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專題 >熱點專題 >

文章閲讀推薦:清明除了祭祖還能做什麼

文章閲讀推薦:清明除了祭祖還能做什麼

本站:清明時節,除了掉念故去的先人們。同時也是踏青,春遊以及種瓜種豆問好時候,對我們有着五幹年曆史的中華民族來説,更為重要。下面我們一起看看這篇《清明除了祭祖還能做什麼?》。

文章閲讀推薦:清明除了祭祖還能做什麼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搖指杏花村。

唐代杜牧的這首《清明》,以寫清明時節春雨中所見,色彩清淡,心境淒冷,為後世廣為傳誦。

飄落的細雨,悽傷的行人,杏花深處的酒家,幾乎成了清明節的代名詞和必備符號,與祭奠與悲傷緊密連接在一起。

清明節僅僅就是一個祭奠祖先,悼念亡靈的節日。

換言之,清明節被演繹成了一個鬼節!

最初卻不是這個樣子的。

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流亡途中,在一處渺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再也無力站起來。隨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點吃的。正在大家無計可施時,隨臣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讓公子喝了,重耳漸漸恢復了精神。當重耳發現,肉是介子推從自己腿上割下的時候,感動得流下了眼淚。

十九年後,重耳回國作了國君,就是歷史上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他即位後重賞了當初伴隨他流亡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很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平,勸他面君討賞。然而介子推鄙視爭功邀寵,打點好行裝同母親到綿山隱居去了。

晉文公聽説後羞愧萬分,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離家去了綿山。綿山山高路險,樹木茂密,找尋談何容易。有臣下出了餿主意,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文公從之。大火燒遍綿山卻沒見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後人們才找到介子推母子的屍體,他們母子坐在一棵老柳樹下被活活燒死了。那一天是公元前636年“冬至”後的第105天。

晉文公那個悔啊,眼淚嘩嘩的。下令厚葬介子推。在裝殮介子推時,無意從樹洞裏又發現了血書,上寫: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晉文公又哭了!

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祭祀介子推的日子,並定名寒食節。每逢寒食節這一天,人們以“不炊事(不動火)”吃寒食的方式以示對介子推的懷念。

讓人意料不到的是,當第二年晉文公又到介子推焚身處拜祭時,那棵燒壞的柳樹又活了過來。晉文公立即封這棵大難不死的柳樹為清明柳,以祭祀紀念介子推。(當時還沒有“清明”這個節氣)。

在寒食節確立之後,又過了大約400多年,中國進入了漢代。當時的人們在只有“二分二至”四個節氣(冬至、夏至、春分、秋分)的基礎上,完善形成了二十四個節氣,此時才有了“清明”這個節氣。通常也在每年冬至後的105天,正好也是在4月5日前後。

清明,“氣清景明”之意,是一個十分美好的季節。處於驚蟄、春分之後,穀雨之前,冷暖適宜,春和景明,天朗氣清。清明到來之時,人們外出踏青、遊玩、放鬆,與大自然親密接觸,愉悦身心,於是古人們逐步形成了一個令人十分嚮往的節日——清明節。

在唐代,清明節是一個大節日。唐代首次將清明節列入國家法定假日,最早放假三天,然後四天,最後升至七天。上至皇家及大小官員,下至普通百姓,對這個節日都十分重視。清明時節,男女老幼,舉家出遊,踏青,賞花,遊玩,愉悦身心,其樂融融。詩人們也留下了大量描寫清明的詩歌。儘管唐代寒食節清明節不在一天,但由於兩節相距甚近,多合二為一度過,這在詩人們的詩歌中多有體現。如宋之問的《途中寒食》,李嶠的《寒食清明日早赴王門率成》等。

在宋代更是一個大節日了。清明節在宋元時期逐漸演變為一個以祭祖掃墓為中心,將寒食風俗與上巳(農曆三月三)踏青等活動相融合的傳統節日。宋代官府明確放假七天。清明時節,城鄉民眾闔家出遊,祭祖踏青遊覽,一派春意盎然生機勃勃的景象。尤其是北宋都城汴京城裏城外,更是人流湧動,摩肩接踵,熱鬧非凡。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該是對那個熱鬧場面的最好演繹。不過後代研究者對此畫作所説的“清明”是否是清明節氣持異議者眾多,故不敢妄加評議,點到為止,學術討論留待專家們去做吧。

按理説寒食節和清明節並不相同,寒食是節日,清明是節氣。寒食當天不能用熱火,需要吃冷食;寒食之後則是清明,取薪火,開始燒香祭祖。但由於兩節緊連一起,常被現代人誤以為是一個節日的不同叫法,其實不然。冬至後第105天是寒食節,故又稱“百五節”;寒食節之後便到了清明節。大多數時候不在一天,但因為相近,也有同一天的時候,就像我們現在偶爾有的中秋節牽手國慶節的事情發生一般。

只是久而久之,踏青、春遊與祭祖活動混雜在一起,不知從何時起,人們便淡忘了寒食,也淡忘了踏青,也淡忘了春遊,而是將清明節等同於祭祖,直接將清明節演變成了中國三大鬼節之一。

縱觀清明節的發展歷程,主脈絡應該是感恩。晉文公欽定寒食節是為了感恩介子推的忠心,後人上墳祭祀祖先,也是對生養自己的前輩感恩和懷念,這是世代沿襲下來的感恩祭祀習俗,應該世代延續。只是中國的清明節,感恩針對的只是逝去的人,並沒有對那些活着的對自己有恩的人進行感謝,這不能不説是一種遺憾。

在一個充滿感恩的社會,一代代明瞭恩惠的個人才能不忘歷史,銘記前人,珍愛現實,敬重別人,遵守公德。知恩圖報,是中國人世代相傳的傳統美德。只是數千年來,我們國家有各種各樣的節日,唯獨沒有一個儀式化固定化的表示內心感激之情的節日。

清明節,也該是中國的感恩節,它的存在可以讓我們在感恩逝去的歷史和故人的同時,感恩那些有益於我們生存和發展的人!感恩那些帶給我們愛和温暖的親人和朋友!

真心希望有朝一日,清明節能成為中國人的感恩節,祭祀,感恩,踏青,春遊,一樣也不少,多好!

公眾號:濤聲裏的夢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uanti/redian/79v0x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