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職場指南 >創業人生 >

校內創業緣何難逃短命怪圈 激情來去匆匆

校內創業緣何難逃短命怪圈 激情來去匆匆

最近,本報記者在國內部分高校採訪時發現,大家經常談論的一個話題就是大學生創業項目的“短命化”。

校內創業緣何難逃短命怪圈 激情來去匆匆

面對大學生就業難現象,社會輿論大力宣傳“大學生不應該是搶飯碗的人,而是造飯碗的人”,各高校也提出“以創業促就業”,鼓勵引導學生走創業之路。但現實情況往往是“坯都還沒有成型就夭折或變形了,怎麼去造碗啊!”浙江義烏工商學院副院長賈少華教授説。

北京郵電大學世紀學院院長李傑則專門做過統計:大一的時候,校內的創業社團、項目多如牛毛,但能堅持到大四且成功向社會延伸並繼續生存下來的是鳳毛麟角。他説:“大學生創業走進了一個"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怪圈”。

有的大學生創業項目“躺在創業一條街上"睡大覺"”

北京某學院投資50萬多元,在校園內打造“80後”、“90後”餐廳供大學生創業實踐,可沒持續多久就關門大吉。據參與創業的學生反思,失敗的主要原因是不知道怎麼去協調各種社會關係,缺少風險控制能力。

賈少華説,高校一提及大學生創業,首選就是校內開店、練攤等。

浙江萬里學院執行校長陳厥祥説:“流通領域的低端創業不是大學生去追求的。”他認為,大學生應該選擇具有濃厚專業背景的行業和領域進行創業實踐,這樣才具有可持續性。

李傑對當前大學生創業實踐的模式憂心忡忡。據他介紹,一些同學由於缺乏宏觀視野,對實際社會需求與商業價值缺乏判斷力,“明明競爭對手比比皆是還往裏衝,結果灰頭灰臉地敗下陣來”。

因為他們進入了一個低門檻的行業創業,不可避免地在“紅海”中展開價格競爭、惡性競爭。為了尋求營利,往往需要與社會競爭對手針鋒相對。然而,“硬碰硬”的過招不是大學生的所長,創造未來獲利性增長的希望也就越來越渺茫。

據賈少華介紹,有的大學生創業項目啟動後,缺乏營銷推廣能力與營利能力,根本沒辦法抵禦市場風險,而是“躺在"創業一條街"上"睡大覺"”,一些被動創業的大學生則只能輕鬆地上網玩遊戲。

在近期的某IT企業校園招聘宣講會上,大學生現場反應激烈。但記者瞭解到,有些大學生並未仔細思考自己是否適合這些崗位。 實習生鞠煥宗攝

應屆生職業發展路線不清、自身能力與崗位需求不匹配等是失業主要原因

近日發佈的《XX年北京市大學生就業報告》指出,北京市XX屆本科畢業生畢業半年後失業或離職量最多的十個專業失業人數佔了本科失業量的44.0%。一些看似“熱門”專業的學生,卻成了失業大軍的主體。專家認為,職業發展路線不清晰,專業能力與要求不匹配等,是造成離職率高的重要原因。

十專業失業量佔44%

近日,麥可思研究院在京發佈《XX年北京市大學畢業生就業報告》。報告指出,北京市XX屆本科畢業生的半年後就業率為88%,較上一年明顯下降。其中,畢業半年後失業量最多的十個專業失業人數佔了本科失業量的44.0%,法學、工商管理、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英語、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等5專業同時也是上一屆失業最多的專業。該報告的調查覆蓋了北京市本科院校與高職高專院校中的93所,本市XX屆大學畢業生6214人,在北京市就業的XX屆大學畢業生9444人。

教育專家指出,法學、工商管理、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英語、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連續兩年失業最多,這主要由於高校在熱門專業上的盲目設置與擴招,造成供大於求所致。

求職心態影響離職率

同時,部分專業半年後失業量較高,與大學生求職心態有關。找工作時對自身能力和興趣沒有清晰認識,對要從事的行業和崗位沒有大體瞭解就匆忙應聘上崗;對可提供薪酬寄予很高期望,知道實際薪酬後有一定失落感而毀約。

記者瞭解到,今年校園招聘中,IT業雖然是招聘大户,但因計算機專業學生基數較大,因此形勢也不容樂觀。智聯招聘數據顯示,8、9月中競爭指數排在第一的是網絡管理員,268個人競爭1個職位。智聯招聘職場顧問郝健指出,計算機技術本身日新月異,如果自身學習能力不強,很可能因不能適應工作節奏而被淘汰。此外,由於IT、互聯網行業發展很快,學生希望通過跳槽提高薪水和福利,也促使很多學生半年後離職。

從今年的校園招聘看,文科類專業,如企業管理、經濟學、工商管理等招聘的崗位較少。但除製藥業外,其他行業銷售崗位對專業要求不嚴格,如互聯網、機械製造類行業,對銷售職位的專業沒有太多限制,在某種程度上給文科提供了崗位。前程無憂校園招聘高級項目經理楊鐳分析,管理類專業學生找工作時競爭力不強,申請的職位與專業不相關,再加上職業發展路線不清晰,專業能力與要求不匹配,是造成離職率高的重要原因。

離職個案

興趣比專業對口更重要?

崔婷婷,女,23歲,XX年畢業於北京工業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

去年4月,當同學們還在為找工作忙得焦頭爛額時,崔婷婷已經簽約了一家軟件公司。入職後月薪3000多元,雖然算不上豐厚,也還能保證生活。然而,工作不到半年,崔婷婷就提出了辭職。原因是自己不願意每天面對數據、代碼,不斷地找問題,不斷做測試。這讓她感覺很乏味、辛苦。

當記者問她,既然不喜歡這些工作內容,為何還會選擇計算機專業,並且接受這個工作時,她回答:“當初是父母覺得計算機專業容易就業,父母對自己的期望挺高,所以自己在學校學得也很認真。但工作後,想到天天要幹這些,有些受不了。我還是想找找自己喜歡的工作,而不是專業對口。”

談及以後的打算,崔婷婷表示,她希望能更多地與人打交道,這也是自己的優勢所在。所以,可能會尋找諮詢、市場方面的對外工作,而這段時間,主要用來調整和充電。“學習了這麼長時間,現在扔掉確實有些浪費,但我知道很多成功的人,也不是在所學專業的領域有所作為的,現在調整還為時不晚。”

辭職考試,背水一戰

於淼,女,24歲,XX年畢業於北京交通大學法學專業

現在,於淼正在家裏等待“宣判”:司法考試成績。

這個成績對她至關重要。

6月,為準備司法考試,於淼從剛工作不滿一年的公司辭職了。去年剛畢業時,於淼報了司考,但因為奔波於一些事業單位的考試面試,沒有靜下心來準備。但那段時間的奔波並沒有換到一份她期待的穩定工作。而同時期閉關備考的同學卻大多通過了司法考試,這讓她後悔不已。

於淼退而求其次,找到一家公司做法務助理。每天草擬、修改合同、文件。她認識到,助理是個吃青春飯的職業,而真要想在法律職業上有所發展,沒考下證書,很難有作為。

於是,她決定繼續準備司考。但工作與複習發生了衝突,一方面,工作中的突發事件佔用了很多時間,計劃不能按期完成。另一方面,每天對着電腦,回去再看書,眼睛也吃不消。“我並不是特有悟性的人,網上説兩三個月在職通過司法考試的方法並不適合我。”考慮再三,於淼向公司遞交了辭職申請。

對於失去的工作,於淼也並非沒有遺憾。“現在就業很難,法律專業更是如此。要麼考下證熬上幾年成為律師,要麼轉行。”

原因分析

產業結構及過度擴招造成失業

王伯慶,西南財大特聘教授,麥可思創始人

中國大學生就業難最重要的原因是,中國低技術含量的產業結構,這些行業需要的勞動力是低薪工人,而不是大學生。近幾年我國經濟以高速增長,但這些增長是依靠低技術的勞工實現的,對大學生的需求有限,特別是工商管理類專業。

部分專業的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次要原因是,供大於求的專業盲目擴張。我們的調查表明,XX屆本科畢業生在畢業半年後,有約44.0%的失業人數集中在少數的10個專業裏,我國有500多個本科專業,説明這部分專業確實是嚴重過剩了。但部分學校為了能擴大辦學規模,還是通過各種渠道來爭取設立這些專業,如工商管理、法學、計算機、英語、國際經濟與貿易、漢語、會計等。學生花很多錢讀書,最後找不到工作。當然,高等教育培養出來的人才不能滿足產業的需求也是原因之一。

薪金與預期產生偏差

範曉軍,東方匯佳學堂副校長兼首席培訓講師

半年後失業量較多的這幾個專業均是學生填報志願時最喜歡選的專業,因為大家都認為法律、管理、英語、計算機等專業日後找工作容易,是高薪專業。很多學生不管自己的興趣、特長就選擇了它們,造成了這幾個專業供給過剩,學生素質、能力參差不齊,很多學生艱難畢業;等到工作時,才發現自己的能力遠達不到公司要求。

企業也因為這些專業的人才供過於求,而降低薪金,這和學生的預期薪金產生很大偏差。有的學生雖然薪資還滿意,但天天疲於不感興趣的工作,只好再擇業。

求職心態

“鍾情”北京型 對就業地域期望不完全合理

在校園宣講會上,記者遇到很多從外地趕赴北京的大學生。雖然相對北京高校的學生,他們感覺到了競爭的壓力。但“北京的機會更多”,“希望能在北京生活,不願意再回到小城市”的想法使得他們在擇業時將北京作為首選。

《XX年北京市大學畢業生就業報告》顯示,北京XX屆大學畢業生最願意去的是直轄市和副省級城市,最不願意去的是區縣和地級城市。一些北京本地生源表示“費力地考上北京的學校,不留在北京不是前功盡棄了?”

採訪中,記者發現,很多大學生並不是貪圖大城市的享樂,主要緣於大城市機會多,他們渴望成功。

點評:從就業城市類型期待來看,北京市XX屆大學畢業生對就業地域的期望不是完全合理的。中等城市和大城市的兩家公司,給出相同的薪酬,很多學生還是會選擇大城市的公司,這無可厚非。但他們沒有考慮到大城市不斷攀高的生活成本,以及日益激烈的競爭帶來的機會的稀釋以及發展空間的擠壓,使得一般高校、單槍匹馬的年輕人很難在大城市站穩腳跟。因此,大學畢業生對就業地域的期望值有待於進一步理性,家鄉、中等城市等都可以納入考慮範圍。(王伯慶)

隨時衝鋒型 企業不歡迎沒做好準備的人

雖然距離畢業時間還有大半年,薛景然已經進入一級備戰狀態,每天趕赴不同的校園宣講會,並向幾十個公司投出了簡歷,崗位涉及企劃、行政、銷售、市場等,只要是對專業沒有嚴格限制的公司,她都會去嘗試。用她的話説:“寧可錯投一千,不可放過一個。”薛景然的説法道出了很多同學的心理。採訪中,有公司人力資源負責人告訴記者,在公司的校園招聘會上,經常有同學連職位都沒有看清就擠過來投簡歷,並且把職位由高到低投個遍。

點評:根據我們的調查,現在不少大學生還不知道自己想幹什麼,能幹什麼,有時一個學生能有近10種應聘不同行業不同職位的簡歷,沒有明確的求職意向,更不會有什麼職業生涯規劃,這也是大學生頻繁跳槽的主要原因之一,這樣的學生企業也很不願意接受。建議大學生求職,要有自己明確的求職意向,並做出職業規劃,這樣才能朝着既定目標完善自己,才能將個人發展融入企業發展。(範曉軍)

啃老到底型 自我能力是就業成功的關鍵

“真是生不逢時,趕上了最難找工作的兩年。”“家裏人正在到處拖關係,在等消息呢。”面對近兩年就業難的形勢,一些大學生感到恐懼,有的大學生則乾脆將自己的就業壓力轉嫁給了父母,寄希望於父母找關係解決。“學好數理化,不如有個好爸爸”的説法早已被奉為真理,優越感和不平衡感充斥在不同家庭環境的同學之間。

點評:現在大學生的就業形勢依然很嚴峻,但這些都是改變不了的,能夠改變的是自己。能力才是決定求職成功的關鍵因素,才是企業最看重的地方,大學生求職千萬不要完全寄希望於家長,做“寄生蟲”。(範曉軍)

騎驢找馬型 可能影響本人誠信

記者見到陳威時,他剛剛從一個IT公司的校園宣講會中走出。“來參加這個公司的招聘,只是為了多一個選擇。我的首選還是公務員,其次是事業單位和國企。”陳威表示,考公務員和現在參加的企業招聘並不矛盾。“公司正式錄用應該是在知道公務員考試成績之後。即使到時已和公司簽訂協議,也可以毀約,只要付一定的賠償金就可以。”

他認為,騎驢找馬的策略並非用在工作之後,在找工作時同樣適用。“先獲得一個職位,再去尋找更好的工作。這時的成本比工作之後再換要低很多。”

點評:考公務員對大學生本身是一個機會,但需要做好權衡取捨。公務員畢竟是百人爭搶一個崗位。首選公務員,兼顧事業單位和國企,最後考慮私企,這種做法雖然穩妥,卻可能因為要照顧過多而使得精力分散,錯失機會。另外,抱着考上公務員就毀約的心態,對本人誠信有減分。如果企業瞭解到這種想法,一定不會優先考慮。(楊鐳,前程無憂校園招聘高級項目經理)

求職提醒

追“熱”前審視自身

郝健,智聯招聘資深職場顧問

追潮流走沒有錯,但要注意,自己是否有優勢。如果確實具有這方面優勢,即使競爭激烈也要去爭取。如果沒有優勢,要保持冷靜。求職前要和業內人士聊,瞭解這個行業發展情況和前景,重要的是知道自己喜歡做什麼,擅長做什麼。畢業3-5年內,薪酬不是第一考慮因素,前途最重要。

一旦追風,追到後不能因為後悔而很快辭職。建議大學生先積累一段時間看,有可能開始不喜歡某個工作,然後就產生興趣了。或者可以在企業內尋找內部機會,考慮在這個行業裏內部的轉崗。同時在工作中還要不停地學習新的專業知識,提升工作技能,符合企業要求。

做好跨專業就業準備

熊丙奇,21世紀教育發展研究院副院長

應正確分析社會對該專業的人才需求,不要被熱門的假象所迷惑,導致就業定位發生偏差;在“熱門”專業的就業競爭中,個性與特色十分重要,因此要在擇業準備中突出個性和針對性;“熱門”專業學生要準備跨專業就業,一般而言,當下的“熱門”專業主要是工作環境不錯,但競爭也很激烈的專業,一些熱門專業學生不願意放棄“熱門”,這也導致了他們的就業難。(記者許海)

熱門專業分析

技術類專業需求大

記者從北京部分高校瞭解到,目前IT、互聯網、通信等行業依然是校園招聘的熱門需求企業。

國家對基礎設施關注度高,機械製造、土木工程、工程類崗位對新人需求旺盛。製造業回暖,汽車、機械相關企業提供崗位較多,尤其是國有企業加大了招聘力度。

從專業看,理工類職位提供量較多。如與IT研發類職位相關的計算機專業,與基礎設施相關的土木工程專業,與機械製造相關的工業造型、機械專業。文科類,如與金融類部分崗位相關的經濟、金融、國際金融、貿易、法律等專業。

銀行業中,國有銀行招聘力度加大,民生銀行、國家開發銀行、光大銀行、浦發銀行近期均發佈了校園招聘職位。

通訊技術登上職業需求前十

今年3G人才已成為炙手可熱的緊缺型人才。記者從各招聘網站的數據發現,通訊技術首次登上職業需求排行榜前十。在應屆畢業生薪酬待遇方面,通訊技術專業大學生入職薪酬在5000元左右,也算是“高起點”。

中興通訊近日啟動XX屆校園招聘,在全國20城、43所重點高校的招聘也將隨後全面拉開帷幕,覆蓋北京、上海、廣州等優秀高校雲集的高校所在地。

作為3G技術人才的需求“大户”,移動、聯通、電信三家運營商方面均表示,今年銷售、業務上人才招聘順利,但3G網絡技術上人才嚴重緊缺,招聘成功率不足六成,尤其是信息安全保證及移動通訊保障兩方面。

3G門户網今年首次面對清華、北大等高校進行大規模招聘,約100人的招聘計劃中,通信、電子專業的技術人員佔了70%以上。

大學生創業團隊“讓人恨鐵不成鋼”

北郵世紀學院蔡星同學是該校第一個在北京註冊公司的大四學生。世紀學院傳媒與藝術學院副院長陳洪告訴記者:“校內與蔡星的"白菜幫"工作室一同誕生的創業社團有十四五家,但至今只有他這家成功走向市場,並發展為閲尚創意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在北京朝陽區中國第一商城與大興區的國家新媒體產業基地設有辦公場地。”

“學生創業團隊經營成本低,但成員自我約束力差,管理成本高,效益低下。”蔡星説,以入校時初創的“白菜幫”工作室為例,起初兩三個月,大家拿不到一分錢。後來,隨着業務的增長,每人每月工資從9元增加到30元,再到100元、300元。

蔡星介紹:“相對於社會用人成本來説,這個還算低廉,但創業團隊終始讓人恨鐵不成鋼。”

首先,作為一個創業團隊運作必須產生領導,過去同學之間都是平等的,一下子難以適應領導與被領導的關係。

其次,團隊成員之間的分工與合作精神不盡人意。比如佈置一項業務時,需要各路人馬同時啟動進程。當到達預定時間,“你會發現60%的人按時完成了,40%的還在半路磨洋工”。“一次兩次還能諒解,但久而久之這種拖沓作風影響了整個團隊的戰鬥力。”他説。

蔡星就碰到過這樣的情況,團隊規定晚上上班的時間是6點,但個別成員由於習慣問題總是要遲到一刻鐘左右。其中一些成員就責問他:“為什麼我們到了他沒到,憑什麼我們做這麼多工作而他沒有做?”

第三,難以利用經濟槓桿刺激工作激情。部分大學生並不是因為缺錢來參加創業社團的,自己到底需要什麼,朝哪個方向努力也不明確。他們不像企業員工,需要掙錢來養家餬口。管理上的獎勤罰懶對於他們來説並不奏效,甚至有的同學拂袖而去説:“有書不好好讀,為什麼來這裏受窩囊氣!”

陳洪老師説:“"80後"、"90後"的個性比較突出,不服管理,一些創業社團因為內部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常常鬧得不歡而散。”這位從企業中來的老師就經常在大學生創業團隊中扮演“和事佬”與“調停人”的角色。

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創業激情來去匆匆

“大學生選擇創業項目或社團時,往往是出於滿腔熱情,根本沒有對市場需求進行充分調研,理性思考。”陳洪老師説,“如何把想法轉換為具有商業價值的產品或服務,然後再通過產品與服務取得收益支持創業活動持續進行,是大學生面臨的最大挑戰”。

當前,不少大學生創業社團與項目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激情來去匆匆”,陳洪説。

蔡星所在的創業團隊曾針對高校“90後”的學生羣體制作了一本數字雜誌,前期經過艱苦運作,網上下載量超過萬人,影響覆蓋至北京30多所高校,也獲得了20多萬元的市場贊助,但好景不長,當他們想做強做大時卻遭遇“成長中的煩惱”,入不敷出,製作四五期以後就停刊轉至其他戰場。南京金陵學院董事長黃飛建表示,創業實踐不是想象中那麼容易,團隊每天都有資本消耗是很多大學生沒有料想到的。

激情消退之後發現道路並不平坦,創業的團隊還能支撐多久,走多遠?回答這個問題時,蔡星與指導老師仰頭思索了半天后才説:“榮譽給了我們堅持的信心與前進的動力。”之所以能堅持到今天,是因為他們團隊不斷在教育部、共青團中央、北京市組織的各種大學生創業實踐大賽中取得一項項成績,並獲得客户的好評。

“一上手就能賺到大錢的項目不可能等着大學生”。賈少華結合電子商務創業70%的“死亡率”説,萬事開頭難,同學們自稱第一個月是“減肥期”,一沒有經驗,二沒有信用,三缺乏老客户。

市場與社會認可度不可一蹴而就,而是隨着創業進程不斷深入與發展逐漸積累起來的。“這個時候最需要的是堅持與韌性,絕大多數創業項目都死在黎明前的黑暗。”他寬慰大家,“今天很痛苦,明天更痛苦,但後天會很快樂。”

“這就需要做好大學生創業"幫扶棒"的接力工作,提高同學們把握商業價值與運營項目的能力。”李傑表示。

創業一條街幾乎成為裝扮學校迎接領導視察的“面子工程”

前不久,北京一所高校學生創業團隊計劃承辦一個全國性公益巡展。當他們到校外聯繫,以期得到政府部門、行業組織的支持時,有關方面要麼就懷疑真實性、大學生團隊有沒有這個能力與資質實施,要麼就不屑一顧,拒之門外。隨後這個創業計劃便不了了之。

萬里學院今年已有140名畢業生從事實體公司經營。但在校長陳厥祥眼裏,這個百分之一點多的比例“太低了”。

讓大學生嘗試失敗並非壞事,關鍵是怕他們“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打消他們今後再創業的念頭。大學生創業項目的失敗率高,除了市場客觀規律外,賈少華把其歸結是高校走入創業教育的誤區所致。

前段時間,賈教授在國內部分高校創業一條街、創業園區走訪時發現,辦公桌與貨櫃都是學校提供的,甚至還提供啟動資金等,“這叫什麼鼓勵大學生創業,簡直就是行創業項目之名,做學校面子工程之實。”他説:“真正的大學生創業實戰應該是自主決策,自己投資,自我管理,自負盈虧”。如果校方提供一切完備的條件,學生感受不到破產的風險,生存、倒閉無所謂,人的潛力就得不到應有的發揮。

“目前辦學觀念與管理體制不改革的話,大學生創業永遠是曇花一現”。賈少華提出,高校允不允許對創業實戰的大學生進行個別教學,單獨考試,網上交作業,甚至創業實踐好的項目可以進行學分置換等問題,這涉及到方方面面的改革。

現在,大學創業一條街上缺乏真正意義的創業項目,大量的是一種創業訓練,因此“短命”也是必然的。這位教授透露,“有的學校投入很大但成效很差,創業一條街幾乎成為裝扮學校、迎接領導視察的面子工程,獲取上級更多撥款的"釣魚工程"”。

校園學生市場的天地太小,資源有限,與市場實戰相距甚遠,關起門來“創業”的前景可想而知。賈少華直言不諱地説:“不跳出校園的温室進行創業訓練或實戰,大學生創業一條街永遠是一個花架子。”(記者李劍平)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ichang/rensheng/qx3gr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