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導遊詞 >天津導遊詞 >

天津導遊詞範文600

天津導遊詞範文600

導遊詞怎麼寫?小編帶你來看看下面為大家準備的天津景點導遊詞,希望你們喜歡。

天津導遊詞範文600

大沽口炮臺

各位遊客好!

我們將要參觀的景點是聞名中外的大沽口炮臺遺址。大沽口炮臺遺址始建於清代嘉慶二十一年(1820xx年),在中國近代使上佔有重要地位,是近百年來中國人民反抗帝國主義列強入侵中國的前哨陣地。大沽口炮臺曾與文州虎門炮臺遙相呼應,共同捍衛我們祖國的南北大門。

大沽口炮臺遺址具有很高的歷史文物價值。古往今來,無數的仁人志士到此憑弔,激發心中的文愛國主義熱情。我們偉大領袖毛主席解放前後曾兩次親臨大沽口炮臺,1920xx年3月,毛主席送赴法勤工儉學的留學生去上海。由北京出發,專程到天津下車到大沽口炮臺參觀憑弔,並和同志們暢談祖國未來以及個人的遠大理想。1954年4月23日,毛主席視察天津新港鹼石後再次來到大沽口炮臺並留影紀念,體現了偉人對大沽口炮臺的重視和關心。

遊客們,我們現在參觀的是大沽口炮臺遺址紀念館。它以豐富的歷史資料,其中包括:文字、圖表、歷史照片、實物讚美財現了大沽口炮臺的歷史過程。首先映入我們眼簾的是石牌坊上的“海門古塞”四個大字,它將把我們帶到那 遙遠的戰火紛飛的年代,讓我們目睹帝國主義列強是怎樣踐踏分割祖國母親的軀體,以及中華兒女是如何前赴後繼,不怕犧牲,用自己血肉之軀組成抗擊帝國主義列強侵略的不倒長城。為了紀念在四次大沽口保衛戰中為國捐軀的先烈,市政府在1997年香港迴歸之際建立了“大沽口炮臺遺址紀念碑”,它鐫刻著中國民不畏列強,抵禦外侮的英勇史蹟和光榮傳統。在四次大沽口保衛戰中為國獻身的英烈永垂不朽!

第一次大沽口保衛戰發生在1858年1月英法聯軍佔領廣州,為迫使清政府簽訂新的不平等條約,侵略者公然叫囂“現在只有一個辦法取勝,即佔領天津直接威脅北京”。5月份英法聯軍進攻大沽口炮臺,將士奮起反抗,擊沉敵舢舨4只斃敵近百名,法軍炮艇“霰彈”號受重創,艇長被擊斃。正當守臺將士與敵人艱苦鏖戰之際,手握兵權的直隸總督譚廷襄,布政使錢昕和卻臨陣脫逃,致使守軍士氣大挫。英法帝國主義乘機攻取大沽口炮臺,第一次用大炮轟開了中國的北方大門,迫使清政府同沙俄、美國、法國簽訂了不平等的《天津條約》。

1859年6月,英、法、美三國公使藉口到北京與清政府交換條約文字,率艦隊到大沽口外,向清政府施加壓力。清政府當即照會侵略軍,換約可帶少數隨員由北塘登陸進京。但英法侵略者恃強成性,執意從大沽口登陸,武裝護送公使進京,並於6月25日下午炮轟大沽口炮臺,挑起第二次大沽口海戰。中國軍隊被迫開炮自衛,新修建的大沽炮臺發揮了強大的威力。結果進攻者完全失敗。遠征隊只得退卻,並且在戰鬥中損失三艘英國戰艦,英軍死傷464人、英軍官死5人、傷23人。海軍司令賀布也受了傷,這是第一次鴉片戰爭以來,中國軍隊抵抗外國侵略軍所取得的最大一次勝利,也是當時英帝國主義在亞洲遭到的最慘重的失敗。

在這次戰役中,清軍將領直隸提督史榮椿,大沽協副將龍汝元表現了高度的愛國熱情。當時史榮椿守南岸中炮臺,龍汝元守北岸前炮臺。他們“奮勇先登,親然巨炮,擊中夷艦。”不幸的是二位愛國將領先後中炮,為國捎軀。

現在我們看到的大沽口炮臺是同治、光緒時期修建的後經“庚子事變”遭到八國聯軍破壞而殘存下來的遺址。

我們現在在登上的炮臺是大沽口炮臺“威、鎮、海、門、高”五座炮臺之中的“威”字炮臺,也是當時惟一的一座圓形炮臺。始建於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第二年,即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炮臺高20餘米,馬道長57.5米,炮臺頂面直徑30餘米。1997年香港迴歸之際進行修復。這裡陳列的鐵炮是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的前膛炮,火藥從炮口填入,然後入入球形炮彈,用火種點燃,引信炮彈即打出,炮彈是實心的,打到目標只能砸一個洞。前面的四門鐵炮是從炮臺附近挖掘出來的,炮膛都已殘缺,這是根據1920xx年《辛丑條約》第八款規定:“拆毀大沽口炮臺”而人為破壞的,它是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罪證。中間的大鐵炮是根據歷史資料重新仿製的。

大家都知道,天津歷來是是北京的門戶,而大沽海口又是“津門之屏”,自明代初期永樂皇帝朱棣遷都北京,大沽海口的戰略地位就顯得十分重要。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世宗為防倭患,開始在大沽口“宿重兵”並設定“銅鐵大炮”。自此,大沽海口正式設防。當時置放大炮的炮位就是大沽口炮臺的原始雛形。

至清代,嘉慶二十一年(1820xx年)清政府在大沽口兩岸各建炮臺1 座,南岸炮臺位於東大沽以東,稱南炮臺。北岸炮臺位於于家堡以南,稱北炮臺。兩座炮臺皆青磚砌就。炮臺高5米,寬3米,進深2米。這就是大沽口最早的炮臺。

縱觀大沽口炮臺的歷史,可以清楚地看到近百年,大沽口炮臺飽經滄桑,幾經興廢,它是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鐵證,教育後人“勿忘國恥”,牢記“落後捱打,科技興國”的信條,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把我國建設成現代化強國。

遊客們,參觀大沽品炮臺遺址活動今天到這裡就要結束了。但願這次參觀能給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大沽口炮臺遺址已列入塘沽區旅遊規劃專案之一,在不久的將來這裡還要重修“雙忠祠”、建海戰紀念館和演練場,逐步建成集文物保護、遺址展示、愛國主義教育與國防教育於一體的炮臺公園。歡迎大家攜家人和朋友再次來這裡參觀和享受。謝謝大家,再見!

潮音寺導遊詞

潮音寺始建於明朝永樂二年(1420xx年),和天津為同年。至今有六百年曆史,原名“南海大寺”,又名“雙山寺”。他位於海河入海口,是船隻入海見到的第一座寺院,因此人們稱潮音寺是“沽口第一寺”。

潮音寺曾歷經明、清兩朝及中華民國的六次修葺,又在1990年經塘沽區政府復修,現為國家2A級

旅遊景區,塘沽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及宗教活動場所

潮音寺佔地總面積5214平方米,是由三大殿、四配殿、南北西跨院、一座柳仙亭等主要建築組成,是全國少有的座西朝東的廟宇。潮音寺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內涵,也是修身養性、休閒觀光、獵奇考證的好地方。參觀整個廟宇,你能感受到海河民俗文化歷史的發展變化。

進入潮音寺景區。我們首先見到的是一座高8米、寬6米的過街牌坊,這座牌坊是明清建築風格,做工考究,色調古樸典雅,採用傳統的繪畫雕刻技法,上繪有108條形態各異的龍形圖案,有的見首不見尾,有的雙龍環繞,個個栩栩如生,正如一幅楹聯所寫:“雕龍生靈性,祥雲浮潮音”。

來到潮音寺廣場,映入您眼簾的是兩根玉石抱柱的旗杆,杆頂有球形裝飾,遠望像一雙眼睛,注視著渤海,給人以神祕遐想。在明朝永樂年間,這旗杆就成為南北入河出海船隻的導航標,船民們以旗杆作為家鄉的象徵。每當遇風遇險,只要望一望家鄉的旗杆,看到高懸的紅燈,就知是菩薩奶奶來搭救,化險為夷了。由此引出了潮音寺及供奉觀音菩薩的來歷:傳說,有一劉氏船家,一日出海打漁,落難於一荒島,遇一老婦接濟柴米、引水,故曰:“劉氏海難化險,乃南海觀音顯靈”。劉氏受點撥返沽口,老婦隨船而至,劉氏背老婦下船,在海河邊登九曲板到柳仙亭原址,老婦背西面東圓寂。眾人得知,集資修男孩大寺供奉觀音菩薩。後明朝嘉靖皇帝為“安民心,抗倭寇,撥庫糧,建潮音寺”;又因廟內有一口井,俯耳可聽潮漲潮落之音,傳至京城嘉靖皇帝,便御筆更名“潮音寺”。故眾人說先有柳仙洞,後建潮音寺。潮音面向大沽口,潮音寺門朝東。

潮音寺始建於明朝永樂二年(1420xx年),和天津為同年。至今有六百年曆史,原名“南海大寺”,又名“雙山寺”。他位於海河入海口,是船隻入海見到的第一座寺院,因此人們稱潮音寺是“沽口第一寺”。

潮音寺曾歷經明、清兩朝及中華民國的六次修葺,又在1990年經塘沽區政府復修,現為國家2A級

旅遊景區,塘沽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及宗教活動場所。

潮音寺佔地總面積5214平方米,是由三大殿、四配殿、南北西跨院、一座柳仙亭等主要建築組成,是全國少有的座西朝東的廟宇。潮音寺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內涵,也是修身養性、休閒觀光、獵奇考證的好地方。參觀整個廟宇,你能感受到海河民俗文化歷史的發展變化。

進入潮音寺景區。我們首先見到的是一座高8米、寬6米的過街牌坊,這座牌坊是明清建築風格,做工考究,色調古樸典雅,採用傳統的繪畫雕刻技法,上繪有108條形態各異的龍形圖案,有的見首不見尾,有的雙龍環繞,個個栩栩如生,正如一幅楹聯所寫:“雕龍生靈性,祥雲浮潮音”。

來到潮音寺廣場,映入您眼簾的是兩根玉石抱柱的旗杆,杆頂有球形裝飾,遠望像一雙眼睛,注視著渤海,給人以神祕遐想。在明朝永樂年間,這旗杆就成為南北入河出海船隻的導航標,船民們以旗杆作為家鄉的象徵。每當遇風遇險,只要望一望家鄉的旗杆,看到高懸的紅燈,就知是菩薩奶奶來搭救,化險為夷了。由此引出了潮音寺及供奉觀音菩薩的來歷:傳說,有一劉氏船家,一日出海打漁,落難於一荒島,遇一老婦接濟柴米、引水,故曰:“劉氏海難化險,乃南海觀音顯靈”。劉氏受點撥返沽口,老婦隨船而至,劉氏背老婦下船,在海河邊登九曲板到柳仙亭原址,老婦背西面東圓寂。眾人得知,集資修男孩大寺供奉觀音菩薩。後明朝嘉靖皇帝為“安民心,抗倭寇,撥庫糧,建潮音寺”;又因廟內有一口井,俯耳可聽潮漲潮落之音,傳至京城嘉靖皇帝,便御筆更名“潮音寺”。故眾人說先有柳仙洞,後建潮音寺。潮音面向大沽口,潮音寺門朝東。

在更名潮音寺的同時,還有一個神奇的傳說。但是修建潮音寺工期很緊,關鍵時刻工匠計算失誤,檀木截短,焦急無策之時,忽一老漢顯現說“京城有個土屯亭,京西又現魚刁樑,你們何不砌個雙山牆”。工匠們聽後茅塞頓開,只顧幹活,在找老漢時,老漢早已遠去,人們都說這是魯班師父點化,所以潮音寺又名“雙山寺”。

各位遊客,潮音寺的山門和天王殿合一。這裡供奉著彌勒菩薩和四大天王。彌勒菩薩是彌勒佛的化身像,是佛祖的接班人,又稱大肚彌勒佛,也稱笑佛。“大肚能容容世間難容之事,開口常笑笑天下可笑之人”這幅對聯可見笑佛的胸懷坦蕩,同時也開到人們要有一個平和的心態才能皈依佛門。四大天王又成四大金剛,他們手中各持的法物分別代表“風調雨順”,起到保護平安的作用。

進入正殿,這個殿供奉文殊、普賢、觀音三尊菩薩,又稱“三大士”。觀音菩薩當地人稱菩薩奶奶。傳說,觀音菩薩從南海隨船而來,面東而坐,就此雕塑成像,當時為了日日報平安,年年有好收成,漁民們將渤海精靈之魚,作為菩薩奶奶的坐騎,漁民們因此出海打漁都滿載而歸,這個傳說極為傳神,也是順理成章的事。

現在我們來到南配殿,南配殿供奉的是王三奶奶,是俗家得道成神的一位典範。此人為河間人氏,少時習醫,後嫁於大沽王家三子為妻,稱王三奶奶。夫因病故去,他此後志研醫道,治癒民間病疾,沿海河兩岸行醫,所得酬報施捨於人,修建廟宇,保障一方百姓脫離病魔苦境,深得兩岸百姓敬仰,後來人們將她供奉為神,視為救命的神醫。神奇的故事越傳越廣,一百多年來海河兩岸傳頌著這神醫王三奶奶的醫德、妙手治雜症的故事。“摸摸王三奶奶的手,能活九十九”,當然這不過是傳說而已,大家有心,可以去摸摸王三奶奶的手。

南配殿院中的這個亭子叫柳仙亭。看到柳仙亭,難免會提到柳仙。柳仙為道教中一仙,當地人稱柳四爺。五大仙他排在第四位,居於洞中,相傳明朝永樂年間多瘟疫,柳仙出世,驅瘟神、救百姓。柳仙洞邊有一樹與其相伴,人們病發時取其樹葉、樹條和樹皮熬水服用,多靈驗,因此稱之為柳四仙爺,流傳於世間,後供祭於此。建廟後於觀音共處,潮音寺的佛道俗三家共處一寺之中,供奉至今,國內其他寺廟也極為少見。

現在我們來看院隅這個五獅捧月雕塑。看到五獅捧月的雕塑,就提到了民國一任總統曹錕。曹錕系西沽籍人士,出生於西沽潮音寺西南側,曹家是西沽首富,深宅大院四合套。曹錕是曹家最受寵的少爺,從小就爭強好勝,膽識過人,被稱為孩子王,經常聚小夥伴在潮音寺玩耍。一天在潮音寺後院見一奇大的壁虎,小夥伴都嚇呆了,獨有曹錕用樹枝戲逗壁虎,鄉人說:“小曹錕今敢鬥壁虎,將來必成大器”。後來曹錕拜神鞭趙五爺為師習武,走上戎馬之路,率軍征戰。一次攻打湖北嶽州,凱旋歸來,又喜得貴子取名得嶽,雙喜臨門之際,出資修葺潮音寺。用漢白玉雕塑了“五獅捧月圖”以示權貴,放在正殿的脊上,後修復落地於此供人觀賞。

現在我們進入北配殿,這裡供奉著大神龍王,就是東海龍王鰲廣。當地漁民祖祖輩輩出海前都要祭拜龍王,拜訪供品,燃放鞭炮,祈求平安,盼望著有個好收成。每逢春汛時,潮音寺彙集一方百姓,舉辦社火民俗活動,耍龍燈、放焰火,熱鬧非凡,延續至今,形成沽口獨特的民俗活動。

來到後大殿,大雄寶殿供奉三方佛:東方淨琉璃世界教主藥師佛、裟婆世界教主釋迦牟尼佛和西方極了世界教主阿彌陀佛,又稱橫三世佛,兩側畫像形態各異,大雄寶殿月臺玉石欄杆,雕塑著待放的蓮花。據說很靈氣,摸一摸回時來運轉,願大家心想事成,萬事如意。

我們到北配殿送子觀音殿看看,觀音菩薩為普濟眾生,可以示現三十三身,送子觀音就是其一。送子觀音為人間送來才子佳女,送來快樂和親情。相傳,過去一家名門,善良富有,經常濟貧做善事,可膝下無子女,拜觀音求子女,後應驗。此後,當地人無子女者,求之皆靈,香火俱旺,許願者歡天喜地,說到此,您也會為此感到欣慰吧!

有了快樂和溫暖,有了親情和幸福,更要珍惜生命,珍惜真情,現在大家隨我再看一下地藏殿就會有另一番遐想。

地藏殿供奉的是地藏王菩薩。他和文殊、普賢、觀世音合稱為“四大士”或“四大菩薩”。他發下巨集願,“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所以又稱大願菩薩,他為此付出一生,感悟人生更要以慈悲為壞,多做善事好事,服務於社會。

這裡是護法神韋馱供奉處,見到韋馱菩薩,您們會覺得有一種威嚴的氣質。韋馱菩薩一身鎧甲,手持金剛杵,他手中的金剛杵代表了執法的工具,上降妖魔,下打不法之徒。韋馱經常置於天王殿大肚彌勒向背後,而潮音寺的韋馱因和觀音菩薩有緣,供奉在觀音背後,這是和其他寺院不同之處,也是潮音寺的一大特點。

各位遊客,在中國現存的各類寺廟中,有無數耀眼奪目的瑰寶,潮音寺雖然規模小,但深深蘊含著海河歷史、文化、民俗特點,歡迎各位再次來潮音寺瀏覽,願大家旅途愉快,萬事如意,謝謝!

天津古文化街

各位朋友:

大家好!歡迎諸位來天津古文化街參觀遊覽。1985年建成的古文化街為天津城市增添了幾許異彩,以其特有的“中國味”、“天津味”、“古味”、“文化味”吸引著來自遠來的異鄉遊客。

這條街上有一座享譽幾百年的古廟,它原名“天妃宮”,後該稱“天后宮”。天津東臨渤海,背倚京城,自古就是舟車彙集的水陸交通樞紐。天后宮就是在漕運大發展的情況下,為庇佑漕運建立起的祭祀海神天后的廟宇。

天后宮始建於元朝泰定三年,公元1320xx年,坐東朝西,是天津市區目前最古老的建築。

天后宮,從東到西,由戲樓、幡杆、山門、樓牌、前殿、正殿、藏經閣、啟聖祠,以及分列南北的鐘鼓樓、張仙閣和配殿等建築組成。

幡杆,在天后宮門前。據說,幡杆初立時,一方面掛燈,為往來三岔河口的漕船導航,另一方面則作為天后宮的陪襯物,使整個建築群顯得錯落有致,氣勢不凡。後來,幡杆在農曆每月七年級、十五進香日及廟會期間,專門懸掛天后封號長幡。

山門是磚木混合結構組成。門額是用整磚雕刻“敕建天后宮”,這個山門是清朝乾隆年間增建的。

進得山門,迎面是木結構的兩柱--樓式牌樓。牌樓是元、明時代天妃宮前的標誌。“護國庇民”意思是“上以護國家,下以庇民生。”

在牌樓兩側的,北邊是鼓樓,右邊是鐘樓。

過牌樓,就是前殿。前殿是天妃宮最早的山門,供奉護法神王靈官和人稱“四大金剛”的“千里眼”、“順風耳”、“加善”、“加惡”。

越過前殿,就是天后宮的主體建築正殿,正殿是敬奉天后娘娘的地方,天后娘娘中局佛龕,身披霞披,頭戴鳳冠,四位侍女捧印、抱瓶、打扇恭立兩旁。

穿正殿,即為藏經閣。藏經閣是磚、木結構的二層樓閣。現為民俗博物館展廳。

在藏經閣的後面,過甬路,為啟聖祠,即後殿。

昔日,天后宮供奉主神,當然是天后娘娘。但是,由於歷史的原因,天后宮在漫長的歲月裡,形成了佛道混雜,百神聚集的複雜情況。南北配殿供奉王三奶奶、挑水哥哥、送藥天師、白老太太、龍王、藥王諸神。

現在的天后宮內兩側廂房陳列有介紹天津城、天后宮及皇會的興起和變遷,陳列明代天津城磚、清代漕運模型及各種民俗造型(婚禮儀仗、服飾等)、清代水機等文物。

綜觀天后宮的建築,經歷了各個時期的重修、大修及重建階段,形成了其特有的風格。

出廟門,以北的一段街,叫“宮北大街”,廟門以南的大街即名“宮南大街”。

“宮南”、“宮北”口兩處樓牌共有樓匾四塊。

南口南面樓匾為“津門故里”四字,北口北面樓匾是“沽上藝苑”,二字八句,對仗工整,恰似極好地一副聯語。

漫步古文化街,進出店鋪時,您會看到許多店鋪門面簷下、枋間有一幅幅極具江南造園藝術風格的蘇畫。構圖生動有典,形態逼真,使得古文化街絢麗無比,風采迷人。

讓我們來瀏覽一下蘇畫吧!

南口集珍閣簷下枋間畫的是《三國演義》,從最東一架樑枋是“桃園三結義”,接下去依次是“虎牢關三英站呂布”、“鳳儀亭呂布戲貂禪”、“三顧茅廬”、“當陽拒曹”、“甘露寺劉備招親”、“夜戰馬超”、“截江奪鬥”等八幅,從西蜀角度著重刻畫了劉備、關羽、張飛三人的忠義、英勇故事。對面的梨園閣枋間也有畫八幅,畫的是古典戲劇名著《西廂記》,也就是相府小姐崔鶯鶯與趕考書生張君瑞的戀愛故事。從北邊的一架樑枋起依次是“張生驚豔”、“張生普救寺借廂”、“牆角遙見”、“崔鶯鶯夜聽琴”、“張生跳牆”、“書齋相會”、“拷打紅娘”、“長亭送別”。

此外,鄉景齋枋間的“化蝶”、“十八相送”;文運堂書店的“水漫金山”、“祭塔救母”;芸萃齋、印景軒、風來閣、石古齋的枋間畫的也都是《紅樓夢》中大家熟知的一些故事。

在門面建築裝飾中除彩繪故事畫外,另樹一幟的是磚、木雕刻裝飾。其內容廣泛,多數帶有濃郁的民俗氣息和吉祥喜慶寓意。

士寶齋前木雕取意《清明上河圖》幾處波瀾起伏、情節變化的畫面。北頭一幅是:汴河岸邊泊著許多船隻,河心一隻大船上七八人拼命搖櫓。船工的奮力以進,說明載重量之大河水上運輸的繁忙緊張情況。中間一幅,畫面正中是汴河上東水門外的虹橋。橋下一隻載滿大船正要通過,全體船伕緊張操作,橋上車輛、牲口、各色行人和看水、看船的人摩肩接踵,構成一股都會生活的洪流,是《清明上河圖》畫卷的高潮部分。

當您走進店鋪前,抬頭瞧瞧門面字號,會發現這裡每家店鋪的牌匾都帶有古老的傳統,給講求“生意興隆”的商業環境增添了不少濃郁的文化氣息。“金字牌匾”在文化街各店鋪普遍懸掛,為街區增添了墨妙異彩。

正是這樣,古文化街無論建築風貌、店鋪裝修、匾額楹聯,經營商品都帶有濃郁的藝術氣息。漫步古文化街上已足賞心悅目;而古玩、字畫、文房四寶、碑帖、古籍、楊柳青年畫、泥人張彩塑、天津風箏等專業店鋪叢聚本街,供您觀賞、選購。至於中西樂器、藝術陶瓷、裝潢小件也都有專店,買上一兩件,固是愜人心意的事,而流連一番,或許也可以受到薰陶、啟迪,攝取到一些營養吧。

好,謝謝大家,我的講解到次結束了。 但願後會有期,我能再次為您服務。願天津古文化街一行留在您美好的回憶中。

標籤: 範文 導遊詞 天津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tw/daoyou/tianjin/m47r8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