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演講稿 >勵志演講稿 >

關於鄉愁的演講稿2023(通用6篇)

關於鄉愁的演講稿2023(通用6篇)

關於鄉愁的演講稿2023 篇1

小時候,“余光中”這個名字並不被我熟悉,《鄉愁》這篇思鄉佳作也未見過。然而,當真正離開了自己生根的家鄉,不遠萬里來到異地時,才知思鄉之痛,才知戀鄉之情,才知隔着千山萬水遙望家鄉的難……

關於鄉愁的演講稿2023(通用6篇)

20__年的夏天,還穿着稚嫩童裝的我踏上了火車,駛向了陌生的城市———蘭州。

到了蘭州,到了這個完全陌生的城市,學習、生活又開始了緊張的循環。可是在學習、生活,生活、學習中卻總感覺少了什麼,無法尋覓。就在那一天,中秋節,當萬千遊子翹首望鄉之時,我才知道,那是鄉愁,無盡的鄉愁。

那一夜,無法入眠的我向窗外睜大了雙眼,彷彿想像余光中一樣,“望透黑夜看中國的黎明”,而不同的是,我希望的是看家鄉的一輪明月。

心,在燦爛星空中彷彿脱韁的野馬,向遙遠的家鄉奔去,向燦爛的海灘,向澎湃的大海奔去。

看着這一輪明月,同時想起的還有我那年老的外婆。外婆是一個純樸的農村婦女,有着沿海惠安女的一種自然、奔放。她已七十四歲高齡,疼愛的就是我———這個她僅有的外孫,小時候,伏在外婆的背上,聽着優美的一曲《外婆橋》小謠,滿心歡喜地想象着蝦仁餅的味道,向那發出誘人香味的小店走去。最美的享受在這一刻得到了最美的詮釋。

不知為何,此時突然想要爬上母親的背。想從她那兒感受到外婆的愛與温馨,想在她的背上盡情地睡,盡情地想,想家,想家鄉的山與海,家鄉的花與草,家鄉純樸的人,家鄉的每場雨,家鄉的每一次成功與遺憾;還想家鄉的每一幢樓,每一座橋,每一條路;更想家鄉的小吃,家鄉的海鮮,家鄉的名菜;甚至還想翻開地圖,饕餮那小小的板塊上每一座城市,每一個小縣,每一個小鎮。

我希望自己有一雙千里眼,那雙遠望家鄉美景的眼睛,從廈門到武夷山,從鐵觀音的產地安溪,到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泉州,再從閩江駛船,直到中國台灣,去盡情遊覽東南的美景與人文。

家鄉,家鄉,這個令我熱血沸騰的字眼,看到是那麼的温馨、如此的貼心,我希望,能夠用這飽蘸熱情的文章,轉換成一雙翅膀,飛向我魂牽夢縈的家鄉,飛向我出生的地方。飛向雙鬢斑白的外婆身邊,一起看那最美、最皎潔的一輪明月。

關於鄉愁的演講稿2023 篇2

夜幕降臨了,它慢慢地被煙霧所籠罩.空氣中迴盪只有鄉村才會擁有的柴草味,左右兩旁山腳下好似螢火蟲般大小的亮光忽明忽暗。一條筆直的省道穿過它的心臟帶着希望奔向遠方,這是先進的精神,也是事物和該地特產輸出的必經之路。天空中的繁星越來越少,距離黎明也越來越近,山腳下的雞鳴吵醒了沉睡一夜的村寨,雞鳴聲沿着彎曲的小路飄進了她的心中,喚醒了沉睡一夜的小鎮。這個小鎮就是我的故鄉,她雖然平凡,但是卻有着一種時刻吸引着我的力量。

早晨的她是一位披着綠紗的少女,婀娜多姿,在雲霧繚繞的日子裏更加迷人。天還沒有明亮,鄉間路上已是另一番景象,辛勤的婦女挑着滿筐的蔬菜趕往市場。青山有着人們的相伴,顯得更加的寬容、大方、生機勃勃。小鎮上的居民也被這種氣氛渲染着,山更綠了,村邊的那條小溪流淌得更歡快了。

平凡的她仍然保留着平凡的經歷,那就是一些風俗習慣,例如五天一次的趕集。趕集是人們生活中約定俗成的,至於他的歷史我們無從探究。每逢趕集鎮上就會聚集周圍,甚至來自更遠地方的農民,商人。因為這一天會有很多的日用品銷售,以滿足人們不同生活的需要。

春天,小鎮周圍的田野被開墾成若干寬度相等,長度不同的長方行,在這片肥沃的土地上,播種着農民豐收的喜悦。還是番茄耕種的季節,等到幼苗長出後,農民就正式開始繁忙的工作。移植,澆灌,施肥,這些細微的程序,是不容忽視的,沒當夜幕降臨的時候,天見農民忙碌的背影有增無減,因為這是番茄移植的最佳時機,温度適宜。

夏天,番茄會長得更加旺盛,葱綠的葉子爬滿了番茄架,番茄的枝葉被捆綁,固定在架上,枝頭上的小花謝了,換來小小的果子,果子的成長時期約為一個月,轉眼間碩大的果實爬滿了枝幹。番茄成熟的季節也是鎮上最為繁忙的季節,田間農民們笑容滿面的打理着掛滿果實的“搖錢樹”,小鎮上吸引了很多前來採購的大客户以及前來觀光的旅遊者。

八月的故鄉最為美麗,由於小鎮在番茄種植上的推廣以及在科技上的提高,小鎮得到了“番茄基地”的美稱,道路上隨處可見滿車紅通通的誘人的番茄在銷售,整個小鎮被豐收的喜悦所籠罩。雖然我離開了故鄉,帶着一絲絲的離愁,但是在夢中,我將若干次的回到那個生我養我的地方。在遠方的我,眼中湧起激動和離別的淚光,祝願我的故鄉,那個遠方的小鎮越來越美。

離離鄉愁,絲絲情意,今夜讓我在遠方為你捎去我誠摯的笑容吧!

關於鄉愁的演講稿2023 篇3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余光中在《鄉愁》中如是説到,年幼的我是萬萬不懂得這首詩的意思的,可是現在的我開始漸漸地懂了。

我是家的叛逃者,我拋卻了一切,孤身一人來到這座被人稱作“魔都”的城市,這座城市的繁華迷亂了我,而我就成了這座城市的迷途者,我忘卻了一切,拼了命地想要融入到這座城市裏。記不清有多少年沒有回家了,要説心中沒有惆悵是不可能的,只是這種情緒都被我努力的壓制住了,我不只一次的告訴自己“現在不玩命,將來命玩你。”我忘了曾經的自己是多麼的樸實無華,現在的自己又是多麼……反正,家——一直都深埋在我心底。

偶然間,又讀到了余光中的《鄉愁》,家,那個被我深埋的地方,被我給放了出來。那時,有關異鄉漂泊的孤獨無力感,瞬間變得清晰無比。我想鄉愁就正如余光中所説的那樣是一枚小小的郵票,連接着鄉音和我的思念。對我而言,鄉愁就是一列火車,轟鳴的聲響捎來了家的餘温,和來自家鄉親人的思念。遠方的家是遊子身上的硃砂痣,深深地刻在胸口。鄉愁是一根長長的電話線,一邊連着這頭,一邊連着那頭。熟悉温潤的嗓音就像是一杯濃烈的清酒,就那樣醉了我的夢。

遠方的家,你是否聽到了天邊遊子的呼喚,就連在夢裏的囈語都是對你訴不盡的衷情。遠方啊,遠方,你是我説不盡的情話,是我此生永遠也忘不了的紅玫瑰,就那樣深深地存在我的腦海。

關於鄉愁的演講稿2023 篇4

我升入國中就住校了。繁忙的學習生活,往往使我不能回家。

我思念着家門前的桑樹,思念着街上誘惑我的各種美食……每當那時,我心中就生出了一種叫做鄉愁的情愫。所以,讀書中的鄉愁,就會引發我的深深共鳴……故鄉永遠是心靈的牽絆。魯迅先生寫過一篇小説《故鄉》,“我”回到二十年未歸的故鄉,蕭條淒涼,物是人非。碧綠西瓜地裏捏着叉刺猹的小英雄面目全非,他叫“我”“老爺”,他面容枯槁,形如木偶,有無法言説的苦……故鄉遠離了魯迅先生的視線,對故鄉刻骨銘心的思念和熱愛化做他荷戟獨行的動力。他拿起了匕首投槍般的筆,用看慣手術刀的目光,雕刻着故鄉的變化。

故鄉永遠是魂牽夢縈的地方。余光中的《鄉愁》,每每讀來,總是骨鯁在喉。“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盈盈一水間”,與對岸的大陸“脈脈不得語”。老先生“在這頭”,望着“在那頭”的大陸,揮之不去的思鄉情深埋於心。不知道多少次,他迎着餘暉獨酌獨飲,鄉愁揮之不去,“酒入愁腸,化做相思淚”。他的詩藴涵着對祖國情意繾倦的赤子之情。

故鄉永遠是靈魂的歸宿。一枚小小的棗核,承載着無盡的故鄉夢。蕭乾筆下久居異鄉的老華僑將故鄉的棗核視如珍寶,她的花園是具體而微的北海公園。每到月明風清之夜,她和老伴牽着手,徜徉其中,似乎看到了故鄉之景,嗅到了故鄉泥土的芬芳。迎着微風,望着初生的新月,思緒在迴旋着、迴旋着……

我讀懂了“月是故鄉明”的感慨,我讀懂了“低頭思故鄉”的黯然。那些用血淚寫成的鄉愁深深地感染着我。想想,我還是慶幸的,現在的我有許多機會回故鄉。也許有一天,我會走的更遠,但鄉愁——那種承載着我們對國家、民族、故鄉的眷愛之情一定會縈繞我心。

故鄉,永遠是歷經風雨洗禮和歲月雕琢後每個遊子心的歸宿。我從書中品味着鄉愁,我感受到遊子們對故土的深情,那是一種滲透在骨髓中的愛。

關於鄉愁的演講稿2023 篇5

鄉愁,這一綿延千古的情感早已在多少遊子的反覆吟詠下與那些傳世名篇一同融入了中國文化,成了歷代中國人常有的一種情懷。但這種思鄉傷神的情懷絕不是説中國人天性軟弱,因為這種在空間和時間面前的易傷背後是撐起了中國五千年曆史一角的家國情懷。

空間上的距離和時間的推移僅是勾起鄉愁的外界推力,其根源是人對於家鄉的眷戀。若再深究則落在一個“家”字,家鄉之所以能成為遊子魂牽的家鄉,絕不是簡單的因為家鄉是你的出生地,主要的是因為家鄉承載了太多太多關於家的美好回憶。中國人心中似乎是天生存有着一角會在真情面前無比柔軟,即便是再罪惡滔天之徒也能在親情面前滾鞍落馬,立地成佛。正是這種柔軟讓中國人對家格外的依戀,對親情有着難以割捨的牽掛,而這也就成了遊子在外飄零時的羈絆,也因此有了安居樂業的幸福和背井離鄉的悲愴。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前的密密縫織教遊子如何不想家?離家愈遠,離得愈久,這份愁思便鬱積得越深,平常或因年少志遠不得覺察,“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般的意氣風發,離家闖蕩,但身形稍一放鬆,不經意間,一棵樹,一輪月,或只是一張陌生人的臉,撞入了你的眼簾,撞得你神晃情迷,至此,所見忽成了記憶中曾那般熟悉的人事,眼角濕潤,喉嚨哽咽,“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即使是瀟灑如李白,怕也再難掩自己的心在親情面前是那般柔軟。

至於那些失意的遷客騷人,鄉愁於他們則更為沉重悲痛。為着理想和事業,孤身外出漂泊,但與親人故友一別多年後卻未成大事,這種現實的無情,時間帶來的思念及其背後的青春流逝,説是鄉愁淡淡二字,其沉積的是怎樣一種愧對親友,辜負光陰,憤恨現實的斷腸之痛。人落入此境,一枯藤落葉便可今人仰面哀歎。

儘管如此,我想,這種物喜己悲的鄉愁於遊子不僅是羈絆,是包袱,還是一種證明,證明他志向遠大,信念堅定,即便要痛別親友,忍受孤獨,也願去追求夢想,成就事業;證明他勇敢堅韌,敢於一人面對旅途中將至的種.種困難,即便受盡挫折,也不忘初心繼續前進;證明他心懷柔軟,即便時間流逝,前路漫漫,也不忘回望起始之地。同樣的,鄉愁還是一種力量,鞭策你繼續前行。即使空心聞笛,爛柯還鄉,處境再如何潦倒,為了不以“無顏見江東父老”為終,你也會起身繼續前行,即使衣着狼狽,神形憔悴。其實遊子也好,異客也罷,都只是最初的那個孩子,那個渴望父母的温暖懷抱的孩子,執拗地想在父母面前保持一點驕傲。

中華民族是與生具有家國情懷的,愛家,愛國仿成天性。無論哪個時代,中國都不乏愛國之士,尤是逢亂世時,文人筆下的鄉愁都是與國恨分不開的。人於家,家於國,家國命運相連,國有難,家則難安。“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此時鄉愁,國恨糅雜於詩文,也鬱結於心。“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個人的眷戀與愁思便上升為對全天下的擔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境界愈高,乃從小家掙脱為“家天下“。

鄉愁,二字太簡,承載的卻太多,作為個人的,民族的情感,跨越了數千年,貫穿了多少兵荒馬亂,見證了多少悲歡離合,刺痛着遊子的柔弱之處,策着遊子含淚前行,袒露着照耀千古的家天下的情懷。

在外失意的遊子啊,何不揹負着鄉愁,不忘初心,繼續前行。

關於鄉愁的演講稿2023 篇6

最近,一組數據讓人驚心:近15年來,中國傳統村落鋭減近92萬個,並正以每天1.6個的速度持續遞減。12月10日發佈的《中國傳統村落藍皮書》則列出了傳統村落保護的五大挑戰,包括相關法律法規不完善、過度商業開發、“空心村”現象等。

有人説,中國人往上數三代,多數來自農村,來自泥土。即使人在城市,也經常會遐想“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的恬淡意境。然而現實中,為了保護古村落,卻往往不得不與時間賽跑。有的村子年久失修;有的村民翻新住房,拆掉祖屋抹去壁畫;有的全村外出務工,留下老人兒童;有的地方把古村落當“搖錢樹”,隨意搭建破壞古貌……正如作家馮驥才所感歎的那樣:“每座古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書,不能沒等我們去認真翻閲,就讓這些古村落在城鎮化的大潮中消失不見。”

對於發源於農耕文化的中華文明,村落可説有着至關重要的意義。從《漢書》所言“或久無害,稍築室宅,遂成聚落”的自然萌生,到社會學家林耀華在《金翼》裏所言“別忘了把種子埋進土裏”的樸素信仰,村落承載着中華文明的物質基礎、文化屬性。在《鄉土中國》中,費孝通寫道:“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在這裏,“鄉土”並不是一個貶義的概念,而是千百年來農業社會發展特點的集大成。即使是今天,城鎮化成為通往現代化的必由之路,當高樓大廈伸向天際之時,也離不開從歷史文脈中吸納地氣。因而,保護村落、振興鄉村,就成了追索“從哪裏來”的方式,也成為標記“向何處去”的註腳。

城鄉關係、人與自然的關係的重構,需要順勢而為、水到渠成。這就意味着保護古村落,不僅要關注建築風貌上的歲月留痕,更要聚焦村莊中人們的生活質量。有搶救者感慨:“我們走進許多美麗的村子,有老樹、山廟、石板房,但是沒有人。”貴州黎平銅關侗寨被稱為“時光邊緣的古村落”,當地侗族人居住的幹欄式民居有着700多年曆史。然而,在納入國家保護試點後,有的村民卻因木房子容易起火,不願再建民族特色的木居。這啟示我們,保護要見物,更要見人。村民固然是村落保護的第一責任人,但同時也要讓他們成為村落保護的受益者。只有傳統村落更加宜居,人們在這裏生活質量更好,對村落的保護才有更堅實的基礎。

“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這是“城裏人”和“村裏人”共同的生活願景,也是城鎮化的目標所在。在雲南古生村,稱讚當地白族民居的庭院“記得住鄉愁”,指出要注意鄉土味道,保留鄉村風貌;在湖北峒山村,強調,建設美麗鄉村不是“塗脂抹粉”,不能大拆大建,特別是古村落要保護好……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同科教興國、人才強國、創新驅動一道,成為貫徹新發展理念的有機組成部分。

對許多一輩子種田勞作的村民來説,村子就是他們的家;對擁擠在鋼筋混凝土森林中的人們而言,鄉村又何嘗不是精神的歸宿?村落不可能也不應該一成不變,只是,這樣的變化不應是衰敗,而應是成長。惟其如此,才能守護好我們的鄉愁,留住我們的根。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yanjiang/lizhi/rwmy3q.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