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專題 >熱點專題 >

抗日戰爭給人們的啟示2000字

抗日戰爭給人們的啟示2000字

抗日戰爭的勝利給我們帶來了深刻的啟示。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抗日戰爭給人們的啟示20xx字,希望能夠給大家以啟發。

抗日戰爭給人們的啟示2000字
抗日戰爭給人們的啟示20xx字篇1

抗日戰爭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它是在中國共產黨倡導建立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中華兒女的民族凝聚力和愛國主義精神的總動員,是中華民族經歷百年屈辱和抗爭由衰敗走向振興的重大轉折點,是中國人民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與世界和平進步事業作出的傑出貢獻,是人類歷史上正義戰勝邪惡、光明戰勝黑暗的不朽篇章。

抗日戰爭的歷史告訴我們,在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弘揚愛國主義、凝聚民族精神,是不可或缺的強大動力;和平發展始終是硬道理;要始終保持憂患意識與自信氣概;代表中華民族根本利益的中國共產黨是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領導核心。

中國人民進行的抗日戰爭是一場爭取民族解放的神聖戰爭。它是中國歷史上驚天動地的偉業,是在中國共產黨倡導建立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中華兒女的民族凝聚力和愛國主義精神的總動員,是中華民族經歷百年屈辱和抗爭由衰敗走向振興的重大轉折點,是中國人民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與世界和平進步事業作出的傑出貢獻,是人類歷史上正義戰勝邪惡、光明戰勝黑暗的不朽篇章。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以及一切愛國力量將永遠珍惜和紀念這段光榮的歷史,並從中不斷獲取推進現代化建設、完成祖國統一和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信心和動力。

把國家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裏的抗日民族精神

從1894年甲午戰爭開始,日本帝國主義蓄意擴大侵華戰爭。先是台灣,繼而東北,隨後是熱河、綏遠,大片中國領土淪為日本的殖民地。自1937年“七七事變”起,日本又發動全面侵華戰爭,給中華民族帶來了空前的災難和浩劫。

欺凌一個民族,勢必會喚醒一個民族,這是所有侵略者不能不遭遇的歷史鐵律。中華民族酷愛和平,但絕不會默默地忍受外來的壓迫和欺凌。中華民族藴藏的強大凝聚力和不屈不撓的鬥爭精神,在危亡之際發出了格外耀眼的光芒。1938年,在武漢舉行紀念抗戰一週年的羣眾大會上,國民參政會最年長的參政員、年逾古稀的清朝老翰林張一麐説了這樣一句話:“七七”抗戰是最光榮的一天,希望大家“永遠豎起一條脊樑”。中國人民在強大的日本侵略者面前勇敢地豎起自己的脊樑,爆發出一種以民族精神空前覺醒、愛國激情空前高漲、民族凝聚力空前增強為突出特徵的抗日民族精神,進而創造出一個經濟和軍備實力都遠不如侵略者的弱國打敗帝國主義強國的戰爭奇蹟。

中國人民的抗日民族精神,體現了中國人民自己解放自己的歷史主動性,表現出中國人民在反侵略鬥爭中的無比堅決、堅韌和堅強。在抗日民族精神的激勵下,在需要付出自我犧牲以求得民族的生存和光榮的時候,人們敢於赴湯蹈火,把覺醒變為行動,將精神化為抗爭,使救亡圖存成為不屈不撓的英勇卓絕的鬥爭。正像《義勇軍進行曲》唱的那樣,“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用磚石壘起來的長城,在炮火的轟擊下或許會坍塌,但中國人民用血肉之軀和不屈脊樑築起的長城,卻是任何強敵都摧不垮的。

在中國當時的各派政治力量中,率先肩負起民族救亡使命的是中國共產黨。早在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東北抗日聯軍等就開始了局部抗戰。還在被國民黨軍隊“圍剿”的時候,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中國工農紅軍就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做了種種努力,並於1936年12月促成了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達成了第二次國共合作、共赴國難的政治新局面。在八年抗戰中,中國共產黨始終高舉抗戰、團結、進步的大旗:當國民黨政府積極抗戰時,主動以敵後游擊戰配合正面戰場;當國民黨政府實行消極抗日、積極反共政策後,仍然以民族大義為重,在困難局面中堅持敵後游擊戰爭,抗擊和牽制侵華日軍主力,同時對國民黨當局採取既聯合又鬥爭的策略,從而在驚濤駭浪中保住了國共合作的大局。因此,中國共產黨當之無愧地成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治領導者和維護者,成為中國一切反侵略力量的傑出組織者和鼓舞者,成為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

中國共產黨倡導建立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是凝聚抗日民族精神與民族力量的政治形態和重要途徑。中國共產黨倡導建立了以國共兩黨合作為基礎,包括一切抗日的階級、階層、政黨、團體、愛國人士、少數民族、港澳台同胞、海外華僑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不甘做亡國奴的人們,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找到了抗日救亡這個集合點。外敵當前,民族利益、國家利益至高無上,高於所有的階級利益、黨派利益和團體利益,成為人們的共識;抗日還是不抗日,成為區分是否愛國的唯一標準。不同的利益羣體作出相同的選擇,既出自生存下去的現實需要,也來自民族大義的精神驅動。在中國歷史上,石敬塘、張邦昌、秦檜等認賊作父之輩受到誅貶;抗日戰爭時期,偽滿洲國和汪偽政權中的漢奸之流遭到唾棄,充分反映了中國人民深厚久遠的崇尚民族氣節的思想觀念。這種思想觀念也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精神來源。

中國共產黨倡導建立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不僅有力地提高了全民抗戰的動員程度和組織程度,而且為民族精神的振奮和民族素質的提高注入了新的活力。毛澤東同志説,抗日戰爭“鍛鍊了中國人民。這個戰爭促進中國人民的覺悟和團結的程度,是近百年來中國人民的一切偉大的鬥爭沒有一次比得上的”。由此,日本帝國主義面對的再也不是甲午戰爭時的中國,再也不是袁世凱簽訂“二十一條”時的中國,也不是“九一八事變”時的中國,而是以國共兩黨合作為中心的共同抗日、團結禦侮的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七七事變”發生後,日本政界的一些人就意識到,“國民政府所擁有的武力,恐怕並不是多麼地了不起的問題,而與支那民族陣線的全面抗日戰爭相沖突,才是更為嚴重的問題。”“四億民眾的覺醒與復興的命運,並不是日本一國的勢力所能長期壓服的。”中國人民一旦能夠並且自覺和勇敢地起來掌握自己民族的命運,前人犧牲奮鬥而沒有能夠辦到的事情就必定會繼續奮鬥下去,直至辦到為止。這是歷史給我們的一個重要啟示。

中華民族走向復興的重大轉折

19世紀40年代以來的中華民族的歷史,悲壯曲折,波瀾壯闊,經歷了一個從衰敗到振興的過程。這中間的轉折點,就是抗日戰爭的勝利和新中國的誕生。

抗日戰爭的勝利成為近代以來中華民族開始走向復興的重要樞紐。近代以來,中國人民深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其民主革命中的爭取民族解放和人民民主兩大使命,始終是相互影響、相互聯繫、相互促進的。在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中,求生存、求獨立的民族解放始終是第一位的使命。為了更好地實現這個使命,中國人民在堅持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堅持階級鬥爭服從民族戰爭的前提下,有理、有利、有節地進行了反投降、反倒退、反分裂的鬥爭。其結果,使中國人民的民族解放事業贏來了歷史性的轉折,即日本侵略者從強到弱、終至失敗,中國從弱到強、終至勝利。這一轉折過程,同時也醖釀和促進了人民民主運動的轉折,體現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力量與國民黨統治者的力量對比朝着同原來相反的方向發展。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説,抗日戰爭的勝利成為中華民族經歷百年屈辱與抗爭、探索與奮鬥之後,開始走向復興的重要樞紐。

抗日戰爭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近代以來,中國因落後而遭受西方列強欺侮,淪為半殖民地國家。帝國主義連續不斷的侵略,加劇着中國的衰敗。在這樣一個起點和基礎上實現民族復興,最重要的社會政治前提,就是必須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無法設想,一個失去了獨立自由的民族,會有自己的國際地位,會有自己經濟文化的全面振興,能使自己的國家成為一個嶄新的現代化國家。因此,從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那一天起,中國人民就沒有停止過反抗。一部中國近代史,大多數篇章的標題都離不開“戰爭”兩個字,這些戰爭幾乎都是外來侵略者強加給我們的。但是,在抗日戰爭以前,“沒有一次戰爭不是以我國失敗、簽訂喪權辱國條約而告終”。抗日戰爭的勝利,一洗百年屈辱,成為中國人民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抗戰勝利對中國走向民族復興所具有的意義,具體地看,在於廢除不平等條約,被日本侵佔半個世紀的台灣回到祖國的懷抱,中國成為聯合國的創始國和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國在國際關係體系中的位置發生了重大變化。同時,抗戰勝利還對中國人民重塑國家面貌具有深刻的意義,它一掃過去的精神積弊,使中國人民初步感受到戰勝國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應有的地位,滿懷自信地去創造一個嶄新的國家。

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人民力量,在同日本侵略者進行的殊死鬥爭中鍛鍊和壯大起來,為戰後的中國開闢了前進的新的歷史大方向。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明確提出,自己不但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也是中華民族的先鋒隊;要實現自己的階級使命,必須首先肩負起民族的使命。同時,在把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放在第一位的情況下,又自覺地把反對日本帝國主義與反對專制統治結合起來,把積極抗日與推進民主進步運動結合起來,把為中國人民謀民族解放與謀社會解放結合起來。因此,中國共產黨集中體現出來的抗日民族精神,代表了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的最高層次、最高境界。國民黨政權在抗戰中的兩面性是顯而易見的。一方面,它同中國共產黨合作,進行抗戰,為民族解放事業作出了貢獻;另一方面,它又堅持反共,拒絕民主改革,實行專制統治,這是有害於全民族團結抗日的。即使從前一個方面來説,也經歷了一個從戰略防禦階段積極抗戰、比較得人心,到戰略相持階段以後消極退守、從而漸失民心的過程。有目共睹的事實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羣眾付出了巨大犧牲,在敵後極端艱苦的環境中創建了一個又一個抗日根據地,在廣闊的淪陷區從敵人手裏奪回了大片領土;同時,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根據地的民主政權,還在政治、經濟和文化上推行一系列在歷史上從未有過的民主改革。這就與國民黨政權形成鮮明的對照,並在神州大地上出現了一個與國民黨統治的舊中國不同的新中國的雛形。在民族危亡的時刻,誰在抗戰中表現得最堅決、最徹底、最勇敢,出力最大,誰就最得人心、最有力量、更有發言權;誰能夠切實地解決人民大眾的政治和經濟上的迫切需要,誰就能夠贏得人民的擁護;誰能夠正確地指明和代表中國的前途,誰就能夠成為未來的旗幟。歷史的邏輯就是這樣。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人民力量之所以在抗日戰爭中迅速地發展起來,就是由這個歷史邏輯決定的。

人民選擇了中國共產黨,歷史選擇了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使中國社會各階級、各階層受到強烈震撼,並使之發生深刻變化,直接影響了中國的未來。大江大河波濤起伏,其激流卻總在底層。通過抗日戰爭,人民羣眾的力量成熟和壯大起來。他們在事實面前看到中國共產黨在堅持民族獨立、推進民主革命、關心人民利益方面最堅決,並且有一套完整的路線方針政策,於是他們選擇了中國共產黨,把希望寄託在中國共產黨的身上,而在抗戰前作出這種選擇的人畢竟還是少數。與此同時,來自民族資產階級、上層小資產階級和開明地主的中間勢力,在抗戰中興起為一支重要力量。他們要求抗日,主張實行民主政治,反對國民黨的專制,但他們最初也不贊成共產黨保留武裝力量。經過事實的教育,經過分化和選擇,多數人終於成了中國共產黨的同盟軍。抗戰勝利後,他們中的代表人物對國民黨已不再抱有希望。政治力量的消長和人心的向背,直接影響了戰後中國的政治格局和歷史走向,進而決定了中國的前途和命運。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幾十年的奮鬥,沒有給中國找到出路;新民主主義革命在抗戰前的10多年奮鬥中,也是在曲折中屢起屢僕;而抗戰勝利後只用了4年時間,中國共產黨便領導中國人民奪得了民主革命的勝利。由此可見,抗日戰爭給中國社會帶來的變化何其深刻,抗戰勝利對建立一個嶄新中國、對中國人民走向民族復興的轉折意義何其巨大。

抗日戰爭給人們的啟示20xx字篇2

決定中華民族命運的抗日戰爭勝利已經60年了,新中國的誕生也已經有50多年。現在,中華民族的復興大業已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一個智慧而充滿希望的民族,從來都把今天看作歷史的延續,以期深刻地瞭解現在和正確地走向未來。中國人民將一代又一代地重温抗日戰爭那段光榮歷史,因為它賦予我們的啟示實在太多,對於我們走向民族偉大復興的未來實在重要。

實現民族偉大復興,弘揚愛國主義、凝聚民族精神是不可或缺的強大動力。我們的前輩在60年前表現出來的抗日民族精神,首先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社會責任感、歷史使命感和自我犧牲精神。沒有經歷過60年前那段救亡圖存的歷史的後人們,今天能夠趕上並置身於沿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民族復興的歷史新時期,既是一種幸運,更是一種責任。這種責任,就是努力為民族復興貢獻自己的全部力量,像前輩那樣以歷史的主動精神去掌握和創造祖國的未來。60年前的抗日民族精神,還體現為萬眾一心、團結奮鬥的自覺意識。一個缺少民族凝聚力的國家,是不可能強大起來的,也最容易給外部敵對勢力以可乘之機。日本帝國主義敢於發動侵華戰爭,除了我們落後,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當時的中國四分五裂,猶如一盤散沙。然而,國難當頭,喚起了中華民族空前的大覺醒、大團結。我們的前輩靠凝聚起來的民族力量,把日本侵略者驅逐出了中國。今天,我們依然要靠這種力量去實現民族的偉大復興。中華民族的凝聚力來自哪裏?來自共同建設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中國,來自民族團結、社會和諧,來自祖國統一的完成和鞏固,來自人們深刻地認識到個人的前途命運同整個國家民族的前途命運是無法分開的。抗日戰爭是包括台灣人民在內的所有中國人共同進行的。我們有着共同的過去,也應該有一個共同的未來。從中華兒女團結奮鬥的過去,我們沒有理由不期待、不推動、不共建一箇中華兒女共同的輝煌未來。

和平發展始終是硬道理。經歷新中國半個多世紀的建設和改革,中華民族落後捱打的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了。但是,不落後捱打,不等於已經強大復興。一日不強大起來,就總會面臨這樣或那樣的威脅,並且在一些事關民族核心利益的問題上受制於人,這也是事實。實現民族強盛、人民共同富裕和國家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要到本世紀中葉才能幹出一個眉目來,即擺脱不發達狀態,進入中等發達國家的行列。緊緊抓住重要戰略機遇期,把發展作為中國共產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無疑是我們堅定不移的選擇。同時,作為後發展國家,我們也面臨着走一條怎樣的發展道路的問題。抗日戰爭的勝利説明,日本帝國主義和其他欺凌、侵略過中國的帝國主義列強,靠犧牲其他民族和國家的生存利益來發展自己的道路,絕對行不通。歷史這位偉大的老師在60年前就告訴我們,惟有走和平發展的道路,才是人類前進的主流。以和平促發展,以發展護和平,這就是我們堅定不移的國策。

必須始終保持憂患意識與自信氣概。60年前,救亡圖存的憂患意識喚醒並空前激發了中國人民同仇敵愾、前仆後繼的犧牲精神。今天,我們的事業蒸蒸日上,中國的發展勢不可擋,民族復興的美景旖旎在望,但我們同樣要有居安思危的自覺意識,保持和發揚奮發有為的精神。宋代的楊萬里寫過一首詩:“莫言下嶺便無難,賺得行人錯喜歡。正入萬山圈子裏,一山放出一山攔。”這首詩提醒人們,在順利時不要盲目樂觀,不要把什麼事情都看得很容易。事實也是如此。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還有許多風險挑戰,還有許多暗礁險灘,國內外敵對勢力必然會利用各種事端阻攔我們和平發展的步伐。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一定要有憂患意識,一定要有自信氣概。憂患意識可以使我們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認清前進中的問題;自信氣概可以使我們始終保持戰勝一切挑戰、決不被困難所壓倒的昂揚鬥志。鄧小平同志説:“中國人民既然有能力站起來,就一定有能力永遠巋然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意志、自信和氣勢,奔騰而下,是任何力量也阻擋不住的。

代表中華民族根本利益的中國共產黨是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領導核心。人民羣眾趨赴復興偉業,總是要有能夠提出正確的綱領、路線和方針、政策併為實現它而矢志不渝地奮鬥的先進政黨作為自己前進的主心骨和旗幟。60年前,中國共產黨成為引導全民族抗戰走向勝利的主心骨和旗幟,抗戰勝利以來的60年曆史更加證明,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中國共產黨,是凝聚民族精神、國家意志和人民力量的旗幟。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統一的,愛國主義與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統一的。正是在這個根本意義上,我們説,中國共產黨肩負的歷史使命何其神聖,承擔的責任何其重大,由此將要經受的考驗也會何其艱鉅。我們要高舉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偉大旗幟,緊密地團結在以xx同志為的黨中央周圍,殫精竭慮,努力奮鬥,才能不負人民的重託,才能完成實現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

抗日戰爭給人們的啟示20xx字篇3

歷史會永遠記住這一天。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在這一天,抗日戰爭以中國人民的勝利和日本法西斯的失敗而告結束。

歲月的腳步匆匆走過65年。黃河邊上的硝煙已隨風飄散,歷史彷彿已經遠去。但是,從盧溝橋頭

捲起的那場戰爭留下的教訓卻是刻骨銘心。對於中華民族來説,那是永遠的國殤,永遠的奮爭,也是永遠的追思。

“歷史是一面映照現實的明鏡,也是一本最富哲理的教科書。”正如一位青年評論家所指出的:“將那段歷史僅僅理解為災難與憤怒,而不從中尋找其內在邏輯,理解其複雜性,則同樣辜負了那些身經災難的一代人的付出。” 那段歷史留給我們的不僅是悲痛欲絕的哀傷、洗刷不盡的血淚、永志追思的英烈和偉岸壯闊的史詩,更是追求和平的渴望、永不再戰的期盼、強國富民的決心和睦鄰友邦的祝願。

啟示之一:落後就要捱打

血色黃昏:偶然背後的必然

73年前,一箇中國人民刻骨銘心的日子———1937年7月7日,槍炮聲震驚了盧溝橋。日軍以士兵失蹤為藉口,要強行進入宛平城搜查,遭到拒絕後即槍炮相加,全面發動侵華戰爭。不屈的中華民族也開始了長達8年的全民抗戰。 “七七事變”僅僅是近代日本侵華野心的總爆發。在此之前,日本已經對中國這塊富饒的土地覬覦已久。早在明治維新時期,日本在建立近代天皇制的同時就制定了以鯨吞中國為核心的所謂“大陸政策”,在之後的70多年裏,日本曾發動了14次侵略戰爭,其中多次是對華戰爭。1894年蓄意挑起中日甲午戰爭,迫使戰敗的清政府簽訂《馬關條約》,割讓遼東半島、台灣與澎湖列島;20xx年後又在我國東北土地上發動日俄戰爭,強迫滿清政府承認日本在東北的勢力範圍。“進入大陸”的迷夢、畸形膨脹的野心,使得這個受中國傳統文化恩惠最重的國家成為近代以來禍害中國最深的國家。

1920xx年6月27日至7月7日,時任日本首相的田中義一在東京召開“東方會議”,拋出了對華侵略總戰略:欲征服中國,必先征服滿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國。趾高氣揚的日本,已掩飾不住要徹底奴役中國的野心。

上世紀30年代初,嚴重的經濟危機加速了日本的侵略步伐:1931年,製造“九·一八事變”,佔領我國東北地區,挑起侵華序幕,隨後將槍口瞄向內蒙古、華北,步步進逼;1932年,在上海挑起“一·二八事變”;1933年,侵佔熱河省。

回顧近代中日關係史,國防大學徐焰教授認為,中國抗擊日本侵略的具體戰鬥在某一地點發生可能有其偶然性,但同日本進行一場決定民族命運的生死大戰卻是必然的!

中日兩國之間為什麼會開戰?這背後的根源在哪裏?一個島國為什麼能一步步地侵吞國土面積數十倍於它的大國?歷史學家的評論一針見血:日本發動侵華戰爭,是其軍國主義擴張野心不斷膨脹的結果。

戰爭是兩國實力的對抗

戰爭是精神的較量,更是物質的對抗。“七七事變”之後,中華民族奮起抗戰。然而,虛弱的國力,有國無防的現實,沒有做好開戰準備的民心士氣,讓西方的觀察家們在驚訝於中國人頑強戰鬥意志的同時,也預言中國人在這場實力懸殊的廝殺中前景黯淡。

讓我們來看一看開戰之時,中日兩國的國力和軍事力量的對比。

標籤: 啟示 抗日戰爭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uanti/redian/69n6q0.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