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專題 >熱點專題 >

關於感悟的作文1300字(3篇)

關於感悟的作文1300字(3篇)

關於感悟的作文:隨心?詩之序

詩者,無外乎抒發感情。在這其中,卻還有有一層晦澀難明的深意。

關於感悟的作文1300字(3篇)

——題記

回憶起第一次自覺與詩打交道,已是一年以前。猶記得,那是大蘇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會想到這,是因為我想起曾有人問我為何背詩難以忘卻而又豐富。當時也無從作答,只敷衍兩聲便算過去。現在想起來,大概,是因為我與眾不同的背詩的方法吧。起初,我也如同大眾一般,蒐羅許多名詩,便紮了進去,勢必將它們全部ko。然而卻像有預期的,厭倦來拜訪我了。之後,我有很長一段時間未曾去想過與詩有關的內容。甚至萌發了一股略微厭惡的感覺,不是埋怨枯燥,就是篇幅也太“有限”,以至於背得相當“輕鬆”。

後來,一次無意間去書店打發時間卻又與那詩不期而遇了。是那《瘋狂閲讀·青春》中的那一句“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柳生的這一首《雨霖鈴》使我再度萌發一種新的感覺。這感覺不是濫背,而是從生活中尋找,隨感覺去背,自然樂趣無窮,且不易忘卻。於是,我總結了這個方法:留心生活中的一句一句,就拿“揚子江頭楊柳春,楊花愁煞渡江人。數聲風笛離亭晚,君向瀟湘我向秦”來説吧。這是我在老班(即班主任)的那一本作文資料上看見的詩,得了趣味,便背了。哪知不久後,在語文作業上又和它相逢了,當真是有緣千里來相會啊。之後,我便愈加的以這個方法來作為我積累的主要手段,這便是我所謂的“隨心”而為。

當我自覺領會了一點詩意後,理所當然的便寫起了詩。一開始,自覺不錯,韻律也頗為得當。但是,再仔細的品味之後,卻發現了一個天大的漏洞,縱觀我所做的所有詩,無一不是如此。就如這《秋風遇》:“飛蓬飄兮輕鴻雁,蕭瑟舞兮卷蒼雲。零絮細碎不曾斷,獨往夕下遲不回。一念融秋成暮色,悲楓化蝶綴長空。漫天分和盤羅鬥,七星拉卻關山月。”少了魂,即中心。或許會覺得,乍一看,不錯啊。可要是與那些名詩相比之下,便不難看出那些詩都包含有詩人的意境和感悟。如元好問的《雁丘詞》所述:“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歡樂趣,離別苦,就中更有痴兒女。君應有語,渺萬里層雲,千山暮雪,隻影向誰去。”字裏行間無不透露着一種為大雁所發自內心的哀愁。同時也在我們面前展現出了一幅,萬里雪山與無邊白雲相映襯,那餘生之雁孤獨的守望,不知何去何從的悲涼畫卷。反觀我寫的詩,只有那圖案所包含的一絲秋色的思緒,再好終究只是二流。就我所想,有形有魂為一流;有魂無形為二流;至於有形無魂最好也只能歸於二流;一般的也只能淪為三流。無形無魂,即是夢遊亦不及也。

不過在我幾番琢磨之下,得到了一個結論。我多向往那名山大川,或清幽仙境。然而這些也無不只出現在夢中。而生活中的繁瑣,我卻不屑去在這上面花費時間,忘卻了平凡是真,才造成了眼下這困境。總之,我的詩只得其外形,難窺其境界。在未真正的領會這詩意之前,我還是別貽笑大方了吧。

“隨心”的態度使我有了作出”詩“之詩的能力,但現在卻也只能完成這序章,心中也頗為不平。至於後續所寫,也只能讓人生來述説了。

後記:今天作業完成較早,便寫下此文稍稍緩解心中鬱結。

河南省鄭州市第四十七中學八年級:郭晗

關於感悟的作文:為什麼我們要聽父母的話

佇立窗前,仰望星空,腦海不住的回想着一幕幕往事,或許會有點小小的感傷,其中的道理意味深長……令我深思。

——題記

我們都知道孝親敬長是我們的天職,但是我們對父母的孝敬,不是古代的愚孝,也不是盲目的順從,而是在平等基礎上對父母的尊敬以及體諒感受,在這基礎上我們又做到了什麼呢?

母親懷胎十月是很不容易的,一個小小的生命奔着對生活的嚮往,未來的憧憬,大千世界的好奇,而降生了,從那一刻起就開始他的成長道路。

就這樣我們在父母的無微不至的呵護下一點點長大,漸漸地離開了父母的襁褓,帶着父母的千叮嚀萬囑咐便開始我們的學習生涯。

起初,我們從一個稚嫩,天真的小(男)女孩成長為現在的大(男)女孩了,時間的年輪劃了一圈又一圈,短暫而快樂的童年學習時光結束了,我們迎來高年級的科目,隨着年齡的增長,我們學到了很多,但又失去了很多,其中我們應該感覺的到小時候父母常在外人面前誇讚我們聽話,懂事,所以小時候的我們父母最為喜歡,在他們心裏就是小乘巧。

可現如今不一樣了,爸媽常常會因為我們做錯了事情不知悔改而感到傷心難過。

“知子女莫如父母”爸媽會把“嘮叨”道理掛在嘴邊,對此我們會有些厭煩,自以為是,不聽是非,由着性子胡來。

在家庭中,在我的印象中,父親就是一尊威嚴的“雕像”相夫教子本是母親的職責,可由於母親工作沒時間,這些就落在了爸爸身上,所以我們的一切習慣他都瞭如指掌,聽膩了嘮叨,我們有時會想離開父母的束縛,但我們有曾想過,我們這樣就意味着一隻斷了羽翼的鳥兒不能展翅飛翔的痛處,沒有父母的關愛沒有父母的雙臂,就如同一棵小樹苗沒有了雨水的滋潤長不了挺拔的參天大樹。

“玉石不打磨雕刻,就不會成為精美的器物,人如果不學習,就不會懂得為人處事的道理,不能成才”,這一席話父母經常教育我們做人,做事要持之以恆,不能三心二意,為此爸媽為我們日夜操勞,不求回報,為的是讓我們健康成長,孕育成人。

我們現在還是一樣的無知,錯錯對對,只有父母才知道,因為大人比我們要懂得多更多,生活的閲歷,社會的經驗,為人處事的做法要比我們豐富體會的多,聽從會讓我們少走彎路。

從一開始我們生命包括一切生活學習資源都是由父母給予提供的。他們的愛無私,深刻。時代在發展,社會在前進,社會變得複雜人事險惡,不是憑己的力量就能闖出一片藍天。

我們漸漸地在成長,可父母慢慢地在衰老,父母的幾縷發白見證了歲月留下的痕跡,幾絲淡淡皺紋顯示了疲勞所承受的壓力。

等到我們做了父母才能體會,這一份含辛茹苦,才能領悟為人父母的所肩負的責任與壓力,才能懂得一切為的是我們兒女。

我們要溝通才能化解彼此的矛盾,明白“理解萬歲”這一句的重要含義,方可感悟這世間的真情。因為感恩才會有真摯的友情,因為感恩才讓我們懂得了生命的真諦,有個地方是永遠可以安然甜睡的港灣,那就是父母的懷抱。

讓我們心中多存留一絲感激。“不聽父母言,吃虧在眼前”,濃濃的愛、和協的家庭才是最幸福,最美好、最温曖的搖籃。

天河中學高一:雨詩

關於感悟的作文:書籍是滋潤心靈的沃土

莎士比亞説:“生活裏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裏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書籍是溝通交流的良師益友,是智慧源泉的常青之水,是點燃知識火把的那盒火柴,是走出困惑的那盞明燈。

人有好壞之分,書籍也不例外。人的性格是多元和變化的,書的品質則相對是固定的。人的欣賞水平會隨着時間的變化而變更,但書籍並沒有人那麼多元化。我認為教人向善、給人實用的書就是好書。書籍是純潔的,無用或者蠱惑人心的“有色書籍”則為壞書。然而需要強調的是:書之好壞,除了大眾的公共評價標準外,更重要的還在於自己內心的感悟和追求。

古人云:“書為師,多拜多得識!”魯迅先生也曾説:“讀書,就是要把書當做朋友一樣,去讀懂這位‘朋友’內心最深處的世界。”戰國的蘇秦有因讀書而有“頭懸樑,錐刺股”的故事;西漢的匡衡因為讀書而有“鑿壁借光”的故事;晉朝的車胤因讀書而有“囊螢夜讀”的故事。他們都是愛書、痴書之人,這些典故也都是中國古代的愛知典範,他們的精神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讀書是人生當中最重要的生活方式之一。有人説,生命才是最重要的。但是我認為,沒有知識文化的人,無異於行屍走肉。更有人説,金錢才最重要。但我認為,沒有知識文化的人,即使擁有了金錢也會精神空虛。培根説:“知識就是力量!”只有讀書,才能擁有知識,才有發展的力量。所以,讀書才是最重要的。

讀書是人類不斷汲取養料的方式之一。讀書可以養性,讀書還可以陶冶情操,使自己温文爾雅,具有書卷氣。“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多讀書可以提高寫作能力;“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多讀書可以提高理解能力;君子學以聚之,讀書還可以使自己的知識儲備得到進一步累積。

我讀書很雜,只要是書可能都會去翻翻。雖然我讀書面看起廣泛,但也有自己最愛,如中國的四大名着中的《三國演義》、《紅樓夢》;外國文學名着中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小説之類的刊物中我最喜歡《意林》、《小小説》等。此外,我還喜歡看漫畫,詩歌之類的書籍。我讀書的時候,總是會聚精會神,一心一意,常常被被書中的情節所吸引而融入其中。在讀《三國演義》趙雲長阪坡單槍救阿斗時,我似乎看見常山趙子龍勇不可擋,威震三軍的情景。

我愛書中的知識,也愛書籍本身。我不喜歡在書上亂寫亂畫,更不喜歡別人在我的書上亂塗亂抹。記得一次朋友借了我一本書,他還時我發現書被他弄的很髒,為了這事我差點與他吵架。我不喜歡把書亂丟亂放,擺放整齊不是很好嗎?書籍是我們的良師益友,給予了我們很多幫助,我們是不是應該尊師重友呢?魯迅先生愛惜書,他手髒時從不翻書,書也放得整整齊齊;世界文豪高爾基更是對書感情獨深,愛書如命——有一次,他的房間失火了,他首先抱起的是書籍,其它的任何東西他都不考慮,為了搶救書籍,他險些被燒死。

書富如海,百貨皆有,人之精力,不能盡取。但得所欲求之,便欣然可樂也!書籍是我的生活組成部分,書籍更是我生命中不可動搖的活水之源。在書籍中,我找到了自己的興趣愛好,找到了自己的發展方向,更找的了自己的生命所歸!

宿州學院高三:魏成

標籤: 感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uanti/redian/9rng38.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