口遮。雜樹槎椏森立槊,亂峯突兀儼排衙。天空不落九天雪,座上爭開四時花。如此山中應記老,不須回首更思家。”

峯秀洞幽的鐵剎山自然吸引着古代文人紛紛來此尋奇探勝。他們不僅吟詩寄懷抒感,並且摩崖勒石,以留蹤跡。迄今這些碑刻石勒,為山增輝,為洞添彩。如“乾坤正氣”、“直上青天”、“一覽羣山小”、“鐵剎三千年”、“別有天地非人間”、“夜誦黃庭有月來”等,字字遒勁,筆筆千鈞。最為壯觀的玉女寶印山“與天同壽”摩崖石刻,石壁高8米、寬5米,上鐫“長眉李大仙碑文”800餘字,記載大仙姓李名長庚,及商朝太乙年間人,二十五歲雲遊遼東,駐蹕天橋洞,登仙;及至《封神演義》中姜子牙借定風珠等事……遊人為山光洞色所陶醉,再觀瞻摩崖勒石,不禁胸溢浩然之氣。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鐵剎山自明崇禎三年(1630年)道教龍門派第八代弟子郭守真收徒傳道,開東北地區道教之先河後,閲盡歷史滄桑370餘年,道士輩份傳至25代。1997年,在遼寧省道教協會會長王全林鼎立舉薦下,武當山八大道長之一的祝真玄到鐵剎山道觀做住持。祝道長仙風道骨須冉長飄,雖然剛愈不惑之年,但輩分和道行卻很大很深。他是道教龍門派第十九代傳人,原系武當山執撩,專門負責查處道士中違法亂紀者,和咱們的紀檢官員差不多。還擔任過武當山武館特級教練,我曾親眼見識過祝道長的“二指禪”(隨意在巖石上盤起雙腿,用拇指和食指的力量將全身高高撐起),以及了得的八卦掌功夫。這位祝道長來到鐵剎山後不負眾望——重修鐵剎道觀,重塑眾像金身,重整道家綱紀,重理龍門經典。同時,他還鋪路修道,打井汲水,惠及旅遊,行醫治病,使九頂鐵剎山的面貌煥然一新。現在,籍奇峯、異洞、勒石、傳説和宗教著稱於世的鐵剎山,被闢為國家級深林公園,在更早的時候則被載入《中國名勝辭典》。

沿着鐵剎山山路拾階而下的返程途中,望着天南地北絡繹不絕的遊人我在想,但願九頂鐵剎山的美景永遠鐫刻在各位貴賓的腦海,歡迎更多的朋友有機會來到我們美麗神奇的本溪做客!

標籤: 導遊詞 本溪 精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uanti/redian/dl8nd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