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職場指南 >精英人物 >

花泥畫第一人曾是貧寒農家女

花泥畫第一人曾是貧寒農家女

花泥畫第一人曾是貧寒農家女
從校門口擺地攤,被攆得到處跑開始創業,花泥畫第一人曾是貧寒農家女。

生意經

●每一分錢都要用在有價值的地方

●社會流行什麼,就做什麼;市場需要什麼樣,就開發什麼

熊銘霞,39歲的湖北黃岡女人,民間女藝術家、中國銘霞創業超市培訓總監。16歲時從家鄉隻身到武漢闖蕩,做過幼師、打過零工、擺過地攤、做過保姆……她有着一切窮家女的坎坷經歷,卻同時擁有許多人嚮往一生而難得的財富和聲名。她創業人生的轉折有兩個關鍵詞:一個是花泥畫,一個是深圳。1998年初,熊銘霞第一次接觸到花泥畫,並敏感地意識到花泥畫裏藴涵着無限商機。從此,她與花泥畫結下不解之緣。2000年初,熊銘霞來到深圳創業,如今在全國各地擁有3家特許專營店、180多家直營店和700多家促銷店。

初涉商海 奶奶的染布作坊啟發生意頭腦

1982年,16歲的她從家鄉隻身到武漢闖蕩,十年間做過幼師、打過零工、擺過地攤、做過保姆,到1993年,她與幾個朋友合夥開公司,代理湖南的一個品牌保健酒。

銘霞出生在湖北黃岡的一個小鄉村,很小的時侯,奶奶在家鄉開了一個染布作坊,紡紗織布拿到周圍村子去賣,甚至跛着小腳,從老家步行去河南的鄭州、信陽賣布。每每回家都收穫豐富,給家族的小孩子帶回來各色的糖果、小玩意。從那時候起,銘霞就想將來要像奶奶那樣做生意,掙大錢。她開始有意識地聽收音機裏的“致富”節目,看錶哥的《青年民兵》雜誌裏的“創業經驗”等。小小年紀的她心中已經植下了立志創業的種子。

銘霞告訴記者,1982年,16歲的她從家鄉隻身到武漢闖蕩,十年間做過幼師、打過零工、擺過地攤、做過保姆,到1993年,銘霞已積攢下近十萬元資本,在當時的許多女孩子眼中,成功得足以令人羨慕。然而,她已不滿足於經營“小本生意”,就與幾個朋友合夥開公司,代理湖南的一個品牌保健酒。當時每人出資8萬,開始大張旗鼓地裝修門面,推廣宣傳,在商場租鋪位,甚至還買了一台當時價格不菲的七喜牌電腦

沒想到一個合夥人捲走了所有的投資款,商場裏的貨一時間賣不掉,廠方又追着銘霞討要貨款。走投無路的情況下,銘霞一咬牙把所有積蓄都投了進去,結果血本無歸,還欠下親戚朋友幾萬塊錢。等到公司清算完畢,銘霞發現十多年辛苦賺來的錢短短几個月內都打了水漂,只留下那台電腦和一屁股的債。

回想起當年那次慘痛的經歷,銘霞只是淡淡地説:“就當交了一次學費吧”。自那時起,年輕氣盛的她學會了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地走下去。

從頭再來 “怕丟臉”南下深圳創業

1998年初,銘霞從一個新加坡歸國的朋友那裏第一次接觸到花泥畫。敏感的她立刻意識到花泥畫裏藴涵着無限商機,銘霞又一次想到了創業。她選擇了深圳。

此後的幾年間,不甘失敗的銘霞和朋友多次南下廣東,希望在經濟發展快的廣東地區找到成本低、回報快的項目,從鞋到文具到布匹,都因缺乏資本而不得不放棄。

1998年初,銘霞從一個新加坡歸國的朋友那裏第一次接觸到花泥畫。敏感的她立刻意識到花泥畫裏藴涵着無限商機,並開始對花泥畫的原料、製作工藝等進行深入研究。心靈手巧的銘霞在幾個月的時間裏很快摸熟了花泥畫的製作流程,只是把握不好圖畫比例。銘霞想起自己曾在一位老教授家做保姆,在這位老教授的幫助下,她終於克服了一個個技術上的難題,製作出大批手工精美的花泥畫作品。

“做出來的畫總不能只擺在家裏看,得賣掉換成錢啊。”銘霞又一次想到了創業。她再次想到了廣東,並選擇了深圳。她認為,深圳是沿海城市,又是改革開放的前沿,接受新事物必定很快,花泥畫的銷售應該不成問題。

2000年初,銘霞帶着簡單的行李和那部相伴多年的電腦,搭上了南下的火車來到深圳。

艱難創業 擺地攤被保安攆得到處跑

銘霞買了幾塊板和一些原料,在租的房子裏做起了花泥畫。做成後,銘霞就在附近的學校門口擺起了地攤。因為沒有錢辦執照,銘霞每天被小區保安攆得到處跑。

到深圳火車站,銘霞身上只剩下400多塊錢,只好借宿在老鄉家中。過了兩天,內地的朋友向她介紹了在深圳工作的高德甲,在他的幫助下,房東同意不收押金,以月租1800元的價錢把房租給她。

有了落腳的地方,銘霞買了幾塊板和一些原料,在家做起了花泥畫。做成後,銘霞就在附近的學校門口擺起了地攤。因為沒有錢辦執照,銘霞每天被小區保安攆得到處跑。不得已,銘霞就打起了游擊戰,福蓮花園、蓮花山公園、兒童公園,這些都是她當年創業的“陣地”,一輩子都忘不了。“要是你們報紙把我的照片登出來,那些保安肯定能認出我。”説笑中,銘霞留給記者的感覺不是辛酸、不是尷尬,而是自豪。

3個月後,聽説國際商品貿易大廈裏的小鋪面每月只要700元,銘霞於是在大廈5樓租下一個不到10平米的工作間,在舊貨市場花100元買了一大一小兩個桌子,加上第一次生意留下的那台電腦,銘霞花泥畫藝術中心就這樣成立了。“這台電腦我現在還留着,”銘霞指着辦公桌上的電腦告訴記者。“滾打了這麼多年,只有這個老朋友一直陪着我。”

為了擴大業務,銘霞招了兩個女工。畫做好後,兩個女孩子都嫌擺地攤賣畫丟臉,銘霞只好一個人去。時間長了,大家都稱讚銘霞做的花泥畫漂亮,生意也越做越好。銘霞想到個不用擺地攤、又能賣出好價錢的點子,她將作品找人裝裱後拍成照片,推銷給一些畫廊和酒店。

“既然擺地攤賣花泥畫都能賺錢,推廣技術為什麼不行?”飽嘗了每天做畫賣畫的辛苦,喜歡看書的銘霞找到了推廣技術的經營思路。她於是又租下了大廈5樓的第二間門面,把它設置成展廳。銘霞開始寫宣傳單到處散發。當時每天都有很多年輕人來大廈找工作,再加上宣傳的效果,開始漸漸有人找上門。銘霞以講課的方式向他們介紹花泥畫的市場潛力。“可能那些年輕人都想找一份穩定的工作,並不想自己冒險創業,再加上看到我那間小得可憐的工作室……最後沒有一個人肯留下來。”

驚人一躍 從自己做到教別人做

由於生意越做越大,一個本想做兼職的湖南長沙破產廠長聽完銘霞的產品介紹後,當即掏出1500塊錢要求跟銘霞“學技術”,表示回湖南也開一家花泥畫店。銘霞賺到創業生涯中的第一桶金。

銘霞告訴記者,技術推廣得不到人家的認可,見效很難。那個時候她的壓力特別大,很多時候,只有一台收音機陪伴着自己,每天餓了就吃包子、水餃,“我現在很討厭吃水餃了,就是那時候落下的病。”2000年6月,銘霞開始貼廣告招兼職,幫忙調顏料、填泥。每個兼職每月300-500元。由於生意越做越大,銘霞最高時招了30多個兼職。

好事多磨。一個本想做兼職的湖南長沙破產廠長聽完銘霞的產品介紹後,眼睛一亮,不説二話,當即掏出1500塊錢要求跟銘霞“學技術”,表示回湖南也開一家花泥畫店。銘霞當時十分興奮,“從那時開始,我才算賺到創業生涯中的第一桶金。”因為比起賣畫,推廣手工藝技術賺錢更快,效果也更好。

有了第一桶金,就有了第二桶、第三桶,銘霞的花泥畫逐漸被人們認可、接受。短短一個月時間,她僅僅靠收學員、教技術就賺到近6000塊錢。銘霞隨後建立起自己的花泥畫製作網站,通過網絡媒體進一步擴大生意。

她自豪地告訴記者,在她的教授下,許多下崗女工都重新找到了創業的天地,甚至事業發展得非常好。一名叫張燕的下崗女工學習了花泥畫的製作技巧,回到呼和浩特開了一家“花泥畫廊”,一方面教孩子製作泥畫,另一方面又出售花泥裝飾畫,開業3個月就賺到了兩萬多元。成功的例子吸引了更多的人加盟銘霞花泥畫藝術中心,公司的發展蒸蒸日上。2002年,銘霞的花泥畫藝術中心年收入達到了400萬元。

國際商品貿易大廈裏有很多貿易公司,銘霞由此接觸了許多老闆,也結識了一些欣賞花泥畫的老外,銘霞開始想擴大市場。由於花泥畫比較適合幼教,在朋友的介紹下,一位客户將原料帶到了香港,後來又發展到新加坡、菲律賓和美國。目前,花泥畫出口部分已佔到銘霞公司總產值的10%。

“我一直在朝這個目標努力,但真正走到這一步,我發現自己並沒有多開心。”銘霞向記者坦言,她的眼睛已經盯上了更高更遠的目標。

獨闢蹊徑 社會流行什麼就做什麼

銘霞説:“社會流行什麼,我就做什麼;市場需要什麼樣,我就開發什麼。”

經過反省,銘霞感到自己的產品太單一。中國的手工藝術種類繁多,不僅僅是花泥畫。銘霞開始想探索開發其它的手工產品。她每天揹着一個小包,逛商場、溜達路邊小店,有什麼新鮮的手工製品或已有產品的新樣式,銘霞都會買下來,回家仔細研究,連酒店裏的裝飾品也不放過。看到公園裏美麗的花朵,銘霞也會用相機隨手拍下來,回去沿着花型畫畫。漸漸的,銘霞的產品越來越豐富,除了花泥畫以外,紙藝、水晶花、手工皂都已經成為十分成熟的項目,目前還在開發水晶泥、紙偶和手工編織。用銘霞的話來説:“社會流行什麼,我就做什麼;市場需要什麼樣,我就開發什麼。”她認為藝術必須要與市場需求完美結合起來,企業才能不斷髮展下去。

2004年,銘霞又回到了她的老陣地——國際商品貿易大廈,租了50多平方米的5個小店面。既然技術推廣是公司的主打業務之一,銘霞認為,首先自己的畫要做的好,能夠得到別人欣賞,大家才會來學習。作為老師,技術練過關了才能教別人,銘霞指着辦公室和工作間四周展示的產品告訴記者,這些大部分都是她親手做的,畫冊上的樣畫也主要由她來勾勒線條或填充色彩,“我的手工技術就像是定心丸,牢牢地穩住了學員的心。”她自信地説。

創業感言 擦亮產品和技術兩塊招牌

從銘霞花泥畫廊到藝術中心,從銘霞貿易中心到中國銘霞創業超市,穩抓穩打的銘霞,在全國各地已經擁有了3家特許專營店,180多家直營店和700多家加盟商。隨着單一項目到多項目的擴展,銘霞的經營方式也在不斷更新,“全國只有南京一家企業和我們使用了創業超市這個概念”銘霞説,這種新的營運思路,是為了方便投資者或個人進入到這個創業領域,各種不同的創業項目就像超市中的產品一樣,供大家自由選擇。

現在,銘霞主要定位了兩類目標市場,一類是消費者,因為銷售的是高雅的手工藝術品,銘霞瞄準了有文化、有生活情趣、有獨特思想、有自己的生活態度的中產階級,她將產品推廣到大中型商場、繁華的商業街、旅遊景點等,立足中國家居消費領域;另一類是向企業和個人推廣技術,對於這一片市場,銘霞親自擔任培訓總監,不僅推廣中國的手工藝術,而且為越來越多的人提供創業的機會和能力。

下一步,銘霞打算將特許店擴展到300家以上,遍佈全國各地。銘霞指着工作間裏的幾個學員説,他們是來自鄭州、北海和湛江的,“有了更多的特許店,學員就不必再趕過來深圳,還可以將加盟商定購的材料按地區直接發到特許店,再分配到各加盟店。”

記者印象 從小就有“生意頭腦”

銘霞告訴記者,兒時的她就跟其他夥伴“不太一樣”。小時候生活在農村,家裏窮,買不起好看的衣服,銘霞就經常約小夥伴一起打山楂賣,常常又苦又累一整天,才換來幾塊錢。銘霞後來想到了一個既輕鬆又賺錢的好辦法,她不再親自去打山楂,而是每天推着小車去收夥伴們打下來的山楂,一天下來,可以賺到十幾塊錢。銘霞還養過地鼈蟲、蚯蚓,賣過衣服,雖然她個子小,但總能想到賺錢的好點子,小夥伴們都甘願接受她的“統領”。

銘霞説,父親是鄉村教師,思想保守,當初怎麼也不願意讓她到武漢去闖,特別是當保姆。但隨着一天天長大,銘霞越來越不安於現狀,一心想到大城市闖一闖,想做事業上的“大姐”,讓父母過上幸福的生活。從武漢到深圳,銘霞吃過不少苦頭,“我不止十次地想過要放棄,但還是堅持過來了。”當一切辛酸與挫折化為巨大的財富時,令銘霞最遺憾的是父親已然離去。現在每年春節,銘霞都會接母親到深圳住上一段時間,聊盡孝心。

富了不忘下崗女工

“我也是從下崗職工走過來的,”銘霞説,19歲時,她被無情地從幼師行列中擠了出來。現在大部分學員,都是下崗職工,銘霞一再降低門檻,希望為更多的人提供創業的機會;對於要求加盟者,銘霞將資金、面積的門檻降得更低;對於交不起加盟費的學員,只收取培訓費和材料費,讓他們先以促銷店的方式經營,儘可能減輕他們的壓力。“有時候一筆生意做下來還會虧本。”銘霞説,但從理解的角度出發,不僅感動了許多學員,建立了自己的信用,更重要的是為許多人提供了就業機會。到2004年底,銘霞的學員已經超過了2000人。採訪期間,一位湖北宜昌的下崗女工專程趕到深圳拜師,銘霞二話不説,當即留她下來學習紙藝。

來源:慧聰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ichang/renwu/jkpvv4.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