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計劃 >教學工作計劃 >

國中九年級語文下冊《唐雎不辱使命》教案(通用17篇)

國中九年級語文下冊《唐雎不辱使命》教案(通用17篇)

國中九年級語文下冊《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國中九年級語文下冊《唐雎不辱使命》教案(通用17篇)

1.以秦王三次神態變化為線,明確故事情節,廓清字音與翻譯。

2.通過演讀和紛紜説“士”把握人物形象,説話技巧,認識“士”的精神。(重點)

3.通過史料辨析深入體會“士”人的精神。(難點)

教學流程

(一)見士是士,體會敍事的精彩

1、講故事

“唐雎不辱使命”中的“辱”是什麼意思?既然同學們通過自己的預習知道了文章的內容,那麼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後,在不改變文章意思的前提下,用老師給的關鍵詞來講講文章所寫的故事。

“______秦王不悦______,秦王怫然怒_______,秦王色撓_______。”

2、交流

①生生、師生交流。 主要圍繞“易、加惠、弗、使、長者、錯意、廣、逆、輕、與、直、怫然、免冠徒跣、搶、懷怒未發,休祲降於天、挺、色撓、謝、徒。”等詞語進行字音及翻譯的糾正。

②説精彩:圍繞學生認為的精彩環節進行表演。

③故事小結:故事剪裁得當敍事精彩,人物間針鋒相對,氣氛緊張,唐雎最終出色的完成了出使的任務。

3、認識“士”

俗話説“弱國無外交”在國民黨時期,外交部長蔣廷黻的英語講得非常好,發言理直氣壯,但是沒有人聽。日本外交部長英語很蹩腳,言辭粗魯,大家十分關注。美國總統羅斯福很欣賞蔣廷黻,對他説:“你的英語講得很好,發言很有道理,但是你的國家太貧弱,弱國無外交。” 可見弱國在外交事務中不能起到重要作用,更何況是僅有五十里土地的安陵國,所以你認為唐雎與秦王的這種針鋒相對合適嗎?

唐雎守住的不僅僅是安陵國的土地,更是國家的尊嚴與正義——“士”精神。

4、紛紜説“士”

戰國末期有一個特殊的羣體——士。關於“士”的種類有:遊説諸侯的縱橫之士叫“策士”;為國家、知己赴死的叫“勇士”或“死士”;通曉陰陽曆算的叫“方士”;替人出謀劃策的叫“謀士”;能言善辯的叫“辯士”……士可稱為“平民知識分子”,雖然不是官職,但卻可以通過自己的本領進階為官,甚至成為貴族。唐雎是哪種“士”在文中找出確鑿的依據。(小組研討)

①唐雎是能言善辯的“辯士”。(“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於先王而守之,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 專諸、聶政、要離例證充足。)

②亦是有法有謀的“策士”。 (力、據、節)

③勇赴國難、置生死度外的“勇士”(“因使唐雎使於秦”“挺劍而起”)

④守土有責,捍衞尊嚴的“義士”。(“安陵君受地於先王而守之,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若士必怒,伏屍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

在整個事件中秦王的恃強凌弱、外強中乾與唐雎形象成鮮明對比,同時唐雎的凜然正氣、有膽有識和不畏強暴的精神展現了戰國時期的“士”人風采——有理想、有氣概,鐵肩擔道義的使命。正如我們所知的“荊軻刺秦”中的荊軻,他們都是“士”人的魄力與精神的展現。

(二)見士非士,尋訪史料的真偽

1、翻轉

剛才我們説到荊軻,為何荊軻刺秦竟不似唐雎這般容易呢?

2、研討

文章不合事理之處。通過學生質疑和材料運用明確人物、地點、事件虛構成分很濃。

材料1:

事件

時間

資料來源

齊、楚約而欲攻魏,魏使人求救於秦,冠蓋相望,秦救不出。魏人有唐且(雎)者,年九十餘,謂魏王曰“勞臣請出西説秦,令兵先臣出可乎? ”魏王曰“敬諾。 ”遂約車而遣之。

約公元前266年

《史記·魏世家》《戰國策·魏策四》

信陵君殺晉鄙救趙,唐雎勸説信陵君要忘記自己的功德,不可居功自傲。

約公元前257年

《戰國策·魏策四》

《古文觀止》

秦王要通過易地吞併安陵,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國,唐雎完成出使任務。

約公元前225年後

《戰國策·魏策四》

材料2:秦法篇

“秦法,羣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諸郎中執兵皆陳殿下,非有詔召不得上。”

——《史記·刺客列傳》

材料3:地點篇

安陵(現在的河南省鄢陵縣西北)是魏國的附屬國,《戰國策·魏策四》有載:秦昭王二十四年穰侯率秦兵攻魏大梁時,有客謂穰侯曰:“君得許、鄢陵以廣陶。”《資治通鑑·卷六》也有記載:“前241楚、趙、魏、韓、衞合縱以伐秦……魏旦暮亡,不能愛許、鄢陵,魏割以與秦。”

(三)見士仍是士,感悟品行的精魂

1、啟悟

為什麼把一個虛構的歷史故事卻描寫的如此精彩?(結合材料4、5進行小組探究)

材料4:

《戰國策》因其採用豐富的人物形象、雄辯的論説、生動幽默的故事來反映戰國時代的社會風貌和士人精神風采,故在文體、文風、文采等方面,形成了別具一格的特色,以其卓越的文學成就,成為先秦歷史散文發展的巔峯。

材料5:

“如春秋時猶尊禮重信,而七國則絕不言禮與信矣;春秋時猶宗周王,而七國則絕不言王矣;春秋時猶嚴祭祀重聘享,而七國則無其事矣;春秋時猶論宗姓氏族,而七國則無一言及之矣;春秋時猶宴會賦詩,而七國則不聞矣……邦無定交,士無定主……不待始皇之並天下 ,而文、武之道盡矣!

——顧炎武《日知錄》

周室自文、武始興,崇道德,隆禮義……論孝悌之義,惇篤之行,故仁義之道滿乎天下……至秦孝公,棄仁義而用詐譎……後生師之,遂相吞滅並大兼小,暴師經歲,流血滿野,諸子不相親,兄弟不相親,夫婦離散,莫保其命,泯然道德絕矣……(到始皇帝時)遂燔燒詩書,坑殺儒士……君臣相疑,骨肉相疏;化道淺薄,綱紀壞敗;民不見義,而懸於不寧。 ——《戰國策·劉向書錄》

2、探析

①歷史散文特點

用這樣驚心動魄的場面,雄辯的論説,鋪張的敍事,來突出唐雎作為布衣之士的英雄氣概——這類誇張和近乎虛構的筆墨,使文章自身失去了信史的作用,增加了歷史散文的文學色彩。

②歷史散文特點凸顯人物精神

作為小國之臣,在孤立無援的危難情況下,不辱使命,堪稱一個臨危不懼、機智果敢的伏虎英雄。他從“道義”上暗刺了秦王的不義,是一反抗強暴、蔑視王侯的勇士與義士;在與秦王脣槍舌戰的對話中,是明確自己立場,最終説服秦王的辯士。唐雎是“士”精神的化身,所以對唐雎無畏品格的讚賞,就是對“士”精神的讚頌。唐雎守住的不僅僅是安陵國的土地,更是國家的尊嚴與正義,“士”人的魄力與精神。這就為後世人的思想起到了榜樣作用。

③時代特點呼喚“士”精神的傳承

春秋戰國開始,禮樂崩壞,人民素養需要重構,國之尊嚴需維護,更需要唐雎這樣榜樣來傳播和弘揚 “士”人的精神。至此人物、事件、地點的真假倒是其次了。

(四)作業佈置,技巧“士”為先

1.自學《戰國策.齊四》中《齊宣王見顏斶》,深入體會“士”文化的魅力。

2.查找《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中“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兩個故事,與本文相比在言語技巧上有何異同並説説他們是如何通過言語展現“士”的精神?

(五)板書設計

國中九年級語文下冊《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通過對課文的學習,瞭解人物形象。

2、深入理解人物形象,文章主題。

3、學習文章的寫法。

4、培養學生複述、翻譯、朗讀的能力。

【教學重點】

1、複述、解釋、翻譯、朗讀、積累。

2、深入理解人物形象,文章主題

【教學難點】

通過對課文的學習,瞭解人物形象。

【教學過程】

一、文學常識

1、關於《戰國策》。

《戰國策》是末年根據戰國時事的記錄整理編輯的,共三十三篇,分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衞、中山十二策。

2、時代背景。

公元前230年和前225年,靠近秦國的韓國、魏國相繼被秦國所滅,其餘山東六國中的趙、燕、齊、楚,在連年不斷的戰爭中,早已被秦國日削月割,奄奄待斃了,又過了幾年,秦就統一了天下。安陵國是魏國的附庸小國。安陵在它的宗主國魏國滅亡之後,一度還保持着獨立的地位。秦國想用詐騙手段吞併安陵,於是安陵君就派唐雎到秦國談判。

二、通讀──解決字詞

1、自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出感情。

2、請同學們注意下列字詞的讀音:

雎( )怫( )跣( )搶( )祲( )縞( )傀( )撓( )

請寫下你認為還需注意的字詞讀音。

3、請同學們説出下列詞語的意思:

加惠 怫然 免冠徒跣 搶地 休祲 色撓 謝諭

請寫出你認為重要的詞語及意義。

4、找出通假字並解釋。

⑴故不錯意也

⑵倉鷹擊於殿上

5、理解詞類活用,然後翻譯句子。

⑴輕寡人與(輕,形容詞用如動詞,意動用法,

⑵請廣於君(廣,形容詞用如動詞,使動用法,

6、難句翻譯。

⑴“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於君,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

⑵“安陵君受地於先王而守之,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

⑶“若士必怒,伏屍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

三、深入感知

1、請同學們結合註釋讀課文。

2、請同學們用一句話説出課文的主要內容(要求:能準確地概括出文章的主旨。生思考後師提問。)

3、請用自己的話複述課文內容。(要求:在準確的前提下,能複述出人物的精神特質。)

4、學生分角色讀課文。(敍述者、唐雎、秦王各由一人擔任,要能讀出人物應有的語氣。)

⑴演讀分兩組,每組各找兩位同學分別飾演唐雎和秦王。

⑵演讀內容分別為課文的第二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

⑶演讀地點設在講台。

⑷要求飾演者能在充分理解人物形象的基礎上,演讀出人物的精、氣、神,能融入角色中。

5、以句子為單位讀一段課文,每讀一句,翻譯一句,把握關鍵詞。

四、文章結構內容: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寫。

第二部分(第2、3段)寫與進行鍼鋒相對的鬥爭。這場鬥爭有兩個回合,可分兩層。

第一層(第2段),寫。

第二層(第3段),寫。

第三部分(第4段),寫鬥爭的結局。

五、閲讀課文回答下列問題

1、第一段:

⑴細讀秦王的話,體會一下,秦王以五百里地易安陵是出於好心嗎?

⑵秦王易地的真正目的是什麼?請恰當推測一下。

⑶安陵君用什麼理由拒絕了秦王的要求?

2、第二段:

⑴細讀秦王對唐雎説的話,回答:秦王認為自己對安陵君是什麼態度?安陵君對他又是什麼態度?

⑵你認為秦王説的是真心話嗎?為什麼?

⑶唐雎是如何反駁的。

⑷注意比較一下:唐雎的理由和安陵君的理由有何異同。

3、請你仿照上面的問題,針對第三段第四段各設計兩個問題:

第三段⑴;⑵。

第四段⑴;⑵。

六、知識應用

每個同學以“……表現了……”(或“……寫出了……”、“……反映了……”)説一句品析課文語言的話。如:

1、“秦王色撓,長跪而謝”,表現了秦王的外強中乾;

2、“寡人慾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寫出了秦王盛氣凌人、以強凌弱的心態;

3、“挺劍而起”反映了唐雎不畏強暴、寧死不屈。

4、。

5、。

6、。

七、修辭手法

1、人物的對話主要用了哪些修辭手法?試舉例説明。

誇張:。

排比:。

對偶:。

2、這些修辭手法的運用有什麼作用呢?

八、課文小結

這篇記敍文,寫了唐雎 的英雄氣概,揭露了秦王的的本質,雖不假修飾,卻十分鮮明生動,在刻畫人物性格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九、作業

聯繫練習三,總結古今異義。

國中九年級語文下冊《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反覆朗讀課文,進一步積累文言字詞,培養文言語感。

2.學習課文“記言”的史家筆法和簡潔傳神的人物刻畫方法。

3.理解和學習唐雎不畏強暴,敢於鬥爭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

1.在朗讀的基礎上,把握生動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學習刻畫人物的方法。

2.欣賞精彩工整的敍述語言,用詞的講究,駢散結合的句式等。

3.學習仁人志士的品格,從中汲取精神力量。

【課時安排】二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聽歌曲《歷史的天空》,營造氣氛。

2.師:同學們,在中華五千年的燦爛文明史中,英雄輩出,各領風騷,他們正如夜空中閃爍的羣星照亮了歷史的天空,他們一定也如燃燒的火把點亮過你心靈的明燈。請同學們説一説自己最喜歡的一位歷史人物,並根據自己蒐集的材料談談理由。

3、學生交流自己喜愛的歷史人物,並説明理由。

本活動旨在讓學生對歷史人物有自己的理解和評價,並學會利用資料。語言表述清晰流暢,言之有理即可。

4.老師小結,導入新課。

在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有這樣一類英雄,他們大都出身卑微,但有膽有識,不畏強暴,充滿了凜然的正氣,我們今天就要向大家介紹其中的一位,他就是——唐雎。(板書)

二、在反覆朗讀中把握內容

1.同學們學了不少文言文,也積累了不少學習文言文的方法,請介紹一下你常用的學習方法。

2.同學們交流學習方法。

本環節主要目的是温故知新,交流總結,達到學以致用,舉一反三。同學們可能會説到的方法有:

(1)反覆朗讀,加強語感。

(2)藉助寫作背景瞭解文章內容,把握中心。

(3)藉助課文下面的註解和工具書理解文章大意。

(4)積累經典名句,引發個性思考。

(5)正確斷句,理清文章脈絡。

3.老師小結,引出文言文“五讀”法。

同學們歸納得不錯,説明很多同學在做有心人,能夠舉一反三,學以致用。今天,老師再給大家介紹一種學習文言文的方法,那就是“五讀俱全”——讀準字音,讀出節奏,讀中質疑,讀出意味,讀後思辨。

4.運用“五讀”法,把握內容。

(1)讀準字音。自由大聲朗讀課文,特別注意下列加點字詞的讀音。

唐雎 怫然 徒跣 搶地 韓傀 縞素 色撓

另外還要注意一些通假字:“錯”通“措”;“直”通“只”;“倉”通“蒼”。

(2)讀出節奏。小組進行朗讀交流,互助,正確斷句,讀出節奏,使朗讀順暢通達。

如: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曰

(3)讀中質疑。

同學們再讀課文,結合註解和工具書理解文章的大意,可從多方面提出自己的疑問,分小組進行討論,還有疑難可全班進行討論交流。

同學們提出的疑問可能有以下幾個方面的:

★文章字詞方面的:

如多義字:安陵君因使唐雎使於秦。(第一個“使”是派遣的意思,第二個“使”是出使的意思)。如古今異義字:寡人慾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古義:交換;今義:容易)。雖然,受地於先王,願終守之,弗敢易!(古義:即使這樣;今義:錶轉折關係的關聯詞)等等。

★文章內容方面的:

背景方面:戰國最後十年,秦相繼吞併各諸侯國,安陵是魏國的附屬小國,秦企圖用“易地”的騙局進行吞併,因此就有了這場兩國之間的外交鬥爭。

內容方面:故事性強,可從情節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四部分來理清文章脈絡。

可能產生的疑問有:

秦王“易地”的真正目的是什麼?騙取安陵君的土地。

秦王當時勢力強大,為什麼不直接攻打安陵呢?

秦王認為安陵是一個小國,不需要興師動眾地進行攻打,只要嚇唬嚇唬就會屈服投降的。

安陵君與唐雎拒絕秦王的態度一樣嗎?

一樣,只是在語氣上有所不同,安陵君語氣委婉,表現不卑不亢;唐雎語氣堅決,正氣凜然。

秦王的“天子之怒”指什麼?唐雎的“布衣之怒”為什麼能戰勝它?

秦王的“天子之怒”指的是“伏屍百萬,流血千里”,天子之怒表現了秦王的殘暴和以勢壓人的氣焰。唐雎的“布衣之怒”指的是“伏屍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因為它依靠的是有志之士對國家的忠貞和不畏強權,針鋒相對,視死如歸的精神。

唐雎引用專諸、聶政、要離三人的事蹟有何目的?

説明“布衣之怒”的力量,以達到針鋒相對的作用。

秦王先對安陵君説“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是因為“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後又對唐雎説“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是因為“徒以有先生也”,這不是矛盾嗎?

這正好説明秦王的虛偽狡詐,先説的話表明他的假仁假意,後説的話則表現了他的欺軟怕硬。

三、老師小結,再讀體會

第二課時

一、在反覆朗讀中把握內容

在上節課基礎上進一步體會課文內容,把握人物形象,通過最後“兩讀”深入理解課文。

1.讀出意味。

要讀出意味,就要讀出人物,讀出感情,讀出語言的精妙。

(1)讀出人物。

本文人物刻畫特別生動傳神,請同學們分小組進行討論,看看唐雎和秦王分別給大家留下了怎樣的印象,能不能用簡潔生動的語言概括他們的性格特點,並結合文中的具體語句説説理由。

同學們勾畫批註,討論歸納;然後交流發言,相互補充。

唐雎:機智勇敢,慷慨赴命,正氣凜然,不畏強權,視死如歸,面對威逼利誘應對自如,面對假仁假義義正辭嚴。(可結合課文第2、3段中的語句體會)

秦王:野心勃勃,道貌岸然,假仁假義,仗勢欺人,陰險狡詐,兇狠殘暴,欺軟怕硬。(可結合課文第2、3段中的語句體會)

(2)讀出感情。

同學們對這兩個人物的性格把握得比較準確,那麼應在朗讀中如何把握人物的性格,讀出正確的語氣和人物的情感。

請同學來試着表演唐雎和秦王的對話一段,其他同學評價討論,共同把握人物形象。

討論中要注意的語氣和情感,如:

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與”字可拖長,要讀出威脅的語氣)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耳。(要讀出輕蔑的語氣)

天子之怒,伏屍百萬,流血千里。(可提高音量,讀出秦王的霸氣和威脅的語氣)

大王嘗聞布衣之怒乎?(“布衣之怒”應強調,表現唐雎的毫不畏懼和針鋒相對)

若士必怒,伏屍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應突出唐雎的凜然正氣和視死如歸的決心)

先生坐!何至於此!(語速不能太快,要讀出秦王的膽怯和心虛)

可結合課後練習二進一步體會語句的語氣和人物情感。

(3)讀出語言的精妙。

人物性格鮮明傳神,主要通過語言來表現:

★以記言為主,突出了人物的語氣,表現了人物情感和性格。(例略)

★通過人物動作、神態表現人物。如“挺劍而起”、“秦王色撓”等。

★通過對比的方法刻畫人物。如唐雎“挺劍而起”的視死如歸和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的貪生怕死形成鮮明對比。再如安陵君與唐雎的對比等。

★語言的文采飛揚,駢散結合,氣勢磅礴,扣人心絃,值得學習與借鑑。

2.讀後思辨。

(1)本文塑造的唐雎這個形象表現出的不畏強暴,敢於鬥爭的精神正是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美德之一,其實像這樣具有“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的“士”還有很多,能舉出現幾個嗎?

同學們討論發言,體現同學們的文學積累和延伸能力。如藺相如,荊軻,文天祥,林則徐等等,同學們還可用簡潔的語言介紹他們的故事。

(2)唐雎敢於為國家挺身而出和麪對強權毫不畏懼的精神在我們當代有什麼現實意義呢?請結合生活體驗來談談。

目的是調動學生的閲讀經歷和生活體驗來感受中華美德的現實意義,鼓勵同學們在現在的生活中仍然要學習和發揚這些優秀的民族精神。

(3)課後查閲相關資料,更充分體會中華民族精神在古代和現當代的具體表現和典範的故事。還可讀一些如《戰國策》、《史記》中的經典篇目,更多地體會文言文語言的精妙。

二、在理解體會後背誦課文

有了以上的理解體會,相信同學們對文章內容和結構層次有了更好的把握,這麼精彩的文章如果能把它背下來一定不是難事,同學們大聲背誦課文,看誰能更快背誦下來。在同學們大聲的背誦中結束課堂。

板書:

唐雎不辱使命

(故事開端)秦王不悦(生氣了)——唐雎使秦之因(受命)

(故事發展)秦王施壓(冒火了)——唐雎堅定回絕(力爭)

(故事高潮)天子之怒(憤怒了)——唐雎布衣之怒(拼命)

(故事結局)秦王色撓(道歉了)——唐雎不辱使命(不辱)

教學反思:

《唐雎不辱使命》是一篇經典的古代文學作品,出自《戰國策》,文章以記言為主,言辭頗有深意,耐人尋味,值得細細品味。雖然有些文字有一定難度。但是由於情節跌宕起伏,矛盾衝突尖鋭,人物個性鮮明,再加上學生有一定的文言文的積累,所以教學設計時,在疏通文意這個環節上我採取了讓學生自學為主的方法。現在看來這個方法還是比較得當的,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是趣味盎然的。

新課程改革以來,讓學生“學會學習”已成為教師的一個目標性的提法。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學會學習這一目標的實現取決於學習方式的轉變。在《唐雎不辱使命》一課,我自認為對學生的主動性的發揮還是比較值得一提的。

首先,我由歷史談起,情景導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接下來的“讀——譯”均由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教師加以引導,激發學生的求知的慾望。關於文章分析由學生在疏通文意的基礎上先提出問題,加以整理,然後班級進行交流。學生提出的問題有:

1、雖然我們知道“秦王以五百地易安陵”不是出於好心,但是我們不理解這中間究竟有什麼樣的背景?

2、安陵君和唐雎都拒絕了秦王的無理要求,分別是如何反駁的?表現出了二人有什麼不同?

3、秦王在文中分別有什麼行動和語言?表現了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4、唐雎既然想刺殺秦王,為什麼不直接説伏屍二人、流血五步,卻繞圈子説了三個刺客的事?學生在感悟、賞析詞句的過程中對課文內容有了較深的理解。

再有,本節課在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同時,注重學生基本技能和正確價值觀的培養。通過故事複述、分角色朗讀課文、為人物設計神態、動作等活動,培養學生運用對話描寫塑造人物形象的能力。同時培養學生的愛國精神。學生在感悟唐雎這種剛正不阿的精神的同時也有自己獨特的想法,即唐雎在文中所提到的“懷怒未發,休祲降於天”以及與秦王同歸於盡的想法是否值得提倡。由此學生又展開了一場小小的辯論會,各抒己見,在討論中恰到好處地解決了本節課的難點。

本節課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生學會學習。唯一遺憾的是,時間分配欠合理化,學生沒有充足的時間去進行小練筆:運用對話描寫刻畫一個你熟悉的人物。因此,在以後的教學中,在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的同時,更要加強課堂程序、時間分配等方面的學習,使課堂教學更富有生機。

國中九年級語文下冊《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把握作者行文思路,認識藝術中的無言之美。

2.過程與方法目標:

學習文章舉例論證的方法,讀懂議論文,理解議論文,揣摩議論文中的精彩論證方式並善於運用在日常習作中。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細心體味“言”與“意”的關係;深入理解,體會“無言之美”。

深入理解,體會“無言之美”;揣摩議論文中的精彩論證方式。

演示法、合作探究法。

相關課件。

一、情景導入生成問題

同學們,在各種精彩文章評論中我們經常看到“言有盡而意無窮”這類句子,那麼,何謂“言有盡而意無窮”“言不及義”“言不盡意”呢?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帶着問題去學習朱光潛先生的《無言之美》,細細體味語言的魅力吧!

二、自學互研生成新知

步驟一知識梳理夯實基礎

1.文學常識

作者簡介

朱光潛(1897—1986),安徽桐城人。美學家、翻譯家。主要作品有《文藝心理學》《談美》《西方美學史》等。

2.生難字詞

(1)字音

意藴(yùn)顰(pín)蛾眉(é)

寂寥(liáo) 諺語(yàn) 心曠神怡(kuàng)

輕描淡寫(miáo) 栩栩如生(xǔ) 目不忍睹(dǔ)

信手拈來(niān) 銖兩悉稱(chèn)

(2)詞義

【輕描淡寫】着力不多地描寫或敍述;談問題時把重要問題輕輕帶過。

【栩栩如生】栩栩,活潑生動的樣子。指藝術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樣。

【目不忍睹】形容景象十分悽慘,使人不忍心看。

【信手拈來】 隨手拿來。多指寫文章時詞彙或材料豐富,不費思索,就能寫出來。

【銖兩悉稱】形容兩方面輕重相當或優劣相等。銖兩,比喻微小之處。

步驟二整體感知走進文本

1.朗讀指導。

先試讀,再帶入問題探讀,在反覆誦讀中體味文本語言魅力,深入解析“無言之美”。

2.熟讀課文,歸納文章層次結構。

第一部分(1~3):引用孔子的話引出“無言”這一話題,提出“言”與“意”。

第二部分(4~12):以文學、音樂、雕塑等各類藝術作品為例,分析言不必盡意、無聲勝有聲、含蓄不露等所表現出來的無言之美。

第三部分(13):總結觀點:説出來的越少,留着不説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步驟三精讀課文深入理解

1.作者是如何引出“無言”這一話題的?作者認為無言的意藴,應該從哪方面着手研究?

【交流點撥】作者首先從孔子和子貢的對話引出“無言”話題;作者認為要探究“無言”的意藴,應該從美術的觀點去研究。

2.閲讀第3段,概括“言”和“意”的關係。

【交流點撥】言是固定的,有跡象的,是散碎的,有限的;而意是瞬息萬變、縹緲無蹤的,是混整的,無限的。所以,言所以達意,但意決不是完全可以言達的。

3.作者對文學的定義是怎樣的?

【交流點撥】所謂文學,就是以言達意的一種美術。

4.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證明“無言”也能產生美的?作者在此主要運用了什麼論證方法?

【交流點撥】作者一共從四種藝術入手,運用了舉例論證,論證了“無言”也能產生美。①以“言盡一切”的相片與“言及部分”的圖畫相比,圖畫之美證明了無言之美;②以文學作品的“言不能盡意,也不必盡意”凸顯無言之美;③從音樂中的“無聲勝有聲”論證無言之美;④從雕刻藝術的含蓄不露來論述無言之美。

5.簡要説説本文的論證思路分析作者是如何論述“無言”之美的。

【交流點撥】作者首先從孔子與學生的對話中引出無言的話題,並點明要從美術的角度關注無言之美。接着論證言意關係,並以從言達意的文學為例,説明文學乃至一切藝術都是儘量以言表意,而不能全然以言表意,也無須全然以言表意,即説明無言之美。為了論述自己的觀點,作者分別從繪畫的選擇之美、文學的意藴之美、音樂的無聲之美、雕刻的含蓄不露之美來論證。

步驟四深層探究局部突破

請你結合作者的任意一則論據,説説你對“無言之美”的感受。

【交流點撥】正如作者探討文學作品時的數個例子,詩歌本是極其簡短的幾句話,但是其包含的意境卻是極其寬廣的。如“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言語只有短短的十個字,但是讀來卻似看見大漠的寬闊宏偉之景,悲涼之意,予人以悲涼雄壯的美感。然而,作者要描寫出這寬闊宏偉之景,悲涼之意,恐怕書萬言都難以説盡,這不是意味着作者將它們寓於無言之中了嗎?這就是古典文學中深藴的無言之美。

四、當堂演練達成目標

步驟五總結課文拓展延伸

1.課堂小結

通過對本課的學習,我們初步瞭解了“無言之美”的內涵,同時也得到了一些啟示:欣賞藝術作品時,不僅要注意有形有象的部分,還要關注其中的“空白”,懂得感受其中的“無言之美”。

2.拓展延伸

你認為“窮形盡相”是獲得美和達到美的最好途徑嗎?請舉例論證。

【交流點撥】窮形盡相並不是一個獲得美和達到美的最好途徑,反而是恰到好處的留白更益於激發人們的聯想和想象,並融入自我的主觀情感。宋徽宗趙佶喜歡繪畫,他在考驗畫家時,讓應考畫家以 “踏花歸去馬蹄香”為題作畫,擇優錄用。最後被選中的畫作上,根本沒有一片花瓣,只是馬蹄上飛舞着幾隻蝴蝶。但就是這樣一幅畫,卻最恰當地體現出了詩題的意境。

五、課後反思

通過這篇課文的教學,我覺得我做得好的方面在於雖然課文整體上不易理解,但是我還是以學生自主探究為主,做到儘量引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他們真正理解到文字的魅力,無言的魅力。但是由於“無言之美”的概念不僅針對文學,還針對其他藝術,而學生對其他藝術的瞭解不深,因此,在把握論證的過程中會有一定的難度,還需要進一步輔導強化訓練。

國中九年級語文下冊《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篇5

詩歌賞析:

一、

作者蘆荻(1912—1994),原名陳培迪,廣東南海人,詩人。主要作品有詩集《桑野》《馳驅集》等。這首詩作於1941年12月,這正是中華民族遭受苦難最深重的時候。但在全國人民的心中,正積聚着憤怒的力量,將會有一場大風暴席捲中華大地,給中華民族帶來新生。

詩歌題目中的“風雨”不僅僅是指自然界中的風雨,對於 “我”這樣一個“年輕”沒有人生閲歷與生活經驗的“舵手”來説,它們也指“人生”的坎坷與遭遇。

一場暴風雨把大地變得天昏地暗,這裏的遭受“風”“雨”侵襲的“大地”指的是當時風雨如晦的中國局勢,“風”“雨”指當時中國社會所承受的苦難,詩人平日熟悉的景象發生了巨大的改變。詩人也因此產生了年輕舵手的“憂懷”,寫下了《風雨吟》這首短詩。

這首詩用翻天覆地之勢的暴風驟雨象徵了“人生”的坎坷與磨難以及當時的中國社會所承受的苦難,表現了年輕人面對現實的勇氣和責任感,對中國社會前途、民族命運的憂慮。

詩人運用多種修辭手法,展現了當時嚴峻的生存形勢及國人的抗戰熱情,表達了詩人征服天下的勇氣和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精神,展現了詩人願以天下為己任,征服每一個險濤惡浪的廣闊胸懷。

這首詩雖然只有短短六行,畫面感卻很強,請結合詩中一些有特徵的詞,如“卷”“奔”“海”“舟”“舵手”等等,想象出畫面並做描繪。

明確:“風”“雨”從大地“捲來”“奔來”,氣勢十足,風雨中的大地看起來像是波濤起伏的海面,大地上的“房舍”,就像海面上飄搖不定的舟船;“我”面對“大地的海”,憂思滿懷,就像一個缺乏出海經驗的年輕舵手,不知道如何把握自己的方向。

“風從大地捲來,雨從大地奔來”兩句詩中,“卷”這個動詞極為生動,描繪出了它動盪的、不安定的,而且被裹挾着的頗有氣勢衝過來的動態,體現了自然之力。 而且,由於動詞“卷”的生動使用,“大地”實際上已經被描繪成了大海,所以“大地”也是個生動的且更有主體地位的意象,它與“風”“雨”一起構成了一種氣勢恢宏、驚心動魄甚至有些讓人畏懼的意境。此外,“奔”形容速度快,用在句中突出風雨氣勢之磅礴、猛烈。

詩歌中的“風”“雨”不僅是指自然界中的風雨,對於“我”這樣一個“年輕”沒有人生閲歷與生活經驗的“舵手”來説,也象徵着“人生”的坎坷與磨難。上個世紀三十年代,當時中國社會局勢動盪不安,“風雨”更深層次的涵義是當時的中國社會所承受的苦難。

“郊原如海,房舍如舟”採用了比喻的修辭。把“郊原”比喻成“海”,把“房舍”比喻成“舟”,不僅寫出了無邊無際、沒有盡頭、洶湧澎湃的茫茫大地中“房舍”的渺小,更寫出了“房舍”在風雨中的飄搖不定,象徵着中國局勢的動盪不安,表現了一幅氣勢磅礴,意境雄渾的壯闊圖景。一望無際的平原如洶湧澎湃的大海,正醖釀着更激烈的風暴,一個個分散的基層單位――房舍,被洶湧波浪所激,如一葉葉扁舟,搖晃不定,前景難測,兇險無比。大與小的強烈反差,給人造成極為深刻的印象。

面對這樣的“大地”,“我”又是一個怎樣的形象?

面對苦難的祖國,“我”我雖缺乏經驗和閲歷,但“我”敢於像舵手一樣乘風破浪作有為的青年,表現了我對祖國強烈責任感、使命感。

因沒有經驗,“我”不知道如何把握自己的方向。表現了“我”對中國社會前途、民族命運的感到憂慮。

二、

那是一個風雨飄搖的年代。作為一個廣東詩人,蘆荻久居南國,對中國南方的大風大雨應該十分熟悉。《風雨吟》一詩的立意,在當年應該很新穎。它將自然的風雨、社會的風雨以及心中的風雨融合在一起。詩也寫得簡潔、有力,前四行節奏不錯。然而,這種直抒胸懷的戰士般的詩,現在看,已經類似古董。歐洲藝術100年前進入現代主義後,中國“朦朧詩”以後,詩人們已經很少這樣寫了。

但是它可能仍然能激勵某些人,比如黃子建先生(當然還有將此詩選入教材者等)曾滿懷熱情地評道:“全詩只有6行36個字,然而,其風,呼嘯奔騰、摧枯拉朽;其雨,滂沱而下,變陸地為大海於一霎,有一種強大的衝擊力,令人不寒而慄。”不寒而慄的感覺,我沒有產生。但中間兩行“郊原如海/房舍如舟”的視野與氣勢都不小。

從動、靜關係上看,第一段兩行是動,是兩個“卷”;第二段是靜,是兩個“如”。兩個比喻的畫面感很強。前四行是客體,後兩行轉向主體。

正是這個主體“我”在結尾的出現,十分突兀,它不僅破壞了詩人在前面苦心營造的風雨如磐的大氛圍,也破壞了全詩的語感與節奏。因此後兩行,尤其是倒數第二行,是敗筆。如果後面兩行改成“年輕的舵手的憂懷/匍匐在大地的海上”,會更好些?

另附別種説法:

讀這首詩,要讀出一幅畫面,從對畫面的呈現中體味情。當然最先一步還是要關注詩中一些有特徵的詞,如“卷”“海”“舟”“舵手”“憂懷”等等,然後讓學生想象出畫面並作描繪,這幅畫面首先是極有氣勢的自然景觀,其中“卷”字充分體現了自然的力,而“海”與“舟”之間的對比(空間、力量等方面),又給人帶來極大的視覺及精神衝擊。這時,讓學生説説自己的感受。也許會是驚恐,也許會是毫無懼意,也許會是讚歎自然神力……此一步後,就要結合“舵手”一詞了,舵手之於舟的意義,自不待言,於是“我有年輕舵手的憂懷”一句,便充分體現了“我”面對風雨的勇氣和責任感。這份勇氣與責任感會與學生先前的感受形成一種比照,則學生對“風雨”的情感體驗自會添上一層剛性。同時,“憂懷”兩字也須讓學生體會。它揭示出,“我”所面對的不僅僅是自然的風雨,更是社會的、人生的風雨。

當然會有論者認為“我有年輕舵手的憂懷/在大地的海上”破壞了風雨如磐的氛圍,在藝術上是敗筆。這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而這裏想強調的是,如果沒有這兩句,則本詩至多是一首出色表現了自然景觀的詩,可作“題畫詩”來看,別無意義;而有了這兩句特別是前一句,則使本詩霎時有了強烈情感,並將這種情感有力地傳遞給我們年輕的“舵手”們。

三、

《風雨吟》一詩雖然只有短短的六句,卻以豐富的意象,構成了一種詩的境界,並藉此表達出了詩人的情懷。

開頭兩句 “風中大地捲來,雨中大地捲來”,詩人描繪了在鋪天蓋地的疾風驟雨中,世界的陌生化給人的衝擊與感受。這裏,“風”“雨”都是頗有象徵意味的意象,但它們首先一定是指自然界中的“風”與“雨”,因為詩句中描繪的恰是自然界的狂風驟雨給詩人的真切體驗:在狂風和籠罩天地的滂沱大雨中,“大地”也好像變成了一片波濤起伏的海面。“卷”這個動詞極為生動,描繪出了它動盪的、不安定的,而且被裹挾着的頗有氣勢的衝過來的動態。 而且,由於動詞“卷”的生動使用,“大地”實際上已經被描繪成了大海,所以“大地”也是個生動的且更有主體地位的意象,它與“風”“雨”一起構成了一種氣勢恢宏、驚心動魄的聲勢。

四.結合寫作背景,分析語言,提煉象徵意義,理解作者情感。

(1)開頭兩句“風從大地捲來,雨從大地奔來”中的“卷”“奔”二字有什麼表達效果?

明確:“卷”“奔”這兩個動詞極為生動,描繪出了“大地”的動盪、不安定和被裹挾着的頗有氣勢的衝過來的動態。

(2)詩歌之中的“風”“雨”僅指自然界的風雨嗎?還有什麼象徵意義?“大地”又有什麼深層內涵?

明確:它們不僅僅是指自然界中的風雨,對於“我”這樣一個“年輕”沒有人生閲歷與生活經驗的“舵手”來説,它們也象徵着人生的坎坷與遭遇。這首詩作於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這裏遭受“風雨”侵襲的“大地”指的是當時風雨如晦的中國局勢。這樣來説,“風雨”又有了一層更深層次的含義:當時的中國社會所承受的苦難。

(3)面對這樣的“大地”,“我”又是一個怎樣的形象?

明確:“我”作為一個有志向的敢於像舵手一樣乘風破浪的有為青年,面對苦難中的祖國,產生了強烈責任感、使命感與對中國社會前途、對民族命運的深深的擔憂。

國中九年級語文下冊《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瞭解課文內容,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2.理解文中使用的修辭手法和象徵手法,體會語言的抒情效果。 3.學習屈原的愛國愛民思想和英勇無畏的鬥爭精神。 【情境導入】

每年農曆端午,我們都會划龍舟、吃粽子,同學們知道為什麼會有這一風俗習慣嗎?那是為了紀念我國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今天,就讓我們走進郭沫若的戲劇作品《屈原》,走進這位偉大詩人的內心世界。屈原正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呼喚風、雷、電,那他期盼的是什麼呢?讓我們一起來欣賞戲劇《屈原》。

【新課解讀】

一、整體感知——理思路

(一)給文章劃分層次,並概括大意。 明確:

第一部分:寫靳尚和鄭詹尹稟承南後鄭袖旨意,欲密謀毒死屈原。

第二部分:寫屈原的內心獨白,表現了屈原的忠貞不屈和正氣浩然的英勇悲壯形象。 (二)讀“雷電頌”部分,回答問題。

1.請同學們自由誦讀全文,談談自己的誦讀感受。 學生各抒己見,教師引導、補充:

(1)從文章形式看——全文都是屈原的內心獨白。

(2)從語言特點看——是一首激情澎湃、氣勢雄偉的散文詩。

(3)從創作風格看——文中的屈原和急風、怒雷、閃電這些雄偉的自然力量融合,想象奇特,氣勢宏偉,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

2.結合本文的創作背景,分析屈原的內心獨白表達了哪兩個方面的思想內容?體現在課文的結構層次方面是怎樣的?

教師講述創作背景:《屈原》創作於1942年。這時正值抗日戰爭的相持階段,也是國民黨反動統治極為黑暗的時候。半壁河山淪於敵手,蔣介石集團消極抗日,並悍然發動“皖南事變”,大肆屠殺愛國抗戰的軍民,掀起反高潮。郭沫若面對這樣的政治現實義憤填膺,創作了《屈原》,以鞭撻國民黨反動派的黑暗統治,他説:“全中國進步的人們都感受着憤怒,因而我便把這時代的憤怒復活到屈原的時代裏去了。”

小組交流,教師提問、明確:

這段獨白表達了屈原歌頌風雷電、怒斥神祇的兩方面的思想內容: 第一部分(從“風!你咆哮吧!”至“把這包含着一切罪惡的黑暗燒燬了吧!”):詩人呼喚與歌頌風雷電這些偉大的自然力量,表達對黑暗的憤激和對光明的禮讚與嚮往。

第二部分(從“把你這東皇太一燒燬了吧!”到篇末):借指斥神鬼偶像來抨擊昏庸腐朽的當權者。 3.教師小結:

二、深入探究——析文章

(一)第一部分:

1.課文開頭的舞台説明是:“東皇太一廟之正殿……各室均有燈,光甚昏暗,室外雷電交加,時有大風咆哮。”設置這一場景的作用是什麼?

明確:室內空寂昏暗,室外雷電交加,大風咆哮,為屈原的內心獨白——“雷電頌”提供了自然背景,增添了悲壯的氣氛,同時也推動了情節的發展。

2.鄭袖、靳尚設下毒計要毒死屈原,執行者就是鄭袖之父鄭詹尹,他千方百計勸屈原飲下那杯酒,急於毒死屈原。請簡要分析鄭詹尹的形象。

明確:邪惡的化身,他卑鄙、狡詐、膽怯。他是朝中奸佞的幫兇。 (二)第二部分:

談到《屈原》的創作,作者曾説:“我是借了屈原的時代來象徵我們當前的時代。”請同學們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再次聯繫寫作背景,思考下面的問題:

(1)作者在文中賦予了很多事物特殊的含義,請你做一下歸納、整理,體會這是一種什麼寫法。 (2)這篇獨白的創作主旨是什麼? 學習小組交流研討結果,教師明確: (1)

事 物 風雷電 洞庭湖、長江、東海 無形的長劍 “土偶木梗”的羣像 特 殊 含 義 人世間追求正義、光明的偉大力量 人民羣眾 堅定的信念 無德無能、欺民惑眾的官僚統治集團 這種寫法叫“象徵”。

教師補充講解“象徵手法的表達作用”:

象徵手法的運用能夠使不容易或不便於直接説出的思想情感委婉、曲折、含蓄地表達出來,而且化抽象為具體,使思想更加形象、可感,極大地增強了作品的藝術表現力和感染力。

(2)屈原在文中藉助謳歌偉大的自然威力,抒發了對摧毀黑暗的渴望及對追求正義、光明的偉大力量的熱烈讚頌。

三、合作研討——評人物

同學們,通過前面的朗讀及對文意的分析,你認為屈原是一個怎樣的人? 教師提問、明確:

屈原愛國愛民、忠貞不屈、有浩然正氣和英勇無畏的鬥爭精神。屈原的形象作為光明與正義的化身光彩熠熠、雄渾悲壯。

四、賞讀語句——品語言

1.《雷電頌》既然是屈原的內心獨白,那麼我們就能夠從這些話中讀出屈原的內心世界。請找出你最感興趣的句子或段落,朗讀給大家聽,並説説這裏寫出了屈原怎樣的內心情感。

同桌之間相互展示、交流,全班展示,教師引導、明確: (1)“風!你咆哮吧!咆哮吧!盡力地咆哮吧!”

賞析:對風的呼喊,流露了屈原對風的急切的渴盼。風是改變黑暗的變革力量,對風以及後面的雷、電的呼喚,實際也就是對變革現實的偉大力量的呼喚。朗讀時應把握急切、渴望之情。

(2)“發泄出無邊無際的怒火,把這黑暗的宇宙,陰慘的宇宙,爆炸了吧!爆炸了吧!”“電,你這宇宙中的劍,也正是,我心中的劍。你劈吧,劈吧,劈吧!把這比鐵還堅固的黑暗,劈開,劈開,劈開!”

賞析:一連串的反覆,“爆炸了吧!爆炸了吧!”“你劈吧,劈吧,劈吧!”“劈開,劈開,劈開!”一個比一個強烈、一個比一個堅決,我們朗讀時語氣應不斷加快、加重,以表達屈原想衝破黑暗的急切而又果斷的決心。

(3)“火!你在天邊,你在眼前,你在我的四面,我知道你就是宇宙的生命,你就是我的生命,你就是我呀!我這熊熊地燃燒着的生命,我這快要使我全身炸裂的怒火,難道就不能迸射出光明瞭嗎?”

國中九年級語文下冊《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篇7

一、教材分析

《山水畫的意境》節選自當代著名畫家李可染先生的《漫談山水畫》一文。文章探討了山水畫的歷史、山水畫創作中的意境和意匠問題,課文節選的是作者集中探討意境的部分。本文處於統編教材9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所選課文是一篇較為標準的文藝論文,從語文素養的培育上看,這篇文章有四個方面的學習價值:其一,把握“意境”的內涵。學以致用。其二,學習、借鑑作者的論述思路。其三,構建文藝論文的閲讀策略。其四,拓展閲讀,質疑反思,形成自己的見解。因此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既要引導學生圈點勾畫出關鍵詞句,引導幫助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結合的方式,用圖表形式梳理出文章的論述思路,還要引導學生分析體會作者論述觀點所用的材料與觀點之間的契合性,以及更深入地理解課文並從中借鑑學習作者分析實例的方式。另外還要引導學生適當拓展閲讀,提升對意境的認識,形成自己具有批判性的看法。

二、學情分析

國中生首次接觸文藝論文,文章內容涉及一定的專業知識,學生閲讀時有較大難度,尤其對於基礎較差及藝術審美能力不足的學生會覺得晦澀難懂,甚至難以產生興趣進行深入閲讀。因此教學應該把理解性閲讀放在首位,教師要將之作為主要的教學目標,在此基礎上,鼓勵學生對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進行更深入的研究。

三、教學目標

1、識記並積累生字、生詞,瞭解作者的相關知識。

2、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瞭解概念間的關係,理解作者的觀點。

3、梳理文章的論述思路,分析作者所舉實例,體會實例與作者觀點的關係。

4、借鑑文中的理論方法,學習鑑賞文學作品和山水畫作。

5、拓展閲讀,質疑反思,形成自己的認識和看法。

四、教學重點

1、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瞭解概念間的關係,理解作者的觀點。

2、梳理文章的論述思路,分析作者所舉實例,體會實例與作者觀點的關係。

3、借鑑文中的理論方法,學習鑑賞文學作品和山水畫作。

4、拓展閲讀,質疑反思,形成自己的認識和看法。

五、教學難點

1、借鑑文中的理論方法,學習鑑賞文學作品和山水畫作。

2、拓展閲讀,質疑反思,形成自己的認識和看法。

六、教學準備

1、佈置學生蒐集一些山水畫名作,認真觀摩欣賞,同學間交流,分享對山水畫審美追求、技法特點等的初步認識。

2、教師印發資料:袁行霈《論意境》、顏景龍的《中國山水畫的意境美》和李可染《談學山水畫》。

七、教學時數

2課時

八、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圖片導入,激發興趣

(多媒體投影的《江山如此多嬌》)

師:這幅畫是關山月、傅抱石他們共同合作專門為裝飾人民大會堂而繪製的大型山水畫。

問:看畫面你能想到哪首古詩詞?

生回答。

全班齊誦毛澤東的《沁園春雪》: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

望長城內外,惟餘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

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

須晴日,看紅粧素裹,分外妖嬈。

江山如此多嬌,

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師:結合詞,再看畫面,你有什麼感受?

生回答。

師:同學們對畫面的這種感受屬於中國傳統美學思想的重要範疇,即“意境”。關於“意境”,

當代山水畫大家李可染先生曾做過專業論述,同學們想不想跟隨他去了解一下呢?讓我們一起學習課文《山水畫的意境》。

(二)整體感知,理清思路

任務一:初讀課文,抓核心要素

【出示任務】

默讀文章,在閲讀中圈點勾畫,注意圈畫出以下要素:

1、核心概念;

2、主要觀點;

3、所用實例;

4、所做結論。

【反饋指導】

本文是一篇文藝論文,同學們第一次接觸這種類型的文章,但其實文藝論文作為議論性文章的一種,閲讀的方法和一般議論文一樣,只要抓取了以上幾個要素,一篇文藝論文的基本內容就基本理解了。

任務二:再讀課文,把握結構

【出示任務】

1、再讀課文,勾畫出每段關鍵句。

學生讀課文,完成任務。

2、分小組合作探究,梳理出文章的論述思路,每組以提綱示意圖的形式呈現。

學生分組討論交流並展示。

【反饋指導】

每段關鍵句和提綱示例:

教師小結:

從提綱圖示中可清晰看出,文章層次分明,遵循“是什麼”——“為什麼”——“怎麼樣”的寫作思路進行論述。這既是議論文的常用思路,也符合人類認識問題的一般思路。在議論文寫作時,也可以借鑑這種思路來組織文章。

任務三:細讀文本,研究實例

【出示任務】

1、本文探討山水畫的意境,為闡明觀點多處引入實例,請分別找出來,並説説它們和作者觀點的關係。

2、根據第3段的觀點,請你再舉一個古詩的例子,模仿課文的寫法,寫一段文字作為補充的論據。

學生回答、寫作。

教師點評。

【反饋指導】

實例分析是論述觀點的重要輔助,分析中要緊扣觀點關鍵詞,希望作者分析實例的方式能給同學們的議論文寫作予以啟發。

(三)課後作業

閲讀課前下發的三篇文章:袁行霈《論意境》、顏景龍的《中國山水畫的意境美》和李可染《談學山水畫》。,用提綱的方式梳理論述層次。

第二課時

(一)導入

上節課同學們完成了對《山水畫的意境》論證思路的梳理和實例的分析,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李可染先生的這篇文藝論文,更深入地理解意境的內涵,並學以致用。

(二)思考探究

【出示任務】

請在理解文本的基礎上,小組合作探究回答以下問題。

一、作者為什麼認為“意境是山水畫的靈魂”,意匠與意境是什麼關係?

二、各種藝術門類之間總有一些共通之處,彼此往往能夠互相借鑑,下面這些山水畫創作的心得體會,對你的寫作有哪些啟示?

1、對客觀對象不熟悉或不太熟悉,就一定畫不出好畫。

2、一棵樹、一座山,觀其精神實質,經過畫家思想情感的誇張渲染,意境會更鮮明;,木然地畫畫,是畫不出好畫的。

3、一個山水畫家,對所描繪的景物,一定要有強烈、真摯、樸素的感情,説假話不行。

4、有的畫家,沒有深刻感受,沒有表現自己親身感受的強烈慾望,總是重複別人的,就談不到意境的獨創性。

(三)積累運用

任務一:賞析山水畫,品味意境:

【出示任務】

運用本文中有關的“意境”的論述,從課前準備的山水名畫作品中挑選一副做賞析(如李可染畫作《萬山紅遍》;黃君璧的畫作《飛瀑雷鳴》等)。請小組合作探究完成。

學生完成任務並分組彙報。

任務二:賞析古詩詞,品味意境:

【出示任務】

運用課文中有關“意境”的論述,選擇一首自己喜歡的古詩詞進行賞析。完成一段文字。

學生寫作。

教師點評。

(四)拓展延伸

【出示任務】

勾連同單元課文,橫向對比悟“意境”:

在《山水畫的意境》一文中作者説“説假話不行”,在《無言之美》一文中作者説:“美術作品不能説謊”,其含義是否一致,其中體現了哪些共同的藝術追求?又比如《山水畫的意境》和《驅遣我們的想象》都有關於意境的論述,其認知是否一致,是否可以互為闡釋?

(五)課後作業

思考並總結:學完課文,你認為文藝論文的閲讀策略是什麼?應該怎麼讀?有哪些閲讀方法?請將感悟整理成一篇文字。

(六)板書設計

國中九年級語文下冊《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瞭解現代詩歌的特點

2.熟讀成誦,感受詩中藴含的情感與道理。

教學重點、難點:詩句的深意

作者簡介:

蘆荻(原名陳培迪)的創作高峯期是1935年至1940年左右,後來主要編刊物。所以我認為這首詩可能寫於20世紀30年代後期。

創作背景:

那是一個風雨飄搖的年代。作為一個廣東詩人,蘆荻久居南國,對中國南方的大風大雨應該十分熟悉。《風雨》一詩的立意,在當年應該很新穎。它將自然的風雨、社會的風雨以及心中的風雨融合在一起。詩也寫得簡潔、有力,前四行節奏不錯。然而,這種直抒胸懷的戰士般的詩,現在看,已經類似古董。歐洲藝術100年前進入現代主義後,中國“朦朧詩”以後,詩人們已經很少這樣寫了。

但是它可能仍然能激勵某些人,比如黃子建先生(當然還有將此詩選入教材者等)曾滿懷熱情地評道:“全詩只有6行36個字,然而,其風,呼嘯奔騰、摧枯拉朽;其雨,滂沱而下,變陸地為大海於一霎,有一種強大的衝擊力,令人不寒而慄。”不寒而慄的感覺,我沒有產生。但中間兩行“郊原如海/房舍如舟”的視野與氣勢都不小。

作品賞析:

《風雨吟》一詩雖然只有短短的六句,卻以豐富的意象,構成了一種詩的境界,並藉此表達出了詩人的情懷。

開頭兩句“風中大地捲來,雨中大地捲來”,詩人描繪了在鋪天蓋地的疾風驟雨中,世界的陌生化給人的衝擊與感受。這裏,“風”“雨”都是頗有象徵意味的意象,但它們首先一定是指自然界中的“風”與“雨”,因為詩句中描繪的恰是自然界的狂風驟雨給詩人的真切體驗:在狂風和籠罩天地的滂沱大雨中,“大地”也好像變成了一片波濤起伏的海面。

“卷”這個動詞極為生動,描繪出了它動盪的、不安定的,而且被裹挾着的頗有氣勢的衝過來的動態。而且,由於動詞“卷”的生動使用,“大地”實際上已經被描繪成了大海,所以“大地”也是個生動的且更有主體地位的意象,它與“風”“雨”一起構成了一種氣勢恢宏、驚心動魄甚至有些讓人畏懼的意境,雖然沒直接寫到“音效”,但讀者可以從這聲勢浩大的氣勢中想象到風雨的狂嘯怒吼及令人震撼的喧囂,並且由此引發了詩人的進一步聯想與想象。

接着,作者連用了兩個極富畫面感的比喻:“郊原如海,房舍如舟”。“如海”的“郊原”,“如舟”的“房舍”,不僅寫出了無邊無際、沒有盡頭、洶湧澎湃的茫茫大地中“房舍”的渺小,更寫出了“房舍”在風雨中的飄搖不定。至此,這些意象已充分展示了詩人內心的飄搖、波動、不定甚至是些許的恐懼。

“我有年輕的舵手的憂懷 在大地的海上”

詩的結尾再次出現“大地”這個本體,並以此來做修飾“大海”這個喻體的定語,正由於詩人在“大地的海上”,在這狂風驟雨籠罩四野的飄搖不定的“如海”的大地上,所以“我”有的才是滿腔“憂懷”。至此,全詩中的“風”“雨”及題目中的“風雨”的象徵含義就昭然若揭了,它們不僅僅是指自然界中的風雨,對於“我”這樣一個“年輕”沒有人生閲歷與生活經驗的“舵手”來説,它們也指“人生”的坎坷與遭遇,詩中表達了一個年輕人面對難以預料的人生之路對把握人生方向與目標的認同感與茫然。

讀詩常常要“知人論事”。詩作於上個世紀三十年代,那時中國的“大地”是怎樣的“大地”?那時中國“大地”又在遭受怎樣的“風雨”的侵襲呢?關於這些,詩歌一開始實際上已經告訴讀者了,那麼很顯然這“憂懷”還可以理解為一個有志向的敢於像舵手一樣乘風破浪的有為青年,面對風雨如晦的中國局勢,而產生的責任感、使命感與對中國社會前途、對民族命運的深深的擔憂。

同學思考:

1.《風雨吟》一詩中的動與靜是怎樣結合的?

【交流點撥】從動、靜關係上看,第一節兩行是動,是“卷”“奔”;第二節是靜,是兩個“如”。

2.試着賞析“郊原如海,房舍如舟”。

【交流點撥】作者連用了兩個極富畫面感的比喻,“如海”的“郊原”,“如舟”的“房舍”,不僅寫出了無邊無際、沒有盡頭、洶湧澎湃的茫茫大地中“房舍”的渺小,更寫出了“房舍”在風雨中的飄搖不定。至此,這些意象已充分展示了詩人內心的飄搖、波動、不定,甚至是些許的恐懼。

《風雨吟》這首詩雖短,但詩意深邃,“風雨”這個意象具有豐富的象徵意義,由“自然界”而“人生”而“社會”“民族”,由實而虛,給讀者留下了基於自身閲歷可以解讀、想象的空間。

課堂小結

優秀詩作的深層意藴是不可窮盡的,就像一道包含有無窮解的方程一樣,具有多個層面,不同層面之間又互相交織與折射,從而使詩歌衍生出不同的含義來。正所謂“詩無達詁”(“達詁”的意思是確切的解釋或理解),不同的讀者讀同一首詩,由於生活環境、文化傳統、藝術觀念、鑑賞心境等的不同,會形成不同的審美趣味,產生全然不同的發現。

國中九年級語文下冊《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篇9

一.新課導入

1918年1月,《新青年》首次發表白話詩九首,開創了中國新詩的先河。沈尹默作為北大名教授,他發表的這首《月夜》便是其中之一。一定程度上,正是因為這首詩的存在,中國首次面世的這一小批現代詩歌作品才可以説真正地顯示出現代性。這首詩在文學史上地位如此之高,它到底具有怎麼樣的魅力呢?

二.作者簡介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傑出的學者、詩人、書法家。“五四”運動時期,作為北大名教授,和魯迅、陳獨秀等人輪流主編《新青年》雜誌,代表作《月夜》《落葉》《三絃》等。

三.背景資料

1917年,正是近代中國歷史上最黑暗、最混亂的年代,卻也是思想和文化最迸發的時代。也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新詩誕生了。新詩之“新”首先在於其精神和靈魂的新,即思想的現代性。追求“科學”與“民主”, 人的個體的覺醒,思想解放、個性獨立遂成為這一時代的普遍追求。

概而言之,國人有了主體意識。我國傳統詩歌中,是沒有“我”(指獨立存在的意識)的(除了屈原),只有在新詩中,“我”才大量出現,例如這首《月夜》。因此《月夜》便不僅是新詩誕生的一個標誌,也是真正的新文學誕生的標誌。

四.細讀感悟

1.讀出節奏;感受意藴。

2. 這首小詩描繪了一幅月夜圖景,請你用自己的語言將它描繪出來。

霜風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霜風寒月的冬夜中,頂天立地的高樹與獨立不倚的“我”並排站立着,充滿了美的意藴。

3. 如何理解“霜風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

表面上寫的是一個冬夜,環境是蕭森的,人物是孤獨的。實則反映了'五四'運動之前的一個社會側面——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國的某種社會相。

(注:這是一首很隱晦的詩,看似是紀實,實則運用象徵的手法,藴含深沉的情感和思緒。 )

4. 詩中“樹”有什麼象徵意義?“我”和樹之間的關係體現了“我”怎樣的精神?

要點:“樹”象徵着古老的觀念,傳統、穩健、根基深厚、固執而迂腐。

“並排立着”是思想的並立;

“沒有靠着”是掙脱、是倔強、也是追求獨立。

“我和一株頂高的樹並排立着,卻沒有靠着”象徵着詩人獨立不倚的堅強性格和奮鬥精神。

5.本詩的主旨是什麼?

在嚴寒下不妥協,在孤獨中不退縮,這首詩表現了“五四”時期覺醒的一代知識分子追求獨立自由、崇尚光明強大的意識和探索真理的精神與人格。

國中九年級語文下冊《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篇10

(一)導入

上節課同學們完成了對《山水畫的意境》論證思路的梳理和實例的分析,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李可染先生的這篇文藝論文,更深入地理解意境的內涵,並學以致用。

(二)思考探究

【出示任務】

請在理解文本的基礎上,小組合作探究回答以下問題。

一、作者為什麼認為“意境是山水畫的靈魂”,意匠與意境是什麼關係?

二、各種藝術門類之間總有一些共通之處,彼此往往能夠互相借鑑,下面這些山水畫創作的心得體會,對你的寫作有哪些啟示?

1、對客觀對象不熟悉或不太熟悉,就一定畫不出好畫。

2、一棵樹、一座山,觀其精神實質,經過畫家思想情感的誇張渲染,意境會更鮮明;,木然地畫畫,是畫不出好畫的。

3、一個山水畫家,對所描繪的景物,一定要有強烈、真摯、樸素的感情,説假話不行。

4、有的畫家,沒有深刻感受,沒有表現自己親身感受的強烈慾望,總是重複別人的,就談不到意境的獨創性。

(三)積累運用

任務一:賞析山水畫,品味意境:

【出示任務】

運用本文中有關的“意境”的論述,從課前準備的山水名畫作品中挑選一副做賞析(如李可染畫作《萬山紅遍》;黃君璧的畫作《飛瀑雷鳴》等)。請小組合作探究完成。

學生完成任務並分組彙報。

任務二:賞析古詩詞,品味意境:

【出示任務】

運用課文中有關“意境”的論述,選擇一首自己喜歡的古詩詞進行賞析。完成一段文字。

學生寫作。

教師點評。

(四)拓展延伸

【出示任務】

勾連同單元課文,橫向對比悟“意境”:

在《山水畫的意境》一文中作者説“説假話不行”,在《無言之美》一文中作者説:“美術作品不能説謊”,其含義是否一致,其中體現了哪些共同的藝術追求?又比如《山水畫的意境》和《驅遣我們的想象》都有關於意境的論述,其認知是否一致,是否可以互為闡釋?

(五)課後作業

思考並總結:學完課文,你認為文藝論文的閲讀策略是什麼?應該怎麼讀?有哪些閲讀方法?請將感悟整理成一篇文字。

(六)板書設計

(七)課外閲讀書目推薦或課外閲讀活動推薦

袁行霈《論意境》

顏景龍的《中國山水畫的意境美》

李可染《談學山水畫》

吳調公《關於古代文論中的意境問題》

李可染《談中國畫的改造》

國中九年級語文下冊《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篇11

工具概述

溜索是怒江大峽谷各少數民族的主要交通工具,是他們改造和戰勝自然的象徵,是他們不畏艱險、勇猛頑強性格的寫照。近幾年,溜索已經從單純的交通工具,發展為表現各民族頑強意志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過溜有單人、雙人、男女混雙、人與物、人與畜等多種項目。成為怒江大峽谷一大驚險景觀。繩索有犛牛毛繩、藤編繩及鋼絲繩等多種。過渡者將竹、木製作的溜板或特製座位,吊在繩索上,藉助於繩索的傾斜度,溜向彼岸。過去生活在金沙江、怒江、瀾滄江一帶的藏、傈僳、怒、獨龍等民族,多使用溜索過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隨着少數民族地區交通事業的發展,大部分溜索已為橋樑所取代,只有極少數邊遠地區仍在使用溜索。在國外,祕魯安第斯山的印第安人也運用溜索作為渡河工具。

溜索原理

碗口粗竹纜系兩岸石柱上,渡者以皮帶或繩索繫腰間,繩上掛以木製滑輪,俗稱“溜殼子”,借傾斜之勢滑越渡河。河上也可設兩根溜索,一高一低,過河時由高處滑向低處。

上課筆記

三維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梳理故事情節,把握文章內容。

2.過程與方法目標:

分析人物性格,概括人物形象;分析環境描寫的作用。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體會作者對樂觀向上人生態度的讚美以及對平庸、畏難的厭棄。

教學重難點:

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環境描寫的作用。

教法學法:

朗讀法、指導法、談論法。

課前準備:

準備相關課件。

精彩課堂

一、情景導入 生成問題

雲南怒江大峽谷,被稱為“東方大峽谷”,世界三大峽谷之一。峽谷的谷底是奔騰咆哮的怒江。怒江沒有船,驚濤怒浪上小船無法橫渡,兩岸居民過江,主要靠“溜索”橋。那麼,什麼是“溜索”呢?請大家自由朗讀課文,跟隨作者的描述去感受這種驚心動魄的過江方式。

二、自學互研 生成新知

步驟一 知識梳理 夯實基礎

1.文學常識

作者簡介

阿城,原名鍾阿城,生於北京,原籍重慶江津,中國內地作家、編劇。處女作《棋王》。

2.生難字詞

(1)字音

錙銖(zī zhū)   滇西(diān)   盤桓(huán)

頃刻(qǐng) 千鈞之力(jūn) 絞(jiǎo)

跺(duò) 嘔(ǒu) 戰戰兢兢(zhànzhàn jīng jīng)

(2)詞義

【錙銖】錙和銖是古代重量單位,六銖等於一錙,四錙等於一兩。比喻極其微小的數量。

【遲疑】拿不定主意;猶豫。

【俯身】彎腰向前向下,有時同時彎膝;呈曲身狀態的動作,尤指禮節或表示服從的姿勢。

【頃刻】極短的時間。

【千鈞之力】三十斤為一鈞,千鈞即三萬斤。常用來形容器物之重或力量之大。

【戰戰兢兢】形容因害怕而微微發抖的樣子。也形容小心謹慎的樣子。

【探視】看望;察看。

步驟二 整體感知 走進文本

1.朗讀指導。

反覆朗讀、默讀,讀準字音,體會人物心理。

2.熟讀課文,歸納文章層次結構。

開端:馬幫抵達怒江邊——等待溜索過江。

發展:馬幫的漢子們決定溜索——將牛們以及馱子熟練沉着地運到對岸。

高潮:在首領的指導下膽戰心驚地溜索。

結局:全隊順利到達對岸——再次上路。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驟三 精讀課文 深入理解

1.用一句話概括全文的主要內容。

【交流點撥】一個首領帶領馬幫一起溜索過怒江。

2.首領是一個怎樣的人,默讀課文,從文中找出描寫首領的語句,分析首領的性格特徵。

【交流點撥】①“首領穩穩坐在馬上,笑一笑”。“穩穩”“笑一笑”與“我”和牛的恐懼形成對比,襯托出首領的從容不迫、胸有成竹。②“首領緩緩移下馬,拐着腿走到索前,舉手敲一敲那索”。溜索前首領下馬用手“敲一敲那索”體現了他細心、認真、負責的性格特徵。③“(我)戰戰兢兢跨上角框,首領吼一聲:‘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帶“我”溜索時提醒“我”不要看下面,體現了首領對他人的關愛。總結:首領是一個認真負責、關愛他人、身手非凡、從容不迫、具有領袖氣質的人。

3.本文用不少筆墨寫牛,這對環境描寫和人物刻畫各有什麼作用?

【交流點撥】牛不肯挪動半步的恐懼和溜索時流淚發抖:①側面表現怒江峽谷的高峻險惡;②與“我”戰戰兢兢互相映襯,又與領隊及漢子們的勇敢無畏形成反襯。

4.文中描寫了峽谷的險峻氣勢,請分析其表現特色。

【交流點撥】以壁頂為觀察點,變換視角,從視覺、聽覺、內心感受多方面描寫,使人如臨其境。

步驟四 深層探究 局部突破

跳讀課文,分析語句的表達作用。

萬丈絕壁飛快垂下去,馬幫原來就在這壁頂上。……怒江自西北天際亮亮而來,深遠似涓涓細流,隱

隱喧聲騰上來,着一派森氣。俯望那江,驀地心中一顫,慘叫一聲。

【交流點撥】視覺描寫和聽覺描寫相結合,寫出了怒江峽谷壁頂孤懸、高峻、險惡的特點,“一派森氣”“驀地心中一顫”等心理方面的細節描寫充分體現了“我”初次直面峽谷時的震顫、驚恐之情,讓讀者如臨其境。

四、當堂演練 達成目標

步驟五 總結課文 拓展延伸

1.課堂小結

本文的環境描寫既有多感官多角度描寫,又有對比烘托,既突出了怒江峽谷環境的險惡,又表現出了馬幫漢子們的從容不迫、沉着穩重。

2.拓展延伸

平常走的路很多,你有過文中溜索這樣害怕的感覺嗎?

【交流點撥】有。我有一次過玻璃棧橋時嚇得雙腿發軟,直接坐在了地上,旁邊的好友見狀,不停地鼓舞我不要怕,讓我站起來。好友見勸説無效,試圖上前拉起我,可是這時,懼怕的我硬是賴在地上不敢前進,無奈之下,好友直接把我扛了起來,揹我走過了玻璃棧橋。這一幕也讓在場的人忍俊不禁。

3.佈置作業

完成《精英新課堂》本節內容。

板書設計

溜索

五、課後反思 查漏補缺

教學反思

這篇課文的教學進度比較合理,雖説沒有詳細解讀,但是重點突出。我引導學生們在把握文章內容、人物形象的基礎上,對環境描寫的作用和表現手法做了一定的瞭解。但其他比較深層的意藴,如鷹、馬、牛三種動物形象的隱喻和人與自然的關係等沒有展開深入研究。

國中九年級語文下冊《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篇12

教學目標

1.讀懂課文內容,感受筆記小説的特點。

2.學習一些相關的知識和方法。

教學創意

三個教學板塊:文意把握;美點賞析;片段精讀。

教學過程

(一)導語:山陡谷深,懸崖萬丈,一根索子扯住兩岸石壁,此情此景令牛馬皮肉亂抖,而馬幫漢子們卻身手矯健,無所畏懼,首領更是沉着冷靜,舉手投足間盡顯英雄本色。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阿城的筆記小説《溜索》,去感受一番。

(板書課題、作者。)

(二)教學鋪墊

1.筆記小説

筆記小説,是一種筆記式的短篇故事,是兼具“筆記”和“小説”兩種特徵的一種獨特文體。學界一般均依魯迅的觀點概括為“志人小説”和“志怪小説”兩種主要類型。

2.作者簡介

阿城,原名鍾阿城,中國當代作家。1984年發表處女作《棋王》,引發關注,並獲1984年福建《中短篇小説選刊》評選優秀作品獎和1983-1984年全國優秀中篇小説獎。

3.作品簡介

《溜索》這篇小説寫了一處奇險的環境,一羣過河的馬幫漢子,一次溜索的經歷。小説開頭一下子就讓讀者置身於怒江大峽谷中,怒江的“隱隱悶雷”,山鷹的飛翔,襯托出環境的奇險。山陡谷深,懸崖萬丈,一根索子扯住兩岸石壁,此情此景令牛馬戰戰兢兢,而馬幫漢子們卻身手矯健,無所畏懼,首領更是沉着冷靜,舉手投足間盡顯英雄本色。小説處處通過“我”的觀察和感受來寫,但從頭到尾沒有出現“我”字,好像每位讀者都是這個“我”,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

4.生字新詞

腮sāi墜zhuì嘔ŏu跺duò探視頃qǐng刻尋思俯視拳quán打腳踢tī千鈞jūn之力

咦yí咦yí喂喂

錙銖zīzhū——比喻極微小的數量。

盤桓huán——徘徊。

涓涓juānjuān——淚水漫流的樣子。

扭絞jiăo——反覆搓動。

千鈞jūn之力——常用來形容器物之重或力量之大。

戰戰兢兢jīngjīng——形容恐懼得發抖或小心謹慎的樣子。

5.疊詞

紛紛 慢慢 隱隱 懶懶 漸漸 涓涓 穩穩望望 緩緩 顫顫 慎慎 澀澀 黏黏的 咦咦喂喂 戰戰兢兢

6.比喻句

(1)馬幫如極稠的粥,慢慢流向那個山口。

(2)萬丈下的怒江,倒像是一股尿水,細細流着。

教學板塊之一:文意把握

話題:請同學們從任意的角度説説《溜索》是一篇什麼樣的文章。

角度提示:可從內容、結構、語言、情感、寫作手法等角度來進行課文內容的概説。

説話句式:這是一篇……

示例:這是一篇阿城寫的筆記小説。

同學們認真讀書,思考,廣泛發言,教師相機評點。

教師小結:

這是一篇寫馬幫藉助溜索過怒江大峽谷的筆記小説。

這是一篇運用了“對比”手法的筆記小説。

這是一篇運用了“映襯”手法的筆記小説。

這是一篇運用了“反覆”手法的筆記小説。

這是一篇運用了“伏應”手法的筆記小説。

這是一篇有着精緻段落的筆記小説。

這是一篇有着豐富片段描寫的筆記小説。

這是一篇用同一件事(溜索過怒江大峽谷)來表現多個人物的筆記小説。

這是一篇細節生動的筆記小説,文中有語言的描寫、動作的描寫、心理的描寫和神情意態的描寫以及環境描寫等。

這是一篇起筆突兀的筆記小説。

這是一篇有着大段的環境描寫、大量運用疊詞的筆記小説。

這是一篇先從聽覺(聲音)角度寫怒江的筆記小説。

這是一篇將遠眺、俯瞰與聽覺相結合,多角度展示怒江大峽谷的筆記小説。

這是一篇主體部分做到了詳略有致的筆記小説。

這是一篇“隱”去了第一人稱“我”,通篇均未出現第一人稱“我”,敍述者的主體精神世界被隱匿了的筆記小説。

這是一篇有着簡練又精妙傳神的語言的筆記小説。

這是一篇謳歌人物羣像的筆記小説。

這是一篇從多個角度反覆寫溜索過怒江大峽谷的筆記小説。

這是一篇充滿着作者對馬幫人無畏精神和豪邁野性的欽佩與讚歎的文章。

這是一篇表現滇西馬幫的生活、歌詠無畏與勇敢精神的筆記小説。

……

教學板塊之二美點賞析

話題:就你發現的課文中的一個美點,寫一點賞析文字。

要求:每個同學都要寫。儘量不重複別人的話。

如,小説美在用詞精妙傳神。小説開篇寫馬幫首領“用小腿磕一下馬”,這裏的一個“磕”字,準確地表現了馬幫與馬的關係——默契,同時也表現了馬幫首領對馬的熟練駕馭和埋在心底的憐愛。

學生充分活動,廣泛發言。教師相機評點。

學生髮言的內容可能有:

1.課文美在用詞精妙傳神。

寫鷹:“旋了半圈,忽然一歪身,扎進山那側的聲音裏。”一個“扎”字寫盡了鷹飛的急速迅猛的特點。

2.課文美在化靜為動。

寫峽谷的陡峭:“萬丈絕壁飛快垂下去……”“絕壁”本是靜止不動的,但在馬幫漢子們眼裏,卻是“飛快垂下去”的。這裏作者化靜為動,賦予絕壁以動態感,有力地表現了峽谷的深邃陡峭的特點,讓人觸目驚心,為後文寫牛馬的膽怯做了有力的鋪墊。

3.課文美在寫出了視覺感受。

寫怒江。“怒江自西北天際亮亮而來。”“亮亮”有力傳達出在高處眺望怒江的視覺感受。

4.課文美在善於抓住人物的面貌特徵對人物進行肖像描寫,且用詞極為準確。

寫首領。“首領眼睛細成一道縫,先望望天,滿臉冷光一閃,又俯身看峽,腮上繃出筋來。”“細”“繃”二字,將馬幫首領的神態描寫得栩栩如生,既簡約又傳神。

5.課文美在寫漢子過溜索的動作,三次使用“小”字。

第一次,寫精瘦的漢子“腳一用力,飛身離岸,嗖的一下小過去”;第二次,“三條漢子一個一個小過去”;第三次,“……這岸的漢子們也一個接一個飛身小過去”。這幾個“小”字的活用,將人在溜索之上,快速滑過怒江峽谷時,人愈來愈小的視覺感受和情狀傳神地表現出來,作者將普通的“小”字用得這般有創意,堪稱運用語言的高手!

6.課文美在比喻新奇,巧妙傳神。

如,寫馬幫隊伍在峽谷行走得緩慢:“鈴鐺們又慌慌響起來,馬幫如極稠的粥,慢慢流向那個山口”,“極稠的粥”,比喻新穎別緻。

7.課文美在對比手法

小説詳細記述了牛們過溜索時極度失態的情狀:溜索前因驚恐而坐在地上死活不走,流淚發抖,被綁上繩索硬掛到溜索上之後嚇得屁滾尿流,“皮肉瘋了一樣抖”。小説也詳細寫了“我”溜索時的窘態:“戰戰兢兢跨上角框”,“僵着脖頸盯住天,倒像俯身看海。那海慢慢一旋,無波無浪,卻深得令人眼呆,又透遠得欲嘔”。膽戰心驚之態盡顯。這些都與揮灑自如、舉重若輕的漢子們寫出了鮮明的對比。

8.課文美在烘托手法

小説用大量的筆墨寫怒江,寫牛,是為了凸顯怒江大峽谷的險峻和溜索的驚險,烘托人物的無所畏懼。小説三次寫“鷹”,虛實相生,意在烘托漢子們的無畏與勇敢。寫環境,是為了寫人。

9.課文美在精緻的細節描寫

“那隻大鷹在瘦小漢子身下十餘丈處移來移去,翅膀尖上幾根羽毛被風吹得抖”,“翅膀尖”,一個目光鎖定的“小”位置;“幾根”,點明數量少,這些都體現了細節描寫的精緻。

10.課文美在伏應手法

首段首句“不信這聲音就是怒江”是一處伏筆,第三段裏“一個鐘頭之前就感聞到這隱隱悶雷,初不在意……雷總不停,才漸漸生疑,懶懶問了一句。首領也只懶懶説是怒江……”與之相照應。……

11.課文美在反覆手法

第一,小説反覆寫怒江的聲音(雷聲):小説第1段寫到“不信這聲音就是怒江”,第3段寫到“一個鐘頭之前就感聞到這雷聲”,第4段寫到“依然是悶悶的雷”,末段再寫到“又覺出悶雷原來一直響着”。第二,小説反覆寫“大鷹”:小説第2段寫到“那大鷹旋了半圈,忽然一歪身,扎進山那側的聲音裏”,11段又寫到“那隻大鷹在瘦小漢子身下十餘丈處移來移去……”,23段再寫到“那鷹斜移着,忽然一栽身,射到壁上……”,末段再寫到“尋不着那鷹”。

12.課文美在多角反覆

小説的中心事件:過溜索。小説先詳寫“精瘦漢子”過溜索,再略寫“三條漢子”過溜索,接下來又詳寫“一頭牛”過溜索的情景,再略寫“這邊的牛們”過溜索的情景,再接着詳寫“我”過溜索的情景,最後寫“首領”過溜索的情景。一事六寫,多角反覆,對比自在其中,馬幫人的勇敢、沉着和冷靜的特點自然而然地凸顯出來了。

13.課文美在諧趣橫生

小説第15段:“牛嘴咧開,叫不出聲,皮肉抖得模糊一層,屎尿盡數撒泄,飛起多高,又紛紛揚揚,星散墜下峽去”;第22段“首領與兩個漢子走到絕壁前,扯下褲腰,彎彎地撒出一道尿,落下不到幾尺,就被風吹得散開,順峽向東南飄走。萬丈下的怒江,倒像是一股尿水,細細流着”這樣的語言有點冷漠,沒有美感,不是抒情的,而是有着幽默的意藴,傳達的是另一種趣味——諧趣,沒有抒情意味,顯得很幽默。這樣的文風與滇西馬幫漢子的粗獷、野性是和諧統一的。

……

教師形成小結。

教學板塊之三片段精讀

活動要求:請同學們反覆細讀課文第10至20自然段,選取以下兩到三個話題對文段進行品析、欣賞。

(1)詩意地概括文段內容。

(2)從“詳略”的角度看馬幫過溜索的情景。

(3)想一想牛兒們所商量的話。

(4)論一論“那隻鷹”在文中的作用。

(5)畫出描寫“溜索”的語句,説一説“溜索”在文中的作用。

(6)品一品文段中“尿”的比喻。

(7)從“人物形象分析”的角度説一説課文中的馬幫漢子。

(8)嗅一嗅文中的小説味道。

學生認真閲讀片段,思考,討論,廣泛交流,教師順勢評點。

教師講析:

1.“溜索”在文中的表達作用:(1)是小説所寫的中心事件;(2)是人物的活動場景;(3)是小説的情節核心,有一種串聯作用,這種貫穿作用主要是提供錯位心理的共同凝聚焦點,檢驗着不同人物的情感差距。

2.馬幫人:矯健勇敢,靈活敏捷,揮灑自如,舉重若輕,從容鎮定,氣定神閒,無畏精神,豪邁野性。

結課:

本節課主要學習活動:文意把握;美點賞析;片段精讀。

作者簡介:魯豔鋒老師語文名師餘映潮老師的弟子,對板塊教學有自己的獨特的理解。

國中九年級語文下冊《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篇13

一、導入新課。

魯迅是現代文學史上最偉大的作家之一,他一生共寫了33篇白話小説。有一次,他的好朋友孫伏園問他:“在先生的小説中,你最喜歡的是哪一篇?”同學們,你知道魯迅先生回答是哪篇嗎?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孔乙己》——板書:孔乙己(魯迅)

展示目標。

二、整體感知。

讀了課文,你看到了一個怎樣的孔乙己?

1.孔乙己最大的愛好是什麼?

2.孔乙己最大的弱點是什麼?

3.孔乙己最大的語言特色是什麼?

4.孔乙己最珍愛的一樣東西是什麼?

5.孔乙己最大的優點是什麼?

6.哪句話最能看出他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

通過剛才的檢查,老師看出同學們預習得很充分,對孔乙己的瞭解也很全面。但是,這些只是對孔乙己這一人物形象的粗略的、大致的理解,要想更加細緻、更加準確地理解這篇文章的主題,還需要我們深入地解讀文本。

三、深入分析。

1.首先請同學們思考:我,酒店的小夥計能夠記得孔乙己的原因是什麼?

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幾聲,所以至今還記得。

用一個字概括呢?笑。

對於孔乙己,除了我在笑之外,還有誰在笑?

酒客、掌櫃的、孩子

2.酒客們第一次笑是在哪一部分當中?分角色朗讀一下。(幻燈片展示)

(1)第一位嘲笑孔乙己的酒客,你覺得你自己讀得怎麼樣?為什麼?

你覺得讀這句話的時候,聲調要高還是要低?

高——叫!

這樣喊的目的是什麼?這可是在大庭廣眾之下呀!

目的是讓所有人都聽到。

這句話的言外之意是什麼?

都來看啊,孔乙己又偷東西遭人打了!

(2)第二位嘲笑孔乙己的酒客,你覺得讀這句話的時候,聲調要高還是要低?

高——高聲嚷道

目的呢?

唯恐天下人不知

(3)第三位嘲笑孔乙己的酒客,你覺得重音應該放在哪裏?

親眼、吊

重音放在這上面,目的是為了突出什麼?

證據確鑿,讓孔乙己無可辯駁。

他們達到這個目的了嗎?

達到了,孔乙己便漲紅了臉,額上的青筋條條綻出。

這些酒客是希望孔乙己爭辯呢?還是不希望孔乙己爭辯?

老師發現:這三句取笑的話其實表達的意思是一樣的,第一句是説“孔乙己,你又偷東西了”,第二句是説“你一定又偷人家東西了”,第三句則是説“我親眼看見你偷東西了”,為什麼這些酒客不直接説“我親眼看見你偷東西了”呢?

先讓他爭辯,然後拿出確鑿的證據擊敗他,從而讓他尷尬,讓他難堪,讓他無地自容。魯迅先生在他的作品《狗·貓·鼠》中有一句話:

放走,又捉住;捉住,又放走,直待自己玩厭了,這才吃下去。頗與人們的幸災樂禍,慢慢地折磨弱者的壞脾氣相同。

——《狗·貓·鼠》

3.剛才是眾酒客取笑孔乙己偷東西這一弱點,後文當中他們還取笑過孔乙己的哪個方面?齊讀這一段。

沒有進學——你怎的連半個秀才也撈不到呢?

孔乙己喝過半碗酒,漲紅的臉色漸漸復了原,旁人便又問道,“孔乙己,你當真認識字麼?”孔乙己看着問他的人,顯出不屑置辯的神氣。他們便接着説道,“你怎的連半個秀才也撈不到呢?”孔乙己立刻顯出頹唐不安模樣,臉上籠上了一層灰色,嘴裏説些話:這回可全是之乎者也之類,一些不懂了。在這時候,眾人也都鬨笑起來:店內外充滿了快活的空氣。

當別人問孔乙己你當真認識字的時候,孔乙己的內心是怎樣的?哪個詞語表現了這一點?

得意——不屑置辯

他們希望孔乙己得意嗎?為什麼?

希望——希望越大,失望越大;飛得越高,摔得越重,他們先把孔乙己高高地抬起來,然後再重重地摔下去。

酒客們的這兩次嘲笑,你覺得哪一次才是孔乙己致命的弱點?為什麼?

第二次,孔乙己立刻顯出頹唐不安模樣。

4.前面取笑他偷東西,,他還能睜大眼睛,額上的青筋條條綻出,跟人家爭辯,現在卻立刻顯出頹唐不安模樣,也就是説,孔乙己最大的悲哀就是,作為一個讀書人,在科舉的道路上失敗了,那麼,在本文當中,有沒有提到過一個成功的讀書人呢?請一位同學讀一下。(幻燈片展示)

從這段話中,我們看出丁舉人這個成功的讀書人具有怎樣的性格特點?

狠毒——他家的東西,偷得的麼? 再打折了腿。 先寫服辯,後來是打

你覺得他是故意打斷孔乙己的腿,還是無意的?

故意的——再、寫服辯

去掉“再”比較一下:打了大半夜,打折了腿。

説明丁舉人在打孔乙己之前已經做好了思想準備,要把他的腿打斷。

“我”關心孔乙己嗎?掌櫃的關心孔乙己嗎?

我不關心——“才”也覺得

不,他只關心他的十九個錢。

在掌櫃的眼裏,孔乙己還不如十九個錢重要啊!

5.非但如此,掌櫃的甚至在孔乙己斷腿之後,依然嘲笑他。請同學們自由朗讀這一部分。(幻燈片)

掌櫃的在孔乙己斷腿之後,見面後的第一句話是“孔乙己,你還欠十九個錢呢!”這句話你覺得合適嗎?為什麼?欠債還錢,天經地義呀!表明掌櫃的怎樣的性格特點?

不合適,冷酷無情(或冷漠亦可)

掌櫃的這一次嘲笑,跟前兩次的嘲笑一樣嗎?

預設一:不一樣。則問:為什麼?不是“同平常一樣”嗎?

因為此時的孔乙己已經被打斷了腿。

預設二:一樣。則問:證據呢?——同平常一樣

則繼續問:孔乙己跟以前一樣嗎?

不一樣,被打斷了腿,從此再也無法穿他的長衫了。丁舉人不但打斷了他的腿,還打斷了他賴以生存下去的精神支柱——讀書人的形象。

而掌櫃的這最後一聲嘲笑,就像壓在駱駝上的最後一根稻草,使孔乙己最終沒有了活路。這一聲笑,是多麼的沒有人性啊!

請同學們抬起頭來,看一下孔乙己的生活狀態,

孔乙己的一生中,被何家打,被丁舉人打,遭酒客們笑,遭小夥計笑,遭掌櫃的笑,甚至那些可愛的孩子們也在笑,孔乙己的一生,是多麼的可憐又可悲呀!

同學們,此時此刻,如果你就在鹹享酒店裏,你還笑得出來嗎?

笑不出來了。

可是掌櫃的還在笑,酒客們還在笑,那麼,掌櫃的,還有這些酒客們,他們都是一些壞人嗎?不是,從本質上説,他們都是一些善良的百姓,都是被像孔乙己一樣被奴役被欺壓的下層勞動人民,對於自己的同胞,他們非但不伸手幫一把,反而嘲笑他、諷刺他、挖苦他,他們是多麼的愚昧、荒.唐、無知、麻木啊!魯迅先生説:“暴君的臣民,只願暴政落在他人的頭上,他卻看着高興,拿殘酷做娛樂,拿他人的‘苦’做賞玩,做慰安。”這種看客的心理是多麼的可怕呀!

機動環節:同學們,如果孔乙己此刻就在我們的面前,你會對他説句什麼話呢?

時隔多年,我們的周圍還有沒有這種“看客”存在呢?請同學們看錄像。

總結:同學們,希望在我們的生活中,如果碰到有人跌倒、有人受傷、有人難過、有人悲傷的時候,不要做一個冷漠的“看客”,而是伸出自己温暖的手幫他們一把。

國中九年級語文下冊《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篇14

教學目標

1、 全班同學都能準確優美地朗誦《滿江紅》。體會岳飛的英雄氣概,感受詞中雨涵的愛國主義思想

2、 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3、 激發學生誦讀詩詞的興趣

教學重點

全班同學都能準確優美地朗誦《滿江紅》

教學難點

全班同學都能準確優美地朗誦《滿江紅》。體會岳飛的英雄氣概,感受詞中雨涵的愛國主義思想

教學過程:

師:今天由我和同學們完成這節校本課

師:播放《精忠報國》。

師:聽過這首歌后你有什麼感受?可以從內容上説一説,也可以從歌曲的情緒上説一説

師:關於岳飛,你都瞭解些什麼?

預設:岳飛是南宋著名抗金將領

關於岳飛,我知道一個小故事

師:同學們説的都很好,老師也來和同學們分享一下老師瞭解到的岳飛

岳飛是南宋著名抗金將領,在南宋時期抵抗金人的侵略,保家衞國,是後世景仰的民族英雄。 (課件出示)

師:今天我們就來共同學習岳飛這首《滿江紅》(板書課題)

師:請同學們認真聽老師讀,聽清楚每一個字音,並且想一想,這首《滿江紅》與我們之前學過的古詩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

預設:句子比較多。 每一句的字數不同,長短不一。分為兩段

師:這就是與詩並稱雙絕的,叫做詞。

詞:是一種新體詩歌,句子有長有短,便於歌唱。詞有詞牌,即曲調。詞分為上闋和下闋。 滿江紅是著名的詞牌名之一。傳唱最廣的是岳飛的《滿江紅·怒髮衝冠》。

師:你們想不想自己讀讀這首詞。

師:請同學們自己讀,不認識的字可以問問同桌,難讀的地方多讀幾遍。

指名讀,並且糾正字音。

師:還有誰想讀?

師:那請你把這首詞讀給你的同桌聽一聽,如果你的同桌讀的字音準確,流暢,就請你向你的同桌豎起大拇指。

師:老師剛才看到很多同學豎起大拇指,看來你們的字音都讀的很準確呀!

師:同學們都知道,無論是讀詩或者讀詞,都應該有停頓和重音的地方,請你自己讀一讀,邊讀邊把停頓的地方用 / 標出,重音的字下面加點。

師:老師也把自己的停頓和重音畫出來了。(課件出示)

師:誰願意再來讀讀這首詞,你可以按照自己停頓的方式,也可以按照老師的停頓方式。其他同學認真聽他的停頓在什麼地方,重音在什麼地方。

師:指名讀,找兩個學生 ,指導重音和停頓、師:重點指導: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高昂)

師:這句話的意思什麼,誰能説一説?

師:這首詞的意思就是期待着這一天吧,讓我們從頭收拾好舊日的山河,向祖國獻捷!

師:岳飛為什麼會發出這樣的感歎呢?

師:這首詞是岳飛率軍從襄陽出發北上,陸續收復了洛陽附近的一些州縣,前鋒已經逼近北宋故都汴京,大有一舉收復中原,直搗金國的老巢黃龍府之勢。但就在岳飛勝利在望的時候,宋高宗一心議和,命岳飛立即班師,岳飛不得已率軍回到鄂州。他痛感坐失良機,收復失地的志向難以實現,在百感交集中寫下了這首氣壯山河的《滿江紅》。

師:既然懷有這樣的情感,那我們的情緒、語速應該是什麼樣的呢?

語速:緩慢的

情緒:悲傷地 後來是信心滿懷,高昂的

指名讀,評價

師:那我們一起來聽聽著名播音員方明老師的範讀,注意他的語調、語速和情感。

師:同學們你們能像播音員這樣讀一讀嗎?

1、找一人讀 老師給你配上音樂

2、再找一人讀

3、再找四人讀 (你們一起來讀一讀這首詞)

4、老師也想跟大家讀一讀這首詞,我獨上半句,你們齊讀下半

5、男生讀上闋,女生讀下闋

6、 試着全班背一背

7、 我們試着每組一句來讀一讀, 讀的時候要起立,最後一句要全班齊讀,讀兩遍。

師:岳飛不僅是一位民族英雄,但他也有留下了後世傳唱的文章,除了這首《滿江紅》,同學們課下也可以讀一讀那首《小重山》

國中九年級語文下冊《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篇15

學習目標

1.能夠把握文章內容及論證思路。 2.學會論證方法。

3.認識藝術中的無言之美,提升的審美素養。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冰泉冷澀弦凝絕, 凝絕不通聲暫歇。 別有幽愁暗恨生, 此時無聲勝有聲。

二.作者簡介

朱光潛(1897—1986),現代美學家、文藝理論家,安徽桐城人。朱光潛是我國現代美學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個在中國廣泛介紹西方美學的人。

三.整體感知

1.作者是如何引出“無言”這一話題的?作者認為“無言”的意藴應該從哪方面着手研究? 作者首先從孔子與子貢的對話引出“無言”的話題;作者認為要探究“無言”的意藴應該從美術的觀點去研究。

2.閲讀表現言意關係的語段,用一句話概括言和意之間的關係。 明確:“言不盡意”。 四.細讀感悟

1.作者對文學的定義是怎樣的? 所謂文學,就是以言達意的一種美術。

2.作者在文中提到了一個盡善盡美的條件,作為以言達意的文學,能否滿足這個條件?不能達到這個條件,文學還能達到美嗎?

“文字語言固然不能全部傳達情緒意旨”,因此難以滿足“盡善盡美”的條件。但文學依然有“美”的境界,因為作者認為對於表達全部意旨,不僅是文學,“一切美術作品也都是這樣,儘量表現,非唯不能,而也不必”,就算言語不能表現所有意旨也能達到美。

3.作者從哪些方面證明“無言”也能產生美?主要運用了什麼論證方法? 作者一共從五種藝術入手,運用舉例論證的方法證明了“無言”也能產生美。 以“言盡一切”的相片與“言及部分”的圖畫相比,以圖畫之美證明了無言之美; 以文學作品的含蓄之美凸顯無言之美; 從音樂中的“無聲勝有聲”論證無言之美; 從戲劇中“靜”的表現來突出無言之美; 從雕刻藝術的低眉含蓄不流露來論述無言之美。

4. 你能簡要説説文本的論證思路嗎?説説作者是如何論述“無言”之美的。

①作者首先從孔子與學生的對話中引出無言的話題,並點明要從藝術的角度關注無言之美。 ②接着論證言意關係,並用以言達意的文學為例,説明文學乃至一切藝術都是儘量以言表意,而不能全然用言表意,也無需全然用言表意,即説明有無言之美。

③為了論述自己的觀點,作者分別從繪畫的選擇之美,文學的意藴之美,音樂的無聲之美,話劇的靜態之美,雕刻的含蓄不流露之美來論證。

五 文本探究

1.請你結合作者的任意一則論據,説説你對“無言之美”的感受。

詩歌本是極其簡短的幾句話,但是其包含的意境卻是極其寬廣的。如“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短短的十個字,但是讀來卻似看見大漠的一切寬闊宏偉之景,一切悲涼之意,給人以悲涼雄壯的美感。

然而,要描寫出這寬闊宏偉之景,悲涼之意,恐怕樹萬言都是難以説盡的,這不是意味着作者將它們寓於無言之中了嗎?這就是古典文學中深藴的“無言之美”。

2.體會下面一段話,説説你品味到“無言之美”的例子。

“拿美術來表現思想和情感……因為在欣賞者的頭腦裏所生的印象和美感,有含蓄比較儘量流露的還要更加深刻。”

如《孤獨之旅》,文章結尾僅以鴨子下蛋結尾,這就給讀者留下了足夠大的想象空間,鴨下蛋了杜小康可能就要回去了;杜小康也許要抒發自己長大的感慨了。作者不出一言,而像是以千言萬言促使着我們在腦中構造圖景,這就是一種“無言之美”。

(言之成理即可) 板書設計

繪畫是選擇之美 文學的無聲之美

音樂的無聲之美 無言之美

話劇的靜態之美 雕刻的含蓄不露之美

《無言之美》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閲讀文章,把握作者行文思路。 2.學習舉例論證的方法。

3.認識藝術中的無言之美,培養良好的審美素養。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A: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B:大荒漠中一縷炊煙升起,因為沒有風,所以它顯得特別直;遠方橫着一條大河,落日好像自河面上升起,看起來格外的圓。

比較A與B兩個句子,你覺得哪個句子更美,更能打動你?

學生明確:A句,雖然B句描寫得十分詳細,還包括了A句中的景物,但是,它卻沒法像A句一樣呈

現出悲涼雄渾的意境。

教師再問:明明B句描寫得更加詳細,為何反而還達不到A句的效果呢?難道是因為説得太多反而不夠好?也許,今天的課文內容,能解答這個疑問。

教學提示

教師亦可以選擇其他意境深遠的詩句作為教學導入,引導學生關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意在言外之句,引導學生關注文學作品中的“無言”現象,以便於深入把握課文。

二、教學新課

目標導學一:認識作者

朱光潛(1897—1986),現代美學家、文藝理論家。筆名孟實。安徽桐城人。朱光潛是我國現代美學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個在中國廣泛介紹西方美學的人。他以自己深湛的研究溝通了西方美學和中國傳統美學,溝通了舊的唯心主義美學和馬克思主義美學,溝通了“五四”以來中國現代美學和當代美學。他是中國美學史上一座橫跨古今、溝通中外的“橋樑”,是我國現當代最負盛名並贏得崇高國際聲譽的美學大師。

目標導學二:把握行文思路,理解課文內容

1.作者是如何引出“無言”這一話題的?作者認為“無言”的意藴,應該從哪方面着手研究?

明確:作者首先從孔子與子貢的對話引出“無言”的話題;作者認為要探究“無言”的意藴,應該從美術的觀點去研究。

2.請閲讀表現言意關係的語段,用一句話概括言和意之間的關係。

言所以達意,然而意決不是完全可以言達的。因為言是固定的,有跡象的;意是瞬息萬變,是縹緲無蹤的。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整的;言是有限的,意是無限的。以言達意,好像用斷續的虛線畫實物,只能得其近似。

明確:用一句話概括言與意的關係,即“言不盡意”。 3.作者對文學的定義是怎樣的?

明確:所謂文學,就是以言達意的一種美術。

4.作者在文中提到了一個盡善盡美的條件,作為以言達意的文學,能否滿足這個條件?不能達到這個條件,文學是否還能達到美呢?

明確:“文字語言固然不能完全傳達情緒意旨”,因此難以滿足“盡善盡美”的條件。但文學依然有“美”的境界,因為作者認為對於表達全部意旨,不僅是文學,“一切美術作品也都是這樣,儘量表現,非唯不能,而且不必”,意思是意志不能也無必要全部清楚地用言語表現出來,就算言語不能表現所有意志也能達到美。

5.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證明“無言”也能產生美的?作者在此主要運用了什麼論證方法?

明確:作者一共從四種藝術入手,運用了舉例論證,論證了“無言”也能產生美。(1)以“言盡一切”的相片與“言及部分”的圖畫相比,圖畫之美證明了無言之美;(2)以文學作品的含蓄之美凸顯無言之美;(3)從音樂中的“無聲勝有聲”論證無言之美;(4)從雕刻藝術的含蓄不流露來論述無言之美。

教學提示

本文讀來有一定深度,基礎較差的學生難以理清論證思路,教師宜將上述問題先行展示,讓學生在閲讀預習的過程中尋找答案,從而把握文本寫作思路。

6.你能簡要説説文本的論證思路嗎?説説作者是如何論述“無言”之美的。

明確:作者首先從孔子與學生的對話中引出無言的話題,並點明要從藝術的角度關注無言之美。接着論證言意關係,並以言達意的文學為例,説明文學乃至一切藝術都是儘量以言表意,而不能全然用言表意,也無須全然用言表意,即説明有無言之美。為了論述自己的觀點,作者分別從繪畫的選擇之美、文學的意藴之美、音樂的無聲之美、雕刻的含蓄不露之美來論證。

目標導學三:深入理解,體會“無言之美”

1.請你結合作者的任意一則論據,説説你對“無言之美”的感受。

明確:正如作者探討文學作品時的數個例子,詩歌本是極其簡短的幾句話,但是其包含的意境卻是極其寬廣的。如“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言語只有短短的十個字,但是讀來卻似看見大漠的寬闊宏偉之景,悲涼之意,予人以悲涼雄壯的美感。然而,作者要描寫出這寬闊宏偉之景,悲涼之意,恐怕書萬言都難以説盡,這不是意味着作者將它們寓於無言之中了嗎?這就是古典文學中深藴的無言之美。

2.拓展延伸:品味下面一段話,説説你品味到“無言之美”的例子。

拿美術來表現思想和情感,與其儘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與其吐肚子把一切都説出來,不如留一大部分讓欣賞者自己去領會。因為在欣賞者的頭腦裏所產生的印象和美感,有含蓄比較儘量流露的還要更加深刻。

明確:以課文《孤獨之旅》為例,文章以鴨子下蛋結尾,這就給讀者留下了足夠大的想象空間,鴨下蛋了杜小康可能就要回去了;杜小康也許要抒發自己長大的感慨了。作者不出一言,促使着我們在腦中構造圖景,這就是一種“無言之美”。

三、板書設計

無言的意藴要從藝術的觀點去研究

繪畫的選擇之美 文學的意藴之美 音樂的無聲之美 話劇的靜態之美

雕刻的含蓄不露之美無言之美

教後記

可取之處 本文教學在注重理清文章思路的同時,也注重對“無言之美”深刻內藴的探索,以詩歌為導入,又以詩歌為探究中心,深刻挖掘中國古典文學的無言之美。在引導學生探究文本觀點內藴的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這篇課文整體上不易理解,但是仍以學生自主探究為主,教師儘量引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不足之處 由於“無言之美”的概念不僅針對文學,還針對其他藝術,而學生對其他藝術的瞭解不深,因此,在把握論據的過程中會有一定的難度,宜增加相應的輔讀資料,加強學生對其他藝術“無言之美”的理解,從而更好地把握文章內容。

國中九年級語文下冊《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篇16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 瞭解詩歌解讀“詩無達詁”的特點,引導學生進行個性化解讀;

2、以小組合作學習方式培養學生質疑的學習習慣,鍛鍊交流、表達能力;

2、 理解並分析短詩的主旨;

(二)過程與方法

1、詩歌鑑賞教學按“初步感知--合作探究--互動交流--拓展昇華”的過程進行;

2、學生自主學習基礎上,小組合作學習,共同探究;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朗讀,分析意象特徵,在交流討論中理解詩歌主旨。引導學生體會詩歌中真、善、美的情感體驗,激發學生關注自我、關注生活、關心人民的意識和情感。

【教學重、難點】

用準確生動的語言分析詩歌主旨,寫鑑賞性小短文。

【教學設想】

佈置同學預習五首短詩,並讓同學挑選一首詩寫了一點鑑賞性評論。從同學課前預習作業情況看,多數同學對於這五首詩的主旨把握均較為準確,也存在多種解讀,最大問題在於許多同學在闡述詩歌主旨的解讀過程時,表述還欠嚴密,賞析時還不能做到有理有據。因而,在組長彙報本組討論情況時,須特別強調在陳述本組觀點之後需闡明這些觀點是如何得出的,可允許組員補充説明,共同完成任務。

【教學流程】

一、新課導入

我國古代詩論中有所謂“詩無達詁”論,(“達詁”的意思是確切的解釋或理解)認為不同和讀者對於同一作品往往有不同的理解。西方也有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個千個哈姆雷特”的説法,因此在文學閲讀過程中特別強調讀者參與。這些説法都説明了在文藝鑑賞中存在着理解和審美的差異性,即不同的鑑賞者對同一作品可以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二、解讀《斷章》

1、介紹作家作品:

卞之琳(1910-20__),祖籍江蘇溧水,生於江蘇海門。詩人、學者。1933年畢業於北京大學英文系,就學期間曾師從徐志摩,深受賞識,徐志摩不僅將卞之琳的詩歌在其編輯的《詩刊》上發表,還請沈從文先生寫題記。因為這段經歷,卞之琳被公認為新文化運動中重要的詩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詩人。此外,在這一時期,卞之琳與何其芳、李廣田還合出過一本名為《漢園集》的詩集,因此三人又被合稱為漢園三詩人。以後,卞之琳擔任了北京大學西語系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研究員、中國莎士比亞研究會副會長、中國作家協會理事等職務,是莎士比亞和英詩翻譯名家。主要作品有:《漢園集》《雕蟲紀曆》《十年詩草》《人與詩:憶舊説新山山水水》《小説片斷》《莎士比亞悲劇四種》《英國詩選》等。

卞之琳於20世紀30年代出現於詩壇,受過“新月派”的影響,但他更醉心於法國象徵派,並且善於從中國古典詩詞中汲取營養,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他的詩精巧玲瓏,聯想豐富,跳躍性強,尤其注意理智化、戲劇化和哲理化,善於從日常生活中發現詩的內容並進一步挖掘出常人意料不到的深刻內涵,詩意偏於晦澀深曲,冷僻奇兀,耐人尋味。詩人主張“未經過藝術過程者不能成為藝術品,我們相信內容與外形不可分離”。卞之琳創作態度嚴謹,孜孜不倦地探索“藝術過程”中的轉化與表現,即使對新詩的外部形式也刻意追求變化和創新,更不用説在詩的意象、內容方面。有些詩作被譯成多種文字,併成為海外學者專題研究的對象。在半個多世紀中,詩人堅持不懈地進行詩歌創作和理論研究,成功地實驗和引進了西方多種現代詩歌形式,對中國象徵主義、現代主義詩歌的發展開拓了新的景觀,有着很大的啟蒙意義和重要的貢獻,並取得了相當的藝術成就。

2、整體把握

卞之琳是30年代現代詩派的重要詩人,《斷章》寫於1935年,是卞之琳的代表作。這首詩雖只短短4行,卻試圖用簡明的意象闡釋深刻的道理。詩人通過對“風景”的剎那間感悟,涉及了“相對性”的哲理命題。“你站在橋上看風景”,而相對於樓上的人來説,橋上的“你”就是他們眼中的風景,他們“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而相對於夢見“你”的人來説,“你”則像窗外的明月一樣,“裝飾”了他們的“夢”。

這首詩從字面上看非常簡單,好像看一遍就懂了。但看完後又覺得不全懂,似乎簡單的字眼裏藏着很深的道理。學者、翻譯家李健吾認為,這首詩是在“裝飾”兩個字上做文章,暗示人生不過是互相裝飾,藴含着無奈的悲哀。卞之琳本人卻不以為然,他説:“這是抒情詩……是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寫一剎那的意境。我當時愛想世間人物、事物的息息相關,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人(你)可以看風景,也可能自覺、不自覺點綴了風景;人(你)可以見明月裝飾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覺不自覺地成了別人夢境的裝飾。”又説:“我的意思是着重在相對上。”這樣看來,詩人的主要意圖是表現人與人之間、物與物之間,不論自覺與不自覺都可能發生的這樣或那樣的相對關係。如此抽象的哲理,卻能通過這樣一首極其短小、通俗易懂、畫面鮮明的小詩表現出來,其高超的表現技巧令人佩服。

三、問題探究:

1、《斷章》一詩中,詩人是怎樣用形象的畫面來闡釋抽象的哲理的?

《斷章》的4行詩,是4個形象的畫面。前兩個畫面,“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表面似乎互不相關,“橋上”“樓上”這兩個地點,卻在看風景時發生了聯繫。後兩個畫面,“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窗子與夢互不相關,卻在“裝飾”這一點上又發生了聯繫。十分平常的生活畫面,幾個毫不相關的事物,經過詩人精心構思與組合,變得耐人尋味。它闡釋了詩人心中思考的“事物的息息相關”的抽象哲理。

2、有人説《斷章》是一首情詩,還有人説它是一首哲理詩,你説呢?

關於《斷章》這首詩的旨意,歷來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認為這是一首愛情詩,橋頭的“你”在白天是樓上人心目中的風景,在夜晚是樓上人夢中的“裝飾”。一個是白天夜晚都在關注着、想念着心中的人;另一個是被別人深愛着,自己卻沒有感覺。詩人自己説他的意思着重在“相對”上。他通過對自己剎那間感觸的描述,巧妙地融入了他多年來的哲學深思:在同一時空中,作為主體的人或物,有可能變成客體,客體又可能變成主體。原來,《斷章》的深刻哲理,就是通過兩幅生動、優美的畫面隱喻、暗示出來的,需要讀者加上自己的人生感悟才能理解。而自己的理解就是一種創造。

3、 這是我中學時代很喜歡的兩首詩,當我讀着《斷章》和《錯誤》時,這兩首詩就在眼前晃着,同學們能不能説一説其中的原由?

明確:閲讀時所產生的情感體驗很相似。(可就詩意與同學簡單進行交流)

教師點撥:讀詩若能抓住詩中意象進行聯想和想象,就能較準確地把握作者詩中所要表達的情感了。

4、品讀《斷章》,討論小結:從字面上看,《斷章》極其短小,好像看一遍就懂,又似乎覺得簡單的字眼裏藴藏着很深的道理。仔細品味,你認為作者的寫作意圖是什麼?

5、學生分組討論,力求有自己獨特的見解。

(1)請組長彙報本組解讀《斷章》的總體情況;

4、課件展示學術界對《斷章》的幾種解讀;

教師可提供幾組有關《斷章》詩意的資料:

A)學者、翻譯家李健吾先生認為,這首詩在“裝飾”兩字上做文章,詩面呈浮的是不在意,暗地裏卻埋着説不盡的悲哀--人生不過是互相裝飾。

B)評論家章亞昕認為,《斷章》寫了一位絕代佳人。詩人不去説“你”如何美,而是去敍述她如何成為如痴如醉的審美對象、“風景”的一部分,而是去描寫她如何成為日思夜想的戀愛對象、“夢”中的花朵。不寫她的外貌,而寫她引起的痴情,就能造成抒情的內在,意味的微妙。(詩人臧克家也有同感)

C)《斷章》這首小詩,詩人回憶它的創作過程説:“此四行無意中得之,原擬足成一首完整的詩,接着感到説完了,也無需多説,可獨立成篇,故名《斷章》。”“寫於一九三五年十月,觸景生情,儲藏在記憶中,當還遠遠早於這個日期”。“這是抒情詩,當然説是情詩也可以,但決不是自己對什麼人表達思慕之情,而是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寫一剎那的意境。我當時愛想世間人物、事物的息息相關,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人(“你”)可以看風景,也可能自覺、不自覺點綴了風景;人(“你”)可以見明月裝飾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覺不自覺成了別人夢境的裝飾。意味進一步體會,也就會超出一對男女相互關係的意義。”

小結:優秀詩作的深層意藴是不可窮盡的,就像一道包含有無窮解的方程一樣,具有多個層面,不同層面之間又互相交織與折射,從而使詩歌衍生出不同的含義來。不同的讀者讀同一首詩,由於生活環境、文化傳統、藝術觀念、鑑賞心境等的不同,會形成不同的審美期待,產生全然不同的發現。(教師要抓住“你”“風景”“明月”“夢”幾個意象作適當的補充。)

6、在理解的基礎上誦讀,當場背誦。

四、拓展延伸

補充余光中《連環》一詩,讓學生進一步感知詩無達詁、個性化解讀這種閲讀特點。

連環--仿卞之琳詩意

余光中

你站在橋頭看落日 /落日卻回顧 /回顧着遠樓 /有人在樓頭正念你

你站在橋頭看明月 /明月卻俯望/俯望着遠窗 /有人在窗口正夢你

國中九年級語文下冊《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篇17

【教學構思】

《送東陽馬生序》是宋濂寫於晚年的一篇勸學之作。作者現身説法,以自己青少年時求學的艱辛來告誡年輕人要認真刻苦地學習,文中的諄諄教誨至今有很強的教育意義。在教授時,可據新課標的要求(學生能結合課下注釋和工具書翻譯淺易的文言文,具有一定的概括能力。閲讀教學中注重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安排二課時學習本文。第一課時:採用誦讀法,以朗讀帶動學生感知文章內容;要求學生分小組交流,指導他們歸納文言文中的常見文言現象,如一詞多義、詞類活用、通假字、古今異義等現象,完成字詞積累活動。第二課時:採用探究討論方式讓學生大膽發言,表達內心的真情實感,在交流中體會作者古人專心求學,刻苦自勵的精神,懂得珍惜擁有,好好學習,不斷追求,不斷進步。

【教學目標】

1、知識儲備點:

⑴朗讀課文,並背誦課文。

⑵理解積累一些文言文實詞和虛詞。

2、能力培養點:

⑴能夠通讀課文,利用文下注釋自己翻譯全文。

⑵訓練學生的概括能力;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3、情感體驗點:

⑴學習古人專心求學,刻苦自勵的精神。

⑵教育學生應該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與學習環境,努力向上,不斷追求。

【教學重難點】

1、翻譯課文,背誦課文,理解本文作者執著的求學之志和殷殷勸勉之情。

2、把握寓理於事的寫作方法和對比的表現手法,學習形象説理的技巧。

3、引導學生運用現代觀念重新審視作品,理解文中作者的求學態度。

【教學方法】

誦讀法,討論點撥法。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手段】

多媒體教學。

【教學步驟】第一課時一、導入新課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難,從來紈絝少偉男。”孟子也説:“夫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這些都説明了苦難並非全是壞事。只要我們善於化苦難為動力,則苦難就會成為成功的墊腳石。今天我們來學習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 (屏幕顯示課文標題。)

二、 介紹作者和作品

1、介紹作者:

學生自讀課文註釋①及文後相關資料,教師補充:

宋濂,自幼家境貧寒,但勤奮好學,一生刻苦學習,“自少立志,未嘗一日去書卷,於學無所不通”。他以繼承儒家封建道德為己任,為學主張“宗經”、“師古”,取法唐宋,著作甚豐。他的著作以傳記、小品和記敍性散文為代表。文采或質樸簡潔,或雍容典雅,劉基曾讚許他:“當今文章第一”。

2、介紹本文的體裁特點。(屏幕顯示)

本文是一篇贈序,其中的“序”,並非“序言”,而是“贈言”的意思。作為文章的體裁,序有書序和贈序之分。書序相當於前言後記,一般是介紹作家的生平,或成書過程與宗旨,為閲讀和評價作品提供一定的參考資料,或給以必要的引導。而贈序與書序的性質不同,始於唐朝,文人之間以言相贈,表達離別時的某種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論,闡明某些觀點,相當於議論性散文的一種寫法。

三、朗讀課文,感知內容

1、教師範讀,學生聽讀課文,注意字音和停頓。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能否流暢地朗讀課文和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程度有極大的關係。因此,要求學生至少將課文讀上兩遍,而且必須是以讀得流暢無斷續現象為標準。要求學生在自由朗讀時,注意結合課文註釋理解一些容易弄懂的詞語和句子。)

3、學生圈出生字詞,同學間互讀並糾正錯誤。

屏幕展示:(請同學讀,邊讀,邊顯示讀音)

叩問叱咄俟其欣悦負篋曳屣媵人緼袍敝衣以衾擁覆皆被綺繡容臭燁然皸裂

(學生讀完後,教師糾正。)

4、翻譯重點語句。

四、合作探究

1、分組合作,或你讀我譯,或邊讀邊譯並找出常見文言文現象。一組找出一詞多義,一組找詞類活用,一組找通假字;一組找古今異義。(學生圍坐交流,教師巡迴指導)

2、學生分組發言交流。

3、教師小結:(屏幕顯示)

⑴一詞多義:

以:以衾擁覆(用,介詞)

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因為,連詞)

俯身傾耳以請(而,連詞)

以是人多以書假餘(因為,介詞/拿,把,介詞)

無從致書以觀(來,連詞)

和:久而乃和(緩解、暖和)

言和而色夷(謙和)

再:一而再,再而三(第二次)

日再食(兩次)

患:又患無碩師名人與遊(擔憂)

無凍餒之患(憂患)

之:每假借於藏書之家(的,助詞)

走送之(代詞,指借的書)

蓋餘之勤且艱若此(不譯)

弗之怠(否定句代詞作賓語前置。之:指抄書。 )

其:門人弟子填其室(代詞,代鄉之先達)

緼袍敝衣處其間(代詞,代太學生)

而:足膚皸裂而不知(錶轉折)

久而乃和(順承連詞)

⑵詞類活用:

腰白玉之環腰:名詞用為動詞,腰掛

⑶通假字:

四支僵勁不能動支:通“肢”,肢體

同舍生皆被綺繡被:通“披”,穿着

⑷古今異義:

媵人持湯沃灌湯:古: 熱水 今: 菜湯

走送之走:古: 跑 今: 行走

嘗趨百里趨:古:快步走 今: 趨勢

或遇其叱咄或:古:有時 今: 或者

卒獲有所聞卒:古: 最終 今: 士兵

以是人多以書假餘假:古:借 今:假期

4、齊讀全文。

五、學習小結

本文中作者現身説法,敍述自己青少年時代求學的艱難和勤奮學習的經歷,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表達了他對馬生的殷切期望。

六、佈置作業

1、研討與練習一

2、根據課文,試用自己的話描述一下作者求學時候的情景。(提示:想準確描述出來,必須理解文句的準確意思,在此基礎上,再用生動的語言描述出來。)

第二課時一、複習導入

根據課文,試用自己的話描述一下作者求學時候的情景。(目的:檢查學生對課文文句的理解掌握程度。)

二、 研讀探究

1、作者求學風餐露宿,困難重重。他遇到了哪些困難?又是怎樣解決的?(請找出相關句子加以印證。)

2、學生髮言。

3、教師小結:作者主要從無書、無師、求學中途艱難、學習生活艱苦四個方面描寫求學過程的艱辛。面對艱難,作者以堅韌的意志、勤學的精神一一克服了,終有所成。其精神可嘉。你在學習中遇到過哪些困難呢?面對這些困難,你是怎樣做的?(讓學生體會作者求學艱難,從而感受到自己求學的幸福。)

4、學生討論發言。

5、教師小結:大家明白“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在學習中我們必須勤奮好學,發揚“永不知足”的精神。作者除了“不知足”外,有時也很“知足”。請大家再讀一讀課文,看看作者在哪些方面是“知足”的?(找出相關的語句)

6、學生髮言。

7、教師小結:作者在吃穿住等方面很“知足”,只要吃飽、穿暖,有房子住就行。那麼,大家對作者的這種做法有何感想?假如你身處此種境況,你怎麼想?怎樣做?

8、學生討論發言。(討論中調動學生的內心情感,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由此感受到現在學習生活的幸福和優越,從而激發起了學習的熱情,也懂得了怎樣追求幸福。)

三、總結全文(屏幕展示板書)

四、拓展延伸(屏幕出示情境話題)

1、“我”是宋濂──當“我”少時刻苦求學時,“我”認真地説:……

當“我”老來功成名就時,“我”感慨地説:……

2、“我”是老師──當“我”悉心教育宋濂時,“我”嚴厲地説:……

當“我”聽聞宋濂的成就,“我”欣慰地説:……

3、“我”是同學──當“我”看到宋濂苦讀時,“我”譏諷地説:……

當“我”聽説宋濂做官後,“我”後悔地説:……

五、佈置作業

1、列舉古人在艱苦條件下勤奮學習、以苦為樂的事例。(韋編三絕懸樑刺股囊螢映雪鑿壁偷光畫荻教子)

2、作者家貧嗜學,樂以忘憂,在老師面前畢恭畢敬,不敢出言,當代中學生應該如何看待這種學習態度和從師尊師方式?(引導學生運用現代觀念重新審視作品的思想內容。)

【板書設計】

學習態度:嗜學

寓學習條件:艱難 勸

理同舍生: 燁然若神人學

事餘之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mo/jihua/jiaoxue/6vgkm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