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演講稿 >國小生演講稿 >

國小生演講稿禮儀(通用5篇)

國小生演講稿禮儀(通用5篇)

學生演講稿禮儀 篇1

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國小生演講稿禮儀(通用5篇)

早上好!今天國旗下講話的內容是《讓文明禮貌之風永駐校園》。講文明、懂禮貌是我們從幼兒園開始就常常聽到的話,它從我們上學的第一天起就一直陪伴着我們走到現在,然而這簡簡單單的六個字又有幾個同學能真正做到呢?

同學們,你是否在接受了老師的幫助後,客氣地説一聲“謝謝您”,你是否在和老師碰面時,微笑的説一聲“老師好”,你是否在放學的路上見到老師時禮貌地説一聲“老師再見”,你是否在違反了學校紀律時抱歉地向老師説一聲“老師對不起”。作為鶴城鎮第一國小的一名國小生,我們的一言一行代表的不僅是鶴城一小,而是代表鶴城公民的文明形象。

我們每一個人時時刻刻都在與文明交談,每個人的舉手投足之間都傳遞着豐富的文明信息。做文明的學生,需要大家有明確的目標,在此,再次提議大家做到:

1、用我們的嘴巴,禮貌地問好,打招呼,管住我們的嘴巴,不吵鬧,不説髒話,不隨地吐痰;

2、用我們的手去幫助有困難的同學,管住我們的手,不亂扔垃圾;

3、用我們輕輕的腳步,營造出一個寧靜、有序、有着良好環境的校園,管住我們的腳,不橫衝直撞。

同學們,做文明之人,應是我們大家永遠的呼喚,一生的追求!讓我們在國旗下共同祝願,祝願我們美麗的鶴城處處開滿文明之花!祝願我們自己逐步成長為高尚的有用之材!

謝謝大家!

國小生演講稿禮儀 篇2

老師們、同學們:

早上好!今天國旗下講話的題目是《文明禮儀伴我行》。

梁啟超説過:“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強則國強。”在這裏我卻要大聲説:“少年文明,則國家昌盛。”在一個國家中個人是主體,對於個人來説什麼最重要呢?我想首先應該是具備文明素質,只有當每一個人都具備了文明素質,那麼這個國家的整體素質才能提高。

曾看到這樣一則報道,新加坡是一個通用英語的國家,這個國家的公共場所的各種標語大多是用英語書寫。但其中的一些文明禮貌的標語,如“不準隨地吐痰”、“禁止吸煙”、“不準進入草坪”等卻用中文書寫。為什麼呢?人家回答:“因為有這些不文明行為的大多數是中國大陸的遊客。”為此,到新加坡考察的一位中學校長語重心長地説:“不文明行為也是國恥!”。

以上的事例表明,文明其實是由點滴細節構成的,反思我們的所作所為,可見文明離我們還有一段距離。在我們身邊,在一部分同學身上,還存在着一些不文明的行為。例如,在我們的校園內、樓梯上總能見到與我們美麗的校園極不和諧的紙屑,甚至有的同學認為:反正有值日的同學打掃,扔了又何妨;再例如有的同學在教學樓走廊上追逐打鬧,走路推推搡搡習以為常;還有部分同學相互之間講髒話、粗話,故意損壞學校的公共財物。我們很多同學把文化知識的學習放在首位,而常常忽略了社會公德的培養,文明習慣的養成,而這恰恰從本質上展現出一個人的思想品質。

現在,我們正處於人生中最關鍵的成長時期,我們在這個時期的所作所為,將潛移默化的影響到我們自身的心理素質,而文明的行為就在幫助我們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同時也完善了自身的道德品質,如果我們不在此時抓好自身道德素質的培養,那我們即使擁有了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於人於己於社會又有何用呢?所以,我們首先應該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一個懂文明、有禮貌的謙謙君子,然後才是成才,文明是我們素質的前沿,擁有文明,那我們就擁有了世界上最為寶貴的精神財富。

希望每一位同學要養成良好的文明習慣,做文明國小生。那麼請我們每一個人管住我們的口,不説粗話、不隨地吐痰;管住我們的手,不亂扔垃圾、不打架鬥毆;管住我們的腳,不踐踏草坪。我相信,經過我們全體師生共同努力,一定會營造出一個文明美好的校園。文明禮儀是我們學習、生活的根基,是我們健康成長的臂膀。千學萬學學做真人,説的就是學習應先學做人,學做文明人,學做社會人,清潔環境,文明校園,從我做起,從每一件小事做起,讓文明禮儀之花在校園處處盛開。

國小生演講稿禮儀 篇3

各位老師,各位同學們:

早上好!非常高興我們又相聚在這美好的早晨。今天我講話的題目是“文明禮儀,營造美麗校園”。

孔子説:“不學禮無以立。”禮儀能體現一個人乃至一個國家的素質,禮儀是律己、敬人的一種行為。中華民族具有5000年文明歷史,素有“禮儀之邦”的美譽。講文明、用禮儀,是弘揚民族文化、展示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徑。作為新世紀的國小生,更應把這屬於炎黃子孫的傳統美德發揚光大。

禮儀所包含的內容很多很多:如着裝整潔、説話文明、舉止大方;愛護公物、保護環境;尊重師長、學會關愛;講究衞生,不扔紙屑等等。那麼我們應該怎樣開始我們的禮儀之行呢?就讓我們從爭做一個講文明、懂禮儀、愛護環境的好學生開始。其實要做到這些很簡單:當我們每天走進學校,見到老師,來到我們學校的客人,我們就要主動行禮問好。孟子道:“愛人之,人恆愛之;敬人之,人恆敬之。”明禮就如一面鏡子,你尊重他人,講禮儀,他人自然會投向你尊重的目光。相信同學們的一次真誠的行禮問好,會讓你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同學們,學校是我們共同的家,置身於美麗的校園中,同學們都會感到非常舒心愜意。但美麗的校園需要我們大家共同來保護。例如看到地上的廢紙,我們可以主動的把它撿起來,放到垃圾筒裏。這麼簡單的事情,相信同學們都能做到。只要大家一起努力,我們的校園才會變得更美。所以讓我們趕快行動起來吧!自覺改正亂丟雜物的不良習慣,做到“垃圾不落地,校園更美麗”,用我們的實際行動淨化校園、美化環境。

播下一個動作,收穫一個習慣;播下一個習慣,便收穫一個品格。同學們,讓我們在國旗下暗暗下定決心,從第一次真誠的行禮問好開始,從第一次主動彎腰撿垃圾開始,去收穫,讓我們成為知書懂禮、講究衞生,文明的國小生。

國小生演講稿禮儀 篇4

中西文化歷來是世界文化的兩大派系,而飲食在兩個文化中部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中西文化之間的差異從而造就了中西飲食文化的差異,在兩種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中西方飲食習俗,不論在其觀念、性質,還是在其方式、對象等諸多方面,所存在的差異是非常鮮明的。

筆者根據自己幾十年從事西式餐飲的經驗,提出以下幾點看法,以供參考。

1、中西飲食觀念的差異歷史上,中國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國家之一,有5000年的悠久而厚重的歷史,創造了無數的燦爛文明,在這種文化藴藏中,使中國的飲食更加博大精深。

隨着時間的流逝以及遼闊國土的地域差異,四大菜系逐漸形成,四大菜系自成體系,各有特點,但共同點是用料複雜考究,製作方法複雜,口味、菜式多種多樣,令人驚歎。

西方以歐美為代表,其文化同樣源遠流長。

到中世紀,歐洲文化已十分完善,在此期間,舊西方的飲食文化已經形成。

其主要特點為:主食以麪粉為主,原料也較為豐富,製作方法較中國簡單,但同時也十分注重口味。

由於中西哲學思想的不同,西方人於飲食重科學。

重科學即講求營養。

故西方飲食以營養為最高準則,進食猶如為一生物的機器添加燃料,特別講求食物的營養成分,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及各類無機元素的含量是否搭配合宜,熱量的供給是否恰到好處以及這些營養成分是否能為進食者充分吸收,有無其他副作用。

這些問題都是烹調中的大學問,而菜餚的色、香、味如何,則是次一等的要求。

即或在西方首屈一指的飲食大國——法國,其飲食文化雖然在很多方面與我們近似,但一接觸到營養問題,雙方便拉開了距離。

中國五味調和的烹調術旨在追求美味,其加工過程中的熱油炸和長時間的文火攻,都會使菜餚的營養成分被破壞。

法國烹調雖亦追求美味,但同時總不忘“營養”這一大前提,一味含營養而求美味是他們所不取的。

尤其是20世紀60年代出現的現代烹調思想,特別強調養生、減肥,從而追求清淡少油,強調採用新鮮原料,強調烹調過程中保持原有的營養成分和原有的味道,所以蔬菜基本上都是生吃。

所以説西方飲食之重營養是帶有普遍性的。

2、中西飲食對象的差異 西方人認為菜餚是充飢的,所以專吃大塊肉、整塊雞等“硬菜”;而中國的菜餚是“吃味”的。

所以中國烹調在用料上也顯出極大的隨意性:許多西方人視為棄物的東西,在中國都是極好的原料,外國廚師無法處理的東西,一到中國廚師手裏,就可以化腐朽為神奇。

足見中國飲食在用料方面的隨意性之廣博。

據西方植物學者的調查,中國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種,比西方多6倍。

實際上,在中國人的菜餚裏,素菜是平常食品,葷菜只有在節假日或生活水平較高時,才進入平常的飲食結構,所以自古便有“菜食”之説,菜食在平常的飲食結構中占主導地位。

中國人的以植物為主菜,與佛教徒的鼓吹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

佛教便視動物為“生靈”,而植物則“無靈”,所以,主張素食主義。

西方人在介紹自己國家的飲食特點時,覺得比中國更重視營養的合理搭配,有較為發達的食品工業,如罐頭、快餐等,雖口味千篇一律,但節省時間,且營養良好。

故他們國家的人身體普遍比中國人健壯:高個、長腿、寬大的肩、發達的肌肉;而中國人則顯得身材瘦小、肩窄腿短、色黃質弱。

有人根據中西方飲食對象的明顯差異這一特點,把中國人稱為植物性格,西方人稱為動物性格。

3、中西欽食方式、餐具及禮儀的不同 中西方的飲食方式有很大不同,這種差異對民族性格也有影響。

在中國,任何一個宴席,不管是什麼目的,都只會有一種形式,就是大家團團圍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圓桌,這就從形式上造成了一種團結、禮貌、共趣的氣氛。

美味佳餚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賞、品嚐的對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

人與人相互敬酒、相互讓菜、勸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相互尊重、爭讓的美德。

雖然從衞生的角度看,這種飲食方式有明顯的不足之處,但它符合我們民族“大團圓”的普遍心態,反映了中國古典哲學中“和”這個範疇對後代思想的影響,便於集體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難以改革。

在餐具方面,差異就更甚明顯。

眾所周知,中國人包括亞洲一些黃種人的國家,使用的是筷子、湯匙,吃飯也用碗盛;而西方人呢,則是盤子盛食物,用刀叉即切即吃,喝湯則有專門的湯匙。

筷子與刀叉作為東西方最具代表性的兩種餐具,筷子和刀叉影響了東西方不同的生活方式,代表着不同的兩種智慧。

著名的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李政道博士,在接受一位日本記者採訪時,也有一段很精闢的論述:“中華民族是個優秀民族,中國人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使用了筷子。

如此簡單的兩根東西,卻是高妙絕倫地運用了物理學上的槓桿原理。

筷子是人類手指的延伸,手指能做的事它幾乎都能做,而且不怕高温與寒冷。

真是高明極了!” 在禮儀方面,中西兩者更顯不同。

在中國古代,在用餐過程中,就有一套繁文縟節。

國小生演講稿禮儀 篇5

俄羅斯人是比較注重禮貌的。“您好”、“你好”、“早安”、“日安”、“晚安”、“萬事如意”、“謝謝”、“請原諒”、“再見”、“請”等等禮貌語言,人們不但在外面經常掛在嘴上,就是在家裏親人間也離不開口。

相識的人相遇總是互相問好。就是不相識的人,如果在人不多的地方迎面相遇,也習慣於打個招呼。

農村人少,農民在路上見到陌生人時總是熱情地問好。問好的時候,手插在口袋裏的總是把手抽出來,嘴上叼煙的也暫時把煙取下。

男子總是先向婦女問好,這時戴帽子的還把帽子提一提,戴有色眼鏡的也把眼鏡摘下一會兒。

晚上,在一起的人各自就寢前,都要向旁人説一聲“晚安”。平時,有人打噴嚏,旁邊的熟人就會對他(她)説:“祝您(你)健康!”見面握手時,既不能過於用力,也不能過於無力。握的時間不要太長,不能搖對方的手。

如是男女握手,男人不能先伸手,男人如戴手套應在握手前脱下,婦女卻不用脱。年輕人與年長者握手,也須等年長者先伸手。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yanjiang/xiaoxue/wgnzj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