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演講稿 >中學生演講稿 >

道德主題演講稿(通用10篇)

道德主題演講稿(通用10篇)

道德主題演講稿 篇1

尊的各位評委,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道德主題演講稿(通用10篇)

大家好!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養成文明禮貌習慣,爭做社會小標兵》。

你們也許會看到一些身強力壯的小夥子,旁若無人地坐在公交車的老弱病殘席上;也許會聽到兩個高談闊論的時髦姑娘,如何興高采烈地發出“他媽的”之聲;也許會遇到有人撞了你一下,不打招呼便揚長而去的情況。每當你看到這一切的時候,你一定會覺得這與我們物質文明的發展是多麼不相稱!但是,當前社會上仍然有些人對於這些不文明禮貌的行為不以為恥不以為怪,並且為之辯護説:區區小事,何足掛齒。難道這真的是區區小事嗎?我們要向有這種思想的人大喝一聲:“你們錯了!如果任其這樣發展下去,那麼文明何在?禮貌又何在呢?”

我們偉大祖國素以“禮儀之邦”著稱於世,我們中華民族歷來十分注重文明禮貌。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有多少名人志士以禮待人的故事至今還被人們廣泛傳誦,“融四歲,能讓梨”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曉,婦孺皆知。毛澤東是上個世紀影響的人物之一,他從小養成了對長輩有禮貌的美德,後來當了,仍然能以禮待人。一九五九年,毛主席回韶山,曾專門邀請親友的老人吃飯,毛主席給老人敬酒,老人們説:“主席敬酒,豈敢豈敢!”毛主席回答:“敬老尊賢,應當應當!”由此可見,文明禮貌是多麼重要。

可以毫不誇張地説,生活中最主要的是文明禮貌,它比的智慧、一切的學識都重要。我們共同生活在社會主義的大家庭中,文明禮貌地處事待人,是我們每個青少年成長過程中必修的一課。因此,我們一定要養成講文明禮貌的好習慣。

為了做一個講文明禮貌的社會小標兵,我們要養成哪些習慣呢?比如説,你在公共汽車上,不小心踩了別人的腳,請先説聲“對不起”;別人幫你做了事,要對別人道一聲“謝謝”;在校內外,見到老師要熱情打招呼問好;吃飯時,要把最舒適的座位本文來自本站網,在百度中可以直接搜索到本站網站讓給長者,等等,這些都是講文明禮貌的起碼要求,有了這些習慣,才算具備了文明人的基本素質。但這些習慣不是天生就有的,需要逐漸養成。

那麼怎樣才能養成講文明禮貌的習慣呢?首先要重視自身的道德修養。一個人的思想、行為,對別人、對社會是有益還是有害,要有一個衡量的準則,我們通常把這種衡量和指導人們思想、行為的準則,叫做道德。而禮貌與道德是互為表裏的。禮貌是道德的外衣,道德是禮貌的內涵,因此,我們要認清哪些是我們應該做的,哪些是我們不應該做的,以此來規範我們的行為。其次,採取一些有效措施,來培養習慣。比如,在生活中我們常常看到在放置着“不準踐踏草地”、“請您足下留情”告示牌的公園裏、綠化帶中,照樣有人踐踏青草。光靠佈置告示來提醒,對有些人看來是無效了,他們對這些告示倒不一定是故意違反,因此,在沒有養成好的習慣的時候,採取一些強制手段也是十分必要的。

同學們,我們是21世紀建設祖國的主力軍,共同擔負着創造物質文明的重要使命,更擔負着創造精神文明的神聖職責。讓我們從身邊做起,做一個文明人,心中牢記文明禮貌,爭做社會小標兵吧!

道德主題演講稿 篇2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同事:

大家好!

我是來自,今天非常榮幸能參加本次演講,我演講的題目是;因為有你,照亮我前行的路!

意大利詩人但丁曾説過:一個知識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彌補,而一個道德不全的人,卻難以用知識來彌補!崇尚道德自古以來便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悠悠華夏,百家爭鳴,道德為大,皇家百姓,道德為首——孔融4歲便懂得謙禮之道;楊時、遊酢zuo程門立雪的尊師之舉至今影響着莘莘學子;在淚水中仍然堅持的支教大學生徐本禹,用愛的火把照亮了貴州邊村的未來。可見,道德早已深入中華民族每一個人心中。

"積小善為大善,積小德為大德",做一個有道德的人其實很簡單,只要在做每一件事之前都用心想一想,多為他人考慮一點,道德就會常伴你我身邊。

不管是嚴寒還是酷暑,亦或是風霜雨露,你都能看到他們的的身影,在喧鬧的都市裏,總少不了他們在維護交通秩序,他們不高大,或許也不英俊,但他們卻是我們心中最可愛的人,他們就是交警!當我們因為漫天的大雪而窩在温室裏時,你可想過有這樣一羣人,他們正在忍受着嚴寒為城市的美麗而融化着自己的力量,他們就是城市的美化師——清潔工。他們或是他們,也許就是你我一直都不曾在意的,甚至是一直都在厭惡的人,但試問,我們的城市真的能離開他們嗎?

讓我們再想一想,像這樣的普普通通為社會付出的人,其實就在我們的身邊!他們就是我們要學習的道德模範!

我們應當從這些普通而偉大的人身上感受到一種力量,他們或許沒有驚天偉地的壯舉,有的只是在平凡崗位上默默奉獻;有的只是嚴於自律,誠實守信;有的只是感恩與人,敬老愛親,助人為樂??他們都是非常平凡的,彷彿就在你我身邊,沒有豪言壯語,沒有豐功偉績,有的只有一言一行,但卻讓我們感受到了社會的文明和美好。

所以,爭做道德形象代言人,努力成為道德模範並不是豪言壯語,誇誇其談,要的是以道德規範為準繩,從我們身邊的小事做起,道德就可以成為你我身邊無形的力量!

對於我們而言,學習道德,爭做道德模範,就要首先把自己的工作做好,這是踐行道德規範的具體體現。

我們要培養刻苦鑽研業務,爭創一流業績的精神,並且把這種精神運用於我們的工作,激勵我們不斷進步、超越自我、實現突破;我們要細緻認真,培養一絲不苟的精神,把我們的工作爭取做到完美;我們更要嚴於自律,誠實做人,持之以恆的,克服我們工作中遇到的任何困難。努力工作不僅僅是對自己、對公司的責任,更是一種道德信念。能夠做一件好事固然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所以,從現在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儘自己的努力為我們的道德建設增光添彩!

作為一名合格的材料採購人員,我在這裏鄭重的宣誓,我會嚴格的要求自己,嚴把建築材料質量關,堅決不讓不安全、不合格、不環保的建築材料從我的手下矇混過關,讓自己努力成為一個誠實守信、敬業奉獻的水利水電員工,同時也為推動全社會形成知榮辱、樹正氣、促和諧的道德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

"人而無道,生而何意",道德是我們永存的財富,它應當成為我們前行的指明燈。至誠無息,以身為則,從現在開始,從我們身邊的小事做起——增強環保意識、綠色消費、尊老愛幼、助人為樂、自覺遵守交通規則、維護市場秩序等等,這些都是我們力所能及的事,所以,行動起來!

"修身不言命,某道不擇時",道德衰亡,誠亡國之基,為了我們,為了我們身邊的人,更為了我們及我們子孫後代的未來,克己克行,嚴於自律,成為正真的有道之人!

記住,因為有你,有我們,有道德,就可以為他人照亮前行的路!這就是道德的力量!

道德主題演講稿 篇3

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大家好!當大地迎來冬季時,重抬道德的話題,感覺既熟悉又陌生。畢竟,道德在我們生活中與我們緊緊相隨,每時每刻都不曾分離,道德與人類同生,與社會同生。也許有人會問,什麼是道德?道德就是調整人與人之間及個人與社會之間關聯的行為規範。我認為,道德就是愛國愛民團結互助:道德也是勤奮節儉發奮上進;道德更是遵紀守法,潔身自好;道德還是禮貌禮貌自尊自強。在公共生活中,禮貌禮貌、説話和氣、待人熱情、自覺維護公共秩序等道德行為和倫理規範,會令人滿意並受到讚揚。但有少數大學生連起碼的社會公德都沒有。

一是表此刻倫理道德方面的某些缺陷。比如,在校內反映在:教室垃圾視而不見、牆上腳印無故出現、桌上塗寫、圖書撕頁、購飯插隊、水電浪費等缺乏禮貌的傾向;在社會生活中表現為:乘車無序、待人無禮、隨心所欲、自私自利等社會公德的缺失行為。也有的大學生明哲保身,應對他人不禮貌的行為往往不聞不問、熟視無睹、甚至見怪不怪。

二是表此刻法紀規範方面的意識不夠。譬如大學生劉海洋公園硫酸潑熊事件,曾一度引起社會轟動和高校反思。

三是在道德信仰上,一些大學生在市場經濟大潮的衝擊下迷失了自我,信奉資產階級個人主義、拜金主義的人生信條,為謀求金錢和私利不擇手段,損害他人利益、羣眾利益甚至國家利益和民族利益。

四是心理耐受力、意志力、抗挫折潛質較低,不能正視人生矛盾,無力排除人生困境。自殺和傷人事件並不罕見,缺乏健康、用心、向上的良好心態。

學術界對道德內涵的認識是紛繁多樣的。有的試圖從歷史發生學好處上對道德概念加以解釋,認為道德是主觀的、在每個人心裏內在地發生的,只能為他自己透過反省覺察的道德心理現象;客觀的、可為他人從外部觀察到的,個體或羣體的道德行為現象以及作為一種精神的客觀凝結物的,以誡律、警句、格言、或理論、學説等形式表現出來的道德知識現象。有的認為道德是必須社會必須階級向人們提出的處理個人與個人、個人與社會之間各種關聯的一種特殊的行為規範。有的學者則把道德人與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處的,引導受教育者自覺養成環保意識、思想覺悟和相應的道德禮貌行為習慣。

道德主題演講稿 篇4

親愛的老師們、親愛的同學們:

這天,我演講的題目是《做一個有道德的人》。

所謂道德,是指必須社會、必須階級向人們提出的處理個人與個人、個人與社會之間各種關聯的一種特殊的行為規範。這一概念説明,道德是以善惡為標準,調節人們之間和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關聯的行為規範,道德總是揚善抑惡的。

在選拔人才時,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既重德也重才。以德為先,“德”為前提、“德”為先決,失去“德”,就失去了提拔重用的基本資格。意大利詩人但丁曾説過這樣一句話:“一個知識不健全的人能夠用道德去彌補,而一個道德不健全的人卻難於用知識去彌補。”我們能夠看出“德”的重要,“道德”的重要。

做一個有道德的人,是黨和國家對廣大未成年人的殷切期望。做一個有道德的人,是未成年人健康成長、全面發展的根本利益所在。做一個有道德的人,也是億萬家庭對未成年人的心願。

在中共中央頻發了《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提出了“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20字公民基本道德規範以來,我們包頭市透過羣眾推薦、嚴格審核、媒體公示、羣眾投票、評委評選等程度評選出:文光學、張鳳、陳允光、沈富財、田林森、劉嗣東、張慶傑等30名道德模範。

透過樹立先進典型和其他有效手段,開展以“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為主要資料的道德實踐活動是我們包頭市的傳統,也是我們包頭市思想道德建設的特色。這也是我們包頭市被評為禮貌城市的一個亮點。

做一個道德高尚的人是需要勇氣的,有時還需要付出很大的代價。在剛剛結束的第28屆奧運會上,中國户外健兒們不僅僅在金牌數上取得了突破,而且表現了道德風尚,受到了世界人民的好評。給我印象很深的中國男子花劍團體的户外健兒們和俄羅斯體操户外員涅莫夫在户外場上所表現出來“一切服從裁判”的道德行為,告訴每了一位户外員和我們這樣觀眾這樣一個道理:只要表現出高尚的道德風尚,那麼雖然可能會失去項目上的金牌,但必須會得到觀眾心中的金牌。

人是需要完善自己的,社會也是需要完善的。有了職責和良知的人,是有道德的人了。但我們需要的不是一個人的道德,我們需要的是全社會的道德,需要構建穩固、持久、健康和用心的社會道德體系,使社會道德成為推動社會進步和發展的重要力量,成為每一個人幸福和快樂的內在力量,那麼,這就需要每個人能自覺地把自身的境界提高作為生活和工作的主要目標。在經濟水平和生活水平已經提高的同時,我們要發奮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和道德境界。不僅僅要成為認真履行職責和富有良知的人,更要使自己成為一個遠離庸俗和低級趣味的人。

親愛的同學們,黨和政府在關心着我們的成長,爸爸媽媽在期盼着我們成才,我們在為現代化建設而發奮學習文化知識的同時,我們還要明白自己在道德建設中所肩負的重要使命。讓我們從這天開始,從此刻開始,從自己開始,自覺地做道德建設的宣傳者、實踐者和捍衞者,逐漸具備良好的公民道德,長大後成為一個具有高尚的道德修養的響噹噹的中國人!

謝謝大家。

道德主題演講稿 篇5

我不知道別人是怎樣去看不起待一把普通雨傘的,至於我,則是從戴望舒先生的雨巷中,看到那位有着丁香花味的姑娘,撐着一把油紙傘,很鬱悶地走出時,雨傘,才有了人文上的意義。

雨傘自從有了這種人文上的意義,它就與情感有了關聯,乃至有了一種極深刻的內涵。所以,關於傘的另一個話題,也是極為人文的。愛我論壇女作家施寄青,曾用雨傘設譬,來議論現代人的外遇問題:“買一把傘,借一把傘,偷一把傘。”

這個比喻靈妙無比,也尖刻無比,透着一種不言而喻的睿智與狠勁。

買一把傘,説起來簡單,做起來不易。能隨便買一把傘,當然最是闊氣的事。但這也似乎只是“潘、驢、鄧、小、閒”如西門大官人之類的,才能享有的特權。

一般人對此只能“心嚮往之,實不能至”。不説別的,獨出心裁自收藏一把身價不菲的雨傘,單是財力這一關,就不好過。

至於借,在如今這個凡事都講契約的時代,無論你借多久,終究是要還的。在“借”的這種方式裏,“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的誓言,你只能把當作是心靈上的約定,千萬別把它會意成三生石上前世註定的緣份。

唐明皇當年,曾從自己兒子的手中,強借來一把他非常喜愛的雨傘,可結局又如何呢?他以為憑着九王之尊,他就可以永遠受用這把借來的雨傘,一借永不還。

魯迅先生對此倒是獨具隻眼,他看穿唐明皇與楊玉環兩人間的愛情早就衰竭了,不然何以會有“七月七日長生殿”,兩人密誓願世世為夫婦的情形呢?在愛情濃烈時候,哪裏會想到來世呢?可見,借來的東西,該還的時候,終究是要還的。

偷一把傘,是普通人常玩的把戲。在下雨的時候,順手偷一把傘,為自己撐出一片無雨的天空,滿足一下一時之需,何樂而不為呢?這種隨意拿來的“偷”,是很多都非常向往的事。

可他們大都忘記遼樣一個事實:使用偷來的東西,除了良知有愧以外,畢竟不算是正大光明的事,常會有做賊的感覺吧?

在這三種“拿來主義”的取傘形式之外,生活中似乎還有另一種情形:“蹭一把傘”。這種以蹭代玩的手法,恰恰如張愛玲所説的:“下大雨,有人打着傘,有人沒帶傘。沒拿傘的挨着有傘的,鑽到傘底下去躲雨,多少有掩蔽。”

喜歡玩外遇遊戲的不少人都有此嗜好。可他們在雅好此道的同時,卻不知張愛玲在下文對他們還有一種善意的告誡:“可是傘的邊緣滔滔流下水來,反而比外面的雨更來得兇。擠在傘沿下的人,頭上淋得稀濕。”

但,現代的紅塵中人,無疑是很聰明的。他們用各種各樣的方式,去取另外那把原木不屬於自己的傘。他們會為自己找到許多要取的理由:那麼多雨傘放在一起,當然難免有拿錯的時候,自己一疏忽取錯了,責不在已。這種給自己台階下的人,其實在與自己捉迷藏:光是不讓別人抓不到尾巴還不夠,他更不願露出自己的膽怯。

這種類似取“傘”的外遇形式,打個不恰當的比喻,它就是一個見縫就鑽的白相人,你一不留神就會着了他的道。在現實生活中,家庭是社會和諧的基本細胞。但是,任何家庭都應注意外遇這個問題。道理很簡單:因為人除了有其社會性之外,還有其生理性的一面,倘若自己婚姻的明鏡台不能得以細胞呵護,時久必會惹塵埃。人一旦喪失理性,可能就剩下動物的本能了。

其實,每個人沒有必要去擁有兩把雨傘。一個人的生活中同時有兩把傘,就會像《金瓶梅》中的潘金蓮所説的那樣:“一隻碗放兩把湯匙,不是燙着,不是抹着。”這種尷尬的處境,讓喜歡額外取傘的人活得很累。

有沒有更好的辦法呢?有的。

阿·喬·加德納,一位英國著名的智者,他在《論雨傘道德》一文中,對所有缺乏雨傘道德的人們,給出了一個極好的方案:“想要不取錯你的雨傘,你就一定要在你的雨傘上用心刻下你自己的名字。”

這句話,按我的理解就是:各人手執自己的一把傘,各自守護自己的一片雲。那片雲,就是你獨一無二的家,就是你今生矢志不移的天。

道德主題演講稿 篇6

前些天,我也遇到了一個道德問題。那次,周君叫我去市府廣場溜冰,我同意了。我走到了市府廣場,迎面走來了一個叔叔,他問我:“小朋友,你來溜冰嗎?”我點了點頭,他拉着我走到了一個攤子前,找了一雙溜冰鞋給我穿。我穿上溜冰鞋付了錢滑走了。

我找到了周君,兩個人一起玩了將近一個小時,這時周君的阿姨和叔叔要走了,周君要坐三輪車回去了。我跟周君説:“周君,你等我一下我去換鞋!”周君好象沒聽到自己走了。

我去找租鞋的人,他們都收攤了。哎!這可怎麼辦呢?我還不會穿着溜冰鞋過馬路,就算我穿回家租鞋的人就虧了。雖然我的鞋在那不過只有五十元的鞋還交了錢,他還是很虧,一雙溜冰鞋少説也要一百來塊。

經過了“千辛萬苦”,我終於回到了家,爸爸、媽媽全説沒關係鞋子沒了再去買一雙就行了,這下太好了,下次去租溜冰鞋這雙就不要還回去了。我堅決説要找個機會找到他還回去。

我完全可以拿回來不還回去歸自己所有,可心裏總是過不去。有個細小又有點顫抖的聲音一直在對我説:“陳樣樣,你不能這麼做,這麼做是不道德的,老師也教了誠實是金呀!如果每個人都像你一樣世界不都亂了嗎?想要,自己去買呀,快把鞋還給人家吧!”我終於對媽媽説:“媽媽我覺得這麼做不是很好,哪天抽空還回去吧!”

媽媽豎起大拇指對我説:“你這麼做才是好孩子!”原來剛才媽媽就是要考驗我才這麼故意那樣説的。

每個人都會碰上這樣的問題,這就要看你的意志是否堅定的站在正義的一邊,或許這個選擇決定着你的未來。

道德主題演講稿 篇7

各位老師,同學:

大家好。我是來自經管實驗班的陳丹陽。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道德源於實踐》。

我們時常感歎,人是世界如此有靈性的動物。我們用智慧創造財富,我們用情感温暖人心。我們在情感與智慧之間建立了這個社會,使理性和感性連接的紐帶就是道德。還記得我們剛到實驗班的時候,我們的班主任修院長就告訴我們:大學就是一隻腳站在校園之中,而另一隻腳踏在社會上,我們要學的不僅僅是專業文化知識,在更大的程度上,我們所要學會如何生存,學會如何做人。道德,就是你做人最起碼的準則。這也就是我們從國小開始一直開設思想品德課的原因,但這種道德教育課在教學的過程中存在着一種無奈,因為我們沒有一個固定的標準,也缺少絕對的考核方式。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在國小、中學時這種課往往被那些所謂的“正課”佔掉。從我們學生來説,大家也沒有去認真聽過,因為大學聯考不考。但不可否認的是,道德是無時無刻不在對我們進行着考核:比如説我站在這裏演講,有的同學在認真聽我説話,儘管他對我言論並不同意;而有的同學連看都沒有看過我一眼。從小我們就被教育:見到老師要問好。可到了現在我們仔細想想,你主動和老師打過幾次招呼。在大學校園裏,課桌文化,廁所文化,牆壁文化四處盛行,我們可以看到,我們的書桌上被鑽出一個大洞,廁所裏寫着英語四六級包過,牆壁上刻着周杰倫的歌詞,所有的這些都讓我們不禁捫心自問:我們把道德丟在了哪裏?

其實,做一個有道德的人很簡單,只要做每一件事都用心仔細想一想,多為他人考慮一點,道德就會伴隨在你的身邊。在社會中,我們給老人讓個座,我們幫抱着孩子的阿姨拾起掉在地上的菜,我們熱心地為尋路的人指路,我們順便把地上的垃圾扔到垃圾箱裏;在學校裏,節約用水,節約用電,杜絕把早餐帶進教室,撿到別人的一卡通要記得歸還,圖書看完記得放回原位;在家裏,過年回家了分擔些家務,和爸媽多聊些你這半年學到了什麼東西,讓他們知道你長大了。越是細小的事情,越能體現你的道德品質。

其實在準備這次演講的時候再網上看到了很多關於大學生道德缺失的文章,我想説的是,沒有一個人可以因為某些事而去否定一代人。作為媒體,他們應該去以一種積極的眼光去引導大眾,讓大家知道這個社會存在着真善美而不是一味的批判;作為大學生,我們也應該身體力行,用實際行動向這個社會證明,我們是有道德的一代。

在這裏我想舉一個人,他叫劉思宇,8年前,12歲的他在電視裏看到志願者們佩戴他從未見過的紅絲帶,喜歡與眾不同的他也想擁有一條,於是就開始四處尋找紅絲帶組織,8年後,他已經頭頂聯合國艾滋病規劃署青少年愛心大使的責任與光環,他是90後的道德模範,或許我們做不到像他一樣為了拯救艾滋病患者奔走在大江南北,但我們同樣有着一個道德之心,只要我們心存道德,善待萬物,做個無悔的人就好了。

90後的我們,有着自己的夢想,在你接下去的每一步,用目標激勵自己,用知識豐滿自己,用道德約束自己,你就會成就美好的明天。

謝謝大家!

道德主題演講稿 篇8

中華民族是一個有着長久歷史的文明古國,也是一個響譽世界的國家。進入社會主義後,在迅速發展的同時,雖然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自然的改變、環境的污染卻日益嚴重,不容樂觀。這更危害了人類的身體健康。這就是人類在創造自己所需的時候,所給生存環境帶來的負面影響。

如今,我們都已經是大學生了,在自身的問題上更應該重視文明的體現。要時刻注意個人的言行、舉止和思想表現。其語言的美是心靈善良的體現。它不等於一個人説話吐露出好聽的言辭,使人虛榮,驕傲的話語。心靈的善良重在助人為樂使失去生活信心的人變的對生活充滿激情;使思想敗壞的人變得思想超前。語言的美是純樸的、簡潔的,對人有利的,從而不需華麗、高尚的言辭來修飾。行為的舉止也是內心思想的表現。有些人不道德、損人利己的想法,他會用一些好的行動來矇蔽別人,從而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而掩人耳目。但“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總會露出自己行動的破綻,露出他做這件事內心真實的目的本質。這種不文明的行為,在政治上野心是非常大的。真正有利於別人的行為,別人會看在眼裏、記在心裏敬佩你的,可做些不文明的行為,即使你付出再大,做得再好,別人也只會看在眼裏,在心底責備你的。擺在每個人面前的都是現實,只有實事求是、順從自然,才是文明行為的體現。

如果學些不良的文化,不僅會損害自己,也會損害到別人,給自己、給別人帶來些不必要的傷害。社會的發展也是文明的,如果你沒有做到文明,那你有可能不適應社會的發展,而是逆着社會的發展而行。那你就有可能被社會給淘汰、無法生存。因而,我們要遵從社會道德,做文明的大學生。

讓我們告別不文明的語言,告別不文明的行為,告別不文明的文化,讓中國的文明能夠走進社會發展文明的前列,享受着春風般的温情。如今在大學校園裏,我們生活的地方,我們學習的地方,要達到好的學習效果,就必須有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塑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要做到這一點公共衞生是主要的。只有乾淨的空間才能讓人靜下心來去呼吸周圍清淨的空氣,才能使人靜下心來專心的思考、學習。如果教室、宿舍、圖書館都是亂糟的,地上到處是垃圾。可想而知,誰能夠靜下心來去學習、去思考呢?而校園的環境能直接反映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文化修養如何,也能夠影響同學們的學習生活。好的學習環境,會給我們帶來有利的學習空間,也會促進我們去自覺的創造一切學習的樂趣。

假設,我們校園裏的每一個人向地面上扔一張紙,那就會有一萬多張紙。撿起一張需要一秒鐘,那就要花費清潔工三個多小時來清潔地面上的所有紙張,更何況每人每天向地面上扔的又不止一張呢?這些不必要的事情,如果我們隨手把它扔到垃圾桶裏,那麼清潔工的心情會如何?所以,當自己快樂的同時,也不要忘了別人的快樂。同樣的道理,當你明知道人有弱點卻不加以防範而吃虧、煩惱的時候,除了埋怨那個人外,我們也應該檢討一下自己;不要做一些沒有必要的事情,我們應該和善對待所有事物。走在校園裏,看着校園的一切,遵守校園裏的規章制度,愛護校園裏的花草樹木,是我們每一個大學生的義務。

讓我們從現在開始,從身邊的每一件小事做起。為了校園的明天能更加美好,也為了我們的將來能如願依償,就讓我們管好自己的嘴,不隨地吐痰;管好自己的手,不亂丟垃圾;管好自己的腳,不踐踏草木。做一個有文明具道德含修養的大學生吧!

道德主題演講稿 篇9

從國小到中學,常聽説班裏丟東西。起初是丟鉛筆、橡皮、刀子、筆記本之類的,後來是丟錢。最近聽我妹妹説,她的一個上了中專的同學的班裏,什麼東西都丟,丟錢不説,BP機、快譯通、CD機等都丟。也就是説,如今,對一些學生來説,拿別人東西不還甚至將別人的東西竊為己有已是家常便飯。這情形真令人不安和憂慮:不偷不盜可是人應當恪守的基本道德準則埃如此品行不端的學生,走入社會後將會怎樣?

可回過頭來想一想,如今,一些成年人的品行又如何呢?恐怕更令人汗顏。眾所周知的假冒偽劣產品的層出不窮和無孔不入,説假話辦虛事多吃多佔貪污受賄現象的逐漸蔓延和日益嚴重,不正是一些有判斷力有自制力的成年人所為嗎?毋庸諱言,當今國人已面臨能否守住倫理底線(即每一個社會成員應自覺遵守的最低限度的道德規範)的問題,以致有良知的學者著書疾呼。北大倫理學教授何懷宏指出,“不殺人、不説謊、不欺詐、不姦淫、不偷盜,在市場經濟下亟待重申。你可以做不到捨己為人,但你不能損人利己;你可以不是聖賢,但你應該認同道義和人道。你攀升不到道德最高境界,但道德最低下限必須堅守,那是人類的最後屏障!”

為什麼我們這個德育在教育中始終佔重要地位的國度,在一些地方、一些人身上,如今卻連最基本的道德操守都已喪失?原因可能錯綜複雜,但我認為,很重要的一點,就在於我們多年來養成教育的缺乏。長期以來,無論家庭教育、學校教育還是社會教育,多注重於用説教或抓典型、樹模範、大張旗鼓地搞宣傳的方式進行品德教育,這當然是必要的,但卻忽視了對個人良好習慣的教育培養,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説的“教養”。而一個人道德品質的確立,絕非一朝一夕之功,而在於一點一滴的養成。古希臘的哲人就曾指出:“德是表現在行為上的習慣”,“德只能在習性或制約中尋求”。古羅馬的一位作家也曾説過:“在任何事情上,習慣總是極其有效的主人。”實際上,人日常的言行舉止,所作所為,在大多數情況下並非道德判斷之類的理性使然,更多的是習性使然,所謂“習慣成自然”。比如説,誰都知道,闖紅燈、過馬路不走人行橫道是違反交通法規的行為,但為什麼那麼多人都明知故犯?習慣了。一般來説,一個人的行為習慣,就是其品德、人格的體現;國民的行為習慣,就是一個國家道德水準的體現(故有“德行”之説)。很難想象一個偷竊成性的孩子將來會是個廉潔奉公的人;也很難想象假話充斥、假貨氾濫的地方能有誠信不欺的社會風尚。

所以,注重養成教育,才能使德育具有根基;培養公民良好的行為習慣,才能樹立起良好的道德風尚,才能為精神文明建設打下堅實的基矗。

道德主題演講稿 篇10

《清稗類鈔·敬信類》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叫蔡嶙的人向一位朋友借了一千兩黃金,沒打借條。不多年,朋友去世了,他就把朋友的兒子叫到家,把一千兩黃金還給他。但朋友的兒子很驚愕,堅決不受,笑道:“沒有這回事,父親沒有留給我借條,也沒有口頭告訴我有這事。”蔡嶙説:“借條就在我心裏,不在紙上,心中的誠信才是根本,你父親知道我是個講誠信的人,才沒有告訴你。他如此相信我,我又豈能失信呢?”最後還是把黃金還給了他。該故事發人深思之處在於蔡嶙所言,借條、契約、合同等外在的法律性約束固然很重要,但人心中的誠信更重要。如果一個人沒有誠信,沒有道德上的“慎獨”自律,就可能去鑽外在的、法律的空子,甚至為了一己私利而置法律義務於不顧。

人們對道德規範的敬重,人們心目中的誠信、道德人格和做人的尊嚴,就是人們的道德信仰。道德是一種實踐理性,它要解決的是“我應該怎麼做?”的問題。“我應該怎麼做?”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我應該怎麼做事?二是我應該怎麼做人?二者不可分割,後者比前者更根本,且要通過前者表現出來。道德信仰涉及這兩個方面,但其核心是第二個方面。道德信仰是對道德理想目標的確認和篤信,是對怎樣做人的設定,是對理想人格的設定。道德信仰以人格來證明或顯示人性的神聖和尊嚴,顯示人的價值。一種道德信仰的確立,代表着一個道德價值體系的形成,又是對人們的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人格、道德觀念、道德動機的整合,從而將人們的各種關於道德的零散的信念和價值觀念統一起來,形成一個高低有序的道德價值觀系統,成為規範一個人全部人生活動和行為選擇的基本框架。整合一旦完成,作為一個價值系統整體,道德信仰又對道德生活的各個方面發揮重要的作用。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誠”非常接近道德信仰。孟子説:“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不誠未有能動者也。”孟子所説的“誠”是真實無欺的意思。天是真實無欺的,人也應該追求真實無欺。達到至誠就能使人感動,達不到至誠就不能使人感動。荀子也重視“誠”,認為“誠”是所有德行的基礎。他説:“君子養心莫善於誠,致誠則無它事矣。”把“誠”當作最重要的道德觀念的是《中庸》。《中庸》説:“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可見,至誠是一種儘性知天並達到天人合一的崇高境界。這是中國特色的道德信仰,它不依靠宗教,不通過神學,而從人性與天性、人道與天道的合一,從相信人性善並通過儘性知天的途徑,達到天人合一的理想的人生境界。

令人遺憾的是,在現實生活中,一些人經不起利益的誘惑,做出了很多傷天害理之事。出現這類現象的原因儘管是多方面的,但缺乏道德信仰是其中最普遍的原因。當前,在認真貫徹《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中,在加強誠信教育中,我們應高度重視道德信仰的重要性!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yanjiang/zhongxue/yvgv0p.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