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職場指南 >職業生涯規劃 >

點評張藝謀的職業規劃

點評張藝謀的職業規劃

張藝謀的職業規劃

點評張藝謀的職業規劃

“前半生”——從農民到攝影師和演員

讓我們首先來看看張導的過去。1968年國中畢業後,張藝謀在陝西乾縣農村插隊勞動,後在陝西咸陽國棉八廠當工人。1978年入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學習。1982年畢業後任廣西電影製片廠攝影師。1984年作為攝影師拍攝了影片《黃土地》,1985年獲第五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攝影獎,隨後又獲法國第七屆南特三大洲國際電影節最佳攝影獎、第五屆夏威夷國際電影節東方人柯達優秀製片技術獎。1987年主演影片《老井》,同年獲第二屆東京國際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獎,1988年獲第八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男主角獎、第十一屆電影百花獎最佳男演員獎。這時候他還不是導演,而這可以算他職業生涯中的前半生。

“後半生”——從《紅高粱》到《英雄》

1987年,張藝謀導演的一部《紅高粱》,以濃烈的色彩、豪放的風格,頌揚中華民族激揚昂奮的民族精神,融敍事與抒情、寫實與寫意於一爐,發揮了電影語言的獨特魅力,於1988年獲第八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第十一屆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第三十八屆西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故事片金熊獎、第五屆津巴布韋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獎、最佳導演獎、故事片真實新穎獎,第三xx屆悉尼國際電影節電影評論獎、摩洛哥第一屆馬拉卡什國際電影電視節導演大阿特拉斯金獎;1989年獲第xx屆布魯塞爾國際電影節廣播電台青年聽眾評委會最佳影片獎。正是這部電影,讓張藝謀成功地實現了從演員到導演的轉型,並以一個成功導演的角色進入公眾視野,奠定了張藝謀成功導演的地位。從此,張導便一發不可收拾,在經過一段藝術片的成功後,他又轉向了商業大片,《英雄》等一步步商業大片的紅火為他帶來了巨大的聲譽,並最終帶他走到了中國電影旗幟的位置。

揭祕:張導成功發展軌跡

反觀張藝謀的個人職業發展軌跡:插隊勞動的農民-工人-學生-攝影師-演員-導演,一次次巨大的職業跳躍和轉型才最終造就了一個成功的導演。接下來,讓我們來一層層揭祕張導的成功發展軌跡,並由職業規劃師進行點評。

。生涯準備期

關鍵詞:定位、積累

特殊的歷史環境,使得年輕時的張藝謀未能上高中就插隊當了農民和當工人,很多人像他一樣沒有選擇,但能像他一樣堅持自己夢想的卻不多。終於,在1978年。張藝謀以27歲的高齡去學習自己心愛的技術——攝影,為自己未來的轉型進行積累。

職業規劃師點評:

當你遭遇職業挫折、對自己職業狀態不滿意,尤其是確認眼前的工作並非自己真正的興趣所在,可以考慮轉型,要儘可能地向自己喜歡的職業靠攏,因為興趣是認真工作的最大動力,轉向自己喜歡的職業是保障轉型成功的第一步。而許多白領似乎卻安於現狀,雖然明知道這份工作自己不喜歡,不適合自己,卻還是沒有做改變。

。生涯轉型期

關鍵詞:學習、堅持

重新進入課堂學習後,張藝謀老老實實的做起了攝影,雖然他的志向是導演,但他顯然十分清楚自己要做什麼。這個時候的他仍在學習,不是在課堂上,而是在實踐中學習。當時,他拍攝的很多片子都是與當時已經很有名氣的陳凱歌導演合作的,陳凱歌導演也可以算他半個師傅。他做攝影獲獎的那部《黃土地》就是陳凱歌導演的。

職業規劃師點評:

乍一進入某個不太熟悉的領域,誰都會有些不適應。因此轉型前應該做充分的準備,把這種不適應降至最小,從而促成轉型成功。比如,進入一個陌生的領域,找個好師傅就是必要的。師傅不僅能夠教授業務知識,還可以讓你看清新行業的“門檻”。再次就是尋找“好榜樣”。轉型後你該怎麼發展、怎麼進步,最初可能有些摸不着頭腦。你可以確立一個“榜樣”,分析他的成功軌跡,把每一個標準予以細分,做一個長期規劃與短期規劃。而有些人沒有這樣的規劃。卻只喜歡靠自己瞎摸索,結果繞了個很大的圈子才能走回正確的路上。

。生涯衝刺期

關鍵詞:否定、準備

在《黃土地》獲獎後,張藝謀有兩個選擇——繼續作為一個已經很成功的攝影師或者轉型開始做導演。然而,意料之外,他卻做了另外的選擇——做一名演員!並且也獲得了一定的成功。不過也可以説,這實在是最明智的選擇。要做導演,特別是要想成為較有建樹的導演的話,當然最好能親身體驗過做演員的感受,才能在拍片的時候和演員們夠契合。也許,這也是張導拍片每每能獲得成功的一個緣由吧。

職業規劃師點評:

很多温州人都自己創業,在他們創業前總是會去一些知名企業做一下小小的下屬,就是為了體驗學習。如果,你要當個主管,那你當然得理解下屬的心裏怎麼想。為什麼空降兵上司總是不被下屬所服氣?也許因為沒有過和下屬一樣的經歷。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ichang/zhiye/ggdjy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