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演講稿 >即興演講稿 >

課上三分鐘演講(精選12篇)

課上三分鐘演講(精選12篇)

課上三分鐘演講 篇1

穿越厚重的歷史塵埃,我看見了一條荒涼曲折的路徑。沿着這條小路一直走,然後在時光的盡頭呈現你滄桑隱忍的臉。

課上三分鐘演講(精選12篇)

昏暗潮濕的天牢裏,你戴着冰冷的鐐銬,鐵鏈撞擊發出寂寞的迴響。在這空曠而荒蕪的聲響中,你憶起自己的前半生。恍然是一場夢呵。錦衣玉食,雍榮華貴。一切的幻滅,皆因那句禍從口出。你記得災難降臨那日,天空是低垂的暗藍色,沒有風。在這看似平靜的表面下,湧動着令人窒息的壓抑。大殿上是一片死寂。大臣們小心翼翼的察顏觀色和千篇一律的言辭讓年輕氣盛的你微微皺眉。當武帝詢問到你時,你直言不諱的表達了對那位可憐的將軍的看法。也許這只是一種觀點,一種立場。但在武帝看來,你的話,就是大逆不道,是滿口胡言。

你被帶入大牢,歷經百般折磨,你於生死之間選擇了腐刑。那是被世人鄙棄唾罵的抉擇啊。你怎會不知。

所有的一切,你都接受了。你不是悲劇,卻是歷史悲劇中最偉大的配角。

我相信對於武帝,你是有過幻想的。當你還是太史令時,你總是異常殷勤,總想博得武帝的歡心。然而,君主的心卻是無情而叵測的啊。你在這陰冷的天牢豁然明瞭:文史星曆,本就是供天子戲耍的小丑啊。哪裏能有什麼人格?

歷史總愛蒙着面紗,等待被那些見微知着的人揭開。這層層假象在你眼中轟然崩塌。於是,美好與醜陋,陰謀與背叛,忠誠與姦淫,在你筆下傾瀉開來。台上的那些旦角丑角,彷彿跳舞的小人,一個個,生動活潑。有愚蠢自大的帝王,有剛正不阿的賢才,也有浪漫温情的俠客。你筆下的這場戲盛大雍容,有鮮血淋漓的屠殺,有塗炭生靈的戰爭,也有歌舞昇平的祥和盛世。你的?史記?包羅萬象,而你筆下的古人,也是真正的人,是歷史舞台上的戲子。嚎啕出場,低泣落幕。他們都不過是充當了悲劇的配角,但他們人生的血淚和歡顏,卻因你而能夠留在泛黃的書頁間,然後,兩千年過去,他們的戲,依舊可以被我們觀看,並且由衷感慨。

你知道,自己也將是他們中的一員。在那個繁華而蒼涼的年代,你以一顆歷盡劫難卻仍鮮活豐盛的赤子之心,一筆一畫的描刻歷史,為它染上同你一樣的純藍。你在為他人寫好劇本後睡去了。你太疲憊,真的要休息了。伴隨着沉重的鐘鳴,你閉上了眼睛。

我的面前,又出現了一片新天地。而在温暖的日光下,行走着一個因你而愈加堅韌的靈魂,是我的影!

課上三分鐘演講 篇2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的這一句名言驚世駭俗。是何等的聖賢才能到到達如此境界?人生於天地,對萬物又如何能不有所眷戀?我非聖賢,我為此驕傲。以為我可以肆意地享受天地萬物帶給我的感受――喜怒哀樂,酸甜苦辣,有三種味道,使我對人生慢慢品嚐後舌尖殘留下的味覺。

它有如風的飄逸,也有如山的深沉,淡雅間透着濃郁的韻味,微苦後泛起絲絲甘甜。就像一位身披素衣的隱士,輕輕揮動手中的摺扇,縷縷清風遊走發間,嘴角若隱若現的微笑,一抿世間恩怨情愁。

茶的味道教人以低調、高雅。茶香獨特,只有心靜方能體會。塵世太過喧囂,心靈難以寧靜。此時便捧起一杯清茶,換一個心態,品一種恬淡。偶爾的孤芳自賞又未嘗不可?

咖啡

我曾一度十分討厭這種東西,味道像中藥,又沒有好看的顏色。可是隨着年齡和閲歷的增長,我漸漸懂得如何去飲一杯咖啡。未入口,濃郁的香氣便溢滿了鼻腔,之後就只覺絲般滑潤的液體在口中游走。是苦,也是甜;是憂傷,也是喜悦。就像生活,總是在悲喜間跌蕩,在悲喜間輪迴。戀戀不捨把它嚥下,餘味不覺,脣齒留香。

醇厚的藍山,苦澀的炭燒,濃郁的卡布奇諾,憂鬱的愛爾蘭……他們適合在一個人的夜晚享用。再配上昏暗的燈火,黑色的晚風。只有懂得憂鬱,懂得深思的人,才懂得咖啡的美,它交給我們成熟與穩重。

説起酒,就不得不説李白。詩仙的詩大半是酒灌出來的。在中國,酒成了一種文化,它象徵着中國人的豪邁與浪漫。第一次嘗試喝酒就落下了陰影,除了辣,沒有其他的感受,不明白大人們何故樂此不疲。慢慢地越喝越多,酒量也就越來越大,才明白它是人生不可缺少的一味。

啤酒適於歡快的場合,大杯大杯一飲而盡,酣暢淋漓;紅酒是浪漫的代表,跳動的燭火,曖昧的香味,一杯鮮紅,風情萬種;白酒象徵着奔放,對酒當歌,把酒言歡。這等豪情又怎會懼怕那甜蜜的火辣。

酒會亂性,使人變得情緒化。索性讓那狗屁的理智間給去吧。人生需要放蕩的激情,人生需要“醉卧沙場君莫笑”的氣魄,人生更需要“莫使金樽空對月”的良辰美景。此時若得酒一壺,生不欲他求,醉死也風流!

人生百味,豈只是這簡簡單單三味説得清;世間萬物,又怎是這隻字片語道得明。“以物喜,以己悲”不也是一種境界?感受悲喜,感受百味,感悟人生。

課上三分鐘演講 篇3

歷史的大江波濤旋卷驚天,激勇起千帆英雄人物:岳飛,鄭成功,戚繼光,誓死守衞邊疆,精忠報國;屈原,文天祥,滿懷忠心為復國,淚灑熱土。他們的精神繼傳至今,他們的崇高事蹟,令人拍案驚起,感歎不已。在眾多英雄人物裏,有這麼一位我所敬佩的思想家,他為後人駛破洶湧滾滾的浪,那前進的道路上立即展現出萬道霞光,他的化身形成一股強力的風向標,那風向的盡頭,光彩奪目,波瀾壯闊,要駛達那裏,必須學會管理自己。這風向標指引着我們人生的目標和做人的準則,這人就是偉大的孔子。

“仁”,是我所追求的。“仁,就是愛人”。無論是友人,親族還是陌生人都要善待和尊重。誠信,本分,尊老,愛幼,這些中華美德的結晶就是“仁愛”。“仁愛”,也是“仁義”,從而“仁義”就是正義。先對人仁愛,便成仁義,成了仁義,便成正義,再之後就是堂堂正人君子。孔子的話簡明卻意深,總使人悟到生活以外的抽象的道理。

有人説孔子其貌不揚,醜陋不堪。不錯!孔子確實是如此,但是,光憑美貌論天下,何以仁人,仁家,仁國?有人才有家,有家才有國。仁人者便仁家,仁家者便仁國,仁國者便仁人,循環至此,國泰民安。如論美,君子得五美方可治天下:“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並不是外表美。“惠而不費”指運用智慧帶領人們謀生,使得安居樂業,百姓自然勞而不怨。這方是天下太平的方法!自己衣冠端正,目光尊嚴,儀態莊重,人望而生畏,便是不動之而懼,威而不猛。但從一面來看就像頂端的文明文化發展,所以才有的“半部《論語》治天下”和“半章《論》語可以振興中國”之説。

仁者,“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無言,非禮勿動”。孔子的言行舉止同樣遵從。心中有“仁“這一信念,做法也會遵循。在公共場合,尊重別人言論。這讓我想起了一句話:“我反駁你的言論,但我誓死扞衞你説話的權利。”有關於孔子的故事:一次,孔子周遊列國,在街上走時,天突然下起傾盆大雨,孔子措手不及,只得躲在別人屋檐下,身上淋得像只落湯雞,一街人諷孔子如喪家之犬,亦如下井之蛙。孔子並不駁論什麼,那街人很奇怪,問孔子原因,孔子只説了一個字:“仁。”街人不解,繼續問,孔子説:“仁,要在生活中運用,現在我們就是仁,以仁為本,君子為人之道,以做為本分事,寬待人,心中有知識與仁愛,就不空虛,就會寬待人,為仁者能好人,能惡人,惡空虛之徒,但心中要有仁愛,要用信念去化解他。”街人聽了,感到慚愧,於是馬上跪下拜孔子為師,以後也成為了名士君子。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做人要心存仁念,要去感化別人,不為小事而氣憤,要慷慨的容納,大方的原諒,可以辯論別人的不同觀點,但是要尊重別人的權利,因為人人都有自尊,並不是因為衣着打扮,錢財富有,而身份高貴,反而往往這些人都沒有修養,那些人對自己放縱,對別人則苛求貪利,正人君子則聲張正義。這就是“君子求誅己,小人求誅人。”

《論語》,是中華民族燦爛智慧與品德的精華。在滔滔的大江裏,沖天波浪又湧起英雄兒女。

課上三分鐘演講 篇4

親愛的同學們:

我給大家講一個關於“希望的種子”的故事。

在列寧格勒市中心,有一個科學研究所。研究所裏建有一個巨大的倉庫,這裏保存各種糧食種子。

20xx年,當德國人圍住列寧格勒時,這個城市開始上演人間悲劇:成千上萬的人開始被餓死,人們想方設法尋找食物。

有些市民不惜穿越德軍的封鎖線跑到郊外,尋找樹皮和已被冰封的湖底的魚蝦。但他們常常有去無回,成為德國納粹槍彈的犧牲品。

飢餓讓人變得瘋狂。不少人看上了研究所中的那些糧食種子。這可能是當時列寧格勒城中唯一儲備大量糧食的地方。

駐守的軍隊來了,可是科學家説,這是種子,是蘇維埃將來的希望。駐守部隊撤退了。

前線浴血奮戰的將軍也來過,他要求把糧食全部交給軍隊,但科學家説,這是種子,不能吃掉。將軍暴跳如雷,但科學家告訴他:“當我們打退了德國人,農民們可以用這些種子過上幸福的生活。”將軍聽完,向科學家敬禮,然後帶領士兵離開了。

幾個月後,人們發現看守倉庫的科學家餓死在糧堆旁。列寧格勒的那座糧倉,成為世界糧食史上的一個奇蹟。

戰爭已經摧毀了一切,但列寧格勒卻保住了珍貴的糧食品種。

現在我們不知道那位科學家叫什麼名字,但他的那句“希望的種子”的名言,成為列寧格勒這家研究所的代名詞。

故事講到這裏,相信很多同學已經被深深地感動了,為餓死在糧堆旁的科學家,為保護着希望、闡釋着希望、留下希望的科學家。

是啊!面對至死仍報希望的這樣的人,我們除了感動,還能有什麼?戰爭能摧毀一切,卻絕對摧毀不了希望。

是的,擁有希望,一定會擁有未來。

謝謝大家。

課上三分鐘演講 篇5

大家好!很開心今天由我來給大家作課前三分鐘的演講。

現在我給大家講一個童話故事,它是英國作家王爾德寫的巨人的花園故事講的是一個巨人看到孩子們在自己的花園裏玩耍很生氣於是他在花園的周圍築起了高牆將孩子們據於牆外。從此以後園裏花不開鳥不語一片荒涼花園裏也沒有了春夏秋只有冬天永遠留在了這裏一天孩子們從牆洞爬進來園裏立刻生機勃勃巨人看到後再次將孩子們趕出花園園裏又被冰雪覆蓋了後來巨人覺醒了隨即拆除了高牆花園成了孩子們的樂園巨人生活在漂亮的花園和孩子們中間感到無比幸福。

人們常説:“贈人玫瑰手有餘香”其實快樂也一樣給別人快樂自己也快樂那個巨人他兩次將孩子們趕出花園給花園帶來了冰雪寒冬讓孩子們失去快樂的同時自己也同樣孤單寂寞更享受不到花園裏明媚的景色還有這樣一句名言把你的痛苦與別人分擔你的痛苦會減少一半把你的快樂與別人分享你的快樂會增加一倍分享快樂不會使自己損失什麼卻能讓這個時間充滿温情與別人分享快樂時一種美德因為快樂能夠傳染其實很多時候與別人分享快樂既是給自己一個機會也給了別人一個好心情自己也留下了一份好心情既然這樣真誠與別人分享如果自己是一團火就點亮別人如果自己是一盆水就洗淨別人如果自己是一個粒種子就長出更大的稻穗如果自己是一彎月就給夜行人送去清輝分享本身就是一種快樂請不要吝嗇你的笑!

謝謝大家!

課上三分鐘演講 篇6

一千多年前,浣花溪畔,有人慷慨悲歌“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

一千二百多年前,武侯祠中,有人傷懷喟歎“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一千二百三十九年前,夔州江邊,有人登高苦吟“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公元20xx年

我本是夔州江邊一塊青石,去年被雕刻家們採回,刻成了一尊石像,放置在城中心的廣場上。我懇求人們讓我面對着我來的地方,因為那兒有我塵封千年的記憶……

寒秋又至,秋風蕭瑟。一個老態龍鍾的長者拄着手杖,站在凜冽的寒風中,發出聲聲嗟歎。低沉的歎息聲吸引了我,喚醒了我沉睡千年的記憶:大曆丁未重九,那是一個感時傷亂的日子。那天,朔風野大,清猿哀號;那天,子規悲啼,騷客苦吟。

光陰荏苒,一千二百三十九年轉瞬即逝,我卻還清楚地記得,曾有一個長者手拄藤杖,惆悵的獨立在我肩頭,低吟苦歌,讓我倍感神傷。我不敢説那是一種怎樣的感天動地,但我確信:子美,你是我第一個令我潸然淚下的人。

公元七六七年

夔州的秋風獨在那年是那麼的狂野。蕭蕭秋風呼嘯而業,又呼嘯着去了,在我耳畔躊躇徘徊。隔岸的老猿對着這肅殺的秋風,仰天長嘯,憑着這秋風向蒼穹哭訴自己鬱結已久的悲愁!子規聽了這悲悽的歌,飛了起來,在瑟瑟寒風中久久盤旋,和着猿的悲歌,將無盡的幽怨訴説。

秋風,你恣意地吹吧!清猿,你放聲地哭吧!子規,你縱情地啼吧!趁着這秋景,這愁情,吹散你的鬱結,哭出你的心聲,啼出你的夙願。

枯葉被清猿和子規感動了,抑制不住,抑或是想給這兩位悲悽的歌者以慰藉,紛紛從枝頭飛了下來,和着悲歌,迎着勁風,在空中飄着,蕩着,恣情地飛舞着。

江水來了,帶着他的激情,浩浩湯湯地奔騰着來了。聽了這悲歌,也被這兩位悲悽的歌者感動,默默地為兩位歌者伴奏。遠方寂寞的白沙洲隨着江水的起伏時隱時現,如若在江面上飄蕩的一葉孤舟。

遠處傳來一陣嘶啞的咳嗽聲。有人來了,是你吧?我想應該是的!對,是你!就是你!近了,更近了!可是……

可是,為什麼你卻孤身一人?哦!太白駕着仙鶴為天姥賦詩去了。沒有了太白的清逸,空氣也變得凝滯。

你佝僂着脊背,手裏憑空多了條藤杖,蹣跚地向我移來,步子也不如先前穩健——你分明蒼老了許多。你聽到了清猿的悲啼,聽到了子規的悲鳴,聽到了先前的一切悲歌,你看到了蕭蕭的落葉,看到了滾滾的長江,看到了先前的一切悽景。想到長年漂泊,你的雙眼噙滿了淚花,順着眼角的皺紋往下流,再往下流,打在了我的臉上——那是一種怎樣的悲涼啊!你目光呆滯,臉上的肌肉不停地抽搐,拄着藤杖的雙手也微微地戰慄着,孤獨愁苦頓時襲上了你這個外鄉人的心頭。你沒了當年“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雄壯。卻平添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的愁苦。子美,你分明蒼老了……

寒風又起,猿鳴悽慘,你挪了挪步子,顫巍巍地轉過身來,畫面彷彿定格在這一瞬間。看到了,我清晰地看到了,你蒼白的臉色,枯槁的形容,凸起的顴骨,凹陷的眼眶,紅腫的眼袋,昏暗的雙眼,茫然的像是在找尋着什麼——那是怎樣的一種觸目驚心啊!勁風撩動着你寬大的長袍,撩動着你已渾欲不勝簪的銀絲。子美啊我真怕你瘦弱的病體經不起強勁的秋風。糟了!我看見你晃了幾晃,退了幾步,幾欲跌倒。此情此景,恐那劉夢得也會收回“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的豪情吧!

子美!你到底是老了!

人世的滄桑凝成了你憂國憂民的情懷,命運的不公化作了你壯志未酬的喟歎,憂國憂民和壯志未酬揉成了你悽苦悲愁的歎惋。又正是你的悽苦悲愁煉就了“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的千古悽景;煉就了“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的千古悲歌;煉就了“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的千古愁情;煉就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的千古絕唱。

千古的絕唱唱醒了乾涸的山泉,淌出了清涼的甘露,流進了滾滾東逝的長江,那是我乾枯了千年的淚泉!

清猿依舊哀號,子規依舊悲啼,江水依舊東流。而你,在天地間站成了永恆。你仕途坎坷,潦倒終身,但卻與日月同輝,與天地共存。

公元20xx年

天色漸暗,遠方傳來悲悽的歌。環宇中,有一顆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輝。

評析:跨越時空的界限,體味“詩聖”的內涵。從蓬門草堂到蕭蕭江畔,從吹破的茅屋到江邊的舊船,在作者的引領下,“詩聖”一路向我們走來!

“腹有詩書氣自華”。文章的開篇就顯示出大的視野、大的氣魄:浣花溪畔、武侯祠中、夔州江邊,空間跨度大,時間跳躍長,可謂縱橫馳騁。

接着作者以深沉的基調,細膩的筆觸,瑰麗的想象,將目光投入現實和歷史的星空,描述現實,觸摸歷史,真實的再現了古今“詩聖”的形象。文章語言優美,句式靈活多變,筆墨揮灑之處,神采飛揚,極富感染力,表現出作者深厚的閲讀和積累功夫、紮實而靈巧的寫作功底。

總之,磅礴的大氣,真摯的情感,深厚的積澱,紮實的功底,流暢的行文,嚴謹的結構使本文成為佳作一篇。

當然這篇文章也存在着一些瑕疵:開篇作者採用的排比句式內容不清晰。一千多年和一千二百多年及一千三十九年,實際上都屬於一千多年的範疇,不如全部寫為一千多年前。這樣讀者就不會產生歧義了,同時也使句式變得工整了。

課上三分鐘演講 篇7

對與一個在上海住慣了的人,是無論如何也感覺不出北方冬天那種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寒冷冬景的。上海的冬天從頭到腳都透着點温暖的氣息,它總是那樣躡手躡腳,輕悄悄地降臨在人們的身邊。

上海,是一顆屬於東方的明珠,是一顆屬於世界的明珠,如此的璀璨,如此的瑰麗奪目。請閉上眼睛:在五彩霓虹燈包圍的四周,悠悠浦江水蕩然穿流於彩燈的泛光之下,冷風中感覺着這冬天的氣息。雖然是冬天,卻不算很冷。這就是我理想境界中的冬天了吧!

城市中那一圈裝扮上海的炫彩“服飾”,上海人一看到它,心裏便踏實了。那偉岸的、高大的幢幢大樓似乎可以包容這冬天的一切寒冷,只有回到呀呀學語的年代,躺在母親懷裏甜美入睡,才會萌生出這樣的親切感覺似的。

小草欣欣然挺立於路邊,快活地眨着眼,微風中翩然起舞。油黃的綠意,這是冬天上海的綠色,常引人側目而視。聽,它快樂地歌唱。唱自己的幸運,誕生在這美麗的城市;唱自己的價值,用生命的顏色裝點上海。

上海冬天的風是和煦中夾雜着點傲氣的。但它不像北方凜冽的寒風,吹得人直哆嗦;更不像北京的風,吹得人睜不開眼。它是一個和善的小精靈,在你踏上勞累的歸途時,輕輕拂過你的臉龐送上半點寒意;或是,徐徐吹動你耳畔幾縷髮絲,奏上一曲浪漫的大自然交響曲。那風吹的聲音,猶如一隻無形的手,輕輕叩開你的心扉。對於這小精靈的問候,你能撅起嘴嗎?你只有“忍”着幾絲寒意,出口氣罷了。

冬天的太陽,對上海格外偏愛,照得人心頭暖烘烘的,照開了人們臉上的笑容。上班族們哼着輕快的歌,高興地去工作;老人們樂呵呵地坐在院子裏嘮叨家常的,整理老家當的……

生活在上海,冬天粉裝玉砌的白雪世界是無緣相見了。偶爾,從天空飄落的零星雪花,時而夾雜着絲絲細雨,為這座城市增添一份妖嬈。這足已使上海人興奮好一陣子了,有時人們無法分清那紛飛落下的是雪還是雨,但感受到的不是寒冷,而是一份特別的美麗和一種小小的雀躍。

可愛的上海人,總想假裝憋氣,對外地人埋怨:“這地兒真沒勁,老不下雪。”卻又總也藏不住心府的快樂與驕傲。

那浦江水不結冰,還吸引了成羣遠道而來的遊客,參觀黃浦江畔——藍藍的天、高高的樓、潺潺的水,構成了一幅美妙絕倫的圖畫。登上東方明珠頂層俯視上海,一派美景盡收眼底

上海——這顆明珠,它的冬天包着美景,包着所有上海人的笑顏!

課上三分鐘演講 篇8

老師們,同學們,

大家好!

今天我講話的題目是《做一個持之以恆的人》。一個文質彬彬,充滿才氣,富有冒險精神,對朋友真誠、友善的小男孩伴着他那傳奇的經歷,征服了全球億萬讀者。你知道他是誰嗎?他就是哈利·波特,英國女作家J·K·羅琳所創作的“哈利·波特系列小説”中的主人公。你想知道J·K·羅琳是怎樣完成這部小説的嗎?

和其他作家一樣,年輕的羅琳酷愛寫作,是一個天真浪漫、充滿幻想的英語教師。幸福的家庭,稱心的工作都足以讓羅琳滿足。可沒想到,甜蜜的家庭、美滿的婚姻和理想的工作在一瞬間變成了昨日雲煙。丈夫離她而去,工作沒有了,居無定所,身無分文,再加上嗷嗷等哺的女兒,羅琳一下子變得窮困潦倒。但是,家庭和事業的失敗並沒有打消羅琳寫作的積極性,用她自己的話説:“或許是為了完成多年的夢想,或許是為了排遣心中的不快,也或許是為了每晚能把自己編的故事講給女兒聽。”她成天不停地寫呀寫,有時為了省錢省電,她甚至呆在咖啡館裏寫上一天。就這樣,第一本《哈利·波特》誕生了。然而,羅琳向出版社推薦這本書的時候,卻遭到了一次又一次的拒絕,沒有誰對這本寫給孩子的童話書感興趣。可羅琳並不氣餒,直到英國學者出版社出版了第一本《哈利·波特》創下了出版界的奇蹟,被翻成35種語言在115個國家和地區發行,引起了全世界的轟動。

羅琳成功了,可誰又知道,這成功的背後包含着多少辛勤的汗水和艱難。同學們,這個故事讓我們看出:成功的道路並不是一帆風順,但只要我們有信心、有熱情、有目標、能夠持之以恆地堅持努力,成功就會一步一步向我們走來。

我的講話完了,謝謝大家!

課上三分鐘演講 篇9

每天東昇西落的那顆金色星球,我將它稱之為第一個太陽,而我又將“法律”視作人類的第二個太陽。第一個太陽賦予大地於光明和温暖,但是,這第二個太陽又何嘗不是呢?

有人説,世界本無所謂黑暗,只是缺少陽光的照射罷了。

我想,那個“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的時期也許是人類社會最黑暗,最缺少陽光的時候,在人類社會經歷了黑暗中摸爬滾打一路走來的時候,可見黑暗之中有許多“小星星”在閃耀着,漸漸地,這點微弱的光指引着人類邁向文明、和平的發展道路,但僅憑這點點微光還遠遠不夠,因為黑暗也在一點點地吞噬着這僅有的聖光,雖然那若隱若現的星點之中,不乏有個人的私心利慾,但是那些微光最終會在那無盡的黑暗中漸漸消亡,留下來的,依舊在天空中閃耀着的就是無數小星星匯聚而成的“金色太陽”。

“如果法律是非正義的,它就不能存在”這是古羅馬的奧古斯丁所講的。

有人説,法律是死的,是死板的,是冷酷無情的。列寧講過一句話:憲法,就是寫着人民權利的紙。我不得不承認,這“紙”的確是死的,但是,法律它本身就是活的,他永遠活在每一個具有正義感的人的內心深處。法律不是死板的,卻是靈活的,是自由的象徵,讀了斯賓諾莎的一句話你就明白了:有理智的人在一般法律體系中生活,比在無拘無束的孤獨中更為自由。我承認,法律是無情的,是冷酷的,法律像鐵鎖一般,有些人千方百計想打開法律所禁止的東西,一旦打開,卻發現自己已犯下無法挽回的罪責,法律對罪大惡極之人自然是冷酷無情,對非正義的行為更是嚴厲的審判和懲罰。

就像意大利的阿奎那所講的:法律的真正目地是誘導那些受法律支配的人求得他們自己的德行。

如果説,人的一生必讀的一本書,那非法律莫屬;如果説,世界走向和平的根本需要一種規則,那毋庸置疑是法律。

講了這麼多之後,也許你會想着買幾本法律書籍來讀一讀,這種想法是好的,我們應該瞭解法律,學習法律,學習法律就等於給自己灌輸了做人的最基本的道德意識,我們不僅要學習,更應該讓這“太陽”的光芒照進我們的心裏,就像陽光普照大地。

我們的社會需要太陽,需要法律,如果真的有上帝的話,我更願意把法律與上帝相提並論。

“法律”這個偉大而又無畏的鋼鐵戰士,我們應該為之頌歌,更應該感謝和銘記那些與非正義作鬥爭的人們,他們在戰鬥,就如同法律在戰鬥,法律像正義人心中的一頭小憩的神獸,只要稍稍嗅到一絲一毫非正義的存在,就會覺醒,就會與之戰鬥。

也許我們沒有時時刻刻的在談論法律,但我們卻時時刻刻地生活在法律的保護之中,當有人想傷害或損壞我們或我們利益的時候,那些不法之人都要三思,因為他們藏匿在黑暗中的醜惡嘴臉都將在太陽的聖光之下變得一覽無餘。

伯爾曼曾説:沒有信仰的法律將退化成為僵死的教條,而沒有法律的信仰將蜕變成狂言。

如果説,將我們的心靈比作一方土地,那麼這土地種下的應是法律的種子,當這種子生根發芽之時,你脆弱的心靈無形之中也多了一層保護。

人的心靈本是黑暗的,只是缺少陽光的照射罷了。

知法,學法,懂法,讓法律成為我們為人處世的準則和一生的信仰。

敞開心扉,讓陽光普照大地。

課上三分鐘演講 篇10

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寫下了“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的千古絕句。也許,這是當時千言萬語在無言中的最好寫照。但有時,或者説更多的時候應是有聲勝無聲。

語言是人類與其它動物的重要區別,它必有其過人之處。它是溝通人與人之間的橋樑,它是化解仇恨的有用手段,它是國與國合作的基礎……

這一生最景仰的人是燭之武。不是他肯放下私人恩怨而為國挺身而出的品質,而是他竟能用一段話使秦師從邊境中退去,挽救一國家,一個即將滅亡的國家。“若鄭亡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越國以鄙遠,君知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這些語句句句擊中要害,簡潔而又明瞭,讓秦伯感受到亡鄭的害處而是放棄攻鄭。這就是語言促進溝通的力量呀!怎能叫人不佩服?

這一生最崇拜的人是曹植。試想當時曹植受到親兄長故意刁難時,語言的威力又是何其大。曹丕要曹植七步成詩,難道此時能無聲勝有聲嗎?曹植以驚人的智慧吟出了“煮豆燃豆,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七步詩。這就是語言的魅力,這短短的四句詩使曹丕給曹植留下了一條命。同時,這下是他倆的一種溝通。這般厲害的人,怎麼會不讓人崇拜呢?

這一生最佩服的人是觸龍。一個小小的人臣,竟能用語言的溝通來説服趙太后送自己最心安的兒子長安君去當人質。觸龍的那句“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常常在我耳邊迴響,提醒着我語言在溝通中的力量。

……

這些例子向我們展示了語言在溝通中的魅力。同樣,當你不善於駕馭語言溝通時也許會引發嚴重的後果,古時晉國的馮婦被火活活燒死不是説明了這一點嗎?在現代,父母與子女間的缺乏溝通,不正是在減弱着語言的力量?也許只要父母與子女抽出一點時間聊天,很多悲劇就可以避免。

是的,我們沒鄒忌諷齊王納諫的能力,我們也沒有周恩來巧答記者的智慧。但我們都有會用語言表達的能力,為何不物盡其用呢?

在知識經濟的今天,我們應不斷提高我們語言的溝通能力,這樣,才能立足於社會。

請記住,這是一個有聲勝無聲的社會。

課上三分鐘演講 篇11

每當夜幕降臨,我在寫作業時,在書桌上一定會出現一杯熱氣騰騰的牛奶,我深知這是老爸每天的"工作",幾年來,一直如此,幾乎從未間斷過,而善於觀察的我卻在不經意間發現了一些諱莫如深的"規律".

2月5日心情天氣:晴轉多雲

對於負荷累累的我們,春節黃金週是那麼的可以奢侈(不通),令人欣慰.今天晚上,興奮不已的我早已走進虛擬的網絡海洋中,聊天室裏不知何方的人們相互侃的天翻地覆,而旁觀者(去掉)的我則在一邊俯仰大笑,忘乎其然.剎那間,房間的門慢慢的打開,我心一驚,迅速用老練的動作關閉了當前的網頁,然後裝着一本正經的樣子,而老爸那早已裝備好的方針也毫不遜色,我倆時間差分毫不釐,彷彿山水遭逢剎那,只不過他進來時,電腦是開的.接着,他把牛奶重重的放在書桌上,臉色一下子吊着好長,我嚇的真不敢多看第二眼,再接着就是一陣狂轟亂炸,最後一聲大炮似的關門結束了他今天的"工作".而當時的我如凋謝的花瓣,無精打采的,一肚子的怨言不知往哪兒發泄……

3月2日心情天氣:陽光普照

新學期沒上幾天,課外作業早就堆滿了我的書架,不過還沒有到汗牛充棟的地步.已是深夜12點多了,不知那哪股子勁支持着我現在繼續寫那"輝煌"的作業,如鳳凰般在思想烈火中斟酌着每一道題(好),孜孜不倦的寫呀,算呀.突然,後背一陣涼風,門開了,只見老爸"偷偷"探視了一下,接着小心翼翼的將牛奶擱在桌上,看見我正在做題,臉上竟異常的露出會心的笑容,還拍着我的肩膀,"柔聲細雨"地説:"認真些喔".老爸這樣的口吻讓我難以接受那種似乎主人和僕人恭敬如命的關係,甚至我的腦子像觸電一樣陷入無限的遐想之中……

6月13日心情天氣:暴雨加冰雹

臨近會考的日子,卷子成了我形影不離的朋友,天天沉浸在鋪天蓋日和浩蕩無邊的題海中.到了夜深人靜的時候,我的眼皮早已上下打架,哈欠的的嘴都僵硬了(好)."哎,不行了"我説,實在難以支撐下去,就一下子爬倒在書桌上,伴着柔和的燈光,睡得很香.不一會兒,聞到了那熟悉的奶香."壞了"我心想,於是猛得振作了起來,只見老爸早就上崗了,手中還端着冒着熱氣的牛奶,接着,他榔頭般的把杯子砸在桌子上,又看見我臉上被書閣的烙印,氣得他臉漲得緋紅,眼睛瞪得牛大,吃人一般.還沒睡醒的我頓時遭到一個熾熱的耳光,瞬間打醒了我,打醒了在我心中抑制許久的憤怒,情緒電波不斷的跳動,我試圖用學習來撫慰當時的心情……

如今,每當我握着那裝有乳白色液體的杯子,體味着它的淡,它的無味,我想哭,真的,這是老爸與我之間牛奶的濃度差,我內心深知着飽含着老爸對我的愛,但我的種種行為映射着您那天有不測風雲的臉色,總覺的着杯子沉甸甸的.為什麼當我的舉動與您的預見相違背時,您總會"不擇手段"的閃電霹雷呢您知道做女兒的心有多痛嗎我真的想讓淚水沖淡着一切,希望隔膜,偏執,尖鋭渙然水釋,更渴望我們能夠齊心協力跨越那不可逾越的鴻溝!讓您我彼此進入對方的心靈深處,吸收那需要理解的牛奶……

後記:生活本來是一杯純淨水,無色無味,但要變成滴滴香濃的牛奶,就得不時加入理解,信任和真誠.這樣,生活才會變的有滋有味.

課上三分鐘演講 篇12

因幾句口角,陝西張智偉、郭亮和王雲璋3位花季少年便對女乞丐李文蘭施以長時間的暴打凌辱;而當受害者拖着受傷的身體尋求幫助時,人們表現出了驚人的麻木:衞生院值班醫生眼見其渾身是傷,卻不採取任何診治措施;派出所接到報警後三個小時才派了名司機去處理,村支書非但不採取救治措施,反與派出所商量如何將李送出轄區之外……於是,一條有望得救的生命就這樣逝去了(新華社8月5日報道)……

一、

很顯然,張智偉等人的殘暴是令人髮指的。即便面對“孩子”這樣一個無比廣闊的羣體,張智偉等人僅僅是極端的個例,但人們還是會發出這樣的疑問:如今的孩子到底怎麼了?

或許一切都緣於偶然,我們甚至可以進行這樣的設想:如果“孩子們”沒有喝酒,他們就不會酒後“鬧事”了,如果“孩子們”後來沒有找到李文蘭,也就不會再發生“乞丐之死”了……

但偶然之外的必然是當我們的孩子們習慣於以自我為中心,習慣於將自己擺放在高位將旁人視為卑微的時候,他們也就喪失了對生命最起碼的敬畏之心,於是旁人的生命的尊嚴和價值也就隨之貶化。我不知道,當孩子們用菜籽杆插進李文蘭的下身的時候,在他們眼中,作為乞丐的李文蘭是否僅僅是一隻螞蟻——在很多的孩子的遊戲中,屠戮螞蟻的方式往往是用最小的一個手指頭掐死它,或者是抬高腳,然後狠命下跺。

如果説,人之初,性本善,那麼善花是如何結出惡果呢?

其實,在中國很多的歷史時段,對人的蔑視是有傳統的,比如説,文革時,孩子們鬥“反動老子”是革命的光榮,於是光榮的事業允許最卑劣的方式。而在當代中國,當國民的“生命意識”普遍高漲的時候,“先朝遺風”同樣還會時不時的趁虛而入。

在“乞丐之死”事件發生地二里鎮,醫生將乞丐李文蘭推開了,派出所片警將乞丐李文蘭給推開了,村支書將乞丐李文蘭給推開了,於是他們將李文蘭最後生的希望也給推開了,然後就有了供人談資的“乞丐之死”——所有的人都在強調李文蘭的“乞丐”身份,“乞丐”意味着什麼?乞丐就意味着如同一隻螞蟻?而螞蟻就意味着該死?

——這就是張智偉等孩子的生活土壤。

三、

和李文蘭事件相似的是孫志剛案。

孫志剛,這位風華正茂的年輕人,僅僅因為隨身沒帶身份證而被收容,接着被打死。人們因此而出離憤怒:一個人的生命竟是這樣輕易地被剝奪,那麼,還有什麼不可以被剝奪呢?

孫志剛案,人們可以清楚地將憤怒傾瀉到某些執法者身上,而面對李文蘭的慘死,我們多少又有點迷惘,因為,這一次,施暴者僅僅是幾個花季少年,縱容助虐者僅僅是和我們相似的“凡夫俗子”。

於是,誰能拍着胸脯保證,當你面對着“乞丐”李文蘭的求援時,你能毫不猶豫地挺身而出?

四、

在一場戰爭中,一位戰士不幸犧牲。他的妻子在他的墓碑上寫上了這樣兩句話:“對全世界來説,你是一名普通的戰士;對我來説,你就是整個世界。”

讀到上面這段文字很久之後,我在互聯網上看到了一張廣泛流傳的照片:在得知李文蘭的死後,她的丈夫,她的兒子在痛苦流涕。只有這個時候,我才異常清醒地認識到,所謂的乞丐,是一個丈夫的妻子,是一個兒子的母親,是一個家庭的全部的世界。

標籤: 課上 演講 精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yanjiang/jixing/zl6gkd.html
專題